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教案设计

2024-10-02

《登高》教案设计(精选6篇)

1.《登高》教案设计 篇一

教学目标:

1、了解杜甫生平、写作背景及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2、掌握吟诵诗歌的基本方法。

3、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忧思。教学重点:

1、掌握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技巧。

2、赏析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教学难点:

走进诗人的情感,感受诗人深沉的痛苦和无尽的哀思。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中国是诗的国度,唐诗就是诗歌星空中最灿烂的银河!这是一首非常有名的思亲怀乡的诗歌。九月九日是中国的重阳节,那是一家人登高祈求长寿的欢快节日。可是有这样一位老人,衣衫褴褛,满身疾病,年过半百,却只能漂泊异乡。他步履蹒跚地登上长江之滨的夔州,面对处于战乱的国家,面对万里之外的故乡,面对漫天的落叶,面对滚滚长江水,百感千愁涌上心头„„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这位老人。共同来欣赏一千两百多年前他为我们留下的千古传唱的著名诗篇《登高》(投影课题)

二、品读诗歌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学习一首古诗,首先就是要进行朗读。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下面我们一起走进文本,品读诗歌。诵读时请同学们注意四点要求:一是读准字音,二是把握节奏,三是注意轻重,最后要求读出感情。接下来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学生自由朗读一分钟)

1、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其他同学对他的朗读作一点评。(一位学生朗读,几位同学点评,教师补充做朗读指导)

2、听录音示范朗读,初步感知诗歌。

3、“文如其人,言为心声”。刚才我们读了这首诗,它给我们的总体感受是怎样的? 明确:凄凉、悲伤、孤独。

4请大家融入这种感受有感情地齐声朗读《登高》。(学生齐读《登高》)

三、赏析诗歌

1、诗人的悲在诗歌中体现在哪里? 明确:流浪他乡、疾病缠身、壮志未酬。明确:万、常、多、独、恨、停

万:写出了离国别家,漂泊路途之远。常:写出了流浪他乡时间之久。

多:写出了疾病缠身,当时杜甫身患肺结核、疟疾和风湿病等多种疾病,“右臂偏枯耳半聋”一只手已经无法动弹了。

独:感叹独自登台,无亲无友,孤苦伶仃。

恨:时世艰难,而自己命途多舛,两鬓苍苍,功业无成。停:穷困潦倒,没酒可喝,郁积在胸中的愁闷无法得到宣泄。

(身逢战乱、时值悲秋、离乡万里、漂泊他乡、人到老年、体弱多病、孤独无依,再加上国家多难,诗人身受八重愁苦。

2.《登高》教案设计 篇二

关键词:高层建筑,消防登高操作场地,环形消防车道

一、高层建筑消防登高操作场地概述

1. 何为高层建筑的消防登高操作场地

所谓高层建筑的消防登高操作场地是指在高层建筑外围的空间上布置的一块或者若干块供登高车停靠操作的场地,消防登高操作场地是与消防登高面同时进行,结合设计的。《高层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对于登高车操作场地没有作出规定,但其在高层建筑火灾扑救中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

2. 高层建筑消防登高操作场地的作用

目前,高层建筑实用功能纷繁复杂、平面布局混乱给火灾救援和消防带来了很大的不便,尤其是在消防登高操作场地的设计中考虑不足、粗糙设计,遇到火灾时,消防车无法靠近高层建筑进行灭火方案的实施,因此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与人员损伤。因此高层建筑的消防登高操作场地具有十分重要的消防援救作用。设计单位与建筑公司不应当把精力完全放在建筑立面的造型美观上,而应该对消防登高操作场地的设计做到应有的重视。

3. 高层建筑消防登高操作场地设计现状及存在问题

(1)消防登高面设计达不到标准规范要求。登高操作场地是与登高扑救立面结合起来设计的,而消防登高面的设计国家有明确的规范,《高规》第4.1.7条对消防登高面设计提出的基本要求是“高层建筑的底边至少有一个边长或周边长度的l/4且不小于一个长边的长度,不应布置高度大于5 m、进深大于4 m的裙房,且在此范围内必须设有直通室外的楼梯或直通楼梯间的出口”。然而由于经济及地理位置等多方面原因,登高面的设计通常未能达到相关要求,这就给消防登高操作场地设计带来了巨大的困难,或者说没有打好基础,使得登高操作场地的设计漏洞百出甚至无法设计。

