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it3 Food 教案完整版

2024-08-02

unit3 Food 教案完整版(精选4篇)

1.unit3 Food 教案完整版 篇一

《书愤》教案

<<书愤>>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陆游生平履历及其诗歌创作特色。

2、朗读诗文领悟感情基调。

3、逐联分析,体会这首诗歌所表现的内容以及突出的艺术手法。

4、总体把握,总结诗歌思想内容。

5、对比<<临安春雨初霁>>分析两首诗的的不同。

6、背诵两首诗歌,完成课后习题。

二、教学重点

1、了解陆游及其诗歌创作。

2、这首诗歌所表现的内容以及突出艺术手法。

三、教学难点

1、深刻领悟这首诗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2、掌握诗歌中艺术手法如对比、用典。

3、深刻领悟书愤之“愤”,理解作者的爱国感情。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知人论世是我们高中学习古诗文作品的一种重要方法,它要求我们在学习一篇古诗文作品之前必须先了解作者的生平和为人,了解他们所生活的环境与时代,带着了解来品读,在之前的学习中我们先后接触了屈原、鲍照、杜甫等人的作品,通过对他们以及作品的学习和鉴赏,我们会发现历史上的他们都或多或少带有共通性:首先,他们都是满腹才情、胸怀大志、爱国爱人民的高雅之士,而生活中的他们远没有文学造诣上的一帆风顺,他们在仕途或者生活中都不断经历坎坷和挫折,但是他们都没有屈服,因为在他们的心底都始终坚持着自己的文人气节。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近陆游,走进《书愤》,走近这位同样命途坎坷而不屈的高雅之士——陆游。<二>作者生平履历介绍

①(参照书本注释一)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爱国诗人。创作诗歌今存九千多首,内容丰富,是我国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之一。作品集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②(履历,参照学典)少能诗文

陆游自幼好学不倦,十余岁就熟读了陶潜、王维、李白等人的诗篇,12岁便能诗文,有“小李白”之称。17岁便有盛名。中年仕途坎坷

绍兴中应礼部试,因名次居于主和派权臣秦桧(hui)的孙子之前,不慎触怒秦桧,遭到黜落。秦桧死后三年才被启用,而他的政途生活也是坎坷不断,不断受到当权派的排斥打压,几起几落:绍兴二十八年入闽任宁德县主簿(始),孝宗即位后,被赐其进士出身,之后历经多次升降官职,历任枢密院编修官兼编类圣政所检讨官、通判、安抚使、参议官、知州等职(起落不断)。乾道六年入蜀(落),任夔(kui)州通判。乾道八年,入四川宣抚使王炎幕府,投身军旅生活,后官至宝谟(mo)阁待制。光宗即位,改任礼部郎中(起),由于遭弹劾,再度被罢官。晚年孤寂

罢官之后的二十余年,他长期蛰伏在山阴老家农村,最后于在嘉定二年十二月二十九日抱着未见国土收复的遗恨与世长辞,享年86岁。<三>作者诗歌特色介绍

①陆游诗词创作的基本倾向是现实主义,又富有浪漫色彩。他的诗既有深刻的现实生活内容,又有积极 《书愤》教案的浪漫主义精神。

②艺术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变化无穷。中年入蜀之后,形成豪情奔放的风格,晚年诗风趋于恬淡,有时幽愤。

③陆诗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总体看来,艺术特色是宏伟豪放,热情洋溢。<四>诗歌写作背景介绍(大背景)陆游生活在金兵入侵,中原沦陷的时代,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

(小背景)这首有名的七律作于宋孝宗十三年(1186年),此时陆游已61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扫胡尘”“靖国难”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在悲愤失望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虚度年华的满腔激愤。这首诗是陆游一生感情经历的艺术概括。

<五>诗歌朗读,体会沉郁顿挫的感情基调 ① 字音,注意衰鬓(bin)伯仲(zhong)

② 节奏划分,注意七律的节拍划分2221,2212。体会诗题“愤”,用沉郁顿挫的感觉读出悲愤之情。

(对照蜀相课后指导强调停顿,指导特殊字词,体会沉郁顿挫)<六>讲解诗文

① 总说:体会诗题。书:书写;愤:悲愤。这首诗是诗人几十年生活经历的高度概括。参照创作背景我们可知,作者陆游是在山阴闲居了6年,61岁高龄,在“扫胡尘”、“靖国难”的志向就要化为泡影的悲愤失望之下挥毫写下了这首诗,所以取名“书愤”,借此抒发自己大志未酬的愤怒。

② 首联:{参照课后习题大二大题}(疏通诗文)年轻时哪里知道世事艰难,北望被金人侵占的中原,收复失地的豪情犹如山岳。

上句“那知”一词写出了诗人年轻时血气方刚、天真纯真。“艰”字有艰难的意思,直接道出诗人经历的辛酸与坎坷,浓缩了因主战而受的种种刁难、排挤和迫害。这两个词语暗含着对投降派迫害忠臣、阻挠北伐卑劣行径的斥责。它是诗人“愤”的根源。下句一个“气如山”表达出诗人当年的豪情壮志,让我们看到一个意气风发、以身许国的爱国青年形象。

慨叹国事艰难,追述年轻时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铺垫感情,指出“愤”,基调悲愤)

③ 颔联:(疏通诗文,提问特点)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纯意象组合,连用六个名词集中描写宋军在镇江、南郑两地英雄抗金的战斗情景。“楼船”“铁马”形象地概括了水陆两路大军进攻敌人的壮丽场面。两句都写当年壮观的战争胜利的场面,这表明南宋人民有能力打退金人,这两句是历史的真实记录,也是诗人壮年时期生活的回顾。形象地表明了作者的理想,写出了诗人对青壮年时期战斗生活的向往。他渴望北伐恢复中原,向往着火热的战斗生活。

④ 以上两联是诗歌的前半部分。叙事、写景,回顾往事,抒写渴望北伐的英雄气概。

板书设计:

首联:点题,追述青年时的豪情壮志

颔联:连用六个名词,追述对青壮年时期战斗生活的向往。

首联、颔联:回顾往事,抒写渴望北伐的英雄气概(叙事)

⑤ 颈联:

A(疏通诗文,解释用典)长城自诩(xu)我白白的自认为是边防上的长城,对镜照看,双鬓早已斑白。

用典 塞上长城:出自《南史••檀道济传》,南朝时刘宋名将檀道济曾自称为“万里长城”。皇帝要杀他,他说:“自毁汝万里长城。”陆游以此自许,可见其少时之磅礴大气,捍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谁?很明显,诗人用典意在贬斥那朝野上下主降的碌碌小人,表明自己恢复中原之志。

B(提问诗眼,参照学典习题)

句中的“空自许”和“已先斑”形成鲜明对比。一个“空”字形象地写出因宏伟志向无法实现而生的那种沉重的失落感。一个“已”字生动刻画出诗人功业未就,人已老的悲愤之情。两个副词吐露出诗人一腔忠义无处寄托,华鬓点点,壮志落空的愤慨之情。在现实的强烈对比之中,包含着对投降派罪恶行径的愤怒 《书愤》教案

指责。

抒悲愤之情,感叹生平抱负未得施展,英雄无用武之地,却早生华发。⑥ 尾联:{参照课后习题大二大题}(疏通诗文,解释用典)《出师表》这篇文章真是举世闻名,千百年来谁能与诸葛亮相提并论呢? 用典明志。出自《三国志》,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曾说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话,诗人在尾联运用了诸葛亮的典故。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还包含了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并以此自勉。“千载谁堪伯仲间”,一个反问句即抒发了因奸臣当道,壮士报国无门而心生难言的悲哀。(升华感情,升华“愤”,基调由悲愤转含豪壮之情)

⑦ 以上两联是诗歌的后半部分。抒情,回到现实,抒发报国无门的愤慨。

板书设计:

颈联:抒悲愤之情,感叹生平抱负未得施展,却早生华发。

尾联:包含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并以此自勉。

颈联、尾联:回到现实,抒发报国无门的感慨。

<七>艺术特色总体把握

① 分析结构 两组对比(ppt)② 总体把握诗歌内容及主旨思想感情

作者借北望中原,回顾了青年时的凌云壮志和火热的战斗生活,抒发了自己抗金救国的理想和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苦闷、满腔积愤,但悲怆中不失激昂。

诗的感情基调充斥着激情和难以压抑的愤懑。

③ 回到诗题,分析把握“愤” 首先理解“愤”: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虚度年华、满腔激愤。通读诗文,得出结论。读首联,“早岁那知世事艰”说明所愤之一乃“世事艰”。艰者,难也。“世事”也即抗金救国、收复失地的事业。

读颔联,上句 “塞上长城空自许”之“空自许”乃所愤之二。

读下句,“镜中衰鬓已先斑” 乃所愤之三:岁月蹉跎,年华空老,壮志难伸。

读尾联,“千载谁堪伯仲间” 乃所愤之四。南宋朝廷畏敌如虎、苟且偷安,没有一个像诸葛亮这样的人物来“奖帅三军,北定中原”。收复大业,无人领军。

④ 对比手法的分析

主要有四种:阶段对比、虚实对比、感情色彩对比、现实处境对比。

A阶段对比:早年晚年对比,早年意气风发、满怀抱负而晚年壮志难酬、苦闷自抑。B虚实对比:首联上句虚写,回忆年轻时的天真单纯;下句写实,“北望中原气如山”,北望中原,突出诗人的坚毅、豪迈、轩昂;颈联上句“塞上长城”写理想,气势雄伟,意境高远,从大远处落笔,是虚写;下句“镜中衰鬓”写现实,感情沉郁,格调凝重,从细处近处用墨,是实写。在虚实的映衬中,加重了诗歌雄壮悲愤的基调。

C感情色彩对比:颔联描画白雪皑皑,秋风萧萧,万马奔腾战船横空的征战场面,从而赞美当年气吞残虏,挥戈卫边的爱国将士,此联表面写宏大的场面,实际歌颂英勇的战士,表面写战争,实际抒发感情,是对“气如山”这种豪情具体形象的说明,从中可以看到作者年轻时的满腹豪情。颈联陆游对镜自照,鬓发已白,作者在这里表现了一种不甘老而无功,却又无可奈何的复杂心情,前后对比令人嗟叹不已。

D现实处境对比:尾联诗的表达方式,实际上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曾说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话,诗人正是以此自勉,虽身居山阴,人已老去,但豪情未老,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然而现实处境让诗人只能空谈诸葛亮发出感慨伯仲无处寻,发出非不能也是不为也的感叹。<八>对照课后习题,对比《临安春雨初霁》

① 谈《临》背景。

参看课后习题第一大题第一小题,这两首诗写于同一年,而且《临安春雨初霁》在《书愤》之前,这年自 《书愤》教案

淳熙七年罢官闲居山阴,已有六年多了。这次奉召到临安,宋孝宗任命他代理严州(现在浙江建德)的军州事,并对他说:“严陵山水胜处,职事之暇,可以赋咏自适。”显然孝宗并不想重用他,只是给他一个闲职。他对这个职位不感兴趣,但迫于“圣命”,又为了维持生计,也只好接受下来。这首诗就是在这种心情支配下写的。

⑤ 提示读音 注意感情节奏。齐读全诗 朝(zhao)⑥ 通诗文整体诵读 A首联:(解释诗句)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世味:人情味;)近来世态人情淡薄如纱,谁让我又骑马客居京华?

诗一开始就流露出不得已而来京的意思:“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世味薄则直道穷,南宋朝廷不图恢复,得过且过,官场上的习气一天比一天地坏下去,哪里还有什么直道呢?在这样的环境里做官,的确没有什么意思,因此诗人不提受职一事,而只说谁让我到京城来做客呢!这正是讽喻的笔法,作者自嘲,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感情:懊悔、无奈。

B颔联:(解释诗句)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提问,谁卖杏花?)只身于小楼中,听春雨淅淅沥沥了一夜,想象着深幽小巷中明早还会传来卖杏花的声音吧。

中间两联写客居生活,“小楼一夜听春雨”,在读这一句诗时,对“一夜”两字不可轻轻放过,写诗人彻夜不眠,表现他心情不安,它正暗示了诗人一夜未曾入睡,国事家愁以及前途的未知茫然,伴着这雨声而涌上了眉间心头。“深巷明朝卖杏花”,达官贵人多居深巷,那里自然有人去叫卖杏花,作者实在夜听春雨,却在想象明早卖花姑娘的情景,一实一虚,虚实相生,这不经意的一笔,点染了临安城中的“太平盛世”气象,与自己落寞情怀构成了鲜明的对照。

C颈联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矮纸”就是短纸、小纸,“草”就是草书。陆游擅长行草,客居京华,闲极无聊,所以以草书消遣。因为是小雨初霁,所以说“晴窗”,“细乳”即是沏茶时水面呈白色的小泡沫。“分茶”指鉴别茶的等级,是南宋时期的一种茶道,这里就是品茶的意思。无事而作草书,晴窗下品着清茗,表面上看,是极闲适恬静的境界,然而在这背后,正藏着诗人无限的感慨与牢骚。诗人到了京城,不愿去结交权贵,四处打点,却宁愿独自呆在客邸里以“作草”“分茶”消磨时光,这一来似乎是嘲笑自己百无聊赖,其实是从侧面揭露当时政治的黑暗,反衬了他的无奈和心酸,表现他对官场生活的厌倦。陆游素来有为国家作一番轰轰烈烈事业的宏愿,而严州知府的职位本与他的素志不合,何况觐见一次皇帝,不知要在客舍中等待多久,国家正是多事之秋,而诗人却只能以作书品茶消磨时光,真是无聊而可悲!于是再也捺不住心头的怨愤,写下了结尾两句。D尾联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素衣” 原指白色的衣服,这里用作代称。指那些地位低下的官员,是诗人对自己的谦称(类似于“素士”),作为一介素衣,不要因为风尘仆仆而感叹,一到清明,我就可以回到家中了。到尾联诗人才将他的讽喻意图明朗化,因为“素衣莫起风尘叹”里,已经包含了“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的内容;诗人告诉家人“莫起风尘叹”,也是自己不会受到京城坏风气影响的意思。这样来结住全诗,跟开头的“世味年来薄似纱”是紧紧呼应的,E归纳主旨 总体感知这首诗我们不难得出结论:这首诗运用了寄情于景的手法,诗的主旨是通过写照诗人客居他乡的无聊生活(小楼听雨、练草书、分茶)表现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冷淡心情,意在感慨世态炎凉和政治舞台上的倾轧变幻。

⑦ 感知对比两篇诗歌的表现重点和诗歌风格的差异。

A表现重点 《临安春雨初霁》是诗人在“客居寂寞与无聊的状态”中写下的,寄情于景,感慨世态炎凉和政治舞台上的倾轧变幻。表现重点是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世态炎凉的失望。而《书愤》主要表达的是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以及收复中原而不得的满腔激愤。

B诗歌风格

《书愤》严肃而激愤,沉郁压抑。而这一首则不乏诙谐意味。这种诙谐其实是以轻松的形式来表达内心的忧愤,因此风格直接明快,情趣中含心酸。《书愤》教案

七,课后习题的讲解。

② 分析陆游的自况,辩证地看。

陆游之所以喜欢吟咏诸葛亮要从两个方面看,其一是诸葛亮自身的原因,我们知道诸葛亮具有高尚的人品和突出的才德,受到刘备的信任和赏识,值得诗人以之为精神标榜、吟咏传唱。其二是自况和自勉,从陆游本身来看,他借吟咏诸葛亮是表达自己不被人赏识的愤懑愁苦,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曾说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话,诗人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③ 在歌颂诸葛亮功绩和个人感情方面方面:

《蜀相》着重是惋惜之情,歌颂诸葛亮的丰功伟绩,惋惜一代将才出师未捷身先死的命运,抒发自己功业未就的遗憾,因为杜甫人生穷困潦倒,仕途坎坷,功业未就。

《书愤》着重是赞扬、羡慕诸葛亮的才华、能被明主重用、能够实现他自己的人生抱负,借此抒发自己报国无门的愤懑。因为陆游的人生大起大落,主张抗金,但报国无门。在表现手法方面:

杜甫的《蜀相》前两联写景属于借景抒情和以乐景衬哀情,后两联借古伤今、借古讽今。

陆游的《书愤》采用 “用典”的手法,用了檀道济和诸葛亮的典故,用典的好处是高度概括的抒发所要表达的情感,还用了“对比”的手法,用“早岁”的胜仗对比现在的“衰鬓先斑”。

五,背诵课堂作业布置。

背诵课文,完成练习。

Ps:知识补充

1.放翁:陆游任成都府路安抚使参议官时,与大诗人范成大一起共事,由于两人有些矛盾,范成大左右的官员认为陆游不知高下,不守礼义,是个粗野狂放的人。陆游气愤地想到:“你们说我狂放,我就当个‘放翁’,总比明哲保身的庸人强。”从此,“放翁”这个号经常出现在他的诗文中。

2.哲学与人生完整版教案 篇二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录像:《猫和老鼠》片段

学生分析两者的关系,引出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提问:生活中我们还能找到哪些这样的事例和现象? 学生小组竞赛活动:

1分钟之内,以列举的生活中具有两面性的事物或现象最多为胜。我们身边具有两面性的事物或现象有: 足球比赛中的攻与守;

学习过程中的苦与乐、成功与失败; 自身存在的缺点与优点;

社会生活中的美与丑、真与假、善与恶、福与祸、正气与歪风、自由和纪律、先进与落后、战争与和平等;

自然界中的排斥与吸引、遗传与变异、阴电与阳电、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等。

〈新课讲授〉

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

矛盾是事物对立统一的关系

“万物莫不有对”,是说事物之中或事物之间具有两面性。

例如:网络对人们来说就是把“双刃剑”,有利有弊,一方面,人们通过它可以快速获取更多的信息,开阔了人们的视野,给人们生活带来方便;另一方面,网络上的信息真假难辨,会使人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甚至可以给人造成很大的伤害。

再如:让学生观赏漫画《他敢剪吗?》,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1)拿剪刀的人叫甲,另一个叫乙。甲要剪乙头上的绳子说明什么?甲想剪乙头上的绳子,他敢吗?为什么?(2)假设乙战胜甲,夺了剪刀,乙敢剪吗?学生展开讨论,作出结论:甲手拿剪刀,处于强盛一方,但他不敢剪。因为他们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离开其中一方,另一方就不能存在。甲不想让自己掉下去,就不能让乙掉下去。矛盾双方地位的相互转换并不否定双方的相互依存,乙战胜甲,也不敢剪,因为矛盾双方相互依存。

同学们列举出了许多这样的事物和现象,哲学上把事物内部两个方面之间或事物之间存在着的既相互排斥、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关系叫做矛盾。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幻灯片:讲解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关系 正确理解和把握矛盾的含义:

对立和统一是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不可分割。对立统一关系既指事物内部,又指事物之间。哲学上的矛盾不能与逻辑矛盾混为一谈。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矛盾对立的双方力量是不均衡的,如漫画:“他敢剪吗?”这种力量的不均衡,引起事物的自身调整、变化和发展,事物矛盾的双方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发展。马克思曾说:“假如没有小偷,锁会达到今天这样完善吗?假如没有假钞票,钞票的制造会这样精美吗?”在马克思看来,锁的制造日臻完善,钞票的印刷日臻精美,应该到事物的反面去寻找答案。为什么?因为事物是对立统一的。

学会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看问题

学习了唯物辩证法关于矛盾对立统一的观点,要求我们要坚持两点论,学会一分为二和全面地看问题。认清事物的两个方面,有利于我们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使事物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既要看到矛盾双方的对立、差别和不同,还要看到矛盾双方的相互依赖和相互贯通,只有从对立统一的相互作用中把握和解决矛盾,才能找到解决和处理矛盾的正确方法,促进事物的发展。

电视剧《士兵突击》中的许三多,看上去有点傻,有点笨,但他脚踏实地,埋头工作,纯朴憨厚,作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也取得了实实在在的进步,这正是他做人的聪明之处。从许三多身上,我们如何认识傻和聪明之间的对立统一呢?

