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会议酒店发展现状分析与建议

2024-07-19

上海会议酒店发展现状分析与建议(精选11篇)

1.上海会议酒店发展现状分析与建议 篇一

上海外国语大学日语语言文学考研日语综合试题分析与复习建议

2018考研的帷幕已在渐渐落下,大三以及大二的学生,已经在开始憧憬2019年的考研,紧张的备考战役也即将展开,有些筒子甚至已经在备考的路上。今天为大家讲练一下上外英语语言文学考研科目日语综合的考题以及相关备考建议,供大家参考。希望能为筒子们在选择和了解考研专业以及选择学校方面起到一臂之力。真题分析:

1、单词部分

单词部分总共有4种题目,汉字写假名、假名写汉字、外来语译中及惯用句日语解释。

汉字写假名部分主要考查对单词读音的掌握程度,随着入学考试年数的增加,这部分考题的难度也有明显的增加,基本呈现一种从常用词到非常用词,从规则读音到非规则读音的转变。例如2010年试题的汉字写假名部分有诸如“僅か、秘める”这种比较常用且读音简单的词,而2015年的试题中则出现了诸如“布施、帰依”这样比较生僻且读音不规则的词。这就要求考生进一步扩大阅读范围,积累更多的难读词。

假名写汉字部分主要考查两点,一是对日本汉字写法的掌握,二是对单词使用哪个汉字的掌握。由于中日两国在汉字简化上面有不少不同的地方,使得同一个汉字中日两国的写法有有时会有一些区别,区别较大的汉字没有问题,而区别较小的汉字,由于中国考生同样使用汉字,则很有可能会忽视这些区别,这一点应该引起注意。

另外从考题来看,在难度上似乎没有很大的增加,但是日本目前常用的汉字有2000多个,仍应该注重积累。

外来语译中部分只考查对外来语意思的掌握程度,且外来语主要是名词,没有诸如活用之类的问题,基本只要外来语及中文意思一对一对应起来则可,就考题来看有从时事新闻里取新词的趋势,因此平时应该多关注一下日本方面的新闻。

惯用句部分考虑两个点,一是对惯用句意思的理解,二是能否用简洁的日语进行解释。由于惯用句属于相当独立的东西,在记忆和积累上没有什么技巧可言,不过平时可以养成看日语解释的习惯,以防出现大致知道它的意思却不知道怎么用日语进行适当的表达这样的问题。

2、语法部分

语法部分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传统的语法选择题,二是上外独有的填假名题。

高译教育,成就您的上外梦!上外考研,只在高译!

语法选择题部分考查对各类语法的意思用法的掌握,从出题风格上来看,单纯助词题比例相当少,考题主要集中在一些副助词,复合辞等部分,另外敬语题也是必考的。有时也会出一些近义词,特别是拟声拟态词的辨析,这部分有一定难度,需要平时多积累。

填假名题就我了解来看似乎是上外独有的题型。这部分题难度可以说是比较大的,选择题的话答案都在选项里面,对相关知识哪怕只有一些模糊印象,也有做对的可能。填空的话就只能从所有可能的选项里进行筛选,这就至少要求两点,一是你的语法积累已经覆盖到考题的知识点了,二是能从自己积累的语法大盘子里面选出合适的那一个。

不过从历年考题来看,出题偏向性很大,像“ばかりに、どころか、ながらも”等就多次出现过,可以重点记忆。

3、翻译部分

由于上外另一门专业课日汉互译的存在,这部分内容还是比较简单的。除了有两年考小段落以外,都是考翻译句子,表面上看是翻译题,本质其实是语法题,基本上每一句句子包含了一个语法点,而这个语法点一般来说还算比较偏,而且是不能从字面推测意思的,例如“XXどころの騒ぎじゃない”这样需要整体来理解的东西。这部分内容在复习语法的时候可以同时进行练习,看到有生僻的语法点则重点记忆并尝试翻译例句等就行。

3、阅读部分

阅读一般为叙事或说明文,主要考点有单词读音、汉字写法这样考查基础语言知识的题,也有填接续词,划线部分同义转换等这样考查对文章理解的题。同义转换部分一般要求找出原文,并规定了字数,这在一定程度上给了考生取巧的可能。不过16年的考题里面还出现了考查文学常识的题,这个需要在复习文学史的时候注重积累。

4、古文及文学史部分

古文部分考点基本只有两个,一是考查古文助动词的意思,二是考和歌翻译。古文助动词意思本来在古文学习就占大头,在学习时需要重点注意,但就考题来看,难度不大,基本是考单个助动词的意思,很少会考一些复合的内容。和歌翻译有两种解法,一是直接背诵和歌的现代语译,二是深入理解古文语法,但和歌有些语法有一定难度。

概况及文学史部分考的内容不深,但是比较广所以需要一定和积累,主要考点集中在作家及作品的对应方面,偶尔会考一些诸如流派和作家的对应,以及一些作家参与过的重大事件,由于都是一些相当有名的事件,所以内容不多,在复习时进行积累就可。

高译教育,成就您的上外梦!上外考研,只在高译!

5、作文部分

上外的作文题目非常贴近时事,14年考了中国梦,15年考了月光族,16年考了爆买,基本都是当时网上的热点内容,所以平时多关注新闻还是非常重要的。另外作文答题纸没有格子,所以格式方面不怎么需要担心,主要採分点应该还是在基础语言知识上面。

复习建议

在上文对试卷分析的过程中已经提到了不少复习建议,这里再做一些补充。由于日语综合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因此平时的积累肯定是必不可少的。任何类型的日语资料都可以成为学习的内容,比如说原版小说,影视作品,日本的各类网站论坛等等。当然,重点复习相关的书目肯定是比较好的办法,下面就推荐一些备考可用的书目。

1.《日语综合教程5-8》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考上外主要用书之一,推荐精读,另外有两册课后练习答案及课文翻译推荐一并购买。

5、6两册内容相当充实,练习题也非常实用,重点中的重点。

2.《新编日语语法教程》皮细庚,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语法方面最重要的一本书了,推荐精读,课后练习同样需要认真做。

3.《新编日汉/汉日翻译教程》高宁等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笔译的话这两本书已经差不多了,以段落为基础,讲解了各种类型文章的翻译方法。

4.《新编日本古典文法》崔香兰等 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这书前面提到过了,体系完整,例句又有现代语译,练习和附录也比较实用。建议精读

5.《日语概说》 皮细庚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这书对日语有个比较全面的介绍,建议着重看词汇和语法两部分的内容,另外语音部分的语音变化也可以一看。词汇语法部分,特别是语法部分的练习要认真做。

6.《日本近代文学史》 谭晶华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文学史部分就全靠这本书。

高译教育,成就您的上外梦!上外考研,只在高译!

2.上海会议酒店发展现状分析与建议 篇二

上海, 作为我国第一个进入人口老龄化的地区 (1979年) , 同时也是我国经济较发达的城市, 其人口老龄化和老龄产业的发展有着独特的进程。大力发展老龄事业和产业, 满足老年群体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求, 既是提高社会福祉、促进经济增长、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有效举措, 更是营造代际和睦、人人共享的宜居社会环境,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策略。 本文将对上海老龄产业发展的基础和现状进行分析, 借鉴国外的理念和经验, 提出个人的一些粗浅的建议。

一、上海老龄产业发展的基础

(一) 庞大的老年群体和多样化的需求是上海老龄产业发展的基础。据最新统计显示, 截止2010年12月31日, 上海户籍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331.02万人, 占总人口的23.4%。300多万老年群体的服务和用品需求是庞大的。 值得注意的是, 从老年人口的年龄结构看, 户籍老年人口中60~69岁的老年人为166.69万人, 占老年人口的50.4%。据预测, 从2013年起, 本市新增老年人口中80%以上将为独生子女父母。大量增加的“年轻”老年人, 有知识、思想观念新、充满活力, 他们的上一代多数有了稳定的社会保障, 下一代则已踏入工作岗位, 全无后顾之忧, 普遍拥有十分充裕的可支配财产, 他们的消费意识和生活需求多样, 他们不仅是老龄产业庞大的消费者, 也是大力发展老龄事业和产业可开发利用的积极资源。

(二) 上海经济结构调整和老龄事业发展的良好基础为积极发展老龄产业创造了条件。作为发展中国家的特大型城市, “十一五”期间, 上海的经济实现了迅猛的发展。2010年上海国内生产总值人民币16872亿元, 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万美元, 达到了发达国家进入老龄化时人均生产总值5000到1万美元的水平。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 上海的养老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 养老服务格局基本形成, 老年人医疗保障基本实现全覆盖, 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不断丰富, 老龄事业长足发展。为制定上海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总体规划, 扶持引导老龄产业发展, 建立完善老龄产业相关行业标准、规范和老年用品、服务产品的质量标准体系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上海老龄产业的发展现状

