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策略

2024-11-08

论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策略(精选9篇)

1.论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策略 篇一

一、财务风险概述

施工单位财务工作中,融资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过高的利率、较大的融资成本、过高的举债超过企业偿还能力出现过度负债,施工单位进而出现财务危机或财务困境是常见的投融资风险特性,投融资风险是市场经济环境、资金供需、融资期限或规模等原因的变动综合引起的。

施工单位的经济型财务风险主要指货币政策、价格、汇率与利率等引起的财务上的风险。

通货膨胀的蔓延,企业出现融资困难,实物资产升值、货币性资产贬值,增加了资金成本。

再有,在投标中,施工企业压低标底仅为中标,同时向建设单位大量举债,在承包项目后,施工单位的财务风险巨大。

这是因为需交纳保证金以及施工投入要依照中标时投入。

另外,若成本费用把控存在缺陷,施工方案设计不合理等,都可能发生财务风险。

工程竣工后的质量、结算与资料等也可能对财务核算造成影响,财务风险亦可能发生。

二、有效防范工程项目的财务风险建议

1.防范财务风险制度的构建

首先,有效管理项目部印章,构建领用印章信用制。

工程项目的合同管理不善可能造成财务风险,同时合同签字盖章需要项目部印章方能生效,为此,印章管理迫切需要。

项目部经理负责项目印章的领用与保存,其他财务项目责任人则对发票专用章、财务专用章做领用与保存。

签订“印章使用信用书”是领取印章前的必须工作,由多人专门负责保管财务印鉴。

对于项目分部的购置材料合同、分包合同等若需项目部公章,则要经过批准。

其次,风险报告制度的构建。

若项目实施时,出现的重大情形可能损害单位利益,比如虚假成本列支、印章失落、财务票据失落(盖有印章)、工期不能如期完成、重大亏损可能出现、担保或借款是以项目部为名义行使的情况等,项目财务人员与项目经理应立即控制风险,并向上级及时报告。

最后,构建项目经理的权责制度,比如将项目责任、项目效益等与其收入挂钩,督促其认真履行职责,项目经理也要对财务风险负责。

2.项目成本的管理

严格控制项目成本支出,在分包商定价、采购材料时,要实行多人参与的机制,相互监督;把好材料出入库关口;工程款项的支付不可现金交易,应转账支付;实际的建设项目成本与发票填写数据需一致。

同时验证发票真伪,如国家税务部网站或电话查询,若无伪造,则书写“已验发票”。

3.债权与债务的管理

首先,债权管理。

实施工程项目环节出现的债权有应收账款、预付账款。

对预付账款应做好结算工作,同时努力催收应收账款,确保项目收入正确无误,无遗漏。

我国民诉法中有关于债权诉讼时效的规定,若超过诉讼期限,债权将不会受到法院支持,为此,对于难收账款,可走法律途径。

其次,债务管理。

工程项目债务有外借款、保证金与押金、成本性支出欠款等。

第一,管理好劳务工资支付。

以劳务公司为中介的劳务工资支付为分包形式,要核对劳务人员名单以及工人和劳务企业签署的协议。

施工企业不可拖欠劳务工资,同时工资发放时应签名核对认证。

第二,管理好分包单位、班组的工程款。

登记掌握分包单位、班组的工程款实付状态与完成工程情况。

第三,管理材料购买支付。

登记管理材料的付款、入场等各环节,以具体材料为参照,核对发票金额、数量与付款额的正确性,收款单位应是发票单位。

4.培训项目负责人

项目负责人风险意识、风险防范水平对于整个施工单位的工程项目的财务能否顺利运行起着至关重要作用。

项目负责人的职责较为繁杂,比如,施工企业与监理企业的招标参与、设计交底组织、评审设计方案与选择设计单位、审查工程用款、工程决算的督促与配合、参与签订合同工作等。

若何一项工作的疏忽都可能带来给施工单位带来财务风险。

为此,施工单位应着重对项目部员工、财务经理、工程项目经理等相关人员培训资金管理、项目管理、法律经济管理与成本管理等财务知识,逐渐提升管理工作者的管理能力、业务水平,并树立防风险意识,掌握风险解决方法。

具体操作上来说,可以案例形式向大家讲解分析,引起管理人员重视。

5.审批资金使用

总部或项目部账户为收取的工程款账户,在支付工程款时,要遵守签字审批规定,确保原始凭据真实、依据可靠、手续无遗漏。

三、结语

在施工单位的各项目建设中,难免会存在某项目工程受到较多因素的干扰,进而出现预期利润额与实际利润额出现偏差,施工单位效益大减,此即为项目工程财务风险。

引起财务风险的原因较多,存在于项目建设的各阶段、具体工作中,比如税收风险、债权债务风险、成本控制风险、合同风险、资金管理风险等。

做好风险的防范,是确保施工项目如期完成、成本合理投入的保证。

中国石化集团国际石油工程企业是重要的能源企业,其建设项目遍及世界各地,为国家发展建设提供了充足的石油产品,防范财务风险工作,确保企业经营效益,是企业内部人员应尽的责任。

2.论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策略 篇二

企业财务风险与普通我们所理解的风险不同, 它主要包括复杂性、不确定性、客观性、损益性及不确定性的特征。

(一) 客观性

企业财务风险的客观性是指企业并非伴随单位组织管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所表现的, 它的实质是实际拥有的也是不可避免的, 企业仅仅能够经过某种手段的控制来把财务风险带来的概率减少, 然而它却不可以从本质上减弱财务的风险程度。企业财务风险会随着单位的生产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及筹资活动而出现。

(二) 损益性

企业财务风险的损益性是指单位的经济效益总是与被承担的风险成正比例关系。由于收益和风险总是呈相互依附的关系, 单位如果希望收获较高的效益就一定要承担相对的风险。同时效益越多, 单位接触到的风险势必较多;效益越少, 单位接触到的风险势必较少。单位受到的风险的承担的性能与单位的宏观的实力有着密切的联系, 并且还和单位财务风险的预防和杜绝有着密切的关系。

(三) 复杂性

企业财务风险的复杂性是指财务风险的因素来源之广, 其中包含直接因素、间接因能够预测的因素、不可预测的因素、经营者内部的因素、市场外部环境的因素、等很多种, 以上所有元素共同遏制着企业的财务风险, 故而它的繁杂性的特征更加会让企业财务风险的遏制提上了一定的高度。

(四) 不确定性

企业财务风险的不确定性是指单位财务风险开始的类型、大小、影响时间、以及发生的因素皆不是一成不变的, 而是富有随机的性能, 而且它也是不固定的。

二、企业防范财务风险的策略

(一) 建立合理的资本结构, 创造良好的筹资环境

财务风险的根源是负债比例过高所产生的所以, 降低资金成本, 单位在保持适当的负债, 设计合理的资本结构的同时, 仍然应该避免到期无力偿债或资不抵债, 保证谨慎的负债比率, 控制负债的规模, 从而有的放矢地预防财务风险。长此以往, 我们就可以为自身创造出优秀的融资环境, 吸引投资的融入。

(二) 进行多元经营, 分散投资风险

也就是把单位融入的大量资金投放到好几项项目中。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多个盈亏程度不同的投资项目互助互补, 规避风险。其实, 在日常活动中的许多方面都存在着这种分散风险的思想。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此类的规避风险的方法的前提还需要单位管理层的小心行事和密切配合。

(三) 健全财务风险机制

单位面对一项方案予以决断时, 不仅需要预测将会赚取的盈利, 而且需要规避风险, 只有分析了财务风险的存在和它的诱因, 制定合适合理的管理草案, 加以弹性预算法、风险决策法、概率分析法、等其他分析手段, 保证发生意外时企业能有效应对。

(四) 对财务运行过程进行事中控制

对企业在经营管理活动中的潜在风险进行实时监控。运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法, 计算生产经营活动中所遇到的企业财务风险状况, 减少该过程中显示的偏差, 适时采取相关行动, 有力制止恶化事件的产生, 将风险及时地进行确保单位生产经营活动正常进行, 规避企业经济风险。我们可以分析赊销账款的现状, 拟定回收方案, 促进资金回笼。对于已经成立的财务风险, 要制作风险档案。并且做到, 遏制相似的风险的再度产生的可能。并且从此次教训中得到教训。当机立断消化处置已然发生的坏账和损失, 避免对账务的长久挂账, 为单位的生存和发展摘除隐患。

(五) 实施弹性财务控制

针对经营活动中时常出现的不规范性, 进行适当的修葺工作。预算的意义是针对一定范围的预算量进行预算, 它实现的同时具有一定的伸缩性, 并且相对于某个范围之内的不确定性给予评估和防范;而不仅是针对一个预测量进行计算。由于各种要素的变化较大, 事实要求我们在生产经营和财务活动中必须保持一定的灵活性, 在如今的高信息度的时代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六) 加强财务监督与审计

根据在单位中每个人的职务地位不同, 各个人员具有不同的对于风险的喜好标准。监督是有力的防范风险的机制之一。对单位股东来讲, 设置一套财务管理体系或者一个财务监督部门, 能够有效预防部分管理人员使用股东资本进行高风险的投资设置或者不具备防范风险意识的投资给投资者带来的亏损。在制定财务监督体制时, 最重要的一点就保证经营与监督之间的独立性。

三、结语

通常来讲, 监督应与董事会平行, 直属于股东大会, 这么设置方能保证监督的效果和力度。为了确保单位不断地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居于不败之地确保并且提高经济效益, 并且不断努力推动企业财务管理水平步上新层次。财务监督部门必须在制定规划, 选贤任能, 组织企业财务与会计工作等方面进行不断的全面改革和方案。综上所述, 财务风险管理是企业日常管理工作中不可忽视的问题。相对于企业的经营管理是个繁杂的课题, 单位管理层应悉心挖掘各种不同风险产生的原因。只有增强企业抵御风险和防范风险的能力, 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加强企业风险管理才能让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走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刘军.小议民营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及防范[J].现代商业, 2008 (, 33) .

