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社会科学基础教材

2024-11-08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教材(精选6篇)

1.人文社会科学基础教材 篇一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10-2011学第二学期“开放专科”期末考试人文社会

科学基础(A)试题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计20分)

1.人文社会科学

答:它就是以人的社会存在为研究对象,以揭示人的本质和人类社会规律为目的的科学。它是互相交叉联结的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总称,是与广义的自然科学相关联又相对应的一大科学部类。

2.时代主题

答:全球一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态势的聚焦点,是全球发展格局的集中体现。

3.人文主义

答:人文主义是这样一种思想态度,它认为人和人的价值具有首要的意义。通常认为这种思想态度是文艺复兴运动的主题。从哲学方面讲,人文主义以人为衡量一切事物的标准,它扬弃偏狭的哲学系统、宗教教条和抽象推理,重视人的价值。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曾经长期处于对立状态,在当代则出现了融合的趋势。

4.接受美学

答:接受美学是从接受主体(欣赏者)的反应和接受方面去研究文艺,把欣赏者的理解看作作品的构成因素的一种文艺学——美学思潮。

二、单项选择题

1.研究人类社会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活动的学科是(B)

A.管理学B.经济学C.法学D.政治学

2.下列学科中没有明显阶级倾向的是(D)

A.政治学、历史学B.法学、新闻传播学

C.伦理学、人类学D.语言学、考古学

3.人文社会科学在思想建设中发挥作用,主要是依靠何种力量?(A)

A.理论B.实践C.社会环境D.人的素质

4.“计算机十插花艺术”是对哪一个国家企业管理艺术的概括(D)

A.美国B.韩国C.泰国D.日本

5.在以下各种一般研究方法中,人文社会科学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较为偏重哪一种?(B)

A.定量研究B.定性研究C.直觉领悟D.情感激发

6.教材所介绍的调查方法中,哪一种具体方法是与政治选举的预测一起发展起来的?(D)

A.完全参与观察B.半参与观察C.非参与观察D.抽样调查

7.就现代科学发展状况看,“科学无国界”这一说法比较适用于(B)

A.人文社会科学领域B.自然科学技术领域

C.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技术两大领域D.新兴科学技术领域

8.系统论的创始人是(C)

A.维纳B.申农C.贝塔朗菲D.普利高津

9.20世纪西方科学主义哲学思潮的主流是(C)

A.科学哲学B.哲学解释学C.分析哲学D.结构主义哲学

10.“一切真正的历史都是当代史”这一观点的首倡者是(B)

A.科林伍德B.克罗齐C.鲁滨逊D.布罗代尔

11.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研究儿童的认知活动,探索认识发生和知识增长的心理机制、分析智力的性质及其结构和机能;他构建的思维心理学是(A)

A.-种结构主义认知心理学B.-种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

C.-种行为主义心理学D.-种生理心理学

12.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之一马斯洛重点分析健康人的心理,全面探讨人类的“基本需要”。在他看来,创造潜能的发挥是人的最高需要,是人生追求的最高目的,这一目标以及潜在美德的实现就是(D)

A.“归属和爱的需要”的实现B.“认知需要”的实现

C.“审美需要”的实现D.自我实现

13、考古人类学是中国人类学研究的优势学科;从教材所列“人类学分科体系”表中可以看出,它与相关学科的关系为(D)

A.从属于人类起源学B.偏重于体质人类学C.偏重于文化人类学

D.兼及体质人类学和文化人类学

14.在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背景下,西方经济学发生了一次新的国家干预主义占主导地位的(B)

A.“边际效用学派革命” B.“凯恩斯革命”C.“萨缪尔森革命”D.“瑞典学派革命”

15.与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有着原则区别的西方社会学的开创者是(A)

A.孔德B迪尔凯姆C.韦伯D.帕森斯

16.有的学者倡导在科学研究中注入一种人文精神。这是当代人文社会科学以下哪种发展趋势的突出表现?(A)

A.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交融的趋势B.分析综合走向系统化的趋势

C.注重应用研究的趋势D.研究手段高技术化的趋势

17.认为天文学诞生于迷信、几何学诞生于贪婪、物理学诞生于虚荣的好奇心的著名人文主义者是(D)

A、欧文B、圣西门C、赫尔姆霍兹D、卢梭

18.“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教育观点出于(A)

A.孔子B.孟子C.老子D.庄子

19.1900年前后形成的“进步教育运动”的主要代表是(B)

A.乌中斯基B.杜威C.皮亚杰D.布鲁纳

20.现代传播学集大成者施拉姆同是一位教育学家,他有个著名的观点是(A)

A.研究传播基本上也是研究教育传播B.信息即力量

C.传播即力量D.信息革命同时带来传播革命和教育革命

三、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计40分)

1、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规律有哪些?

答:(1)人文社会科学在阶级社会中一般具有某种阶级倾向性;(2)人文社会科学通常体现出一定的民族性;(3)人文社会科学的时代性。

2、20世纪历史学研究模式有哪些变革?

答:(1)“欧洲中心论”或“欧美中心论”失去其统治地位;(2)传统的“政治史”模式被打破;(3)现代历史学研究的主体性的张扬;(4)历史学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的更新。(2分)

3.结构主义语言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索绪尔开创的结构主义语言学被视为现代语言学的正式开端,其主要内容概括起来有以下四点:(1)语言是符号系统:它的各种成分之间存在相互依赖、相

互制约的关系;系统具有自己特有的内在秩序或内在规律。(2)区分语言与言语:语言是语言符号相互关联的系统,言语则是实际的话语。(3)区分历时态与共时态:索绪尔侧重强调共时态的研究,以充分揭示语言的结构。(4)区分深层结构与表层结构:深层系统是由社会因素构成的,表层系统则是个人的言语表达,语言学应着重研究深层系统。

4.现代西方主流经济思潮是什么?

答:尽管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各种流派纷繁复杂,但基本上属于两大经济思潮:一是经济自由主义。它发端于17世纪中叶到19世纪的古典政治经济学,认为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的是市场经济这只“看不见的手”;要增加一个国家的财富,最好的经济政策就是给私人经济活动以完全的自由。二是国家干预主义。它的理论源头是16世纪到17世纪的重商主义,认为流通领域特别是对外贸易乃社会财富的源泉,强调在国家支持下发展对外贸易;从20世纪30年代起,发展出了以凯恩斯主义为代表的新的国家干预主义,并开始占主导地位。

四、论述题(本题目要求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但答案不求一致,尤其鼓励具有创新意识的分析和体会。共计20分)

1、试述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趋势。

答:第一,当代人文社科学发展的总体文化背景,出现了东西方文化在碰撞中互补的趋势;第二,当代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主导性价值取向,出现了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交融的趋势;第三,在主要思维方式方面,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出现了分析综合走向系统化的趋势;第四,从社会实践功能看,出现了注重应用研究的趋势;第五,从具体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看,出现了高技术化的趋势。

