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2024-09-09

转型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精选5篇)

1.转型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篇一

农村电商倒逼农业转型升级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相继出台多项扶持政策,大力推动农村电子商务发展,使得长期困扰农民的买难卖难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农村居民消费的多样性、便利性、安全性有了较大提升,农村电商的快速发展也倒逼传统农业加快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与此同时,广大农村地区普遍存在的电商基础设施差、物流成本高、消费需求少的问题需要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花大力气加以解决。农村电商发展势头迅猛底,我国有各类农产品电商交易网站3000多家,增长到近4000家。很多农村地区的特色农产品借助电商渠道打开了市场,从而发展了地方经济,增加了农民收入。如“中国水蜜桃之乡”无锡阳山镇通过互联网销售水蜜桃金额超过4.5亿元,约占总销售额的45%,并培育出“桃博士”品牌,提高了阳山水蜜桃的知名度和品牌价值,有效解决了当地桃农的卖难问题,增加了桃农收入。20,商务部先后组织两次网上购销对接会,促成农产品成交200多万吨、金额110.3亿元。近两年,商务部、财政部确定的电商进农村综合示范试点省份大力建设县级电商服务中心、乡镇电商服务站、村级电商服务点三级农村电商公共服务体系。在国家政策推动引导下,“下乡”成为众多电商企业新的业务增长点,大型知名电商企业阿里启动“千县万乡”计划,拟于3~5年内投资100亿元,建立1000个县级运营中心和10万个村级服务站。京东计划20开设1000家京东帮服店和500个县级服务中心,招募5万名乡村推广员。苏宁年计划建成1500家易购服务站,5年内设立1万家,深入全国农村,从渠道方面消除农村电商发展壁垒。电商服务点的不断扩展充实,丰富了农村商品的供给,提升了农村居民生活消费的便利性。阿里发布的数据显示,20县域市场网购消费额比城市市场高出13.6个百分点。不少地区利用农村电商平台整合农业资源,进行集约化、规模化的订单农业生产,并通过网络平台拓展市场,形成了产、供、销紧密衔接的产业链,而农民也实现了到农业产业工人的转变。在安徽省怀远县,淮商集团通过租赁方式获得成片土地经营权,采取订单方式,运用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建立有机农业生产园区,雇佣当地农民生产有机蔬菜、有机水果以及鱼等高品质、高价值农产品,通过自建网络平台进行销售,初步形成产、供、销一体化的.高效农业生产方式。农村电商发展的瓶颈制约近年来,我国农村电商发展较快,但千网一面、趋同投资、重复建设、同质化现象较严重,导致竞争无序、亏损经营、建站与关站并存。近年来先后出现许多农产品电商倒闭的案例,如小农女、优菜网、谊万家等。当前,制约农村电商发展的主要瓶颈包括:农村电商人才稀缺。发展农村电商离不开专业人才,而且需要精通网络技术、线上营销、物流管理以及熟悉农业经济运行规律的复合型人才。而目前很多农村的青壮年外出务工,留下来的多是老弱妇孺,劳动力不足已成为制约农村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再加上一些地方对农村电商人才培养力度不够,也缺乏引导、激励互联网人才下乡创业的相关政策措施。这些因素导致农村电商人才严重缺乏,制约了农村电商的进一步发展。物流成本高企。大多数农产品运输成本较高,有些甚至超过商品成本。在农产品进城方面,由于小而散的生产方式、农产品保质期短、物流损耗大、包装成本高等原因,网销农产品综合物流成本较高。以阳山水蜜桃为例,其物流成本为售价的30%,阳山镇每年因卖桃支付给顺丰快递公司的物流费用就达3000多万元。相关基础设施落后。网络基础设施较差,我国农村居民占人口总数的50%,农村网民仅占全部网民的27.5%。农村地区的互联网普及率仅为30%,比城市低34个百分点。农村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率不仅远低于城市,而且存在信号差、网速低等问题。物流基础设施不完善,从商品下行来看,很多快递和网络销售平台最远能送至县、乡一级,尚未通达至村一级。金融服务设施不发达。由于农村地区人口密度低,银行设立网点经营成本高,导致农村地区金融服务水平落后。目前我国平均每万名农民仅拥有银行业金融机构1.5个、金融服务人员16人,金融服务不足已成为农村电商生产经营的一大障碍。农副产品标准化体系不健全。农副产品生产加工环节缺乏相关标准,农副产品品质参差不齐,不利于细分市场、科学定价,影响了产品的整体竞争力。农产品生产环节的标准和流通环节的标准未能有效对接,影响了流通效率。农副产品从生产到流通的可追溯体系不完善,品质和食品安全都难以保障。农村电商市场规模偏小。由于许多农村地区人口结构以老年人和留守儿童为主,加之收入水平较低、对价格敏感度高等原因,农村参与网购的人数较少,形成的有效需求相对城市较低。目前,农村电商市场规模较小,年农村网购规模1800亿元,占全社会网购总规模的6.4%。有关政策建议进一步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政府需要建立健全法规体系,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增加人才培训等相关公共服务的供给,建立健全有关农产品生产和流通的标准体系,引导人才、资金等资源要素向农村地区流动。完善农村电商法律体系。要加快商品流通法、电子商务法等相关法规的立法进度,健全涉及农村电商发展的法律法规、标准、信用等制度体系,依法规范市场主体行为,建设农村电商发展的法治化营商环境。加强相关基础设施建设。以财政资金为杠杆,通过ppp、产业基金等市场化模式撬动社会资本加大对农村地区物流、信息和交通基础设施的投入,如仓储设施、冷链物流设施、物流配送设施、信息高速公路等。要在前期工作基础上,加快完善农村物流网络体系,鼓励商贸、供销、邮政各方共享共融硬件设施和网络服务。增加政府公共服务供给。建立县、乡、村多梯次农村电商公共服务站点。鼓励和支持有实力的电商企业参与公共服务中心运营,为农民网商提供培训、策划、经营、结算、融资等方面个性化、专业化的服务,增强其竞争力。从农业生产源头便开始进行标准化改造,细分农产品,采取标准化包装、运输和销售,并通过二维码等技术记录整个产销流程,建立可追溯到生产源头的农产品追溯体系。做好农村电商数据体系建设,通过在农村建立数据采集终端和统一管理数据接口等方式,获得较为充分的农产品供给、需求、价格、物流等信息,一方面为指导农产品生产流通提供指引,另一方面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进一步探索发掘农业生产经营的新模式,利用农村合作社和大型农业企业组织农民规模化、专业化生产,利用互联网销售农产品,促进农村产销链条实现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信息化。