矛盾也是人生发展的动力

小组讨论活动:人无完人,请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分析自身的优缺点。

我们用矛盾的观点来看我们自身,矛盾也是我们人生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人生就是一个不断产生矛盾、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在解决矛盾中我们得到成长。

正确处理人生矛盾,积极促进自身发展

学生活动:故事会。各组代表讲述积极面对人生中各种问题、正确处理人生中各种矛盾的故事。学生讨论交流感受。

对待人生中的各种矛盾,历来有不同的人生态度。从同学们讲述的各类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积极的人生态度是正视生活中的矛盾,从事物的对立统一关系中把握事物的本质,全面认识和协调处理矛盾的不同方面,积极化解矛盾,消除对立,在解决矛盾中推动人生发展。而消极的态度是害怕矛盾,掩盖矛盾,表现为两种极端相反的倾向:一种倾向是认识和处理问题时简单化和偏激,排斥不同,激化矛盾;另一种倾向是回避矛盾,把一切归结于命运,消极地听从命运的安排。所以,换一种态度,就会换一种人生。

坚持内外因相结合,促进自身发展

事物的发展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概括起来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外部原因(外因),另一方面是内部原因(内因)。外因是一事物与他事物的对立统一,即外部矛盾,内因是事物内部的对立统一,即事物内部矛盾。幻灯片:鸡蛋变小鸡

教师结合幻灯片讲解,内外因在事物发展的过程中同时存在,缺一不可,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合适的温度只有作用到种鸡蛋上才能孵出小鸡,作用到石头上则不能。学习了事物发展的内外因关系原理,要求我们正确处理自身努力与外部条件的关系,一方面要努力争取和利用外部有利条件发展自己,把握机遇,另一方面要眼睛向内,积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学生活动:顺境、逆境之我见

刘默涵和她的默涵助学基金告诉我们:顺境和逆境都是外因,起决定作用的还是你自己,无数成功的人生都在说明:人生的路是自己走出来的,只有提高自身素质,才能促进人生发展,创造出自己理想的人生。

第七课 知行统一与体验成功

【教学过程】 〈创境激趣〉

教师播放歌曲:《从头再来》

“昨天所有的荣誉,已变成遥远的回忆。勤勤苦苦已度过半生,今日重又走进风雨”。

“心若在,梦就在,天地之间还有真爱。看成败,人生豪迈,只不过是从头再来„„”

这首歌曲告诉我们面对人生道路上的成败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就如同歌词中说的那样:“看成败人生豪迈,只不过从头再来”。问题:

为什么人生道路上必然会遇到失败和挫折呢?

我们应该怎样提高人生发展能力,实现人生成功呢?

以歌曲为切入点,设置感人情境,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引导学生在欣赏之余思考歌曲的内涵并讨论问题,归纳出:人生发展不可能时时处处都顺心如意,当遭遇失败挫折或陷入低谷时,我们应该像歌曲中表达的那样,客观看待成败,认真总结得失,在此基础上知行统一、勇于实践,就一定会取得人生道路上的成功。以此导入新课的学习。学生在歌曲中回味、思考,回答问题。

〈引思明理〉

坚持实践和认识的统一(板书)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出真知(板书)

由于该问题理论性较强,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该部分内容可以教师讲解为主,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学生容易对实践内涵产生疑惑,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借助形象图片和生动漫画“白卷”加以讲解。材料1:一组各种类型实践的图片

问题:结合上述图片反映的内容,谈谈你对“实践出真知”的看法。材料2:漫画“白卷”

问题:没有做饭的实践,能写好做饭的文章吗?

通过师生共同解读各类型实践图片,帮助学生理解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分析漫画“白卷”,引导学生认识到没有做饭的实践,就写不好做饭的文章。说明实践出真知,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源泉;实践的发展推动认识的发展。

学生观看课件图片及漫画,深入思考,探究问题。

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正确认识能更好地指导实践(板书)

教师以电磁理论的发现、发展、完善,最终形成正确的认识,并以对人类社会和生活提供科学指导为例,讲明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材料:电磁理论的创立者科学家法拉第、赫兹和麦克斯韦的图片。

人们根据法拉第、赫兹和麦克斯韦等科学家创立的电磁理论发明了无线电报、电话、电视、卫星遥感技术及现代互联网技术等,大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又如,人们根据万有引力规律和宇宙速度理论将人造地球卫星、宇宙飞船、航天飞机等送上了太空,为人类探索宇宙的奥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通过分析材料,帮助学生理解认识是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又要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正确认识能有效地指导实践。说明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正确认识能更好地指导实践。以此帮助学生明确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学生阅读材料,交流研讨,领悟哲学原理。

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反复、不断深化的过程(板书)

师生共同阅读药神李时珍的材料及教材第66页“从输羊血到输人血”事例,帮助学生体会并理解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反复、不断深化的过程。材料1:《本草纲目》是我国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花费了27年时间才写成的科学巨著。在20多年里,他不但阅读了800多部书籍,积累了上千万字的札记材料,而且历尽千辛万苦,亲自采集药物标本,收集民间单方、验方。全书共收集药物1892种,药方11000多个。52卷的煌煌巨著,就是通过他自己的亲自实践和学习,将这一种种药物、一个个药方积累起来的。因此李时珍被后人尊称为“药神”。

问题:“药神”成功的事例,体现了认识的过程是怎样的? 材料2:教材第66页“从输羊血到输人血”事例

这个事例说明人们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教师从事例出发,通过对这两个材料的分析、讲解,引发推动学生思考、归纳出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从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过程,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实践和认识是辩证的统一,认识与实践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板书)

通过教材第67页漫画及纸上谈兵的成语典故,以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得出结论。

材料1:教材第67页漫画

问题:你赞同谁的观点?为什么?

材料2:《史记》记载: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有一个儿子叫赵括,从小熟读兵书,爱谈军事,别人往往说不过他。他因此很骄做,自以为天下无敌。然而赵奢却很替他担忧,认为他不过是纸上谈兵。果然,公元前259年,秦军来犯,廉颇为统帅,秦军难以取胜。于是秦王施行了反间计,赵王上当受骗,派赵括替代了廉颇。赵括却死搬兵书上的条文,结果40多万赵军尽被歼灭,他自己也被秦军箭射身亡。

问题:通过赵括熟读兵书却打败仗的事例,说明坚持实践和认识统一的重要性。

通过这一组材料,师生共同讨论设置问题,说明不能割裂实践和认识两者之间的关系。马克思主义认识与实践相统一的基本原则要求我们,既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又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反思,提高认识水平。

在知行统一中提高人生发展能力(板书)

提高人生发展的能力对实现成功人生具有重要作用(板书)教师以齐白石学画的故事入手,由浅入深,讲明哲学道理。

材料:齐白石是我国现代书画家和篆刻家。但他原是一位雕花木工,只在余暇学画和篆刻。27岁那年,他的人生出现了重大转折。1889年春节的一天,当地书画家给齐白石出了个画题让他完成。作完后,附近会琴棋书画、诗词歌赋又喜结交朋友的秀才胡沁园先生十分惊喜,遂收齐白石为徒。他教齐白石读唐宋诗,并引导他看书。齐白石非常珍惜这个机会,常常读到深夜。经过苦读,齐白石背熟了唐诗三百首,还研读了不少古文,浏览了许多古典名著。他作的诗也别具一格,具有唐风宋骨的韵味。胡沁园从“立意”、“用笔”等基本功入手教授齐白石,还把自己珍藏的古今名画借给他观摩。齐白石眼界大开,他揣摩“八大山人”的作品,临摩、领会其用笔之妙,吸取百家之长,绘画技艺突飞猛进,不足一年就掌握了山、水、人、物、花、鸟的基本画法和技巧。

在老师的言传身教下,他苦练书法和刻印。短短几年时间,齐白石在绘画、篆刻、吟诗、书法、装裱等方面都取得了惊人的成绩,成为名满天下的书画家。

由于齐白石的不懈努力,不断提升了自己的发展能力,最终使自己从一位普通的雕花木匠转变成名满天下的书画家。

教师可以让学生谈一谈齐白石学画故事的体会。说明在人生发展的道路上,每个人只要在实践中不断反思、不断提升自己的发展能力,勇于实践,踏实肯干,持之以恒,最终就会像齐白石一样取得人生发展道路上的成功。学生读故事,谈体会,思考哲学道理。

人生发展的各种能力是在实践和认识循环往复的过程中不断锻炼提高的(板书)

材料1:教材第69页“蓝领专家”孔祥瑞事例

问题:说说孔祥瑞是如何在知行统一中不断提高人生发展能力的?

材料2:美国发明家爱迪生是铁路工人的孩子,小学未读完就辍学,在火车上卖报度日。爱迪生是一个异常勤奋的人,喜欢做各种实验,制作出许多巧妙机械。他对电器特别感兴趣,自从法拉第发明电机后,爱迪生就决心制造电灯,为人类带来光明。爱迪生在认真总结了前人制造电灯的失败经验后,制定详细的试验计划,分别在两个方面进行试验:一是分类试验1600多种不同耐热的材料;二是改进抽空设备,使灯泡有高真空度。他还对新型发电机和电路分路系统等进行了研究。

爱迪生将1600多种耐热发光材料逐一地进行试验,唯独白金丝性能良好,但白金价格贵得惊人,必须找到更合适的材料来代替。1879年,几经实验,爱迪生最后决定用炭丝来作灯丝。他把一截棉丝撒满炭粉,弯成马蹄形,装到坩锅中加热,做成灯丝,放到灯泡中,再用抽气机抽去灯泡内的空气,电灯亮了,竟能连续使用45个小时。就这样,世界上第一批炭丝的白炽灯问世了。问题:爱迪生发明电灯的故事启发我们应该如何提高人生发展的各种能力? “蓝领专家”孔祥瑞和发明家爱迪生的成功充分表明,人生发展的各种能力是在实践和认识循环往复中不断锻炼提高的。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做到知行统一,才能不断提高,走向成功。学生阅读材料,思考、讨论、汇总问题。

提高人生发展的能力需要做到知行统一(板书)

综合上面李时珍、齐白石、爱迪生、孔祥瑞等成功人士的事例,说明每一个成功人士都是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做到了知行统一的。在知行统一的过程中,要注意知与行不能割裂,知而不行,只说不做,知就会丧失意义;行受知的指导,行而不知,就是盲动,效果势必受影响。

成功与失败伴随着人生的发展(板书)

成功与失败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板书)

教师通过列举一组名人从失败到成功的材料,让学生明白一个道理:失败是人生道路上的常态,每个人在一生中都会经历无数次的失败。我们要以良好的心态对待失败,要明白失败与成功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材料:

蒲松龄----落第----聊斋志异

爱迪生----8000多次的失败----电灯泡 袁隆平----无数次的失败----杂交水稻之父 问题:

你还知道哪些名人在事业成功的道路上经历失败的故事? 说一说你自己失败与成功的经历。

正确对待成功与失败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从名人从失败到成功的事例引入话题,启发学生学会辩证看待成功与失败的关系,再由远到近,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失败成功的事例,初步尝试用哲学原理分析解决自身现实问题。

对待成功和失败要有正确的态度(板书)

教师先展示一幅漫画,表现人们对待失败的不同态度,通过问题引发学生谈自己对失败的态度;再通过一组名人正确面对失败的名言,帮助学生形成对成功与失败的正确态度。

材料1:漫画----他们这样对待失败 问题:你曾经怎样面对成功与失败?

材料2:

为了追求幸福而努力,为了实现梦想而奋斗,即使失败,也不悔今生。因为我毕竟试过了,行动过了。----贝多芬

失败也是我所需要的,它和成功对我一样有价值。只有在我知道一切做不好的方法以后,我才知道做好一件工作的方法是什么。-----爱迪生

没有播种,何来收获;没有辛苦,何来成功;没有磨难,何来荣耀;没有挫折,何来辉煌。------佩恩

问题:你将以什么态度对待成功与失败?

通过漫画分析及名言解读,师生共同探讨总结对待失败与成功的正确态度与做法:失败-正视-承认-分析-排除-成功―分析-努力-失败或新的成功„„并以: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对学生进行励志教育。

材料3: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行,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正确对待人生发展道路上出现的失败,学会让失败变为成功之母(板书)

教师选取来自中职学生生活的真实求职案例,帮助学生学会运用哲学思考来解决现实问题,引发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不怕挫折,勇于奋斗的精神。材料:某职业学校两位2006届财会专业技能优秀的毕业生先后去人才市场找工作。

甲同学多次求职遭到失败,但他并不气馁,他认真查找原因、虚心向人请教求职方法与技巧,终于找到了工作。他对待工作爱岗敬业、踏实肯干,得到了单位认可。

乙同学经历了几次求职失败后,就灰心丧气失去信心,不肯再出来找工作了。他在家终日与电脑为伴,过起了“啃老”的日子。问题:甲乙两位同学分别怎样对待求职失败?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哪些启示? 这个事例与学生息息相关,可以交给学生充分讨论,畅谈己见,教师应注意点拨学生提出的各种不同看法,以切实解决中职学生应对挫折的能力。指导学生学习应对失败挫折的方法。

在知行统一中体验成功(板书)

问题:中职学生在实际学习与生活中如何做到知行统一?

〈课堂小结〉对照板书总结

利用板书,以对话方式引导学生就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注意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对课堂内容归纳总结,统揽全局,抓住教学主线,帮助学生把知识条理化、系统化。

学生参与小结,实现对知识的再掌握,从而提高课堂学习效果。

问题:

从小陆做市场营销工作成功的经历,谈谈你对要做好一件事情必须把实践和认识统一起来,做到“知行统一”的理解。结合小陆成功的经验,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在实现成功道路上出现的失败和挫折?

课堂练习紧密联系学生实际,使学生能够从贴近自己的事例中取得经验与教训。在讨论的过程中,还要提醒学生注意学习小陆的处事态度和品格,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德育渗透。

学生学以致用,结合本节课所学知识分组交流讨论、分析贴近自己生活的事例,深入思考,强化认识,渗透德育教育。〈课后作业〉

有的同学说自己只要考试成绩高,考上好大学,将来就一定会取得事业上的成功。该同学的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 参考本节课所学内容,查找自身在知行统一方面的不足,制订一份合理可行的学习与行动计划并付诸实施。

学生通过实践性作业,分层次巩固知识,提高认识。〈教学反思〉

因为哲学问题相对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创设情境,选取大量有说服力又通俗易懂的材料,从分析材料入手,提升哲学理论,再从理论回归到生活实践,指导学生在理解理论的基础上找出与生活的契合点,从而掌握知行统一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

在教法学法上,以事例教学法、设疑探究讨论法为主,用丰富的事例贯穿全课,精心设置问题,步步深入,激趣导学,通过学习事例让学生掌握哲学知识与方法。

整体教学思路清晰,理论与实际契合度高,课堂教学效果好。

不足之处在于,教学中使用多个事例,需要教师具备熟练驾驭课堂的能力,否则容易使课堂发散,重点难点不突出。〈板书设计〉

坚持实践和认识的统一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出真知

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正确认识能更好地指导实践 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反复、不断深化的过程

实践和认识是辩证的统一,认识与实践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

在知行统一中提高人生发展能力

提高人生发展的能力对实现成功人生具有重要作用

人生发展的各种能力是在实践和认识循环往复的过程中不断锻炼提高的 提高人生发展的能力需要做到知行统一

成功与失败伴随着人生的发展

成功与失败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 对待成功和失败要有正确的态度

正确对待人生发展道路上出现的失败,学会让失败变为成功之母

在知行统一中体验成功

必须终身勤于学习,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 必须积极投身实践,在实践中锻炼能力增长才干

必须把学习书本科学知识和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必须在实践与认识相互作用和统一的过程中体验成功快乐

第八课 现象本质与明辨是非

【教学过程】 〈故事导入〉

春秋时代,楚国有一个商人,专门卖珠宝。有一次他到齐国去兜售珠宝,为了招揽顾客,使珠宝能畅销起来,他特地用名贵的木料,做成了许多小盒子,并把盒子雕刻装饰得非常精致美观,名贵的木料做成的盒子会发出一种香味,然后把珠宝装在盒子里面。有一个郑国人,看见装珠宝的盒子这么漂亮,问明了价钱后,就买了一个,打开盒子,把里面的宝物拿了出来,退还给珠宝商,自己把盒子抱走了。

请同学们考虑:以上故事是哪个成语的来历?它说明一个什么问题?(学生回答,教师归纳补充)

这个成语比喻有些人只注重事物的外部现象,不看重其内在的本质。

〈新课讲授〉 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现象和本质,是现象和本质的统一体。事物的现象和本质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现象和本质的关系

现象和本质是对立的

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是事物个别多变的东西,可以由人的感觉器官直接感知。本质则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东西,是事物相对稳定的内部联系,只能由人的理性思维去把握。

看教材第80页漫画: “我看到了苹果落地,怎么没看到万有引力?” 学生讨论:什么是现象?什么是本质?

“苹果落地”是现象,可以通过我们的眼睛观察到。“万有引力”是本质,只能由人的理性思维去把握。

现象和本质是统一的

两者紧密相联,任何现象都是本质的表现,本质总要表现为现象。现象尽管多种多样、纷繁复杂,但都是由本质决定的,都是本质的外部表现。比如:我们说班里哪个同学品质不错,往往是通过他的言谈举止表现得出结论的。同样道理,一个人的每一个言行都从不同方面不同程度上表现了他的品质。

现象表现本质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

现象包括真象和假象。真象是从正面直接表现本质的现象。假象是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的现象。它们都是对事物本质的表现,都是客观的。不能把真象当做正确的来认识,也不能把假象当做错误的来认识。查一查:成语“声东击西 ”指的是什么意思?

“声东击西 ”是说事物的现象有真假之别,“声东”是假象,“击西”是真象,其本质是迷惑敌人,保存自己。

又如,“欲擒故纵”,“围魏救赵”,“项庄舞剑”,“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等,亦同属此理。

现象和本质关系原理的指导意义

现象和本质的对立,说明了科学研究的必要性。它告诉我们对事物的认识不能停留在表面现象上,认识了事物的现象不等于认识了事物的本质。生活情境: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又从西方落下。这种现象似乎告诉人们太阳在绕着地球转。

请根据我们所学的哲学原理,分析说明这种现象是否正确地反映了本质。

现象和本质的统一,说明了科学研究的可能性,表明我们可以通过分析事物的现象达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案例:公元2世纪,天文学家托勒密主张地心说,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太阳、月亮以及其他天体,都在绕着地球转动。这种错误的宇宙观在欧洲统治了1000多年,直到后来经过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长期观测、研究,写出了《天体运行论》,才第一次透过现象,正确地揭示了地球和其他行星围绕太阳旋转的本质和规律。

在认识事物本质的过程中提高人生发展能力

人的认识能力的高低突出表现在能否透过现象把握本质上

教师过渡:在现实生活中,面对同样的问题,有人只能看到一些现象却不会把握其实质。而人的认识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人们能否科学地认识事物、正确地解决问题。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努力做到透过现象把握本质呢?

要深入实际,反复实践,全面把握事物的各种现象

现象是入门的先导,认识事物只能从认识它的现象开始。要做到透过现象认识本质,就必须全面地占有丰富的、大量的感性材料,综合事物的各种现象,不能道听途说,不能仅仅看到一些局部的、个别的现象,就轻率地对事物的本质下结论,更不能被事物的假象所蒙蔽。

说一说:常言道“眼见为实”,结合教材第83页案例,小天使亲眼所见的现象是不是真实可靠的?为什么?

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对大量的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科学的分析和研究,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案例分析:

孔子在周游列国时,有一次往东方的一个地方去,半路上看见有两个10岁左右的小孩在路边为一个问题争论不休,于是他就让马车停下来,走到跟前去问他们:“小朋友,你们在争辩什么呢?”

