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提问的研究

2024-09-30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提问的研究(共10篇)

1.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提问的研究 篇一

《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提问策略》研究计划

常州新北区薛家中心小学李小英

(一)研究背景:

1、当今教学课堂中提问的常见误区

国内近年来的研究资料表明,中小学教师平均每堂课的有效提问仅为56%。常见误区为:

1、提问的目的不明确,不能正确把握知识本质,如这个知识点的基础知识是什么,又能为后面哪个知识点的学习做服务,该从哪切入提问,缺乏点穴性的提问有效促进教学的互动。

2、有些提问得不到学生的配合,学生要么答非所问,要么答者寥寥,少数学生替代全体,造成课堂教学的冷场。要么追求热闹,提问过多,走向“满堂灌”的另一个极端“满堂问”,碎小问题不断。

3、有些提问具有片面性,没有面向全体学生,使大多数学生不能体验到成功带来的喜悦;有些问题比较随意,没有针对点穴性,缺乏课堂生成的有效互动。

4、学生的学习主体性的得不到落实,课堂上学生很少主动提问,教师提问的实效性欠缺,答案开放的问题比较少,不敢放手,驾驭课堂能力不够。

2、有效提问的含义

顾名思义,有效提问是指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精心设置问题情景,通过有计划地、带启发性的针对性提问,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有效提问能较好地处理教与学两者之间的关系,让课堂教学波澜起伏、引人入胜,是目前倡导的有效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在问题化教学中认为,有效提问即为理解而提问——让学生思维。

(二)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全面认识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价值。

2、通过调查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结合自己和其他教师的教学案例探索出小学数学课堂教师有效提问的策略。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优化课堂提问,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研究内容: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提问

(四)研究措施:

1、转变观念,认真系统地学习有关的理论。认真地学习一些相关的专著和他人的经验性文章,在学习中提高认识,在学习中转变陈旧的观念。

2、加强学习,珍惜外出学习的机会,努力提高自身专业素养,能多地与同行们交流探讨。

3、联系实际,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进行踏实细致地调查分析。

4、实事求是,注重课题研究过程,在学校研究计划安排下,每学期上好课题研讨课,与全组成员一起探讨成败得失,提高自己的理解和研究能力。

5、及时反思,在具体的教学中反思并重建教学,积累材料为论文与案例作准备。

(五)、研究步骤

1、确立课题,制定方案

研究时间为09年-10年一学年,在09年9月初,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以及数学教学的需要,确定了《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提问》的小课题。

2、收集资料,学习理论

利用时间进行理论知识学习,确保从根本上认识提问、研究提问,研讨学习并总结出现现阶段我们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问存在的问题以及关于提问的有效理论知识和解决策略。学习途径是多途径学习,通过网络收集、课堂教学听课评课、书籍整理以及集体交流等。

3、课堂实施

在课堂中注意提问题的策略,注意有大问题的意识以及在教学互动中能提出具有针对性的问题,有效地推进教学。

4、预期成果

在研究过程中,希望能形成相关的论文以及案例。认真撰写教学反思,与同伴交流,及时总结课题研究经验与教训。

2.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提问的研究 篇二

一、课堂提问研究的现状

课堂提问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 很多数学教师对数学课堂提问的策略和原则缺乏研究和探索, 使课堂提问流于形式, 表面上看有问有答, 实际上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激发、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学习潜能的挖掘和开发作用不大。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 提问过于频繁, 问题缺乏质量。

一些教师为了制造热闹的课堂气氛, 不分主次, 不顾学生实际, 改过去的“满堂灌”为“满堂问”。学生缺少质疑问难、独立思考的时间, 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这种看似活跃的课堂气氛, 实质上是在为教师的教或板书“填补空档”服务, 教学实效不高。过多的提问会导致学生依赖教师的问题进行学习, 压抑了思维的火花, 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2. 提问没有精心准备。

一些教师课前没有精心钻研教材, 没有根据学生实际设计课堂提问, 上起课来经常信口开河, 为提问而提问, 提问琐碎频繁, 不分主次。一连串的一问一答浪费了不少宝贵时间, 不但不能激起学生思维, 反而会使学生思维受到抑制, 容易使学生养成不假思索、随意应付的坏习惯。而有些教师提出的问题却又过于深奥, 学生无从答起, 课堂出现冷场, 教师或责备学生, 或自问自答, 这样的提问既浪费了宝贵的教学时间, 又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其效果还不如平铺直叙的讲解。

3. 提问只关注优等生。

一些教师上课时担心学习水平一般的学生答不出、答不准问题, 影响教学进度, 于是喜欢提问那些回答问题完整的优等生, 避开后进生。这就使后进生在教师提问时不是积极参与, 而是消极等待, 甚至把自己当作局外人, 久而久之, 这些学生对学习越来越没兴趣, 在课堂上开小差, 最终导致其思维能力衰退。假若教师想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成功者的话, 就应该给他们每个人以同等的机会, 让他们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从体验成功中热爱学习。

二、影响课堂提问效率的原因

调查表明, 目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 教师在课堂提问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导致上述现象的发生, 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方面的原因。

1. 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存在误区。

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和学生转变教与学的方式, 提倡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对此很多教师理解为教师在一堂课中讲得越少越好, 应该让学生多讲, 教师讲多了就又成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许多教师出现主观上希望通过课堂提问来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程理念, 实质上则是为了“提问”而“提问”, 用“提问”来代替教师的讲解, 借学生之口说出自己想要说的答案, 把“启发式教学”庸俗化成“问答式教学”, 把“问答”当作“对话”。课堂上一问一答, 表面上师生、生生在互动, 实质上则是用提问的方式让学生钻进教师事先设计好的圈套里。这样的课堂表面上看似乎贯彻了新课程理念, 但师生、生生之间并没有实质上的交流和互动。“对话”也仅浮于表面, 流于形式。

2. 教师的专业知识不扎实。

听课过程中还发现, 许多教师在讲解例题和习题时, 所提的问题主要是记忆性的提问, 而且往往是针对知识点就题论题发问, 所提的问题缺乏深度、梯度和广度, 缺乏适度的拓展、变式和延伸。其实, 这主要是因为教师的专业知识不扎实, 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不深入, 没有把握好知识之间的纵横联系造成的。在备课活动中, 也经常遇到教师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出现错误的时候。

3. 教师缺乏必要的心理学方面的知识。

从访谈中发现, 比较多的教师缺乏对小学生数学学习心理方面的研究。他们的提问往往只是为了教学的需要, 或者说是在履行新课程所提倡的精神, 但他们并没有对新课程的理念有更深刻的理解, 在提问之前并未能仔细揣摩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

4. 教师对问题的设计不够重视。

对问题的设计是影响课堂提问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 很多教师课堂上的提问具有比较大的随意性, 至于提问是否具有科学性、层次性、针对性和启发性, 提问想要达到什么样的教学目的, 教师自己也没有去思考。因而教学过程中出现问题表述含糊, 指向性不明, 学生听了不知所云, 更谈不上提问的艺术性了。提问也仅停留在针对知识点的发问, 忽略了提问中的人文意义, 没有把提问的着重点从“问题”转移到“人”上来, 出现“徒劳的提问”, 这样的提问严重影响教学的效果。

课堂提问设计的质量将直接影响到教学活动的展开和学生学习活动的效果, 务必引起广大教师的重视。因此, 教师应深刻意识到课堂提问的重要性, 加深对提问的认识和教育理论的学习, 认清提问的本质, 加强备课, 精心设计好课堂提问, 掌握科学提问的原则、策略, 了解提问的方式和艺术, 使课堂提问真正成为师生对话、交流和互动的平台。这样才有助于提高课堂效率, 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作用, 使新课程理念的精神真正落到实处。

