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课堂呼唤绿色评价

2024-09-02

和谐课堂呼唤绿色评价(共9篇)

1.和谐课堂呼唤绿色评价 篇一

“和谐互助”教学模式改革学生评价方法(初期)

制定原则:

由于分组初期,学生要适应相当长一段时间,所以制定本方法考虑到简单易行和以考察二人小组的和谐互动、上课期间的行为规范程度、认真听讲的态度为核心。暂时不考虑学习成绩。具体操作办法:

1、一节课临近结束或起立时,由课代表(无课代表由班长)拿记录本请任课教师对本节课每一个大组中选出2至3个表现优秀的二人小组,并做好标识。标识为本学科的汉字缩写。如英语学科标注“英”。选出后再下课。

2、班主任和临时班委每周做一次小结,评选出周优秀小组;每4周做一次总结,选出月优秀小组。周优秀和月优秀名单要通知家长。月优秀发奖状。在总结时要考虑自习课、是否按时到校、课间表现、值日情况等因素。具体考核内容:

1、上课铃声响起止,二人是否能及时回到座位并做好上课准备;

2、上课期间,二人小组是否能够行为规范;学长和学友应该会互相提醒对方的不规范行为;

3、上课期间听讲认真,能够在任课教师的要求下顺利完成上课过程;

4、针对课上二人互动的内容,学长是否能够及时的辅导和解释学友提出的问题。学长与学友关系是否和谐;

5、任课教师提问问题时,二人小组能够同时举手;

6、上下课起立时,能够及时站起并前后对正,声音洪亮、整齐。※本内容不以考核学生成绩优秀与否为评价标准。

2.和谐课堂呼唤绿色评价 篇二

一、教学主导与学习主体的和谐是构建和谐课堂的本源

师生角色问题, 一直是课改以来的热门话题。综观我们的课堂, 常见的是两个极端:要么“师尊”, 学生承受的是对知识权威的畏惧;要么“学尊”, 学生领略的是无序的课堂民主。课堂呈现出两种不和谐现象:不是压抑郁闷、缺少活力, 就是沸沸扬扬、紊乱无章。无论哪一种, 都给人以相同的感觉, 课堂教学极不和谐, 师生角色失位、错位。

彭钢等教授主编的《教学现场与教学细节》一书认为:“教师是教学的主导,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要求学生与教师在双方互动和对话中对知识进行创生、创新, 进而实现动态生成。课堂必须成为师生互动的动态场景, 让知识在互动对话中不断生成。”可见, 互动是课堂教学的本源。

教学互动的关键在于教师对课堂情境的创设, 只有创设愉悦的课堂气氛, 才能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 主动产生与教师、同学、教学中介互动的欲望。同时, 教学互动还取决于作为教学组织者的教师的有效控制。当学生积极参与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后, 当学生自然流露出探求新知的激情后, 课堂必然会出现一定程度的活跃, 这就需要教师把握好课堂教学的走向, 控制好互动的秩序和节奏, 避免课堂失控, 造成人言我云、竞相嬉戏的伪课堂民主。

二、尊重教材与超越教材的和谐是构建和谐课堂的载体

现行教材编排的是现实、有趣、富有挑战性的学习素材, 提供的是探索、交流的时间与空间, 展现的是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但从学生学习的时段性、学习的主体性来审视, 教材就显得知识体系零乱、知识形成过程的思维痕迹黯淡, 不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体系, 也不利于养成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习惯。因此, 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 对现行教材既尊重又要创造性地使用。过分地仰承教材, 势必造成照本宣科;过分地摒弃教材势必造成教学程序紊乱。2003年笔者参加了山东省优质课评比活动, 许多教师执讲了《认识三角形》一节, 不少课堂教学环节不流畅, 教师手忙脚乱, 时间吃紧, 而淄博一名教师执讲的这节课获得了省级优质课一等奖, 不久又获得了全国一等奖。纵观她的课堂表现, 其教学底蕴、个人风采等均谈不上上乘, 获胜的关键在于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她在了解学生知识储备情况及准确理解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 对教材开始的“三角形的概念”轻描淡写, 而腾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究三角形三边关系, 当有关“特殊三角形的概念”安排在练习时出现, 给人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完全是教材中的, 只是对知识处理的轻重缓急不同, 对知识呈现的先后顺序不同, 就产生了迥然不同的教学效果。可见, 只有尊重教材又超越教材, 才能体现教材内容的框架支撑价值, 才能达到甚至超越预设的目标。

三、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的和谐是构建和谐课堂的两翼

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是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主要学习方式, 但不少教师却矫枉过正, 将合作学习当作唯一学习方式, 不管有没有讨论的必要, 都让学生分组合作学习, 课堂似乎是“活”了起来。实际上, 这种教学只是把学生分成小组而已, 追求的是形式上、表面上的热闹, 长此以往, 基础好的学生因为讨论一些没有思维含量的问题, 创造思维的火花就会逐渐熄灭;基础差的学生因为思维被他人替代, 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会越来越差。这显然背离新课程倡导的“让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的理念。那么何时开展合作学习为宜?彭刚教授认为, 一是出现了新知识, 需要新能力时;二是遇到个体难以解决的问题时;三是在学生意见不一致, 且有争议时。合作学习应该如何组织?《教学现场与教学细节》 (彭钢等) 一书中对合作学习的内涵是这样揭示的:合作学习是以小组活动为载体而进行的一种教学活动, 是一种异质分组前提之下的同伴之间的合作互助活动, 是一种目标导向活动, 把个人之间的竞争转换为小组之间的竞争, 是教师设计教学、分配学习任务和控制教学进程的活动。这表达了一个非常明确的观点:开展合作学习, 首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分好组;其次要有活动目标;再次教师要参与其中, 控制活动进程, 并适当地引入竞争机制。