2.人文社会科学基础教材 篇二

关键词:体育;教学;人体科学;教材;建设

在我国大学体育专业的体育理论课程中,人体科学部分是重要的系统的基础理论。人体科学基础课程中的“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体育保健学”这三门课程,是专业教学的主干课程、学科基础。它们在整个教学构成中,占有的比重大,基础作用强。在专业教学和人才培养中,在人才将来工作时的知识构成和实际应用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多年来,在这一系统课程的教学及教材建设中,取得了积极的成果,奠定了发展的坚实基础。特别是近年来,又取得了全面、突出的进展。目前,随着社会发展对高等学校的更高要求和人体科学研究的新进展,体育专业人体科学课程的教材建设问题仍具有突出的位置。其主要标志是,这三类教材有的经过重新编写,有的经过重新修订,在质量上有了明显提高。如2006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同时出版的李世昌主编的《运动解剖学》、王瑞元主编的《运动生理学》、姚洪恩主编的《体育保健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根据对大学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新现实,结合历年教学实践的体会,依据所见的新旧教材,提出关于教材建设的一些思考。

一、进一步将各门教材整体设计,统一安排

《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体育保健学》都是人体科学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各门学科之间存在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它们某一学科的知识内容可能是学习下一学科知识的基础。如果缺少这一基础,就没法进行科学学习、整体掌握。各科之间的知识相互关联,相互渗透。各科教材之间的分散与互不联系,直接影响该系统各科学习的整体理解。在教学实践中,“体育保健学”的课程往往安排在后面,就经常有学生按“运动生理学”中的概念(由于编写者的不同,常常有概念的定义差异)来回答问题,不能从“体育保健学”课程的知识角度来理解问题,影响了新知识的接受。这表明,各门教材之间,缺乏科学的良性的相互衔接,致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产生偏差。对所学新知识的理解只停留在前面学习的知识水平上,而对新课程的知识淡化,影响了对新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妨碍了学习的深入。

以需要重点掌握的内容之一“心脏”为例,有的《运动解剖学》教材,对这部分是按右心房-右心室-左心房-左心室的顺序结构,来单独地、静止地讲授。学生了解人体“心脏”的基本结构,类似于美术专业学生学习的静态图谱。而有的《运动生理学》教材中,这部分是从生理功能的角度按血流的顺序,加以系统地、动态地讲授(这是正确的)。如果孤立地看,也可能不是什么问题。可是,作为需要全面了解人体运动科学、先后上这几门课程的学生来说,问题就突出了。学生面对不同的教材、相同的知识,先后理解和掌握的方法有很大的区别。学生必须先用一种思维去思考,而后再困难地建立两门课程知识之间的联系。如果开始在《运动解剖学》的教材中“心脏”部分的学习,便能够考虑到《运动生理学》的学习,使用动态的讲授,就会明显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在人体科学课程教学系统中,许多相关的知识内容应该是连贯性的,应该作为整体来进行设计。人体科学课程教材内容的整体性,应注意各门教材相关联的结构、功能及对运动产生的影响,对运动所发生的作用(良好的作用与不良作用)的完整性结合。让学生由浅入深,从基础到实践,产生系列、完整的知识框架。也可以考虑将学科知识分为两个类别:一个是人体科学基础知识,一个是人体科学的运动知识。人体科学基础知识集中、完整的学习,可以避免过多的重复,也节约了教学的精力与时间。人体科学的运动知识更加深厚,有利于专业的发展。这样,也可以相应避免以往在教材中出现的某些知识分布不够合理,同一事物术语不同,概念出现突然无序,相关内容重复过多等问题。

二、进一步突出新观念、新内容

目前体育界获得的共识是“健康第一”和“健身体育”。“健康第一”是体育运动特别是体育教育及大众体育的核心思想。而人体科学学科教育的中心目标就是“健康第一”。体育界也正由“应赛体育”向“健身体育”的转化。教材应该促进大众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更好地贯彻“体育健身,健康第一”的方针,树立相关的新观念,增加相关的新内容。但是,在21世纪初编写、出版的一些人体科学教材,还是沿袭着原有的竞技运动为基础框架,缺少大众体育、健身体育的重要内容。而现在体育院校培养的学生,大多数人不是去从事竞技运动,而是去从事学校体育、大众体育或其他方面的工作。现行教材的内容偏重于竞技能力的阐述,这使学生对体育与人体科学的认识,局限于竞技体育的范围。这对学生认识的思路和体育活动的方式,必然产生片面影响,不利于参加、促进全民健身活动及大众体育的开展。

随着大众健身运动的开展,运动伤病事故时有发生。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为此,在《体育保健学》《运动生理学》教材中,应该在相关章节,增加运动伤病事故的内容,有利于进一步加强学生对体育运动的保健意识。《体育保健学》教材中,应增加预防“现代疾病”的体育运动与保健知识,扩大医疗体育的内容,与全民健身的现代要求相适应,避免一些运动伤害事故,有效预防运动猝死的发生。

在大力开展全民体育活动的今天,如果体育工作者,因其运动技能和运动理论,作为运动指导现有的知识相对充足,而因其健康知识的拥有量甚少,明显不适应于多数普通人群(非运动员)的运动指导。在现实中,参加运动的大量普通人群,健康状况及运动能力有着很大的差异,其中一些人身患各种疾病。而对常见的一般身体健康知识的掌握,应该是体育院校学生必须具各的,才能充分发挥在社会中的知识运用能力。

三、进一步精简内容、突出重点

体育专业的学生学习人体科学知识,主要目的是为自身和他人参与体育运动提供科学的指导。“运动解剖学”是以正常人体形态结构及运动后的结构变化为主要内容。“运动生理学”是研究人体运动能力及对运动的反应与适应过程的机能为主的学科。“体育保健学”是研究人体在运动过程中的保健规律与措施的科学,它是从卫生保健的角度,对不同人群、健康、体质、环境、运动能力等各方面去研究运动的影响,主要是区分运动与健康和运动与疾病界限。不同学科的差异,在教学中所要求的也有所不同,应该在教材中体现各自的主次和重点。

在整体的教材建设中,应该突出各门学科的重点,对各学科的基本内容进行重点论述,进一步简化已经在其他学科中学习过的内容。教材应以人体的运动系统为重点,以与运动系统关系密切的其他系统为次重点,其他部分则尽可能简略。在整体上突出对人体运动部分的论述。“运动解剖学”的重点在于人体器官、系统的分布与构成。它是“运动生理学”、“体育保健学”学习的重要基础。“运动生理学”重点在于人体器官、系统的机能与运动的关系。它是“运动解剖学”知识的深化与延伸。“体育保健学”的重点在于运动中保健规律与措施的综合应用。

现有的人体科学各科教材中,存在内容重复过多的明显问题。比如,在《运动解剖学》的呼吸系统中,最后一节是体育运动对呼吸系统的影响。该节中所论述的内容是《运动生理学》呼吸部分相同内容的简化、缩写。

在《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中,神经系统、感觉器官的内容是较为难学的,而体育学生实际应用的内容又较少,应该只要求对其大致结构、位置、功能,有一般的了解和掌握,就可以达到实际需要的目的。现在的教材内容过多过细。“运动解剖学”主要是研究体育运动对人体形态结构产生的影响,主要侧重于体育运动与正常人体解剖两者的关系,重在结构、形态学上的变化。但目前所通用的许多教材却是面面俱到。在同一教材中,常常同时包括了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化学、体育保健学的许多内容。