老龄产业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独立产业, 它是随着人口老龄化和人口年龄结构的转变而出现的新兴产业, 是为老年人提供特殊商品、设施和服务, 满足老年人特殊需要, 其中包括老年人衣食住行和精神文化需求的, 具有同类属性的行业、企业经济活动的集合。

上海是国内最早进入老龄化的城市, 但老龄产业的发展却长期滞后于老龄化。进入21世纪, 上海市政府积极关注日益严重的老龄化问题, 加力发展养老服务业。同时, 上海的老年旅游和老年教育等领域稳步发展, 为老年人开设的各类旅游业务方兴未艾, 社会各界、社区为老年人开设的兴趣教育课程丰富多彩。

三、国外经验的借鉴

以日本为例, 数据显示, 日本60岁以上人口的消费占消费市场的比重从1980年的13%, 到2000年已达到24%, 到2010年上升到36%。老龄产业在日本真正成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 并日益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虽然他们的资本市场和市场经济本身都相当发达, 但同时, 支持老年市场发展的政策措施也是逐渐趋于完善的, 他们的经验和做法也给我们带了许多借鉴和启示。其相关政策主要分成三大类:

(一) 政策扶持。

税收政策调节、为老龄产业发展提供中介服务、为老龄产业的从业人员提供倾向性的福利待遇、制定老年人优先政策等。

(二) 资金资助。

主要是政府运用低息贷款、政府津贴、政府拨款等方式。

(三) 运行监管。

加强政府的有效监管和调控, 促进老龄产业的健康发展, 根据不同时期, 不同需要, 制定不同发展规划, 引导老龄产业规范有序发展。

四、上海发展老龄产业的对策和思考

发展老龄产业就是充分利用市场的作用, 来进一步推进老龄事业的发展。两者的关系相辅相成, 互为作用。

积极培育老年消费市场, 引导老年人崇尚积极、健康、充实、快乐的生活方式, 在拉动老年人各层次消费的同时, 扩大社会内需, 增进消费和投资, 同时也能不断促进就业, 有利于社会产业结构调整的进程, 更有利于整个社会经济的全局增长。

(一) 理念先行———正确认识老龄事业发展与老龄产业发展的相互统一又相互作用的积极意义。首先, 要完善养老保障制度, 逐步缩小城乡差距, 提高老年群体的购买力。第二, 要转变观念, 扩宽福利资金补充渠道, 使福利投资主体逐步由国家、集体单一投资转变为国家、集体、企业、社团、个人、外资等多元共存。第三, 政府定位从对老龄事业的大包大揽中解脱出来, 转向总体规划、宏观调控、政策引导、监督管理等方面的工作。第四, 要坚持需求导向, 以老年群体的需求与愿望, 和社会管理的要求出发, 积极探索多种经营模式, 大力推动老龄事业和产业在相互作用下健康发展。

(二) 引导推进———发挥政府在发展老龄产业中的引导推进作用、实现老龄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基于老龄产业微利性的特征, 以及当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的客观现实, 政府引导对产业的发展显得至关重要。加快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加大养老服务供给, 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养老机构, 满足多样化的服务需求。并积极引导社会组织参与为老服务, 逐步扩大社会力量参与的范围, 制定管理办法和服务规范。

五、结语

我国是在经济尚不发达的情况下进入老龄社会的, 面临着老年人口比重上升和养老保障压力增大的挑战。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 大力发展老龄产业有利于应对老龄化挑战。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来看, 老年人参与发展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从满足其基本需要来看, 是老年人提高生活质量的有效途径。从开发利用老年人力人才资源来看, 又是应对老龄化挑战和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一项战略措施。

老龄产业作为一个新兴的朝阳产业, 需要政府制定政策、营造环境、整合资源, 专家学者积极研究论证、出谋划策, 企业家以及全社会的共同推动。让我们开拓思路、求真务实, 开创老龄产业快速发展的新格局, 为不辜负广大老年人的期望, 提升广大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崔雪薇.论政府在我国老龄产业发展中的作用[J].生产力研究, 2011

[2].左小蕾.老龄产业迎来巨大机遇[J].今日中国论坛, 2011

[3].张之望, 王海鹰.老龄产业发展问题研究[J].改革开放, 2010

3.上海会议酒店发展现状分析与建议 篇三

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利用市场手段进行资源配置、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重要抓手。上海是我国七个碳排放权交易之一,2013年11月,上海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正式启动,覆盖17个行业、191家企业,纳入碳交易体系的温室气体总量占到全市总量的50%以上。2014年6月30日,上海碳市场第一个履约期以100%的履约率圆满收官。由于某纺织企业于2013年关停,2014年度纳入碳交易体系的企业数量减至190家。截至2015年6月30日,190家控排企业全部完成履约,上海由此成为国内唯一连续两年圆满完成履约任务的试点地区。

一、上海碳市场运行情况

(一)工作进展

一是继续发展和完善碳交易政策体系。2014年9月,上海碳市场正式向非履约企业开放,允许投资机构参与上海碳市进行配额买卖;2015年4月和6月,上海进一步完善碳市场交易规则,修改了交易手续费和涨跌幅限制。上述措施的实施提高了市场对投资机构的吸引力,截止2015年6月底,上海已引入50多家机构投资者入市,交易主体的多元化提高了市场的活跃度和流动性,同时涨跌幅的限制即降低了市场风险,又为碳金融相关业务打下了基础。

二是加快碳金融市场建设。上海试点高度重视碳金融市场的建设工作,上海市政府、市发改委先后出台《关于本市进一步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上海市2015年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重点工作安排》等文件,统筹指导上海碳金融市场建设。上海试点不断探索和丰富碳市场的交易品种和服务,陆续开展了CCER质押、碳基金、借碳等多项碳金融业务,开展碳金融创新。

三是开展CCER市场建设。CCER作为我国碳交易的新生事物,不仅是碳配额交易的重要补充和活跃市场的重要标的,而且对未来构建全国统一的碳交易市场、完善碳资产定价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是推进区域碳市场建设。上海积极发挥试点辐射作用,重视区域碳市场建设工作,并结合自身经验,加强与周边省市在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方面的沟通和交流。

(二)交易情况

自2013年11月26日开市至2015年6月30日第二个履约期结束,上海碳交易市场共运行19个月、388个交易日。三个品种配额(SHEA13、SHEA14和SHEA15)的二级市场累计成交量为414.3万吨,累计成交额超过1.2亿元。其中,挂牌交易成交量为294.9万吨,成交额为9036.1万元;协议转让交易成交量为119.4万吨,成交额为3649.8万元。

2014年度交易量为 258.95万吨,相比2013年增加66.7%。第一个履约年度特点是前期平淡,履约期活跃。自开市至2014年初,上海碳市场整体交易平淡,2014年2月起,市场成交量小幅攀升,2014年6月履约期交易最为活跃,期间三个品种配额的成交量达111.48万吨,占到第一履约年度总成交量的72%。第二个履约年度特点是交易量逐步放大、活跃度稳步提升。与2013年度集中在履约期交易不同,2014年度除前两个月没有交易外,从2014年9月开始成交量逐月稳步放大,一方面说明了投机机构入市后有效的提升了市场流动性,另一方面说明试点企业与上一年度相比,开始积极开展配额管理,有更多的试点企业提前根据自身余缺情况和市场行情变动情况进行配额买卖。对比发现,两个履约年度的共同特点是履约末期成交量最大,这说明控排企业履约的刚性需求一直是配额交易的主要驱动力。

二、上海碳交易体系的主要特点

(一)政策法规体系完善,具有连续性和稳定性

上海碳排放交易政策法规体系主要由地方政府规章和相关配套文件构成,为碳市场提供了稳定的制度保障和政策基础。2014年度,上海从扩大交易参与方、修改交易规则个别条款等方面对体系进行了补充和完善,保持了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市场氛围。

(二)配额总量较为宽松,不同行业需求各异

考虑到试点阶段从鼓励企业积极参与的角度出发,配额总量控制相对比较宽松。针对不同行业特点,上海试点在配额分配上采用历史法与基准线法。电力、航空、机场、港口采用基准线法分配配额,其它行业则采用历史法分配配额。除电力行业外,其它16个行业均考虑先期减排配额;除电力外的其它9个工业行业均考虑新增项目配额,先期减排配额的设计是上海试点的一大创新。

(三)交易主体逐步放开,投资机构积极参与

2014年9月机构投资者入市使得交易主体多元化,向上海碳市场注入了更多流动性,也为节能减碳事业输入更多的社会资本。机构投资者对碳交易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具有较强的专业性,能够向企业提供专业化的碳资产管理服务,为减排企业锁定价格,帮助企业完成碳资产合规,从而把减排過程中的价格风险降到最低,同时还可以发现、聚集并组织对企业手中碳指标感兴趣的投资人,促进企业效益的最大化。

(四)企业碳资产管理意识普遍提升,参与度显著提高

以往企业参与碳市场的目标和动力主要集中在合规、完成履约这一层面,随着试点工作的进一步推进,企业的碳资产管理意识普遍大幅提升,可以更加主动的管理碳资产、制定碳交易策略,进行碳资产的财物分析。