在课堂教学中, 是教师讲授, 还是学生自主探究, 应该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教材内容及问题价值来确定, 切不可为了追求形式, 随意地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否则, 课堂教学就只是徒具形式而无实际内容, 只有无效过程而无实际效果, 学生自学能力和思维能力的提高也成为了空谈。

四、创设情境与开启思维的和谐是构建和谐课堂的内力

新的教学理念重视从学生的兴趣出发, 最大限度地为数学知识创设情境, 使学生看到数学知识的生活化, 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价值。但是, 有些教师为了实践这一理念, 极端到力求为每一个知识点创设情境, 结果很多情境让学生感到生涩、别扭、造作。如, 不少教师为了让学生理解“ (-3) × (-4) =12”, 煞费苦心, 创设了多种啼笑皆非的问题情境。山东莒南县汲广川老师对此提出异议, 他是先让学生猜一猜“ (-3) × (-4) =?”, 学生给出两种答案: (-3) × (-4) =-12与 (-3) × (-4) =12, 接着学生否定了“ (-3) × (-4) =-12”, 因为“ (-3) ×4=-12”。对此, 《中小学数学杂志》予以了肯定:“这个不太令人信服的猜想及讨论, 正是200多年前伟大的数学家欧拉的证明思路。令人欣慰的是汲老师教数学教出了数学的真谛, 即让学生运用逻辑的方法、推理的方法来证明一个规律, 来说明一个道理。”实际上, 许多数学知识很难甚至不可能赋予恰当的问题情境。世界万物, 并非人们经历了才认识到, 也并非通过经历所获得的知识才是可靠可信的。通过数学的想象、判断、推理、论证, 就能准确地揭示万物的真相及规律。新的教学理念还提倡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但应该清楚, 操作是为数学思维服务的, 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没有思维指导的操作是盲目的操作。新教材中图形的平移、旋转、折叠、割补、拼凑等变换非常多, 教学时要首先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能想出来的就不用操作, 确实想不出来的可借助操作。

创设问题情境只适用于基础年级少数内容, 不要刻意地为每个知识点披上并不漂亮的外衣, 要以培养学生的思维为核心, 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理性力量。

五、合理激励与善意批评的和谐是构建和谐课堂的引力

受教师要尊重学生、宽容学生理念的熏染, 很多教师对学生回答的问题, 不管对与否, 不管有无新意、准确与否, 一味地给予“你真棒!”“你回答得真好!”的评价, 表扬随时可闻, 随处可见。华东师大丁刚教授对此颇有异议。他说:“这种激励是廉价的, 是不负责任的, 是容易掩盖学生缺点的;学生的闪光点应该表扬, 但必须指出好在哪里, 是做题严谨, 还是有创造性, 等等。”如何对学生进行科学的评价, 在我看来, 一是评价不仅要看结果, 更要看学习过程, 要对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合作学习的参与热情、回答问题的欲望、独立思考的能力、问题解决的方法等进行评判。二是评价要关注学生的差异性, 要将学生的现在与过去比较, 或者将学生的若干侧面 (如听、说、思、做等方面) 进行比较。这样的评价更切合学生的实际, 更能为他们所接受。三是评价要力求客观。数学是一门讲求严谨而精确的科学, 教学评价也必须求实, 不能只照顾到学生的情绪而忽视数学的科学性。教师应在尊重学生的同时, 对学生的学习表现表示出明确的评价态度。另外, 学生也应该成为评价的主体, 可以让学生自评, 也可以让学生互评。

课堂教学是在预设基础上的动态生成过程。只有生成没有预设的课堂教学是不可思议的, 不仅形散而且神散;只有预设没有生成的课堂是没有生命力的, 不仅没有“生成”能力, 更会扼杀师生的创新精神。影响课堂教学的因素很多, 我们只有充分做好预设, 把诸多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努力转化为和谐因素, 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作者单位:山东省乳山市教学研究中心)

3.和谐教育呼唤学校评价 篇三

教育部于2002年12月27日发布了《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教基[2002]26号),明确了对学校评价的意义、内容、措施和方法,然而实际情况却令人很遗憾:学校评价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深入的研究,高考“指挥棒”的意义和作用却得到了不合时宜的肯定和张扬。教育评价通过对学生文化成绩的测量间接作为主要量标来衡量学校和教师的教育质量,却忽视了对学校全面、系统、科学的评价,从而造成了目前素质教育不敌应试教育的奇特怪圈。为什么评价?评价什么?谁来评价?怎样评价?评价结果如何运用等问题,急需明确并通过制度或立法加以规范和推进,教育的发展急需构建一个科学、完善、和谐、可持续的评价体系,其中,学校评价乃当务之急。

其实,学校评价对学校办学目标的正确与否、预期目标实现程度的高低、学校效能发挥的大小、师生成长发展的快慢等都要进行全面的价值判断,其目的就是为了改善学校的管理、督促学校的工作、提高教师的责任心、激励学生的进步、引领社会对教育的需求。

要达到这些要求,学校评价首先要有一个标准。教育不但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还和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诸多方面相互融合、相互渗透,而且其内部本身也包罗万象、纵横交错,所以学校评价的标准也不统一,出现了多层次、多角度、多指标的特点。但是,不管怎么说,学校评价的总标准或者是统一的标准应该是国家的教育方针,具体的标准应该是在国家的教育方针指导下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办学目标,学校评价不能随心所欲,不能媚俗跟风。当然,学校评价也不能一劳永逸,必须与时俱进。

