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学习心得体会

2024-10-16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学习心得体会(精选11篇)

1.《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学习心得体会 篇一

学习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点滴体会

通过学习《新课标》我认识到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更进一步认识到了新课改的重要性。在教学实践中,我是这样理解及这样做的:

一、熟读教材,把握教材的特点

作为教师的我拿到教材后一定要弄清教材与《新课标》的联系、教材各教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弄清教材各种编辑设计的意图和着力点,这样才能准确地制定教学目标,把握教材的重难点,有效地实施语文教学。如:一年级的语文教学目标和中、高年级的教学目标不同,刚教过中、高年级语文的我会在课堂上过多的讲解课文,而未将重点放在识字教学上,进而对学生提出过高的要求。

二、走进教材,让学生体验作品

语文课程含有丰富的情感和人文内涵。对人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对学生心灵的震撼是极其深远的。所以要把学生带进教材,引导学生去体验、去发现、去感悟语言文字之美,作者情感之美、文章意境之美。如学《小池》这首古诗时,我会问你看见了什么?教师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细细品读,感受文中的情感美、语言美、意境美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创作欲,从而更加热爱古诗古文。

三、敢于放手,树立学生主体地位

在新课标的理念指导导下,我在教学工作中会时常提醒着自己做到以下几点:

(1)多鼓励,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课堂上任何一个学生大胆的举手回答问题时一定不要吝啬你的鼓励;

(2)多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一年级的学生要求能按笔顺规则书写,一定要注意间架结构感受汉字的形体美,要求学生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我们应该严格要求学生的每一次书写作业和学习习惯。由于学生家庭作业本不统一,导致生字书写的大小、格式不统一,个别学生作业不整洁,老师亲自给学生买本子,严格要求,让学生重新做家庭作业;

(3)多探讨,培养学生好的学习方法,一年级的学生识字量很多,每篇课文都有10多个二类字要认识,孩子们喜欢拍手,做动作,课堂上我们和学生一起商量加入动作帮助记生字,如记“阴”不仅可以用熟字加偏旁呵熟字换偏旁,我们还能加入动作一起记,“阴”字是左右结构的字,左边双耳旁,右边月字边,和起来是阴天的阴。这样多变的方法为学生解决了枯燥无味的熟记二类字的环节,激发了学生的识字兴趣。通过教学任务的完成,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

四、不断创新,倡导新教学模式

新课标鼓励创新,积极开发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语言积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熏陶感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我与家长共同配合,一同鼓励学生采用各种手段扩大阅读面,例如上学期我班开展了读书分享会,孩子们带来自己喜欢的课外书推荐给同学,上学期我们全班利用课间谈话时间共同阅读《不一样的卡梅拉》,绘本故事之中夹杂的天文、地理知识,孩子们很感兴趣,本学期我利用课余时间与孩子们分享成语故事,他们积累成语的同时也扩大了知识面,从而激发了阅读兴趣,让学生成为支配课余时间的主人,更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以上是我在学习《新课标》之后的点滴实践,总之,我们应该不断总结、反思,要在《新课标》的引领下,引领好学生,与他们共同成长,共同进步,为语文学习生活开辟出一片新天地!

2.《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学习心得体会 篇二

一、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 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1. 突出语文学科特点, 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就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在如何让学生切身感受到语文作为一门工具性学科的实用价值时, 《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以下简称为《新课标》) 提出:“在口语交际教学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情景中进行, 努力选择高中学生关心的、贴近生活的交际话题, 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 不必过多传授口语交际知识。鼓励学生在各科教学活动以及日常生活中锻炼口语交际能力”, “鼓励学生组织文学社团, 创办文学刊物, 积极向校内外报刊投稿”, “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设计多种形式的活动, 例如, 学做节目主持人, 给初学普通话的人正音、开设文章病院、举办语言的疑难杂症征答活动等”。通过开展这一系列的活动, 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不意味着死记硬背一些诗词、段落文章, 语文离他们的生活也不那么遥远, 而是与他们的生活学习息息相关, 使他们产生一种对学习语文的需要, 变“要我学”的思想为“我要学”的心态, 从而激发学习动机。

对于如何让学生体验语文的人文性、感受语文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的问题, 《新课标》也提出了一些相关措施。例如, “阅读文学作品, 应引导学生设身处地、身临其境地去感受, 重视对作品主体形象和情感基调的整体感知和直觉把握, 关注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 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 “应在教学中加强诗文朗读和诵读, 在朗读和诵读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 得到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精神的陶冶”。高中学生正处于半成熟半幼稚的人生阶段, 他们面临着许许多多的迷惑与困难, 他们可能因学业成绩的不理想而痛苦彷徨, 他们可能因人际关系的不良而闷闷不乐, 他们可能因向往一份美好的感情却不能拥有而心烦意乱, 他们也可能面对自己的未来而迷惑。这时语文就是解开这一系列的心结的金钥匙, 因为很多优秀文章中蕴涵着丰富的精神营养和人生哲理, 学生通过阅读一系列的优秀文章和名人传记, 领悟人生的真谛, 感古今文人墨客, 体中外名流大家, 使之在情感上恋恋不舍。

2. 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求知欲和好奇心是内部动机最为核心的成分, 他们是培养和激发学生内部学习动机的基础。教育实践证明, 创设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的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创设问题情境是指提供的学习材料、条件、实践能使学生产生疑问, 渴望从事活动, 探究问题的答案, 经过一定的努力才能成功的解决问题。有效的教学在于形成一种使学生似懂非懂、一知半解、不确定的问题情境, 由此产生的矛盾、疑惑、惊讶最能引起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产生学习的愿望和意向。《新课标》中就提到“教师要为学生的阅读实践创设优化的环境, 提供良好的条件, 充分关注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 而不要以自己的分析讲解来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应鼓励学生敢于批判质疑, 在讨论中发表不同意见, 要尊重学生的个人见解”。这就告诉了广大教学者要善于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进行情境的创设, 惟有在这设定的情境中, 浮想联翩, 思接千载, 视通万里, 如骨鲤在喉不吐不快, 要是离开了这具体可感的情境, 也就无话可说, 那阅读课也就只能变成干巴巴的讲授课了, 出现“老师在上面自我陶醉, 下面睡倒一大片”的悲哀情景了。

二、提高教学的艺术性和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

提高教学的艺术性, 维持学习动机。《学记》里有说“亲其师, 而信其道”, 对于学生来说, 最具有影响力和最富激励效用的就是好的老师了。“好的老师”不仅仅是指教师的人品师德, 更是指教师的教学水平。我们经常看到:一样的教学内容, 经过不同的教学处理, 会产生完全不同的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采取最佳的教学形式和方法, 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新课标》里提到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例如, 在教学诗歌和散文时提倡举办诗歌散文朗诵会, 在小说与戏剧的教学时可组织小说、剧本阅读欣赏的报告会、讨论会, 交流阅读欣赏的心得, 等等。通过变化教学形式, 让学生对每节课的内容都有新鲜感, 处于欲罢不能的学习境地。

