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2024-08-06

浅谈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教育(精选11篇)

1.浅谈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篇一

浅谈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四川省武胜万善中学校

高峰

现在的有一部分中学生缺乏诚信、缺乏爱心做事没有责任感,遇到困难缺少恒心,本人做为一个化学教师,试从化学科教学中来谈谈中学生的德育教育。

一、利用化学史进行优良品质的教育

一个进步,都是前人的努力换来的,甚至可能是生命换来的。所以在教学中可以适当的介绍一些化学史,倒如我们讲到原子的结构时,则可以引入原子结构的发现艰难及英国化学家原子论的创史人道尔顿,以“午夜方眠,黎明即起”作为治学的座右铭,自学成才。例如讲有机会的时候,可以介绍瑞典化学家舍勒原来是一个药店的学徒工,由于他顽强的学习精神,刻苦钻研,结果发现了许多气体并合成了许多有机物。讲卤族元素的时候可以介绍求真理,顽强不屈氟单质的制取者戴维,从1813年英国化学家戴维开始对氟进行研究到1886年由法国科学家莫瓦桑制得单质氟,其间有不少科学家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很多人中毒,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然而科学家们还是前仆后继,毫不退缩。在高中的课本中有很多可以用来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例子,如严肃认真,敢于创新的法国化学家拉瓦锡把天平作为研究化学的工具,全面研究了燃烧现象,彻底推翻了统治化学长达百年之久的“燃素说”。而英国化学家瑞利和拉姆基在测量气体的密度时,发现由亚硝酸铵制得的氮气和由空气分离所得的氮气密度不同,但是仅几毫克的差别。别人是容易忽略的,而他们却认真地分析研究,进一步地分离测量,最后发现了稀有气体。可以说一本高中的化学课本,只要我们善于发现,每章每节都可以向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二、通过中外科学家的感人事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中国化工之父侯德榜博士,从小热爱祖国,学习勤奋。留美8年获博士学位后,放弃国外的优越条件,以赤诚的爱国之心回到祖国,建起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永利碱厂。“七·七”事变,天津沦陷,日本本鬼子威逼永利合作时,侯德榜态度坚决,断然拒绝,后率众入川,筹建了川厂。在他的努力下,经过多次的摸索和试验,终于发明了“侯氏制碱法”,名震中外,为中华民族争得了荣誉。丹麦著名物理学家玻尔在二战时期被迫离开被德国占领的祖国。为了表示他一定要返回祖国的决心,把诺贝尔金质奖章溶于王水隐藏起来。后来纳粹分子窜进玻尔的住宅,而那瓶溶有奖章的王水溶液就在他们的眼皮底下。战争结束后,玻尔又从溶液中还原提取出金,并重新铸成诺贝尔奖章。重新铸成的奖章显得更加灿烂夺目,因为它凝聚着玻尔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一生荣获两次诺贝尔奖的居里夫人,把自己的艰辛努力发现的元素命名为“钋”,以纪念她的祖国波兰。科学家的这些热爱祖国的动人事迹,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祖国的优良品质。

三、通过环境保护教学,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在全球,臭氧层遭受破坏,温室效应使地球温度升高,冰川融化使得海面上涨,这一切已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在国外,如英国的烟雾事件,美国的光化学烟雾事件,日本的哮喘并水俣病等,都是由于工业“三废”没有有效处理造成的。在我国,每年废水、废气、废渣的排放量也相当大,而且有增无减。大部分城市出现酸雨,由环境污染引起的事故每年多达数千次。这些触目惊心的事实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把环保意识渗透到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浅谈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篇二

一、树立数学教学的素质观。

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 转变人才观念、质量观念, 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转变观念的关键在于努力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 促成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中学数学教学的目的, 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 不仅培养他们的数学素养, 更要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使之成为具有一定创造力的人。由于学生在知识、技能、能力方面的发展各不相同, 学生之间存在着诸多差异, 因此教师要努力创造条件, 因材施教, 使每个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和提高。其次,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自觉地把素质教育融于教学之中。在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 创设情境,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积极思考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使学生的才能得到充分表现, 从而提高学生的素质。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在数学教学中主要表现为对已解决问题寻求新的解法。“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 学生探索知识的思维过程总是从问题开始, 又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和创新。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 自己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 探索未知领域, 寻找客观真理, 成为发现者。要让学生自始至终地参与这一探索过程, 发展学生创新能力。如在球的体积教学中, 我利用课余时间将学生分为三组, 要求第一组每人做半径为10厘米的半球;第二组每人做半径为10厘米、高10厘米的圆锥:第三组每人做半径为10厘米、高10厘米圆柱。每组出一人又组成许多小组, 各小组分别将圆锥放入圆柱中, 然后用半球装满土倒入圆柱中, 学生们发现了它们之间的关系, 半球的体积等于圆柱与圆锥体积之差。球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集公理化思想、转化思想、等积类比思想及割补转换方法之大成, 就是这些思想方法灵活运用的完美范例。教学中再次通过展现体积问题解决的思路分析, 形成系统的有条理的体积公式推导思路, 把这些思想方法明确地呈现在学生的眼前。学生才能从中领悟到当初数学家的创造思维进程。

三、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新的教材中, 许多小标题都是以疑问的方式出现的, 如:“数怎么不够用了?”“能追上小明吗?”“妈妈为你办教育储蓄了吗?”等等, 非常有趣, 富有挑战性, 很适合学生的口味。因此, 教师在教学时要认真阅读教材, 理解教材意图, 特别是在创设情景时不能随随便便, 或者是搞花架子, 这样容易流于形式。教师在情景创设时, 目的性要强, 要选取有特色、能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求知欲的素材来创设情景, 这样才能达到目的。例如我在讲解“有理数的乘方”时, 是这样设置教学情景的, 将“有理数的乘方”的“读一读”中一个有趣的故事———“棋盘上的学问”安排在新课前, 教师提出问题:你认为“国王的国库里有这么多米吗?”, 当时教室里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 同学们三三两两在讨论, 有的说“有”、有的说“没有”, 还有的睁着好奇的大眼睛在等待着教师的答案, 这时教师抓住时机进行引导:等我们学了这一节的内容后, 大家自然就明白“国王的国库里到底有没有这么多米”了, 这样从教学一开始, 就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求知欲。

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运动员没有长期从严从难的艰苦训练, 不可能在国际竞赛中夺魁。学习数学也不例外, 总得做一些练习, 实践所学知识, 才能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才能熟练掌握解题方法及规律。在练习上除弄通各类例题之外, 首先必须完成课本中的习题, 这是最基本的数学训练, 也是学生应该完成的最基本的学习任务, 教师对其中的个别难题要做到精讲。课堂上一定要保证学生有做练习的时间, 课外一定要加强作业的收交管理。另外, 要正确处理好练习题的数量与质量的关系, 避免题海战术, 但也要避免题量不足, 没有一定数量, 就难以保证一定的质量。

五、培养学生团队精神。

团队精神就是一种相互协作、相互配合的精神。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多设计一些学生互相配合才能解决的问题, 增进学生的协作意识, 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在教学“统计的初步认识”时, 我播放了一分钟内经过校门口的各种车辆的录像, 让学生数一下各种车辆的数目, 学生要求教师再放一遍录像, 因为车辆太多。速度又快, 他们数不过来, 又放一遍, 学生还没有数清楚, 这时, 我启发学生:“想想办法。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一些小组就开始商量, 分工合作, 在小组内, 有数轿车数目的, 有数公共汽车数目的;还有数面包车、大卡车等数目的。又放一遍录像后, 学生顺利地完成了统计任务。

六、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3.浅谈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篇三