3.论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策略 篇三

【关键词】民营企业;财务风险;风险防范与控制

一、民营企业财务风险内涵

民营企业财务风险,是指由于不确定性的事项而可能给企业造成的损失以及损失程度。这些风险包括投资风险、集资风险、收益分配风险以及资产贬值带来的风险等等。这些风险不仅可能给活动主题带来威胁,也有可能给他们带来发展机遇,不仅包括盈利的不确定,还包括了损失的不确定性。根据相关调查,民营企业的财务风险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普遍性。民营企业的财务行为主要有资金的筹集和运用、利润的积累和分配等方面,因此,无论哪些方面出现问题,都会导致财务风险的发生。而财务风险的普遍性则关系到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的各个方面,也体现在各种财务关系方面。民营企业日常的经营活动、现金流等日常行为与财务管理活动都分不开,这些日常经营行为的产生普遍会给企业带来一定的财务风险。

2.双重性。任何的风险都存在正面和负面双重效应,风险的正面效应就是机会,但是这个需要一定的时间和付出去鉴别、衡量、选择和获取。风险的负面效应就是损失,损失会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民营企业财务风险的这两个效应有助于企业全方位识别财务风险,不仅要抓住有利机会,通过科学有效的分析决策,获得较高的风险收益,也要有效识别负面效应,减少风险造成的损失。

3.不确定性。风险的发生是不可预见的,也是不可控制的。即便有些民营企业可以识别个别财务风险,但也会存在估算的财务风险和实际产生的风险之间有较大差距。不仅如此,财务风险所产生的后果也是不确定的,财务风险的结果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对财务风险给民营企业带来危害的估算要比预测风险的产生更难。

二、民营企业财务风险形成原因

1.资金利用率低以及负债经营

当前许多民营企业的资金利用率较低,资金周转太慢,导致现金流较低,从而使得企业的偿债能力较弱。而负债经营对民营企业来说是利弊参半的,合理的资产负债率会降低民营企业的资金使用成本,给投资者或员工带来可观的收益。相反,资产负债率过高会增加民营企业的财务成本,进而增加经营亏损,甚至加快企业破产速度。

2.内部财务控制不合理

当前我国很多民营企业在内部的财务控制方面存在诸多不合理现象。比如企业与上下级之间或者内部各部门之间存在的权责不清、职责不明的现象,这种现象会增加资金流失、降低资金的安全性和完整性从而导致企业资金利用率下降。

3.财务方面的决策失误

在我国,很多民营企业凭借自己的经验和主管判断来进行财务决策。一旦决策失误不能使投资的项目获得预期的收益,就有可能导致投资不能完全收回,从而让企业面临很大的财务风险。同时,一些民营企业对所投资的项目并没有经过严格的可行性研究和系统的分析判断,使得决策过程中,信息资料不够全面,或者决策者的科学判断能力较弱等等,这些因素都会提高决策失误的概率。

三、民营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策略

1.设立合理的企业制度以及资金使用制度

当前我国民营企业发展迅猛,这就要求民营企业必须将各项规章制度规范化、法人治理体制的规范化、职权相互制衡和约束的规范化、合理的利益分配体系以及严格的资金使用制度,有效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提升企业的竞争能力。

2.建立合理有效的财务控制体系

民营企业应该不断提高自身财务控制能力,使得资金的来源和利用得到充分的配合。提高资金利用率,合理使用现有资金,使之产生最佳的效果。此外,不仅要使资金的来源和利用得到配合,还要能准确预测资金的支付和回收周期,对资金分配进行合理利用,固定资产和现金流的占比应该合理。民营企业在原材料的采购、使用、成品的销售以及废品的治理上简历规范化的操作程序,将资产的治理与记录分开,从而形成有效的内部监督。总而言之,要将资产管理的强化落实到企业内部的各个职能部门,将其作为推行民营企业改革的重要内容。

3.建立科学有效的投资决策以及内审机制

科学的投资决策要求民营企业对即将投入的项目设立全方位合理的投资决策机制。比如制定科学的资金投放计划,不仅要综合考虑资金的使用时间、还要合理安排好资金的投放量,此外也要尽可能对资金的流入和流出进行预测,以及如何减少生产成本以及提高经营利润率,这些都需要在项目启动之前就进行科学的预测。同时,在项目部进行过程中要及时控制,结束时客观总结,进而对企业实现最好的投资收益,为以后的生产经营提供参考。

此外,民营企业应该严格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进行资金核算,根据规定设立相应账目,保证各项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民营企业对各部门的生产经营活动应该严格按照事前、事中和事后的财务监督体系和内审机制,严格执行国家财务管理制度,加强资金的使用与回收管理,按时支付货款,按时偿还银行贷款,在金融机构和客户群体重保持良好的信用。此外,还要依法纳税,及时足额的缴纳税款。

参考文献:

[1]王海玲.关于优化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的研究[J].企业导报. 2009(8).

[2]张敦力.风险基础财务管理.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3]王小惠.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及其防范[J].经济师,2006,(3).

4.论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策略 篇四

关键词:财务风险;控制;防范

在企业的各项经济活动中,财务风险的产生不可避免,合理控制和防范财务风险的条件下,适当的风险有助于企业获得更高的收益,因此可以说,企业财务风险具有明显的两面性。一方面,财务风险过高有可能会引发企业财务危机甚至导致企业资金链的断裂;另一方面,适当的财务风险又是不可避免的,它能够为企业带来更高的收益。随着我国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财务风险也越来越受重视,因此科学系统地分析企业财务风险的表现、成因,并根据国外先进经验和我国具体实践制定有效的应对策略,是控制与防范企业财务风险的关键所在。

一、财务风险的概念与特点

一般来说,风险指的是未来结果的不确定性,而在企业的一系列经济活动中,风险又可以分为由于决策产生的可测定的不确定性和外在因素——例如宏观经济形势导致的不确定性。公司财务活动作为影响预期收益甚至公司正常运营的重要因素,其中隐含的.风险也成为关注的重点之一。财务风险指的是公司各项经济活动中,由于各类因素影响导致公司财务收益无法达到预期,甚至出现损失的可能性[1]。但是,区别于不确定性的风险,财务风险是一种可度量的可能性。即公司管理人员可以通过正确认知风险,预先估计各项决策的风险程度,并基于此科学地分散或者转移风险。此外,财务风险与收益是对等的,预期收益越高的经济行为,其背后隐藏的财务风险也势必越大。基于财务风险的实质,其特点可归纳为五个方面:客观性、不确定性、相对性、全面性和激励性[2]。前两者是由于风险本身的共性导致的,而相对性指的是财务风险会随着各类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全面性指的是在公司实际经营过程中的各项环节,财务风险普遍存在;激励性则是指财务风险能敦促公司管理人员积极防范,加强管理,从风险中寻求盈利的机会。

二、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

企业财务风险一方面来源于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的缺陷,另一方面来源于宏观经济形势以及行业经济发展影响,由于后者通常不可控,因此我们主要关注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的缺陷引起的财务风险。从企业财务管理的各项环节来看,财务风险的成因主要在四个方面:

一是筹资融资方面,形成财务风险的主要原因在于资本结构的不合理。对于绝大多数企业而言,仅靠公司自有资金是难以实现企业发展壮大的,因此筹融资成为企业发展必不可少的一环。企业资本一般分为权益资本和负债资本,筹融资方案的不同将通过改变权益负债比从而改变公司的资本结构。负债较高的公司虽然能获得较高的权益收益,但由于其负债比例较高,到期之后企业还款压力也会相应提高,因此财务风险也将加大。

