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

2024-08-28

浅谈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共11篇)

1.浅谈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 篇一

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必要性论文

摘要:感恩教育即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的培育和发展受教育者感恩品质的教育实践活动。在高校中,我们强调的是,学校德育工作者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的人文教育。本文阐述了感恩教育背后深刻的理论依据,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必要性。

关键词:感恩教育;理论依据;必要性

感恩,就是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当感恩涉及在教育方面时,它主要包括认知、情感、实践三个层面的教育引导。近些年来,全社会对感恩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对当代的大学生来说,感恩绝不是口头上简单的一说,学会感恩,拥有感恩之心,更是一种责任意识、自立意识、自尊意识、奉献意识和健全人格的表现。

一、感恩教育的理论依据

(一)孝悌理论。在中华民族悠久的文明史中,“先王以孝,以顺天下”、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百善孝为先”等古语,表达了孝文化对于社会、国家、个人的深远意义。孝,即对父母还报的爱,悌,指兄弟姐妹间的友爱。在孔子看来,孝悌是做人、做学问的根本。孟子在此基础上所提出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思想,将孝悌推广到了他人和社会。再到宋明时期,理学家们形成了天人合一的博爱思想。除此之外,还有像“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这样的典故,表明了动物都懂得恩情的回报,感恩,对于人来说的不言而喻的道理。所以,当代的大学生应谨遵孝悌理论的精髓,还要将这种感恩之念放大至爱祖国、爱社会的情感与信念。

(二)人的社会性。“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社会的人,人的本质在于它的社会性。人类从事的实践活动也是具有社会性的,哪怕是看似单个人的劳动,也不能说是孤立的活动。就如糕点师傅一个人在工作室做糕点,表面看来是他一个人,但仔细思考,我们会发现,其做糕点的原材料来自于别人的加工制作,其糕点的`手艺也是向别人学习,继承下来发展创新的结果。所以,具有社会性的个人,其发展必须是在社会交往中实现的。当代的大学生作为一个社会群体,生活在一个多层次、复杂的社会大环境之中,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离不开这个大环境各方面的给予,同时这也是必须的。为此,感恩教育基于该理论的意义就凸显出来了。通过教育来点拨、引导学生识恩、感恩生活,树立乐观的生活态度,形成施恩及报恩的行为习惯。

(三)情感教育理论。情感教育是一种教学模式,需要创设和谐的教学环境,重点是处理好情感与认知的关系。情感教育强调被教育者的切身体验,养成一定的情感态度,提高教育者的道德人格。通过情感教育,可以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利于良好人际关系的构建,社会化的发展,总之对人的生存具有积极影响。在情感教育理论方面,有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情感教育理论、苏霍姆林斯基的“情感动力”思想、斯卡特金的情感教学理论等等。在我国的情感教育方面的研究中,目前,取得较大成果的是朱小蔓教授。朱小蔓教授在肯定张志勇在其专著《情感教育论》中观点的基础上,阐述了自己的观点:情感教育强调情感向度,具有渗透性,但也离不开认知教育过程。通过探究,我们又可以得到一种感恩教育方面的认识:要从当代大学生具有高度的情感敏锐性这个特点出发,进行情感教育,从而取得良好的效果。

(四)心理学依据。人人都有生理、安全感、爱与归属感的需求,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实现自我价值。这些需求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有着系统的阐述。通俗的说,当一个人吃饱了肚子,才有力气去谈实现自我价值的需求。那么,当一个忍饥挨饿的人得到他人食物的帮助时,正常情况下是会产生感恩心理的,这促使他学会珍惜,好好活下去,实现自己的价值。同时给予帮助的人获得的便是尊重。然而人的需求、欲望是永无止境的,一个人要对自己已经拥有的学会感恩,人生才能在不断的追求中获得平衡和幸福感,一个自私、狭隘,不懂感恩的人拥有的再多,也无法体悟生命的真谛。所以,当代的大学生在追逐梦想的过程中,如若坎坷失意,不妨静下心来,思考自己所拥有的,学会感恩,调整好心态,在新的逐梦旅途上整装待发,扬帆起航。

二、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必要性

(一)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的需要。感恩自古是中华民族追求的优良传统之一,正是中华民族的这种优良传统造就了绵延千年古老灿烂的华夏文明。以孝悌理论为依据,当代的大学生要以“敬”的态度对待父母、长辈,而且兄弟姐妹之间要做到和睦友爱。在此基础上还要将这种爱放大至他人、社会中去,以此传承中华民族的感恩精神,将感恩的优良传统发扬光大。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直是我们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我们所需要的和谐社会,必然是拥有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这些基本特征的社会。而感恩教育所要表达的正是对自然、生命的敬畏之心。敬畏之心是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心理基础。对当代的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就是要让他们以感恩之心做人,以敬畏之心做事,以一种健康的心态、健全的人格面对人生,促进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增强社会责任感,推进社会的和谐和稳定,提高社会整体的文明程度。

(三)促进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在当下的一些大学生身上存在着这样的问题: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漠、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淡薄、心理素质欠佳等等,其根本原因是缺少感恩意识。而感恩教育正是对当代大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健全人格,提高综合素质的必要教育内容。要通过感恩教育,让大学生能够自觉自愿感知生活中的美好事物,自觉的修身、修性、修德,完善自我,才能在当下多元、复杂的社会大环境中,自身得到良好的发展,健康的成长。

参考文献:

[1]常凯文.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令人忧[J].教育教学论坛.(02)

[2]王素萍.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研究.[硕士论文].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3]朱小曼.情感教育的意识和机制.教育研究.1993(7)

2.浅谈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 篇二

一、励志感恩教育

励志这一词源自我国古代, 表达要做什么样的人的意愿和决定达到某种目的而产生的心理状态。励志教育, 就是指勉励学生树立目标, 并积极创造条件实现目标的教育。陶志琼博士认为, “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 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 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1]这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 是一种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 更是一种以人格完善为目的的人性教育。进入新世纪, 学校德育已摆脱了政治化教育模式, 开始关注道德教育。以日常生活为导向, 从普遍性问题入手, 遵从道德形成客观规律, 顺应知、情、意、行的发展, 多方位、多途径实施感恩教育。使我们的学生有情感、有爱心、有灵性、有怜悯之心, 敬畏生命, 知耻知荣, 知恩报恩。

二、大学生励志感恩教育现状及成因分析

普兰特在《简单生活》中描述这样的一个现状:“当今的年轻人正沉浸在经济增长所取得的财富中, 享受着充分的自由。社会的急速发展使得传统‘观念’‘规范’以及‘认真’态度随之消失, 取而代之的是欲望的急剧膨胀。”[2]现在大学生的主体是“90后”, 由于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 致使“90后”中的相当一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 特别是一些“95后”, 他们从小的生活就很富足, 有些做事方法和原则在我们看来都显得特别“自我”, 遇事不管不顾, 很少考虑他人的感受, 多以自我为中心, 养成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好的品质。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 在祖国遇到大灾大难的时候, 如汶川地震、玉树地震、洪涝等自然灾害的时候, 一部分“90后”前往现场赈灾, 慷慨解囊, 并且不愿意将自己的名字留下, 只为灾区的群众奉献一份自己的爱心;他们看到乞丐, 会买一顿可口的饭菜亲自送给乞丐;看到流浪的小猫小狗, 也会领回自己的家中;甚至看到狗贩子以不合理的价钱卖狗, 来践踏爱狗人士的爱心, 他们也不惜花天价将小狗从狗贩子手中救下……这些都说明了他们有最善良的成分。当然, 导致他们对感恩的认识与正确的感恩存在差异的原因有很多, 包括年代背景、生活环境、家庭教育等诸多因素, 使他们具有独特的情感和不一样的精神特质, 这是我们道德教育需要改变的现状, 也恰恰是我们所面临的困境。造成这种现状的, 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 当前社会正处于转型期, 多元文化影响了大学生的价值观。发达的网络环境, 在给人们生活带来快捷便利的同时, 也带来了消极的影响, 各种负面事情的报道, 朋友圈、微信圈不当言论的发表, 追求奢侈生活、崇尚拜金主义的思想等都强烈冲击了学校教育的影响力, 道德缺失、诚信缺失的现象屡见不鲜, 致使涉世不深的大学生感恩励志意识淡薄, 价值判断模糊不清, 直接影响了大学生的价值取向。

