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捕蝉优秀教学设计

2024-08-16

螳螂捕蝉优秀教学设计(通用8篇)

1.螳螂捕蝉优秀教学设计 篇一

螳螂大勇带着两把大刀,巡逻在田野上。突然发现一大波蝗虫铺天盖地飞来,扑向庄稼后大口大口地啃了起来。大勇一看大事不好,就飞快地跑了回去,对螳螂们大声宣布:“有一大波蝗虫正在吃庄稼,谁跟我去降敌?”其它螳螂纷纷涌上来,组成狩猎队去攻打蝗虫。

一到田野,大勇发现庄稼被啃得不成样子,绿色在消退,枯黄在蔓延。大家迅速冲上去奋勇杀敌,只见大勇一边吼叫着,一边轮起双刀左砍右杀,杀得蝗虫们缺胳膊断腿,哭爹喊娘,尸体一一落下了地,变成了庄稼的养料。

几天后,大勇再去观察,庄稼又变得葱绿,却不见蝗虫的身影。

庄稼保住了,螳螂大勇就是那挽救庄稼的英雄。

2.螳螂捕蝉优秀教学设计 篇二

(一)揭题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螳螂捕蝉》。这是一个寓言故事,也是一个成语故事。这个成语其实是由两句话组成的:螳螂捕蝉———

生:黄雀在后。

师:《螳螂捕蝉》 这个寓言,它是由两个故事组成的,一个大故事里面包含着一个小故事。那么,这究竟是怎样的两个故事呢?我们今天就来研究它。

【点评:破题———开门见山,点出课文特点。】

(二)读小故事

1.读词语

师:我们读一组词语。(出示)

高高在上悠闲自由自在 喝露水

拱着身子举起前爪捕蝉

伸长脖子啄食螳螂

拿着弹弓瞄准

(学生逐行读,教师指导“拱、爪”的读音。每一行读完,知道分别描写的是蝉、螳螂、黄雀、少年。)

【点评:此环节既检查了读词语,又梳理了课文的几个主要角色。】

2.读段落

师:这一组词语来自于课文的两个段落,谁来读一读?(出示)

花园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却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那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要去捕蝉,却不知道有只黄雀在它的身后。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螳螂,却不知道我拿着弹弓在瞄准它呢。

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师:这就是课文的小故事,名字叫《螳螂捕蝉》。我们来读。

(生自由读;指名两位学生读。)

师:这两位同学真是读得不错,但是,(夸张地) 跟我比———还差一点点!(生笑)我听他们的朗读,好像还缺了一点感觉啊。什么感觉呢,我先不说。真正的会读,一定是边读边想。我们先来想一想:此时此刻,蝉,高高在上,饮露高歌,它在想______;螳螂,一心一意,拱身取蝉,它会在想______;黄雀,伸长脖子,欲取螳螂,它会想______。

生:蝉会想:今天天气真好,我无忧无虑地喝着露水,多好啊!

生:蝉想:今天的露水真甜啊。

师:也就是说,此时此刻,蝉的心里想的是———

生:露水。

师:眼里盯的是 ———

生:露水 。

师:那螳螂呢?它的眼里盯着———

生:蝉。

师:心里想着———

生:蝉 。

师:黄雀的眼里和心里都是———

生:螳螂。

师:是啊,我们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此时的蝉、螳螂和黄雀,那就是———我的眼里只有你!(生笑)它们只盯着眼前的美味,却不知道身后的———

生:危险!

师:我们再来读这段话。关键是要读出那种感觉,那种气氛,你知道是什么感觉吗?

生:危险的感觉 。

生:紧张的气氛 。

师:对啊,这段话的描写表面上很平静,其实却———

生:暗藏杀机。

生:隐伏凶险 。

师:变化其实是从段落中的一个字开始的。我们读的时候,前面可以读得比较平缓,但是到了那个字,语气就突然变了,表现出很紧张、很危险。是哪个字?

生:却。

师:对,一定要读好“却不知道”几个字的突然变化。(指名读,该生读得比较平淡。)

师:大家能感觉到危险吗?

生:不能。

师:大家给她出出主意,怎么读?

生:前后的语气不一样。

师:对啊,前后语气变化要明显一点———前面蝉那么自在那么专注,声音要平缓,突出它的悠闲,后面突然加快,才能表现出紧张、危险。再试试!

(生再次朗读,有明显进步。)

师:有感觉了吗?

生:有 。

师:谁再来感觉感觉?

(一男生朗读,声情并茂。

学生鼓掌喝彩。)

师:这么厉害啊!再选一位女生来跟他比比。

(一女生朗读, 学生鼓掌。)

师:这几位同学的朗读,你们满意吗?

生:满意!

师:我也很满意!但是,他们的朗读,跟我比———

生:(笑)还差一点点。

师:我来读一读,好不好?

生:(齐)好 。

(教师朗读,对语气的变化、语速的快慢和轻重的处理恰到好处,学生热烈鼓掌。)

师:大家一起读一遍。

(生齐读,体会语气的变化。)

【点评:这一部分,师生交流朗读———通过语气的前后变化,更突出了祸患的“隐伏”以及“蝉、螳螂、黄雀”的忘乎所以、浑然不觉。值得一提的是,教师的导读更像是一场游戏,一次比赛,在情趣盎然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学生从会读到美读,对文章的理解也逐步加深。这也正是笔者多次所说的:读是过程也是方法,读是手段也是目的。】

(三)读大故事

1.理故事

师:刚才我们学习的是小故事。我们再来读第二组词语———(出示)

转来转去毫不介意螳螂捕蝉恍然大悟

师:虽然只有四个词语,但是它们包含的课文内容却很多。转来转去的是谁?

生:少年。

师:(叙述)少年一大早就拿着弹弓,在花园里转来转去,一转就是———

生:三天。

师:露水打湿了他的衣服,他也毫不介意。我问你们:他打鸟了吗?

生:没有。

师:他的目的是什么?

生:吸引吴王的注意 。

师:然后———

生:然后乘机提意见。

师:对了。醉翁之意不在酒,少年之意不在———

生:打鸟。

师:果然,吴王发现了他的反常举止,过来问他,他乘机讲了一个故事,就是———

生:螳螂捕蝉。

师:吴王很聪明,听了这个故事,心领神会,恍然大悟,终于取消了一个错误的决定———攻打楚国。

【点评:教学中,重点内容要学习,训练的地方要放慢脚步,所谓“响鼓还得重锤敲”。这正如张老师对朗读的指导,一遍一遍,逐渐深入,逐步提高。而非重点训练部分,则一笔带过,如这部分对“大故事内容”的梳理。老师们总是想在这里搞一个“概括内容”的训练,仿佛结论若不是从学生嘴里说出来,就不能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殊不知,这些内容极其简单,学生读过课文也早就明白了,训练的意义不大。况且,一节课的时间和容量有限,集中精力打歼灭战,突出主要的训练目标才是最重要的。】

2.读对话

师:我把文章最精彩的部分,即吴王和少年的对话放在了屏幕上,(出示课文中吴王和少年的对话)请大家来读一读。你们觉得用什么方式读比较好?

