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手文化

2024-09-08

一把手文化(共8篇)

1.一把手文化 篇一

加强对“一把手”的监督,培育良好的企业文化 危机发生时整个企业都会处于混乱之中,在紧急关头一把手就是所有员工关注的焦点。一把手的作为不作为也会直接影响员工的士气与行为,可以说一把手的行为就是员工的直接表率。如果一把手在危机来临时显得不够冷静不能沉着应对或者逃避不能承担应有的责任,那么整个企业会陷入更加混乱的局面。因此“沉着冷静勇于担责”是危机管理中领导人最应该具备的素质。紧急关头需要一把手发挥领导的表率作用但不等于领导人过于自负不听团队其他成员的意见,任何管理上的成功只靠一个人是不可能的。一把手应当在听取危机管理团队成员的意见上果断作出决策。决策的目的是尽可能减少危机对企业的冲击,使自身利益损害最小化,但同时也应注意大局意识以及长远利益,不能因为自身利益而损害竞争对手利益或行业以及国家整体利益,这是得不偿失的。

强化对一把手的监督,必须十分重视并加强对其手中权力的制约。一把手手中的权力,是一种对稀缺资源的分配权。为了防止一把手手中的权力被滥用,必须对其权力进行必要的分解和限制,进行有效的制约。

一、最难监督的群体—— 一把手

一把手最难监督的要害,在于权力过于集中又缺乏有效的监督。无论在一个地方或单位,人、财、物权都在一把手的掌控之下,“上级管不到,同级不好管,下级不敢管,群众管不了”。从领导班子的结构看,一把手高度集权的体制,使班子成员难以监督;从权力运行过程看,一把手权力运行不透明,有的甚至班子成员也不知道,群众更不知情,无从监督;从授权关系看,上级对一把手重任用,轻管理,疏于监督;从监督机构权限看,监督主体受制于监督对象,无法监督。

二、最适宜腐败滋蔓的土壤——潜规则

“不跑不送,降低使用;光跑不送,原地不动;又跑又送,提拔重用”可以说是最经典的潜规则。从一个侧面揭示了潜规则的基本特征,即不能拿到桌面上、不敢公示于人,但私下里却得到广泛认同并在实际生活中指导和调整人们行为的一种“规范”。也证实了潜规则已广泛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所以有人把潜规则分为官场潜规则、行业潜规则、社会潜规则。如商业贿赂就是市场潜规则,不仅在行政机关泛滥,还在医院、学校等单位流行。潜规则是当下腐败滋生蔓延最肥沃、最深厚的土壤和条件。它像一张看不见、摸不着的庞大网络,谁要企图打破它,谁就要付出代价。潜规则对反腐倡廉建设的危害是致命的,诸如“不给钱不办事,给了钱乱办事”,“有权不用,过期作废”,“当官不发财,请我都不来”……

都是从本质上销蚀反腐倡廉的思想根基。官员要在这样的环境里继续为官,就要适应这些潜规则;而要适应潜规则,就有可能参与腐败,否则只有离开官场。你不按潜规则办,就可能被边缘化,入不了官场圈子,上边没有人帮助你,下边没有人追随你,左右将你视为“另类”、“异类”。其结果,你成了孤家寡人,既成不了气候,也将一事无成。

官场潜规则产生的“逆淘汰”效应更是不容忽视。许多出类拔萃、品质优秀的人得不到提拔,而搞人身依附、攀龙附骥、善出“政绩”的人被提拔到显要位置和重要岗位。原本不跑不送的也被逼无奈,渐渐卷入不正之风,从腐败的抵制者转化为腐败的默认者,甚至是追随者、推动者。许多干部把党性原则挂在嘴上,规矩贴在公开栏上,但办事依照的却是潜规则。

潜规则阻挠显规则的确立,阻挠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的落实,使得依靠潜规则生存、发展的人越来越多。

三、“法治”不仅是一个阶段,更是实现“文治”的基础之一

国家局副局长张保振在谈企业文化时说,企业从“人治”到“法治”、再到“文治”是一个步步高的过程。客观的讲,目前绝大多数企业都还处于“法治”阶段,当“法治”成熟到一定程度,同时又在现代企业管理不断变化的形势下和越来越高的要求中逐渐呈现出瓶颈时,企业文化,或者说“文治”,便逐渐成为大家讨论和追逐的热点。我理解,“文治”是一种境界,但必须以完备的“法治”为基础。换句话说,要实现用文化管理企业、凝聚人心、促进发展,必须有一个好的制度环境和执行力氛围。打个比方,一个身高一米八的人必须站在两米高的台子上才能够着三米八的东西,当这个东西升高到五米时,你除了必须再垫一米二高的台子之外,原来那个两米高的台子仍然是必须存在并且持续稳固的,“法治”正是那个不可或缺的台子。首先,从企业成立那一天起,必定会有一种或是多种文化悄悄生根发芽,它伴随着企业的发展而不断成长、转变,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企业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化是客观存在的,不管你去不去建设它,它都在那。而我们所说的构建企业文化,其实是一种提炼、归纳、有选择性的弘扬和有目的性的引导,因此,文化需要一定的时间来积淀和在不同的阶段进行检验,“法治”正是其中必经的一个阶段。

其次,既然文化客观存在的,那么“法治”阶段必定有“法治”的文化,即使企业的每一个成员有一个共同遵守的、并按一定程序办事的规程或行动准则,用制度告诉大家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不正确的,并通过长期的执行在人们心中形成固有的习惯。按照张保振副局长“一祖三宗”的提法,“法治”阶段所形成的这种制度文化也是企业文化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第三,企业文化是制度的内化,虽然制度管人带有一定的强制性,而文化管人带有一定的倡导性,但“文治”毕竟也是需要执行的,如果在“法治”阶段已经形成了一个良好的执行力氛围,那么,即使将刚性的规章制度换成口号与理念,员工一样会付诸自觉的行动,“文治”便水到渠成。

