文化旅游产品开发

2024-10-04

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精选8篇)

1.文化旅游产品开发 篇一

南岳衡山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研究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是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这已是学界的共同认识。而凡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都是文化;或者说“自然的人化”即文化。其实,旅游本身是一种文化活动,这是不争的事实。随着世界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旅游者需求的多样化和高标准化,文化旅游应运而生。但对文化旅游的界定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国内对文化旅游的研究明显不足,基本上停留在浅层次的文化类资源开发的论述上,而且经常被混同于“旅游文化”。而文化旅游产品的研究相对就更少。鉴于此,本文以南岳衡山为例,对其文化旅游产品进行开发研究,以求更好地促进文化旅游的快速发展和文化旅游产品体系的不断完善。

一.文化旅游的相关概念

文化旅游的概念至今仍未形成定论。但目前主要有三种代表性的观点。一是从市场学的角度认为文化旅游是一种产品。二是从旅游经营者与旅游者的角度出发认为文化旅游是一种“意识”。三是从旅游学的角度来认识文化旅游,认为文化旅游属运动范畴,是旅游的一种类型。本文采用类型说,认为文化旅游是旅游的一种类型,它是指旅游者主要以消费文化旅游产品,体验与享受旅游活动中的文化内涵,从而获得身心愉悦的一种旅游活动。文化旅游资源是凡能被旅游业所利用来开展旅游活动,能够吸引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并能满足旅游者对文化需求的各种自然、人文客体或其他因素。而文化旅游产品从旅游者的消费方式和特征来看,应该是一条完整的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链接线路。文化旅游产品是应文化旅游的需求而产生的。总之,文化旅游资源是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的核心;文化旅游产品是实现文化旅游的基础;文化旅游是实现文化旅游产品价值的出发点和归结点。

二.南岳衡山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现状

(一)产品结构单一

南岳衡山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种类齐全,不仅有科研价值的山水文化景观,而且还有宗教文化、福寿文化、抗战文化、书院文化和摩崖石刻文化等人文景观留下的历史遗迹和文物古迹。这些都为南岳衡山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基础,但是由于这些资源的属性和开发深度的关系,使得南岳衡山文化旅游产品结构单一,基本是以宗教文化旅游产品为主体,其中主要是佛教文化旅游产品,而道教和儒家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相对较少。

(二)文化含量低,特色不鲜明

在南岳衡山文化旅游产品开发中,由于对资源中的宗教文化、福寿文化、抗战文化、书院文化和摩崖石刻文化等文化底蕴挖掘不深,也未能形成众多不同文化的旅游氛围,因而没有形成稳定的旅游客源市场。南岳衡山文化旅游虽然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尤其是宗教文化旅游,但是其文化旅游产品的文化含量低,开发特色不鲜明,对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

(三)文化旅游路线专业化程度低

由于单个旅游景点的吸引力是有限的,而景点只有置于特定的文化氛围中才能充分显示出它本来应有的意义和魅力。南岳衡山虽然文化旅游资源繁多,但是资源的集散程度不同,没有很好的整合旅游资源形成完整的专题式的文化旅游路线。比如,水帘洞、方广寺、藏经殿和广济寺四大景区相对分散,要将这些景区和主景区整合有一定的难度,很难形成较好的整体效应。

(四)文化旅游商品开发力度不够

旅游商品不仅是旅游经济收入之大户,而且也是旅游文化开发的一面镜子。南岳衡山的旅游商品(佛珠、佛像、玉等)品种较少,文化含量低,开发力度不够,缺乏新意,没有自身的鲜明特色,因而,市场销售不大,主要分布在一些小商品市场和景区的小商贩处,而且市场秩序混乱,价格不合理现象时有发生。

(五)文化旅游产品解说系统不完善

由于旅游从业人员的文化修养偏低,他们在给游客讲解时只是背诵导游词,简要介绍景区(如麻姑仙境)基本情况和相关传说,对部分寓意深刻的内容要么只字不提,要么一句带过。这样使文化旅游产品中的文化底蕴大打折扣。此外,除了导游的讲解外,其他的配套解说系统缺少,使游客仍停留在旅游观光阶段,对景区的文化内涵知之甚少。这样大大降低了游客的满意度和游憩质量。

(六)参与性、体验性旅游产品开发迟缓

旅游体验者是冲着好看好玩耐看咀嚼的心理,花钱来买一份好心情的,希望得到的是“身”、“心”两方面的满意。游客只有通过亲身实践才能深刻体会文化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进而深化对景区的印象。目前,南岳衡山的旅游活动基本上是以进香礼神求愿、参观静态陈列式文化景观和艺术,让游客亲自体验的旅游项目少之甚少。

三.南岳衡山文化旅游产品开发与设计

(一)南岳衡山文化旅游产品的价值取向分析

文化旅游是旅游的一种类型,而文化旅游产品是应文化旅游的需求而产生的。它不仅具备满足旅游者的休闲娱乐功能,还具备文化艺术内涵,创造时尚,提高人的精神境界的功能。通过百度和Google搜索引擎,分别以南岳衡山山水文化旅游、宗教文化旅游、寿文化旅游、抗战文化旅游、书院文化旅游、民俗文化旅游和摩崖碑刻文化旅游为关键词,得出其排列的顺序为宗教文化旅游、寿文化旅游、民俗文化旅游、抗战文化旅游、山水文化旅游、书院文化旅游、摩崖碑刻文化旅游。综合考虑,南岳衡山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可以以山水文化旅游产品为基础,宗教文化文化旅游产品为主导,寿文化旅游产品为特色,生态养生文化旅游产品为目标,书院文化、民俗文化和摩崖碑刻文化旅游产品为辅,形成多元化的文化旅游产品体系。

(二)南岳衡山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的市场定位

虽然南岳衡山宗教文化旅游产品占主导地位,但在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过程中,其市场定位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对南岳衡山的市场调查发现南岳衡山文化旅游产品的市场定位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一是香客市场。据调查,南岳衡山约46%的游客是香客。因此,该市场应该重点开发,对香客推出体验性、深度参与性的活动项目,适当地采取一些优惠政策,如会员制,定期免费制,吸引香客的到来,提高香客的重游率,稳定客源市场。二是老年市场。除了香客市场,老年人市场也是值得开拓的市场。这些人数量庞大,市场较稳定,可以开拓以养生、休闲和健身为主题的旅游,定期举办节事活动、增加宗教活动内容和开展庙会活动,以吸引该群体。三是青少年市场。文化底蕴深厚的宗教文化、寿文化和抗战文化等相关文化能吸引求知欲强烈的青少年。而且,南岳衡山能够使他们放松心情,缓解压力,养精蓄锐,为真心祈福许愿的游客带来好运。因此,很多中高考学子真心诚意来烧香拜佛,希望这个精神寄托能给自己带来好运,得到心灵的慰藉。基于以上分析,南岳衡山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的市场定位为香客、来年人和青少年,其中,以香客和老年人为主,以青少年学生为辅,形成多元化的客源市场。

(三)南岳衡山文化旅游产品体系构建

南岳衡山文化旅游资源主要包括以下景点资源,根据实地调查和相关文献资料的整理,按照交通路线及资源的特色可以整合成下列文化旅游产品体系。体系名称 主题 包含内容

山水文化观光游 山清水秀、胜景仙迹 奇洞、碧湖、巧泉、峭溪、高峰、妙谷等

佛道生活品味游 做一天道士或者和尚 穿佛道服、吃斋食、颂佛道经等祈福求愿福寿游 地脉天成、文脉共生 国际寿文化节、万寿大鼎等寿文化建筑

爱国抗战文化游 浩气长存、闻名中外 忠烈祠、南岳游击干部训练班等抗战文化遗址

民俗文化体验游 文化融汇、独具特色 祭祀文化、香期、庙会、新春朝圣等活动

碑刻题咏文化游 璀璨夺目、珍贵宝库 碑刻、摩崖石刻及牌坊寺观联额石刻等

(四)南岳衡山文化旅游产品开发与线路设计

根据上述文化旅游产品体系,在南岳衡山文化原生态旅游资源基础上设计和开发南岳衡山各大文化旅游产品。

1.山水文化旅游产品

南岳衡山的山水也有自己的特色。南岳衡山以花岗岩断块组成峰林状地貌,群峰连绵突起,呈阶梯形断层发育地貌,地标破碎,岩洞石蛋遍布。山水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主要是凸显山水特色,挖掘其文化内涵,吸引游客。因此,南岳衡

