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文化产业概论论文

2024-08-08

农业文化产业概论论文(精选6篇)

1.农业文化产业概论论文 篇一

农村文化产业概论论文(课程大作业)说明

1.终结性考试方式

本课程的终结性考试采用课程大作业形式,即学生撰写并提交当地(县、乡镇、村)农村文化产业项目的开发设计方案(或经营管理方案)。

2.课程大作业题目要求

(1)课程大作业题目和内容在本课程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的范围内。

(2)课程大作业题目主要按照本课程教材中农村文化产业开发和经营管理的有关章节的要求,并结合其它章节所学内容进行设定。

(3)课程大作业必须与学习者所在区域(县、乡镇、村)的需求相结合。

(4)课程大作业的题目可以由指导教师自主命题,也可采用如下题目之一:

***县(乡镇、村等)+农村文化产业项目名称+策划方案 ***县(乡镇、村等)+农村文化产业项目名称+设计方案 ***县(乡镇、村等)+农村文化产业项目名称+管理方案 ***县(乡镇、村等)+农村文化产业项目名称+营销方案

例:陕西省富平县陶艺村生态文化产业园项目策划方案

北京市怀柔区富乐村民间手工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设计方案

安徽省广德县甘溪民俗文化村项目管理方案

广西临桂县五通镇农民画文化产业产品营销方案

云南省南涧县跳菜旅游文化村建设项目设计方案

„„

3.课程大作业的评定

(1)字数要求不少于3000字。

(2)课程大作业评定按百分制计分,具体要求如下:

95~85分:

独立完成课程大作业;

课程大作业有创意,规划设计(或经营管理)思路、目标、重点和实施措施等符合当地发展实际,有所在地区、单位的特色;

课程大作业文本规范,中心突出,依据充分,数据可靠,层次分明,逻辑清楚,文字结构严谨;

课程大作业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可行性,分析问题正确、全面,具有一定的深度,对实际工作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或已经实施(实现);

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较好地结合教材相关知识;

原始资料齐全,能运用科学方法进行加工整理;投入产出分析透彻。

84~70分:

课程大作业有一定的新颖性,较为符合当地需要;

课程大作业文本较为全面,未缺漏重要内容,中心突出,依据较充分,数据基本可靠,层次比较分明,文句通顺;

分析问题正确、全面,对实际工作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能够理论联系实际,适当联系教材相关内容;

原始资料基本齐全,能较好地进行加工整理;有投入产出分析。

69~60分:

课程大作业文本不够全面,但未缺漏重要项目,有一定的论据,主要数据基本可靠,文字尚通顺;

课程大作业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一定的原始资料,进行一定程度的加工整理;

60分以下:

课程大作业文本不规范,缺漏项目严重,原始资料残缺不全,加工整理差;

问题分析有严重错误,层次混淆不清; 4.格式

统一使用A4纸进行文字打印,左侧装订,页面上下边距各2 CM,左边距2.5CM,右边距2 CM。标题为小二号黑体字,顶部居中排列,上下各空一行,正文为小四号宋体字,行距为1.5倍行距。各级标题序号为“一”、“

(一)”、“1”、“(1)”、“①”。要求插入页码,居中对齐,从正文页开始为第1页。5.上交论文时间

各位学员务必于6月18日前将纸质论文上交给电大班主任。

农村发展概论论文(课程大作业)

1.考试方式

课程结课论文,字数不少于3000字。2.题目拟定 结课论文题目从下列范式中选择:

**县**村农业发展与展望——从传统农业改造的视角 **县**村农业发展与展望——从现代农业发展的视角 **县**村农业发展与展望

——从传统农业改造与现代农业发展的视角 3.考试时限(论文上交时间)6月18日前 4.论文格式

统一使用A4纸进行文字打印,左侧装订,页面上下边距各2 CM,左边距2.5CM,右边距2 CM。标题为小二号黑体字,顶部居中排列,上下各空一行,正文为小四号宋体字,行距为1.5倍行距。各级标题序号为“一”、“

(一)”、“1”、“(1)”、“①”。要求插入页码,居中对齐,从正文页开始为第1页。4.特殊说明

结课论文必须由学生按照要求独立完成,严控抄袭、剽窃等不端行为。终结性考试试题、要求及评分标准 【试题内容】:

请结合自己工作或生活所在地实际情况,运用课程学习的相关理论,梳理概括本地传统农业改造,或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特征,并借鉴国内外相关经验,就本地农业未来发展的方向进行论述。【试题要求】:

1.论文要以具体地区为分析对象,不可泛泛地停留在理论综述层面。2.对传统农业改造及现代农业发展现状的分析,尽量依据调研,或实际工作展开。

3.对国内外相关经验的借鉴可以出自教材内容,也可以由学生自己查找相关资料。

4.对本地农业未来发展的方向论述,至少要包括发展定位、发展主导产业、对劳动力就业的影响等方面。

2.农业文化产业概论论文 篇二

随着近年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依托乡土资源、以创新农耕文化为核心和灵魂的田园旅游得到迅猛发展。结合当地的文化资源特色,深度挖掘地方特有的农耕文化传统,以情境化、娱乐化、体验化等手法开发设计独具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有效增强田园旅游地的独特吸引力,使田园旅游具有坚实的文化根基和旺盛的生命力[3]。作为我国唯一的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杨凌同时也是中国农耕文明的发祥地。4 000多年前,农业始祖后稷在这里“教民稼穑,树艺五谷”,开创了中国农耕文明之先河。1934年,西北最早的农业高等学府———国立西北农林高等专科学校在杨凌成立,并逐渐成为我国农业领域重要的科研和教学基地。杨凌示范区20多年来坚持开展多种以农耕文化与农业科技为内涵的旅游活动,已初步形成了集农业观光、科技交流与科普教育、休闲度假、会议会展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田园生态型农业科技文化名城[4]。

1 依托武功古镇之历史传承

武功古镇位于陕西省武功县西北部,地处咸阳市西南,古镇总面积3.6 km2。武功古镇有1 400多年的悠久历史,名胜古迹众多。整体俯瞰地貌景观特色为:东西两塬南北川,三水环绕金龟枕,五行寺庙周边布,七星山上网络台。古镇采用非对称式自然布局九街十八巷,城墙顺势为近似六边形,状如金龟,五门走向、角楼点补、城内布局、街巷名称均富有传奇。三水即漠峪河、漆水河和小韦河。五行寺庙布局即南金·固若金汤关帝庙、西木·五谷丰登后稷祠、东水·风调雨顺龙王庙、北火·敬而远之火神庙和中土·平安吉祥城隍庙。两塬七山即香山、康家山、稷山、小华山、梁山、客山,其上各设置1台,形成七星网络观景台。

1.1 姜嫄古墓望儿郎

姜嫄古墓位于武功老城南侧西塬小华山之上,传说是古代姜嫄的葬地,1992年被陕西省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墓地中高,两旁垂供如翼,又称“飞凤穴”。其墓冢面朝东方,墓前有清代砖雕牌楼一座,正面顶额书“姜嫄圣母墓”和“母仪农城”。据史料记载,姜嫄为帝喾的元妃,踩着巨人的足迹生下后稷,姜嫄古墓南门外,错落有致三道坎;坎下青砖牌坊门,坎上古墓视野宽;遥望东塬梅家庄,俯瞰教稼看儿郎。

1.2 稷山之巅后稷祠

后稷祠位于城西稷山之巅,依山就势设三台,上台为三开间硬山顶姜嫄祠和十二老母殿,坐北向南、一字排开;下台为三开间硬山顶后稷祠,前额“有邰家室”、后缀“五谷丰登”;中台在青砖铺设的如意台上矗立八角攒尖顶望归亭(为中国四大名亭之首),自然将上下两台的母(姜嫄)子(后稷)祠连为一体。中台依塬设有五开间单面空廊,作为窑洞式寺庙门楼;既有上阁寺大钟扣台,又有茂密古柏环绕,常年香火缭绕,如同天庭仙境,故有“上阁钟声来九天”之说,也深化点名五谷丰登之“栽麻树木”殿。

1.3 教稼台封后稷官

教稼台位于古城东门外漆水河畔,中国农业发祥圣地,为农业始祖后稷“教稼圣地”,位居“关中四大名台”之首,是全国独具的农业名胜古迹,2008年被评为陕西省第5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清风格的歇山顶门楼,悬额“教稼圣地”;青砖虎头灰瓦围墙,对植垂柳迎客、园柏夹道沐浴,后稷持谷握锄石刻雕像坐立当中。四通石碑并排,石狮一对蹲守。五级砖台,24组教稼浮雕石栏围合,暗扣二十四节气授时;四方青砖锥台,四组拱劵门暗扣春夏秋冬四季,内嵌后继传人石碑14通;对称式两组双级石台阶登台,上覆歇山顶门楼;台顶一览无余,既为众人树艺五谷,又能观河滩古会盛况。

1.4 河滩古会传千年

河滩会即武功县东河滩物资交流会,其起源至今已有4 000多年的历史,是人们为感谢后稷教会了人们知时节、勤耕耘,为当地带来的农业丰收而举行的古会,相传上古时期每年春季后稷在教稼台前授民于农耕技术,后逐年演变,发展成为扬西北五省区及其周边,集丰收庆典、农机交流、商品贸易、文化娱乐、会亲访友于一体的武功河滩会。每年春华秋实后的农历11月,带着收获之物来到教稼台前,载歌载舞、答谢后稷,借机进行物物交换,开启了中国市场经济的开端。河滩会是咸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并正向陕西省“申遗”。