其次, 学校教育片面地追求升学率和就业率, 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教育的育人功能。现在的大学生, 多数是经过十年寒窗苦读后在高考中的成功者, 各科文化知识掌握得较为扎实, 也历经了多年的感恩励志教育。但即便这样, 也会面临诸多困扰:一方面喜于自己的知识含量和所处的社会层次;另一方面又觉得前途渺茫, 缺乏远大志向。而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缺乏创新, 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较为落后, 忽略了道德的情感体验和认知内化。没有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致使感恩励志教育在思政视域下一度被淡出视野。

最后, 多数家庭把学习成绩好坏作为衡量教育的唯一标准, 忽略了道德品质培养。当代大学生责任观念淡薄, 依赖思想严重, 多以自我为中心。而家长又常常忽略对孩子的独立性教育, 父母对孩子的照顾多体现在生活方面的无微不至, 却忽视了道德品质教育。部分学生从小就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 没有集体合作意识, 缺乏团队精神, 一旦碰到逆境或困难的时候, 还会经常抱怨老天的不公, 却很少反思自己身上存在的问题, 没有关爱他人的意识, 对父母及家人更是缺乏应有的尊敬与孝顺之心, 只知索取不懂感恩。

三、提升大学生励志感恩教育实效的路径

学会感恩励志, 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尤为重要。懂得了感恩励志, 才会少些抱怨, 多些宽厚;少些仇恨, 多些友善;才不会轻易被困难打倒, 被挫折击败;才能在社会中与人和谐相处。感恩励志教育实效的提升, 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网络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进而营造一个良好的感恩励志环境。

(一) 营造全社会励志感恩教育良好氛围

和谐互助的社会环境对大学生有很重要的影响。政府部门应对感恩励志教育大力提倡, 从加大感恩励志教育经费的投入, 到积极宣传感恩励志的先进事迹和典型人物, 充分发挥媒体的宣教功能, 利用网上思政教育的优势, 建立网络平台, 开辟学习资源库;采取新闻媒体报纸互联网等一切有力手段, 鼓励当代青年特别是大学生群体学习先进典型和事迹;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记录到网络上, 进行正能量传播;提供给大学生良好的实践环境, 如开展志愿者活动、实习与就业调研、社区服务、社会实践, 等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生活和工作的不易, 体会社会和他人对自己的帮助, 进而将感恩意识转变为具体的感恩励志行动。

(二) 完善高等学校励志感恩教育机制

高等学校是大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重要场所, 也为感恩励志教育得以实施提供了重要保障, 因此一定要优化学校环境, 完善高等学校感恩励志机制。一是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作用, 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师用具有代表性的真实的典型案例来引导学生懂得感恩。二是渲染校园环境, 以此陶冶学生的情操, 用和谐的校园文化来提升学生的感恩励志意识。三是注重教师的言传身教作用, 发挥团学组织的力量, 指导教师要充分利用特殊节日以及特定场所,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感恩励志方面好的想法, 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 提升父母对家庭励志感恩教育重视度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孩子有很大的影响。要想让孩子学会感恩励志, 父母就应该从思想上树立正确的感恩励志观, 从自身做起, 从点滴的小事做起, 要率先垂范, 在日常生活中孝敬父母, 认真工作, 努力持家, 善待他人, 本着积极向上的态度生活工作, 这样, 自然会对孩子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如一个年轻妈妈在孩子面前, 能够对公婆孝敬有礼, 孩子一定会记在心间, 并以母亲为榜样, 反之, 情况也会相反。所以, 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孩子会起到很重要的示范作用, 感恩励志教育是离不开好的家庭教育的。为人父母, 一定要记住这一点。

四、践行励志感恩的途径

感恩励志教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 传统道德产生于封建社会, 是封建统治者的统治工具, 其中许多规范在现实社会中显得格格不入, 孝道文化的重新思考势在必行。而励志教育又是激励个人成长成才的关键因素, 不容忽视。

(一) 重视孝道, 关怀父母

大学生在更多希望得到父母理解的同时也要理解父母的一些真实和内在的需求。而现在的大学生恰恰缺少的就是与父母的主动沟通, 出现了沟通障碍。大学校园在给学生提供自由和宽松环境的同时, 更要加强感恩励志教育, 增强实践内容, 可利用团日活动或是社团组织, 开展主题鲜明的教育活动, 即使是一次以孝心为主题的班会, 或是给父母电话和短信的问候, 都能够给父母一些关怀和精神慰藉, 收到很好的成效。

(二) 推己及人, 关心他人

大学生这个群体很有特殊性, 一是文化程度较高, 二是接受新鲜事物能力较快。如果能让感恩励志的意识深入到他们的头脑中, 这个群体定会发挥最大的潜能, 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感恩励志, 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影响身边的人。所以, 重要的就是要在这个群体中强化感恩励志的深远意义, 让这些从小生活在蜜罐里的学生, 在懂得孝敬父母、感恩亲人的基础上, 推己及人, 主动去关心他人, 为和谐社会的进步贡献力量。

(三) 回馈祖国, 关爱社会

每个人都是作为社会人而存在的, 不是孤立的, 人与人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 如果社会大的环境始终充满着正能量, 人们之间实现互助的生存模式, 那么就真正地达到了和谐的状态。当代大学生在积聚知识能力的同时, 要通过多种途径, 如网络新闻媒体等来摄取积极能量, 提升感恩励志意识, 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践行感恩励志教育。如感动中国中的徐本禹, 放弃大都市的繁荣, 毅然投入到贫困山区教学;再如“最美女教师”“最美医生”“最美护士”, 等等, 这些都在传递着正能量, 通过对他们先进事迹的宣传和报道, 来形成一个好的社会环境, 进而促使大学生很好地践行感恩励志, 关爱社会, 回馈祖国。

感恩励志无论在家庭的维系、政治的稳定、经济的发展等方面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对中国的影响是长期而深远的, 感恩励志是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出来的人类传统美德。不断加强励志感恩教育, 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创建精神文明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大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 在学好文化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同时, 更要树立起知恩图报、励志向前的信念。应该积极实践, 升华人格魅力, 要深感自己身上的责任重大, 努力全面地提高自己, 做到孝父母, 亲人民, 爱祖国, 达到家庭和睦、社会和谐、祖国更加强大的最终目标。

摘要:感恩教育是一种完善人格的人文教育, 励志教育对人的行为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感恩励志教育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一颗璀璨的明珠, 作用在于唤醒人性的回归, 在传承传统美德的同时实现教育的当代价值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 感恩励志教育在探索大学生德育教育的新方式, 剖析德育教育中的感恩文化, 显得意义重大。

关键词:大学生,感恩,励志,教育价值

参考文献

[1]陶志琼.关于感恩教育的几个问题的探讨[J].教育科学, 2004 (04) :10-13.

