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微金融差异化经营分析

2024-07-21

小微金融差异化经营分析(共8篇)

1.小微金融差异化经营分析 篇一

差异化管理小微企业客户

陈思扬2012年06月15日

小微企业,对中国经济发展和就业拉动有着基础性作用,是企业家创新、创业、成长的摇篮。近年来,在各方力量的共同努力下,小微企业的融资状况有所改观,除银监会已有部分制度安排和服务机构的设立外,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也纷纷配套成立小企业专营中心。但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在短期内仍无法彻底解决,商业银行如何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加大对上述主体的金融服务力度,也是一个很现实的课题。

之所以存在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风险因素是影响银行积极性的主要因素。一方面,小微企业通常无法提供有效的担保财产,有的企业连会计核算系统都不完善;另一方面,小微企业处于“孵化”阶段,经济实力薄弱,抵御风险的能力也较弱。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要想落实银监会关于“小微企业贷款增速不低于全部贷款平均增速和增量不低于去年同期水平的两个不低于”的要求,商业银行在对小微企业融资业务进行扩展时,应建立针对不同层级的差异化管理模式——对于经济比较发达地区的小微企业优先投放,对于经济发展一般的地区要审慎投放,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要试点式投放;在行业选择上,应重点倾斜于农产品深加工企业、现代农业服务企业、农业科技转化企业等,扶植一批具有“小企业、大市场”特性的加工和商贸企业,培植一批盈利稳定、业务链条清晰、成长性突出的小微企业。

此外,还应注意调整对银行县域机构的考核方式,把拓展小微企

业业务列入重点考核指标。同时,对小微企业融资业务给予一定的宽松政策,允许在一定的范围出现一定的放贷风险。针对小微企业“短、小、频、急”的融资特点,在责任明确和适当放权的基础上,建立起比较完善的高效审批机制。

在机构体制设置上也要做到因地制宜。比如,农行厦门分行成立了小企业金融服务中心和分中心,针对地域特征又成立了台资小企业金融服务中心。截至2011年底,该行小微企业总贷款余额达到172.52亿元,比上年增幅约40%,小微企业总贷款户数超过全行贷款客户总数的四分之三。

在具体业务中,要敢于适当创新。以农行重庆分行大力推广的“简式贷”产品为例,即创新引入了“国内保理”概念,以境内卖方的应收账款作为抵押,建立带有“资金池”性质的循环贷款,使得卖方的资金流动性增强,将应收账款的周转期由银行背负起来,对于我国大量加工制造的小微企业来说,针对性很强,打破了单一传统担保瓶颈;再如,农行河南分行出台的《小企业多户联保实施细则》,通过小企业多户联保贷款的办理,既有效控制了风险,又及时给予小微企业切实帮助。总之,对银行而言,小微企业并不是鸡肋,如果业务做得好,这些成长性极强的客户,恰恰可以在城市业务竞争激烈和资源枯竭的情况下,确定差异化优势,开辟一片蓝海市场。

2.小微金融差异化经营分析 篇二

小微企业是小型企业、微型企业、家庭作坊式企业、个体工商户的统称。随着2010年客观调控效应的逐步实现, 银行收缩银根, 小微企业的资金问题日渐突出。在浙江省, 中小微企业一直是经济中最具活力的组成部分。占企业数量99.9%的中小微企业贡献了全省80%的GDP, 解决了90%的人员就业, 税收和出口60%以上也是由中小微企业完成的。

二、企业经营风险评判指标

企业经营风险管理属于企业危机管理的范畴。经营风险是指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 供、产、销各个环节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所导致企业资金运动的迟滞, 产生企业价值的变动。经营风险时刻影响着企业的经营活动和财务活动, 企业应对企业经营风险进行较为准确的计算和衡量, 这是经营风险规避的前提条件。

(一) 安全边际 (Margin of safety)

安全边际指实际或预计业务量 (额) 超过保本点业务量 (额) 的差额, 表明企业的销售量 (额) 下降多少, 还不致造成亏损。安全边际有三个具体衡量指标, 分别是:安全边际量、安全边际额和安全边际率。安全边际的经济含义是指现有的业务量降低多少企业将从盈利转为亏损。例如, 安全边际量600表示该600件产品不再用弥补固定成本, 只弥补相应的变动成本后即为企业利润。再如, 安全边际率30%表明实际销售额中30%的销售额扣减相应的变动成本后即为企业利润。

安全边际是衡量企业安全程度 (即风险) 的一个重要指标。在安全边际范围内, 企业经营不亏损, 是安全的, 安全边际的大小反映了企业经营安全的大小。西方国家评价安全程度的经验标准如表1所示, 我国企业可以借鉴使用。

(二) 保本作业率

保本作业率又叫危险率, 是指保本点业务量占实际或预计销售量的百分比。其计算公式为:

保本作业率是一个反指标, 数值越小, 企业经营安全程度越高;而安全边际是一个正指标, 数值越大, 企业经营越安全。安全边际率与保本作业率的关系是二者之和等于1。

(三) 营业杠杆

在企业存在固定成本的前提下, 销售量的微小变动都会导致利润产生较大变动, 这种现象叫做营业杠杆。衡量营业杠杆程度大小的指标是营业杠杆系数, 它是利润变动率与销售量变动率的比值。营业杠杆系数具有四个变动特点: (1) 只要固定成本不等于0, 营业杠杆系数恒大于1; (2) 产销量与营业杠杆系数的变动方向相反; (3) 销售单价与营业杠杆系数的变动方向相反; (4) 成本与营业杠杆系数的变动方向相同。

营业杠杆系数对经营风险的影响最为综合, 所以常用其对经营风险的大小进行衡量。当销售收入处于盈亏临界点, 营业杠杆系数无穷大, 经营风险无穷大;在成本不变情况下, 销售收入越大, 营业杠杆系数越小, 经营风险越小。

三、小微企业经营风险规避技巧———以圣瑞锦公司为例

圣瑞锦服装服饰有限公司建于2005年, 是一家集设计、生产、销售于一体的小型女装品牌公司。该公司以批发和经销相结合的销售方式迅速吸引各地批发商和经销商。产品结构类型丰富, 主要以连衣裙、单品裙、裤及时尚外套、大衣等为主。定位于30~45岁城市中高层女性消费, 内销于全国多个省市。2008年经济金融危机席卷全球, 该公司也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销售的大幅下降导致公司流动资金断流, 各项成本开支及到期的贷款导致公司经营困难, 2009年3月份公司突破盈亏临界点, 陷入亏损, 后迅速扭亏为盈。近两年, 虽然受美债、欧债危机等外部影响不大, 但在原材料、劳动力等成本上涨的背景下, 公司要想扩大经营规模, 资金压力巨大;同时受近几年暖冬的影响, 冬季大衣、棉服、羽绒服等产品销售不旺, 产品积压, 资金难以正常回流, 而春夏款的投产又刻不容缓, 商机转瞬即逝。经营风险的阴影似乎时刻笼罩着这家公司。然而, 2011年下半年席卷全国的小微企业困境没有压垮这家公司, 相反, 其规模却在慢慢地扩大着, 秋装销售额创历史新高, 资金流动正常, 整个公司生机勃勃。

(一) 计算风险指标, 判断经营风险

风险的量化和预测是现代风险管理的重要工具和手段。根据上述, 评价企业经营风险的具体指标有三个:安全边际、保本作业率和营业杠杆系数。企业每个月末都有根据财务报表的相关数据对该类指标进行计算, 以正确衡量企业的经营风险程度, 识别经营风险, 对经营风险做到有效预警, 从而采取相关措施, 做到有效降低、转移或规避风险。圣瑞锦公司2011年11月按变动成本法编制的损益表如表2所示。

单位:元

经计算得知, 圣瑞锦公司11月份所售各款式服装的综合边际贡献率为35%。根据上表数据, 计算经营风险指标如下:

据此可以判断, 该公司11月份经营风险不大, 在安全经营的范围之内, 但公司销售量小, 应该在下一月份, 充分利用好双节这个服装销售机会, 努力增加销售, 开拓市场, 增加利润。

(二) 巧用营业杠杆, 规避经营风险

2008年底, 世界性经济金融危机全面爆发。受其影响, 公司业绩急剧下滑, 2009年3月份陷入谷底, 亏损1.33万元。4月初公司召开紧急会议, 探讨公司面临的一系列决策问题。会后, 公司开始实施决策行动。首先, 固定成本和部分变动成本相对性削减。将服装的生产业务连同相关的厂房、设备和生产工人, 出租给有实力的大服装公司, 用租金收入弥补了成本支出;其次, 减少服装款式, 只设计生产销售本公司的主打产品———连衣裙, 在连衣裙这一产品市场, 该公司已拥有一个稳定的顾客群, 这一款盈利稳定的产品公司一定要优先保证, 不仅是为了当前的利润, 度过危机, 同时也着眼于公司的未来发展, 保住该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三) 销售百分比法, 预测资金用量

销售百分比法是以未来销售收入变动的百分比为主要参数, 考虑随销售量变动的资产负债项目及其他因素对资金的影响, 从而预测未来追加资金资金需要量的一种方法。该方法一般包括四个实施步骤:第一步, 确定销售百分比。销售额与资产负债表项目的百分比, 可以根据上年或若干年前的有关数据来确定。在计算中, 要注意判断直接随销售额变动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项目, 以及不随销售额变动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项目。第二步, 计算预计销售额下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项目的数额。第三步, 预计留存收益增加额。留存收益是公司内部融资的来源。公司赢利并且不是全部支付股利, 留存收益就可以满足或部分满足企业的融资需求。这部分资金的多少, 取决于收益的多少和股利支付率的高低。第四步, 计算融资需求。