2 依托杨陵田园之旅游传播

杨陵区系由武功县的原杨陵镇逐步演变而来,1979年成立武功县杨陵特区,1982年特区改属宝鸡市直辖,并将今天的扶风县五泉公社划归特区,同时在杨陵镇设立县级杨陵区,仍属宝鸡市直辖;1983年属咸阳市直辖,1997年划归国家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管辖。地域内有国家一级文物保护单位泰陵(即杨坚陵)、古农师后稷封地(有邰国遗址)、唐太宗李世民出生地(庆善宫遗址)等文物古迹。后稷教稼园、杨凌树木园、农林博物院、神农度假村、水保所人工降雨大厅、新天地设施农业园等一大批富具科普内容的旅游景点蜚声海外。

2.1 农耕主题教稼园

从南门进入主轴线:五谷碌碌标志门,十二脚印展圣迹;四季教稼看节气,五四台阶历程艰,教稼台里展英贤,后稷雕像表征景。从北门进入主轴线:成对山门教稼园,茅草亭廊横当面;四板五带树木荫,尖底瓶倒淌历史;教稼台里农业史,后稷构图中心景。农耕山水苑:石包土山源头景,水车流转农耕情;三开茅轩观瀑布,池水旋转自漫流。五谷园路漫步寻,木质桥头看溪流;二层木阁环顾看,水车碾盘乐田园。回环水池倒影显,置石驳岸如棋盘;曲桥栈桥单孔桥,木构码头把景观。回头仰望后稷镰,低头进入五谷园;二四节气广场边,茅门展现阡陌园;四季农耕三季花,三季花落品百果。L型廊架田园边,休憩劳作两忘间;农耕主题文化园,流连忘返思桃源。

2.2 城区绿肺树木园

杨凌树木园作为城市的“绿肺”,一般以植物为主体,结合功能要求把景观、休闲、科普、科研和生态有机融为一体,构筑周边密、中央疏的空间框架。园内植物品种多达400种,树木总量5.2万株左右,乔木2 000多种,灌木5万多种。中央水面与草本花卉专类园形成开放空间,虚中观实、实中透景;单科植物集中分布与园区景观配置相结合,形成道路林中穿、栈道水上浮的景观效果;水域景观与水生植物相伴,植物分类与园区色彩结合,道路铺装与植物文化融合,林下空间与健身休闲同步。整体特色为:一主二副三入口,门前广场显文化;四环重心构框架,自然回环巧构图。一环置石观赏点,二环水池周边线;三环重心三层亭,四环廊架成组景。各类植物专类园,随机布设构空间;道路地雕展花木,景观小品明主题。三条轴线交叉景,五大景观功能区;景观节点随处遇,三季花果四季绿。

2.3 神农休闲度假村

位于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新区中心,以神农生态食府为标志引景,以自然错落、如龙飞舞而顺势布局的神农餐厅、山居茶舍和贵宾楼为迎面主景,形成目不暇接的非凡气势;以天圆地方的喷泉景观为视角焦点,以四季花木自然顺势种植为软质空间围合,以生态停车场为空间过渡;以自然回环的状如龙形之土山及其侧柏林阵为景观构图重心,以九开间双排紫藤花架和七开间单排柱式花架为两翼;以按金木水火土五行布局的五栋2F别墅群为休闲静养中心,以林带下的健身、球类休闲广场为动态活动中心;以后稷神农雕像为资借,以十二生肖景观雕塑为点缀,形成神农与龙文化气息浓郁的田园风光极具的休闲娱乐度假村。

2.4 农业科技新天地

新天地农业科技示范园隶属于杨凌西北农林科大新天地设施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位于杨凌邰城南路中段,是目前陕西省规模较大的设施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基地,为国家3A级旅游景点。主大门以花坛式大白菜雕塑为标志景观,以弧线式排列的办公楼、商务会所、夜总会和酒店为功能主景,以自然错落式植物花坛和停车场为开敞式空间,以内部庭院园林景观为闭合式空间,以田园式宾馆为功能建筑构图中心,满足游人吃住娱购等功能需求。生产门以成对的花篮式五彩蔬菜瓜果为引景,南部以工厂化育苗温室为中心,中部以4栋智能连栋温室为主景,北部以9栋双拱节能温室为辅助,以五彩椒巨型雕塑和南瓜、白菜果皮箱为连缀;以孤植的三株皂荚大树及其字母卵石园路为休闲活动中心,东以植物拼图为半围合空间,西以四季苗木生态林带为背景;引进种植国内外优质瓜果蔬菜、名有花卉品种,采用无土栽培技术和滴管灌溉技术,进行工厂化、标准化生产,以樱桃番茄、彩色甜椒和水果黄瓜为特色产品。园区现已成为集科研、教学、实习、培训、推广、旅游于一本的基地,也是对青少年进行科普教育的理想场所。

2.5 农业文化博览园

杨凌农业博览园(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林博物院)利用丰富的标本、实物、文物、模型、室外植物以及多种现代化展示手段,展现了动物、昆虫、植物、土壤的奇趣世界和农业科技历史,是融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观赏性于一体的农业科技知识大观园。以对称式盝顶游客中心为引景,以竖置石为标识,以塑山城墙式山门为序曲,以后稷雕像为入口焦点,以牡丹园、月季园、八桂广场、水车和水景瀑布为中心活动空间,以象形的昆虫馆、动物馆、土壤植物馆和中国农业历史馆为室内系列展示,以蝴蝶园、农具展示区和农耕体验区为动态休闲展示,以树木园、五角枫园、苹果园、梨园、山楂园、杏园、李园、无花果园、樱桃园、石榴园、葡萄园、花卉园、五谷园、竹园、苜蓿园等为专类绿色四季景观,以思农亭、蝴蝶屋、蝴蝶台和梁祝桥为点缀,以自然回环的园路为纽带,形成集标本展览、园林观赏、科普教育、旅游休闲于一体的农业科技旅游景点。目前,杨凌农业博览园已经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3 依托学校教育之文化渗透

学校是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主战场,以理念文化为核心,用环境文化正面引导,用制度文化规范强制,最终形成端正行为文化之目的。既有中小学的基础知识教育,更有普通高校的科学研究教育;既有中等职业之技术教育,更有高等职业之技能教育。科学是对自然的开显,技术是对科学的开显,技能是对技术的开显。技术教育是凭借经验怎么做,技能教育是凭借策略怎么做得更好。唯有以职业敬畏之心、技能膜拜之形和劳动尊重之情,才能进行创新,特别是对农耕文化尤为重要。

3.1 基于经验和技术的中等职教

杨陵区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原杨凌职业技术学校)是示范区公办中等职业教育机构,秉承“励志博学、善思笃行”校训,以“明德、尚能、精技、创新”为办学理念,探索“校校联合办学,校企合作育人”办学方式,实行“工学结合,定单培养”的培养模式,开设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机电一体化、光电技术应用、畜牧兽医等13个专业,为社会培养各类技术人才1万余人;同时积极开展教师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及下岗工人再就业培训工作,为促进杨凌及周边地区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现代中等职业学校(西安工程机械专修学院)是一所现代化综合性中专职业学校,一直坚持“以人为本,质量立校”的办学思想,开设有工程机械、模具制造与应用、计算机应用、石油化工等40多个品牌专业,大力培养社会亟需的高素质、实用型、复合型技术人才。陕西国防工业技师学院是一所以培养技师、高级、中级技能人才为目标的国家级重点技工院校,开设机械冷加工专业(车工、铣工)、钳工等10多个专业,秉承“诚信、勤奋、精技、创新”办学理念,抓质量、正品德,育人为本;重素质、增技能,就业畅通。

3.2 基于策略和技能的高等职教

由农林水三脉合并创办的杨凌职业技术学院,是国家首批陕西首所示范性高职院校,始终立足于农、林、水三大国民经济基础产业,以服务“三农”、服务经济、教书育人为宗旨,秉承“致用以学、行知并进”的校训和“质量立校、人才强校、创新兴校、特色名校、合作办校、阳光治校”的办学理念。以就业为导向,走“政企校、产学研”结合之路,百县千企联姻工程打造的多功能平台为学院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集团化办学把校企合作推向新的高度。形成了“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回归“成材不成器”的“通识教育”,创新出了具有时代领先教育特征的现代化的高等示范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了数以万计的农林水三大行业优秀的具有策略的技能型(内在于人的技术为技能)专业人才,支撑着、服务着陕西、西北乃至全国的行业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

3.3 基于科学和创新的高等教育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是我国农林水学科最为完善的高等农业院校,为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立足国家和区域发展重大战落要求,以促进干旱半干旱地区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解决食物生产、资源利用及生态保育、区域发展、食品安全等重大科学和技术问题为使命,形成了聚焦粮食安全和生态环境问题、面向旱区农业的学科特色,建设了旱区农业与生态修复、畜禽养殖与重大疫病防治和农业有害防治与生物源农药创制等创新平台,在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植物病理学、天然生物化学、旱区农业与节水技术等领域取得重大进步。一代代农林科大人坚守“经国本、解民生、尚科学”的宗旨,秉承“诚(以诚为本)、朴(以朴修身)、勇(以勇求进)、毅(以毅建功)”校训,以“树德务滋、树基务坚”为教育理念,为社会累计培养输送本科以上专业人才13万名,为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农业科教事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4 依托农业园区之创新示范

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位于杨凌示范区西北部,包括五泉镇、大寨镇、揉谷乡及杨村乡的一部分,主要进行现代农业新技术创新、示范与推广,形成奶畜、果林、蔬菜、花卉、食用菌、良种、农产品加工和观光旅游等八大产业。现代农业示范园区遵循以人为本、城乡统筹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按照现代农业发展思路,吸纳国内外农业领域的高科技成果,设计成集示范性、展示性、效益性、规模性、循环性与生态性于一体的“一轴一心九园区”格局。通过经营管理体制创新,探索现代农业发展新模式,使园区成为杨凌农业高新技术博览会实物展示平台,成为农业高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和城乡统筹发展的样板。