二是资金运营方面,这方面财务风险的形成原因较为复杂,受到财务人员自身素质不高、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以及企业内部控制不坚强等多重因素的影响。资金运营方面的财务风险主要体现在存货和应收账款方面[3],存货不仅会占用企业的现有资金,而且由于市场变动,还存在跌价风险。此外,存货出清需要的时间较长,资金周转速度慢,还需要额外付出管理费用。应收账款问题则普遍存在于我国企业财务管理中,一方面这是因为我国人情文化导致的企业赊销普遍,另一方面是由于对于客户和市场的了解不够导致的烂账。

三是投资方面,形成财务风险的主要原因在于投资决策的不合理。一方面,从投资时限看,短期投资虽然有利于企业资金的周转,但资本收益率较低;而长期投资往往具有投资数额巨大,投资期限长,而资本回报率较高的特点,因此此类投资财务风险也较大,对于公司未来的发展运营有重大影响,必须审慎决策。

四是收益分配方面。企业收益的分配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留存收益和分配股息。留存收益能够扩大企业的自有资产,推动企业的发展和扩张,而分配股息主要是出于保障股东权益的考虑。当前我国企业倾向于将税后利润的绝大部分作为留存收益,用于企业的发展和扩张,虽然此举可以推动企业发展,带来更大的利润收益,但较低的分配股息比率也将降低股东的投资热情,影响股票市值。因此收益分配风险也是企业在外部筹资环节的财务风险。

三、企业财务风险防范与控制措施

(一)企业管理人员和财务人员在充分认识

财务风险的基础上,从各个环节采取有效措施识别、预测、防范、控制风险,将有助于企业实现较为稳定的收益,保障企业的资金安全,加速资金周转过程,更能通过风险防控的实践,形成合理有效的公司财务制度,提高企业的风险防范能力。针对上述财务风险的成因,其防范措施也可以从四个方面加以分析:

首先,筹资融资期间,一是要注意企业财务人员在确定筹资规模时,遵循筹资规模与需求量相结合的原则。即满足企业生产和适度扩张需求即可,同时结合企业实际情况,注意控制企业负债率,利润率较低的企业尤其要适当降低债务筹资,以避免因资金周转不足导致的企业财务危机。

二是要遵循筹资与投放相适应的原则,在制定好明确的资金投放计划后给出相适应的筹资渠道和方式[4]。例如,当企业投资项目将获得较高的资本回报时,可相应地提高筹资费用以筹集到更多的资金;而投资固定资产由于其收益回收较慢,因此筹资方式也不宜选择短期银行借款。

三是要注意保持筹资结构和资产结构的一致性。筹资结构中,长期负债和短期负债比例的确定、银行借款和企业债券比例的确定等等都要根据企业资产结构加以确定。对于固定资产比例较大,而资金流动性不足的企业,要尽量降低短期筹资的环节。

首先财政部门要提高预算水平,政府及相关部门预算编制的规范性以及提高预算定额和支出标准制定的科学性,这是预算执行效益审计顺利开展的先决条件;其次加强监管力度。加强对财政性资金的追踪问效;最后明确监督重点。要提高监督水平,改变监督重点,审计部门要前移审计关口,参与预算编制的审核。

(二)建立专项资金及项目管理库,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建立“专项资金及项目管理库”,即由各级财政资金管理部门将接受或要求补助的单位名称、项目名称及主要内容、项目总投资及财政补助部门、项目实施时间及完成程度等基本情况列入项目管理库,项目涵盖期间一般为三到五年,内容可包括某多为项目申报情况、实际补助情况、资金绩效情况,正在实施项目进展情况,列入补助资金预算的项目情况。项目库资源应实现区域联网,由各部门共享。

(三)建立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强化财政支出绩效评价

应制定系统的绩效评价标准及准则,对评价对象、目的、程序以及报告基本形式等逐一规范,在对项目实施检查评价之前制定一套周密细致、行之有效的检查评价方案,同时整合监察、财政、审计各部门的内外资源,积极培养和抓紧现有人员的培训,尝试外聘有关专家。在评价结果方面公开共享,可以参照经济责任审计模式,建立人大、政府牵头,包括财政、审计等各有关部门参加的绩效评价联席制度。

(四)出台规范制度标准,严控浪费违规现象

对会议费、招待费、差旅费的报销标准、附件要求等要有明细规定,对超支的坚决应不予列支;严格按政府收支科目分类列支,列支范围不准混淆;严格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加大直接支付方式的比重,严格控制大额现金支取。将资金管理和资产管理相结合,财政等部门应贯彻全部政府性资金资产理念,将各单位所有来源的收入和支出全部纳入统计和监督范畴,并坚持财务公开制度,提高违规成本,将绩效考评结果和审计整改结果纳入单位和领导干部个人目标考核,违纪违规的要追究经办人和分管负责人的责任,扣发个人考核奖等,并在本地区内网上公开。

(五)发挥免疫系统功能,实行真正的内行监督

5.论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策略 篇五

论企业资金管理与资金支付风险控制与防范

作者:符群力

【摘 要】 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企业在资金管理与支付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企业资金管理与支付风险防范与控制的措施。要建立完善的资金支付授权体系;健全科学的财务管理制度和流程;加强资金收支计划的预算管理,提高资金调控能力;严格资金支付管理,创新资金支付手段;保持科学合理的现金持有量,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建立健全与资金支付相关的法律审核制度。

【关键词】 企业;资金管理;资金支付;风险防范;措施

资金是企业流动性最强、控制风险最高的资产,其作为企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快速转换为其他任何类型的资产,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因此不断加强企业资金的内部控制,防范资金支付风险,确保企业资金支付安全显得尤为重要。

一、当前我国企业在资金管理与支付方面存在的问题

1、缺乏完善的资金支付授权体系

在当前国内许多企业中,特别是中小企业都是实行“一支笔”模式,没有明确的权限与相互制约,财务人员对资金的管理缺乏主动性,没有履行自己的职责,增加了领导随意支配的机会,且部分企业股东会、董事会和经营层等机构都可以授权支付资金,缺乏明确的职责范围与资金支付授权批准层次。

2、缺乏科学的财务管理制度和流程

由于公司股东结构、董事会构成、经理职责不同,财务功能不同,所以其财务管理制度不同。因此,一些企业财务管理制度,没有与公司的治理结构及其他制度相辅相成,过于粗糙,缺乏可操作性;其次,公司各个机构,特别是财务部门责任范围不明确,出现发生问题无人承担责任的情况或责任不清;第三,对公司具体业务缺乏详细分析,没有进行细致的梳理,付款流程过于粗糙,程序不明确,存在越级审批与违规审批现象。

3、资金收支计划管理不严格,与实际情况存在较大差距,资金调控风险大首先,在当前许多企业中,其资金收支计划的编制较为粗放或者编制不科学,与企业实际业务经营严重脱节,执行困难;其次,资金收支计划的编制缺乏弹性,在编制方法的选择上,多数企业仍旧选择传统的固定预算,定期预算等方法编制,这种静态编制方法适用于业务量波动不大的企业。当企业销售量、价格和成本等因素变化较大时,企业资金收入与资金支付不匹配,加大了资金调控与支付风险。加之,多数企业缺乏对资金计划与支付预算执行过程的控制监督及考核不严,可能导致其流于形式。

4、存在资金支付的依据不充分及大额现金支付现象

一些企业在发生资金支付业务时,仅仅依据资金支付申请,而支付申请后缺乏必要的原始凭证,或支付申请后附有原始凭证,但原始凭证不能够准确、清楚、详细、完整地反映经济事项的来龙去脉,使得资金支付的依据不充分;其次,在快速发展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结算手段落后,结算方式不灵活,造成一些企业违反《现金管理暂行条例》及《银行结算支付办法》等相关规定,采用大额现金支付货款与工程款。如支票只能在同城使用,而且使用支票采购时,供货方一般会在资金收妥后才会发货,这必将影响到企业的生产与经营,占用了企业的资金,因此,有些企业宁愿使用现金支付。

5、很多企业现金持有量不够科学、合理,持有量大

多数企业由于现金管理制度不健全,内部监督不到位或帐务处理不及时,金融机构结算方式不灵活,服务不到位,使得企业现金持有量大,甚至出现“白条抵库”的现象,这些都加大了企业资金管理风险。

6、缺乏与资金支付相关的法律风险防范意识

一些企业及财务人员由于法律风险防范意识淡薄,对有关资金支付业务,疏于证据的收集与保存,以及法律风险防范岗位缺失,使得一些资金支付依据没有通过法律方面审查,直接进行支付,加大了企业的资金支付风险。