3.浅谈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 篇三

关键词:感恩教育;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9-0091-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29.055

感恩就是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主要包括三个层次:首先是认知层次,即在内心认识、了解、认可自身所得到的恩惠;其次是情感层次,即在认知的基础上,内化为回报恩惠的情感;最后即实践层次,是在萌发感恩情感的基础上,外化为报恩及施恩行动,拥有甘于奉献的精神状态等。感恩教育即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培育和发展受教育者感恩品质的教育实践活动。同感恩的三个层次一样,感恩教育也经过认知、情感、实践这三个层次,这三者相互配合、相互渗透、相互作用,促进感恩教育实践活动的施展。

一、感恩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父母养育之恩教育的缺失

现如今的不少大学生拿着父母的血汗钱,在KTV深情唱着《父亲》,看到这样的现象着实讽刺。有不少大学生平时不怎么和父母联系,只要联系,那么就是伸手要钱,从不知道体谅父母的艰辛,反倒是埋怨父母没有给自己创造良好的经济条件,处在身在福中不知福的无知状况。

(二)老师教诲之恩教育的缺失

因为迟到遭到老师的几句批评,某大四考研女学生强烈不满,假意给该老师倒水之际,将开水泼在那位老师的脸上,以此泄恨。结果造成该老师面部、颈部等处严重烫伤,直接影响了其正常的教学活动。警方介入调查此事,该学生得到了依法依规的处理。该事件中女大学生自毁前途的做法令人感到匪夷所思和咋舌。近些年来类似这样的事件屡见不鲜,师道尊严面临着危机。林语堂先生曾说:“一个受过教育的人,首先应该是通情达理的。”当下的大学生上课迟到、逃课,无视老师、不尊重老师的现象颇多,而且对于自身的不良行为,并没有认识到有失偏颇,不能反省自己的错误,依旧我行我素,偏激者则可能会丧失理智,盲目对抗,做出自毁前程的事情来。

(三)社会责任感教育的缺失

一个人身处社会必然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个人的成长发展一方面需要从社会中索取,另一方面体现在对社会的回报。但现在的大学生有不少是缺乏社会责任感的,他们强调的是个人意识,只注重自我价值,自我利益的实现和维护,忽视了对他人、社会的关心和帮助,自私自利。

(四)自我价值的迷失

近日,我听闻一个震惊的消息,我的初中同桌,于两年前自杀,该男生在上初中时,各个方面都很正常。在进入高中学习之际,性格忽然变得怪异,不爱与人说话,上课回答问题时,会说些答非所问或莫名其妙的话语。针对这样的情况,他的父母在其念大学之际还曾将他带往医院进行心理治疗,结果不甚理想,最后他竟跳楼身亡。

想来,甚觉可惜,尤其是对于含辛茹苦将他养大的父母,白发人送黑发人,不免悲从中来。当下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让不少大学生不堪重负来自各方面的压力,极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对自我价值认识不清。有些人存在完美主义的倾向,觉得自己就应该受到所有人的喜欢与肯定,无法忍受别人些许的质疑与不满,内心与外界严重失衡,做出不可理喻的行为来,这是自我价值意识过高的表现。而另一些人则刚好相反,没有树立正确的自信、自尊、自爱的意识观念,过于贬低自己,害怕失败,没有勇气付诸实践,不从自身找原因,而是一味地推卸责任、怨天尤人、抱怨外界,这是自我价值意识过低的表现。无论哪种情况,都反映着自我意识与现实的失衡,都是自我价值的迷失。

二、感恩教育的对策

(一)家庭方面

1.转变教育观念

在有些家长看来,教育孩子,打骂是必须的手段,其实,不妨用赏识的眼光来看待孩子的发展,给予其更大的信心,使他们把握好自己的人生,学会感恩生活。近期新出的一档综艺节目《变形记》很有看点,无论父母还是孩子,相信在观看的过程中会有不少的感触和收获。

2.培养感恩情怀

有这样一则故事:一家三口在饭桌上吃着饭,却让年过古稀的老人拿着破碗独自在角落里吃饭。有一天家里的小孙子向父母说道:“爸爸、妈妈你们要把爷爷的碗给我留着。”父母听了心里觉得很是奇怪,问孩子要一个破碗干什么。这时候孩子说道:“我以后也要拿那个碗,让你们像爷爷一样在墙角里吃饭。”这句话让他的父母大为震惊和悔悟,赶忙将自己的父亲请到饭桌上吃饭。所以,家庭生活中的感恩教育,父母必须以身作则。首先父母要有感恩的心,尤其是对自己父母养育之恩的表达,就像那则小男孩摇摇晃晃给妈妈端来洗脚水洗脚的广告,父母的言行举止,不管好与不好,孩子都是看在眼里的,而且影响着他们为人处事的态度,影响着他们的感恩情怀。其次父母要有意识地进行感恩情怀的培养,多与子女沟通交流,关心他们的人际交往情况,发现他们的困惑,及时引导。在乐观看待生活的心态里是含有一种感恩情怀在内的,因为在感恩的同时,学生也会感受到生活对于自己是美好的。

(二)学校方面

1.重视课程教育

高校在开设必要德育课程的同时,也可根据学校课程的实际情况,开设专门的感恩教育课程。需要注意的是,要防止该课程的实施流于形式,重在使学生在感恩方面获得深刻的感受,心灵得到触动,并且身体力行。

2.教师言传身教

在学校中开展感恩教育,教师的言传身教起着深远的影响。学生在与教师的长时间接触中,耳濡目染,自身的品性多多少少会受到老师的影响。所以,教师为人师表,一方面要一如既往地严格要求自己,另一方面,要多与学生沟通交流,善于发现,善于鼓励,善于引导,把握时机,将感恩教育用实际行动表现出来。

3.开展专题活动

高等学校在今后开展感恩教育活动的时候,可以通过学院、班级开展以感恩为主题的专题活动,可以采用“一帮一”、主题班会、征文比赛等形式,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普及感恩的理论与意义,营造感恩的氛围。

(三)社会方面

1.营造感恩的社会风尚

一是利用公共媒体的影响力量。比如,CCTV3综艺频道的《向幸福出发》这个节目,参加节目的大多是平民老百姓,他们怀着美好的心愿将心中最质朴的情感用歌声来表达,他们用平凡而又伟大的人生,向社会真情传递着每一点感动和感恩。再如,电影《飞越老人院》,相信会引起很多老人情感上的共鸣,引发年轻人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思考和实际行动上的回报。

二是利用公益广告的宣传。有一则小男孩给母亲洗脚的广告播了很多年,其广告意义应该是深入人心的,通过以感恩为主题的广告,广而告之人们感恩的意义。

2.开拓感恩行动的渠道

学校仅仅在口头上进行感恩宣传是远远不够的,应该注重开拓感恩行动付诸实际的渠道。比如,组织进行感恩道德模范的评比与宣传,掀起学习这些道德榜样的热潮。笔者身边就有获得“兰州好人”称号的两位孝老爱亲的榜样,一位是我的高中老师,另一位是我的家人。对于他们的优秀事迹,由于是亲眼所见,所以深有感触,他们为我树立了生动、形象的学习典范。此外,学校还可以通过组织大学生到社区做义工等形式来回报社会。

(四)自我感恩教育方面

1.正确的认识自我

“天生我才必有用”,每个人都有其存在价值。当下的社会处于转型期,加上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时代,令不少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出现偏差。因此,大学生要学会正确的认识自我。歌德曾言:“一个人能达到的最高境地,是意识到他自己的情绪和思想,是认识自己。”大学生要明确自己想干什么,能干什么,应该干什么,认清自己的责任和归属,坚守自己的底线,一身正气,为人处事无愧于心。

2.积极的充实自我

不要轻看一粒小小的种子的力量,那可以是超越一切的。人的成长就犹如一粒种子生命的轨迹,应当是充满力量,收获丰硕果实的过程。大学生在正确认识自我的前提下,要努力充实自我。具体说来,要找准自己的位置,确立自己的奋斗目标,制定适宜的阶段计划,最重要的还是要付诸实际,多多练习,多多实践,勇于付出,在实践中吸取经验教训,不怕困难与失败,还要注重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改进自身各方面需要提升的地方。这个过程也是大学生提高自身修养的过程,能使他们练就强大的内心,感恩所遇到的苦难,做更好的自己。

3.养成感恩的自我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句古语揭示出人应有的良知,懂得回报别人给予自己的恩情,就像《感恩的心》这首歌曲中所抒发的感恩情怀。“天有不测风云,月有阴晴圆缺”,世事无常,一个人要想安然地存活在世上,关键在于心态。当一个人愿意用感恩、乐观的心态对待生活时,就会少了一份抱怨与悲痛,多了一份珍惜和感动。这不仅是一种正确积极的生活态度,更是一种为人处事的人生智慧。所以,常怀一颗感恩之心待人处事,不仅提升着人生境界,而且会收获珍贵的人生感悟,更重要的是践行着人生的真谛。

参考文献:

[1] 常凯文.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令人忧[J].教育教学论坛,2016(2).