圣瑞锦公司预计2012年的销售额增长率为30%, 2011年公司敏感资产数额为650000元, 敏感负债数额为150000元, 公司预计留存收益的增加额为50000元, 6000元为公司2012年度的预计零星资金支出。根据销售百分比法, 圣瑞锦已提前预测到2012年需要从外部追加资金需要量为 (△F为外部资金追加量, ) :

该方法简单实用而有效, 广泛应用于各企业的财务预测。对于融资难上加难的小微企业来讲, 该预测显得尤为重要, 它可以让小微企业能够提前做好资金筹措的各项工作, 做到心中有数。

(四) 充分利用典当, 多方筹措资金

中小企业融资贷款具有周期短、频率高、额度小、需求急的特点, 与典当行短期性、安全性、小额性、便捷性的特点十分吻合。春节是服装消费旺季, 为抓住商机, 圣瑞锦公司急需进一批面料, 而冬款服装销售不畅, 资金尚未回流, 公司资金非常紧张。公司毅然将一处房产作为典当物换取了15万元的现金。大约一个月后, 另一笔资金回笼, 公司又把商品房从典当行“赎”了回来。就这样, 3000元的典当利息, 帮助公司抓住了服装的畅销期, 规避了财务及经营风险, 稳住了公司利润。

参考文献

[1]罗福凯:《营业杠杆理论的改进》, 《财会通讯》2004年第2期。

[2]刘韬:《论现代企业财务中的杠杆》,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

3.重庆城乡金融发展差异分析 篇三

问题的研究及背景

我国金融业改革发展至今,整体实力不断发展壮大,在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支持经济改革、促进经济平稳快速发展方面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众所周知,金融发展对居民收入会产生极大影响。而《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快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明显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持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努力扭转城乡、区域、行业和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扩大趋势。在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演变过程中,合理差距对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产生一定正效应,但不合理差距对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产生负效应。

虽然目前重庆已建成了银行、保险、证券为主体,其他多种类型金融机构并存的金融体系,但对重庆而言,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当前城乡收入差距的负效应占主导地位,所以城乡收入差距一直制约着其经济的发展。要得到更好的发展,要保证居民安居乐业,就必须要缩小差距。

指标及数据说明

本文选取2001-2011年重庆金融发展的效率指标,金融发展的规模指标和金融总量指标金融比率进行分析,研究这些变量之间的关系。数据来源于重庆统计年鉴。

(一)金融发展效率指标。本文使用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和银行贷款余额之比来衡量。

(二)金融发展规模指标。考虑到中国金融发展的现状和借鉴以前的研究基础,本文使用银行贷款余额和地区生产总值之比来衡量金融发展规模的大小。

(三)对于金融发展的量度,金融比率最具有代表性,即全部金融资产的价值和全部实物资产(即国民财富)之比,本文简化为金融资产总额与GDP之比。

重庆城乡金融发展时间变化分析

(一) 金融发展规模指标分析。

由图一可以看出,都市发达经济圈金融发展规模总体呈上升趋势,但2006年和2008年明显的低于正常水平。总体规模指标从2001年的1.765增加到2011年的2.314。

渝西经济走廊的金融发展规模变化不大,但2006年有所增长,增长后又下落到原来水平,然后表现平稳。除了2006年,金融发展规模指标一直在0.3至0.5之间徘徊

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金融发展规模差异较小,有一点回落之势。从2001年的0.775到2011年的0.5077,除了2006年逐年下降。

(二)金融发展效率指标分析。

都市发达经济圈的金融发展效率指标除2010年外,持续走低,从2001年的0.499直降到2011年的0.327。2010年是1.013。

渝西经济走廊金融发展效率指标发展变化不大,一直在1.5左右徘徊,但2010年特别突出,达到2.88之多,是2001年的两倍,这一点与都市发达经济圈2010年的表现很相似。

三峡水库生态经济区金融发展效率指标总体是一直在上升,同样也是2010年特别明显,显著高于其他年份,达到3.100之多,而其他年份几乎都在一点几。

(三)金融比率的分析。

都市发达经济圈金融比率发展趋势不明显。从2001年到2004年持续上升,但幅度较小。只从3.735到4.791,2005年下降不明显,下降到了4.491。但06、07年都市发达经济圈金融比率下降明显,分别跌到了0.895和1.046,与2004年相比,下降了5倍多。2008年又有所回升,然后接着下降,2010年降到谷底,0.167。

渝西经济走廊金融比率变化相对平稳,除了2006年低于了正常水平。

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金融比率变化也相对平稳,基本走势与渝西经济走廊相差不大。

重庆城乡金融发展空间变化分析

对于金融发展的度量,以金融比率最具有代表性和广泛性,图三可以看出都市发达经济圈的金融比率远远高于渝西经济走廊和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除了06、07、10年明显低于正常水平外)也就说明了其经济金融化程度最高。都市发达经济圈日益成为重庆金融服务业的聚集地。这与金融发展规模指标是几乎一致的,由图一可以看出。但同样由图二看出,都市发达经济圈的金融发展效率指标并不高,比渝西经济走廊和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都还要低,都市发达经济圈的金融发展效率指标2001至2011平均值是0.470,而渝西经济走廊和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2001至2011的金融发展效率指标的平均值是1.709和1.534,分别是都市发达经济圈的3.636和3.263倍,而实际上金融发展效率指标与其他两个指标同样重要,不能忽视。

结论及建议

重庆的金融发展现状是都市发达经济圈是重庆金融业的集聚地,对经济的发展起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渝西经济走廊经济金融化程度次于都市发达经济圈,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最低。但金融发展效率却恰恰相反。实际上,金融发展效率是极为重要的,否则,就是浪费资源。所以在加大金融规模的同时,应该注意金融发展效率,使之同步增长。具体做法是改善金融机构自身,如加强金融服务人员的素质、改善金融机构的环境、根据居民日益增长的需求找出合理的解决办法。对于渝西经济走廊和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应多加投入金融资产和资金,建设金融机构服务点,为居民提供更多切实有用的政策,带动居民收入的增加。因此必须重视城乡金融的发展,使重庆经济得到更好地增长,居民收入分配更加合理。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荣昌校区商贸系)

4.小微金融差异化经营分析 篇四

全球性金融危机这一被前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称为“百年一遇”的大危机,牵动着全球的神经。中国保险业在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金融环境中,也受到了冲击和不利影响。众所周知,保险业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保险产品能够提供风险保障,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发挥财务稳定器的功能,减少人为群众的后顾之扰,保险资金可以直接参与基础设施投资,对拉动经济增长起着积极作用。但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作为开放力度较大,市场化程度较高的我国的保险业,在这次金融危机之中难以独善其身,也受到了冲击和影响。金融危机使我国保险业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增加,使我国的保险公司以及保险监督机构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为应对金融危机,必须防范和化解保险风险,努力维护保险市场稳定;转变保险公司经营理念,积极推动保险业结构调整;进一步完善现代保险监管体系;支持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和重点领域改革,积极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一、金融危机概述

金融危机又称金融风暴(The Financial Crisis),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如:短期利率、货币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

2007-2009环球金融危机又称金融海啸、信用危机及华尔街海啸等,是一场在2007年8月9日开始浮现的金融危机。自次级房屋信贷危机爆发后,投资者开始对按揭证券的价值失去信心,引发流动性危机。即使多国中央银行多次向金融市场注入巨额资金,也无法阻止这场金融危机的爆发。直到2008年,这场金融危机开始失控,并导致多间相当大型的金融机构倒闭或被政府接管。2008年3月,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濒临破产,摩根大通银行获批收购贝尔斯登。2008年9月,众多金融巨头轰然倒地:美国两大住房抵押贷款机构—房利美和房地美损失超过140亿美元,美国政府宣布提供注资并接管这两家公司;美国第四大投行—雷曼兄弟公司申请破产保护;美国第三大投行—美林公司被美国银行收购;美国最大的保险集团—AIG(美国国际集团)国有化:美国政府在提供850亿美元紧急贷款的同时,获得了公司79.9%的股权。与此同时,包括欧亚、乃至中国在内的全球主要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以及保险业,均参与了美国次级房贷衍生产品的投资,金额巨大,使得危机发生后影响波及全球金融系统。

受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华尔街金融危机所产生的蝴蝶效应迅速弥漫全球。在其漫长岁月中,这将成为金融危机的代名词,正如上世纪三十年代经济危机一样。人们在感受这场风暴的强大威力的同时,不得不直面各自周围硝烟四起的现实,作为金融领域最重要组成部分———保险业,同样不能幸免。不仅如此,金融危机的形成和利益关系链条中,保险公司不仅充当了次级债券的重要投资者,成为次贷市场资金的重要来源之一;而且通过其提供的按揭贷款保险、单一风险保险和信用违约掉期等产品,大大增强了市场和投资者的信心,成为金融危机形成中的重要一环。

同样,我国的保险业作为开放力度较大、市场化程度较高的行业,在这次金融危机之中难以独善其身,也受到了冲击和影响。面对这样的情况,中国政府、保险业协会以及相关的管理机构也都提出并实施了一系列的措施来解决和降低这次全球性的经济危机给我过保险业带来的冲击。

二、金融危机下我国保险业的现状

据保监会最新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全年保险业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111372989万元,是2002年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其中,财产险业务原保险保费收入28758335.46万元;寿险业务原保险保费收入74574384.39万元;另外,中国保险市场主体、保险专业中介机构、兼业代理等保险机构也在不断的增加;保险行业在优化资产配置,化解投资运作风险,保障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虽然我国的保险业一直在蓬勃的发展,但毕竟我国保险业才刚刚起步。与世界上其它国家相比,就综合实力来比,我国明显还很落后。根据对我国保险业的研究,我国保险业现状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中国的保险市场需要进一步规范