(五)抵消机制运行顺畅,CCER交易活跃

今年国内各试点地区首次实行CCER抵消机制,七个试点地区均出台了CCER限制条件。上海的抵消规则限制条件较少,相对较为开放,且规则出台较早,预期明确,因此吸引了不少CCER进入上海市场。2015年6月30日前,全国已签发的四批次共计74个项目中,符合上海抵消条件的减排量约为140万吨,其中约36%的CCER已被上海的试点企业购买,并用于履约清缴。

(六)试点实施效果显著,产生了良好社会效应

碳交易作为碳减排工具的作用初步显现,推动了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发展,节能减排市场化机制作用得以进一步发挥,上海提前一年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目标。2013年,上海市工业行业企业碳排放较2011年减少531.7万吨,降幅3.5%,191家控排企业实际排放量较2011年减少433万吨,降幅2.7%。2014年,上海市工业行业碳排放同比下降超过2.7%,其中高能耗行业的碳排放下降超过3%。

上海试点连续两年100%履约同时也产生了良好社会效应,提高了社会对碳交易的认知度,培育和促进了碳服务关联产业发展,聚集了一批专业服务机构,碳金融业务蓬勃发展。

三、思考和建议

一是建立市场价格监控和调控机制。政府应根据碳市场的实际情况,在配额分配时预留用于市场调控的专项配额,建立以政府预算、相关低碳基金、社会捐赠等多种资金渠道融合的政府市场调节资金池、制定以价格为导向的市场监控和调控方案,明确以市场手段为主的调控措施,明确调控的价格阈值、价格调控方法、调控目标等。

二是政府在加强市场监管和控制市场风险的前提下,尽可能放松对各类碳金融创新产品的政策限制和管控,增强市场流动性:激活碳金融市场,打通排放企业碳资产融资通道。

三是全国碳市场的启动在即,国企、央企类大型控排企业应积极构建和完善企业碳资产管理机制和碳交易机制。遵守“统一规划、统筹协调,实现精细化和地区差异化管理”的原则,通过建立专门机构,培养专业化队伍,把认识提高到公司发展战略高度上来。

四是尽快出台碳交易领域会计处理准则,规范碳交易会计处理,促进碳交易有序健康发展。在我国碳排放权交易试点中,市场的参与者主要有三类:负有定期交付碳排放权完成履约义务的试点企业、投资机构和公益购买者。这三类参与者的权利、义务和目的完全不同,因此应采用不同的会计政策对碳排放权交易进行核算。

五是上海作为我国金融机构、金融资产、金融人才最集中的地区之一,应在碳金融上发挥其应有作为。建议上海利用自贸区优势,借助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平台,开发碳期货、碳期权等碳金融衍生品,充分发挥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促使金融资源配置更好地向低碳经济领域倾斜,促进我国提升碳经济效益。

六是国家应尽快出台碳交易试点过渡方案,明确全国碳市场的启动时间、首个试点阶段结束后试点走向等,尤其是试点向全国市场过渡时间、过渡方式、试点配额延续性、地方标准(纳入门槛、配额分配、MRV标准等)如何统一等问题,明确政策预期。

4.上海会议酒店发展现状分析与建议 篇四

目前上海市公路绿化管理工作的重心正逐步由建设转移到养护管理,尤其是对病虫害的.防治管理工作.通过对全市公路绿化调研,结合公路绿化面广量大、以线形分布为主、病虫害防治管理难度大等特点,针对公路绿化存在着早期设计不合理、养护经费较低等问题,从目前公路绿化常见病虫害人手,对公路绿化病虫害的防治管理工作提出一些对策和建议.

作 者:周技峰 张毅 ZHOU Ji-feng ZHANG Yi 作者单位:周技峰,ZHOU Ji-feng(上海市宝山区公路管理署)

张毅,ZHANG Yi(上海市公路管理处)

5.农机作业质量现状分析与发展建议 篇五

摘要:当前农业机械化作业逐渐成为我国农业生产的主力军,新形势下农机化大发展急需提升农机作业质量。阐述农机作业质量现状,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提升农机作业质量的建议,以期为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提升农产品产量与品质、增加农民收入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业机械;作业质量;现状;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F3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61(2018)02-0072-02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农业机械化得到了快速发展。我国农业生产已从主要依靠人力畜力转到主要依靠机械动力,机械化作业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力军。目前在农机化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影响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进程,其中因地区差异性、作物与农艺要求差异性等因素,使得部分作物、部分机具的机械化作业质量受到了制约。在推动农机化大发展的新形势下,急需采取有效措施以提升农机作业质量。提升农机作业质量的必要性

农业机械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基础,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农业机械化是运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装备农业,改善农业生产经营条件,不断提高农业的生产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过程。使用农业机械可以实现利用资源,抗御自然灾害,推广现代农业技术,促进农业集约经营,增加单产与总产,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降低农产品成本,以及减轻农民劳动强度和缩小工农差别。2017年全国农机总动力近10亿kW,规模以上农机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近4 500亿元,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66%,农机化经营服务总收入超过 500亿元。我国已成为世界农机制造和使用第一大国,农业生产方式由人畜力为主进入机械作业为主的历史新阶段。

农机化发展的重要环节就是应用农机具进行农业生产、生活,农业生产效率高低和质量好坏直接体现为农机作业质量好坏。因此,农机作业质量在农机化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反映出机具质量、人员素质、技术应用等多方面因素。一是农机作业质量能够有效保障农产品产量输出。农机作业质量可以影响农业生产相关环节的作业效率,而作业效率则直接影响农产品的品质和产量。二是农机作业质量可以提高广大农民的经济收入。高水平的农机作业质量可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提升土地产出率,直接影响农民的综合经济收入。农机作业质量现状及问题

农机作业质量标准具有充分的法律支撑。《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第三章第十一条规定:“国家加强农业机械化标准体系建设,制定和完善农业机械产品质量、维修质量和作业质量标准。”随着我国各项农机化政策的推进和对农机化服务组织的大力扶持,规模化、标准化经营的范围越来越大,有偿服务、农业全程化托管等新?d事物也不断发展,这些都大大提升了农机作业质量。

近些年,国家和各地区都非常重视各类作业质量标准的制定和应用,但由于地区差异化、广大农民素质有待提高、农机农艺融合不够深入等原因,农机作业质量提升的空间还很大。主要表现为:一是不同农作物、不同农机作业环节的作业质量标准不够全面,尤其是针对经济作物的作业质量标准偏少,标准覆盖面应当扩宽。二是土地流转和集约化经营的有效供给还不充分,影响应用农机作业质量技术标准的效果。三是对农机作业质量标准的宣贯推广和对农机操作手的培训力度仍需加强。目前部分地区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主体是老年人和妇女,他们对机械化作业知识的掌握及对土地流转的认识均不到位,严重影响农机化规模化作业,进而影响作业质量的提升。提升农机作业质量的建议

3.1 加强农机作业质量标准的制定、宣贯与应用

按照现有发布的农机作业质量行业标准,我国大部分区域农机作业质量标准化程度较低,急需构建农机作业质量标准化体系,用以监管、指导和推进农机作业标准化工作,提高农机作业质量及效率,降本增效,促进农机服务作业的市场化、社会化和产业化进程,提高农机化服务水平,全面推进质量效益型农业的发展。我国农业的地区差异性、农艺差异性、作物品种差异性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决定了制定农机作业质量标准不能够完全统一,既要做到综合施策、合力推进,又要做到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同时还要紧跟国家的政策方向和行业的短板来进行立项。例如:有些作物的全程机械化生产存在南北方气候差异、品种差异、农艺要求差异、单季和多季差异,要对其进行农机化作业质量标准制定,建议从行业管理的角度起草指导性的行业标准,各地区可以根据各自的特点起草地方标准,这样“对症下药”才能够形成一套可操作性强的作业质量标准体系;对地方特点显著的作物(如甘蔗类、棉花类等作物),其作业质量标准的制定可以由主产区主导,在充分考虑其他区域特点的基础上建立行业作业质量标准;而对通用类的各类作物和农业机械的作业质量标准,则统一制定规范要求一致的标准。

标准制定完成以后要加强对标准的宣贯和应用,重点针对各级农机化管理部门、基层农机推广部门、各类农机合作组织和农机大户进行宣贯培训,增强他们对作业质量标准重要性的认识,提高他们带头应用作业质量标准的积极性,逐步实现标准制定、宣贯、应用、提高的良性循环。