关键词:德育中学化学教学 爱国主义 环境保护 科学精神 科学方法 科学态度 人生观 价值观真善美 教育

德育是学校通过各学科教学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法纪和心理品质的教育,牵动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的实践活动。 而课堂教学又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科的德育功能,渗透德育教育也是学科教育中的一个重点内容。 中学化学教学作为化学教育的主渠道,除了传授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外,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渠道。

一、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人们对自己的民族及其文化、优良传统的热爱之情,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爱国主义觉悟,是德育工作中的重要内容。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动员和鼓舞民族团结的一面旗帜,化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化学教材中也有着丰富、生动、具体的爱国主义素材。 如举世闻名的火药、造纸术、湿法练铜的发明。1965年我国成功地合成了牛胰岛素,是世界上第一个合成蛋白质的国家,它对探索生命奥秘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侯德榜发明了联合制碱法等等,这些材料可增强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浓厚的爱国热情。将这些内容采用摆事实讲道理、循循善诱、潜移默化的方法予以渗透,一件件生动的事例,一组组统计的数据,一条条鼓舞人心的数据,一个个妙趣横生的典故,必然会在学生的心灵深处点燃爱国之火。风趣幽默的语言,抑扬顿挫的语调,生动活泼的形式,会使学生心情舒畅,精神振奋、兴趣盎然,在充满激情的氛围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二、环境保护教育。

当前全球性的生态环境危机已成为世界几大危机之一,环境意识已成为人类文化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上抓住化学教材的潜在因素,教学和作业中穿插、渗透环保意识教育:在“元素”教学中通过地壳元素含量与组成人体血液的元素含量极为相似的例子,使学生明白生命与地球的关系是通过它们的元素体现的。 在做实验时,教师的实验操作要正确、规范,要防止出现忽视环境保护的一些演示性操作错误。例如:在普通教室中进行有毒气体的制取实验却忽略了按装尾气吸收装置等。同时,还要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防止有毒气体或液体的泄漏,指导学生正确处理废液、废渣和剩余药品。以培养和强化学生的“绿色化学”和环境保护意识。 当今世界呼吁,保护环境,势在必行,人人有责。化学教学中,许多知识的教学与环境保护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趁此良机,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的教育。例如,在教学水一节中,我向学生详细介绍水的重要性、水与工农业的关系、现在我国水资源的严峻形势、水污染、怎样保护水资源,从学习中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陶冶学生热爱大自然的高尚情操。

三、 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态度 教育

化学中的科学精神主要包括:( 1 )崇尚科学、崇尚真理、热爱科学、追求科学的精神。如德国化学家波施,经过两万多次实验终于找到廉价的合成氨的催化剂。可以想象一个不热爱科学的人会在科学上取得巨大成就。( 2 )敢于怀疑、百折不挠、积极进取精神。( 3 )勇于探索、坚持真理、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精神。( 4 )善于协调,学会合作的精神。教师应珍视这一宝贵的精神财富。

科学方法的培养要与具体教学内容结合,以具体内容为依托,培养不同的科学方法。学习《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煤和石油》等内容时,指导学生阅读,并教给他们阅读的方法,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学习酸、碱、盐的概念时,先学习常见酸碱盐的电离方程式,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归纳、分析共同点最后形成概念。对酸类、碱类的性质的学习培养学生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的方法。学完一节、一章、一个单元后指导学生及时复习,找知识骨架,形成知识网络,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学中要努力挖掘科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具有一定科学素养,能主动获取和驾驭知识的人才。

培养学生科学态度的重要途径是化学史教育和化学实验,通过化学史介绍重要的化学史实,了解人类对物质变化规律认识的长期性、艰巨性和相对性,以及科学家们刻苦钻研、坚持不懈、勇攀科学高峰、时刻追求知识的献身科学的精神,对学生科学态度及科学思想的形成起到良好的激励和教育作用。化学实验对培养学生“实事求事,严肃认真,不怕失败”的科学态度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实验可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的能力。通过化学实验还能培养勤俭节约,团结互助的品德。

四 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人生价值是价值观的核心,科学高尚的人生价值观是学生成才的有力保障。教学中我 介绍诺贝尔为了大批的硝化甘油,在改进工艺时,发生了多次爆炸事故,弟弟在事故中死去,父亲受了重伤,然而诺贝尔面对失败没有畏惧,没有放弃。而是更冷静地思考、分析,更投入的工作,置生死于不顾,才发现了用冷水管散热生产硝化甘油的方法。为了试验一种既有硝化甘油的爆炸威力,又安全的炸药,诺贝尔又经历了无数次失败,无数次试验,终于发明了胶质炸药。我还 给学生介绍了自学成才的卡文迪许,出身富豪却不图享乐,乐于钻研,家贫位卑,却努力钻研,自制仪器,发现众多新物质的舍勒;历尽艰险、数次中毒、制取死亡元素的莫瓦桑;立志报国,舍弃丰厚待遇,毅然回国,发明联合制碱法的侯德榜……无数化学家不计私利、勇于献身、执着追求、默默奉献的事迹和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他们表现出的忍辱负重,热爱国家和人民,居安思危,勇挑重担,奋发图强,勇攀科学高峰的高贵品质使学生心灵感染并发生共鸣,情感掀波涛而斗志昂扬,从而树立起正确科学的人生价值观。

五 真善美教育

科学的本质是真善美的统一,“真”是主体对客体的一种真实性的反映;“善”是主体对客体正确的价值判断;“美”是主体对客体的一种美的感受。化学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从科学真善美的本质属性中获得这种人类最高境界的追求。

科学的客观真实性,培养学生实事求事、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是教育学生求真的重要内容。化学史上无数的化学家为了追求科学、追求真理,历经艰辛、克服重重困难的献身精神永远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如拉瓦锡以敏锐的洞察力,在总结他人成功的经验与失败教训的基础上,仔细地重复许多实验,用无可辩驳的事实,推翻了长达百年的燃素说,引起化学史上著名的化学革命。

有人说成也化学,败也化学,化学发展到今天确实给人类带来巨大的文明,但也给人类带来灾难。化学教育中要加强对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要教育学生学会应用所学知识为社会服务而不是危害社会。如诺贝尔发明炸药的目的本是为了建设,没想到后来被用于战争,这使他非常痛心。为了促进科学和和平事业,他立下遗嘱,用当时瑞币 3300 多万克朗遗产作为基金,设立了科学界具有最高荣耀的诺贝尔奖。

审美素质是学生基本素质之一,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点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初中化学可以对学生进行美育的内容有:( 1 )化学反应现象美,如硫和氧气反应的蓝紫色火焰; CuSO4 与 NaOH 反应生成蓝色沉淀等。美丽的景象总能吸引学生一片好奇的眼光。( 2 )物质颜色美,如蓝色的硫酸铜;白色的食盐;淡黄色的硫粉等物质多彩的颜色吸引学生。( 3 )物质结构美,如课本介绍的 C60 分子,它是由 12 个五边形和 20 个六边形构成形似足球,拥有完美的对称性,学生看到它的结构会惊叹其构造美。( 4 )化学理论美,如质量守恒定律,体现变化与永恒之美。化学科教材还有很多美育的内容,只要我们潜心挖掘,认真引导,我们不仅能够教会学生如何发现美和如何鉴赏美,还能教会学生如何创造美。

总之,中学化学教学的渗透德育因素,体现了中学化学的本质特征,也是化学教学本身的客观需要。 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根据学科的特点,加强德育渗透,唤醒学生的兴趣,深化学生的认识能力,培养学生求真、崇善、创美的科学品质和健全的人格,使化学教学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4.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篇四

[摘要]中学语文教师应当按照美学教育规律,指导学生到文学作品中去感受美、判断美、创造美,不断提高鉴赏能力,从而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人生观。首先引导学生学会发现和挖掘美,其次教会学生感受和内化美,最终实现美感的升华。

[关键词]审美教育 文学形象 鉴赏能力 感受美 升华美

别林斯基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在现行中学语文教材中,散文、诗歌、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占大多数,它们是文学艺术宝库中的珍品佳作。即使是议论文、说明文,也多是思想性、艺术性较强的上乘之作。这些都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极好教材,语文教学中的美育过程是学生对作品所创造的艺术形象、艺术意境进行感受、体验、领悟、理解、玩味,得到赏心悦目,怡情养性的审美享受和思想认识、道德情操等方面教益的过程。语文教师在按照教学规律组织教学的同时,也应注意将美学教育规律渗透其中,指导学生去感受美、判断美、创造美,不断提高鉴赏能力,从而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人生观,热爱美好的生活,创造美好的生活。那么,怎样才能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给他们一双审美的眼睛呢?