 

2.转型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篇二

关键词:科技类报纸,转型发展,品牌战略,贴近基层

近几年来, 随着纸媒的进一步普及和互联网的出现, 传统纸媒的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以《山西科技报》为例, 曾几何时, 该报是省内颇具影响力的主流媒体之一。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都市报的蓬勃发展, 与国内其他同类媒体一样, 《山西科技报》身陷行业报“泥潭”, 市场渐趋萎缩。常言道, “优胜劣汰, 适者生存。”如何提升报业的竞争力成为报业人面临的最棘手的问题。因此, 处于改革开放大环境中的诸家科技报应如何调整自己的方位, 适应新的形势呢?

据笔者了解, 当前全国共有34家城市科技报。但统计信息显示, 发行量在10万份以上的为十几家, 其他科技类报纸的发行量大都在1万~3万份之间, 而且有持续下滑的趋势。发行量小虽然不能反映问题的全貌, 但也能说明一些问题。一直以来, 专业类纸媒被单纯地当作指挥工作的工具和宣传鼓动的阵地。如今, 农业科技类报纸要想发展, 就要实施品牌化战略, 要不断扩大自身的影响力, 要走进农村, 让科技走近农民, 真正得到农民读者的认可和喜爱。这样才有利于报纸的发展。以《山西科技报》为例, 笔者认为, 农业类科技报要想走出行业“泥潭”, 就要做到以下几点。

1 找准定位, 以品牌专栏夯实基础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和农村劳动人口的变化, 面向“三农”的科技类报纸在行业类报纸中逐渐变为“弱势群体”。作为农业科技类报纸, 《山西科技报》每周二、四出版, 主要面向全省各县市科技局、农业局以及广大农民读者。为了更好地肩负起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普及科学技术知识的重要责任, 我们必须要找准定位, 比如《科学时报》将读者定位为高层次知识分子。该报改版后组稿思路清晰, 文章内容吸引人, 受到了知识界广大中青年读者的青睐, 发行量一路“攀升”。

多年来, 《山西科技报》一直坚持为“三农”服务, 在山西省广大农村具有较高的知名度。为了摆脱市场日益萎缩的窘境, 我们的办报人一定要与时俱进, 随时把握时代前进的脉搏, 调整办报思路, 并针对当前我国农村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打破传统模式下的旧思维, 从内容到形式对报纸进行全面改革, 以满足农村读者日益增长的对科技信息、先进技术、经营模式、管理理念等的需求。比如为了更好地服务广大农民读者, 近年来, 《山西科技报》通过改版推出了“民生360”, 从科技角度报道事关农民朋友生活的“衣、食、住、行”, 文字简练, 可读性强, 充分体现了新闻的真实性、及时性、科技性和实用性等特点, 为农民日常生产和生活提供了有益的指导;推出了“图说科普”, 从数百套挂图中精选出与广大农民读者衣、食、住、行有关的科普挂图, 专版展示, 挂图一目了然, 实用性较强;推出了“财富故事”, 通过采访山西省各地市科技致富带头人, 分析、总结他们各自的致富经验和做法, 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获得一些启示, 悟出一些道理, 进而找到自己的致富门路。同时, 还开辟了“两会谈科技”“与专家面对面”“科技专家谈创新转型”“全省重点工程巡礼系列报道”“山西科普惠农绿色通道示范基地巡礼”“四大科普计划在基层”等系列报道, 使报纸的新闻性和可读性得以大幅提升。这些专栏的设置找到了农村读者的关注点, 自开办以来受到了广泛好评!