三、设置适合的目标, 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

《新课标》中清楚的提到“选修课的设计, 必须以课程目标和学生的需求为根据, 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现状, 既要有新内容新发展, 又不能超出学生可能接受的实际水平。不能把选修课上成对于必修课的补习课和应考的复习辅导课, 也不能照搬大学里的选修课, 和必修课一样, 选修课的教学要求应该设定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有关研究表明, 根据学生的现有水平, 设置一定的教学目标, 让学生体验成功喜悦是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学生在学习上获得成功, 体验“自我有效感”, 得到积极的情绪体验, 有助于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动机。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中要让学生产生一种“跳一跳, 摘桃子”的感觉, 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一次成功的体验又推动第二次, 语文教学可以在作文、口语交流等学习板块中, 给予学生启发诱导和鼓励, 帮助学生获得成就, 体验成功的喜悦, 从而使学习语文的动机不断地加强。

从以上的分析来看, 我国《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措施, 并且这些措施是合理有效的。

参考文献

[1]莫雷.教育心理学[M].广东: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2]张晓东.论高中生语文学习动机的激发和培养[J].语文建设.

[3]王晓英.国有民办高中学生语文学习动机的调查与教学策略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3.《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学习心得体会 篇三

关键词:小学教育 汉语 新课程标准

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应该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立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作为专门培养小学教师的小学教育专业应当秉承此理念,培养优秀小学教师。就此问题,我们研究一门语文方向的基础课——汉语基础,探讨它与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衔接问题。

受中文系传统语言教学的影响,当今汉语教学多是重视理论教学,脱离语用实际,学习者不仅有枯燥感,理解困难,甚至有人认为不够实用。如果脱离了小学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闭门造车”必然会导致“曲高和寡”。在反复阅读和学习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和深入小学课堂去体验和感悟教学过程后,我更深刻地认识到必须面向小学语言教学实际,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综合改革,使教学变得更为实用有趣。

一、 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观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对于大学生而言,更应要求其通过课程学习提高人的素质、形成人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体系,并为人的可持续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这也是大学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一个主要途径。马斯洛说过:“课程的功能不仅仅是提供知识,而且是通过知识达到人的个性自由和解放。”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面临的首要发展目标是:提升自身素质,适应小学教学。汉语基础课程必须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观,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实现实用有趣的课堂,让学生自觉地从“受教者”成长为“施教者”,并亲身实现新课程改革的目标。

二、面向小学,把握语文教学特点

小学教育专业主要培养未来的小学教师,现行的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教材很少考虑教学对象今后工作的需要,现有教材体系在人才培养上是从理论到理论,很难胜任小学语文教学实际的需要。根据小学语文教学中现代漢语和古代汉语的应用比例,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对现代汉语知识要求比较详尽全面,如汉语拼音、汉字书写、现代文阅读鉴赏、口语交际等;而对古代汉语内容涉及相对浅显简单,只需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显文言文。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确定两部分的教学比重,现代汉语教学所用课时多于古代汉语,基本上按照2∶1的比例安排。同时,对于学生理解困难和理论性过强,且小学教学中不常用的知识,就忽略或“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对于小学教学中常用知识、基础知识和重要知识点要详讲,达到“知其然而后知其所以然”。以下具体谈谈如何把握语文的教学特点。

1.语音教学

新课标中要求:“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所以,传统教材现代汉语中有关“音位”的内容,学生难以理解,且与小学语文教学的实际关联不大,可以删除;而汉语拼音的内容则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拼音是学生识字的工具,入学新生必须集中学习六周左右的汉语拼音,具备独立阅读注音文字的能力。要知道,在现代汉语知识系统中是不涉及整体认读音节知识的,整体认读音节是为了方便小学生学习而采取的一种教学方案,其主要组成部分是:(1)平舌音与-i(前)拼成的音节(如:zi、ci、si)和翘舌音与-i(后)拼成的音节(如:zhi、chi、shi、ri);(2)《汉语拼音方案》中关于y和w的拼写规则(yi、wu、yu、ye、yue、yuan、yin、yun、ying)。小学汉语拼音教学中,不再涉及以上难以理解的问题,而直接把这16个音节定为整体认读音节,淡化零声母问题,简化了教学内容。

还有现代汉语系统和小学教学体系中,对于声母和韵母的界定也不尽相同。小学语文中用两拼法和三拼法解决了复杂韵母的拼读问题,如:uan——u+an,使教学更为简单顺畅,小学生学起来也容易了许多。

2.汉字教学

新课标中,第一学段要求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所以汉字教学,特别是笔顺笔画的书写规则,偏旁部首分析,更是要规范严格,按照小学语文教学最新笔顺笔画要求进行,避免课程所学内容与小学语文教学实际脱节。这也应是课堂教学和训练的重要内容。在信息时代的冲击下,针对现代大学生习惯键盘,轻视书写的特点,必须加强训练。

三、构建新型教学模式

相对于形象生动的文学教学,语言教学往往显得比较沉闷,不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重视,用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肯定会事倍功半。教师尽量少讲、精讲,讲一些关键内容,课堂中贯穿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发现问题,主动质疑,而后,指导学生去观察研究,形成“精讲——多问——引导——探究”的教学模式。

也可以把新课程理念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搬到大学课堂。既可以提前布置新内容的讲授,鼓励学生自己讲;也可以是对某一问题的阐述,让学生畅谈个人观点,自圆其说。这些都可以成为学生熟悉知识、提高技能的好机会。列举身边的例子,更为亲切生动。如现代汉语中的名词一般不受副词的修饰限制。但在现实生活中却存在着“很淑女”之类的说法,我们该怎么去认识呢?还有“土豆炖牛肉”是否为主谓宾格式,“土豆把牛肉给炖了?”这些问题存在于生活中,却又是例外,应用于教学有助于增进学生探究问题的热情,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在对问题现象的探索中总结发现规律。

汉语教学应该是开放的,不是封闭的;是切合实际、脚踏实地的,不是高高在上、虚无缥缈的。所以既要努力做到“科学而有用”,又要做到“教学合一”,培养社会欢迎、能胜任小学工作的高水平教师。

参考文献:

[1] 汪国胜.关于现代汉语教学的几点思考[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1).

[2] 黄伯荣.现代汉语课的内容[J].语文建设,2002(2).