三、促进课堂提问的对策

有效的课堂教学必须以好的提问为前提, 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要做有心人, 善于把问题设在重点处、关键处、疑难处, 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 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1. 要善于用提问培养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心理学实验告诉我们, 问题, 特别是精巧问题, 能够吸引学生集中精力, 积极思维, 触动感情, 提高兴趣。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 先播放一段“小动物骑车比赛”的动画片, 在一片绿油油的草地上, 四种小动物所骑车子的车轮形状分别为正方形、三角形、圆形和椭圆形。比赛开始前, 让学生猜猜谁的车子跑得最快?为什么?比赛开始, 学生饶有兴趣地看着, 只见小白兔骑得既轻快又平稳, 一路领先;而另外三只小动物尽管使出了吃奶的劲儿, 可就是赶不上, 还差点把屁股给颠破了。画面上小白兔愉快的表情、另外三只小动物的憨态、夸张幽默的伴奏音乐, 引得大家哈哈大笑。学生在笑的过程中发现了问题:为什么比赛结果跟我的猜测不一样呢?为什么别的动物都被颠得七上八下, 而惟独小白兔的车子却跑得又快又稳?此处多媒体的演示有效地刺激了学生的感官, 恰到好处的问题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圆的知识的兴趣和情感, 起到了“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2. 要善于用提问培养学生的理解力。

皮亚杰说过:“在逻辑———数学领域, 儿童只对那种他亲身创造的事物才有真正的理解。”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 亲身经历一个分析比较、判断推理、抽象概括的思维过程, 这是衡量我们教学效果的重要标志之一。而巧妙的提问就能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和动力, 诱发学生进一步的积极思维活动。这是我们教学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也是体现教师教学艺术的重要方面。

3. 要善于用提问拓展学生的思路。

课堂教学中如何用精巧的提问拓展学生学习的思路, 这是我们教学取得成功与否的重要环节。在数学教学中, 要善于把学习内容中的新知识, 转化为问题, 隐藏于一系列的情境中, 使学生意识到问题的存在, 感觉到自己需要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 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 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而课堂提问正是满足了学生这一需求, 使学生在有趣的、现实的问题情境中, 对数学有了更加浓厚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从而才能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3.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提问的研究 篇三

一个好的课堂提问能够把学生带入“问题情境”,使他们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特定的事物、现象、定理或专题上;能够引导学生追忆、联想,进行创造性思维。然而在我国当前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课堂提问行为却存在很多不良的现象,这些不良的提问会阻碍学生的思维发展,大大降低课堂教学效率,因此,研究课堂提问的有效策略是非常必要的。

一、课堂有效提问的重要性

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获取知识、形成技能、训练思维,而课堂提问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手段。有效的课堂提问有利于老师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有利于开拓学生的思维,调动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因此,如何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就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案例:

师:同学们都知道,我们的新校舍刚刚落成,操场上的跑道还没有完全搞好。今天一早,有两个工程队就找到了李校长,甲工程队说:包给我们,保证15天完成。乙工程队说:包给我们,10天就完成。如果你们是李校长,会怎么办呢?(投影出示操场图)

生1:就包给乙工程队吧。因为只要10天,比甲工程队快。

生2:我觉得还是包给甲队。因为时间快不一定能保证质量。

生3:包给两个队,让他们一起完成。

……

师:现在有这么多方案,4人小组讨论一下,哪一个最好?

讨论汇报,得出由两个队合做。

师:现在我们把这个实际问题,编制成应用题。(出示:一项工程,由甲队单独完成需要15天,由乙队单独完成需要10天。现在由两队合做,需要几天完成?)大家默读题目,先估计一下,需几天完成。

生1:10天。

生2:15天。

生3:25天。

生4:5天。

生5:一定少于10天。

……

师:有这么多问题,根据题目中提供的信息,你们认为哪些有可能对?

学生讨论得出:5天和少于10天有可能对。因为两队合做比一个队独做肯定要快。

师:现在请大家列式验证一下。

学生列式解答。

显然,很多老师都会认同第二个现象的问题设计得比较好,因为以前只重知识结果,转变到了现在重思考过程。

从以上案例对比不难发现:好的提问方式应该是把注意力放在激发学生的思维过程上,而不应该急促地迈向结果。

二、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那么如何来提高我们数学课堂提问的质量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

1、恰到好处的课堂提问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课堂提问的指向必须清楚,明确。教师有目的的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动力。所以教学中应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设计指向性明确的提问,才能为学生指明思维的方向。

教师恰到好处的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而且还能促其知识内化。问题提出后,适当地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以达到调动全体学生积极思维的目的。学生答完问题后再稍停数秒,往往又可以引出该生或他人更完整确切的补充。

2、严谨、科学的课堂提问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

问题的设计要按照课程的逻辑顺序,要考虑学生的认知程序,循序而问,由表及里,层层深入,使学生积极思考,逐步得出正确结论并理解掌握结论,如果前后颠倒,信口提问,只会扰乱学生的思维顺序,甚至使学生云里雾里,摸不着头绪。

课堂上问题的设计必须准确、清楚,符合学生认知特点,适应学生认识水平,切忌含糊不清、模棱两可的问题。善于了解学生的疑难,鼓励他们质疑问难,作深层次思考。使学生从有疑到无疑,逐个解决疑点、难点问题。?最后又从无疑到新疑,让好的学生思绪绵绵,不断探索。

3、灵活、适度的课堂提问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同样一个问题,提出时平平淡淡,既不新颖又不奇特,而是“老调重弹”,那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的主动性也就可想而知了。相反,如果变换一下提问的角度,提炼一下提问的方法,让学生有新奇之感,那么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的主动性又会如何呢?那种场景一定也是不少老师一直向往和追求的,一种和谐中带着活跃的课堂。

4、适时、可行的课堂评价构建平等对话的模式

无论是什么样的课堂,评价几乎成了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的情感与态度的形成与发展;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切不可对学生的回答不作表示,让学生认为回答与否都一样的感觉,大大降低了老师提问的收效。

三、思考

“问”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门教学艺术,要掌握好这门艺术,教师就应勤思考、多分析、努力优化课堂的“问”,“问”出学生的思维,“问”出学生激情,“问”出学生的创造。课堂环境的变化莫测,使实际的课堂提问活动表现出更多的独特性和难预料性。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是有效教学的前提,要实现有效教学的目的,教师就要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地探索、实践、反思、总结,从不会到会,从无效到有效,从不熟练到驾轻就熟。穷尽一生的精力去备课,去锤炼,是每位教师的职责!

4.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提问的研究 篇四

阶 段 性 总 结

提问作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师生互动的最主要形式,它的有效性受到了极大的关注。本研究通过从课前教师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形成问题链;课中教师巧妙发问后合理安排候答时间;课后借助录像对课堂提问的情况作出直观有效的分析三方面来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一、引言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提问已经成为师生互动的最主要形式,有研究者发现:80%的课堂时间被用于了课堂提问。日本著名教育家斋滕喜博甚至认为提问是“教学的生命”[1]。然而,大量的调查表明,许多教师为了显示教学的效率或课堂教学的紧凑和活跃,运用了不断的提问,最多可达到每分钟10个问题,而且教师在课堂上所提的问题,大部分都是属于一些识记型的问题,对启发学生的思维作用甚微。作为课堂教学中一种最常用的教学方法,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受到我们极大的关注。

二、国内外关于提问的研究综述

在国内,最早研究提问的人是古代教育家孔子。孔子在《论语》中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即要善于抓住学生心愤口悱的时机,使学生处于“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时候设置疑问,调动学生的

求知欲望。随后又出现了许多把“提问”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来研究的教育教学著作。近年来,对课堂提问的研究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课堂提问的研究主要聚焦在师生间的“对话”上。如瞿保奎等编写的《教学理论》、钟启泉译的《教学原理》等。第二,结合学科教学的特点,在实践的层面上对课堂提问作实证研究。[2]