2 接地气, 让科技进村入户

近年来, 全省新闻战线开展了“走、转、改”活动。随着活动的不断深入推进, 全省各家报刊、杂志都积极行动起来, 及时、鲜活、生动地报道了大量来自基层的第一手信息, 受到了读者的一致好评。《光明日报》通过推出“寻找最美乡村教师”“平凡英雄”等系列报道, 挖掘和宣传了一大批善人善举的感人事迹, 在读者中以及业内产生了强烈反响。值得一提的是, 《中国日报》推出了英文视频访谈栏目“网眼看中国”和“身边的英雄闪光的平凡”, 深入剖析了与民生息息相关的话题, 挖掘人性的真、善、美……那么, 对于涉农新闻媒体来说, 又该如何开展此项活动, 拉近媒体与读者的距离?笔者认为, 要做好“走、转、改”, 就要积极组织编辑记者下基层、访民情、问民生, 让他们的稿子更接地气, 更加鲜活可读。只有走出去, 才能了解农民所想、所需, 才能写出内容更加鲜活的新闻精品。

在“走、转、改”活动中, 要注意以下3点:①进一步转变作风。据了解, 现在虽然很多媒体都组织编辑记者等工作人员下基层, 但一些人还存在静不下心、沉不下去的状况。②进一步改进文风。当前, 一些媒体对农民的关注不够, 只是热衷于跟着热点跑、走形式、走过场, 而贴近人、打动人的新闻精品并不多见。③要在开展面向基层、服务百姓的宣传上多下功夫。要讲究实效、提高质量, 将报道视角和重点真正转向农村, 关注百姓, 多报道一些农民关心的问题, 多宣传普通老百姓的感人事迹, 为老百姓提供更多健康有益的新闻信息, 要不断转变作风、改进文风, 尽可能地创造更多、更好的农村精神文化产品, 以增强农业类科技报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以《山西科技报》为例, 为了开展好“走、转、改”活动, 该报专门组织了领导组, 成立了每周利用休息日出去采编的“开门办报”团队。多年来, “开门办报”走进晋城、长治、大同、忻州等市的20多个县市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科普示范基地, 本着“宣传典型、惠农服务”的原则, 让科技入户。从田间地头到服务窗口, 从农业产业化龙头到科普惠农基地, 都有科技的影子, 诸如《原平北岗:产业嬗变打造三晋茄子“第一村”》《掷金上亿屯玉今春三大国审品种“亮剑”》《苏华做足五谷之王“文章”》等一些具有指导性的稿件层出不穷。“开门办报”专版配发“配套技术”版, 既有典型报道, 有借鉴性, 又有具体做法。目前, 该栏目已成为广大农村读者最喜爱的栏目之一。

3 开展基层活动, 提升报纸影响力

有专家说:“现在的媒介已经从卖内容、卖广告发展到卖活动的阶段。”也有专家断言, “新媒体生态环境下, 活动策划成为媒体的‘第二战场’。”当前, 媒体组织策划宣传活动, 主要还是对自身社会功能的延伸与拓展。在笔者看来, 这种优势应该继续保持。而现阶段媒体的主要社会功能就是通过对新闻事件的报道和传播, 形成舆论影响力, 进而对大众进行潜移默化的舆论引导, 推动社会前进。如果媒体直接组织参与了某项实践活动, 它所起到的作用将会更加直接、深入、广泛。这是对媒体自身的社会功能的放大。

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 引深科普惠农计划, 《山西科技报》经过认真调研、实地考察, 将太原市清徐县小武村确定为山西科技报刊总社党委联系点、山西科技报社支部联系点。2011年, 《山西科技报》全体采编人员两赴“小武村”, 近距离感受小武村的新变化、新气象, 对小武村的新农村建设和“科技兴村”战略进行了全方位的扫描。

在太原市清徐县小武村开展的“清徐•小武——一个可以触摸的新农村科技示范样本”活动中, 报社全体员工深入小武村, 对该村的企业、蔬菜合作社、花卉基地等进行了分组采访并给予全面报道——有的到田间地头查看蔬菜长势, 有的到老乡家里探访, 了解他们在生产生活中的困难, 及时联系专家为他们排忧解难, 力争在3年实施期内完成小武村“山西科技报户户通”工程, 将手机报、远程农民培训、农科110服务体系、科普惠农通道工程等优势科普资源在当地有效落地。