山山水文化旅游产品的线路设计如下:水帘洞(奇)—华严湖(碧)—梵音谷(妙)—穿岩诗林(趣)—灵芝泉(巧)—麻姑仙境(幽)—狮子岩(逼真)—祝融峰(高)。

2.宗教文化旅游产品

南岳衡山是宗教的自由天地,三教之盛为他山所罕见,尤其是南岳大庙将佛道儒共存的繁荣景象体现最为淋漓尽致。因此,对于南岳衡山的宗教文化旅游产品可以分佛道儒三条专线一条宗教综合线。1)佛教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要突出南岳大庙、藏经殿和方广寺,将文化内涵深厚的佛寺与佛教活动相结合,利用“深山藏古寺”的特色,体现南岳衡山既是重要的弘法利生场所。因此,佛教文化旅游产品的路线可设为:南岳大庙(西佛八寺、南岳圣帝和慧思大师等)—南台寺(“天下法源”)—福严寺(“天下法院”)—磨镜台(南禅祖源)—铁佛寺—湘南寺—上封寺—藏经殿(秀)—方广寺(深)—祝圣寺。2)为了满足道教外的人们对道教的内涵和道士们的生活也总是充满好奇的旅游需求,可开发道教生活体验参与项目。道教本身具有养身保健的功效,可以利用道教养生之术中的内外丹、服气、吐纳等,发展以养生保健为主题的生态旅游。3)湖湘文化在南岳衡山虽有一定的地位,但影响相对较小。其文化主要体现在南岳大庙的建筑特色上,如庙贯轴线、层次分明、左右对称、抑扬开合、高低起伏、和谐有序、匠心独具是儒家文化的体现,其棂星门与奎星阁也是儒家文化的象征[9]。因此,南岳衡山的儒家文化旅游产品开发要点是把儒家文化的思想通过建筑体现出来。综上,南岳衡山宗教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就是把三教资源进行整合,以佛道为主,儒家为辅,形成完整的宗教文化旅游路线:南岳大庙—黄庭观—南台寺—福严寺—磨镜台—麻姑仙境—玄都观—邺侯书院—铁佛寺—湘南寺—上封寺—祝融殿—藏经殿—方广寺。这样游客在旅游过程中就能同时体验三教文化特色。

3.福寿文化旅游产品

南岳衡山千百年来作为民众祈福延寿之圣地,其大庙主体建筑圣帝殿基本采取帝居“九五”之制,蕴含“与天同寿”。其平面布局采用九进制,隐含“长久长寿”。每年十月份的国际寿文化节进一步奠定了寿岳的地位。对于南岳衡山的福寿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主要是利用浓厚的寿文化氛围,通过旅游景点(万寿广场)、寿文化节以及寿建筑令寿文化深入民心。因此,福寿文化旅游产品的旅游线路可设为:南岳大庙—万寿广场—带寿字的建筑(万寿宫、注生殿、延寿路、延寿亭、寿佛殿、麻姑献寿等)。这条线路的设计主要是突出“寿”字,尤其是南岳大庙建筑特色。

4.抗战文化旅游产品

抗战文化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座丰碑,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文化的先驱和重要组成部分,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战斗力和生命力。南岳自古作为军事战略要地,留下了大量弥足珍贵的抗战军事文化旅游资源。由于南岳衡山的抗战文化主要集中在忠烈祠,因此,该景区主要是把抗战文化宣传给游客,可以

采用录像形式,通过游客自己观看,激起游客的爱国热情。

5.民俗文化旅游产品

南岳衡山的民俗文化主要有源远流长的祭祀文化、声名远播的香期、影响深远的庙会、别具一格的新春朝圣和祭拜圣帝日。其中,祭祀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在于将南岳衡山源远流长的祭祀文化传播给游客,使游客深入了解该文化的来龙去脉。民俗文化旅游产品的参与性较强,除了现存的几种基本形式外,南岳衡山可以征集游客和民众意见,不断丰富具有自身特色的民俗文化旅游产品。同时,要将“南岳菩萨照远不照近”变成“南岳菩萨远近兼照”,使本地和外地人都来此烧香。

6.碑刻题咏文化旅游产品

除古建筑外,还有众多的碑刻和题咏成为南岳人文旅游资源的重要内容,也是其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的前提条件。由于这些碑刻题咏的文化性很强,所以游客群体主要是一些求知欲强烈的文人雅士及其他知识分子。这一产品的开发要求从业人员文化修养极高,能够将名人名文、碑刻题咏等相关知识信手拈来,带给游客满意的旅游体验。

四.结语

南岳衡山文化旅游资源丰富,为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提供了基础。但是南岳衡山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不能一味地求多求广,而应该突出重点,统筹兼顾,协调发展。本文中提出南岳衡山的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应以山水文化旅游产品为基础,宗教文化文化旅游产品为主导,寿文化旅游产品为特色,生态养生文化旅游产品为目标,书院文化、民俗文化和摩崖碑刻文化旅游产品为辅。因此,在南岳衡山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过程中,要注意生态导向、保护性和务实的开发态度以及文化旅游产品的和谐开发。这样才能稳定客源,吸引游客,促进南岳衡山文化旅游的可持续以及文化旅游产品体系的不断完善

2.文化旅游产品开发 篇二

1.1 文化的内涵

在中国, “文化”一词由来已久, 汉刘向《说苑•指武篇》和南齐王融《曲水诗序》中均有提及, 这里说的“文化”均指文德教化, 含有修养、教养、德行等涵义。我们现在所说的文化从日本转义而来, 相当于英语的Culture和德语的kultur, 其原意为耕种、栽培、教育、教养、修养、祭拜等意, 后引申为物质生产和精神创造等意, 与现在所说的“文化”基本接近。

1.2 文化旅游的定义

关于文化旅游的定义众多。本文倾向于文化旅游是相对于自然观光、度假疗养等而言的一种特殊旅游类型。从时间维度上讲, 可分为历史文化旅游和现代文化旅游;从形态表现上, 则涵盖了古迹游览旅游、民俗体验旅游、宗教文化旅游、建筑文化旅游、饮食文化旅游、艺术欣赏旅游、休闲娱乐旅游等。

2 陕西省文化旅游资源概况

2.1 文化资源数量大、分布集中

陕西是中国旅游资源最富集的省份之一, 资源品位高、存量大、种类多、文化积淀深厚, 地上地下文物遗存极为丰富, 被誉为“天然的历史博物馆”。陕西目前已发现各类文物点35750处, 数量超过56000余件 (组) , 全省有国家一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7处, 各类文物点3.58万处、博物馆151座、馆藏各类文物90万件 (组) , 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西安城墙, 中国最大的石质书库西安碑林等。文化旅游资源不但丰富, 而且其在地域空间分布上还相对比较集中, 集中于以西安市为中心的关中平原地区, 地域上的相近性有利于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

2.2 文化资源种类丰富, 等级高

陕西省的文化旅游资源几乎涵盖了人文旅游的全部类型。有人类文化遗址、古城阙遗址、古陵墓、古寺庙、名人祠庙、古代建筑工程、古石刻、古关隘、博物馆、纪念馆等古代人文旅游资源, 以及民俗文化、红色经典、民间风情、饮食文化、文学艺术等多种其他类型的人文旅游资源。陕西省拥有的国家级的重点文物和世界遗产数量都远远高于全国其他省的水平。同时, 陕西省旅游资源呈现文化旅游资源占绝大比例的现象, 文物点密度之大、数量之多、等级之高, 均居全国首位, 远远超过了其他的旅游省份, 被誉为中国历史博物馆, 如秦始皇兵马俑,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皇帝武则天及其丈夫唐高宗李治的合葬墓乾陵, 佛教名刹法门寺等。

陕西省文化旅游资源在数量、类型、重要程度、知名度和影响力各个方面都有着巨大的潜力。丰富的资源可开发性也是巨大的, 陕西省多年蓬勃的旅游业发展也应证了这一点。而如何将这些资源更加科学、层次鲜明的以产品化的方式进行深度开发将是决定陕西省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3 陕西省文化旅游产品开发存在问题分析