《运动解剖学》中的消化、泌尿、生殖、呼吸、内分泌和感觉器官的大部分知识,可以依体育专业的特殊性做大幅度的精简,减少教材的容量。对《运动生理学》中的物质代谢体系中的许多内容,也同样可以做大幅度精简,从而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参考文献:

[1]曲宗湖,杨文轩主编,学校体育教学的探索[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2]李世昌主编,运动解剖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王瑞元主编,运动生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姚洪恩主编,体育保健学(第4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3.人文社会科学基础教材 篇三

第一部分 课程性质与目的要求

一、课程性质

二、课程目的和要求

目的:帮助学员开拓科学文化视野,逐步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汲取人文社会科学的新成果、新方向,处理好初等教育中理科教育和文科教育的关系。

要求:了解人文社会科学的基础知识;了解社会科学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现代人文社会科学的若干主干学科的发展概貌和总体发展趋势,以及人文社会科学发展与初等教育改革的关系;理解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区别和联系,初步确立完整的现代科学文化概念;学习运用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观点、方法分析现实社会问题和教育问题,提高初等教育中理科文科互补互渗、开展综合性教育的理性认识和实践能力。

第二部分 教学时数 本课程学分为4学分。

(略)

第三部分 教学内容与要求

绪 言

一、教学要求

1. 了解《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课程的性质和意义。

2. 了解《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课程的内容的轮廓和学习的原则、方法。

二、内容要点

1.《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课程的性质。

2.学习《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的意义。

3.《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课程的基本内容:人文社会科学的基本结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人文社会科学的现状和趋势;人文社会科学发展与初等教育改革的关系。

4.《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的学习原则和学习方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把现代人文社会科学的相关理论同初等教育的实践联系起来。

三、重点难点

1. 重点:本课程开设的目的意义、内容轮廓、学习方法。

2. 难点:“科学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过程”。

四、教学建议 针对学员学习这门新课程的实际思想问题进行讲授,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第一编 人文社会科学的基础知识

一、教学要求

1.了解人文社会科学的内涵、结构,基本特征,发展规律。

2.了解人文社会科学的社会功能和研究方法。

3.理解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区别和联系。

4.初步运用上述知识解说教育学在人文社会科学中的地位及其社会功能。

二、内容要点

第一章 人文社会科学概述

1.人文社会科学的基本含义: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对象和目的;人文社会科学的主干学科和结构体系;人文社会科学的孕育、生成和拓展。

2.人文社会科学的特征: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共性--是人类对客观存在的认识过程,是一种理论知识体系,是创造性的社会活动,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实践性力量;人文社会科学的个性--人文社会科学在阶级社会中一般具有某种阶级倾向性,人文社会科学通常体现出一定的民族性,人文社会科学的时代性。

3.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规律:人类社会实践与人文社会科学理论的互动关系;社会需要和人文社会科学自身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常规性发展与革命性发展相互交替。

第二章 人文社会科学的社会功能

1.人文社会科学的功能定位:人文社会科学具有积极的社会功能;人文社会科学社会功能实现的特殊条件。

2.人文社会科学的多种社会功能:认识功能;思想建设功能;文化建设功能;政治建设功能;经济建设功能;社会管理功能;社会决策功能;咨询功能。

第三章 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

1.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理性批判与情感激发;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直觉领悟与技术分析。

2.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具体方法:调查方法;实地方法;文献情报方法。

三、重点难点

1.重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对象和目的;人文社会科学的主干学科和结构体系;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区别与联系;人类社会实践与人文社会科学理论的互动关系;人文社会科学的认识功能、思想建设功能、文化建设功能、政治建设功能、经济建设功能、社会管理功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和具体方法。

2.难点:人文社会科学的基本含义和发展规律;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中的“理性批判与情感激发”、“直觉领悟与技术分析”。

四、教学建议

1.重点和难点部分在讲授中宜多援引实例,帮助学员切实理解相关的重要概念和基本原理。其他部分略讲,主要引导学员自学。

2.第一章三节的教学时数的分配依次为4学时,3学时,3学时(指离职进修的学时分配,业余进修及函授进修可按比例类推,下同);第二章两节的学时分配依次为1学时,5学时;第三章两节的学时分配依次为3学时,3学时。

3.设计图表,简明扼要地显示以“人类的自我认识”为核心的人文社会科学各主

干学科所构成的体系。

4.力求采用现代教育技术,增大教学信息量,提高学习效果。

5.按照教学要求并结合学员实际分章设计讨论题和练习题,引导学员开始思考教育学在人文社会科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二编 人文社会科学的现状与趋势

一、教学要求

1.了解20世纪以来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概貌。

2.了解现代若干人文社会学科的重要进展,初步认识它们的科学价值。

3.了解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趋势。

4.初步运用某一门人文社会学科的观点、方法,分析与初等教育密切相关的现实社会问题。

二、内容要点 第四章 20世纪人文社会科学发展概貌

1.20世纪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背景:不断深化的时代主题;飞速发展的自然科学技术;日益尖锐化的当代全球问题。

2.20世纪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脉络:20世纪上半叶以分化发展为主导倾向,分化中有综合;20世纪下半叶逐步走向整体联动,综合中有分化;20世纪末期进入反思-展望期。

3.20世纪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发展概貌:20世纪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特殊背景;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曲折道路。

4.20世纪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总体特点:社会实践与科学理论的交互作用日趋明显;多科性综合性的科学体系逐步形成;人的解放和发展受到广泛关注。

第五章 哲学历史学文艺学宗教学的新突破

1.哲学、历史学、文艺学、宗教学都是在20世纪取得了新突破的传统人文学科。

2.感应着时代脉搏的现代哲学:20世纪哲学发展的理论先导;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广泛传播和重大发展;西方非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演化;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突破性进展。

3.实现了重要变革的现代历史学:20世纪历史学研究模式的变革;马克思主义在史学领域中的影响不断扩大;当代中国历史学的发展充满希望。

4.对文学艺术发展规律进行深入探讨的现代文艺学:20世纪文艺研究的总体特征;20世纪文艺学的突破性进展;当代中国文艺研究。

5.对宗教进行科学研究的现代宗教学:20世纪宗教学的发展轨迹;当代中国宗教学的重要进展。

第六章 语言学心理学人类学的进展和影响

1.语言学、心理学、人类学在20世纪成为跨越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两大部类而总体上仍然倚重于人文社会科学的重要学科。

2.20世纪语言学与现代科学:现代语言学的重要进展;现代语言学:跨越并影响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中国语言学:继承、吸纳与开拓。

3.20世纪心理学的重要进展及其广泛影响:现代心理学的重要进展;现代心理学对科学体系发展的全方位影响;当代中国心理学的成就。

4.20世纪人类学的变革及其科学意义:20世纪人类学的拓展和变革;现代人类学对于现代科学发展的意义;在探索中前进的中国人类学。

第七章 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适应时代需要迅速发展

1.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是社会科学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主干学科,它们的科际关系十分密切。

2.20世纪管理学迅速崛起:现代管理学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的发展;世界管理学的思潮流派;当代中国管理学的发展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3.20世纪经济学不断接受挑战:现代经济学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的发展;现代西方经济学的主潮和流派;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及其在当代中国的发展。