四、企业文化是“一把手文化”

一把手是一个企业的人格化身,而企业文化的实质是企业的人格文化,因此,在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一把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他们是企业文化的培育者、倡导者、组织者、指导者和示范者。甚至可以说,企业文化就是“一把手文化”。

管理的对象永远是人,“文治”之所以是管理的最高境界,原因就在于文化能够主宰人的意识,通过管人的思想来管人的行动。而人的意识具有不稳定性,对外界环境的反馈效能非常大,一个很小的细节能够改变一个人对一件事的看法,继而能改变他整个世界观和价值观。因此,构建企业文化需要一个相对稳 定的环境。在一个企业里,一把手是控制并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的关键人物,他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企业的发展方向和价值导向。

一方面,一把手决定着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程度。企业从“人治”的阶段一路走过来,企业文化中必定带有“人治”的文化色彩,换句话说,一把手作为企业的精神领袖,在通过人格魅力实现管理的过程中,他的人格魅力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这个企业最初的企业文化,或者说企业文化最初的底蕴,这个底蕴决定着企业文化整体的发展方向。因此,员工对一把手的评价,从某种程度上讲就是对企业人格的评价,就是对企业文化的评价。简单的说,如果员工不喜欢他们的领导,很可能对他们的企业文化也会不屑一顾。

另一方面,一把手决定着员工对企业文化的执行程度。领导干部任何时候都负有示范表率的责任,当企业文化被提炼出来,员工第一感觉会是:“这是一个标准”,在执行的过程中,他们会有这样的认识:“领导做到的,我们不一定要做到;但领导做不到的,我们肯定没必要做到”。一把手在这方面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当员工面对看似虚无缥缈的文化理念不知所措时,一把手在执行企业文化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言行,就是广大员工能看得见、摸得着的标准。

五、企业“一把手”的素养,决定着企业的发展方向

企业文化有好坏之分、高低之别。好的企业文化,是企业“一把手”言传身教带出来的,它能使员工自然养成好的风气,在企业内部形成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员工会自觉养成好的工作习惯、好的学习习惯、好的生活习惯。在员工内心深处,对企业有种强烈的归属感和责任感,“企业兴旺我光荣,企业衰败我可耻”的崇高理念,就会在员工心目中油然而生,企业

就会产生足够的发展后劲,长盛不衰。而低劣的企业文化,也是企业“一把手”,在长期的管理中,不注重自我言行的约束、有章不循、赏罚不明、是非不分、我行我素造成的,致使员工丧失了进取心、责任心与荣辱感,企业自然就会走下坡路、直至走向破产倒闭。因此,企业“一把手”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无不体现在企业发展的进程中,决定着企业的发展方向。因为“一把手”的言行举止,员工的眼睛都看得清清楚楚,对大家是个无形的指挥棒,起着潜移默化的导向作用。所以“一把手”要时时、事事、处处,严以律己,起模范表率带头作用。常言说得好:“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有令不行”。

六、企业“一把手”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企业确定战略目标等一系列的战略行动,都离不开企业“一把手”的产业洞察力,“一把手”的个人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甚至个性特质,都能对整个企业的发展产生直接影响。“一把手”的价值观是企业价值观的核心,是企业的无形资产之一。企业文化的第一设计者——“一把手”要做企业文化的“传教士”,多作“树桩演说”。美国微软公司的比尔。盖茨无论多忙,每月都要为员工讲几次课,其目的就是向员工灌输企业文化,使员工认同企业文化,形成统一的思想,在工作中按照企业的要求去做,从而形成合力,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领导者在同员工的交流中要形成民主管理风格,实行柔性管理,建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注重情感投资,铸就极强的感召力、亲和力和凝聚力。企业“一把手”要将主要精力放在企业长远发展的战略思考上,出思路、出理念,形成企业科学的经营哲学、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同时,要以身作则,带头践行,是企业文化的积极倡导者。

古人云:“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一个商人要胸有全局,抓好大事,善于解决全局性、战略性、方向性的问题,决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忙得不可开交,却事倍功半,得不偿失。同时还要善于弹钢琴,不能唱“独角戏”,跳“单人舞”,必须在选好人的基础上,放手让下属参与各项经营管理工作。这样,你就会过得很惬意,既不是忙得团团转的“小媳妇”,也不是上蹿下跳忙得不可开交的“消防队长”。

企业“一把手”,国家把上亿资产交给你管理,要尽职尽责,在其位谋其政,抓好班子,带好队伍,促进发展。要以自身的人格修养影响人、教育人、培养人、塑造人,决不能把自己混同于普通的职工群众,凡事不要只考虑个人得失。要识大体、顾大局、干大事、谋发展,勤政廉洁,鞠躬尽瘁,为企业留下世代相传的优秀企业文化。

2.一把手文化 篇二

审计署24日公布了移送至有关部门并已办结的38起违法违纪案件和事项处理情况。公告中, “董事长”“总经理”“局长”“行长”“书记”等字眼频频出现, 由此暴露出的“一把手”以权谋私、贪污腐败问题发人深省。

“一把手”掌握决策权, 而决策环节往往是违法违纪的关键环节。如:上海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原董事长祝世寅违规批准下属公司高价收购上海市一污水处理企业股权, 造成国有资产损失。

利用职权设租寻租牟取私利或向亲友输送利益, 是近年来“一把手”涉案的最大特征。如:民航华北地区管理局原局长黄登科利用审批航线、调整航班时刻等职权, 索取、收受好处费1700多万元。

在资本市场, 内幕信息往往隐含巨大商机, 这也成为有的“一把手”获取利益的手段。如:建银国际 (中国) 有限公司原董事长张传斌在策划厦门翔鹭石化公司借壳上市方案过程中, 利用内幕信息, 通过出让股权收益权向内部人员输送巨额利益。