(2)高层建筑立面的大片玻璃幕墙。为了迎合现代感的建筑设计效果,建筑设计师经常喜欢在建筑里面采用大面积的玻璃幕墙设计。而消防登高面与消防登高操作场地均要在玻璃幕墙上进行设计,玻璃幕墙通常使用钢化玻璃,该玻璃耐火性能特别差,在高温的作用下导致爆炸或融化脱落,造成人员安全隐患,从而难以将建筑内的人员疏散出去。但是却在重击作用下强度很大,所以导致遇到火灾时援救人员破入困难,所以外面的救灾人员也很难到达建筑内部,从而造成“进不去出不来”的危险境地。

(3)不能根据高层建筑消防登高面的要求做消防登高场地和消防车道的设计。我们知道要想顺利完成登高援救与灭火,就必须要设计登高操作场地,只顾设计消防登高面而忽略操作场地的设计将导致消防无法进行。然而在实际设计过程中,搞成建筑消防登高场地的设计仅仅把环形消防车道宽度作为唯一的考虑对象,因此当需要重型消防车辆之时,尤其是遇上处于高差较大的坡地建筑,外加不利的天气影响,便无法实现消防车的使用。

(4)设计的突然改变增大消防隐患。我们将常遇到建筑单位随意改变消防设计的现象,建筑单位为了更大的利用建筑空间,或者满足其它经济利益,将建筑消防登高操作场地或登高面等消防设计进行大规模的改造与破坏,例如对屋顶疏散平台与转换层等进行的改造,将他们变成一些屋架和玻璃棚。甚至将有着重要消防作用的转换层改造成了办公场所。而这些都是发生火灾时人们的避难场所,这样的违规改造设计让火灾发生时人们无处避难,对救灾人员迅速的对建筑内部人们的疏散与拯救造成了巨大的困难。

二、高层建筑消防登高操作场地设计要求

1. 消防登高操作场地与建筑方位选择(与建筑立面的关系、与建筑裙房的关系、与建筑避难层的关系)

(1)高层建筑的消防登高操作场地应该与建筑立面、消防登高面等结合起来设计,而不是割裂开来。建筑立面的材质,宽度、大小等等应该考虑到登高操作场地空间的设计要求,而对于建筑立面上的一些窗棚、晾晒架等设施尽量的避免复杂化的设计,或者对其设计时充分考虑到登高操作场地的设计要求,不对其造成障碍与妨碍,甚至能辅助操作场地的消防活动。总之应该将两者充分结合设计,是指互相配合。

(2)避难层的设计同样不能割裂开来,而是与登高面、疏散平台、操作场地等结合起来相互配合设计。火灾来临时,避难层是人们的最重要的避难场所。但是在火灾凶猛的情况下,避难层同样也会受到烟雾与火势的巨大威胁和影响,所以消防登高车应该适时的对处在避难层里的避难人员进行最快速度的救援。所以在设计时,应确保登高面和疏散平台、避难层在位置上协调一致,并避免在屋面设置各种形式复杂的屋架和玻璃棚,或者将屋面和避难层改造成封闭的办公室及其它场所。

(3)登高面处的裙房应根据上倾仰角控制。现行《高规》对消防登高面上裙房的设置要求高度不超过5 m,进深不超过4 m。根据这一规定,一方面,相比于以前,现在的消防车设计已经有了较大的完善,主要体现在消防登高车的登高能力大大提高,裙房的设计只要能不妨碍消防车云梯便可;另一方面,5m高、4 m进深的裙房对建筑设计有很大限制,会造成裙房和主楼的比例失衡,而且5m层高也很难有效利用。如果按照条文规定计算出的上倾角52º。控制,或者按照当地消防车的实际能力制定地方规范,就可大大增加建筑设计的灵活性。

2. 消防登高操作场地设计的材质选择

消防登高操作场地的设计要避免玻璃材质的选用,例如玻璃幕墙。由于玻璃幕墙多采用全封闭式的热反向玻璃、钢化玻璃,这些玻璃耐火性能差,高空破拆难度大,火灾时因高温会引起大面积脱落或炸裂造成“玻璃面”,对疏散人群、消防队员造成危害,影响灭火救援,增加火灾的扑救难度和危险性。另外,玻璃幕墙的破裂,给新鲜空气的进入创造了条件,易造成轰燃或加速蔓延,因此不宜设置大面积玻璃幕墙。应该选择耐火性能高,不易燃,易施救的高性能材质。

