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本科院校实验室建设的几点思考

2024-09-24

新建本科院校实验室建设的几点思考(通用9篇)

1.新建本科院校实验室建设的几点思考 篇一

对高职院校加强内涵建设的几点思考

徐玉卓

(莱芜职业技术学院山东莱芜271100)

摘要本文通过对当前高职院校发展现状的思考,系统分析当前高职院校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对加强内涵建设“五个刻不容缓”等内容的介绍,阐述了加强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高职院校内涵建设方法途径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从上世纪80年代初到现在,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已经过30多年的发展,从职业大学的兴起(1980-1990年)、多种类型的高职院校兴起阶段(1990-1998年)到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蓬勃发展阶段(1999-2005年),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不论从在校生规模还是在硬件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等方面均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由于生源数量逐年下降,招生难度越来越大等原因,高职院校之间的竞争日趋残酷和激烈。高职院校如何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为自己的生存、发展开拓更大的发展空间,我觉得应当特别注意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必须把加强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落到实处。

加强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是高职院校生存发展的生命线。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中明确提出:“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各级教育行政

部门和高等职业院校要深刻认识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必然要求,也是高等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要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要求,适当控制高等职业院校招生增长幅度,相对稳定招生规模,切实把工作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由此可以看出,从2006年开始,国家就已经开始高度重视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学质量,指导高等职业院校从规模扩张向提高质量的转变。就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来看,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的水平,就必须做到:

1.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提高发展的紧迫感、责任感刻不容缓。

思想决定行动,是行动的先导和动力。有统一的思想才有统一的行动。因此,要切实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对加强内涵建设提升办学质量的认识。如通过认真学习、研究国家关于高等职业教育的有关文件精神来提高认识;通过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提高认识;通过用环视、透视、俯视的眼光,客观分析学校自身在全省乃至全国所处的环境和位置提高认识;通过对毕业生就业质量的调查分析等途径来切实提认识,让质量意识深入人心,并把围绕质量做贡献作为人们自觉地行动,这是加强内涵建设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

2.进一步确立教学的中心地位,营造一切为教学服务的氛围刻不容缓。确立教学的中心地位,绝不能只挂在嘴上、停留在文件上、会议上,要真正形成学校各部门都要围绕教学搞好服务的局面。要努力消除一线教师和学生的后顾之忧,就要注意做好“加减法”。即在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上要做加法。如增加对教师的服务内容如进一步完善教师办公条件、实验实训条件、生活条件、改善工作环境等;在教师的非教学工作上做减法,如减轻一些不必要的检查、考核,让专任教师有时间、有精力专心从事教学工作。另外,作为服务教学的学生教育管理、总务后勤等机关部门,也要切实树立一切服从和服务于教学工作的意识,并通过严格的管理提供良好的教学秩序;通过热情的服务提供良好的教学、生活环境,切实保障师生有足够的精力放在教学和学习上,这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前提。

3.进一步拓宽教师培训渠道,切实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能力刻不容缓。俗话说“名师出高徒”。“名师”首先是“明白”然后才是“知名”,让高职院校的老师从“明白”走向“知名”,就必须按照有关要求,加大“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力度,采取诸如“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加强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在这一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对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培训力度,通过选派教师进修学习、顶岗锻炼等途径,不断开拓教师的视野、转变教学理念、不断提高教师胜任专业教学任务的理论水平和实际能力,让教师在从事各专业教学工作中,做到“理论知识真懂、操作技能真行”,为培养更多更优秀的学生提供重要的能力支撑。

4.进一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刻不容缓。

必须尽快改变传统的学科教学培养模式,突出职业院校学生培养的特点,把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作为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为此要加大对教师的教学理念的改造和培养,切实把积极借鉴国内外先进的高职教学理念,积极探索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落实到实际教学工作中去,真正把学生培养成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5.根据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自身实际,加快专业改革和建设,切实打造自己的品牌刻不容缓。

“针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要求,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特色”。各高职院校根据多年来专业改革和建设的实际,精心挑选一部分已经有一定的发展基础,如国家、省示范专业、特色专业等,且能够长期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专业,进行重点打造。如在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上、在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上、在课程建设与改革上、校企合作上、在学生就业上、在管理队伍的配备等事关专业建设的方方面面进行重点建设和打造,使之成为全省省乃至全国的品牌专业,切实增强学校的竞争力和影响力,为科学发展、可持

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和保障。

二、必须充分认识到提高教职工的积极性,是高职院校生存发展的前提。事业是人干出来的。要想干成事业,就必须想方设法提高人的工作积极性,只有积极性提高了,才会把实现共同目标作为自觉自愿的行动。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下决心解决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孬一个样的局面。让每一位教职工都能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位置和平台,并能有奔头,有盼头,这是关键。其实就是要解决好“名”和“利”的问题。解决“名”就是要解决干好干孬一个样,让想干,会干,能干,实干、不出事的有位置,让在其位不谋其政的,光说不干的让位置;解决“利”就是解决干多干少一个样的问题,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学校要本着一切从实际出发和积极稳妥的原则,逐步改革完善有碍事业发展的体制和机制上的问题,如干部选拔任用机制、教师职称评聘机制、绩效考核评价机制等方面的问题,使之更符合客观实际,更有利于调动大多数人的积极性。

三、积极推进内部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提高管理的科学化水平,是高职院校发展的重要保障。

作为学校的管理者,经常要求教职工“好好干”,在这里应当首先让每一位员工知道“干什么”,这是岗位职责的问题。这一点必须明确,而且在岗位职责的设计上,应当遵循自下而上的原则,由基层的设计的岗位职责,更符合工作的实际。二是明确标准。怎样才算干好、干好了怎么办、干不好怎么办、如何保障,这都必须明确。对此,作为管理者,就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考核评价标准。好的标准是什么、不好的标准是什么、谁来评、怎么评、评出来怎么办也要明确。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盘活人的内在潜力和积极性,切实解决工作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责任感不强的问题。这些问题解决了,加强内涵建设的要求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四、注重统筹兼顾,协调发展,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基础。

1.教育教学协调发展

教育教学工作是学校人才培养工作十分重要的两个方面,教学是中心,教育管理是保障,决不能在强调教学工作的时候,弱化和忽视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成人、成才同样重要,二者决不可失之偏颇。

2.中年教师和青年教师协调发展

中年教师是事业的骨干,同时也要看到在未来发展中年轻教师的作用。重视对年轻教师的培养,体现着是否具有长远眼光和事关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要多给他们提供外出参加培训和学习的机会,切实提高业务水平。应当建立健全让青年教师崭露头角的机制和措施,如在一些骨干教师、带头人的评选上,青年教师应当占有一定的比例,打破什么事都按职称论资排辈的做法,充分调动青年教师的积极性。

3.招生、就业协调发展

招生工作是学校的重要工作,但决不能形成,只要把学生招来就完事大吉的思想。必须高度重视学生的就业工作。学生的就业好了,自然能吸引更多的考生报考,否则就会失去对学生的吸引力。就好比一个水池的入水管和出水管,只有都畅通了,水池内的水才会成为活水,形成良性循环。另外还要注意改变学生松散的就业模式,切实杜绝学生的“跑冒滴漏”。当前毕业生的就业主要是学生自主联系就业实习单位,在时间的安排上很不统一,这样就造成了即便是有用人单位到学校来招聘人员也招不到人的情况。因此,专业课程的安排应当充分考虑到这一点,以既能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又能和就业结合起来为原则。另外要注意切实组织好校企招聘会活动,统一招聘的时间,待校企招聘会结束后再安排学生的半工半读等。这样就避免了平时因为学生的“跑冒滴漏”,而到了企业招聘需要提供人力资源的“水龙头”放水时,却放不出水来的尴尬。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3]查振祥《中国大陆高等职业教育与教学改革发展趋势研究》