还有的“一把手”利用职务之便, 非法侵占、私分国有资产。

从中不难看出, 近年来, “一把手”频频涉案, 且手段多样, 案性隐蔽, 危害巨大, 正成为当前重大违法违规问题的一个趋势性特点。

3.文化是两岸交往的一把钥匙 篇三

锋出砥砺弄潮时代

1961年,辛旗出生于北京的一户书香门第,父亲是政府官员,母亲是位工程师。从小受到家庭影响,聪颖过人,辛旗六七岁时就诵读唐诗宋词。他非常庆幸能够在“文革”前就完成传统文化的学习,这对他后来的思想形成和学术道路影响至深。

60年代出生的人最珍贵的学习时代恰逢“文革”,有人形容这代人是“一出生就挨饿,一上学就‘文革’,孩子只能生一个”的背运一代。小学时辛旗就到农村生产队像大人一样下田劳动挣工分,15岁步入社会,他当过机械修理工、电焊工、医院手术室器械护士,饱经沧桑。然而他却对自己这段经历非常珍视,辛旗常说,自己很幸运赶上了那么多个大时代,上承理想沸腾的“文革”时代、中经改革开放初期的新启蒙时代、下启中国现代化建设时代。1979年,深刻体验了中国社会的辛旗考入了河北大学,选择了时髦的哲学专业。这一时期的辛旗就像个“饿坏的孩子”,他广泛大量地阅读和汲取各种知识,文史哲、政经、军事、天文、地理、生物、艺术等各个领域无不涉足。毕业后他进入和平与发展研究中心,并在职攻读哲学、历史学的硕士研究生,在厦门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名师指导下,开始从事中西文化比较和中国古代哲学史的研究。

80年代中,在与台湾著名学者陈鼓应、韦政通的学术交往中,辛旗备受启发,他开始将台湾文化史作为研究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参照系。1990年他的第一篇学术论文《台湾社会的三阶段变迁论》在台湾引起轰动,此后他又撰写出一系列关于台湾文化方面的学术论文,如《论四十年来台湾知识分子的精神历程》《台湾地方自治法制化面临的主要问题》等等。辛旗在研究过程中,逐渐由文化角度进而扩展到台湾问题各个领域、不同层面的研究中,由此,他于1985年进入中央对台决策咨询名单。

人文关照和平统一

在良好学养和高起点的基础上,辛旗不断地在对台问题上提出新思路。他最早提出“过渡阶段”的概念,提出未来两岸的谈判应首先从结束敌对状态开始,互相做出有利于中国和平统一的承诺;提出“三通”之前建立两岸经济仲裁机构以及两岸间接直航等等。在辛旗的思想中,“中国观念”是两岸无法断开的脐带,而中国的统一应是中华民族完成伟大复兴的重要部分,是两岸人民的共同事业。

辛旗多次赴台,对当地的社会状况非常了解。特别是1994年他应台湾政治大学邀请担任客座教授的三个月,几乎跑遍台湾20多个县市,接触了上至政要、巨富,下到农民、小贩的大量人员,深感两岸需要更多的了解。同时,也留下一个最深刻的印象,那就是“去中国化”如同蚍蜉撼泰山那样根本不可能。深谙历史大势的辛旗坚决反对“台独”,因此有人说他是“大陆头号主战派”。事实上辛旗是学界最早提出“要理解台湾悲情”的学者之一,他认为台湾问题是历史遗留问题,特别是50年日据时代受欺侮和东西冷战历史的遗留和甲午战争后清政府对台湾民众的伤害,这些历史都不能回避,后来者应以包容开宏的眼光看待岛内民众的“悲情意识”。

辛旗将自己的思路概括为“一个中国、两岸统一、渐进过渡、社会融合、民族振兴”。他不仅从学术角度为政府制定台湾政策提供智力支持,还经常亲身以赴增进两岸交流,致力于两岸社会融合。2004年台湾“大选”,陈水扁凭“两颗子弹”第二次当选“总统”,国民党试图通过司法程序赢取选战,辛旗预测“此路不通”,但这也同时成为促成国民党与中共正面沟通的良机。2005年,国民党主席连战、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和新党主席郁慕明相继来大陆访问,两岸关系终获重大突破,其间辛旗做了大量沟通斡旋工作。

为了更好地研究台湾问题,辛旗90年代就开始将中美关系纳入视野,这个年轻的新锐学者因而也引起了美国政府的关注。1996年,美国总统克林顿亲自为辛旗签发了访美邀请函。在美国的一个月里,辛旗放弃了各种旅游的安排,密集地与美国政界、学界、研究机构进行接触,甚至安排了与美国的超级市场管理员、农场主、高级军官、百老汇经纪人等各色人员广泛对话。

1997年辛旗参加了上海举行的中美两国高层战略研究人员对话,1998年1月他陪同汪道涵访问日本,参加中美日三国高层战略对话,为克林顿总统访华做前期准备。辛旗将中国人民坚决反对台独的精神尽熔笔下,对台湾也对世界宣示中国统一的决心。

文武张弛书生有道

尽管事务性工作日益增多,但勤奋多思的辛旗从未停止过文化领域的学术研究。这种难能可贵的研究习惯是他1992年在应台湾学界之邀撰写《中国历代思想史(魏晋南北朝隋唐分卷)》时磨练出来的。当时他白天研究台湾问题,工余在书房“自造山林”对谈古人,耐住古卷青灯的寂寞,游刃于学问与现实间,享受思想融会贯通的乐趣。辛旗在对台问题研究上独树一帜,最大的特点就是思路开阔,文武相济。1990年,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引发了辛旗的深深思考。他试图从宗教的角度思考世纪末人类发展的趋向和人类