在国外,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研究开始于20世纪上半叶。斯蒂文思(1912)做了一项教师课堂提问的研究,他发现他研究的教师们课堂上所提的66%的问题属于直接从教科书上提取的记忆型的问题。时隔54年以后,弗洛伊德(1966)的重复研究发现,他所抽样研究的教师们所提的问题中

[3]77%的答案要求是具体的事实。对课堂提问研究中最具代表的人物是心理学家瑞格(Wragg)。瑞格从提问的概念、提问的原因、提问的类型及其出现的频率等方面进行了心理学意义上较为全面的研究。韦伦(w.w.Wi1en)对大量研究发问技巧的论述进行综合。另外,在《全纳课堂的有效教学》一书中也提出了几种课堂教学准确的有效的提问技巧和策略:。[4]

三、本课题研究的思路

结合以上专家学者研究的文献综述,本研究采用行动研究的方法,借助录像、录音等媒体来进行课堂观察,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入手(如下图),记录教师课堂提问的数量、提出问题的层次性、发问的技巧、学生候答的时间等方面情况,为教师课后反思、改进教学提供直观、有效的载体,以此来逐步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四、探索提高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

在真实、常态化的课堂教学环境中,如何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呢?我们主要以提高教师设计问题的层次性、发问技巧和增加学生候答时间三方面作为研究对象,并结合录像在课后进行课堂观察,开展有效的反思活动。

1、课前——精心设计问题,提高问题的层次性,形成问题链。我们设计的问题要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紧靠教学目标,要突出课堂知识的重点、难点,使提出的问题问在知识的关键处。问题要少而精,具有思考的价值。为了提高问题的层次性,我们参考布卢姆认知目标分类法。

我们要多设计一些层次性较高的问题,比如理解型、应用型、评价型问题,尽量减少一些低效问题。同时,要注意问题之间的衔接,要有梯度,形成问题链。也就是说我们设计的问题应该能有机结合,组成一连串问题,构成一个目标明确、思路清晰、具有梯度的问题链,这条问题链应该能很

好地体现我们的教学思路。

2、课中——教师巧妙发问,合理安排候答时间。

教师在发问时要抓准时机,用简练、清晰的语言巧妙发问,这样才能发挥出问题链的功能。另外,候答时间的设置也是至关重要的。候答是指教师提问后停顿几秒钟的时间,让学生思考问题和组织答案。韦伦(w.w.Wi1en)对研究发问的技巧中论述到:在学生回答之前提供思考的时间,发问后等待3——5秒或更长时间,可以增加学生回答的内容,并鼓励学生在较高水平上进行思维;相反,让学生马上问答问题会明显减少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富有意义的相互作用。[6]有效使用候答时间将增加学生对课堂问题的参与度,以及主动提问的可能性,使所有的学生都能思考并产生答案。[7]

3、课后——对课堂提问开展有效的反思。

课后通过填写观察记录表对自己的课堂进行有针对性的反思,这是一个行之有效的的反思方式。无可否认,我们以前的反思都是课后凭印象进行的反思活动,虽然也能找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可是教者本人内心感受不深,到了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这种不足之处往往一犯再犯。通过对课堂进行自我反思时,我们可以把课堂教学的某些环节和细节实现“再现”或“回放”,[8]这样,我们在反思时就能做到有据可依,给我们反思提供了一个又一个鲜活的、直观的教学案例。这样的反思效果是深刻的,是教师发自内心的反思,这大大有利于教师改进自己的课堂教学。

通过反思,填写观察记录表后,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节课教师提出问题的数量以及统计各种层次问题的占有率;还可以看出教师发问的情况和是否有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比如上表中的序号1表示教师提出的第1个问题,A中选了1表示这个问题属于识记型问题;B选了1表示教

师在发问时语言简洁、表达清晰;C中选了3表示教师提问后马上让学生回答;第2个问题中的2—2—1表示教师提的第2个问题是理解型问题,教师提问时有重复表述的现象,提问后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思考。这样的记录分析能形象地体现出这节课教师提问的整过程,为教师课后反思、改进下一步教学提供一个直观有效的载体,对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起着重要作用。

五、研究反思

1、本研究参考布卢姆认知目标分类法把问题的类型分为识记型问题、理解型问题、应用型问题、评价型问题和低效问题。在问题的设计上,我们提倡教师多提一些层次性较高的问题,比如理解型、应用型、评价型问题,这有利于学生的思考,体现问题的价值所在。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并不是说问题的层次性越高越好、越多越好,这里有一个“度”与“量”的控制,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本班学生的实际水平,恰当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这才能提高问题的有效性,这才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2、在候答时间这一环节上,我们究竟要留多少时间给学生思考较为合适呢?这一问题值得商榷。笔者认为对于一些低效问题或者识记型问题并不需要候答的时间,学生基本能很快地说出答案。但对于一些理解型、应用型或评价型的问题则需要合理安排候答时间,具体候答时间的长短要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现场反应情况而定。

六、结语

5.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提问的研究 篇五

仁寿县文林镇第三小学 叶学彬 余金华 周文群

一、课题的提出

1、背景

(1)创新教育的需要。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这是我国教育思想观念的一次重大转变,更是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又一次飞跃。对此,人们已有高度的共识。然而要彻底全面实现这一转变和飞跃,还有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从最基础的工作做起。这一切都对学校教育,课堂教育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课程标准中也指出:小学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而数学课堂提问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综合性创造教育过程,只有引导学生经历综合的创新,并在这一综合研究的过程中,主动地探索、发现、创造,它才可能真正得以养成。

(2)时代的需要

人类社会正在进入信息时代,在这样的时代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日新月异,国际竞争也日趋激烈。而综合国力的竞争关键是科技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基础,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因此教育改革己成为世界教育的潮流和必然。这就决定了教育要提高国民素质,要发挥社会讲步的推动作用。学校教育必须适应这种变革和挑战,让学生学会怎样学习和思考,培养终身学习能力,才能为社会输送大批高素质的创造人才,而数学课堂提问是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重要一个方面。

2、课题研究的现状

课堂提问是一种最直接的师生双边活动,也是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手段,更是教学成功的基础。准确、恰当的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很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然而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提问作用发挥的远远不够。有些教师的提问得不到学生的配合,学生要么答非所问,要么答者寥寥,造成课堂教学的冷场,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如提问数量过多使学生忙于应付,根本就无暇深思:重结论轻过程,提问流于形式,用优生的思维代替全班学生的思维;忽视对问题的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师的提问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导致课堂上“启而难发”的局面;不重视创设问题情境,缺少置疑和认知冲突的激发,以简单的集体应答取代学生深入的思维活动,形成学生思维的虚假活泼,削弱了教师的讲授作用;提问的技巧尚未掌握等。总之数学课堂教学中严重存在低效提问、无效提问的现象,甚至出现不良提 问和失误提问。

3、课题研究的作用地位。

(1)课堂提问是教师教学的重要手段和教学活动的有机组合部分,它在教学中不但使用广泛,为过去和现代的教师所应用,而且同教学本身一样具有悠久的历史,运用得好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的主动性,启迪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之情,能使学生认真思考,探讨知识的源泉,自觉开发知识的宝藏,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提问更是一个重要的技术问题,会提问的老师,能将一堂课变得轻松自如,将学生引向知识、能力、觉悟的目标,为学生创造展示自己聪明才智的机会,它对教师驾驭课堂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美国教学专家斯特林G卡尔汉也曾提出:“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