二、加强企业资金管理与支付风险防范与控制的措施

1、建立完善的资金支付授权体系

企业应当依据公司的治理结构与经营管理流程,明确各机构与不同级别管理人员的职责范围和权限,特别是根据经济活动的重要性和金额大小确定不同的授权批准层次。同时,明确各个机构、特别是财务部门的责任范围,责任范围要清晰、具体、有可操作性,避免有权无责,出现问题无人承担责任的情况。

2、建立健全科学的财务管理制度和流程

企业应当依据公司股东结构、董事会构成等具体的治理机构,结合其他管理制度,认真梳理业务程序,对每一项业务或事项设计明确的、单一线条流程,按照程序办理,避免越级审批、违规审批等情况的发生。同时,不仅要考虑正常情况下应当采取的流程,而且应当考虑某些特殊情况出现时应当采取的措施。特别是当情况发生重大变化时,处理原已审批事项明显导致企业发生损失,有关人员有权也应当重新报批。

3、加强资金收支计划的预算管理,提高资金调控能力

首先,企业应在对其经营业务进行充分分析和科学预测的基础上,结合企业实际状况,科学编制企业资金收支计划。同时,定期或不定期对资金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分析,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充分发挥资金计划的引导作用,防范资金风险。其次,企业应树立“考核与奖惩是资金计划与支付预算执行生命线”的理念,加强资金计划执行与支付过程的监督与考核,强化资金计划的刚性,提升计划的执行力,使计划落到实处,以防范资金支付风险。

4、严格资金支付管理,创新资金支付手段

首先,企业在发生资金支付业务时,应按照相关财经法规及会计制度要求,完善资金支付的依据,要求资金支付依据应合法、合理、合规,能够清楚完整地反映经济业务的来龙去脉且符合内部管理的要求。其次,企业应严格按照《现金管理暂行条例》及《银行结算支付办法》等相关规定,创新资金支付手段,灵活采用支付方式,在加强资金管理及风险防范的前提下,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5、保持科学合理的现金持有量,提高资金使用的效率和效果

企业应在对其财务状况进行充分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企业经营活动实际状况,建立和完善企业资金管理和监督制度,强化对现金的监督和管理,防范现金管理风险。同时,分析建立企业最佳现金持有量模型,使企业保持合理的现金持有量,提升企业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效果。

6、建立健全与资金支付相关的法律审核制度

由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一切经营活动都必须依法进行,这就不可避免使企业的所有重要决策和经营管理都离不开法律。因此,企业应当设置专门的法律事务部门或聘请专职律师事务所作为顾问,对企业的重大决策和经营管理活动进行法律审核,从而避免和减少风险。

总之,资金作为企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流动性强,易于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资产,控制风险高。因此,应加强对其的管理和控制,防范资金支付风险,以保障企业资产的安全和完整,提高资金使用的效率和效果。

【参考文献】

6.论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策略 篇六

备受社会关注的《劳动合同法》已于2008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劳动争议仲裁调解法》也已通过人大审议,并于2008年5月1日起实行。同时,《<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于2008年9月18日出台并施行,条例对《劳动合同法》中的很多条款作了明确化的规定,该条例将是用人单位贯彻学习《劳动合同法》的主要依据和帮手,它对企业人力资源工作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此外,《社会保险法》将在本提交人大审议,《企业工资条例》与《工伤保险条例》也在制定和修改过程中。劳动者的维权意识增强,诉讼成本极大降低,越来越多的企业深陷劳动争议之泥潭不能自拔。集体诉讼、群诉案件更是让企业焦头烂额。不可否认,随着新的劳动法律法规的相继实施,多数企业已对传统的用工理念和模式进行了调整,但部分历史遗留的社会保险、加班费等问题仍让企业不知所措。

08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劳动仲裁法》的相继出台,劳动者的维权意识增强,诉讼成本极大降低,越来越多的企业深陷劳动争议之泥潭不能自拔。集体诉讼、群诉案件更是让企业焦头烂额。不可否认,随着新的劳动法律法规的相继实施,多数企业已对传统的用工理念和模式进行了调整,但部分历史遗留的社会保险、加班费等问题仍让企业不知所措。

本次训练营由具有丰富实战经验的梁老师老师亲自主持,倾囊相授其对典型劳动争议问题的预防和应对技巧。同时,为切实帮助企业正确理解和实施《劳动合同法》,指导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减少法律风险和经济损失,我公司决定先收集报名企业目前所遇到的难以把握和操作的实例和问题,收集后统一交由梁老师老师分类整理,在会中分类提出指导意见、解决技巧和办法。更重要的是训练营为企业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通过各企业对用工模式转变的回顾、总结和展望,使大家能集百家之长,补一己之短。典型问题集体讨论,行业专门问题小组讨论,梁老师专业点评,这样的机会你还犹豫什么?

课 程 特 色 和 收 益

1、掌握企业常见用工风险的规避策略;

2、掌握劳动用工中的疑难法律问题;

3、掌握加班工资成本控制及企业应对策略;

4、掌握典型劳动纠纷的预防和应对策略;

5、掌握如何采取积极措施应对,以确保相关风险得到有效控制;

课 程 内 容

一、《实施条例》重点条款的解读

1.《实施条例》关于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及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新规定; 2.《实施条例》关于劳动合同必备条款、约定条款和免责条款的新规定;

3.《实施条例》关于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的签订与岗位选择的新规定; 4.《实施条例》关于服务期、专项培训与违约金、赔偿金的新规定; 5.《实施条例》对商业秘密保护和竞业限制的新规定;

6.《实施条例》对用人单位变更名称、法定代表人、投资人和合并、分立的新规定; 7.《实施条例》关于劳动者依法解除、违法解除和被迫解除劳动合同的新规定; 8.《实施条例》关于劳动合同解除或终止的经济性补偿或赔偿的新规定;

9.《实施条例》关于如何通过考勤制度的设计来实现对员工的日常管理的新规定; 10.《实施条例》对如何通过奖惩制度的设计来实现对员工考核与评价的新规定; 11.《实施条例》对如何设计休假制度及合理确定休假制度的各项工资待遇的新规定; 12.《实施条例》关于新法与旧法过渡、衔接和新法施行时间的新规定及对企业劳动管理的影响。

二、《劳动合同法》及其《实施条例》的应用 1、08年前订立的劳动合同中约定的违约金条款,在08年后是否还有效?违约金受到限制,用人单位如何留住核心员工?

2、用人单位能否与劳动者在劳动合同中约定合同终止条件?

3、连续订立两次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期满后,用人单位能否终止合同?

4、合同期满劳动者由于医疗期、孕期、产期、哺乳期等原因续延劳动合同导致劳动者在该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十年,劳动者提出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是否必须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5、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后,劳动者未续签合同仍留在单位工作,是否属于续订合同?

6、用人单位如何应对及应用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7、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中约定合同到期后自动延续,或者在合同到期延长合同期限的,算不算续订合同?

8、劳动合同期满,用人单继续留用劳动者,但未与劳动者续订书面劳动合同的,是否也需支付两倍工资或视为已经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9、解除或者终止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用人单位是否需支付经济补偿金?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存在什么漏洞?

10、劳动合同法施行后仍然存续的劳动合同未载明工作地点,工作地点如何确定?用人单位能否调动劳动者的工作地点?

11、劳动法第十九条规定的“劳动纪律”、“劳动合同终止的条件”、“违反劳动合同的责任”是否属于劳动合同法第十七条规定的“法律、法规规定应当纳入劳动合同的其他事项”?

12、劳动者在试用期的工资不得低于本单位相同岗位最低档工资或者劳动合同约定工资的百分之八十,是理解为不得低于本单位相同岗位最低档工资,不得低于劳动合同约定工资的百分之八十?还是理解为不得低于本单位相同岗位最低档工资的百分之八十,不得低于劳动合同约定工资的百分之八十?用人单位在试用期内需注意一些什么法律问题?

13、《劳动合同法》第二十一条规定,在试用期中,除劳动者有本法第三十九条和第四十条第一项、第二项规定的情形外,用人单位不得解除劳动合同。那么,劳动者在试用期间,用人单位可以依照劳动合同法第四十条第三项(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和第四十一条(裁员)的规定解除劳动合同吗?如果用人单位解除合同,是不是违法解除劳动合同?

14、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用工前订立劳动合同的,在尚未用工期间,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是否需支付经济补偿?双方是什么关系?可否在这劳动合同中约定违约金?

15、用人单位因产业政策调整、贸易摩擦、食品安全等客观经济情况,致使劳动合同无法履行,可否裁员?

16、用人单位额外支付的一个月工资解除劳动合同,该一个月工资按照什么标准计算?是按照当月工资计算,还是上月工资、或者是前十二个月平均工资计算?

17、用人单位依照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七条的规定向劳动者支付赔偿金的,是否还需支付经济补偿?

18、用人单位依法解除、终止工伤职工劳动合同的,支付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伤残就业补助金外,是否还需支付补偿金?