4.1 杨凌农业博览会

中国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简称农高会)是全国5A级农业展会,创办于1994年,每年秋季(11月5—9日)举办,被誉为中国农业科技领域的奥林匹克盛会。农高会顺应现代农业发展大势,坚持为“三农”服务的宗旨,围绕农村发展、农民增收和农业现代化的要求,充分面向农业企业、科研机构、农村基层干部、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和农民群众,突出重点,精心策划内容和安排活动,为展会的成功举办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农高会共设有3个室内展馆(高新技术馆、实用技术馆、国际馆)和2个室外展区(农业机械展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2015年杨凌农高会主题为“创新引领特色现代农业”,主要包括新丝绸之路创新品牌行动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联展、国际农业合作交流、现代农业理论研讨、特色农业展览展示、项目招商与技术交易等八大板块。22年来,也累计吸引了70多个国家和地区,以及我国30多个省市区的上万家涉农单位、2 200多万客商和群众参展参会,交易总额累计达到5 000多亿元,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2 现代农业示范园

以巨龙腾飞为立意,利用主干道构成三区连为一体的有机构架并呈现一条飞龙抽象形态,创新园的核心作为龙头,国际科技合作园作为龙身,企业孵化园作为龙尾,寓意三区融为一体,发挥规模集聚优势,带动杨凌农业产业的全面升级和腾飞。

4.2.1 现代农业创新园。

连栋温室的布局形式为“中轴对称、主从有序”“成四面发散状、犹如大鹏展翅”,入口为半圆形开敞式,景观大道是以圆形农耕广场和方形五谷广场组合而成,全园构图中心为椭圆形龙叶广场,背景为农业综合展览馆及其两侧的耳室,两边为对称布局的6组特色温室,在规则对称中又力求自然和谐,东侧的管理服务中心及其水上餐厅为硬质景观构图面,西侧的特色果树园和露地巨型蔬菜为软质景观构图面。

4.2.2 国际科技合作园。

以三门四柱牌坊门为标志序曲,以两组梯形广场、三级圆形广场、六等分水池及其主题雕塑为构图中心,以层层向外发散的梯田群落作为农业基质景观,以多级回环干道、次干道和生产路作为线性骨架(廊道),以2组梯形的南、北半球国家联合馆作为主景亮点,以欧洲馆、非洲馆、大洋洲馆、南美洲馆、北美洲馆和亚洲馆为辅助烘托,主要从设施农业、种子种苗、节水灌溉、农药化肥、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等方面充分展示国际先进技术与科研成果。

4.2.3 农业企业孵化园。

以肾型构图和三级水池为表征寓意,以孵化园管理服务中心为构图焦点,以对称的十字形温室孵化区和错落的综合展示馆为亮点,以四周的大棚孵化区和种植培育田为基调,以规整的主干道和随形就势的折线生产路为框架,以经营蔬菜、花卉、果树、粮油作物良种繁育与生产示范为主,进行农业科技成果与科技企业孵化,包括五泉农业企业孵化园、大学生创业孵化园等。

4.3 现代农业产业链

标准化生产示范园包括现代农业标准化研究示范与农业技术标准验证基地、全国旱作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推广基地,苹果矮化高效栽培病虫害治理技术试验基地、有机猕猴桃生产基地、水土保持综合示范园等,实现农业高效发展和农业产业运营体系创新。种植产业园包括现代植物培育引种示范园、景卉农业、今日花卉、金鹏种业、伟隆科技等,实现优良种子种苗示范推广。养殖产业园包括秦宝肉牛、秦川牛业、本香养猪、天鑫种兔、巨隆禽业等,实现畜禽优良品种示范推广。休闲农业观光园包括美庭有机快乐农场、尚特梅斯庄园、野猪林生态农场、天和休闲农业等,为游客提供采摘、观赏和休闲服务。科技探索园包括旱区节水农业研究院、节水灌溉试验中心、克隆动物基地、园艺示范基地、酿酒葡萄标本区和五泉综合试验站等,孕育农业科技新成果。农产品加工与物流园包括农产品加工贸易示范园区、全国涉农产品采供中心、靖杨果蔬大市场、万盛肉类加工、今正蜂业等,实现农产品附加值增值,并为产品外运销售提供平台,完善产业链条。

5 结语

要吸引更多游人参观杨凌农业博览园和示范园,就要满足现代旅游者的随意性旅游,大力挖掘农耕文化,使其田园氛围更浓,体验性更强,参与方式更广[5]。为此,首先必须打破守成心理和封闭心态,解放思想,积极汲取国外先进经验,结合实际,探索出一条更为科学的发展之路[6]。其次是维持人类与自然生态的和谐统一,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协调发展[7]。第三是现代农业实践应当注意保持整个农业生态中生物链的延续,保持和发扬中国传统农业特点,建设优质、高产、低耗的农业生态系统。第四是举办丰富多彩的农耕文化节,进一步提高杨凌知名度,弘扬地方农耕文化,增强田园村庄的吸引力和亲和力,吸引国内外游客。第五是完整的文化传承与发展需要经过3个步骤:一是将抽象的核心文化理念,用实物、标本、雕塑、小品、植物、动物等丰富多彩的景观形式,或具体直接或隐含间接地表达出来;二是让不同的人与其产生共鸣,能够接受、认可并消化这种文化理念,慢慢地内化其心中;三是在合适的时机,受这种文化的影响,能主动地去干一些有益的事情,以促进社会之发展。总之,在传承农耕文化的基础上,以清晰的历史脉络为前提,以独特的旅游景观为基础,以独有的地域文化为灵魂,以全方位的各类人才为关键,以完整的产业链条为保证,这就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8,9,10,11]。

参考文献

[1]陈登高.论现代农业对传统农耕文化的继承和发展[J].株洲工学院学报,2000,14(1):35-37.

[2]康涌泉.传统农耕文化精髓与现代农业耦合发展机制及模式[J].中州学刊,2013(11):39-43.

[3]蔡林,王庆.农耕文化传承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J].湖北农业科学,2015,54(11):2810-2813.

[4]苟小东,王谊,张晓慧.杨凌示范区农业旅游特色定位及发展策略[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6):48-52.

[5]杨媛,刘庆友.基于农耕文化的贵州民族村寨旅游探讨[J].广东农业科学,2010(7):234-235.

[6]彭金山.农耕文化的内涵及对现代农业之意义[J].西北民族研究,2011,68(1):145-150.

[7]姚兆余.中国农耕文化的优良传统及其现代价值[J].甘肃社会科学,2008(6):71-74.

[8]夏学禹.记中国农耕文化的价值及传承途径[J].古今农业,2010(3):88-98.

[9]乔晓光.关于农耕文化资源与非物质文化遗产[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3(4):83-86.

[10]任继国,张自和.华夏农耕文化探源:兼论以粮为纲[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03(2):21-26.

3.农业文化产业概论论文 篇三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文化产业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9-0248-02

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决定》、教育部等六部委印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以及陕西省教育厅《关于印发〈普通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院校转型发展试点工作的方案〉(2014-2020年)(试行)的通知》(陕教发[2014]43号),我省多所普通本科院校作为首批试点高校向应用技术类院校转型。然而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中普遍存在定位指向不清、培养模式单一等问题。因此,试点高校要进一步明确定位,明确发展规划,紧密结合市场产业链条,为社会输送结构性匹配人才。

文化产业是学术界公认的21世纪的朝阳产业,随着我国区域内体验旅游、假期经济的蓬勃发展,对文化产业人才数量及质量的需求也不断提高。商洛地处秦岭南麓,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依托资源进行文化产业发展需要大量的人才。商洛学院是陕西省首批应用技术型本科试点院校之一,肩负培养应用型人才、服务地方的使命。经过广泛调研、论证,商洛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于2013年开设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并招生,现在校生共计194人。“文化产业概论”是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旨在介绍文化产业的基本结构和基本规律,回答文化产业实践中出现的带有原则性、规律性的问题。该门课程不仅仅是学习后继课程的基础,而且是培养学生文化产业全局观的重要载体。该课程在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中有重要地位,但是是一门较新的课程,在课程的建设、教学的方法等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有待教师进行研究。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文化产业概论”教学现状

(一)教学理念陈旧,与社会需求脱节

在传统观念中,学生学习知识的活动按照主客二分法,教师是掌握、传授知识的主体,学生是被教育、被改造的客观对象。学生对老师有权威崇拜心理,对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不加思考,直接接受,这大大削弱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意识,导致学生缺乏对客观世界、周遭事物的好奇心,主动学习的热情难以为续,理性、系统的批判思维难以形成[1]。我国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文化产业概论”教学多是以理论为主,以商洛学院为例,根据该课程教学大纲安排,64个学时均为理论学时。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主要采取理论讲授法并辅以少量案例传授知识。课程教学注重理论知识而轻视文化产业实务介绍,学生很难从抽象的理论中体会文化产业知识在社会经济中的作用,这与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目标严重脱节。

(二)教师数量少且教育背景与所教专业有差异导致的教学内容狭隘

文化产业管理在全国范围内尚属新型学科,加之商洛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设立时间较晚,导致专业建设基础较差,教学人员配备难以满足学生需求。现有教师职称结构明显不合理,整体层次偏低。教师普遍较年轻,在教学科研方面经验不足,未能形成稳定的学术团队,所以研究成果层次不高,对教学及专业发展支撑不够。另外,科研成果数量偏少,且尚未形成院部合作性研究。目前现有教师教育背景与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要求有一定差距。现有的6名专职教师,均为转专业方向教师,教师的相关实践经验较缺乏,导致授课以书本知识为主,实践教学少有涉及。