2.新建本科院校实验室建设的几点思考 篇二

一、新建本科院校的基本概况

新建本科院校一般都是在原有或合并几所高职高专院校的基础上成立的多学科的综合性公立本科大学。一般在2000年前后由专科院校升级为本科院校, 其教学理念、师资水平、办学的各项制度及其他各种办学资源等各方面一般较老牌的本科院校薄弱, 存在很强的改进、上升空间。在人才培养上, 新建本科院校一般在坚持“办学以教师为本、教学以学生为本”的办学理念下, 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 强化内涵建设, 注重培育特色, 直接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 并取得一定的成效, 当然在就业实习基地的功能定位等方面也存在着如定位不清等诸多问题。

二、对新建本科院校就业实习基地功能定位的几点思考

(一) 就业实习基地是学校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

学生在就业实习基地实习的过程就是对学校理论教学的最好检验, 学生在学校学到的理论知识通过实习而得到持续不断地更深入的理解、巩固、补充并不断内化为自身素质, 使得自身就业竞争力得到不断提升, 可以说学生在就业实习基地的实习中不仅验证和深层次掌握了理论知识, 并不断在实习中得以持续验证、深化, 使之成为自身的实际操作能力, 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必将在实习过程中伴随着分析问题的能力一并提升, 随着各项实践能力和岗位意识的提升, 学生将更自觉且更有能力在实习中查缺补漏, 这会进一步促进其对理论知识的深入学习, 实践能力自然而然也得到扩展和补充, 形成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可以说在就业实习基地的学习不仅为毕业生强化了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更直接地对其就业竞争能力有着不可估量的提升作用, 将成为其打动用人单位的关键因素, 并有助于缩短其今后适应工作的时间, 整体而言为毕业生走上职场、适应工作岗位添砖加瓦, 也对学生成为适应专业岗位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具有重要推动和促进作用。某种意义上可说就业实习基地延伸了高校的教学空间, 促进了高校与社会、用人单位的沟通, 密切了高校与社会、用人单位的关系, 是高校与社会、用人单位交流信息、资源共享的重要平台。因此, 恰切的就业实习基地的功能定位必将多渠道多层次多思路地推进新建本科院校的各项工作。

(二) 就业实习基地是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学生毕业后就业难, 特别是应届毕业生通常不仅就业难且就业后起薪低、就业层次低, 这些往往与用人单位认为应届毕业生持有的就业期望与其在用人单位所提供的工作岗位中所表现出的各方面能力相差太远所致, 通过实习这一重要的实践活动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 提高其综合能力, 学生可以通过参加就业实习, 了解到用人单位对学生在知识、能力等方面的要求, 并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单位的需求来不断充实, 使自己的岗位适应力和整体的就业竞争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可以说在就业实习基地的实习是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非常重要且有效的途径。首先, 通过学生在用人单位的就业实习, 学生可以通过更大的生活圈子来全方位了解社会, 对岗位的主要工作内容、工作环境、相应的社会报酬等在实习这一与潜在用人单位的接触中也有了更直观的了解, 将促进其能更明确规划自身的职业生涯并产生更理性而非理想化的求职目标;其次, 学生可以在就业实习中容易发现自身是否对将来的职业感兴趣, 从而提前发现、培养自身的职业兴趣, 将有效避免盲目就业;再次, 通过在就业实习基地的实习这一不断与用人单位进行的双向交流中, 学生可以全方位地了解用人单位在相应岗位对所需人才的各项能力水平的要求, 更全面地了解自身, 如有发现自身的不足, 在今后的理论教学和实习中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来弥补自己的缺陷, 如及时调整学习重点并有针对性地加强学习以便为毕业后成功就业做好准备, 并在实习中初步培养出良好的工作作风;最后, 通过学生在实习基地实习后的反馈和实习单位的感受, 新建本科院校对于达成培养出应用型人才这一培养目标也能更有针对性地进行专业技能教育。

(三) 就业实习基地是提供用人单位人才储备的重要人才库

实习基地一般也是学生潜在的用人单位, 学生在就业实习基地的实习过程也是个与用人单位不断沟通学习使自身素质得到不断提升的过程, 许多学生在实习基地的实习中展现了自身的素质与品格, 如有的学生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 有的学生具备实习单位所欠缺的特殊才能, 有的学生在实习中表现出优秀的协作能力, 使其为实习单位所看重, 毕业后即成为了实习单位的一员, 实习基地在发现所需人才并成功招聘到该单位后将更有兴趣与学校开展更广泛、深入的校企合作, 促进学校与就业实习基地的关系在稳定中发展。由此, 实习基地的建设可以在提高了学校的就业率的同时又降低了学生的求职成本和用人单位的招聘成本, 实现了三者的共赢。

三、新建本科院校在进行就业实习基地建设中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一) 必须发挥新建本科院校作为一所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校本特色, 找准学校的定位

所谓校本特色, 是指学校根据自身条件及社会需求, 在一定的办学理念指导下, 经过长期努力所取得的有别于其他学校的独特的办学风格、办学机制等。它是学校独特性、杰出性的表现, 它打破了原有的平衡, 是学校自身的一种突破与超越。[3]一个人没有了目标就没有了前进的方向, 学校如果没有根据实际情况特别挖掘自身的特色而做出准确的办学定位, 就无法有目的地培养出合格的人才, 新建本科院校的根植于本土的长远发展也就成了无木之本, 新建本科院校在目前的经济教育背景下应清醒地认识到自身的人才培养定位是以就业需求和素质养成为导向, 以培养出符合地方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为办学目标。由此, 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应成为重点, 要重视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就业实习工作, 重视就业实习基地的建设工作, 促进学生就业实习工作的有序开展。

(二) 正确认识学生与学校、就业实习基地这三者间的关系

有的学校高高在上, 对学生进入就业实习基地后的实习情况缺乏管理甚至是放任不理, 觉得学生的培养、教育已经是用人单位的事情了, 对学生在实习基地的表现一概不知, 对实习基地的管理也几近于无, 致使个别实习基地把学生当廉价劳动力使用, 不仅导致学生无法在实习中得到成长与进步, 而且容易致使学生对其将来从事的工作岗位的职业环境、工作内容等产生严重偏差甚至丧失了职业兴趣, 对学生将来的职业道路产生不良的导向作用, 这种负面影响有的会伴随学生的整个职业生涯。这种学校的做法无疑是不可取的, 学校应对学生在实习基地的实习情况进行有效管理, 在学生的就业实习期间与用人单位进行持续不断地沟通, 全面了解学生在实习基地的实习情况, 并向实习基地反馈, 学校与实习基地协调一致地对参加实习的学生进行综合考核鉴定, 共同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职业素养的培养, 使之逐步适应职业生涯。

(三) 学校应与就业实习基地的展开密切合作

新建本科院校应经常与就业实习基地保持密切交流并开展合作。学校可以组织专人负责长期对就业实习基地进行联络, 听取就业实习基地负责人对学生在实习基地的实习情况的看法和建议, 必要时也可根据就业实习基地的意见和建议修改教学安排或是一些相关的教学、实践活动。学校也可以邀请实习基地的负责人到校开讲座或聘其为学校的客座讲师, 为学生阐述其对各个岗位所需知识和能力的看法, 使学生可以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根据自身的兴趣而更有针对性, 从而提升自身的职业竞争力。有的学校通过与就业实习基地的无缝对接, 让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赴岗实习, 提前感受职场气氛, 为顺利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四) 学校应提升为就业实习基地服务的意识

新建本科院校必须加强服务意识, 提升办学水平, 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才能最大程度地达到学校和就业实习基地互利双赢的目的, 进而实现良性循环。高校对就业实习基地的服务水平直接关系到学生就业实习的质量和效果。如果新建本科院校牢固树立为就业实习基地服务的意识, 与就业实习基地时刻保持密切联系, 学校便可以事先根据实习基地的具体情况做出有针对性的合理、周详的实习计划, 使实习质量得到有效的保障。用人单位也会更关心新建本科院校的学生的就业实习, 考察学生在就业实习基地的表现, 对学生的能力和素质的变化不断加以关注, 发现更适合本用人单位需要的合格人才, 待学生毕业后, 从中录用为正式员工。这样一方面可起到减轻用人单位招聘和培训员工的成本, 减少用人风险, 实现人才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另一方面也可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就业质量。