其中一个小孩先说道:“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我们近一些,中午时离我们远些。”另一个小孩的看法正好相反,他说:“我认为太阳刚升起来时远些,中午时才近些。”先说的那个小孩反驳说:“太阳刚出来时大得像车盖,到了中午,就只有盘子那么大了。这不是远的东西看起来小,而近的东

西看起来大的道理吗?”另一个小孩自然也有很好的理由,他说:“太阳刚升起来时凉飕飕的,到了中午,却像是火球一样使人热烘烘的。这不正是远的物体感到凉,而近的物体使人觉得热的道理吗?”

两个小孩不约而同地请博学多识的孔子来做“裁判”,判定谁是谁非。可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把能言善辩的孔老先生也难住了,因为当时自然科学还不发达,很难说明俩小孩所执理由的片面性,也就不能判断他们的说法谁是谁非了。

分析思考:究竟什么时候太阳离我们近一些?是不是仅凭我们的眼睛去观察就能得出结论呢?

教师归纳总结:要掌握透过现象把握本质的方法,必须要掌握丰富的、合乎实际的现象,并对这些现象进行科学的分析和研究,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明辨是非是做人的基本条件

在现实生活中存在是非混杂、鱼目混珠、真假混淆的情况 设置生活中的情境:

上课时,好友小丁邀你去网吧玩游戏。

朋友请你吃糖(实际是软性毒品),并帮他贩卖。有人向你出售黄色书刊。

为了上网,朋友要你帮忙向低年级同学勒索。星期六,朋友邀你搓麻将赌博。

有人向你散发“传销”材料,并邀你加入。

一位学生的母亲声泪俱下地对记者说,“网吧是个谜潭,网聊、网恋就像两条毒蛇一样,缠住了我们的孩子。”

一名经常上网的学生王某说:“自己也知道上网不好,花钱费力,可上网有瘾,自己管不住自己,老是想着惦着。”

请学生分析讨论:你认为应该怎样正确处理同学间的关系?与朋友交往的标准是什么?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对个人成长有什么重要性?

明辨是非、认识事物的本质对个人发展的重要性

明辨是非,是做人的基本条件。只有明辨是非,区分善恶,辨析真假,才能决定自己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才能抵制诱惑,扬善抑恶,做一个正直善良、遵纪守法的人。

识别假象,把握本质,明辨是非

要提高透过现象认识本质、透过假象认识真象的自觉性 设置生活中的情境:

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极大地丰富和活跃了人民的生活。然而一些人却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所谓“科学算命”,利用信息网络传播不健康的内容,污染了网络文化环境,影响着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

分析说明:

我们应当如何正确认识这种所谓的“科学算命”?

中职生应如何明辨是非,抵制庸俗的、低级的网络诱惑,做到文明上网?

学会分析判断现实生活中的是与非,识别假象,明辨是非

把握事物的本质,必须把现象作为认识入门的向导,不能停留在事物的表面现象上 名言赏析:

我们看事情必须要看它的实质,而把它的现象只看作入门的向导,一进了门就要抓住它的实质,这才是可靠的科学的分析方法。

——毛泽东

分析说明:毛泽东的这句话包含有什么样的哲学道理?

必须学会正确地区分真象和假象,不为假象所迷惑

假象是现象的一种,也是本质的表现,但它却是对本质的歪曲的表现,这就要求我们识别假象,提高透过假象认识本质的自觉性。

列举现实生活中的假象,说明把握事物的本质必须识别假象。

必须明辨是非,在揭示事物本质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认识事物的能力 设置教学情境:你认为在现实生活中存在有哪些不良诱惑?我们应如何自觉抵制这些不良诱惑? 不良诱惑(略)认清不良诱惑的危害

损害人的身体,毒害人的心灵,危害人的身心健康。使人不思进取,放弃美好追求,影响个人进步和发展。

使人无视法律的尊严,损害他人和社会,最终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战胜不良诱惑的方法技巧

避开诱因。把引起诱因的实物收藏起来,避开诱因;多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多与同学交流,主动地避开诱因。

学会拒绝。婉言谢绝来自朋友的邀请,提高自制力。损害人的身体,毒害人的心灵,危害人的身心健康。

联想后果。遭遇不良诱惑时,想象不能抵制不良诱惑可能带来的恶果,以提醒自己远离不良诱惑。

培养良好的兴趣爱好。一个人有了良好的兴趣爱好,才不会觉得空虚、无聊,才会脱离低级趣味,远离不良诱惑。

专时专用。将自己可支配的时间进行周密合理的安排,专时专用,使自己的生活有序、充实,从而增强抵抗力。

请人监督。请同学、朋友、老师和家长等监督自己的行为。在他们的不断鼓励、鞭策下,战胜不良诱惑。

请学生自己写一句拒绝“黄、赌、毒、网瘾”和“传销”等不良诱惑的警示语。如:怯懦的人被不良诱惑征服,弱智的人沦为不良诱惑的奴隶。勇敢的人敢于战胜不良诱惑,聪明的人总能想出各种办法抗拒不良诱惑,等等。

拒绝不良诱惑,需要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用科学的态度、坚强的意志、清醒的头脑和正确的方法摆脱它们的干扰,避免其对自己的伤害。

必须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 案例分析: 古堡擒凶

在印度的塔尔沙漠,矗立着一座高大的古堡。近百年来,这座古堡不断发生商人和马队遭难的事件。凶手是谁?法医验尸,竟找不到任何伤迹,无奈,只好禁止在此地住宿。著名探险家乔治无视警告,夜宿古堡,亦遭不幸。人们“谈堡色变”,百思不得其解,连警方也束手无策。于是贴出布告用一万卢比重金招贤。

几年后,来了位叫比特利克的老人声称能破此案。他买了一个大铁箱,一只猴子,一副渔网。在乔治遇难的大厅里,他给猴子注射了麻醉药,放进张开的渔网内,自己钻进了大铁箱,手里紧握渔网。午夜,一团黑影从堡顶飞下,扑向猴子,一声惨叫,令人毛骨悚然,比特利克却不慌不忙地收紧了渔网,说:“凶手在此!”网内竟是一种奇怪的红蝙蝠。原来,它长着像刚针一样的嘴,扎入人脑,专吮脑汁,致人死亡。一位老人怎么如此神通广大?这个比特利克原来是剑桥大学生物学教授汤恩•维尔特。他观察研究红蝙蝠已有20多年的历史。难怪他胸有成竹,一举揭开古堡百年之谜。

请问:你认为汤恩•维尔特之所以能揭开古堡百年之谜的原因是什么?

〈课堂小结〉

在这一课里,我们学习了现象和本质的辩证统一关系,掌握了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方法。明确了现象表现本质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以及人的认识能力的高低突出表现在能否透过现象看本质上。另外,我们还学会把现象作为认识入门的向导,识别假象,明辨是非,在揭示事物本质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认识事物的能力。

第九课 科学思维与创新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课前布置学生分组结合教材所给材料——“被斥责的勤奋”排练小品。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 启发思考)

学生表演小品:“被斥责的勤奋” 教师:为什么“勤奋”被斥责? 学生:讨论(略)。

教师:“被斥责的勤奋”故事中的导师是在强调思考和培养科学思维方法的重要性。

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板书)

教师:人们要正确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必须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教材中“事例一”蔡伦如何解决造纸的难题?“事例二”那位发明工人是怎样在“无用”中想到了“有用”,发明了“吸水纸巾”的? 学生:讨论(略)。

教师:蔡伦解决造纸的难题,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进行了思维创新;那位发明“吸水纸巾”的工人,在“无用”中想到了“有用”,全面地看问题,13

运用了辩证思维。上述两则事例,都体现了科学思维方法在造纸技术创新中的作用。

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对人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板书)

教师: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对人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什么指导作用?

学生:它可以帮助我们正确地认识事物,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可以帮助我们提高面对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达到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目的。

如何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板书)

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必须以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

教师: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指导我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理论基础。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我们的思维能够更加自觉地走向科学的思维。

培养科学思维方法,要求我们运用辩证思维的方法。

教师:辩证思维就是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待事物和思考问题,其实质与核心是运用矛盾分析法,从对立面的统一中把握事物。辩证思维方法是人们进行辩证思维的逻辑工具,是科学思维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材第93页中提到的“太冲穴”的发现运用的是什么思维方法? 学生:辩证思维的方法。

教师:我们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来观察和处理问题,只看局部,不见整体,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而应当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待事物和思考问题。教师:辩证思维的方法有哪些?

学生: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是揭示概念的辩证发展、矛盾运动的基本方法,主要有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从抽象上升到具体、逻辑的和历史的统一等方法。其中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是形式逻辑与辩证逻辑所共有的方法,而从抽象上升到具体、逻辑的和历史的统一则是辩证思维所特有的方法。(多媒体展示)华佗的“五禽戏”

华佗是我国东汉末年的大医学家和药物学家,为充实和丰富我国古代医学宝库做出了重大贡献。华佗不仅精通医术,而且非常重视体育锻炼对人的健康的作用。有一次,华佗正在书房里读书,见一小孩把住门闩来回晃荡,他立即想到古书上“户枢不蠹,流水不腐”的话,人为什么不这样天天运动,让气血流通呢?后来,华佗参考了“导引术”(全面锻炼身体的方法),编出了一套锻炼身体的拳法,名叫“五禽戏”。这种体育运动就是摹仿虎、鹿、熊、猿、鸟五种禽兽运动姿态的体操,可以使周身关节、脊背、腰部、四肢都得到舒展。华佗的弟子吴普,由于几十年坚持做“五禽戏”,活到90多岁,仍然步履轻捷,耳聪目明,牙齿坚固,可知“五禽戏”是行之有效的健身体操。

教师:华佗是受到什么启发编出了“五禽戏”的?这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学生:回答(略)。

培养科学思维方法,要求我们遵循形式逻辑的要求,正确地运用形式逻辑。

教师:人们认识事物、表达思想,要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在思维的过程中要做到概念明确、判断恰当和推理合乎规则,不可自相矛盾、不能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也不能转移论题或偷换论题。教材中提到的“自相矛盾”的寓言故事的错误在于什么?

学生:我们所熟悉的中国古代寓言中的“自相矛盾”,是逻辑矛盾,指思维中出现的一种错误,说明对同一事物或对象不能同时作出既肯定又否定的逻辑判断。

培养科学思维方法,要求我们不断进行思维创新。

科学思维方法与人生发展能力(板书)

科学的思维方法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工具,能帮助我们不断提高人生发展的能力。(板书)

(多媒体展示)没问题

一个秃头的男人坐在理发店里。发型师问:“有什么可以帮你的吗?”那个人解释说:“我本来想去做头皮移植,但实在太痛了,如果你能够让我的头发看起来像你的一样,而且没有任何痛苦,我将付你5000美元。”“没问题。”发型师说。然后他很快将自己剃了个光头。

在思维过程中,需要合理想象与创造性思维,只有这样,人的认识能力才能得到进一步发挥,认识成果往往出其不意。这个小幽默中的发型师面对秃头的顾客提出的苛刻要求,他不是按照常规在顾客身上做文章,而是从自己身上做文章,赢了顾客。

教师:故事中发型师思维的高明之处在哪里?谈谈如何用科学思维解决人生中的疑难问题? 学生:回答(略)。

教师:科学的思维方法如何能帮助我们不断提高人生发展的能力?

学生:学会运用科学思维方法,用辩证的思维指导人生,就能更深刻地洞察人生、认识人生,就能减少人生的迷误;就能有助于我们汲取前人思维方法之精华,少走弯路,正确认识事物、解决问题,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做聪颖智慧的人,做有利于国家、有利于社会的人。

教师:同学们根据教材所给内容,结合自身实际,讨论:有的同学在学习和工作中取得一些成绩时,看不到老师的教导、同学的帮助和集体的学习氛围,把个人的努力绝对化,就会得出自己“聪明过人”、“智力超常”的错误结论,导致骄傲自满、故步自封„„ 学生:讨论(略)。

教师:科学的思维方法不是凭空臆造的,而是人类从无数次实践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中总结出来的。人生发展需要不断通过实践和学习提高能力,既要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增长知识,也要加强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在学习和实践中加强科学思维训练。(板书)(多媒体展示)发散思维训练

请列出30种杯子的用途。

请列出10种导致交通堵塞的原因?

请列出5种可以替代现行高考制度的办法。

(多媒体展示)有个装满水的杯子,请你在不倾倒也不打碎杯子的情况下,取出杯中全部的水。

提示:如将一只口渴的动物放入杯子里,让它把水喝干。

教师:21世纪的竞争,实质上是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竞争。

现代青年必须具备创新能力(板书)(多媒体展示)

中国留学生学习成绩往往比一起学习的美国学生好得多,然而十年以后,科研成果却比人家少得多,原因就在于美国学生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和创造精神强。

——杨振宁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板书)(多媒体展示)创新是推动历史向前的动力

在人类历史上,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等哲学家的新思想帮助了弱小的雅典进入了世界最初的民主政治。

我国东汉时代的蔡伦发明了造纸法,打破了贵族阶层对知识的垄断,使普通劳动者有了接受教育的可能,对中华文明甚至整个世界都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牛顿等科学家的卓越发现,为工业革命奠定了基础。凯恩斯创立的经济理论改变了美国社会,影响了整个世界。

比尔•盖茨等人的创新能力使他们成为富翁,并将人类带入了知识经济时代。(多媒体展示)科技发明到工业应用的周期缩短 18世纪20年代发明摄像机,112年后才成为工业产品;

19世纪60年代发明无线电,花了35年时间到20世纪初才付诸使用; 19世纪末发明的 X光机经过18年才开始得到应用; 20世纪发明的电视只经过12年就应用了; 原子弹从设计到应用只有6年;

晶体管的发明到工业生产只有3年时间;

激光器从发明到应用只有不到1年的时间。

教师: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一个民族的创新能力,决定着其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创造性思维是现代新思维的主要特征,科学思维就是创新思维。(板书)教师:创新是时代的潮流,科学的本质是创新,科学精神就是创新精神。创造性思维是现代思维的主要特征,科学思维就是创新思维。提倡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对于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增强综合国力,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

(多媒体展示)创造性思维的特征

一是独立性。它“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敢于打破陈旧,立足于独立思考。

二是求异性。其思维主体具有求新求异的心理,善于发现和把握改变现状的契机和机遇,探索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

三是新颖性。创造的本质就在“新”中,发现新现象、创建新理论、形成新观念、发明新技术都是创造性思维的成果。(多媒体展示)创造性思维的作用

它是人类揭示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最有价值的思维形式,它可以不断地增加人类知识的总量,推进人类认识世界的水平。

它是科学发现、技术发明、文艺创造和其他一切创造性活动的必要条件。它为实践开辟新的局面。(多媒体展示)几种创新思维的方法

扩散思维

扩散思维就是思维从某一点出发,向外任意扩散,无一定方向、无一定范围,提出更多的创造性新设想、新方法、新方式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扩散思维能够使思维张开翅膀,冲破一切禁锢。扩散思维是应用已有的知识和记忆,加入想象,使人们的思路更加开阔,产生许多不同的,甚至是“荒诞离奇”的答案。扩散思维可从事物的形态、材料、功能、方法、结构、组合、因果关系等方面进行扩散。2.立体思维 立体思维要求人们在思考问题时要跳出点、线、面的限制,从上下、左右、前后等,从四面八方进行多角度思考

问题的思维方法。如:南方一些省市的农村在水稻田里养鱼、田埂上种桑,桑叶养蚕,等等。

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是从相反的方向去思考、去探求问题的一种思维方法。俗称倒过来想一想、试一试或者是反其道而行之。这种从反面去认识事物的思维方式,易引起新的思索,往往会产生超常的构思、不同凡响的新观念和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比如,除尘器,原设计是吹气的办法,把灰尘吹到一旁,这种设计失败了。反过来想,不用吹,改用吸的方法又怎样呢,试验证明,吸的方法成功了,便产生了吸尘器。

转换思维

转换思维是以多路思维代替单路思维,这种办法不行,就改用别的办法思考解决问题。转换思维有方法转换、目标转换、元素转换等。古代曹冲称象就是应用了元素转移法来思维的,用石头代替大象,元素发生了变化。

换位思维

换位思维是指行为主体跳出自我站在对象人或他人的位置上进行多维思考、交流感情、产生共鸣的一种思维方式。创造性思维的要求

创造性思维要求人们以科学理论为指导,面对实际,敢于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要求人们克服固守书本、墨守成规的旧思想,树立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的意识。

创新能力的内涵及实质。(板书)教师:创新能力的内涵及实质是什么?

学生:创新能力是指通过创新活动、创新行为而获得创新性成果的能力,实质就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教材中提到的某高职园艺专业毕业的小赵是怎样“为公司赢得了丰厚利润并被提拔为科研部主任”的?对中职生有什么启发?(板书)学生:讨论(略)。

教师:知识经济时代是一个充满创新的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矛盾层出不穷,需要当代青年用新的观念、新的思路和新的方法创造性地加以解决。创新能力对当代青年成长的作用是什么? 创新能力对当代青年成长的作用。(板书)

学生:21世纪的竞争,实质上是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竞争。面对这样的形势,我们任何一个人、从事任何一种职业,都不能缺少创新能力。可以这样说,一个人的创新能力,特别是创新思维能力的强弱,将决定他未来的发展前途。

教师:2007年2月27日,只有高中文化程度的河南农民李官奇、一汽大众汽车公司工人技师王洪军和宝钢炼铁厂工人技师韩明明,一同登上国家科学技术奖的领奖台,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在我国尚属首次。二名工人、一名农民首次登上国家科技领奖台这一喜讯,向我们中职生传递了什么信息?

学生:从三名获奖者首次登上国家科技领奖台这一喜讯中,不仅说明学习比学历重要,而且也证明了,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学习,才能求得创新,取得成绩。

(多媒体展示)注意培养创新的素质

制订终生学习、创造的计划。

开发大脑的潜能,增强独立获取知识的综合能力,提高认识速度和速率,缩短认识周期,使自己尽快学有所成,进入创造领域。选用最优学习方法,应用现代化工具,跟上前沿知识的发展。不断创新学习方法,更新调整知识结构,与时俱进。

教师:人的创新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学习、训练产生和提高的,提高创新能力需要科学思维。要创新就必须学习和掌握科学思维方法。运用科学思维提高创新能力(板书)教师:思维创新的内涵是什么? 思维创新的内涵。(板书)

学生:科学思维所说的思维创新,特指人们在实践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的思维活动。

教师:根据教材所给材料,讨论该企业家如何运用发散思维中的“希望点列举法”,大胆进行思维创新的? 学生:讨论(略)。

(多媒体展示)碰倒纺车的启示

“珍妮纺织机”的发明者詹姆斯•哈格里沃斯(英国发明家)是一个普通工人。他既能织布,又会做木工。妻子珍妮是一个善良勤勉的纺织能手,她起早贪黑,一天忙到晚,可纺纱总是不多。哈格里沃斯每次看到妻子既紧张又劳累的样子,总想把这老掉牙的纺车改进一下。

他无意中把家里的纺车碰翻了,他看到原来水平放置的纺车锤变成了垂直竖立,仍在不停地转动。这一偶然事件,使他得到启示:既然纺锤竖立时仍能转动,要是并排使用几个竖立的纺锤,不就可以同时纺出好几根纱了吗?他说干就干,终于试制成装有8个纺锤的新式纺织机,并给它命名为“珍妮纺织机”。这项发明比旧纺织机提高了效率几十倍,被恩格斯称为“使英国工人的状况发生根本变化的第一个发明”。

教师:“珍妮纺织机”的发明,启示我们如何增强创新能力? 学生:讨论(略)。

教师:解决复杂问题,往往需要人们的思维结合实际情况,反复地发散—聚合—发散—聚合。要充分发挥想象,巧妙捕捉灵感,以科学知识为基础,以求真务实精神为向导。

提高创新能力,要学会把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结合起来。(板书)

(多媒体展示)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

发散思维是沿着不同的方向去思考,追求多样性思维。聚合性思维是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聚合起来找到一个正确的答案。一般说来,在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阶段,要依赖发散思维,而在选择假设时,要依赖聚合思维。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点来看,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是辩证统一的。

教师:人们经常把创新想象得很高深、很神秘、很复杂,并因此阻碍了自己的创新。其实创新,甚至是伟大的创新,它的思路有时也往往是很简单的,这就需要人们在平时的生活中,不断的地思考,要爱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结合教材所给“把电梯装在楼外”事例,想想自己身边有哪些创新之举?