3.1 文化旅游产品的单一

游客进行旅游的目的一般分为如下两大个层次:首先是放松身心, 现代人出游的首要目的就是为了放松, 缓解工作的压力;第二, 获取信息, 这便是需要导游解说的目的。“行千里路, 读万卷书”, 游客希望通过旅游增长见识。这可以算作是在精神层次的需求。

陕西目前的文化旅游产品大多以参观为主, 体验型较少, 旅游产品过多的是单一、不成系统的。旅游线路的设计不够丰富、变化少、参与性不强。因此, 更好的开发陕西省的旅游产品, 应该从客户的需求出发, 满足游客求参与的心理需求。另外, 自然风光类旅游资源作为满足游客放松身心需求的基本旅游产品, 陕西在开发文化旅游和传统的自然风光旅游的配合和衔接上暴露出一些不足, 有待改进。

3.2 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深度不足

纵观陕西省文化旅游产品, 大多数是基于历史古迹和文物进行开发的。而从民俗风情、宗教、文化艺术方面资源的开发却不够深入。资源的深度开发, 才能丰富文化旅游产品样式和内涵, 脱离单纯观光的旅游模式, 从而保障游客的停留时间。同时, 充分利用民俗风情、宗教及文化艺术方面的文化资源, 派生出民俗风情、节庆、宗教活动观光;戏曲、舞蹈艺术表演;饮食、文化商品选购等文化旅游产品。可以极大的丰富游客的旅游生活, 增加旅游的人文内涵。例如:选择反映陕西民间文艺的特色的戏曲、腰鼓;各类仿唐、仿宋、仿周的歌舞;杂技、秦腔、眉户、陕西木偶戏、陕西皮影戏等地方特色文艺项目。

同样, 作为文化旅游资源中数量和影响力都较大的古迹、文物资源, 利用的程度也依然存在深度不足的情况。多年来, 游客对陕西旅游的第一映像便是兵马俑。可见在此类资源的利用上也存在缺乏创新的情况。包括骊山风景名胜旅游区、长安古寺庙旅游区、咸阳帝王陵墓旅游区、宝鸡法门寺旅游区、延安三黄一圣旅游区等都是极有价值的文化旅游资源, 亟待加大开发力度和扩张知名度。例如延安, 作为中国革命的摇篮, 有着及其珍贵的旅游卖点。

3.3 针对不同人群的文化旅游产品开发不足

不同的旅游人群会有不同的需求层次和审美角度, 因此, 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应有针对性。而目前陕西省的文化旅游在这方面是有所欠缺的。我们可以看云南丽江的雪山音乐节, 便是有针对性的面对青年人群开发的文化旅游品牌, 让音乐爱好者在雪山美景的氛围下满足其对音乐的追求。同样的, 可以利用好奇心这年轻人的一大特点, 陕西省可以利用古丝绸之路神秘氛围开发类似探险、探宝的文化旅游产品。老年人以休闲旅游项目为主, 青少年以参与性、娱乐性较强的旅游项目, 因人而异才能让文化旅游产品更为多样化, 游客的感知度和回头率才会提升。

旅游业的构成六要素包括食、住、行、游、购、娱, 目前看来, 各类旅游景区的投资占到了60%左右, 其次是宾馆、旅行社、餐饮、购物和娱乐。作为旅游最直接的衍生品——旅游产品却一直未能得到真正的发展, 旅游产品在市场中呈现弱势局面, 旅游产品总收入占旅游业总体收入比重较低, 因此旅游产品是旅游消费中最具开发前途的部分。尽管旅游产品的开发越来越受到重视, 但是产品却还有诸多问题。就目前市场上的旅游产品来看, 同质化现象严重, 产品单一, 设计薄弱, 市场竞争无序, 其生产企业也基本处于研发无特色, 销售无品牌, 生产无规模的状态。发展传统文化优势, 促进旅游产品更新和升级, 是旅游产品的发展方向。

4 陕西文化旅游产品开发建议

4.1 深度挖掘现有遗存的文化底蕴

作为旅游大省, 陕西目前已确定旅游业为优先发展的四大“特色经济”之一。为此, 陕西将着力推出周、秦、汉、唐四大文化旅游区, 以形成“不可替代”的旅游产品。按不同时期打造符合该时期的文化景区, 例如对西周王朝发源地的周原遗址区应着力开发形成青铜器为特征的周文化景区, 对秦铜器的发展历史及典型代表进行科普式的介绍, 吸引青少年游客;秦朝代表景观可根据秦始皇陵出土的百戏佣、绿脸佣、石铠甲等极有价值的文物建立专题展览馆, 形成规模宏大的秦陵景区, 使游客在体验参与的过程中了解古代陶俑所蕴含的历史文化;汉代旅游区是则围绕汉阳陵展开, 使游客可在地下通道观看现场发掘过程, 发展体验型旅游产品, 只要有足够的投资和合理的开发, 汉阳陵有望成为与兵马俑比肩的世界级旅游景区。唐文化的开发主要集中在咸阳帝王陵墓旅游区, 其中一代女皇武则天的陵墓乾陵是一个成熟的热点景区, 通过对乾陵的开发, 带动昭陵等相关唐陵旅游资源的开发, 将唐代文化清楚地展现给世人。

4.2 文化艺术和宗教旅游资源巧妙结合

利用演出、文化展、节庆活动等方式, 配合民俗、饮食等资源, 构成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如华清池的《长恨歌》舞台剧, 其规模和档次都较高, 是很有潜力的文化旅游产品, 可以加大宣传力度吸引更多的国内外旅游者。法门寺作为唐代皇家寺院, 是历代帝王供奉“护国真身舍利的场所”, 是天下名寺中独一无二的荣耀, 独具唯一性的文脉和“绝对权威性”资源, 值得世人潜心挖掘。

法门寺作为唐代皇家寺院, 独具唯一性的文脉和绝对权威的资源, 值得我们去潜心挖掘。法门寺文化景区位居经济发达的关中地区西部, 东邻关中高新技术产业带, 属于以西安为中心的大旅游商圈的第一个层次, 是集世界僧众朝拜、文化交流、观光旅游、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综合文化旅游景区。作为一个旅游胜地, 法门寺文化景区将极大地带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促进当地的经济结构转型和经济总量的提升, 成为促进周边产业良性开发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助推器, 形成陕西新型的旅游目的地和游客集散地, 从战略格局上完善陕西的文化产品和旅游产品结构。

4.3 寓教于乐打造红色旅游产品

将红色旅游与当地历史文化脉络整合, 展现历史文化发展的传承性和地域文化的独特性。比如西安, 作为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 从3000多年前的西周算起, 先后有13个王朝在这里建都。特别是周、秦、汉、唐, 都是统一的大国, 创造了辉煌的古代文化。陕北则形成了以秦汉文化为主体, 融合了北方草原文化等少数民族文化的独特文化个性。陕南文化是一种由移民构成的文化。在整合陕西红色旅游资源过程中, 要根据三个板块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 进行有效的要素组合, 进而反映出红色旅游产品独特的历史质感和文化韵味。在红色旅游开发中, 要利用历史的、地方的、民间的文化要素, 结合现代的、国际的、主流的展示方式, 开发出适合一般现代旅游者需求的产品, 让红色旅游经营的每一项内容、每一个环节, 都充分体现出具有地域特点的文化特色。

将红色旅游与体验式旅游结合, 寓教于乐, 使游客切身感受中国传统文化与革命文化等先进文化的熏陶。比如延安作为中国革命的圣地。党中央和毛主席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延安生活战斗过13年, 留下了一大批宝贵的革命文物、革命纪念地和丰富的精神财富——延安精神。延安在中国革命史和全国革命纪念地中的特殊地位, 积淀了发展红色旅游的优质旅游资源基础。从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 全国各个根据地和各大战役都与这里有着必然的联系, 红色旅游的战争题材又是和平年代里人们十分感兴趣的旅游开发方向, 利用这些资源再现毛主席和党中央指挥全国战争的情景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延安时期的文化生活, 策划战争场景等参与性项目, 游客可以穿上红军服、摇摇木纺车、学唱《信天游》, 尽情体会独特的陕北风情, 亲身感受光芒四射的延安精神。全面演绎这些历史的场景, 对历史事件的展示更加丰满生动, 必然产生更大的吸引力。依托民族圣地和革命圣地, 形成融红色文化、黄土文化、塞外风光和大漠风情于一体的陕北区域特色旅游产品。

5 结语

随着游客对文化兴趣增加、了解增多, 他们对旅游产品的要求也更高, 已经不满足简单走马观花, 因此以前的一些多地串在一起的旅游产品也慢慢向一地化、深度化转变, 就需要更多地深度游的产品, 满足更高层次消费人群的需求。

随着旅游者市场的不断细分化, 文化旅游产品也将随着细分化, 除了古建、古文化、民族风俗等具有吸引力的元素外, 美食、音乐、宗教、摄影等元素为主题的文化旅游也日益升温, 文化旅游的元素将更加丰富化、多元化。把文化旅游型产品打造与休学旅游等教育旅游产品相结合, 也是拓展文化旅游产品的一个方向。综上不难看出, 陕西文化旅游发展空间潜力很大, 前景非常宽广。

参考文献

[1]黄郁成.新概念旅游开发[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2:140

[2]于岚.文化旅游概念不宜泛化[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0, (3) :79.

