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米的认识》教学设计(人教版)

2024-07-24

《千米的认识》教学设计(人教版)(共14篇)

1.《千米的认识》教学设计(人教版) 篇一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千米的认识》

同步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数学小学三年级上册《千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并能进行该单位的简单化聚。

2.利用迁移的规律,体验探索1千米的过程,使学生进一步学会估算和分析问题。

3.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认识千米,让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在与同伴交流中体验学习数学的愉悦心情。重点难点:

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千米,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千米表示实际长度。教学准备:

要求学生到路边观察路标,教师制作一块路标。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

1、学生汇报到路边观察到什么。

2、课件出示例3情境图,教师:“同学们都喜欢出去旅行吧,在你们出游的路上肯定见过图中这样的情境吧?谁来说一说图中都

有些什么?”

3、出示教师制作一块路标图。引出千米,导出课题:千米的认识

[设计意图]把生活中数学知识呈现给学生,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思维活跃,参与热情高,也培养了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建立千米的长度概念:

1、让学生说一说对千米的感受。即让学生明白千米是比米还要大的长度单位。

2、通过运动场跑道一圈为400米,进一步让学生感受1000米到底有多长。(也可以根据自己学校跑道的实际情况来教学。)

汇报板书:1千米=1000米

3、让学生到运动场看一看跑道,想一想1千米约有多长。

4、举出例子说一说在我们生活周围有1千米长的物体吗 ?

2.《千米的认识》教学设计(人教版) 篇二

一、科学把握教科书的编排体系

人教版的这套语文教科书以语文与生活的联系为线索, 按人文专题组织单元, 每个单元包括“阅读”与“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两部分, 注重语文与生活的联系, 尽可能从学生的现实生活、今后的发展出发, 关照与学生相关的生活经验, 使教材成为学生生命历程的组成部分, 让学生在与生活、与世界的沟通和互动中学习语文, 获得个性的健康发展。教材同时按照“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三大板块组织单元, 每单元有“阅读”与“综合性学习”两部分, 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理念。这一编排体系和编排理念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主动参与社会实践, 增强公民意识和责任感;有利于学生亲近、关爱自然, 懂得与自然和谐相处;促进学生自我了解, 肯定自我价值, 发展兴趣与专长等。

二、正确处理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关系

这套教材部分以人文主题为单元, 强化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 但并没有淡化语文的工具性, 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始终统一在一起。如, 教学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背影》一课时, 笔者以学习作者选取独特视角进行描写的方法为目标, 以文中四次出现的背影为分析线索, 并以对作者四次流泪的分析来呼应教学目标。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深入文本, 其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均得以落实, 语文的工具性特点也展现了出来, 当学生通过层层分析终于理解了“父亲的背影”的真正内涵时, 语文的人文性特点也自然彰显了出来。

三、合理安排综合性学习

整套教材综合性学习这部分内容的设计, 既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对探究性学习的兴趣, 又可以整合教学内容、简化教学头绪, 方便教师教学。“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 它是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形式等各方面的综合。教师应配合教材促使学生把所学到的基础知识、掌握的基本技能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学以致用。如, 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综合性学习《怎样搜集资料》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内容。组织学生搜集关于中秋节的资料, 教师可以把学生分为三组, 一组去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 一组通过网络收集资料, 还有一组在家庭、邻里、社区访问调查。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收集资料, 然后将其记录下来, 再总结归纳, 最后转述表达出来, 学生的语文能力会得到全面的锻炼。

四、防止写作训练的缺失

3.“千米的认识”教学片段与评析 篇三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7页。

学生课前活动:①数数走100米大约有几步。②走200米,看用多长时间。③了解交通工具(飞机、火车、小汽车)的一般速度。

片段一:借助情景,习旧引新

师:同学们,听说过五指山吗?西游记里如来佛的手掌叫“五指山”。在我们的数学王国里也有一座“五指山”(教师将预先画好的“五指山”图贴于黑板),山上住着长度单位五兄弟,谁能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说一说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

生:米、分米、厘米、毫米。

师:你们能用手势比画1米有多长吗?1分米呢?(师生一同比画四个长度单位的实际大小。)我们还知道相邻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都是10。

师:老师下载了“世界之最”的图片资料,我们来给它们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图、题略。)刚才我们都是用文字来表示长度单位,长度单位还可以用符号来表示。想一想,我们用什么符号来表示米、分米、厘米、毫米呢?

(生答。师在“五指山”上标出字母,指间连线标上进率。)

师(指图中拇指):那么,这座拇指峰上住着谁呢?

生:应该是“千米”。

师:对,就是千米。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千米。(板书课题)千米还有一个名称叫什么,还可以用什么符号来表示?(生答,师板书。)

评析:课的开始好比歌唱家定调,定准第一音显得尤为重要。片段中“五指山”的设计不仅考虑到了一般的激趣,更关注了教学内容的内涵和本质,它巧妙地沟通了前后知识间的联系,顺理成章地提出了问题。这样的新课导入,使学生的知识准备到位,学习兴趣高涨,思维活跃。

片段二:联系生活,充分体验

师:千米在生活中运用十分广泛,你在哪些地方听说过或者看到过千米呢?

(学生答。)

师:这里有一些图片(见下图),我们一起来看看,从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生:图1是一个里程碑,指当地离宜兴还有33千米。

生:图2是一个限速标识,指速度不得超过40千米。

师:不错,这里指在这段公路上行驶的汽车最高时速不得超过40千米。

师:图3上也有千米,有谁知道图上一段表示实际长度多少千米吗?(生答,师加以引导说出每小段表示16千米。)

师:最后一张照片上的60表示什么呢?

生:它表示汽车的时速是60千米。

师:千米常用来计量比较长的距离,也可以表示交通工具每小时行驶的路程。

师:除了汽车以外,你还知道哪些交通工具每小时行驶的路程也可以用千米来表示呢?