学校评价要评价什么,这是学校评价的关键。学校评价的内容必须全面、科学,既要符合我国教育方针的要求,关注教育目标的科学设置,又要关注教育目标的实现过程;既要关注预期目标的实现程度,还要考察教育活动的非期望效应。

从范围来分,我们可以对学校进行综合性评价和单项评价,但以综合性评价为主;既要考虑学校整体水平的发展,也要考虑个性化的成长。从学校发展的角度来分,我们又可以划分为常规评价(基础性评价)、提高评价(发展性评价)、特色评价(个性化评价)和效能评价(经济学评价)。下面着重谈一下学校管理的四种评价。

常规评价又称基础性评价,是对学校的常规工作进行价值判断。它是学校发展的基本保障。一般说来,常规评价包括对学校的生源状况、师资水平、办学条件、制度建设、经费配置等基本情况进行定量、定性、定位的分析,它也是其他评价的基础。

提高评价又称发展性评价,它是对学校一段时间内学校办学目标达成度的对比判断。它着重于对比,着重于发展。我们在评价中看到变化,在变化中看到发展。

特色评价即个性化评价,它不是对学校作全面的分析和判断,而是对学校在教育方针的指引下具不具备独有的办学特色、办学优势、办学风格进行鉴别,用以推动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专长学校的发展。我们要允许学校在教育方针的指导下自主发展,更要建设一批风格各异、特色鲜明的创新型学校,因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效能评价主要是指经济学评价,就是对学校效能进行价值判断。在效能评价中主要考察增值的问题。增值本来是经济学术语,用到教育方面来,就是指学校办学成效的前后变化,即如果要评价学校某一时期的学校效能,就要检测学生在某一时期开始与结束时的学习成就,后一次的学习成就比前一次的进步就是增值。以学生在学校里的进步来衡量绩效的增值评价,恰当地解决了因起跑线不同带来的评价不公平的问题;同时增值的概念也适当考虑了学生发展的多因性问题,将社会、家庭、学生与学校因素作了必要的分离,目的在于考察学校因素的真实效果,这就把本不应由学校承担的责任分解了,并明确了其他因素对学生发展的责任。这种评价有利于树立全社会共同关心教育的观念,也有利于学校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由谁来评价?这是学校评价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但是目前一些学生、家长以及社会上的“有识之士”,往往背离了教育的本原、忘却了教育方针、忽视了办学宗旨,随意胡乱地评价教育、学校,搞得教育的情况尴尬而窘迫,学校的管理无所适从,教师的教育意识失落而困惑。究竟谁来评价学校更能促进学校的发展,更能调控学校的走向呢?从目前我国的行政体制和办学体制来看,尽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家长是学校的消费者、社会是教育的受益对象,他们都对学校的生存和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和制约,但是我们既要尊重学生、家长、社会对教育的消费需求,同时也必须用教育方针和教育理念来引领他们的教育消费观念。笔者认为,在现阶段,教育行政部门和校长应是学校评价的主体,实施对学校的评价、监督、调整和改进,因为,政府出资办学和校长负责制决定了这一切。

怎么评价一所学校?在现有教育指标体系尚未完全建立的时候,我们可以采用校长自评与政府部门他评相结合、过程评价与终结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等方式,进一步明确学校办学的责权利,明确学校教育的内容,明确教师的要求,明确学生的教育消费标准,等等。那么,这怎样来实施呢?笔者认为,可以分三步来进行。

第一步是诊断性评价。主要指学校在确定目标任务之前进行的预测性评价,也可以理解为对学校的历史、现状、优势、劣势以及具体原因等做出鉴定。

第二步是形成性评价。一般指学校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进行的评价,也叫做过程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是即时性的、多次的和动态的,它旨在发现任务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并及时的调整和解决,以追求最佳的效率和效果。

第三步是终结性评价。主要指学校在到达完成目标任务时限后对其最终结果进行的评价。因为它重视最终的结果,是事后的检验,所以这主要依据事先设定的办学目标或教育任务来进行评价。

一个好的评价应该有科学的依据、积极的导向和正确的方法,同时它的结果还必须充分地加以运用,否则也就失去了我们评价的目的和意义。学校评价的结果必须适时反馈、充分利用,因为教育评价“是对现行教育体制改革信息的反馈”,所以应该用其决定学校的发展生存,决定政府的投入配置,决定校长的任免进退,决定教师的评聘升降,决定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学校评价的结果应该记录在学校的办学档案、政府的教育发展规划之中。

学校教育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概念,这也决定了学校评价的多元化发展。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建设好学校评价体系,树立起学校评价标准,运用好学校评价结果势在必行,否则教师无法减负,学生也就无法减负,那么教育就更是负重难行!