一、开源引流挖掘美

从形式上看,诗歌的凝炼、含蓄、跳荡的“音乐美”,散文的清越、隽秀、玲珑的“神韵美”,戏剧的动作、对话(唱词)、背景组成的“冲突美”,小说的人物、环境、情节构成的“整体美”,都能勾起我们审美的冲动。还有议论文严谨的结构、缜密的论证,形成了透辟的“逻辑美”;说明文以时空过程为顺序表现的“建筑美”,都是美的天地。从内容上看,有的描绘了祖国山河的壮美,有的歌颂英雄人物可歌可泣,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有的赞美了人与人之间诚实正直、友爱的高贵品质……在教学中,我们要抓住那体现形式美与内容美统一的关键的字、词、句,给学生造成一个个“美的闪现”。

荷塘的月色、泰山的红日、巍巍的中山陵、弯弯的石拱桥、滚滚的长江、滔滔的黄河,松树、白杨、梅花、茶花、麻雀、蜜蜂,鲁提辖、贾宝玉、崔莺莺、祥林嫂、周朴园、罗密欧……可谓大千世界,绚丽多彩,美不胜收。可以说,有文学就有美学,文同美存。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把课本的讲授与审美教育千古绵延,力求做到和谐统一。

那么,究竟美在哪里?

(一)美在语言文字中。

文字是文学作品大厦的基石,在世界语林中,汉字的形、音、和表意功能是出类拔萃的。汉字的笔形来自图画,美如图画,所以我们自幼才采用“看图识字”的教学法。在书法家的笔下,汉字使人在视觉上获得美感,一笔一画都寄托着书者的情思,犹如人的品格,形成了它的笔画美、结构造型美、运动和谐美的特点,成为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

汉语的音韵也是美。那些独立的音节,经由文学大师们的妙笔组合,发出美的节奏,回荡起美的旋律:或刚或柔,或高或低,或缓或急,错落有致,抑扬顿挫,如同音乐般优美动人。

叶圣陶先生说过:“我们读一篇东西,无论是诗文词曲,总要象

吃东西一样,细细咀嚼,一句也不能随便对付……把它的滋味辨出来。”教学时,我们应当依凭文中的字、词、句,以简练、准确、形象的语言,启发点拨学生,揭示语言的结构美,使其对所学文章获得整体的美的感知。

(二)美在文学作品的形象、意境之中。

收入现行中学语文教材的文章,大都堪称名篇佳作,可谓文质兼美。通过阅读,可以看到大千世界纷繁变化、绚丽多彩的生动画面,感受到人情之趣,激发想象,丰富情感,产生“移情”力量。如白居易的《琵琶行》,诗人先描绘了一幅“秋江月夜送客”的图画;枫叶红醉,荻花飘飘,秋风瑟瑟,悲凉的气氛衬托出“沉郁之美”,接着以较大篇幅描绘琵琶女高超精湛,出神入化的弹奏技艺和“如听仙乐耳暂明”的叫人欲喜欲悲、欲思欲泣的音乐效果,以诗句的形式尽情挥洒着“音乐美”。然后以枝叶巧生、虬枝盘旋的笔法铺设明暗相生的两条线索,忽分忽合,浓墨重彩地交织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一点上,表现了较高层次的“人性美”。可以说:诗歌本身感人至深的契机也正在这儿。其实,催人思考的应在于是谁造成了诗人和歌女的悲剧。回答还是“封建制度”。诗作是从一个更为广阔的社会背景之下(朝政和民间生活的动荡不安),对那个造成这许多人间悲剧的制度提出强烈的控诉。

教师分析时,促使学生由自我感知,引起感情上的共鸣,从而达到认识上的理喻,完成对美文的鉴赏和品味。

二、潜移默化升华美

法国大雕塑家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语文课本中的“美”,像珍珠一样撒落在教材的篇目、章节、词句里,附着在形象、意境和事理中。只有开启我们心灵的窗户,有意识、有目的、有方法地探寻、推敲,才能把这些珍珠用一条丝线串联起来,成为装点我们作文学习和日常生活的精美饰物。

如何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中受到美的熏陶,把美育内化为鉴赏能力,把对美的感受升华为自身的品质呢?

(一)妙语导入新课,创设美的氛围。

新课伊始,切忌一上讲台就板书课题,阅读讲析,教师不妨精心设计三、五句导语,创设一个美妙、和谐、新奇的气氛。这样可以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追求美感的欲望。

笔者在讲授《雨中登泰山》时,首先吟咏了杜甫的《望岳》;在讲授《林黛玉进贾府》时,先演唱了一段越剧《天上掉下个林妹妹》;在讲授《罗密欧与朱丽叶》时,给学生先放电影《罗密欧与朱丽叶》片段;在讲授《琵琶行》时,先让学生听了一曲琵琶演奏的《高山流水》……总之,想尽一切办法创设美好意境,激起学生对陌生文章学习的乐知愿望,使一篇课文的学习有了良好的开端。

(二)声情并茂朗读,获得音韵美感。

朗读在语文教学进行美育渗透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朗读,尤其是教师的范读,是一种语言艺术。教师要在深刻理解思想内容的基础上,运用朗读技巧,处理好轻重、缓急、停顿、语气、韵律,使

用普通话有表情地朗读,哪怕是枯燥的说明文也要努力读出赵丹朗诵菜谱的韵味来。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如涓涓细流浸入心田,似绵绵春雨沁人心脾,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使学生迅速进入形象思维,引发学生回忆、寻索、联想,唤起学生对文章形象的爱憎褒贬的审美判断。

其次,学生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个别、分组、分角色等多种形式的朗读,进一步体味、鉴赏文中的形象美,达到美育自然渗透的目的。笔者在讲授话剧《雷雨》时,要求学生课前作好充分预习,弄清各角色身份,揣摩角色个性化的语言,在课堂上,我与五名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有表情、有动作地进行朗读,其余学生仔细观察、积极思考、展开想象,从而进入了审美教育的再创造阶段。

(三)品味文学形象,提高鉴赏能力。

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包括人物、景象、场面、事态、环境等。形象无不包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审美观点。

人物形象是文学形象的核心,中学课文中的孔乙己、诸葛亮、屈原、窦娥、夏瑜、、、、、、这些活生生的典型人物形象都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生活,揭示其本质和规律,表达了作者的爱憎褒贬。

中学课本中的环境描写表现出来的形象美,更是比比皆是。如鲁迅笔下的“百草园”,有蝉鸣、蜂嗡;有紫红、碧绿;有菜畦、井栏、、、、、、一片生机盎然,妙趣横生。王实甫笔下的“长亭送别”,开篇旦唱“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归”,写尽主人公心中多少落寞惆怅,离愁别绪。至于苏轼畅吟“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豪情壮志,柳永低叹“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的孤寂愁苦,自然是引人遐思无限,唏嘘万千。

感慨之余,学生定是情怀激荡,产生一种奋发向上的感情,感受到自己的渺小、卑微、平庸,从而强烈地要求净化自己的心灵,在学习上赶上、超越对象,最终达到升华美感的目的。

我们相信:有了美的心灵,岂能没有发现美的眼睛;有了发现美的眼睛,何愁不能发现美!