同时, 该项活动全面扩大了报纸的影响力, 促进了该地企业对《山西科技报》的关注, 使报纸的品牌效应和经济效益得到了全面提升, 为报社进一步增收作了铺垫。

4 向数字化转型, 多元整合资源优势

20世纪90年代, 随着时代的迅猛发展, 纸媒开始了全媒体报业的积极探索。到了今天, 纸质媒体进行数字化传播的尝试还在继续, 同时, 数字化传播途径越来越多, 传播范围越来越广泛。在当前全媒体迅猛发展的趋势下, 传统纸媒想要真正突围, 必须要转换思路, 他山之石, 为我所用。在笔者看来, 走优势互补、全媒体发展之路才是纸媒转型的突破口。

谈及纸媒融合新媒体, 目前国内传统纸媒还是通过办手机报、网络报纸等进一步扩大发行量和影响力。笔者认为, “报网互动”“报网融合”等应向更深的层次发展。国内绝大多数报社已经开始着手突破, 在制作纸质版报纸的同时也会在网上进行数字化传播, 即在网站同步上传电子版。据统计显示, 当前国内已经有1 100多家报纸拥有自己独立域名的网站。其中, 还有一部分纸媒已经开始寻找新的突破口——走多元融合的发展之路。以《今日头条》为例, 在不到5 min的时间内, 在其网站上就可以设立一个账号并上传新内容。只要发布的内容足够好, 足够“亮眼”, 不需要自己去拉“粉丝”, 在一天的时间内就会被成百上千, 甚至几十万的读者群看到, 信息传递的速度是相当快的。

基于以上考虑, 2013年, 《山西科技报》隶属的山西科技传媒集团携手移动公司打造的手机报纸实现了全媒体新闻阅读, 让最新的信息、最新的技术等通过手机第一时间传播到手机用户手上。用户每天可接收自己定制的信息, 免去了搜索的烦恼, 方便、快捷。与此同时, 《山西科技报》还开通了微博、微信公众平台等, 通过与网络媒体的融合, 整合传播、优势互补, 及时将纸媒登录信息上传到网络和微信平台上, 以便受众更方便地查看各种信息, 点击量大幅增加, 进一步扩大了《山西科技报》的影响力。

3.转型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篇三

本文描述了无锡华润华晶微电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润华晶或华晶)实施产品战略转型、稳固和开拓市场、在微电子行业内再创辉煌的发展之路。近年来,华润华晶经历了从产品门类单一、规模偏小、效益一般到产品门类三足鼎立、销售规模翻番、利润率显著提高的蜕变过程。本文针对该公司较为系统的剖析了在市场营销方面的策略,主要涉及细分市场、细分客户、行业竞争和机会分析、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等内容,可供同类或相近行业、规模、经历的企业进行分析研究和决策参考。

引言

,无锡华润华晶微电子有限公司以年销售收入12亿元的规模继续保持了在国内微电子行业的同类企业中较为领先的地位。作为华润集团下属华润微电子的重要组成部分,华润华晶近年来一直有稳健的发展,在经受了至间经济危机的洗礼之后,仍能在规模、结构和质量上有所突破。

本文的研究是要通过华润华晶在市场营销方面的战略变革之路,运用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数据资料、图表的案例分析法,分析该公司进行战略变革的内因和外因,揭示其成功的做法及其理论指导意义和应用参考价值。

综述

市场营销策略对企业的发展乃至生死存亡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计划经济年代,物资供应相对匮乏,工业品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然而企业总要走向市场化,上世纪90年代以后大量国有企业转制,至20末,国有企业创造的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占比已显著下降,以无锡为例,这一比例在5~6%之间[1]。华晶公司作为无锡当地一家知名企业,在科技创新和行业竞争的驱动下,企业必须开拓市场、适应客户,才能生产和发展,因此在市场营销方面投入更多的研究和运用成为这类企业的必由之路,其重要性不容忽视。

研究方法

本文总体上采用理论研究和案例分析的方法,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进行研究。本文以无锡华润华晶微电子有限公司为例,分析了该企业近年来一系列市场策略及其效果,并总结了其成功的转型发展模式。

本文采用的是单一案例研究法,该方法以一个企业为研究对象,可以进行较为深入、细致、连续的分析,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典型性。笔者曾在华润华晶就职多年,期间十分关注并与企业共同发展,拥有大量一手资料,见证了该公司如何在市场上取得突破,保持基业长青的历程。

行业背景

集成电路是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极大的推动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在经历了数十年的快速发展之后,微电子行业逐渐进入了成熟期。目前半导体技术主要形成了两大分支:一个是以大规模集成电路为核心的微电子技术,实现对信息的处理、存储与转换;另一个则是以功率半导体器件为主,实现对电能的处理与变换。