(学生列举飞机、火车、大城市的地铁等。)

师:计量比较长的路程或交通工具每小时行驶的路程都用千米做单位,那么,你对“千米”这个长度单位有什么初步印象呢?

生:千米是我们学过的最大的长度单位。

生:我觉得千米在生活中的运用很广泛。

师:不错,千米确实是一个比较大的长度单位,通常用来计量比较长的路程。

评析: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材料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对学习最感兴趣,会觉得所学内容亲切,易理解。本片段中的精当材料,其选择正是基于以上思考,教学实践也证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另外,在材料的处理上,教师并没有把它作为一个“授受”环节去作简单处理,而是作为一个载体,用于信息交流的过程中,学生经过充分思考、自由表达,从而理解构建。课堂因真实而生动,因交流而精彩。

片段三:展开过程,意义建构

师:同学们一定想知道1千米到底有多长?(屏幕展示)这是昨天我们在操场上走100米时的录像。同学们一边走一边数,走100米我们大约用了多少步?

(生答:200步、197步、201步……)

师:我们取一个整百数,走100米大约要200步。老师还用秒表帮大家算了一下时间,走200米约要3分钟。(板书)下面这段录像,大家一边看一边出声数一数,他们走了几个100米。

(教师快速播放几个小朋友来回走10个100米的镜头,学生一齐数。)

师:请小朋友闭上眼睛、动脑筋想一想100米的跑道有多长?再想一想,把10个100米连起来会有多长。

师:那么10个100米到底是多少呢?请同学们把答案写在自备本上。

师:老师观察了一下,有的小朋友是这样写的:1千米(板书),有的写成1000米(板书),还有的写成了1公里、1Km,都对吗?

(生答并说明理由。)

师:1千米和1000米这两个数量之间可以用一个什么符号来连接?

(学生回答)

师:这两个数量有不同的地方,你发现了吗?

生:一个是用“千米”作单位,一个是用“米”作单位。

师:哪个小朋友能把它们之间的区别读出来?自己先试一试看。

(学生自读后教师指名读。)

师:1千米是1米的多少倍?(生答)也就是说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是1000。难怪拇指峰与食指峰之间的距离最远。

出示下列三道题并填空:学校的跑道一圈长200米,( )圈是1千米;有的学校的跑道一圈长250米,( )圈是1千米。如果是400米一圈,( )圈是1千米。

师:请同学们思考,在你熟悉的路段中,从哪里到哪里可能是1千米,在小组里悄悄地说一说。(学生讨论)从校门口出发,往西走,沿着我们都熟悉的路段,到哪里是1千米呢?

看录像“东山中学——市中医院——周处斩蛟——地方税务局。”重要地段教师逐一介绍,学生倍感亲切,到1千米的地方停下,学生印象深刻。

师: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跟着老师把这段路再走一遍,好吗?(教师轻声作标志提示。)现在你知道从哪里到哪里大约是1千米了吗?(生答。)

师:还有一个问题要请同学们想一想,如果要请你来估计1千米的路程,想一想,可以怎样估呢?(学生小组讨论。)

生:100米要走200步,所以,走2000步的路程大约是1千米。

生:走15分钟的路程大约是1千米。

生:如果汽车每小时行60千米,那么,汽车行驶1分钟约是1千米。

师:哪些同学的家离学校的距离大约是1千米呢?如果陈老师家离学校约4千米的路程,你会建议老师采用什么方式上下班呢?

(这一问给学生提供了很大的思考空间。学生思维灵活,方法多样且有理有据,此时课堂气氛进入高潮。)

评析: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指出:“认识不是从概念开始的,而是从围绕着它的其他途径开始的:概念是认识过程的结果。”作为本课的重点环节,教学过程中如何突破难点?片段中既有快镜头播放的10个100米的“看和数”,也有闭上眼睛回顾“100米的跑道有多长、10个100米连起来有多长”的“想和思”;既有1千米长的熟悉路段的初步估计,也有1千米的“准确丈量”;既有过程中学生的积极参与、主动探索、充分交流,也有对关键内容的及时概括与适时板书……而这一切,最终都促进了学生对新知的准确理解、深刻感悟,实现了学生对新知的主动建构。此外,片段中,教师的引领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体现在教师对问题的精心设计,对教学细节的精当处理,对学生学习的疏漏处、知识重点处、方法关键处的巧妙点拨等等。正是教师的有效引领,才促进了学生在知识、思维上的深化与提高。

作者单位

江苏省宜兴市第二实验小学

4.《千米的认识》教学设计(人教版) 篇四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青岛版),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千米毫米分米的认识》复习课。课型:复习课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系统整理长度单位的知识,同时结合相关的实际应用,进一步理解、巩固这部分知识,以期达到能灵活应用的目的。

2、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练习,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帮助学生进一步建立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的概念。难点:单位间的换算和估测能力。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米尺,学生尺。纸条,小棒。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故事导入

同学们,孙悟空神通广大,不但能降妖除魔,还帮助我们认识了一些新知识。回忆一下,孙悟空帮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引出课题并知识整理:长度单位。

二.操作活动。1.体会长度单位在生活中的应用,同时画出1毫米,1厘米,1分米长的线段(让学生进一步建立长度单位的概念。)

2让学生用手势比划1米大约有多长,尝试用实际事例说明1千米大约有多长。

3、估一估,量一量。我们知道了一个长度单位有多长,拿出纸条,这根纸条的长度你认为用什么单位比较好?估一估有几个这样的单位?在测量验证。依次测量教室中黑板的长,窗户的长,宽,课桌的长、宽等

三、利用故事,引入练习

1、找朋友(连一连)