4.20世纪社会学面对日趋复杂的社会问题:现代社会学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的发展;现代西方社会学的思潮流派;马克思主义与现代社会学。

5.20世纪法学与现代社会法制建设:现代法学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的发展;现代西方法学的主要流派及发展走向;马克思主义法学及其对当代中国实现法治的指导意义。

第八章 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趋势

1.当代人文社会科学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当代社会的新的特点;挑战和机遇并存。

2.当代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趋势:东西方文化在碰撞中互补的趋势;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交融的趋势;分析综合走向系统化的趋势;注重应用研究的趋势;研究手段高技术化的趋势。

三、重点难点

1.重点:20世纪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脉络和总体特点;传统人文社会学科哲学、历史学、文艺学、宗教学20世纪发展的共通特点;20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广泛传播和重大发展及当代中国哲学研究的突破性进展;语言学、心理学、人类学在20世纪的发展道路、功能影响诸方面的共通特点;语言学、心理学的重要进展及其广泛影响;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的学科性质的相通之处;管理学、经济学迅速发展的原因、轨迹和前景;当代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趋势。

2.难点:各重要学科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的发展;西方非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演化;现代语言学、心理学、管理学、经济学的主要思潮流派;当代人文社会科学发展过程中东西方文化在碰撞中互补、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交融、分析综合走向系统化的趋势。

四、教学建议

1.突出重点部分,深入浅出地解说难点;其他部分略讲,主要引导学员自学。

2.第四章四节的教学时数的分配依次为1学时,3学时,1学时,3学时;第五章第二、三、四、五节的学时分配依次为3学时,1学时,1学时,1学时;第六章第二、三、四节的学时分配依次为2学时,3学时,1学时;第七章第二、三、四、五节的学时分配依次为2学时,3学时,1学时,1学时;第八章两节的学时分配依次为1学时,6学时。

3.运用图表化繁为简。

4.力求采用现代教育技术。

5.按照教学要求并结合学员实际分章设计讨论题和练习题,引导学员初步思考

各门人文社会学科与初等教育实践的关系。

第三编 人文社会科学与初等教育

一、教学要求

1.了解人文社会科学与教育学的学科建设的关系。

2.了解综合运用人文社会科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初等教育的重要性。

3.提高文理互渗、改革初等教育的自觉性。

4.学习运用跨学科方法分析在初等教育改革过程中出现的某一具体问题。

二、内容要点

第九章

人文社会科学与教育学的学科建设

4.人文社会科学基础教材 篇四

2020年7月试题及答案 11.人文社会科学:就是以人的社会存在为研究对象,以揭示人的本质和人类社会规律为目的的科学。它是互相交叉联结的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总称,是与广义的自然科学相关联又相对应的一大科学部类。

12.语言与言语:索绪尔提出区分语言和言语:语言是语言符号相互关联的系统,言语则是实际话语。前者是社会的、主要的,后者是个人的、从属的。

13.接受美学:是从接受主体(欣赏者)的反应和接受方面去研究文艺,把欣赏者的理解着作作品的构成因素的一种文艺学——美学思潮。

14.终身教育论:所要回答的基本问题是:教育如何适应迅速变化的社会,如何适应人的终身发展需求。它的主要内容有全程教育、全域教育、全民教育和全面教育四个方面。

2020年1月试题及答案 11.社会科学:就是以人类的经济活动、政治活动、精神文化活动等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旨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它与人文科学(或称“人文学”)一起,共同组成人文社会科学。

12.全球问题:指的是与整个世界全体人类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譬如人口增长、资源危机、环境污染、裁减军备等等问题,它们是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热点。

13.语言与言语:索绪尔提出区分语言和言语:语言是语言符号相互关联的系统,言语则是实际话语。前者是社会的、主要的,后者是个人的、从属的。

14.终身教育:所要回答的基本问题是:教育如何适应迅速变化的社会,如何适应人的终身发展需求。它的主要内容有全程教育、全域教育、全民教育和全面教育四个方面。

2019年7月试题及答案 11.人文科学:通常被说成是“人文学”,是指关于人的本身的学说或者理论体系,是对人的存在、本质、价值和发展问题以及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进行研究的学问。

12.直觉:是指认识主体在尚不清晰的事实材料中察觉真理的能力,灵感顿悟是这种认识能力的重要表现。

13.接受美学:是从接受主体(欣赏者)的反应和接受方面去研究文艺,把欣赏者的理解看作作品的构成因素的一种文艺学—美学思潮。

14.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社会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各种经济活动和各种相应的经济关系,揭示其运行、发展规律的科学。

2019年1月试题及答案 11.定性研究:就是对于事物的质的方面的分析和研究。质是特定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部所固有的规定性,它由事物的内部与外部的各种矛盾所决定。

12.哲学:马克思主义总结哲学发展的历史,认为哲学就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其基本问题就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13.教育学:是以人类教育活动为对象,以揭示教育发展一般规律为目标的学科。

14.人文主义:是这样一种思想态度,它认为人和人的价值具有首要的意义。通常认为这种思想态度是文艺复兴运动的主题。从哲学方面讲,人文主义以人为衡量一切事物的标准,它扬弃偏狭的哲学系统、宗教教条和抽象推理,重视人的价值。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曾经长期处于对立状态,在当代则出现了融合的趋势。

2018年7月试题及答案 11.人文社会科学:就是以人的社会存在为研究对象,以揭示人的本质和人类社会规律 为目的的科学。它是互相交叉联结的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总称,是与广义的自然科学相关联又相对应的一大科学部类。

12.系统科学:是指处于哲学方法和各学科特殊方法之间的、中间层面的科学思想方法,它以系统论为中心,同时包括耗散结构论、协同论、突变论等。比如一般系统论强调整体性原则、相互联系原则、有序性原则、动态性原则,并强调开放性等,不仅对自然科学,而且对人文社会科学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13.实证主义思潮: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产生的同时,一些哲学家强调哲学应当以实证自然科学为基础,以描述经验事实为限,以取得实际效用为目标,要求排除抽象的思辨,追求实证知识的可靠性、确切性。由此开创了与非理性主义相对应的实证主义思潮。

14.经济自由主义:是与国家干预主义并列的现代西方经济学中的两大经济思潮之一。它发端于17世纪中叶到19世纪的古典政治经济学,认为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的是市场经济这只“看不见的手”;

要增加一个国家的财富,最好的经济政策就是给私人经济活动以完全的自由。

2018年1月试题及答案 11.人文社会科学:就是以人的社会存在为研究对象,以揭示人的本质和人类社会规律为目的的科学。它是互相交叉联结的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总称,是与广义的自然科学相关联又相对应的一大科学部类。

12.时代主题:全球一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态势的聚焦点,是全球发展格局的集中体现。

13.人文主义:是这样一种思想态度,它认为人和人的价值具有首要的意义。通常认为这种思想态度是文艺复兴运动的主题。从哲学方面讲,人文主义以人为衡量一切事物的标准,它扬弃偏狭的哲学系统、宗教教条和抽象推理,重视人的价值。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曾经长期处于对立状态,在当代则出现了融合的趋势。

