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中经典名篇(3篇)
1.诗经中经典名篇 篇一
诗经名篇欣赏
《诗经》简介: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的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原本只称《诗》,是儒家的经典之一。(儒家奉有“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乐》《春秋》)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
《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又称15国风,大都是民间的歌谣,它和屈原的《离骚》后人经常把它们并称为“风骚”,本用来指两大文学流派,后人多用来指文人如“迁客骚人”。但是再后来的许多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风骚”其意却大相径庭,如“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身量苗条,体格风骚”“卖弄风骚”等。“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它是一种正统音乐。“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优良传统的源头,其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对我国文学,尤其是诗歌的发展有着深广的影响。诗歌的形式以四言为主,多或隔句用韵,并普遍运用“赋”、“比”、“兴”的手法,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特点。诗“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二、《诗经》中的经典名句
1、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语出《诗经·周南·桃夭》。译:桃树繁茂,桃花灿烂。
此以桃花的鲜艳茂盛比喻新嫁娘美丽成熟的风韵,语言质朴,但不乏流丽之态。
2、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语出《诗经· 卫风·硕人》。译:浅笑盈盈酒窝俏,黑白分明眼波妙。
这两句诗从动态的角度描述了卫庄公的夫人庄姜令人消魂的风采,微笑时酒窝中贮满了爱意,双目流动时,明亮的眸子更是黑白分明。
3、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语出《诗经· 王风·黍离》。译:知道我的人,说我心烦忧;不知道的,问我有何求。高高在上的老天,是谁害我如此(指离家出走)?
东周初年,王朝大夫重返镐京,见到宗庙破败,黍稷离离的荒凉景象,不由得感慨万千,诗人说,了解他的人知道他心怀忧郁,不了解他的人会以为他在寻找什么,老天在上,到底是谁造成了这种局面?后一句尤为发人深省,其中既有对周幽王无道的谴责,也有对犬戎入侵的不满。
4、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语出《诗经 小雅 采薇》。译: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轻轻飘动。如今回家的途中,雪花粉粉飘落。
这几句诗反映了守边战士在返回故乡的途中所表现的凄凉之感,诗中的“杨柳”和“雨雪”已经完全人格化了,它们和作者一道担负着人生的重压,成了人生聚散离合的直接参与者,此中语言的清新圆润,很容易使人想起魏晋以后诗歌的风调。
5、风雨如晦①,鸡鸣不已②。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语出《诗经 郑风 风雨》。
①[如晦]昏暗得好像夜晚。②[已]止。
译:风雨晦暗秋夜长,鸡鸣声不停息。看到你来这里,还有什么不高兴呢?
风雨交加,天色昏暗,群鸡乱叫,这个时候女主人公更需要精神上的安慰。因此,意中人到来时,不由得欣喜若狂。诗句风格直率,无忸怩之态,十分快人心意。
6、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语出《诗经 秦风 蒹葭》。译:芦荻青青,白露成霜,在这寂寞的秋日,亲爱的人儿却在水的那一边。
诗人以秋景作为发端,可谓道尽了人生的忧患。因为秋天是生命走向死亡的季节,天人相对,不能不激起满怀的悲绪,这是中国古代文人普遍的悲凉感,而这几句诗可谓其滥觞。