3. 消防登高操作场地设计的大小尺寸与具体设计规范要求

登高车操作场地是和登高扑救立面相互结合设计的首先应在确定高层建筑登高扑救立面的基础上来相应设计登高车操作场地。具体关于登高车操作场地的设计技术要求,参考上海市消防局《关于高层建筑消防扑救场地设计若干问题的处理意见》有关规定,并结合自己工作实践,认为:对于高层公共建筑,登高场地可结合消防车道布置,与建筑外墙的距离宜为5~10 m,应在其登高面一侧布置沿建筑整个长边10~13 m宽登高场地,登高场地最好连续布置,但条件受限必须分段设置时,最多允许可以分两段;而对于高层住宅建筑,根据建筑布局造型分塔式、单元式等几种情况,可在其登高立面范围内确定一块(点式)或若干快(每单元)消防登高场地,登高场地面积不应小于15×8 m(长乘宽)。

另外,消防控制中心宜靠近消防登高场地的明显位置设置,且应设置在建筑的首层或地下一层,并设置通室外的出口;消防登高场地应能承受大型消防车辆的载重量,设有坡道的登高场地,其坡度不应大于5%;可以利用市政道路作为消防登高场地,其绿化、架空线路、电车网架等设施不得影响消防车的停靠和作业。

4. 消防登高操作场地与环形消防车道的关系

建筑周应设置环形消防车道,以保障登高操作场地施救的顺利快速进行。为保障消防车能迅速靠近与配合登高操作场地的施救,在设计环形消防车道时要考虑两个主要方面:(1)消防车道的净宽不应小于4米,同时,消防车道上空4米以下范围内不应有障碍物,尽可能地使消防车道距高层建筑外墙距离大于5米,以保证消防车的顺利通畅,从而靠近建筑的消防登高操作场地;(2)当设环形消防车道有困难时,可沿高层建筑或者登高操作场地的两个长边设置消防车道。如遇有尽头路,应考虑设计回车场,一般为15×15 m,大型消防车回车场不宜小于18×18 m。

三、结语

针对多层民用建筑,特别是人员疏散和消防扑救难度大的人员密集场所,如大型体育馆、会展中心、商场等建筑,也应结合本地实际和消防装备情况,考虑结合消防车道同步设计消防扑救面和消防灭火援救操作场地。

3.《登高》教学设计 篇三

1.品味诗歌语言,挖掘诗歌的主要意象,体味诗人的情感。

2.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注重发展学生感性的形象思维、理性的逻辑思维。

3.利用课文内容和网络资源研究杜甫,在教师引导下,实践体验文学作品的专题研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4.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审美体验,感受与他人协作、互助的乐趣及收获。

教学重难点:

1.景、境、情的关系。

2.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在理解诗人悲自然之秋、生理之秋的同时,理解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和志士情怀。

教学流程:

一、开题铺路——学生初识杜甫

要求:学生推荐一首自己最喜欢的杜甫的诗,言明理由,并形成书面文字发表在“众说杜甫”的论坛上。

二、赏析引路——教师带领走近杜甫

(一)新课导入。

黄灿然的诗歌《杜甫》中有这样的诗句:历史跟他相比,只是一段插曲;战争若知道他,定会停止干戈;痛苦,也要在他身上寻找深度。上天赋予他不起眼的躯壳,装着山川、风物、丧乱和爱,让他一个人活出一个时代。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登高》,走近杜甫,看一个愁苦流亡的诗人,如何凝固成一座让历史成为插曲、让干戈为之止息、让痛苦刻上深度、让一代风云回响历史长空的“诗峰”。

(二)探讨景、境、情的关系——初感意境,激发想象;再悟意境,补白创造;挖掘意境,调动体验。

1.诵读之后,概括诗歌主要内容,如用一个字来概括全诗的情感基调,该如何概括?

明确:悲。

2.全诗的情感基调是“悲”,诗人“悲”什么?