14.接受美学:是从接受主体(欣赏者)的反应和接受方面去研究文艺,把欣赏者的理解看作作品的构成因素的一种文艺学—美学思潮。

2017年6月试题及答案 11.人文社会科学:就是以人的社会存在为研究对象,以揭示人的本质和人类社会规律为目的的科学。它是互相交叉联结的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总称,是与广义的自然科学相关联又相对应的一大科学部类。

12.全球问题:指的是与整个世界全体人类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譬如人口增长、资源危机、环境污染、裁减军备等等问题,它们是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热点。

13.语言与言语:索绪尔提出区分语言和言语:语言是语言符号相互关联的系统,言语则是实际话语。前者是社会的、主要的,后者是个人的、从属的。

14.人文主义:是这样一种思想态度,它认为人和人的价值具有首要的意义。通常认为这种思想态度是文艺复兴运动的主题。从哲学方面讲,人文主义以人为衡量一切事物的标准,它扬弃偏狭的哲学系统、宗教教条和抽象推理,重视人的价值。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曾经长期处于对立状态,在当代则出现了融合的趋势。

2017年1月试题及答案 11.人文科学:通常被说成是“人文学“,是指关于人的本身的学说或者理论体系,是对人的存在、本质、价值和发展问题以及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进行研究的学问。

12.全球问题:指的是与整个世界全体人类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譬如人口增长、资源危机、环境污染、裁减军备等等问题,它们是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热点。

13.实证主义思潮: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产生的同时,一些哲学家强调哲学应当以实证自然科学为基础,以描述经验事实为限,以取得实际效用为目标,要求排除抽象的思辨,追求实证知识的可靠性、确切性。由此开创了与非理性主义相对应的实证主义思潮。

14.经济自由主义:是与国家干预主义并列的现代西方经济学中的两大经济思潮之一。它发端于17世纪中叶到19世纪的古典政治经济学,认为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的是市场经济这只“看不见的手”;

要增加一个国家的财富,最好的经济政策就是给私人经济活动以完全的自由。

2016年7月试题及答案 11.人文科学:通常被说成是“人文学“是指关于人的本身的学说或者理论体系,是对人的存在、本质、价值和发展问题以及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进行研究的学问。

12.实证主义思潮: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产生的同时,一些哲学家强调哲学应当以实证自然科学为基础,以描述经验事实为限,以取得实际效用为目标,要求排除抽象的思辨,追求实证知识的可靠性、确切性。由此开创了与非理性主义相对应的实证主义思潮。

13.经济自由主义:是与国家干预主义并列的现代西方经济学中的两大经济思潮之一。它发端于 17 世纪中叶到 19 世纪的古典政治经济学,认为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的是市场经济这只“看不见的手”要增加一个国家的财富,最好的经济政策就是给私人经济活动以完全的自由。

14.语言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语言的内部结构、功能和发展,揭示语言本质及其存在和发展规律的学科。

2016年1月试题及答案 11.人文社会科学:就是以人的社会存在为研究对象,以揭示人的本质和人类社会规律为目的的科学。它是互相交叉联结的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总称,是与广义的自然科学相关联又相对应的一大科学部类。

12.全球问题:指的是与整个世界全体人类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譬如人口增长、资源危机、环境污染、裁减军备等等问题,它们是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热点。

13.实证主义思潮: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产生的同时,一些哲学家强调哲学应当以实证自然科学为基础,以描述经验事实为限,以取得实际效用为目标,要求排除抽象的思辨,追求实证知识的可靠性、确切性。由此开创了与非理性主义相对应的实证主义思潮。

14.经济自由主义:是与国家干预主义并列的现代西方经济学中的两大经济思潮之一。它发端于17世纪中叶到19世纪的古典政治经济学,认为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的是市场经济这只“看不见的手”;

要增加一个国家的财富,最好的经济政策就是给私人经济活动以完全的自由。

2015年7月试题及答案 11.人文社会科学:就是以人的社会存在为研究对象,以揭示人的本质和人类社会规律为目的的科学。它是互相交叉联结的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总称,是与广义的自然科学相关联又相对应的一大科学部类。

12.时代主题:全球一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态势的聚焦点,是全球发展格局的集中体现。

13.终身教育论:所要回答的基本问题是:教育如何适应迅速变化的社会,如何适应人的终身发展需求。它的主要内容有全程教育、全域教育、全民教育和全面教育四个方面。

14.接受美学:是从接受主体(欣赏者)的反应和接受方面去研究文艺,把欣赏者的理解看作作品的构成因素的一种文艺学——美学思潮。

2015年1月试题及答案 21.时代主题:全球一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态势的聚焦点,是全球发展格局的集中体现。

22.语言与言语:索绪尔提出区分语言和言语:语言是语言符粤相互关联的系统,言语则是实际话语。前者是社会的、主要的,后者是个人的、从属的。

23.接受美学:是从接受主体(欣赏者)的反应和接受方面去研究文艺,把欣赏者的理解 看作作品的构成因素的一种文艺学——美学思潮。

24.人文主义:是这样一种思想态度,它认为人和人的价值具有首要的意义。通常认为这种思想态度是文艺复兴运动的主题。从哲学方面讲,人文主义以人为衡量一切事物的标准,它扬弃偏狭的哲学系统、宗教教条和抽象推理,重视人的价值。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曾经长期处于对立状态,在当代则出现了融合的趋势。

2014年7月试题及答案 21.社会科学:是以人类的经济活动、政治活动、精神文化活动等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旨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

22.时代主题:全球一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态势的聚焦点,是全球发展格局的集中体现。

23.人文主义:是这样一种思想态度,它认为人和人的价值具有首要的意义。通常认为这种思想态度是文艺复兴运动的主题。从哲学方面讲,人文主义以人为衡量一切事物的标准,它扬弃偏狭的哲学系统、宗教教条和抽象推理,重视人的价值。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曾经长期处于对立状态,在当代则出现了融合的趋势。

24.终身教育论:所要回答的基本问题是:教育如何适应迅速变化的社会,如何适应人的终身发展需求。它的主要内容是:(1)全程教育,即应该将人受教育的时期贯穿于人的生命的全程;

(2)全域教育,即应该将人受教育的场所遍布于全社会;

(3)全民教育,目的是使人受教育的机会平等;

(4)全面教育,强调人的全面发展,人的整体素质的提高。

2014年1月试题及答案 21.人文社会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就是以人的社会存在为研究对象,以揭示人的本质和人类社会规律为目的的科学。它是互相交叉联结的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总称,是与广义的自然科学相关联又相对应的一大科学部类。

22.时代主题:全球一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态势的聚焦点,是全球发展格局的集中体现。

23.语言与言语:索绪尔提出区分语言和言语:语言是语言符号相互关联的系统,言语则是实际话语。前者是社会的、主要的,后者是个人的、从属的。

24.接受美学:接受美学是从接受主体(欣赏者)的反应和接受方面去研究文艺,把欣赏者的理解看作作品的构成因素的一种文艺学——美学思潮。

2013年7月试题及答案 21.人文科学:通常被说成是“人文学”,是指关于人的本身的学说或者理论体系,是对人的存在、本质、价值和发展问题以及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进行研究的学问。