(2)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是一种沟通、理解和创新的过程,它不再是简单地把知识装进学生头脑中,而是通过学生主动地思维活动,把知识变成白己的“学识”、“主见”和“思想”。毫无疑问,课堂提问是实现师生互动的重要手段,是实现师生之间沟通和理解,培养学生独立人格和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是信息输出与反馈的纽带,是教师在组织、引领和实施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教学行为。

总之,关于课堂提问,国内外有丰富而深入的研究,这些研究取得了不少的成果,有的已形成了一定的理论。但在我们学校对于这方面的研究还比较少,冈此我们很有必要研究艺术化的、有效性的数学课堂提问的策略,使有效的数学课堂提问成为学生创造能力培养的桥梁、火种与催化剂,促使课堂效率的提高。

二、课题的界定

1、不同的人对课堂提问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课堂提问就是教师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有人则认为师问和生问都是课堂提问形式;还有人认为“课堂提问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试图引出学生语言反应的任何信号,是课堂教学普遍运用的一种教学形式。”而《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提问”的解释是“提出问题来问(多指教师对学生)”。在本项研究中,我们对课堂提问的界定是:课堂提问是在课堂环境中,即是教师以口头语言向学生表述问题,以引发其回应或回答,又包括了小学生的提问意识。

2、小学生有效性提问指教师把学生引入情境所隐含的“数学问题”中,使学生知觉到现有条件和目标之间需要解决的矛盾,疑难等所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形成自己的见解。

3、教师有效性提问是指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精心设置问题情景,提问有计划性、针对性、启发性,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有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三、课题研究的依据

1、中国传统中“启发式”的教育理论

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关于教学过程中最有代表性的主张是“学思结合”,孔子精辟地指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怎样使“学”的过程成为“思”的过程呢?这就是孔子的“启发诱导”的教学思想。学习离不开启发诱导,提问在课堂教学诸因素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课堂教学论

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对学生掌握创造方法具有决定作用。课堂教学论中指出设计课堂提问必须以认识论为基础,以新课标和教材的知识体系为依据,针对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思维的关键点上提出问题。

3、“问题”的心理学分析

有效性问题有助于摆脱思维的滞涩和定势,促使思维从“前反省状态”进入“后反省状态”,有效性问题的解决带来“顶峰”的体验,从而激励再发现和再创新,有效性问题有时深藏在潜意识或下意识中,“顿悟”由此而生。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的现状调查及其分析。对小学数堂课堂教学中提问现状的调查是很有必要的。只有通过调查我们才能针对课堂中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也只有在这样一个前提下才可以为我们更深入的研究不但有依有据也为研究提供明确的方向。

2、有效性数学问题情境的研究。

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永远是由问题开始的,而创造潜能往往就在排疑解难的过程中被激发出来。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有思考和探索;有探索才会有创新,才会有发展。“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列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这个过程也就是不协调——探思——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不协调”必须要有设疑,把需要解决的课题,有意识地、巧妙地寓于各种各样符合学生实际的知识基础之中,在他们心理上制造一种悬念,从而使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凝聚在一起,以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那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就可以激起学生的认识兴趣和求知欲。所以课题组对有效问题情境的研究是促进教师的提问艺术的一个重要方面之一。

3、有效性数学提问与教师教育观念的相关性研究。高效的数学课堂提问可以创造和谐、安全的学习气氛,启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并能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然而在我们当前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课堂提问行为却存在很多不足,如提问方式单

一、内容简单、只针对少数学生等,其原因在于教师的教学观念存在误区。所以我们将通过对教师观念的相关性研究才能有利于教师更为科学有效地运用课堂提问,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教师数学课堂提问方法技巧以及策略的研究。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也是数学的魅力所在,是教学活动中,师生交流的双边互动过程,亦是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的教学基本环节。课堂提问设计的恰当与否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能力的提高及创新意识的培养。一个经过精心设计,恰当而富有吸引力的问题,往往能拨动全班学生的思维之弦,奏出一曲耐人寻味,甚至波澜起伏的动人之曲。所以我们旨在通过教师数学课堂提问方法技巧以及策略的研究提高教师们的提问艺术。

5、小学生提问能力培养的研究。

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要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在自主探索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这就需要教师在数学教学中鼓励学生积极思维,学会提出疑问,充分体现“让学生自土探索,成为学习主人”这一新课标基本理念。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虽然教师也提出问题,但学生总是被动接受思考,他们在问题面前难免有被“审”的感受。反之,如果让学生也有机会成为“问”的主体,那么,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学习积极性将大大激发。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所以我们课题组将对小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作更进一步的研究。

五、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

1、通过研究不但教师观念转变并认识到位,而且促进教师课堂提问效率及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2、通过调查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探索出教师有效数学课堂提问的策略,形成一套有效提问的设计方法技巧及策略。

3、通过教师各种途径的培养,提高小学生的数学课堂提问能力。

4、形成各种成果材料,为成果的推广提供范例。

六、课题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1、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调查法、经验总结法、文献法等方法进行。

(1)行动研究法。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在低、中、高年级各选部分班级,在数学学科中进行实验。

(2)调查法。在实验前期、中期、后期采用问卷、观察等方法进行调查,为研究提供依据。

(3)经验总结法。广泛总结实验教师以及学生先进的教学经验和学习经验。

(4)文献法。搜集利用国内外有关资料,不断完善本课题的研究。

2、研究思路

(1)我们将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当前教师课堂提问中存在的错误观念及其产生原因,澄清教师的教学观念,来改变教师的课堂提问行为。

(2)我们将以课堂为载体从教师行为,学生行为,师生共同行为三方面研究小学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一般操作模式,总结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类型及途径,构建一套小学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策略。

(3)我们将为学生提供提问的平台,从三大方面来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第一,提供有“生命”的材料激活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第二,增强学生质疑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第三,培养学生的数学元认知,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

(4)我们将从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类型、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特点、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过程、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要求等方面总结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提问的方法技巧以及策略。

七、课题的研究原则

1、课堂中心性原则:不管哪一教学层面的研究,都要以课堂为立足点和归宿,通过课堂教学过程的逐步优化,推动课题研究的全方位开展。

2、全体参与性原则:面向全体学生,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能,为每一个学生创造力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提供有效的途径。

3、主体性原则: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动机,保持学生对数学的浓厚兴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4、启发探索性原则:在学习过程中,教师是引导者,基本任务是启发诱导;学生是探索者,主要任务是通过自己的探索发现新事物。教师的启发,目的在于引起(而不是代替)学生探索。

5、求异择优性原则:引导学生从尽可能多的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出尽可能与众不同的新观念、新思想和新方法,并能从“异”中择“优”。

6、民主性原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要平等对话,相互尊重,相互启发,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保证学生有良好的心境和愉悦的情绪。

7、评价激励性原则:尊重学生个性,关注学生情感,对学生创新学习的态度、方法和成果,多肯定,多表扬,多鼓励,帮助学生不断获得成功体验,提高学习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八、课题的研究步骤

本课题将进行为期1年的实验

1、准备阶段(2011年2月一2011年8月)主要工作:

(1)组建课题组,确定实验班,制定课题方案及实施计划。(2)召开课题组会议,学习讨论研究方案,明确研究思路,落实研究任务。

(3)查看搜索相关文献资料,把握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4)调查教师课堂提问现状及分析(前测)◆阶段成果:形成课题方案

2、实施阶段(2011年9月一2012年1月)主要工作

(1)课题组教师按实施计划进行实验。

(2)课题组成员理论学习,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3)召开课题研讨会,进行教学设计,教学案例,教学论文比赛。