近年来以电子电力产品为基础的半导体功率器件发展势头相对较好。国外的电子信息产业的制造公司相继向中国转移,在给国内引进技术、提供就业机会的同时,也对国内一些老牌的传统企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最近以来,我国集成电路行业的年产值增速高于同期GDP的平均增速,但受经济危机的影响,三季度以来出现了短暂的下滑,一年以后逐渐复苏,市场显著回升,当年全球增幅达到12.2%,其中亚太地区13.3%,中国更是达到15%以上。预计未来5年,中国功率器件的复合增长率在15%左右[2]。在功率器件市场上,随着节能环保和绿色电子要求持续提高,相关的晶圆和芯片制造企业纷纷在市场定位和产品转型上下足功夫,涌现了包括无锡华润华晶微电子有限公司在内的一批国内主要生产企业。

企业概况

无锡华润华晶微电子有限公司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已有四十多年的历史,主要从事集成电路、分立器件、特种器件等几大类产品的设计开发、晶圆制造、测试及封装业务,是中国规模领先、品牌优异的功率器件供应商。

该公司拥有两条6英寸、两条5英寸功率半导体晶圆生产线,以及与之相配套的硅材料衬底制备和较为齐全的功率半导体封装测试生产线。现有技术水平、开发能力、生产和销售规模在国内同类企业中名列前茅。该公司主营功率半导体器件,产品主要有双极型晶体管、DMOS型场效应晶体管和二极管等,主要应用于电子照明、绿色电源、汽车电子、电视机、电动车等领域。

发展方式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华晶公司从日本东芝引进了一条4英寸晶圆生产线及其工艺技术,后来参与了“908”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研发国家项目。由于在计划经济时代,缺少市场驱动和国内同行的竞争,历时7年建成投产之后,工艺水平已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无法满足当时的`客户需求,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在经历了十年的低潮时期之后,国内同行的崛起和外资公司在国内的投产更加蚕食了微电子市场,此时如果不转型,如果不重新面对市场,如果不对产品重新定位的话,结果只有死路一条。半导体行业依据摩尔定律的高速发展和资金密集型的特点决定了企业不进则退的必然规律。

在本世纪初,华晶公司加入了著名的大型企业集团——华润(集团)有限公司。该集团对微电子板块重新进行梳理,首先根据产业链对业务单元划分为设计公司、晶圆及芯片制造公司、封装及测试公司等,其中华润华晶属于晶圆及芯片制造公司。这一调整使各业务单元更加专注于某一领域的主要工作,而业务单元之间的衔接由华润微电子来协调,便于管理和提升效率。在此之后的几年间,华润华晶以集成电路和分立器件制造为主营业务,得到了较为快速的发展。

,华润微电子进行结构单元重组,集成电路制造业务在两年内逐渐转移至兄弟单位进行。集成电路和分立器件的客户群不同,而原来集成电路业务占据半壁江山,面对这一战略调整,如何填补缺口?必须制订相应的市场策略。

华润华晶根据市场形势、客户需求和行业特点对目标市场进行了剖析,一方面继续做大做强分立器件板块中传统的优势产品:以电源和光源产品为代表的薄片系列;另一方面积极开拓VDMOS、IGBT等大功率晶体管等产品种类,进行差异化竞争,抢占市场份额。

从具体的市场策略来看,主要聚焦在目标市场细分、市场规模和增长率细分、市场竞争分析、目标客户需求等几方面。

此外,华润华晶在公司管理方面也进行了积极探索,建立了适合公司自己的管理模型,为实现转型发展的目标提供了有力支撑。

数据及分析

20以前,集成电路和分立器件(主要是电光源产品)业务分别约占华润华晶销售收入的46%和54%,至年末,分别调整为电光源产品占65%、大功率晶体管占30%、特种器件占5%的构成。

从目标市场细分来看,大功率晶体管、电光源产品和特种器件都是华润华晶能够争取的,并且大功率晶体管和特种器件越来越成为今后几年内市场的主流。

从细分市场规模和增长率来看,大功率晶体管和电光源产品的规模相当,但后者增长率高于前者;特种器件的市场规模虽小(如肖特基、快恢复二极管、MEMS等),但由于其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亦将成为今后的增长极。按照产品生命周期的规律,能形成产品更新换代的衔接对于保持企业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从细分市场竞争来看,华润华晶对照国内行业的主要竞争对手进行了SWOT分析,主要涉及吉林华微、深爱电子、江阴新顺等IDM厂商。根据分析,对三大类产品的竞争焦点分别进行了分析,制订了相应的市场策略。

在传统的电光源市场上,华润华晶占据了约30%的份额,面对市场增长率逐渐趋缓和同行竞争较为激烈的局面,在竞争战略上定位于低成本。具体措施包括增大晶圆尺寸和降低单片消耗等几方面。从开始,该公司花了5年时间把晶圆尺寸从4吋提升至5-6吋,单片消耗下降了30%以上。