3.2 加强对农机操作人员的技能培训

农机作业质量的好坏最终是由人来操作,即由农机手来决定的。广大农机操作手的素质和操作水平高低直接影响作业质量,进而影响效率、产量等其他综合效益。加强对农机手的技能培训对于获得较好的作业质量效果是十分重要的。由于农业机械种类繁多,建议对一些结构复杂、技术含量高、操作技能强、具有操作危险的产品要实施持证上岗,对通用类的机具要进行常规性培训。随着农机化的发展和农业机械的更新换代,要注重对农机操作手的继续教育学习,使他们能够对农业机械知识进行更新换代,适应新时期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例如:在水稻机械化插秧环节,两个对水稻插秧机调整、操作熟练程度有差异的机手,对同样的地块和同样的秧苗,他们机械化插秧的质量是有区别的,主要体现在工作效率和插秧质量上。对因操作而出现的漏插率、漂秧率,综合提高1%是很容易的,以7 500 kg/hm2的产量计算,因为个体差异这一项就可能损失75 kg/hm2。辽宁省近千万亩水稻耕地,如果按照这个差异综合下来,经济损失是惊人的。

3.3 加强对先进适用机具的开发与应用

近年来,随着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各类农机产品尤其是通用类产品得到快速发展,主要农作物机械化的发展更为明显,而丘陵山区机械化、经济作物机械化等方面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为进一步提高农机作业质量,对主要作物机械化要朝规模化、精准化方向发展,例如进行无人机喷洒农药、应用大功率动力机械和大型复式作业机具、应用“互联网+”进行监控和精准化作业等;加强对经济作物、畜牧机械等农机产品的研制,通过对新型机具的研制和应用促进相关领域的发展;加强对丘陵山区农机产品的研制,立足发展特色作物产业化,以宜机化改造为着力点,改善丘陵山区机械化立地条件。

3.4 加强对农机合作组织的示范引领

对一项新技术推广应用需要进行示范和引领,让农民看到效果,从而大面积推广。近年来我国农机合作组织发展迅猛,加速了土地流转,促进了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提高了土地产出率,对促进城镇化进程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合作社的人员素质相对较高,对土地管理、机具操作与维护等技术掌握得比较全面,使得农机作业质量达到较高水平。同样的土地、同样的机具、同样的作物,与普通农户相比,合作社的粮食产量有一定幅度提高。

参考文献

6.司法警察队伍现状的分析与建议 篇六

司法警察队伍现状的分析与建议

近年来,随着法院受理各类案件数量的日益增多,审判力量与审判任务不相适应的矛盾日益加大,同样法院司法警察也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问题。如何加强和改进司法警察队伍建设,努力提高警务保障能力,更好地适应审判执行工作的需要,笔者结合我院司法警察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为解决这些问题提出建议。

一、当前司法警察队伍存在的问题

1、司法警察人员短缺。由于受到体制编制、思想观念、重视程度等因素的影响,法院司法警察队伍不仅相对滞后于法官队伍的发展,而且队伍建设也相对薄弱。据统计,我院现有干警77人,在编司法警察14人,占全院在编干警的18.2%,聘用法警9人。我院每年刑事审判庭、民事审判庭、行政审判庭、执行局、基层法庭等部门均需用警,按照一庭一警的值庭需求,同时还要肩负法院常态化安全检查工作和处突任务,这23名法警显然无法全面承担工作任务。这种情况下,必然给法院审判执行工作的警务保障带来潜在的安全隐患,结合外地突发事件案例,增加司法警察职数刻不容缓。

2、队伍结构严重失调。随着社会的发展,女性犯罪所占比率在不断上升,女司法警察的需求也不断增多,而目前我院23名司法警察中仅有女警2名,男女比例严重失调。同时,长期以来形成了男司法警察为主导的工作模式,女司法警察数量、工作量相对较少,在工作中很容易产生依赖思想,甚至从事其他工作,无形中加剧了“案多人少”的因素。

3、执法主体资格缺失,队伍稳定性受限。在实践中,一是聘用司法警察不具备合法的执法主体资格,导致在执行公务中遭遇尴尬;二是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因无《执行公务证》或《警官证》,不能履行司法警察的八项职责,即使履行也只能在在编司法警察的带领下行使部分职权;三是多数聘用司法警察只是把法院工作当做“跳板”,一边积累工作经验,一边准备考试,寻求其他出路。

4、培训缺乏系统性、经常性、针对性。一是培训数量过少且不规范,缺乏系统性和常态化;二是培训缺乏针对性,偏重体能技能训练,而业务技能培训比例偏小。

二、破解司法警察队伍困局的对策建议

1、提升司法警察地位,增加其职业吸引力。要完善司法警察相关立法,以法律的形式明确法院司法警察职权,同时保障法院司法警察应有的权利。

2、加强司法警察队伍管理机制创新。将司法警察编制纳入法院队伍建设统筹考虑,根据工作需要合理确定法警编制定额,保证在编司法警察力量得到不断补充,以保持队伍的稳定性。同时,均衡男女司法警察比例,有针对性地提高女司法警察招录比例或将愿意从事司法警察工作的年轻女书记员转为司法警察。

7.上海会议酒店发展现状分析与建议 篇七

1 进一步完善和加强财政保障

财政保障是基本公共服务提供的基础, 因此, 建议在明确卫生计生基本公共服务内容和标准的基础上, 进一步落实财政保障要求。一是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优先安排包括卫生计生在内的基本公共服务支出, 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财政投入增长机制, 确保增长幅度与政府财力增长相匹配、同基本公共服务需求相适应;二是在合理界定市、区县、街镇卫生计生基本公共服务的事权划分和支出责任的基础上, 完善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转移支付办法, 调整优化以常住人口等为主要分配因素的转移支付分配办法, 将转移支付资金进一步向郊区、人口导入区倾斜;三是加强财政预算管理, 建立卫生计生公共服务绩效评价制度, 提高基本公共服务资金使用效益;四是完善政府向社会和市场购买公共服务的制度, 鼓励和引导社会组织和市场主体提供卫生计生公共服务。

2 进一步保障基本卫生服务的提供

2.1 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公共卫生投入机制, 提高投入产出

在明确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以及所需要的人员、经费、设备配置标准的基础上, 建立与当前国内生产总值 (GDP) 增长水平相吻合的可持续的投入机制, 确保财政投入总量。进一步改革投入方式, 通过测算公共卫生服务的项目成本, 将社会效果直接转化为服务数量或工作任务等可考核指标, 使成本、效果与财政拨款发生直接联系, 以此实现财政投入与产出的结合[1]。

2.2 加强外来人口公共卫生管理

根据属地化管理原则, 建立和完善以社区为基础的外来人口公共卫生管理网络, 以传染病防控等为重点抓手, 加强信息收集, 提高公共卫生问题识别、干预的能力。进一步完善服务标准和规范, 与上海市居住证管理制度相衔接, 全面推进基本公共卫生分级分类服务与管理, 加强绩效考核与评估。

2.3 健全老年护理服务体系

通过二级医院功能转型或是社会办医新建老年护理院等模式, 加大财政、医保、土地、税收等政策扶持力度, 强化老年护理资源配置。加强老年护理服务人才培养, 并畅通其职业发展渠道, 切实根据人口结构转变来调整服务内容与模式。

3 加强医学人才培养建设

建议相关部门联合研制卫生人力资源发展的具体方案和配套政策, 如完善医疗机构岗位结构比例、完善卫生监督机构等编制政策、分类推进紧缺人才队伍建设等。

3.1 制定向全科医师岗位倾斜的“政策包”

建议从收入待遇 (达到同级别专业医师80%) 、晋升职称 (全科职称单列, 并放宽对科研、论文等要求) 、编制政策 (全科医师确保进编) 、岗位设置 (高级职称岗位比例提高到15%以上) 、服务协同 (三级医院预留一定比例的专家门诊号和住院床位用于支持社区转诊) 等方面予以倾斜, 使全科医师有待遇、有地位、有资源、有实惠[2], 从而吸引优秀人才选择全科医师岗位。

3.2 完善绩效工资制度

将绩效考核的结果进一步应用于政府财政投入方向的选择。绩效考核与绩效工资应当符合卫生人员的技术组成, 医疗机构薪酬分配制度要充分体现效率分配的公平性[3], 真正体现优劳优得、多劳多得, 从而使卫生服务人员的积极性得到进一步提升。

3.3 探索多点执业政策落实

2009年9月, 卫生部出台《关于医师多点执业有关问题的通知》, 进一步对医师多点执业进行了具体规定, 即对医师多点执业实行分类管理。医师多点执业目前在国内尚处在试点阶段, 因此, 可从合理配置医疗资源的角度探索可操作性, 细化政策。可以考虑三级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合作, 城乡合作以及公立医院与社会办医合作等多种合作模式, 将医师所得与病人数量及服务质量挂钩, 调动起医师的积极性[4], 也为社区、农村以及社会办医解决人力缺乏的困境。

3.4 前瞻性人才培养

按照卫生事业发展需求, 完善卫生人力资源的储备机制, 前瞻性地制订并落实医学生培养计划。应该调研社区医疗卫生人才的实际需求, 有针对性地扩招学生, 设置全科医学生培养, 设置明晰的职业规划, 以期从医学生教育阶段便开始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留住人才。