生:分角色朗读。

师:那好,大家练习。一个做吴王,一个当少年。开始!

(生合作练习,然后请两个学生到台上分角色朗读,一个扮演“吴王”,一个扮演“少年”。)

“吴王”:你早晨跑到花园里来干什么?看你的衣裳都被露水打湿啦!

师:(问大家)他像吴王吗?

生:不像 。

师:吴王要怎样啊?

生:要有大王的架势。

师:对了。语气要有君王的尊严,要有大王的架势。再来!

“吴王”:(挺直身子,声音变粗。)你早晨跑到花园里来干什么?看你的衣裳都被露水打湿啦!(生鼓掌)

“少年”:(比较拘谨)禀报大王,我在打鸟。

师:(提醒)这个少年没礼貌啊。

“少年”:(顿悟,做“拱手”动作。)禀报大王,我在打鸟。

“吴王”:你打着鸟了吗?(语气为疑问,似乎问少年有没有打着鸟。)

师:这个吴王眼神不好啊。你想想,少年打过鸟吗?

生:没有。

师:对啊,吴王明明知道他根本没打鸟,所以,他不是问少年有没有打着鸟,而是反问他:你根本就没打鸟,怎么还说“我在打鸟”,这不是说瞎话吗?这句话应该怎么说?

“吴王”:你———打着鸟了吗?”(重音放在“打着”两个字上,语气分明是在说少年根本没打鸟。师生喝彩。)

“少年”:我没有打着鸟,却见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

“吴王”:什么事啊?

“少年”:(做手势,仿佛指着树上的蝉) 花园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却不知道有只黄雀在它的身后。

“吴王”:(夸奖)你看得真仔细!那黄雀要捉螳螂吗?

师:这个吴王,不会夸人!

“ 吴王 ” :(竖起大拇指)你看得真仔细!那黄雀要捉螳螂吗?

“少年”:(继续指树上)是的,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螳螂,却不知道我拿着弹弓在瞄准它呢。(稍顿,用郑重的语气)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吴王”:(恍然大悟,连声说) 对!对!你讲得太有道理了!

师:两个“对”读得可不一样。再读!

“吴王”:对———对!你讲得———太有道理了!(第一个“对”声音低,第二个“对”提高声音,表示“恍然大悟”。)

师:两位同学都读得很棒!你们看,少年说了那么多的话,其实,他就是为了说那句最最重要的话———

生:(齐)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师:再次给“吴王”和“少年”鼓鼓掌!(生鼓掌)一起读一遍好吗?

(师生分角色朗读。学生边读边做表情、动作,体会人物的情感。)

【点评:教师相机指导朗读时,让学生把握三点:1注意读出人物的不同语气,注意人物的身份;2注意人物的情绪变化,加上适当的神情、动作来为对话“增色”;3注意体会少年讲故事的目的———劝说吴王,用“劝说”的口气来读。读,是理解,也是表达,这二者又是融合在一起的。理解逐渐深入,要求逐步提高,训练注重实效。】

3.加题目

师:这个大故事大家读得有滋有味!刚才那个小故事的名字叫“螳螂捕蝉”,那么,这个大故事叫什么呢?我们还用四个字来给它加个名字。

生:……

师:我们先来想一想:概括一个故事的内容,我们首先要找到什么?提示一下大家,《三国演义》里有故事“关云长水淹七军”“赵子龙单骑救主”,《红楼梦》里有“林黛玉初进荣国府”,这些故事都是先说什么?

生:先说人物。

师:对。我们要先找到故事的主角。这个大故事的主角是———

生:少年!(师板书:少年)

师:说完了主角,然后说什么?根据我刚才提示的几个故事名再想一想。

生:接着说主角做了什么事。

师:对啊。少年主要做了一件什么事呢?

生:少年借螳螂捕蝉的故事劝吴王不要打楚国。

生:少年给吴王提建议。

师:不错。我用一个字来概括。(板书:谏)这个字,谁认识?

生:谏(jiàn)。

师:谁知道 “ 谏 ” 的意思?

生: “ 谏 ” 就是提意见 。

师:“谏”就是提意见?同学之间互相提意见,能叫“谏”吗?

生:不能。

师:给父母老师提意见,能叫“进谏”吗?

生:不能。

师:那给谁提意见才叫“进谏”?

生:古代指给皇上提意见 。

生:给大王提意见 。

师:对了,给君主提意见才叫作———

生:进谏。

师:(指板书“少年谏”)我这里少一个字。少年是怎样进谏的呢?谁来填上一个字?

生:巧 。 少年巧谏 。

生:妙 。 少年妙谏 。

师:少年聪明不聪明?

生:聪明 。

师:一个字———

生:智。少年智谏。

师:对了!应该是 ———

生:(齐)少年智谏 。

师:还可以怎么说呢?少年不是直接给吴王提意见,而是婉转地提意见,这叫———

生:少年婉谏。

师:少年是转个弯,好像是画个曲线给吴王提意见,这叫———

生:少年曲谏!

(师板书:巧、妙、智、婉、曲,把“智”字写得最大。)

师:(在黑板上画个大圈)这个大故事的名字叫“少年智谏”,(在大圈内画个小圈)小故事叫“螳螂捕蝉”。“螳螂捕蝉”这个故事最能体现“少年智谏”中的哪个字?

生:智!

【点评:这个加题目的练习设计巧妙,它指向的是学生的概括能力,又紧紧地结合课文内容,学生并没有走出“故事”。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这个“概括内容”的活动是有层次的:先是找到主角(人物),再是说明事情,最后推敲语言。学生在活动中也学会了“概括故事”的一般方法。几个字的对比探究,又是在琢磨语言文字。把训练游戏化,把学习情境化,这样的训练近于无痕,学生轻松,教师不累,效果很好。】

二、填补空白,内化表达(进谏前与纳谏后)

师:大故事和小故事我们弄明白了。可是这还不够,我们再来看看故事中的两个人物。第一个是少年,他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我们已经知道了。另一个关键人物———吴王,他的想法在开始和最后有了很大的转变,相信在这个事件中他也会有很多收获、感悟和启发。我们来走近吴王,看看他的想法。

1.出示:

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遭到了一些大臣的反对。

吴王想:______,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

师:故事开始的时候,吴王想要伐楚,遭到了大臣们的强烈反对。那些大臣,他们不是巧谏,不是妙谏,不是婉谏,不是曲谏, 更不是智谏,而是———

生:直谏!