在开始全新介入的大功率晶体管市场上,华润华晶作为强有力的竞争者,对这类产品实行标杆管理,从竞争战略上定位为适度的差异化,关注新市场,关注新领域中的产品门类,关注处于产品生命周期上升期的产品等等。具体措施包括工艺技术和控制稳定性的适度差异化,在设备配置、技术改进、控制标准、上下限的设定、材料配置等方面与产品相匹配。此外,在基础管理上也适度差异化,包括岗位设置、定员标准、人员成本、绩效管理力度等方面,既考虑成长性,体现IDM公司的优势。

在作为未来成长性市场储备产品的特种器件方面,华润华晶投入较多的市场调研和研发资源,包括成立专门的研究室、定期召开新品发布会等,以期经过若干年的努力,最终能形成三大类产品三足鼎立的稳定局面。

在目标客户需求方面,华润华晶对53家客户进行了分类,发现占20%数量的客户贡献了接近80%的销售额,这印证了著名的二八现象。

华润华晶对贡献额排名前10的目标客户进行更为细致的需求调研,对其订单在参数指标、生产交期、质量控制等方面进行重点控制,逐渐建立了一套较为系统的产品标准和工艺流程,而其他客户及新开发客户尽量向其靠拢,在降低开发和制造成本的同时增强了在市场上的话语权。

经过多年基于市场的转型发展探索,无锡华润华晶微电子有限公司的销售收入、毛利率均有较为显著的提升,其中销售收入从20的6亿元增长到2012年的12亿元,毛利率从年的15%提升到2012年的22%。

结论与建议

无锡华润华晶微电子有限公司在经历了企业并购、业务重组之后,曾经面临了市场和目标客户调整的困难和挑战,其对市场策略的成功运用使得企业的转型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无论是细分市场还是细分客户要求,该公司的分析和应对措施都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在企业管理、品牌经营、产品升级、成本控制等方面值得同行以及相似企业参考和研究。

4.走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篇四

“走现代农业发展之路,坚定不移抓好绿色支柱产业建设,增加产业发展科技含量,逐步实现产业升级,促进农民增收,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如何结合实际开展“三个一”主题实践活动,进一步深化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实现元谋科学发展新突破?近日,记者专访中共元谋县委副书记、县长袁丽娟的话题从“蔬菜”开始。

被誉为“金沙江畔大菜园”和“挂在成昆线上的大菜篮”的元谋县,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县,农业是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产业,农业增加值占全县生产总值的44.2%,70%以上的财政收入直接或间接来自农业,其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是元谋实施“富民强县”的重头戏。袁丽娟说,近年来,县委、县政府不断深化对县情的认识,提出了“双目标、双动力、双支柱”战略发展思路,抓住国家实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有利时机,着力调整农业农村经济结构和组织结构,大力建设以蔬菜、热带林果为主,集种植生产和产品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绿色产业。现已形成年种植面积13万亩,外销量30万吨左右的规模,其洋葱、番茄、黄瓜、菜豆等30多种量大质优的无公害蔬菜产品远销国内24个省(市、自治区)的140多个大中城市,并出口欧盟、俄罗斯、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2007年8月1日我县启动了绿色蔬菜(A级)生产示范县建设,全县蔬菜产业的发展迈上新的台阶,目前全县已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27个,绿色食品(A级)认证15个,有机食品认证1个,9.6万亩农田获得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元绿牌”无公害洋葱、蕃茄、菜豆被授予云南名牌产品称号。2009年9月云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批复同意我县5.2万亩出口蔬菜实行区域化备案管理,为元谋蔬菜扩大出口创造了条件。但由于资金投入不足,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仍较为薄弱,加工业发展滞后,农民组织化程度较低,农业现代化水平低。就如何结合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袁丽娟说,元谋蔬菜产业的发展,关键是要提质增效,要走现代农业发展之路。就是要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当前,要紧紧抓住国家扩大内需的有利时机,着力调整农业农村经济结构,大力发展以无公害冬早水果蔬菜和A级绿色蔬菜为主的绿色经济,建设以蔬菜、热带林果为主,集种植生产和产品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绿色产业,通过大力发展特色优势农产品加工业,促进农民增收、财政增长。

在谈到如何促进元谋冬早蔬菜提质增效和现代农业的稳步发展时,袁丽娟说,要结合元谋农业发展的实际,遵循经济规律,发挥资源优势,尤其是发挥绿色资源优势,创新“绿色”品牌,增强绿色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走特色经济之路。当前重点是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在绿色产业的提质增效上有新突破。