美,如果是春日里羞涩的花蕾,我们就作那煦暖的春阳、温润的春雨;

美,如果是晴空里灿烂的彩虹,我们就作那湛蓝的天幕、悠悠的白云。

我们的语文教学就是要抓住教材中的美,让学生在审美的过程中陶冶性情、净化心灵,从而以美的心灵去领悟美,以美的眼睛去发现美,以美的行动去创造美。

参考资料:《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谈新课程的教学观》(周小山)

《高中生心理适应能力训练教程》(贾小波 李慧生)

《教育观念的革命》(刘良慧张先华)

《创新教育案例全书》(柳斌)

《美学基本原理》(刘叔成楼昔勇等)

5.浅谈中学地理教学中的愉快教育 篇五

浅谈中学地理教学中的愉快教育

文/刘永桂

摘 要:地理教学中运用愉快教育法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效率。在教学实践中应着重把握好“教”与“学”的关系,以“师爱”为基础,立足开发学生潜能,着力创造环境、营造氛围、设置情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达到事半功倍的

效果。

关键词:地理教学;愉快教育;兴趣;开发

愉快教育重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要求教师必须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为着力点,真正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设计教学,组织教学,寓教于乐,使他们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变“苦学”为“乐学”。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我主要从以下三方面来做的。

一、播撒“师爱”,滋润学生求知求进的干渴心理

常言道:“亲其师而信其道。”好教师总是把“爱”作为自己教育力量的重要源泉、教育艺术的不竭动力,好的教师,总是把“师爱”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积淀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让学生在和风细雨中领会师爱的温暖,感受知识的力量,体验学习的乐趣,从而愿学、爱学、乐学。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注重将爱付诸实实在在的行动中,如,对教学艺术不懈追求是爱;多鼓励、巧批评是爱;善于发现“闪光点”是爱;关心学生的情绪是爱;与学生谈心是爱;热情的寄语是爱,等等。因为爱,学生有了对这门学科的满腔热情,自然就会有“不用扬鞭自奋蹄”的效果。

二、立足“开发”,交还学生更多“自主”

当教师把学生当成一种学习的机器,把学生绑架在学习马车上的时候,学生便没有了自主性、自觉性,这时候,学生便会把学习当成一种负担,甚至产生厌学情绪。教师若对学生自信一些,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效果可能完全不同。而教师做的,就是如何调动学生自己主动学、自觉学,开发他们学习的潜能,苦中作乐,乐此不疲,从苦学到乐学,由会学到学会。那么,如何还学生以学习的.“主动权”呢?

1.把平等还给学生

好的教师总是注重与学生保持平等的关系,他们从不居高临下地看待学生,而是懂得尊重学生,既做“严师”又做“朋友”。比如,学生能直言不讳地向教师提课堂教学的意见、建议,教师能以不耻下问的姿态与学生共同商议试题的解法,学生能够随时指正教师的错误,教师也能够虚心接纳并给予积极鼓励。教师如能多一点商量,多一点兼容,多一点平等,学生就会少一点逼迫、少一点无奈,少一点抵触,只有在宽严相济、平等融洽的教育氛围中,学生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

2.把时间还给学生

这就要求教师要认真备课,做到心中有数,力求在课内45分钟内精讲,把课讲成精品课,多进行启发教学,多进行直观教学,多调动学生的思维。教师应创造机会让学生动口、动脑、动手。在课堂外,要针对不同的学生布置作业,让学生自己有时间钻研功课,有时间锻炼思维能力,练习读图、填图、练自查、练学习总结等。

3.把方法还给学生

“教”是为了“不教”。教师教给学生研究问题的方法和勤于思考的习惯,远比教授知识更为重要。因此,高明的教师总能够根据不同学生的禀赋、习惯和爱好为他指引一条适合于他自己的学习道路,帮他们找到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如,教学时我始终引导学生建立空间地图概念,时时将思维与地图结合起来,融书本知识于地图之中,在地图中消化、在地图中贯通,引导他们通过读图获取书上所没有的知识。此外,我经常给他们布置研究小专题,让他们自己动手在网上查找资料,自己解决问题,然后大家交流心得,总结经验。把方法还给学生,学生才能把握认知的过程,才能有学习的主动权。

三、着眼“趣味”,创设形象生动的学习场景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营养剂和催化剂。皮亚杰强调:“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师应该全身心做好的工作,也是贯穿地理教学始终的工作,那么兴趣该如何去激发呢?

1.注重课堂导入

用故事导入新课不但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而且能强烈地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如,在讲授时区、日界线之前我先问学生:“一年中可以过两次六一儿童节吗?”这一问,立即引起学生的兴趣。紧接着我给学生讲了“打赌环游地球”的故事,因学生有了强烈的好奇心,故听起课来自然格外认真。在学习“季风”之前,我以诸葛亮“巧借东风”的故事引入,吸引学生认真地学习我国季风的成因。

2.注重教学语言

语言本身就是艺术,地理教学中要特别注意语言的运用,防止枯燥无味地说教。如,教师恰当地运用一些古诗名画,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的心智。如,描写桂林山水的“桂林山水甲天下。”苏东坡描写西湖的“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饔暌嗥妗H舭盐骱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还有写黄山的“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李白描写庐山瀑布的“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等等,这些诗词都会给学生以美的享受,让学生在浓浓诗情画意之中去领悟知识的真谛,真正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

3.注重教学方法

教学是艺术,艺术从来都是鲜活的。活教书意味着方法要活,教具要活。在地理教学中,要针对教学内容,采用多媒体、板图、编口诀、课堂互动等方式,调动学生的兴趣。在复习中用分组竞赛、个别抢答或抽学号回答等办法,更利于调动学习积极性;在学习矿产资源、工业基地分布、自然保护区或优良谐和分布等知识时则找他们的“家”,对号落户之类的办法,会使学生欢呼雀跃,唯恐轮不到。这样寓教于乐,学生自然就会感到学习的乐趣所在。

6.浅谈德育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渗透 篇六

[摘要] 体育教育是学校德育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此过程中,教师应结合体育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通过多种途径使学生的思想品德接受来自实践的活的教育,从而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关键词] 体育教育 德育 课堂常规 思想品德 言传身教 进取 拼搏 锻炼 意志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是体育课的重要任务,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中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的第二高峰期,心理上是一个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是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矛盾的时期,在心理发展上表现出半幼稚、半成熟的状态。加以现在的中学生独生子女居多,父母的溺爱及他们缺乏社会生活经验,辨别是非的能力不强,因而容易沾染一些不良习气,导致他们自我意识强、懒惰、自私、适应环境能力差,少数人甚至走上犯罪道路。在体育教学中有意识地融入德育教育,就显得极为迫切和重要。

通过一系列的融合德育的体育教学活动,不仅能锻炼学生的意志,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培养学生服从组织、遵守纪律、诚实机智、积极进取的心理品质。因此,体育教师要根据学生在体育课中表现出来的思想、情感、个性行为和意志,掌握其特点、遵循其规律,把德育工作渗透到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