教育要和谐,必须先让教育的细胞——学校和谐起来,做好科学性的学校评价是和谐教育的重要一步。

作者单位 四川省泸州市第二中学校

4.新课程下的数学课堂呼唤和谐教学 篇四

关键词:数学,课堂,呼唤,和谐

研究新课程, 走进新课程, 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 使数学课堂成为学生接受知识殿堂, 为终身发展奠基, 是每个数学教师的职责。为此, 我们在数学课堂教学上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一、通过和谐的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良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 可见, 新课的导入是多么的重要。课堂教学的导入, 犹如乐曲的“引子”, 戏剧的“序幕”, 有酝酿情绪, 集中学生注意力, 渗透主题和带入情境的任务。平时, 我主要运用数学典故导入、数学在相关学科中的妙用导入、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导入, 让学生感受数学的趣味性, 应用的广泛性, 以及数学作为基础学科的重要性, 引发学生的共鸣, 将学生融入到特定的问题的解决中, 即进入“角色”。为提高导入的有效性, 教学导入要遵循以下六个基本原则: (1) 符合教学的目的性和必要性。 (2) 符合教学内容本身的科学性。 (3)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富有启发性。 (4) 从课型的需要入手, 具有新颖性、趣味性。 (5) 导语要短小精悍, 具有简洁性。 (6) 精心设计, 形式多样, 灵活运用。

二、通过和谐的教学节奏引发学生的

在数学教学中, 由于数学教学目标的定位不同, 教学内容的深度、广度和密度的不同, 其教学节奏往往呈现出强弱、密疏、急缓的变化。当教师的教的节奏超过了学生的思维发展的节奏时, 会造成学生身心负荷过重, 他们难以接受这样的教学方式, 拔苗助长, 将会摧残学生身心的发展;如教师教学的节奏落后于学生思维发展的节奏时, 教学就难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只有在教师教的节奏与学生思维发展的节奏达到“同一频率”时, 师生之间才会产生心理的“共振”或“共鸣”, 即产生谐振效应时, 教学的效果才是最大的。所以, 针对普通班与重点班学生的差异, 我们在备课时, 特别注重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有所区别;在课堂教学中对内容深度和广度进行适当的取舍, 在教学节奏中注重密与疏、急与缓的变化。使不同班型的学生都得到最大的发展。

三、通过和谐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 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因此, 运用学生容易接受的教学方法, 是课堂教学取得成功的关键。这就要求我们每位数学老师, 从思想上去重视学生, 从行动上去研究学生。不研究, 不探索, 不利于教学方法的改进, 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不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与学生实际不符的教学方法肯定在教学中是失败的教学方法。新课标指出, 要注意发挥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指导作用的同时, 特别强调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的体现, 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 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我们要在教学方法的设计中尽量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和参与的各种学习氛围, 使每一位学生和教师一起参与到学习中去, 形成一种在自学, 自练的基础上相互帮助、相互矫正、共同提高的合作学习的环境。打破以往每节课都是教师先“教”而后“练”的教学方法, 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地位, 在他们先感受、体验、总结, 教师再去指导, 这样不仅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还能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教学方法的改变是教育观念改变的具体体现, 是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关键。

四、通过和谐的师生关系提高教学效果

爱因斯坦说:“智力上的成绩依赖于情感的伟大, 这一点常常超出人们的认识”。因此, 我们对自己有几个要求:不记学生之小过;不记学生之旧过;不因批评学生而停课。让自己与学生平等相处, 尊重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人格, 以自己高尚的道德情操、优良的个性品质, 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影响和感染学生, 从而造就和谐的师生关系, 使得学生身心在和谐的人际环境中健康地成长。在课堂上经常会遇到偶发事件, 倘若处理不当就会影响师生间的关系, 从而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严重的还会危害到正常的课堂教学秩序, 因此, 我们的处理方法是:把偶发事件看成课堂上的小小的插曲, 用停顿、微笑、语气、眼神等非语言因素来冷静处理, 学生会觉得老师既严肃又可亲, 值得信赖和尊敬。亲其师而信其道, 教学效果不言而喻。

五、通过和谐的评价机制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数学教学在新课标的指导下, 着意于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中全面、自由、和谐地发展。这就要求在教学中必须建立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但评价机制的滞后和操作性问题, 使数学评价对数学教学中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带来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大部分学生因为对评价机制的不满而对教师产生误解, 甚至产生对立情绪, 从而失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新课标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对考核评价应坚持多元标准, 通过评价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因此在评价中教师不能把评价看成是简单的分等排序, 而应该在评价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以促进全体学生的健康发展为目标, 把评价的重点放在纵向评价上, 强调个体学生的进步与现在作比较, 我认为有时为了呵护学生的自尊心, 建立自信, 降低标准, 冲破限制有何不可?同时还可把同学与同学的相互评价纳入到评价中, 虽然学生的相互评价不够准确, 但也体现了师生之间的相互信任, 也表现了他们的评价水平和他们之间的情感等诸多因素, 是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的一种必要手段。多元、合理、公平、公开的评价不仅可以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改变对学生的“优劣”的评价标准, 对培养学生健康而向上的人格, 体验自己的进步, 树立自信心非常有好处。因此, 评价机制的和谐, 对提高数学教学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5.新课堂呼唤“绿色语言” 篇五

关键词:绿色语言;教师语言;运用

绿色渐浓,春去夏来,满眼的生命之色,青春之彩。从教的寒来暑往,自己又何尝不是踏着一路的绿色姗姗走来。教师的语言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是与学生连接的纽带。有时,它如绵绵细雨,有时又恰似江河奔流。教师语言的修养和魅力决定着教学质量的高低,在教师这一特定的职业中,语言的艺术性和运用技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下面是我从教几年来的体会:

一、由衷的赞美,捕捉灵感的火花

一个寒冷的早晨,推开门才发现,昨夜不知什么时候,学已覆盖地面半尺多深,等艰难的在雪中“摸爬滚打”之后,我来到学校。

站在那简陋的小平房前时,我不禁一怔:学生在班级门前用雪画了一个大大的笑脸图象,放目望去,图象周围回环曲折,是弯弯曲曲的小路交错相通,让我想起“曲径通幽处”。满身的沮丧顿然全消。原本想说:“你们把时间浪费在这些方面,哪如多些时间……”的话,当我与学生那含着笑意,含着期待的眼睛相对视时,这个扫雪而生的创意不得不让我面对学生发出感慨:“看上去费时费力,辛苦了些,比起它的美给人带来的耳目一新,太微不足道了。”