(多媒体展示)12 种创造发明技法

加一加;2.减一减;3.扩一扩;4.缩一缩;5.变一变;6.改一改; 7.联一联;8.代一代;9.搬一搬;10.反一反;11.定一定;12.学一学

(多媒体展示)加一加

*把橡胶和高压气体合在一起,构成了橡胶轮胎; *把二氧化碳加在甜水里,成了汽水型饮料;

*索尼公司把耳机和收音机结合起来,制造出了随身听; *洗发香波与护发素相结合,构成了二合一的护发新产品;(多媒体展示)减一减 *无人驾驶的飞机、坦克; *真空法保存食物; *小型西瓜,小型西红柿; *让害虫失去生育能力; *超短裙、比基尼的问世; *去脂肪牛奶,无痛分娩,无籽瓜;(多媒体展示)创新7步骤

大胆想象;2.界定你要解决的问题;3.寻找可能解决的途径;4.沿每一条可能的途径收集材料信息;5.对不同方法重新进行组合;6.有踏破铁鞋无觅处的辛劳,灵感可能来;7.对新的思想进行补充和修正。中职生应如何培养创新精神?(板书)

热爱生活、关注生活、享受生活是创新的前提和基础。

教师:重视实干、重视实践是科学创新的基本要求。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有意识地观察和思考一些问题,通过这种日常的自我训练,可以提高观察能力和大脑灵活性。积极参加创新实践活动,尝试用创造性的方法解决实践中的问题。结合教材第101页中“李官奇的大豆蛋白质改性纤维研制成功”的事例说明创新是在实践中实现的。学生:讨论(略)。

教师:要相信“创造力是人人都有的”,要敢于去做别人没想过、没做过或者做过却没成功的事。要以科学精神面对失败,认真找出失败的原因并探索新的道路,使失败变为成功的阶梯和创造的源泉。

培养自信心,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冒险精神,是形成创造力的必要条件。教师:结合教材所给材料,讨论王洪军创新的事迹对同学们有什么启发? 学生:讨论(略)。

教师:创新要敢于质疑,不迷信权威,不迷信书本。敢于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是激发创造力的有效途径。教师:如何敢于质疑?

学生:首先,要敢于对一些保守的习惯和传统产生怀疑。

其次,尊重书本知识,尊重权威,但不能迷信书本知识、迷信权威。最后,要敢于和善于提出各种问题。

教师: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远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我们要养成质疑的习惯,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在认真学习和思考的同时又持一种科学质疑或批判的精神,敢于走自己的路。【本课小结】

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对人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必须以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运用辩证思维的方法,正确地运用形式逻辑,不断进行思维创新。在学习和实践中加强科学思维训练。运用科学思维不断提高创新能力。〈板书提纲〉

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

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对人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如何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

必须以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要求我们运用辩证思维的方法。

要求我们遵循形式逻辑的要求,正确地运用形式逻辑。要求我们不断进行思维创新。

科学思维方法与人生发展能力

科学思维方法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工具,能帮助我们不断提高人生发展的能力。

在学习和实践中加强科学思维训练。

现代青年必须具备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创造性思维是现代新思维的主要特征,科学思维就是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内涵及实质。创新能力对当代青年成长的作用。

运用科学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思维创新的内涵。

提高创新能力,要学会把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结合起来。中职生应如何培养创新精神?

热爱生活、关注生活、享受生活是创新的前提和基础。

培养自信心,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冒险精神,是形成创造力的必要条件。敢于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是激发创造力的有效途径。

第十课 历史规律与人生目标

〈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邓小平的名言

“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社会主义经历一个较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 引导学生思考三个问题:

邓小平的这段话论述了什么问题?通过学生的发言归纳总结,邓小平的这段话一是说明了社会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必然会代替旧的社会制度。二是说明了社会历史发展是不可逆转的总趋势。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为什么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必然会代替旧的社会制度?决定社会发展的根本矛盾是什

么?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06页“透过扑朔迷离的历史现象,就会发现历史发展并不仅仅是年代的流转、朝代的更替,而且隐藏着一定的规律„„”通过阅读得出两个结论:一是社会发展是有一定规律的。二是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其他一切都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第三个问题:人是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者,个人和社会发展之间是什么关系?既然社会历史发展是不可逆转的总趋势,那么作为个人如何顺应历史潮流,在社会发展中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带着第三个问题引导学生进入第十课的学习。

〈新课讲授〉

明确本课学习目标:(1)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个人目的、动机与社会发展规律之间关系的原理。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客观规律性,社会发展规律的实现需要人的创造性活动;人生目标的确立和实现要符合社会历史发展规律。(2)运用社会发展规律性的原理,正确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历史规律和人的活动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现象和本质,是现象和本质的统一体。事物的现象和本质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现象和本质的关系

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客观规律性

运用教材第107页的图:“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提出问题引入教学:“决定物质资料的生产水平不断提高的因素是什么?”

在讲清楚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这些概念的基础上,教师要讲清楚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师总结: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历史发展规律。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

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有其特殊性

请学生学习教材第108页“西安事变”和“恩格斯名言”,通过具体事件分析讨论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特殊性。

教师归纳: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有其特殊性,因为社会规律的实现离不开人的自觉实践活动,它是由无数人共同作用形成合力的结果,是无数偶然事件的总和构成了社会发展。

社会发展规律的实现需要人的创造性的活动

请学生学习教材第108页“北平和平解放”案例。

学生思考问题:了解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对人的实践活动有何指导意义? 教师归纳:社会发展规律的实现需要人的创造性活动。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因此,自觉认识并运用社会发展规律,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做对社会有用的人,应是每个人的人生目标。

过渡: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一是个人与社会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社会是由无数个人组成的,人的生存离不开社会,人的发展更需要社会提供种种条件,任何一个社会的存在和发展,都是所有的个人及其集体努力的结果,一切个人活动的总和构成社会的整体运动及其发展。二是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个人的活动既是一个生命的自然过程,又是社会实践的历史过程。在这个历史过程中,每个人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他的活动都面临着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因此,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既是进行个人正常活动的重要条件,又是作出人生选择的基础和前提。

人生目标和社会发展

人的动机必须符合社会发展规律

一个正常的个人总要在社会生活中担负一定的工作,在自己的岗位上从事这样或那样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从而在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中留下自己的印记,社会的发展要靠全体社会成员自觉努力才能实现。因此,人们活动的动机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发展、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实现。人的动机正确了,就可以推动社会发展规律的实现,反之,就会阻碍社会的发展。请学生参考、阅读:教材第109页十年“文化大革命”的浩劫。感受人的动机与社会发展规律之间的关系。

人生目标应该遵循历史发展规律

学生学习教材第109页 “周恩来”的案例,并思考问题:

教师提问:周恩来的人生目标和当时社会发展之间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 教师归纳: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人生目标与社会发展的方向一致,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融,这样的目标不仅能实现,而且还会促进和推动社会的发展。学生阅读:第110页材料 “打工仔”案例。

只有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个人实际的人生目标才是正确的,才能够走向人生成功。

中职生要把自己的人生目标与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代要求结合起来,通过自己对人生目标的不懈追求,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人生目标和个人成长 阅读与感悟:

很难想象,人的一生如果没有了激情与梦想会是什么样子。

激情与智慧结合就是发明和创造;激情与浪漫结合就是艺术和情谊。在人类社会里,最有价值的人生是深远的智慧与崇高激情的交织,任何一个缺乏激情的生命,都不可能实现有价值的人生。

人更需要梦想,梦想让这个世界变得如此生动,丰富多彩。因为有了飞翔的梦想,莱特兄弟发明了飞机;因为有了光明的梦想,爱迪生发明了电灯;因为有了探索宇宙的梦想,加加林成为第一位从太空看到地球的人„„ 拥有激情,也就拥有了真实而丰富的人生。

美国科罗拉多州的埃里克•韦亨迈那是一位盲人,33岁的时候,他得了罕见的视网膜疾病,以致双目失明。在此之前,他是一名出色的登山队员,并梦想要登上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失明之后,埃里克并没有放弃自己的梦想,凭借着梦想和努力,他终于在2001年5月25日成功登上了世界之巅。当他登上珠穆朗玛峰的一刹那,梦想成真了,很多人都为他欢呼,为他高兴。

有了梦想,森林才那么青翠,山峰才那么俊秀,河流才那么清澈,天空才那么蔚蓝。也许,一个人可以失败,可以遭受挫折,可以忍受孤独和不幸,但一个人不可以没有梦想,没有梦想的人生就像小鸟失去了双翼,船失去了双桨。为了梦想的实现,多少勤劳、智慧、热爱生活的人在坚持不懈地追求。无论道路多么崎岖曲折,无论激流多么湍急汹涌,都不能挡住人们实现梦想的前进脚步。

新的一天又开始了。太阳升起来了,它照亮山峦、河流、森林和那些耸立着高楼的城市,也照亮了那些背着行囊、带着激情与梦想正要出发的人。因为有了激情与梦想,前面的道路才格外宽广。活动步骤:

第一步:教师在课前精心挑选一首比较抒情的曲子。事先印好文章《有价值的人生,不能没有激情与梦想》,上课时发给学生。

第二步:教师可采取多种方式,一人或多人进行配乐朗诵。朗诵一定要有激情,能够感染人(可在课前辅导练习或作为预习作业在课前练习)。第三步:低入口,深思考。

诵读后教师提问:引导学生说出自己最喜欢这篇文章的哪些语句,从这些语句中自己得到了哪些启示?

(一方面,要引导学生追求积极、健康、向上的理想;另一方面,要尽量多地引导学生充分发言并适时的给予鼓励。)过渡:我相信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与追求,而正是这样的梦想与追求,人们内心的力量才会找到方向。漫无目的地飘荡终会迷路。如果一个人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不知道自己该何去何从,别人又如何帮助你追求成功?人必须要有明确的目标,才能克服前进道路上所遇到的挫折和阻碍。而追求积极向上的人生目标,并为之而奋斗,将使我们拥有更有意义、更有价值的人生。(此处可参考教师参考书中的“制定自己的目标有多重要?”等例子)教师归纳:因此,个人的成长需要目标的指引。有了目标,人生就不会盲目;在日常的生活中,就不会随波逐流。因为,人生目标可以起到鼓舞、约束、鞭策作用,它可以挖掘实践者身上最大的潜能。

沙漠中没有方向的人们只能徒劳地转着一个又一个圈子,生活中没有目标的人们只能无聊地重复着自己平庸的生活。对沙漠中的人群来说,新生活是从选定方向开始的;而对于现实中的人们来说,新生活是从确定目标开始的。正如空气对于生命一样,目标对于成功也有绝对的必要(此处可参考教师参考书中的“汪潮涌说”,从事例中引导学生认识到确定正确的人生目标对于成功的重要作用)。

所以,人生目标可以规划人生发展;人生目标可以推动人的进步;人生目标可以激发人的潜能。

正确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

人生目标的确立和实现要符合历史发展规律和个人实际 通过阅读“徐向前和胡宗南两人的不同命运”;阅读“铁道学院桥梁专业的青年学生王梦恕”的故事,思考哪些因素影响着人生目标的确立?

教师归纳:社会环境、社会发展规律影响着人生目标的确立。人生目标的确立和实现必须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符合社会发展要求。

要确立人生目标就要认清中国社会发展规律、趋势与要求,要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出发,结合自己的实际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和人生目标。

人生目标要在社会发展中不断校正

阅读教材第113页“鲁迅弃医从文”故事,谈谈鲁迅的人生目标是什么? 教师归纳:社会环境和条件都是在不断变化的,人生目标也应随时修改和更新。

为了达到目标,就要像深谋远虑的将军一样,时常根据战局改变战略。如果此项计划无法进行,就须由另一项计划替代。但是一定要牢记:我们可沿着成功之路改变计划,但不要轻易改变目标。因为“有志者立长志,无志者常立志”。

正确确立人生目标要靠自己不懈的努力

曹操说: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李清照说: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文天祥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亚里士多德说:别人为吃而活着,而我吃是为了活着。

教师提问:古往今来,人类对于人生留下了许许多多的思考,新时代的你是否思考过你的人生? 你的人生目标是什么?

教师归纳:人生是丰富多彩的,人生理想也是多种多样的。生活中每个人都在追求一定的目标,有的人追求优异的学习成绩,有的人追求舒适优越的生活,有的人追求事业上的成就。只要是积极的、对社会、对他人有益的理想,都是我们要尊重和倡导的。我们不奢望每个人都要定下当科学家、当宇航员的目标。可是,我们有理由为自己定下符合自己志趣的发展目标。确定了人生目标后应有个人的发展计划,要从一点一滴做起。小组活动:“策划我的人生目标” 第一步:设计人生目标蓝图。

第二步:相互交流,相互监督。小组成员互相交换意见,修订和完善个人目标。

第三步:通过推荐或自荐方式,每组选出一位同学在全班面前交流。

〈课堂小结〉

每个人都在追求一定的目标,真正的人生之旅,是从设定自己的人生目标的那一天开始的。怎样的人生目标更有意义、更有价值?正确的人生目标要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同时在实现人生目标的过程中要根据社会发展状况不断校正;确立了人生目标就要不懈的努力实现目标。作业:

结合学习本课后的感受和自己的成长经历,思考自己的未来发展,写一篇1000字的文章《带着目标上路》。

第十一课 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

【教学目标】

1.认知:了解理想与现实、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的辩证关系,理解有关人生理想的人生问题。

2.情感态度观念:顺应潮流,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

3.运用:自觉地把个人发展融入到社会发展之中,确立崇高的人生理想。

【教学重点】

1.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的关系。

2.积极创造实现人生理想所必需的条件。

【教学难点】

正确对待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教学。

【课时安排】 2学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以周恩来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事例导入。

提问:

1.你现在有什么理想吗?

2.你觉得青年人是否应该树立远大的理想?

学生:讨论,回答。

青年学生应该从小树立远大理想,正确处理好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的关系。

〈新课讲授〉

一、理想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

1.理想是人们对未来美好目标的向往和追求

大家说的理想涉及了各个方面,理想是指人们对未来美好目标的向往和追求。理想不是幻想和空想,具有实现的必要的现实条件,经过奋斗最终是可以实现的。而空想缺乏现实客观条件根本无法实现,幻想有一定客观基础但是达不到现实的条件。

请同学分析一下,刚才同学们阐述的理想是否具有以上特征。

(学生分析)

展示孙中山的理想与袁世凯的理想相比较。

(学生比较)教师分析归纳:理想按性质来划分——有科学与非科学,崇高与庸俗之分。判断标准:符合社会发展规律,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利益。

理想按内容来划分——生活理想:攒钱买房;职业理想:成名成家;道德理想:见贤思齐;社会理想:改天换地。社会理想是一个人所有理想的出发点和归宿。

2.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理想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和社会经济的产物,另一方面,理想是比现实更高远、更美好的目标。

展示图表:

3.正确对待理想和现实的矛盾

一方面,理想和现实是对立的。理想是主观的,现实是客观的。理想是未来的,现实是当下的。另一方面,理想和现实又是统一的。现实中孕育着理想,理想来源于现实,又会成为新的现实。

正确对待理想和现实的矛盾,要克服两种错误倾向:理想脱离现实、用现实否认理想。

投影有关理想方面的名人名言,请学生分析它们的含义:

无限的“过去”都以“现在”为归宿,无限的“未来”都以“现在”为渊源,“过去”、“未来”的中间全仗有“现在”以成其延续,以成其永远。

——李大钊

青年人应当有远大的理想,又要十分重视任何细小的工作。„„达到理想的道路是要由无数细小的日常工作积累起来的。

——邓小平

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力就发展得越快,对社会越有益。我确信这也是一个真理。

——高尔基

二、社会理想和个人理想的关系 1.社会理想是社会的最高奋斗目标

社会理想是社会所追求的奋斗目标,是有多种因素构成的一个统一的整体,是一定社会对未来社会发展图景的总体设计,是民族凝聚力的体现。

我国现阶段的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是什么?

(学生讨论)

2.个人理想是个人在物质生活、精神生活、道德情操和职业等方面的追求和向往

图片展示邓亚萍,从邓亚萍的成功经历,说明个人理想是和时代发展以及自身成长的不同阶段相结合,综合反映每个人在物质生活、精神生活、道德情操和职业等方面的追求和向往。

3.社会理想和个人理想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

在日本侵华时期,梅兰芳蓄胡明志,坚决不给日本人唱戏;而汪精卫则成立了伪政府,为日本侵华服务。在四川汶川地震发生时,有为了保护学生而牺牲的谭千秋老师,还有只顾自己逃生的“范跑跑”„„从这些事实中,我们看到任何人的个人理想都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产生的,社会理想决定和制约着个人理想。

从我们的飞天之梦的实现,可以看到是许许多多的航天人经过漫长的探索和实践,最终圆梦的。个人理想体现社会理想,社会是许许多多的个人组成的,社会理想是以个人理想为基础的。

请你分析一下这句话。

(学生分析)

三、理想对人生发展的重要作用 1.理想指引着人生前进的方向

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领我们走到黎明。

——流沙河

请你想想,理想像什么?

(学生举例比喻)

从王宝强的“从农民到影帝”的历程,我们可以看到,理想指引着人生前进的方向。

2.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

从身残志坚的张海迪到缺失了右臂的丁晓兵的事例中,归纳出: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

3.理想是人生进步的力量源泉

介绍感动中国的人物事迹:默默坚守悬崖学校19年的夫妻俩。从他们的故事中归纳出:理想是人生进步的力量源泉。

展示名人名言,请学生分析:

立志当高远。立志做大事。立志须躬行。

——袁隆平

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到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就寄托在你们身上。

——袁隆平

(学生分析)

四、确立崇高的人生理想

1.人生理想是多层次、多方面的

介绍雷锋、白求恩、警察妈妈的事迹和他们的理想,分析理想不仅仅是多方面的,而且是多层次的。

展示爱因斯坦的名言,请学生分析。

每个人都有一定的理想,这种理想决定着他的努力和判断方向。

——爱因斯坦

(学生分析)

2.确立崇高的人生理想的要求

第一,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掌握认识世界的思想武器。第二,正确认识和把握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第三,要客观分析自身条件,确立适合自己发展的人生理想。第四,理想的确立是一个逐渐深化的过程,不应随意改变。

3.在社会发展中确立自己崇高的人生理想

将个人的理想融入到社会发展之中,必须认识清楚同时兼顾以下这些问题:

人类社会发展与自身实际,资本主义经济、科技发展的现实与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发展趋势,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曲折及反复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自身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差距与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自身的特长及优势。

〈课堂小结〉

师生一起进行课堂学习内容小结,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本课知识。

最后以一首诗歌结束本节课:

有它,无它,不一样

有它,像船儿有桨

能漂滩,能斩浪

无它,像一只花公鸡

只知为觅食奔忙

有它,即使天黑下来

也看得见光亮

无它,纵然在大白天

眼前也一片迷茫

它的名字叫——理想

第十二课 理想信念与意志责任

【教学目标】

1.认知:了解理想信念与意志、责任之间的辩证关系,加强社会责任感。

2.情感态度观念:坚定信念,坚强意志,勇担责任。

3.运用:坚定信念,增强意志,肩负起社会责任,在履行职责中把理想变为现实。

【教学重点】

1.理解理想信念对人生成长所起的重要作用。

2.培养青年学生树立为实现理想信念所必需的意志与责任。

【教学难点】

培养青年学生树立为实现理想信念需具备的意志与责任。

【教学方法】

情境讨论法、案例教学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教学。

【课时安排】 2学时。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 启发思考)

教师:同学们阅读教材第127~128页《三轮车夫的理想与奋斗》的故事,结合材料,说明如何把美好的理想变为现实?