师:对了,直接反对!吴王说,敢有谏者,死!谁敢进谏,杀!这个时候,吴王在想什么呢?

生:他在想:我打楚国,肯定可以胜利,他们为什么要反对呢?

生:他想:我一定要打下楚国,给他们看看!

师:同学们,楚国可不是小国啊,而是个大国。但是吴国现在打楚国,应该还是胜算很大的。你们想,如果打下了楚国,就会获得更多的钱粮,还会获得更大的地盘,最重要的是,楚国这个大国都被打败了, 那些小的诸侯国自然就———

生:屈服了。

师:对啊,这都是伐楚的———

生:好处。

师:这时候,你跟吴王说,别的国家会乘虚而入,他信吗?

生:不信。

师:因为他只盯着伐楚的———

生:利益!

师:这有点像———

生:螳螂!

【点评:这段的想象其实是紧扣“螳螂捕蝉”的含义展开的———吴王只看到“攻打楚国取胜的希望很大”,却意识不到“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这里,不动声色地把“伐楚”和“捕蝉”联系到一起了。】

2.出示:

听了少年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______,连声说:“对!对!你讲得太有道理了!”

师:可是,听了少年的一番话,吴王忽然有了顿悟,他明白了什么呢?现在你就是吴王,你来说说。

生:我明白了,如果我们去攻打楚国,其他诸侯国一定会来进攻我们,后果不堪设想啊。

生:我发现了:攻打楚国其实和“螳螂捕蝉”是一样的。楚国好比是那只蝉,吴国就是螳螂,而其他诸侯国就像黄雀。

师:(接)如果———

生:如果吴国去攻打楚国,就好像螳螂去捕蝉,其他诸侯国一定会像黄雀一样乘虚而入,啄食“螳螂”的,到那时候,吴国就危险了。

师:是啊,这就叫———

生: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师:给他鼓掌!这是吴王明白的第一点。他还会明白什么呢?伐楚之举可以作罢,但是聪明的吴王一定会想到,以后我们还要做很多其他的事啊,应该有什么启示呢?

生:以后我们做任何事都要不仅看到眼前的利益,还要注意身后的隐患。

生:我们做事,不能光盯着好处,还要考虑到危险。

生:任何事都有好的一方面,也有坏的一方面,要考虑周全。

师:这叫有一利 ———

生:必有一弊 。

生:做事情时,既要瞻前,也要顾后,不能钻头不顾尾。

师:呵呵,“钻头不顾尾”,这是俗语,来自老百姓的语言。生动!

生:我觉得考虑任何事的时候,要知道好的事情里也有不利的因素,坏的事情里也会有好的方面。

师:这叫祸福相依。同学们都是哲学家啊!佩服佩服!(生笑)

师:跳出“伐楚”这件事,吴王又明白了这些道理。那么,当吴王想到少年,想到少年的“智谏”,再对比一下大臣们的“直谏”,他又会有什么感悟呢?

生:他会明白:智谏比直谏好,让人容易接受。

生:婉转地给人提意见效果更好。

【点评:紧扣“螳螂捕蝉”的含义———1认识到“伐楚”即是“螳螂捕蝉”;2明白寓意;3体会“智谏”的好处。】

3.出示:

又一天早朝,吴王对众大臣说:______。

师:同学们,早朝上,吴王一定会把自己思想前后的变化,自己的感悟,自己受到的启发跟大臣们分享。那么,他会怎样讲呢?自己准备一下,待会儿我请一位“吴王”来宣讲!

(生准备)

“吴王”:(模仿君王语气)众位爱卿,我今天先宣布一个决定。(生大笑)

师:好,开门见山!但是我提个建议:作为大王,哪里会自称“我”呢!大王一般都怎样称呼自己?

生:孤、朕、寡人、本王。

师:对了!但是春秋战国时期还不能自称“朕”。“朕”是从秦始皇开始才成为皇帝的自称的。这里就自称“孤”或者“寡人”吧,所谓“称孤道寡”嘛!

【点评:顺手一笔,捎带出一点历史知识。】

“吴王”:寡人的决定是我们不再去攻打楚国了,因为我听了一位少年给我讲的故事后明白了一个道理。现在,楚国好比就是那只蝉,吴国就是螳螂,而其他诸侯国就像黄雀啊,如果我们执意去攻打楚国,其他诸侯国一定会乘虚而入的,后果不堪设想。所以,伐楚的事不要再提了!(“众大臣”鼓掌)

“吴王”:寡人还想告诉你们一个道理:以后我们做任何事的时候,都不能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还要看到身后的危险。既要看到好的一面,即利,也要看到不好的一面,即弊,三思而后行。你们记住了吗?

“众大臣”:记住了!

师:说得还挺全面,不愧是大王啊!

“吴王”:寡人还想告诉大家的是,以后你们给孤进谏的时候,最好是智谏,不要直谏,直谏的效果不好啊。(“众大臣”大笑)

师:吴王说得真棒!大家鼓掌!(生鼓掌)

【点评:这个说话训练仅仅是有趣吗?恐怕不是。学生对人物的揣摩、寓意的领悟,都融合在其中了。更难能可贵的是,“吴王”竟然能整合同学们的发言,说出那么一大段富有哲理又符合自己身份的话来,而且还那么有序、有趣、深入。不得不说,是教师给了学生空间,也给了学生指导。这也是张老师的匠心所在。】

三、引入古文,感受文韵

师:我这里还有一道题目,比较难。我看就不要出示了吧。出示了题目,你们不会做,面子上不好看啊。

生:要出示!

师:你们敢挑战?

生:敢!

师:那我有个要求:文章出示之后,不许自读,不许默读,不许浏览,直接就读。行吗?

生:行!

(师出示《螳螂捕蝉》文言文)

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生齐读,语气及断句停顿完全正确,非常流利。)

师:以前你们读过?

生:没有!

师:不可能!没读过,你们能读这么好?

生:真没读过!

师:那你们可太棒了!其实,读文言文有一个标准:只要读的时候语气停顿完全正确,就说明你已经懂了意思。你们今天就做到了,太厉害了!

