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地理教学的困惑与心得

2024-08-16

新课改下地理教学的困惑与心得(精选8篇)

1.新课改下地理教学的困惑与心得 篇一

【摘要】乘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东风,初中语文教学体现了春笋拔节般的生机。在看似别开生面的课堂中,发言人更多了,课堂气氛更活跃了,但是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语文课堂出现了一些令人尴尬的教学局面:既不像传统教学中那样扎实地讲授基础,又没有落实新课改的精神实质:课堂成了师生的表演秀,合作成了“权威者”的独角戏,学生成了上帝,课件“一枝独秀”。为此,我们应该让文本解读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正确处理好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教学评价的语言要丰富、形式要多样,努力解决好媒体运用与以课本为主的关系。

【关键词】新课改;语文课堂教学;困惑;对策

语文课堂教学是实施课程改革的基本途径,课改在收获喜悦的同时也不乏一些遗憾。课堂教学在以下几个方面迷失了方向。

困惑之一:阅读课中,究竟谁来主导探究?在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对于刚刚脱离童稚的七年级学生来说,由于存在大量的知识缺陷,他们在实际的课文自主或合作探究活动中,往往只能停留在文字表面意思这样的肤浅层次,而很难达到课文的深层意蕴,更不要去奢望他们提出来一些视角新颖的、有价值的问题了.每当这时,语文老师们就不得不面对这样一种两难选择:讲,还是不讲?若讲,对一些正在思考且马上就要接近胜利终点的爱动脑子的学生来说,似乎有一点强行剥夺他们思考权利和成功喜悦的嫌疑,显然有悖于新课程改革精神.而对另一部分不爱动脑子的学生来说,正好满足了他们的“不劳而获”的懒惰心理,可谓害处多多;不讲吧,眼睁睁的看着孩子们在真理和成功的花园围墙外乱撞而不得其入门要领,心中总是于心不忍,况且宝贵的时间也随着孩子们的叽叽喳喳而悄悄流走,教学任务眼看无法完成,又不由得让人心生焦虑.再说,就算是讲,又该如何确定介入学生探究活动的深度与广度?讲深了,不仅学生难以听懂,且属越俎代疱之举,似乎又走回了“满堂灌”的老路;讲浅了,对学生的理解又没什么实质的帮助.或许正是出于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不同,在很多的“公开课”“示范课”中,主讲老师们经常会选择这样两种极端的处理方法:一种可以称之为“保姆式探究教学法”,即由于唯恐学生找不到“标准答案”,在学生开始深入探究课文之前,教师就先明确地给出了讨论的问题或范围,以便让学生们的讨论时“有的放矢”,少走弯路,而且在讨论中还时不时“欲说还休”地给学生们提示一下,直到最后圆满地完成找到“标准答案”的任务.另一种呢,则恰好相反,或者可以称之为“放羊式探究教学法”,即教师在学生的整个探究活动中始终以旁观者自居,任由学生有那里艰难地摸索,甚至于连教师作一下点评和总结的权利也彻底下放了.困惑之二:古诗、文言文教学到底该不该逐句翻译讲解?为继承和吸收我国优秀的古典文化,在我国的大中小学各阶段的语文课程中都涉及到一定量的古诗词和文言作品,由于年代的久远及语言的变迁,加上初中生的语言知识和理解能力有限,使他们对这类作品的理解相当困难.因此,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给出“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的浅显要求,并重点强调了朗诵和积累教学要求.然而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教师对诗文的句意讲解的不够,造成学生对诗文中的语句理解不够深入,很多只是一知半解,致使他们在后面的教学环节如作品主题的探究,课文的理解背诵,名言佳句的灵活使用等方面都产生了很多的障碍,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困惑之三:字词积累、病句修改之类的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当如何进行?我在教学中发现,我所任课的七年级班级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的人远未达到新课标中规定的“(5~6年级)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累积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其中2500个会写”学段目标要求:有约三分之一以上的学生认不全也读不准《汉语拼音字母表》中的声母和韵母,亦不能熟练地使用字、词典等工具书,写起作文来更是病句连天,让人哭笑不得.显然,他们的语文基本功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其中又以词汇的积累严重不足表现的尤为突出.而且,由于这种问题的存在直接导致了更多问题的连锁产生,如学生的朗读能力很差,一段很短的现代文在给了相当长的时间预习后仍然读得结结巴巴,动笔写字就是“别字大全”,给我的教学带来了很多的不便.为改变这种状况,我也曾希望从一些市、区两级的公开课中找到一个解决的办法,但令我失望的是从这些公开课中似乎也未看到诸如此类问题的处理方法.困惑之四:教材中设计的“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活动是否城市味太浓,而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农村中小学的实际?就目前我接触到的七年级上下册教材来看,其中设计的绝大部分活动都有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即动手搜集与活动主题有关的大量各种资料,如文字、图片、影像光盘、录音磁带甚至于实物等,有的甚至还需要学生走上街头做实地调查……就教材编写者的意图来说,这样的要求无非是为了提高学生们利用现代各种传媒有目的的采集实用信息,以提高他们实际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并有意地调动其社会参与意识.然而这些专家学者们似乎忽略了这样的一个简单而又不得不面对的社会现实,即中国目前仍然是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大国,而其中80﹪以上的人口是农民!相应地,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生中亦有大部分是生活在广大偏远乡村的农村孩子.试问,对于很多当地尚未接通宽带网络,连上一次城都很不容易的农村娃们来说,你让他们到哪里去上网查资料,又到哪里去搞什么社会用字情况调查呢?更不用说让他们去搞什么野外探险活动了,就算孩子们想去,可他们有那个时间和经济实力吗?可若是不搞这些上网查资料、做社会调查的准备活动,这项综合性学习活动又成了无米之炊,无源之水.对于我们这类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师来说,这的确是一个同样感到头痛的矛盾问题

1.语文课堂成了师生的表演秀

课堂活动体验新课改要求用“以活动促学生发展”的指导思想来设计与组织活动,活动要真正具有教育价值并适合于学生,使活动真正为学生的发展服务。但如果使用不当,就会喧宾夺主、画蛇添足。主要表现有:表演不适合中学生的身份。比如让学生表演狼的目似瞑、意暇甚,表演没穿衣服的皇帝……体现在课堂中的不是思维的火花,而是滑稽的丑态,无益于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活动脱离语文本身。有些语文课堂中,教师片面追求课堂气氛的活跃,片面追求跨学科的学习,导致语文教学中出现的非语文化现象突出,有些老师热衷于学生游戏、学生表演,硬生生的将一堂语文课上成了思品课、自然课、法律课等。