自然之秋、生理之秋、社会之秋三个层面。

针对悲自然之秋这一层面,从文本出发,设计如下问题探究讨论:

①首联共写了几种景物?哪一个意象让你感受最深,能否作形象的描绘?

凄冷的秋风、空旷的天空、凄厉哀怨的猿声、凄清的江水、白茫茫的沙滩等,这些景物构成了一幅凄凉冷清的画面。于劲风中吃力盘旋的飞鸟,这个意象意韵较深:一方面,联系语境的“风急”“天高”写出了孤鸟的无力、脆弱;另一方面教师应顺势引导学生联系学过的诗歌中的飞鸟来体会,如,诗人毛泽东笔下也写过一种鸟,“鹰击长空”,诗人王维笔下也写过一种鸟,“鸟鸣山更幽”。

②面对滚滚不尽的长河,杜甫怀着怎样的心情?

无可奈何,但同时,作为一个现实主义诗人,一个有阔大的胸襟的知识分子,他又感到豁达、坦荡,胸襟开阔。“无边”“不尽”的壮阔,“滚滚”二字的磅礴,都反映出感情的悲慨壮大深厚,即沉郁的风格。

以上问题的设计,目的是解决诗歌怎样鉴赏写景的问题,具体到《登高》这首诗,基本上解决悲自然之秋这一层面。

(三)诗的意境已经深挖出来了,诗人的人生之秋仅仅是生理上生命晚秋的感慨吗?

多媒体展示:这首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所作,夔州位于长江之滨、矍塘峡口,以水急、风大、多猿著称。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在这种形势下,诗人只得继续“飘泊西南天地间”,家道艰辛,身体多病,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为了排遣浓云一样时时压在心头的郁闷,他抱病登台。

1.颈联两句即从天地风物之大环境紧缩至孤身一人,具体写出了诗人怎样的悲情?

颈联是诗人一生颠沛流离生活的高度概括,有顿挫之神——长年漂泊老病孤愁。诗人从空间(万里)、时间(百年)两方面着笔,把久客最易悲秋、多病独自登台的感情,融入一联雄阔高浑的对句之中。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就像落叶和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两句承上启下,点出全诗的主旨。在结构上,则层层递进,步步转折,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内容,使人深深地感到他那沉重的感情脉搏。

2.认真思考杜甫当时年老多病,为什么还要登高呢?

无边落木仿佛就是唐帝国衰败的写照,从江河东去中分明可以感受到无情的历史变迁,萧瑟的秋意中饱含着杜甫深厚的忧国忧民的感情。这些内容,可以从下一联中得到印证。

3.鲁迅晚年与友人讨论中国文学史,以为中古之陶潜、李白、杜甫皆第一流诗人,继而又说:“我总觉得陶潜站得稍稍远一点,李白站得稍稍高一点,这也是时代使然。杜甫似乎不是古人,就好像今天还活在我们堆里似的。”这句话如何理解?你还想到了哪些人?

可见鲁迅很推崇杜甫,他认为杜甫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他既不像苏轼,也不像李白。苏轼在政治上失意时,能旷达自解,“倚杖听歌声”;杜甫做不到,他终生坎坷,却从不谈清风明月,即使晚年走投无路,也未曾问津桃源仙踪,他活得太执著。他有热烈的感情,但不是屈原式的殉情主义者;他有自己的理想,但又不是李白式的幻想主义者。因此他无论遭受多大的困难,承受多大的委屈,他都能够坚韧自持,而不会投江自杀;也不会像李白一样,腾云驾雾,杜甫却总在自责自己不能挽狂澜于既倒,不能救生民于水火,这才是杜甫“苦恨”的真正底蕴,这才是独一无二的杜甫心。杜甫将个人的命运、社会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了一起,从而使一己之悲有了广阔而深远的社会内涵,体现出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杜甫总是这样推己及人,用自己从来都被苦难压扁的目光撑出一片树荫,苦苦地去为别人遮雨。

《登高》一诗真正的意蕴,是悲自然之秋、生理之秋、国家之秋的有机统一,体现的是诗人忧国伤世的博大的志士胸襟和情怀。

三、小结

(1)熟读吟诵,体会诗歌的音韵美、韵律美,走进诗境。(2)注重整体把握。(3)抓住意象特点,发挥联想、想象,入乎意境。(4)知人论世,总体联系,融会贯通,辨明寄托。(5)品位凝练的诗歌语言,体味创作风格。