(三)教学方法陈旧,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下,当下商洛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教师多采取“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主动性地位。将知识直接灌入学生脑中,养成学生的学习惰性,导致学生对所学内容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长此以往不仅不利于学生消化知识,还会弱化学生的专业基础。部分教师完全依照教材内容学生讲解和演示,或要求学生依照其事先拟好的议题、方案进行讨论,忽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影响了教学质量。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文化产业概论”教学改革措施

培养应用型人才既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又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立足于教育市场、服务于地方经济的途径[2]。

(一)明确改革目标

“文化产业概论”课程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轻实践而重理论,在学习的能动性上轻学生而重教师,导致学产脱节,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教师的教学质量不高。对该课程进行改革,就是要使高校培养的毕业生的能力与用人单位的需求实现结构性对接,体现专业的动态发展性和特殊性。一方面,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中,要真正重视实践教育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在专业培养方案中加入“文化产业概论”课程的实践课时。另一方面,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在课程大纲的指导下,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社会需要调整课程内容。注意在讲解基础理论工程中,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上。比如,通过互动学习、小组竞赛培养学生的文化创意策划能力;通过翻转学习,培养学生的文化资源评估能力;通过案例讨论和实地观摩,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以及文化事业的管理能力。将学生培养成视野宽广、专业基础扎实、方法灵活的高素质、复合型的现代文化产业人才。

(二)更新教学理念

改革“灌输式”、“一言堂”传统的教学模式,最关键的是转变教师角色:一是让教师从教材的忠实执行者向与课程文本构建对话的角色转变,二是让教师从课堂的单一讲述者向和学生构建对话的角色转变。要努力打造师生良性互动的平台,让师生之间有更多的机会对话交流,从而激发师生各自的创造力和思考力。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应当将自己看做自主、平等的学习、交流主体。这样,在学生与教师共同参与知识的构建过程中,学生才不不会处于被动地位,才能积极发现问题,重视对知识的理解,理性地提出质疑。以此为基础,同学之间在平等学习的身份中相互影响;与教师在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获得学生友情和信任。在这样的氛围中交流与讨论,使知识学习接近真正的知识发现过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将课堂教学的关键点由注重知识的“专业性”、“系统性”转向注重知识的“应用性”和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上。同时积极促进产学结合,进一步拓宽教师的知识面,提高其对文化产业的认识,提高其实践教学能力。

(三)合理规划教学内容

商洛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文化产业概论”课程所使用的教材是李思屈编著,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年出版的《文化产业概论》(第三版),此教材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教材体系清晰,理论性强,但实务内容稍有欠缺。考虑到学生的特点和教学需要,笔者对章节目次和教学内容归纳为本质论、发展论、经营管理论和对策论四大模块。在教学中把主要精力放在文化产业本质论即基本问题的讲解上,如文化产业内涵与外延、中外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和差距、现代科技在文化产业中的应用以及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等。同时,不断更新、充实教学内容,将文化产业研究的前沿成果融入课堂当中,让学生了解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以及文化产业在社会经济中产生的巨大影响。如在讲文化产业与文化安全问题时,加入“韩国综艺热”文化输出与文化创造方面的内容;在讲解文化产业发展的新趋势时,适当加入电子竞技、手机文化等学生熟悉并且感兴趣的内容进行讨论分析。同时,通过小组学习、课外调查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创新教学方法

1.交往学习法。交往学习法是指学习者以他人为对象并以与他人的对话和互动为主要形式的学习类型,它有别于知识学习和操作学习[3]。交往学习以合作开放的平等关系为前提条件,以对话交流、互动为学生学习构建桥梁。由于各个交往主体自身的知识经验、思维方式的差异,在交往学习的过程中,经过思想碰撞,更容易活跃思维,提升发现问题、解学问题的能力。如在在学生初步掌握文化产业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的基础上,教师通过采取头脑风暴、小组交流等多种形式的讨论,促进师生、学生之间交流,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2.学生自主完成式学习法。学生自主完成式学习法是锻炼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独立性,使学生以自我为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管理,主动地发现、理解、探索知识的方法。教师仅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通过帮助学生拟定自学提纲,提供学习资料和思考问题的线索,启发学生进行独立思考。

3.团体学习法。团队成员间的沟通质量影响团队共享心智模型的建立,从而影响团队学习效果[4]。比如,在学期初,安排学生自由组成9个学习小组,分别对应文化产业的九大类别。各小组分别收集资料与案例,形成文本,并制作幻灯片演示文件。到课程内容讲授到文化产业本质论部分时,教师对各个文化产业类别的发展概况进行简要分析,然后由各个小组成员代表报告本组对于某文化产业类别的认识和发展建议。其他各组成员对报告进行分析讨论,提出问题和质疑,报告组组员要予以应对解答。最后由教师对报告组的报告内容和主要观点进行点评。通过团队沟通、协作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质量。

在“文化产业概论”的课程教学中,要综合利用多种教学方法,打“组合拳”,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领悟知识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了解社会现实,将所学与应用衔接起来。

文化产业的大发展,推动了文化产业专业兴起。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担负着培养具有实践能力、服务地方经济人才的重任,但是由于应用型本科院校仍处于转型期,面临的困难较为突出,其本身的发展也是一个较为复杂漫长的过程,因此我们必须对“文化产业概论”课程进行改革,使其更适应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俞俏燕.论交往学习对传统学习范式的超越[J].长江大学学报,2005(01):124-127.

〔2〕宗波.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物理教学改革探析[J].教育观察,2015(05):70-71.

〔3〕李静.课程教学中“交往学习法”的运用[J].教学与管理,2011(30):128-129.

〔4〕吴志明,武欣.MBA学生团队学习效果及影响因素研究[J].管理学报,2006(01):55-59.

4.农业文化产业概论论文 篇四

1、文化产业的概念是什么?文化产业有哪些类型?

答:文化娱乐业、新闻出版、广播影视、音像、网络及计算机服务、旅游、教育等看做文化产业的主体或核心行业;把传统的文学、戏剧、音乐、美术、摄影、舞蹈、电影电视创作甚至工业与建筑设计,以及艺术 博览场馆、图书馆等看做文化产业正在争夺的前沿;把广告业和咨询业等看做是它成功开拓的边疆。

2、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遵循哪些规律?

答:商品价值规律、社会价值规律、柔性化运作规律、边际效用递增规律、超越性运作规律。

3、简述农村文化产业的功能有哪些?

答:是指农村文化产业系统在人们的社会实践中,能适应和满足社会和个人多种需要的重要作用。文化产业的功能是文化在自身属性基础上对社会环境的作用能力,它是文化对社会发生作用的基础和前提。从总的来看,农村文化产业具有经济功能、社会功能和政治功能。

4、从你所在地方来看,可能发展哪些文化产业?发展农村文化产业的意义有哪些?

答:我所在地文化产业有:(1)为社会公众提供的实物形态文化产品的娱乐产品的活动,如书籍、报纸的出版、制作、发行等。(2)为社会公众提供可参与和选择的文化服务和娱乐服务,如广播电视服务、电影服务、文艺表演服务等。(3)提供文化管理和研究等服务,如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图书馆服务、文化社会团体活动等。(4)提供文化、娱乐产品所必须的设备、材料的生产和销售活动,如印刷设备、文具等生产经营活动。(5)提供文化、娱乐服务所必须的设备、用品的生产和销售活动,如广播电视设备、电影设备等生产经营活动。(6)与文化、娱乐相关的其他活动,如工艺美术、设计等活动。发展农村文化产业的意义有:(1)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2)带动农民就业创业;(3)拓宽文化产业空间;(4)形成农村新型产业。

5、什么是农业跨界理论?如何应用到农村文化产业中? 答:现在名人开始做农业、代言农产品,标志着我国农产品开始走向品牌化道路。金融业大佬转战现在农业,主要是看好未来农业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市场空间。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消费水平提升,对优质农产品的需求将日益增长,也愿意为其高品质付出较高的成本,生态农产品的市场需求旺盛,发展空间较大。其次,涉足现代农业能够享受的政策优惠,同时农业属性有利于其分散自身行业经营风险,拓展新的盈利点。

6、城乡融合对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意义有哪些?

答:1.促进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同时推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2.开拓农村文化产业市场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3.促进农村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和创新。

7、怎样激活农村文化消费能力?

答: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必须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从现实看,在广大农村,文化基础设施逐步建设完善之后,如何管好用好这些设施,调动农民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成为一个紧迫课题。

8、文化产业是如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

答:生态平衡,人类不再为了自身利益而破坏生态,在生态和谐的的基础上尊重自然中的植被,动物,水资源等等。

作业二农村传统工艺的特点是什么?你所在的地区有哪些农村传统工艺文化资源?答:农村传统工艺的特点是是指围绕民间手工艺生产的习俗惯制,包括人工制作的工艺品的传统方法、质料处理、行业信仰、手工艺人的师承关系、禁忌崇拜,以及工艺产品本身的民俗功能和含义。我所在地区有竞技、游艺、游戏、体

育、工艺等方面的内容,它往往充分表现在民间游艺和各种会、市的表演上,民间春节期间举办的歌会、高跷会、小车会、龙灯、旱船、太平鼓、大头娃娃、哨子会、幡会、大鼓会、气功、杂耍和武术等等,都是民间艺术民俗的表现。部分农村地区的地方戏曲、歌舞等。

2、农村饮食文化的特点是什么?你所在的地区有哪些特别的农村饮食文化资源?答:农村饮食文化的特点是:(1)古朴粗犷的西北食风;(2)庄重大方的华北食风;(3)广博新异的中南食风。我所在地区的主食多系大米,部分山区兼食番薯、木薯、土豆、玉米、大麦,在全国各占一席之地,有“天上飞的除了飞机,水上游的除了轮船,地上站的除了板凳,什么都吃”的夸张说法。

3、什么是民俗?简述农村民俗的功能。

答:民俗又称民间文化,是指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较为稳定的文化事项,可以简单概括为民间流行的风尚、习俗。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民俗传统的国家,在中国境内土生土长的各民族中,都有广大人民群众创造的各类民俗文化,代代传承。这些民俗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还增加了民族凝聚力。民俗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各个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大和演变,为人民的日常生活服务。民俗就是这样一种来自于人民,传承于人民,规范人民,又深藏在人民的行为、语言和心理中的基本力量。

5、简要说明我国农村文化产业资源的特征。答:(1)大众性;(2)传统性;(3)民族性;(4)地域性;(5)群体性;(6)历史积淀性。

5、发展农村文化旅游产业有哪些开发模式?你所在的地方适合采用哪些方式?为什么?