22.实证主义思潮: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产生的同时,一些哲学家强调哲学应当以实证自然科学为基础,以描述经验事实为限,以取得实际效用为目标,要求排除抽象的思辨,追求实证知识的可靠性、确切性。由此开创了与非理性主义相对应的实证主义思潮。

23.经济自由主义:是与国家干预主义并列的现代西方经济学中的两大经济思潮之一。它发端于17世纪中叶到19世纪的古典政治经济学,认为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的是市场经济这只“看不见的手”;

要增加一个国家的财富,最好的经济政策就是给私人经济活动以完全的自由。

24.语言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语言的内部结构、功能和发展,揭示语言本质及其存在和发展规律的学科。

2013年1月试题及答案 21.社会科学:以人类的经济活动、政治活动、精神文化活动等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旨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就是社会科学。

22.全球问题:指的是与整个世界全体人类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譬如人口增长、资源 危机、环境污染、裁减军备等等问题,它们是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热点。

23.实证主义思潮: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产生的同时,一些哲学家强调哲学应当以实证自然科学为基础,以描述经验事实为限,以取得实际效用为目标,要求排除抽象的思辨,追求实证知识的可靠性、确切性。由此开创了与非理性主义相对应的实证主义思潮。

24.经济自由主义:是与国家干预主义并列的现代西方经济学中的两大经济思潮之一。它发端于17世纪中叶到19世纪的古典政治经济学,认为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的是市场经济这只“看不见的手”;

要增加一个国家的财富,最好的经济政策就是给私人经济活动以完全的自由。

2012年7月试题及答案 21.人文社会科学:就是以人的社会存在为研究对象,以提示人的本质和人类社会规律为目的的科学。它是互相交叉联结的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总称,是与广义的自然科学相关联又相对应的一大科学部类。

22.时代主题:全球一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态势的聚焦点,是全球发展格局的集中体现。

23.全球问题:指的是与整个世界全体人类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譬如人口增长、资源危机、环境污染、裁减军备等等问题,它们是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热点。

24.接受美学:是从接受主体(欣赏者)的反应和接受方面去研究文艺,把欣赏者的理解看作作品的构成因素的一种文艺学——美学思潮。

2012年1月试题及答案 21.社会科学:以人类的经济活动、政治活动、精神文化活动等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旨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就是社会科学。

22.时代主题:全球一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态势的聚焦点,是全球发展格局的集中体现。

23.接受美学:是从接受主体(欣赏者)的反应和接受方面去研究文艺,把欣赏者的理解看作作品的构成因素的一种文艺学——美学思潮。

24.终身教育论:所要回答的基本问题是:教育如何适应迅速变化的社会,如何适应人的终 身发展需求。它的主要内容有全程教育、全域教育、全民教育和全面教育四个方面。

2011年7月试题及答案 1.人文社会科学:就是以人的社会存在为研究对象,以揭示人的本质和人类社会规律为目的的科学。它是互相交叉联结的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总称,是与广义的自然科学相关联又相对应的一大科学部类。

2.时代主题:全球一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态势的聚焦点,是全球发展格局的集中体现。

3.人文主义:是这样一种思想态度,它认为人和人的价值具有首要的意义。通常认为这种思想态度是文艺复兴运动的主题。从哲学方面讲,人文主义以人为衡量一切事物的标准,它扬弃偏狭的哲学系统、宗教教条和抽象推理,重视人的价值。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曾经长期处于对立状态,在当代则出现了融合的趋势。

4.接受美学:是从接受主体(欣赏者)的反应和接受方面去研究文艺,把欣赏者的理解看作作品的构成因素的一种文艺学——美学思潮。

2011年1月试题及答案 21.人文科学:即“人文学”,指关于人的本身的学说或者理论体系,特别是对人的存在、本质、价值和发展等问题,人的精神生活与精神世界进行探究的学问。

22.全球问题:指的是与整个世界全体人类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譬如人口增长、资源危机、环境污染、裁判军备等等问题,它们是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热点。

23.语言与言语:索绪尔提出区分语言和言语:语言是语言符号相互关联的系统,言语 则是实际话语。前者是社会的、主要的,后者是个人的、从属的。

24.人文主义:是这样一种思想态度,它认为人和人的价值具有首要的意义。通常认为这种思想态度是文艺复兴运动的主题。从哲学方面讲,人文主义以人为衡量一切事物的标准,它扬弃偏狭的哲学系统、宗教教条和抽象推理,重视人的价值。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曾经长期处于对立状态,在当代则出现了融合的趋势。

2010年7月试题及答案 1.人文科学:通常被说成是“人文学”,是指关于人的本身的学说或者理论体系,是对人的存在、本质、价值和发展问题以及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进行研究的学问。

2.全球问题:指的是与整个世界全体人类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譬如人口增长、资源危机、环境污染、裁减军备等等问题,它们是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热点。

3.实证主义思潮: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产生的同时,一些哲学家强调哲学应当以实证自然科学为基础,以描述经验事实为限,以取得实际效用为目标,要求排除抽象的思辨,追求实证知识的可靠性、确切性。由此开创了与非理性主义相对应的实证主义思潮。

4.经济自由主义:是与国家干预主义并列的现代西方经济学中的两大经济思潮之一。它发端于17世纪中叶到19世纪的古典政治经济学,认为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的是市场经济这只“看不见的手”;

要增加一个国家的财富,最好的经济政策就是给私人经济活动以完全的自由。

2010年1月试题及答案 1.人文社会科学:就是以人的社会存在为研究对象,以揭示人的本质和人类社会规律为目的的科学。它是互相交叉联结的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总称,是与广义的自然科学相关联又相对应的一大科学部类。

2.语言与言语:索绪尔提出区分语言和言语:语言是语言符号相互关联的系统,言语则是实际话语。前者是社会的、主要的,后者是个人的、从属的。

3.接受美学:是从接受主体(欣赏者)的反应和接受方面去研究文艺,把欣赏者的理解看作作品的构成因素的一种文艺学——美学思潮。

4.终身教育论:所要回答的基本问题是:教育如何适应迅速变化的社会,如何适应人的终身发展需求。它的主要内容有全程教育、全域教育、全民教育和全面教育四个方面。

2009年7月试题及答案 1.人文科学:通常被说成是“人文学”,是指关于人的本身的学说或者理论体系,是对人的存在、本质、价值和发展问题以及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进行研究的学问。

2.实证主义思潮: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产生的同时,一些哲学家强调哲学应当以实证自然科学为基础,以描述经验事实为限,以取得实际效用为目标,要求排除抽象的思辨,追求实证知识的可靠性、确切性。由此开创了与非理性主义相对应的实证主义思潮。

3.经济自由主义:是与画家干预主义并列的现代西方经济学中的两大经济思潮之一。它发端于17世纪中叶到19世纪的古典政治经济学,认为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的是市场经济这只“看不见的手”;

要增加一个国家的财富,最好的经济政策就是给私人经济活动以完全的自由。

4.语言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语言的内部结构、功能和发展,揭示语言本质及其存在和发展规律的学科。

2009年1月试题及答案 1.人文社会科学:就是以人的社会存在为研究对象,以揭示人的本质和人类社会规律为目的的科学。它是互相交叉联结的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总称,是与广义的自然科学相关联又相对应的一大科学部类。