四、板书及结语

4.《登高》教案设计 篇四

1、反复诵读,把握品读诗歌的一般方法

3、知人论世,体悟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感情。

4、体味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5、体味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教学重难点

1、知人论世,体悟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感情。

2、体味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3、了解杜甫沉郁顿挫的风格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韩愈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前一段时间我们已经领略到李白诗歌的魅力。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杜甫的《旅夜书怀》与《登岳阳楼》。我们先来看《旅夜书怀》,请同学们齐读一遍。

同学们觉得自己读的好不好?(生答好)很有自信,那我们暂且不下定论,等我们学了这首诗,再来说你们诵读的感情把握得是否到位。

二、教学过程 ㈠《旅夜书怀》

1、初看《旅夜书怀》这题目,觉得它写的是什么呢?(生答)

师:大家回答的都不错,旅,旅行、居旅,夜表示时间,书怀就是抒发情怀。“旅夜书怀”就是在行旅的夜里抒写自己的胸怀或怀抱。那大家先来看看“旅夜”,旅行,旅居,诗人为何会旅居?大家说说看

明确:杜甫在唐代宗广德二年即764年的春天携家人回成都,入严武幕。本来有这位好朋友的帮助,他可以在成都住下去,却不料严武在第二年四月忽然死去,他不得不再次离开成都,乘舟东下。《旅夜书怀》就是在途经渝州、忠州时写的,这一年杜甫已满53岁,他一直患有肺病和风痹,不时发作。他在2年前,安史之乱初时,曾有返回长安或洛阳的打算。但因地方军阀乘机作乱,及其他原因未能如愿。这回严武之死,他决心离开四川,转作潇湘之游,其实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因此,一路上心情十分沉重,不知一生漂泊何时才是个尽头。这首诗集中体现他这种心情。

①“旅夜书怀”是在行旅的夜里抒发自己的情怀,那为什么引发情怀呢?由什么触动了他的情怀?

明确:在行旅的夜里见到的景引发他的情怀 ②对景的描写有哪些?

明确: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③这两联的写景中包含哪些意象?

明确:细草、微风、岸、危樯、舟、星、平野、月、江流。

④先看首联,从诗中找一个词来概括其意象特点,为什么这个字最形象? 明确:“独”,因为在阔大的江岸删哪个,孤弱的细草在无边的风里摇摆不定,漫漫长夜里只有孤立突出的高高的桅杆和孤独的小舟,这番景象无不显出“独”

⑤再来看颔联,刚刚说了意象有“星、平野、月、江流”这些意象给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用诗中一个字概括意象特点的话你会选什么?

明确:低垂的星空,显得原野更加辽阔无边,更加荒凉,江水汹涌澎湃、奔流不息,月似乎不堪滚滚东流的大江的压迫一下子涌了出来。写出了无垠的星空,平旷的原野,浩淼的月光,奔流的江水,看上去那样的宏伟壮观。用“阔”来概括意象特点。

⑥首联写的是孤舟,写出了孤寂,可颔联却给我们展示了如此雄浑阔大的景象,那是人到底要写的是孤独还是阔大?

5.登高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1.了解杜甫生平、写作背景及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2.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忧思。教学重点:

1.掌握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技巧。2.赏析诗歌借景抒情的艺术特点。教学难点:

走进诗人的情感,感受诗人深沉的痛苦和无尽的哀思。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情景描述:

在春意盎然、鸟语花香的春天,人们喜欢到野外去踏春,去感受春天的美丽与生机勃勃。而在古代,人们更愿意登高望远,饮酒作赋,也许这也是我们的文化传统吧。唐代著名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写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200多年前,一个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夔州,长江边。大风凛冽地吹,吹得江边万木凋零。树叶在天空中飘飘洒洒,漫山遍地满是衰败、枯黄的树叶。江水滚滚翻腾,急剧地向前冲击。凄冷的风中,有几只孤鸟在盘旋。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这时,一位老人偊偊独行,朝山上走来。他衣衫褴褛,老眼浑浊,蓬头垢面,步履蹒跚,跌跌撞撞。他已经满身疾病,有肺病、疟疾、风痹。而且已经“右臂偏枯耳半聋”。