学生:讨论(略)。

教师:在主观条件上,理想的实现需要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和自觉的责任。

一、理想信念的关系及其作用(板书)

教师:同学们看教材,回答理想信念的关系是怎样的?

1.理想信念的关系(板书)

学生:理想和信念既密切联系,又有区别。

其中,理想是人们为自己确立的奋斗目标和方向,信念是人们对自己所追求的理想目标表现出来的孜孜以求、不懈奋斗的意志力(这是区别)。理想是信念的延伸和体现,信念是理想的基础和支撑(这是联系)。

教师:追求一种理想,意味着坚信这种理想是正确可行的,而这种坚信本身就是一种信念。信念是人们在一定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和理想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一种状态。

2.理想信念对人生成长有着重要作用(板书)

教师:理想信念对于人生至关重要,它在人生实践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什么?

学生:人生应该具有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这既是国家和社会对个人的要求,同时也是个人发展进步的需要。

教师:就国家而言,众多拥有崇高理想信念的个体,是国家和社会得以发展进步的基础;就个体而言,拥有理想信念的人生是充实而幸福的,而没有理想信念的人生则是空虚、痛苦和可悲的。

(多媒体展示)

理想,能让所有不幸的人感到快乐。

-----高尔基

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

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

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

理想是路,引你走向黎明。

------流沙河

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力就发展得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我坚信这是一个真理。

-----高尔基

3.理想的实现是有条件的(板书)

教师:只有通过追求理想的实际行动,理想才能变成现实。试述理想的实现需要具备的主客观条件主要有哪些?

学生:主观条件包括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和自觉的责任,等等。

二、实现理想要有坚定的信念(板书)

1.信念是实现理想必须具备的主观条件(板书)

教师:要实现理想,就要努力追求理想。坚定的信念、执著的追求、不懈的奋斗是通向理想彼岸的桥梁。信念的特点有哪些?

2.信念的特点(板书)

学生:信念具有复合性、稳定性、执著性和多样性的特点,对实现理想有着重要作用。

教师:信念的作用是什么?

3.信念的作用(板书)

学生:在走向理想的过程中,信念是战胜各种困难的支撑力量、精力集中的凝聚力量、持之以恒的稳定力量和聚集各方的感召力量。(多媒体展示)保尔•柯察金与比尔•盖茨

例1:电视连续剧《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播出后,保尔•柯察金作为战士,以牺牲精神和无私奉献而名垂青史,这个形象曾在社会上引发强烈反响,在当代青年中重新掀起了“保尔热”。

例2:微软总裁比尔•盖茨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杰出人物,在为自己挣得财富和名声的同时,大大地影响和改变了人类社会的生活和生产方式。

教师:为什么保尔和盖茨在今天能够同时成为当代中国青年钦佩不已的理想楷模?

学生:讨论(略)。

教师:保尔和盖茨虽然生活的时代不同,意识形态迥异,但他们都在激情飞扬的青春年代,用才智与勇气书写了大写的人生,他们的共同之处在于:身处大变革的时代,能够凭借敏锐的头脑和知识,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确立远大的志向和崇高的理想,并通过努力使之得到圆满的实现。一个以青春和热血谱写了一曲理想主义的壮丽诗篇,一个以非凡的远见和卓越的创造力,将实现人类无界限沟通的理想,借助高科技手段奇迹般展现于世界。正是他们高远的志向及其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赢得了当代中国青年的崇敬和爱戴,成为了青年们的楷模。

4.坚定信念以推动理想的实现(板书)

教师:信念不是天生的,是可以培养的,也是可以改变的。如何坚定信念以推动理想的实现?

学生:

(1)要树立正确的信念,就要刻苦学习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知识,以形成正确的认知。

(2)要有炽热的感情,主动地去身体力行。

(3)要有良好的精神状态和行为状态,并保持相对的稳定。

(4)要与时俱进,从而在现实不断变化的考验中变得更加完善、更加坚定。

(多媒体展示)一壶沙子变成了一壶清冽的水

浩瀚的沙漠中,一支探险队在艰难地跋涉。头顶骄阳似火,探险队员们口干舌燥,挥汗如雨。最糟糕的是,他们没有水了。一个个像塌了架,丢了魂,不约而同地将目光投向队长。这可怎么办?

队长从腰间取出一个水壶,两手举起来,用力晃了晃,惊喜地喊道:“哦,我这里还有一壶水!但穿越沙漠前,谁也不能喝。”沉甸甸的水壶从队员们的手中依次传递,原来那濒临绝望的脸上又显露出坚定的神色,一定要走出沙漠的信念支撑他们跌跌撞撞,一步一步地向前挪动。看着那水壶,他们抿抿干裂的嘴唇,陡然增添了力量。

终于,他们死里逃生,走出了茫茫无垠的沙漠,大家喜极而泣之时,久久凝视着那个给了他们信念支撑的水壶。

队长小心翼翼地拧开水壶盖,缓缓流出的却是一缕缕沙子。他诚挚地说:“只要心里有坚定的信念,干枯的沙子有时也可以变成清冽的泉水。”

教师:在沙漠里,干枯的沙子有时候可以是清冽的水。只要你的心里驻扎着拥有清泉的信念。“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够使你倒下。如果你自己的信念还站立着的话。”这是著名的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的名言。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不要熄灭心中信念的火把,坚定信念是奠定实现理想的基础。

三、实现理想要有坚强的意志(板书)

1.意志的定义(板书)

教师:意志的定义是什么?

学生: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支配行动、克服困难、实现目的的心理状态和自决能力,即人的思维过程见之于行动的心理状态和自决能力。

2.具有坚强的意志是实现理想所必要的主观条件(板书)

(多媒体展示)卧薪尝胆

有一个古代成语叫“卧薪尝胆”,说的就是越王勾践以俭养志的故事。春秋时候,越国被吴国打败,越王勾践做了俘虏,给吴王夫差养马三年。回国之后,勾践立志报仇雪恨。他惟恐舒服的日子消磨意志,就把软绵绵的褥子撤下去,拿柴草当褥子;在屋梁上挂一个苦胆,每逢吃饭的时候都要用舌头舔一舔,以示不忘苦难,以激励自己的斗志。就这样,勾践东山再起,终于打败了吴国,报了国仇。

教师:这个典故说明意志是实现理想所必要的主观条件。人在实现理想的道路上不会一帆风顺,必然会遇到这样那样的许多困难,没有坚强的意志是无法前进的。因此,具有坚强的意志是实现理想所必要的主观条件。

为什么增强意志可以为实现理想提供保证?

3.增强意志为实现理想提供保证(板书)

学生: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良好的意志品质可以使人认准目的、坚定不移,可以不惧压力、迎难而上,可以审时度势、积极应对,可以把握自己、调节情绪,从而为实现人生理想提供重要保证。

4.要加强意志锻炼(板书)

教师:意志不是自然形成的,必须经过长期的锻炼培养和多方面的打造。锻炼意志包括哪些方面?

学生:

(1)形成积极坚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信念;

(2)掌握必须的知识和技能;

(3)培养深厚浓重的情感;

(4)参加各种必要的社会实践;

(5)学习各方面做人的榜样;

(6)在日常生活中加强自身的修养等。

(多媒体展示)第一千零十次推销

“肯德基”的标志是一位外国老人,身穿白西装,态度和蔼可亲,他就是桑德斯上校。他是全世界最大的速食炸鸡连锁店的创办人,一个65岁才开始创业的人。

桑德斯上校退役后,身无分文,拿到的救济金只有105美元。他问自己:我到底还有什么资源可以利用呢?我还能对人们做些什么贡献呢?他冥思苦想,突然想起自己有一份秘方,那是一种炸鸡的秘方,人人都可能喜欢它。我何不把这份秘方卖给哪家餐馆,教他们如何制作?

在后来的两年里,桑德斯驾着自己那辆“老爷车”,穿着可笑的白西装,足迹遍及美国的每一个角落,逢人便叫卖他的秘方。

他被拒绝了1009次,直到1010次,才听到一声“同意”。多少年后,“肯德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炸鸡连锁店。

教师:一个人的意志坚强与否、坚强程度如何,往往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磨砺的。许多志士仁人都经历过刻苦锻炼以形成顽强意志的过程。结合教材第129页所给材料,讨论青年学生应当如何加强意志品质的培养?

学生:讨论(略)。

四、实现理想与人生责任(板书)

1.理想的实现与个人的责任有密切的联系(板书)

教师:大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小到“单位的荣誉便是我的荣誉”,都是责任的细化和具体要求。如何理解理想的实现与个人的责任的联系?

学生:每一个人都应当懂得自我约束、自我监督,承担自己言行所造成的后果,即对自己的学习、生活、理想及价值负责。

教师:一个有了崇高理想的人,也应当是一个高度负责的人。

(多媒体展示)从容指挥救灾的县长

经大忠,男,羌族人,44岁,中共党员,现任四川省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县委副书记、县人民政府县长。

在汶川大地震中,北川县是受灾最严重的县。地震发生时,北川县长经大忠正在开会,他果断地组织与会人员疏散,并用最快的速度将县城里的8000多幸存群众集中在安全区域。全面的救援工作展开以后,经大忠成为北川抗震救灾前线指挥部副指挥长,始终战斗在第一线。

2008年5月14日下午,经大忠带领工作人员在废墟中救起了一个小女孩。当经大忠抱着孩子往担架跑的时候,孩子一直在哭泣。经大忠摸着她的脸,安慰她:“别怕,孩子,爸爸救你来了!”

地震发生后,经大忠3天3夜没有合眼,他说:“群众是我们的兄弟姐妹,只有我们舍命,被埋的人才有更大的希望获救。”

震后,北川县城大部分被埋。经大忠家中的6个亲人全部遇难。

教师:2009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中说:千钧一发时,他振聋发聩,当机立断;四面危机时,他忍住悲伤,力挽狂澜!他和同志们双肩担起一城信心,万千生命。心系百姓、忠于职守,凸显共产党人的本色。

2.人生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板书)

教师:人们不仅要对自己负责,还要对家庭负责、对将来的职业负责,尤其要对国家和社会负责。只有这样,才能既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又取得人生的成功。

〈本课小结〉

理想和信念既密切联系,又有区别。理想信念对人生成长有着重要作用。实现理想要有坚定的信念、坚强的意志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我们要加强意志锻炼,承担起对社会的责任,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取得人生的成功。

板书提纲

一、理想信念的关系及其作用 1.理想信念的关系

2.理想信念对人生成长有着重要作用 3.理想的实现是有条件的

二、实现理想要有坚定的信念

1.信念是实现理想必须具备的主观条件 2.信念的特点 3.信念的作用

4.坚定信念以推动理想的实现

三、实现理想要有坚强的意志 1.意志的定义

2.具有坚强的意志是实现理想所必要的主观条件 3.增强意志为实现理想提供保证 4.要加强意志锻炼

四、实现理想与人生责任

1.理想的实现与个人的责任有密切的联系 2.人生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第十三课 人的本质与利己利他

【教学目标】

1.认知:了解自然属性是人存在的基础,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明确公与私、义与利的内涵。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公与私、义与利的关系,利己和利他的关系。

2.情感态度观念:把握人的本质,积极融入社会。正确处理人生中遇到的矛盾和挫折,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3.运用:能运用所学知识在生活中正确处理好个人、集体与社会的关系,把国家利益、集体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上,正确进行人生选择。

【教学重点】

1.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2.个人和社会的关系问题。

3.正确处理公与私、义与利的关系。

【教学难点】

1.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2.如何看待个人成才的社会条件。

3.明白“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道理。

【教学方法】

情境讨论法、案例教学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教学。

【课时安排】 2学时。

【教学过程】

(典故导入新课)

第一步,介绍希腊神话故事:

希腊神话中,人面狮身的司芬克斯向路过他面前的每个行人,都说出同样的谜语:早晨用四只脚走路,中午用两只脚走路,晚上用三只脚走路的东西是什么?行人能答出,就放其过去,反之,则将其吃掉。(课件显示)

第二步,提问:这个著名的司芬克斯之谜的谜底是什么?为什么?(谜底是:人。早、中、晚喻人一生中的幼年、成年、晚年。)第三步,教师再作如下对话引导:这表明希腊人是从什么角度在对人进行思考?(从人生过程中的外部特征角度)司芬克斯人面狮身的形象本身就说明了,人类已经认识到了自己与什么的区别与联系呢?(人与动物)那么,人与动物有哪些联系?有哪些区别?他自身有哪些属性呢?这就是本节课所要回答的问题。

(新课讲授)

一、人的本质具有社会历史性

1.自然属性是人生存发展的生理基础

(1)人的自然属性之一: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的生存离不开自然界;(2)人的自然属性之二:人要在自然界生存和发展,总是受到自然规律的制约;(3)人的自然属性之三:人与其他动物一样,也有食欲、性欲、求生欲等自然欲求。

(课件显示)

师生通过表格对人的自然属性进行小结。(课件显示)

2.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课件显示)

(1)人的社会属性之一:人是社会的人。

(2)人的社会属性之二:人的生产活动具有社会性。

(3)人的社会属性之三:人的生活具有社会性。

寓言故事:两个人的世界有多好,让学生分析其中包含的道理。(课件显示)2000年1月11日,徐州大黄山煤矿发生漏水事故,63名矿工被困在井下,在生死关头,被困矿工勇敢自救,大家互相传递盛水的胶靴,你一口,我一口,谁也没有为水而争斗。

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理解。(课件显示)

学生讨论分析。

教师:(分析)社会性是人最主要、最根本的属性,它是决定人之所以是“人”的最根本的东西,这主要在于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社会性揭示了人区别与其他动物的特殊本质,即人作为高级动物和其他动物一样,都具有自然性,是自然界的一部分,生存离不开自然界;人在自然界中生存和发展受到自然规律的支配和制约;都具有食欲、性欲、求生欲等自然欲求。但是人还有社会性,而且社会性是人类特有的属性,动物不具有。第二,人的社会性制约着人的自然性。人作为社会性的动物,在进行自然性活动的过程中,渗透着社会性,受社会性的制约,具有鲜明的社会色彩,例如,人与动物都具有食欲,但动物的食欲仅仅是本能的反应,是一种生存,是一种条件反射,是一种自然属性。而人的饮食不仅是一种生存的需要,一种自然属性,同时它还有保持健康,发展体力、智力的需要,并且有社会交往、联络感情的需要,所以自然性受社会性制约。

3.人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

(议一议)鲁滨逊一个人在荒岛上生活了28年,他脱离了社会照样生活得很好,这如何解释呢?师生一起分析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关系。(课件显示)

4.把握人的本质,积极融入社会

二、个人与社会密不可分

教师取杯中的一滴水放在学生桌子上,让学生观察小水滴的变化。

问:1.为什么一滴水离开杯子就消失了?2.一滴水怎样才能不消失?

同学们,通过观察,我们发现水滴离开了杯中水,很快就会干涸。其实水滴和杯中水的关系就象个人和社会一样,人离开了社会,就不能像人一样生活,人和社会是密不可分的。爱因斯坦曾讲过这样一段话:“我们吃别人种的粮食,穿别人缝的衣服,住别人造的房子。我们的大部分知识和信仰都是通过别人创造的语

言由别人传授给我们的„„个人之所以成其为个人,以及他的生存之所以有意义,与其说是靠他个人的力量,不如说是由于他是伟大人类社会的一个成员,从生到死,社会都在支配着他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1.要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1)个人与社会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2)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A.个人活动对社会发展产生能动影响。

在性质上,有的人对社会发展起促进或推动作用,而有的人则起阻碍乃至破坏作用。分析产生这种不同情况的原因是什么?

当个人活动符合社会的发展规律,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时,就能对社会的发展进步起积极的推动作用;反之,就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对比:①毛泽东与汪精卫;②孙中山与袁世凯。谈谈你的看法。

在程度上,个人活动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有大小之分。由于个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水平、实际工作能力以及主观能动性发挥的程度等等不同,因此,个人活动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的大小,也就有所区别,甚至有天壤之别。

(课件播放“神七”飞天的视频)

为什么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成为黄金一代的航天员,能够上天、为祖国争光?

(课件显示)1992年,我国开始了航天员的选拔和训练工作。选拔具有大本以上学历、身高1.7米左右、体重约65公斤、年龄35岁以下、1000小时的经历,除这些以外,还要具备思想作风好、政治素质强、心理稳定临危不乱等品质。经过一系列严格筛选,最终确定14人为中国第一批航天员。之后这14人接受了基础理论训练、专业技能训练、飞行程序和任务训练等各项训练。

“神七”发射成功,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能够在太空按照既定计划自由翱翔,除了一定的个人条件外,还需要哪些社会条件?(板书)B.个人活动受到社会发展的制约。

任何人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生存和发展的,一定社会的生产力状况和生产关系的性质、社会的政治制度、社会的科学文化发展程度和传统文化等条件,都对人的活动产生影响和制约作用。

教师小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告诉我们:我们个人要想成才,必须具备成才的个人条件和社会条件,应根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和个人的兴趣爱好,充分利用社会提供的成才条件,努力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以便在走上工作岗位后,为社会的进步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

(课件播放张艺谋团队的视频)

2.要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问题讨论:①三峡人民怎么做的?②三峡人民怎样舍小家顾大家?③全国的其他地区如何安排三峡移民?

3.正确处理个人、集体与社会的关系

(1)要正确处理个人和他人的关系

(课件显示)1982年19月,我国核潜艇运载火箭发射成功时,一位诗人采集了紫红色的鲜花,准备献给贡献最大的人。可是,参加试验工作的,有各方面的科学家、工程技术人员、许许多多工人和解放军战士。火箭的总设计师说,全国

有成百上千个科研机关、工厂和部队单位,都为研制、生产和发射新型运载火箭做出了贡献。诗人的鲜花也就成为送给成千上万人组成的英雄集体的礼物了。在我们的社会里,集体事业的成功,个人的成长和荣誉的取得,除个人努力外,总是凝结着许多人的心血,是集体成员互相协作的成果。

思考并讨论:我国核潜艇运载火箭发射成功时,一位诗人原准备将鲜花送给贡献最大的人,但是,后来为什么改送给英雄集体?

分析:运载火箭的研制和发射成功是成千上万个单位和个人集体智慧的结晶,不是某一个人的创造,所以不能说谁的贡献最大。核潜艇运载火箭的发射成功是一个英雄群众的行为,而不是某一个人的作品,所以不能把鲜花给某一个人。

第一,要尊重人。

(课件显示)“人格的力量”片段如下:“„„你们,统统跪下!”120多名工人耳边响了声炸雷。“听见没有?你们统统跪下!”外国女老板吼道。一个、两个„„黑压压的一片,唯有孙天帅像一棵参天大树屹立在那儿一动不动。女老板又怒吼了,说:“你为什么不跪下?不跪可以,但必须马上滚蛋!”孙天帅飞起一脚,将台边凳子踢翻,鄙夷地看了老板一眼,一步步向门口走去,走到大门口,他回过身来训斥道:“听着,我是中原大地出生的子民,黄河水哺育的儿孙,跪天跪地跪黄河跪母亲。你,算个什么东西?”说完大踏步跨出了工厂的大门。

第二,要主动关心人。

学生举例:汶川地震中体现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爱。

(课件显示)议一议:一青年学生坐在列车靠近窗口的一个座位上,眼见年近八旬的老太太因闷热而昏倒,也不愿与之调座位,其理由是“不放弃最小的利益”,怎样看待类似这种观点?