我国保险业在国家的政策引导下飞速发展,一批新的保险机构相继设立,一些新的保险业务从无到有,保险中介市场、再保险市场稳步发展,保险资金运用渠道逐步拓宽,资产管理能力不断增强,初步形成了多种组织形式、功能相对完善、分工比较合理的保险市场体系。但现在的保险市场还存在一些较为严重的问题。如,一些保险公司不按常规出牌,利用一些不道德或不合法的行为来欺骗被保险人,及其严重的扰乱了市场的正常秩序。如果诸如这样的一系列问题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影响的不只是人民大众,还可能给整个行业带来不利的影响。

(二)保险的服务水平和保险产品的创新能力需提高

随着保险业迅猛发展,人们对保险的认识在不断的提升,对保险公司的服务业更加看重,而现在的服务明显需要随着社会的进步而提高。社会在高速的进步,人们迫切需要一些新的保险产品和服务的出现,来更好的服务大众。而现在产品结构单一,缺乏产品开发体系。险种开发无论从速度、数量还是从质量上都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我国保险的覆盖面不宽,难以为投保人和被保险人提供全方位的增值服务。另外在保险服务质量上经常出现销售误导和理赔难等问题。虽然2009年推出的新《保险法》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销售误导和理赔等问题,尽可能的保障了消费的利益。但因为一些对保险法不了解的或不知道的人还是会受到这方面的影响。为了保证保险业正常稳定的发展,保险行业应警惕寿险退保风险、保险投资风险、偿付能力不足风险等。

(三)监管体系仍需进一步完善

由于起步晚,基础薄弱,与快速发展的保险业相比,与日益复杂的风险防范任务相比,保险监管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当我们要在监管和发展之中选择一项时,我们常常放弃监管。也正应为当前一些比较普遍的违法违规问题,如假保费、假赔案、假批单、假数据屡禁不止的问题就是很好的说明。当投保人和保险人利益发生矛盾时,监管机关轻易出现偏袒保险公司的倾向。例如对于费率的治理,信息披露的治理,我们都有屈从保险公司而忽视投保人权益的嫌疑。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其根源就在于我们对保险监管的定位不清,保险监管的职责不明确。

三、金融危机对我国保险公司经营的影响

从全球金融业损失看,截至2009年3月末,世界金融机构次贷及其衍生品投资损失高达1.47万亿美元,接近我国2008年服务业总产值;从GDP变化看,世界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速深幅下挫,2009年第一季度美国GDP年率下降5.5%,创近25年来最大降幅,2008年第四季度欧元区GDP年率下降5.9%,创历史最大降幅;对世界各国经济金融运行都产生了较大负面影响,中国也不例外。

金融危机对中国金融保险业的传导主要有六种方式:一是通过跨国金融保险集团中资机构或中资参股机构传导;二是通过直接投资次贷及其衍生品的国内金融保险机构传导;三是通过持有遭受次贷及其衍生品损失的机构股权或债权的国内金融保险机构传导;四是通过加大国际分保压力传导;五是通过国际金融机构信任危机跨境传导;六是通过引发中国经济持续下滑间接传导。其中,前四种方式是直接传导,后两种方式属于间接传导。

虽然由于我国保险市场国际化程度相对较低,此次金融危机对中国保险业的影响相对有限,但在美国金融市场持续动荡,金融危机迅速蔓延的背景下,我国的保险业也无法完全“独善其身”,这场金融危机对中国保险业的直接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保险公司投资的重要影响

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保险业投资的一个最重要的影响就是,受美国金融危机影响,全球股市持续低迷,我国保险业投资收益和各保险公司净利润大幅下降。根据保险公司2008年年报,A股三大保险巨头净利润较2007年出现大幅缩水,平均减幅高达73%。2008年,中国人寿(601628,股吧)实现净利润100.68亿元,同比下降64.19%。对于利润的大幅下降,中国人寿认为原因主要是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资本市场的深度下调,使得2008年投资收益出现了大幅下滑。

(二)大型保险公司强者恒强

金融危机会通过改变消费者风险意识和金融市场环境等,使市场竞争格局朝“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的方向发展。一方面,金融危机极大增强了中国保险消费者投保风险选择意识,主动规避一些海外关联度较高以及规模较小、管理薄弱、市场竞争力不高的中小型保险企业,有的还会要求退保,转而选择信誉高、规模大、管理严、竞争力强的大型保险企业;另一方面,面对动荡加剧、不确定性较高的金融市场环境,中小型保险公司受制于自身资本有限、人才匮乏、风险管控体系尚不完善等因素,整体抗风险能力较低,难以有效抵御金融危机间接冲击,而大型保险公司竞争优势更加突出,可以较好化解金融危机带来的多方不利影响。

此外,最新数据表明,全球金融机构次贷损失暴露在2008年第四季度达到高峰后,今年第一季度开始快速下降,全球并购时机开始逐步显现,而大型保险企业并购成功的基础和条件都远优于中小型保险企业。

(三)经营模式将回归保险主业

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球金融保险监管日趋严格,中国保险监管机构因势利导,把“防风险、调结构、稳增长” 确定为今年监管目标,把防范保险风险、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作为今年两大重点任务;中国保险企业也积极按照保监会部署和要求,努力做到趋利避害,化危为机,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

在转变保险经营理念方面,金融危机促使中国保险业深刻认识到回归保险主业、发挥保险保障功能才是保险业发展的根基和根本,粗放式经营、偏离主业经营、过度跨领域经营蕴藏着巨大风险和潜在危机,内涵式发展、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日渐成为行业主要发展方向。

在优化保险业务结构方面,保监会于年初发文,要求境内外上市保险公司对同一交易事项采用相同的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这意味着寿险业将重点围绕风险保障型保险产品等展开竞争;同时,保监会还督促全行业大力发展风险保障型、长期储蓄型业务,强化投连险风险管控。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寿险行业结构出现了可喜的变化,传统寿险和分红险快速发展,投连险和万能险销售逐步走弱,重回保险保障特征十分明显,这将对中国寿险业长期健康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在加快保险队伍建设方面,受金融危机影响,就业形势严峻,给保险企业吸收年纪轻、学历高的新生力量,打造新型高绩效销售团队带来了较好的机会,为提升全行业营销队伍素质、优化营销队伍结构创造了重要条件;同时,也给保险企业“引得来、用得好、留得住”海外高端金融专业人才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为我国保险业增强国际市场竞争力提供了人才基础。

(四)保险需求有所降低

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等影响,中国经济金融运行压力增加,直接影响到国民保险需求。首先,金融危机由国际蔓延到国内,由发达国家蔓延到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由金融领域蔓延到实体经济,引致我国经济增速减缓,失业率增加,居民当期收入减少和收入预期下降,市场保险需求有所降低;同时,受金融危机影响,全球金融市场动荡,中国货币市场利率持续下行,股票市场震荡加剧,保险业资产价值趋降,对投资业绩十分敏感的投连和万能等新型保险产品市场需求有所下降。例如,2008年9月金融危机爆发后,寿险业保费收入快速下降,由2008年前三季度同比增长60%以上,降至2008年全年的48.27%和2009年一季度的9.5%,创10年来第一季度最低水平。

(五)我国保费收入的增幅放缓

尽管金融危机对中国保险业的直接影响较小,但其引发的全球性经济衰退、金融市场动荡、股市深幅下探、货币市场利率大幅走低以及社会公众信心缺失等,对中国经济发展、金融市场运行和投资者心理预期等都产生了较大间接影响。

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GDP增速下滑较快;央行连续4次下调存款利率、5次下调贷款利率、4次下调了存款准备金率,1年期存款利率、贷款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累计分别下调了1.89个百分点、2.16个百分点和4个百分点,直接下拉了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收益率水平;去年全年股市深幅下挫65.4%,其中第四季度降幅达20.6%,促使以固定收益投资为主的、以权益投资为辅的保险投资收益大幅下挫,行业偿付能力面临较大挑战。

2008年中国保险业投资收益约680亿,收益率2.03%,与2007年保险业投资收益2700亿元,投资收益率9.3%相比,缩水75。今年以来,特别是今年一季度以来,伴随中国经济逐步企稳,股市持续活跃,债市运行平稳,中国保险业投资收益趋于好转。

(六)给经营带来三类风险

金融危机通过减缓实体经济增长、加剧金融市场动荡、拉低金融产品收益率等,为我国保险业经营带来一定风险,比较突出的有三类。

一是利率风险。为应对金融危机,央行多次降息,利率持续低位运行,会对保费收入、投资收益和行业利润等产生多方面不利影响。二是投资风险。金融市场波动性加剧,在创造新的更多投资机遇的同时,也对保险业资金运用能力带来了更大挑战,掌控不好,可能带来较高投资风险。三是资产负债匹配风险。

(七)对保险投资业务冲击较大

这次金融危机对保险行业冲击最大的就是保险投资业务。受到国内资本市场和国际金融环境的影响,保险资金在资本市场的投资损失较大。例如在2007年,中国财险曾凭借40多亿元的投资收益,在弥补了承保亏损后仍实现了近30亿元的净利润。而2008年上半年由于A股市场的震荡走低,导致交易类金融资产的投资收益大幅减少。2008年上半年,中国财险已实现及未实现的投资净收益为6.68亿元,较2007年同期的28.36亿元减少了21.68亿元,投资收益同比减少了76.45%。从公告看,人保总投资收益28.56亿,即利息、股息和租金收入21.88亿和已实现及未实现的投资净收益6.68亿元之和。从投资组合看,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债券类证券与去年同期相比变化不大,但权益类证券变化很大,为81.51亿元,而去年同期为169.78亿元。对于整个保险业,截至O8年11月底,我国保险资金在银行存款和各类债券上的投资已经占比达86%,股票和基金占比则回落至I1.7%,全行业实现投资收益930多亿元。而2007年底,保险资产配置固定收益产品和权益类产品的比例,分别占总资产的76%和23%,全年实现投资收益2792亿元。特别地,平安保险受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最大。据中国平安2008年1O月6日公告,公司拟在2008年三季报中对富通集团股票投资进行157亿元减值准备,并终止其投资富通投资管理公司50%股权的协议。金融危机导致我国证券市场低迷,与资本市场密切相关的投资连接保险亏损巨大,在一些地方产生了退保风潮。生命人寿等多家保险公司遭遇集中投诉、退保等危机事件,个别投连险退保率达50%。信任危机对我国保险业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此外,O8年10月以来,央行连续下调存款利率,利差损风险的加大。特别地,由于投资收益减少,个别公司连年亏损,偿付能力难以得到根本改善,存在偿付能力不足风险。