4 促进社会资本办医的进一步发展

区域卫生规划明确, 调整和新增卫生资源优先考虑社会资本。要淡化公立和非公立的区分、强化非营利性和营利性的区分。对非营利性医疗机构, 原则上应享有同等政策待遇, 而且在布点上都严格纳入区域卫生规划对资源的布局和结构管理。对营利性医疗机构, 则放宽数量和布局的限制, 通过卫生规划, 发挥规划导向作用, 形成合理市场预期。

需要为社会资本办医提供公平的发展环境。一是人员放开, 可从实行多点执业入手;二是医保定点放开, 凡符合条件的社会办医均纳入医保定点;三是政府购买服务放开, 建立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卫生服务的机制。同时还要探索“以放开换管理”, 吸引社会办医为享受有关优惠政策自觉自愿地服从政府统一调控和管理。

5 加快急救体系建设

5.1 构建信息化管理平台, 提高急救体系管理水平

加快建立全市院前急救系统“四个统一”管理模式, 统筹规划急救资源, 即时共享信息, 加快实施“120”统一受理, 区域调度。加快推进急救体系全市“120”业务信息采集系统项目建设, 实现全市所有急救系统的互联互通。在此基础上, 在三级急救网络上建立起信息化管理平台, 实现定量数据的实时采集, 为实施细化分类救护管理模式等改革举措提供基础支撑。

5.2 培养专业人才, 开拓职业前景

综合能力、应急能力、沟通能力在急救医学培养中的地位非常重要, 要培养出具有全面素质的急救专业人才需要经过一个有意识的、漫长的、逐步过渡的过程[5]。因而一方面需要医学院校设立专业进行系统科学的培养, 目前已在上海市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增设临床医学 (院前急救) 专业方向, 对院前急救医师进行免费培养。另一方面需建立完善急救医师的职业发展前景, 细化医疗救护员的考核招录标准等, 通过更具激励性的政策措施吸引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投入到急救这一职业中。

6 完善医疗联合体发展的政策环境

医保政策是联合体最重要的配套政策之一[6]。需积极研究、制定以医疗联合体为单位的医保总额预付政策, 强化医疗联合体内统筹调剂机制。建议医保部门首先要根据分配方案拨付医保费用, 经考核后结余部分允许联合体留存统筹安排, 发挥医疗机构控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 建议按照联合体的运行模式和居民就医模式, 进一步拉大在不同医疗机构间首诊、转诊的医保支付比例, 通过经济杠杆鼓励居民遵从联合体内一定的诊疗安排。建立对联合体所属定点医疗机构医疗服务的监督评价体系, 加强对签约居民享受联合体医疗服务质量、费用和满意度等方面的评估, 防止总额预付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7 完善卫生规划的制定、实施与考核制度

7.1 区县制定卫生规划, 完善配套政策及针对性考核体系

有研究显示卫生规划设定的目标往往较高、考核指标较多, 但是支持性政策往往不详, 没有相应的配套政策[7]。因此, 在市级卫生规划流程及制度的支撑下, 各区需要结合自身的人口特点制定切合区县自身发展的合理可行的规划目标。同时, 卫生规划应与相关的财政投入、人力资源配置、人才激励等配套政策相互协调, 在区域范围内形成卫生系统有效运行的有机整体。

7.2 明确职责分工, 加强规范管理

有研究指出, 卫生规划对调整卫生资源配置和病人流向等目标没有实现, 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条块分割的医疗卫生管理体制, 使得当地政府无法准确估算服务的提供数量与能力, 更无法按照当地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配置医疗卫生资源[8]。因此, 健全卫生规划工作流程和管理制度, 细化区县的职责分工、确定工作责任及目标要求, 完善卫生规划技术规范至关重要。

7.3 加强卫生规划实施的评估, 建立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

科学合理的评估考核方法是提高规划管理水平的一个重要环节, 应建立标准化的评估标准、评估监督机制, 以保证评估的公正性、客观性和科学性[9]。构建的指标体系应当与规划目标相一致, 从而形成规划—执行—考核的完整流程及体系。市级管理部门也应针对各区县的规划方案及目标进行针对性的考核评价, 不宜采取统一的评价标准。

参考文献

[1]阮云洲, 黄二丹, 李卫平.卫生投入机制的核心问题探讨——以浙江省卫生投入改革实践为例[J].中国卫生资源, 2008, 11 (6) :253-254.

[2]张荣华, 李建美, 卢竞前.全科医师教育和培训探讨[J].中国现代医生, 2008, 46 (6) :143.

[3]谢蕾, 伍林生.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与绩效工资改革的难点及对策[J].重庆医学, 2011, 40 (6) :616-619.

[4]王章泽, 祝芳芳, 杨金侠.关于医师多点执业的思考[J].中国医院管理, 2009, 29 (10) :4-8.

[5]王仲, 刘继海, 徐腾达.浅析急诊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J].基础医学与临床, 2007, 27 (8) :953-955.

[6]瞿介明, 李卫平, 晏波, 等.上海市开展医疗资源纵向整合的改革探索[J].中华医院管理, 2011, 27 (7) :499-502.

[7]石光.区域卫生规划政策执行效果的定性调查分析[J].中国卫生经济, 2005, 24 (8) :9-11.

[8]马进.再论推动我国区域卫生规划实施的措施[J].中国医院管理, 2008, 28 (3) :1-2.

8.上海会议酒店发展现状分析与建议 篇八

1当前上海女足后备人才培养现状

当前上海市在册女子足球运动员共300多人,女足运动队共有52支,其中女子足球成年队一支、U-18女足队伍2支、U-16女足队伍16支、高中组女足队伍8支、初中组女足队伍10支和少年组女足队伍15支。教练员情况,上海市有专职女足教练员18名、兼职女足教练员18名,并且有相应的教练员培训制度。场地方面,为供成年队训练的场地有3块、青少年梯队的场地有7块、部分学校场地也拥有自己的足球训练场地,但大都是7人制场地,还有很多单位和学校没有足球训练场地,这对广泛培养后备人才起到了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在比赛方面,通过统计和调查,上海作为女子足球开展较好的城市与其它城市相比较比赛的数量与质量明显高于部分城市,尤其是在学校足球方面,每年都可以和教育部合作举办不同年龄段和不同级别的比赛。

2当前上海后备人才培养问题的因素分析

2.1运动动机的因素分析

通过对上海女子足球运动员的调查,发现大部分运动员在最初参与足球运动时都是出于个人的爱好,而随着年龄、环境与能力的改变,不同年龄段的运动员参与足球运动的动机会发生相应的改变。从运动动机与运动行为的关系上来分析:良好的运动动机对学生的运动行为具有积极推动作用,因此应当培养和激发正确的体育动机,使其促进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2.2选才与选拔机制因素分析

当前形成了以上海女足成年队为首的选拔体系,其队员的来源主要是依靠自己的梯队队员和其它俱乐部转会而来的队员。而上海女足梯队队员来源,则主要是来自上海中学生女足和各个体校,其中一部分队员,是通过自己联系直接去各个体校通过一些技能测试和参加试训的方式,从而取得留下的机会,还有一部分是上海女足梯队教练组在观看上海市举办的中学生比赛中直接挑选而来。青少年女足运动员作为中国足球的基础力量,不科学的选才和选拔机制将会造成女足后备人才的匮乏。

2.3经费因素分析

经费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制约女子足球运动开展的一个主要问题,经对上海市不同级别女足队伍的调查,目前上海女足俱乐部每年的经费约在500万左右,经费来源大部分是来自企业的赞助,另外一部分是事业单位的拨款。而其他学校女足的发展经费则是少之又少。那么如何解决好队伍经费的问题,便成为女足后备人才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2.4家长态度因素影响分析

通过调查,当前上海市部分家长对孩子从事足球运动的支持态度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孩子已从事足球运动、其中有83%的家长支持孩子从事足球运动,不支持的家长只占到17%。第二类是孩子从事足球运动,其中只有31%的家长支持,69%的家长不赞同。调查显示,影响家长让孩子参与足球运动的主要因素是:对女子足球运动发展前途的担忧、对孩子学习的不利、担心孩子出路的问题和认为女孩子不适合这项运动。

3对当前上海后备人才培养的对策和建议

3.1完善体制。目前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依靠“举国体制”的优势,是我国各个体育运动项目成功的体制保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我们早晚会步入市场经济的潮流,应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则、法则来管理和运作我们女子足球运动的发展和培养工作。

3.2增设教练员培训课程的内容,提高教练员业务水平。对上海市女子足球教练员开设更多的培训课程,传授当前最新的、科学的训练方法和理念,同时组织教练员定期观摩一些比赛,要制定严格的教练考核系统。

3.3构建更加系统的、科学的选才与选拔机制。当今的选才、选拔机制就要根据未来女足运动的发展趋势进行一定程度的调整和完善,尤其在选才上要更多地借助科学知识的力量,运动员进行身体形态、心理素质、生理生化指标、遗传因素等全方面的挑选。