◆阶段成果:课题小结,中期报告

3、总结阶段(2012年2月一2012年3月)主要工作

(1)调查教师课堂提问现状及分析(后测)(2)撰写研究报告

(3)。为完成课题实验,完成各项成果资料工作,做好课题研究的结题和成果论证工作。

◆阶段成果:研究报告,相关论文

九、课题组织: 组长:叶学彬 副组长:余金华

成员:何清及全体数学教师

十、本课题的成果形式

1、撰写研究报告。

2、撰写《小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的现状及其分析》的调查报告。

3、撰写《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性提问研究》论文。

文林三小:余金华 叶学彬 周文群

6.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提问的研究 篇六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情境创设策略

2016.8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情境创设策略的研究》课题已顺利完成第一阶段的研究任务,本学期开始进入第二阶段,为确保本阶段课题研究任务的完成,特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进修学校科研所本学期工作计划为指导,充分发挥教育科研先导作用,以“十一五”课题研究实施管理为重点,加强科研室规范化建设,以校本培训为结合点,提高课题组教师的科研水平。

二、工作重点

1、围绕课题研究目标,加强科研课题的管理工作,做好 “十一五”课题的研究实施工作,不断提升科研课题的研究质量。

2、发挥校本培训的功能,.加强科研培训工作,以点带面、创设科研气氛,以“十一五”课题研究为契机,继续系统的进行科研理论知识的学习,提高教师科研能力。造就一支品德高尚,观念新颖,业务精湛的师资队伍。

3、狠抓科研制度的落实,规范科研管理工作。

4、围绕课题研究,加强课题管理工作,注重过程材料的积累,健全科研管理档案。

三、工作措施

1、加强科研培训,促进专业发展。(1)教师自学教育科研理论知识,同时定期向教师推荐有关教育科研方面的文章,促进教师自我提高。

(2)组织教师进行科研培训、科研讲座,同时组织教师针对课题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学习相关理论知识。

(3)鼓励教师,课前、课中、课后进行反思,提高教师反思质量,促进教师深层次思考。

(4)充分利用教育科研信息网,组织教师学习。

2、积极开展课题课教研活动,围绕课题开展“研升杯”骨干教师风采展示活动,研究行为化,促进教师教研水平、科研水平的提高。3加强课题研究,抓好课题管理。

(1)实行学年组课题式集体备课。引导教师在问题中开展研究,在研究中解决问题。

(2)及时组织和整理课题研究过程材料,组织教师对现有课题进行整理,做好课题总结工作。

(3).开通教师科研论坛,结合研究课题进行研究交流,促进课题的顺利实施

课题:《小学数学课堂提问及结果有效性研究》的总结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情境创设策略

2017,1

创设有效的数学问题情境,是解决数学问题的一个很好的方法。课题研究开始以来,“创设情境”成为我们小学数学课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一些生动活泼、新颖有趣且富有思考价值、具有挑战性的教学,因为地域不同、条件不同,有些情景的创设远离学生生活,我们教师都能根据本地、本校、本班实际情况和学生认知水平对教材所提供的情景图作适当的调整,使之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而搭建知识桥梁,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渐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进一步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效果。现将我校的课题研究做阶段总结如下:

一、研究过程及成果

(一)、捕捉生活资源,创设活动情境。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最终要服务于生活。在我们生活中蕴含着许多的教育资源我们要充分挖掘为我所用。《数学课程标准》也十分强调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孩子们有更多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他们的周围。因此,我们要善于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感悟、有趣的教学情景,强化学生的感性认识,丰富学生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观察、操作、交流,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

如课题组教研老师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教师课前安排学生收集日常生活中各种各样有角的实物,课堂中让学生展示自己收集到的实物,然后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些实物有什么共同点,并组织讨论、交流,抽象出角的特征,以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为切入点创设开放式的活动情境,通过找一找、指一指、摸一摸、说一说的实践活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教学过程,使学生对角的认识有形象感知过渡到建立表象的层面,学完这节课后,又组织学生探索生活中角的运用及好处。比如能收缩的躺椅的椅面和椅背成大小不同的角(教师用图示展现在黑板上),你更愿意坐哪种形状的椅子呢?为什么?等等。

又如在学习长度时,教师利用校园数学资源,开发校园数学情境,在学生熟悉的学习生活环境中设计适合学生学习的环境,让学生测量篮球场的长、宽和其它物体的长等。尽管有误差但学生在实践后他们知道了什么叫长、什么叫宽,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学习就成了一件有意义的事。

通过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来理解巩固学习内容,让学生从生活中提炼出数学问题,然后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问题和现象。同时也使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

二、开发创新潜能,创设探究情境。在不同的情境之中,人的思维活跃程度大相径庭。特定的情境,能使思维更为敏捷,迸发出创新的火花,特别是小学生,他们的抽象思维还较差,创新思维的潜力正待发展。而学生是天生的探究者,学习本来就是一个主动探究的过程,推行探究性学习,重在教师根据需要创设探究情境,拓展探究空间。我们认为不拘泥于教材,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这样做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如课题组教研老师在教学“9+2”时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进位加法的起始知识。首先指导学生用凑十法,然后用语言描述使用凑十法的过程,最后同桌交流探讨“9+2”的计算方法——凑十法。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8+3”、“7+4”、“6+5”等同类题目。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的创造潜能得到充分挖掘,创新思维得到开拓。

又如在教学《复式统计表》时,教师利用教学中生成的教学资源,来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收集数据后提问“用什么方法来完成这张统计表呢?”学生提出打“√”、打“正”等,并提出用“举手”来统计更快些,后来的教学中我根据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让学生比较“表1”和“表2”的问题,从而探索出“复式统计表”。我们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根本,既要大胆改革教学,在教学中为学生创新提供有利情境,又要增强学生观念,把自主探索的权利留给学生。渗透创新方法,树立人人都有创新的潜能,正如陶行知所说:“天天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人人是创造之人。”

三、营造数学氛围,创设现实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学习的内容应该是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那我们的情境创设也应以现实的情境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体验到数学的应用价值,以有趣的情境激起学生对数学的浓厚兴趣,让学生远离枯燥与乏味,以富有挑战性的情境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体验成功后的喜悦。创设具有生活气息的现实情境,营造数学探究氛围,可以使学生对数学严生一种亲和力,缩短与数学的心理距离,从而将生活与数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了教学效率。

如在教学《24时计时法》,由创设一个猜中央电视台很高的节目,先放一段片头音乐,请同学们猜一猜是什么节目,课件播放“新闻联播”片头音乐。这样创设不断找准了学生起点,让学生能够创造“精彩”。而且能有效地唤起学生的知识经验基础,学生带着知识、经验来探究,而不是带着容器,带着口袋励盛知识。课中,老师还用一条直线把昨天、今天、明天的关系呈现出来,化抽象为具体、直观、形象地帮助学生理解了分界点,也为认识种面的分界点奠定了基础。

又如课题组教研老师在教学《平均数》时,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今天老师特意给你们带来了大家喜欢吃的泡泡糖,分给四个组,请每个组的组长来拿,每组8人,老师给你们的分别是7、8、9块。请同学们告诉老师每人分得几块,这样分你们满意吗?为什么?学生回答不满意,因为每组人数相等而糖数不相等。要让每组的糖同样多该怎么办?这样很自然的引入课题。这个素材的选取来源于生活,贴近学生生活,使学生充分体验到了研究平均数的必要性。

7.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策略 篇七

小学数学课堂只有切实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才能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笔者以为,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求.