答:发展农村文化旅游产业模式:当地的特色,如美食,服饰,自然景观,人文趣事,和历史文化,历史特色等。我所在的地方适合采用饮食、工艺品、土特产品、特色活动等,可供参观博物馆、古建筑、民间工艺和土特产作坊、钓鱼、登山等各类户外活动。

6、利用古村落建筑发展旅游有哪些开发原则?

答:尽量保持原有村貌,不要破坏生态环境!避免千村一面!要有当地建筑、饮食风格及自然风貌!

7、你所在的地方有哪些农事节庆活动?该怎样扩大市场做好营销?

答:我所在的地方有:葡萄节、桃花节、杨梅节、油菜花节、茶叶拍卖节和庙会等。做好农事节营销:(1)创新节庆内容,培育市场兴奋点;(2)开展市场商业化运作模式,调动经营积极性;(3)加强包装宣传力度,形成影响合力;(4)提高营销者质量,打造自身有力的文化队伍;(5)有效分流游客,树立良好的旅游印象。

8、农村饮食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原理是什么?如何创新发展?

答:农村饮食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原理是:(1)文化的继承性,一种饮食文化会被代代相传;(2)文化的地域性,在一定范围内形成了一种特色的饮食文化;(3)文化的传播性,会通过某些渠道向外传播,所以有发展;(4)文化的创新性,在继承的过程中得到了某种程度的改良发展。创新发展:(1)依托农村饮食文化,发展农村饮食文化产业;(2)依托农家菜,发展农家乐乡村旅游;(3)依托绿色有机农业,发展生态型餐厅;(4)打造地方特色,农村饮食必定流传永久。

作业

三、1、国外农村文化产业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答:

(一)从经营上看,具有私营化、小型化、兼营化特征;

(二)从市场取向上看,具有本地化、家庭化、城市化特征;

(三)从产品类型上看,具有多样化、本土化特征。

2、结合法国美丽村庄建设实例,谈谈您所在的村庄如何建设成为美丽村庄?

答:(1)农村生态经济加快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快速发展,果园变公园,精致高效农业更加突出;(2)农村生态环境不断优化。农村垃圾、污水得到有效治理,村容村貌、绿化美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处处是公园,居住环境明显优化;(3)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改善。农村人口集聚、子女就读、医疗卫生、交通条件、居住环境得到改善,农民增收渠道增加,生活水平不断提高;(4)农村生态文化日益繁荣。农村特色生态文化得到有效发掘、保护和弘扬,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初步形成。

3、试比较中外农村文化产业在产品上的差异。答:(1)国内农村文化产业呈现流向流量单一的特征,即只要从城市流向农村,且流量大;(2)国外农村文化产业产品类型丰富,服务标准高,国内较单一,服务标准低;(3)国外的农村文化产业市场推广较先进,国内落后,差距明显;(4)国内外农村文化产业活动消费需求高低有别,参差不一;(5)从国内外农村文化产业供给实现模式来看,农户主体地位与作用不一;(6)从行业协会角色与作用来看,国外倚重,效用明显;国内配合,效用发挥滞后。

4、国外农村文化产业发展对我国农村有何借鉴? 答:(1)遵循市场规律。市场的需求是农民(农场主)生产的动力和基础,因此,第一,要把市场放在首位,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2)加快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发展,提高市场竞争力。美国十分注重有机农产品生产,尽量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3)要加大农业环保力度,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美国政府十分重视环境保护,对农业环保要求严格,尽量减少化学药剂,鼓励使用有机肥料、生物农药;(4)要改革管理机构和体制。全方位发挥市场功能美国政府在促进农业发展中的作用主要在于引导而不是支配。

5、农村文化产业资源评估主要从哪几方面考虑?其中的价值要素和传承能力包括哪些方面?

答:农村文化产业资源评估主要是(1)文化特色;(2)保存状态;(3)知名度;(4)独立性;(5)稀缺性。价值要素和传承能力包括:(1)文化价值;(2)时间价值;(3)消费价值;(4)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等级。

6、农村文化产业从哪几个方面进行项目策划? 答:(1)挖掘农村地域文化资源;(2)开发农村文化产业产品;(3)打造城乡旅游消费市场;(4)实施农村文化产业创新升级。

7、农村文化产业产品开发的原则有哪些? 答:(1)坚持立足于“完善、搞活”的原则;(2)坚持立足于“自然、健康”的原则;(3)坚持立足于“培养、引进”的原则。

8、农村文化产业的开发途径有哪些? 答:(1)转变观念,树立农村文化产业意识;(2)政府引导,加大扶持与管理;(3)突出特色,打造农村文化资源优势;(4)找准载体,大力发展创意农业;(5)市场主导,培养大型文化产业集团。作业四

1、农村文化产业投融资渠道有哪些?

答:融资,投资,融资网,投资平台投融界,专业的投融资信息平台。

2、农村文化产业从业人员需要哪些服务技能?如何进行培养? 答:农村文化产业从业人员需要:(1)农村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所需的服务技能;(2)农村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服务技能培训。如何进行培养:要培养农民参训的内在动力,提高农民参训的积极性,必须对持证农民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如优先承包流转的土地、优先承担农业科技示范项目、优先取得金融小额贷款等;对有一定技术要求的服务岗位,要推行执业资格准入制度,建立激励机制和约束

机制。

3、什么是农村文化产业的品牌?如何打造农村文化产业品牌?

答:品牌是指用于区隔产品、服务或企业的可感知的标志系统或抽象的理念、象征。如何打造农村文化产业品牌:政府规划与农民意愿相结合,打造品牌战略;以现代方式整合农村传统文化资源,开发新产品;构建特色产业化与产品多元化相结合的生产模式;健全农村文化市场体系;完善农村文化产业外部环境建设;建立经济合作组织,维护农民利益;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保障农民权益;开展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促进传统民间文化的传承。

4、政府在农村文化产业创新发展中发挥哪些作用?

答: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创新。一方面,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我们要发挥好农民作为具体建设者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在新农村建中,我们也应充分发挥好政府的主导作用。主体是动力,主导是方向,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5、如何制定农村文化产业经营策略?

答:要坚持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渠道多样化,鼓励多种经济成分共同经营农村文化产业。要发展和改进农村文化产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1)实行农村文化企业业务外包制;(2)相关经营主体形成战略联盟;(3)组建农村文化企业集团。

6、怎样培育农村文化产业经营主体?答:农村文化产业经营管理是以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为指导,以先进适用的组织方式和科学技术为支撑,有效实现农村文化产业的经济、社会、生态等功能而进行的经济活动的全过程。农村文化产业经营管理并非是一种简单的经济行为,而是研究经营管理对象、经营管理目的、经营管理主体以及如何经营管理等问题。具体涉及的内容包括农村文化产业投资模式、农村文化产业人员培养、农村文化产业品牌化建设以及农村文化产业经营管理模式等。

7、农村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途径有哪些?

答:一方面表现为过度利用和浪费资源,使文化资源的开发和保护的矛盾日益凸显。文化资源需要开发,如果不开发利用,就只能像深埋在地下得不到开采的自然资源一样无法实现其价值。但一哄而起、盲目杀鸡取卵式的开发,过度利用资源、不计代价和不顾未来的短视发展,将会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和破坏。另一方面是,无论文化产品的生产和市场的开拓,都存在“一锤子买卖”的问题,搞短期行为。为了追求一时的经济效益而不顾社会效益,搞一些庸俗乃至非法的东西;或是一味追求低成本高速度,粗制滥造,“假、冒、伪、劣”的文化产品泛滥。其结果必然是失去市场。为有效开发和利用文化资源,抗拒“眼球经济”的短视和浮躁,迫切需要我们立足现实,着眼未来,从长计议,防止短视发展及其危害。

5.农业发展概论 篇五

2、新型农民是指那些活跃在我国()、适应农村现代化建设需要、具有()和

()和(),不仅能够(),而且能够()、不断()的现代农民。

3、观光休闲农业又称观光农业或休闲农业,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中出现的一种新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

它以()和()为载体,以()和()为依托。

4、循环农业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等为原则,以()、()、()为基本特征,符合循环经济理念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满足建设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求的现代农业增长方式。

5、新型农民有文化包括()、()、()、()。

6、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在社会主义条件或社会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为基础,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

7、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的社会主义新农

村的目标。

8、人力资源是体现在()身上的以劳动者的()和()表示的()资本。

9、剩余劳动:边际生产率在()到()之间的那部分劳动。

10、(),促使农业生产力不断由(),促使农业及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

11、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规律,因地制宜()、()、()和()农业生产

和农村经济的系统工程体系。

12、新型农民的内涵包括()、()、()、()。

13、可持续发展需要遵循的原则包括()、()、()和()。

14、农村公共产品是指相对于农民私人财产而言具有()、()特点,用于满足农村公

共需要的产品。

简答题目

1.什么是生态环境?生态环境退化有哪些表现?生态环境保护有哪些措施?