(责编 张敬亚)

4.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 篇四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

新学期开始,在学校语文科组的组织下全体语文教师学习的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学习新课程这段时间,我对过去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了反思,用新课程的理念,对曾经被视为经验的观点和做法进行了重新审视,这给我在小学语文教学上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认真学习了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教学目标更明确了。以前,老师滔滔不绝一节课,但学生收效甚微,语文能力没有得到培养。然而,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一是主张实现教学上的主体性,一是强调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这对语文老师来说又是一次新的挑战

新的语文教材将努力贯彻新课程的指导思想,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和合作学习方面会做出许多有益的探索,而不再像过去那样老师一为的灌输,学生只是一个听众,没有太大的发挥自主性。新课程则是明确规定认可和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见解,引导他们自主学习。指导他们逐步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特点的学习策略,并能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来不断地调整学习策略。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帮助他们形成以能力发展为目的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通过体验、实践、讨论、合作和探究等方式,发展听、说、读、写的综合语言技能。要为学生留有空间和时间,使学生有机会通过联想、推理和归纳等思维活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获得经验,增强自信,提高能力。

新课程还明确规定教师的评价需要多样化,回头想想自己,这方面做得还不够好,课堂上时常出现不错、还行、好、真好这些没有深度的评价,老师的语言魅力没有展示出来,不能更好的感染学生。课堂上老师还应注重培养学生间的互评,这样更能体现新课程提倡的培养学生自主性,更能体现教师尊重学生。现将这次新课程学习总结如下:(1)通过学习我深刻体会到新的课程标准是根据时代的需要,对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提出一些新的要求:比如,要求学生会略读和浏览,掌握搜集和处理信息(包括网上学习)的能力;将听说能力整合为口语交际能力,特别提出了口头交流和沟通的要求。提出了写作和生活实践紧密结合的要求。提出阅读、书写与写作的速度要求,并有量化指标。更重要的是注重了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养成,并将其作为了学习目标。

(2)通过学习,我真正确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我们应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

(3)教学中,我们应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教师参与学生学习活动的行为方式主要是:观察、倾听、交流。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可以调控教学,照顾差异,发现“火花”。教师倾听学生的心声,是尊重学生的表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既有认知的交流,更有情感的交流,既可以通过语言进行交流,也可以通过表情、动作来实现交流。

(4)在教学进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语文课程标准》首次对义务教育阶段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方式。即要求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强调在综合性学习中具有合作精神,培养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突出自主性,积极主动地参与,特别要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除此之外,对阅读、写作和学习方法三方面也有很明确的表述。提倡独立阅读、自主阅读、探究性阅读、创造性阅读。鼓励自主写作、自由表达,有创意的表达。在学习方法上,鼓励有独到的见解,鼓励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和策略学习。

5.《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学习心得体会 篇五

一、朗读好关键词

词不离句,句不离词。在指导朗读时,如果老师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去朗读,往往事半功倍。请看下面的几个教学片断:

片段一

生:“帘子一起,只听‘咔嚓’一声,鬼子兵应声倒地。鬼子军官‘哇呀’一叫,回头就跑。说时迟,那时快,嘎子见他要跑,急忙‘咣当’把门一关,鬼子军官身子才窜出半截,便夹住了后退,栽在台阶上,来了个嘴啃地。”这两句话写出了鬼子的机智勇敢。

师:大家同意吗?如果读得再好一些会更好。这两句话连续用了三个象声词,读好这三个象声词,你的朗读就吸引人了。自己先练一练。

生:自由练读。

生:(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这位男生故意把象声词读得重,还拉长了声音,读后同学们不约而同地鼓掌。)

师:其实这一段的象声词还有两个——“咔咔”“啪”,一段话里,连用5个象声词,这在我们学过的课文中是没有的,读好这些象声词,会使我们的朗读很生动,很有趣。来,同学们共同齐读一遍这段话,再体会一下象声词的妙用。

生:齐读。

片段二

生:“这时,有两行浊泪从老羚羊的眼眶里涌出来,然后,它缓缓地站起来,一步一回头往草坡上走。”这句话很感人,我体会到老羚羊很感激司机和那位科考队员。这里的“涌”“一步一回头”用得很恰当。联系下文我知道“一步一回头”其实是老藏羚羊为司机和科考队员带路。

师:你读书真细心。那“涌”怎么好了?

生:我也说不出来,反正就是觉得好。

师:谁来帮帮她?

生:(这位同学思维积极,发言精彩,我和同学经常叫他小老师。)“涌”可以看出它的眼泪流得快,流得多,也可以看出它当时不仅感激,还很感动。(其他同学热烈鼓掌。)

师:你读出了文字背后的含义,太了不起了,难怪大家都叫你小老师。

师:同学们,你们读书读得投入、细心,老师很欣慰。其实,这句话里还有一个词语用得也很恰当,找找是哪个词。

生:缓缓。(连找几个学生都说是“缓缓”)

师:知道为什么好吗?(在老师的点拨下好像发现了新大陆,兴致特别高涨,纷纷发言。)

生:前面说老羚羊受伤了,如果用“很快”就不符合实际了。

师:有道理。

生:“缓缓”也可以看出老羚羊对司机和科考队员很有礼节。

师:你的思考很独特。

生:这里的“缓缓”与前面的“飞奔”“扑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读起来很感人。

师:是的。

生:我觉得这里的“缓缓”也表达了作者对老藏羚羊的敬佩。

师:你们同意吗?

生:同意。

师:请同学们带着对老羚羊的敬佩之情再读读这句话。

生:……(先指名,再齐读。)

师:同学们读得真好。是啊,“缓缓”一词用得太恰当了,它包涵了丰富的内容。刚才同学们的发言都很精彩,但我偏爱最后一个同学的发言,因为他说的不是一个特例,而是这篇文章与其他文章不一样的地方,文中像这样的叠词还有几个,请同学们快速找出来。

生:纷纷、静静、悄悄、默默。

师:除了这样的叠词,文中还有abcc 和abb形式的叠词,看谁找得快。

生:气息奄奄、小心翼翼、湿漉漉。

师:是啊,这些词语都用得很恰当,请同学们细读这些词语所在的句子,看看这些词语好在哪里。

片段三

生:“一过‘黄梅’,菱叶们便争先恐后地涨满池塘,把水面挤得密密匝匝。”老师,这句话写出了菱叶长得很快。

师:能不能具体地说说哪个词语写出了菱叶长得很快?

生:争先恐后。

师:什么是“争先恐后”?

生:菱叶争着长大,害怕自己落后。

师:“争先恐后”仅仅写出了菱叶长得快吗?(无语)

师:你平时用“争先恐后”的时候一般都是写谁?

生:写人。老师,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不仅写出了菱叶长得快,还写出了菱叶的可爱,同时也表达出了作者对菱叶的喜爱。

师:你真会读书,真会思考。

师:所以读这句话的时候要突出——争先恐后,语速要——快一些。谁再来读这句话,读出菱叶长得快。

生:(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师:这句话里还有几个词语用得很恰当呢,找找看。

生:涨满、挤、密密匝匝。

师:这些词语也是写菱叶长得很快吗?

生:不但写出了菱叶长得快,还写出了菱叶很茂密。

师:是啊。所以,读这句话的时候一定要重点关注——涨满、挤、密密匝匝。谁再来读读这句话?