(五) 重视对法律法规的学习与应用

学生在就业实习基地的实习生活中是劳动者, 受到了《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的保护, 但学校在与实习基地签订的合作协议中往往忽略了对学生合法权益的保护, 经常只是粗略地规定实习基地要负责学生的人生安全, 缺乏对实习基地的有效监督, 在学生实习前对其进行的教育也缺乏法律知识的教育和维权意识的培养, 因此, 学校要制定详细且实施有效的实习协议, 重视对学生维权意识和法律知识的教育, 对实习基地也要进行有效监督, 切实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也为实习基地的稳定发展提供有效保障, 促进学校与实习基地的长期共同发展。

就业实习基地对于高校人才的培养、办学最终目的的实现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新建本科院校应正视自身相对于老牌本科院校所存在的固有劣势, 更加需要对就业实习基地加以合理的功能定位, 加强服务意识, 并在学生的整个就业实习过程中从实习前对通过对实习基地的调查了解和对学生的加强法律安全教育, 制定详细可行的实习方案, 签订完备的实习协议, 与实习基地进行密切合作, 在学生的就业实习过程中不断保持与实习基地的沟通协调, 并及时接受实习基地对学生的实习情况的反馈等, 从而达到新建本科院校与用人单位及学生三赢的实际效果, 为高校的发展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顾旭娥.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实习基地调查与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 2014 (03) :92-93.

[2]屈俊林, 肖祥.本科专业就业实习基地建设研究[J].教育教学研究, 2010 (01) :104-105.

3.新建本科院校实验室建设的几点思考 篇三

【关键词】高职院校化学实验室;建设;思考

【中图分类号】R722.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3-0499-02

基金项目:2013年安徽省教育厅省级教学团队项目“生物化学课程群教学团队(2013jxtd108)

2014年安徽省教育厅“医学检验技术实训中心”(2014sxzx048)

课题项目:2014年安徽省教育厅“医学检验技术实训中心”(2014sxzx048)

2000年以来,高等职业院校如同雨后春笋一般在全国各地应运而生,高等职业院校的蓬勃发展为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注入了新的血液,特别以我省的医药卫生类高职院校为例,全省除少数几个卫生类中职学校没有升格为高职院校,其它学院都已升格为高职学院,随着升格为高职学院,医药卫生类院校的专业建设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崭新课题,相应的适应高职学院的实验室建设问题也随之产生,本文在广泛考察了我省的部分高职学院的基础上,就为我院的专业建设想配套的化学实验室建设提出几点思考。

一医药卫生类高职院校化学实验室建设背景

我省医药卫生类高职院校在近年间得到了迅猛发展,这些院校大多是通过升格、合并而成,发展极不平衡,基础建设也都比较薄弱,实验、实训基础设施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高职学生学习要求,而化学实验室建设更是迫切,医药卫生类相关专业的化学实验课程的需求紧迫。

二医药卫生类高职院校化学实验室建设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对于医药卫生类人才的需求旺盛,尤其是卫生技术了专业人才,为了满足这样的需求,卫生类高职院校肩负重任,尤其是护理、药学、检验等专业的基层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巨大,而这些专业对于化学实验实训要求都是极高,以我院的医学检验专业的学生为例,化学实验教学在整个教学安排中要达到50%以上,十分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随着学院药学专业的开设,化学实验课程将更加的重要,加强卫生类高职院校的化学实验室的建设是必要和必须的。

三医药卫生类高职院校化学实验室建设的几点思考

(一)提高思想认识,加大资金投入,解决高职院校化学实验室建设资金不足问题。根据国务院《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纲要》文件精神,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各级政府要加大对高等教育的资金投入,保障高等职业教育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基础实验室建设。[1]学院依据专业发展的需求,作为医学检验专业实验室建设的一个部分,使建设资金有计划的用于实验仪器的购置和更新,这样才能保障医药卫生类专业人才的教学质量,才能培养出合格的专业技术人才。

(二)结合专业特点,加强对化学实验教学合理化、适用性的改革。医药卫生类高职院校有别于其他工科类的高職院校,培养的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不同,化学实验课的方向必须符合专业的需求。如医学检验专业和药学专业,对于化学实验课的开设内容的要求应当更加偏向于有机,分析,生物化学,在教学过程中要向专业适用性过程中合理化改革。

(三)衍生化学实验室建设,结合学院专业特色,与医院、企业深度合作。与医院、企业深度合作,注意在教学产业化和教育基础建设中引入市场化、社会化的思想和方法,注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与社会现实的结合。把我化学实验教学和社会企业结合的切入点,使化学实验教学与社会接轨。只有这样,才能使化学实验室建设跟上专业建设的步伐,才能稳步发展。

(四)加强实验室网络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流媒体资源,开展化学实验“微课”,信息化手段与教学的改革。信息化技术与现代科学的融合渗透已成为社会经济生活的重要部分,也是21世纪新新形势下化学实验室建设发展的一个趋势。依托网络技术和流媒体技术开展实验室建设、实验教学和社会服务内容。信息化建设可以有效的拓宽化学实验室空间,可以是化学教学更加生动活泼、更声情并茂、更有声有色、可以使化学实验室的资源得到共享。

(五)适应专业建设发展需求,多途径全方面发展化学实验室。随着学院专业建设的发展,主动配合相应专业实验室建设,如依托医学检验专业实习实训中心建设的契机,配套发进行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努力融合到专业建设中去。药学、药品营销等专业的相继申报,相关专业对于化学实验的开设要求将会更加的多,实验室建设将更加的任重道远,面对当前化学实验室建设中的普遍的不足和窘态,我们要坚定信念,主动配合。在各级领导的支持下,把化学实验室建设成为专业建设的奠基石。

参考文献

4.新建本科院校实验室建设的几点思考 篇四

王海滨

(铜陵学院经济贸易系,安徽 铜陵 244000)

摘 要:新建本科院校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是我国高等教育中蓬勃发展的有生力量。其数字化校园建设是促进新建院校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手段和战略选择。笔者提出了新建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具体步骤和必须注重的策略,这对进一步完善新建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数字化校园;办学理念;理性思考

中图分类号: G648.4 文献标识码: A

Reflections on Building a Digital Campus for a Newly-Established Four-Year College

WANG Hai-bin

(Tongling College, Tongling, Anhui 244000)

Abstract: The building of a digital campus is an effective measure for promoting fast development of newly-established four-year colleges in this country.Strategies and procedures are provided for building such digital campuses in an efficient manner.Key words: digital campus;concept of running a school;logical thinking

近年来,在我国政府提出的“逐步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目标和“共建、调整、合作、合并”的方针指引下,一批有多年办学经验的专科学校、地方教育学院、技术学院合并成为新的本科院校。新建本科院校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是我国高等教育中蓬勃发展的有生力量。面对着全球信息化和我国高等教育大发展的背景,新建本科院校如何从规模扩张转到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上来,提升办学水平,是当前新建本科院校所面临的现实问题。为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和要求,许多新建本科院校在调整专业和人才培养方案的同时,开始强化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和规划,以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来整合校内资源,推进教学、科研、管理水平的提高,从而增强学校综合办事实力,实现学校跨越式发展。为此,本文就新建本科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若干问题,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新建本科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现状