[3]李巧玲.文化旅游及其资源开发刍议[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3, (2) :87.

[4]刘晓霞.陕西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J].人文地理, 2004, (10) :19.

[5]马耀峰.新世纪陕西旅游产品的开发.西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2, 2.32 (1) :85—86.

3.陇西县李氏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研究 篇三

关键词:李氏文化;产品开发;陇西

引言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产品结构已经发生改变,单纯的观光人文古迹,欣赏自然风光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旅游者对旅游产品文化内涵、文化品位追求的提升,使得文化旅游具有潜在的市场需求与开发前景[1]。李氏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宝贵的文化遗产。陇西作为李氏族人的发祥地,拥有许多标志李氏族人活动的遗迹,如李氏堂号一一陇西堂,唐建遗址遗迹李家龙宫、太白井、太白故里、五李亭、李贺墓、李贺南园、李靖庙、读书堂等遗址遗迹,具有不可估量的旅游价值。由于人们对陇西李氏文化仅停留在姓氏文化的研究,没有把李氏文化研究与经济发展有机相结合,注重研究过程,忽略对其广泛应用,导致李氏文化的研究长期处于专家与学者的搜集资料与研究整理阶段。使得旅游资源难以得到合理的开发利用,具有知名度和美誉度的李氏文化旅游产品不多。因此如何发掘李氏文化旅游资源价值,开发多元化的李氏旅游产品是陇西李氏文化发展的关键。

一、陇西李氏文化旅游研究现状

专门对陇西李氏文化旅游的理论性研究很少,多以报道或是政府公文出现,其关注的热点是区域整合开发与文化品牌打造。王若斯、朱尉研究了李氏文化发展的瓶颈及原生态文化发展的方向,提出把陇西特色文化与经济发展结合,引进比较优势的项目,加大文化品牌宣传营销力度,打造丝绸之路寻根游和李氏故里祭祖游等旅游产品,吸引更多的游客,促进经济发展[2]。张和平在中提出打造世界李氏文化中心助推旅游产业发展,策划按照李氏寻根祭祖圣地,世界李氏文化中心这一总体目标定位,突出陇西郡望,李氏之魂的形象特征,形成陇西文化精髓的核心景区,打造国家文化旅游景区[3]。陈福明对开发李氏文化的对策进行了探讨,指出目前李氏文化的资源,分别由文化、城建、旅游等多部门管理,难以形成合力。应由政府主管部门负责:尽快实现资源整合,以县旅游局为基础,统一管理和开发“李家龙宫”、仁寿山公园、巩昌钟楼鼓楼等基本资源,逐步实现李氏文化资源开发的规模效应。甘肃定西课题组在定西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研究中提出深入开展李氏文化的研究,进一步拓展李氏文化的精神内涵,形成大量的书籍、音像、工艺等各类型的文化产品,逐步实现精神文化与产业文化的有机结合。

二、陇西李氏文化旅游资源类型

为了综合开发陇西李氏文化的旅游资源,笔者对陇西县李氏文化的旅游资源进行了实地考察,广泛收集资料,对李氏文化的旅游资源进行了分类。根据实地考察,具有一定开发价值的旅游资源主要可分为建筑设施、旅游商品、人文活动3个主类。

三、李氏文化旅游产品开发优劣势分析

1.优势分析

①旅游资源知名度高,开发潜力大。陇西李氏已成为富有文化内涵的姓氏符号的象征,成为一种民族重要徽号。依托陇西李氏文化的深刻内涵,通过“李氏故里”、“李氏文化”商标的注册品牌效应的开发与利用,提升李氏文化的知名度以及影响力,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

②旅游产品逐步多元化发展。陇西李氏文化旅游品牌特色明显,旅游产品形式趋于多元化。例如在李氏文化寻根游中,将姓氏族谱印刷成册,以吸引旅游者研究李氏族谱文化。同时依托每年一次的公祭李氏先祖活动,就李氏先祖祀礼、李氏名人事迹展览、李氏手工艺品、陇中民情风俗、陇中书画等一系列项目开展,丰富李氏文化产品。

2.劣势分析

①产品缺乏整体吸引力,忽视游客参与体验。尽管目前开发了李氏文化的系列书籍、旅游工艺纪念品等文化旅游产品,但产品的规模小、档次低文化旅游的主导产品不突出,缺乏精良的设计。所开放的产品多以参观游览、静态观光为主,像陇西堂、李家龙宫、五李亭、太白故里等这样的景点,游客只是走马观花的在景区里走一圈,缺少参与性强的旅游项目。

②资源整合力度不够,效果不明显。目前李氏文化的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缺乏旅游互补项目。旅游者的需求得不到充分的释放,能够供游客参与体验的项目不多。这一现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陇西旅游业经济效益的进一步提高。

四、李氏文化旅游产品体系构建

李氏文化是陇西最具特色的文化旅游资源,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便利的交通、独特的民俗文化使得陇西特色旅游产品发展潜力大。同时作为药都,甘肃药材生产销售基地,为李氏养生旅游产品的开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根据陇西县的李氏文化的发展与物产资源禀赋,笔者提出陇西县李氏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的框架:

1.观光类旅游产品

①渭河李氏文化观光旅游产品

陇西县旅游的发展主打文化旅游牌,李氏文化是陇西重要的文化旅游资源。依托李氏文化这些传奇典故,修建李氏文化景观长廊,开发李氏典故观光旅游。此外,在陇西县东侧,南岸沿河乡村,整合乡村资源建设南河李氏乡村文化景观带,感受到原汁原味的陇西乡村生活。

2.专项类旅游产品

①李氏寻根祭祖旅游产品

陇西是李姓的发源地,县城周围李氏文化遗址遗迹众多,李氏郡望闻名天下,对海内外李氏宗亲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因而开展李氏寻根祭祖游,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良好的社会效益[4]。寻根、祭祖是李氏文化旅游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海内外李氏华侨每年到陇西祭祖是主要的客源,由于只在每年十月的祭祖活动外,来陇西寻根的游客很少,季节性明显,为了延长李氏寻根祭祖旅游产品的生命周期,必须要扩大李氏寻根旅游活动的范围,除每年的祭祖大典外,对李家龙宫进行保护性开发,建成典型代表李氏皇家一脉文化的景区,唤起盛唐李氏辉煌的李氏记忆[5]。此外,以“乡情、亲情”为主题,开展形式多样的李氏宗亲联谊活动。在甘肃省串成一条李氏寻根旅游线路,进而与台湾共同开展李氏寻根旅游长廊,吸引海内外的李氏华人,使陇西李氏文化走向世界,世界了解陇西李氏文化。

nlc202309021148

②李氏民俗风情旅游产品

研究陇西李氏文化,更应该关注陇西的民间文化资源。陇西的李氏历史久远,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风土民情。对陇西李氏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可以重点开发以下几类产品:1传统民间手工艺品。立足传统工艺,突出“李氏文化”题材,开发新材料、新工艺、新样式,扩大生产规模,引导消费者DIY设计和参与制作;2传统民俗演艺产品。从李氏文化的内容中选择题材,通过演出方式和内容的艺术提升,提升这些活动的观赏性、趣味性,打造民俗演艺产品。3传统特色餐饮。立足陇西地方特色,打造原汁原味的陇西传统餐饮系列产品,通过餐饮产品与李氏文化故事、陇西地方民俗相结合突出产品文化性特征。