四、我国当前保险公司经营存在的问题

保险公司的发展历史来看,在量的指标上,可以说突飞猛进,与世界各国相比,保险业也是个增长速度相当快的一个行业,但如果全面衡量这个市场,有“五多五少”的现象。及共性产品多,特性产品少,综合公司多,专业公司少,价格竞争多,服务竞争少,人员流动多,人储备少,机构附设多,市场培育少,这样的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和我国的用保费,用市场份额作为衡量产业和公司发展的重要指标有关。保费不是反应保险业增长的唯一指标,它不能反应保险一个保险市场的发展的程度和深度,何况我国对保费这一单一指标过于重视冲突,保费本身是负债,并不是保费多了,产业发展就一定好了,保费少了,就发展不好,要看保费发展的状况是什么。

目前我国保险业的风险管理状况总体来说水平低下,管理体制不成熟,表现在以下各方面:

(一)风险管理意识不够,理念薄弱

很多公司一味追求保费收入,缺乏风险管理理念,只注重速度、规模而不是质量。目光短视,理赔不到位,重视内生经营而忽略外部环境,这些必然会造成巨大的风险隐患。

由于保险公司特别是寿险公司持有大量长期负债,金融危机以来,伴随利率持续下滑,债券和协议存款等收益率出现较大幅度下滑,以10年期固定利率国债为例,收益率从危机前的4.41 %下降至目前的3%左右,且浮息债发行规模又出现了较大幅度萎缩,加大了资产负债匹配风险。四是退保风险。国际金融危机直接影响被保险人对遭遇危机金融机构在华机构的信心,加上部分保险产品收益低于被保险人预期,退保风险增加。如,友邦保险受其母公司AIG事件牵连,退保数量明显上升。五是定价风险。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基准利率变动频繁,金融市场波动加大,尽管到目前为止,保监会没有进行定价假设的调整,但保险公司在进行长期投资收益率、费用率等假设时都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加大了定价风险。

(二)管理水平低,管理方法有限

保险公司大多还停留在传统风险管理阶段,只注重单个实质风险的管理,而缺乏全面的整合性风险管理理念。事后控制多于事前管理,风险控制和融资方式有限,防灾防损技术也有待提升。

从2009年初开始,保监会正式启动分类监管,根据保险公司偿付能力、公司治理、资金运用、业务经营、财务风险等五大类指标,将保险公司从优至劣依次分为A、B、C、D四类。在保险公司良莠不齐、监管资源十分有限的情况下,推行分类监管无疑是一个正确方向。虽然如此,但我们还要在加强执行力,注重行业“合规文化”的培育和提高科学性方面努力。

(三)风险管理体制不完善,信息系统不健全

目前的大多数保险公司缺乏严谨的风险管理体制,风险管理一般都由单个人来组织,风险管理部门并不多。有效的风险信息系统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使得保险经营决策面临一定的风险。

我国寿险公司业务核保不完善,承保风险还很突出,主要是重业务发展轻业务质量,重规模轻效益的现象还很突出;核保制度不健全,核保管理不完善;核保人员素质差;核保队伍建设不足;道德风险日益严重,投保人或被保险人欺骗或隐瞒已存在的某种风险或故意编造保险事故的现象经常发生。

(四)风险管理理论滞后,管理人才少

国内风险管理还处于初级阶段,有关风险管理的研究很少,开设此专业的高校更少。相关的理论滞后,保险公司缺乏风险管理人才。我国保险业目前的风险管理水平远远落后于其他发达国家,而发达国家在此次金融危机中尚且受到严峻地重创,那么金融论文我国的保险业又怎能独善其身呢?虽然,我国因为目前开放程度低,受到的影响还小,但是全球化的趋势不得不给予我国保险业巨大的警示,保险业风险管理水平的提高刻不容缓。

当前我国保险业主要面临四种风险。一是运营风险,表现在经营不规范,内部管理不到位。二是市场风险,金融市场以及需求的变化直接影响保险投资和产品定价。三是道德风险,公司职员以及被保险人的诚信问题关系到保险公司的信誉和长期发展;四是政策风险,国家法律政策的调整会改变保险业的宏观环境,特别是利率的变化则关系到保险经营的赢利或亏损。

五、金融危机下我国保险公司发展的机遇与对策

相对于发达国家,金融风暴给我国保险业带来的影响既有挑战也有机遇,其影响不完全是消极的。一方面,金融风暴造成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加剧,全球经济增长明显放缓,国际经济环境中不确定性不稳定性明显增多,给我国保险业的发展带来一定的挑战;另一方面,我国经济良好稳定发展的基本态势没有改变,这又为我国保险业在国际保险市场占据更有利位置提供了一个较好的发展机遇。那么针对我国保险业的现状,如何化解危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提高保险业风险管理技术水平

保险业应采用现代风险管理方式,从对实质损失的控制过度到ERM、IRM,通过风险优化、风险组合、风险套期以及风险转移等方式达到企业价值最大化。用SWOT分析、事故树分析(FTA)、流程图、德尔菲法等进行风险识别;在风险评估时,定量与定性结合,由VAR值进行资本风险匹配。加强对投资市场、宏观经济数据的收集,建立风险预警系统。另外对显性风险、隐性风险;内生风险、外生风险;实物风险、文化风险都要重视,推动保险业的全面风险管理。

(二)以管理为目标,提高公司经营管理整体素质和水平

保险公司的组织结构是保证公司各部门和总分支公司各司其责、有序结合、分工明确和有效运作的组织保障,合理的组织管理结构可以把分散的、单个的力量聚集成为集中的、强大的集体力量;可以使保险公司每个员工的工作职权在组织管理结构中以一定形式固定下来,保证保险公司经营活动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有利于明确经营者的责任和权利,避免相互推诿,克服官僚主义,提高工作效率,克服办事拖拉的弊端;可以确保公司领导制度的实现,公司各级领导只有依靠一套完善的组织管理机构才能有效地行使自己的权力。围绕风险控制和增进效益两个目标,保险公司应该如何加强内部控制管理水平,增强竞争能力,在日渐市场化和日益开放的经营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一是应建立起高效的风险管理机制,以风险管理为核心,严格控制经营风险,保证其业务收益的稳定,满足被保险人日益增长的保险需求;二是运用高新技术手段和先进方法对风险变动趋势进行科学的预测,有效地进行公司经营风险的控制和管理;三是完善保险风险内部控制机制,对经营风险实行严格的监控,建立科学的风险监测反馈系统,提高公司经营效益;四是完善公司内部控制管理制度,用制度管人、管机构、管业务、管经营,并接受保险监管部门的指导和检查。

(三)完善我国保险监管体系

这次危机暴露了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金融监管体系中的很多问题。这次危机爆发的实质,是美国的金融监管出现了漏洞,美国监管机构崇尚的放任自由的监管模式,存在着过于放任自流的弊端,它使金融机构有机会利用金融衍生产品的信息不对称来欺诈和误导客户,最终造成金融风暴。

看到美国监管机构的弊病,我国保险监管部门必须从宏观层面对保险企业的经营管理行为进行密切监管,加强风险的前期控制。从此次危机看,市场处于快速发展时,往往容易掩盖大量的经营风险和金融风险。鉴于保险市场与资本市场的联系日益密切,有必要加强保监会、银监会和证监会的三会协同监管,确保保险企业稳健经营。另外,监管机构不仅要尽可能地完善已有的监管体系,还应该使这一体系反应更加灵活,覆盖更为全面。目前我国有很多业务如责任保险、农业保险、银行保险都属于新业务范畴,监管机构必须针对这些新业务的特殊性制定特殊的监管规则,并跟踪和分析新业务市场出现的问题,及时采取相应的调整措施加以解决。只有这样,细小的问题才不会累积形成系统风险,确保保险公司的稳健经营。

面对我国保险业的现状并着眼于我国保险市场的长远发展,为顺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总体趋势,我国保险监管的发展应该牢固树立市场的观念,充分发挥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在保险市场调节之中的作用。对于可以通过市场自发调节的,就不要进行行政干预。还要不断健全保险监管法律制度,不断提高保险立法水平,与此同时,我们要提高执法水平,果断做到公正、严明、高效。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和网络技术,改善保险信息披露制度,提高保险监管的透明度,使保险业充分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从而提高保险业的社会公信度。最后就是要借鉴国际上先进保险国家的监管经验,结合我国保险业发展的实际状况和阶段性目标,逐步建立一个符合国际惯例的保险监管体系。

(四)培养保险业风险管理人才队伍

提高国民风险管理意识是首要前提,各界应大力宣传风险管理理念和方法。高校和风险管理研究部应该致力于风险管理人才的教育,加大对风险管理人才培养的投资。通过国外先进理论与技术的引入,强化我国风险理论与学科建设。

深化国有保险公司用人制度改革,加强对国有保险公司高级管理人员的考核,逐步建立高级管理人员经济责任审计和离任审计制度。完善人力资源管理方式,探索市场化的职业经理人选聘机制。六是建立科学的从业人员考试制度,促进学习型行业的形成。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推进保险业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将保险从业人员考试职能逐步向行业协会或学会转移,通过发挥协会、学会的作用,建立科学的从业人员考试制度,继续完善强制性保险从业人员考试和资格核准程序,支持建立资格认证考试制度,建立保险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制度。