数字化校园概念的最早出现是在1990年,见于美国克莱蒙特大学教学教授凯尼斯·格林发起并主持的“信息化校园计划”之中。1993年开始实施的“211工程”拉开了中国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序幕。通过十多年的探索和研究,国内外高校对教育信息化的定义和内涵都有了更深的认识,但与我国其他领域的信息化建设一样,我国高校信息化建设普遍存在着重硬轻软、重技术轻管理、重建设轻服务等倾向。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为主要任务的新建本科院校随着全国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浪潮,逐渐步入数字化校园建设的行列之中。经过近些年招生规模的扩大,学校办学层次的提升,办学实力的增强,许多新建本科院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已经初具规模,但与综合类、理工类大学相比,新建本科类院校在信息化建设资金的投入、校园网基础设施建设、教师信息化培训等方面还很欠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认识定位偏差,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缓慢。许多院校的领导能充分认识到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到数字化校园是学校上规模、上水平的有效手段,但是新建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定位于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其生存的关键是招生就业,是否有校园网以及校园网运行如何并不是评价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因素,而且学校投入大笔资金进行校园网建设,短期内并不能见到其作用和效益。所以,新建本科院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滞后于理工类、综合类普通本科院校。据2005年11月,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组织发起的“2005年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水平调查活动”的调查结果表明,82.9%的新建本科院校已建有校园网,14.3%的院校正在建设中,还有2.9%的院校没有建设。新建本科院校校园网没有运行的学校占17.1%,明显高于原有的综合类院校1.3%、理工农医类院校9.7%、文体艺术类院校5.5%的比率。

2、在学生宿舍联网方面:总体上已有 84.3% 的高校将学生宿舍接入校园网,其中综合类重点大学宿舍联网比例最高占到 90.1%,而新建本科院校的学生宿舍联网比例最低,仅有57.1%。老的综合类大学、理工、文科高校中,校园网的主干带宽以千兆和万兆网络为主;新建本科院校中,主干带宽为千兆的院校比例只有50%,仍有很多新建本科院校使用的是百兆校园网。

3、在信息化建设资金来源方面:老的本科院校不仅科研项目和经费多,而且国家教育部的“211工程”“985工程”两大工程的顺利实施,带动了原有本科高校信息化的快速发展。调查发现,2004年与2005年各类高校教育信息化的资金来源主要通过自筹解决,自筹资金的比例大约在60%左右,政府拨款约占30%左右。但对新建本科院校来说,2005年有78%的信息化建设资金来源于自筹,政府支持资金非常少,新建本科院校中认为经费短缺的学校占总数的67.4%。

4、技术力量薄弱,网络应用与服务难以满足现实需要。老的本科院校尤其是理工类重点大学,在信息技术方面不仅师资力量雄厚,还有大批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基于校园网的各种应用系统和平台的开发、网络管理与维护的技术研究,都有得天独厚的人才优势。所以,全国大多数老的本科院校在经历了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第一阶段应用建设、第二阶段平台建设之后,已步入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第三阶段——整体建设即虚拟大学的建设。而新建本科类院校遵循“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其发展定位、人才培养模式、学科建设与老的本科院校有所不同,教师主要以教学为主、科研为辅,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队伍。所以,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缺乏高水平的技术人员,缺乏专门的研究梯队以及开发队伍,虽然投入了有限的资金进行数字化校园建设,也只能刚刚满足基本上网功能,更高层次的网上服务(如网络安全管理、电子身份认证等)、更高层次的网上应用(如网络教学、信息服务、网上办公等)因受技术力量的限制,无法自行开发、研究,也没有资金去购买成熟的软件。

所以,目前全国大多数新建本科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水平仍处在起步阶段,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任重而道远。

二、新建本科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实施步骤

虽然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经费异常的紧张,基础条件差,但各高校领导对信息化的建设非常重视,数字化校园的发展步伐仍在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学校把信息化建设作为促进本校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手段和战略选择。从统计数据看,绝大多数学校对硬件设备、网络建设等基础设施都给予了充分的重视,多数学校的信息化建设经费预算都占到了总经费的 15%左右。同时新建本科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实施方案、指导思想、培养目标定位于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集教育性和职业性为一身。因此,笔者认为,新建本科院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指导思想应是:一个核心:以新建本科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为核心;两个目的:以增强学校综合办学实力、培养合格应用技术型人才为目的;三个重点:以应用支撑系统建设、信息资源系统建设和信息服务系统建设为重点;四个统一:统一数据标准、统一开发平台、统一数据库(门户)、统一用户管理。总体设计思路:制定科学的、符合学校发展和师生需求的信息化校园建设的整体方案;脚踏实地,提高效率,逐步实施,稳步发展,分阶段实施项目建设;合理分配有限的学校资源,使硬件基础建设与应用软件开发、人才培养同步展开;落实项目建设计划,注意自主开发和购买、委托开发相结合。总体框架结构的实施分以下四个步骤:

第一步:网络基础设施、基本服务建设。基础设施是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物质基础,已建立校园网的新建本科院校随着教育信息化进程的深入,学校教学、科研、管理等活动对网络基础设施、基本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在现有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完善和补充。比如将网络延伸到学生宿舍、教职工家属区,扩大校园网出口带宽,将原来网络没有连接到的办公室、实验室进行线路补充等。一般的网络基本服务即Email、WW、FTP、BBS、Chat、DNS等能满足校园网的基本运行,但随着网络应用范围的拓展以及Internet应用的深入,高层次的应用系统对网络基本服务提出了更多的需求,目录服务、认证服务等新的应用服务就应该着手考虑,这不仅为网络用户提供增值服务,同时也为高层网络应用提供基础服务支撑。没有或正在计划进行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新建本科院校,应结合学校发展和人才培养模式,制定数字化校园整体规划,做好实施方案的论证,合理分配资金,使有限的经费发挥最大的效益。

第二步:数据中心、信息资源建设。由于受技术发展的限制,在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早期,许多管理信息系统是单机版或局域网版,应用服务器、应用系统和信息资源分散管理、分散存储,形成校内多个信息孤岛,造成各系统之间无法连接,信息资源无法共建共享,也造成了数据安全方面的隐患。所以,新建本科院校在数字化校园建设一开始就要注意系统资源环境的整体规划,建立统一的数据中心,提供容量大、性价比高、易于管理的存储设备,对数据资源进行统一存储和集中备份,对各类应用系统进行统一平台开发,基于统一数据库,在确保数据资源安全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提高数据资源的利用率,保证应用系统的正常运行。信息资源是数字化校园建设中最具活力的组成要素,没有资源,网上的应用和服务就无法开展,教学和管理的现代化就是纸上谈兵。基于校园网的信息资源主要有三类:管理信息资源、教学信息资源和图书文献信息资源。新建本科院校都具有独特的学科特色和专业特点,要结合本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首先将数据标准统一起来,其次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原有非数字化的信息资源进行收集、整理、转化,存入数据库,再次,将新产生的信息资源及时补充到数据库中。这样经过长期的积累就能逐步形成网上各类数据库,形成一种无形的资产,为下一步网络应用、服务的开展创造条件。

第三步:建成应用支撑系统、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应用支撑系统,尤其是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是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核心部分。在网络基础设施和基本服务建成、运行之后,网上信息资源逐渐丰富,数字化校园的高层次发展就是进行网上应用支撑系统、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应用支撑系统为校园内各类用户提供信息化工作平台,它涉及到教学、管理的各个业务环节;信息服务平台是直接面向用户,为用户提供一个统一的界面来获取各种应用系统的服务。新建本科院校由于信息技术人员力量薄弱,又没有太多的研究生、博士生等辅助研发队伍,在应用支撑系统和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中,应采取购买成熟应用软件的办法或者走联合开发的路子(学校技术人员与软件公司技术人员共同研制、开发软件)。比如,一些重点大学数字化校园建设开始较早,已研究开发出一批较成熟的校园网应用系统和信息服务平台,新建本科院校可以根据本学校实际需求购买其中部分功能模块,也可以在原系统基础之上进行二次开发或定制,既节省人力、物力,开发出来的软件又符合学校的实际需求。

第四步:个性化门户网站建设。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结果就是虚拟大学的形成,在网上的表现形式就是个性化门户网站。个性化门户网站是虚拟大学的入口,通过个性化门户网站,对校园内的信息和应用资源进行整合,将数字化校园的多种应用集成起来,使用户能按照其权限访问校园网的资源,为用户提供单一访问的个性化服务和应用间的漫游。