挖掘学生心中的美感,捕捉生活中的灵感,给了学生巨大的成就感。其实每一个学生心中都藏有自己美妙的世界,将它们展示出来,正是我们的责任。一句温暖的话语,扫除了师生间的隔阂,拆除了篱笆墙。

二、用充满激情的语言唤醒了沉睡的课堂

语言是泉水激石,丁冬清脆;语言是清风拂面,舒畅清新;语言是阳光温柔的抚爱,是雨露倾情的滋润。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

新课标下的教学就是要求教师用全新的语言思维去阐释。中国的语言文化博大精深,教师也要博闻强识,广征博采,课堂教学中方能做到信手拈来。

因此,作为一名中学教师,除了具备丰富的知识,还要具备课堂教学语言运用的艺术和技巧,这是教师语言的最高境界。它使沉闷的课堂活跃起来,充满生机和活力。

缺少幽默感和教育机智,常会在师生之间筑起无法理解的高墙,增加许多无谓的矛盾,实践也证明,富有幽默感和教育机智的教师比起缺乏这方面素质的教师,容易实现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控制,

三 、用纯净的语言塑造学生高尚的心灵

升入中学,不少学生都有记日记的习惯。一次,两个学生发生冲突,原因是一个学生嘲笑另一个学生的日记本上没有老师的评语。我感到微微的震撼。想不到几行鼓励的话对一个学生是这么重要。我对自己经常“忙中偷闲”的做法,深感内疚。

人不只需要语言的交流,更需要心与心的沟通,自此,我认真对待每一位学生,用真诚恳切的语言鼓励他们。一句温暖的话,可能会改变一个孩子的未来。

我想教师的语言艺术应该是靠自己平时一点一滴的积累培养,而不是追求华丽时髦的词汇。语言的艺术是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统一,是教师本人心灵美的反映。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很大程度上是人生观价值观的方面的影响,这是潜移默化的,有时甚至连教师本人也没有察觉。所以在学生形成对世界认识的初级阶段,教师更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给学生做出表率。如果想了解一个教师,一个学生心目中的教师,那么就去看看他的学生。

教学语言有法,但无定法,只有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不断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才能越来越精,学生才能在课堂的舞台上充分的认识自我、发展自我、超越自我……

6.语文课堂教学评价呼唤人文关怀 篇六

一、用真诚创设和谐平等的课堂氛围

学生需要的是有心理安全、情感安全的课堂,不用随时担心教师的教鞭、同伴的嘲笑,能够保持愉悦的状态,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因此,教师应注意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如五年级《江雪》教学片段。创设情境,揭示课题后,教师提出:“你能正确地读读这首诗吗?请试一试吧。”学生读完后,教师又说:“愿意读给你的同桌听听吗?”让同桌互读互听,教师在一旁察言观色听读音。然后,教师又点拨学生:“你觉得这首诗中,有没有需要提醒别人注意的比较难读或容易读错的字?”从而引出“蓑、笠、翁、万径”等字进行正音,很自然地用“这个蓑笠翁在干什么呢?让我们到诗句中去寻找答案吧”一句,引入下一环节的学习。在理解诗句的过程中,教师又说:“怎样才能弄懂诗句的意思,大家有什么建议?”这时,学生思维活跃,各抒己见。有的说可以边读边想;有的说可以画图;有的说可以吟诵;还有的说可以看课后的注解,先理解字词,再连起来想想诗句的意思等等。教师满意地说:“你们学习古诗的方法真多,而且非常有用。那好吧,我们就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吧。有需要的同学,可以离开座位;有解决不了的问题也可以请教别人。”这样,学生在教师的点拨引导下,很快就进入了“品读诗句,感受寒江独钓”的氛围。

“你能正确地读读这首诗吗?请试一试吧。”用的是激励的语言;“愿意读给你的同桌听听吗?”用的是商量的语气;“你觉得有没有需要提醒别人注意的比较难读或容易读错的字?”用的是征求的口吻。这样的教学语言,让学生得到了尊重,他们的心理需求得到了满足,从而激励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同样,教师一句“怎样才能弄懂诗句的意思,大家有什么建议?”激起了学生参与的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因此,他们思维活跃,各抒己见,凸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语文学习主人的意识。“我们就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吧。有需要的同学,可以离开座位,有解决不了的问题也可以请教别人。”教师对学生的评价、鼓励,以及对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的大脑处于兴奋状态,同时又得到教师的点拨和引导。这样一种平等、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的创设,需要教师彻底转变观念,抛弃师道尊严,使学生成为我们的朋友。

二、 用灵动的智慧寻找评价的生成点

课堂教学作为一个动态结构,其运行的轨迹始于目标而又归于目标。整体入手—综合推进—回归整体,其过程将语言训练、语感培养、思维发展、情感陶冶等有机融合起来。当学生带着自己的兴趣、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去参与课堂活动时,会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因此,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善于抓住课堂上的每一个契机,为评价的生成制造空间,用灵动的智慧寻找评价的生成点,给学生搭建展示个性的舞台。