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

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 2.这个老人是谁呀? 是杜甫。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诗圣”杜甫的“登高”。二.朗读诗歌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

学习一首古诗,首先就是要进行的朗读,下面我们一起走进文本,品读诗歌。诵读时请同学们注意四点要求: 一是读准字音,二是把握节奏,三是注意轻重,最后要求读出感情。

1.接下来请同学们按照提示的要求自由诵读。2.(配乐朗诵《登高》)3.生齐读。

同学们读得都很不错,但我认为同学们还可以在这基础上读得更出色。在刚才的诵读提示中,最后一点要求是要读出感情,那么,怎样才能读得更好,更有感情呢?我们知道,诗人的创作往往是为了表达思想和内心的情感需要,或者说,诗人的作品,是为了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诗言志”么。那么,我们了解和把握诗人在诗作中的情感,我们就可以把这首诗读得更好了。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和探讨杜甫在这首诗中寄寓的情感。三.品读诗歌

1.同学们都朗读了这一首诗,也对这首诗有了初步感知,同学们能否用一个字或一个词说一说你读完后的整体感受。悲伤、忧愁、孤独„„

2.诗人的悲在诗歌中体现在哪里?或者说诗人悲从何来?

(1)诗人的悲首先体现在所见秋景的悲: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①首联和颔联共写了几种景物(意象),分别有什么特点。风、天、猿、渚、沙、鸟、落木和长江。

特点是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回鸟、落木萧萧和长江滚滚。②我们把这些寄寓作者情感的景物叫做“意象”,接下来我们看看诗人如何把自己的情感通过秋景体现出来的。

急风,是说风很大,而且又是秋天的风,这样的风更冷。急风凛冽,不仅吹在诗人身上,更是吹在诗人的心里。

天高阔远,在茫茫天地之间,诗人更觉自己的渺小,无限悲凉之情涌上诗人的心头。

猿的啼叫是哀伤的。哀猿声声,使诗人悲凉的心境更添一层。

(教师补充:古人诗歌中写到“高猿长啸”,大都抒发文人的悲伤,如: 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郦道元《水经注》)

清渚和白沙。从色调上看,清和白是冷色调,更显环境的冷清和凄凉。诗人触景生情,自然内心也倍感凄凉。

回鸟,这是一只找不到食物的鸟,也可能是一只找不到家的鸟,它到处盘旋,形单影只。

(教师补充:毛泽东笔下也有一只鸟: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竟自由。请同学们想一想,毛泽东笔下的鸟与诗人笔下的有什么不同?

这是一只展翅高飞、壮志凌云的鸟(鹰击长空);而诗人笔下的鸟是一只无家可归、低沉徘徊、孤独哀伤的鸟(回鸟徘徊)。

落木即落叶,到了秋天,树叶纷纷落下,意味着生命的终结。看到落叶诗人也感到自己到了生命的尽头,内心无限凄凉。

滚滚长江东逝水,东逝的流水会让人想到韶光易逝、人生苦短。

(教师补充:孔子就在长江边上感慨过:逝者如斯夫!苏轼在也在《赤壁赋》中写到: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后来人们就常用流水来比喻时光易逝、人生无常。)

(教师补充:这两句可以理解为诗人从生命的角度来写的。杜甫看到落叶飘零肯定想到了自己年老迟暮。杜甫于58岁客死夔州一小舟上,诗人写这首诗时已55岁,是去世前三年。)

3.诗人的悲除了体现在首联、颔联描写的秋景上之外,还体现在哪里? 还集中体现在颈联和尾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4.我们也来说说诗人境遇之悲的具体体现。

万里悲秋常作客,诗人长年漂泊他乡,壮志难酬,处境艰难。“万里”写出流浪之远,“常”写出流浪时间之长。

(教师补充:安史之乱时,李白从48岁开始流浪,一直到58岁去世,11年来安无定所。)

百年多病独登台,诗人年老了又身缠重病。诗人孤身一人去登台,倍感凄凉。(教师补充:诗人这个时候已患肺结核、疟疾和风湿病,一只手不能动弹,处境堪忧。)

5.如何理解尾联中的“艰难”一词?(联系课文注解)

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国家**(安史之乱),诗人漂泊在外,生活艰难,壮志难酬。

教师补充:诗人自身处境艰难,还处处为国为民忧心,让我们看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品质。

6.“潦倒新停浊酒杯”一句又怎么体现诗人内心愁苦的?