生:(一生有感情地朗读后齐读。)

在读书时,大多数学生往往喜欢抓面,说得比较笼统,如果老师不及时指导,那些恰如其分、生动传神的词语常常被学生视而不见,而这些词语,恰恰是文章的点睛之处,恰恰是指导朗读的最好抓点,老师在备课时吃透这些词语,指导时会轻松自如,游刃有余。学生通过这些词语理解了句子所表达的意思,体会了作者的情感,掌握了朗读的方法,读出了感情,就会受益匪浅。

二、朗读好修辞

小学课文无论写人、写事、写景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这些文章常常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使文章生动吸引人,读来耐人寻味。在教学时,教师要指导好修辞的读法,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片段一

生:我觉得塔木钦草原很大,我是从“它是多么像海啊!”这句话读懂的。在这里作者把塔木钦草原比作海,说明它很大。

师:很大用这一课的词语就是——

生:广袤。

师:对。用四字词语可以说——

生:一望无际、无边无际、一望无垠。

师:谁再来读读这句话,使人一听就觉得塔木钦草原像大海。

生:(一位女生读,她读得太温柔,读后其他同学纷纷举手。)

师:你读得很认真,但给人的感觉不像大海。谁再来试试?

生:(一位男生读,突出了像大海,读得很有感情。)

师:你们看,读这句话的时候,读好“像大海”,这句话就读好了。

片段二

生:“在书法家的笔下,它们更能发生无穷无尽的变化,或挺拔如峰,或清亮如溪,或浩瀚如海,或凝滑如脂……”这句话运用了排比和比喻的写法,突出了汉字在书法家的笔下变化无穷,读起来也朗朗上口,我很喜欢这句话。

师:你能把这种变化读出来吗?

生:……

师:好像变化不大,谁再来?

生:……

师:你突出了挺拔如峰、清亮如溪、浩瀚如海、凝滑如脂,读出了山峰、小溪、大海……的特点,所以给人以变化无穷的感觉。你读得真好,请再读一遍。

生:(刚才的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后全体学生齐读,效果可喜。)

片段三

师:“在人类古老的长河中,有哪一个民族能像中华民族这样拥有如此丰富的书法瑰宝呢?”不改变这句话的意思,可以怎么说?

生:在人类古老的长河中,没有一个民族能像中华民族这样拥有如此丰富的书法瑰宝。

师:作者为什么不这样写?

生:反问句表达的感情更强烈。

师:你来读一读这句话?

生:……

师:读得很有感情。文中这样的句子还有一处。请画出来。

生:看着这些单个的,有色彩,有声音,有气味的字,怎能不诱发你调动这些语言的情绪呢?

师:读得真好。下面大家把这两句话齐读一遍,再次体会作者对中国汉字的热爱之情。

片段四

生:“看,太阳露出头顶了,太阳露出眉毛和笑脸了,太阳,跳起来,跳起来了!花草树木一下子都睁开眼睛,欢快地唱着歌,摇晃着手臂;小鸟向四面八方报信:太阳升起来了!快起来吧,快起来,迎接一个新的黎明!”我很喜欢这段话,这段话把太阳、小鸟、花草树木当作了人来写,读起来亲切、活泼、生动。

师:可是你刚才的朗读不够活泼,好像很成熟,能不能再来读一遍?

生:……

师:比刚才有进步,还是成熟了点儿。谁再来读?我这次找一个平时非常活泼的学生读。

生:(这位女同学平时爱在我面前撒娇,读得有滋有味,赢来了雷鸣般的掌声。)

师:掌声是大家对她最好的肯定,你们能像她这样读吗?

生:……(齐读得很有感情。)

师:如果加上表情和动作会更好。谁先来试试。

生:……

师:太阳笑得灿烂,花草树木的手臂摇晃得可爱,小鸟报信的姿势很传神,你真棒!大家一起带着表情和动作读一读,好吗?

生……(读得绘声绘色,动作做得可爱有趣)

三、朗读中展开想象

在朗读中,展开合理的想象,与文本和作者对话,这样会读得更投入,更有感情。

片段一

生:“多么美丽的圣诞树呀,这是她见过的最大最美的圣诞树。圣诞树上挂着许多彩色的圣诞卡,那上面挂着各种各样的美丽图画。树上还点着几千枝蜡烛,一闪一闪地好像星星在向她眨眼问好。”我觉得这几句话写得很美,我仿佛看到小女孩很幸福。

师:你理解得很准确。如果在读的时候想象一下美丽的画面,相信你读得会更好。再来试试,好吗?

生:……

师:有进步。老师也想读读这几句话,可以吗?

师:……(掌声)

师:说说你为什么给老师鼓掌?

生:听了老师的朗读,我仿佛真的看到了美丽的圣诞树。

师:我在朗读的时候一边读,一边想象着小女孩的心情和她看到的美景,所以就读得比较好,你们也做到这样,一定也能读好的。自由练习练习吧。

生:……(读得大有进步。)

片段二

生:“日”这个字,使我感到温暖,而“月”却又闪着清丽的光辉。“轻”字给人飘忽的感觉,“重”字一望而沉坠。“笑”字令人欢快,“哭”字一看就像流泪。“霜”好像散发出一种寒气,“幽”字一出现,你似乎进入森林或宁静的院落。——我觉得这几句话都生动地写出了汉字独特的性格。

师:可是听了你的朗读,我觉得“日”不是“日”,“月”不是“月”,“哭”不是“哭”,“笑”不是“笑”,成了四不像。(生哈哈大笑)谁能比她读得好?

生:……

师:比刚才的同学读得好。如果大家在读的时候想象一下每个字给人的感觉,就会读得更好。

生:……(自由读。很多学生读得很投入。)

生:……(指明读。这位同学平时情感丰富,每句话都读得很传神,他或快,或慢,或轻,或重,或故意拉长语调,赢来了大家的一致喝彩!)

师:读书是要想象的。只有入景入境地朗读,才会读出作者表达的意思和情感。

6.《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学习心得体会 篇六

下姚小学:刘玉

今天的新课程标准的学习,时间虽然很短,但使我对新课程标准有了深刻的认识。《新课标》对语文课程的重要性有了进一步的阐述:它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下面我浅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语文课程概念更加明确。语文是什么,历来没有定论,一千个人会有一千种答案,有的说语文是“语言文字”,有的说语文是“听说读写”,有的说语文是“语言文学”,还有的说语文是“语言艺术”。2011版新课标告诉我们,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我们每天学语文,到底是为了什么?归根结底是为了“运用”。这才回到了语文的本源。比如我们每上一节语文课,或教学生学生字,或教学生学词语,或教学生学阅读,或教学生学习作,无论我们怎么教,最终目的还是让学生把这些学到的知识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这也正是说语文课程具有“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特点。

二、写字教学更加重视。课标(2011年版)除了在四个学段都对“写字姿势”和“书写习惯”提出要求外,还明确指出:“按照规范要求认真写好汉字是教学的基本要求,练字的过程是学生性情、态度、审美趣味养成的过程,每个学段都要指导学生写好汉字。”“第一、第二、第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要在日常书写中增强练字意识,讲究练字效果。”此外,还在习作教学中对写字也提出要求:“要关注作文的书写质量,要使学生把作文的书写也当做练字的过程。”其实,新课标明确提出要求,“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现在人们对字的书写的确令人担忧。大街小巷的广告牌上,孩子们的作业里错字、别字随处可见。孩子们写字的态度也不够端正。如:对写错的字,马虎涂改,不喜欢寻找错的根源。这些种种的现象,都是因为我们在教学中对写字这个环节没有严格地抓。或是在一、二年级的时候抓得紧些,到了中、高年级便放松了。高估了孩子们的自觉学字能力。2011版新课标明确提出了这样的要求,老师们在今后的教学中首先要保证自己能写一手漂亮、规范的汉字。