[2] 王素萍.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3.

4.浅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篇四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关系民族兴旺发达的重要工作,是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织部分.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变革,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上呈现出一些与和谐社会的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阻碍了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本文在阐述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解决措施.

作 者:刘少荧 作者单位: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刊 名:法制与社会 英文刊名:LEGAL SYSTEM AND SOCIETY 年,卷(期):20xx “”(35) 分类号:G641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高等学校

5.浅谈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 篇五

经过近十多年的艰苦奋斗和寒窗苦读,我们来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大学。作为“时代骄子”,新时期我们究竟应如何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加强自己内心世界的修养?笔者认为,从根本上意识到加强思想理论学习是很有必要的,在提高自己科学文化水平的同时,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改造好自己的内心世界,提高自己的政治素养。为了让大学生在社会发展中找准自己的坐标和定位,确定自己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发展观,笔者特总结如下。

一、合格的政治素质

合格的政治素质,要求大学生必须树立社会主义理想和信念。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是政治素质的核心,是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体现。要提高政治素质必须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大学生是追求理想的最热烈的时期。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前进就有了充足的动力,人生发展就有了正确的方向。“有理想”就是有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现阶段则要树立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的共同理想。合格的政治素质,还要求大学生具有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是当代大学生的基本人格,要做到爱国与爱社会主义的一致,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力量。

二、科学的思想素质

科学的思想素质包括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科学的方法论。在世界观方面,要求大学生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用唯物辩证法武装头脑,防止形而上学;用唯物史观武装头脑,作为观察各种社会现象的唯一科学方法。在人生观方面,要求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的目标,把劳动和对社会的奉献作为人生追求的价值尺度,而不是把金钱作为人生的价值尺度。同时,按照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总体原则正确地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社会为先、个人为后,“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解决好这一人生价值观的核心问题,大学生才能形成良好的风气,思想上才能健康发展。同时,科学思想素质的形成,一靠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这是基础的理论功底,要能把握其思想体系和精髓;二靠在实践中锻炼,讲科学理论付诸运用。培养科学思想素质,提高思想理论水平,这是保证政治上清醒的前提条件。

三、健康的心理素质

心理素质是多种心理品质的综合表现。健康的心理素质是大学生顺利成长的必要条件,是事业成功的内在保障。青年人健康的心理素质,表现为具有坚强的意志。这就是培育抗挫折、抗压迫、抗失败的能力,保持旺盛的生活态度,百折不挠,艰苦奋斗,临难而不失常态。坚强意志的形成,要靠在实践中的自觉磨练,没有任何捷径。

大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同时表现为具有谦和宽容的气质。承认个体的气质,才能确立宽容的气质;承认人有所长,才能确立谦和的气质。谦和宽容的气质,是营造良好人际关系的必要条件,是吸纳能量、汇集百川、在未来竞争中展示优势的前提。与此相反,心胸狭窄,妒贤嫉能,则是缺少自信心的消极表现。

四、良好的道德素质

良好的道德素质来源于高尚的道德观念。大学生只有确立社会主义道德观念,才能使自己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进入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轨道,具有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社会主义的道德观念要求诚实守信是道德之本。待人诚实是调解人际关系的基础,良好的道德风尚,来自社会主义的人生价值观的指导。社会主义道德要求大学生在处理个人与他人和社会关系时,要想到他人和社会的利益,不损害他人和社会;先进分子则要做到先人后己,把社会主义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社会主义道德观念否定利己主义、个人至上、损公肥私,倡导集体主义、克己奉公。培育良好的道德素质,既要靠社会主义道德的指导,也要注重自身的道德培养。慎独,这一自古以来的道德修养准则,应该赋予新的时代含义。只有在一切复杂的情况下,把握住自己的道德行为,才能保持自己良好的道德状态。

五、全面的文化素质

要全面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即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要求大学生具有人文修养,能够从中国传统的文史哲中汲取营养。还要具有现代化的科学知识素养,了解现代著名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材料,跟上时代的步伐。用涵盖文、史、哲、经、法、艺术、现代科技、自然科学等九大学科门类的知识内容来构成多学科交叉的课程体系,为大学生提供科学素养、人文精神、创新能力所需要的广博而丰厚的文化底蕴的支持。加强文化素质教育要在必要的知识传授的基础上,注重使其“内化”为人的品格,提高大学生的格调、品位、修养,成为大学生自觉的行为。

在加强学科群的建设中,一定要充分认识到互联网等具有时代特征的新文化载体,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乃至思想观念的深刻影响,积极主动地把学科群的建设和互联网联系起来,建设内容丰富、健康活泼的网络文化。同时,对待国外的先进文化,要兼收并蓄,不能一味的肯定或否定。

6.浅谈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 篇六

摘要:中庸之道作为儒家修行思想,在当代以其适度、整体、权变以及和谐四大原则从认知、情绪、意志、个性以及行为五个方面来诠释健康心理,从个体内外两个方面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即“修道”,最终达到一个平衡状态,也就是所谓的“致中和”,从而促进个体的形成健康心理,培养更加完善的人格。关键词:中庸之道;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近年来,被喻为象牙塔的大学校园变得不再平静,不断发生的大学生伤人或者自伤事件让我们逐渐关注大学生这个群体,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也成为思考的焦点,那么如何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界定以及如何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便成为社会探讨的热点话题。笔者将从心理学的角度来探讨中庸之道对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启示。1 中庸之道 1.1 中庸的含义

“中庸”一词是最早是由孔子在《论语·雍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中提出。孔子把中庸作为德性要求,反对在行为上走极端,主张“中行”。通常认为孔子的“中庸”,主要有“过犹不及”、“执两用中”、“经权损益”以及“和而不同”之意,即“适度”、“整体”、“权变”和“和谐”四个方面,其中 “过犹不及”的适度是孔子中庸思想的理论核心。1.2 中庸之道的涵义

中庸之道所从尚的“道”是“中和之道”。《中庸》认为“中”乃是天下之大本,“和”乃是天下之达道。倘若人们遵循此“道”,就能够在为人处世、待人接物中游刃有余,比如知道什么事该做以及做到什么程度,什么人该交以及所交的深浅。如果实现了“中和”的最高境界,那么万物就能生长顺畅,个人在日常生活中也会拥有平和而快乐的心境。

中庸之道所修的“道”是“君子之道”。孔子认为有修养的君子,有四件合乎中庸之道的事情要去做:“所求乎子,以事父”、“所求乎臣,以事君”、“所求乎弟,以事兄”以及“所求乎朋友,先施之”而中庸之道的最终目的是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监督、教育、修养、完善,从而达到具有善、仁、诚、道、德、圣的完善人格。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总体上大学生的心理处于健康状态,少部分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对大学环境的不适应。这主要是出现在刚进入大学的新生中,主要表现在对大学的学习内容、作息时间、学校环境以及人际关系等方面的不适应,导致出现学习焦虑、缺乏目标而自我迷失以及出现人际交往障碍而出现自我封闭或自我膨胀问题;第二是恋爱与性心理问题,许多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后想或者开始谈恋爱,但由于大学生这个阶段的身心发展特点,在处理与异性的关系时存在问题,因此出现一些极端心理而导致犯罪或自杀事件;第三是无法承担巨大的求职与就业压力,这主要出现在毕业生中。随着今年来高校不断扩招,毕业生的人数逐年呈现大步上升趋势,并且如今不再是国家包分配而是大家自主择业和买卖市场双向选择的现状。因此这样的情况带给大学生的压力之大,同时在这里面大学生之间的竞争压力也是难以想象的。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就容易出现心理问题。这也就说明了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迫在眉睫。中庸之道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2.1 “执两用中”的整体原则