下面,笔者就结合平时上课的一些体会,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首先,要形成结合体育课本身的特点和组织体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德育教育的意识。

体育教学是一个包括身体、智力、思想、情感、态度等在内的全面教育。学生通过体育课的学习,锻炼健美的体格,发展理性行为,提高思想觉悟,充实智力活动,扩大经验范围,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具体来说,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施行。

1、结合课堂规范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课堂规范是保证教学顺利进行,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基本途径,教师可根据不同时期、不同班级的具体情况有重点地把课堂规范的内容和讲礼貌、讲道德、守纪律等德育要求结合起来,加强组织纪律性教育,使学生逐步形成遵守规章制度和热爱集体的思想品质。如,每堂课开始时的队列集合,下课之前的集中总结以及课堂中对课程内容的关注,就是很好的组织纪律性教育的阵地。通过这一些课堂规范,可在较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组织纪律性。

2、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体育教学具有内容多、范围广、思想性强等特点,这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有利因素。在落实教学内容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例如,田径运动往往使人感到枯燥乏味,但坚持练习却能培养学生顽强、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

3、结合不同的组织教法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课堂中,选择合理、科学的组织教法,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体现,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有效途径。

教师要善于把学生的心理活动和身体活动结合起来,利用课堂的组织教法中的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俗话说,生活处处皆学问。在我想来,体育也是处处皆学问啊。

4、结合教师言行 ?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在体育教学中,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关键还在于教师的言传身教。学生处于成长期,总是有样学样的。因此,教师必须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那么,都有哪些可操作的方法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去做。

1、体态暗示法。

用体态暗示法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体育教学中运用比较普遍的一种方法。在矫正学生的不良行为过程中,可保护学生的自尊心,避免产生逆反心理,从而使广大学生心悦诚服。例如,教学中发现某学生注意力分散,做小动作时,教师慢步走到该生跟前,递个眼神,摆摆手,以示提醒或制止,这要比中止教学,当众直呼其名批评教育效果更好。

2、实践体验法。

体育是以身体练习为主,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体育项目本身又具有较深的思想内涵,学生可以在耐久跑的实践中磨炼意志品质,在艺术体操的练习中得到美的享受,这是体育教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显著特征。教师应结合体育教学的特点,有目的的对学生实施德育教育,使学生在体育实践过程中陶冶情操,磨炼意志,体会人生的价值,形成较为良好的思想品质。

3、激励竞争法。

体育教学中教师可采用激励竞争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一般多用语言刺激、体态暗示、榜样示范等手段,激励先进,鞭策后进,调动学生的自觉性、积极性、创造性。教师运用激励竞争法时,首先要教育学生正确对待暂时的胜负,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这样,既能享受成功的喜悦,更能经得起失败的考验,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其次要对学生进行纪律教育、法制教育,因为任何竞争都是有条件的,都必须在规则的范围内进行,否则将受到惩罚, 例如:应教育学生,在篮球、足球比赛中,粗暴动作、危险动作都不应该出现,要做到“友谊第一,比赛第二”。从而增强学生的法纪观念。

4、时机捕捉法。

教育者应关注不良个性心理的发展,要善于捕捉他们心灵深处的闪光点,适时地加以启发诱导,以促进其转化。例如在篮球比赛中,有学生摔倒后,立即爬起来继续参加比赛的生动事例,教师应及时给该学生以恰当的鼓励和表扬,这对培养学生勇敢顽强,拼搏进取,为集体争光的精神是有很大作用的。而面对偶发的不良事件则应立即指出要害,给予适当的批评,这些对提高学生的是非判别能力也是不无裨益的。

5、情感感染法。

教师的言行应具备一种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敬业精神,以期给学生一种积极的影响。以激情来点燃学生的学习激情。

7.浅谈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七

一、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中学德育大纲》中的德育目标之一是:“热爱祖国,具有民族自尊心、自豪感,立志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努力学习.”化学作为普通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化学教学中有着丰富、生动、具体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我国人民很早就开始对化学进行探索活动,并取得辉煌成就.如,古代四大发明中造纸、制火药、烧瓷器;我国是最早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的国家;也是最早冶铁、炼钢并用湿法炼铜的国家.建国后,我国在世界上首先合成具有生命活力的结晶牛胰岛素和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我国的煤炭、水泥、玻璃等产品已跃居世界第一位;钢铁、石油、化肥、合成纤维、硫酸等也跃居世界大国的地位.在世界化学史上我国也有杰出的代表:发明联合制碱法的著名化学家侯德榜先生,在化学模拟固氮方面取得伟大成就的著名教育家卢嘉锡等.从古到今我国所取得的化学成就,无疑能增强学生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会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而科学家们不畏挫折、勇于探索的精神,又给学生树立了榜样!

二、进行环境保护的教育

在化学教学中结合教材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也是化学教师的义务.在化学教材中,涉及环保知识的内容不少,把这些内容的教学与环境保护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要做到适时、适当.在教学进程中,当讲到涉及环保知识,如,水、氧气、二氧化硫、氮的氧化物、电镀、电解、金属的冶炼、煤、石油等内容时,适时向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在教学中强调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使学生明白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也可以在教学中可适当补充一些内容来加深印象、拓宽视野.以水为例,在教材知识的基础上,应明确向学生指出;中国是一个水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人均水资源只有世界人均水资源的1/4.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更多城市和地区出现了严重的缺水危机.早在1977年,我国就已发现七大水系、湖泊、水库、部分地区地下水和近岸海域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水资源缺乏和水资源污染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另外,还可以通过改进化学实验,来达到强化环境保护教育的目的.化学实验总伴随着气体、液体或固体物质的生成,这些产物中有的是有毒或有害的物质,散发到空气、水中都会造成环境污染.在不影响实验结果的前提下,改进化学实验,从而尽量减少污染,不仅有利于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学习,更是对学生加强环境教育的极好机会.如,在一些有毒气体的制备和性质实验里,增加尾气处理装置,把有毒气体转化成无毒或毒性降解物.如在浓硫酸与铜的反应、实验室制取氯气的反应中,只要将尾气用碱液吸收,就可有效防止实验过程中的有毒气体的泄露,减少对空气的污染和师生的伤害.

三、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欲望.”所以在化学教学中要注重运用成功的喜悦去激励和鼓舞学生,培养学生积极进取、不怕困难等良好的意志品质.如,在教学中,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施不同的要求,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题,一方面做到因材施教,另一方面也给每一位学生创造了成功的机会.让他们在不断经过自己的努力而获得成功的喜悦之中增强自信、磨练意志.

意志体现在克服困难的行动中,是调节行动的精神力量,因此要重视行动的训练,让学生在与各种困难作斗争的过程中把意志磨练得更坚强.在化学教学中有不少社会调查作业,如,调查所在地居民使用燃料的种类,综合环境保护、经济效益、节约资源等方面的因素,给居民合理使用燃料提出改进的建议.在调查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教师要指导学生制定计划、收集证据、评价总结.要让学生付出努力后能完成任务,要使学生在克服困难后感受到愉悦,学生的意志就能训练和培养起来.

学生对化学实验有浓厚的兴趣,但这个兴趣是不稳定的,有时会因为实验现象不明显,实验误差较大,或者实验的失败等原因,降低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如不及时引导,必然抑制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挥,影响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这时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和指导,耐心帮助学生分析失败的原因,并安排重做实验,直到实验的成功,让学生在成功的喜悦中,继续保持浓厚的兴趣,由此培养学生克服困难、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

四、进行科学人生观教育

现行中学化学教材,为科学人生观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素材.教学中,善于搜集有关资料和信息,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人生理想、人生价值的教育.