文化、文明的关系,从而写出《诸神的争吵》一书,阐述了“文明冲突”的思想脉络。该书的出版比美国学者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一文早三个月问世。在书中,他预言了科索沃战争,还预言类似“9·11”事件会在美国发生。这些研究判断无疑使他研究台湾问题独具眼光。

在世纪之交,辛旗开始反思20世纪人类文化发展中主导人类发展的文化观念,在寂寞中完成了又一力作《百年的沉思》,其中提出了很多前瞻性的观念,如生态文明系统的建立等等。此书在出版后的几年里,得不到学术界的半点回应,他颇有曲高和寡的孤独。而今,科学发展观、保护生态等概念受到政府推重,辛旗提出的这些问题也成为学界热点。

文人风骨博采万家

辛旗是典型的温文书生,谈吐幽默,逻辑缜密,口才犀利。他博学而谦逊、亲和而雄辩的个人风格,颇受海外人士的赞赏。

一次他在美国传统基金会演讲,组织方请来很多媒体、学界和保守势力的人来向他提问,甚至当场争论,辛旗舌战四座,态度从容有礼,表述非常得体,最后主持人在总结发言时对他的表现大加赞赏,并问他是否在美国受过教育。辛旗说:“对不起,我从没在美国受过教育,我是完完全全在中国受的教育。”对方又接着问:“那像你这样的人在中国肯定是非常非常少的。”辛旗立刻回答:“不对!在中国像我这样的人何止百万千万!”辛旗将自己的个人风格归于中国文化的熏陶,他知道,只有坚持本民族的文化,才会更受到尊重。而中国的知识分子应当在任何情况下表现出中国文化所给予的内涵和风骨。在深受儒家“恕”道影响的同时,辛旗保留着满族人血液里流淌的极强韧性和不服输的硬朗个性。在美国,辛旗与“台独”分子当场对抗,态度坚决而强硬;在电视台与林浊水连线辩论时,他以充分的论据而令人折服。他还是个感情丰富的人,看到不平、贫困的情景就会激起他强烈的同情,他在看刚刚上映的《千里走单骑》时,忍不住泪如雨下。

学识博杂的辛旗在中国古代器物文明方面造诣甚深。他很推崇仰韶文化里特有的尖底汲水器皿。他说,这种汲水瓶放入水中,能够自动汲水,待至一半可直立于水中,若多加一点水便会沉入水下,这带给人“满招损,谦受益”的启示,这也是中国文化最独特的一种精神:那便是中庸、和合,他本人正以此为修身之道。恰如汪道涵为他的《百年的沉思》所作序文中评价的那样:“他既秉承传统儒家‘民胞物与’、‘天人合一’的情怀,又具有现代知识分子的理性”。

辛旗还将中国文化视作对台交往中不可缺少的沟通要素。他说,人之所以争论,是因欠缺文化做中介,共同的文化使两岸有了很多折冲地带,汪辜二老之间谈得最投契的也是中国文化,文化就是两岸交往的一把钥匙。1999年,辛旗开始担任中华文化发展促进会常务副秘书长,致力于国际文化交流。曾经写过电视片《黑白魂》《自强之路》等解说词,主持过央视海峡两岸论坛节目的辛旗,凭着兴趣时常策划一些节目。去年央视播出了由辛旗策划的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系列专题片好评如潮,为此片他酝酿了整整十年。

在医院工作过的素养让辛旗在工作时一丝不苟,非常刻苦。他的妻子在电台担任主持人,尽管自己工作也很忙,但非常支持丈夫的研究工作,她不仅打理好家里的一切事情,还是辛旗的第一读者,经常帮忙做些词句修改。在余暇,辛旗很享受温馨而快乐的家庭生活。他非常喜欢西方古典音乐,对西方绘画更是有着一流的鉴赏力,女儿在他的影响下也十分喜欢古典音乐。爱好艺术的一家人最喜欢一起去看戏剧,北京上演的话剧他们几乎一场不落。

Culture,Key to Cross-Straits Relations

By Zhang Liang

Xin Qi is the first scholar in the Chinese mainland who joined a think tank which advises the Chinese government to make policy decisions on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mainland and Taiwan province. A man extremely learned in philosophy, history,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international strategy, Xin dreams of helping the people on the mainland and Taiwan come together through Chinese cultural exchanges.

Xin was born in Beijing in 1961 into a family of learning. His father was a government official and mother an engineer. He was able to become highly familiar with the ancient Chinese poetry before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broke out in 1966. The constant exposure to the Chinese culture in his early childhood, he believes, played a formative role in shaping his thought and academic career.

Like his contemporaries born in the 1960s, Xin grew up in the years when China underwent chaotic social changes. Many people still view those years as a misfortune, but Xin treasures what he's learned during these years. In 1979, Xin Qi, with a profound knowledge of what a modern grassroots Chinese life was, entered Hebei University and majored in philosophy. Extensive reading of books of a great diversity opened his eyes. After graduation, he worked for the Research Center for Peace and Development while continuing his postgraduate studies in philosophy and history. It was in the mid 1980s that Xin started to study the history of Taiwan culture against the broader backdrop of the Chinese culture as the result of academic exchanges with a few Taiwan-based scholars. A series of heavy-weight papers Xin wrote on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issues of Taiwan caught the eyes of the decision makers at the top level.

Xin has contributed greatly to new thoughts on Taiwan issues. He was the first who proposed there should be a transition period for the national reunification. He suggests that an economic arbitration system should be established for cross-strait economic activities before the two sides resume direct links for postal, air and shipping services. According to Xin, the China concept connects the two sides so closely that the two sides can never be severed.