总之,国际金融危机提供给我国保险公司一个发展契机,我国保险公司要抓住这个机遇,变危机为商机,以危机拉动保险。中国保险公司应该加大力度,推进结构调整,加强监管,改变保险业务的风险构成,化解和防范风险,有利于保险公司在困难时期度过难关;更重要的是,可以增强业务发展的稳定性,突出保险行业优势,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对于金融危机中暴露出的我国保险企业风险管理的盲点,我们要予以足够的重视,并加以控制与改进。同时,也应抓住这场**带来的有利契机,实现自身的突破发展。【参考文献】

[1]陈志国.风险管理讲义[Z].西南财经大保险学院,2008

[2]刘玉霞.美国金融危机的成因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J].商业文化,2008

[3]李硕.我国保险也风险管理现状及对策[J].哈尔滨商业大学金融学院,2008

[4]李雷.关于金融危机下加快我国保险业发展的思考.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5]朱厚勤.保险业风险管理浅谈[J].保险研究,1995

金融危机对保险公司经营的影响分析

资料采集:成丽 邵琦 王博书

资料完善:张静 于博 王誉桦 论文排版:陈浦 李响 隋冯龙

5.小微金融差异化经营分析 篇五

摘要„„„„„„„„„„„„„„„„„„„„„„„„„„„„„„„1 关键词„„„„„„„„„„„„„„„„„„„„„„„„„„„„„„1

一、金融混业经营的概述„„„„„„„„„„„„„„„„„„„„„„1

(一)混业经营的定义„„„„„„„„„„„„„„„„„„„„„„„1

(二)金融混业经营的特征„„„„„„„„„„„„„„„„„„„„„1

(三)金融混业经营的优势„„„„„„„„„„„„„„„„„„„„„1

(四)我国金融业混业经营的现状„„„„„„„„„„„„„„„„„„2

二、我国金融业混业经营的可行性分析„„„„„„„„„„„„„„„„2

(一)我国金融业混业经营的必要性分析„„„„„„„„„„„„„„„3

1、我国金融业混业经营对提高我国金融机构竞争力的作用„„„„„„„3

2、实行混业经营可以降低经营成本„„„„„„„„„„„„„„„„„3

3、实行混业经营可以分散风险„„„„„„„„„„„„„„„„„„„3

4、通过混业经营,使金融机构规模扩大„„„„„„„„„„„„„„„3

(二)我国金融混业经营的推动力„„„„„„„„„„„„„„„„„„4

1、商业银行追求利润最大化是金融混业经营动力源„„„„„„„„„„4

2、世界金融一体化使我国必须实现金融混业经营„„„„„„„„„„„4

三、我国金融业混业经营已经具备的条件„„„„„„„„„„„„„„„5

(一)商业银行具备较强的风险意识和内控约束机制„„„„„„„„„„5

(二)我国具有推行混业经营模式的现实要求„„„„„„„„„„„„„5

(三)金融全球一体化和金融自由化趋势的要求„„„„„„„„„„„„5

(四)现代通讯和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5

(五)法律法规的逐步完善是我国混业经营的制度保障„„„„„„„„„5

四、对我国金融混业经营的政策性建议„„„„„„„„„„„„„„„„6

(一)健全金融法制体系,强化市场准入约束„„„„„„„„„„„„„6

(二)明确对跨行业跨市场金融风险的监管主体„„„„„„„„„„„„6

(三)建立防火墙制度„„„„„„„„„„„„„„„„„„„„„„„6

(四)构建统一监管信息平台„„„„„„„„„„„„„„„„„„„„7

五、结束语„„„„„„„„„„„„„„„„„„„„„„„„„„„„8 参考文献„„„„„„„„„„„„„„„„„„„„„„„„„„„„„9 致谢„„„„„„„„„„„„„„„„„„„„„„„„„„„„„„„10

我国金融业混业经营可行性分析

摘要:随着国际金融机构的逐渐进入, 国内金融机构必然面临着巨大的冲击与挑战,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现有的分业经营体制进行改革, 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与国际金融业的接轨。本文试图通过对混业经营的定义、特征、优势、现状分析;接着对混业经营提高我国金融机构竞争力作用及已经具备的条件分析;然后对我国金融业混业经营可行性进行论述,最后提出过渡时期对我国金融业混业经营应健全金融法制体系,强化市场准入约束明确对跨行业跨市场金融风险的监管主体,建立防火墙制度,构建统一监管信息平台等政策性建议。

关键词:混业经营,金融业,风险控制 可行性分析

一、金融业混业经营概述

(一)金融业混业经营的定义

金融业的混业经营,是指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机构的业务互相渗透、交叉,而不仅仅局限于自身分营业务的范围。如今,世界上包括美国、日本和欧洲等大多数国家在金融业都实行混业经营。随着全球金融一体化和自由化浪潮的不断高涨,混业经营已成为国际金融业发展的主导趋向。

(二)金融业混业经营的特征

混业经营有两个特征:第一是业务的混合,也就是说任何一个金融机构都可以兼营所有的金融业务,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之间的业务是不分离的。第二是管理的混乱,这种混乱既包括金融机构自身的管理混乱,又包括监管机构监管的薄弱。金融机构自身管理的混乱表现在混业经营格局下严重的利益冲突与金融企业内部的风险传播。

(三)金融业混业经营的优势

1、全能银行同时从事经营商业银行业务和证券业务,可以使两种业务相互促进,相互支持,做到优势互补。

2、混业经营有利于降低银行自身的风险

3、混业经营使全能银行充分掌握企业经营状况,降低贷款证券承销的风险。

4、实行混业经营,任何一家银行都可以兼营商业银行与证券公司业务,这

样便加强了银行业的竞争,有利于优胜劣汰,提高效益,促进社会总效用的上升。

(四)我国金融业混业经营的现状

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严格的分业体制模式逐步成为金融市场改革和发展的障碍,不利于我国金融业整体竞争力的提高。在这种背景下,我国实际上在分业监管的框架下开始了混业经营改革的突破,商业银行首先开始尝试涉足其他金融领域。虽然这种突破还处于低层面,尚不具备规模效应和合作深度,但银行混业经营的初步发展已露端倪,各家商业银行与多种金融企业的合作已经迈出可贵的一步,一种金融产品不仅涉及了双方合作,有的已经发展为三方、四方合作,这种多边的协作形成一种创新团队,产品不断推陈出新并逐步获得了市场认同。笔者认为我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具备多元化特征,符合未来世界金融业的发展趋势。

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的突破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获得监管层的支持,陆续出台相关法律法规,为混业经营提供政策依据,随着混业经营的呼声渐高,引起了包括监管部门在内各界的高度重视,陆续出台了一些有利政策,对商业银行的混业经营管制有所放松。2005年,我国正式提出要稳步推进金融业混业经营的试点,并在金融业立法方面进行了修改,为进行混业经营试点留出了适当的空间。

2006年,数家商业银行设立基金公司,纷纷有意涉足券商;保险公司参股银行、券商热情大增;券商纷纷寻求期货公司等合作伙伴。跨行业金融交叉产品日新月异,层出不穷。

2007年,在金融混业经营试点逐渐获得监管层认可的基础上,随着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的召开,中国金融混业经营有望取得实质性进展。同时监管部门还出台了一批通知、意见等解释性、具体性的配套规定,这都有力地促进了银行混业经营的发展。

第二、银行与同业的合作不断广化深化

首先是带有一定混业性质的销售渠道合作,其覆盖范围几乎扩展到所有主要金融企业的产品,主要表现为商业银行代理各种其他金融产品,是较早出现的合作模式。当然这种模式是一种较低层次的混业,产品其实是各自的,但银行在代理的过程中熟悉了同业产品的运作,积累了不少经验。其次是资金业务合作进一步扩大,非银行金融机构可涉足同业拆借市场、国债回购市场等,使得银行资金能够跨市场流动,打破了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之间的壁垒,不同行业资金的沟通能力加强。再次,复合金融工具的推出取得一定突破,跨市场的金融产品不断提高银行

对客户的金融服务能力,实际上这类产品属于创新业务,已经具备衍生产品的某些特征,代表着混业经营的未来发展方向。

第三、金融控股公司取得较大发展

随着政策环境的调整,各类金融控股公司朝着纵深发展,出现了以金融机构、集团公司和企业为主体形成的金融控股公司,这其中的代表有光大集团、中信集团、平安保险集团等。而根据最新的规定,银行也可出资组建基金管理公司,银行系基金成为资本市场的又一支重要力量。

二、我国金融也混业经营可行性分析

(一)我国混业经营必然性分析

1、我国金融业混业经营对提高我国金融机构竞争力的作用

2、实行混业经营可以降低经营成本,以利于金融业追求规模经济 通过银行间并购,可以撤消大量重复的网点机构,精简人员,共享资源(包括客户资源、硬件资源、人力资源等),变外部竞争为内部竞争,使赢利水平发生质的变化。混业经营条件下,银行还可以利用在提供一种服务时获得的信用向客户推荐它的其他服务,将与某一客户关系的固定成本(物力与人力)分摊到更加广泛的产品上,降低业务开发和推广成本。例如可以利用分支行已有的销售渠道,以较低的边际成本销售证券和保险产品。

3、实行混业经营可以分散风险

根据资产组合理论,实现金融资产的多元化,可有效地分散风险,使银行和整个金融体系趋于稳定。就整个金融体系而言,要求分业经营的主要原因是担心商业银行进入证券承销领域,危及商业银行系统乃至整个金融系统的稳定性。但美国White研究报告表明,证券附属机构的盈利要高于银行的盈利,并且证券附属机构债券对银行倒闭的可能性几乎没有影响。