把化学的发展和作用同人生的具体内容相结合,激励学生向往并追求美好的未来.如,结合化学科学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化学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关系等,让学生认识到学好化学是为了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强国,从而进行崇高的人生理想教育.人生价值是人生观的核心,用中外化学家高尚的人生价值观去启发学生认识人生的真正价值不在于地位的高低、财富的多寡、权势的大小,而在于对他人、集体、社会所作的贡献和创造.如,从药剂师到化学家的舍勒年小位卑,但他从不气馁,异常勤奋自制仪器,发现物质;我国化学家侯德榜,从小抱科学救国之志,奋发学习,留美攻读,后来放弃了优厚的待遇,回国献身化工,发明了“侯式制碱法”等.

化学学科的德育教育与思想品德等政治性学科不同,不能为了加强德育而喧宾夺主.在进行德育教育渗透时要注意一下几点要求:(1)注意渗透的自然性.必须有机结合教学内容,使其科学性与思想性水乳交融,在教学中自然适度地进行渗透,让学生不感到在接受德育教育,却受到了深刻的思想教育,切忌生加硬联.(2)注意渗透的延伸性.如,除了课堂教学外,还可通过举办化学晚会或播放录像或参观化工厂或参观污水处理厂的形式进行渗透.(3)要增强针对性.渗透德育不仅要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相结合,而且要选准德育要求与学生精神需求的最佳结合点,才能增强德育教育的针对性,收到较好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善于观察和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在德育渗透时对症下药.学科教学渗透德育十分重要,也很有效,广大化学教育工作者要高度重视起来,把工作落实到实处,力争使德、智两方面彼此渗透,相互启迪,为国家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2]国家教育委员会,《中学德育大纲》,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2-27.

[3]刘知新.化学教学论(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7,3.

[4]陆真,杨静.美国环境教育与中学化学教材编写.中学化学教与学,2004(7).

[5]王祖浩.九年级化学教师教学指导用书.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47.

8.浅谈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篇八

【关键词】物理 教学 德育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9-0199-01

教书育人是学校工作的重要任务,作为育人的德育教育当然是学校工作的首位。在对学校进行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占学校工作的大部分时间是课堂教学,是进行德育教育的主要渠道。而且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了十分重要的地位。新课程培养目标指导我们,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根据物理学科的特点,在物理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是由中学教育目的决定的,也是物理课程标准所明确要求的,物理学本身具有德育教育的因数。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始终思考着物理教学中德育教育问题、并进行了认真的实践和探索,积累了初步的经验。为了完成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德育教育问题,提出几点粗浅的认识,供大家参考:

一、 利用物理学家的事迹、高贵品质,对学生进行科学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

物理学中许许多多的物理学家的素材,对学生进行科学人生观、价值观教育都能起到极好的效果。如在教学“天然放射现象”时,介绍放射性研究的先驱者——贝克勒耳,他在病危之际也舍不得离开实验室,他对医生说:“除非把我的实验室搬到我疗养的地方,否则我决不离开。”对科学的痴迷,对真理的追求,造就了一代代献身科学的科学家;我国两弹专家邓稼先、钱学森冲破重重阻力,毅然放弃国外的优越生活和丰富条件,怀着满腔的爱国热情和报国志向回国。通过这些实例,让学生体验物理学家百折不扰的坚强意志,只讲奉献不图索取的崇高美德。

二、 介绍我国物理领域的科技成果,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主要取材于物理学史和我国建国以来物理学所取得的成就,在物理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通过课堂讲授、习题课、实验和课外活动等教学环节,利用图片、幻灯、电影、网络等多种媒体手段向学生介绍我国物理学发展的历史,介绍我国古代的物理学成就和科学家事迹,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爱国主义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中心内容,因此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要长期坚持。我国古今有关物理方面的杰出成就在物理教材中有较多地方提到,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才素材。比如地磁场偏转的论述早在宋代沈括已提到,比西方早400多年;惯性现象的描述在公元五百年前的春秋末期的《考工记》已有记载;“地动仪”的发明、“哈雷彗星的发现记载等都早于西方几百年。通过这些成就的介绍,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增强他们的爱国热情。另一方面,介绍我国在微电子和计算机、海洋工程、生物工程、原子工程、晶体学、超导方面的杰出成就,同时告诫学生,我国虽在一些方面赶上或超出了世界先进水平,但离世界先进水平还有一段距离,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树立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意志和责任。

三、 结合物理理论和规律,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贯穿德育教育体系中科学世界观的核心内容。物理学中包含着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的内容。教师在教学中应自觉地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去分析教材,阐明物理概念和规律,由此逐渐帮助学生建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例如: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电磁的统一、原子的正负电荷、光的波和粒的二象性等揭示了对立统一规律;物态变化、物体运动状态改变、原子核的转变等都是量变引起质变规律的实例;惯性、摩擦力等对人类有有害一面和有意一面,可帮助学生树立“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 的辨证观点。通过以上内容,生动形象地对学生进行了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四、 重视实验教学,对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精神的培养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它的许多规律都是从多次实验中总结出来的,物理学和生产建设有着密切的联系,对生产力的发展起着推动作用,所以在进行物理实验时要遵重实事求是的原则,逐渐渗透“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思想。比如伽利略之所以著名就是他将物理实验引入物理研究,对物理学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教师的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注重从客观事实出发,以实验为基础,结合有关概念、规律,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师应举出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物理现象的实例,抓住事物的本质联系,对物理现象,物理过程进行正确分析,使学生逐步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在课堂进行演示实验时,教师要注意规范操作、真实记录、客观分析,决不弄虚作假。以培养学生的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作风,学生实验有助于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小组共同实验培养学生与他人的合作精神,等等。通过以上方法使学生的学习态度更加积极,并促进他们积极思考,使他们逐渐形成科学的探究方法。

五、 树立以身作则的原则,对学生逐渐渗透德育教育

古代教育家孔丘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要以自身良好的师德教育人,以文明的习惯引导人,严谨的作风熏陶人,和蔼的态度吸引人,言传身教,乐为人师。初中生仍处于模仿阶段,他们的可塑性很强,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榜样,教师的世界观、品行、生活无不影响着学生,为此教师要注意自身的形象,言传身教,以良好的行为习惯、坚定的信念、意志、勇于改革的创新精神状态去影响学生。另一方面教师要认真学习《自然辩证法》等哲学著作,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还要研究教学中德育渗透内容、方法和途径。

总之,在物理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教育是值得探讨和研究的课题,需要每一位物理教师深深地思考,在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的同时,注重德育教育,这样才能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才能真正达到教书和育人的有机统一。不难看出在物理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是对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环节。由于物理课程特点,在物理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不可能进行经常性的直接灌输,更多的只能是渗透和潜移默化,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接受教育。只要在教学中做到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有机的结合,而不是违背教学规律去牵强附会、生搬硬套,就一定能对学生产生良好的影响,因为隐性的点滴渗透,往往比显性的正面灌输更能使学生入耳入心。

参考文献:

9.浅谈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篇九

泰安市岱岳区祝阳镇第二中学

曹丰云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素质教育观念下的英语教学应该是一种全面发展的教育。随着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如何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弃旧汲新,培养出有扎实基础、有创新精神、有开拓能力的年轻一代,是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如何创新中学英语课堂教学提出一点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改变传统英语教学方法,确定课堂“素质教育”教学模式