③李氏修学考察旅游产品

近年来,修学游具有巨大的潜在市场。可将观光型旅游向体验性的修学旅游转变,根据不同的主题开展不同的修学旅游,例如目前在李氏文化研究中李氏族谱收集、李氏渊源的考证、李氏名人资料的整理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就此可以开展李氏文化修学游,可面向院校的师生、老年人、以及境内学者的修学考察。在修学期间,可开展李氏文化研究高层论坛,姓氏文化知识竞答等体验性活动,使旅游者加深李氏文化的印象。

④李氏文学艺术旅游产品

基于对李氏名人书画、陇西名人书画、诗词歌赋的挖掘、整理与保护,通过书友会、画友会等形式增进书画爱好者的交流和书画的流通。组织编写、发行李氏文化系列丛书,包括李氏史话、李氏名人传记系列、李氏名人诗选系列、李氏哲人哲言系列,进行古文版、白话版出版的同时,创新开发以上内容的动漫丛书、手绘版书等形式,并衍生开发贴纸,玩偶挂饰及饰品等周边产品。

⑤李氏节庆旅游产品

节庆旅游往往凝聚着一个地区的民俗风情,集中体现了该地区独特的民俗文化,游客参与到当地的节庆活动中,不仅能体验和了解当地的民俗文化,而且在旅游活动中也能被异域的民俗文化所感染和熏陶,能获得身心愉悦[6]。近年来,陇西大力发展“陇西李氏文化旅游节”,是陇西李氏文化旅游产品体系的重要分支,应予以重点开发。进一步开发“李氏祭祖日”、渭河牡丹摄影节、民俗风情集会节、中医养生节等节庆旅游产品,提升李氏文化的知名度及美誉度。

3.休闲度假类旅游产品

①李氏养生文化旅游产品

李氏始祖李耳是道教的创始人,老子是中国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哲学家、思想家,他对养生,特别是养生哲学,提出了不少宝贵的见解,他的养生哲学后来被中国道家养生派几乎全部继承下来,并将其奉为道教的开山鼻祖。借助老子的道教养生之道,依托陇西丰富的药材资源和“中国药都”的品牌,大力开发特色养生保健产品。开发中医洗浴养生旅游产品、中医疗养旅游产品、中医抗体运动旅游产品、中医文化讲堂旅游产品。突出“养生”主题,精心烹制出中医“养身”、文化“养神”、服务“养心”、风景“养眼”四道养生游“大餐”。

五、结论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文化消费需求量增大,文化产业逐渐成为“朝阳产业”。文化旅游以其独特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受游客越来越多的青睐,已成为旅游业的热点和发展方向。李氏文化对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其背后蕴藏着不可估量的旅游价值。陇西李氏文化的研究虽然取得一些成就,但没能与经济相得到广泛应用,李氏文化旅游一直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本文运用旅游文化学、旅游资源开发、旅游市场学等相关理论,广泛搜集资料,对李氏文化旅游资源的类型进行分类,综合分析李氏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现状,提出对旅游产品开发措施,使陇西县成为“世界李氏宗亲寻根观光祭祖圣地”和“世界李氏文化中心”。

参考文献:

[1]吴必虎.区域旅游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2]王若斯、朱尉.传统文化的深度发掘与多元开发路径探讨_以甘肃陇西李氏文化为例[J].文化广场,2012

[3]沙蕾.南京文化旅游资源分析及产品开发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4.

[4]李震岗,论以李氏文化推动陇西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J].甘肃科技纵横,2007

[5]张和平.打造世界李氏文化中心助推旅游产业发展发展论坛[J].2011

[6]连振波,効天庆.陇中文化的特点及研究对策[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2012

4.桂林文化旅游开发探讨 篇四

桂林文化旅游资源分布广泛,品种丰富,具有较高的知名度.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和根基,要促进桂林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深入挖掘其文化底蕴.本文对桂林的文化旅游资源进行了归类,并对如何开发、利用和保护文化旅游资源、丰富文化内涵、整合旅游产品、创新开发模式及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等提出了具体对策.

作 者:罗盛锋 聂卉  作者单位:罗盛锋(桂林工学院旅游学院,广西,桂林,541004)

聂卉(广西教育学院,广西,南宁,530023)

刊 名: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GUANGXI COLLEGE OF EDUCATION 年,卷(期): “”(1) 分类号:F592.7 关键词:文化旅游   开发   可持续发展   桂林  

5.乡村文化旅游策划开发价值 篇五

目前滕头村水系的价值远远超过生态休闲旅游策划设施开发,它一方面是滕头村得以发展的依托,从十多年前的“全球生态500强”到近期世界十佳和谐乡村殊荣的取得,无疑都与滕头河流水网构成的良好生态环境有着直接的关系。另一方面具有持续改善生态、更替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战略意义,文化是滕头旅游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是滕头精神的基本凝聚要素。滕头应重复梳理过去的发展历程以及所获得荣誉,构建滕头精神内核的“大文化”、“大生态”,生态有三个,一个叫自然生态,一个叫文化生态,还有一个叫经济生态,所谓生态是生命的状态。现在滕头注重了自然生态,没有很好的注重文化生态,同时滕头提出了精神生态没有落实到位,同时滕头生态要在文化上展示滕头作为中国东部发达地区乡村发展的先进典型,应有领先技术,领先理念,领先原理,领先布局。

滕头旅游开发对过去历史要追溯,对当代新中国建设要补充,每一历史阶段要有它的存在价值,要有文化设施,进一步完善滕头精神内核,滕头应该打造成为“中国的一个标杆”、“世界的一个标杆”,应设计体验传统农村文化、参观现代农村文化、探讨未来农村文化的系统化项目,打造一个“历史的村庄”、“现代的村庄”、“未来的村庄”组成的跨越时空的一个农村系列。让游客满足旅游游览功能同时,丰富文化,把整个滕头建设成为学习新时期“农村生产生活模式”、“产业发展模式”、“生态建筑技术模式”、“生物生态多样化开发模式”的先进典型。

6.文化旅游产品开发 篇六

文化创意产业是以创造力为核心的朝阳产业,“它以高于传统产业24倍的速度增长,已经成为众多发达国家或地区的支柱性产业”①。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设计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环节。

一、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设计现状

近年来,国家大力扶持文化产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及政策文件,比如《文化部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等。博物馆丰富的文化资源,使其具有发展文化产业的独特优势和基本条件,大中型博物馆开始日益重视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与设计,也逐渐涌现出一批文化创意产品的知名品牌,延伸拓展了博物馆的文化传播功能。然而,在取得可喜成绩的同时,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一)产品形式雷同

囿于文化创意人才缺乏、理念滞后等因素,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目前同质化问题比较严重,存在“千馆一面”的现象。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以典藏复仿品和创意纪念品居多。典藏复仿品是高精度复制、仿制馆藏文物的艺术品,因须忠于馆藏文物原貌,所以较好保留了各馆特色。创意纪念品是提取馆藏文物元素进行适当的创意、衍化与加工,然后运用在各类产品上。目前,不同博物馆之间,创意纪念品的体现形式往往大同小异,甚至存在众多博物馆委托同一家公司制作同类同款产品的.现象,因此,除了LOGO有所区别,功能、形状、颜色、材质等几乎没有变化,缺乏独创性,无法体现不同博物馆的地域差异和文化特色。

(二)产品档次分化

不同的观众往往具有不同的文化素养、消费水平和购物偏好,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应注意满足不同层次观众的购物需求。目前,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存在低价位产品和高价位产品两极分化严重的现象。低价位产品因成本受限,做工不够精致,种类不够丰富,个别博物馆的低价位产品混同于普通旅游纪念品,除印有馆徽和馆名外,没有引入馆藏文物元素,影响观众的购买积极性,同时给博物馆的形象也带来负面效应。高价位产品通常是高精度复制、仿制馆藏文物的典藏复仿品,制作精细,价格昂贵,更适用于单位之间作为外事礼品相互馈赠,难以面向普通大众市场。

(三)产品难成系列

虽然近年来一些大中型博物馆日益重视文化创意产品,但大部分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设计的整体规划意识依然较弱,产品和产品之间缺乏协同关联,产品和展览之间也缺乏统筹策划,较少配合陈列展览研发设计与展览主题吻合的文化创意产品。单个产品居多,系列产品较少,无法吸引二度消费,也不利于推广宣传,更难以将产品的主题元素进行深度与广度的挖掘。