19、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符合法定的解除、终止条件的,是否可以解除、终止?解除或终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经济补偿办法是否和解除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一样?

20、劳动者由于用人单位违法行为被迫解除劳动合同的(比如未依法缴纳社保、未及时足额支付工资、未依法支付加班费等),用人单位需支付经济补偿金,经济补偿年限从劳动者入职之日起计算还是从08年1月1日起计算?

21、用人单位向劳动者提出解除劳动合同并与劳动者协商一致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年限从劳动者入职之日起计算还是从08年1月1日起计算?

22、劳动者由于不能胜任工作被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年限从劳动者入职之日起计算还是从08年1月1日起计算?

23、用人单位裁员的,经济补偿年限从劳动者入职之日起计算还是从08年1月1日起计算?

24、用人单位被依法宣告破产或用人单位被吊销营业执照、责令关闭、撤销或者用人单位决定提前解散终止合同的,经济补偿年限从劳动者入职之日起计算还是从08年1月1日起计算?

25、劳动合同期满终止劳动合同,经济补偿年限从劳动者入职之日起计算还是从08年1月1日起计算?

26、劳务派遣中的“临时性、辅助性或者替代性的工作岗位”是指什么岗位?用工单位在“临时性、辅助性或者替代性的工作岗位”使用劳务派遣用工的,有何法律风险?

27、用人单位不得设立劳务派遣单位向本单位或者所属单位派遣劳动者。“自设劳务派遣单位”一般包括哪些行为?

28、劳务派遣单位能否与被派遣劳动者约定试用期?

29、《劳动合同法》第六十五条规定被派遣劳动者可以依照本法第三十六条、第三十八条的规定与劳务派遣单位解除劳动合同。那么,被派遣劳动者能否依照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七条的规定提前三十日通知劳务派遣单位解除劳动合同?

30、用工单位依据劳动合同法第四十条第三项和第四十一条的规定,将被派遣劳动者退回劳务派遣单位的,劳务派遣单位能否以此为由与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

31、劳动合同法对用人单位用工带来的风险以及用人单位的应对措施;

三、企业招聘新员工中的法律风险及控制

1、招聘广告、入职登记表的设计技巧和风险防范

2、严格把好入职体检关,避免成为“职业病”的替罪羊

3、用人单位聘用尚未与其它单位解除劳动关系员工会有何种法律风险?企业如何合法“挖”人

4、录用手续的办理、新员工入职登记表的设计要求及必备内容

5、试用期、见习期、实习期、合同期、服务期的区别与应用

6、如何约定专门培训后的合同期或服务期和违约赔偿条款

7、劳动合同签订的时间与风险提示

8、社会保险的缴纳及时性与风险提示

9、特殊员工竞业禁止协议的签订与应用

四、企业管理员工跳槽中的常见法律误区及应对技巧

1、误区一:员工提出辞职,必须提前一个月通知用人单位

2、误区二:试用期内可任意辞退员工

3、误区三:员工提出辞职,用人单位不须支付经济补偿金

4、误区四:员工辞职需经单位批准

5、误区五:员工违约,单位可以通过扣留档案、留置工资、奖金或不办理退工手续等手段来制裁员工

6、误区六:劳动合同期满=劳动关系自动终止

7、误区七:为了减少加班费支出,与员工协商确定加班费的金额

8、误区八:给员工出资培训,在劳动合同中约定服务期和违约金,同时约定试用期

9、误区九:用“高薪”替代社会保险费

10、误区十:竞业限制补偿金随工资一起发放

11、误区十一:离职员工无权领取年终奖

12、误区十二:经济补偿金的计算以基本工资为基数

五、企业辞退、裁减员工中的常见法律误区及应对技巧

1、误区一:员工违纪即辞退

2、误区二:只要在试用期就可以随便辞退员工

3、误区三:考核末位即淘汰

4、误区四:员工失职,给公司造成损失即作辞退处理

5、误区五:公司提前一个月通知并赔偿工龄补偿金即可辞退员工

6、误区六:以员工不能胜任工作为由直接解除合同

7、误区七:员工患病或负伤,医疗期满不能从事原工作,直接解除其劳动合同

8、误区八:随意以情势变更为由与员工解除合同

9、误区九:以女职工违反计划生育为由辞退

10、误区十:协商解除无协议

六、加班工资成本控制及企业应对策略

1、实例剖析司法实践中企业在加班工资争议中的败诉原因及经验总结;

2、实例剖析司法实践中企业在加班工资争议中的胜诉原因及经验总结;

3、加班工资争议案件中企业的应诉技巧;

4、加班工资的追溯期限及加班工资仲裁时效分析与应对

5、加班工资的计算基数及支付比率的确定;

6、加班补休的操作与运用技巧;

7、实行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与不定时工作制如何计算加班工资?

8、用人单位要求劳动者加班,劳动者能否拒绝;未经用人单位安排,劳动者自行加班的,用人单位是否需支付加班工资;

9、女职工在“三八”妇女节照常工作的,用人单位是否需支付加班工资;

10、用人单位安排劳动者每周工作6天,每周工作时间未超过40小时,劳动者在周六上班是否属于休息日加班,是否须支付加班工资;

11、用人单位可否约定月薪中已包含加班工资?司法实践中仲裁机构和法院对此约定如何处理;

12、用人单位实行计件工资制度的加班工资支付操作与运用;

13、加班工资成本控制思路及具体操作方式;

14、从加班工资控制角度重构工资结构的思路及技巧;

15、解读当地新指导意见中对加班工资问题的重大突破以及企业运用技巧。

七、企业管理过程中的技巧运用

1、劳动合同内容的填写技巧

2、劳动合同期限约定的技巧

3、企业规章制度的重要性及运用技巧

4、基于加班费下的完美薪资结构设计及加班费的计算与实操技巧

八、劳动争议的处理策略

1、在异地用工发生法律纠纷的处理技巧

2、历史遗留的加班费问题的处理技巧

3、劳动争议中适用举证责任倒置的情形;如果发生加班费争议,企业还是员工负有举证责任?

4、劳动仲裁与诉讼与企业的群体影响效应

讲 师 介 绍

梁老师:我国著名劳动法与员工关系管理专家,高级讲师,中国精商培训网劳动法与企业管理俱乐部首席顾问;北京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特聘教授。

梁老师的经典课程《劳动合同法解读与企业应用策略》于2007年开始在全国各地巡讲,受益企业达5000多家,深受广大企业管理者、人力资源从业者的好评。

7.试论审计风险的防范策略 篇七

关键词:审计,审计风险,策略

审计是现代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审计风险是审计活动中特有的现象, 是审计发展过程中的产物。审计质量和审计责任等问题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重视, 人们对审计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 审计工作逐渐受到人们关注。审计在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审计地位不断提高, 审计风险也变得越来越大。我国《独立审计具体准则》将审计风险定义为:“审计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 而注册会计师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国际审计准则将审计风险定义为:“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人员对实质上误报的财务资料可能提供不适当意见的风险。”从以上对审计风险涵义的界定和表述可以看出: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人员对于存有重大错报和漏报的财务报表进行审计后发表了不恰当的审计意见的风险。审计工作的判断性质决定了审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 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审计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导致风险因素的产生, 审计风险普遍存在于所有审计业务和整个审计过程中, 在审计结论未得到充分验证之前, 均有审计风险存在的可能。另外, 审计方法的局限性也决定了审计风险的客观存在。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 企业经营规模日益扩大, 经济结构组织日趋多元化与复杂化, 使得企业经营活动和财务报表披露的复杂程度远远超出了审计人员传统的审计方法和知识结构, 增加了审计工作的难度与风险, 审计风险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 如何提高审计质量和防范审计风险已成为审计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虽然审计风险客观而又普遍的存在, 但并不是说审计风险无法控制。通过完善审计法律法规、强化审计风险意识、提高审计人员素质、科学规范审计方法等策略是可能控制和降低审计风险的。