2.为什么说不消除贫困就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3.如何培育新型农民?

4.新型农民和传统农民的区别?培育新型农民的目标?

5.农业技术进步的特征及动力机制?

6.社会主义新农村内涵与目标是什么?

8.改造传统农业基本途径是什么?

9.什么是熵定律,对可持续发展有什么意义,实践存在哪些误区?

10.如何构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

11.可持续发展内涵是什么?如何理解?

12.资本形成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系

13.农村公共产品概念,特征及供给存在的问题?

14.从制度安排角度看,中国农村贫困的原因有什么?

15发展中国家有哪些特征?

16.全面理解我国农业技术进步

6.安徽省芝麻产业技术发展概论 篇六

芝麻属胡麻科、胡麻属, 一年生草本植物。一般认为芝麻起源于非洲。我国芝麻栽培历史始于公元前2世纪。据史料记载, 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大宛国 (今乌兹别克斯坦) 带回胡麻种, 命名胡麻。先在黄河流域种植, 后遍及全国, 并传到朝鲜、日本、东南亚等亚洲邻国。历史上芝麻名称较多, 如方茎、脂麻、狗风脂麻、油麻、狗虱、鸿藏、乌林、乌林子、交麻、巨胜子、小胡麻等, 直到宋代才有“芝麻”之称谓。

芝麻分布很广, 亚洲、非洲、美洲、欧洲均有种植。印度、中国、苏丹、缅甸、尼日利亚等为主产国。世界芝麻种植面积常年约665万hm2, 面积最大的是印度, 每年270万hm2左右, 占世界总面积30%以上。其次是苏丹、缅甸和中国, 每年种植面积在60~70万hm2以上, 而在这些国家中, 我国芝麻单产最高, 历年平均产量484.5kg/hm2, 总产量居世界第1位。

我国芝麻分布既广泛又集中, 南到海南岛, 北至黑龙江, 东临垅海, 西到青藏高原, 均有种植。但种植区域最集中的是黄淮、江淮芝麻产区, 占全国芝麻面积70%以上, 其次华北平原占15%左右。我国芝麻的主产省份有河南、安徽、湖北、江西、河北等。

2 芝麻生产基本情况

2.1 生产现状

芝麻是我国主要油料作物之一, 也是一种经济作物和创汇作物。栽培历史悠久, 营养、保健和医用价值较高, 用途广泛, 芝麻产品成为越来越多人喜食的家常食品, 发展芝麻产业前景广阔。我国芝麻主要分布在河南、安徽和湖北3个省, 其次是河北、江西、吉林、陕西和江苏等省。近年来, 东北、西北芝麻生产发展较快 (表1) 。

安徽省是全国重要的商品芝麻和出口芝麻产区, 种植面积和总产均占全国的1/6, 居全国前3位, 出口量居全国第1位。2002~2006年全省芝麻种植面积平均为12.26万hm2, 总产11.82万t, 单产为963.0kg/hm2。芝麻种植面积占全省油料作物面积的9.22%, 总产占全省油料作物产量的4.37%, 在大宗油料中位居第3位, 在特种油料中位居第1位 (表2) 。

注:数据来源于安徽省统计局。

2.2 自然生态条件概况

2.2.1 地形地貌。

安徽省面积13.92万km2, 丘陵和中低山地8.44万km2, 占全省总面积的61%;平原4.35万km2, 占31%;水面和其他用地1.11万km2, 占8%。可谓“六山一水三分田”, 是一个地形地貌较为复杂的省份。全省光、温、水、热量资源满足芝麻生长的需求, 能够保证芝麻正常成熟, 适宜种植夏芝麻。

2.2.2 气候特点。

安徽地处暖温带与亚热带过渡地区。大体上, 淮河以北地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 江淮丘陵地区属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向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过渡地带, 长江以南地区为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全省气候兼有南北之长, 热量资源比较丰富, 雨量充沛, 光照充足, 雨热同步, 四季分明。一是气温。年平均气温在14~17℃, 沿江和皖南地区的年均气温高于淮北地区和大别山区。日平均气温连续5d≥18℃出现时期165.49d, 连续3d最高气温≤18℃出现时期129.26d。二是积温。总积温6 017.34℃, ≥10℃的积温5 491.61℃, ≥15℃的积温4 912.20℃, 有北少南多、山区少平原丘陵多的特点。三是无霜期。全省初霜期大多在10月下旬, 终霜期出现在3月中旬至4月上旬。无霜期246.71d, 北少南多, 与热量的分布规律极为一致。四是年降水量。年平均降水量1 072.87mm。全省年降水量在750~1 700mm, 降雨量的分布南部多于北部, 山区多于平原、丘陵。降雨量在季节上差别很大, 夏季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40%~60%。五是地下水。地下水资源与地表水资源不重复量47.73亿m3、水资源总量580.50亿m3。六是日照。年日照时数1 912.04h, 全省光能资源丰富, 光照充足。日照时数自南向北递增, 能够满足芝麻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需要。七是灾害性天气。安徽冷暖气团活动频繁, 天气形势多变, 影响着降水的年际变化和季节分配, 造成不同程度的干旱和洪涝灾害, 并有暴雨、连阴雨、大风、暴雪、冰雹等灾害性天气出现, 对芝麻产量形成有一定威胁。对芝麻生产威胁最大的是旱涝灾害。据资料统计, 有旱涝灾情的年份占62.4%, 正常年份占37.6%, 涝多于旱。沿淮和淮北旱灾多发生在4~6月, 水涝多发生在6月下旬至8月下旬, 尤以7月多发。江淮之间以旱灾为多, 一年之中5~11月均可出现干旱;水涝灾害多以6月下旬至7月中旬的梅雨和8~9月间台风引起暴雨。沿江以洪涝为主, 主要出现在6月中下旬至7月中旬的梅雨期。干旱主要出现在下半年的伏旱和夹秋旱。

2.2.3 土壤状况。

安徽土壤种类繁多, 分布错综复杂, 过渡特征非常明显。淮北平原以潮土、砂姜黑土为主;江淮丘陵以黄棕壤、黄褐土中的黄白土、马肝土为主;沿江和江南平原以灰潮土和水稻土为主;皖南和大别山区山多田少, 是安徽省传统的旱作林茶基地, 土壤类型主要是黄壤。全省芝麻产区种植面积较大的土壤类型为潮土、砂姜黑土、黄褐土和黄 (棕) 壤。

2.3 芝麻生产发展历程

安徽常年芝麻生产面积在12万hm2左右, 面积和产量仅次于河南, 居全国第2位, 约占全国芝麻种植面积的1/6。安徽芝麻主产区相对集中, 2/3的芝麻种植在一年两熟制阜阳地区和江淮分水岭地区。20世纪80~90年代安徽省芝麻面积一度上升到20万hm2以上, 2002年全省芝麻种植面积为16.6万hm2;2003年以后受粮食政策调控影响, 芝麻种植面积大幅下滑, 2008年下降到6.77万hm2。

安徽省芝麻科研分为2个阶段:第1阶段是2001年之前, 承担“七五”、“八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芝麻种质资源繁种编目和主要性状鉴定”、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固镇县优质油料示范 (含芝麻) ”, 进行芝麻种质资源征集、引进、鉴定, 芝麻新品种及高产栽培技术引进示范推广;第2阶段是2001年至今, 随着芝麻及其制品在安徽农产品中出口创汇优势逐渐显现, 以及人们对芝麻营养保健作用认识的提高, 安徽省政府、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开始对芝麻科研进行投入, 抽出专门科技力量, 已先后选育出皖芝系列芝麻新品种8个, 这些综合性状优良的新品种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后, 对于安徽省芝麻生产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栽培技术方面正朝着节本增效轻简栽培技术方向发展。芝麻产业建设主要依托淮北、江淮主产区发展芝麻生产, 保障芝麻产品供给;选育与推广应用优质高产、抗病耐渍、专用型芝麻新品种, 减少现有主产区因病涝灾害而造成产量损失;实施品种规模化种植, 推广规范化配套栽培技术和轻简化生产技术体系, 降低生产成本, 提高芝麻商品品质, 增强安徽省芝麻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2.4 芝麻产区分布

安徽省为一年两熟夏芝麻产区, 地跨暖温带和亚热带, 从北到南, 形成淮北平原白芝麻产区、江淮丘陵白芝麻主产区 (部分黑芝麻) 和沿江江南黑芝麻主产区 (部分白芝麻) 三大主要生产区域。据2004~2006年《安徽统计年鉴》资料显示:淮北平原白芝麻产区主要分布在阜阳、亳州、宿州、蚌埠、淮北等市, 面积分别为50 421hm2、16 412hm2、5 858hm2、4 434hm2、3 330hm2, 总面积80 455hm2, 占全省芝麻面积的72.9%;江淮丘陵地区白芝麻产区主要分布在滁州、巢湖、六安、合肥等市, 面积分别为11 480hm2、2 861hm2、2 384hm2和1 726hm2, 总面积18 451hm2, 占全省芝麻面积的16.7%;沿江江南黑芝麻产区主要分布在安庆、宣州、池州、黄山等市区, 面积分别为2 926hm2、2 757hm2、1 785hm2和1 533hm2, 总面积9 001hm2, 占全省芝麻面积的8.2%。

全省白芝麻种植面积2 000hm2以上的县有临泉、阜南、谯城 (亳州市) 、涡阳、明光、定远、太和、颍上、蒙城和濉溪等10个县区, 总面积68 151hm2, 占全省芝麻面积的61.89%。其中临泉县、阜南县、谯城区和明光县种植面积最大, 分别为24 955hm2、9 088hm2、4 453hm2和4 216hm2。全省黑芝麻种植面积最大的为宿松县 (安庆市) , 种植面积为1 644hm2。