三、阅读要求更加贴切

我国有句“熟读唐诗三百首,不能作诗也能吟”的俗语有。由此可见“读”在学习语文中是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我们看到有些语文教师却对“读”束之高阁,在阅读教学中去搞新花样。教师纯粹“为讲而讲”,学生纯粹“为学而学”,“方法”看似灵活多样,课堂也颇显热闹,可学生学完一段时间后实质却知之甚少,遗忘很快。“读”得好会让人受益匪浅。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读背无疑是积累语文素养的好方法。读背是自悟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反复诵读才能真正体会课文的意味、情趣和文气。

三、习作的要求更加合理。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注重乐于写作和自信,注重发展个性,注重打好基础,从而降低了写作教学要求,不再要求小学生“会写简单的记叙文”。中年级只要求“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高年级仅仅是“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只要求“内容具体,感情真实”和“能根据习作内容的需要,分段表述”。这些都比过去低得多了。作文的本质在于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有话则长、无话则短,2011版课标回归“习作”的定位,有利于贴近学生实际,学生自由表达真情实感,扎扎实实打好作文的基础,我们追求的是静下来搞语文、学语文、品语文。

四、对教师的要求更加高。教师将自觉地完成终身学习的任务,不断更新知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开放式教学和探究式和讨论式学习,结束了教师凭借一本教科书和一本参考“打天下”的历史,要求教师不但要为学生解答问题,还要为学生提供寻找辅导材料的线索。因此,教师必须建立和实践终身学习思想,才能实现自我完善与自我发展。

7.对小学语文新课程标的探析 篇七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 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 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的重要地位。笔者认为新课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学生应具备的基本语文素养的内涵是丰富的, 课程目标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表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设计展开。这里体现了工具生和人文性相统一的思想, 包含了扎实的基本功的培养和潜在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开发。

语文素养重在“综合”, 它以语文能力 (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 为核心, 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审美情趣、思想道德、思想品质、学习方法习惯的融合。这种素养不仅表现为较强的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的能力, 而且也表现为有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 以及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 一句话, 语文综合素养是适应生活需要的、整合的、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语文素养。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关于语文教育的特点, 需要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1、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

将语文课程和自然科学类的课程进行比较, 可以看到, 语文课程中具有大量具体形象的、带有个人情感和主观色彩的内容。因此, 语文教育特别需要提倡师生之生平等对话, 也特别需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有独特创新的理解。

2、语文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 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3、语文学习重在感性把握

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 学生学习母语, 因为有早已具备的语言心理机制为基础, 具有对本国本民族文化背景熟悉的有利条件, 有丰富的学习资源, 有大量的实践机会, 因此, 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 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4、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语文教育具有重要的影响

汉字是平面型方块文字, 是形音义的综合体;汉字的形音义之间本来都存在一定的理据, 汉字丰蕴涵着丰富的文化信息。长期以来, 汉语和汉字对中华相互影响, 也相互适应, 汉语和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作用, 对语文教育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因此, 语文课程要充分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向的影响, 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自主、合作、探究”是适应时代要求和语文教学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这种方式是指学生, 在教师的启发和帮助下, 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小组学习、全班学习的群体作用, 在合作中学习、丰富语言的积累, 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精神。

要帮助学生形成新的学习方式, 特别要注意以下几点:

研究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语文的特点, 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需求;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心、求知欲和进取精神;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鼓励学生的根据自己的特点和需求自主学习, 鼓励想像、质疑和创新。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省略的语文课程

语文课程植根于现实, 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 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 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 提高学习效率, 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 应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 并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 应当密切关注当代社会信息化的进程, 推动语文课程的变革和发展。

8.《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学习心得体会 篇八

【关键词】语文 课程标准 改革 亮点

只有深刻把握语文新修订课程标准改革的亮点和难点,才能更好地深入落实课程标准,提高语文教学效率。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把自己的研究心得简要总结,供同仁参考。

新修订语文课程标准较以前有新的突破:一是更加明确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注重学习方式的改革;二是系统提出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三个维度的目标。更加重视隐性目标、人文精神、情感的体验等。三是强调综合性、跨学科、跨领域学习,打破学科中心论,重视语文和生活的联系。关注课程的现代意识,重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些突破无疑成为课程改革最引人注目的亮点。

一、课程目标呈现全面性

学生的身心应是一个和谐发展的整体,语文学习的每一个活动,都会引起学生知识、能力与情感诸多方面的变化。课程标准正是从这一新的视角,将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这三方面整合,列为语文课程追求的目标,既体现了教学中应倡导的“以学定教,主体凸现”的学生主体性,又体现了认知与情意的统一、结论与过程的统一。在以往教学实践中,由于种种因素影响有相当多的学生对语文学习没有兴趣,简直是在沉重压抑下度日,这是语文教育莫大的悲哀,而像于漪老师那样,适时自然地融入情感教育,注重学习“过程和方法”这正是课程标准所大力倡导的,也是极富创意的,现代教育学论认为,各门学科都必须摆脱唯知主义框框,力求做到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和谐统一。这正是课程标准力求达到的目标。

二、学习方式显现多元性。

变单一、被动的语文学习方式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和操作实践等多种学习方式,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根本变化,成为这次课程改革的最亮点。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出“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不难看出“综合性学习”这一要求,第一,打破了“学科中心论”。最终是为了培养综合能力。第二,要重视体验。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对探究方法的体验,重视参与,培养个性和人格。第三,要培养课程资源意识。自然山水、人文景观都可成为课程资源,培养学生开发利用资源意识,学校语文教育工作者应重视潜在课程的开发和利用。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指学习方式的转变。自主,就是学习过程突现学生主体性。教师要激发、引导学生的好奇心,创造欲,同时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探究学习方法是让学生学会自己去思考、去寻找答案,它不是一项课外活动,是在教学过程中一以贯之的学习方式和态度。决不是那種教师先设定一个答案,然后千方百计引导学生钻入圈套的那种教学,探究的目的不是要学生完成一个课题,发明创造出新的成果,而是培养他们的意识和能力。现代教育论认为,学习方式是决定学习质量的重要环节。因而,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构建旨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势在必行。

三、课程内容凸显开放性

打破学科中心论,强调综合性、跨学科、跨领域学习,重视语文和生活的联系,是课程标准改革最大的突破点,大大拓展了语文学习的内容。课程标准强调:“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的同时,更提出“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学生视野”,这是过去语文教学大纲从未涉及的领域,从而进一步拓宽了语文课程内容的空间。为改变长期以来分科教学形成的知识相隔断的局面,强化语文学科同其它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构建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课程体系,迈开了实质性的步伐。