一、完善审计法律法规

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使审计法律环境变得日益复杂, 健全审计法律法规体系是审计工作的当务之急。法律是开展审计工作的依据, 如果法律体系不完备或不衔接, 审计人员就失去了统一的判断标准, 法律法规和审计准则是审计人员判断是非的标准与准则。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和发展过程中, 国家法律法规不断调整与变化, 新的法律法规陆续出台, 但仍不完善, 致使有些法律法规与规章制度相互磨擦, 新旧法规以及法规之间存在差异甚至矛盾之处, 增加了审计的不确定性, 审计风险也随之增大。立法机构应当健全和完善审计法律体系, 对相关法律的审计条款进行修订, 或颁布相关司法解释, 解决相关法律之间的矛盾, 使相关的法律协调一致, 完善审计法律法规体系, 努力改善和优化执法环境, 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使审计工作走上法制化和规范化的轨道。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日趋完善, 国家不仅颁布了《审计法》、《注册会计师法》、《独立审计基本准则》、《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准则》等审计法规, 还数次修改审计法规, 这些审计法律法规及相关准则的出台对规避和防范审计风险起到了积极作用。审计活动作为社会经济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必然要受到法律的保护和制约, 法律在保证审计人员享有审计权利的同时, 也要求审计人员承担相应的责任。我国先后颁布的《审计法》、《注册会计师法》和《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准则》等法律法规, 明确规定如果审计人员在审计活动中发生了违约、失察等而提供了虚假的审计信息的行为, 损害了国家、委托人、受托人或其他的第三者利益, 就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审计工作者应当按照独立、客观与公正的原则, 以《审计法》和《注册会计师法》为依据, 遵守《注册会计师法》和《独立审计基本准则》依法审计, 按照《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准则》的要求执业, 认真履行自己的审计职责, 约束审计行为, 加强审计质量控制, 才能减少和避免审计中的随意性, 达到防范审计风险的目的。

二、强化审计风险意识

随着企业经营发展规模不断扩大, 经营活动日趋复杂, 审计内容和对象变得日益广泛与复杂, 审计人员单凭自己的推断和少量的审计证据发表审计意见, 做出正确的审计结论难度增加。审计内容远远超出了传统的财务审计范围, 审计人员不仅要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程度和运作效率进行研究和评价, 而且还要就企业未来持续经营能力作出报告。另外审计对象的复杂性也会增加审计难度。审计人员必须适应市场经济对审计的要求, 转变思想观念, 深刻理解审计风险的内涵, 积极增强道德意识、责任意识和风险意识, 通过各种形式的审计风险教育和对审计风险事例剖析, 促使每位审计人员真正了解各种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及具体表现形式, 自觉意识到审计风险可能产生的危害, 增强审计责任感和事业心, 正确认识审计风险, 增强审计风险意识, 减少审计风险产生的可能性;保持较高的职业道德水准, 恪守审计准则和职业道德守则, 培养正直的人格、高尚的品德和严谨的工作态度;客观公正地以严谨细致的态度, 仔细研究客户全面状况, 选择正确程序, 规范审计操作流程;认真负责地对待每一项审计业务, 对收集的证据认真鉴别, 依靠知识和经验作出专业判断, 在每一个环节上都做出谨慎判断;独立进行审计判断, 准确识别审计风险, 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审计风险, 使审计在维护市场经济秩序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提高审计人员素质

审计是一种专业性和技术性都很强的职业, 审计人员是审计工作的主体, 审计工作质量的好坏直接取决于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审计人员素质的高低是决定审计风险大小的主要因素, 提高审计人员综合素质是降低和防范审计风险的根本保证。现代企业的经营规模越来越大, 经营活动越来越复杂, 由于会计处理方法的日益复杂, 审计内容和对象也变得日益广泛与复杂, 远远超出了审计人员传统的知识结构。这就要求审计人员的知识面越来越广, 综合能力越来越强, 客观上对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审计人员应当是品德和行为高尚的人, 应保持超然独立、恪尽职守的职业形象, 并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审计工作人员应当遵循审计职业道德, 恪守审计准则, 坚持实事求是, 廉洁奉公, 按照客观、公正和独立的原则, 以应有的职业谨慎态度和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对待每一项审计业务。审计人员必须具有广阔的知识面和专业胜任能力, 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审计人员必须具有执业所需的会计、审计、法律、税务、企业管理等多方面知识, 因此必须加强对审计工作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培训力度和继续教育工作, 使其及时掌握审计领域的新知识、新方法以及相关的新的法律法规。审计的目的是对被审计单位报表可靠性发表审计意见, 审计判断贯穿了审计过程的始终, 审计判断能力来自于审计人员的经验积累和专业能力, 因此必须提高审计人员实务操作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职业判断能力。加强审计队伍建设, 全面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是防范审计风险的重要手段和措施。因此, 必须造就一批具有较高思想素质、知识水平和业务技能的审计队伍, 积极吸收具有注册会计师资格和良好信誉的会计师加入审计队伍, 造就一批既精通审计业务, 又精通会计、管理和法律知识的高素质审计人才, 以满足日益复杂的审计业务需要, 提高审计工作质量, 努力控制和降低审计风险。

四、科学规范审计方法

审计方法是由审计目的和对象决定的, 运用科学规范的审计方法, 既可以提高审计效率, 又可以避免或降低审计风险, 审计方法不断向着科学化、规范化演进和发展已成为世界审计发展的规律和趋势。现代审计方法强调审计成本和审计风险的均衡, 即所采用的审计程序以允许存在一定审计风险为必要前提。审计人员如果不能驾驭现代科学的审计方法与技术, 或者运用带有缺陷的审计技术方法, 就极易导致审计风险的产生。审计职业面临着激烈的竞争, 竞争的结果必然会使边际收益下降, 为了维持应有的边际收益, 审计职业界就必须追求审计效率和效果的平衡, 即在保持各项具体审计活动必要效果的同时, 努力追求最高的审计效率。由于审计内容的广泛性和复杂性, 且受审计成本限制, 不可能把所有审计事项全部查清。在审计方法上一般采用抽样审计, 即根据总体的样本特征来推断总体特征, 样本特征与总体特征总有一定差别, 这种差别导致了判断的误差。这种误差虽然是可以控制的误差, 但是难以完全消除误差。抽样审计方法的应用已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中, 审计人员在采用抽样审计时, 应当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 慎重选择审计样本, 选择可靠性强的组成适量、有效的样本, 尽可能提高样本对总体的反映程度, 使样本能充分代表总体的特征。虽然抽样审计特别强调审计程序与步骤, 但由于取证方法不同, 加之样本与总体之间存在差异, 抽样审计只能抽取全部业务的一部分来进行审查, 抽样审计不可能涉及到被审计单位所有的会计凭证和账簿, 据此得出的审计结论还是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误差, 从而形成一定审计风险。此外, 审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未遵循审计工作准则, 忽视或遗漏一些审计事项, 也会使得潜在的审计风险变成现实的审计风险。

综上所述, 审计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人们对审计质量与审计风险也越来越重视, 审计风险是审计活动中客观存在的现象, 审计风险贯穿于审计工作的全过程, 审计风险的大小取决于审计人员所采取的方法、程序, 取决于审计人员的自身素质、专业能力和道德修养等, 它同社会法律环境、经济体制改革等各方面有着密切联系。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 企业经营规模日益扩大, 经济结构日趋复杂, 市场经济的多元化和社会环境的复杂化增加了审计的难度, 审计对象和审计内容变得复杂和广泛, 审计工作变得更加复杂与艰巨, 审计风险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 提高审计质量和降低审计风险也成为社会的共识与期盼。因此, 必须建立健全审计法律法规, 强化审计人员风险意识, 提高审计人员素质, 采取有效的审计方法, 规范审计操作, 约束审计行为, 谨慎地对待审计工作, 避免审计中的随意性, 明确审计人员责任, 规避审计风险, 使审计工作做到有法可依, 有章可循。

参考文献

[1]杜晋华:关于审计风险的成因及控制[J].会计之友, 2011 (15) .

[2]冯江海:审计风险的成因及防范[J].商场现代化, 2011 (1) .

[3]李晓霞:关于审计风险理论基础的思考[J].经营管理者, 2011 (6) .

[4]李晨霞:浅析审计风险的控制与防范[J].现代商业, 2011 (8) .

8.试论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篇八

1. 财务风险的含义

财务风险概念最早是针对企业的理财活动提出的,并已形成了一套比较成熟的财务风险理论。从财务角度来讲,风险是指企业在各种财务活动中,由于不确定和不可预测的因素,无法达到预期报酬的可能性。无论企业处于生存、发展与盈利的任一阶段,财务风险的防范与化解始终是一个重要的议题,控制、防范和化解财务风险是确保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前提条件。

2. 企业财务风险形成原因分析

企业产生财务风险的原因很多,既有企业外部的原因,也有企业自身的原因,总体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2.1企业原有财务管理系统不能适应复杂多变的宏观环境

企业財务管理的宏观环境复杂多变是企业产生财务风险的外部原因。财务管理的宏观环境包括经济环境、法律环境、市场环境、社会文化环境、资源环境等因素。这些因素存在于企业之外,但对企业财务管理产生重大的影响。宏观环境的变化对企业来说,是难以准确预见和无法改变的,宏观环境的不利变化必然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

2.2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对财务风险的客观性认识不足

在现实工作中,许多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风险意识淡薄,不能从根本上把握风险的本质,认为只要管好、用好资金,就不会产生财务风险。没有积极、主动、系统地进行风险管理活动,事前风险管理缺位,事中和事后管理又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同时,对风险不能定期进行复核和再评估,还未把建立财务风险预测、预警、防范和控制系统提到管理层的工作日程上来。