师:我们来把最关键的那句话再读一遍———

生:(齐) 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师:退朝!(生大笑)

【点评:其实,“文章出示之后,不许自读,不许默读,不许浏览,直接就读”这个要求不低啊。但是,在教师的激将法下,在课堂生气勃勃的情境中,一切难度化于无形。】

教学评析:

“语用课堂”的“简”和“活”———从《螳螂捕蝉》看张学伟老师的教学特色

张老师的教学突出了“简”

这节课的教学环节只有两个,一是朗读,二是说话。或者从“用教材”的角度说,一是利用课文训练学生朗读,二是利用课文内容训练学生表达。

在朗读的环节中,读“小故事”时,采取的是“比赛读”———学生比赛, 师生比赛。“这两位同学真是读得不错,但是跟我比———还差一点点”,这样幽默的、生活化的语言引导学生逐步读好了课文。同时,朗读又是和理解融合在一起的,启发学生边读边想,发现“蝉、螳螂、黄雀都是一样———我的眼里只有你”。这样,读悟结合,读思结合,使朗读并不是只停留在声音和形式上。另外,把小故事拎出来单讲、先讲,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为破解文章主题打好了基础。这是一个“妙笔生花”的设计。

读“大故事”时,张老师放手让学生“表演读”———读的要求是“吴王像君王,少年像臣子,每个人符合自己的身份”。在导读中,师生对每一处的朗读都是仔细推敲的,是反复琢磨的,是设身处地进入情境体会人物情感的。因此,读好了,其实内容、人物、情感,甚至含义,学生也都明白了。这也是我一直提倡教师要把朗读和导读作为最重要的一项基本功来练、课堂要把朗读课文作为最核心的环节来落实的原因。我以前说过,读是过程也是方法,读是手段也是目的。看来张老师是深谙其道的,可以说深入了导读的精髓。

值得大家关注的是,“比赛读”“表演读”,再加上张老师幽默的话语、适时的点拨,使导读怎么看都像是一场游戏,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加深感悟,提高水平,习得方法。

再看看表达的环节。今天,因为我们的教师在课堂上极少给学生大段发言的机会,极少创设这样的情境,更谈不上有什么指导,因此,学生基本上都很难说出整段的、有序的甚至是有理有据的话来,只会片言只语地“蹦豆子”,“基本不会说话”。张老师的“吴王发言”这个设计正是针对这一薄弱处下手的。难能可贵的是,他又根据课文内容创设了一个情境:让学生以一个最合理的角色(用吴王的口吻)跟“大臣们”交流自己的前后想法、感受和启发。角度选得准,难度自然就降得低,学生一下子就打开了“话匣子”(当然,在这之前,教师也有两次说话的铺垫)。所有这些训练,几乎都是在游戏中完成的。

张老师的教学,突出了“活”

张老师的课堂更是“活”的。具体来说,基本上是在“玩中学”。把课文变成一个个故事,把训练变成一个个游戏,把训练的目标和要求尽可能地融合在游戏的过程中。

谈到“语用课堂”,他有自己的见解———“语文课是什么?语文课就是以学习语言规律为目标,以语文活动为载体,从而发展学生语文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一门课程。”

谈到“积累和表达”的关系,他也有自己的看法———“我们很多老师往往认为,把词语或者语段背会了,就算是积累了,其实这积累的是死语言,根本没什么用。只有在运用中积累的才是活语言、能运用的语言。在运用的过程中积累语言,把积累和运用融合在一起,这样,学生不光记得住,还会用得活。”

3.《螳螂捕蝉》教学设计 篇三

语文教学要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须精心设计综合性的语文学习活动。将听说读写与体验、感悟、熏陶融合起来,从而整体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设计特色

变革以往线性的设计方式,采取板块式设计,增强教学目的性,提高教学的综合效益。在品读、复述、运用等板块的语文实践活动中达到理解课文,感悟语言,运用内化语言的目标。

三、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寓言借助故事说明道理的表达方式,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的道理。

四、教学过程:

板块一:看图激趣

1.出示课文中的插图。看了这幅图,你们想到了哪个成语?谁能用生动的语言描述一下图画上的内容?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画面,并展开想象,练习说话。教师点评,以激励学生说得更流畅、生动。

2.他们是谁呀?你从他们的衣着上能看出些什么?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呢?请同学们自己去读一读这个故事吧?

板块二:初读感知

1.学生轻声朗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注意故事的情节性;边读边划出不理解的新词,试着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有疑问的地方做上记号;读完后再将这些词语读一读。

2.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再读几遍,争取读好。

3.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朗读,教师作随机点评和引导。

第一段:指名朗读后,学生自由评价,而后教师追问:这段话应该读出什么感情?怎样才能读出这种感情?引导学生体会吴王的专横、霸道

第二段:引导学生体会少年巧劝吴王的决心、勇气和智慧,再有感情地练习朗读。

读少年与吴王的对话部分,先让学生自己朗读,边读边体会人物的心理,再分角色练习朗读对话内容,想象人物对说话时的语气、动作和心理,准备表演读;指名分角色表演朗读,引导学生进行评点;朗读后,启发学生:读到这里,你有什么问题要问问少年和吴王吗?

第三段:采用朗读竞赛的方式,先自己练习朗读,再分组进行朗读竞赛。

教师引导学生读出吴王的恍然大悟。

读完每段后简要说说这部分的主要意思。读完全文后引导学生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故事是怎么发生的?经过是怎样的?结果又如何?

板块三:精读品悟

1.引导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体会字里行间流动的情感。

课文哪几节写了少年给吴王讲述“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找出来读一读,并说说你的感受。读后交流。

品读句子:少年终于被吴王发现了,吴王问道:“你早晨跑到花园里来干什么?看你的衣裳都被露水打湿啦!”

这句中的“终于”能去掉吗?为什么 ?引导学生联系上文中“转来转去”、“毫不介意”、“一连转了三个早晨”等词句体会少年巧劝吴王的决心、勇气和智慧。

2.找出文中描述“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内容,注意描写蝉、螳螂、黄雀的动作和神态的词语,画一画示意图。“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寓意是什么?从文中划出有关句子。(板书:蝉 捕螳螂啄食 黄雀)

3.出示句子:“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它们眼前的利益分别是什么?身后隐伏的祸患又分别是什么?你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板书:不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而不顾自己身后隐伏的祸患)

4.听了少年的话,吴王为什么就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联系全文说说你的看法。

5.同是劝说吴王,大臣们是怎么劝说的,结果如何?引导学生读好第一段,抓住“乘虚而入”“不堪设想”体会后果的严重,抓住“固执”一词语言、语气来体会吴王的主观、专横。

同是劝说吴王,为什么效果会有如此大的反差?讨论交流,感受少年巧劝吴王的睿智。

板块四:复述表演

1.引导学生简要复述课文,可以用上下列词语:

乘虚而入不堪设想固执转来转去 毫不介意禀报 悠闲

自由自在 拱着 啄食瞄准 恍然大悟

每个学生复述后,教师都要组织学生进行评价:是否完整;是否简要;是否能恰当地运用上述词语。

2.请两位同学分别扮演大臣和少年,老师扮演吴王,表演故事。引导学生评价,并说说自己的发现。(可从吴王的专横、霸道但能知错就改,少年的机智勇敢或从故事中明白的道理等方面谈谈。)

板块五:思考表达

1.少年真的在花园里看到"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一件有趣的事吗?联系全文说说你的看法。

2.在我们日常学习生活中,你有过像吴王那样只顾眼前利益,不顾身后隐患的时候吗?拿起笔写一写你当时的表现及现在的想法吧,注意写清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心理活动等。

3.本文是一篇寓言故事,它通过描写一位少年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告诫吴王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不顾身后隐患并使吴王打消攻打楚国的念头。课后你能模仿本文的写法创作出这样的寓言故事吗?