这些活动使初中语文教学表面上看起来热热闹闹,但由于有很多活动游离于理解和运用语文之外,加之耗时多,语文学科基本特点丧失,语文课程根本目标迷失,语文课成了大杂烩。荒了自家的地,种了别人的田。双基很受冷落。在一些语文课堂中,只要是活动,教师总是生硬的让学生表演课文内容,造成了学生的视觉疲劳。教师一味的追求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却忽视了文本的解读和基本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不重视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

2.合作成了“权威者”的独角戏。

新课改要求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小组的合作交流,让更多的学生有发言的机会,活跃课堂气氛。它的初衷是使学生学会参与、倾听、尊重、团结他人,但是在小组讨论运用中却往往不当:シ止げ幻魅贰P∽槌稍敝内没有具体的分工,讨论没有组织,小组成了开小会的场所。或是,小组内成了优秀者的一言堂,落后者永远是听众,老师成了旁观者,学生各自为政,不知道如何合作,只能随性乱说一气。有的小权威一言九鼎,还有的争执吵闹不休。课堂气氛看似活跃,但学生的沟通合作无从谈起……氛围好了,惰性却有了。小组合作中,发言者的表演酣畅淋漓,但学困生只能依赖盲从。因为学困生知道只要一讨论,优生总会畅所欲言,他们只需稍稍附和,认真做好笔记,老师要的氛围就有了,小组讨论的任务就算完成了。长此以往,后进生不但“进不了”,反而更加懒惰。

3.学生成了上帝。

在一堂看似活跃的语文课堂上,学生就若干问题你说我讲,纷纷攘攘,畅所欲言;教师只扮演者点名者、赞赏者的角色,打着“把学生失去的课堂交还给学生”的“光辉旗帜”,“一言堂”一下子变为了“大放羊”。滥用表扬。新课改强调对学生的尊重、赏识,并不意味着课堂上教师脱口而出的随意表扬。当表扬鼓励在课堂中发挥了它的重要作用的时候,不当的现象又随之诞生了:只要是学生的回答,都表扬。虽然语文学科的主观性比较强,很多问题言之有理即可,但过多的表扬只会导致学生随意应付,学生并没有深思熟虑、拓展思维。教师的评价语言单一,苍白。学生回答后,教师口中经常是你答得“太对了”、“你真棒”“真了不起”“你真的很不错”。学生的答案究竟对多少,错多少,老师模糊,学生迷惑。究竟学生在遣词造句上和思维方法上优点在哪里,差距有多大,学生无从可知。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又怎样提高?有些老师还包办了对学生的评价,忽略了学生的自评和互评,问题的价值取向在哪里也无从可知。

4.课件“一枝独秀”

新课改的实施也提高了对教师基本功的要求。人们在评价一堂课的成败时,往往要看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信息技术的使用虽然可以从时间、容量、资源上,为课堂呈现了一片广阔的视野天地,但如果我们忽视了传统教学手段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一堂语文课的魅力也将大大削弱。我们始终要明白课件是为教学服务的这一点,如果它起不到服务的作用,就是喧宾夺主,我们的运用就是失败的。课件是板书的复制。鼠标取代了粉笔,老师所要写得东西全部实现输入电脑,在“请君入瓮”式的引导下,依次将课件展示。这违背了新课程的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教师失去了练习粉笔字这个基本功的机会。图片取代了语言文字。大部分老师在课堂中将优美的语言文字转化成了图片,满足了对学生的感官刺激,但学生体会不到文字的无穷魅力。师生也失去了展示语言表达的机会。录音代替老师的朗读。课堂中,再也听不到老师朗读课文的声音,再也看不到学生听朗读时的如醉如痴的眼神。语文课即语言课,很多时候一堂没有琅琅读书声的语文课是不能很好的完成教学目标的。

5.要解决新课改下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以上问题,笔者认为要在课堂教学中做到以下几点:

让文本教学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新课改下语文教学注重人文性,但也不能忽视其工具性的一面,应当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水乳交融,而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从教学目的上看,如果一个学生连字音都要读错,又经常出现错别字、病句连篇,那么即使他文学感悟力再强,也是难以表达出来的。我们不能以牺牲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为代价,来换取语文课堂的热热闹闹。要使学生在学习语文基础知识、形成语文基本能力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并获得这门学科的正确的价值观。正确处理好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

目前我们所遇到的问题并不是教师没有给学生自主合作的机会与时间,而是教师在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时缺乏相应的方法指导,使得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因此,教学生合作学习的方法,成为当务之急。教师要倡导的是在自学、自悟基础上的各种形式的合作学习,通过学生互相启发、共同探究,不仅有所发现、学有所得,而且可以培养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只有在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才能使他们互相取长补短,变得知识更加丰富,能力更加全面。教师要精心组织学习活动。一是要组织好自学,核心是使每个学生都能独立思考;二是要组织好合作学习,既做到在互动中把学习引向深入,又做到因材施教,加强个别辅导;三是要组织好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加强引导、调控,以全面实现教学目标。总之,教师要通过有效的学习活动,通过师与生、生与生的交流,使学生不断进行自我组织、自我建构,在这种组织、建构中,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学评价的语言要丰富、形式要多样。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路人,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认真倾听每一位学生的发言,应根据学生的回答客观、准确地指出学生的长处与不足,既对学生表现出色之处给予肯定,同时又有针对性地提醒并纠正学生的不足。教师要正确处理学生的重复性回答。对于学生重复了前几个同学的回答,或重复提出了同样的问题,这时有些老师评价说:“重复的不要说。”这种评价,显然是不妥的,很有可能挫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若能真诚的说“哦!你认为这很重要,再强调了一下,对吗?”这一亲切、真诚的话语不就能有效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了吗?一句充满爱心、智慧的话能化解学生在课堂中的尴尬,小心翼翼地保护了学生的心灵。他们自然会没有任何心理负担地投入学习了,自然会争先恐后地发言了。ソ淌还可以借助幽默诙谐的评价语言让学生享受学习的乐趣。幽默的教学语言,打破了课堂内死水般的枯燥局面,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教师的课堂评价语不能单调,应富于变化,幽默诙谐,这样更好地调节师生的情绪,激起课堂的气氛,让学生想听、爱听、百听不厌,并享受其中的乐趣。努力解决好媒体运用与以课本为主的关系。课件制作者制作前要树立现代化的教育思想,以课为本;制作时,要着眼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超越传统媒体的局限,变抽象为形象,化繁为简,更好地帮助学生突破重点难点,而不是将精力放在流光溢彩的图片、活泼生动的动画上。这样制作后才没有或少有遗憾,课件才能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繁华过尽见淳朴。