Xin has visited Taiwan many times and has acquired a profound knowledge of the island. During the three months in 1994 when he was a guest professor at Taiwan University of Politics, he visited almost all counties and municipalities in the province and talked with people from all walks of life there. The experience enabled him to see that the two sides need mutual understanding. One of the conclusions he reached during his stay in Taiwan is that it is absolutely impossible to remove Chinese influences from the island. It is due to his profound knowledge and understanding of historical trends that Xin resolutely opposes's aiwan independence? Some dub him as 's he number one mainland hawk?against Taiwan. Yet in fact, it is Xin Qi that first proposed that people on the mainland should get to understand the pathos of the Taiwan situation.

Xin Qi summarizes his thoughts on Taiwan issue into a simple formula: the two sides accomplish reunification and join hands to achieve the national revitalization through gradual transition and merge of the two societies. He helps the government with making decisions on Taiwan issues and often visits the island to promote the bonding of the two sides. Xin Qi worked hard to help set up communications between the two sides across the strait and made it possible for the key political leaders in Taiwan to visit the mainland, bringing about major breakthroughs in cross-strait relations.

In order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Taiwan issue, Xin Qi began to look closely at the Sino-American relations in the 1990s. The young scholar's active role in shaping thoughts and decisions on the issue attracted the attention of the American government. In 1996, Xin Qi was invited to pay a visit to USA. During his one-month stay there, he met not only politicians, scholars, researchers but also shopping mall managers, ranch owners, military officers and Broadway managers, etc. He has so far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Sino-American relations. Xin believes that the American factor is prominent in the Mainland-Taiwan relations and that 's aiwan independence?is the common enemy of both China and America: USA wants peace and China does not want'seaceful split? Xin was the mastermind behind the Chinese government statement issued on May 17th, 2005.

Xin views the Chinese culture as the indispensable element in cross-strait relations. According to Xin, the common culture the two sides share can produce a large buffer zone and avoid confrontation that may arise if culture is not present as a medium.

4.一把手剖析 篇四

作为单位党支部主要负责人,我始终将“三自六不让”活动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来抓。严格按照区活动领导小组的有关工作安排和部署认真组织开展各项工作,通过近阶段的宣传动员、学习教育,以及开展查摆剖析活动,聚焦提炼问题、召开民主生活会,我认真分析检查了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现将分析检查情况总结如下:

一、存在的突出问题及根源分析

进入分析检查阶段后,根据征求到的意见和建议,我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更深层次的剖析,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理论学习方面还没有完全做到全面系统。虽说平时集体组织的各项活动和学习都能积极参加,并且认真记录、认真思考,但拘于日常工作,主动学习的自觉性不高。特别是学习的内容缺乏系统性、全面性,对很多新事物、新知识学习不够透辙,掌握和运用还不够好。在学习上侧重于与本职工作有关的内容,强调学以致用,缺乏全面系统的知识升华。只满足完成本职工作,没有自觉地去学习,结合怕思想实际少,思想政治素质还不完全适应形势发展要求。

2、工作作风方面没有完全做到深入细致。工作缺乏全面、深入细致地了解和掌握,在知人、知事、知情上还有一定差距。一是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指导工作不够细致。虽然自己能够深入到拆迁一线调查研究,了解情况,但整天忙于 1

事务,真正扑下身子,带头问题到一线调查研究取得第一手资料少。二是对同志关心不够。在工作中,安排工作多,压任务、压担子多,与同志们思想交流少、坐下来谈心少,思想工作做得不够,体贴关心不够。

认真分析问题产生的根源,有思想观念上的,也有工作方略上的,但主要还是对“三自六不让”认真不够,缺乏科学发展的理念。主要表现在:

1、重事务,轻学习。认为自己身处基层主要是拆好工作落实,不要求有多高的理论水平,缺乏学习的压力感和紧迫感。从客观上总是强调工作忙、任务重,没有处理好工学与学习之间的关系,存有“工作第一,学习第二”的错误思法,成自身上不上形势发展,没能很好地把学习理论与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结合起来。

2、重指导,轻实践。自身存在的作风不够扎实、工作不够深入等问题,有时依赖各位分管领导,认为每一项工作都有专门的领导去抓,自己定期听取汇报就可以了,不必每项工作都亲历亲为,缺乏深入实践考察研究。

2、重安排,轻要求。在工作安排上,强调每项工作都要有新的提高、新的发展。但在具体落实上,没有用一流的标准去要求、去衡量。即使有个另科室或个人工作完成不太好,也多是考虑他们的困难因素,自己主观上替他们解脱,人为地降低了工作标准。

二、下一步的努力方向

在以后的工作中,确立学习主题、突出学习重点,深刻领会,融会贯通,固定学习时间,抓住一切学习机会,加强专业知识学习,提高用理念经指导具体工作的能力;加强相关法律、规章制度等方面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虚心向书本学习、向他人学习、借鉴好的工作方式方法,提高自己的水平和能力;端正思想态度,注重发挥和调动个人和团体的积极性、创造性,经常与班子成员及其他同事进行谈心交流,注重征询和吸纳别人的意见和建议,促进自己的工作,杜绝盲目性和主观性。要将学习贯穿始终,通过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和理论修养,提高剖析问题的能力,提高管理水平,增加领导能力。首先要加强对党的理论方针政策的学习,制定学习计划;改进工作方法,实行“明晰、积极、主动、创新”的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提高工作质量;进一步增强事业心、责任感的培育;不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严格依法办事,一切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

5.“一把手大接访” 篇五

关于开展“一把手大接访”工作的实施方案

(2008年6月30日)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县开展“县委书记大接访”工作部署,进一步推进全乡信访稳定工作,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全乡“一把手大接访”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一个指导”(构建和谐社会),抓住“两个关键”(事要解决,稳控到位),落实乡党委主要领导及乡直部门主要负责人的接访及各包村干部的下访制度。