一、有效提问要创设问题情境

课堂提问的情境是指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 有目的、有意识地创设各种问题情境, 引发学生认知过程中的冲突与困惑, 引导学生在模拟仿真的问题情境中去质疑、去探索、去求解.创设课堂提问的情境的目的是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切入重点.有助于学生激发学习的兴趣, 提高探究问题的欲望, 促进思维的发展, 对展开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气氛都具有积极的意义.许多教学实践表明, 少年时期学生的心理特点往往会影响课堂提问时学生回答的表达效果.在不利于学生回答课堂提问的情境下, 学生的个性难以张扬, 学生的创造性受到束缚, 有时仅仅是因为一点点紧张的情绪, 便使课堂提问的效率大打折扣.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想方设法地创设一种良好氛围, 营造有利的答问情境.例如, 在学习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的“认识负数”时, 教师可以创设生活情境, 导入教学:“同学们上课之前, 让我们先来做个游戏.游戏的名字叫‘与我相反’.游戏规则是:老师说一句话, 大家迅速地说出与这句话意思相反的话.”师说: (1) 1路公交车从正阳桥站上来3位乘客, 学生齐答:下去3位乘客. (2) 这个学期五年级转学进来了15名学生, 学生齐答:转学出去了15名学生. (3) 小明打乒乓球, 赢了三局, 学生齐答:输了三局.师说:上、来、赢都是正数, 用符号表示就是“+”;而下、出、输都是负数, 用符号表示就是“-”.在生活中, 还有许多地方, 会用到正数和负数, 大家能说出来吗?

在课堂活跃气氛下教师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了解负数, 知道负数和正数的读、写方法.这里教师以现实生活中的素材为教学切入口, 创设一种具体的生活情境, 并以此为据展开提问, 不仅突出了数学知识源于生活, 服务于生活的教学理念, 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 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起来, 使枯燥无味的数学知识变得趣味盎然.

二、有效提问要把握教学重难点

把握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是教师引领学生展开探究, 获取新知的关键点.教师在数学知识的关键处提出问题, 能帮助学生迅速扫除学习上的各种障碍.在知识点的关键处提问, 对实现知识的正迁移, 建构和加深所学的新知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例如, 在教五年级上册“圆的面积”时, 推导圆面积的计算公式是整堂课的教学难点, 而让学生理解由圆转化的近似长方形与圆的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是教学的重点.教学过程中, 教师利用教具, 使用拼割法将圆转化为近似长方形后, 其中内在的知识联系是拼割后的近似长方形的面积与原来圆的面积相等的关系;近似长方形的长与宽是原来圆的周长、半径的关系.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两者之间的关系, 可以指导学生将一个圆平均分割成8份、16份, 拼接成一个近似长方形.然后教师在知识的关键处适时提出问题: (1) 把这个圆继续平均分割为32份、64份……那么拼出来的图形会是什么样的? (2) 近似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原来的圆的哪些部分有关联? (3) 如何通过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来推导圆的面积公式?一连串的提问, 使同学们通过知识的连接, 激活了思维的通道, 产生了丰富的联想与猜想, 知识的正迁移, 使学生迅速地推导出了长方形面积公式和圆的面积公式.可见, 在数学知识的关键处提问, 可激发学生积极思考, 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基础上, 探寻得到了新的规律, 使之享受到了探索与学习的乐趣.

三、有效提问要抓住知识的思考点

在课堂教学的知识深化环节, 教师要精心设置问题, 循循善诱, 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分析、判断时间.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归纳问题、得出结论;教师的作用就是通过一个个提问, 启迪学生思维, 进一步激活学生的思维.

如教“长方体和正方体”时, 设置问题“一个长方体, 假设增高了2厘米, 就变成了一个正方体.它的表面积也比原来增加了48平方厘米.那么, 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教师先让学生自己思考, 过了一会, 反应寥寥.这时教师可以用提问的方式相机引导:

(1) 计算长方体的体积, 按照常规的方式有几种方法? (生答:两种.V=Sh和V=abh)

(2) 能根据题目已知的条件, 直接计算吗? (不能)

(3) 根据题目的第一个条件, 你有什么想法?再根据题目的第二个条件, 又能看出什么? (生答:表面积增加了48平方厘米)

(4) 表面积为何会增加?从“48平方厘米”可以解决什么问题?[生答:增加的每个长方形的面的面积是48÷4=12 (平方厘米) ]

(5) 根据这个条件, 能计算出长方体的体积吗?

学生通过上述的分析、判断, 在教师的步步引导下列出了算式:48÷4=12 (平方厘米) , 12÷2=6 (厘米) , 6×6× (6-2) =144 (立方厘米) .

教学中, 教师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 由浅及深、从易到难, 层层引导, 步步递进.合理设置坡度, 降低问题难度, 精心设置提问, 导向预设目标.让学生“跳一跳, 摘到果子”, 完全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过程和数学学习的规律.既巩固了新学的知识, 把学生思维引入最佳状态, 又培养了学生的推理能力和分析能力.

有效的课堂提问是一门科学, 更是一门以学生为主体的艺术.要掌握这门艺术, 教师就必须不断学习, 深入钻研, 只有具备创新的意识、开拓的精神, 才能真正达到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之目的.

摘要:提问是数学课堂中不可或缺的教学环节, 同时也是小学数学教师最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 一些教师的课堂提问存在着误区, 影响了数学课堂提问的效果.本文试结合有关教学实践, 提出相应的对策.

8.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提问的研究 篇八

【关键词】小学数学;有效性提问;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

前言

由于之前应试教育的扭曲使我国的小学基础教育形成了一种封闭系统,加上部分小学数学教师忽视对教师方法的创新,仍采用“满堂灌”和“填鸭式”教学方法。因此,教师要想提高教学效率,可从提问这一环节入手,通过课堂提问的外部刺激进行启发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1]。

1.提问要具有层次性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往往存在一种现象,即同一班级学生的学习基础参差不齐,基础较差的学生对学习数学几乎失去了兴趣,进而导致这些学生的思维能力较差,师生互动不强。因此,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提问时要具有层次性,即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及潜力倾向将全班学生合理、科学地分为若干个水平相近的小组,再根据每个小组的不同情况提出不同的问题。这样的提问方式能有效扭转传统小学数学教学中“快的不能进,慢的跟不上”这一尴尬局面,从整体上提高教学效果。

以《分数乘法》为例,本次课的教学目标是加深学生对解决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思路及计算方法的理解,使学生学会解答稍复杂的分数乘法,从而发展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时,教师可用多媒体来播放一段小视频,如:公路上往来不断车辆嘈杂的声音,但经过一段绿化带时噪音明显减小,并在视频中做出如下说明:公路上车辆的声音是80分贝,经过绿化带的隔离,噪音降低了1/8。教师可根据视频内容来设计三个层次的问题,即向A组学生(优秀组)提问:“在绿化带听到的声音是原来声音80分贝的几分之几”?向B组学生(普通组)提问:“噪音降低了多少”?向C组学生(较差组)提问:“绿化带这边听到的声音是多少分贝”?在回答问题环节时,如学生提出独特的见解时,应暂缓判断,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保护他们的独创精神,特别是数学基础较差、进步慢,自卑感较强的学生,注意捕捉其在回答中的合理因素,哪怕是微不足道的见解,也要给予充分地肯定[2]。待学生回答完问题后,教师进行总结,并指导学生及时反馈信息,不断对自身回答问题的方式、学习方法及计划等进行积极、自觉的评价、控制和调整,以帮助学生逐渐培养随时监控自己数学思维活动的习惯。

2.提问内容要具有巧妙性

事实上,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如教师的提问淡然无味,那么学生的兴趣自然不会高。相反,如教师的提问具有巧妙性,可激起学生思想上的“波澜”,那么学生大脑开启的创新“小马达”便会活跃的运转,进而能激发他们的潜能[3]。

以《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为例,教师可向学生提问:“你能加上适当的单位使5=50=300这一式子成立吗”?以创设困惑的情景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此时,有的学生想出了5元=50角=500分,有的学生想出了50米=50分米=500厘米。随后,教师可再提出:“如果都用元或米作为单位,且划等号,那么如何才能使式子成立呢”?学生的思维火花再次被点燃,很快便能再次进行探究,从而得出结果:5元=5.0元=3.00元和3米=3.0米=3.00米。