第三,要尊重他人的正当利益。

个人正当利益是个人生存和发展需要的条件,如个人身体健康,个人起码的生活条件、工作条件和学习条件、个人才能的发挥和发展等。

(课件显示)寓言故事:有位捕鸟师在湖泽上张开了罗网,撒下了食饵。不一会儿,成群的鸟雀飞来。鸟师一拉网,所有的鸟儿都网在了网内。这时有一只大鸟撑开翅膀,所有的鸟雀都奋力齐飞,便带着网一起飞上了天空。鸟师抬着头,紧追着鸟网。有人对他说:“鸟在天上飞,你凭着两条腿,怎么能追得上啊?”鸟师答道:“日暮时分,这些鸟儿都要各自回窠,方向一乱,鸟网就一定会掉下来。”说罢,他仍紧追不舍。太阳下山了,网中之鸟有的要飞归树林,有的想回到山崖,有的往东,有的朝西,翻飞争竞,闹成一团,不一会会,整个鸟网当空落下。鸟师连忙上去,所有这些鸟儿都被捕获。

这则寓言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2)要顾全大局,反对小团体主义。

小团体主义主要表现在脱离实际,急功近利,只从本地区、本部门的利益出发,为了眼前的局部利益而牺牲长远的全局的利益。

小团体主义危害:使国家有限的建设资金分散,科研力量分散,建设布局分散,导致基本建设战线过长,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但生产集中率低,经济效益低,各个企业的竞争力减弱。

小团体主义实质:极端狭隘的个人主义。

(3)要坚持集体主义,反对个人主义。

(分析)集体主义的基本内容之一,就是要把国家利益与社会、集体利益放在首位,把个人利益与国家、集体利益结合起来,这就是说集体主义从内容上看,是与个人主义根本对立的,水火不容的,所以坚持集体主义就必须反对个人主义。

个人主义是以个人为中心,一切从个人利益出发,为了满足个人私欲而不惜损害社会和他人利益的思想体系。

想一想:现实生活中个人主义有哪些表现呢?

(课件显示)个人主义的危害性:

第一,从出发点看,个人主义以自我为中心,片面强调个人、家庭的利益,而不顾他人、集体和社会的利益。

第二,从结果看,个人主义把个性解放、个性自由作为人生追求的唯一价值目标。

第三,个人主义片面强调个人兴趣、爱好的至上性,导致人们对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的信仰危机,我行我素,乃至违法犯罪而不能自拔。

课堂小结

三、正确处理公与私、义与利的关系

(一)正确处理公与私的关系

案例创设情境:《扬州晚报》曾报道过这样一个消息:17日清晨,扬州一位老太太不小心摔了一跤,一位小伙见状赶紧上前搀扶起老人,但小伙的伙伴却嚷道:“你赶紧松手,老太太要是说是你撞倒的,你麻烦可就大了!”小伙马上松手跑掉,老太太再次摔倒在地,伤势变得严重了,股骨头跌碎、胳膊和腿都骨折了。

消息迅速被各大网站转载,成为网友们讨论的大热点。大家都在问这样一个问题:世道人心到底怎么了?难道我们真的面临严重的社会道德危机了吗? [问题思考] A.如果你是文中的小伙子会怎么做?为什么?

B.从公与私、义与利的角度分析,小伙子担心的是什么问题

C.在处理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关系的时候,我们应当注意哪些问题?

通过案例的分析创设情境引入。(课件显示)

1.什么是“公”?什么是“私”?“公”与“私”之间是什么关系?

所谓的公,就是社会或社会利益;所谓的私就是个人或个人利益。公和私是对立统一的。其对立表现在,它反映了不同的利益对象及其要求。其统一表现在,对全局而言为私的利益,在一个局部就是公的利益;对局部而言为公的利益,在全局就是为私的利益。

学生讨论:生活中有关公与私的关系的事例

(课件显示)汶川地震中范跑跑事件,反映地方保护主义的湖北公安县政府对所属行政、事业单位、服务中心、企业下达抽什么烟、抽多少、完不成任务如何处理等“红头文件”。

教师小结:通过这些课件显示的事件证实,不能摆正公与私的关系时遇到事情就会有不同的态度、选择,就会犯各种各样的错误,从而体现了公与私相矛盾的一面,引出处理好二者关系的重要性。

2.正确对待公与私的关系

教师:怎样处理好二者关系?

(1)正确对待公与私的关系要走出拜金主义的误区。

(课件显示)拜金主义的含义:一种金钱至上的思想道德观念,认为金钱不仅万能,而且是衡量一切行为的标准。

表现:

A.为了金钱可以不择手段; B.把金钱作为生活的唯一目标; C.把拥有金钱当做人生的最大幸福;

D.把金钱作为评判人生价值的唯一标准。

讨论:你对金钱怎么看?拜金在各领域中的表现:政治的、经济的、文化体育的、社会生活中的拜金的事例。

思考:拜金主义有什么危害? 人与人之间出现损人利己、勾心斗角、尔虞我诈,没有国家、集体、他人的利益,最终导致全社会道德沦丧、物欲横流,危害国家、危害自己。

反对拜金主义,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课件显示)诺贝尔一生发明很多,经营的企业遍及欧美20多个国家,专利权有355项,是国际上有名的百万富翁。可他并没有用大量的财富来满足个人的享受,甚至没有一个固定的家。他说:“金钱这种东西,只要能够解决个人的生活就行了。”逝世前,他立了遗嘱,把自己的财产作为基金,每年用其利息作奖金,奖励和表彰在科学、文学与和平事业上做出杰出贡献的人,以此促进科学事业的发展,使科学更好地造福人类。

36岁的丛飞,唯一的职务是深圳市义工联艺术团团长,没有薪水,只有爱心。作为一名职业歌手,丛飞以唱歌为生,但他又是一名五星级义工,10年来他为社会进行公益演出300多场,义工服务时间达到3600多小时。作为一名著名歌手,丛飞的商演频繁,本可以过上富裕生活,但他10年来倾其所有,累计捐款捐物300多万元,为贵州等地的贫困孩子提供学费和生活资助。他只有一个女儿,却是178名贫困孩子的“代理爸爸”。他是深圳著名的歌手,是著名歌唱家郭颂的关门弟子,每场演出费高达万元,自己却一直过着清贫的生活。身患晚期胃癌的他曾经获得深圳市团市委和市青少年事业发展基金会颁发的深圳市“鹏城青年爱心荣誉勋章”及“关心支持深圳市青少年事业发展突出贡献奖”。最近,他被命名为优秀外地来深建设者“五星级义工”。

教师总结:正确认识金钱与人生价值的关系:金钱与人生有密切的关系,要用正当、合法的手段获取金钱,金钱不是人生的全部内容。和学生一起诵读“金钱能买到和买不到的”。思考“追求金钱就是拜金主义”这个说法对吗?为什么?

(2)正确对待公与私的关系还要走出享乐主义的误区。

(课件显示)穿要穿名牌,喝要喝饮料,零食当饭吃,随身带手机,这种中小学生比家里的老子还敢花钱的现象,在我们身边并不稀罕。

某县公安局成功摧毁了一个入室抢劫团伙。令人惊讶的是,被抓获的抢劫团伙成员均是在校中学生,而他们侵害的对象也是在校的学生,其作案目的竟是为了还在饭店吃喝、网吧上网的欠债。

教师:你身边有这样的事情吗?你怎么看待这些现象?

总结:1.从人的自然本性出发,把吃喝玩乐作为人生唯一目的和乐趣,把人与动物完全等同起来。2.只讲生活享受,不讲财富创造,把享受与创造对立起来。3.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他人受苦的基础上。

讨论:享乐主义人生观的危害

享乐主义给人的危害,小到个人,它会导致一个人贪图安逸,意志消沉,缺乏进取精神,一事无成。大到国家,它会导致社会停滞不前、腐败没落。“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是最好的概括和总结。

思考:批判享乐主义人生观,就是让人们放弃物质享受过苦行僧式的生活吗?

(二)正确处理义与利的关系

所谓的义是指道德原则、道义等;所谓的利是指利益、金钱。义和利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它们可以统一在公共关系上,公共利益既是利益财富,又是道德目的,在这里金钱和道德得到统一;两者又有对立的一面:有的时候、有的情况下,义与利不能兼得。

(课件显示)放映小品《卖拐》

讨论:小品《卖拐》中,哪些思想和行为是“义”,哪些思想和行为是“利”?你能举出生活中的事例吗?给你哪些启示?

(课件显示)毕玉玺的忏悔书

我是多年受党教育培养的领导干部,本应为党为人民更好地工作、服务。但由于自己长期不认真学习,不认真改造世界观,淡忘了党组织,淡忘了人民,也忘记了自己是个党员领导干部。从工作上的懒惰,生活上贪图享受到极端自私的个人主义。随着地位的提高、权力的增大,忘记了各方面的监督,目无党纪国法。从开始自己占便宜,逐渐演变为收受巨额贿赂和非法所得,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自己逐步走上犯罪道路的主要原因:一是长期不认真学习,特别是党的基本理论和党纪国法;二是长期不能接受监督,喜欢干什么就干什么,极力放纵自己;三是唯我独行的工作作风,工作上有些成绩就狂妄自大,工作方法上往往独断专行;四是思想懒惰,工作上讨价还价,个人利益占了上风;五是心理不平衡,利欲熏心的赌徒心理,占有欲心理太强。

教师总结:义和利之间,国家、集体、个人之间也会有矛盾和对立,因此要坚持集体主义原则,处理好国家、集体、个人之间的关系,反对把个人利益置于集体利益之上。

(课件显示)陈俊贵,为老班长守墓24年

这位班长名叫郑林书,他在雪地绝境作出了一个生死抉择:把最后一个馒头留给相识仅仅38天的新兵陈俊贵。记者见到陈俊贵时,他的第一句话是:“对我在这里守护班长24年,现在的人肯定很难理解,因为没有那段经历。我跟你说吧,你的命是另外一个人给的,你会怎么样吧?其实感情比钱重要得多。如果我对班长说,把这个馒头给我吧,我给你两万、三万,班长肯定不会答应的。”

思考:1.义和利是否是等值的?是否可以相互代替?2.结合市场经济的实际,谈谈我们应具有什么样的义利观?

四、正确处理利己与利他的关系

(课件显示)有个西方故事:神甫们为了使基督徒们将来有个较好的归宿,就先后带他们到“地狱”和“天堂”去看看。在“地狱”里,有许多人坐在餐桌旁,愁眉苦脸。因为桌上摆满了丰盛的酒菜,而他们的双手却被绑得直直的,用餐的工具被绑在直直的手上。每个人都自己拼命想吃,可就是吃不着,只好都在那里干着急,看着美餐受饥饿。在“天堂”的情况和“地狱”一样,唯独不同的是那里的人都满脸笑容,因为他们都在用自己的餐具喂给别人吃。

你喂给别人吃,别人也就喂给你吃,这说明什么道理?

1.利己和利他的关系

利己与利他是人生中经常遇到的一对矛盾。它们既是对立的,表现为有时候坚持“利己”就不能“利他”,或者相反;它们又是统一的,对于同一件事,可以在“利己”的同时,也 “利他”,它们还因所确定的范围不同而相互转化。

2.在现实生活中如何正确处理利己和利他的关系?——互利双赢

(课件放映)小品《碰撞》

讨论:这个小品说明什么?

教师点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帮助别人,实际上就是帮助自己。这绝不仅仅是简单的因果报应,而是做人的根本。

(案例)赢得回头客

一个22岁开始创业办建筑装饰公司的女孩,30出头即已资产过亿,她成功的第一秘籍是全心全意为客户着想:想到顾客能够把活儿给我,我非常感激。拿到一个工程,本来我既可选择廉价材料,也可选择价钱低的工人,但我知道这样做的结果是失去更多的机会。事实证明,后来有许多人主动帮我推广宣传,因为工程质量是人人看得见的。我很清楚,质量是我们的命根,所以我抓得很紧。

讨论:这个故事又说明了什么?

教师点评:现代竞争,不再是“你死我活”,而是更高层次的竞争与合作,现代企业追求的不再是“单赢”,而是“双赢”和“多赢”。

教师小结:分清什么是公与私、义与利,正确处理两者的关系,在利己利他的关系中,体会只有通过利他才能更好地实现利己,明白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道理。

第十四课 人生价值与劳动奉献

【教学目标】

1.认知: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认识到人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了解苦与乐、生与死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情感态度观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认识到人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帮助学生正确看待苦与乐、生与死,树立正确的苦乐观和生死观,以提升人生价值。

3.运用:通过对基本概念和基本观点的讲解,使学生认识到人生价值的实现需要一定的主客观条件,而奋斗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决定性因素,理解并学会在诚实劳动中奉献社会,实现人生价值。

【教学重点】

1.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2.在劳动创造中实现人生价值。

【教学难点】

树立正确的苦乐观和生死观。

【教学方法】

讲授、讨论、案例分析等方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教学。

【课时安排】 2学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在讲新课前,我们先来讲讲教材中关于“丛飞”的事迹。(课件显示)

讨论:1.通过丛飞的感人事迹,谈一谈你对人生价值在于奉献的理解。2.结合丛飞的人生经历,想一想我们应当怎样更好地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讲授新课〉

教师:人生价值问题,在我国当代青年中是一个十分敏感的问题。其实关于人生价值问题的讨论已发生过多次,例如:1979—1980年围绕潘晓提出的“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的论题为中心的讨论,张华救老农值不值得等问题的讨论,都涉及什么是人生价值及衡量标准是什么的问题,那么究竟什么是人生价值?

一、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课件显示)

1.人的价值包括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两个方面,两者辩证统一(课件显示)

教师:人的价值包括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两个方面,社会价值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体现了个人行为对社会和他人的意义;自我价值是社会对个人需要的尊重和满足,体现了社会对个体存在和个体对自身存在的意义。

(课件显示)

人的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是辩证统一的。两者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社会价值是人的根本价值,是自我价值实现的基础。

(课件显示)

2.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课件显示)

教师:大家思考一下,人生价值的评价标准用什么来衡量呢?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评价一个人的人生价值不是看他从社会、他人那里得到了什么,而是看他为社会、为他人尽到了什么责任,作出了什么贡献,也就是说,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介绍2009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中武文斌和李桂林、陆建芬夫妇的感人事迹。(课件显示)

死得光荣——武文斌事迹

一个战士倒在了抗震救灾的第一线,上万民众为他哭别。所有参加吊唁的人都与武文斌素昧平生,他们只听说:一位解放军战士在抗震救灾中活活累死了!仅这一句话,已经让人们泪流满面。

6月17日晚,济南军区士官学员武文斌和战友们冒着大雨将8车50吨重的活动板房建材全部卸载完后,累得瘫倒在泥水地里。就在这个夜晚,他因劳累过度,引起肺部大出血而停止了年轻的生命。“我们一定要多救人,才能对得起身上的这身军装。”这是一个普通的解放军战士对老百姓的承诺,更是对共和国的承诺。

烛照深山——李桂林、陆建芬事迹

甘洛县乌史大桥乡二坪村是凉山北部峡谷绝壁上的彝寨,海拔2800米,进出极为艰难,村民一年难得下绝壁一次。从汉族地区来的李桂林、陆建芬夫妻扎根这里18年,把知识的种子播种在彝寨。

18年如一日,李桂林、陆建芬夫妇教书育人,共培养了6届共149名学生。陆建芬现在还是代课老师,1个月的工资只有230元。夫妇俩第一次来到北京,连照相机也没有。是他们,为偏远山区的教育事业撑起了一片蓝天。

教师:(提出问题)他们的事迹为什么会感动中国?他们的人生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

他们之所以感动中国,是因为他们为社会做出了突出贡献,这也正是他们人生价值实现的标志。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准只能看他贡献的大小。贡献大,价值大;贡献小,价值小;没贡献,没价值;索取大于贡献,负价值。

请同学们想一想,下列说法能不能作为人生价值评价的标准。

(课件显示)(1)享受的多少

(2)占有金钱的多少

(3)拥有职位的高低和权力的大小(4)占有知识的多少

教师:(分析总结并进一步提出问题)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准是贡献,而贡献又分为物质贡献和精神贡献?这两个方面哪个更大些或更重要?

教师:不能说物质贡献和精神贡献哪一方面的贡献更大、更突出,只能因人而异,进行具体分析。有的人在物质方面的贡献大些,有的人在精神方面的贡献更突出一些,有的人两个方面的贡献都很大。

二、人生价值的实现(课件显示)

教师:人生价值的实现,需要一定的条件。既包括人生环境的客观条件,也包括个人的主观条件。客观条件包括一定社会的生产力水平、生产关系状况、社会的制度及体制因素、科学文化教育等状况、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工作环境等。主观条件就是个人的素质,在一定客观条件下,个人素质越全面,能力越强,个人对社会的贡献越大,人生就具有更大的价值。

(课件显示)

调查显示:企业对大学生应聘提出三大必备条件:个人基本素质、基本职业技能及职业素养。有75%的企业负责人特别强调:“目前不少大学生在应聘时,各种证书可以拿出一大堆,而职业技能和素养却体现不出,专业知识基础也相对薄弱。”在个人基本素质方面,89%的企业希望大学生提高心理健康素质;79%的企业认为,应届毕业生初到工作岗位时都欠缺一定的社会协作能力,必须接受一定培训;还有76%的企业认为大学生应当提高自我认识、准确定位。在基本职业技能方面,企业认为学生应具备的技能为:写作能力、钻研能力、创新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在职业素养方面,有89%的用人单位希望大学生具备诚信的职业道德素质。

教师:请同学们谈谈这个调查结果对中职学生就业有什么启发?(学生讨论,教师总结)

教师:人的先天条件无法改变,因此后天的努力和奋斗就成为实现人生价值的决定性主观因素。

(课件显示)

有学生问苏格拉底,怎样才能达到像他那般博大精深的学问。苏格拉底听了并未直接回答,只是说:“今天我们只学一件最简单也是最容易的事情,每个人都把胳膊尽量往前,然后再尽量往后甩。” 苏格拉底示范了一遍,说:“从今天起,每天做300下,大家能做到吗?”学生们都笑了,这么简单的事情有什么做不到的?过了一个月,苏格拉底问学生:“哪些人坚持做了?”有九成的学生骄傲地举起了手。

一年后,苏格拉底再一次问学生:“请告诉我,最简单的甩手动作还有几位同学坚持了?”整个教室里,只有一个学生举起了手。他就是后来成为古希腊另一位大哲学家的柏拉图。

“越是简单的事情,人们越不容易做到”,这对我们实现人生价值有何启示?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并总结)人生价值的实现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轻松完成的,也不都是轰轰烈烈的英雄事迹,更多的人还是要在平凡的生活中,从一点一滴的、简单的不能再简单的小事做起,一步一步地逐渐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且还要有恒心、有毅力,有对实现人生价值的执著追求。

(课件显示)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李白

必须在奋斗中求生存、求发展

——茅盾

重要的不是成功,而是奋斗。

——(英)哈伯特

我们应当努力奋斗,有所作为。这样,我们就可以说,我们没有虚度年华,并有可能在时间的沙滩上留下我们的足迹

——(法)拿破仑一世

三、在劳动创造中实现人生价值(课件显示)

(课件显示)

我们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都是由劳动、由人的聪明的手创造出来的。

——高尔基

教师:由高尔基的名言可以看出:劳动是创造社会财富的活动,也是体现人的本质力量、提升主体能力的活动。

(课件显示)

小王毕业于黑龙江某职业技术学校畜牧专业,几经周折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但他没有灰心,决定自谋职业。他结合自己所学的的专业,经过实地考察,了解到养鹅是一个致富的有效途径,鹅产品有广阔的市场空间。于是,他下定决心发展养鹅事业。为了尽快掌握孵化技术,他到哈尔滨等地的养鹅基地学习了半年,后又在省畜牧兽医预防中心和同行的帮助下,学到了养鹅防病技术。在家人的支持下,他筹措了资金,买回种鹅500多只,购置了孵化设备,办起了养鹅场,当年就孵化鹅雏10000只,盈利上万元。由于自己的努力和勤劳,他的鹅场规模不断壮大,成为当地有名的养鹅大户。

小王的做法给你什么启示?结合实际谈谈我们应如何在劳动创造中实现人生价值?