9.上海会议酒店发展现状分析与建议 篇九

1.目前我国网上药店的SWOT 分析

1.1优势:1)及时性好。消费者在平价药店能够立即拿到药品,对于急于用药的人来说平价药店是最好的选择而不是需要等待药品配送的网上药店;2)消费者习惯实体店购药。由于药品属于特殊的商品,它关系到人们的健康,相比于网络的虚拟性平价的药店更能给予消费者足够的安全感,致使大多数人还是选择到平价药店购药。3)平价药店价格低廉。由于采购、组织等的优化,平价药店在价格上要比传统药店更低廉,在得到同等服务的情况下,人们会选择经济实惠的平价药店。

1.2 劣势:1)药品高价系统逐渐消失,平价药店的在价格上的优势日渐减小。药品高价系统的存在直接滋生了平价空间, 它是价格战的效力保障。但是, 随着市场竞争加剧、我国平价医院和平价病房等高价系统的平价化,传统药店的转型,网上药店的发展,平价药店成为了夹心层,发展受限。2)营业员没有规范的管理体系。平价药店为了减少人事费用支出,大量使用厂家促销员,这种促销员流动性大难以形成规范的管理,这让平价药店在服务竞争中处于劣势。3)内部管理混乱, 制约平价药店的发展。我国平价药店多数具有家族式管理的特点, 如家庭人员占据高层要位、对外来人才不够信任等。这会导致高层部门之间运营不畅、总部协调困难等问题的出现, 还会严重影响公司中职业经理人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质量, 也会影响优秀人才的加盟。直接制约其的发展。

1.3 机会:发展空间大。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升,我国医疗保健事业的日趋完善,人们的自我医疗意识也在不断增强。这为医药零售行业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平价药店可以在网上药店刚起步,传统药店转型慢的情况下紧抓住机会进行快速转型,由“单一平价”向“平价+专业”转型——平价大药房在保持低价的同时,更多要注重专业,通过提高药学服务水平,使顾客能享受低价的同时更能享受优质的药学服务。由“平价商品”向“品牌+主推”转型——品牌产品是平价药房提升形象所在,主推产品是平价药房提高毛利之根本,两者均需兼顾。

由“传统化”向“信息化”转型——平价药房的转型,“抛弃”原有的传统管理方法,充分利用网络软件进行科学管理,例如,原来是用专业化软件的,应更换成“专业化+卖场化”的电脑软件,特别是一些品类管理、采购管理、会员管理、财务管理、G管理等,都要用新的方法向一些先进的企业学习。如会员管理,要做到专业服务和购物打折、即时促销、循环积分、赠送等等有机结合,来推动整个药房的转型。平价药店所遇到的问题,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既是机遇也是客观条件促使其转型,适者生存,谁抢先转型成功,谁就占得先机、夺得市场。在转型适应市场方面平价药店更有优势。

1.4威胁:平价药店遭断货的威胁,很多的平价药店的进货价格已经接近药品的底价,这让药厂的利润减少,同时损害了其他终端客户利益让药厂面临失去大量的市场,所以很多药厂纷纷选择停止对平价药店的低价供应或者提高供货价,这样就让平价药店的核心竞争力急速下降。我国大部分的平价药店都是属于中小型的家族企业,它们没有独立的物流体系,往往是依靠厂家的配送或者是第三方物流公司,过度依靠厂家将在以后的价格谈判中失去主动权,第三方物流也增加了物流费的支出,这样不利于平价药店的平价战略的发展。网上药店的迅速崛起,业务范围广,经营成本低。与实体药店相比,网上药店因为不需店面,大大削弱了开店成本,又可以利用互联网将业务扩展至全国,很好地避免了地域的限制性问题。同时,药品的网上销售减少了其流通环节,使网上药店的经营成本要比实体药店小得多。因此药品价格得以降低,提高了终端消费者的利益,吸引更多的消费者,网上药店对平价药店形成了价格威胁。

2.对于我国网上药店的发展建议

2.1采用型低价经营策略,提高控制成本的能力。

保证低价货源。低价货源是实行低价销售的根本。通过联合采购解决采购量不够的问题。这样可以让药厂和供应商盈利的同时避免了断货的可能。联合采购大幅缩减中间环节交易程序, 从而有效降低中间运营成本,取得货源上的价格优势。如2005 年4月, 武汉8 家平价药店共同出资1 800 万元组建专业代理经营公司, 该公司从药厂统一为旗下连锁药店进货, 绕开全国、省、区域总经销及区域分销4 个中间环节, 药品平均采购成本下降8%~ 10%。加强物流管理水平,建立自己独立的物流体系,减少第三方物流费用支出,提高成本控制能力我国平价药店采用超市型店中店经营模式, 实行低价经营策略, 对低成本控制能力要求极高。而低成本主要源自于低价的货源和高效率的配送。因此, 低价货源和流畅的物流是平价药店实行低价策略的前提。保证物流流畅。高效率物流是实现低成本控制的关键。物流不畅必定会使企业的整体运营成本提高, 从而无法支撑低价经营。大型平价药店构造独立的物流体系,平价大型药房建立自己的全国性物流服务体系, 并尝试通过对商品进行特性分析以提高物流配送效率。

2.2深化服务理念、加强服务项目创新及合理选择服务

在价格上不能形成长期战略时,打造平价药店的核心竞争力将是平价药店面临的关键问题。因此, 如何树立平价药店服务品牌显得尤其重要。1)重新塑造新的服务理念。要树立以顾客为中心的服务观, 顾客的忠诚度比市场份额对企业的经营及成长影响更大。药店的顾客包括两类: 一是外部顾客, 即购药或服务的消费者;一是内部员工。外部顾客的忠诚度由员工来决定。因此,平价药店应树立服务员工就是服务顾客的理念。2)加快服务创新。服务营销的成功不仅取决于是否能够很好地提供现有服务, 还取决于是否能够创造新的服务。服务创新不仅能创造新需求以吸引和留住消费者, 而且能提高平价药店的市场竞争力, 不断为平价药店提供生命力的源泉。3)开展合理的服务项目。应根据平价药店的业态特点,选择合适的服务项目。超市型业态具有商圈广等特点, 且要求目标群体具有较高的自我药疗水平。因此, 举行健康讲座、建立健康馆等服务项目就非常合适。这样既能吸引消费者, 又能提高消费者的自我药疗水平。

2.3 走多元化的销售模式

充分发挥大卖场经营模式的潜在优势, 坚持走多元化经营道路开架销售与商品齐全是大卖场经营模式的特点, 它让消费者拥有更大自由购物的空间, 并且迎合了顾客一站式购物的需求。大卖场通常还具有商圈覆盖率广、品牌影响力大等优势。依据上述先天优势,平价药店可走多元化经营道路, 实行日常必备药品和日常生活商品组合销售。另外, 还可以走品牌销售之路。在英、美等发达国家, 自有品牌是零售药店利润的主要来源。建立符合大卖场业态的营业员工作规范药品是关乎生命健康的特殊商品, 存在潜在的不良反应、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等特征, 因此药店有责任指导消费者合理购药并提供用药咨询服务。尽管平价药店实施开架自选经营模式, 但营业员指导消费者合理购药的作用仍然不能弱化。这就对营业员的工作要求、工作准则、工作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平价药店要深入理解这种与传统药店柜台式销售方式存在的差异, 保证有效指导消费者安全购药。

2.4制定合适的竞争战略

价格竞争是平价药店入市的一种重要武器, 并且已在市场的前期竞争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价格竞争策略只能作为一种短期的战术选择。从长期来说, 它并不能上升为战略选择。因此,平价药店为了保证在产业内部的竞争地位, 并维持其利润率水平, 非常有必要制定长期竞争战略。波特的竞争战略包括总成本领先、标新立异以及目标集聚3 种战略,平价药店可根据竞争分析的结果, 并结合自身情况,选择其中一种作为药店的长期战略。

3.结语:我国平价药店的发展现处于瓶颈期,积极采取合理有效的转型,改变现在的夹心层现象,是平价药店的发展趋势。

10.上海会议酒店发展现状分析与建议 篇十

----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建于2003年6月,成立以来,成功地经受了防制“非典”、人禽流感、霍乱等传染病疫情的考验,出色完成了血吸虫病、结核病、艾滋病等各项防治工作。在这2年运作过程中,特别是在经历了SARS等传染病疫情之后,给我们留下了更多、更深的思考,建立完善全面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健全安全可靠的三级预防保健网络体系,是一个县(市)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面临的关键问题所在。县(市)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不仅在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处理中承担着组织、协调、指导、培训、管理、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和疫情信息处理等重要作用,是上传下达的重要枢纽,同时也是基层防保网络(乡、村两级)的最高管理层,能否及时发现、识别、控制突发疫情,直接决定着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以及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基本情况 1.1 人力资源现状