传统的课堂教师牢牢盯住自己预设的环节,只要学生稍有偏差就会迅速调控,把学生拉回预设的轨道,按部就班地完成自己的教学预设,学生只不过是教师完成教案的配角而已。

在教学《画家与牧童》一课中,学生体会“戴嵩是个著名的大画家”,都不约而同地找到了人们夸奖他的这一部分,在预设中本来是要求学生抓重点词“纷纷夸赞”的意思来体会戴嵩的画技高超,可看到孩子们感兴趣于你一言、我一语的角色体验,教师就干脆让孩子们选自己喜欢的一个文本角色来模仿夸一夸。有了表现的机会,孩子们读得声情并茂。这时,教师大力肯定,并向孩子“挑战”:“你如果在场,你会怎么夸啊?”这下孩子的创造欲得到了激发——“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绝妙之作”等一系列夸赞的好词佳句如汩汩泉涌。在充分赞赏之后,教师故作神秘:“课文中哪个词描写了刚才你们夸奖的场面?”学生自然就找到了答案,为进一步从侧面体会人物形象打下了基础。

在这个案例中,由于抓住了孩子的兴趣点,顺其自然表现,游历于文本内外,学生的兴奋点得到了激发,在情境中丰富了语文的经验和交流,抓住了语言文字的训练点,这样学生个性化的思维、语言锤炼和文本的理解得到了有机的融合。一次开放的评价关注了兴趣点,代替了遏止断然,由此生成的是人、文、情的合一,这不正是我们语文课堂关注的吗?

三、用延缓评价展示学生学习的原生态

每一堂语文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延缓对学生的评价,要让学生着力展示学习的原生态,激发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欲。教师要站在发展学生个性的角度来评价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延缓评价的作用,使语文课堂教学充满生命的气息。

在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当学生提出了一个非常有创意的设想时,教师总是喜欢立即给予最高评价,而实际上这种过早的评价将会打击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限制学生思维的进一步发散,学生会费劲去揣摩自己的答案是否与教师心中的答案相接近。如果教师经常以个别优等生的思维结果代替全体学生的思维,那么大部分学生会因此养成思维的惰性。实施延缓评价,要让每个学生着力展示学习的原生态,我们的教师则要智慧地闪在一旁,认真倾听学生的交流。在交流中,学生之间的各种想法会自由地碰撞,产生一些新的设想,擦出几朵闪亮的智慧火花。当学生对别人的结论产生异议时,教师更要实施延缓评价,制造思维活动交流互动、交叉碰撞的活跃气氛,以商讨的口吻与学生共同切磋,让尽可能多的学生进一步思考,使学生产生更多的想法,充分展示学生的真实学情。

在教学《我要的是葫芦》这一课时,我出示句子:“没过几天,叶子上的蚜虫更多了。小葫芦变黄了,都落了。”请学生将它与书上的句子“没过几天,叶子上的蚜虫更多了,小葫芦慢慢地变黄了,一个一个都落了”作比较。大部分学生都表示老师这样说“不行”,看来学生的辨别能力还是有的,语感培养得不错。于是,我满脸笑意地请大家说说理由,小朋友们个个跃跃欲试,高高地举起了小手。我请了一位手举得最高的小朋友,他大声地回答:“我认为老师这样说也行。”我心里一惊,其他同学也不由得竖起了耳朵。尽管出乎我的意料,但我提醒自己要镇静,不要急着表态,让学生把话讲完。于是,我满脸带笑,等待他的下文。“葫芦叶上有更多的蚜虫,叶子的汁水被蚜虫吃了,葫芦肯定是要变黄的,最后的结果葫芦也肯定是要落光的,所以我认为金老师说‘小葫芦变黄了,都落了是行的,因为事实就是这样。”多么严密的逻辑,多么深刻的理解,我还没来得及对他的发言表示赞叹,另一个学生接着说:“我也认为老师这样说是可以的,只不过,老师说的这句用词没有书上这句来得丰富。”“对,老师说的这句话里看不出葫芦变黄的速度,也看不出葫芦是怎么落下来的,像书上这样写就更好了。”

多么精辟的见解,全班学生不由得鼓起了热烈的掌声。

教师的延缓评价,让学生们充分展开讨论的过程,展示了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发散性;教师的延缓评价,让学生们充分展现了鲜活的学情,锤炼了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

课堂教学是情感、经验交流、合作和碰撞的过程。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有丰富情感和个性的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个性化、灵活化、多样化的评价,是激发学生个体潜能发挥的重要因素。在新课堂中,教学评价应该充满激励,充满人文关怀。教师要及时把握和利用课堂的动态生成因素,对学生发表的不同意见,在采取宽容态度的前提下,或者延迟评价,或者恰如其分地进行分析评判,或者顺势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错误、改正错误……充满爱心、智慧的牵引和评价,有助于营造愉悦、宽松的学习气氛,给学生创造出一个认识自我、建立自信的良好空间,更好地激发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浓厚兴趣。

7.语文和谐课堂中的教学评价 篇七

那么, 语文教师应该用什么样的语言去评价学生, 才能构建起和谐、融洽的语文课堂氛围呢?

一、创设情感氛围

课堂教学只有创建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 才能实现师生的相互沟通、影响、补充。因此, 教师必须确立“平等对话”意识, 从真正意义上使课堂充满着情感氛围。

1.“还有补充吗?