多媒体的运用要在明确目标的前提下采取适当、适量的原则。多媒体辅助教学它只是一种辅助手段,其目的是弥补教师授课时“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的,一张嘴巴”的不足,多媒体手段只能是在教师主导作用下的辅助手段,不能代替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学生的思维过程,所以必须摒弃“不怕多用,只怕不用”的原则。这里提倡的是进行媒体组合教学设计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要求的需要,为实现教学的整体目标服务,不能为了实现形式上的多样化而滥用多种媒体教学,要让多媒体手段恰倒好处地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孙建军:《对当前几种语文教学法的剖析研究》,《中学语文教学》,1999年第10期,第80页

[2]卓巧文:《深化语文教学改革的突破之管见》,《语文教学通讯》,1998年第12期,第3页

2.新课改下地理教学的困惑与心得 篇二

一、内容多与课时少的矛

小学一年级上期要上完整个拼音教学与两个识字内容和四个单元的课文, 要会认四百个汉字, 会写一百个汉字。按新课标的要求, 每周就八节语文课, 我校也严格按这个要求排课。从实际操作来看, 一年级上期的课时安排非常紧, 再加上学生的接收能力, 就完全不够了。对于才进小学一年级的学生, 面对这种情况, 多数学生感到非常吃力:每节课的容量特别大, 而且每节课的内容都是新的, 复习和巩固提高全靠自己课后下功夫。作为一年级的学生, 尤其是农村小学的学生感觉有点不切实际。面对新课程, 我们又有了以前的感觉:讲授新课也就差不多了, 根本没时间补充其他内容, 而且要不停地赶课时, 哪有时间讲评练习、进行单元测试呢?但不进行反馈检测, 又怎能知道学生的学习水平?一年级的小朋友对于做练习根本就有点摸不着头脑, 不知道应该把答案写在什么地方。

反思:这种问题的出现与教师、学生都还没有适应新课标的要求有关系。这就要求教师吃透课程标准, 更新教学观念, 将“教教材”改为“用教材教”。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观念。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只成为课程实施中的执行者, 更应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教材不等于教学内容, 它仅仅是达成课程标准的中介, 它只起着参照物的作用, 需要因时、因地、因人的不同而实现再加工。在课时拮据的条件下, 我们不求知识传授须面面俱到, 而是把握重点内容, 所做测试也不在多, 但求精准, 具有典型作用即可。

二、知识的内容该如何把握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若讲得过浅, 则学生很多读音和拼法, 包括儿歌就根本不会, 若把拼音的音节扩展, 多练习几遍儿歌, 则时间上也不允许。大部分学生上课感觉“浮”着的, 人云亦云, 教学完后, 马上出示一些类似的音节练习拼读, 学生感觉很吃力, 不知道怎么办, 要认识汉字也很难, 光靠上课的时间也记不住。如果内容作补充或者是将教学进度放慢一些, 就会使课时更紧张。

反思: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明确教学要求的变化, 把握好教学中的“度”。与过去依大纲的教科书相比较, 很难用教学的要求是“降低了”还是“提高了”来简单地回答。教师要严格按照课程标准制定的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每堂课,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时间情况有选择地布置, 对不同层次学生提不同要求。

三、合作流于形式

课堂上教师提出一个问题, 便宣布小组讨论。前排的学生唰地回头, 满教室都是嗡嗡的声音。有的小组你一言我一语, 每个都在张嘴, 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什么;有的小组组长一人唱“独角戏”, 其余学生当听众;有的小组的学困生把此时作为玩耍的最好时机……

反思:作为新课程倡导者的四大学习方式之一, 小组合作学习在形式上成为有别于传统教学的最明显的特征。在实际教学中, 整个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表面上热热闹闹, 在热热闹闹的背后更多的是放任、随意和低效。仔细观察, 就可以发现, 大多数讨论仅仅停留在形式上。学生关注的仍是“我怎么样”, 而不是“我们小组怎么样”。很明显, 这不是真正的合作。再加上, 一年级的孩子本身就自我约束力不行, 怎么去合作呢?首先, “合作”应建立在学生个体需要的基础上。只有学生经过独立思考, 有了交流的需要后, 再展开合作学习才是有价值的, 有成效的。其次, “交流”应涵盖两个层面, 一是表述自己的想法, 二是倾听别人的意见。实际教学中, 交流的效果只是一个表述的过程, 缺少倾听的过程, 交流的效果就大打折扣了。在教学中合作很重要, 我们不能为了合作而合作, 一味地强调小组合作, 学生将会丧失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学习能力, 缺少对求职食物的猜想、试探与验证等心理发展过程。

四、新课改就是导学案教学

在新课改下, 很多学校的一个改变就是导学案教学。导学案带给了学生新的学习方法, 带给了学生自由和快乐, 减少了学生的压力。给了学生施展的机会, 也就是给了学生的快乐。大家都崇尚快乐, 我也一样。快乐是一种美德, 我相信快乐会传递, 传递给我身边的这群孩子们。孩子们真正的快乐了, 快乐的学习、快乐的生活。实施了课改, 学生的人胆子变大了, 敢提问了。孩子们的问题特别多, 他们特别活跃, 好像眼睛特别亮。

3.新课改下地理教学的困惑与心得 篇三

【关键词】 困惑 教学效率 新课程理念

高中阶段是人生当中身心发展和社会化的一个重要时期,而高一又是这一关键期的基础。自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们常常会面临一些问题和困惑,针对这些问题,我们也在不断地反思、探究和总结。在此我就新教材实施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及反思结果进行总结,以抛砖引玉。

一、高一政治教学的困惑

(一)开放的初中教学造成的尴尬后果

最近几年,初中思想政治课已突破“应试教育”的“包围”进入“素质教育”,考试制度也突破闭卷考试的“包围”进入开卷考试,课程改革还突破偏、难、繁、旧的“包围”走进了新课程。初中思想政治课的开放教学虽带来一系列的新景象,但也形成高一教学的尴尬地位:

(1)学生对政治学科存在认识偏差

由于受开卷考试这个表面现象所迷惑,在初中思想政治课的平时教学中,学生对政治课极不重视,总以为学不学没多大关系,到考试时带着课本进考场就可以把试考好。教师和学生对政治课的认识产生偏差。

(2)活动课的负面影响

初中思想政治课新课程亮点主要体现在新教材中的活动课, 而缺陷又恰恰是在活动课上。部分初中老师所上的政治活动课已是活动与理论的脱节,极易形成学生的误区:政治课就是热闹,就是玩。让学生从热闹好玩的课堂中回到相对抽象的课堂中来并非易事。

(二)高考制度存在的弊端

以高考成绩作为选拔人才的标准,致使高中的教学只能围绕高考指挥棒进行,政治课教学必然地形成了“老师教书,学生背书,国家考书”的教学模式。为提高教学质量,不少学校把竞争片面理解为分数的竞争,政治教师只能通过填鸭式、题海战术等办法来培训学生的应试能力。一方面是国家提倡素质教育,一方面是高考的压力,谁能协调完美,而没有偏差呢?

(三)师生“逆反性”心理误区的制约

逆反心理普遍存在于教师与学生中。教师的逆反心理主要表现为教师对其职业、专业的不顺心;对教材“多变性”的反感等。而学生的逆反心理主要又表现为对一些枯燥教材内容的乏味;对社会存在轻视政治科现象的认同;对为应试而大量背诵的厌倦;对教师教育要求的直接或间接的抵触等等。上述师生逆反心理的存在严重阻碍了思想政治课教学取得成功。

二、高一思想政治教学应做好的几项工作

(一)切实转变学生观念,明确高中思想政治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观念是实践的先导。要想提高教学效果,让学生喜欢政治,首先要让学生树立新的政治观念,明确高中思想政治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因此在最初的教学时,应注重结合高一的教学内容列举贴近生活的事例,让学生明确这些知识对学生的成长是很有帮助的,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引领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构建旨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

提高教学效果,学生的学是关键,因此要注意引领学生转变学习方式。高中思想政治虽然确实有些难学,但还是有方法、规律可循的。学生只要掌握了这些方法、规律,还是可以学好的。这些学习的方法和规律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探索,更需要教师予以指导。教师可在高一刚开学时利用专门时间在学会预习、学会听课、学会记忆、学会把知识系统化、学会解题几个方面加强对学生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学法指导。

(三)培养创新型教师,落实新课程理念,增强课堂教学活力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是学生知识生成和能力获得的引入者,教师的素质如何直接影响教学效果。要实施新课程改革,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高一的政治课教师必须是拥有“全而新”的知识创新型、具备构建“活而实”的和谐课堂能力、准确把握高中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的教师。

总而言之,思想政治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还有好多,随着课改的深入,出现的问题还会更多。我们必须有高度的事业心、责任感,既热情倾注,又冷静面对;既大胆前行,又稳妥探求,不断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进行探索和反思,从实践中反复摸索和总结解决的对策以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率,保证学生素质的提高及发展。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M].2006

[2] 王彦才.新课程改革:尴尬与应对[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6.6(26)

[3] 深圳市南山区课程改革调研组.课程改革的理性反思[J].课程教材教法,2006.9(3)

4.新课改下地理教学的困惑与心得 篇四

英语教师带来了许多困惑。

困惑一:新教材知识之间缺少系统性,教师在教学中难以把握

Learning English是中加合编,河北教育出版社与DC

加拿大国际交流中心合作编写。依据教育部颁发的《英语课程标准》改编的初中英语教材,它吸收了国际上新的外语教学理念和实践经验。但过于强调交际和会话,把重点放在交际即听和说上,轻了语法,从而使知识之间缺少系统性。作为起始版教材,学生对知识第一感知,是最犹新的。如果某些情况下不强调大的语法和语音错误,恐怕在以后的英语学习中就难以改正过来。甚至弄不好就会使之以后永远失去学习英语兴趣。尤其对连自已县区从未出过的山区孩子(甚至大多数学生连坐火车是啥感觉都不知道),严重缺乏学英语环

境,只靠课本,光靠听和说,这就好比纸上谈兵,这如何能提高他们的学习英语的兴趣,使他们学得牢固呢?因此,我

们认为,这套教材某些章节只适合大城市和比较发达地区,而不适应于小城镇与广大农村。

困惑二:新教材的操作难度大,加大了教师的备课与授课的难度

Leaning English每个单元都围绕一个具体的话题展开,但毕竟课文里的具体的可操作性的内容较少,教师在备课时需要自已精心编排方能授课,而且教师手头又没有现成的资料或教学辅导材料可以利用。至于偏远的贫困地区,电脑与网络资源更是空中楼阁,无法利用。学生只能靠现有的资料以及教师的讲去理解,教师上课确实有一定的难度。再加上知识不象以往那样成体系,许多教师时还不能完全适应。更何况,我们现在每个班学生都在六、七十人,每周课时都近二十节,除了上课,要备课,批发作业,并且还要应付上面各种名目繁多的检查、听课、集体讨论、评课等等,这些都使教师不能在有效的时间完成好自己的工作,就抽晚上加班加点,周末将工作带回家做,大大加重了教师的负担。

困惑三:新教材的词汇量过大,也影响了教师的授课质量,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Learning English每一阶段的词汇量超过了一千,有的

一课生词达30多个,而目前人教版教材在初中毕业时,英语大纲规定的词汇量也不过八百多个。仅仅记忆单词方面,就已成为初一学生学英语的一大障碍,使他们对英语学习本色有畏惧情绪。记忆单词本身就是一件难事,再加上现在学校为了升学率而给学生加班加点,还有其他学科的学习,学生也不可能只记单词。这样教师也不得不逼着学生记,势必使学生对英语学习失去兴趣乃至产生厌恶,到最后使学生彻底放弃学英语,这无形之中对教师的教学增加了新的压力,更影响了授课质量。