二、目标任务

坚决落实上级确定的“四个集中解决一批”(集中解决一批容易引发信访突出问题和群众性事件的矛盾纠纷及苗头隐患,集中解决一批长期积累的重信重访问题,集中解决一批当前发生的信访突出的问题,集中解决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一下降、三减少”(确保实现信访总量继续下降,集体上访明显减少、非正常上访明显减少、群体性事件明显减少)和“四个坚决不发生”(不发生非正常进京上访人员在京出丑滋事和“告洋状”事件,不发生大规模进京赴省集体上访事件,不发生因信访问题引发的恶性事件,不发生境内外敌对势力插手利用信访问题制造事端)任务。坚决保证“三个零指标”(非正常进京访、越级进京访、赴省集体访均实现零指标)。坚决实现“化解率达 到95%以上,个别难以息诉罢访的全部落实稳控措施,吸附在当地”的目标。

三、工作安排

“一把手大接访”自2008年6月30日开始至12月底结束,主要分三个阶段进行。

1、宣传发动阶段(6月30日到7月1日)。全乡召开专门会议,认真学习领会中央、省、市、县处理信访突出问题及群众性事件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分析研判全乡信访形势,梳理信访案件,明确存在的突出问题。广泛动员全乡广大干部统一思想认识,明确目标任务,为活动开展造出声势,形成氛围。

2、制定方案阶段(7月2日至7月7日)。各部门按照全乡总体方案要求,分别制定本单位“一把手大接访”工作方案。要细化到具体案件,详细确定案由、包案责任人、处理过程、目前进展、当事人动态、处理措施等,实行一案一卡。

3、乡党委书记大接访阶段(7月8日至7月15日)。这一阶段是“乡党委书记大接访”的关键阶段,全乡信访突出出问题必须在这一阶段基本得到解决。确定7月份为全乡解决信访问题“突击月”,乡党委书记该月每周至少安排三天时间亲自接待群众来访,要拿出主要精力,采取超常措施突击处理解决本单位信访突出问题,全力针矛盾纠纷解决在本单位。我们要把排查化解矛盾纠纷、解决信访突出问题、消除治安隐患作为下基层干部工作的重点,加强指导调度,形成大接访工作合力。突击月后,要 对个别仍未化解的案件,继续大力度抓紧工作,确保大接访结束前案结事了。

四、组织保障

6.当好社区一把手 篇六

做为社区一把手,要拥有新形势下的思考,也要握紧广大群众深深的寄托。

一是要明确责任和义务,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作为一名党员,应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思想认识,保证自身党性的纯洁和政治信念的坚定。要深刻领悟“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工作指导思想,切实履行党员的责任和义务。因此,对工作一定要严肃认真,脚踏实地,做好舵手,部署好各项工作;对自己一定要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构建团结友善的工作氛围。

二是要做好上传下达的桥梁纽带,畅通政情民意。社区是党和政府的最基层组织,直接向群众传递党和政府的声音,也是反映社情民意的最前沿。因此,必须时刻把老百姓的冷暖挂在心上,把群众最急、最盼的问题解决好、落实好。尤其是对社区低保困难户、残疾家庭、下岗失业人员,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帮助,补齐生活困难的短板,让他们感到社区大家庭的温暖。要与群众打成一片,保持和群众的血肉联系,要让居民、百姓感觉到党和政府的关爱无时无刻就在身边。

三是要进一步深化班子队伍建设,提升队伍的战斗力。社区一把手作为社区班子成员中的核心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必须注重抓班子、带队伍。要严格各项制度并狠抓落实,杜绝不利于团结、不遵守纪律、群众影响恶劣的事情发

生,营造风清气正、团结进取的工作氛围。打铁还需自身硬,所以要求自己必须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和业务知识的学习,同时协助班子队伍共同进步,提升社区整体的工作能力和服务水平。

四是要加强社区工作的不断创新,夯实社区建设发展的基础。社区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提升为民服务的观念,注重社区管理和服务纵横延伸,树立社区特有的文化品牌。因此,要能够优化现有的资源,引入新的资源,为社区全面建设提供有效保障。要积极协调社区党员、社区志愿者以及关心支持社区工作的热心人士,组织这些骨干力量,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共同经营好社区这个大家庭。

7.浅谈企业一把手与企业凝聚力 篇七

关键词:企业,一把手,综合素质,凝聚力

0 引言

企业一把手的领导作风、工作方法、人格魅力是增强企业凝聚力的基础。一把手和企业凝聚力二者互为影响,相互制约。一把手对企业凝聚力起着决定作用,正确的领导行为可增加企业凝聚力,使企业员工更加团结。同时,企业凝聚力对一把手的行为也有一定的反作用,强大的凝聚力一经形成,会抵制削弱校正一把手的不良行为,对一把手的行为提出更高的标准、更严的要求。笔者从三个方面谈一下企业一把手和企业凝聚力。

1 一把手的素质,是形成企业凝聚力的基础

一个企业的核心是一把手,企业凝聚力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把手的整体素质。素质高而威信高,素质不高,管理就无从谈起,企业就不可能有凝聚力。一把手必须具备高水平、高素质、高威信。一把手的威信是长期在群众面前表现出来的优秀思想品质,高尚道德情操,渊博知识才学,廉洁勤政作风,正确决策行为,忘我工作热情,高雅气质风度等素质的综合积累而形成的。

1.1 必须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做为一把手,必须把理论学习

放在首位,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学习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掌握理论的科学体系、基本原理和精神实质上下功夫,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指导本企业的具体工作。

1.2 必须具有较强的业务能力

随着我国加入WTO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摆在一把手面前不懂的、不熟悉的、新鲜的东西太多,这就要加强学习,特别是要学习市场经济知识,现代科学、现代科学管理知识,还要学习法律知识等。要了解世界经济动态,掌握市场经济规律,努力提高现代管理工作的本领。同时要学好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与本企业的实际相结合,更好地指导企业决策,促进企业的发展。