新建本科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策略应是从理论研究到实践开发逐步成熟的过程,应遵循“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大原则,在建设中探讨、在探讨中建设,不可一次投资、一步到位,也不可操之过急。

新建本科院校进行数字化校园建设时,要注意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建立权威组织领导机构以及统一数据标准、规范接口等。当然需要注意的不止这些,笔者将在下文进行论述。

三、新建本科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理性思考

笔者以为,新建本科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以应用为导向,明确建设思路。新建本科院校在规划、建设数字化校园时,要根据学校自身的发展需要,根据学校教学、管理的实际应用需求,制定建设规划和建设方案,明确建设思路。在保证网络基本应用服务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校园网应用的深度和广度,开发设计的应用系统要适合本校的管理模式和业务流程,使师生用起来方便、快捷,真正能达到促进教育教学的效果。

分级负责、统一管理

数字化校园建设要调动广大教职工和学生积极参与,实行分级负责、统一管理的制度。主管校领导、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负责数字化校园的总体规划、管理制度建设;系部和各职能部门负责本单位网站的建设和信息发布、负责与本部门业务有关的信息资源建设;网络中心负责网络系统维护、运行,负责数据中心的设备、应用系统、信息资源的维护和管理,负责学校网站、信息服务平台和门户的维护;教师、学生负责网上教学和学习资源的共建共享。

发挥学科优势、形成特色资源

每一所新建本科院校都重点培养某一 领域或行业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其自身的专业和学科都具有独特的优势,所以,在进行应用系统开发、信息资源建设方面既要注意符合通用标准和规范,又要注意发挥本校学科优势和专业特点,建立具有专业特色的数据库和资源库,同时与全国各类新建本科院校联合,形成各类资源共享体系,实现学科和专业建设的互补。

数字化校园建设,特别是新建本科数字化校园建设才刚刚起步,许多方面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随着国内外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全国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深入,新建本科数字化校园建设将会在理论研究、应用实践方面进一步成熟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林华东,吴伟斌.高等院校数字校园建设策略——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探索之五[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05,(6).[2] 徐艳伟.教育信息化:高等教育改革的新命题[J].郑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2003,(3).

[3] 薄红英.教育信息化与高等教育改革[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2002,(6).[4] 欧阳.重庆工学院数字校园建设刍议[J].重庆工学院学报 , 2003,(5). [5] 周纳.谈网络环境下的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J].北方经贸 , 2001,(12).

[6] 许益锋.高等师范院校教育信息化的思考[J].科技·人才·市场 , 2000,(6). [7] 胡东成.主动适应信息时代 加速建设一流大学[J].中国远程教育 , 2003,(19).[8] 李改梅.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与高等教育的对策[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1,(6).

5.高职院校行政管理的几点思考论文 篇五

【摘要】什么是高职院校行政管理,高职院校行政管理的现状如何?高职院校的行政管理当下还存在哪些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源又是什么?本文从高职院校行政管理的功能和意义出发,讨论了高职院校行政管理的作用,分析目前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中组织机构、功能职责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一些创新高职院校行政管理的措施和办法。

【关键词】行政管理;组织机构;管理创新

高职院校行政管理指的是高职院校为了实现学校的教育目标,依靠相应的机构和制度体系,采用必要的措施和手段,发挥管理和行政职能,带领和引导师生员工,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有效完成学校工作任务,实现预定目标的组织活动。高职院校的行政管理虽然不是高职院校办学目标的本质体现,但却是办学目标实现过程中使用手段的重要一环,高职院校行政管理的好坏有时直接影响了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质量和效果,影响着高职院校培养高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使命的完成。所以厘清高职院校的行政管理的作用、职责、功能和地位,优化管理效能,有利于高职院校的良性发展,对于高职院校完成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有着积极的意义。

6.民办本科院校专业建设的几点思考 篇六

专业建设包括申报、建设新专业及改造完善传统专业;具体包括专业的论证调整、教学基本建设、教学改革和教学管理, 其中教学基本建设主要有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实验室与实习基地建设、教材建设等。

专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 必须做到四点相结合:与师资队伍建设相结合;与就业市场相结合;与课程建设 (含教材建设) 相结合;与实验、实习基地建设相结合[1]。

民办院校专业建设应做好以下几点:

1 新增专业原则

新增专业要把社会需求和人才培养要求放在首位, 确立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 明确专业建设的任务和发展方向。根据社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合理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 着眼未来的发展, 形成和体现学校的特色。新增专业应有相应的学科作为支撑。

2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民办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应采取专职为主、兼职为辅、专兼结合的做法。

目前, 民办院校师资队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从年龄来看“两头大, 中间小”, 与教育规律正好相反。民办院校的教师队伍建设一段时间内应积极向健康方向调整。把培养一支高水平的中青年骨干队伍作为专职师资队伍建设的核心任务。有计划地引进高学历、高职称人才充实师资队伍, 形成以专职教师为骨干的比较稳定的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教师队伍和实验技术人员队伍。同时, 充分挖掘社会教育资源, 构建一支高水平的兼职教师队伍, 给专业师资队伍以有力的补充。

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使教师热爱学生、热爱教学、尽职尽责、倾情奉献;要提高青年教师的业务素质和教学水平, 加大师资培训的力度, 通过院内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的帮、传、带以及进修等方式, 帮助年轻教师提高教学水平;要从制度上进行约束, 严格执行教师教学工作的考核、评价、监督制度。

3 加强课程建设

课程建设是教学建设和改革的核心, 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课程体系的改革要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国际化的背景下, 在培养应用性人才的方向下构建新的课程体系, 开发和建设课程群, 更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通过加强课程改革与建设, 全面提升教学水平,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的高素质创新人才。

以开展院级精品课程建设为示范和导向, 推进课程的规范化建设。以建设院级优秀课程、精品课程为中心, 建成一批教学质量高的院级优秀课程, 并逐步把部分院级优秀课程建设成为省级和国家级的精品课程。

4 加强教材建设

要建立健全教材评审、评价和选用制度, 严把教材质量关, 优先选用高质量的国家级精品教材和新版教材。要根据学校的定位、特色及专业自身培养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专业教材建设规划, 统筹安排, 逐步实施。此外, 在教材使用过程中应根据本专业的需要及时调整其教学内容, 编写或介绍一些补充教材、学习指导书、参考书和课外读物, 以强化专业的特色和优势。

5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建设

实践教学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 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校应加大投入, 建设高水平的实践教学基地。此外, 还应加大实践教学改革力度, 在实验内容中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强化学生综合设计能力的培养, 有计划地开放实验室并增加开放时间, 努力为大学生创造更好的实验教学条件, 增加学生的动手操作机会;抓好实习、实训环节, 提高专业应用能力、实践能力;提倡本科生实践教学与科研训练相结合, 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研究、分析和解决专业实际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科研能力, 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化对各专业学生进行“三基”综合测试, 高度重视学生毕业论文的选题导向, 加强对毕业论文的过程管理与规范化要求。

6 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 建立健全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培养大批社会需要的高质量人才。

要从两个方面加强本科人才培养的基础性和适应性:一方面拓宽专业口径, 增强大学生对未来的适应能力;另一方面要在高年级加强专业方向设置的灵活性, 增强大学生就业的针对性。要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专门人才, 要更加努力地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毕业生就业的导向不断调整专业设置, 改革课程体系, 提高教育质量。

7 加强学科建设

学科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实力雄厚的学科基础, 专业就难上水平。一个运行良好的专业, 必须要有阵容整齐的师资队伍, 有科学完整的培养方案, 有比较丰富完备的图书资料, 有设施先进的实验设备等。要达到这些条件, 就要从抓学科建设入手, 从科研切入, 形成队伍, 积蓄力量, 建设专业。

以基础学科专业为依托带动专业的建设。

根据自身条件、特色、定位和优势, 采取措施加强学科建设, 逐步创造条件, 形成优势学科, 改造传统学科, 增设新的学科专业。

在国家允许的前提下, 依据自身能力和市场需要, 灵活自主地设置一些应用型学科专业, 以利于其生存和获得较好的发展。[2]