8千米

26厘米

50毫米

3分米

7米 70分米

8000米

30厘米

2分米6厘米

2、填一填

1千米=()米

6000米=()千米

1米=()分米

0

38米+56米=()米=()分米 1米-6分米=()分米

70毫米=()厘米 8分米=()厘米

3千米=()米 3.在()里填上>、<或=

8千米()6000米

1米50厘米()1米5分米 9分米()2米

32米+10米()50米

300分米()300厘米

5毫米()1厘米-2毫米

四.在()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或数

1、小明身高138()。

2、我们学校从南到北的长度用()做单位比较合适。

3、小兔子身长4(),尾巴长约7()

4、一只七星瓢虫的长度大约是5()

5、我们的教室长大约()米。板书设计

整理知识:长度单位

毫米

厘米

分米

米 千米

5.《千米的认识》教学设计(人教版) 篇五

甜甜的梦—毫米、分米、千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知和了解分米、毫米的含义,初步建立 1分米、1毫米的长度观念。

2、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能进行长度单位间的简单换算并用适当的长度单位估测物体的长度。

3、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产生对身边事物长度或者厚度的关注与好奇心,能积极地参与测量,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毫米、分米长度概念的建立。教学难点: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和估测。

教学过程:

【导入】创设情境,提供素材

谈话:同学们,在上课之前,老师对同学们有两个小要求:

1、希望同学们能够保持一个好的坐姿,正确的执笔姿势

2、希望同学们能够踊跃的举手发言。同学们能做到吗? 预设:能!!

谈话:好,我们开始上课。

谈话:同学们,大家看过西游记吗?你最喜欢里面的哪个人物呢? 预设:看过,喜欢猪八戒、孙悟空。

xiaoxue.xuekeedu.com

谈话:有的同学喜欢孙悟空,我们都知道孙悟空打妖怪是最厉害的,当然这也离不开他的一样兵器,对,就是金箍棒。

谈话: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金箍棒中的数学问题。这个金箍棒可神奇了。

让我们来感受一下吧。

谈话:同学们看到金箍棒有怎样的变化啊? 预设:金箍棒变小了,最后赛到了耳朵里。

谈话:同学观察的真仔细。那同学们估计一下,变到孙悟空耳朵里的金箍棒会有多长?

预设:我估计它有5厘米。我估计它有2厘米。

谈话:在咱们的学具盒里找一找,是哪一根?学生举起

谈话:到底有多长呢?我们以同位两人位一组用直尺来量一量,然后跟同位交流一下你测量的结果?学生分组测量。谈话:谁来说一说你们测量的结果? 预设:不到1厘米。

谈话:看来用我们学过厘米,已经不能精确地表示出这根金箍棒的长度了。这时候我们要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毫米。毫米还可以用字母mm表示。(板书)

【设计意图】选用富有童趣的素材,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用学生熟悉的事物,唤醒学生对米、厘米的表象的记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动手量不到1厘米的金箍棒,充分暴露学生的认知起点,感

xiaoxue.xuekeedu.com

受到学习新的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讲授】分析教材,理解概念

1、认识毫米。

(1)认识1毫米和几毫米

谈话:那么1毫米到底有多长呢?我们可以先找直尺来帮忙。在直尺上有许多一毫米,凭你的感觉,试着找找一毫米在哪?找到后与你的同位交流一下。

谈话:谁能给大家指一指? 预设:直尺上的一小格。谈话:还有别的1毫米吗? 预设:指着别的一小格。

谈话:当然同学们直尺上有许多1毫米。对,直尺上的每一小格都是1毫米。那2小个格呢??3小格呢?5小格呢?10小格呢? 预设:2毫米、3毫米、5毫米、10毫米。(2)感受1毫米。

谈话:同学们,我们刚才认识了1毫米。接下来让我们继续感受一下1毫米有多长。拿出我们准备的的一分钱硬币,竖着放在尺子上,看看它有多厚? 预设:1毫米。

谈话:同意吗?然后借助这枚硬币用手势表示一下1毫米大约有多长,闭上眼睛想一想1毫米有多长。谈话:1毫米,给你的感觉怎么样啊?

xiaoxue.xuekeedu.com

预设:1毫米太短了!

谈话:在我们身边还有那些物体的长度或者厚度大约是1毫米? 预设:身份证厚度、直尺的厚度

谈话:同学们说的真好,我们数学和我们的生活是联系紧密的,同学们在生活中也要留意观察哦。(3)认识毫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谈话:接下来,请你拿出自己的练习纸,咱们做一个小练习。准备好了吗?请你在纸上画出一条5毫米的线段。生画。谈话:画好了,跟同桌互相看一看。

谈话:再请大家画一条10毫米长的线段,一边画一边想你有什么发现?先悄悄地跟同桌说一说。谈话:谁来说说你们的发现? 预设:10毫米就是1厘米。谈话:其他同学的发现呢?请你来。预设:10毫米就是1厘米。谈话:哦!你也发现了,你们呢? 预设:10毫米就是1厘米。

谈话:对,也可以说,1厘米就是等于10毫米。(板书)一起读!预设:1厘米=10毫米!谈话:反过来?10毫米也等于? 预设:1厘米!

谈话:太棒了!看来,咱班的同学不但善于学习,还善于总结哪!掌

xiaoxue.xuekeedu.com

声送给自己!

谈话:现在,考考你,从0刻度到刻度2是几厘米,是几毫米? 预设:2厘米,20毫米。

谈话:正确!继续,从0刻度到刻度3呢? 预设:3厘米,30毫米。

谈话:很好!从刻度2到刻度6呢?

预设:4厘米,40毫米。(如果出现错误,问:谁的答案是正确的?)谈话:真棒!现在聪明的你能准确地量出变到孙悟空耳朵里的金箍棒长是多少了吗? 预设:能!

谈话:量一量?生量。师巡视。预设:5毫米。

谈话:请你来指给大家看看。生指。谈话:你是怎么量出来的?