困惑四:评价体系陈旧落后,使教师在新课改中不敢放开手脚,始终难以走出应试教育的阴影

新课程标准对评价的内涵进行了极大的补充,评价并不是考试,考试只是评价的手段之一。但事实上,几乎所有学校对教师的教学水平的评价,都以其所学班级的考试成绩作为最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标准,把这也作为教师评优树模最重要的衡量标准,更有甚者,有些上级部门以学生最后一次期末成绩,对老师进行末位淘汰。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不敢完全放开手脚,按照新课改提出的要求,课堂要组织英语游戏、唱英语歌曲等生动活泼的课堂,就更不用说组织生动活泼的课外活动了。事实上,大多数学校的管理极为严格,根本不允许教师擅自搞课外活动,而只要求想尽一切办法去提高学生的英语考试成绩。这样一来,要想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综合水平,也就难上加难了。因此,不少教师感叹:课改到底改在何处?除了给教师加大工作量和工作压力外,与以往相比,换汤不换药。话虽不太合实际,但也道出不少教师的心声。

困惑五:各级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力度不够,教师缺乏对新课改的热情

现在大家都知道globalization(全球化),任何东西都要与国际接轨。外语教学更是这样,过去我国实行的科举、应试教育,方法是简单的,甚至是落后的,如果要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心灵智慧的方法,就必须实行课程改革,而且势在必行。那么要课改,也势必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甚至可能会面临失败。因此新课程改革,毕竟是一种新生事物,我们教育部门应该从领导到普通教师,都应该去学习,去适应。但事实却与此相反,许多领导都不愿在教育改革中出风头,不敢“轻举妄动”,如果失败谁负这个责任。他们本着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思想,只要不影响教学成绩就行。这样,作为普通教师,如果没有领导的大力支持,谁还敢放开手脚去干,这确实束缚了教师新课改的热情。

以上这些观点,只不过是我们在课改中一些感想和忧虑,也许某些观点有点偏激,但确实道出了不少教师的心声。我们认为,新课改必须进行下去,但要完全实施,还得多站在贫穷、落后、偏远的地区角度看问题,更要站在本土上来谈课改。我们的国情和英国、美国等英语语言国家不一样,我们有我们中国的把英语作为外语来教学的实际。国情和学情的不同直接影响我们要教和学的内容不同,教法、学法和学习策略也不一样。就像北京师范大学易代钊教授所说:“在理论与实践创新的探索之问,不能忽视研究,应用西方语言理论专家和教学法专家的研究成果,要‘洋为中用’,但是不能‘食洋不化”,。

5.新课改下地理教学的困惑与心得 篇五

新课程改革旨在于通过促进人的发展来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实现课程价值的融合。其理念是非常好的,但在高中英语课改革过程中也产生了许多的问题。教师苦教,学生苦学,仍难于应付,多数教师认为内容太多、要求太高、课时太紧、任务太重。通过学校组织的关于新课程教学的学习活动,我校教师感受颇深。下面就高中英语教学的困惑与对策做一总结:

一、新教材带来的挑战与困难

1.理念与现实的矛盾

新理念的出现常常带来实践的困难,且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影响仍然根深蒂固。由于旧的体制管理和舆论的影响,英语教师在进行教学时没有足够进行课改的时间和空间,尤其是夹在应试成绩与素质教育二者中间,上课热热闹闹,下课还要面对考试,造成课改口号喊得响,穿着新鞋走老路。

2.对教材和教材整合的理解存在误区

部分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出现概念性错误,教材被简单地理解为课本,将教材整合局限于课本以内的学习材料的重组,而对课本中有无比适应学生现有认知结构的内容以及课本以外是否更具有实际价值的教学素材却不予考虑。实际教学中教师对课本提供的教学材料作增加者居多,作删减者甚少,增补的内容大多是词的用法和语法的讲解,删掉的是一部分与高考题型差别较大的练习,但实际上这些被删去的练习多半为补充的练习材料所替换,从量上说有增无减。因此,导致教学内容多,教学时间紧,课后的巩固练习没有时间去做,留成家庭作业能够完成的也为数不多,教学效果非常不理想。

3.课堂活动设计形式化

新课改理念下的英语教学要求对语言实践活动做精心组织、巧妙设计和具体指导。笔者听过很多节示范课、探究课,发现有些教师对内容和形式的关系把握不好,因此造成以下几种情况:

(1)片面追求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而撇开教学目标,把一课时任务用了三课时完成,使教学失去了真实性和魅力。

(2)活动设计过多,冲淡了教学内容和目的,师生台上台下满堂转,令人眼花缭乱,学生太累,给人以做秀、表演之嫌。

(3)课堂活动表演化,质疑问题显得苍白,不能启发学生深入思考。

4.未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有相当一部分教师要搞新课改,就完全摒弃传统教学方法,好像不这样就不是在进行新课改。不能扬长避短,把传统教法与新课改理念下的教学方法很好地统一,其实我们有些传统的教学方法还是很实用的。而另一些英语教师往往习惯于“就教材论教材”,“就知识讲知识”,自觉不自觉地把知识与技能看作是单独的目标,而不是把知识与技能看作是融合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载体,三者不能分割。另外,还有部分英语教师还不能适应新的英语学科课程标准的教学需求,认为新的要求“难操作”,有人听课就表演一下,关起门来就运用传统式教学法。

5.对教材文本的解读和整体把握不到位

由于新教材的教学内容贴近时代,涉及文化、天文、历史、地理等多学科知识,文本中词汇量增多,甚至有些文本材料、听力材料对有些教师都是全新陌生的内容,他们也是边查资料边学习边讲授。因此,教学中教师对教学内容讲的不够清楚明了,对教材的挖掘不够充 1

分,流于表面,对基础知识的定位和呈现还不够,重难点把握不清,局限性较大,“捋课本教”的现象依然存在。

面对这样多的的问题,要在有限的时间、固定的教材等诸多因素的制约下完成英语教学,难度是相当大的。英语教师迫切要求拥有浓厚、宽松的学术氛围,也希望能通过各种形式和类别的培训,提高英语综合素质,使自己顺利地完成英语教学工作,做到教学相长。为此,笔者反思了以下几点:

二、应对挑战和困难的方法

1.强化英语教师的语言基本功

继续教育强化口语、听说训练,就是为了帮助英语教师真正实现用流利英语进行课堂教学,达到提高学生学习英语兴趣、提高英语综合运用能力、提升个人素质,为其终身发展打下良好基础的目的。

2.处理好四种关系

一是处理好听说与读写的关系。二是处理好教师用书与备课的关系。三是处理好运用教学法与五个教学步骤的关系。四是处理好英语与母语的关系,要牢记“Use English whenever possible;use Chinese if necessary”。