四、支撑课程彰显新理念。

课程标准以四大基本理念为支撑。其中最突出的是第三条:“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出“综合性学习”的要求。这一理念贯穿于课程标准的始终。首先,强调自主性,语文学习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近年来,美国兴起的构建主义心理认为,学习的过程是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外界的刺激。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毫无疑问,二者的主体是学生,必须十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其次,强调合作性。学生对课文及人物形象理解受多种因素影响,心得各异,体会不同。外国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中国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林黛玉。”就是这个意思,这就特别需要加强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互相取长补短,不断丰富自己。再次,强调探究性,教学过程是引导学生发现的过程,学生对学习对象采取研究的态度,作为一种学习方式,重在学习过程和方法培养,决不是追求学生探究的结论。探究中包含有训练,探究学习不排斥接受性学习。

五、教育过程展现新特点。

新的课程标准倡导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新特点。要求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一是准确把握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语文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反对离开教材思想内容的纯工具训练。二是要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用丰富的人文内涵影响学生的精神领域,注重潜移默化。三是尊重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母语运用水平。四是开辟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注重对潜在课程的开发和利用,重视隐性教育。五是教学中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用心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联想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等。

六、对教师素质体现新要求。

9.学习语文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九

又一轮新的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和广大教师见面了,通过几天的认真研读,我深有感触。作为一名一线的初中语文教师,最大的体会就是教学目标更加明确了。新的初中语文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那么,我们的初中语文在教学中应注意哪些问题呢?

一、语文教学要由单纯传授知识向师生双边活动转变。具体体现在:语文教学内容上的改革,要坚持知识传授、技能训练和智力开发的教育;语文教学方法上的改革,要坚持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处理好讲授与练习、学习与运用、点拨与讨论的辩证关系;要坚持学以致用,实现知识向能力的不断迁移。

二、语文教学要由研究教法向研究学法转变。学法指导不应该只看作是单纯的传授知识,而应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学习活动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鼓励学生自己去主动学习,经过思考、生疑、答疑、创造等学习过程,才能使他们理解和把握语文学习的规律,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学习动力。教师应充分了解本班学生的学情,营造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学法训练,适时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学习,加强能力迁移。

三、结合中学生自身实际要注重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和运用。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语文基础知识不但有具体的要求,还有量化标准。如: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背诵优秀诗文80篇。现在的学生学习基础普遍比较差,在语文教学中要切实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和运用。

四、语文教学中必须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多读好书。要努力营造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课堂上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激活他们创新的欲望,让学生主动去求知。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所以作为语文老师,要学会的是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鼓励他们积极地去发现问题并及时给予他们学习方法上的点拨,做一个优秀的引路人。

10.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学习报告 篇十

新学期开始,我认真学习的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对过去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了反思,用新课程的理念,对曾经被视为经验的观点和做法进行了重新审视,总结如下:

(1)通过学习我深刻体会到新的课程标准是根据时代的需要,对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提出一些新的要求:比如,要求学生会略读和浏览,掌握搜集和处理信息(包括网上学习)的能力;将听说能力整合为口语交际能力,特别提出了口头交流和沟通的要求。提出了写作和生活实践紧密结合的要求。提出阅读、书写与写作的速度要求,并有量化指标。更重要的是注重了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养成,并将其作为了学习目标。

(2)通过学习,我真正确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我们应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

(3)教学中,我们应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教师参与学生学习活动的行为方式主要是:观察、倾听、交流。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可以调控教学,照顾差异,发现“火花”。教师倾听学生的心声,是尊重学生的表现。

(4)在教学进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语文课程标准》首次对义务教育阶段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方式。即要求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强调在综合性学习中具有合作精神,培养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突出自主性,积极主动地参与,特别要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除此之外,对阅读、写作和学习方法三方面也有很明确的表述。提倡独立阅读、自主阅读、探究性阅读、创造性阅读。鼓励自主写作、自由表达,有创意的表达。在学习方法上,鼓励有独到的见解,鼓励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和策略学习。

(1)开发并利用好语文教材,发挥教材的多种功能。教材不仅仅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的文本,还承担着丰富学生生活经验,提高人文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等诸多任务。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其开发和利用的重点是研究和处理教材。(2)改变单一的以课本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采取多种多样的能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践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形成并发展语文能力,体验语文学习的乐趣。(3)开展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4)创设多彩的校园环境。将富于生命活力的环境作为课程资源之一,以熏陶学生的情感,促进学生的发展。(5)开发并形成各具特色的校本课程。

(2)

(3)

(4)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渠道,必须适应人才培养的需要,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而推进素质教育,实施创新教育是核心。开展创新教育,作为小学教师,应及时转变教学观念,从小学生的认知能力的实际出发,重视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积极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学会探索和创新。下面我就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谈几点看法。

一、转变教学观念,充分展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第一,老师要树立起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意识。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教学观念支配着教师的教学行为。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很多教师形成了以知识为核心的观念和行为模式,在教学中重视对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能力的培养,而且习惯于把自己的思想强制性地灌输给学生,扼杀了学生头脑中的新想法,更不用说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能力。要想培养创新型的学生,教师必须要转变观念,从“以教师为主,以知识为核心”的传统模式教学观念向“以学生为主体,知识与能力并重”的开放教学观念,树立起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意识。

第二,设计课堂结构,充分展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以往的数学课堂教学,主要突出以几大板块、几大结构来完成教学任务,教学程序的结构设计,突出了教师的引、教师的导,因而学生能较好地掌握书本知识。但学生的思维空间受到束缚,不能很好地得到发挥,尤其是到了高年级,学生的知识积累到了一定程度,思维比较活跃,仅仅学习书本上的新知识远远不能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我认为,小学高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他们可以通过预习,看教学参考书,初步理解要学的知识,并能提出自己的见解、看法以及所想到的、发现的、疑问等。特别是学生自己的看法、见解有利于学生主体思维的个性发展。以新授课为例:

一是预习交流。先四人小组相互交流预习认识,相互提高,训练人人思考的能力、表达的能力,为进行全班交流作充分准备,提高回答问题的信心。然后每一小组的代表发言或是自由发言,把自己想到的、看到的展现给全班同学,相互学习、相互补充,完善对要学知识的认识。这样不仅能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还能有效地扩大学生接受的认识面,学生敢于想象、积极思考,突破了书本知识的局限。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效性提高的几点看法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都在努力学习和实践着新一轮课程改革所倡导的理念,课堂上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活力和生机,教师运用录音、录像、电脑、教具、挂图、卡片等多种手段;游戏、故事、实践操作、媒体渲染等多种形式创设教学情境,极大地丰富了数学课堂,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和探索的空间,创设了合作互动,平等对话的平台。但是,我们也发现,有些教师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诸多的操作材料,学生却是为“操作”而“操作”,为“讨论”而“讨论”,为“合作”而“合作”,表面上热热闹闹,但教学活动是游离于教学目标之外,效果不理想。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师深思,下面就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谈谈我个人的几点浅显看法。