预设:从0刻度线开始,一共是5个小格也就是5毫米 谈话:同学们同意吗?你掌握的真不错。

谈话:看,我们的新朋友——毫米,是不是帮我们精确地量出了这根金箍棒的长度啊? 预设:是!

谈话: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小练习(出示课件)。大家看它们的长度是多少?并说一说是怎么看出来的。

预设1:我从0刻度数到1是1厘米,再到2是2厘米,然后再数出

xiaoxue.xuekeedu.com

5个小格是5毫米,所以就是2厘米5毫米。谈话:真会思考!

预设2:从0数到1是10毫米,再到2是20毫米,还有5毫米合起来就是25毫米。

谈话:他们测量的都很准确,2厘米5毫米也就是25毫米。【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看一看,直观感受1毫米有多长,试着说一说,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用小手比划1分硬币的厚度;找一找身边哪些物体的长或厚度是1毫米,通过看、说、比、找、量这一系列的数学活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数学活动。在充分的体验,感受过程中,帮助学生深刻地建立起1毫米的表象。

并让学生通过画一画自己发现毫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也就是1厘米=10毫米。

2、认识分米。(1)认识1分米

谈话:接下来,我们看金箍棒又发预设了什么变化?(课件出示)预设:变长了。

谈话:是哪根呢?学生举起来。谈话:量一量,它有多长? 预设:(测量,师巡视)10厘米。

谈话:我们还可以说10厘米就是1分米。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第二个长度单位——分米(板书)一起读!也可以用字母dm来表示。

xiaoxue.xuekeedu.com

谈话:10厘米就是1分米,也可以说1分米里面有多少个1厘米呢? 预设:10个!

谈话:也可以说1分米就是等于10厘米。(边说边写:1分米=10厘米)一起读!

谈话:那么,2分米呢?5分米呢?7分米呢?10分米呢? 预设:20厘米,50厘米,70厘米,100厘米。(2)感受1分米

谈话:你能在自己的尺子上找到1分米吗?同位为一组找到后互相交流。

预设:从0刻度到刻度10。谈话:同意吗? 预设:同意!

谈话:还有吗?(手势引导说不一样的)预设:从刻度10到刻度20。谈话:对吗? 预设:对。谁再来? 预设:从刻度2到刻度12。

谈话:真不错!这根金箍棒的长度是10厘米,也就是? 预设:1分米。

谈话:分米是一个比厘米更大一点的长度单位。那么,你拿手比划比划,1分米该有多长呢?生演示。谈话:举起小手,让大家看看。很好!

xiaoxue.xuekeedu.com

谈话:1分米大约就这么长,我们小朋友的手大约就是一拃的长度。谈话:那,在日常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品的长度大约也是1分米呢?想一想。

预设1:(举起一支铅笔)这支铅笔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预设2:一支粉笔的高度大约是1分米,手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预设3:手机、纸杯……

谈话:同学们真善于观察生活中的事物。看来在生活中长度、宽度或厚度大约是1分米的物品随处可见。

【设计意图】创设一个个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数学活动的时间与空间,引导学生自主、积极地去探索、去发现,在深刻感知和灵活运用中充分认知长度单位分米。

3、小结。

毫米、厘米、分米、米都是计量物体长度的单位,叫做长度单位。

4、总结、理顺四个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1)再次感知四个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

谈话:老师分别准备了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的纸条(贴),同学们仔细观察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分别有多长?同桌互相用手比划一下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有多长? 预设:同学们先观察后比划。

谈话:同学们闭上眼睛想一想,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分别有多长?这四个好朋友的长短不同,你能根据长短给他们排排队吗? 预设1:从大到小排.xiaoxue.xuekeedu.com

预设2:从小到大排

教师根据学生描述,进行板书。(2)梳理四个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

谈话:老师发现这四个好朋友之间有许多联系。谁能起来说一下啊? 预设: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0厘米 谈话:还有吗?教师板书 预设:1米=10分米

逐步引导学生发现,每相邻的两个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练习】巩固概念,应用拓展

1、自主练习第1题。(1)同桌交流。

(2)教师说长度,学生用手势表示。要求:速度要快而且要准确。

2、自主练习第4。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先自己思考,然后同位交流。

3、自主练习2的第二个。读刻度,学生独立完成后同位交流。集体订正说过程。

4、练习:日记。

谈话:现在,大家看,谁来了? 预设:猪八戒!

谈话:猪八戒也爱学习。我们来看八戒同学的日记!自己读一读。3月23日

星期三

早晨,我从2分米长的床上起来,拿起 13分米长的牙刷刷牙,然

xiaoxue.xuekeedu.com

后洗脸吃饭。接着走了200米远的路来到学校,坐在5毫米高的凳子上,拿出15分米长的铅笔和5厘米厚的练习本,开始做练习。谈话:为什么笑啊?

预设:猪八戒把好多长度单位都用错了。

谈话:那就帮他改一改啊?(师在学生的回答中将课件中日记的错误改正)

谈话:想对八戒说点什么吗? 预设1:八戒你真是太粗心了。预设2:我们可不能像八戒一样啊。谈话:恩,咱们可不能像八戒那样粗心啊!

【设计意图】通过有针对性地练习,在应用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在猜测、操作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长度单位的理解。【作业】全课总结,畅谈收获

谈话:这节课我都学会了什么?在认识的过程中你有哪些具体的收获?