在中学英语教学改革中,一个重要的目标是改变英语课的性质。中学的英语课不应是一门提高学生考试分数的课程,而应是一门综合英语技能课程,其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主要应通过语言训练与篇章讲解分析,使学生逐步提高语篇阅读理解能力,扩大词汇和熟悉英语常用句型,具备基本的口头和笔头表达能力。具体来说,中学英语教学应非常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和要求来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教学中应遵循一个基本原则,就是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既注重各项技能的全面发展,突出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又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研究能力、思维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由于长期的“应试教育”,中学英语教学中,教师习惯于“满堂灌”,学生习惯于“抄黑板”。久而久之,学生养成了死记硬背的英语学习方法,学习效果低下。中学英语教学改革一方面要靠教师的大胆实践,另一方面也要靠学生改变学习方法以配合教师的改革。因此,教师必须帮助中学生明确英语学习不是为了考试,一门外语是每一个现代人为了应对未来社会的挑战而必须掌握的武器和生存工具。

二、积极创造课堂良好心理环境

我从以下三点着手积极创造课堂良好心理环境,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引发学生学习的愉悦感和成就感。

1、课前准备:通过问卷调查、口头了解、谈心、座谈等,了解学生的态度和要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手段,师生共同配合、密切合作,消除学习中的抵触情绪和厌学心理。

2、课初导入:好的课堂开头,是一节课成功的保证。每一节上课,我都力争使学生处于欢迎的状态,通常用讲故事、一分钟对话、游戏、复习等方法,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3、课中设置:作为一名英语老师,把每一堂课上得生动有趣,是十分重要的。我在教学中,有时运用直观教学用具,有时运用电教手段,有时用开故事会的形式让学生进行问答和口头表达,有时让学生做游戏,有时在课前排练的基础上,让学生表演课本剧等,虽然采取的方法不同,但目的是明确的,即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去学英语。

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的培养和发展能使学生有高昂的情绪,饱满的精神和旺盛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能转化为学习动机,而且也能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达到提高学习效果的目的。反之,学生若失去了学习兴趣,学习就不再是一件快乐之事,而是一个学生的包袱。因此在教学中必须不断创造能使学生产生浓厚兴趣的条件、环境和气氛。

1、明确学习目的,在运用中增强学习兴趣。

中学生对学习英语的目的往往不十分清楚,他们把英语只看作升学考试中要通过的一个考试科目,对于难记的单词、语法和发音感到枯燥乏味,要使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兴趣,除了从道理上宣传英语学习的重要性外,还要积极创造条件和环境使学生尽可能多地使用英语,让他们在运用中尝到乐趣。如开展一些情景对话,值日生每天用英语汇报情况,在学习中组织一些英语游戏等。

2、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和环境有利于培养学习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能使学生以愉快的心境学习、思考并获得知识,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创造轻松愉快氛围的关键是使学生对教师有亲切感,教学不仅是教与学的关系,同时也是师生双方的感情和思想的交流,师生关系直接制约学生的情感和意志,影响学生的认知活动,为学生所喜欢的老师一走进教室,课堂气氛就会显得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油然而生。因此,老师要重视感情投资,要以自己真挚的爱唤起学生的共鸣,不以权威监督者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而应通过自己的言行、表情传递给学生亲切、鼓励、信任、尊重的情感信息,使得学生不怕出错误,敢于开口讲英语。

3、不断变换教学形式有利于保持学习兴趣。

一种美味如反复食用会让人倒胃口,同理,一种好的教学形式连续不断地使用也会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从生理上讲,单一的形式容易导至大脑刺激的单调,使兴奋转化为抵制,降低学习效率。而从心理上讲,中学生正处于活泼好动、喜欢变换的时期,再好的教学形式和练习形式,如简单重复太多,学生也会兴趣锐减。因此,中学英语教学应根据学生的好奇、好动、好玩、好胜等特点和思维发展规律,采用多种形式,如做游戏、讲故事、观看幻灯、录相、听录音、进行有趣的比赛和角色扮演、演唱歌曲等。

如游戏,课堂上做游戏可帮助学生在轻松有趣的活动中掌握一些较难记忆的语言项目,国内外语言游戏很多,一般可用“旧瓶装新酒”的方法根据情况进行改编。例如学了一些关于水果、蔬菜的名称,可以进行“传球”游戏,一人先说自己爱吃的水果,再说别人爱吃的东西,被说到的人接着也先说自己再说别人,依次轮回,要反应快速。

为了使学生的表演成功,我们还要注意以下几点:(1)教师要当好导演,作好示范,使表演收到表情达意的效果,防止表演中枯燥乏味。(2)学生表演能力的培养,要从易到难逐步扩展,同时要面向全体学生,可由老师编导,学生表演,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3)及时对学生的表演做出评价,坚持表扬敢于上台表演的同学,要给同学们指出表演中的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4)对表演有困难的同学,要鼓励,有耐心,对表演出现的个别错误不要任意打断,可在表演之后给予纠正。

四、重视语言,打好语音基础

如果能够打下坚实的语音基础,也就拿到了英语入门的钥匙,也是练好听、说、读、写的基本功的基础,教科书一开始就十分重视语音教学,紧密结合字母单词和句子的教学,系统地安排了语音练习。因此,我们教师要正确把握要求,把语音教学贯穿于始终,把语音教学作为初一英语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做到长期训练,阶段侧重,综合提高。在语音教学中教师应特别注意自身语音,充分发挥课本录音的作用,听音是语音教学的根本方法,要坚持先听音后开口,做到听清发准,让学生在学语音的过程中尽可能地受到正确的语音熏陶。

五、注意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交际能力是通过交际活动培养起来的,交际活动指用所学语言真实地、自由地交流思想,共同完成某项任务,交际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且要精心组织和精心设计,否则学生就动不起来,或动而无效,交际能力的培养可以按照下列几方面的内容进行由浅入深的训练。

(1)一般打招呼和简单的客套话。如:

(2)交流信息。a)介绍自己的好朋友,I have a good friend.He is in Class II。b)介绍自己的住处,We live in Zhong Shan Road。c)介绍过去的经历,I went shopping Last Sunday。d)介绍个人的一个打算,I’m going to visit Uncle Li等,进而扩展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在训练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懂得并掌握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用什么方式,对什么人讲什么话的实际运用能力,还应注意使学生了解并懂得尊重说英语国家人民的风俗习惯。

六、要重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10.浅谈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篇十

关键在于教师在钻研教材过程中要精心选点、设点,使要拓展的面与课文有机地联系起来,以及课堂教学中恰到好处地实施。不妨从情节、主题、作家、文体四个角度着手。从情节角度中延伸可通过对故事情节的延伸,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训练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在学习《丑小鸭》一课后,让学生想象“丑小鸭变成美丽的天鹅后会做些什么?或者会遇到什么事?”