附板书设计:

螳螂捕蝉

4.《螳螂捕蝉》教学设计 篇四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能联系上下文说出 “恍然大悟”的意思。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4.能凭借课文语言文字,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教学重点:

理解语言文字,理解文中的寓意。教学难点 :

让学生凭借课文内容明白道理。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导入

新课。

螳螂和蝉和两种不同的昆虫,你觉得它们之间会发生什么故事?请同学们想象一下。

二、学生自读课文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边读边想,弄清课文说了一个怎样的故事。3.遇到比较难读的句子,难懂的句子,多读几遍。

三、查自读情况。

1.指名分段课文,注意纠正学生读错的字音。2.检查有关词语的理解。

投影出示:如果其它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听了少年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1)指名读句子,联系句子联系词义。(2)指名说,集体讨论。

3.针对前面的几个问题,说说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四、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看看写个故事的起因是哪些自然段,写起因、经过、结果。

2.组成小组想到交流讨论。3.集体交流,讨论。

4.分段读课文,争取能讲清故,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五、指名书写生字。1.出示生字。2.指名读。3.师生评价。4.学生描红,临写。

六、作业。1.完成习字册描红。2.熟读课文。第二课时

一、复习

1.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2.螳螂和蝉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

二、指导精读课文。1.精读课文第一段。

(1)精读第一段,注意读好吴王所说的话。(2)你自己认为吴王应该出兵吗?为什么?

(3)从文中“固执”可以看出吴王是一个怎样的人,他会听大臣们的建议吗?

(4)如果你是大臣,会想什么方法劝阻? 2.精读课文第二、三段。

(1)轻声读课文,自己复述故事。(2)同桌互说。

(3)指名说,同学评议。

(4)讨论:少年为什么要讲这个故事?他的故事为什么能打消吴王攻打楚国的念头?

出示: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得如果其它诸侯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直接劝说,让吴王感到没有威严,所以失败。

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用一个故事来“智劝”,既维护了吴王的面子,又令吴王茅塞顿开。你认为这两句话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联系? 3.运用词语“自由自在”、“恍然大悟”说话。

相机出示: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听了少年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

三、复述练习。指名复述,结合对学生的评议,指导学生掌握复述的基本要求,既要把起因、经过和结果简明扼要地交代清楚,又要能把关键的地方讲,生动。

四、学生质疑,结合质疑小结课文。

五、作业 :

1.能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2.练习说话。

3.搜集生活的一些寓言故事或者是成语故事讲给同学们听。

附:板书设计

螳螂捕蝉

5.螳螂捕蝉教学设计 篇五

课前: 5、6、7、8字成语。同学们,都听说六(1)班同学个个满腹经纶,今天我就想来难为难为你们。我们经过了几年的学习,一定积累了不少成语吧,谁来说说。(世上无难事 功到自然成;一不做,二不休;挂羊头,卖狗肉 五十步笑百步 敢怒而不敢言 不分青红皂白 有眼不识泰山;三句话不离本行 四海之内皆兄弟 万绿从中一点红;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山河易改,本性难易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呦,看来没难倒,看来我们六(1)班还真是藏龙卧虎、不容小视啊。

一、读古文、试讲意思

师:同学们,成语是没难倒大家,老师再来一段古文,来考考大家古文的理解能力,想不想试一试?(出示)后园有树,上有蝉正饮露,不知螳螂在后欲捕之也!而螳螂作势欲扑,竟不知黄雀蹑其旁也!黄雀伸颈仅顾啄螳螂,而不知树下之弹弓也!

师:谁来读读。

生:读。说说大概的意思。(师板书:螳螂捕蝉。)

二、看动画、讲明寓意

师:关于这篇文章,老师还有段动画。一起来看看。

师: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说。

三、初读短文,归纳大意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这个寓言故事就有一段话准确写出了这部分内容,读出来

初读: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呢?现在就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地读读课文,读准确字音,并用简要的话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出示自读要求)

生:指名读生字、齐读。

师:字音读准确了,再来看看这两句话(死的不同意思)师: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说

师:起因、经过、结果清晰明了。(简洁)

四、深入研读,认识少年机智

师:你觉得少年是个什么样的人?读文划出有关语句,做好批注。(出示)(重点读的、分析的、解词的、推理的)

生:汇报。(汇报交流时,学生应该先读句子,再说自己的认识体会,最后提炼出词语板书)说得好的相机让其上前板书词语(品质类的)这是个机智的。。勇敢的。。耐心。。(适当表扬生眼光敏锐、会读书等)

师:机智在哪?勇敢在哪?(方法巧妙。转了3天等)

师:哦,原来这个少年是故意卖个关子,把吴王的好奇心给吊起来。而且做得含而不露,确实高明!这段对话,你们觉得应该怎么读?

生:要不慌不忙地读。

师:就按自己的体会,好好读读这段话。生:(自由练读。)

师:我们请三位同学合作,把这段话分角色朗读一下好不好? 生:好!

(师分配角色,一人读吴王的话,一人读少年的话,一人旁白。)师:那么,他们各自看到了什么利益呢?我们看到了哪些隐患呢?

生:接着说(“它们”是指谁?它们“眼前的利益”各是什么?“身后的祸患”各是什么?这里的“它们”除了指这些外,还可能指谁?为什么?)

师:少年有没有将吴王看到的利益和身后的隐患直接说出来? 生:没有。

师:说少年没有说出的话

生:吴王你只看到能够取胜,却不知道„„

师:绕了这么大一个圈子,其实少年是想告诉吴王什么? 生:说吴王的利益和隐患。

师:少年表面上是讲故事,实际上是告诉吴王千万不可出兵啊。师:学到这儿,你还有什么问题?

生:少年所讲的事在生活中发生的可能性很小,吴王怎么就相信了呢?