请继续……”课堂要真正实现“平等对话”, 教师首先要学会倾听。认真地倾听学生发表独特的见解, 营造一种自由、轻松的学习环境, 让学生充满自信地去探究、体验、交流。此时此刻, 老师一个倾注、期待的眼神, 都会作用于学生的内心世界, 他们会从老师的期待中获得力量, 化老师的“期待”为自己的“自信”。

2.“你太棒了, 老师都没有想到…

…”课堂要真正能让学生常常体验到“茅塞顿开”“豁然开朗”“怦然心动”和“百感交集”的情感, 教师必须学会发自内心地欣赏学生的观点, 要从心底里确信“学生充满智慧”。只有充满了教师欣赏和信任的课堂, 学生才会畅所欲言, 才能使教学活动进入一种平等对话、涌动着激情、富于诗情画意、充满生命活力的境界。

3.“没关系的, 再试试…

…”教师要充分当好“导演”的角色, 以自己的智慧启迪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走上讲台, 走向前台, 把大量课堂时间让给学生, 真正成为学生学习过程的引导者、促进者。需要注意的是, “导演”的眼光必须是变化的, 必须把关爱洒向每一个学生, 要用极大的热忱和耐心去对待学生“探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要给予宽容和理解, 让学生即使在失败的探究过程中仍然能获得愉悦的体验, 从而对学习保持着永远的热情。

二、创设活动氛围

在《大树的孩子》一课的教学中, 一个学生站起来读了一段课文, 我让其他的学生进行评价。

生1:他的朗读感动了我, 我也想试试, 我能比他读得更好。

于是该学生站起来很有感情地朗读了一遍。

生2:他们两个读得都很有感情, 但是有两个地方要特别注意:一个是年, 是鼻音nián;另一个是多音字待, 在本课中读dāi。

师:你用心聆听, 真会发现问题, 你有一双充满智慧的眼睛。

此外在课后拓展时:“还有哪些植物妈妈有办法, 让自己的孩子四处安家呢?”有一学生回答不是很准确。

生1:老师, ××的回答基本正确, 但我想补充一下……

生2:我有不同的意见, 我来发表自己的见解……

生3:老师, 我觉得××进步很大, 如果在……地方改一改, 就更好了。

从上述学生的回答中, 我们可以看到, 本来很程序化的课堂在孩子们毫无芥蒂的回答讨论中, 鲜活、生动起来, 同学们在平等、互助、融洽的氛围中学习。当学生的理解出现偏差的时候, 我没有直接否定和指责, 而是通过其他学生的评价达到对知识的传授和总结的目的, 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

三、创设体验的氛围

在教学中, 既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处处用语文, 又让学生体验到用语文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带来的愉悦和成功, 逐步养成带着问题观察生活的习惯。潜能在体验中发展, 智慧在感悟中生成。体验是学生由知识通向智慧的中介和桥梁。体验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亲身体验和感悟, 是知识的内化、经验的升华。体验学习具有一定的广泛性。学生的任何一种理解所学的努力都可以说是体验。体验活动的方式有模拟体验, 实验操作体验, 活动中体验, 实地观察体验, 创设情境教学体验等。如在教学《登山》一课时, 老师大胆采用了以演代讲的体验方法。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 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表演课文的情节。同学们兴趣盎然, 在共同分析、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表演。表演开始了, 他们简单地画了背景, 黑板作为峭壁, 一条粉笔画的线就是小路。只见扮演“巴果茨基”的同学双臂伸开着, 扭转了头, 用碎小的步子向前挪动着, 那小心谨慎的神情好像把我们带到了悬崖峭壁的险路了。扮演“列宁”的同学双手扶头, 表现出头晕目眩的样子, 在最危险的地方停住了, 紧接着他手捂胸口, 定了定神, 又小心地向前移动……精彩的表演把课文描写的内容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在这样的课堂里, 学生通过体验情境、描绘情境、演示情境的活动中, 深刻地理解了教材的主要内容, 受到具体生动的形象感染。通过体验表演, 他们的情感受到了熏陶, 思维能力和想像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8.和谐课堂呼唤绿色评价 篇八

一、多角度评价, 挖掘潜能

二、引导性评价, 提高能力

很多教师往往习惯将评价放在教学的最后, 认为评价就是一个总结, 一个归纳, 这就是典型的“只讲结果、不求过程”的教育诟病。评价的目的是鼓励学生能够自主的开发智力, “启动”智慧, 进行创新, 因此“绿色评价”应该是贯穿于小学生学习始终, 它是引导小学生不断产生探究与实践意愿的“引路石”, 也是让小学生时刻调整自己学习方向的“指明灯”。如在教小学生认识“平面图形面积”时, 先让小学生们自己充当“设计师”, 去设计面积为6cm2的一个平面图形, 当学生们设计出多个图形之后, 教师用评价给予引导:同学们都有用心设计, 所以才有这么多的方案!可是为什么一些同样的图形, 里面的数却不相同呢?

学生A回答道:不管数据相同不相同, 最后图形面积都是6cm2就可以。好像长方形, 长与宽相乘是6就行, 但是长与宽这两个数没必要在意它是小数还是整数, 就因为这样我们才会有很多不一样的图形的!该学生的讲解立刻得到教师和其他学生的支持, 而很多学生也因此而受到启发, 开始有了更多的想法:

学生B:对, 我们也可以把图形设计成圆形或者是正方形。

学生C:我们还可以把图形搞一个组合, 就像路标一样!

教师赞叹道:非常好的创意!