想借酒消愁,可是又患重病,不得不戒酒,本想一醉解千愁,终没有遂愿,心中万千愁绪无法排解,真是愁上加愁。

著名评论家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说:“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一句还有8层意思,你能读出来么? 系舟“万里”,故乡渺茫,此其一;

“悲哉秋之为气”,节令凄凉,此其二; “常”年如此,不知其终,此其三; 异乡“作客”,寄人篱下,此其四。“百年”一生潦倒,此其五;

体弱“多病”,缠身不愈,此其六; 孑然“孤”独,此其七;

重九“登台”,倍思乡亲,此其八。7.总结:

所以,整首诗以“悲”字为核心,是贯穿全诗的主线。诗人由内心伤悲到登高遣悲,由登高遣悲到触景生悲,有触景生悲到借酒消悲,由借酒消悲到倍增新悲。全诗起于“悲”而终于“悲”,悲景起笔,悲情落笔。唉!怎一个“悲”字了得啊?

四.再带着感悟朗读。

对诗人的情感把握和了解了之后,我们能否把这首诗朗读得更好呢? 同学们先来欣赏一段视频朗读。

刚才这一段朗读与先前的一段朗读,哪一段读得更好,请同学评一评。学生朗读。

五.看杜甫《蜀相》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内心情感?

6.登高公开课教案 篇六

杜甫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杜甫的生平及本诗的写作背景。2.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无尽的哀思。

二、过程与方法

1.掌握诗歌诵读的基本方法。2.掌握情景交融的艺术表现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走进诗人的情感,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无尽的哀思。【教学重点】

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品味鉴赏诗歌语言,了解此诗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教学难点】

在朗读背诵中,感受诗人悲凉的内心世界,领略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教学方法】

诵读、讲析、点拨、讨论法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孔子曰:“君子登高必赋。”这就是说,古人登高往往吟诗作赋。同学们,跟随老师一起回忆一下咱们之前学过的有关登高的诗。陈子昂在登上幽州台后这样写道:“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创然而涕下。”我们都知道这是陈志昂对短暂生命的思考。王之涣登上鹳雀楼后说:“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呢,是一种广阔的胸怀。王维在重阳节登高时说:“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愈少一人”,这表达了诗人对故土对亲朋的思念之情。从回忆的情况来看,同学们对这类诗掌握得都不错,那么今天咱们再学习一首有关登高的诗,这就是杜甫诗三首的最后一首《登高》。

二、了解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杜甫写于大历二年,当时杜甫已经55岁,虽说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可国家仍然是动荡不安、民不聊生,杜甫只能四处漂泊。后来诗人投奔了一个在四川当官的朋友,这个人就是严武。可好景不长,严武去世了,诗人只能再度漂泊。最后,诗人辗转来到夔州。杜甫终年58岁,写这首诗是在他去世的前三年,国家内忧外患,诗人疾病缠身。诗人登高望远,面对苍茫的秋景和滚滚长江写下《登高》。

三、整体感知

1.老师范读

2.学生齐读、自由朗诵 要求:读出声音、读出感情 3.预设问题:

同学们,你们读出了诗人登高望远的什么心情呢? 从哪里读出的诗人的这些情感?

四、揣摩探究

1.找出这首诗哪些是写景的句子,哪些是抒情的句子?

明确:前四句是写景,后四句是抒情。2.一共写了哪些景?

明确:风、天、猿、渚、沙、鸟、落木、长江 3.这些景有哪些特点?

明确:急、高、啸哀、清、白、飞回、萧萧下、滚滚来 4.诗人是怎样来描述这八种哀景的?

5.“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抒发了常年漂泊、老病孤苦、忧国忧民的情感。6.本诗诗眼为哪一字?

明确:悲

7.本诗都体现了哪些悲意?

明确:罗大经读出了八层意思,同学们能读出几层意思,课后思考。

五、板书设计

景(意象):风、天、猿、渚、沙、鸟、落木、长江 特点:急、高、哀、清、白、飞回、萧萧、滚滚

上一篇:党的十九届二中全会会议精神心得体会下一篇:安家中学创建和谐校园建设工作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