生:吴王没有听大臣们的劝告,为什么会听那个少年的话? 生:交流。

师:所以,少年的劝与大臣的劝有一点不同。如果说大臣们的动是“直劝”、“力劝”的话,少年的劝称得上是——智劝、巧劝。

师:一个好主意要想成功,还得选择一个适当的环境、恰当的时机,这就是计谋。我们可以看出这少年有勇有谋,充满智慧。如果没有少年的巧妙的劝阻,那么后果将会是——不堪设想。(出示)

师:你怎么理解“不堪设想”的?

师:对!单看这个“堪”字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生:能。

师:对!能,能够。还能怎么讲? 生:可,可以。

师:非常正确!可以,能够就是“堪”。那“后果不堪设想”的意思就是—— 生:后果不可以预料。

师:介绍当时背景图(出示);如果吴王真的攻打楚国,这不堪设想的后果是怎样的? 师:是啊!国家灭亡,遭殃的是谁呀? 生:遭殃的是那些的打仗的士兵、人民。

师:贪图眼前不该拥有的利益,这才是百姓之福,国家之福,也才是帝王之福啊!师:听了少年的这番话,吴王明白了吗?(出示)(板书:不战。)

五、表演助兴、加深认识

师:你们说,吴王听了少年的话,恍然大悟,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而之前他已下了死命令了,那么,第二天上早朝的时候,他会对大臣们怎样解释这一新决定呢?来,四人一小组,讨论讨论,为吴王设计一个讲话稿,待会看哪位吴王能机智巧妙的为自己解释好决策的变动,要让我们这些臣民们心服口服呦。

师:差不多了吧?哪位吴王愿意先声夺人,第一个早朝?

生:

师:大王英明!

师:这位吴王把改变决定的过程说得很具体。还用上了书上的许多词语,还是一位很有文采的大王啊!来!掌声欢迎第二位吴王闪亮登场!

师:指名两三个汇报后总结:三个臭皮匠必赛一个诸葛亮呀,你们虽是小学生,可你们的智慧一点都不输给这些王公大臣们呀,相信其他组的吴王一定把自己的语言加工的更加完整,做到以理服人,不怒自威了吧!

六、总结:

同学们,其实,我们今天学习的这个故事就是来自于这样一篇古文(出示)生:自由读,齐读。

师:同学们,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历经千百年风雨沧桑的中华古诗文经典,却于百折不挠中保存完好。中华古典诗文是国粹,“一个人,如果他从来不知道孔子、老子、孟子、庄子是何许人,从来没有读过、听过诗经、唐诗、宋词,如果他对‘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和‘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等都一无所知的话,他就没有资格说他是一个真正的中国人,因为他无法融入中华民族的精神生活。”希望大家能够在以后的学习中,在学校开展的“读经典,传文明”的活动中,广泛阅读,多多积累。

6.螳螂捕蝉教学设计 篇六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分角色朗读课文,复述课文。2.理解预言借助故事说明的表达方式,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的道理。3.借助预言文字,体会少年劝谏之巧妙与智慧。

教学重点:

理解寓言的深刻含义,有感情地读好吴王和少年的对话,能复述课文。教学难点:

让学生凭借课文内容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教学过程: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0课《螳螂捕蝉》这则很有趣味的寓言故事。首先,我们复习一下上节课所学的词语。(学生齐读)(1)蝉悠闲自由自在(2)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3)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4)侍奉吴王的少年拿着弹弓瞄准

师:同学们读得很认真,老师再奖励大家一组词(学生都开心地笑了):不堪设想隐伏着祸患恍然大悟

师:春秋时期,吴王不听众大臣的劝阻,执意攻打楚国。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灵机一动,对吴王讲了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吴王一听便打消了伐楚的念头。这是怎样一件事呢?谁愿意尽可能地用上刚才听写的几组词语来讲这个故事?(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

生1:花园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蝉趴在高高的枝干上,悠闲地唱着歌,自由自在地吮吸着甘露…… 师:(惊喜地)你们听出些什么来了吗? 生1:她加上了一些词,听起来更生动了。

师:对!用上了“唱歌、吮吸甘露”,故事就更动听了。看来,你很有文学细胞。(众笑)生1:然而蝉万万没想到死亡正向它靠近。一只螳螂正拱着身子,悄悄地举起前爪,要去捕蝉……

师:真是太紧张啦!好听!(众笑)生1:那螳螂也没想到有只黄雀正站在它的身后。黄雀伸长脖子,满心欢喜地正要啄食螳螂,却不知道有个侍奉吴王的少年正站在它身后…… 师:你们听出什么来了吗?

生2:少年应该站在树下,而不是黄雀的背后。师:你听得真仔细!能站在黄雀背后的是超人。(众大笑)生1:却不知道有个侍奉吴王的少年早已在树下看得一清二楚,拿着弹弓,正瞄准它呢。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根本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师:(上前握住那位同学的手)非常感谢你!你让我们享受了一个美妙的故事。(生鼓掌)师:这个故事就叫—— 生:(齐)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师:那位少年是怎么利用这个故事劝说吴王的呢?吴王明白了故事中的道理了吗?从哪里可见呢? 生:(齐)明白。故事的结尾说吴王恍然大悟。师:那这“恍然大悟”怎么理解?

生:就是一下子全明白过来的意思。师:吴王一下子想到了什么他就全明白了?他又明白了什么?请你联系上文想一想。(生不约而同地读第一节。)

生3:吴王从这个故事一下子想到了自己要攻打楚国的事。他明白了蝉就代表着楚国、螳螂代表着吴国、黄雀代表证其他诸侯国一样,只顾眼前的利益,而没想到攻打楚国所隐伏的祸患。师:(鼓励地)这里用逗号,请讲下去。

生3:如果其他诸位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师(接话)国破家亡啊!

生3:吴王明白了大臣们的劝说是有道理的,心里一定很后悔,就自己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我觉得吴王还是一个明君。

师:明白事理、改正错误的大王还是个好大王嘛!(众笑)

师:老师现在有一个问题:那个少年为什么不在大庭广众之下对吴王讲这个故事呢?