1.3 必须具有强烈拒腐防变能力

拒腐防变,廉洁自律,是党对领导干部紧迫而严肃的政治要求,也是职工群众对企业一把手的殷切希望。企业一把手拥有多种权力,如何使用人民群众赋予的权力,一把手一定要把握住自已,珍惜而不滥用手中的权力,经得住各种诱惑。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对自已和身边的人要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严格监督,管好自已的配偶、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要自觉接受党内监督,敢于接受社会各方面和广大职工群众的监督。自觉抵制金钱、美色的诱惑,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灯红酒绿的侵蚀影响面前,一尘不染,以共产党员的高风亮节和人格力量,影响和带动群众。

2 一把手完善的人格,是影响企业凝聚力的根本

政治信念的影响。面对新形势,企业一把手更应经受住严峻的政治考验,要始终以“三个代表”充实和要求自己,必须立场坚定、旗帜鲜明,从思想上始终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这是关系到带领企业走什么道路的大是大非问题。

自我约束的影响。一个能够将群众凝聚在一起的一把手,必然是一个能够自我约束,居安思危,处变不惊,不单纯感情用事的人,特别是在纷繁复杂的事物面前,必须保持头脑清醒,思维敏捷;在关键时刻、关键问题上处变不惊,镇定自若,体现豁达的胸怀和高昂的斗志,带领企业乘风破浪,勇往直前。

宽宏大度与正确用人的影响。企业一把手在单位中处于统帅地位,因此要善于团结群众,要豁达大度、宽宏大量,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宽宏大度要做到对老同志要先敬几分,对下级干部要先帮几分,对自己要先严几分,要多给员工一点理解,容人之短,扬人之长。

科学决策的影响。决策是行动的指南。正确决策,包括最优决策和满意决策,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大有益处,对于广大企业员工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上有所提高,因此,一把手搞好决策应做到四个坚持,一是坚持决策方向,决策时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政治原则,牢牢把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指示精神及国家法律法规。二是坚持决策程序,决策前要把关审题,把确需集体讨论的大事提交集体决策,防止“小题大做”或临时决议。三是坚持民主决策,在决策前将议题提交班子成员思考、酝酿,做到情况不明不决策,问题不清不决策。四是坚持类比决策。要对决策进行利弊权衡,多方面反复比较,反复论证,预测其实施效果以及出现突发事变后采取的补救措施,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决策的准确性,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处理问题能力的影响。处理问题是对一把手胆识、才识、见识和党性、原则性、灵活性的考验。抓工作要总体上做到全局在胸,审时度势,高屋建翎,有抓大事,抓关键的意识,始终把全局作为工作的着眼点,寻找影响全局发展的关键环节,牢牢把握住对全局起决定作用的中心工作,掌握事关全局的根本性问题、影响面大的敏感热点问题。

3 一把手牢固树立群众观点,是形成企业凝聚力的保证

群众观点是我党的基本政治观点。一把手一定要将群众观点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根本归宿,才能将群众牢牢地团结在自己周围。

3.1 要强化爱护群众的观念

孔繁森曾经说过:“一个人爱的最高境界是爱别人,一个共产党人爱的最高境界是爱人民”。一把手要把职工的利益当作抓工作干事业的根本出发点,树立“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信念,要善于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对员工政治上关心,工作上支持,生活上体贴,理解他们的困难。

3.2 必须升华群众意识

当官就要谋事,爱民就要想民。一个好的一把手,就应该以勤蹲点、勤服务、办实事、求实效的行动为班子成员树立榜样,要心中装着基层群众,树立民主观念,注意发挥群体的作用,把执行决策变为大家的自觉行动,使大家的力量凝聚在一起。

3.3 实实在在为群众造福

8.一把手动态 篇八

中日军事交流破冰

曹刚川副主席邀请高村正彦防卫大臣于2008年双方方便的时候访华。双方一致同意,早日实现日本自卫队联合参谋长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的互访。

为建立中日防务部门海上联络机制,防止发生海上不测事态,维护东海的和平,双方一致同意,尽早就此进行专家组磋商。

开展双方防务部门在军兵种、军事医学、军事学术、文化体育等领域的交流。

加强人员培训合作,扩大包括青年军官在内的人员交流。

逐步探讨在抵御自然灾害等非传统安全领域的交流。

2007年8月30日中日两国防务部门在东京发表联合新闻公报部分内容

马凯

经济增长五大风险不容忽视

马凯表示,当前我国经济增长存在的五大矛盾和问题:投资增幅、货币信贷增长、外贸顺差的“三过”问题仍很突出;节能减排形势相当严峻;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扩大;影响农业稳定增产和农民持续增收的不利因素较多;一些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亟待解决,比如部分城市房价涨幅较高。

2007年8月29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

陈竺

摘掉“肝病大国”的帽子

陈竺说,中国卫生部正在采取一系列措施,尽快让中国摘掉“肝病大国”的帽子。

他表示,卫生部将整合中国基础与临床科研优势力量,从病毒、宿主及环境等多因素入手,系统研究乙肝的完整发展史与自然史演变过程,深入研究乙肝持续感染的机制,并以此形成乙肝研究与治疗的联合体,从而使中国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走向更高水平。

2007年9月9日2007年中国科协年会在武汉召开

刘志军

京沪高铁即将开建

刘志军表示,目前中国铁路客运专线建设正在深入推进:时速300公里的京津城际铁路将于明年北京奥运会前投入运营;线下基础按时速350公里建设的哈(尔滨)大(连)、武(汉)广(州)、郑(州)西(安)、广(州)深(圳)(香)港等客运专线项目建设正在全面推进;准备长达10年之久的京沪高速铁路即将开工建设。