在《礼记·中庸》中孔子主张“极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即可概括为“执两用中”的一个整体原则,即要求我们在为人处事时看到事物整体性,从整体把握。

整体性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大学生自我身心的整体性,另一方面是大学生自身与周围环境的整体性。因此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首先不仅要使其了解自身的优缺点以及自我价值,更要使其清楚自我与周围环境的契合点,以帮助大学生明确目标与方向以及融入新的环境,增强适应能力;其次由于整体性的存在,因此情绪的产生与自身身心状况以及周围环境中的人事物有着密切的联系。而大学生应该学会找到情绪的触发源,学会运用情绪ABC理论对事件进行重新认识,改变自己的不合理信念,从而拥有健康积极的情绪;任何事都具有整体连贯性,这就说明了大学生应该对自己的意志加以控制与调节,做到有目标并且持之以恒。

2.2“过犹不及”的适度原则

《论语·先进》中子贡问:“‘师与商也熟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这段对话中就包含着“无过无不及”的适度原则。说明做事做人心中要有度,做到适可而止。

因此大学生在对自己以及世界的认识上应避免出现非好即坏的极端现象,要一分为二的看待事物,把握一个度;在中庸思想中,孔子主张以“中和”为准来调节人们的情绪的。所以大学生应该对自己的情绪的表达进行适度的调节,比如倾述、适度发泄以及转移注意力和自我暗示等等,切忌不能太过于压抑或者大喜大悲,应使自己拥有一个平和稳定的心境。其次在行为上也要做到适度,把握一个尺度,既做到所谓的“点到为止”。另外根据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在本我、自我以及超我三者之间能量分配要适度,最终目的是使自我的力量变得更强大,从而发挥其在自己与环境之间的协调作用,发展健全的人格。2.3“经权损益”的权变原则 《论语·礼仁》中孔子说:“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在《论语·为政》中孔子也说过:“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是发展变化的,因此做事不能一成不变、墨守成规。要学会因时变化、与时俱进。当代大学生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中也应做好调整与发展的工作。

因此当大学生感到自我不适应时,应该做好调整工作。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认知要得到好的发展主要包括三个过程:同化、顺应以及平衡。因此大学生在出现心理困惑或者遇到问题时,个体应试着去融入周围的环境,将周围的环境纳入自己的认知体系中,如果某些部分与自己的认知不相符,这时个体就要学会去调节自己的认知结构,也就是所谓的自我说服。最终实现自己与周围环境的协调,也就达到了一个平衡的状态,而个体认知的健康发展也就是一个平衡—不平衡—平衡的循环过程。其次大学生对意志的控制也应如此,而意志的控制主要表现在激励与克制两个方面,当出现有助于实现自己目标的行为和想法时,自己要学会激励自己;而当出现阻碍自己目标实现的行为或思想时,要学会克制自己。同时,一个人的个性的发展也应如此,要结合自我发展的需要以及社会的要求来不断调节自己,使自我得到发展以及自己的个性更加完善,最终向自我实现前进。同时,行为的发生不仅仅是对一个刺激的反应,而在刺激与反应之间还有经验,在这经验之中包含着社会的要求以及自我的需要,因此对于一个刺激,做出的反应是可以调整的,比如同样的刺激,但是在不同的时空下却有不同的反应。所以大学生要学会调整自己的行为以做到张弛有度。2.4“和而不同”的和谐原则

天地万物的和谐是中庸的内在追求,是中庸所要达到的一种境界。孔子认为这种和谐所表达的就是一种“异中求和谐”和“变中求和谐”的思想。

在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和谐主要是一种最终的状态,即实现知情意行以及个性的统一。在处理一件事情的过程中,大学生具有的认知会支配他处理事情的行为,而这些行为中又会表现出他的情感、意志以及他的个性。所以这几者具有相互联系制约的关系。因此,大学生应该从知情意行以及个性这五个方面从整体进行把握,根据自身的需要以及自身所处环境的要求进行适度的调整,最终实现自身的和谐发展。4 结语

7.对当代中学生感恩教育的思考 篇七

现代社会学生们的感恩意识为何如此的淡漠?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 我们有责任有义务让学生养成感恩父母和恩人的意识, 从而进一步感恩老师, 感恩社会, 只有让学生学会感恩, 才有可能使其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我们必须认清感恩意识缺失的深刻原因, 找到感恩教育切实可行的方法, 才可以为国家培养出合格的人才。本文从感恩缺失原因和实施方式上对感恩教育作出讨论。

一、感恩意识缺乏的原因

首先, 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 他们的祖辈经历过艰苦的斗争年代, 父辈也是经历奋斗的一代, 因此他们都希望自己的子女不再经受困难, 尽力为孩子提供优越的环境。认为自己对孩子的付出是天经地义的, 在这种环境长时间的熏陶下, 大多数中学生就不懂得珍惜父母的养育之恩, 漠视社会的关爱之情, 认为他人和社会应该为他付出, 不需要感激和感恩他人和社会。还有不少家庭急功近利, 在孩子教育上重学习、轻品德, 把分数、升学看得至高无上, 严重忽视品德教育、情感教育;加之, 一些家长受自身文化素质、道德修养的限制, 缺乏对孩子人生观、价值观等正确的引导和教育。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 不可能站在别人的立场看待问题, 也不会考虑别人的利益和感受, 自然谈不上感恩。

其次, 在市场经济冲击下, 社会评价学校以升学率为标尺, 教师评价学生以学习成绩为标准、应试教育使学校忽视了对孩子的品德学校过于注重教育的功利性而忽略了教育的育人功能, 学校教育沦为升学和就业的工具。在这一价值取向的影响下, 育人变得更加微不足道, 感恩教育很难实质性地进入中学教育教学范围。

再次, 虽然经济发展使我们总体上摆脱了短缺状态, 物质条件比过去丰裕得多, 但由贫穷和短缺所形成的某些消极理性却作为一种社会集体无意识而蛰伏于我们每个人的内心之中。本质上, 我们的社会还是一个为争取生存资源而战的社会, 很难产生感恩心态。加之社会上过分强调竞争, 人们普遍关注自我, 因此造成当前社会环境下感恩意识缺失。学生缺少感恩的心就不足为奇了。

感恩氛围缺乏, 感恩意识的缺失, 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都有一定责任。

二、感恩教育的实施

孩子们的行为习惯的养成、道德思想的完善都不是与生俱来的, 所以我们没有权利去责怪现在有道德缺陷的孩子们, 但我们有义务去改善和挽救正在渐渐淡化的道德观念和日益冷漠的心。只有社会的各个部门都行动起来, 社会中的每一份子都重视起来, 我们的和谐社会关系才能建立起来, 我们的未来才有希望。

1、父母作为道德主体的第一任启蒙老师, 应该以身作则, 从小就培养孩子们的感恩之心。

孩子们不知感恩, 责任首先在家长身上。家长的一言一行对孩子影响极大。从感恩教育入手, 家长首先要活出感恩的生活来, 家长应首先做到知恩图报, 从而引导自己的孩子感恩父母。爱孩子, 就要习惯让孩子干一些家务, 做一些他力所能及的事。要让孩子了解家里的难处、父母的辛劳, 让孩子体会到父母是因为爱他才会为他付出这么多, 从而珍惜眼前拥有的幸福, 对父母产生尊敬、爱戴和感激之情。