生4:吴王已经下了死命令,谁再劝说就杀谁。少年在大庭广众之下讲这个故事,用意就是劝说吴王,吴王一定不会听的。

生5:如果在大臣们面前讲这个故事,吴王一定不会相信这个故事是真的,以为是少年编出来的,就不会想到故事中的道理。

生6:那少年在花园里一连站了三天,为的就是等吴王。少年装出打鸟的样子,是让吴王相信(螳螂捕蝉)这件事是真的、不起疑心。这样,少年就可以通过讲这个故事,让吴王自己明白其中的道理。

师:少年表面上是讲趣事,实际上是—— 生:暗劝吴王不要攻打楚国。生:暗示攻打楚国隐伏的祸患。

师:所以,少年的劝与大臣的劝有一点不同。如果说大臣们的劝是“直劝”“力劝”的话,少年的劝称得上是—— 生:(纷纷抢答)智劝、巧劝。

师:一个好主意要想成功,还得选择一个适当的环境、恰当的时机,这就是计谋。我们可以看出这少年有勇有谋,充满智慧。现在老师想请同学们把这个智慧少年演出来,有兴趣吗?(生议论纷纷,跃跃欲试。)

师:好的表演必须有一个好的导演。今天请大家当导演(生兴奋地笑),来指导下演员表演的动作、说话的语气,好吗?

生7:少年在禀报大王时,要做这样的动作。(生演低头、下跪、抱拳的禀报姿势。)师:你还挺专业的嘛!(众笑)

生8:吴王夸奖时可以翘起大拇指,恍然大悟时可以捋一捋胡子,装作思考的样子。(生边说边演,生鼓掌。)

师:又导又演,名副其实的导演!

师:演戏要有个旁白,也就是画外音,把那些在舞台上没法布置出来、演出来的景呀、物呀作一个旁白,来一点说明。吴王花园早晨的情景怎么样呢?文中没写,现在就请各位导演即兴写一段话,谁写得快、写得好,就用谁的。(生纷纷动笔写。)

老师选择其中一位同学生:清晨,朝霞映红了吴王花园。郁郁葱葱的树木、五颜六色的鲜花都被镀上了一层金黄色。几只黄雀躲在树丛里欢快地鸣叫着。这时,一位手拿弹弓的少年,正在花园的小路上徘徊。他不时地朝吴王的寝宫东张西望,似乎在等什么人,却又装出一付专心打鸟的样子。露水沾湿了他的衣裳,他也浑然不知。这时……(学生开始上场表演。略)师:看了你们的剧本再加上精彩的表演,我想中国电影拿奥斯卡金像奖的日子真的不远了!(众大笑)那么就请同学们以两人为一小组,一人演少年,一人演吴王,练习下台词。

板书设计: 螳螂捕蝉 蝉← 螳螂← 黄雀← 少年(楚国)(吴国)(其他诸侯国)

7.螳螂捕蝉 篇七

妇女很有礼貌地回答:“大爷,这高科技清洗就是利用一种全新的技术,把油烟机清理得干干净净,跟新的一样。油烟机要是长时间不清理,不仅排烟效果不好,费电,还会对人体造成极大的危害。清洗一次才要40 块钱,给老年人再优惠点,只要30 元就可以。”

就在刘大爷犹豫的工夫,妇女已经拨通了个电话,用外地口音跟老公联系,聊了几句后,又用普通话说道:“这里有位大爷要清洗油烟机,咱给他优惠点,赶紧过来吧。”刘大爷也就不好说什么了,心想清洗就清洗吧,反正总没什么坏处。留下地址就回家去等着了。

不一会儿,一个小伙子提着工具箱登门了。自称叫刘伟。他进入厨房后,打开了抽油烟机,问道:“大爷,您这机器用几年了?”刘大爷说应该好多年了。刘伟告知刘大爷,这抽油烟机的零件已严重磨损,风轮跑偏,需要更换一个新风轮,否则清洗完了也不会好用。

刘大爷以前在报纸上、电视上看过老年人在清洗油烟机时被换天价零件的受骗报道,他为此还经常告诉同伴千万不要上当。所以今天他多了个心眼儿,就问小伙子“:你也装配件?”

刘伟立刻摇摇头说:“大爷,我只管擦机器,没有配件,您可以给厂家打电话,千万别买路边小店里的便宜货!”刘大爷听了很受用,人家真是为自己着想啊,于是警惕的心就松懈下来了,连忙道“:小伙子谢谢你了,今天就不洗了,等换了零件再说吧。”

刘伟很爽快地说好。“大爷,我顺便给您检查一下线路吧,老年人应当特别注意安全。”刘大爷心里流过一阵暖流,这比物业服务还好呀。于是给他指了指电闸的方位。

大体瞧了瞧,都没有问题。刘伟返回厨房拿东西准备离开,突然他喊道:“大爷,上面这不是有联系方式吗。”

等刘大爷晚一步进了厨房,刘伟当着刘大爷的面,突然从抽油烟机里拿出一张小卡片,说道:“这里有厂家电话啊。”刘大爷一看那卡片上印着“全国售后服务中心”。刘大爷对此不以为然,小伙子却一再热情建议,“这是厂家电话,打个试试呗,他们要是有现成的配件,换了后,我接着给您清洗,多省事啊!”见刘大爷犹豫,小伙子竟用自己的手机拨了电话。

电话打通后,小伙子赶紧把手机递过来,刘大爷只好勉为其难接到手中。说明情况后,电话那端的售后人员表示,“现在我们正好有工人在您的县城里,等大约半小时吧,让他去您家看看。”

随后刘伟留下一个手机号码,说:“还有一个客户在等着我呢。您换完配件再给我打电话吧。”说着便走了。

不到半小时,一名厂家售后人员来到王大爷家。身上穿着工作服。一进门,就自觉地套上鞋套,并说这是公司的要求。刘大爷给他倒杯水,他说公司规定不能喝客户的水。刘大爷顿时对男子增加了不少好感。

男子对油烟机查看一番后,对刘大爷说:“大爷,您这种型号的机器早已停产,已经没有配件,而且这个牌子已经被一家大企业给兼并了,年初的时候这款机器已被召回,那时候补个差价就能换台新机器,旧机器能折200元至700元。

刘大爷一听自己的杂牌机可以换成名牌机,就禁不住问道:“那现在这项活动还在进行吗?”男子摇了摇头说不知道“,要不我帮您问问吧。”于是掏出手机,一阵交涉,男子对刘大爷说:“因为客户多,又延长了一个月,您要是愿意换的话,我车上就有一台现成的机器,是给别人送的,刚才打电话他没在家,看您着急,就先给您装吧,原价3700 元,您这旧机器用得挺仔细,折价就按最高的700 元算,您再补3000 元吧。您得在这里签个字。我们回去好交账。”刘大爷想了想就同意了,问能便宜点吗。男子说:“对不起,大爷,我们是正规公司,不能砍价的。这是最新产品,微电脑控制,能根据室内油烟的多少,自动开机和关机。”刘大爷一听这个功能好。

男子出去了,很快就扛着一台抽油烟机出现在门口,包装上清楚标着一个全国名牌。

当着刘大爷的面,他打开箱子,让刘大爷验货,说道:“这种新产品只要倒入清洗剂,就可以全自动电脑清洗,省时省力。”收了钱,开了发票,很麻利地给装好机器。刘大爷满心欢喜地把揣着自己3000 元钱的工作人员送出家门……

等他走后,刘大爷才觉得这事有点不对劲。打开油烟机,跟刚才不一样,这回声音很大。心想这下完了,肯定是遇着骗子了!