1.1.1疾控机构人力资源现状 2005年职工总数为87人,专业技术人员61人,占70.9%。

1.1.1.1从学历结构来看 本科学历人员9人,占14.8%,大专学历人员13人,占21.3%,中专学历人员35人,占57.4%,高中及以下学历人员4人,占6.6%,其中本科、大专学历中有8 人为第二学历人员。中专及以下学历人员所占比例达到64%。

1.1.1.2从职称结构来看 副高以上职称人员8人,占13.1%,中级职称人员11人,占18.0%,初级职称人员38人,占62.3%,医士及其他人员4人,占6.6%。初级职称及以下人员比例过大。

1.1.1.3从专业结构来看 从事疾病控制15人,占24.7%。传染病防治专业1人、计划免疫专业1人;地方病、寄生虫病防治专业2人;食品卫生专业3人、学校卫生专业1人、劳动卫生、职业病防治专业4人;预防综合门诊医学专业1人。从专业结构看,从事急慢性传染病、慢性非传染病、计划免疫、职业卫生、学校卫生等专业业务人员力量较为薄弱。

1.1.1.4从年龄结构来看 35岁以下人员41人,占67.2%,35―50岁人员14人,占23.0%,50岁人员6人,占9.8%。人员相对年轻。

1.1.2基层防保人力资源现状 2005年防保人员总数为63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49人,占77.8%。

1.1.2.1从学历结构来看 本科学历人员为0,大专学历人员11人,占22.4%,中专学历人员23人,占46.9%,高中及以下学历人数15人,占30.6%。基层防保人员存在学历较低的现状。

1.1.2.2从职称结构来看 副高以上职称人员为0,中级职称人员11人,占22.4%,初级职称人员31人,占63.3%,初级以下职称及无职称人员7人,占14.3%。初级职称及以下人员比例过大。

1.1.2.3从年龄结构来看 35岁以下人员31人,占63.3%,35―50岁人员10人,占20.4%,50岁以上人员8人,占16.3%。

1.2用房现状 疾控中心业务用房建筑面积为3000平方米,其中办公用房1730平方米、检验用房1020平方米、辅助用房250平方米,两年来未新增业务用房。

1.3设备现状 万元以上的仪器主要是原子吸收仪、气相色谱、酶标仪及洗板机、生化仪、血球仪,除血球仪是2003年购买以外,其余均为八、九十年代产品,而且生化仪、酶标仪已数次修理。实验室仪器设备总价值在130万元左右。

面临的问题与困难

SARS的流行催生了对公共卫生的高度重视,国家、政府、社会对公共卫生体系和疾控体系建设的重视是前所未有的,各省各市都加快了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步伐,但作为最基层的县(市)级疾控机构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仍然面临着许多问题与困难。

2.1 疾控机构自身发展相对缓慢

疾控机构前身是原卫生防疫站,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国家将公 共卫生服务的重点放在预防控制传染病方面,通过当时卫生防疫部门以及社会的共同努力,先后消灭和基本消灭了鼠疫、天花、脊髓灰质炎、白喉等传染病,人民群众的卫生知识水平和健康指标明显提高,但改革开放近20年来,突出强调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卫生防疫部门也将工作重点转移到食品卫生、职业卫生等五大卫生的工作中,而忽略了急、慢性传染病的防治工作,直接导致了相关人员、技术、设备的薄弱,由于疾控机构组建时间不长,短时间内的发展还不能适应日益增多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新发传染病疫情的发生。

2.2重治轻防观念根深蒂固

由于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化社会工程,投入大,效益链长,短期效益不明显,不但在普通百姓心目中重治轻防,在卫生部门中也一直是重治轻防,多年来轻视传染病特别是新发传染病的防控,防大疫、防恶病的意识淡薄,从政策、领导到关注程度都存在忽视现象,同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建设远远落后于医疗单位建设。

2.3疾控体系管理机制不合理

现行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是疾控机构对乡镇防保人员实行业务指导,而行政领导实行层级管理,无人事管理权限,无工作经费,乡镇防疫人员主要精力用于创收,因此疾控机构技术指导缺乏直接性和强制性,管理显得苍白无力,既管不好人,又管不好事。

2.4业务经费投入不足

SARS疫情后,随着政府对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重视,经费投入也逐年增加,但从目前重大传染病防治要求看,经费投入仍然不足。疾控中心现有87人,核定拨款的只有64人,专项防治经费也存在较大差距,乡镇防保人员工资更不能保障。

2.5人员结构不合理,专业素质不高

疾控机构专业人员缺少,学历结构偏低,特别是缺少学科带头人和缺乏有经验、有技术、年富力强的综合性人才,人才断档、人多才缺的现象比较严重,一名专业人员往往承担着多项任务,致使工作只能处于 应付状态,难以向深度和广度扩展。

2.6设施、设备不到位

工作用房不能满足日常工作的需要,根据我市经济发展水平和疾病预防控制任务,参照国家基本建设标准,工作用房还不达标,布局不合理,且与卫生监督所同一办公楼办公,管理上存在着诸多问题。设备配备上普遍存在设备陈旧、老化,放射、检验、监测能力低下,缺乏新型、快速的先进检验检测设备和应急设备,现有设备还达不到国家标准的50%,严重影响了应急检测和日常监测工作的开展。

2.7乡镇防保机构防控能力薄弱

乡镇防保人员是疾控体系建设网络的基底,承担着大量的、具体的、细致的预防保健工作。然而乡镇卫生院预防保健组织的人、财、物配备极其缺乏,人员普遍存在学历层次低、专业人员少、应急处置能力差的现状。几点建议和看法 3.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按照国家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建设标准要求,制定规划,加强疾控机构基本建设,新建或扩建业务工作用房,改善工作条件。增加设备投入,加强实验室建设,达到国家规定的实验室标准,为疾病预防控制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和科学依据,在加强实验室建设的基础上,注重专病实验室和综合实验室协调发展,拓宽检验领域,增加科技含量,争取早日通过国家实验室认可。

3.2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大力建设高素质的疾控人才队伍,不仅是疾控工作服务经济建设、促进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疾控机构改革发展必须实现的基本目标。

3.2.1有效拓展“引才”机制 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是当前疾控机构改变人才机构、提高人才素质的重要措施,必须坚持科学合理、协调全面、规范适用的原则,严把“准入关”,积极引进学有专长、专业对口的 人才,并有针对性地吸纳部分相关专业和学科的人才,努力使引进的人才能够适应新形势下疾控工作内容和防治任务的需要。

3.2.2全面完善“育才”机制 高效的培训机制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摇篮,疾控机构要开拓思路,通过创建学习型组织活动,树立终身学习、全员学习的理念,从组织管理、制度保证、物资保障、运作方法等方面建立继续教育和人才培训的长效机制,通过培训,提高全员理论水平和技能水平,促进知识更新和技术创新,不断为人才的成长进步提供新的动力和活力。

3.2.3切实加大“用才”力度 在疾控机构内真正建立择优录用、竞聘上岗的竞争机制,不拘一格、灵活务实的选任机制和奖优罚劣、留贤免庸的激励机制,促使拔尖人才脱颖而出,激励全体人员爱岗履职,形成用其所学、用其所才、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各展其能、各得其所的人才使用新局面。

3.3加强信息网络建设

建立先进的通讯和互联网络,形成及时、准确、快速防控体系。与上下级机构保持密切联系,构建一个数据报告准确、信息共享便利,能够及时快速对各种突发事件进行预测预警的应急反应机制。完善全市疫3.4加强健康教育工作

通过各种方式,广泛开展全民卫生科普知识宣传,提高全社会的公共卫生意识,增强居民的自我保健意识和对疾病的防护能力,加强全民公共卫生的道德教育,普及公共卫生法律知识,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倡导良好的卫生习惯,增强市民健康素质,大力普及全民健身运动,增强市民体质,有效预防疾病。宣传部门和新闻机构要支持卫生机构开展健康教育工作,电视、广播、报刊、网站和其它新闻媒体应开辟免费的、定期的健康教育专栏、专题或节目,加强公共卫生和健康教育知识的宣传、普及。

3.5加强基层防保机构建设 情报告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网络的建设。理顺乡镇卫生防保组织管理体制,由疾控机构垂直管理,财政合理安排基层防保经费,并纳入财政预算,以保证乡镇防保组织人员经费和工作经费。制定稳定人才的利益性政策,有计划地扩大公共卫生专业人才的比例,充实和加强基层预防保健队伍,同时针对乡镇防保人员非专业人员多,整体素质低的现状,定期通过培训、讲座以及自学考试、继续教育等形式提高基层防保人员的专业水平,促使防保机构的整体水平得到明显提高,确保全市公共卫生事业持续有序发展。