3.基于教材,创新课堂

一是要创设真实场景,使学生学得愉快、用得自然。二是构建表演舞台,让学生体验参与,而不是作秀。

4.集体备课,提高效益

每周两节课为备课组集体备课时间。依据分工,每位教师精心准备指定的内容,包括组织材料,查找资料,网上查询,课件的制作。通过对整个单元的内容进行集体讨论、分析,集思广益,优化教学方案,提高教学的质量。各备课组制定反思教学研究的计划表,包括个人备课、集体备课、集体评课、教学反思等程序。

5.经常进行听课、说课和教法研讨讲座活动

这一类活动能够为教师们解惑答疑,帮助他们解决英语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和教研能力。在活动中要打破校与校、镇与镇、区与区的界限,进行充分的交流,互通有无。在实际上课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对教案进行再创造,并写好每节课教学笔记或教学反思,还要做好评课和指导工作。让全体教师通过集体备课,有效地促进专业素质的提升,使高中英语课堂动起来。每次校内公开课课前制定备课组教学反思计划。

6.经常进行骨干教师和新教师的培训工作

骨干教师是各校教学实践的精英和带头人,对他们进行经常性的提高培训,可以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逐步扩大影响范围,使高中英语教学上一个新台阶。新教师是教育的后劲,新教师的培养对于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三、体会:坚持教法创新是解决“课时紧”的关键所在。

1.树立正确的教材观

新课程的教材观认为:教材作为课程资源的核心部分,承载着课程设计者的课程理念,但无论教材编写得如何尽善尽美,其内容和结构都蕴涵着整齐划一的教育需求,无法满足实际教学中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要。因此,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只有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补充或删减,灵活地和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有所取舍和调整,才能提高教材对具体教育情景的实用性,即应 “用教材去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师则既要做教材的使用者,同时又要做教材的开发者。

2.正确处理好听读和说写的关系

听、说、读、写互为目的,也互为手段。四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听、读是输入(input),说、写是输出(output)。只有足够的听和读的大量输入,才会有一定量的说和写的输出。高

中英语教学听、说、读、写综合训练,侧重培养阅读能力,已被证明完全符合我国英语教学实际。

3.构建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是解决“课时紧”的困扰的关键。

根据高中英语新教材的编排体系,结合教学实际,提炼出最重要、最基本、最核心的Presentation,Practice,Production 三大步,简化为3P活动。从新课程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为主线的观点,将3P活动创新成“学,练,测”三步,进一步凸现了课堂教学的主体、主线和目标,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以练为主线、以测试为手段的课堂教学核心要素,既强化了目标,又注重了效果,将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两个对立体有机地统一起来,同时显示了高度概括、简单易懂、可操作性强的优点。

6.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教学心得 篇六

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教学心得1

时光飞梭,47天的兵二历史课堂教学学习已经结束,在学习的日子里,天天都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总体而言,我的体会有以下几点:

一、利用多媒体教学,生动地再现历史事实,提高学生认识能力历史学科具有过去性的特点。

学生不能对历史现象进行直接观察,这就给教师的教学、学生的理解带来了困难。而兵二所有的老师十分勤奋好学,精于钻研,专业功底强,理论知识掌握得十分到位。在历史教学过程中不断运用现代教育媒体,丰富了历史教学的内容,探索了历史教学的新路子。运用电视、电影录像等再现历史现象,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历史的感性认识,这在兵团教育事业的发展中,始终走在前列。

通过这段时间的听课,兵二刘民老师的课有一大特色:授课时言简意赅,精讲精炼,不仅仅局限于课本上的内容,而且能够拓展开学生的思路,时刻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拔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同时又能将所学的内容及时与必修一、二的内容结合起来,让学生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这样有利于前后知识的联系和比较,有利于高三时的复习,为以后的高三复习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高二陆冲辉老师的历史课,也有自己独特的闪光之处:制作的课件比较精炼,史料十分的新颖、独到,针对性十分的强,结合史料进行相关知识的归纳总结,能够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特别是听了他讲授的《海湾战争》这一课,感受十分深刻。通过现代化的战争,使用大量的图片和史料,进行重点知识的突破和强化,同时也强化了学生的远离战争,珍惜和平情感教育价值观,受到了广大师生的好评。高三漆志忠老师的课:讲练结合,重在基础知识的落实,自成体系,形象直观的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专题教学,便于难点知识的突破。另外使用自己总结的专题进行复习,自成体系,针对性强,能够锻炼学生的做题速度和审题能力,尤其是材料题的审题和突破方法上,引导十分的到位,教会了学生做题的科学方法,因此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在一般情况下,学生对历史课的学习兴趣不浓,注意力难以持久集中。

现代教育媒体可以提供形象生动、直观新颖的教学材料,吸引、感染学生,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大量的历史知识信息,使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老师不只是单一的讲述,同时能够紧紧地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有目的的学习,引用材料再给以证实,做到了论从史出。学生的课后作业不在于多,而在于精而难易适中。重在课堂的设计上,新颖直观、形象逼真,即使观摩课,并不是老师在做秀,反而更能再现老师的人格魅力和学生的闪光之处。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老师能够循循善诱,一丝不苟的给以辅导和鼓励,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给学生带了一个好头,培养了他们在各方面的能力。另外,各位老师都十分的爱岗敬业,在培优工作上,做得十分的突出,单人单练,责任到人,默默奉献,老师的责任心强,尤其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无形中减轻了学生的学习压力,缓解了紧张的学习气氛,便于增强高三学生争取考上一个好大学的学习动力。这些方面都值得我学习,在以后的工作中也要落到实处。

三、充分调动学生视觉、听觉功能

寓思想教育于知识传授之中历史教学内容与思想教育内容的一致性,决定了历史教学过程应该寓思想教育于历史知识的传授之中,同时,通过师生感情双向交流,创设情境,激发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感。各位老师可以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再现”已消逝的历史现象,调动起学生的听觉、视觉等感觉器官,使学生感受到历史的氛围,从而进入历史的角色,受到感染和教育,做到以史动人、以史育人。在大多的历史课堂上,老师都能运用相关的内容,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热情和养成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在育人方面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比如刘民老师在上《从“师夷长技”到维新思想》这一课时,能够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时刻启发学生的救国热情,始终贯穿课堂的始终,起到了很好的效果。陆冲辉老师上《海湾战争》这一课时,结合最新的材料和形象直观的战争图片,能够培养学生远离战争、珍惜和平的爱国情感和科技强国、科技强军的理念,这些课在情感教育价值观目标的落实上体现的很到位,受到了广大听课老师和学生的一致好评。