4、通过混业经营,使金融机构规模扩大,可以减少因金融开放导致的金融危机带来的冲击

首先,安全性将相对提高。安全性是指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收益、信誉等所有经营发展免受损失的可靠性程度,一般与规模成正比。银行并购之后,规模扩大、存款来源增多、融资渠道拓宽、资本充足率提高,而信用等级也随之相应提高。

其次,流动性将相对增强。一方面,并购后银行资产规模扩大,变现能力增强;另一方面,并购后市场占有份额扩大,客户资源进一步丰富,筹资渠道增多,经营成本下降,更有利于拓展新的客户群体,获得新的资金来源。

再次,风险性将相对分散。银行并购后,经营业务的领域更加广泛,金融产品的种类增加,相对风险也将分散。如果一种业务品种出现问题,将因其所占比例有限,不会给银行带来致命打击。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客户数量增多,单个客户经营不善或恶意逃债,会因其占客户总量的比例较小,给银行带来的资金损失也将会相对减少。

随着国外金融机构的进入限制。我国的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也将直接面临着来自国际市场的竞争。因此,我国必须在制度上来保证金融机构的竞争力,以保障我国的金融安全和经济运行的稳定。因此,在客观上需要我国从过去的分业模式转变为混业模式,以此来增强我国金融业的盈利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增强其竞争力。

(二)我国金融混业经营的推动力

1、商业银行追求利润最大化是金融混业经营动力源

从美国金融混业经营的过程来看, 商业银行业务拓展和利润的最大化是混业经营推动力的源泉。我国混业经营的内部推动力仍来自商业银行业务拓展和追求利润的需要。从实践来看, 对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来说, 分业经营、分业管理实际上把它们的业务限制在一个更加狭窄的范围内, 由于国有企业的效益低下, 商业银行的利润被限制在一狭隘的空间内(利润来源单一), 银行的规模经济得不到体现, 银行的风险更加集中和扩大, 当前我国银行业的主要业务还是集中在存贷上, 其利润也主要来源于存贷差。中国央行最近的一次利率调整, 已使得中资银行单一利润来源的局限性凸现。自我国经济软着陆成功以后, 我国经济一直维持着高速增长。资本市场的繁荣, 大大减少了企业对银行贷款的需求, 优质客户资源不断的流失, 而留在商业银行里的则是那些有一定风险度的客户, 带给银行的只能是巨额的不良资产和不断加大的经营风险, 而证券市场如火如荼, 券商资本金规模不过800 亿元左右, 但近几年每年创造的利润却相当于我国四大商业银行的利润总和。面对如此巨大的反差, 传统银行业务和证券市场新业务发生了激烈的碰撞, 加之中国入世, 外资银行纷纷抢滩中国金融市场, 商业银行岂能坐以待毙。

2、世界金融一体化使我国必须实现金融混业经营

金融业与国际惯例接轨是大势所趋。大量的外资金融机构进入中国的金融市场, 而这些金融机构大多是全能型的, 它们必将利用其雄厚的资本、先进的技

术、多样化的服务,对我国金融业形成竞争优势, 我国现行的《在华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亦允许外资银行从事外币投资业务。全能型外资银行或金融集团将同时向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申请银行业务、证券业务和保险业务牌照, 这种事实上的不平等将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中资金融机构的竞争力, 使国有商业银行效益状况进一步恶化。2002 年央行发布实施了《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 明确了商业银行可开办金融衍生业务, 以及投基金托管、信息咨询、财务顾问等投资银行业务。而且中信、光大、平安保险集团, 事实上已经具备全能型金融机构的雏形, 这些现象都说明我国正在积极调整金融业的经营模式,使之与国际金融业接轨, 向混业经营挺进。

三、我国金融业混业经营已经具备的条件

(一)商业银行本身具备较强的风险意识和有效的内控约束机制

内部控制制度具有保护银行自身安全运作与稳健经营以及规避风险的功能,主要包括各项金融业务间保持相对的独立性,有一套保证不同业务独立运作的机构、人员、管理和监督制度。目前,我国主要的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都基本完成了股份制改造,具备混业经营所必需的条件。

(二)我国具有推行混业经营模式的现实要求

首先,我国有过很长一段时间实行混业经营的历史,公众和金融机构对金融界混业经营的市场环境是可以适应和接受的。

其次,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完善,金融界内外部管理的日趋规范,当初实行分业经营的意义正在逐步减弱。而且严格意义上的分业经营在中国也只不过实行了短短几年,不应该也不会从思想上因为改革实行混业经营所造成类似于其他金融领域改革所面临的思想意识方面的障碍。

(三)金融全球一体化和金融自由化趋势的要求

这种趋势的继续发展,改变了金融业的市场环境,使其传统的业务界限和行业分工日渐模糊,条块分割格局也已被打破。这无疑会影响到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变动,从而推动我国由分业转向混业

(四)现代通讯和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金融机构极大地降低了金融数据处理成本与金融信息成本,提高了金融机构的业务扩张能力,使金融机构可以进入原先不敢进入或无法进入的非传统领域,扩大了金融工具的交易范围并突破了地域的限制。金融业务电子化、网络化的发展最终会突破分业限制,为金融机构业务多元化奠定基础。

科技与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也为混业型金融机构加强风险管理与混业平衡能力提供了更好的条件,也使金融管理部门能够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实施严格的金融监管

(五)法律法规的逐步完善是我国混业经营的制度保障

证监会下发的《关于申请设立基金管理公司若干问题的通知》,允许商业银行发起设立基金管理公司。商业银行参与基金业务,既是商业银行混业经营的需要,反过来也推动了金融业混业经营的发展。中国人民银行颁发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明文规定商业银行经批准可以开办金融衍生业务投资基金托管、信息咨询和财务顾问等投资银行业务,首次明确了商业银行可以代理证券业务。这表明央行默许了银证混业经营的现状,为商业银行混业经营的发展做好了准备。2006 年10 月18 日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保监会发布了《关于保险机构投资商业银行股权的通知》,首次对保险机构收购商业银行股权有关事宜作出明确规定,允许各类保险机构投资购买境内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等银行的股权。由此,保险公司收购银行的通道其实已经全部打

四、对我国金融业混业经营的政策性建议

(一)健全金融法制体系,强化市场准入约束

主要做到两点:一是及时出台金融创新指引类的指导性文件,对交叉性金融业务的组织形式、不同市场上的资金分配比例、市场操作规则、融资方式、主要人员的配备等都要在配套的法律法规上做出明确规定,从法律上规范市场参与主体的经营行为。二是严格市场准入约束,新业务品种进入市场前,金融监管部门要对金融机构的从业人员和关键人员进行从业资格审核和审查,制定量化准入指标和信息披露机制,对于极易引发大规模金融风险的新业务,对于尚未建立风险控制措施的新业务,要坚决制止。这样,监管部门就可依据法律和相关政策规范交叉性金融业务,减少跨行业跨市场金融风险的发生。

(二)明确对跨行业跨市场金融风险的监管主体

中国人民银行作为最后贷款人,具有超银行、证券、保险等行业的特殊性,同时又履行金融稳定的职责,担负着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重任,为此宜由中国人民银行承担对卡行业跨市场金融风险的主要监管责任,并兼任协调监管之职,建立相应的金融稳定协调机制和工作程序,定期召开“一行三会”关于跨行业跨市场金融风险监管的专题会议,增强风险识别能力,落实信息共享机制,妥善解决监管归属划分、监管利益冲突等问题,有效实现对跨行业跨市场金融风

险的主监管和协同监管。

(三)建立防火墙制度

首先,建立法人防火墙,设置独立法人实体从事不同金融业务的经营,不允许采取事业部制,以区隔各自风险传递,金融控股公司子公司的董事长、高级管理人员不得兼任。其次建立业务防火墙,严格限制银行与证券子公司之间的业务往来;再次,建立资金防火墙,禁止或限制资金在金融集团内部的任意流动;最后,建立管理信息防火墙,防止银行与证券公司之间有害信息的流动,出台银证、银保等的数据交换标准等等。

(四)构建统一监管信息平台

一是建立对跨行业跨市场金融风险的预警体系。建议在人民银行中设立跨行业风险评估机构,与三个监管部门配合,监测交叉性金融风险,并追踪调查金融风险对各行业的影响,建立警报发布机制,对各类较大的系统性危机的危害程度进行评估,提出应对措施,供决策层思考。现阶段还应着手建立交叉性金融风险的统计监测指标体系,予以制度化,通过金融机构的定期报送、人民银行的定期收集汇总,对可能的风险情况进行评估、分析和必要的风险提示,从而实现对跨行业跨市场金融风险统一、完整、准确、有效的监管。二是应尽快建立某种强制性的合理的信息披露制度,要求金融机构除披露传统的金融业务外,还应增加跨行业交叉性金融业务的披露。加强市场对金融机构的外部约束,防止金融机构按自身的利益行事而损害投资者的利益,促使金融机构形成及时、全面、合规地发布信息的自律机制。

五、结束语

随着国际金融业的形势和我国金融的发展。必然要求我们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与国际金融业的全面接轨这就进一步要求我们必须清楚、正确地认识国际金融业发展历程和发展趋势如今西方发达国家银行全能化趋势日益增强、加快混业经营已经成为当前国际金融业的一大发展趋势我国实行金融业混业经营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但是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的转变是各种金融要素的重新组合金融资源优化配置的过程涉及到经济生活的各个层面因此需要立法、证券市场、金融监管等诸多方面做出配套改革。

参考文献

【1】白凯.混业经营:我国金融业的发展趋势.金融理论与实践,2002. 【2】李林.论分业体制下实践混业经营. 金融理论与实践,2002 【3】庄毓敏.商业银行业务与经营.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4】罗清.日本金融的繁荣、危机与变革.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