3.摇篮曲教案_完整版 篇三

教材分析:

由汪玲、杨存德作曲的《摇篮曲》是一首有六个乐句加结尾的一段体歌曲。采用6/8拍,F宫调式。这首歌曲调优美流畅,婉转动听,六拍子的节奏更增强了动荡摇晃的感觉,在轻柔而稍慢的歌声中,生动地描绘出一幅“我”轻轻摇动摇篮,哄宝宝入睡的幽静画面。教学目标:

1、能用轻柔、优美的声音演唱歌曲《摇篮曲》。

2、通过歌曲感受6/8拍动荡摇晃的感觉。

3、唱准歌曲中的第四乐句与第六乐句。

4、掌握《摇篮曲》结束句的情绪处理,并能用动作表现歌曲。

具:多媒体课件、若干张贴图、手风琴。课

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歌。

二、情感铺垫:(欣赏图片)

师:愉快的40分钟又开始了,老师精心准备了几幅图片我们一起来欣赏(课件1)

生:(欣赏)

师:看了这些图片,大家想一想都跟谁有关?你又有什么感受?

生:(3?4个学生谈感受)

师:是的,这些图片表达的就是一种亲情和母爱。妈妈把爱给了我们,我们更要爱妈妈。

二、导入新课

(一)对比感受两种不同风格的乐曲引入新歌:

师:老师想把刚才的图片配上背景音乐,我这里有两首,不知道选哪一首了,同学们帮我选择一下吧!

生:听赏(第一首师引导学生拍手、走步、[这么令人振奋的乐曲让我们全体起立随着节奏原地踏步走一走。]第二首推摇篮、睡觉或身体随着音乐节奏前后左右晃动„„)

师:两首乐曲听完了,你选择哪首?请说说原因 生回答。师纠正补充

师:这两首乐曲给大家带来了不同的感受。第一首乐曲听起来强劲有力,令人振奋给人一种行进的感觉,这是进行曲的特点。第二首乐曲听起来轻柔舒缓,优美抒情给人一种动荡摇晃的感觉,这就是摇篮曲的特点。摇篮曲是妈妈唱给小宝宝,哄小宝宝睡觉的音乐。、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乐曲就叫《摇篮曲》(出示课题)摇篮曲是唱给小宝宝听的,现在你们就是躺在摇篮里的小宝贝,我来当你们的妈妈,一起来听一听妈妈唱给你们的摇篮曲。

三、新歌教学

1、师范唱(唱时要满怀感情,并到学生中去拍拍头,扶扶肩„„)

师:听完了这首歌大家有什么感受?(你来说„„)

生:小宝宝伴着妈妈的歌声在摇篮里荡来荡去睡得可真香啊!

师:你也来说说„„

生:歌曲很优美,有一种想睡觉的感觉„„

师:对,这首歌听起来亲切优美,特别是采用6/8拍××××××,更能增强动荡摇晃的感觉,突出了摇篮曲的特点。

2、再次聆听

接下来,我们再听一遍歌曲,感受一下摇篮曲带给我们的轻柔舒缓,优美抒情的感受。

师: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结束句中有几个快快睡。

生:四个。

师:那它们在演唱时有没有变化?什么变化? 生:速度渐慢,力度减弱 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生:小宝宝睡着了,不要吵醒他。

师:同学们总结的真好,希望你们在演唱的时候也能这样演唱。

3、学唱歌曲

那我们一起来轻声学唱一下歌曲(提示学生声音要轻)。可重复学唱一两遍。

师:你们真聪敏,这么快就会唱这首歌了,大家想想我们用怎样的声音,情绪演唱会更好?

师:引导说出亲切、轻柔、甜美„„

师:同学们分析的真好,那我们就一起来试着把歌曲唱好吧。

四、练习歌曲

(一)分组演唱歌曲

分男女生,各一段

五、课后延伸

师:大家的表演很精彩,这节课我们学唱了《摇篮曲》,知道摇篮曲具有轻柔舒缓、宁静优美、动荡摇晃的特点,除此之外,还有很多不同形式的摇篮曲,我们再来一起欣赏三首摇篮曲的音乐片段。(课件4)先来听听女声独唱东北民歌《摇篮曲》,舒伯特的《摇篮曲》,我们再来听听由管弦乐队演奏,德国作曲家勃拉姆斯作得《摇篮曲》。

生:听赏。

师:这么多的摇篮曲都表达了妈妈对孩子的爱,那此时此刻你们最想对你最亲爱的妈妈说些什么呢?

生:(1)(2)(3)(4)„„

师评价:说得多好呀!如果我是你妈妈一定会被你感动的。你真是个关心妈妈的好孩子。你妈妈一定会为你自豪的„„

六、小结

师:是的,我们的妈妈真伟大,为了我们能够幸福的成长,她们可以无私的奉献自己。当你夜晚熟睡时,是妈妈为你盖好了踢开的棉被;当你发烧生病时,是妈妈彻夜未眠的守护着你。妈妈把爱给了我们,我们也要怀着感恩的心,用我们的实际行动努力学习,报答妈妈的养育之恩,孩子们努力吧!

《摇篮曲》教案设计(吴慧玲)

教学内容:[德国] 勃拉姆斯《摇篮曲》 教材分析:

<<摇篮曲>>是德国作曲家勃拉姆斯的著名代表作品之一.此曲是一首民歌风格的歌曲,作于1868年。全曲由两个乐段构成,方整性结构,每个乐段两个乐句.3/4拍,每句都是由第三拍弱拍起唱.形成弱强弱弱的舞曲风格,摇摆韵律.音乐中富于徐缓的叙事语气的旋律,再加上装饰音的运用,表现出那充满无限温存慈祥的万千柔情.并勾画出一副母亲对孩子亲切祝福的动人画面.也表达了人类最崇高的感情——母亲对孩子的爱。<<摇篮曲>>也叫催眠曲,原指母亲在摇篮旁为抚慰婴儿安静入睡所唱的歌曲,以后逐渐成为一种独立的音乐体裁.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区都有他们自己的摇篮曲.许多著名作曲家如莫扎特,舒伯特,勃拉姆斯都写过这类歌曲。

教学目标:1.让学生积极参与歌曲与聆听活动之中,自觉探索西方古典主义,漫主义音乐的特点和有关知识

.2.欣赏有关母爱的艺术作品,并深切体会母爱的伟大

3.指导学生用自然圆润甜美的音色演唱优美抒情幸福的歌曲.教学重点、难点:

1、感受、体验歌曲的速度、力度。

在学唱《摇篮曲》之前,让学生欣赏并思考:歌曲表达了怎样的感情?为了更好地表达这样的感情,应该用怎样的速度、力度来演唱这首歌?这样,学生从自己欣赏和歌曲内涵两方面的分析,很自然地感受和体验到歌曲的速度、力度。

2、用自然圆润的声音和优美抒情的情绪演唱《摇篮曲》。

通过感悟《摇篮曲》的内涵和学唱《摇篮曲》,引导学生在欣赏和学唱的过程中用自然圆润的声音和优美抒情的情绪演唱《摇篮曲》。

3、感悟“摇篮曲”这种体裁在表现音乐情绪和情感方面的异同点。

学唱勃拉姆斯的《摇篮曲》、欣赏东北、意大利的《摇篮曲》、比较、感受、分析中外“摇篮曲”在表现音乐情绪和音乐情感方面的异同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学道具:

钢琴、电脑多媒体、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打出幻灯片(母亲哄孩子入睡的图片)问:通过图片选择适合的音乐。

二、展开

1、幻灯片打出 “摇篮曲”的介绍

“摇篮曲” 最初为母亲抚慰婴儿入睡时咏唱的歌谣,后发展成为一种音乐体裁

2、聆听体验,播放勃拉母斯、舒伯特、莫扎特的《摇篮曲》说出你的情感体验。

幻灯片打出问题:拍子、速度、力度、节奏、意境是怎样的? 答案(略)

3、作者勃拉母斯简介

勃拉姆斯(1833——1897)德国作曲家。13岁就为生活而奔波。20岁到各地演出,结识了李斯特。舒曼等艺术家。舒曼称他为“有重要意义的后起之秀”。1863年,他迁居维也纳,担任合唱指导。乐队指挥。勃拉姆斯一生写有大量作品。其中,有四部交响曲,多部协奏曲及管弦乐曲。

4、听全曲

了解歌曲的调号,节拍和解决重点与难点,学习解决装饰音和不完全小节。

初步体验歌曲,为下面的歌曲学习打基础、总结歌曲特点做良好准备,通过亲自体验把握歌曲的演唱情绪。

5、视谱学唱《摇篮曲》

⑴ 教师有感情的范唱歌曲 ⑵ 解决谱子中的难点

附点音符、装饰音的唱法 ⑶填词演唱

指导学生用自然圆润甜美的音色演唱优美抒情幸福的歌曲

三、欣赏体验 欣赏中外《摇篮曲》:

1、东北民歌《摇篮曲》

2、意大利《摇篮曲》 比较两首《摇篮曲》的异同

(1)讨论得出两首歌曲的不同点:第一首通过环境描述含蓄地表达情感。第二首直接抒发内心的情感。

(2)总结中外摇篮曲的特点:

a具有温存、亲切、安宁的气氛。

b曲调平静、徐缓、优美,充满母亲对孩子未来的祝福和希望。c伴奏音型多模仿摇篮摆动的节奏。(3)提问:“摇篮曲”表达了怎样的一种情感?

答案:母亲对孩子的爱——母爱(4)了解几位名人关于母爱的名言 幻灯片打出:

①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 高尔基 ②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 但丁 ③我的第一个启蒙老师是我的母亲。—— 茅盾 ④我很幸运有爱我的母亲。—— 贝多芬 ⑤母爱是世界最伟大的力量。—— 米尔

四、总结

4.六年级美术12册教案(完整版) 篇四

第1课

《多种多样的现代建筑》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欣赏中外著名建筑,了解中外建筑的艺术特色及高超的设计水平,了解建筑实用与审美结合的艺术特性、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简单的美术术语,表达自己对建筑作品的理解和感受,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水平及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欣赏活动,培养和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及热爱生活、积极创造艺术人生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能够对相关资料进行正确的收集、整理和提炼; 学难点

能够运用一定的美术术语,从功能、造型、色彩及材料等不同角度,大胆表达自己对建筑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收集相关作品的图片资料自制课件、课本; 学生:收集相关的文字资料、作业本。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师:“同学们好,今天是新学期里的第一节美术课,老师祝同学们新学期里有新气象!接下来,我们将要一同去欣赏异彩纷呈、多种多样的现代建筑。”

板书课题:《多种多样的现代建筑》

二、新授

1、师生谈话,启发质疑

2、引导探究,发现方法

小结:

板书:名称、功能、造型、色彩、材料

3、尝试方法,练习巩固

选择一幅学生比较熟悉的作品,从多角度进行欣赏交流。请二、三名学生起答,老师小结板书。

4、拓展延伸、课后作业

三、学生自行欣赏,初步摘抄笔记

四、小结下课

第二课时

一、组织课堂,稳定学生情绪

二、检查学生资料收集情况,明确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及任务分工

三、师生互动,欣赏交流

部分学生根据所收集的资料,自主作答;

老师跟随学生的回答,运用幻灯片课件随机展示相应的图片资料,并板书关键词; 其他学生需要仔细倾听,帮助老师提炼中心内容作为课堂板书,老师指名作答。

四、小结、下课

针对本课欣赏活动开展情况及效果进行小结,重点表扬积极进行资料收集和大胆发言、认真倾听的同学,肯定其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第三课时

一、组织课堂,稳定学生情绪

二、检查学生资料收集情况,及时表扬学习态度有积极转变的同学,明确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及任务分工

主要内容:完成其余5幅作品的欣赏、交流及笔记

任务分工:收集到资料的同学进行发言和补充,其他同学进行倾听和归纳板书。

三、师生互动,欣赏交流

部分学生根据所收集的资料,自主作答;

老师跟随学生的回答,运用幻灯片课件随机展示相应的图片资料,并板书关键词; 其他学生仔细倾听,帮助提炼中心内容作为板书内容,老师指名作答。四小结拓展,知识延伸

五、布置下一次美术课用具准备。

第2课

绿色山庄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较典型的别墅的欣赏,让学生初步理解绿色山庄的含义。

2、观察房屋的结构造型,以及屋顶、门窗的特点及周围环境的关系,大胆设想,将这些不同的个件自由组合,设计出理想中的绿色山庄。

3、运用铅笔淡彩的方法,绘制出绿色山庄的效果图,锻炼学生的色彩造型能力,提高观察色彩、表现色彩和运用色彩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绘制出绿色山庄的效果图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生自主观察图画,感受绿色山庄的特点。

二、通过图片、音像等资料,欣赏各种风格的别墅代表作,从建筑特色、环境、文化等方面进行介绍。

三、引导学生观察房屋的外部结构,要求对房顶、门窗、墙体、景观等进行细致的分析。

四、赏析多幅别墅设计手绘效果图,分解图中树木、花草、门窗等不同物体的表现手法,比较其不同的色彩、造型和搭配方法。

五、教师范画,并进行讲解

在房屋的主体设计上,可以运用并列、对称、平移、重叠等方式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二、指导学生进行想象创作

1、指导学生设计山庄时,应根据想象中的地形做场地设计,尽量不破坏原有的自然风貌,使房子能与周围的自然融为一体。

2、进行建筑、景观等的详细设计,应尽量做到和谐统一。

3、设计利用天然资源,比如天然的温泉、充足的太阳能、风能等。

三、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想象

四、教师注意鼓励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三课时

一、学生独立完成作业

二、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

三、教师总结,鼓励设计有创意、制作精美的学生

第3课

城市广场

教学目标:

1、合理利用媒材,进行有序的加工,制作简单的建筑或雕塑模型。

2、通过了解城市广场的定义,欣赏广场及雕塑,提高审美能力。教学重难点:

制作简单的建筑或雕塑模型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指导学生欣赏课本中的图片

2、出示录像资料:中国北京天安门广场、德国法兰克福的罗马广场、、意大利的西班牙广场等具有典型意义的古代广场……

二、介绍广场的特点

从广场的整体布局到介绍到局部,重点赏析雕塑

1、介绍广场的文化特色

2、广场广场的建筑风格

3、介绍广场的整体布局

4、介绍广场的表现手法

5、介绍广场的材料使用

6、介绍广场的色调处理

7、介绍广场的环境效应

8、介绍广场的社会效应

三、指导学生教学设计

帮助学生共同挖掘自然与人文特色,并注意对城市历史积淀的保护,将其融入设计构思中。

第二课时

一、让学生用语言初步阐述设计方案

二、用绘图的方式表现出来 作业完成的方式有两种:

1、指导学生独立完成,绘制模型草图,寻找合适的材料,表达创作意图;

2、分组合作

三、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

四、教师总结

第4课

长大后的我

教学目标:

1、能运用线条、色彩画出自己的形象现在未来的我;

2、能用不同的创作手法,表现自己的个性特征现在未来的我。

3、在观察比较中感受自己的成长变化规律,通过描绘未来的我,现在未来的我树立远大的理想。

教学重点:

1、认识人物脸型、发式、一官及表情的神态特征。

2、运用线条、色彩等绘画元素描岭南版美术教案现在未来的我http://绘现在或未来自己的形象。

教学难点: 通过想象,尝试运用其他媒介和材料来表现未来的我。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观察与比较

观察小时候的照片,通过镜子比较现在的我与以前有哪些变化。

1、脸型、发式、五官的变化;

2、身体上的变化;

3、服饰方面的变化。

二、欣赏与发现

引导学生欣赏莫迪里阿尼的作品,你发现了什么?

1、人物的表情和神态能体现一个人的人性特征;

2、运用夸张、拉长变形的手法能使作品更具艺术感染力。

三、探讨与尝试

1、尝试运用线条、色彩等造型画出自己现在的形象;

2、能否学学大师用夸张变形的手法来表现呢?

3、小组探讨用其他绘画工具、材料来表现的可能性

第5课

环保小卫士

教学目标:

1、能运用以往所学的人物动态知识,自然顺畅地表现人物的动作。

2、使学生能根据创作主题,合理选择色调、背景、创作手法等,体验创作的乐趣。

3、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积极报效祖国,热心服务公众。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从欣赏环保美术作品开始导入新课

二、通过大量的环境污染的图片、文字、数据资料,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三、用一个环保小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讲述一件环保作品的发明过程,从中启发学生的想象力,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第二课时

一、学生动手绘画

在学生动手之前,教师要将课本中的范作进行分析说明,让学生对绘画的材料、技法有一定的了解。

二、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

三、学生互评

四、教师总结

第6课

巧包装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一些包装的基础知识。

2、利用各种废旧材料巧妙制作商品包装,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3、通过学习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美术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美的无处不在。教学重点:

能用2—3种材料设计制作一个商品包装。教学难点:各种废旧材料的巧妙装饰。教学准备:

教师:绘画工具等。

学生:日常小商品1件、制作工具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一、组织教学,导入揭题。

1、谈话导入:明天,老师的小侄女要过生日,老师想把这些糖果作为生日送给她,你们看就这样送给她合适吗?为什么?

2、揭示课题:同学们说的对,像老师这样把糖果送给别人作为生日礼物,既不美观也不方便,所以,我们要给它进行——包装。

二、欣赏作品,实物激趣。

1、谈话:同学们回忆一下,你们在逛超市时,通常什么样的商品会特别吸引你?好,这里有一家小超市,看一看,哪件商品的包装会吸引你?(多媒体教学课件演示——小超市)(及时板书:美观,精致)

2、概括:看来,对于商品而言,美观精致的包装可以吸引顾客是非常重要的。

三、教师示范,讲解方法。

1、教师示范,讲解:那么,刚才老师的这些糖果,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将它们包装起来呢?全班交流,请个别学生回答。

2、引导:老师另外还设计了一种包装,你们看(师出示作品)它是怎么做成的呢?(指名答)你们觉得这样包装怎么样?它“好”在哪里?

3、小结:

4、引导:这里有一架装满包装作品的购物车,它们都是同学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进行废旧材料再利用,通过灵巧的双手做成的,我们来欣赏一下。(多媒体教学课件演示——购物车)

师:看了以后你有什么想法?

四、交代任务,实践探索。

1、布置作业:同学们课前都准备了一件小物品,拿出来,仔细观察,开动脑筋,你想利用哪些材料,怎样去包装它?同一小组的同学可以互相之间出出主意,说说你的想法。

学生讨论交流。

2、反馈:谁愿意把你的想法说给全班的同学听?

3、学生作业。

师:下面我们就开始动手吧!(多媒体教学课件——音乐伴奏)

五、作品展示,交流互评。

六、拓展延伸,结束新课。

1、总结:同学们的作品实在太美了,其实美无处不在,重要的是我们要善于观察,学会在生活中发现美,寻找美,更要学会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努力创造美。

2、师:最后我们再来欣赏包装袋里的优秀作品。

第7课

我的留言册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毕业留言册的排版要点与技巧。

2、能按自己的喜好设计出美观协调的毕业留言册。

3、能体会深厚师生情与同窗情。教学难点:

按自己的喜好设计出美观协调的毕业留言册。教学重点:

学会毕业留言册的电子排版要点与技巧。教学准备: 个人形象照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看图片,问:图片里是什么册子?你们写过同学录吗?

师:小学生活过得很快,转眼间就到了六年级,马上就要毕业了,让我们一起来设计一本毕业留言册,给同学们留个纪念好吗?