四、扩大课堂教学的容量,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传统的“口传笔授”的教学手段,花费时间多,传授的知识容量小。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可把课堂教学所需的板书提纲、地图、图示、表解等在有限的时间里反映出来,扩大了信息量,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益。课堂容量大,并不是容量过大,课堂时间要延长,而是难易适中,重难点突出,重在拔高学生的认知能力。每一个内容针对性强,将所学的内容能够及时落实,便于真正将学习的内容能够当堂讲,当堂消化,避免课后学生用大量时间再来消化的“马后炮”,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而言之,四十几天的学习,在教学生涯中,促进了我的成长,同时给我的启发也很大:活到老,学到老,钻研到老。作为一名老师,要时刻站在时代的前沿,要用前沿的眼光和睿智的洞察力来认识问题,教好学生,教好每一位学生,这才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

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教学心得2

新课程下的高中历史学科要求学生掌握的历史知识相对减少,而更注重的是学生学习历史时的基本技能、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教与学的双边过程中,教会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养成学习历史的习惯、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就成了历史教师在新课程下最迫切的任务。

历史知识信息的传递就是指由历史教师将最基本的历史知识如历史时间、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系统地归纳出来,在与学生互动的基础上经过讲解、讨论、交流而进行的一种教学活动,这就是我们传统教学过程中的常规课,具有以下特点:

一、以归纳历史知识点为例,传授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方法和技巧

传统历史课堂一般是按历史时间、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构建的。因此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就需要把历史知识系统地归纳,按一定的时间或人物或事件来安排讲义,学生也按相应的`逻辑来理解、记忆,相对来说学生是比较被动地接受知识,不利于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的调动。

二、新课改中要求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教师引导学习等多种形式,力求实现高效课堂

在高中阶段历史基础知识学生是易于接受的,他们通过自主、合作、引导学习等多种手段能达到一定的了解与理解,自主合作学习始终强调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让他们制订学习目标、学习进度,让他们提出学习中的疑惑并讨论与让教师来最终消除疑惑,这种学习方式就避免了重复讲解,因材施教,提高了学习效率。

三、历史常规课侧重于学生对基本史实的了解与掌握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无论以何种形式的讲授新课,都要求对基本历史史实的了解与掌握,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时空概念和掌握基本的学习历史的方法。

历史常规课与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相结合,通过学生的各种活动来展示新的课堂设计,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以下几点应注意:

1.让学生学会知识点的归纳方法和掌握不同的归纳方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高中学生需要养成“想学”到“会学”甚至“乐学”的习惯,让教师从不厌其烦的讲授中真正解脱出来。例如:师生共同归纳“春秋战国时期前后生产工具的变化”“商鞅变法的内容和作用”以及“从生产工具的进步到生产方式的变革再到社会变革这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归纳以上几个问题,学生便深刻理解了知识之间的联系,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2.让学生自主学习,使合作学习成为课堂的主旋律

历史课改的目的就是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把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始终落实到平时的课堂教育教学中,通过学习培养高中生健全的人格,确立他们积极进取的态度和团队合作的精神。

3.夯实基础,提高设计能力。

中学阶段的知识都是相辅相成。在高中阶段学生需要落实基本的历史知识,理清知识脉落,可按时间、人物、事件等。同时注重引入新的有创意的教学方法,如引导学生编顺口溜来记忆历史事件、人物、故事等,多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影视作品等手段来让学生从视听感观上认知世界,知识来源于生活,处处留心皆学问。

一线历史教师对知识传授必须有一定的深度,在课堂教学中,应加强对历史概念的准确与科学性,只有准确、透彻掌握概念,才能对历史现象与历史事实理解深刻。如在讲:世界近代史上册第二章“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东西方世界”时,只有让学生对资产阶级革命有整体概念,才能深刻理解当时背景下的历史事件、人物。在进行知识讲解时除了让学生分析历史事实、历史现象或历史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如果师生能如此清晰地勾勒出资本主义革命的前因后果那么整个教材的内容就清晰地融为一体,学生学习起来就会有的放矢、水到渠成了。

在日常的一线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兴趣是学习的永动机,只有热爱学习历史,才能在持久的学习热情中获得能力。历史是前人生活的再现,有前人成功与失败的经历,是人类经验和教训的总结。以史为鉴、古为今用正是现实中历史学习的意义所在。因此平时的课堂中教师应力求做到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选择与具有代表性、学生普遍关注的热点来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运用唯物主义观点来分析,让学生体会到历史并非过眼云烟,而是活生生的现实。例如:学习“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时,苏德签订条约,为防止德国入侵,做准备,加强开发东部,为苏联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提供了保障。

7.新课改下地理教学的困惑与心得 篇七

一、新教材给教师教学带来的困惑和挑战

从教材的内容来看,新教材和旧教材相比,新教材体现了当代社会和科技的发展,反应了英语学科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为“三大”:生词量大,阅读量大,话题信息及任务量大。“两高”:在参与教学的活动中,对教师的要求更高,教师要从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对所教的学生要求高,要求学生在用中学,在学中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感到教材很难驾驭,出现课时紧的困惑,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1. 高中英语新教材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改变了原来的听、说、读、写四课型成一单元的教学体系,增加了板块与相应的教学步骤,这对于习惯于旧教材的教师来说在有限的课时内很难把握课时的分配并完成教学任务。

2. 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生词量、阅读量、话题信息量及各种任务量提高的幅度较大,具有很强的时代性。

这对于落后地区的教师来说,就需要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根据当地学生的实际情况重新整合教材,既能体现教材的时代特征,同时也能让学生掌握所学知识。

3. 新教材的听力材料趋于生活化,场景化和口语化,而且朗读语速过快,方言和口语味过重。

在教学中教师要完成听力内容,往往要花很多时间反复播放录音,必要时教师要用关键词提醒学生。

4. 新教材的教学参考书具有很强的教学指导意义,涉及的背景材料广泛,内容丰富全面。

但由于教师平时教学任务繁重,要仔细阅读教学建议还需要大量的时间,而且按照教学建议的方法去教学生,大部分学生的英语水平还难以达到。

二、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差异带来的困惑和挑战

学生因个人的基础情况、性格和文化知识层次的不同,参与学习英语的能力也不同。因此给教师的课堂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惑和挑战。