2.时代主题:全球一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态势的聚焦点,是全球发展格局的 集中体现。

3.人文主义:是这样一种思想态度,它认为人和人的价值具有首要的意义。通常认为这种思想态度是文艺复兴运动的主题。从哲学方面讲,人文主义以人为衡量一切事物的标准,它扬弃偏狭的哲学系统、宗教教条和抽象推理,重视人的价值。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曾经长期处于对立状态,在当代则出现了融合的趋势。

4.终身教育论:所要回答的基本问题是:教育如何适应迅速变化的社会,如何适应人的终身发展需求。它的主要内容是:(1)全程教育,即应该将人受教育的时期贯穿于人的生命的全程;

(2)全域教育,即应该将人受教育的场所遍布于全社会;

(3)全民教育,目的是使人受教育的机会平等;

(4)全面教育,强调人的全面发展,人的整体素质的提高。

2008年7月试题及答案 1.人文社会科学:就是以人的社会存在为研究对象,以揭示人的本质和人类社会规律为目的的科学。它是互相交叉联结的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总称,是与广义的自然科学相关联又相对应的一大科学部类。

2.全球问题:指的是与整个世界全体人类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譬如人口增长、资源危机、环境污染、裁减军备等等问题,它们是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热点。

3.语言与言语:索绪尔提出区分语言和言语:语言是语言符粤相互关联的系统,言语则是实际话语。前者是社会的、主要的,后者是个人的、从属的。

4.人文主义:是这样一种思想态度,它认为人和人的价值具有首要的意义。通常认为这种思想态度是文艺复兴运动的主题。从哲学方面讲,人文主义以人为衡量一切事物的标准,它扬弃偏狭的哲学系统、宗教教条和抽象推理,重视人的价值。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曾经长期处于对立状态,在当代则出现了融合的趋势。

2008年1月试题及答案 1.人文社会科学:就是以人的社会存在为研究对象,以揭示人的本质和人类社会规律为目的的科学。它是互相交叉联结的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总称,是与广义的自然科学相关联又相对应的一大科学部类。

2.时代主题:全球一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态势的聚焦点,是全球发展格局的集中体现。

3.人文主义:是这样一种思想态度,它认为人和人的价值具有首要的意义。通常认为这种思想态度是文艺复兴运动的主题。从哲学方面讲,人文主义以人为衡量一切事物的标准,它扬弃偏狭的哲学系统、宗教教条和抽象推理,重视人的价值。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曾经长期处于对立状态,在当代则出现了融合的趋势。

4.接受美学:是从接受主体(欣赏者)的反应和接受方面去研究文艺,把欣赏者的理解看作作品的构成因素的一种文艺学一一美学思潮。

2007年7月试题及答案 1.时代主题:全球一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态势的聚焦点,是全球发展格局的集中体现。

2.语言与言语:索绪尔提出区分语言和言语:语言是语言符号相互关联的系统,言语则是实际话语。前者是社会的、主要的,后者是个人的、从属的。

3.接受美学:是从接受主体(欣赏者)的反应和接受方面去研究文艺,把欣赏者的理解看作作品的构成因素的一种文艺学——美学思潮。

5.浅谈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人文情怀 篇五

文安三中

纪振燕

内容摘要:语文学科具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特点,其中语文的人文性特点在新课改后得到了进一步的明确和强调。当然,其中最能体现这一点的莫过于我们的教材。本文仅就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人文情怀谈谈我自己的一点认识。关键词:人文情怀(人文性)

在《新语文课程标准》中就有对语文学科特点的介绍,即语文学科的特点是其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是源于语文的交际功能,而其人文性是源于语文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工具性着重指明学生“应学什么、怎么学”,人文性则重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而由于应试教育模式的存在,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一度被教育工作者忽视。2004年新课改后,《初中语文教学大纲》中的这段话让我们更进一步体会到语文学科人文性特点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品质;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养成健全人格”。

其实《初中语文教学大纲》中的这段话我们不难看出它所阐述的关键性话题,即关注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实一定程度上是在重视语文学科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及渗透。因此,新课改后,初中语文教材的编者们在具体课文的编排上也煞费苦心。仔细琢

磨新课改后的初中语文教材,我们不难发现每一篇课文,每一个单元,甚至每一册书无不充溢着浓烈的人文情怀。接下来我根据自己对语文教材的一点研究和自己从教的一些经历来谈谈新课改后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人文情怀。(说明:以下分析内容仅限于新课改后的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

首先,我们来看看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课本中的一首诗,即曹操的《龟虽寿》。这首诗虽然被编排在“课外古诗词背诵”中,但是我们丝毫不会忽略其中人文情怀的存在。这首诗的内容如下:

龟虽寿

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螣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这是一首富于哲理的诗,是曹操晚年写成的,讲述了诗人的人生态度。诗中的哲理来自诗人对生活的真切体验,因而写得兴会淋漓,有着一种真挚而浓烈的感情力量。诗中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四句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内蕴着一股自强不息的豪迈气概,深刻地表达了曹操老当益壮、锐意进取的精神面貌,显示出诗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以及热爱生活的乐观精神。而就是这样一首诗,人文情怀不可避免的透显其中。其

一、丰富的文化内涵蕴含其中,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化、历史的热爱。学习这首诗,就要认识曹操,就要了解三国时期的语言、历史文化。这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又可以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可谓一举两得。其

二、这样一首集中表现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的诗之所以会编排在七年级上册的语文教材中,又有着这样的理由:刚刚升入初中的孩子们无论是在生活方面还是学习方面肯定会有诸多不适应,甚至以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来说他们还会遇到更多的困难。这种情况下,培养学生的乐观精神和坚强品质就尤为重要。因此,教师在讲授这首诗时结合重点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可以引导学生感悟诗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以及热爱生活的乐观精神,从而培养学生具备这样的精神品质。——这也是这首诗人文情怀精华的所在。

其次,我们来一起看看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胡适先生的一篇文章《我的母亲》。这篇文章是胡适先生中年(40岁)时对自己人生历程的一段回顾,写了自己童年至少年时代如何在母亲的严格要求和深情关爱下成长的几件事。作者写童年,写母亲,饱含深情,而行文又极其自然、质朴,很好地表现了母亲那无比深挚的爱子之情和优秀的性格品质,表达了自己对母亲的怀念和敬爱。尤其是文中的那位仁慈、严厉、平和、宽容、重压之下坚强生活的母亲形象会给读者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同样这篇文章被安排在八年级下册的位置也是有一定理由的。初二的学生不同于初一的学生,他们逆反心理很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行为和处理问题的方法。而且学生与父母之间有代沟,有很多学生不理解母亲对他们的关爱。那么本文被编排在这里本身就是人文情怀的最鲜明的体现。也就是说,通过本文的学习,让学生感受亲情,激起心灵的共鸣,然后引导他们关心家庭,关心父母。当

然,不仅如此,本文人文情怀的另一方面的体现就在文中这个主要角色上。

一、母亲的宽容、大度可以教会学生换位思考,培养学生学会关心他人,能站在他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替他人着想。