2007年9月9日全国铁路科技大会

周小川

直指金融市场四大软肋

周小川指出,我国金融市场发展仍面临一些问题: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结构不平衡的矛盾依然突出,银行贷款在社会总融资量中仍占绝对比重;市场发展不平衡,债券市场发展落后于股票市场,企业债券市场发展相对滞后;信息披露、信用评级等基本市场约束与激励机制尚未完全发挥作用;金融产品的种类和层次不够丰富,市场功能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2007年9月3日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成立大会

尚福林

批评股市怪现象

“(一些券商)让学生拿生活费去炒股,这太不道德了。”尚福林对新股上市涨幅过高、绩差股普涨、“挂羊头卖狗肉”型重组、涉案公司销毁证据、理财产品误导性陈述、部分券商追求假开户和拉学生开户、基金公司老鼠仓等七种可能酝酿高风险的现象提出批评,并提醒投资者关注市场整体风险的累积。

2007年9月7日投资者教育工作座谈会

李盛霖

建设经得起百年历史考验的桥

“作为监理一定把好工程建设质量关。我最担心你抹不开面子,要有人难为你,我和省长给你撑腰。” 李盛霖在考察刘家峡水库上游建设中的黄河祁家大桥时,向驻地高级监理如是说。

李盛霖说,兰州中山黄河铁桥是外国人修的,经受了百年历史考验。我们现在修的桥,也要经得起百年歷史考验,要修让老百姓放心的桥。

2007年9月7日察看甘肃省刘家峡库区水上安全

李金华

大部分贪腐都损害公有资产

我国大部分贪污腐败的案件,都以损害公有资产为主要特征。审计不但要揭露问题,而且要督促整改,对那些大量侵吞国家资财的经济犯罪案件,查不出来就是对人民的犯罪。

2007年8月16日审计署2007年度集中培训班开班仪式

李荣融

央企做不到行业前三名将被强制重组

李荣融表示,三年内,国资委将根据利润水平、成本控制能力等因素构成的综合指标为中央企业排定座次。届时做不到行业前三名的,将被国资委强制重组。他说,做进“前三”的参照依据首先是强,而不是大。国资委要求央企先强后大。

2007年8月29日“中央企业节能减排工作会议”的间隙

刘淇

提出首都教育发展特色

对首都教育的特色发展也提出了四个“要适应”: 一、要适应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战略任务;二、要适应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需要;三、要适应城乡统筹发展的需要;四、要适应办一届“有特色、高水平”奥运会的要求。

2007年9月8日北京市庆祝教师节暨优秀教师表彰大会

张德江

人人享有社会保障

实现广东人民人人享有社会保障的目标,必须千方百计解决就业、再就业问题,让人人都有就业机会;千方百计加强就业技能培训,让每个劳动者都有一技之长;尽职尽责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让全社会形成和谐劳动关系;继续深化改革,建立覆盖全省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加强对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的领导,推动我省劳动保障工作再上新台阶。

2007年9月4日群众工作专题调研

汪洋

全球问计

重庆就是一片“试验田”,希望你向你的同行、同事、同学多推介这块“实验田”,伴随着它一起成长壮大。为重庆建言献策,就等于为全国统筹城乡发展贡献智慧。

2007年8月20日重庆市书记、市长“全球问计”活动

李源潮

重视太湖治理

哪怕GDP下降15%,都要把太湖治理好。共产党的干部要学做当代的大禹,为人民治水,不仅要治涝治洪、还要治污。

2007年8月31日无锡召开的太湖水污染治理工作会议

张春贤

鼓励援藏干部

援藏工作是锻炼干部的平台,援藏干部要向当地干部学习,学习“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西藏精神,发扬良好的工作作风,通过在西藏的锻炼,真正做到有所收获。

2007年9月6日湖南省第五批援藏干部总领队工作汇报会

赵洪祝

正确看待浙江实力

今后看浙江的实力不单要看GDP,更要看百姓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和生活环境。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浙江对地方官员政绩考核办法进行了改革,衡量其政绩的标准不再只是GDP增长率,同时也包括万元GDP土地增量、万元GDP能耗、化学需氧量等涉及经济发展资源环境成本的指标。

2007年7月20日浙江省上半年经济形势分析会

陆浩

强调安全生产

安全生产关系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各级党委、政府要认真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进一步强化安全生产责任制,认真落实煤矿瓦斯治理和事故防范措施,对应关闭的煤矿要坚决关闭,对已关闭的矿井严防死灰复燃,坚决遏止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开展煤矿瓦斯治理和整顿关闭两个攻坚战,不仅是党中央、国务院对各级政府的要求,也是实现社会安定、长治久安的重要举措,必须全面落实各级政府和企业两个主体责任。

2007年9月3日对全省煤矿安全生产工作的批示

韩正

重视产品质量

目前上海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总体处于有序、可控状态,但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头脑,认真查找问题和差距,突出重点、强化基础,全面提高质量工作水平。要让伪劣产品、有害食品出不了厂门、进不了市场。

2007年9月7日上海市质量工作会议

宋秀岩

指出青海省旅游业的不足

我们必须正视差距、看到不足,清醒地认识到青海旅游突出表现的不够:一是优势挖掘不够,二是借势推动不够,三是对外影响不够,四是旅游业发育不够。

2007年8月14日青海省第二次旅游发展大会

李成玉

指出抓好食品安全问题

不能让星星点点的非法小作坊影响大市场。各部门要各司其职,管好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管工作,谁发证、谁监管、谁负责。目前我省检测技术装备相对落后,“检不了、检不出、检不准、检得慢”的问题比较突出,这些问题直接危害人民群众的健康安全,必须认真解决。

上一篇:安底镇中心完小财务开支自查报告下一篇: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

热搜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