又以《圓的认识》为例,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来设计问题:在一个单车比赛中,红红的车轮是圆形的,俊俊的车轮是正方形的,明明的车轮是三角形的,那么三人中谁会是冠军?这样巧妙的提问方式能使学生在逐个解决力所能及的问题中感受到探索的欣喜,学习情绪高涨,能力逐步增强,在不知不觉中达到教学任务预期的高度。

3.利用矛盾来提高提问的深度

在实际的小学数学教学中,不少问题看起来似乎有“自相矛盾”的地方,其实正是这些问题的着力之处。因此,教师可抓住问题的矛盾点来引导学生把问题理解得更深,深化其思维。

以《有余数的除法》为例,教师可设计如下问题:⑴有29名乘客乘船,但小船每次最多只能承载7名乘客,请问至少需几次才能将乘客全部送完?29÷7=4(次)……1(名)4+1=5(次),至少送5次。⑵7块钱一个玩具,小明共有29块钱,最多可以买几个玩具?29÷7=4(个)……1(元),最多能买4个。在学生解答以上问题后发现一个矛盾现象,即同一个算式29÷7,为何问题⑴和问题⑵的答案会不同。在本次课中教师利用问题的“矛盾”之处,增加了提问的深度,使学生咀之有劲,品之有味,知识的灵活运用在“矛盾”中得以突显[4]。

4.结束语

总之,教师应不断、积极地探寻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提问的策略,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及能力,从而实现学生、教师及学校的三赢局面。

【参考文献】

[1]何建荣.把握时机 巧设提问——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思考[J].新课程导学,2015(02):93.

[2]毕崇林.小学数学高年级课堂教学中提问的有效性探究[J].新课程·小学,2014(12):74.

[3]陈良.导学启思--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思考[J].教育界,2014(05):117.

9.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提问的研究 篇九

志丹县双河中心小学课题组 王延山

通过对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研修学习,使我认识到如果课堂提问能打开学生的思维之门,能为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起到关键作用。课堂提问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教师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思维、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的基本控制手段,准确、恰当、有效的课堂提问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一样的教学内容,不一样的提问方法,产生不一样的教学效果。只有问在有疑之处、问在关键之处,掌握好问题难易适度并具有启发性,才是有效的课堂提问,才会尽量使数学课堂成为有效的教学, 学生才能用最短的时间学到最多的知识。

一、数学课堂提问要有指向性。

课堂提问不在于数量的多少,不在于表面的繁荣,而在于问题要有质量,有针对性。课堂提问的目的或促进学生的思维,或帮助学生思考,或有利于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是评价学生、检查学生、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主要途径。因此教师设计课堂提问要有指向性。即要依据每节课的教学要求,针对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以及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设计问题,不应该离开教学目的。

二、数学课堂提问要有预见性。提问能事先想到学生可能回答的内容,猜想学生回答中可能的错误或不确切的内容以及可能出现的思维方法上的缺陷,据此设计解答的方案。值得注意的是每堂课都有一个主题,即这堂课的主要内容,在设计课堂提问内容时应该紧紧围绕着主题构思,以便使学生集中精力学好知识。在教学中,提太空泛的、过于发散性的问题,学生容易“跑调”,很难被引入课堂学习的正轨,造成课堂教学时间严重不足,宝贵的学习机会就这样白白浪费了,从而导致课堂效率低下。所以在设计问题时要贴近主题。

三、数学课堂提问要有层次性。

教师所设计的问题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层层推进,必须符合小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主要体现两个原则:一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能拾级而上;二是要面向全体学生,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表现的机会,都能在课堂上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因此,教师在设计数学问题时,要一环紧扣一环,有层次地设问,才能使学生的思维逐渐深化。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过程中,设计了如下问题:

1、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什么图形?

2、平行四边形的底是原来三角形的哪一条边?

3、平行四边形的高是原来三角形的什么部分?

4、三角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多少?

5、怎样用计算公式表示三角形的面积?

6、求三角形面积为什么要用底乘以高再除以2?这样步步递进的问题,不仅使学生较好地利用旧知识进行了迁移学习,也能帮助学生真正理解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数学课堂提问要有趣味性。心理学认为,内发性的动机是很重要的,而内发性的动机的中心是兴趣。兴趣是推动学生思维的强大动力。如果教师所提问题激发不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即使去思考了,也只不过是一种被动的思维,学习的主动性就不能充分调动起来。提问内容的设计要富有情趣、意味和吸引力,使学生感到在思索答案时有趣而愉快,在愉快中接受知识。教师要着眼于知识点结构体系巧妙的构思设计提问,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在生疑、解疑的过程中获得新的知识和能力,并因此体味到思考与创造的快乐与满足。如果一堂课的提问都是淡得像杯水,就绝对引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必定会消弱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设计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趣味性问题,寓趣于问,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小学生都具有好奇、好玩、好动的心理特点,为此,教师必须从教材和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故事、谜语、竞赛等方式,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动有趣的情境结合起来,让课堂提问富有情趣和吸引力,从而使学生在愉快中获取知识。

五、数学课堂提问要有技巧性。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也是数学的魅力所在,是教学活动中师生双边互动的过程,亦是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的教学基本环节。课堂提问设计的恰当与否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能力的提高及创新意识的培养。一个经过精心设计,恰当而富有吸引力的问题,往往能拨动全班学生的思维之弦,奏出一曲耐人寻味,甚至波澜起伏的动人之曲。所以我们旨在通过教师数学课堂提问方法技巧以及策略的研究提高教师们的提问艺术因此,教师设计的问题应问在学生的“疑”处,让学生在怀疑中起争论,在争论中辨别是非,最终经过同学思想的交流,教师适时的引导,使问题得以解决,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这不仅能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也使学生的心理得到满足,从而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六、数学课堂提问要有多样性。

10.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提问的研究 篇十

毕业论文

(2014界)

论文题目: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策略

毕业生姓名 李闪闪 毕业生学号 2009135 指导老师姓名 胡元明

专业名称 小学教育(理科)所属系科 数理系 论文提交日期 2013年12月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策略

摘 要:数学教学活动,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发学生对问题的独立思考,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关键字:小学课堂教学

课堂提问

提问的策略

善教者必善问。课堂提问可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有助于反馈教学信息,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课堂提问是最常见的教学方法之一,大家往往习以为常,但研究表明并不是每一个教师都认真地思考过课堂提问的内涵,也不是每一个教师都已经熟练地掌握了课堂提问的策略。

一、小学课堂提问的意义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提问在数学课堂中起着纽带作用,是师生之间一个沟通、了解和创新的过程。教师能否恰当地运用好课堂提问,关系到能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关系到学生的思维是否得到训练,数学能力是否得到有效培养;关系到教学的信息是否得到及时的反馈。

1、提问能增强交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提问过程中,教师一方面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知识理解和掌握的程度,另一方面,恰当的提问能启发和引导学生对知识重难点进行积极的分析和思考。教师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观设计一个出一个好问题,如一条纽带架起师生之间交流的桥梁,增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愉快的环境中学习。

2、提问能引发思考,训练思维

著名教育家特别强调勤学多问,他认为:“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教师在课堂上要针对知识重难点,提出一些题意明确清楚的实际问题,诱发学生思考。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突破教学重难点。当学生头脑中有了解不开的问题时,就会使其在认知上产生矛盾,从而使他们去思考、去探究。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独特性和创新意识。同时引导学生以解决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索,以拓展学生的视野,诱发学生发散思维,增强学生的应变能力,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