1. 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较大。

每个学生因个人的自身条件、性格、家庭背景及成长环境和所受的教育不同而造成了学习能力的差异性。相比之下在学习英语方面城镇学生较周边学生能力较强,主要是他们的英语启蒙早,有些条件好的家庭的学生很早就开始上各种各样的英语培训班,听各种版本的录音带,从而为以后的英语学习打下了较好的基础。而周边农村的学生由于受各种条件的限制,无法接触到英语学习,从而造成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性。

2. 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差异。

由于学生的英语水平的差异和学习能力的差异性导致了学生对学习英语的兴趣的不同。基础好的学生上课比较活跃,能积极配合教师并能有效地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而且很有优越感和成就感。而周边农村的学生由于基础差,课堂上往往显得比较被动,不积极发言甚至有些学生不敢张嘴,缺乏一定的自信心。久而久之他们对学习英语逐渐失去了兴趣,甚至有些同学产生了放弃的念头。

三、应对困难和挑战的策略

1. 根据学生自身水平并结合教学实际的需要,灵活和有创造性地进行课时重组。

在不额外增加课时和学生学业负担的前提下,将各个单元的课时内容进行重新安排,适当地进行调整和取舍,并大胆的进行单元整合,从而如期、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2. 针对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心理、性格等特点及新课改的要求,教师应激发学生积极、创造的主体精神。

课堂上与学生共同发现、解决学习中的问题,使学生的英语学习运用思维得到锻炼,充分发挥独立个性。

3.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差异性,结合新课改的要求,施以不同的教育方式和学习要求。

教师应在教学中给予学习差的同学以鼓励并充分地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积极性。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要对他们提出更高的学习要求,让他们保持自我肯定与积极向上的情绪。

4. 新课改下的英语教学,不仅要注重教材,更要注重教学过程。

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制作适合学生学习的多媒体课件,将文字、动画、声音、图片和图像与英语教学整合起来,使学生体验真实环境,深刻理解语言内在的含义和背景,实现高效英语课堂教学。

8.新课改下地理教学的困惑与心得 篇八

关键词:师资力量;教学资源;教学思考

一、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现状

1.师资力量落后

我国教育事业中师资力量的分配是相对不均的,农村地区的师资力量水平相对比较薄弱,很多教师的专业素质不达标,基本能力有限,加之部分地区条件艰苦,很多教师在长期教学中失去了原本的教学态度,敷衍了事。小学教育作为教育事业中的基础教育,意义重大,而这样的教学基础显然会造成教育教学质量的问题。新课改后,不论是教学理念、教学方式,还是教材都发生了变化,很多教师难以接受这种教学转变,新课程教学改革也就无法顺利开展。

2.教学资源落后

新课程教学改革提出要利用互联网技术,运用新型教学设备开展教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现教学目标。然而就农村地区,教学资源相对短缺,即使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农村地区的情况得到了很大改善,但仍然无法达到实际教学标准,因此,很多地区就教学方式而言,依旧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利用简单的黑板、粉笔完成教学,教学效率低下。除了教学设备外,其他教学资源也较为短缺,如课外读物、教学技术、微课资源等等,这也严重影响了小学语文教学质量,使得新课程教学改革无从开展。

3.教学理念落后

由于农村小学的地理位置、地区观念等原因,致使农村教育事业教学理念的整体落后,尤其是小学语文教学,多为基础教学,学生的个人学习能力相对较差,教师不得不重视对学生基础知识的教学而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的整体学习能力和素养都相对低下,没有良好的基础,从而形成了一条恶性循环链,学生越来越离不开教师,而教师的教学负担越来越重,无法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

二、基于现状引发思考

1.实现城乡互换,共同进步

为提高教学质量,农村小学可开展城乡教学资源互换及共享,城镇带动农村共同进步,让城镇教师为学生开展教学,让农村教师进入城镇学习,提高个人的专业素养,便于教学后期的交接,丰富教学资源的同时,端正自身的教学态度,拥有更好的教学经验和技术,配合政府的鼓励政策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教学内容的过渡,不再单一地进行基础知识的教学,而是在此基础上进行升华,培养学生的情感感知能力和文学表述能力,逐步帮助学生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实现自主学习。

2.创新教学方式

培养学生兴趣是教学活动开展的第一步。教师在自素质身提升的基础上,要逐步脱离课堂单一的教学模式,开展多种方式教学,在教学方式上结合实际进行创新,除了教材的基本教学外,还要利用课程资源,开展课外教学,帮助学生提高知识面,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而教学方式的具体创新方法则需要根据新课程教学改革来实现,应结合教学实际,尽量避免形式主义,选择适合的教学方式开展教学,体现教学价值,实现教学意义。同时,教师及学校要积极寻找政府或相关单位的资助,尽快弥补教学资源的短缺,为学生提供一个相对完善的教学课堂。

3.针对较高年级开展能力教学

对于小学较高年级的学生而言,学习能力的培养与基础知识的学习同样重要,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个人能力的培养,适当开展如小组合作学习、问题教学、探究式教学等新的教学方式。以教材为例,在进行《假如没有灰尘》的教学时,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探究,让学生自发地进行实验设想,如果没有灰尘会有什么现象发生来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然后在此基础上延伸,提问学生:“在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是我们所讨厌,但是又不能失去的东西?”让学生进行小组探究,实现教学内容的拓展的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锻炼个人的能力。

教学质量是教学改革的目的,在新课程教学改革的基础上,农村小学语文教学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开展创新教学活动,在理解教学理念的同时不拘泥于改革的条条框框,而是结合实际,选择性地进行最合适的教学活动,将新课程教学改革下的农村教学真正地落在实处。本文通过对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及现状引发的思考进行阐述,为农村教学改革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建议。望广大学者继续深入探究,提出更多具有实效性的教学建议与指导,更好地促进农村小学语文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郑亚成.谈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如何以学生为主体[J].教育现代化,2015(17).

[2]李士达.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策略探讨[J].课外语文,2015(24).

[3]留文影.对多媒体优化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研究[J].中小学电教:下半月,2016(1).

上一篇:高考模拟优秀作文下一篇:护理管理见习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