7、如切如磋①,如琢如磨②。出自《诗经·卫风·淇奥》。
译: ①[切、磋]本义是把骨角玉石加工制成器物,引申为学问上的商讨研究。②[琢、磨]本义指制玉器时精细加工,比喻对德行或文章修饰使其精美。
8、投①我以木桃②,报③之以琼瑶④。出自《诗经·卫风·木瓜》。
①[投]这里指赠送。②[木桃]就是桃子。③[报]回赠。④[琼瑶]美玉。译:他送我木瓜,我就送他佩玉。
9、呦呦①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出自《诗经·小雅·鹿呜》。①[呦呦(yōuyōu)]鹿呜声。
译:野鹿呦呦叫着呼唤同伴,在那野外吃艾蒿。我有许多好的宾客,鼓瑟吹笙邀请他。
10、兄弟阋①于墙,外御其侮。出自《诗经·小雅·棠棣》。
译:兄弟在家中争吵,但对外来的入侵和侮辱却共同抵御。①[阋(xì)]争吵。
11、高山①仰止,景行②行止(jǐng háng xíng zhǐ)。出自《诗经·小雅·车舝(辖)》。①[高山]比喻道德崇高。②[景行]大路,比喻行为正大光明。
大致意思是赞颂孔子的品行才学象高山一样,要人仰视,而让人不禁按照他的作为为行为准则。
12、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出自《诗经·小雅·鹤呜》。
译:它乡山上的宝石,同样可以雕刻成玉器。原比喻别国的贤才可为本国效力。后比喻能帮助自己改正缺点的人或意见。
<>
13、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出自《诗经·小雅·小旻》。
解释:战战:恐惧的样子;兢兢:小心谨慎的样子。形容非常害怕而微微发抖的样子。也形容小心谨慎的样子。临:靠近;渊:深水坑。如同处于深渊边缘一般。比喻存有戒心,行事极为谨慎。履:践、踩在上面。象走在薄冰上一样。比喻行事极为谨慎,存有戒心。
14、出自幽谷①,迁于乔木。出自《诗经.小雅·伐木》。
①幽谷:深谷。迁:迁移。乔木:高树。原指鸟儿从幽深的山谷迁移到高树上去。比喻乔迁新居。
15、靡①不有初,鲜②克③有终。出自《诗经·大雅·荡》。①[靡]没有谁。②[鲜(xiǎn)]少。③[克]能。
译:开始还能有些法度,可惜很少能得善终。原句大意是没有谁向善没有一个开始,但很少能坚持到底。
16、关关雎鸠,在河之舟,窈窕淑女,君子好求。《诗经·国风·周南·关雎》 译:水鸟应和声声唱,成双成河滩。美丽贤德的,正是我的好伴侣。
17、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国风·王风·采葛》 译:采蒿的姑娘,一天看不见,犹似三季长。
18、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诗经·国风·郑风·子衿》
子:诗中女子指她的情人。衿(今jīn):衣带、衣领。即系佩玉的带子。悠悠:忧思貌
译:你的衣领青又青,悠悠思君伤我心。
原诗描写一位女子对恋人的思念之情。这两句是说姑娘的心因思念情郎而悠悠然。正因为“青青子衿”在姑娘眼前不断闪现,以致刻骨铭心,才使姑娘对情郎的思念呈现出了绵绵不已的状态。这两句非常逼真地把热恋中的姑娘的含蓄、多情的心态刻画了出来,可谓淋漓尽致。后来“青青子衿”又引申为高士、贤才,曹操在《短歌行》中就曾用这两句诗表达他对天下贤才的渴望。
19、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诗经·周南·关雎·序》)
译:指提意见的人只要是善意的,即使提得不正确,也是无罪的。听取意见的人即使没有对方所提的缺点错误,也值得引以为戒。
20、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大雅·抑》)
译:人家送我一篮桃子,我便以李子相回报。简单说 就是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
21、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诗经·国风·邶风·击鼓》
译:生生死死离离合合,我曾经对你说过,我愿意握着你的手,伴着你一起垂垂老去。
22、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汝,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魏风·硕鼠)
译:老鼠老鼠,别再吃我的黍。多年侍奉你,可从不把我顾。发誓要离开你,到那舒心地。(这里把剥削阶级比作老鼠)
23、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诗经·秦风·无衣》
译:谁说没有衣裳?和你穿同样的战袍。君王要起兵,修整好戈和矛,和你同仇敌忾!