预设1:认识了两个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预设2: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

6.《千米的认识》教学设计(人教版) 篇六

8、旗杆高9()

9、课桌高65()

一、填空。10、1角硬币的厚大约是1()

11、打火机的长大约是8()

1千米=()米

6000米=()千米

1米=()分米

12、数学书的厚大约是5()

13、课桌的高大约是80()。

70毫米=()厘米

8分米=()厘米

9厘米=()毫米

千米分米毫米的认识练习题

(一)40分米=()米

70厘米=()分米

9米=()厘米

15米=()分米

100厘米=()米

4分米=()毫米

3千米=()米

80毫米=()厘米

1米=()分米=()厘米

57分米-17分米=()分米=()米

1米-6分米=()分米

8千米=()米+()米

38米+54米=()米

46厘米+54厘米=()厘米=()分米=()米

二、在○里填上> < 或 =

8千米○6000米

1米50厘米○1米5分米

6毫米()4厘米

4厘米○4分米

9分米○2米

32米+10米○50米

300分米()300厘米

5厘米()7毫米

2米()2分米

9毫米()3厘米

18毫米()1分米

34毫米()9厘米

1米()100厘米

60毫米()6厘米

8分米()90厘米

3分米()23毫米

5毫米()1厘米-2毫米

50毫米()5厘米

3分米()100厘米三、三、在()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或数

1、蜡笔长6()

2、跳绳长2()

3、课桌高7()

4、粉笔长75()

5、钢笔长14()

6、小明的身高是140()

14、一只七星瓢虫的长度大约是5()。

15、小明身高138(),他的大拇指宽约(),手腕一圈长约12()

16、我们测量学校东西长度是多少时,用()做单位比较合适。

17、小兔子身长4(),尾巴长约7()。

18、从寿光到潍坊的路程大约是46(),坐客车大约1个小时能到达。

四、下图是小飞学具盒里的小棒,你知道它长多少毫米吗?

五、改错(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进行改正)。

2008

星期二

天气雨

今天早晨,我从

2分米长的床上爬起来,来到了卫生间,拿起了1厘米长的牙刷刷完牙后,急急忙忙地洗脸,吃早饭。学校离我家不远,大约有90毫米,上学路上我看见了一棵高2分米

的树被风刮断了,连忙找来了一根长1厘米的绳子把小树绑好。我跑步到学校,看到老师已经

在教室里讲课了,我赶紧从书包里翻出1毫米长的铅笔和4米厚的笔记本,认真做起笔记。

六、算一算

1、八戒一步的长度大约是8分米,有一间房子,房子的长八戒走了10步,宽走了5步,你能知道这间房子的长和宽分别大约有多大吗?

2、用两根铁丝分别围成一个每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和六边形,哪根铁丝短一些?短多少毫米?

3、小青“一拃”的长度是9厘米。小芹“一拃”的长度是8厘米。一张课桌的长,小青量大约是8拃长,小芹量大约是几拃长?这张课桌的长是多少厘米?用毫米作单位是多少毫米?

七、动手量一量,再把量得的结果填在下面的括号内。

钮扣的厚大约是()毫米。

香烟盒的厚大约是()厘米。

铅笔的长大约是()厘米。小拇指的长大约是()毫米。

千米分米毫米的认识练习题

(二)第一关:填空 1.填一填

1千米=()米

6000米=()千米

5分米=()厘米=()毫米

30毫米=()分米

2米=()厘米

40毫米=()厘米=()分米

1米=()分米

38米+54米=()米

1米-6分米=()分米

70毫米=()厘米

8分米=()厘米

3千米=()米

57分米-17分米=()分米=()米

8千米=()米+()米

2、在○里填上> < 或 =

8千米○6000米

1米50厘米○1米5分米

9分米○2米

32米+10米○50米

300分米○300厘米

5毫米○1厘米-2毫米 第二关:在()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或数

1、小明身高138(),他的大拇指宽约(),手腕一圈长约12()

2、我们测量北海学校东西长度是多少时,用()做单位比较合适。

3、小兔子身长4(),尾巴长约7()。

4、一只七星瓢虫的长度大约是5()。

5、从寿光到潍坊的长度大约是46(),坐客车大约1个小时能到达。

6、北海学校小学部教学楼高约()米。

第三关:判断下列的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

”,错误的打“ ”

1、一条裤子长9分米()

2、一张床长5分米()

3、小明高14分米

()

4、一支毛笔长2分米也就是20厘米()

千米分米毫米的认识

一、填一填。

1.小红身高是1米28厘米,是()厘米。明明的身高是134厘米,是()米()厘米。

2.讲桌的长是11分米,是()厘米;讲桌的高是75厘米,是()分米()厘米。

3.一只小船的长是3米55厘米,是()厘米,它的宽是230厘米,是()分米()4.100厘米=()米。

5.量一把梳子的长,用()作单位。汽车的行驶速度,用()作单位。

6.量一只蚂蚁的长,用()作单位。量课桌的长,用()作单位。

二、填上合适的单位。

1.一块橡皮的厚度大约是4()

2.一张床长大约是20()3.一棵树大约高20()

4.文具盒大约长18()5.一支粉笔的长大约是9()

6.骑自行车每小时行驶15()7.绕操场一圈大约是200()

8.一根跳绳大约 长20()

9.小明的身高大约165()

10.一把梳子大约厚2()

11..电视屏幕大约长29()

12.你的手掌宽大约是8()13.课桌的长大约是8()

14.教学楼的高大约是30()15.北京到济南900()

16.篮球场的长大约是20()17.电视塔大约高110()

18.一本书长2()19.客厅大约长14()

20.公交车的速度是每小时30()21.数学课本的长大约是18()

22.黑板的长大约是3()

三、在○里填上、或=.

1米○90厘米

84厘米○9分米

5分米○50厘米 95毫米○1分米

2千米○200米

35毫米○3厘米

四、计算

50分米+40厘米=()厘米

5千米-2000米=()米 1米=()厘米 30厘米+4分米=()厘米 20毫米+8厘米=()厘米

五、小小画家。

1.画一条长5厘米的线段。

2.画一条长1分米的线段。

3.画一条比3厘米长3厘米的线段。

7.《千米的认识》教学设计(人教版) 篇七

《三角形的认识》这堂课, 犹如璞玉, 反复打磨、推敲、精琢13次之多, 欲将其成为一块美玉。

我的磨课经历

切:拖堂的思考———是整合还是舍弃?