这时学生纷纷展开了想象,有的学生说,丑小鸭回到了他刚出生的地方,大伙都感到十分惊讶,丑小鸭宽宏大量,原谅了他们,他们也很惭愧,并向丑小鸭保证以后要善待任何人。从此,丑小鸭和鸭妈妈、伙伴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也有的学生说,丑小鸭遇见了与他小时候有同样遭遇的丑小鸡。这时的丑小鸡十分沮丧,丑小鸭把自己的故事告诉了丑小鸡,鼓励丑小鸡鼓起勇气顽强地生活下去,就一定能获得幸福的,并陪伴着丑小鸡。最后,丑小鸡也长成了美丽的大公鸡……。

这种“续编”活动,实际是对课文思想内容的有机延伸,可以启发学生对课文内容作合情合理的推想发展,从而,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发展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从主题角度延伸

类似的情节,在不同作者、读者(学生)的心中,会有不同的看法;同样的,一样的主题,一样的题材,在不同作家的笔下,往往会演绎出不同的风貌。此时,教师可由一点出发,指导学生搜集相同或相似题材的作品,比较分析、讨论思考,学生会更容易地领会每一部作品的特色。

讲黄昏与中国人的日暮情思时,我从马致远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到现在女作家张洁《挖荠菜》里的日暮黄昏不敢回家的描写;从诗经的“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到陶渊明的“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让学生们感受到在中国诗人的笔下,夕阳黄昏的意象传递是一种生生不息的生存状态和生存意识,多了一层家园落日的温馨和人生迁世的感情。

再如,学习余光中的《乡愁》时,可请来席慕蓉的《乡愁》;学《爱莲说》,可引进来《诗经》《楚辞》中香草美人喻高洁品质的诗歌,引导学生背诵积累。

这样,教师有意识地查找这样的资料,让学生课后去阅读,在对比阅读中,学生既了解了文章的写法有哪些异同,又理解了对于同一件事可从不同的角度来写的道理,在自己的写作中也能做到视野开阔,观点独到。

3.从作家角度延伸

中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古今中外的名家名作,但一斑并不等于全豹。不妨藉此机会,乘热打铁,向学生推荐该作家的其他作品,以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其风格……如课文《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只是《水浒传》中第三回部分,将花和鲁智深(鲁提辖)的行侠仗义、嫉恶如仇、报打不平的英雄形象鲜明地展示在读者面前。教师可以趁热打铁,向学生介绍《水浒传》这部中国古典名着,让学生去关心鲁智深后来的命运,激起学生探知的兴趣。其次,一个作家不同时期的作品,其风格往往也是有差异的,可就同一作家不同时期的作品作比较,将文学史的知识贯穿其中,把学生引入博大精深的文化渊源和积累中。例如,学习李清照的《醉花阴?勃雾浓云愁永昼》时,可向学生介绍她前期的作品《如梦令》。学生在理解了这两首词截然相反的意境后,不难知道这与李清照所属的时代背景有关。

此外,我们还可以介绍学生看一些人物的传记、评论文章,这会让学生对作家和他们的作品了解得更深刻、更全面。鲁迅代表了中华民出最可宝贵的灵魂,他是超越时代的,他也是痛苦和孤独的。而学习鲁迅自传,则正可全面了解鲁迅。但学生一般认为鲁迅的作品艰涩难懂,理解有难度。且《鲁迅自传》,写得又含蓄、沉着、朴实,学生始终无法与之对话和沟通。教学中我把近几年学术界研究鲁迅的文章介绍给学生,让学生走近鲁迅,了解鲁迅。

阅读这样的评论文章,可让学生接触到不同的观点,从而跳出自己狭隘的思维空间,这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例行性思维和兼容并蓄的气度。

4.从文体的角度延伸

拿说明文为例,我先从课本中选取一篇比较典型的说明文——《中国石拱桥》,分别从课文内容、结构、语言等方面设置问题,让学生精读,分组讨论解决问题,老师点拨。然后又选择另一篇说明文——《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进行比较阅读,找出两篇文章的异同。

经过反复讨论、分析、总结,每个学生都逐渐理清了,“说明文有的介绍事物的特点,有的是说明一个道理,要介绍明白这些特点和道理要用到不同的说明方法,而且语言必须准确”。这样的一种阅读思路,也就是帮学生拿到一把开启说明文阅读大门的钥匙。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还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教师的“领”实际上就是“导”,是从学生的“学”出发的,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探索,去总结。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规律的能力。

11.浅谈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篇十一

关键词:德育教育 中学历史 现状 渗透策略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在中学教学中的推广和渗透,德育教育也逐渐成为历史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历史是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成果,可以为人们提供理解过去、计划未来的参考依据。中学阶段是学生形成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因此在中学历史的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德育教育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渗透的现状

由于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教师习惯以分数量化学生的学习成果,并不重视对于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方面的教育,因而德育教育渗透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开展状况并不理想。历史知识比较枯燥、乏味,学生提不起学习历史的兴趣,甚至会出现厌学的情况,长此以往很难提高学生的历史成绩,也不利于中学生的全面发展。随着素质教育理念在全国范围内的推行和新课程标准对于历史教学目标规定的愈加明确,历史教学质量硬性指标得到了提高。如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如何更好地发挥历史对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借鉴作用,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促进中学生全面发展已经成为中学历史教学的当务之急。

二、渗透德育教育的概述

我们这里所讲的德育是学校德育。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者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有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历史学科是指关于人类社会中过去的事件和行动的科学文化知识,以及对这些事件行为进行系统地记录、诠释和研究的成果。历史是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人们提供了理解过去、计划未来的参考依据。在历史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能够促进学生美好品德的形成及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树立,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德育教育渗透的策略

(一)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要转变教学观念

长期以来,教师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惯用分数和升学率对学生进行评定,只注重学生对于课本知识的掌握,而忽略了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造成学生品德行为上的“断腿”,阻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因此,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应该转变以往的教学观念,注重学生科学文化素养和道德素养共同发展。

比如,在中国近代史的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了解到中国近代史是中国一代代人民群众和仁人志士为救亡图存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是在共产党领导下,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让学生掌握事件发生的背景、时间、经过、结果以及历史影响,让学生明白“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而且要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理念,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学习先辈们为祖国“抛头颅,洒热血”的爱国精神和献身精神。

(二)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要以德服人

教师不仅是学生科学知识上的引路人,更是学生为人处世的示范者。只有心灵美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道德高尚的学生。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首先历史教师自身必须学会做人——胸怀天下,心系祖国;严于律己,治学严谨;感情充沛,易于合作共处;诚实正直,光明磊落;诲人不倦,关爱学生。我习惯在讲课之前先跟学生讲述一下目前发生的国家大事,比如马航失联的事情。我从马航失联开始,一直关注到结果出来,并将自己了解到的信息告诉学生。我发现在我带动下,学生也越来越关注关系国际民生的大事,并且会对此进行评论。在这种讨论中,不仅他们的学习热情提高了,而且他们对于评价一件事情的角度不断完善,水平在不断提高,最重要的是他们的国家意识、政治意识、道德意识也在不断增强。

(三)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要明确教学目标

渗透德育教育,与其华而不实,不如制定小而实用的目标。历史教学中,教师重视政治信仰是必需的,但是片面强调历史教学的政治属性,反而不如把德育教育重点放在诸如个人的道德、品质、信念这些小处上。这样,目标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更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为学生在生活中的为人处世提供借鉴。

在讲完辛亥革命这节课后,我让学生发表对它的评价。很多学生都对辛亥革命的失败表示惋惜。我就让他们假设:如果你是孙中山,你会怎么办?这样的假设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思考。经过思考,学生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如果我是孙中山,我不会轻易妥协,更不会将我方努力的成果白白奉送出去。我会选择与他对抗到底,对抗到底尚有一线生机,而妥协了只会助长小人的嚣张气焰。我点点头,肯定了他们的说法。我觉得这节课上得非常成功,我相信在以后的生活中,面对恶势力的威胁,我的学生也可以做到不轻易妥协。我深刻地感受到,与其制定让学生“爱国”这样空泛的目标,不如从小方面入手,培养他们为人处世的思想品质。

四、结束语

历史是一门人文学科,是通过对历史人物、事件的回顾,使学生吸取经验教训,能够指导学生在未来的生活实践中正确处事。同时,中学阶段是学生形成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时期。因此,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我们要通过转变教学观念、明确德育教育目标、以德服人等方式渗透德育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初中历史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56—57.

[2]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31.

[3]历史教育心理学研究[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2013:112.

[4]情感教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99.

上一篇:江姐观后感下一篇:朗读者眼泪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