2、学校教育位于感恩教育的主导地位。

我们的教育不仅要教我们的学生如何学习, 怎样学习, 更要教中学生如何做人。感恩教育是德育教育的重要体现。对学校而言, 我认为可做以下工作:首先, 引导学生知恩, 教会学生善于表达感激。知恩是感恩的基础。要使学生养成一颗感恩的心, 首先就要创造机会让孩子直接地感知社会和周围的人对他的付出。创设知恩情境, 如学生播放教学短片:剖腹产DV, 让学生在活生生、血淋淋的录像中感受母爱的伟大。其次, 举行感恩教育讲座也可起到很好效果。教会学生善于表达感激。对他人的行为表示肯定和赞扬, 激励他人以后更加乐于付出。我们要在平时的言行中主动践行“感恩”, 真诚说出“谢谢”, 给学生一个积极的引导。再次学校可以开展感恩为主体的校园活动, 创设感恩的环境。开展校园主题文化节, 学校要以各具特色的校园文化节为平台, 生动演绎感恩教育。

3、社会教育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源流和归宿。

社会教育应充分发挥报刊、广播、媒体等舆论宣传作用, 开展感恩教育, 为感恩教育营造浓厚的环境氛围。其次, 树立更多有时代特色的如吴天祥、牛玉儒等先进公仆典型和洪战辉先进群众典型, 发挥道德模范的示范效应, 同时利于红色教育资源, 激励中学生感恩社会、立志报国。最后, 要善于应用网络和影视资源。另外, 因为目前感恩教育中的一大障碍就是社会或生活中出现的某些不公平或者负面现象。当中学生看到这些现象时, 可能会在心中形成一种负面心态。因此, 要积极引导中学生正确看待社会负面现象, 帮助中学生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是非观、善恶观, 增强自觉抵御不良文化和腐朽思想影响的免疫力, 不断提高自身的是非鉴别能力, 使其知荣知耻, 知恩报恩, 帮助他人, 奉献社会, 报效祖国。

感恩意识缺失是一个系统问题。感恩教育是一次全民总动员的过程, 学校虽作为感恩教育的主要渠道, 但仅靠学校自身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 家庭、社会各方面都应当承担起相当的责任, 以形成协调一致的教育网络。中学生所依赖的学校、家庭和社会需三者紧密联系、各自发挥作用、互相渗透、互相促进、协调一致, 形成合力, 创造一种有利于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 才能使他们茁壮成长, 成为对社会和国家有用的高素质的建设人才。

摘要: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也是每一个人应该坚守的基本道德准则。当前, 学生感恩意识缺失在社会上也较为普遍。本文从感恩缺失原因和实施方式上对感恩教育作出讨论。

8.浅谈对学生的感恩教育 篇八

关键词:反思;回馈;感恩

笔者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一个准则:作为一名学生,成绩可以有高低,但品德绝不能坏,有文化的坏人是最可怕的。人可以向社会索取,但索取后要向社会做贡献,也就是要学会感恩,回报社会。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教师是导师,是教育的执行者。教师在教学中要侧重于育人,要分析学生的现状。现在的孩子与以前的孩子大不一样,在祖辈、父辈大人的宠爱下,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大小困难全是大人冲在前面。他们接触困难的机会少,得到锻炼的机会更少,这就导致他们形成了“自我”的性格状态,这是一种人格缺陷。他们抗挫折能力太差,甚至有一部分孩子稍有不顺心就会采取极端手段报复他人。

教学中笔者发现部分学生在与别人沟通交流方面存在很大问题,比如:不愿和近在咫尺的父母、邻居、老师多交谈,却和远在千里的陌生网友在QQ上吐露心扉,讲心里话。可怕的是这个网友是什么样的人,聊天者一无所知,这是极不正常的一种情况。为了不让这种情况发生,同时也为了避免面对面尴尬情况的出现,笔者要求学生在每学期的期初、期中、期末、开家长会期间给家长、老师写信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这样一来,一方面帮助老师、家长了解孩子真实的思想动态,把很多问题处理在萌芽状态;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孩子们的写作水平。家长、老师根据孩子反映的情况可以及时改变自己的语言和处理问题的方法,让孩子们充分感受到父母、老师给予他们的爱。孩子们也会理解大人们的心情,将他们的爱给予我们。

对于住宿的学生,笔者可以通过调查统计出他们念一年高中的花费。比如,2013年东山中学的学生涉及的花费有学费、生活费、通讯费、住宿费、社会实践费、校服费等好几个方面。其中家庭收入好的学生一年总花费是近20 000元,家庭收入差的学生一年总花费是近12 000元。按照学生的在校时间计算,家庭收入好的学生一小时需花费家长10元钱,家庭收入差的学生一小时需花费家长6元钱。如果学生在学校白玩掉一个小时,就相当于白扔父母10元或6元。如果父母是工人,那他们2个小时的加班就是白干了。如果父母是农民,那他们家就白扔了4斤稻谷。现在还仅仅是读高中,以后要读大学、买房子、结婚、生孩子等等处处都要父母掏钱。可怜的中国父母他们心中只有孩子,为了孩子他们可以抛弃自己的一切。学生听了笔者的数据分析后,个个都在反思自己的行为,他们暗下决心:自己生活要节约,要注重细节,喝水要喝白开水,不喝饮料。买手机、电脑注意实用性,不追求高档,不买一次性的学习用品。穿衣不追求名牌,同学之间不互相攀比。在食堂买饭菜要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不浪费一粒粮食。根据家庭的实际情况提出合理的消费需求,绝不提让父母无法承受的无理要求。作为学生要做好自己的分内事,绝不能让父母的钱白花,要拿出骄人的成绩来回馈父母的爱。

社会上所发生的故事也可以拿来去教育学生,鲜活的事例和人物可以触动学生心灵的最深处。如,山东诸城一中有个高中女生叫李××,她3岁时母亲生病离开了人世。7岁时父亲出车祸瘫痪,生活无法自理。李××独自一人照顾父亲的一切。艰难中她没有放弃学业,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诸城一中。在求学的同时她在学校附近租了房子照顾瘫痪的父亲。每天她的时间都是安排得紧紧的,根本就没有闲下来的时候。她还对记者说以后无论在哪里求学、工作,都会背着父亲一起去。李××的故事感动了诸城,也感动了全中国,人们纷纷伸出援手去帮助这对可怜的父女。学生听了这个故事后都深受感动,想想自己的父母双全,家庭和睦,吃得好,喝得好,用得好,还有什么理由不上进呢?现在一切开销全要父母来承担,父母老了以后自己要反哺。

总之,作为培养祖国未来栋梁之材的人民教师,我们要紧跟社会前进的脚步,紧握时代的脉搏,善于分析学生的现状,不能简单空洞地说教,要有理有据地教育孩子。祖国的未来需要有知识的孩子,更需要他们有一颗感恩的心。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才能处处充满爱,我们的民族才会强大。

参考文献:

王景义.浅谈在中学生中开展感恩教育的必要性.学周刊,2012(22).

9.浅谈如何对小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篇九

摘要: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那么怎样才能让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知恩于心,报恩于行呢?首先,积极营造“感恩文化”,创设感恩氛围。让同学们在潜移默化中学会感恩。其次,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着重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人间自有真情在,付出总会有回报。通过活动,同学们懂得了感恩是义务,更是责任!心存感恩,健康成长。当爱成为一种鞭策,当感恩成为一种自觉,当我们心怀感激之心,真诚地感谢他人,我们的生活将因此更加美好!