几次试教, 屡试屡败, 败在何处?拖课!且一拖就是十几分钟, 这让我苦恼不已, 不得不重新审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

按照教材的要求, 本课要引导学生认识三角形, 知道三角形的特征及三角形的高和底的含义, 会画三角形的高, 并且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从教学实践看, 在一节课中达成上述教学目标, 尤其是要突破“三角形的高”这个难点, 时间远远不够。痛定思痛, 决定对“高”进行“减法”处理, 只认识“高的定义”和“高与底的一一对应关系”, 将“画高”后移至下一课时。这样处理能为本节课其他环节的教学争取更多的时间。

特级教师顾汝佐说过:“教材是教学活动的依据之一, 但不是不可改变的经典。”磨课使我学会把教教材改为用教材, 使教材为我所用。

磋:艺术的提炼———是抽象还是领悟?

“三角形定义”属于规定性的知识, 直接告诉学生也无妨, 但以怎样的方式“告诉”就是一门艺术。

[实践一]

过程简述:通过搭、画三角形, 引出关键词“封闭”, 随之告诉学生“封闭”就是“围”, 然后直接给出三角形的数学定义。

学况反馈:有很多学生在课后仍用“有三个角、三条边、三个顶点的图形是三角形”的说法来描述三角形的定义。

课后反思:教师的这种“告诉”是一相情愿的, 学生没有获得对“三角形定义”内涵的真切体验。

[实践二]

过程简述: (学生画三角形后) 提问:“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根据学生的叙述有针对性地出示反例, 引导他们发现这些表述还不够严谨, 然后通过搭、画三角形, 得出“端点相连”, 告知他们这样的连接方式就是“围成”。

学况反馈:学生能认识到原先对三角形概念表述的片面性, 能理解“围成”的含义, 部分学生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说出三角形的定义, 但还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沿用之前的表述归纳三角形的定义。

课后反思:学生在归纳三角形定义时, 代表性的描述是:有三个角、三条边、三个顶点的封闭图形叫三角形;由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叫三角形……这样的语言源于学生的生活经验, 使人感到亲近, 也容易理解。但要形成一个清晰的数学概念, 仅仅停留在这个层面是远远不够的, 必须借助精练、严密的数学语言。

[实践三]

过程简述:分解画三角形的步骤:先画什么?再画什么?需要注意什么?……引导学生初步感知“线段和线段的端点相连”。随之抓住学生提到的“封闭”“组成”“围成”等关键性词语, 不断举出反例 (如下图所示) , 使学生的语言表达从“头和头碰牢”“线段和线段的一头碰牢”“线段和线段的端点相连”逐步过渡到“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 真正将活动经验转化为数学知识, 经历将生活语言抽象为数学语言的过程。

学况反馈:通过这样提炼, 学生不仅能清晰地描述三角形的含义, 并且在后续教学中, 能熟练运用含义进行分析、判断。

[感悟]在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中, 语言具有加工的功能。能用简练、严密的语言表达数学概念, 才能构建准确、清晰的数学概念。生活语言是数学语言的基础, 教师应充分利用生活语言为数学语言服务, 并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生活语言抽象为数学语言, 在比较辨析中进一步规范数学语言, 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数学语言的能力, 促使学生数学素养的发展。

琢:感性的构建———是回归还是兼顾?

“稳定”, 辞海上的解释是“稳固安定”。从这个层面进行思考, 我觉得可以沿用以往的做法:拉。通过拉一拉来检验三角形的稳定性, 于是就有了第一次实践。

[实践一]

过程简述:

1. 操作:拉一拉三角形和四边形框架, 体验三角形的稳定性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

2.归纳:三角形不容易变形, 所以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

学况反馈:

问:上了这一课之后, 你知道三角形为什么具有稳定性吗?

生1:因为它很牢。

生2:三角形是拉不动的, 长方形一拉就要变成平行四边形。

……

课后反思:一位听课教师提出这样的异议:难道只有三角形的物体才具有稳定性吗?课桌椅的横档是四边形的, 它们都很稳固。这个异议让我陷入深思:到底什么是三角形的稳定性?它和生活中所指的稳定性有什么区别?

查阅资料显示:三角形的稳定性是指“三角形三条边的长短固定, 那么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也就固定了”。那么为什么生活中其他形状的物体也有稳定性呢?主要与使用的材料和连结的方式有关。

显然, 数学中所指的稳定性和生活中的稳定性有着本质的区别。但学生在生活中可能拉过三角形的实物, 也可能拉过其他形状的实物, 所以用拉的方式体验稳定性会与学生的生活经验产生矛盾。那么, 怎样来排除生活经验对数学的干扰呢?我询问了中学数学教师, 他们认为“全等三角形”的本质就是“三角形的稳定性”, 他们建议从此入手, 这样就有了第二次实践。

[实践二]

过程简述:

1. 讨论:为什么四边形一拉就变形呢? (课件动态演示拉的过程)

引导学生观察:虽然四条线段的长度没有变, 但四个内角的度数可以改变, 长方形就拉成了平行四边形。

2. 讨论:为什么三角形不易变形? (课件演示)

(1) 出示三角形ABC;

(2) 在三角形的外面出示D点, 连接成四边形ABCD;

(3) 按住D点向右拉动, 提问:能拉动吗?为什么不能拉动? (学生不能回答)

学况反馈:

问:上了这一课之后, 你认为什么是三角形的稳定性?