全省旱地均适合芝麻生长, 适生区300万hm2以上。芝麻抗旱性较强, 随着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 江淮分水岭和皖南丘陵低岗地区有大力发展芝麻生产的潜力。

3 芝麻品种与技术情况

3.1 品种

安徽境内种植的芝麻品种来源分为3类, 即自育品种、地方品种和引进外省品种。2005年以前安徽无自主选育芝麻品种, 生产推广的芝麻品种为安徽地方品种 (农家种) 和外省引进品种。2005~2009年安徽省非主要农作物品种鉴定登记委员会对芝麻新品种、地方优良品种和优良种质 (共30个) 进行鉴定, 其中由安徽省自主选育的芝麻新品种共有8个, 即皖杂芝1号、皖杂芝2号、合杂芝1号、合杂芝2号、皖芝1号、皖芝2号、皖芝3号和皖芝4号。

3.1.1 安徽省自育的主要品种。

皖杂芝1号 (皖杂芝0176) 、皖芝1号 (皖芝2164) 、合杂芝1号、合杂芝2号、皖杂芝2号、皖芝2号、皖芝3号 (皖芝02062, 皖品鉴登字第0904005) 、皖芝4号 (皖芝C02-3, 皖品鉴登字第0904006) 等。各品种详细介绍见《安徽省自育的优质高产芝麻新品种》。

3.1.2 安徽省地方品种。

据《中国芝麻品种志》记载, 20世纪90年代, 安徽推广的地方品种主要有太和黄杆芝麻、焦岗湖芝麻、阜南芝麻1号、青阳八角芝麻、青阳白芝麻、太和四棱白、阜阳早熟芝麻、阜阳四棱糙、凤台疙瘩棍、凤台九头鹰、亳县霸王鞭、临泉独杆站、临泉大八杈、郎溪矮脚黄、固镇枝芝麻、蒙城分枝芝麻等。2000年至今, 一些农家品种再度被发掘利用, 如阜阳小籽白、固镇固芝1号、宿松霸王鞭等。

3.1.3 引进推广的品种。

20世纪80年代开始, 从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河南省驻马店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等单位陆续引进优质高产芝麻新品种, 目前安徽省生产上从外省引进推广的主要芝麻品种有豫芝11号、豫芝8号、郑杂芝H03、郑97C01、豫芝4号、中芝11号 (航芝1号) 、中芝12号、豫芝9号、豫芝10号、中芝9号、中芝10号、丰芝88等。其中豫芝11号于1999年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 航芝1号、丰芝88于2006年通过安徽省非主要农作物品种鉴定登记委员会鉴定。

3.2 推广技术

芝麻免耕直播技术;芝麻旋耕灭茬机条播技术;芝麻高产配套轻简栽培技术;芝麻测土配方施肥配套栽培技术;芝麻渍害与重茬综合防控技术;芝麻高产配套综合栽培技术;芝麻间作套种高产栽培技术;芝麻育苗移栽技术;芝麻化学促控技术;芝麻病虫草害防治技术;芝麻良种繁育和杂交制种关键技术。

3.3 推广应用及发展情况

进入21世纪以来, 随着人们对芝麻营养保健价值和芝麻在安徽农产品出口及生产重要地位的认识, 芝麻的生产推广逐步得到安徽省各级政府、科研和推广部门的重视, 芝麻主产区已有一批农业推广人员从事芝麻新品种繁殖、先进适用技术研究推广、生产和市场信息咨询服务工作, 帮助农民搞好生产, 提高芝麻种植效益。

3.3.1 项目示范推动。

21世纪以来, 国家芝麻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国家“948”项目及安徽省科技攻关、种子工程、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等一批芝麻示范推广项目先后在芝麻主产区临泉、阜南、滁州等地立项和实施, 通过项目示范, 有力地推动了芝麻优良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

3.3.2 初步建立优质芝麻良种繁育基地。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丰乐种业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在芝麻主产区分别建立了皖芝系列、丰芝系列芝麻新品种制种基地, 对加速安徽芝麻新品种推广起到带动作用。

3.3.3 芝麻优良品种得到推广应用。

目前在淮北主产区推广的品种主要是豫芝系列、皖芝系列品种、阜阳小籽白等。在江淮丘陵主产区推广的品种主要是皖杂芝1号、皖芝1号、合杂芝1号、豫芝11号、豫芝10号、豫芝4号、中芝11号、中芝12号、中芝10号、丰芝88、丰芝98等。沿江江南黑芝麻产区主要是中芝9号、宿松霸王鞭等。这些品种丰产性、抗逆性、商品性均表现较好, 且品质优, 出油率高。

3.3.4 初步研究, 形成了安徽省芝麻高产保优增效栽培技术体系, 并在部分主产区示范推广。

在临泉、阜南、滁州等主产区结合项目实施, 进行良种良法示范推广, 主要技术有深沟高畦、化学除草、适时条播、及时间定苗和病虫害安全防治等。

4 产业政策情况

由于受食用油料油脂进口冲击, 国内油料生产连续多年下滑, 我国食用油供给对进口依赖逐年提高, 目前依存度高达60%以上。近几年, 国内出现了以食用油、猪肉为明显特征的结构性物价大起大落, 已凸显我国食用油的战略安全隐患。为此, 国务院办公厅、农业部专文下发“有关促进油料生产发展的意见”和“通知”, 确定我国油料生产的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和措施是:立足国内、主攻单产、扩大种植面积、加大扶持力度、加强科技支撑能力建设等重大决策。

安徽省芝麻生产和出口在全国芝麻生产中居重要地位, 已被农业部列为国家芝麻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主要省份, 《安徽省农产品出口第十一个五年发展规划》将芝麻列为安徽省十一大主导出口农产品。

5 产销情况

5.1 近几年生产成本与效益

据2009年初对安徽省临泉、定远和江苏省盱眙、洪泽4个县的芝麻种植农户调研, 芝麻平均产量为976.5kg/hm2, 产值为1.2万元/hm2, 总成本为3 966.0元/hm2, 收益为8 034.0元/hm2, 从均值来看, 种植芝麻有一定的经济效益, 产量和收益仍有较大的增长空间。一是产量。各县差距明显, 4个调研样本产量均值为976.5kg/hm2, 该产量属于中等, 仍有增长潜力。江苏盱眙产量为1 245.0kg/hm2, 居4个县之首;临泉为649.5kg/hm2, 只占盱眙的52.2%, 差距比较明显。而价格依次为:洪泽16.0元/kg, 盱眙14.4元/kg, 临泉13.0元/kg, 定远13.0元/kg, 盱眙的价格也高于临泉1.4元/kg, 产值相差更为明显。二是成本。平均总成本为3 966.0元/hm2, 其中种子费用为210.0元/hm2, 肥料为1 018.5元/hm2, 农药为432.0元/hm2, 机械畜力为418.5元/hm2, 用工为1 762.5元/hm2, 用工占总成本的44.4%, 是生产中最大的一笔投入。因此, 研发应用新型的田间作业机械如播种、收获机械, 以此提高劳动生产率, 减少用工成本, 应是今后发展壮大芝麻产业的探索方向。提高芝麻种植经济效益需要从产量、产值上着手, 提高单产, 扩大种植面积, 形成规模效益, 应是芝麻产业科技主攻方向。三是收益。临泉、定远、洪泽、盱眙4个县平均收益为7 966.5元/hm2, 各地相差明显。盱眙最高为1.23万元/hm2, 洪泽最低为4 470元/hm2, 仅为盱眙的36.4%, 主要原因是成本过高, 而产值较低。由此看出, 提高单产成为增加芝农收入最直接的途径。

5.2 内外贸情况

安徽省芝麻产品类型较为丰富, 主要有水洗纯白芝麻 (脱皮) 、水淘芝麻、炒芝麻、小磨麻油、芝麻蛋白粉、芝麻糖、麻酥、麻饼、麻烘糕、白切、芝麻粉、黑芝麻糊、精致芝麻油、黑芝麻提取物、浓缩黑芝麻胶囊等。安徽省芝麻加工历史悠久, 具有良好的基础, 以水洗 (脱皮) 芝麻、小磨麻油、芝麻粉和芝麻糕点等初加工产品为主的小型加工企业遍布全省, 其中仅临泉县就有上百家。这些小型芝麻加工厂, 多为季节性的家庭作坊, 年生产加工量10t以下, 其产品多在当地销售。经过多年发展, 安徽各地已成长出一大批芝麻加工中大型企业, 以规模生产为主, 年生产量100~1 000t, 少数企业年生产量1 000t以上, 主要分布在阜阳、临泉、安庆、滁州、巢湖等地, 其中有些企业还从事芝麻产品对外出口贸易或转口贸易, 如安徽伊思顿粮油食品有限公司、安徽阜阳宝鼎粮油有限责任公司、安徽龙溪外贸麻油制造有限公司、含山县昭关鹰皇油脂有限公司、含山县褒禅山油厂等。

芝麻是安徽省传统出口创汇产品, 在安徽省十大出口农产品中位居前5位, 在全国芝麻出口省份中位居第1位。据有关部门统计, 2002年全国芝麻出口9.8万t, 其中安徽出口3.69万t, 创汇2 490万美元, 占全国芝麻主要出口省份出口创汇额的33.36%, 位居10个主要出口省份第1位。2005年, 安徽省芝麻创汇2 658万美元, 占全国芝麻出口的1/3还强, 主要出口国为日本、韩国、澳洲、欧美以及中东等。出口品种主要有水洗纯白芝麻、黑芝麻和芝麻油等, 特别是水洗纯白芝麻和黑芝麻在国际市场上是紧俏商品, 生产能力远远不能满足国际市场的需求。芝麻及其制品内外贸易最多的地区有阜阳、滁州、巢湖等地, 每年出口芝麻及其制品约2万t, 如安徽伊思顿粮油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芝麻制品、安徽阜阳宝鼎粮油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盛和牌”小磨麻油、含山县昭关鹰皇油脂有限公司生产的“燕庄牌”芝麻油等畅销国内外, 阜阳麻油、安庆大渡口麻油、滁州麻油、巢湖含山麻油等在上海市场占有较大的份额。