24、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诗经·小雅·天保》
译: 犹如上弦的月,好比初升的日。恰似南山之寿,不会崩坍陷落。犹如松柏枝叶,长青不衰。(用于祝人长寿)
《诗经》中的爱情名篇:
诗经如彼岸花,即使无法摘取,也一直存活于心。其实它只是民歌,没有想象中那么疏远不可亲近。只是,在渡河的时候,被我们无声的遗落在另一个时代,当你返身去找时,它已经没入河流之中。
用诗的清雅去寻找,用经的深邃去看待,它也许是前世的前世,我们心底曾经响过的声音。我们在一起曾经唱过的歌谣。
诗三百,不过是前生无邪的记忆。
--------安意如 诗经·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邓丽君原唱歌曲《在水一方》源自于《诗经蒹葭》
“绿草苍苍,白雾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绿草萋萋,白雾迷离,有位佳人,靠水而居。我愿逆流而上,依偎在她身旁。无奈前有险滩,道路又远又长。我愿顺流而下,找寻她的方向。却见依下佛,她在水的中央。我愿逆流而上,与她轻言细语。无奈前有险滩,道路曲折无已。我愿顺流而下,找寻她的足迹。却见仿佛依稀,她在水中伫立。绿草苍苍,白雾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
诗经•周南·关雎•先秦
关关雎(jū)鸠(jiū),在河之洲。
窈(yǎo)窕(tiǎo)淑女,君子好(hǎo)逑。
参差荇(xìng)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wù)寐(mèi)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zāi)悠哉,辗(zhǎn)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mào)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lè)之。
点评摘录:
1、雎鸠是离爱情最近的鸟。近到它“关关”的叫声,在那思慕女子的男子听来也是在呼唤自己的爱人。
2、爱情需要激动,激动才能有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思恋;爱情需要“辗转反侧”的心动,唯有心动才能迸发爱情的火花;爱情需要“寤寐思服”的情动,唯有情动才能体验爱慕的纠缠;爱情是风花雪月,爱情是花前月下,爱情赋予人们最大的激情。
3、“参差荇菜,左右流之”一联,描写了淑女的美丽贤惠,勤劳忙碌的姿态,“流”极写少女顺着水流,忽而向左,忽而向右地采摘荇菜的姿态,使之富有动感与生机,也暗含了少女难求的意味。“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一句反映了求之不得的烦恼,悠哉一词的叠用将作者长夜难眠的相思之苦刻画得入木三分……巧妙优美的语言反映了复杂的心境:渴望与失望交错,幸福与煎熬并存,一位少年的爱慕之心就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4、如此从容的诗句,真如行云流水。读来仿佛处在春天三四月间,春风吹拂,杨柳依依。那诗中的君子淑女,相互爱慕。梦寐辗转,写得天真自然,很是心性流露。
5、一个优雅娴熟的女子正立在沙洲上,娉娉婷婷。她正静静地看着前方,面前的那湾碧水牵动了女子心中万千柔情,也不知她在想些什么,一会儿紧锁双眉,一会儿凝神微笑,这顾盼生情的模样是那样地动人心魄,那一抹浅笑会落入谁的眸子进入谁的梦?