生:三角形是拉不动的, 这就说明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生:因为三角形的角固定了, 所以就稳定了。

……

课后反思:听课教师对这环节的评价是“如坠入云雾之中”。看来, 脱离实践操作而进行抽象证明, 不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 他们只能是被动地跟着课件走, 没有获得任何体验, 与第一次实践相比, 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这时, 有教师建议从“三边长度固定”入手, 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获得更本质的体验。

[实践三]

过程简述:

第1、第2同实践一。

3.猜测:给你三条线段, 围成的三角形会不会都一样?用四条线段围成四边形呢?

4.动手操作, 验证猜想。

5.展示:

(多媒体辅助演示:将后五个三角形通过旋转、翻转、平移的方式回归到第一个三角形)

6.归纳。 (略)

……

学况反馈:

问:为什么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生:当三角形的三条边长不变时, 就不能搭出别的形状的三角形来了。

生:三角形不能变形, 因为只要还是这几根小棒的话, 就一定是这个形状和大小。

……

[感悟]第三次实践使笔者深深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 抽象的数学知识必须借助一定的生活经验加以建构, 但数学教学又决不是生活数学的简单“回归”。教师应处理好生活数学、学校数学和学生年龄特征之间的关系。

磨:费时的品味———是探索还是接受?

《数学课程标准》对学习方式是这样描述的:“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鉴于这样的认识, 产生了三角形的高教学的第一次实践。

[实践一]

过程简述:

1.情境创设:由“走到对面的公交站台上, 怎样的行走路线最短”引出三角形的高。

2. 找出锐角三角形的高。

3. 找出直角三角形的高。

……

课后反思:只认识锐角、直角三角形的高, 不利于构建三角形的高完整的概念, 课后有学生质疑:所有的三角形都有三条高吗?决定增加“找出钝角三角形的高”这一步。

[实践二]

过程简述: (略)

课后反思:每一个教学环节都需要学生进行探索, 费时颇多, 很难按时完成教学任务。权衡利弊后, 决定对本环节的教学手段进行调整, 这样就有了第三次实践。

[实践三]

过程简述:

1.自学:课本P81第一段。

2.提问:通过自学, 你学到了什么?说一说什么是三角形的高?什么是三角形的底?

3.判断:下面的图形中, 哪幅图画的不是高, 为什么?

4. 理解高和底的对应关系:在图1中, 线段AD是不是AC底边上的高?为什么?假如以AB边为底, 那么这个三角形的高又在什么地方?

5. 找一找:下面两个三角形有几条高?分别在哪里?

6. 观察三类三角形的高:说说你对三角形的高又有了什么新发现?

[感悟]在学生通过自学获得结论后, 有充足的时间来安排丰富的数学活动, 让学生细细品味三角形的“高”:一品高的定义, 二品高的本质属性, 三品高和底的一一对应。合理运用两种学习方式, 接受中有探究, 探究中有接受, 取长补短, 使学生获得的结论、特征、方法更为深刻, 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我的磨课所得

一、有舍才有得

柳宗元在《柳河东集》中有文:有一种很会背东西的小虫子, 遇到东西它总要捡起来, 使劲地背上, 背的东西越来越重, 即使疲劳到了极点, 还是不停地往背上加东西, 直到最终被压得爬不起来。其寓意更多地指向于一种人生态度, 人生既要有所取, 学会做加法, 也要有所弃, 学会做减法。

其实我们的课堂教学不也是这样吗?屡次拖课之后, 我不得不停下忙碌的脚步来思考:我的课究竟怎么了?细加分析才发觉:这节课中处处浓墨重彩, 真正的重难点究竟在何处呢?

无意中就成了那只小虫子, 只学会了做加法, 还没有学会做减法。原来人之初造词的时候, 真是蕴含玄机的, 舍得舍得, 有舍才有得呀!

二、磨课更磨数学功底

总觉得小学里的知识简单, 以自己的能力一定能对付, 数学功底怎会薄?可是当你真正投入到一节课里, 专心打磨它的时候, 越磨越不得不承认这个事实。

前几次的试教中, 心中一直有和学生一样的疑问:三角形真的具有稳定性吗?桌子的台面是四边形的, 它不也很稳定吗?……对三角形稳定性的教学其实很心虚, 生怕被学生举出这样那样的例子来反驳。在听取了老师们的建议, 拜读了仲海峰老师的文章———《追问学校数学与生活数学的分野》后, 才开始重新审视三角形稳定性的教学。查阅了大量的相关资料, 发觉三角形的稳定性其实质应是“三角形边长确定, 其形状和大小就确定了”。这其实和初中数学中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是有联系的。对三角形的稳定性认识得越深, 教学时心里越有把握。在磨课的过程中, 教师随着这节课一起成长, 教人的同时教己。

8.《千米的认识》教学设计(人教版) 篇八

郑州市中原区须水镇第七小学

郝慧敏

一、教学目标

(一)通过实际测量,体会毫米产生的意义,会用毫米做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二)通过比划手势、观察实物,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初步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厘米、毫米单位之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三)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二年级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有了系统的学习,对长度单位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原来的基础上了解毫米产生的意义,理解1厘米=10毫米,感受1毫米的厚度对于学生来说难度不大。

三、教学重点:

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明确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四、教学难点

体验1毫米的实际长度,会用毫米做单位量物体的长度。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谈话激趣

猜猜老师的身高有多少?(1米62厘米)里面出现了哪两个长度单位?他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测量哪些物品用米?哪些用厘米?。我们的数学书用哪个作单位比较合适?