——依靠科技进步提质增效。进一步建立完善科技推广体系,加快发展种植专业合作社、服务专业合作社和种植管理服务中心等,加强生产技术指导,努力为菜农提供全方位的生产技术服务。袁丽娟说,尤其要大力推进元谋县A级绿色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县建设,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以农产品质量安全效益为目标,以节地、节水、节肥和资源的综合循环利用为重点,降低资源消耗,构建节约型农业,着力建设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大力推广应用塑料大棚、滴灌、农业机械等农科技术,推广农业适用技术,实行标准化栽培,提高农产品的技术含量,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健全农业产业体系,不断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努力扩大规模提质增效。元谋县与农业产业发达地区相比,其蔬菜在规模化种植、管理方面存在较大的差距,要进一步调整优化种植布局,在做好蔬菜种植区域规划的基础上,大力推广连片规模种植,推进蔬菜、经济林果、烟草种植向生态环境适宜、基础设施条件较好、水利资源比较丰富的区域集中,努力形成集中连片、规模发展的良好格局,并大力推广优良的生产技术经验和典型,推动形成土地规模、农户参与规模、产量规模的集中统一。要采取有偿转让、租赁、承包等灵活多样的形式,积极探索适合现代农业发展的土地流转路子,促进土地合理合法流转,并且实现土地适度规模集中,规模种植,确保生产管理科学化、规范化,提升档次和质量,通过组织好规模种植,实现科学规范管理。

——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提质增效。元谋县农民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组织建立较早、效果较好,但结合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农民的组织化程度需进一步总结和完善,要尽可能多使果农、菜农加入到各种类型的专业合作组织当中,扩大专业合作组织的规模覆盖,提升专业合作组织的合作水平和服务水平。要进一步优化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内部管理结构,通过密切协会与会员之间的利益关系,真正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联合体,逐步形成农产品营销网络规范化;要鼓励、引导和扶持专业合作组织增强“品牌生产力”意识,贯彻实施好农产品生产基地标准制定、农产品质量检测技术,特别是蔬菜农药残留检测工作,加大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的申报力度。还要采取有效措施,协调和帮助专业合作组织解决好融资难的问题,不断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法律意识,从法律的角度对专业合作组织予以保护,提高农民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促进合作组织、企业同市场的紧密结合提质增效。结合元谋实际,一方面要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加强与加工企业、销售企业的合作联系,专业合作组织按照企业订单来组织生产,生产过程中的育苗、植保、供水等环节均由各专业组织实施,从而实现农业产业化、专业化、市场化、信息化和一体化,并实现合作组织、企业同市场的紧密联系,实现产业提质增效;同时还积极鼓励和引导专业合作组织不断健全机制,增强参与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缩短中间环节,直接面对市场。另一方面加大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政策扶持、资金扶持、新产品开发技术扶持以及经营管理力度,切实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大力建设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生产基地,按无公害农业生产规划,优化发展主导农产品、特色农产品,申报、创立“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品牌,利用国家颁发的“名片”闯市场,争效益。

5.六安农业产业化发展之路 篇五

发布日期:2009年8月24日来源:阎良区农林局作者:

为了促进我区农业产业提档升级,使我区农业产业优势更优,特色更特,打造具有我区特色的“三型”农业产业格局,4月28日至5月1日,区委区政府派员组团,外出考察调研,在张军副区长带领下,组织农林局、财政局、新农办、武屯镇、关山镇、新兴街道办六部门一行10人赴江苏沛县和山 东寿光进行农业产业化考察调研,为我区“三型”农业又好又快发展汲取经验。此次考察历时4天,共参观考察11个示范点,准备充分,安排紧凑。

一、农业产业化考察收获

(一)沛县发展农业产业化经验值得借鉴

沛县是江苏北部的一个农业大县,耕地面积114.66万亩,农村人口78.58万人,人均承包耕地1.19亩,2009年设施农业总面积40.2万亩,其中设施瓜菜40万亩,苗棚0.2万亩。4月29日,考察团在沛县参观了胡寨镇、张庄镇、河口镇三个设施蔬菜基地,现代农业示范园和产地市场运行情况,随后又参观考察了朱寨镇马元肉鸭养殖基地、徐洲大丰食品有限公司、广西桂柳和中国雨润四家农产品加工公司,考

察过程中着重从沛县发展农业产业化的思路,政府扶持政策,具体做法和运行模式等方面进行调研。结合实际考察,沛县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好做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1、合理布局,集中连片开发,整体推进

沛县发展农业产业化注重集团效应,在产业布局上分区域分步骤推进,不搞天女散花,而是整合资源,连片集中开发,把支农资金、人力、物力集中投入到一个园区或一个基地,形成区域式生产集群,发挥规模效应。

2、高起点、高标准推进农业产业示范园建设

在集中开发建设农业示范园过程中,做到合理规划、配套到位,包括统一的棚体建设模式,种植茬次模式,完善路、井、渠道旁林配套,每个环节都做到高起点规划设计、高标准施工,形成了生产设施集中连片,建造模式一致、生产路平展、纵横园区的格局,真正做到开发一片,成一个园区,创一个特色。

3、运行模式合理

通过引进能人大户、引导建立专业合作社、支部+合作社三种方式推动农业园区生产。以租赁群众土地返包给引进能人大户集中管理,组织有积极性的群众成立专业合作社自行集中生产和以镇、村党组织+合作社方式完成土地流转和生产管理。目前全县新型农合组织已发展到