2、板书:设计毕业留言册

二、新授

1、观看三张典型的毕业留言册设计,问:毕业留言册包括哪些内容呢? 板书:相片、小插图 ——图片

个人信息、毕业留言——文字

2、总结:毕业留言册特征就是“图文并茂”。

3、怎样的图文并茂才能恰当地表现自己的风格呢? 板书:色调、排版、主题

4、对比两张设计,体会风格的不同,给人的感觉不同。

5、虽然风格各不相同,但它们最常见的排版模式主要可以归纳为四种: 图形模式、相册模式、海报模式、主题模式

6、试一试,上台尝试按照个人信息里的提示重新排版一张未设计完的留言册。

第二课时

一、学生作业

设计一张适合自己个性特点的毕业留言册。

二、作业点评

主动展示自己的设计作品,跟同学们说说自己的设计的想法。

三、拓展总结

让我们好好珍惜快乐的小学时光,好好珍惜同学友情。毕业留言册设计好了,打印多张,同学们互相赠送,可以作个纪念。

第8课

框住记忆

教学目标:

1、学习利用各种材料设计制作富有个性的相框,培养学生动手制作的能力;

2、学会几种常用的制作技巧,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种材料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用自己的作品美化生活。通过废旧物品的巧妙利用,树立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各种制作方法、技巧

教学难点:怎样根据材料的特点,结合照片的风格进行创意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题 谈话导入:“在人生的成长过程中,我们总爱把一些有纪念意义的精彩瞬间用相机“咔”“咔”“咔”“咔”的拍下来,然后冲洗成照片来保存,那么同学们想不想自已动手对以前的那些照片进行艺术加工处理,让他们变的更美更有纪念价值?”板书课题—— 《框住记忆》

二、欣赏探究

1、首先,请同学们欣赏课件,仔细观察同一张相片处理前和处理后的区别。

2、欣赏完了这些作品后,引导学生讨论它们的制作材料和方法,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

三、展示学生带的材料、并进行创意思考

四、实践制作

第二课时

学生继续作业

(动手前先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比如剪刀、美工刀的作用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安全,不要伤害到自己和别人。)

一、学生根据自己的设计思路动手制作。制作中老师应个别辅导,教会学生一些制作方法和技巧,(分解一个实物的制作方法)突破这节课的重点,二、综合运用以往所学的各种制作方法,鼓励同学之间互相帮助,团结协作,材料共享、互换。

三、展示评价

以小组为单位,每组推选出1-2幅优秀作品到前面来展示,说说自己怎样选材,怎样创意,最满意的地方在那里等等。整个过程老师起个引导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四、课后拓展

第9课

光辉的艺术形象

教学目标:

通过欣赏我国古今优秀雕塑作品,散步历史,开阔眼界,提升审美才能。同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使学生提升认识、增强民族骄傲感。

重点和难点:

1、懂得祖国长久的美术传统,增强学生民族骄傲感。

2、让学生懂得一些雕塑基本知识,认识雕塑是雕和塑的总称,并认识和区分圆雕与浮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一、出示精巧的雕塑作品,(圆雕、浮雕),激起学生学习兴趣,认识雕塑是雕和塑的总称,以可塑的(如粘土油泥)或可雕刻的的(如金属、木、石等)材料,制造出各种具有实在体积的形象。一般分为圆雕和浮雕两类。板书课题。

二、讲授新课:

1、重点欣赏《井冈山会师》《黄洋界保卫战》。

2、设问:作品表现了这艺人什么动作?

3、赏折《黄洋界保卫战》。老师简述内容:

3、欣赏反映近代革命抗争的雕塑。老师用简单的语言介绍作品:

《虎门销烟》是浮雕作品,描写了广州虎门人民毁灭鸦片,进行反英抗争的伟大壮举。《收租院》是泥塑作品,描写了一位不满地主剥削,百愤交集地怒视着地主的农民的形象。

《武昌起义》是雕塑作品,着重描写革命战士手握步抢向前冲锋的英雄形象。老师归纳学生小节:作者以简练的手法,突出英雄形象。

4、欣赏现代雕塑。

《和平鸽》是不锈钢雕塑。《水族姑娘》是木雕作品。

5、赏折《九龙壁》

简述九龙壁是浮雕作品,象征中华民族的龙的形象,惟妙惟肖,雕刻十分真切。

6、欣赏古代石雕作品:

《卢舍那大佛》是洛阳龙门石窟中的一个坐佛,表示光明普照,代表智慧。

《云岗石窟佛像》是西安大同云冈石窟中的露天大佛,身印度式的袒露右肩的袈裟,身躯比例均称,手法简练概括。

老师小节时,指引学生感受人物造型特点和审美意识,我国古代雕塑有长久的历史和光辉的成绩,雕塑技法水平高,艺术性强,是中华民族的可贵财富。

第10课

写意山水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学习中国画的写意山水,初步了解中国山水画发展的概况,并对其材质、形式和内容有所认识。

2、掌握山水画的步骤方法,能理解“勾、皴、染、点”的含义。

3、通过对中国山水画作品中表现的传神与魅力特点的欣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中国画绘画表现能力,以及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

4、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美术活动,掌握美术欣赏、评价、表现等基本方法,形成良好的美术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初步了解山水画的内容、形式,并掌握山水画的四个步骤。教学难点:能用笔墨表现山水,理解诗境与画境的统一。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一、情境激趣,感受山水画

1、播放山水画创作历史的短片——中国山水画源自汉代,在魏晋南北朝独立发展,于唐代步入青年,于五代宋初成熟。代表作主要有顾恺之的《庐山图》、张志和的《渔歌》、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和《临流独坐图》等等。这些作者既是画家又是诗人。《渔歌》就是张志和根据颜鲁公所赠《渔歌》的诗意再结合自己的生活环境创作的;王维的田园诗和山水画被苏轼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近代山水画画家,如黄宾虹、齐白石、傅抱石富有个性的、具有现代情趣的艺术语言,推动中国山水画的技法向更高更新的水平上发展,使我们祖国古老的民族绘画之树呈现出灿烂的青春光华。

2、播放有诗情画意的山水风景配以山水为内容的音乐,引导学生进行仔细的欣赏与观察,并提出“你知道有哪些描写和赞美祖国山水的名诗名句”的问题,然后组织学生对“你看到的山水和画家笔下的山水有何不同?”的问题展开讨论。

3、揭题:中国古代诗人用文字做笔墨,寄情山水,而画家用笔墨做语言,抒情达意,让我们一起走进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殿堂。出示课题“写意山水”。

二、技法示范,体验山水画

1、毛笔运笔及国画用墨的方法。

(1)毛笔运笔的方法:中锋、侧锋、逆锋、顺锋(教师演示,如左图)。表现云和水多用中锋,画出的线条轻盈流畅;表现树木则多用逆锋,画出的线条则苍劲、雄健。要画出一幅好的山水画,线条一定要刚柔相济,有质有韵,韵是线条运动的韵味、韵律、节奏,表达主观的精神,质是描绘客观对象的真实写照。

(2)国画用墨的方法:焦、浓、重、淡、清(教师演示,如下图)。让学生先体验破墨法,即浓破淡、淡破浓、水破墨、墨破水、色破墨、墨破色的效果,然后用泼墨法来体

现水和墨浓淡相宜的层次。

2、示范中国写意山水的传统技法:

三、主动参与,学作山水画

1、展示选好的几幅漂亮的自然山水风光图片(右图),要求学生观察并思考如何表现近山、远山、近树、远树。

2、选出自己最感兴趣的自然风光,画一幅构图比较完整的山水画。教师则巡回指导,协助解决创作中遇到的问题。

四、多元评价,展示山水画

从能否认识中国写意山水画的绘画形式、内容和特点;能否通过欣赏写意山水画,评价传统中国画魅力所在;能否用简单的勾、皴、染、点等山水画技法,体验笔墨趣味等几个方面,进行多元评价。

1、对课堂练习先做一番自我评价。

2、然后给同桌或同组同学评价。

3、展示代表性的作业,教师进行点评。

4、最后让学生们给自已创作的山水画配以恰当的诗句。

五、拓展延伸,创作山水画

11彩墨人物

教学目标:

1、利用墨与彩的调配变化与宣纸特征画有趣味的儿童彩墨画,体验彩墨游戏的乐趣。

2、通过活动,使学生初步了解彩墨画中水分的控制及笔和墨的运用,培养学生的彩墨表现能力。

3、通过活动,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教学重点:

运用彩墨大胆表现,体验乐趣,表达感受。教学难点:

合理运用点、线、面,使画面具有节奏感。教学准备:

水彩、墨、毛笔、宣纸、水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一、组织教学,导入新课。

1、教师检查学生的绘画材料和工具。

2、复习旧知;上半学期我们玩了一堂彩墨游戏课,大家还记得需要使用什么材料和工具吗?

3、师语:今天,我们再来玩一玩彩墨游戏。

二、尝试、探索、感知。

1、学生用笔蘸上颜料或墨,结合水在宣纸上尝试作画。

2、说一说,你有没有什么有趣的发现?

(学生交流,教师引导)要点:(1)水分的多少。

(2)用笔的变化。

3、说一说,在画画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探讨解决的方法。

4、师语:想不到一张薄薄的宣纸能产生出那么多意想不到的效果,真是好玩极了。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大师们玩的游戏吧!

三、欣赏、深化认知。

1、出示张桂铭的《觅》。

(1)介绍这幅画的作者及画题。

(2)仔细观察画面,你发现了什么?你觉得那代表什么?(师引导学生体会画面上墨色的变化以及用笔的手法。)

(3)播放幽雅、轻快的音乐,让学生想想这幅画上表达的内容。(4)交流想法。

(5)师语:画家运用了点、线、墨块和色块,使这幅画显得既有层次又有节奏感,使人产生无限的遐想。

2、出示学生范作,欣赏、研究、讨论都用了哪些特别的技法。

四、学生作业。

1、学生自由创作,教师鼓励并指导。

2、展示自己的作业,向大家介绍自己的画面。

3、学生自评、互评。

五、课堂总结。

第12课

木版画

教学目标:

1、培养热爱版画艺术的情感

2、了解版画知识

3、学习简单制作技法,培养学生的表现能力。

[教学目的:

1、培养热爱版画艺术的情感

2、了解版画知识

3、学习简单制作技法,培养学生的表现能力。

教学重点及难点:木版画基本知识,木版画的制作过程。,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一、揭示课题:木版画

二、讲授新课:

1、版画是绘画的重要品类之一。它以板为媒介,画家运用刀和笔以及其它工具,在不同材料的板面上进行刻画,通过印刷可复印多份原作。后发展成独立的艺术形式,即现代涵义的版画创作。

2、版画作品精炼、独物,易于保存和收藏、传播,深受人们喜爱。

3、版画创作极为重视工具和材料的处理,不同板材、技法的处理,创作出的版画风格也各有不同。

4、版画的种类:(1)木刻版画

(2)铜版画、石版画(3)纸版画

5、木版画:

(1)木版画知识:

木版画俗称木刻,源于我国古代。雕版印刷书籍中的插图,是版画家族中最古老,也是最有代表性的一支。木版画,刀法刚劲有力,黑白相间的节奏,使作品极有力度。

(2)木版画的制作制作方法步骤: A、材料:木板(三夹板等)、刻刀、色彩等。

B、步骤:木板——雕刻——涂色——拓印(板书)

6、木版画作品欣赏,注意它们的黑白灰和点线面的分布和处理: A、《风景》水印套色木刻 B、《痛苦的呼号》黑白木刻

7、归纳木版画的分类和特点。(1)、黑白木刻:单色、黑白对比

欣赏、归纳。(2)、油印套色木刻:多板套色,色彩深厚。(3)、水印套色木刻:水色滋润、清新抒情。

三、布置练习,学生制作,教师指导:

设计一幅木版画,注意刻出刀味来。用薄木板或吹塑纸上进行版画作业。

注意它们的黑、白、灰和点、线、面的分布和处理。

四、师生共赏作业,五、小结,表扬。

第13课

陶艺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中国的瓷器是传统艺术中的瑰宝,它代表了中国在世界制瓷领域中高超的工艺制造水平,是中国伟大的发明之一。使学生了解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制瓷工艺、造型、装饰及不同窑场产品的艺术特征,学会运用正确的方法去观赏陶瓷艺术。

2、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情趣。教学重难点:

1、中国瓷器的生产和发展,瓷器与陶器的区别。

2、瓷器的造型、装饰、色彩及艺术特色、特点。

3、主要名窑的产品特征。

4、主要是有关历史知识和历史背景,除了在教学内容资料作些简要介绍外一些专业名词和有关的历史文化知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组织教学:

二、讲授新课:

(一)引导阶段

通过提问,让学生讨论,展示图片资料,播放教学媒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出示图片让学生教学观察、讨论,并做好记录。

(二)发展阶段

播放作品让学生欣赏,教师根据陶瓷艺术的欣赏方法,从器皿的外形上、纹饰上、釉色上来进行讲解。

引导学生对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了解。

(三)课后拓展

我国瓷器在造型和装饰艺术上的特色

从东汉到南北朝,我国青瓷逐步成熟起来,但这一时期的瓷器无论是造型还是纹饰都与青铜器有联系,这时瓷器的造型特征是清秀挺拔,与当时人们的审美爱好相一致。

隋代瓷器造型有以下特征:

(1)胎体的可塑性和耐火性能加强,显得秀气。

(2)罐类器形一般为短颈、直口、圆腹。

(3)器物为小平底,底下有圆饼状实足。

隋代瓷器的纹饰常见的有几何纹、花卉纹、动物纹、人物纹,色彩也比较丰富。

元、明、清三代,中国的瓷器仍不断有所发展。白地蓝花的青花瓷器,始于元代,成熟于明代,并成为明、清两代瓷器生产的主流。

三、作业并小结:

用陶泥塑造一个器皿,使学生加深对陶瓷工艺的了解,增强学生对陶瓷艺术美的认识。

第二课时

一、学生继续作业

二、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

三、同桌互评

四、教师总结

第14课

名家名画

教学目的:

了解中国古代人物画的发展,并能主动欣赏部分名家的作品。课时:1课时

教学重点:中国古代人物画在不同时期的绘画风格。

教学难点:怎样通过社会背景、作者背景来赏析名家作品。教学过程:

一、由课本图片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同学们学了这么多年美术,肯定对中国画也会有一定的了解,谁知道中国的分类有哪些?

学生回答:花鸟画,山水画,人物画。(并给予学生肯定和鼓励)

由此进入课题:中国古代人物画

二、讲授新课

人物画在中国画艺术中,是最早成熟的一个画科,两汉、晋唐、五代期间,一直占着主导地位,宋、元以来才日渐为山水所替代,但人物画仍在若干方面变化发展,产生了很多成就卓著的大画家。

1、中国画的分类

按表现内容可分为:山水、人物、花鸟 按表现形式可分为:工笔、写意

2、中国古代人物画的发展 人物画的早期发展——战国 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人物画特点 人物画的成熟期——唐代 人物画的承前启后——五代

周文矩:擅长画人物、仕女,他的画师法周昉而略有变革,常用颤掣的笔调画衣纹,给人以简率自然之感。他作画在题材内容上着重表现现实人物,并着意思想情感的揭示。

例图详解:《琉璃堂人物图》

顾闳中:江南人,五代时期南唐宫廷画院的画家,擅长画人物。《韩熙载夜宴图》是顾闳中唯一的传世作 例图详解:《韩熙载夜宴图》——听乐、观舞、休息、清吹、宴散。

三、小结

1、战国时人物画的早期发展阶段《人物龙凤图》、《人物御龙图》

2、两晋南北朝是人物画的进一步提高阶段《洛神赋图》、《女史箴图》

3、唐朝是人物画的成熟阶段《步辇图》、《历代帝王图》、《簪花仕女图》等

4、五代是人物画的承前启后阶段《琉璃堂人物图》、《韩熙载夜宴图》

第15课

古字古印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古老汉字的起源,甲骨文、金石文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感受传统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探讨古字古印的审美价值和实用价值。

3、培养学生对古字古印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教学重点:了解古字古印,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动手动脑能力。教学难点:古印的的创造制作过程。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教师提问导入:

1、同学们,汉字对我们的生活重要吗?

2、中国最早的汉字出现在哪里?(龟壳、兽骨)

二、授新课

(一)古字

1、最早的文字我们称之为什么?(甲骨文)

2、甲骨文图片欣赏

3、特点:表形、表象、表音三方面兼而有之,既有很强的实用性。甲骨文造字中最具审美意味的形式是用两个或更多的“象形字”。

如:“日、月”为“明”;“人、言”为“信”

4、甲骨文临摹作品欣赏

师:看看这些古文,说说他们像什么?(个别学生举手说说,感兴趣的同学利用课余时间查找你感兴趣的一两个古字)

5、金文: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称为金文,它由甲骨文演变而来。(教师多媒体展示西周著名的散氏盘)

西周散氏盘以其长篇铭文而著称于世,铭铸于盘内底上,作方形共19行,全篇总计357个字。、欣赏后人临摹的金文,体会其由甲骨文的演变

(二)古印

1、学生观看有关古代皇帝玉玺的电影片段(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2、什么是篆刻?(比喻精心书写或过分修饰文字及雕刻印章。因印章多用篆文刻成,故称篆刻。)

3、特点:以篆书的笔法、雕刻的刀法和绘画的章法三者综合的印章上,虽只有方寸大的天地,却是一个广阔的艺术世界。

4、欣赏古印作品

5、欣赏百猪肖形印(汉代肖形印)特点:造型简练、形象生动

6、阳刻与阴刻

7、学生了解篆刻工具

8、学生看篆刻视频

9、学生揣摩教材的肖形印篆刻过程,教师给以实物讲解加深学生的理解。

三、学生实践 做一做

用橡皮擦学刻一枚肖形印,可以篆刻自己的生肖。

1、设计草图

2、教师巡视指导

3、教师讲评,分析,纠正

4、教师出示十二生肖图案

四、小结

五、课后延伸

1、学生课后寻找要篆刻的图案材料,加以修改自己的设计草图。

2、准备下节课学具:橡皮擦、刀、印泥、笔纸等。

第二课时

一、组织教学,检查学生的设计草图与学具准备情况

二、教师口头讲述篆刻过程

三、学生动手实践

四、教师巡视指导

五、作品展示

六、师生点评

七、小结

第16课

毕业小展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懂得请柬是具有简易、实用、页面设计庄重、大方、美观等特点,并学习请柬制作的方法。

2、通过请柬的制作,提高学生的设计、制作能力,培养尊敬师长,友爱同学的品德增进师生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用剪贴手法设计和制作请柬。

难点:

1、构图设计.2、恰当选择材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你用过请柬吗?谁能说一说请柬的用途? 结合学生回答导入新课。

对了,它能显示爱心,表达美好的祝愿,给我们增添欢乐,友谊和节日气氛,如果我们能够运用自己已掌握的图案基础知识,自己动手制作,那么,不但能够节约,而且会使人更感亲切,更有意义。

(板书课题:请柬设计与制作)

二、请柬欣赏:(出示请柬范图、引导欣赏并边板书)

请柬的内容:图案设计,邀请人姓名,邀请时间地点,活动内容等。

请柬的形式:有平面的、立体有声的;横式的,竖式的;心形的、树叶形的及不规则形的。

制作的方法有:摄影的,色彩绘声绘的,镂印喷刷的以及剪贴的。包括利用多种材料拼贴和利用废旧彩图纸剪贴制作的等。请柬的制作要求:构思巧妙,形式新颖,造型优美,工艺精致。下面重点介绍一下利用废旧彩图纸剪贴制作请柬的方法。

三、剪贴请柬的制作步骤:(边演示制作步骤边讲解、边板书)(1)构思、设计

(2)准备一张较厚的纸,按所需形状剪裁。

(3)选材、配色:废旧的画报和图片本身就有一定的图形和色彩,我们就是要利用它选取我们所需要的部分图形。要注意色彩配置鲜艳、明快。

(4)剪贴;剪取合适的图形,按设计稿依层次贴到纸上合适的位置。

(5)整理画面: 看看什么地方需调整,什么地方空了需添画。

5、学生课堂作业

(1)请两位同学到讲台前各拼贴一张精美的请柬

(2)其它同学在座位上开始设计制作剪贴请柬,形式的不限。

教师巡视辅导,交待注意事项:

构图时要注意疏密、虚实关系;配色要鲜艳、明快图案和文字要眉目清楚剪贴花纹线条要流畅不要把连接处剪断了。

6、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

一、与学生一起分析、讲评作业,并对优秀作业进行表扬。

二、学生互相交换请柬。

上一篇:《怀菊花》作文300字下一篇:职业规划与三生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