8 建立良好的专业建设与管理的协同促动机制

不断完善专业建设的考评管理机制, 切实加强专业建设的考核、监督和评估, 确保专业建设的良性运行。把学校人才培养纳入到学校整体发展计划的大系统中, 做好人才预测和统筹规划, 调整好专业结构, 在本科专业的设置和管理上, 严格标准, 规范程序, 加强监督和检查, 切实扭转专业设置中重申报轻建设、重外延发展轻内涵建设的弊端。从本校的性质、办学定位、服务面向和实际办学条件出发, 深入调研, 科学论证, 合理规划, 切实做好学科专业建设和调整工作;同时, 在学科专业发展上, 要努力探索, 形成自主、自检、自律的良性运行机制, 切实提高专业建设的质量。[3]

有人说“办教育就是办学校, 办高校就是办专业”, 专业建设的水平和质量直接关系到学校的生存和持续健康发展等根本性问题, 专业建设必须突出改革创新为先、质量效益第一的思想。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代, 正逐步从数量满足型向质量提高型转变, 人民群众对学校品牌和特色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市场竞争机制的引入必然要求高等学校向市场提供高质量的“产出”, 否则就会被淘汰出局。因此民办本科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应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紧密结合, 促进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管理、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整体改革, 促进师资队伍建设, 促进实验、实习设备的现代化建设, 全面提高办学质量、效益与水平。民办本科高等学校只有努力打造自己的品牌专业与特色“产品”, 才能够始终立于不败之地。[4]

参考文献

[1]陈必群.我院专业建设中急需解决的几个问题[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 (增刊) :40-42.

[2]冯向东.学科、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 2002 (5) :28.

[3]林婧.多元质量观指导下的专业建设机制研究与实践[J].高教研究与评估, 2007 (7、8) :82.

7.新建本科院校实验室建设的几点思考 篇七

关键词: 新建公安本科院校 实验实训教学管理 建议

目前,全国公安类院校共有38所,其中,本科院校20所,专科院校18所,在20所本科院校中有9所院校为新升本科院校。这些新建公安本科院校由于缺少实践经验积累,实验实训管理方面经验不足,普遍存在着管理模式和管理手段与本科教育不相适应、管理体系不健全、师资队伍和管理人员整体素质亟待提高及条件建设管理缺乏长效机制等问题。

一、新建公安本科院校校内实验实训教学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公安高等教育同时具有公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的双重属性,公安院校更注重学员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实验实训教学是深化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江西警察学院是2010年新升入本科的一所公安类高校,还带有专科向本科转型时期的种种局限性,在实验实训实践教学管理上与大多新升本的同类院校一样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包括:

1.实验实训管理模式混乱,权责不一

新建公安本科院校大多都是从普通专科发展而来,很多地方还沿用着升本前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手段。有些院校缺乏专门的实验实训管理机构;有的院校实验实训室的人、财、物由使用该实验、实训室的系部管理,各系部各自为政,自我开课、自我管理,实验实训室建设缺乏统一规划;有的实验实训的资产归口资产管理部门,只做到了场地、资产和仪器设备的账面管理,并没有对实验实训教学起到管理作用,常常会出现设备的不足与利用水平不高等现象;有的教务处实践科形同虚设,管理不到位,缺乏统一标准,只起着下发通知的作用,眉毛胡子一把抓。混乱无序和缺少章法的状态,严重影响了实验、实训室的使用效率和实验实训的教学效果。

2.实验实训教学及管理制度建设欠完善,管理不到位

新建公安本科院校大多尚未形成完善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体系,实验实训教学基本都是依附于理论教学范畴内。实验实训教学只注重形式,对结果没有总结与提高,教学效果的好坏缺少检查标准和考核措施。实验实训室制度建设也欠完备,缺乏对实验实训室规范管理、考核、激励和评价的方法与标准。工作人员责任心不强,工作敷衍了事,没有职业意识,常常只是为了应付检查,有些甚至只起到开门关门的作用。

3.实验实训室管理欠科学,利用率低

主要表现在:一是部分新建公安本科院校缺乏先进的数字化实验实训信息管理手段,不能很好利用网络通信技术来加强自身实验实训室的常规管理和教学管理,费工费时费力;二是有些实验实训室档案管理混乱,缺少实验实训的各种原始资料记录,缺少科学的仪器设备管理办法,坏的仪器得不到及时维修和淘汰更新,造成不能正常有效开展实验实训;三是设备利用率低,虽然有实验实训室,有相关仪器设备,但闲置程度高,经常空空荡荡,有些任课教师和系部还是倾向于在教室进行相关实验实训,情景性不够,客观上造成了教学资源的浪费;四是实验实训室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不够,有些新建公安本科院校至今没有做到实验实训室的有效开放,也导致了仪器设备和实验实训室利用率不高,无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4.教学队伍实践教学能力有待提高

新建公安本科院校虽然在引进人才上做了大量工作,但这些新引进的教师大多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技能训练,不少是非公安专业转行进入公安院校,有高学历但缺少公安实战经验。再就是他们也不是很系统地了解本校实验实训的规章制度,实验实训室的设置、功能及实验实训内容。同时在有些新建公安本科院校中,实验实训室管理工作不受重视,部分实验实训管理岗位成为“关系户”和“照顾户”的赋闲静养之地,这些人员学历普遍较低,专业不对口,且做不到定期的培养、培训,管理水平有限。

二、提高新建公安本科院校校内实验实训教学管理的几点建议

校内实验实训教学管理担负着院校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建公安本科院校必须结合实际,积极改革创新,最终建成高标准、高水平、多功能、开放性的实验实训教学管理体系。下面结合江西警察学院一些做法,谈谈提高新建公安本科院校实验实训教学管理水平的几点建议:

1.建立适合本校的合理的实验实训管理机构

公安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点是综合职业能力。新建公安本科院校应因校制宜,根据学校所在的区域经济发展以及学院的办学特色和专业设置来确定实验实训管理机构,以推动校内实验实训教学管理的有序发展。江西警察学院在升本后顺应机构改革的步伐,改变了原江西公安专科学校(江西警察学院前身)实验实训室分属各个系部管理的模式,学院实验实训室按照“统一规划、集中管理、系部协管、责任明确”的模式进行管理。在主管院长统一领导下,教务处负责各系部实验实训教学的规划,指导检查优化实验实训教学体系,制定修订实验实训教学大纲和内容,下达实验实训教学任务并规范实验实训教学管理及考评检查工作;教育技术和教学保障处(下设实验实训管理科)负责实验实训室的统筹规划、统一管理、制定完善统一标准和规范的实验实训室教学管理制度,负责管理实验实训设备,准备和协助具体实施实验实训教学,并协助有关部门完成各类实验实训考评等工作;系部负责确定编写实验实训大纲和实验实训计划、确定实验实训教学内容,优化实验实训课程体系、具体组织学生实施实验实训教学,以及负责实验实训教师日常上课纪律检查、教学质量检查,组织学生对实验实训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等等工作。

2.用制度规范实验实训教学管理

江西警察学院在2010年升本后,吸取以往本校和兄弟院校实验实训教学管理的先进经验,结合本科教学的实践性教学管理要求,逐步出台了《江西警察学院实验实训教学管理规程》、《江西警察学院实验实训室工作条例》、《江西警察学院实验实训教学工作指南》等一系列试行制度和规程。说明了实验实训教学管理的内容包括目标管理、过程管理(包括实验实训教学前的准备、实验实训教学过程中对教师、管理人员和学生的要求及实验实训完成后对学生实验实训报告的批改规定)、质量管理(包括对学生实验实训考核与成绩的评定及对教师实验实训教学质量的评价与检查)和信息管理等方面;明确了实验实训管理的各级职责,规范了实验实训室人员的配置与职责;同时,还对实验实训室的建设和管理做出了明确的规定。endprint