这是一条没有名字的河,河流上漂浮着参差不齐的紫红色的荇菜,隔着一条河遥遥相望。此岸,是谦谦君子;彼岸,是窈窕淑女。河水弯弯,涟漪轻漾,记载着一幕古老的爱情。河中央立着的女子,粉腮红润,秀眸惺忪,她只需轻抬素手,便有盈盈香气芬芳入鼻。这是一条多么撩人的河呀!令人茶饭不思、辗转难眠。多少个夜晚,星光明月,尽皆暗淡在这条思念的长河里。
2.诗经中经典名篇 篇二
关键词:大学生,经典名篇,健全人格
当今时代,社会飞速发展,贫富悬殊差距日益加大,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升学竞争、评优竞争、考研竞争、就业竞争、升迁竞争等无一不影响大学生情绪,甚至造成大学生人格的缺陷,如何使学生个体在社会的生存和发展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使学生成为健全人格的一代青年。笔者认为,大学生诵读历经千百年岁月的淘洗而流传下来的中华民族的经典有利于培育大学生健全人格。
一、经典诵读,有利于锻造大学生坚强的意志
中华民族历经千百年岁月淘洗流传下来的经典诗文,不但是汉语言文学的典范和精华,更是蕴蓄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格。经典既是人文理想的荟萃,又是民族智能的源头,是经久不衰的万世之作,是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著作,是经过历史选择出来的“最有价值的书”。开展诵读语言凝练、意存高远、富有哲理的经典诗文,把传统优秀文化的种子播撒到学生幼稚的心田,让学生成长的根深深扎在民族文化的沃土里,有利于学生增进语文能力,提高文化素养;开发记忆潜能,培养好学精神;陶冶高雅情操,提升人生境界;开拓心胸志趣,锻铸坚强意志。笔者认为:意志教育是塑造学生完美人格的现代教育形式之一。中国传统教育,特别是儒家的教育,是教人成人的教育,教育的性质是面向人生的,其目的就是培养完美的人格。而儒学的先祖孔子认为:完美人格就是表里和谐,智、仁、勇兼顾。君子、成人就是具有完美人格的人。孔子倡导的人格教育,在我国历史上,培养了中华民族自尊自强的民风民气。人要有人格,国要有国格,在千百年成败兴衰的变迁中,这种求仁尽义的传统,始终一脉相承,维系着民族的独立和统一。
苏东坡之所以能在任何困难环境中保持一种乐而忘忧的伟大情怀,成为世人敬仰的文学大师,就因为他从儒释道三家的思想精髓中吸取了营养,并内化成为一种属于苏氏思想性格的美质,锻造了非常健全的人格精神,内化为一种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苏东坡的这种文化积累与思想升华,正源自他年轻时候对中国经典文化的多元吸纳。年轻的大学生朋友常常诵读司马迁的“古者富贵而名磨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这些经典句子难道对大学生坚强意志、健全人格的培育没有一点潜移默化的影响吗?诵读活动需要每天坚持不懈,而且时间相对固定,使诵读成为学生每日常规。通过每天的诵读经典积累,学生日日浸漫其中,滋养不懈,绵绵不绝。时间一长,学生的兴趣、定性、智慧逐渐滋生,这正是定静、修养身心的终身教育之功。经典诵读不是功利性的短期目的,而是修养学生身心、开启学生智慧的长期学习行为。在诵读活动中,引领学生以平静的心态进行诵读,方式多样,愉悦诵读,如歌可吟,不知不觉间则大器成矣。没有坚强的意志,人类将一事无成;没有坚强的意志,大学生也就很难成功。
二、经典诵读,有利于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文化是何其的灿烂,古人留给人们的文章是何其的丰富。除去了精美的文词和超凡的意境外,折射在我们面前的便是古代文人们的人格魅力了。古代的文人们是早已逝去了,留下的只有这些万古不朽的文章,而他们的人格魅力正蕴涵其中与之长存。诵读《论语》时,从“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感受到孔子人格魅力所在。他认为任何人总是有着优点,可以让其他人学习的,他的这种肯定是对每一个人的生存价值的承认。在儒家教育中,感受到了孔子教人成人的三个层次,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领悟了个人理想信念的树立与社会的相关联系。诵读《大学》,明白《大学》有其当代价值,它是对人的文化心理结构的一种塑型;它强调尊重历史,尊重教化,尊重道义;它还特别强调了个体精神修养的重要性,这一点对于当今世界的和谐发展的意义不可低估。“大学之道”有三个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而实现这三个纲领有其具体做法:“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三个纲还要配以具体的步骤:“平”、“治”、“齐”、“修”、“正”、“诚”、“致”、“格”。这“八目”是《大学》的核心思想。“八目”有着很深的思想关怀和人文意识,并没有过时。诵读《离骚》,谈论着屈原之死,总能感受人格魅力对社会的作用。屈原在广大学生心中一直是一个坚定的爱国者,是所有崇尚的爱国者的典范。而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同样激励着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通过诵读,使学生初步具有爱国的思想感情;初步确立长大后要通过从事某种事业来为祖国、为社会民众服务的思想;初步懂得奉献社会是每一个社会成员的职责;初步懂得全面提高自身素质,既是国家对自己的要求,也是自己应尽的义务。