【5】周道许;现代金融监管体制研究 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 【6】王华庆.中国银行业监管制度研究.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 【7】王自力.我国金融监管体系与监管模式的重新探讨 金融研究,2000 【8】胡章宏.从规范分业合作走向混业经营.国际金融报, 2002-04-29 【9】 张亨.我国金融混业经营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8.【10】王玮.我国金融业混业经营的利弊分析与发展模式建议 2007 【11】周小川.稳步推进金融综合经营试点 2006 【12】谢群.现阶段我国跨行业跨市场金融风险监管制度探析

6.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工作动态 篇六

XX银监分局:

根据XX银监发(201X)X号文件精神,我行积极响应政策号召,转变经营思路,立足市场定位,探索特色经营,从挖掘市场资源、改善信贷结构、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的需要出发,对几乎无“行”问津、难以获得银行融资的小微企业给予积极的关注,着力开发颇具潜力的小微企业贷款市场即微贷市场。现将我行的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工作动态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截止XX月末,我行小微企业贷款为XX户,贷款余额为XXXX万元,较年初增加XXXX万元,增幅XX%,高于全行各项贷款平均增幅XXX个百分点,申贷获得率100%,且小微企业贷款户数高于上年同期XXX户,实现了小微企业贷款增速不低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小微企业贷款户数不低于上年同期户数,小微企业申贷获得率不低于上年同期水平的既定目标,全面落实了金融服务“三个不低于”的任务。

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构情况

为更好地服务小微企业,全面提高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和业务办理效率,我行分别于201X年X月及201X年启动了机构改革,成立了小微贷款专营机构,微贷中心和公司业务部。

三、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方面新产品和新举措

XXX农商银行微贷中心成立初期,向市场推出助业贷、兴业贷两款信贷产品,后根据市场需要,于201X年XX月份开展农贷项目以来,又推出了益农贷和兴农贷两款信贷产品,同时X月份还推出了阳光快贷,XX月份推出了存货贷、车易贷和房易贷。截止目前,我部共向市场推出微贷、农贷、消费贷三类共XX种信贷产品,其中微贷包括针对商户的XX种产品,即信易贷、助业贷、兴业贷、富业贷、阳光快贷、存货贷以及和XXX商场合作的商场项目贷款;农贷包括农机经销商贷款、农机贷、农机补贴贷、益农贷和兴农贷;消费贷包括国家公职人员消费贷、车易贷和房易贷。今后将根据市场客户需求,为不同客户量身订做不同的信贷产品。

在举措方面,首先针对某些极微客户,采取授信模式,无抵押无担保,极大的方便了客户,解决了客户的资金困难。同时采取了灵活的还款方式,满足了不同行业,尤其是淡旺季特别明显的行业灵活还款,帮助他们解决资金困难的同时又未造成还款压力。

案例:客户李先生经营批发某品牌女装多年,最近想代理另一品牌女装,需要代理费及进货50万元,由于临近换季,李先生手头的资金已全部用于原女装的进货,手头资金不足,故向我行申请贷款:50万元。我行根据其存货规模及应收、应付水平,迅速做出决策,给其放款50万,解决了李先生的资金困难。李先生在拿到贷款后,顺利成为该品牌在我市的独家代理,事业发展上了一个台阶。

四、当前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在我行的金融服务小微企业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小微企业经营环境一般。从目前我县主要的眼镜行业、工具行业、汽车装饰件等行业的小微企业经营状况来看,企业销售形势不容乐观,而且由于原材料价格、用工成本等生产费用的持续上升,企业盈利情况不佳,总体情况比上年有所下滑,一些行业的小微企业出现了订单减少、货款难收、应收账款增加等现象,对企业的进一步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

(二)小微企业经营不规范。小微企业多以家族式经营为主,公司治理结构不健全,主要从事传统行业,经营产品技术含量不高,抗风险能力较弱,一些企业环保、安全等不达标,一遇检查就停产整顿,生产不具连续性。在财务管理上,小微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多数企业聘用兼职会计人员,财务人员素质低下,财务管理不规范,经营者只重视税收与利润,不重视财务报表,不能出具连续、真实、完整、公允的财务报表,货款回笼与货款支付通过多个个人账户进出,同时个人账户间互相转入转出,银行难于通过报表与银行账户流水合理判断企业的经营状况,个别企业甚至编制多套报表应付工商、税务、银行等不同部门的管理和检查,信息不对称导致银行不敢轻易与小微企业发生信贷关系。

(三)小微企业缺乏有效担保。企业自身缺乏有效的资产抵押,生产经营的厂房是租赁的,有的企业虽拥有自己的土地、厂房,但由于种种原因,无法办理土地证和房产证,因此也无法办理贷款抵押手续。一些经营效益较好的企业可以通过担保公司担保,获得银行的贷款支持,尽管这样省去了资产抵押评估费用,但担保公司需按企业担保贷款金额的一定比例收取担保费、缴纳担保金,有的还要求企业办理财产保险和借款人意外身故残疾险等相关保险,较高的融资成本限制了贷款的发放。

五、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一是继续加大对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通过大力推进相关劳动竞赛活动,进一步扩大小微企业客户的走访面,通过走访掌握小微企业经营发展的第一手资料,对其中符合信贷条件的小微企业及时给予支持,确保实现“小微企业贷款增速高于全部贷款平均水平,增量高于上年同期水平”的既定目标,有效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

二是进一步增强小微企业服务意识,改革贷款审批流程和信息获取渠道,积极筹备小企业贷款中心及其专营机构,合理配臵贷款权限,充分调动信贷人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责、权、利相统一。

三是大力开拓小微企业信贷市场。根据小微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产品市场前景、财务状况等指标,结合银行信贷政策和信贷产品特点,分类排队,建立扶持小微企业客户信息名单库,有针对性地开拓小微企业信贷市场。

四是创新信贷产品。针对小微企业信贷需求“短、平、快、急”的特点,积极探索开发适应小微企业发展的信贷产品,不断加大信贷投放力度,支持小微企业健康发展。

五是引导小微企业创造信贷支持条件。一方面引导小微企业加强财务管理,定期向银行提供全面准确的会计信息,增加信息透明度,建立互相信赖的银企关系,争取银行信贷支持。另一方面,引导小微企业拓宽融资渠道,实行多向融资。小微企业在银行信贷支持无法满足资金需求的情况下,多了解融资信息,积极争取外部融资支持,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实现企业自身的良好发展。

XX农商银行

7.小微金融差异化经营分析 篇七

1、村镇银行

按照银监会2007年发布的《 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 , 村镇银行是由境内外金融机构、 境内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境内自然人出资,在农村地区设立的,吸收公众存款、 发放贷款和办理其它监管允许的银行业务,主要为县域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金融机构。 2007年全国首家村镇银行在四川成立,它的成立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为“ 三农”提供了新的融资渠道,为我国农村金融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从2007年3月初首批3家村镇银行开业到2013年2月末, 全国已成立1400多家村镇银行。 而黑龙江省内就已经成立了21家村镇银行。 如下图1。

2、农村资金互助社

农村资金互助社是一种特殊的合作金融组织,是在国家指导下由乡( 镇) 、行政村农民和农村小企业自愿入股参加而成立的,为社员提供存款、贷款、结算等业务的非营利性的互助合作组织,以服务社员为宗旨,谋取社员的共同利益 。 不同于其他金融组织 , 它是真正意义上的农民自发组织 、 自发入股 、 自担经营风险的合作性质农村金融组织 。

2009年首家全部由农民自愿入股组建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桦南县桦南镇鸿源农村资金互助社正式成立,这标志着黑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由生产经营服务层次向更高的投资融资层次迈出了重要一步,农民从此拥有了自己的银行。 截止到2013年2月份,黑龙江已有6家农村资金互助社。 如下表2。

3、贷款公司

贷款公司是指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批准,由境内商业银行或农村合作银行在农村地区设立的专门为县域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贷款服务的非银行业金融机构。 贷款公司是由境内商业银行或农村合作银行全额出资的有限责任公司。

二、小微金融机构的SWOT分析

1、小微金融机构的优势

微型金融机构与传统商业性金融机构相比,在为低收入群体提供服务的过程中,盈利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都更胜一筹。 表现在:第一,微型金融的组织优势比传统商业金融机构更利于开展微型金融服务。 本土化特征明显的微型金融机构,能够更加准确地掌握贷款人资信状况,并利用社会资本,形成有效的筛选、监督、激励机制,在对农村低收入群体信贷风险鉴别和防控上有着传统商业金融机构无法比拟的优势。 第二,微型金融机构采取了贴近农村市场实际业务的流程,同传统的金融交易相比,微型金融交易过程更为快捷、效率更高,能够更好地满足微型经济主体的季节性和临时性的融资需求。 第三,微型金融机构的设立有助于打破农村信用社的经营垄断,改善农村的金融服务供给。

2、小微金融机构的劣势

( 1) 村镇银行的主发起人制度的缺陷

我国村镇银行制度缺陷主要在于村镇银行的主发起人资格受到限制。 按照银监会规定,村镇银行实行发起设立,且至少应有1家以上境内外银行业金融机构作为主发起人。 同时,规定还要求村镇银行的最大股东或唯一股东必须是银行业金融机构。 这一主发起人制度限制了村镇银行投资者的来源,没有为其他经济主体提供自由选择的机会,这也使得村镇银行在主发起人选择上面临大银行系和小银行系的尴尬。 另外,这一规定限制了民营资本的进入民营资本不能成为发起人,也就意味着没有绝对话语权;同时规定要求民营资本持有股份不超过10%,使得民营资本对村镇银行未来的利润及设立不感兴趣。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主发起人制度从根本上限制了村镇银行的股本扩张与长足发展。