正在这时,外面响起了敲门声。打开一看,是一个瘦瘦的小男孩。

再说那个自称叫刘伟的人,看同伴出来了,就打招呼大家赶紧走。他们的面包车停在另一个胡同里。可是等他发动起汽车,只见旁边的一棵树摇晃,就是不见车动,越加油门,树越晃动得厉害。于是下车看,吃惊地发现车轮子被用一根长长的铁链子锁在树上了。另外两个人也慌忙下来看。

这时两个十一二岁的小孩出现了。一个小胖子,另一个是小瘦子。小胖子对刘伟说:“知道是谁干的吗?”刘伟问是谁啊,快告诉我,还有急事呢。

小胖子拍了拍胸脯,说:“是我俩干的。”他们睁大了眼睛,不敢相信。小胖子继续说:“知道我们为什么这样干吗?”刘伟说不知道啊,赶紧打开,否则我们就不客气了。

小胖子毫不示弱,大声说道:“你们就别装了,赶紧把骗的钱交出来。”刘伟几个人先是愣了,随之摇头说没有骗钱啊,我们是做合法生意的。

小胖子就让小瘦子说,只听小瘦子叽里呱啦说了几句外地话,然后指着那个妇女说:“刚才我听见你在电话说的就是这几句,说这里有个老头,应该很好对付,骗几千块没问题。对不对?”

几个人见事情败露了,脸上出现了凶光。刘伟攥起拳头,朝两个小孩挥了挥,说道:“赶紧打开,否则收拾你们!”

小胖子指了指旁边散步和打牌的一大堆人,说道:“只要我们大声一喊,别说车要不成了,连你们也跑不掉了。快点拿钱!你们连老人都骗,真是太可恶了。”

刘伟扭头看了看,如果撒野的话,还真跑不掉,跟几个人嘀咕了几句,从包里掏出了一沓钱,说:“给你们吧。”小胖子把钱接过来递给小瘦子,小瘦子拿在手里,先是用手摸,然后再对着阳光照。“这些钱都是假的。”

小胖子急了:“你们还有假币,罪加一等,要不我们还是报警吧。”

“别,别,小兄弟,这是真钱。我们讹了那个大爷3000 块钱,都在这儿了,赶紧给我们打开锁吧。”说着递过了另外一沓钱。

小瘦子接到钱后,点了点,然后冲小胖子点点头。小胖子磨磨蹭蹭地来开锁。“你们倒是快点啊。我们还有急事呢。”

小胖子说:“什么急事啊,还不是继续骗。”

正在这时,刘大爷和警察赶到了。“对,就是这几个人。”刘大爷上气不接下气地对警察说。

几个人束手就擒。小瘦子对警察说:“他们还有假钱呢。这是刘爷爷被骗的那3000块。”

8.《螳螂捕蝉》听课札记 篇八

其一,习读古文,渗透方法

学完课文“赏读古文”,教学中渗透着阅读古文的基本方法,即利用注释,抓住关键词,掌握停顿,把握节奏,读出韵味。接着,将古文与现代文对比互读,不仅深化了课文理解,而且使学生获得了中国文化的熏陶。

其二,训练思维,启迪智慧

《语文课程标准》积极提倡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即要把单一、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转变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大力提倡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其关键在于教师要把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真正还给学生,引导他们去搭建自主探究和发现的操作平台。在指导学生初读课文、读通课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把握可供学生深读探究的、能够穿透全文而又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放手让学生去自读自探、合作交流。

徐老师在教学《螳螂捕蝉》时,不是简单地讲读,不是机械地操练课文语言,而是注意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沉浸在思考的世界里。本文的理解难点在于少年如何引着国王走进他所设计的故事中,让国王在故事中不断地思考,明白道理,知晓利害关系。要让学生们明白“为何吴王不听大臣们的劝谏,却听从一个少年的劝告”,这样一个有悖常理的情况,就必须让学生站在文本之外,以旁观者的身份冷静观察,但是这旁观者的身份却要由文本中走出来获得,也就是说要深入文本感受情境,感悟内涵,再走出来全面回顾全文后做出判断。学生们在阅读文本时对故事道理不难理解,但是对文本前后大臣们直言劝谏与少年故事劝谏两个内容之间的联系却很难理解。因此说,本课的设计思想抓住了问题的关键所在,是符合高年级学生阅读特征的,是恰当有度的。

其三,抓住细节,有的放矢

课文的重点,也是课文最能吸引学生阅读兴趣的是课文第二段——“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为了让学生能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少年的聪明和智慧,徐老师抓住了课文中的一些细节描写,去引导学生充分地读,充分地理解,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

细节一:当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时,大臣们劝阻的理由是“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但是,吴王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

读这句话,指导学生读出吴王的“固执”,要求读出吴王的王权与霸道。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吴王为什么如此固执?他说出了这样的话,还有谁敢冒死相谏呢?通过朗读、讨论,使学生明白,吴王之所以执迷不悟,是因为他只看到了眼前的利益,他只觉得胜券在握。因此下了死命令,这样当然就不再有人敢冒死相谏了,而这正是故事的起因。弄明白了这一点,有助于进一步理解故事的经过。

细节二:“第二天清晨,他拿着一只弹弓,在王宫花园里转来转去。露水沾湿了他的衣裳和鞋子,他也毫不介意。就这样,一连转了三个早晨。”

指名读这段话,然后徐老师提醒学生注意,朗读这段话,你读懂了什么?从而使学生明白,少年在王宫花园里,不是为了打鸟,而是为了引起吴王的注意。那么,为什么要让吴王注意他呢?以此问题为契机,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有利于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阅读、理解课文内容。

细节三:少年绘声绘色讲述的那个“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

通过反复的不同形式的朗读,指导学生读出“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种既虎视眈眈,又紧张刺激的气氛,然后引导学生理解少年的良苦用心——他只是在讲故事给吴王听吗?他的真正用心是什么呢?在讨论的基础上导读——“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感悟这里的“它们”不就是吴王吗?

通过这一细节描写的反复品读,同学们不但理解了吴王攻打楚国与“螳螂捕蝉”的故事之间的关系,同时也明白了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从心底里佩服少年的机智勇敢。

上一篇:物业服务中心年终总结下一篇:执业医师考点精析(神经病学)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