关键字:感恩意识小学生 知恩图报 行动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五千年的文明史中,早已渗透着感恩教育:“鸦有反哺之义,羊知跪乳之恩。”“受点滴之恩当涌泉相报”“送人玫瑰手留余香 ”等等。然而现在家庭教育中存在很多“爱的误区”,孩子在家都是小皇帝,小公主,许多家长只会一味地付出,不求孩子的任何回报,很多孩子已经习惯于接受,而不知道付出,不知道回报。他们根本就感觉不到自己的幸福,倒是稍有不如意,就怨天怨地,怨父母怨别人。在他们的眼中,别人为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必须的。我们经常看到这样一幕幕与感恩极不相符的画面:孩子看到父母烧好的饭菜不合胃口,便把碗一推.翘起嘴巴大叫:烧的什么菜,我不喜欢吃;顽皮的孙子坐在年迈的爷爷、奶奶身上骑马;爸爸、妈妈喂孩子吃饭,孩子还挑三拣四.提要求,不满足他,就不吃等等。这些现象表明,很多孩子缺乏感恩意识,以自我为中心,养尊处优,唯我独尊,只知索取不知回报,只知被爱不知责任。他们已经习惯了被

爱,甚至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觉得被爱是理所当然的。你对他们有一点点不好他们都能感觉出来,而你对他们有一百个好,他们却表现的麻木不仁。“别让中国现在的孩子成为不懂感谢,不愿感激,不会感动,只知索取的冷漠一代。”这是某政协委员在两会上的呐喊。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是一个迫在眉睫的亟须解决的教育问题。我们在教学工作中不光要教给学生知识,教学生学会做人做事,还要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感恩教育,唤醒学生那颗感恩的心。我觉得对学生的感恩教育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首先,积极营造“感恩文化”,创设感恩氛围。环境是无声的教育,让同学们在潜移默化中学会感恩。让学生在充满“感恩”的环境中得到熏陶。全体学生学唱感恩歌曲,如《妈妈的吻》、《母亲》、《感恩的心》等,在歌曲中感知恩情,在歌曲中培养感恩之心。借助班会、队会开展多种形式的感恩主题活动。如讲述“感恩”故事,创办“感恩简报”,设计“感恩”的标语,编排“感恩”的节目等。此外,我们还应让孩子们学习祖国悠久的文明史,“孝顺父母,尊敬长辈”“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送人玫瑰手留余香 ”等等这些传统美德,渗透感恩情怀。让学生通过多读,多了解这些传统文化,很好的熏陶学生心智,培养他们有一颗感恩的心。要做好学生的感恩教育,还必须争取学生家长的配合,特别是对一些感恩意识严重缺乏的学生,单靠学校教育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必须要家长配合,最好能争取亲友的共同教育。亲友、老师、家长共同教育学生感恩,才会更好的营造一个良好的感恩教育环境。

其次,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着重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诸如教育学生主动帮助老师擦黑板,拿教具。关爱理解父母,通过给父母盛一次饭,洗一次碗,端一杯水,说一句感恩的话,写一封感恩的信的方式来表达。我认为从这些生活点滴都可以进行感恩教育,通过这些来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使他们懂得“吃水不忘挖井人”,永不忘记父母的养育之恩,师长的教导之恩,别人的帮助之恩。天长日久,报答恩情这颗美丽的种子就会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陶行知老先生曾说:生活就是教育,教育就是生活。当我们把感恩教育切入实际生活之时,当孩子把感恩之心化为感恩行动之时,我们的教育应该是初见成效了。那么如何让感恩教育深入孩子心中,为了让感恩行动看得见,摸得着,可以运用以大见小,以点带面的策略,提出了以下几项感恩作业。

(一)、送父母一句温馨的祝福。

(二)、给父母讲一个开心的故事。

(三)、给父母过生日,赠送亲手制作的礼物。

(四)、给父母捶捶背,洗洗脚,倒杯水等。

(五)、我为家里做家务:打扫卫生、叠被子,洗碗、洗衣物等。以上作业,同学们每星期至少做一次,并且能够持之以恒地做下去。与此同时同学们还可以写《感恩活动日记》,记录自己完成感恩作业的情况,表达自己在感恩活动中的点滴感受。孩子们通过这些活动与父母交流,他们开始关注父母的喜好,了解他们的心愿,记住他们的生日,给父母长辈送去最温馨的祝愿。孩子们在学校、家庭、社会共同营造的充满爱心的大环境中,从受爱到施爱,从知恩到报恩,逐渐形成了良好的道德品质,成为知恩图报,心存博爱的人。

记得那天中午,我回到学校,同学们都在教室门前玩儿,不一会,有两名同学拿了两块一元钱的雪糕放到了我的面前,说给我吃。当时,我很诧异,因为几乎从来没有发生过这种情况;我很疑惑,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在我再三的追问下,这两个孩子终于说出了原因。她们说是因为六一儿童节那天老师能为我们全班同学买雪糕,所以我也要给老师买雪糕。知道了缘由,我非常的感动,也很欣慰。不是因为雪糕,而是因为孩子们学会了感恩…… 我的努力付出没有白费,我深深的体会到了爱的博大,我的爱感染了孩子们。

人间自有真情在,付出总会有回报。在活动中,学生们主动给父母送礼物、送贺卡,主动拥抱父母,给父母捶捶背、揉揉肩,主动为父母分担家务:洗碗,叠被、拖地,有的学生从每天好好学习,按时完成作业这些小事做起……这些点点滴滴的感恩之举,平平常常的小事,父母看在眼里,喜在心里。通过活动,学生们懂得了感恩的意义,明白感恩的道理,知晓感恩的责任,感恩的种子走进了学生的心灵。学生以实际行动感恩,不辜负父母的期望,有的学生家长高兴地说:“孩子以前不太懂事,没想到在感恩活动中一下子长大了。”总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感恩教育决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问题,而是一个在日常教育中不断完善的过程。只有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努力营造感恩的环境,才能让学生从小领悟感恩的道理。通过感恩教育,同学们在参与中真正的体会到了父母的爱,家人的关心,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父母、老师和同学交上了一份份充满感恩的答卷。通过活动,同学们懂得了感恩是义务,更是责任!心存感恩,健康成长。

10.浅谈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 篇十

内容摘要:

感恩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小学德育的主要内容之一。重视感恩教育,培养小学生的感恩意识和良好习惯,重树传统美德,对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和实现育人目标尤为重要。本文从“开展感恩教育活动”“搭建感恩教育平台”“充分利用感恩教育资源”三大方面,对本班小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方法进行了探索。关键词:

小学生 感恩 教育 正文:

“感恩”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对别人所给予的帮助表示感激。”中国的感恩文化源远流长,“知恩不报非君子”“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等古训更是代代相传。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一个人的基本品德。感恩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起码的修养,是人之常情。

感恩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小学德育的主要内容之一。如今的小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被家庭视为“小公主”,“小皇帝”,许多家长对孩子的物质要求"有求必应",导致很多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现象,认为长辈的付出理所当然,感恩意识淡薄。因此重视感恩教育,培养小学生的感恩意识和良好习惯,重树传统美德,对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和实现育人目标尤为重要。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古诗词传承着中华民族对感恩的认同和崇尚,感恩是一种文明,感恩是一种品德,感恩更是一种责任。古语说“百善孝为先”,如果一个孩子懂得孝顺父母,他一定懂得尊敬长辈,一定能体谅他人的辛苦,一定会珍惜别人的劳动果实。人人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才会懂得付出和回报.社会才更和谐美好。

那么怎样对小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呢?在工作实践中我开展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活动推动了感恩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也总结了一些经验。

1、开展“感恩教育活动”,让感恩教育从课堂走向生活。我分别进行了下列教育活动:

(1)利用升旗仪式时“国旗下的讲话”,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我们学校每周一晨会时,都要安排学生进行国旗下讲话。我在学校的配合下,充分利用晨会时间,让学生以“感恩”为主题,进行国旗下的讲话,让学生接受感恩教育。

(2)组织召开“感恩”主题班会,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我积极探索“主题班会”这一感恩教育活动形式,定期召开“学会感恩”的主题班会,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让学生联系学习、生活实际,班级举办感恩演讲。认真组织“感谢爸妈养育恩”、“学会感恩”等感恩演讲比赛,在演讲中升华学生思想,激发学生的感恩父母及老师教育之情;

(3)组织学生出黑板报、手抄报,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我充分利用“三八妇女节”、“母亲节”、“父亲节”等节日,组织学生出“庆祝节日,感恩父母”为内容的黑板报、手抄报,引导学生感受父母的辛勤养育之恩,老师的谆谆教导之情,同学的无私帮助之恩,以此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让感恩成为一种习惯,根植在每一位学生心中。