二、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设计思路

4月27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了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措施,并指出,深度挖掘文化文物单位馆藏资源,推动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对弘扬优秀文化,传承中华文明,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国家的高度重视,对于博物馆文化创意产业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更需要我们不断思考和优化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设计的基本思路和实现路径。

(一)深度挖掘藏品内涵,提升文化创意产品的文化性

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的文化属性决定了“以文化为根”是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设计的首要原则,只有具有了基于馆藏文物和本馆特色的文化内涵,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才能拥有真正的生命力,这是博物馆创意产品与一般创意产品的区别,也是各个博物馆产品之间的差异所在。深度挖掘馆藏文物的文化内涵,才能系统梳理馆藏优秀文化资源,并合理利用于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设计,有效提升文化创意产品的文化性。同时,博物馆具有收藏、保护并向公众展示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见证物的职能,每一所博物馆收藏、保护、展示的历史遗存都具有相对独立的特征,是特定时期、特定区域、特定人群在政治、军事、生活、礼制、民俗等方面的综合反映。因此,不同博物馆馆藏文物的器形、纹饰等都各具特征。深入挖掘藏品内涵,并基于不同藏品研发设计文化创意产品,才可以真正从根源上避免“千馆一面”的现象。

(二)广泛调研公众需求,注重文化创意产品的实用性

国家文物局在《关于贯彻执行〈博物馆条例〉的实施意见》中强调,“博物馆文化产品开发应立足藏品的生动元素,更加注重实用性,更多体现生活气息。”实用功能是产品最基本的功能,博物馆应注重对文化创意产品进行定位分析规划,以消费者的需求和体验为导向,开发设计兼具文化性与实用性的文化创意产品,才能真正得到市场与顾客的认同。同时要注重开发设计以同一个或同一组文物元素为设计基础的系列产品,通过产品之间的关联性,实现文化创意产品实用性能的整体效应与连锁效应。甘肃省博物馆蓝莲系列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设计思路值得推广和借鉴。该系列文化创意产品是根据甘肃省馆藏国宝级文物元代莲花玻璃托盏衍生创作的,产品设计师与藏品研究专家共同商讨后提取文物元素,经过巧妙设计,应用于项链、戒指、丝巾、手包、雨伞、眼罩、杯垫、挂件、摆件、行李牌、钥匙扣、手机壳等一系列日常生活用品中,综合考虑了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价位等要素,功能多样,受众多元。而且,该系列文化创意产品的风格、色彩、包装均统一设计、整体规划,在第九届杭州文博会上展出时赢得强烈反响,进入市场后销量也极为可观。

(三)着力增强创新意识,突出文化创意产品的趣味性

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作为藏品与展品的衍生品,兼具藏品特征与创意特点,较之于严肃的藏品本身,更易于加深普通公众对藏品的了解和理解,是将馆藏文物的价值最大化延伸的方式,可起到向公众传播文化、传承历史的作用。开发设计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时应注重将传承与创新有机结合,将藏品中提炼的具有代表性的元素,通过巧妙的构思,运用到各色各样的文创产品上,比单纯将文物器型放大或缩小的典藏复仿品更具趣味性和时尚性,更能激发公众把博物馆带回家的愿望和热情。故宫博物院近年来逐步加大博物馆文化产品的研发力度,深度挖掘丰富的明清皇家文化元素,在文化创意产品的趣味性方面做了很多尝试。截至底,故宫博物院共计研发文化创意产品8683种,例如以“萌”为设计理念,充满故宫元素的“宫廷娃娃”家族系列产品,以及以紫禁城内生活的流浪猫为创意的“故宫猫”系列产品,一经推出就受到了观众的青睐①。这些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都以更妙趣、更亲切的方式,将馆藏内容展现给公众,优化公众的参观与选购体验,愉悦、长效地保留了对博物馆的记忆。

三、结语

7.文化旅游产品开发 篇七

海南有种类齐全的本土文化旅游产品, 但在开发途径、开发模式以及开发的广度、深度等方面还存在不足之处, 文化旅游产品结构体系亟待构建。目前, 在建设国际旅游岛的大背景下, 如何正确认识海南的本土文化旅游资源, 并将资源优势转化成可持续的核心竞争力, 是国际旅游岛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

1 海南本土文化旅游资源及其开发现状分析

1.1 海南本土文化资源分析

海南本土文化是指在海南区域范围内土生土长的以及经过一定时间深度沉淀的外来文化海南化的人文资源和现象。其涉及人文的各个层面和领域, 主要有历史文化、南洋文化、贬官文化、民族文化、风情文化、艺术文化等。依据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 (GB/T 18972—2003) 的分类方法, 将海南旅游资源要素实体划分为480处。其中, 本土文化旅游资源拥有4个主类, 15个亚类, 70个基本类。在资源要素中, 遗址遗迹类22个, 占4.53%;旅游商品类25个, 占5.21%;人文活动景观类45个, 占9.38%;旅游建筑及设施类142个 (含在建) , 占29.58%。人文旅游资源有234个单体。

由此可知, 海南本土文化旅游资源在构成上, 占海南旅游资源总量的49.39%, 涵盖了国家标准人文类的主类和亚类的全部, 表明海南旅游资源拥有丰富的本土文化内涵, 适合发展本土文化旅游。

1.2 海南本土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现状分析

本土旅游文化产品具有地域性、民族性、承袭性、变异性、多元性、交融性等特点, 如何在保护和继承中实现开发, 在开发中进行保护和继承, 对海南国际旅游建设过程中的本土文化旅游产品开发与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据统计, 截至2009年年底, 国家旅游局对海南本土文化旅游产品的景点景区进行的星级评定共16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21处, 省级87处,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3人;本土节庆活动7项。

通过对海南本土文化资源禀赋和开发现状分析发现, 海南本土文化旅游产品种类齐全、内涵丰富高、独特性强。但是, 总体而言, 海南的本土文化旅游产品相对等级较低, 独立型旅游产品单体规模小, 集合型旅游产品结构不合理, 以及疏密度差等。海南本土文化旅游产品开发力度远远不够, 没有形成规模效应和集群组合, 基本上处于起步阶段。

从文化结构上看, 本土文化结构中的精神文化层的人文性没有积极转化为物质文化, 本土文化中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出现断层, 加之海南对文化物质层的保护措施不尽合理, 使得海南给外人留下“文化沙漠”之感。

从文化旅游产品体系及其属性层面看, 国内学者从文化的审美角度出发, 将文化资源属性划分为3个层次:静态文化层、动态文化层和抽象文化层。由于文化旅游购买者对文化旅游的需求层面和认知层面的提高, 人们对文化旅游需求的价值理念正在发生转变。同时, 由于文化旅游具有变异性和交融性, 使人们逐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的旅游文化价值取向, 这就是生态文化旅游。生态文化的属性是人本文化, 是人性意识与文化实体相和谐的文化。生态文化旅游产品是在文化旅游发展过程中, 立足于文化资源和生态资源, 尊重文化的自然性和自然的人文性, 实现游客、资源、文化旅游产品开发三者相和谐可持续发展的文化旅游产品。其具有等级高、文化生态可塑性强、景观资源生态好、旅游服务及设施全等特点。

2 海南本土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模式

2.1 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模式

国内外学者经过多年的探索研究, 从不同的观察视角, 对文化旅游产品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开发模式。通过分析研究, 笔者从单项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的表现形式和其空间组合方式两个角度对这些模式进行归类, 构建了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的二维模式矩阵, 并以此作为理论基础, 为海南本土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提供合适的模式选择。

2.1.1 单项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模式

依据文化旅游产品的经营时间可划分为:

模式一:短期表现型开发模式。即对特定时空范围内的特定文化资源或文化现象进行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的模式。例如, 著名的三亚国际婚庆节和海南自行车环岛赛都只是在一年当中的某一天或某一段时间开展, 因此, 作为文化旅游产品, 其影响力具有一定的时空局限性, 需要充分开发和利用其短期带来的效益。

模式二:持续经营型开发模式。即将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成可持续发展的且在其生命周期内保持不间断运营的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模式。对于大部分人文景观来说, 以三亚南山佛教文化苑为例, 一旦其投入运营, 即使会有淡旺季之分, 若无特殊情况, 都会持续向旅游者开放。

依据人文旅游产品开发的深度和表现形式可划分为:

模式一:历史复原型开发模式。即对一些由于自然力作用或人为破坏而失去现存文化载体的人文旅游资源, 使用现代科学技术, 进行物化复原的一种开发模式。对于某些文化旅游资源, 例如, 海南省海口市骑楼街, 其旧貌已经遭到很大的人为破坏, 为了重新营造其历史文化氛围, 可以借鉴苏州城市老区规划策略, 专门打造一条独具特色的骑楼街, 在修葺完善其历史原貌的基础上, 巧妙地嵌入现代商业。

模式二:直接利用型开发模式。即直接把现实的文化旅游资源, 在保持其原貌的基础上, 开发成旅游产品, 并提供必备的旅游基础设施的开发模式。例如, 位于琼山市和文昌市交界处的海底村庄, 具有极大的历史纪念意义。尽管其历经沧海桑田, 却古貌犹存, 无须进行人工复原, 只需提供必备的游览工具, 并要注意资源的合理开发和保护。

模式三:精品开发模式。即在文化旅游产品中, 优先考虑有特色价值的文化资源, 进行有重点、有层次、有规划地开发的模式。例如, 位于海南省保亭县边境的呀诺达热带雨林文化旅游区, 其生态文化价值独特, 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且与黎苗风情寨相毗邻, 需要进行有节奏、有层次的重点开发和保护。

2.1.2 组合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模式

在特定的时空范围内, 各种人文旅游资源的特性、地理分布以及疏密程度具有较大差异, 因此, 对于不同区域、不同特色的人文旅游资源要进行适时适地的开发。同时, 由于在特定的区域范围内, 人文旅游资源和自然旅游资源之间以及相异的人文旅游资源之间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所以笔者提出以下三种基于空间组合的人文旅游产品开发模式。

模式一:“独”具特色型开发模式。在人文旅游资源的基本类型实体中, 有部分可以单独开发成特色的旅游产品。这些人文旅游产品, 包括某些传统的节日节庆、主题性活动、文化遗址等, 如海南欢乐节、三月三以及海口会展博览会等。它们蕴涵着特殊的意义, 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 且对其他的人文或自然旅游资源依赖较少, 不需要与其他旅游资源进行联合开发。

模式二:人文景观与人文景观联合开发模式。在某个特定的区域范围内, 可能会存在多种相异的文化旅游资源, 该种旅游产品的开发模式就是要对这些人文旅游资源进行有机融合, 从而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辅助的区域文化旅游系统, 实现区域整体的利益最大化。例如, 海南省儋州故城, 被誉为“诗对之乡”的中和镇, 其与白马井镇的伏波将军庙, 以及洋浦经济开发区的千年古盐田三角相连、互相依托, 可以很好的构建成一个区域文化旅游圈。

模式三: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开发模式。即将相互依存的人文旅游资源与自然资源进行协同开发, 在充分发挥文化独特性魅力的基础之上, 实现人文旅游产品和自然景观的相互交融、相互衬托。闻名遐迩的博鳌亚洲论坛永久会址坐落于博鳌水城, 周边由玉带滩环绕, 并与红色娘子军纪念园相邻, 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相融, 美不胜收。

2.2 海南本土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模式选择

在对海南本土文化旅游资源及其开发现状分析的基础之上, 综合以上两个角度的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模式, 通过对海南本土文化旅游产品进行研究, 构建了海南本土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的二维模式矩阵, 并为具有代表性的海南文化旅游产品提供了相应的模式选择。

3 海南本土文化旅游产品设计

在运用二维模式矩阵对海南本土文化旅游产品开发进行模式选择的基础上, 进一步对海南本土文化旅游产品开发路径进行探究。

独具特色的民俗风情是本土文化中重要的财产。发展民俗风情文化游可以优先考虑该文化氛围层的建设, 激发游客的消费购买心理。与此同时, 应促进资源地的统筹规划、科学管理, 打破行政壁垒, 积极整合区域优势资源, 共同开发黎苗风情游。在开发民俗风情游的过程中, 要注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在保护中实现发展。涉及的景点有:五指山黎寨自然村、海口南洋骑楼、兴隆亚洲风情园、五指山博物馆等。

3.1 异于中原文化的历史文化游

海南独特的区位条件决定了其历史地位和历史文化发展走向。流放天涯的贬官文化以及海南自身发展的历史轨迹进程等为海南留下了丰富的异于中原文化的边缘历史文化。可以积极加大对本土历史文化的挖掘和保护, 采用“线”式产品开发设计方案, 将特定区域内的历史文化旅游的优势资源进行实体联合开发, 构建海南本土历史文化旅游产品体系。涉及的景点有五公祠、东坡书院、白马井镇、千年古盐田、崖州古城等。

3.2 民族情感归宿的红色文化游

“边界红旗二十三年不倒”的红色文化见证了海南人民浴血奋战的艰苦岁月, 是留在海南人民心中永不褪色的回忆。建立富有海南特色的旅游产品体系, 就要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其中, 红色娘子军是20世纪30年代初海南岛上出现的一支中国乃至世界史上仅有的、有组织统一领导的、由纯女子组成的革命队伍, 是一座纪念中国妇女反抗剥削和压迫、争取民主和自由的历史丰碑。因此, 建立红色娘子军纪念园, 发展琼海红色旅游是文化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

3.3 心灵沐浴回归的生态文化游

闹市的喧嚣、快速的生活节奏是社会真实的反映。海南可以利用本土生态文化条件加快产品的综合开发, 满足消费者需求, 充分为国际旅游岛建设服务。涉及的主要景点有海口石山火山群国家地质公园、陵水南湾猴岛生态景区、分界洲生态文化旅游度假区、呀诺达热带雨林风景区等。

3.4 得天独厚的海洋文化游

海洋文化, 就是和海洋有关的文化, 如海洋民俗、海洋考古、海洋信仰、与海洋有关的人文景观等都属于海洋文化的范畴。海南岛位于茫茫南海, 拥有得天独厚的海洋资源, 可以合理开发各种海洋旅游产品, 如海上帆船、海底探险以及潜水等。另外, 海上丝绸之路亦是海洋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的亮点。所谓海上丝绸之路, 是陆上丝绸之路的延伸, 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 该路主要以南海为中心, 起点主要是泉州、广州、徐闻, 所以又称南海丝绸之路。重新打造海上丝绸之路, 不仅能够充分利用海南资源, 还能够促进海南与东南亚各国的贸易交往, 最终构建成为大东亚旅游圈。

参考文献

[1]李巧玲.文化旅游及其资源开发刍议[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3 (2) .

[2]马勇, 舒伯阳.区域旅游规划———理论.方法.案例[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1999.

[3]张陆, 寇跃灵.论文化旅游产品及其开发[J].重庆工学院学报, 2002 (1) .

[4]袁成.论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对策[J].经济师, 2004 (5) .

[5]刘荆洪.试论海南旅游文化[J].海口经济学院学报, 2008 (3) .

[6]肖忠东.我国文化旅游产品的系统开发[J].吉首大学学报, 2000 (1) .

[7]尹贻梅.对旅游空间竞争与合作的思考[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3 (3) :58.

[8]窦志萍.昆明文化旅游开发探讨[J].旅游研究, 2009 (1) .

[9]金毅.民族文化旅游开发模式与评介[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4 (1) .

[10]许志晖, 丁登山, 向东.对南京文化旅游开发模式与整合重点的探讨[J].人文地理, 2006 (3) .

[11]陶犁.民族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探析[J].思想战线, 2002 (4) .