3.合理构建公安类实验实训教学内容体系

公安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新建公安本科院校应打破实践教学从属理论教学的传统观念,应紧扣公安岗位技能要求编制实验实训教学内容体系,做到校内实践与公安实际无缝对接。大力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实训内容。在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实训内容的制定中,要注意密切结合公安实际。江西警察学院按照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的要求,结合学院的实际,为突出公安“教学练战”一体化,要求公安类专业实验实训不少于总学分(学时)的30%,开出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实训的课程占有实验实训课程总数的比例应超过80%,实验实训的课出率要达到90%。

4.增加实验实训室教学和管理的科技含量

一是顺应公安本科教育和贴近实战部门专业型人才的需要,引进一批教学、科研、鉴定高精尖端的仪器设备,为学院教师开展科研和为实战部门鉴定办案提供硬件支持,并促进学院教师实验实训教学水平的提高。二是新建公安本科院校应积极采用现代计算机网络管理手段,建立实践性教学信息的网络管理。包括仪器设备,账、物、卡动态管理(实现校内网上实时查询,确保账、物、卡相符率达100%);实验实训场地课表的安排与查询,实验实训项目内容及具体实施;学生实验实训成绩的录入与查询,实验实训室对师生的开放预约及安排;各类实验实训数据的整理、统计、分析及上报等等。三是建立运行机制,大力开展实验实训室开放。实验室开放应涵盖弥补型、科技创新型、自选型、项目设计型、参与教师科研、参加各种比赛及人文素质与能力培养等各个方面。

5.加强校内实验实训教学管理队伍建设

一要强调实验室技术管理人员的职业能力培养,引进一些学历不一定很高,但有一定相关职业能力的实验实训技术管理人员。对各系部新进青年教师考虑先进实验实训室工作一段时间,一来可以熟悉实验实训教学流程、实验实训制度及有关仪器设备和软件设施的性能原理及使用方法,二来也可以弥补实验实训教学管理人员的不足。同时,加大对现有实验技术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培养,采用多途径有计划地开展培训。二要设立实验实训教学管理的奖惩机制,制定措施,确定合理有效的考核办法,以促进实验实训教学管理的有效性和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三、结语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公安院校是公安机关的重要组成部分,带有职业化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担负着为国家社会稳定,各项建设保驾护航,培养应用型公安人才的重要责任。一套合理的和个性化的实践性校内实验实训教学管理办法及措施是提高预备警官高素质、高层次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保证。新建公安本科院校应坚持理论教学与实验实训教学齐头并进,坚持“教、学、练、战”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建立合理的校内实验实训组织管理机构,完善贴近实战的实验实训教学内容,改革规章制度、考核机制,建设科学信息化管理手段,大力提高仪器设备和实验实训室的利用率,注重教学过程和质量建设。切实提高实践性教学管理水平,以实现公安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

(作者单位:江西警察学院)

参考文献:

[1]黄维亚,周亚红.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与公安院校实践教学改革[N].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07,22.

[2]孟玉珍.新建公安本科院校实践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N].湖南警察学院学报,2012,24.

[3]邓克涛,巴永杰.公安本科院校基础类课程体系分析与改革[J]时代报告(学术版),2012.

[4]韩锐.高职院校校内实验实训基地管理优化研究[J]科技资讯,2011.

[5]郭睿,荆长岭.公安院校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N]江西警察学院学报,2012.

[6]徐明玉.新建公安本科院校的基本特征及教学质量管理的基本要求[N]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13.

8.关于陶艺课程实验教学的几点思考 篇八

[摘 要] 陶艺是一种古老的艺术,在中国有着多年的发展历史。传统的陶艺泛指陶瓷器皿的烧制过程,而现代陶艺逐渐融入了更多文化元素,在陶瓷的烧制过程中加入了较多的技艺与手法,形成了系统的陶艺教学体系,陶艺被作为一门艺术课程纳入到高校教学体系中,社会对于陶艺教学的关注程度也越来越高。

[关键词] 陶艺课程;陶艺教学;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6)05-0088-02

随着陶艺在我国的发展越来越广泛,逐渐形成了一个独立的陶艺发展领域,专家和学者也开展了大量关于陶艺的学术研究活动,丰富的研究成果为高校陶艺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陶艺课程作为一门艺术课程被纳入到高校教学体系中,旨在通过陶艺课程教学的开展培养学生的陶瓷烧制水平,同时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陶艺教育是对学生陶艺理论和技艺的培养过程,我国高校陶艺教育的课程体系,一般可以分为现代陶艺和生活陶艺两种,前者更注重的是陶艺的个性和风格,后者则属于工业设计的范畴,往往具有一定的约束性。现代艺术的多样化发展,为陶艺教育赋予了更多不同的艺术风格和象征意义,满足不同人群的审美需求。高校陶艺教学活动受到教育体制、教学观念等因素的影响,也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失衡现象。但是现代陶艺教育活动的开展,在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指导下,开展了一系列的课程设置活动,课程结构的科学性对于教学成果有着重要的影响。陶艺课程在我国高校开展的时间不长,所以在很多课程的规划方面都借鉴了国外的课程设置,因此陶艺教育课程具有更多现代特征。随着陶艺教育在我国教育领域中的不断发展,在陶艺课程实验教学方面应当立足于中国的传统文化,重视中国陶艺发展的精神理念和价值观念,以拓宽陶艺综合教学的研究领域,促进现代陶艺与艺术专业的跨学科交叉,实现现代陶艺教育的健康发展的同时,促进现代陶艺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一 高校陶艺课程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综合类高校和艺术院校的教学体系中,都有关于陶艺课程的设置和教学活动的开展。从当前陶艺教学活动开展的具体情况来看,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综合类院校在陶艺课程教学活动的开展方面,主要是以宏观的理论课程教学为主,其中涉及到很多理论框架,但是由于缺乏实践性内容的基础,所以理论方面也未免显得过于宽泛。陶艺教学中涉及到很多关于陶艺发展以及烧制工艺方面的基础知识理论,学生虽然可以从教材中了解大致的内容,但是却容易忽略细节。艺术院校在陶艺课程的设置方面则更多注重陶艺的工艺和技法,所以学生往往是具有较强的技艺却缺乏理论的指导,因此很难保证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第二,陶艺在我国有着多年的发展历史,但是将其纳入到高校教育体系中的时间却很短,所以在陶艺教育活动的理论体系方面不够完善,而且缺乏时代性,很多当代陶艺中的实验性操作内容并没有纳入到教学体系中,很多优秀的陶艺教育研究成果都没有得到有效的整理和归纳,所以无法形成系统的陶艺教育理论,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陶艺教育的先进性。

第三,陶艺课程的设置方面缺乏科学的规划。有的高校陶艺专业的教学课程体系是按照工艺或者艺术种类进行划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是依照学科教学的规律按部就班地授课,使用的教学资料也只有一本教材,学生接受的陶艺知识往往是片面的、零碎的,不仅无法形成完成的陶艺理论体系,也无法为陶艺操作的实践提供指导,这使得很多学生对于陶艺的学习都失去兴趣。另外,在进行陶艺创作实践的过程中,大多是针对某一个特定的范围进行模仿或者重构,学生的思维形成定式,缺乏创造性。

第四,过于信奉国外陶艺文化的熏陶。很多教师在学习和深造的过程中接触到很多国外先进的陶艺文化,便急于将其融入到自己的教学活动中,在教材和教学内容的选择方面都过多关注西方陶艺、日本陶艺,但是却忽略了我国传统文化的本土性特征,使得很多学生形成了对国外陶艺文化的盲目崇拜,甚至完全抛弃中国传统文化,而拒绝将传统陶艺创作的思想融入到自己的学习和实践过程,这对于我国陶艺事业的发展产生了很多不利的影响。