6 芝麻生产发展研究

6.1 生态及种植方式存在问题与分析

6.1.1 生态方面。

安徽省属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向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过渡地带, 冷暖气团活动频繁, 天气形势多变, 影响着降水的年际变化和季节分配, 造成不同程度的干旱和洪涝灾害, 并有暴雨、连阴雨、大风、暴雪、冰雹等灾害性天气出现, 对芝麻产量形成一定威胁。2003年、2005年、2007年, 淮河洪灾严重, 临泉县芝麻因涝灾损毁面积逾6 700hm2。

6.1.2 种植方式方面。

安徽省传统芝麻优势产区主要是单作和间作套种, 作畦种植, 采取撒播或条播, 前茬多为小麦和油菜, 总体上种植粗放, 尤其是麦茬芝麻播种较迟等。近年来, 临泉、定远等县涌现一批种植大户, 采用免耕机播种植方式, 产量较高。

6.2 品种问题、需求分析与发展方向

6.2.1 存在问题。

一是品种不纯, 产量和品质退化严重, 同一地区多个品种混种, 存在严重的多、乱、杂、劣现象。如临泉县调查农户中, 种子来源自留种占38.5%, 买种占61.5%。二是品种单产低而不稳。据统计, 2006~2008年安徽省芝麻平均单产1 042.5kg/hm2, 不到芝麻增产潜力的1/2。年度间单产相差很大, 如定远县2007年单产652.5kg/hm2, 2008年单产则为1 254.0kg/hm2, 年度间相差601.5kg/hm2, 产量不稳定。三是品质一致性差。主要表现在含油量偏低 (≤45%) , 小、瘪籽多 (千粒重≤2.5g) , 籽粒大小不整齐, 粒色不纯 (黄、白、黑混杂) , 加工后出油率、出仁率低等。四是不耐重茬, 大多数芝麻品种抗病、耐渍性差。

6.2.2 品种需求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如何增加农民种芝收益备受关注。近几年来, 一方面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对品质要求越来越高;另一方面, 因自然气候的变化和品种老化等原因, 生产上应用的品种诸多表现为单产普遍偏低而不稳, 品质一致性差, 抗 (耐) 病性差, 耐渍能力弱, 不耐重茬, 严重阻碍芝麻生产面积的扩大和总产提高, 农户种植效益低。

6.2.3 发展方向。

针对上述问题, 进行优质高产抗病耐渍耐重茬新品种选育, 包括常规育种、诱变育种、雄性不育高效恢保系统创建等, 以此提高品种的产量、品质、抗 (耐) 病害能力, 增强对渍害和重茬的耐受能力, 提高产量, 增加经济效益。安徽芝麻生态区在全国芝麻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 在该区进行一定范围的布点示范, 对全国芝麻生产的恢复与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6.3 芝麻种植技术存在问题、技术需求分析

6.3.1 芝麻种植技术问题。

一是种植粗放, 缺乏高产高效轻简栽培技术。表现为:整地粗糙, “三沟”不配套;撒播, 播种量 (≥7.5kg/hm2) 和基本苗 (≥22.5万株/hm2) 过大;播期迟 (麦茬多在6月15日以后) ;施肥不合理, 如黄棕壤磷、钾肥偏少, 砂姜黑土氮、磷肥偏少;“一炮轰”;人工种植成本较高, 缺乏机械化作业等。二是病害、渍害、草害、重茬严重, 缺乏综合预测防控技术。三是在生产和管理上缺少必要的生产技术标准和品质监测手段;规模化、产业化程度低等。

6.3.2 芝麻种植技术需求分析。

据对临泉、定远等县12个技术人员、43个农户进行29项技术需求问卷打分, 需要解决的前7项技术问题为:芝麻新品种7.5分, 渍、涝害防控7.0分, 高产栽培技术5.5分, 杂草防治5.5分, 轻简机播5.5分, 病害防治5.5分, 配方施肥5.2分等。

据对芝麻种植高产户调查分析, 其获得高产的主要技术措施如下:选用高产、稳产、抗逆性强的优良品种;轮作换茬, 选地势高、排灌方便、土壤比较肥沃的土地种植芝麻;提高播种质量, 合理密植。高产户采用了足墒条播, 保证一播全苗。一般留苗密度为15.0~22.5万株/hm2。采用拖拉机机播作业, 提高劳动效率, 降低了生产成本, 提高了效益;合理施肥;重视病虫草渍害防治。高产户与其他种植户在种植技术上相比较而言, 采取的技术措施符合芝麻的生长规律, 在芝麻的各主要生育期, 把握了轮作换茬、提高播种质量、合理密植、施肥、防治病虫草涝害等关键技术环节, 从而达到了高产。针对上述问题, 应在不同生态区加强芝麻高产高效、省工节本栽培的关键技术研究、集成、示范和推广。具体技术为:优质高产多抗芝麻新品种引进、选育与推广;芝麻免耕轻简化种植技术研究示范;良种繁育和杂交制种关键技术研究示范;芝麻旋耕灭茬机条播技术研究示范;芝麻化除化控轻简栽培技术研究示范;芝麻配方施肥高产配套栽培技术研究示范;芝麻病害、渍害、草害、重茬综合预测防控技术研究示范。

6.4 进一步发展安徽芝麻产业对策

发展芝麻生产, 提高芝麻产业水平需满足以下几方面的要求:一是国际国内市场需求。消费者对芝麻原料要求粒大、饱满、均匀、色正、一致, 对产品要求多种多样, 不仅有初加工产品, 而且有精深加工产品;不仅用于营养需要, 而且用于保健需要。二是农民增收要求。必须稳定芝麻产品价格, 提高单产, 让农民从种植芝麻中得到好处。三是芝麻加工经营企业要有利可图。首先, 企业要能收到品种一致、质量较高的原料;其次是企业要实现自我创新, 拥有良好的生产经营环境。

6.4.1 建立优质芝麻产业基地。

在芝麻优势区建立优势芝麻生产基地, 一是可以集中力量办好示范点, 推行规范化种植、标准化管理、树立典型样板, 引导农民自觉地走优质增产增效之路, 从思想上树立“小芝麻, 大产业”认识, 增加芝麻的科技和物资投入。二是明确基地建设标准, 改善芝麻生产基地的水利设施, 形成规模生产, 为发展芝麻产业提供基础。三是加速芝麻产业化进程, 建立“企业 (协会) +基地+农户”型经营模式, 通过订单农业的形式, 与农户签订长期的合作协议, 规范双方权利和义务, 使双方利益都能得到保护。四是实行区域化、规模化种植。优质芝麻商品基地做到一乡或一村一品种, 规模化种植。实行同一品种统一收购, 形成批量产品, 提高商品率和市场竞争力。

6.4.2 加强芝麻良种工程建设。

一是开展高产、优质、创汇型新品种选育。优良品种是产业发展的载体和基础, 做好“小作物, 大产业”的关键是选育出一批适合产区生态条件的优良品种。应加大财政投入和立项攻关, 组织科研力量, 开展新品种选育工作, 尽快选育出一批商品性好、在国际市场有竞争力的专用型新品种。二是加大芝麻种质资源征集、引进与利用力度。尽快对地方品种进行鉴定, 从中筛选符合外贸出口的优良品种供生产利用。对现有种质资源的产量、抗性和利用价值进行鉴定;积极引进省外或国外优异种质资源进行示范, 以确定其利用价值, 尤其对国际市场走俏的品种要积极组织力量进行多点试验示范, 以扩大种植面积, 形成规模。

6.4.3 推广良种良法。

要推广应用国际市场俏销的优质纯白芝麻和纯黑芝麻新品种, 根据各品种的适应性, 加快推广皖芝1号、合杂芝1号、豫芝11号、郑杂芝H03、中芝9号、中芝11号、中芝12号等新品种, 对产量较高、品质较好的地方品种、农家品种要加快提纯复壮, 尽快改变品种混杂退化局面。建立芝麻新品种、新技术示范区, 实行规模化种植;选育、示范和推广高产优质、抗病耐渍、耐重茬芝麻新品种;推广芝麻轻简栽培技术和无公害芝麻生产技术, 提高芝麻种植的机械化程度, 降低生产成本;完善农田“三沟”配套, 应对突发涝害, 研究推广起垄降渍技术;加强田间管理, 做好病虫草害的预测预报工作, 及时防治芝麻杂草和病虫渍害;为农民提供技术指导, 在除草、施肥、抗涝、栽培等方面提供新技术;实行科学管理, 改进传统栽培, 及时间苗、定苗, 中耕除草, 收获后及时碾打晾晒, 确保籽色纯正, 提高商品率。

6.4.4 发展精深加工, 创制名牌产品。

发展产业化要靠龙头企业的带动。在现有企业基础上进行优化组合, 扶持一批龙头企业, 形成企业集团。更新现有设备, 从国内外先进地区引进精、深加工生产线。根据市场需求, 搞好产品定位, 研制开发精炼油、高级烹调油和高级食用调和油等名牌产品。通过提高加工品质, 降低加工成本, 发展绿色、高档产品, 增强芝麻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发展订单农业, 使企业、基地与农民之间形成有机的利益共同体, 保证企业有可靠的优质原料供应, 基地农民利益得到最大保障。

6.4.5 抓好宏观管理。

上一篇:外国教育史期末复习提纲下一篇:财政支出绩效跟踪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