学生因此而感到兴奋和激动, 灵感不断涌现, 新的方案一个接一个, 就在他们不断探究、不断尝试中创新能力也在不断攀升。

三、延缓性评价, 张扬个性

同许多教学方法一样, 评价也要注重“置白”, 一些评价稍稍有所延缓, 会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与空间进行思考, 当学生还没有得到肯定的评价之前, 让他们的思维可以更加自由活动, 他们的个性能够得到充分张扬, 知识会在他们丰富的想象为他们带来不同的体验和感悟。如在让学生们求长方体表面积时, 当有的学生写下常规算式:“5×5×2+5×10×4”的算式时, 教师并没有给予肯定或者是否定的评价, 而是询问其他学生:“是不是还有别的方法?”这时某生列出“5×5×10”的算式, 许多学生而露不解, 而教师则鼓励该学生“说说你的想法”, 学生回答道:“长方体有上、下两个底面, 那就是有2个‘5×5’, 因为‘5×10’也可以被看作2倍的‘5×5’, 所以长方体其他四面面积也可以说是8个‘5×5’, 这样一共就是10个, 所以得到这样的算式。”这时包括教师在内所有人都觉得这个学生的思维非常独特, 却很合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如果学生回答出某个问题教师马上给予一个肯定的评价, 那么其他学生的思路很可能就被“同化”, 这就等于“剥夺”了学生思考的权利。延缓评价就是要给每个学生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 而“畅所欲言”就是让学生张扬自己个性的最佳方式。

“绿色评价”改变了传统教育评价“分数独大”的局面, 让教师评价重点更多地从基础学业的水平朝向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品德发展发生转变;将评价内容从学习结果朝向学习效益以及学习过程发生倾斜, 让评价从单一走向综合, 让数学课堂真正成了小学生个性得以绽放和发展的“天堂”。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尊重小学生个性差异, 改变传统的“重结果、轻过程”的评价方式, 将评价重点放在小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综合表现, 是“绿色评价”的主旨。本文结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际, 对“绿色评价”的应用与实践进行了全面探析。

关键词:小学数学,绿色评价,个性绽放,实践

参考文献

9.优化评价语言 营造和谐课堂 篇九

一、用饱含情感的话语,营造语文学习的和谐氛围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评价语言可以根据目的不同,或严肃、或温和、或激昂,但无论什么样的语态,都应带上教师的情感。唤起学生的学习激情,产生莫大的兴趣和动力。同时,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发言中,敏锐地捕捉到其中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让他们看到自己的能力和进步,从而增强学习信心。如平时不爱发言的学生发言了,笔者就经常这样评价:“说得好,好在声音响亮,这是自信的表现”:“你进步了,如果说话的时候能够带着自信的笑容。那就更棒了”。如语文水平比较低的学生,发言缺乏条理,我们不妨这样评价:“你的想法不错,别急,咱们一起来把思路理一理”。当他们表达出现困难而无法继续时。可以这样评价:“你的回答让老师也受到了启发,我可以说说吗?”

对于学生到位的回答、独特的见解、精彩的表达,不要碍于面子,吝惜赞扬之词。例如,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在引导学生体会“望灵车,心悲痛”一节人们的情感时,一位学生发言道:“长安街上,哭声震天。”这时另一学生马上回答:“我认为不会是哭声震天,而是大家都在无声地哭泣。总理去世了,要让为人民操劳了一生的好总理好好地休息,虽然悲痛至极,但还是竭力使自己不哭出声音。这是人们对总理的无限爱戴。”这深刻的理解让笔者始料未及,但这激励学生的大好时机决不能放过。笔者马上带头鼓掌,还热情地赞赏道:“真是太精彩了。老师都没有理解得这么深刻,可能作者本人都没有想到呢!”老师热情昂扬的评价语言使这位学生激动得涨红了脸,也引得所有学生羡慕不已,大家又纷纷发言,力争得到老师的赞赏,不知不觉中又形成了一个教学高潮。而笔者在佩服之余,也深刻地领悟到,满含激情的评价语言可以激励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使得教学达到令人难以忘怀的艺术境界。

二、用充满情趣的评价。搭建语文学习的互动平台

“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教师要用好这个例子,让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形成能力。充满情趣的评价不但在情感上拉近了评价者和被评价者之间的距离,而且由于富于艺术性评价语言本身充分体现了语文学习的特点,因而也就成为师生之间平等对话的互动平台。

如:“你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去思考,头脑真灵活!”让学生懂得思考问题的方法多种多样:“你的比喻真巧妙。巧就巧在……”让学生懂得了怎样进行恰当的比喻:如“咱们还得善于学习别人的优点,把你们俩说的内容加一块儿不就更丰富了吗?”自然而然地教给学生怎样把话说具体、说生动。

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笔者总是不断地捕捉着、挖掘着来自于学生、来自于生活的各种教学资源,也渐渐地发现,那些紧扣时代脉搏的评价。是师生平等对话的推动力;那些鲜活的生活用语是学生思维的润滑剂:那些学生耳熟能详的谚语、歇后语是增添课堂情趣的法宝。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言看似即兴而为,其实内涵丰富,它需要教师拥有广博的知识、深厚的阅读积累和敏锐的洞察力。因此,我们必须不断充实自己,融入自己的智慧和情感,这样才能提炼出具有艺术性的精彩的评价语言。

三、用富有启迪的引导。架设语文学习创新的桥梁

众所周知,如果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言对错误姑息迁就,一味肯定,或是将注意力集中到无关紧要的细枝末节上,不敢说否定的话。那么这样的课堂评价也只是形式而已。所以要优化课堂评价语言,教师必须善于发现问题,有效引导。

在教学《在大熊猫的故乡》一课时,笔者任教班的王涛把第一段朗读得跟唱歌似的,同学们都听笑了。面对这个情况,笔者也笑着说:“面对这样美的景色,你是不是愿意吟诵一下?一时半会作不好曲,那就大声地朗诵好,也是一样的。”课堂上立即发出一片笑声。笔者又借势引导:试试你的本领吧!当学生再读书时,果真有了味。

上一篇:群众意见受理制度下一篇:房屋建筑工程质量保修告知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