8.文化旅游产品开发 篇八

[关键词]三峡库区旅游资源旅游活动旅游产品

一、三峡工程完工后的库区旅游资源变化

三峡大坝175m水位蓄水完成后,水位抬高10米~100米,对高达千米左右两岸悬崖峭壁的自然景观状貌影响不大,三峡峡谷依然雄奇、幽深、秀丽,但水位抬高对三峡旅游资源的整体影响却是巨大的。首先是大量低水位景观将被淹没。据统计,三峡工程完工后将有44处重要文物被淹。一部分文物古迹、艺术作品和动人故事传说的载体景点也将被淹没。其次是部分景观形态有所变化。一些旅游资源被部分淹没后,其存在环境发生变化,其景观形态和观赏效果也随之发生改变。一些旅游资源被迫搬迁。还有些旅游资源进行工程技术处理。另外,更多的旅游资源受水位升高的影响,观赏效果会发生变化。第三是自然新景观数量大增。三峡地区有为数不少的支流小河,这些小河大都流经崇山峻岭,高峡深谷,滩多水急,拥有独特的自然景观,过去因山水阻隔,交通闭塞,游人难入,成为“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旅游处女地。蓄水在淹没库区少部分旅游景观的同时,也使三峡沿岸幽谷深涧中数以千计的旅游新景观浮出水面。第四是人工景观成为重要旅游资源。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和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湖泊交相辉映,本身就堪称世界人文奇观;新建设的许多人工景点如三峡人文地理风情园、中国三峡博物馆、三峡珍稀植物园等展示了地区特有的文化与风情。

总的说来,三峡工程对旅游资源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在淹没一些景观的同时,也向世人展示了大量高品位的自然和新人文景观,从旅游经济发展的角度看,大量景观的涌现和库区建设大量资金的投入,必将为库区旅游产业带来良好的发展机遇。

二、三峡库区旅游活动的发展趋势

三峡蓄水后旅游资源的景观特色和品质的变化,将对库区旅游地空间结构模式、旅游活动的空间布局和旅游新产品开发产生很大影响,形成三峡旅游产品和旅游活动在空间、结构、种类、形式上的新格局。

1.三峡库区旅游地“一轴”空间模式将转变为“双核”空间模式

传统的“一轴”模式主要是依托长江水道,在重庆与宜昌之间形成“一轴”线性旅游空间。随着三峡大坝的落成,三峡旅游重要的结点城市宜昌拥有了一个世界级旅游吸引物, 且旅游景观分布密集,将发展成为库区东侧新的一级独立核心旅游区。重庆仍然依靠其作为西部中心特大城市的地位,以重庆都市区及其都市区周边环带为旅游地而形成库区西部另一级独立核心旅游区,库区旅游活动从而形成以重庆、宜昌为中心的“双核”分布模式。随着三峡库区水面和道路交通设施不断完善, 双核中心的客源集聚和扩散功能不断增强,长江三峡旅游目的地的旅游活动范围将进步拓展到库区腹地和周边的湖南、四川、贵州等省市。三峡旅游将呈现以双核为中心的空间分片旅游新模式。在宜昌,将是以从奉节至夷陵的三峡峡谷和三峡大坝为核心的线性水上组织模式;在重庆则是以中心城为核心的放射性陆上组织模式。

2.三峡旅游产品空间布局将呈现出集聚化、圈层分布的趋势

除资源密集分布的“双核”将形成旅游活动中心外,随着三峡腹地水陆交通状况的改善,将大大提升库区其中数量庞大的原有景点和新增景点的营销和开发的和可行性,逐步形成以大城市和重要旅游吸引物为中心的集聚化、高密度旅游景点空间分布。

3.旅游产品将由单一游船观光转变为水陆并举的多功能复合产品系列

传统的三峡旅游产品主要是三峡峡谷和沿岸的游船观光旅游。三峡工程建成后,水位上升可使旅游者从水路直接抵达某些景点,也可以通过不断完善的区域旅游道路观赏大量新增的优质景观。旅游产品将通过水陆结合的交通网络进行空间组织。进出口岸和方式上,万州机场和达万铁路的开通,沿江高速公路网的逐渐形成,使三峡旅游多口进出的格局开始显现,国内游客可在重庆、涪陵、万州、宜昌等多个口岸进出、多方式游览三峡。在游览方式和旅游功能上,三峡旅游将由单一的游船观光游向水陆结合游、观光与度假结合游等复合旅游形式转变。三峡旅游将形成以游船环湖观光为主,专项旅游为辅,集休闲度假、水上运动、会议商务、科考探险、文化教育等于一体的复合型旅游。

三、三峡旅游产品的开发策略

面对三峡工程给库区旅游带来的资源变化和旅游活动的发展趋势,制定符合资源特点和市场需求的发展策略,是将三峡旅游打造成国际黄金旅游目的地,实现新三峡旅游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进而带动库区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关键。

1.实施区域协调发展策略,搭建三峡旅游产品开发、营销平台

由国家旅游局等六部委联合出台的《长江三峡区域旅游发展规划纲要》,对大三峡旅游经济圈作出了新规划。《纲要》中提出了“突出‘新三峡’,立足‘大三峡’,针对三峡工程建设所产生的一系列新变化对未来旅游发展的影响,整体推进长江三峡区域旅游发展”的三峡旅游发展的基本原则。要实现纲要提出的发展战略,就必须创新管理体制,协调管理关系和利益冲突,克服管理体制交叉、部门行业利益重叠带来的矛盾,加强各省市、各县市的跨地区谅解与合作,积极构建无障碍旅游合作区;必须强化行业协同,整合各辖区内的林业、水利、园林、建设、文化、民政、民族、宗教等行业的旅游资源。形成主动配合、相互支持的整体合力,联合打造旅游产品,协同开发旅游新品,联合推出旅游精品。打造协作开展产品开发、产品营销的互动共嬴平台,形成产品互补、客源互流的多赢发展格局。

2.实施旅游产品创新策略,打造“大三峡”旅游整体品牌

三峡旅游资源具有自然景观珍稀独特、人文景观品位不凡、区位优势不可替代等优势,但旅游产品除传统的三峡一线游外,旅游产品分布零散,开发低层次、营运低效益。实施库区旅游产品创新,就是要对库区旅游资源进行系统化,从旅游活动的地域差异、功能差异、形式差异等方面,有效地发掘、组合、凝聚库区各地旅游资源的特质,突出打造生态旅游、游艇旅游、文化旅游、运动旅游、奇观旅游等创新旅游产品,整体打造 “大三峡”、 “新三峡”旅游整体品牌。

3.实施旅游产品分片布局策略,培育新三峡精品旅游线路

开发三峡地区丰富的旅游资源,以区域核心景区为龙头,带动区域附属景区开发,制定区域开发营销策略是恰当的选择。通过建设三峡地区特色各异的主题旅游区,使主题旅游区成为三峡旅游绿叶中点缀的几颗明珠,吸引客源地游客,变传统的三峡过境游为三峡区域的分段、分片、明珠串联似的观光游,或者以核心景区为中心的分片主题度假游。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跨区域的资源组合,依靠市场选择和市场培育,打造精品旅游线路,以旅游线路的串联,赋予三峡旅游更丰富的内涵和更强大的系统整合功能,实现三峡整体品牌内涵的再造。

4.实施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策略,优化旅游产品核心竞争力

从区域旅游的产业定位、市场定位、产品定位、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等多方面确立和统一长江三峡旅游业发展目标、发展方向和发展思路,是保证三峡旅游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而完成这些设计并以之统一政府部门、开发者、从业者和旅游者思想的核心理念,就是发展生态旅游。在发展三峡旅游经济的同时,保护三峡旅游资源,保证三峡旅游可持续发展。只有保证三峡旅游资源不被破坏,保护并提升旅游发展的原始动力,才能不断开发出适应市场的创新旅游产品,不断增强三峡旅游产品的核心竞争力。落实生态旅游的观念,应重视开发环境友好型产品,如合理开发科普教育系列产品、漂流旅游产品、探险旅游系列产品、农业生态旅游系列产品以及包含地质地貌考察、珍稀动植物考察、“自然之谜”考察、人类文化考察在内的科学考察系列产品。要特别关注对水域环境要求很高的库区游艇经济发展,逐步发展以游艇俱乐部为主要组织形式,以港口建设、游艇修造、航线开设、配套服务和环境治理为产业链的生态友好型休闲运动旅游,以适应经济发展和人们不断提高的生活需求,促进三峡旅游以良好生态为基础的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带动库区经济和社会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立明胡道华:长江三峡库区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J].人文地理, 2001(8)

[2]张立明赵黎明:旅游目的地系统及空间演变模式研究.——以长江三峡旅游目的地为例[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3]王顺克骆永菊:三峡工程对三峡库区旅游产业布局的影响及对策[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1.(6)

[4]吕斌陈睿蒋丕彦:论三峡库区旅游地空间的变动与重构[J].旅游学刊,2004(2)

[5]赵毅:新三峡旅游发展的新思路[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6)

[6]黄永红:三峡库区旅游产品创新问题研究[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0(5)

上一篇:证明面面垂直的方法下一篇:《诛仙 Ⅰ》精彩观后感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