二 提升陶艺课程实验教学效率的途径

第一,陶艺课程的交叉设计。学科课程之间的交叉设计是当前教育体系中一项重要的改革措施,通过课程交叉设计可以使很多相对独立的学科之间形成密切的联系,而且可产生更丰富的研究成果。当前陶艺课程教学体系中,课程交叉的程度十分薄弱,很多课程都是以独立的技法形式存在,如浮雕、镂空雕琢、色釉等等,这些看似单独的技法在陶艺学习中存在很多交叉点,因此可以鼓励学生将各种不同的技法进行结合,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其交叉的成果进行论证,这种交叉实践的方式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获得更好的跨学科课程交叉结果,而且可以使学生在验证的过程中锻炼自己的技艺操作能力和思维逻辑能力,并且学会从辩证的角度对事物进行分析和论证,这对于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是相当重要的。

9.新建本科院校实验室建设的几点思考 篇九

专业论文

关于高职院校财务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

关于高职院校财务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

【摘 要】为促进高职院校教育事业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高职院校要改革财务管理体制,要用科学发展观作为改革的指导思想,规范财务运行管理机制、防范风险,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以保证学校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

【关键词】高职院校;财务管理;机制

高职院校的财务工作是协调学校全面、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它承担着依法筹措办学资金、规范各项经济秩序、提高经费使用效率、维护学校合法权益的重要任务。

一、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1)用科学发展观统筹学校财务工作全局。在深化财务管理改革工作中,高职院校领导班子要充分认识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指导作用,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学校财务工作全局,保证财务管理改革发展的正确方向。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念,协调统筹好规模、结构、效益之间的关系。近年来大多数高职院校办学的条件虽有较大完善,但教学、科研设备仍相对落后,实验条件和设备相对不足。解决这些问题,学校领导班子要充分明确财务工作在学院改革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应切实加强财务管理工作。(2)按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深化财务管理工作改革。为使高职院校的财务工作有效的进行,充分保证学校各项事业持续健康发展,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通过深化体制改革、机制创新、制度完善、队伍建设等措施,真正实现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管理严格、监督到位、运行有效、服务优质的目标。

二、建立与时俱进的学校财务管理体制和财务运行机制

财务管理体制是财务管理工作的核心,是组织财务活动,划分财权和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项根本制度,它对高职院校的财务管理和各项事业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高职院校应实行统一领导、集中管理的财务管理体制。财政部、教育部联合下发的《关于高等学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校建立经济责任制加强财务管理的几点意见》中明确规定:“建立健全各级经济责任制,首先必须建立健全校(院)长经济责任制:高等学校的校(院)长是高等学校的法定代表人,对学校的财务工作负有法律责任”。高职院校的财务工作必须在院长统一领导下对财务实行集中管理,通盘考虑,确保财务工作有条不紊的开展。学校规模扩大到一定程度时可以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集中核算的财务管理体制。学校的财务工作既是保证学校方方面面开展工作所需的物资供给,又牵涉到各个部门甚至每个人利益的工作。须在院长领导下,充分发挥有关领导和部门负责人的作用,集中集体智慧和力量,避免因独断专行而造成失误。应建立和完善重大问题集体决策制度、专家咨询制度和决策责任追究制度。凡学校重大经济决策、重大投资项目及大额资金使用,必须组织相关专家进行论证,从可行性、效益性、经济性方面进行论证评估。论证评估的结论经学校财经领导小组研究后,提交学校最高决策机构集体讨论决定。为了保证高职院校统一领导、集中管理的财务管理体制的有效运行,必须按照管理层次,分别建立各部门、各单位行政负责人的经济责任制,以及各级财务主管、财务人员的经济责任制,将财务工作的任务和责任层层分解落实到校内各部门、各单位以及个人。同时,按照经济责任制的要求,对因管理不善、控制不严而造成经济损失的有关人员依法追究相应的责任。(2)建立和完善“重实效、节资源”的财务运行机制。财务运行机制是指财务各要素之间彼此依存、有机结合和自动凋节所形成的内在关联和运行方式。高校财务运行体制是指高校财务管理活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有机结合和自动调节而形成的内在关联和运行方式,是高校财务活动规律和资金运行规律的集中体现。一方面,建立绩效考核制度。资金效益要得到保证,必须建立绩效考核制度。首先,要建立资金使用决策问责制,力求做到决策不失误;其次,在资金运行中必须对相关责任人的资金使用的绩效进行跟踪考核,奖惩分明,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另一方面,建立完善的资金管理机制。学校的财务管理应以资金管理为中心,围绕资金构建资金投入效益保证机制;依据财权与事权相结合的原则,建立与目标、任务、绩效挂钩的资源分配机制。最后,不断完善内部收入分配制度。严格执行国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家收入分配政策,不断完善内部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收入分配管理办法,实现内部收入分配制度的规范化与科学化。

三、建立财务规范风险机制,规范财务行为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曾形象地对商品能否在市场中出售进行这样描述:“从商品到货币,这是一个惊险的跳跃。”财务风险是财务活动中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财务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偏离,因而造成蒙受损失的机会和可能。近年来,高职院校财务风险主要是缺乏财务风险意识,预算管理约束弱化、管理层次决策失误造成的经济责任风险,成为当前财务风险防范中的主要问题,必须加以解决。

1.规范财务行为,加强预算管理。高职院校属于事业单位。其财务风险的特殊性主要源于财务管理的特殊性,即财务管理的重心是预算管理,其发展和建设只能建立在财力许可范围之内。因此,必须加强预算管理,控制、强化预算的权威性与严肃性,充分发挥预算在资源配制中的主导作用。(1)应根据学校事业发展的需要和综合财力的可能,编制中长期财务收支计划。学校的事业发展规划必须与财政收支相适应。(2)要根据“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积极稳妥、统筹兼顾”的原则,编制财务预算;学校各项事业活动所发生的财务收支都应纳入预算管理的范围,学校执行的预算应与主管部门批准的部门预算收支口径上保持一致;应将预算执行的责任分解到校内各部门、各单位;预算调整必须按规定程序进行。(3)各项支出做到有预算安排、有支出标准、有制度依据。严禁无预算、超预算支出。

2.多渠道防范筹措资金带来的财务风险。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高职院校的办学和发展要由单一的地方政府投入上以地方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投资为辅的办学道路转变。为防范财务风险,必须建立多渠道、多形式筹措资金的规范。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充分利用校内人才、技术、设施等资源优势和良好的社会影响等无形资产,通过社会捐款、盘活资产、开展合作等途径,以及校友会、基金会等多种形式,为学校的发展筹措资金。

3.做好收费管理工作,规范收费行为。学校所有收入均由学校财务部门统一管理。严格收费项目、收费标准。服务性收费,代收费,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严格按有关规定执行,坚持自愿、非盈利性原则及收费公示制度。按照收支两条线的规定,行政事业性收费必须由学校财务部门统一收取和管理及核算,必须使用上级财政部门统一印制的票据。收入必须按规定及时全额上缴财政专户或国库;支出必须按财政部门批准的预算执行。

4.严格资金管理制度,规避资金风险。首先,建立大额度资金流动集体决策、明确相关人员的责任,确保资金安全完整。其次,对外投资必须经过严格科学的论证和专家评估,学校要指定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加强对各投资项目的管理,确保对外投资的资金安全与合法收益的实现。再次,学校不得从事股票投资和其他风险性债券投资业务。

5.学校严禁为任何组织(含校办产业)或个人的经济活动提供担保,防范因担保带来的财务风险。

参 考 文 献

[1]李翠莲.试论高职院校财务工作的机制建设[J].改革与战略.2008:24(5)

[2]储锦超.加强高职院校财务管理的几点思考[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40):6~7

[3]财政部,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建立经济责任制加强财务管理的几点意见.2006

[4]郭喜军,马新平.财务运行机制的构建[J].商业经济.2006(6):59~60

[5]吴翔宇.论高等学校财务管理创新[J].大连大学学报.2006(1):77~79

[6]曹颖,房钰国.高职院校资金管理的若干问题与对策[J].新财经:理论版.2011(9)

[7]胡娟,彭玲桃,吴瑕.新形势下高职院校财务风险的成因与对策分析

[J].致富时代(下半月).2011(4)

------------最新【精品】范文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上一篇:专业技术人才科学素养下一篇:秘书部财务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