(4)组织学生制作“感恩卡”,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感恩卡,写上感谢和祝福的话语,懂得自己的成长离不开父母老师及社会的关心、教育和培养。表达自己对父母爱和师爱的深深的感谢。一张张设计精巧、色彩艳丽的感恩卡,表达了学生一颗颗感恩的心,感恩卡展示现场洋溢着温暖的感恩之情。通过感恩卡制作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设计和写作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感恩之情。

2、搭建“两大平台”,让感恩教育走进家庭。(1)“感恩家庭作业”平台。

为让学生的感恩行为常态化,我不定期的在班级中布置“我为父母洗洗脚”、“我的家务劳动日志”等家庭“感恩作业”,让学生通过具体行为,落实感恩行动。孩子在“感恩家庭作业”中体验到了父母的不易,培养了爱心,懂得了感恩。同时也激发了孩子的主动性、实践性,比被动式教育要强许多。许多家长反映:孩子变得懂事多了,会体贴人了。一位家长说:“看着孩子变乖了,自己整理好东西、帮大人盛饭、洗碗„„,比他考试考一百分还高兴啊。”还有一位家长说:“布置的这些“感恩家庭作业”很有意义,希望老师多搞这样的活动,并能坚持下去。”是的,看到孩子的进步家长高兴我更欣慰,很有成就感,成人比成才更重要啊。(2)“青云分校五(4)班学生家长QQ群”平台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言传身教胜过老师的万语千言。课题研究期间,我建立了班级学生家长QQ群,利用这一信息化的平台,定期向家长发布友情提醒:敬爱的家长,让孩子有颗感恩的心,离不开你的言传身教!在与学生家长进行交流时,也经常提醒家长不要忘记让学生多做些家务活,监督并配合完成老师布置的感恩家庭作业,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践行感恩行动。

3、充分利用“感恩教育资源”,净化学生心灵。

我充分利用亳州新闻网上的“药都好人——好人在身边”栏目中的“敬老爱亲”板块中的事例和发生在同学们身边的感恩小故事,比如:最美母亲——许张氏等,讲述给学生听;让学生自己动手搜集感恩名言及小故事,并汇编成册,学唱《感恩的心》,并在每天课前齐唱,营造感恩氛围,以此感染学生。利用这些身边的“感恩教育资源”,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净化了学生的心灵。

通过一系列的感恩教育活动,加上自己不懈的坚持和努力,学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在家里更懂事了,知道关心父母,理解父母了。在学校,比以前更听老师话了,能积极主动学习了,课下见到老师主动问好也已成为了他们的习惯,这正是家长和老师所期待的答案,所追求的目标,还有什么比这更令人满意的呢? 结语:

社会的进步是建立在感恩、善念、包容、奉献的基础上——悠悠赤子心,浓浓感恩情,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家庭、学校共同努力营造感恩环境,才能让学生从小领悟感恩的道理。教师的任务也不光是教书,更要育人,以后我会继续探索,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才兼备的栋梁。让我们在每一位学生的心中播撒感恩的种子,让孩子学会关心他人,热爱集体,热爱祖国,学会感恩,学会做人,让感恩真正走进学生心间。

参考文献:

11.浅谈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教育 篇十一

【关键词】价值观 教育 fd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改革开放进程加速,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社会价值体系正经历着一个与日俱新而又痛苦嬗变的过程。处于生理和心理逐步走向成熟时期的当代大学生,价值观也在不断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思考研究改革开放新形势下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问题,引领其形成积极科学的社会主导价值观,已经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1. 构建价值观的意义

“无论在实践还是认识中,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都是推动人类进步的动力源泉和最高精神支柱,是人类历史活动所特有的两大根本原理、原则”。人生价值是人类生存重要的基础之一。人的生存性质和生存状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种比较稳定的价值体系和价值内容 。青年学生的价值观同样如此。处在青年期的大学生正面临着人生的最为关键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他们开始在生活各方面面临如何处理个体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关系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价值观一直处于分化和整合的状态。在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精神价值与物质价值、重“义”与重“利”之间摇摆不定。这其中既有积极进取、开拓创新和追求人生与社会的真善美崇高境界的价值观,同时又有消极待命、及时享乐和义务与满足为目的的价值观。大学生是思想最活跃、最容易接受新观念的群体,随着他们主体意识的觉醒,在市场经济的大潮冲击下,其价值取向和价值追求出现“唯我”和“功利”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是如何引导他们形成与社会主流价值取向相吻合的价值观,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2. 构建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意识的教育方案

2.1 加强理论引导,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核心价值体系是在整体社会价值体系中处于统摄和支配地位,决定着整个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向的理念准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这一核心价值体系对于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是一种基本规范和准则,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方向和保障。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导,并紧紧围绕这一核心价值体系展开。我们应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影响大学生价值观的主要内容和主导因素,并结合大学生思想和生活实际,更新教育模式,以科学的教育内容和方式方法,利用各种教育阵地,通过多种渠道,全方位地开展教育,将其内化为大学生的价值观。

2.2 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加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

2.2.1 大学生处于走向成熟人生的关键时期,可塑性较强。因此,应采取切实措施,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发挥“第二课堂”在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中的作用。校园文化建设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导向,以优良校风、教风、学风、班风建设为核心,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营造大学生塑造良好精神风貌的文化氛围,推进大学人文精神的构建。

2.2.2 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大课堂”建设。高校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和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有机结合,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到广阔的社会大课堂中去,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价值观念得到提升,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2.3 注重价值观教育的方法手段

注重价值观教育的方式方法。首先应当注重发挥教师的主导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学生在教学中的参与环节。教师应当多采取启发式教学,让学生的头脑始终处于思维的活跃状态。其次,应当尽可能地采取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借助于一切可以运用的技术手段,将价值观教育的内容以生动活泼的方式展现给学生,从而化枯燥为情趣,化不解为理解,用科学思想丰富学生头脑,加强主渠道能量,提高学生辩证思考问题的能力,自觉抵制个人主义、无政府主义影响,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2.4 重视学生的政治理论学习,加强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

用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武装当代大学生,加强党的建设,正确引导大学生,以先锋模范带动大学生。同时,教师也是学生的楷模,其形象直接影响学生人生价值观的确立,因此要注意发挥高校政治工作领导干部和教师在各方面的表率作用,树立良好“师德”形象。此外,除要加强“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还要对学生进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及家庭美德等教育,发扬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精神。教育方式应更多样化,针对大学生喜欢参与竞争性等活动的特点,组织学生聆听形势报告,收看影像,参观改革开放成就展览,征文大赛,演講比赛,辩论大赛,主题班会,社团活动等诸多方式。近几年比较流行的创业策划大赛,科技发明创造评比,广告商标标语征集等活动,以及一些重要奖项的设立,都激发了学生自主创业的热情,为大学生的个人才华和能力的发挥和施展提供了很广阔的平台,无疑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2.5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宣传、理论、新闻、文艺、出版等方面要坚决弘扬主旋律,以正面宣传为主,树立先进典型,抓好示范教育,为大学生价值观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各类网站要把握好正确的导向,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网络教育活动;依法加强对高校周围的文化、娱乐、商业活动的管理,坚决打击侵害学生合法权益和身心健康的不法行为,坚决抵制各种有害文化和腐朽生活方式对大学生的侵蚀和影响。

结束语

总之,大学生处在人生定向的关键阶段,形成健康积极的价值观对于大学生来说有助于大学生作出正向的学业、职业乃至人生决策的,因此,积极地构建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

[1]王绍玉,冯佰侠.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J].中国青年研究,2002(5).

[2]曾燕波.当代青年价值观的分析与再塑对策[J].青少年研究,2005(3).

[3]文萍,李红,马宽斌.1987~2004我国青少年价值观纵深研究及教育建议[J].社会科学家,2005(2).

作者简介:付俊龙(1976-)男,吉林长春人,吉林工商学院教务处讲师,硕士学历,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艾红梅(1977-),女,吉林工商学院社科部副教授,博士学历,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上一篇:增加工龄工资的申请书下一篇:难忘的儿童节45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