二、母亲全心全意的对“我”,对家庭的无私付出更可以教会学生做人要有责任感,帮助他们形成关心家人、珍惜幸福的积极人生态度。

三、母亲面对困境时的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依然会激发学生主动关注和参与社会生活的热情。而最重要的是,启发学生深刻的做人道理:逆境打不败强者。但是要从作者的角度来看的话,本文对学生还有一大启示,即通过学会评价他人和回忆自己的做法的过程,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所以,鉴于以上几点,教师要引导学生感受文本中浓浓的亲情,从而激起他们心灵的共鸣,以至达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目的。

再次,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中,不仅是诗文渗透着浓烈的人文情怀,就连其中的“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的部分也有明显的体现。接下来,拿八年级上册的一个“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为例来加以说明,它的主题内容是“好读书,读好书”。新《课标》中在“综合性学习”部分提出“能自主组织文学活动,在办刊、演出、讨论等活动过程中,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本次综合性学习,围绕阅读单元“求知”这一话题,以读书为主线,设计了看名人怎样读书、七嘴八舌话读书、“网上阅读”大家谈和与书籍结伴而行四个活动。通过活动,以培养学生自觉进行课外阅读的好习惯,学会读书的方法,在阅读中实现“求知”愿望,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好书,受到

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引导学生好读书、会读书、读好书,从而获得知识,认识世界,塑造健康、美好的心灵。同样,“一个差的老师只会奉献,而好的老师则教会学生发现真理。” 在教学中教师要力求让学生主动参与和互相学习,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强调一些学习习惯的养成,在兼容并举中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合作性、发展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激发兴趣、理解陶情、启迪心智、感悟积淀的四重境界。当然最不容忽视的一点是,整个活动过程中要“使学生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以上这些,无不证明一点,那就是人文情怀是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中“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部分编排的依据。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语文教材中凸显的人文情怀并不是偶然的,那在其必然存在的理由中有一点是不得不提的,那就是关注并充分的利用教材中的人文情怀,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我们教学一线的语文老师们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决不能忽视,甚至忽略语文学科人文性特点的存在。仔细钻研教材,挖掘其中所蕴含的人文情怀,结合时代特点和学生生活实际,灵活运用于语文课堂,促使语文课堂更具人情味,更具吸引力。我想这样的语文课堂也才能促使每一个学生爱学语文,乐学语文。我们将为了这一共同目标竭尽所能。

6.挖掘教材资源 渗透人文情怀 篇六

一、挖掘教材中古老的数学文化,渗透民族自豪感

1.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数学文化介绍。在新课程标准数学教材中,特意增添了“你知道吗”这一内容,通过一些数学史实史料的介绍,让学生了解数学文化丰富的历史渊源,了解祖先的聪明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如刚接触第三册乘法口诀时,教材上的“小博士”就告诉大家:“你知道吗?‘乘法口诀’是我们祖先传下来的,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它读起来很顺口,使乘法算起来又快又准。”这样的内容,在新课程教材中几乎每一册都有三四处,很多教师因为上课时间的关系,往往要么忽略过去,要么布置学生在课外自己去了解,如果教师在上课时用三分钟左右的时间,引导学生认真地阅读、了解数学悠久的历史,再配上生动、详细的讲解,学生的理解会更全面、具体,产生的民族自豪感自然也就更深刻。

2.结合教材精心设计在教学环节中进行渗透。在教学中,教师也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独有的、宝贵的教学资源,在教学过程中加以渗透强化,使学生对我国渊远的数学文化有更深刻的认识。如在教学第二册《有趣的七巧板》一课时,设计了这样的德育目标:通过向学生介绍“七巧板”的由来,使学生为我国人民在几何学上的贡献感到振奋和自豪,从而对学生进行爱科学、爱祖国的教育。在教学中,我特意设计了“认识七巧板”这一环节,课前找了一些关于七巧板的历史知识,让学生选择感兴趣的内容看一看。除七巧板外,祖冲之的圆周率、勾股定理的发现,以及一些中国传统数学游戏,如“算24”“九连环”“华容道”中蕴含的数学文化,都可以让学生了解数学文化丰富的历史渊源,陶冶学生的性情,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的文化价值,受到深刻的人文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利用教材中真实的数学情境,渗透博爱情怀

1. 渗透珍惜爱护自然环境的情怀。在教学20以内的加减法《美丽的田园》一课时,教师先出示美丽的田园风光课件,让学生找图上的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并列出多道20以内的加减法让学生计算。做完之后,再放映课件:由于人们不爱惜环境,破坏自然,美丽的田园变得面目全非,很多小动物都灭绝了,美丽的花和树木也只剩下很少的几种,这时再出几道相关的加减法算式。创设这样的情境,学生除了学会数学方面的知识外,还亲眼目睹了正在流泪、悲泣的田园,心里会充满惆怅和不安,这就使学生更加懂得要爱护花草树木、爱护自然、爱护环境,教师借此机会,倡议学生从今天起,人人来做保护环境的小卫士,从而养成保护环境,保护自然的好习惯。

2. 渗透尊敬热爱他人的情怀。尊敬热爱他人包括对父母长辈的热爱、对同学朋友的关爱、对老弱病残的疼爱,还包括对素不相识的各种各样的人的博爱。有了这样的爱,孩子就能用一颗感恩的、宽容的心去看待这个社会、这个世界,从而使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在新课程教材中,这种主题的情境图比比皆是,只要教师在教学中稍加点拨,注意引导,日积月累,必然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如整理房间、做家务、看望老人等情境,都是向学生渗透尊敬热爱他人的最好题材。

3.渗透珍爱生命情怀。在提倡创新能力的今天,生命意识的教育有了更加特别的意义。请看这样的应用题,专家研究表明:一个人不吃饭可活20天,不喝水可活7天,不睡觉可活5天,那么不吃饭比不喝水多活几天?不吃饭比不睡觉可多活几天?通过对这道题的解答,学生不仅掌握了20以内数的减法,同时,对生命有了更深的认知。教师可以借题发挥,向学生说明,生命就是如此脆弱,我们要珍爱生命,用强健的身体为祖国的美好明天去拼搏。

三、运用教材中互动的数学游戏,渗透协作情怀

未来的社会是合作型的社会,这对从小“以自我为中心”的小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体验,在现行的课程标准教材中,穿插着许多的数学游戏,注意观察就会发现,这些数学游戏都是需要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完成的,这时就是对学生合作情怀渗透的好时机。如第一册教材共穿插了8个数学小游戏,最常见的就是两个小学生对口令的游戏了:一个学生报算式,另一个学生对出得数;或者一个学生举出一张算式卡片,另一个学生举出相对应的得数卡片。在同桌合作的过程中,时常能听到学生这样的话:“老师,他不出题目给我做。”“老师,他对口令对得太慢了。”有的同桌干脆就没有合作,自己说一个算式自己又回答得数。这些情况都充分说明学生没有合作的意识,或者说不知道应该怎样进行合作。这时,教师可以先进行师生互对口令,再让学生与学生进行示范对口令,全班评价他们合作的优点和应该注意的地方,再放手让同桌之间相互合作。

上一篇:交通安全教育观后感1000字下一篇:高中数学教案人教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