3.6加大疾控体系建设投入

11.汇中饭店与上海禁烟会议 篇十一

汇中饭店(PalaceHotel)是位于上海外滩19号一幢20世纪初期的新文艺复兴样式的建筑。起初,1855年在外滩鳞次栉比的西洋建筑群里,它不过是一幢有着红白鲜明外墙的三层英式洋楼,店名为“中央饭店”(CentralHotel)却被公认为上海最豪华的大饭店了。1865年,汇丰银行在上海开设了第一家分行,这家分行租用的营业处就是中央饭店,直到1874年。1895年,汇中洋行通过股权交换,控制了中央饭店,并于1903年改名为汇中饭店。随着上海开埠,外国商人和传教士的大量涌入,加上上海旅游也得发展,1906年,汇中饭店拆除旧楼重建新楼。当时的重建的新楼占地2125平方米,建筑面积11607平方米。6层砖木混合结构,总高30米。对外呈现为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风格。顶层还有巴洛克式的花园和亭子。内部有120套具有独立卫生间的房间。底层是大餐厅,可容纳300多人用餐。大厅四周用可拆卸的屏风做墙壁,屏风拆除就可变成大礼堂,用于筹办会议和大型聚会使用。无论是从规模和饭店的设施在当时都属一流。1908年建成并对外开放。

1909年2月1日,上海万国禁烟会议就选择在此召开。参加会议的各国代表都对汇中饭店称赞有加。上海万国禁烟会议为什么选择在汇中饭店召开,除了汇中饭店的设施一流,能够承办百人以上的会议外,还与当时的国际环境有关。选择汇中饭店是因为它的奢华和设施一流,更主要的一个原因是它坐落于上海外滩。

从中国来看,20世纪初期,中国正饱受西方列强的瓜分。即使入海口有事出海口的上海,在当时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中国继广州之后对外开放的新宠,各国纷纷在上海划定租借地和势力范围。在这种被迫的开放之下,金融、旅游、传教都在上海呈现了繁荣的景象。西洋最先进的技术和生活理念也覆盖了上海这一古老的城市,展现了城市文化在东西方文化碰撞下的融合。汇中饭店也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诞生的。它是近代中国第一个将西方酒店文化在中国植根的产物。上海万国禁烟会议选择在汇中饭店召开也是因为其特殊的地理文化而吸引。

从当时的国际环境来看,上海万国禁烟会议选择在上海召开绝对不是偶然,这也与上海万国禁烟会议召开的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

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伴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完成,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实现了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的过渡。这一期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力量对比发生变化。老牌资本主义帝国同新兴资本主义国家的抗争尤为瞩目。以英国为中心的欧洲统治体系开始受到美国、日本等新兴资本主义国家的挑战。

19世纪中叶,美国通过南北战争,不仅进一步维护了国家的统一,而且还废除了阻碍美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奴隶制。南北战争后,美国迅速成为工业化强国。与此同时,美国开始进入帝国主义时期,这一时期,垄断资本主义成为主要特征。原料的输入,世界市场的需求让美国迫切需要开拓海外事物。美国希望重新划分世界市场,但19世纪中叶的世界市场已被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瓜分完毕。面对以英国为统治中心的欧洲殖民体系,已经陷入国际孤立状态的西班牙首当其冲的成为了美国的攻击对象。1898年美西战争爆发,成为帝国主义国家重新划分世界殖民地的第一次帝国主义战争。美西战争以西班牙的战败而告终。美国通过此次战争,不仅使古巴沦为其附属国,而且从西班牙获得了菲力宾、关岛、波多黎各作为其殖民地。美国不仅作为一股全新的军事在世界崛起,更向欧洲主要列强表达了要参与更多国际事物的态度。

日本1868年开始明治维新运动,通过大正奉还,王政复古,自由民权运动等一系列的改革,在政治上废除了幕府封建统治,建立了君主立宪制的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上废除封锁国制度,开始走向帝国主义垄断资本主义的道路。不仅废除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强加于日本的不平等条约,而且摆脱了沦为西方列强殖民地的国家危机。并且通过1895年的甲午中日战争和1904年的日俄战争的胜利,日本一方面得到欧美列强的尊重;另一方面,日本从中国获得了台湾,澎湖列岛等地作为其殖民地,更从俄国手中获得了在中国东北、辽东半岛的特殊权益,通过缔结第二次韩日协约强化了日本在朝鲜的支配权。从此日本走上称雄亚洲,更跻身于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强国的国家的行列。

在亚洲,不仅欧洲列强和日本纷纷在中国抢占口岸,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使得美国在华利益岌岌可危。为此,1899年美国像英、俄、日等六国提出了“门户开放”政策,希望在华利益均等。但这一政策虽然使美国摆脱了在华利益危机,却加强了老牌殖民帝国在华的利益,并且客观上加速了像美日这样新兴资本主义帝国的崛起。

英国于1840年,1856年发动了两次对中国的鸦片战争,并通过中英鸦片战争使鸦片贸易继续扩展,并且通过《中英天津条约》使鸦片贸易合法化。

中英鸦片战争后,资本主义列强通过“最惠国待遇”、“利益均沾”“治外法权”等条约内容,进一步强化了对华鸦片贸易。中国从1863年到到1870年共从国外进口鸦片56226担,1871年到1880年共计68765担,从1881年到1890年共计72012担。随后受中国本土鸦片种植,中国国内禁烟运动,以及国际禁烟运动等多方面原因,中国鸦片进口数量有所回落。20世纪初期,1901年到1908年回落至52809担。

此外,20世纪初期,由于吸食鸦片以及鸦片滥用所引起的社会问题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在各国禁烟团体带领下的禁烟运动的持续也成为鸦片贸易衰退的重要原因。由此,20世纪初期,鸦片贸易在世界市场虽然呈现出衰退之势,但任然处于举足轻重的的地位。

随着医疗公共事业的进步,鸦片的危害越来越受到重视。从人性角度来看,从19世纪中叶起发起的禁烟禁酒运动使人们认识到在崇尚自由解放的同时,更要重视人性和道德的培养,而吸食鸦片导致人自身性格和身体素质地低下,甚至道德的沦丧,对家庭和社会都造成不良的影响。从国家从角度来看,鸦片问题影响到国家命运,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禁烟的重要性。

20世纪初期英国在国际鸦片贸易中的地位虽然受到其他新兴殖民帝国的冲击,但任然是世界最大的鸦片贸易控制者。尽管鸦片贸易带来了巨额的利润,但鸦片问题也在英国最为集中和恶化。

1905年英国自由党代替此前执政20年的保守党统治英国。自由党内阁在社会福利、财政等多个领域展开了重要的改革。英国自由党对鸦片问题一直持有反对的态度。1906年初的英国议会上出现了对向中国输出印度鸦片的质疑,而在会议进行之外,教会和女性团体举行了反对鸦片贸易的禁烟活动。

此时的中国禁烟运动早就覆盖全国,中国政府在1906年在与英国政府的外交往来中表示中国政府将严格限制使用鸦片。而当时中国正处于清末新政,中国民众的排外运动备受注目,英国政府也希望调整对华的外交政策。也在此时,清朝政府发出了要在10年内扑灭罂粟栽培和鸦片消费的敕令,中国政府的决心也赢得了当时国际上的同情。此时的英国也认识到鸦片贸易的衰弱,但对鸦片贸易利润的依赖不得不在《中英条约》中展现出矛盾的一面。经过两年协商,1908年1月1日,中英两国达成共识,英属印度在三年内出口的鸦片减少至5100箱,而中国国内的鸦片生产和消费必须减少,此次协商继续延长《中英条约》。而这一条约也在上海万国禁烟会议召开时在各国的要求重新进行了讨论和修改。

上海万国禁烟会议的发起国美国,早在美西战争结束领有菲律宾之后,就意识鸦片问题不在是一个地区的问题,而是需要全球共同参与的一项国际事务。美国在号召会议之前,就希望以中国保护者的身份召开会议,赢得了中国政府的极大欢迎。在承办会议地点的选择上,美国政府希望远离美国本土,因为主要涉及中国禁烟,所以希望中国能做出积极的表率。而中国政府一方面听从美国的建议,另一方面也希望通过召开万国禁烟会议鼓舞国人禁烟进而巩固当时清政府在华的统治。而对外开放的上海和新落成的汇中饭店成为了中国政府的首选。

1908年上海万国禁烟会议的召开场所定在了汇中饭店。而上海万国禁烟会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召开的国际禁毒会议,意义非凡。它对汇中饭店的意义也是重大的,它让世界认识了汇中饭店,知道在中国上海有一所国际化的饭店,无论是设施还是服务都能与世界接轨。汇中饭店的设计者和筑造者都是中国人,它更彰显了中国人的智慧。上海万国禁烟会议召开已经走过了百年之久,没有人能重现当时会议的场景,它留下的更多的是对人类精神文明的贡献,我们只能从文献资料中解读这段历史。但是汇中饭店依然屹立于外滩,即使著名的历史建筑,同时也记录这这段历史,它即是精神文化的产物,也是物质文明的象征。汇中饭店前,刻有“万国禁烟会会址”的碑文一直想所有路过的人们诉说着这样一段历史。

上一篇:《万以上数的认识》教学设计下一篇:高一历史四月考试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