一、课堂教学的现状

为了推进课程改革的发展,探索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首先,我们就得谈谈当今课堂教学的现状,也就是说存在的问题,通过调查、听课、亲身经历,与同行交流和向专家请教,我认为当今的课堂教学存在如下的问题。

1、有的课堂,在“参与”和“活动”的背后,显露出浮躁,形式化倾向,学生内在的思维和情感并没有真正被激活,典型表现在“自主”变成了“自流”,课堂展现的是学生肤浅表层的,甚至是虚假的主体性,失去的却是教师有针对性进行的引导、点拨和具体帮助的重要职责。

2、有的课堂,有“温度”无深度。课堂上学生“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虽然让人感到热闹、喧哗,但极少让人怦然心动,究其原因,就是课堂缺少思维的力度和触及心灵深处的感受。

3、有的课堂,合作有形式却无实质。学生之间在缺乏问题意识和交流欲望的背景下,而应付式、被动式的进行“讨论”,缺乏平等的沟通和交流,尤其是

缺乏深层的交流和碰撞。

4、有的课堂,探究有形无实。学生只是机械地按部就班地经历探究过程的程序和步骤,缺乏好奇心的驱使和思维的探险以及质疑,从而导致探究的形式化和机械化,变成没有内涵和精神的“空壳”。

5、有的课堂,一些数学内容机械地套上创设的情境,牵强附会地联系实际,过多地强调生活来源,其结果是既浪费了宝贵时间,又妨碍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真正理解。

二、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效性的途径、方法、策略

1、让学生面对数学现实——准确把握教学目标

执教者要多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设计教学,找准教学的起点,突出数学的重点,突破数学的难点,捕捉教学的生长点,使教学目标切合教学的实际。

为什么学生面对老师精心设计的提问无言以对、毫无兴趣?有时还会出现学生面对“精彩的画面”视而不见,毫无兴趣?根本原因在于教师的教学目标设计脱离了学生的数学现实。思考之后我们应该采取的对策就是:

①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确定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作为执教者,应该做到课前调研。

②数学学习活动的设计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经验基础上,作为执教者,应该抓准切入点。

③教学实际要关注让学生亲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 用的过程。作为执教者,我们应该让学生亲历过程。

2、创设良好的数学学习情境——激发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

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心理特点及教学内容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产生对新知探究的需要。因此这个学习情境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的、有价值的、有挑战性的。

课改以来,“创设情境”成为小学数学课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一些有趣新颖且富有思考价值、具有挑战性的课堂学习情境令教师们眼界大开。

3、选用合适的教学方式——注重学生亲历数学化的过程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必须使学生有机会真正经历“数学化”。因此,应采用多种教与学的方式,让学生在独立思考、探究学习、合作交流中学会学数学,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并在亲历数学化过程中尝试多种体验。比如教学小学数学中求“平均数”。首先让学生亲历的过程是:为什么要学平均

4、把握合作时机,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在数学教学中,应克服小组合作学习中流于形式或作用不大等弊端,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使小组合作学习活动落到实处。

(1)合作学习应选择在学生意见不统一时进行。(2)合作时机选择在解答开放性问题时进行。

“开放性”问题答案不唯一,而一个人的思维能力有限,很难多角度的去 思考,需要合作探究,群策群力才能展示各种结论。当学生把自己的结论依据展示出来,每个同学都可以从他人的思维成果中得到解决问题的不同思路。这样既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活跃了思维,培养了学生全面考虑问题和善于从别人身上取长补短的好习惯,学生不仅能深化对知识的理解,而且能获得学习数学的方法。

5、落实三维目标、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课堂教学的实效性首先取决于课堂教学目标制定的有效性。课堂教学目标制约着课堂教学的进程与发展,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为此,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做好以下几点工作:

①与时俱进地选择好教学内容,扎扎实实地为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定好位,打好桩。(知识技能)

②以满腔的热情、智慧的头脑,敏锐的触角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唤起学生的智慧,启迪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自觉不自觉地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过程方法)

③小心翼翼地呵护孩子的学习热情,想尽办法调动学生地积极性、主动性,全力以赴地保护好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数学的价值,不断地建立正确的价值观。(情感、态度、价值观)

综上所述,要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该:确定好教学的起点、突出教学的重点、突破教学的难点、捕捉课堂的生成点。教学风格朴实一点,双基训练扎实一点,教学容量厚实一点,学生思维活跃一点,教学方式灵活一点。当然,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的去探究!

导读:教学课题升和毫升,教学目标,获得愉快的学习和数学活动经验,教学重点升和毫升的认识,教学难点容量概念的形成和正确读取量杯量筒液体的多少,教学手段及方法,教学过程,创造良好的教学情景,设计意图,在实验中学习数学,二、设计学生喜欢的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玩水”的数学活动,教学预设,教学反思,问题是数学教学的源泉,问题是课堂教学得以推进。

教 学 课 题 升和毫升 教 学 目 标

1、在实际操作活动中,经历了解容量概念和认识测量工具,以及认识“升”和“毫升”的过程。

2、了解容量的含义,认识“升”和“毫升”,知道“升”和“毫升”怎样用字母表示;会读量杯和量筒中液体的多少。

3、积极参与“玩水”的实验活动,获得愉快的学习和数学活动经验。教 学 重 点 升和毫升的认识

教 学 难 点 容量概念的形成和正确读取量杯量筒液体的多少。教学手段及方法 教 学 过 程

一、创设情景

用实物,创造良好的教学情景,吸引学生注意力。

二、探究与体验。在实验中思考、学习。

师生交流

三、实践与应用,巩固所学结合实际生活。设计意图

一、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而言,用实物,来吸引学生,在实验中学习数学,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

二、设计学生喜欢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出问题,让学生在思考和交流中解决问题。

通过学生的亲自操作活动,让学生再次体验容量的概念。

让学生积极参与“玩水”的数学活动,在具体的情境中灵活运用,进一步加深对容量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学生小组合作巩固强化。学生进一步体验容量的概念,加深理解。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练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永远保持旺盛的精力来参与学习活动。教学预设

一、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喝饮料吗? 生:喜欢。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两瓶饮料(出示饮料),你们知道哪个瓶子里的饮料多吗?你是怎样知道的?

生:左手拿的瓶子里饮料多,用眼直接看出来的。

师:今天我们要一起来认识容量单位:“升和毫升”。学了今天的知识,你就可以用数来表示饮料的多少了。(板书课题)

二、新授

1、实验,容量

⑴出示两杯不同颜色的水(高度不一样)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哪一杯水多呢? 生:红色(蓝色)

⑵再出示两个杯子。(大小不同)

师:哪一杯装水多?有什么好办法?同桌互相讨论一下。(出示课件)生:一样多。左边的?? ⑶提出小组合作实验,在实验中考虑有什么好的方法,让学生积极配合,共同解决问题。师:你们都想到了哪些方法?