2.3财务决策缺乏科学性,导致财务决策失误

避免财务决策失误的前提是财务决策科学化。目前,企业的财务决策普遍存在着经验决策及主观决策现象,由此而导致的决策失误经常发生,从而产生财务风险。

2.4企业财务会计信息质量低下

会计信息是企业决策者进行决策的主要依据,会计信息的质量对经营决策的影响程度很高。虚假的会计信息不仅可以使决策者对以往企业经营成果做出错误的评价,而且会导致企业未来的决策偏离经济运行规律,形成企业巨大的财务风险隐患。此外,会计信息对社会资源的配置有重要的调节作用,虚假的会计信息使资源配置缺乏效率,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加大市场风险,而企业作为市场中的一个经济主体,其财务风险水平受市场风险的影响,创造一个稳定的市场环境对企业稳定财务运行、降低财务风险显得十分重要。

2.5企业内控制度不完善,造成企业内部财务关系混乱

对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的现代企业来说,在现实中公司的管理者与股东之间存在着利益矛盾和信息不对称现象,这会使得公司的管理者(代理人)所受到的利益诱惑可能远大于股东(委托人)提供的鼓励水平,因而管理者会为了自身利益而牺牲股东利益,从而造成经营管理方式不当,股东目标的实现就面临着风险。不良的经营管理方式往往伴随低效率的内部财务关系。企业与内部各部门之间及企业与上级企业之间,在资金管理、使用及利益分配等方面存在权责不明、管理混乱的现象,造成资金使用效率低下,资金流失严重,资金的安全性、完整性无法得到保证。

2.6企业监管机制不健全

目前,许多企业的监管和考核机制还很不健全,虽然各级政府部门都已经建立了资产监管机构,但管理活动中的政府作风依然十分严重,直接干预企业运作、以管理代考核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企业的正常经营行为受到很大干扰,进而加大了企业的财务风险。企业建立科学的企业监管和企业考核机制显得尤为重要。

2.7企业财务活动中的各种不确定性和不合理性

企业财务活动中的各种不确定性和不合理性主要表现在:汇率变动的经常性和不确定性;企业资金结构不合理,负债资金比例过高;企业资产流动性的强弱;企业赊销比重大,应收账款缺乏控制;企业存货库存结构不合理,存货周转率不高;资金调度不合理;对外投资决策失误导致大量投资流失;股利分配不当。

3. 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控制措施

在市场经济活动中,企业存在财务风险是难免的,关键是如何了解风险的起因,加强防范,使自身处于不败之地。财务风险存在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不同的财务风险产生的具体原因不尽相同。因此,如何防范企业财务风险,化解财务风险,以实现财务管理目标,是企业财务管理的工作重点。防范企业财务风险,主要应做好以下工作:

3.1认真分析财务管理的宏观环境及变化,提高企业对风险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

企业应设置高效的财务管理机构,配备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员,健全财务管理规章制度,改变管理方法,使企业财务管理系统有效运行,从而提高企业对财务管理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减少宏观环境变化给企业带来的财务风险。

3.2转变观念,加强培训,不断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在掌握扎实的财会知识的基础上,树立较强的防范风险意识,通过会计政策和会计策略来解决现阶段和未来的企业财务风险问题,财务管理人员必须将风险防范贯穿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始终。

3.3防范财务风险的方法

3.3.1通过风险转移降低企业财务风险。通过保险转移或非保险转移将部分或全部财务风险转移给他人承担。如从已经建立了风险基金的项目中列支,或分批进入经营成本,尽量减少财务风险对企业正常活动的干扰。

3.3.2建立企业资金使用效率及其监督制度。有关部门应定期对资产管理比率进行考核;同时,加强流动资金的投放和管理,提高流动资产的周转率,进而提高企业的变现能力,增加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另外,还要盘活存量资产,加快闲置设备的处理,将收回的资金偿还债务。

3.3.3注重投资决策方向问题。投资决策是企业重大经营决策的主要内容之一,直接影响企业的资金结构。如企业可以在市场不可测因素增多时,降低股票投资在全部投资的比重,以降低投资风险;企业对长期负债也可以建立专项的偿债基金,以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

3.3.4提高财务决策的科学化水平。财务决策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财务管理工作的成败,经验决策和主观决策会使决策失误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为防范财务风险,在决策过程中,充分考虑影响决策的各种因素,多使用科学、规范的定量分析,建立模型,运用科学手段从模型中计算得出多种决策方案,然后从中择优选用。

3.3.5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为防范财务风险,企业必须理顺内部的各种财务关系。要明确各部门的职能性质,各部门及人员应承担的责任范围,真正做到权责分明、各负其责。而在利益分配方面,应兼顾企业各方利益,以调动各部门参与企业财务管理的积极性,从而真正做到责、权、利相统一,使企业内部财务关系清晰明了。

综上所述,企业在经营管理中,要防范和控制财务风险,既需要企业管理者和财务人员树立财务风险意识,还要在管理措施上建立财务危机预警指标体系。同时,重点应加强筹资、投资、资金回收管理和控制,在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的同时,确保企业持续、稳健、协调发展。

9.论商业银行的风险及其防范 篇九

陈军

经济09春季班

摘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银行经营风险进一步增大,如何防范金融风险,保持金融业的稳健发展,成为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内银行面临的重要问题。对此,从银行的内部、外部环境两个大的方面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一些对策思路

关键字:商业银行、风险、防范措施

前言

商业银行的特点

“商业银行”是英文Commercial Bank的意译,是以经营工商业存、放款为主要业务,并以获取利润为目的的货币经营企业。商业银行的特征如下:

(1)商业银行与一般工商企业一样,是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它也具有从事业务经营所需要的自有资本,依法经营,照章纳税,自负盈亏,它与其他企业一样,以利润为目标。

(2)商业银行又是不同于一般工商企业的特殊企业。其特殊性具体表现于经营对象的差异。工商企业经营的是具有一定使用价值的商品,从事商品生产和流通;而商业银行是以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为经营对象,经营的是特殊商品…一货币和货币资本。经营内容包括货币收付、借贷以及各种与货币运动有关的或者与之相联系的金融服务。从社会再生产过程看,商业银行的经营,是工商企业经营的条件。同一般工商企

业的区别,使商业银行成为一种特殊的企业——金融企业。(3)商业银行与专业银行相比又有所不同。商业银行的业务更综合,功能更全面,经营一切金融“零售”业务(门市服务)和“批发业务”,为客户提供所有的金融服务。而专业银行只集中经营指定范围内的业务和提供专门服务。随着西方各国金融管制的放松,专业银行的业务经营范围也在不断扩大,但与商业银行相比,仍差距甚远。

1、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1.1我国的商业银行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发展史。

中国银行业兴起的历史条件,中国银行业是在帝国主义侵略的日益加深,以及这种侵略的刺激所形成的近代产业的发展中产生的。外国银行的侵略,刺激了中国抵御外国银行的侵略势力,自办银行的要求

从1845年开始,到19世纪末,外国银行在中国横行了四五十年,它们操纵了中国经济,垄断了中国的国际汇兑业务和国内金融市场;发行钞票,侵犯中国主权,并通过贷款控制中国的财政,攫取了中国大量的权益。为了抵御外国银行的侵略势力,挽回权益,收回利权,“非急设中国银行,无以通华商之气脉,杜洋商之挟持”。

1.2中国近代产业的发展,要求兴办银行

19世纪中叶出现的洋务运动以及甲午战争后,清政府被迫实行“新政”,中国产生了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民族资本主义产业有了较大的发展。产业的发展,产业资本迅速增加,商品交换和商品经营范围不断扩大,信用的利用就愈广泛,补充资金的要求就愈迫切,要求有同这种状况相适应的近代金融机构。于是,银行就应产业发展的要求而兴起。

1.3中国通商银行、户部银行、交通银行的设立

1897年5月27日(光绪二十三年四月二十六日),中国通商银行正式成立,额定商股500万两,先收半数,另商借户部库银100万两。总行设于上海,同年在汉口设立分行,以后又在北京、天津、福州、广州、镇江、烟台、香港、重庆、保定、九江、扬州、苏州、宁波等地设立分支行。其内部管理全仿汇丰银行,总行和各重要通商口岸分行除有中国人担任经理外,还聘请一名外国人担任洋经理执掌业务经营大权。

户部银行由户部奏准设立,目的在于整顿币制,推行纸币,以济财政。额定股本500万两,官商各半,官股由户部认购,商股准私人自由认购,但以中国人为限,不得转卖外国人。1905年正式成立,总行设于北京。其业务为存放款,汇兑公私款项等,享有铸造货币、代理国库,发行纸币的特权,表明它已具有中央银行的职能。1908年户部改为度支部,户部银行改名大清银行。交通银行是邮传部奏准于1908年在北京成立。资本额500万两,官四商六,邮传部认购官股2万股200万两,另外商股3万股300万两任官民认购。邮传部是最大股东,总理、协理都由邮传部指派。