三、经典诵读,有利于大学生磨练健康品质
古人云:“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在儿童天性未染污前,善言易入,先入为主,待其长大而不易变,故人之善心、信心和优秀品性须在幼小时培养。因此,有目标地选择经典名篇,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到积极向上的进取心,敢于成功而不骄傲,面对挫折不气馁,适度地表现自我而不自悲,敢于接受挑战,不惧怕竞争,有克服困难的勇气,不嫉妒他人的成功和优点,不猜忌别人,能宽容他人。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敏,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经常诵读孔子的九思,使得多方思虑,不断反思自己的言行。把完全人格的培养贯穿于人的一切活动中,在不断的反思过程中塑造美好品德心理。
吟诵着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聆听着他一生的坎坷不平、艰辛不已,会激起人们最震撼的心灵感触,面对挫折不气馁。苏东坡是中国文坛的千古奇才,他才华横溢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但他一生坎坷不平、艰辛不已。一夜间从政坛、文坛名人沦为任意受人凌辱的小民,这种打击是让人绝望的。起初他也打算自杀,并几次自杀,但没有成功,幸好没有成功,也幸好从此他承受住了,他转变了,他以健全的人格承受人格不健全者的迫害,名利生死在他眼中淡薄了,他忘却了一时得失,以随遇而安来接受,自此再没有自杀过,而是顽强的生活。他在苦难中重塑自己,写下了千古绝唱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在艺术、才情上获得了一次蒸饬和升华。同样也使这些后代子孙得以明白:生存下来便不可限量的真理。诵读圣贤的经典,遇到困难时,会想到古人说“遇到困难应当愈挫愈勇”,就会勉励自己不要灰心,不要难过。孟子说道:“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要是记起这样的话,就会认为自己是有用的人,一定不会自暴自弃,还会勇于承担一切困难和艰辛。在读经的过程中,纵观历史上的圣贤、伟人的成长历程:孔老夫子自幼失去父亲,由母亲含辛茹苦将他教育成人,最终成为至圣先师。孟子也是自幼父亲就过世了,“孟母三迁”,用心良苦地教育孩子,终使孟子成为中国历史上的贤人。范仲淹靠苦学,经历了种种的艰辛,最终成为国家的宰相、国家的栋梁。他廉洁奉公的品行流传至今。历史上所有成圣成贤的人哪一个不是历尽艰辛,经历种种考验最后成为圣贤之人的?
为什么通过经典诵读,又能够产生这样的作用呢?实际上这里面有一个目前科学界难以解析的现象,也就是经典的潜移默化作用,“润物细无声”的作用远远高于通过各种形式来构建道德品格、提高道德素质水平所能起到的作用。你只要读它,在无形当中道德素质就能够建立起来。你只要启动读者的灵性就行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理性的思维,而且大学生们的求知是渴望大量知识进入他们大脑和心灵。把最精华的东西推荐给大学生,大学生就能够很快地进行受纳,并且进行整合,就像电脑的排序一样,他们自己也有个自动排序的过程,先后优劣,先天的和后天的这些知识,就能够自动地在自己的心灵和大脑当中建立起来,构建起自己的一个模式。后天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关键是提供什么东西,你能够提供给他最佳的营养,他就能够迅速地成长。
四、经典诵读,有利于大学生提高智力
诵读经典之初,很多人对于大学生读经有着顾虑,当然,主要还是担心耽误大学生学习其他的文化基础知识。其实,诵读经典不仅不会影响学生学习其他文化基础知识,反而是能够帮助他们掌握或提高独立学习的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