( 2) 农村资金互助社内部管理机制不规范 ,存在风险隐患

大多数农村资金互助社内部民主管理、利益分配和监督约束等机制不健全。 黑龙江省农村资金互助社中的理事会、 监事会和社员大多数是由村委会的书记和主任兼任, 工作人员少, 机构内部人员身兼数职的现象比较普遍,根本没有做到重要职责和岗位的严格分离,更没有严格执行重要岗位轮换制度,使岗位之间失去相互制约的作用,导致内部控制监督不足,容易引发内部人控制风险。 此外,互助社的资金有限,其基础设施一般较差,没有配备完善的防卫工具,如防弹玻璃、报警设施、保险柜等,安全隐患较大。

3、小微金融机构的机遇

( 1) 良好的经济环境。 从黑龙江省的经济发展情况来看,“ 十一五”期间,黑龙江省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2010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0235亿元,与2005年相比( 下同) ,年均增长11.9%;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900美元。 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073.3亿元,年均增长22.3%,其中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712亿元,年均增长17.5%。 全省固定资产投资达到6812.6亿元,年均增长31.5%。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001亿元,年均增长17.7%。 另外,黑龙江省在“ 十二五”期间的发展目标中提出,大力支持“ 三农” 发展,积极发展农村供应链金融。

( 2) 良好的国家政策。 国家不仅成立小微金融机构用于支持新农村建设,还出台了很多相关的政策对其进行优惠。 例如,在存款准备金方面,中国银监会在2008年出台了《 关于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小额贷款公司有关政策的通知》 , 文章规定了村镇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的实行情况,那就是应依照当地农村信用合作社的标准实行。 除此之外,国家还在财政政策、税收政策方面出台了相关的优惠措施,并且针对小微金融机构的风险出台了相关的防范措施。

4、小微金融机构的威胁

( 1) 农村信用社和其他金融机构的威胁 。 农村信用社经过50多年的耕耘和历练,积累了很多客户资源,其完备的配套设施和成熟的经营理念,必然对新兴的小微金融机构发展造成很大的困扰,尽管其业务重心偏向城镇,但其 “ 农村” 性还是让很多农户认为它是最值得信任的金融机构。 其他金融机同样也威胁小微金融机构的发展,像邮政储蓄、农发行、小额贷款公司等。

( 2) 民间借贷的威胁。 黑龙江省农村金融领域中存在广泛的民间金融活动,包括扶贫社、基金会甚至高利贷等民间金融组织在黑龙江省农村领域中大量存在。 且随着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对资金的需求越来越大,又无法从正规农村金融机构获得足够的贷款,民间金融活动越来越活跃。 当农户需要借贷资金时,大部分农户选择民间借贷的方式,即从亲戚、朋友或者邻居那里借钱,借不到钱的则选择“ 高利贷”,仅有一小部分农民选择从农村信用社或银行贷款。

三、通过SWOT分析提出的小微金融机构的路径选择

1 、 村镇银行的路径选择

( 1) 构建政策性村镇银行。 村镇银行是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新型金融机构,建立于农村贫困地区,以支持弱势区域、弱势群体和弱势产业为任,因此应当以国家信用为背景,在部分难以找到主发起人的欠发达地区,提高市场准入门槛,规定县市村镇银行注册资金必须达到5000万元以上,并且改金融机构发起为地方财政出资组建,从而设立政策性村镇银行。 在安全性、营利性与流动性三性要求上政策性村镇银行应更强调安全性和流动性,盈利上主要注重保本经营和可持续发展, 不以利润最大化为其首要目标,这样可从制度供给上解决供给主体缺失的问题。

( 2) 适当放宽村镇银行的准入限制。 对于股东入股成立的村镇银行可坚持完全商业化的运作,但随着村镇银行的进一步发展,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显然束缚了村镇银行的发展,应该在深入发展的过程中,适度放宽其准入机制,引入民间优质资本和国外资金等各种形式的资本来增加村镇银行的资本金,吸收先进的管理经验和创新产品服务,将其与传统的农村金融机构区别开来。 另外,还可采取让农民参股的形式,将农民自身利益与银行利益维系在一起,这样就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贷款资金回笼难和吸储难等问题。

2、健全农村资金互助社的管理体系

农村资金互助社的风险管理要将适宜的控制机制与农村特有的熟人社会性质相结合。 笔者认为,利用农村熟人社会的性质和社员之间多次博弈的关系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风险控制,在此基础上,实行适宜的灵活的风险管理制度,更有利于农资社的推广和长期发展。 与此同时, 坚持民主、平等的合作原则是农村资金互助社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

3、积极发展各种类型的农村微型金融组织

一是鼓励金融机构参股微型金融机构,这是实现大型商业金融间接参与微型金融服务的有效方式。 二是选择条件成熟的担保公司转型为小额贷款公司,因为条件成熟的担保公司具备了人员素质、审核效率( 包括资金筹集效率和人员审核效率) 和企业信息三大优势,有利于转型成立的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 三是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基础上开展组建农村资金互助社的试点工作。 支持合作社采取共同持股基金或持股会等形式,保护投资入股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合作社成员的权利。 鼓励发展具有担保功能的合作社,运用联保、担保基金和风险保证金等联合增信方式,为其成员申请联合信用贷款提供担保。 鼓励合作社围绕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延伸产业链,借助担保公司、龙头企业等相关农村市场主体的作用,扩大担保范围和融资渠道,提高成员的融资效率。 在合作社基础上组建农村资金互助社真正办成社员自愿入股、民主管理、以服务社员为宗旨的合作性金融组织。

摘要:作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小微金融机构为农村金融市场提供了有效的金融资源,更支持了当地“三农”发展,为农村的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做出一定的贡献。本文旨在对黑龙江小微金融机构的概况加以了解基础上,运用SWOT模型分析方法,对其优势、劣势、机会、威胁四个方面进行全面的分析。最后基于SWOT分析提出黑龙江小微金融机构发展的路径选择,力求减少黑龙江省小微金融机构建设方面存在的各种阻碍,进而促进黑龙江省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提高。

8.招行与小微企业一起经营风险 篇八

“资料齐备,两个工资日放款”,招行的小微贷款广告看起来颇具吸引力,想要顺利拿到贷款,似乎也没有那么难。

招商银行的小微贷款业务,是从2012年划归到零售业务部后开始发展起来的,目前500万元以下的贷款,属于零售贷款中的个人经营性贷款,在流程上的特点是总行集中授信,批量化审批。

招行的“点”、“圈”、“线”、“面”给小微业主打开了方便之门。招行除了网点及贷款客户经理可以提供贷款服务外,通过招行“一网通”网页、95555电话都可以申请贷款;招行还有生意圈俱乐部——生意会,专门提供生意人交流经验、整合资源,帮助生意发展;此外,招行可以考虑为产业链上下游给予资金支持,招行的“生意一卡通”更是能解决小微业主遇到的各类金融问题。

对小微企业主来讲,如果是招商银行的客户,在招行贷款则是最方便快捷的选择,招行的评审流程堪称业内的标杆。招行最初的小微贷款客户有很多是招行的“金葵花”和私人银行高端客户,招行会根据客户的资信情况,用最简便的流程审批贷款。

“周转易”

“没有不缺钱的生意人。”有人如此概括此前的企业主们,对于企业主来说,他们都需要大量资金进行周转,但是如何给他们贷款,他们都在什么时候缺钱则是问题所在。

一位在杭州专营五金水管批发生意的陈先生看来,他的资金链条中最缺钱的应该是在上下游的货物流转中。“在商圈中,上游批发商要求必须款到发货,下游零售商则只能做到货到付款,上下游之间的资金周转存在时间缺口,这个时候是最缺钱的时候”陈先生说道。

招行的小微业务可以解决这个问题,陈先生可以通过“周转易”先付款给上游批发商,再将货物给零售商,待货款回笼,便可归还“周转易”贷款。提高了贷款资金的使用效率,最重要的是借还自如。

“生意贷”

从2012年初开始,即招行个人经营性贷款业务划拨零售业务后,办理招行“生意贷”的小微业主会得到“生意一卡通”卡,此卡有相应的授信额度,具备信用卡贷款、借记卡存款支付和结算的功能,在信用额度内,小微业主们可以随借随还,最小可以做到按天计算利息,并通过网上银行转账汇款的方式来还款,不用跑银行。当小微业主的信用情况和担保情况出现变动的时候,招行可以进行调整后二次授信。

招行小微贷款的最大特点是用零售业务的方式做小微贷款,把它做成了标准化的产品,在贷款审批上,利用评分卡,给企业主信用评分来给与一定的授信额度。招行对小微企业贷款不会一个一个审批,会按照风险规律给出标准、实行打分制。

流水放款

在此之前,银行小微金融的三大问题是:单笔处理周期长、人力成本高和作业分散,不能形成规模经济。2008年,招商银行对零售贷款流程进行改造,将分散到支行网点的作业流程汇总到分行总台处理,在第二次流程再造中,将分行总台的贷款审批和放款流程集中到总行统一批量处理,就是为了解决小微业务的高成本问题。

在传统的分行分散审批模式下,银行有最低的人员配置要求,当业务量不饱和时,成本会过高。而由总行集中审批后,形成了标准化的产品处理模式,降低了成本。

此外,据了解招行有一个秘密武器——自动化审批评分卡,在招行贷款,在资料齐备的情况下,可以在两个工作日内获得放款,评分卡在这个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信贷工厂流水线式的作业模式,提升了银行的审批效率,降低了小微贷款的成本。但是有数据显示,小微企业几乎都面临着企业规模小、资产少、抗风险能力差的情况,给这样的企业贷款,银行不怕有“坏账”风险吗?

事实上,在招行看来,银行是可以和小微业主一起“经营”的他们的贷款风险的。关注企业主的风险,此外严格控制单笔贷款额,实现小额分散,在此基础上,通过标准化、集中化运营,提升风险管理效率。

(本刊记者)

上一篇:物业前台年终总结下一篇:中欧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