1.4私人资本银行的出现

私人资本银行出现于20世纪初期。成立于1906年的信成银行是第一家私资本银行,其创办人是无锡富商周廷弼。1905年他到日本考察银行,回国后就创办了信成银行。资本额50万元,周自任总经理。该行为股份有限公司,除经营普通银行业务外,还兼办储蓄,是最早办理储蓄的华资银行。又经商部批准,可发行银行兑换券。总行设于上海,在无锡、南京、天津、北京设立分行。浙江兴业银行、四明商业储蓄银行、信义银行、裕商银行都是这一时设立的私人资本银行。

1.5中国的银行业兴起的特点

(一)中国的银行业不是直接由工业资本发展而产生,它是间接地由民族自救和民族工业的发展造成的。

(二)中国封建经济下的金融机构钱庄和票号,没有直接演变为近代的新式银行。

(三)中国的银行业一产生就分为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两大类。

1.6我国现阶段商业银行的发展特点

改革开放后,我国银行业也进行来一系列的变革,由以前的“大一统”逐步发展成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以及城市商业银行,从而形成了比较完备的经融体系,特别是进入21世纪,随着各国有商业银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以及股份制改革的完成,商业银行在融资、信贷以及金融创新等方面都取得来长足进步。

2、我国商业银行的存在的风险

2.1.银行业呆坏账水平居高难下

2002年以来,我国金融机构不良贷款额和不良贷款比率不断下降,尽管如此,过多地强调这些指标只会促使金融机构通过扩大信贷投放稀释不良贷款或者收回有利的贷款,事实上不良贷款蕴含的金融风险依然存在,不良贷款比率仍大大高于10%的国际警戒线,仅仅是达到了我国15%的监管标准。

2.2.信贷投放过快潜伏新的金融风险

2003年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加快,金融机构信贷投放的积极性也持续高涨,而资本、经常账户的双顺差,大量外资通过各种渠道流入中国,央行不得不投放大量基础货币进行对冲。2003年年初,央行宣布2003年金融机构贷款增加的总额应当控制在1.8万亿元以内。到了6月份就已经突破了这个目标。

7月份央行公开表示务必要将信贷总额控制在2.8万亿元以内。可到了10月份贷款总额就已经突破了2.8万亿元。而且贷款的结构也发生了改变,投资大部分流向许多大型工程和基本建设,中长期贷款比重增加。由于长期债券市场的缺乏,潜在的金融风险又集中于银行系统。而银行系统通过发放大量新贷款来稀释不良贷款率的盲目扩张行为也隐含着巨大的危机。在经济结构不尽合理、社会信用环境不够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不规范、商业银行自身的内控机制欠缺和风险管理能力不足的情况下,这种过快的信贷投放可能潜伏着较大的金融风险

2.3信用体制不健全,金融体系透明度不高

尽管2002年我国颁布了银行业新的信息披露准则,2004年所有银行都须报送按五级标准划分的贷款,信息披露水平和行业透明度有了相应的提高,但我国商业银行的国有性、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决策者权责不对称等特性,决定我国银行业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尚有一定的差距。

由于信息的不可得、搜寻成本过高、信用制度不健全,金融市场上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的现状在短期内无法得到改观,尤其是涉及公司内部经营、个人收入状况等方面的信息。这种状况容易导致逆向选择行为的发生。住房信贷和汽车信贷在前几年被认为是风险相对较小、收益较高的优质项目,但近期频频发生的违约现象正在改变这种观念。

2.4金融体系与地方政府千丝万缕的联系

由于历史原因,尽管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金融体系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银行业尤其是地方性银行与当地政府之间仍然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银行经理、地方政府和商业机构的利益是紧密联系的,地方政府仍然可以通过职权便利对信贷过程施加强有力的影响,来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这种特殊的关系扭曲了中央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实施效果。例如,在2004年上半年的紧缩政策中,江苏“铁本”事件是这种关系在一定程度上的反映,损失的银行资金、民营资本自然无法挽回。地方政府对金融机构的干预,也是潜在的金融风险来源。因此,改进国有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将是一个长久的话题,这要求管理文化从过去的一致管理转移到个人责任管理,即对权力和责任的清晰界定和分割。

2.5 房贷比率过大

在各种贷款中,房贷在银行的份额都是很重要的一项,从房子按揭引入我国后,房贷一直是各银行的优质资产,但伴随着房子价格的节节攀升,房贷的风险正在逐步显现出来,同时,由于房地产市场的特殊性,人们往往追逐高额的房价,买高不买低的心理冲动导致了房价的不断上升,而一旦房价大幅度下跌,房贷中的很大一部分将断供或毁约,从而给银行带来较大的损失。

2.6 监管不到位,产生的违规操作

近年来,银行由于违规操作造成的重大事件屡见不鲜。法国兴业银行又爆出丑闻:因其精通电脑的一位名叫Jerome Kerviel的交易员冲破银行内部层层监控进行非法交易,致该银行出现71亿美元巨亏。成为迄今为止是史上由单个交易员所为的最大一桩案子。法兴银行此次亏损金额超过了美国商品期货对冲基金AmaranthAdvisorsLLC在2006年亏损的66亿美元。1995年2月26日,新加坡巴林公司期货经理尼克.里森投资日经225股指期货失利,导致巴林银行遭受巨额损失,合计损失达14亿美元,最终无力继续经营而宣布破产。从此,这个有着233年经营史和良好业绩的老牌商业银行在伦敦城乃至全球金融界消失。目前该行已由荷兰国际银行保险集团接管。银行的天然属性就是与资金打交道,如果没有严格的制度约束,规范的审查制度,以及及时有效的监管措施,很容易造成银行人员的违规操作,从而使银行蒙受巨额损失,甚至倒闭。

3、对如何防范风险的一些建议

3.1完善商业银行的管理结构。

商业银行应制定政策,准确清晰描述董事会、管理层、风险管理委员会等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和责任。包括风险管理、风险评估、风险监察的等管理体系的有效性。董事会每年至少要审查一次银行对该政策的执行情况,要确定银行对待风险的态度、方法和可接受的水平

3.2加强主要风险管理,加强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

商业银行的信贷政策应该紧随国家产业政策的改变而改变,这样可以一定程度上防范信贷风险。加强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管理,资金是银行的血液。商业银行不仅要提高银行的日常存贷资金的管理,同时还要合理投资,将流动性风险和效益有机结合。加强操作风险管理,操作风险是银行面临最大风险之一,也是最容易被控制的风险。各商业银行应该设立严格的流程、程序和政策,减少内部错误或者是欺诈;加强员工的培训,评价银行所使用的系统。

3.3建立和完善银行的内部企业制度

建立充分的信息披露制度,加强外部监督,可有效地降低商业银行内部道德风险。在这方面应发挥银监会及银行同业公会的作用,如建立金融从业人员信息库,对不适合担任商业银行高级管理职务的人员信息予以充分披露,提高商业银行获取人力资源信息的能力;要求各商业银行提高对违规经营责任人员处罚的透明度等等。促使商业银行在进行高级管理人员任用时不仅仅限于银行监管部门的资格审查,而且从自身的风险控制角度自觉加强人事任用的审慎性,降低商业银行内部道德风险。

完善人事管理制度。商业银行因用人失察而导致内控失效,形成巨额风险甚至损失的情况屡见不鲜,这足以说明现行的人事管理体制存在问题,因此有必要完善现行的人事管理体制

建立合理的奖惩制度并严格执行。目前特别要尽快建立并严格执行对违规经营及形成不良资产的责任人员的责任追究制度,在追究直接责任人员责任的同时也要追究单位领导人的责任,以提高领导层的责任心,彻底改变国内各商业银行在这方面的落后现状

3.4理清银行与其他部门的关系

银行的借贷与投资应本着能够收到最大利益为目标,详细了解贷款对象的财务情况,经营情况以及未来发展情况。而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过多的考虑了其他非经济效益,各地政府、大学,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等贷款数目庞大,而其偿还能力又备受质疑,银行本质是要产生资本,从而能产生新的经济效益,离开了这点,银行的发展就存在来巨大来风险。

4、小结

我国商业银行利在长远,随着我国改革步伐的加快,在国际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金融领域的竞争日趋激烈。因此,提高风险管理的能力,对提高商业银行的竞争力和自身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少鹏.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现状透视[J].经济论坛,2006,(7). [2]曹远征.美国住房抵押贷款次级债**的分析与启示[J].国际金融研究,2007(11)

上一篇:建筑工程验收通知书下一篇:田鼠的黄金周旅游记10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