1. 经典诵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注意力是学生提高学习效率的关键因素之一,是人们获取知识,掌握技能,完成各种智力操作的必要条件。诵读经典古籍,培养学生读书兴趣,增加历史、地理、天文、数学、常识、文学各方面知识,不自觉中挖掘了学习的潜力,逐渐使学生遨游在文化知识的海洋中,这有助于学生掌握一些社会、自然、生活的基本常识,初步具有独立观察、思维、动手操作的能力。
2. 经典诵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记忆力。
学习古代经典,对文意的理解与诠释固然不可或缺,但是能背诵更为关键。可惜目前的学生对中国经典的学习还多是停留在浅尝辙止的层面。唐代文学学会会长傅璇琮曾讲过这样一段话:“加强对古典文学名篇的阅读和记忆是尤为重要的。
3. 经典诵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经典蕴藏着巨大的语言宝库。许多名篇,读之字字珠玑,诵之金声玉振。“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应当让广大青少年在吟咏诵读中含英咀华、衔华佩实,使他们不再有灿烂的心声无以言表的尴尬,少一点粗俗的表白,多一点儒雅的谈吐;少一点词穷木纳,多一点含蓄幽默。在学习与生活中左右逢源、信手拈来、出口成章、下笔有神。上个世纪30年代我国出现了一大批作家,这些作家都是经典背诵的高手。没有年轻时的背功的训练,就不可能有鲁迅、郭沫若、巴金、老舍、曹禺等这些大师级的人物,也不可能有陈寅恪、季新林等国学大师,自然就不可能有等身的著作。
3.诗经蒹葭名篇长文赏析 篇三
蒹葭
先秦:佚名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译文及注释
译文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岸那一边。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滩。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水边那一头。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译文及注释二
译文 大片的芦苇青苍苍,清晨的露水变成霜。我所怀念的心上人啊。就站在对岸河边上。逆流而上去追寻她(他),追随她(他)的道路险阻又漫长。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他)仿佛在河水中央。 芦苇凄清一大片,清晨露水尚未晒干。我那魂牵梦绕的人啊,她(他)就在河水对岸。逆流而上去追寻她(他),那道路坎坷又艰难。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他)仿佛在水中小洲。 河畔芦苇繁茂连绵,清晨露滴尚未被蒸发完毕。
意境
诗的象征,不是某词某句用了象征辞格或手法,而是意境的整体象征。“在水一方”,可望难即是人生常有的境遇,“溯徊从之,道阻且长”的困境和“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的幻境,也是人生常有的境遇;人们可能经常受到从追求的兴奋。到受阻的烦恼、再到失落的惆怅这一完整情感流的洗礼,更可能常常受到逆流奋战多痛苦或顺流而下空欢喜的情感冲击;读者可以从这里联想到爱情的境遇和唤起爱情的体验,也可以从这里联想到理想、事业。
赏析二
如果把诗中的“伊人”认定为情人、恋人,那么,这首诗就是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对美好爱情的执著追求和追求不得的惆怅心情。精神是可贵的,感情是真挚的,但结果是渺茫的,处境是可悲的。然而这首诗最有价值意义、最令人共鸣的东西,不是抒情主人公的.追求和失落,而是他所创造的“在水一方”可望难即这一具有普遍意义的艺术意境。好诗都能创造意境。意境是一种格局、一种结构,它具有含容一切具备相似格局、类同结构的异质事物的性能。
创作背景
关于这首诗的内容,历来意见分歧。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种说法:一是“刺襄公”说。《毛诗序》云:“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今人苏东天在《诗经》辨义中阐(chǎn )析说:“‘在水一方’的‘所谓伊人’(那个贤人),隐喻周王朝礼制。如果逆周礼而治国,那就‘道阻且长’、‘且跻’、‘且右’,意思是走不通、治不好的。
赏析
【诗经中经典名篇】推荐阅读:
诗经中祝福前程的句子10-04
诗经中赋比兴艺术手法09-06
解读《诗经》中战争诗的主要特征08-19
语文经典名句名篇记诵08-02
诗经名句——《诗经·卫风·硕人》08-27
诗经月亮之上07-03
诗经讲义07-05
诗经烈祖07-07
诗经关雎课件07-08
诗经 氓 教案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