468家,90%以上是在镇村党组织参与引导下创办的。带动镇2/3农户加入了农业产业链。

4、着力发展农业龙头企业,持续放大农产品加工增值效应

通过土地流转、行政推动、项目促动积极引进“三资”新办农业龙头企业,努力打造农产品办工集聚区。

5、三级联动,强势推进

沛县在发展设施农业过程中,形成三级联动机制:一是县级规划指导。科学决策,部门抓工程,县直机关46家单位分别帮扶“设施农业十大精品”工程,县财政拿出1亿元资金作为发展高效农业补贴资金,整合县涉农部门项目资金1.2亿元,带动农民投资10亿元以上,捆绑投入设施农业;二是镇推动。通过镇干部包村、包组,培植典型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三是村落实,村组干部带头,带领农户调整种养结构,落实地块,落实措施,落实资金。给镇村干部压担子,分任务,根据完成情况予以奖惩。

(二)山东寿光“绿色、科技、创新、发展”的农业理念值得学习山东寿光是全国设施农业的先行区和先进区,无论是设施农业、产业规模、产业管理精细程度、特色产业的发展程度、产业链完善程度都走在全国前列。4月30日考察团分别考察了孙家集镇三元朱村、钓鱼台村以及山东寿光三木种苗现代化育苗基地,参加了第十届中国(寿光)

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参观过程中详细了解了日光温室生产和现代化连栋温室育苗情况,尤其是8个展馆(厅)内充分全面展示了寿光农业科技园区发展水平。考察后,在以下几个方面收获很大:

1、“绿色、科技、创新、发展”的农业发展理念值得学习,绿色是农业的本色,也是农业科学发展的目标。科技是农业发展的基础,也是现代农业的集中体现,创新是推进农业生产化的源动力,发展是农业产业化永恒的主题,这些理念值得我区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借鉴和应用。

2、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富于农业产业新的功能。在蔬菜科技博览会展厅内,各种新、优、名、特瓜菜品种竟相斗艳,造型奇特,供游客休闲观光,同时把农业产业与休闲观光自然地融为一体,令人耳目一新,富于农业产业新的功能和发展思路。这与我区“三型农业”的发展思路基本一致。

3、与国际国内大型种苗企业密切了联系。此次考察共与山东三木种苗、瑞克斯旺、先正达等5家国际国内种苗知名企业取得了联系,为我区农业产业化提升奠定了新品种、新技术基础。

(三)外宣推介和招商取得一定进展

此次考察过程中,把考察学习与外宣招商结合起来,先后与沛县、山东寿光60多名农产品加工企业、种苗公司、种养大户和经济人进行面对面交流,发放外宣材料300余份,大力宣传我区区情和区委区政府招商的优惠政策和诚意,大力宣传了我区特色农产品——阎良甜瓜,优惠的政策和良好的发展环境得到外地各届的认可,有3名种植大户和两个种苗企业当即表示愿与我区进行合作。尤其是寿光种植大户谢小军愿来我区发展设施蔬菜,发展意项500亩。

二、几点体会

参观考察结束后,考察团座谈中一致认为:此次考察达到了学先进,拓视野,换观念,添措施的考察目的,收获很大。

一是我区农业产业与外地先进区域相比,还有一定差距,无论是生产规模、生产设施和产业化程度都需亟待提高。我区目前在瓜菜产业上有规模,但是从示范园区到生产基地,规模不大,种植不集中,生产设施档次低,产销链条松散。必须向先进地区学习,科学规划,整合资金,打通连接各条产业链,以村为单位,抓住新农村建设和一村一品建设的契机,整体推进,集中开发,真正形成阎良农业规模化产业链。

二是“三型”农业发展理念符合我区实际和发展目标。我区地处渭北平原,远离大都市,市民休闲地较少,发展“三型”农业符合农业发展和都市农业的需求,把农业与休闲体验观光结合起来,可以多层次提高农业附加值,是一举多得的好事。可以通过招商引资、政府扶持等多种方式选点建设,为阎良农业产业发展增光添色。这与寿光农业“绿色、科技、创新、发展”的理念完全吻合。休闲观光体验型农业有很大发展潜力。同时“高效+基地”型、龙头企业带动型农业也是我区农业的优势。

三是整合捆绑支农资金、择优立项、集中连片开发是打造我区精品农业的必由之路。可以借鉴沛县经验:采取政府补贴,整合项目资金,区、镇、村三级联动,落实责任,严罚重奖,整体推进。

四是增资引项,引进农产品加工企业是我区农业发展的当务之急。农业龙头企业是农业发展的助推器:通过大力招商,合理布局,形成我区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带动我区农业产业化持续、高效发展。

上一篇:行车调度员职责下一篇:蓓蕾读书工程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