生1:可以把两个杯子放在一起比一比。

2:可以把一个杯子装满水,再倒入另一个杯子里。

生3:还可以把两个杯子都倒满水,然后再分别倒进两个一样大的杯子里。师:同学们真聪明,你们想出了这么多好办法!(鼓励的语气)小结:哪个杯子装水多,我们就说哪个杯子的容量大。(出示课件)

2、实验,认识升和毫升

⑴ 出示两个高度一样、装着水的高度也一样、但粗细不同的两个瓶子。(用不同颜色区分)师:老师这里还有两个瓶子。比一比,哪个瓶子装的水多?你是怎么比较的?现在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讨论。

师生交流

生1:用一个大杯子,先把一个瓶子的水倒进去,做一个记号,然后倒出来。再把另一个瓶子的水倒进去,和刚才做的记号比较。2:分别倒进两个一样大的杯子里,再比一比哪个多。生3:用量杯也可以测量出哪个瓶里的水多。

师:同学们,你们真了不起,想出了许多好方法。那现在,我们就来按刚才的方法试一试吧。

实际操作

⑵师:如果要精确的知道液体的容量,就要用到计量液体工具。(出示、认识量筒和量杯)计量液体,如汽油、饮料、药水、等,用升或毫升做单位。

师:升用字母“l”表示,毫升用字母“ml”表示。(出示课件并板书,学生读一读)师:生活中还有哪些液体用升或毫升来计量? 生:油,牛奶,可乐,啤酒。

⑶用量杯测量两个瓶子中液体的多少。师生一起进行实际操作。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读出两个量杯中红色液面和蓝色液面所在的刻度。(学生汇报,老师在黑板上记录)

三、练一练

1、让学生独立观察并填空。然后全班交流。(教师出示课件)

2、先请一位学生读题。

生:找三个大小不同的玻璃瓶,分别测量它们的容量。分小组进行实验,完成后汇报结果。

3、怎样使两个瓶子里的水一样多?

分小组进行。(鼓励学生尝试不同的方法,然后全班交流)生1:用量杯或者量筒,准确量出同样多的水。

生2:用两个同样大小的杯子,然后分别倒进水,使两个杯子液面高度相同。

4、根据你的生活经验判断:哪个杯子的容量大,哪个杯子容量小。(课件展示)

四、课堂小结:同学们,这节课你学得愉快吗?谁能说说你的收获是什么? 教 学 反 思

11.《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学习心得体会 篇十一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外阅读评价;原则;问题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当学生们受到表扬或者赞誉的时候,学生们的自信心会有很大的提高,阅读的兴趣也会被激发出来,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当然学生们也会受到批评,当受到批评的时候,学生们能够发现自己的不足,想办法去解决和克服,由此看来课外阅读评价对于教学来说意义是非常重大的,我们必须引起重视。

一、高中语文课外阅读评价原则

(一)模糊性原则

课外阅读是一种比较自由的阅读方式,学生们不受时间地点的约束,这样一来课外阅读评价就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它不像课内阅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们把握语感和语速细细的去品味文章的内涵。模糊评价方法就是要从整体的角度上去对课外阅读进行评价,比如学生们课外阅读了多少文章,阅读了哪些方面的文章。要知道每个学生的阅读喜好是有差异的,教师在对课外阅读进行评价的时候要尊重这种差异性,激发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二)个性化原则

学生之间都是有差异的,自然阅读习惯也会有所不同,教师在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评价的时候,要从整体角度去考虑,全面的对学生进行评价,多表扬学生的长处,鼓励学生阅读,促进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教师不应该总把目光放在整体上,也需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阅读情况,知道学生的阅读史,帮助学生规划以后的阅读方向,促进学生的发展。

(三)激励性原则

课程改革就是要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性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课外阅读评价一定要讲究科学性,针对学生阅读的方法和过程等进行评价,帮助学生找到阅读中存在的问题,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并且达到课外阅读标准中要求的阅读量。课外阅读讲究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学生们要坚持不能半途而废,如果只是一时兴起是很难有所收获的。对于教师而言,一定要对学生的阅读情况提起重视,多掌握一些关于学生阅读过程的资料,适当的对学生进行引导,争取让学生们都多读书、读好书形成一个好的阅读习惯,为以后的学习打下一个好的基础。

二、高中语文课外阅读评价存在的问题

(一)滥用激励性评价

在新课程标准下,学生评价主要是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如果想对现阶段的评价进行改革的话,我们需要把评价的激励和诊断作用发挥出来。如果不能正确的运用评价的话,不但实现不了目标而且还会产生比较消极的结果。如果教师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总是不断地表扬他们,并且有些表扬并不是发自内心的话,对于学生们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是不利的,更严重的还可能会对学生产生误导,让学生对阅读失去兴趣。激励性评价并不是任何时候都适用的,如果学生对于阅读的背景有了深刻的认识的话,教师可以适当的使用激励性评价,相反如果漫无目的地对学生进行激励的话,并不能起到促进作用。对于教师而言,一定要对激励性评价方法进行深入研究,了解它的使用方法合理的运用。激励并不是毫无理由的表扬与赞誉,而是教师与学生之间要互相坦诚,逐步培养学生的认识,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省,发现自己的不足[1]。

(二)混用多元主体评价

新课程标准提倡我们实行多元主体评价,以往都是实行教师对学生评价的单一方式,多元主体评价就是要让家长以及同学都参与到评价中来,这样一来评价就成为多个主体一起参与的一个活动了,这种方式有利于学生对自己产生一个客观全面的评价。对于在对自己进行评价的时候往往会掺杂一些感情因素,刻意的掩盖自己的一些缺点,这就需要教师在学生们进行自我评价的时候对学生实施一些引导,努力让学生们感受到对自己进行评价的意义所在。学生们往往会觉得评价就是为了选拔,教师要想办法纠正学生的意识,让大家感受到评价有利于我们自身的发展,让学生们抱着一颗平常心去参与评价。学生们在进行自评与他评的过程中,能够充分了解自身的不足,加深与同学之间的了解,增进互相之间的感情。

(三)误用成长记录袋评价

对于高中课外阅读评价而言,成长记录袋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往往利用它们来对学生进行评价。但是教师并没有全面的认识成长记录袋的作用,他们总是认为成长记录袋就是用来对学生的阅读过程进行记录的,所以教师总把跟学生课外阅读有关的东西都放在成长记录袋里。教师的这种做法其实并不科学,我们不能只注重收集资料而忽视了我们的根本目的。教师在对成长记录袋进行评价的过程中,应该对学生进行合理的指导。学生作为阅读的主体,成长记录袋的生成是要由学生自己负责的,不应该由老师代为完成。相反如果这些工作都由老师来完成的话,不仅大大地增加了老师的工作量,而且不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生如果根本不清楚自己的成长记录袋的话,也就不了解自己的阅读历史,更不要说反思自己的阅读收获了。

三、结语

高中语文课外阅读评价主要是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教师一定要明确课外阅读评价的重要性,遵循评价原则,结合实际情况解决现阶段课外阅读评价存在的问题,促进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许新. 浅议新课标下高中语文阅读课堂教学及其评价[J]. 祖国:建设版, 2013, (6): 140.

上一篇:学习部 个人工作计划下一篇:三年级下册语文19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