3、提问时及时反馈信息,增强学生的有意注意力

在课堂师生之间的互动过程,要保证教学的质量,及时得到信息反馈是十分重要的。提问比其他形式所接收到的语言反馈更具有准确性、具体性和及时性,教师可以根据课堂提问,当堂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根据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差异程度,及时地调控教学程度,改变教学策略,使学生能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教学活动得有的放矢能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提升学生自主学习意识,鼓励学生质疑问题,培养学生敢于质疑问题的勇气和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从而收获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策略

1、课堂提问的对象要明确。

目前很多教师忽视了课堂提问的重要性,常为了课堂气氛活跃,获取完美答案,提问主要集中在几个优等生身上,或为了不让后进生不分散注意力,挑些简单的问题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而把我有难度有深度的问题留给优等生解决。此法往往无法突出重点,很难搞活课堂,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无法提高后进生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在课堂提问时,提出的问题尽量放宽广,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和心理需求。问题的难易教师要根据小学生数学思维发展特点和心理发展特点,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问题来提问,能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启发学生主动思考,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出的问题能够使学生“跳一跳,摘下那个桃”。

2、课堂提问要注重度。问题的难易程度,决定着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因此教师提问要抓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思维发展特点,针对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精心设计问题,实质问题的难易度在学生的知识水平内。问题太过简单,没有学生思考的空间,学生会不似考就作答。问题难度过大,超过学生知识和能力水平,会使学生不能作答,时间久了学生会看到难题直接放弃思考。问题要有一定的难度,学生能够独立思考回答。例如,教师在讲解“平均数”时,列出了下面的数据:上学期期中考试我们班的数学平均成绩是 85 分,期末考试数学的平均成绩是 89 分。接着提出问题:“上学期期中考试我们班的数学平均成绩是 85 分,是不是每个学生的数学成绩都是 85 分呢?”引导学生对平均数的意义进行思考,然后讲解平均数的具体意义,使学生能够对平均数的知识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教师紧紧围绕教学重难点,使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积极思考、勇于探究,掌握本节课的重难点。

3、准确把握提问时机

教师在提问的效果与提问的时机有关。在教学的知识关键和本质之处及时提问,可引导启发学生正确掌握所学知识的实质,使学生能快速的进入学习情境中,促使学生积极思考问题,顺利掌握所学知识,形成技能。教师在新旧知识衔接处提问,可以启发学生运用迁移规律,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在教学重点处提问,根据教学重点和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提出深浅适度、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在教学难点出提问,设计指导性提问,已达到理解知识的目的;还可在定律、法则性质推导处提问设计探索性提问,使学生在观察、动手实践中得出结论,学生独立思考出来的知识,可达到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的目的。

(一)、问题要围绕教学目标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一般总要经历导入、展开、总结几个阶段,而每一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目的、任务。如导入阶段主要目的是创设情境,明确学习任务,激发思考,使学生产生强烈求知欲。展开阶段主要是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新知,形成知识与经验,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能力;而总结阶段则主要引导学生疏理知识,形成知识结构,提升思维方法。因此提问时要围绕教学各阶段环节目标,明确所提的问题预计要达到怎样的目的,这样才使提问具有针对性、有效性。然而有的课堂提问往往目的不明,随意性大,片面强调开放性,造成课堂教学的低效。

如:教学“可能性”时,在抛硬币游戏之前,教师就要有意识的提出问题:“请同学们猜一猜,硬币落地后是正面向上还是反面向上?”抛硬币游戏之后再提问:“同学们发现了什么?”从而引出“可能性”,这样有目的的让学生从问题的解决中感知不确定现象。

(二)、问题要适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设计课堂提问要与学生的智力和知识水平相适应,用词简洁明了,语义正确。对小学教育而言,尤其要注意儿童的年龄特征用,小学生能理解的语言。若提出的问题太难,学生望而生畏,会挫伤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若问题太过简单,学生会不动脑筋轻易回答出来,也起不到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所以提问最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能够使学生“跳一跳,摘下那个桃”。提出的问题在最近发展区,可以使学生形成一个兴奋中心,促进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相关知识来积极探索。只有充分了解学生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才能找准最近发展区,设计出适合学生能力提高与发展问题。提问要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尽量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这样就容易被学生理解,进而作出回答。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某一问题在关键处或疑难处进行追问或补问,可以让学生理解概念或问题的本质,强化学生对数学问题的认识和理解。

(三)、提出的问题要面向全体学生

在小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教学的对象是全体学生,提出的问题要面向全体,鼓励学生广泛的参与教学活动。小学数学教育的根本目标不是仅培养一小批尖子生,而应该是立足于全体学生。但在现代小学课堂中大部分教师没有做到这一点,教育心理学研究,教师在课堂中提问叫成绩好的同学起来回答的次数比较多,叫男生起来回答问题的比女生多,而且教师即使叫成绩比较差的同学起来回答问题时,也往往缺乏耐心,常常会流露出不耐烦、不介意的表情。一旦学生回答有错,就马上打断回答,叫他们坐下。反之对那些成绩好的同学,及时回答问题时遇到困难,教师也往往会“热情”地去引导和启发。

教室上课不管是闭合型的还是开放型的,目的不仅是寻求同学们的正确答案,更重要的是唤起全班每一个同学的参与与思考。即使提出的问题有一个同学答对了,并不等于全班同学都在听这位同学回答,更不等于全班同学都理解了问题的答案,所以要多让一两位同学回答,或是全班一起多重复几遍。要做到优等生要吃饱、中等生要吃好、学困生要消化好。如教师在讲《认识小数》在练习环节中,给出了四题喊了优差生混合做,差生回答错误教师没有立即做出改正,而是让同学说出关键词,指出错在哪里,从而使会的同学巩固了新知识,不会的同学更清楚地知道错在哪里。最后教师再次举出反例,利用书写、批注等功能将反例呈现,让全班学生可以直观地感知。

(四)、提出的问题要留有足够的等待时间

提问的等待时间有两种,一种是教师在提问后等待学生回答的这段时间,另一种是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作出反应的这段时间。

苏霍姆林斯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个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

据美国心理学家罗(Rowe)的研究表明,教师在提问后等待学生做出回答这段时间平均不到1秒钟,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作出回应的时间也不到一秒钟,而且常常用一些简单的评语,如“很好”、“真棒”、“嗯”、“不错”来结束。研究表明,不管是哪一段时间,增加等待时间常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事半功倍”的效果。若把时间增加3倍(3-5秒钟),学生回答内容会增加4-8倍,作出回答的人数也会大大增加。同时,学生的自信心也会增加,学生今后回答问题就会更积极,课堂纪律也改善了。延长等待时间能吸引更多成绩比较差的学生,他们也会慢慢改变参与回答问题的兴趣,从而提高他们的成绩。这样会大大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

爱因斯坦:“我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才能,只不过喜欢刨根问底罢了。我认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是一个数学经验或实践上的一个技巧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教师要学会认真、耐心地听学生的回答,这也就是第二种等待时间的问题。对一些站起来回答问题的学生,教师也要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去思考、组织、调整自己的想法。在我们现在课堂教学中,一旦学生回答错误或者与问题不相关,教师就不耐烦地将他们的思路打断,讲出正确答案或去寻找另一位同学的正确答案,实际上教师的“不耐烦”更多时候会伤害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所以,从建构主义理论来看,教师不是判定学生回答“对”与“错”的法官,而是应该更像一个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用各种方法耐心细致的去启发他们的积极思维活动。

总之,课堂提问既是一门学科又是一门艺术,在我们实际操作中,既要讲究科学性,又要讲究艺术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抓住教材中主要内容的奇巧之处,根据教材的重难点知识提出问题,从而引起、思考和探究。教学中老师是引导着,学生的是学习的主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动机,引导学生参与整个学习过程,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课堂学习气氛活跃,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

参考文献:

上一篇:河北科技大学关于组织2012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申报的通知下一篇:第一届 中国移动“and和”杯 北石化电子竞技大赛策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