2.估一估

估计数学书的长大约是()厘米,宽大约是()厘米,厚大约是()厘米。

3.量一量

数学书的长是(),宽是(),厚是()。小结: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小物体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数,为了比较准确的测量它,我们就要学习一个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毫米,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毫米的认识。

(二)学海探秘 1.汇报课前小研究。

你知道了有关毫米的哪些知识?教师出示有关毫米的知识。

2.认识毫米,感知1毫米的长度

(1)你能在尺子上找到毫米吗?找到后指给同桌看。(2)指名到投影上来找毫米。(放大尺子)

(3)小结:尺上1厘米中间还有许多小格,每一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4)观察会员卡的厚度,用尺子量一量卡的厚度,用手捏住卡感知1毫米的厚度,在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呢?

3.认识1厘米=10毫米。

(1)我们知道刻度尺上的1小格就是1毫米,那么在1厘米中究竟有几毫米呢?请在自己的尺上选择任意的1厘米数一数。

(2)汇报:我是从数字()数到数字(),里面有()个小格,也就是()毫米,所以得出1厘米=10毫米,那么2厘米是多少毫米?4厘米呢?

4.测量

(1)书本第22页做一做。

(2)测量每条线段长度(以毫米为单位)。(3)小组合作

量一量数学书的长是(),宽是(),厚是()。

(三)巩固新知 1.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1)一橡皮擦长()

(2)教室的长约10()(3)玻璃厚约5()

(4)玲玲的身高为125()

2.我会算。8厘米=()毫米 40毫米=()厘米

()厘米=50毫米 3厘米4毫米=()毫米

3.画一条长3厘米7毫米的线段。

4.课外延伸:把日记中错误的地方改正过来。

2016年9月13日 星期一 天气:晴

今天早晨,我从2毫米长的床上爬起来,来到了卫生间,拿起了15米长的牙刷刷完牙后,急忙吃完早饭上学去。来到学校,看到老师已经在教室里讲课了,我赶紧拿出17毫米长的铅笔和8 米厚的笔记本,认真做起笔记。

(四)总结。

在这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认识了几个长度单位?你能给他们排排队吗?米不是最大的长度单位,毫米也不是最小的长度单位,如果你们有兴趣,还可到书中或网上查查看。

六、板书设计

毫米的认识

1厘米=10毫米

1米62厘米

m

cm 米(m)

厘米(cm)

毫米(mm)

9.《千米的认识》教学设计(人教版) 篇九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在实际情境中理解平均分的含义,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写几分之一,能比较分子是一的分数的大小。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让学生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分数的过程,通过直观演示、操作、观察一系列学习活动,能用分数表示图中一份占整体的几分之一,能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

(三)情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精神,体会分数在生活中的价值,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二、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初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初步认识分数,正确读写几分之一。

教学难点:几分之一比较大小。

三、课前准备:

1、学生的准备: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纸片。

2、教师的教学准备:小磁铁、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纸片若干张、两个月饼图。

四、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老师要讲一个西游记里的故事给大家听。话说唐僧师徒一路向西取经,这一天他们来到了一个集镇上,看到路上的人都手提着月饼,这才想起今天是中秋节了。这时刚好路过一个月饼店,“哇,好多的月饼呀!”八戒很快就看见店里各种各样的月饼,馋得直流口水,一个劲地说:“师傅我想吃月饼。”可是唐僧说:“想吃月饼可以,不过我得先考考你。”唐僧说:“有4块月饼,平均分给你和悟空,每人分几块?请写下这个数。”猪八戒很快就写下了这个数。你知道猪八戒写出的数是多少吗、唐僧又说:“有2块月饼,平均分给你和悟空,每人分几块?请写下这个数。”猪八戒想了想,又写下了这个数。请你们猜猜这个数是多少?唐僧见猪八戒回答得这么快就说:“很好,那么要是只有一块月饼,平均分给你和悟空,每人分几块?该怎么写?”这可把八戒难住了。不停的扇着大耳朵。

同学们,你们知道每人分几块吗?半块月饼可以用什么数来表示呢?

看来同学们想不出该用什么数来表示,没关系,今天老师特意请了一位新朋友来帮助大家解决这个难题。它就是——分数。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分数。(板书课题)[设计说明:思维始于疑问,而好奇是儿童的天性,是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起点。根据小学生爱听故事的特点,从故事中创设问题情境不仅将学习分数的必要性自然展现(是因为用整数解决不了了,所以才要用到分数),且使学生的探究意识也孕育而生。]

2、动手实践,自主探究

(一)认识二分之一

(1)猜一猜: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两份,怎样用分数表示其中的一份呢?

师:把一个圆平均分成两份,一半就是这两份里面的一份,我们把它叫做二分之一,也就是这圆形的二分之一,写作:,学生跟读。结合书本中的月饼图说说,“2”表示什么?“1”表示什么?(2)教师说明 :2表示平均分的份数,1表示其中的一份。请学生和同桌互相说一说二分之一是怎么产生的?(3)动手实践

A、折一折:让学生用各种形状的纸片动手折出(圆形、长方形、正方形)

B、展示学生的几种典型折法 C、从操作过程中凸现思考过程。

师:这些形状不同的纸都可以折出它的。想一想,不同的纸折出的形状不一样,为什么都可以用来表示呢?(4)在辨别中感悟平均分的重要性。

折出几种不是平均分的两份,想想这可以用二分之一表示吗?(再次

12121212强调平均分)

[设计说明:通过直观演绎数学知识所蕴涵的思维发展过程,让学生进行自我释疑体验,教师不直接告诉学生现成的结论,也不包办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过程,而是通过“折一折”了驱动学生内在的思维活力,感悟“平均分”的内涵与重要性,从而是学生的思维方式不拘泥与常规,思维实现跳跃式的发展。]

(二)认识四分之一(1)观察推想

师:大家推想一下,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那如果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四份,每块是它的几分之一?怎么写?(小组交流讨论)(2)设疑

如果要把这个月饼平均分成五份,每份是它的几分之一呢?怎么写、怎么读?

如果分给我们全班同学呢?

(三)认识几分之一

刚才我们认识了和,我们把像,这样的数叫分数。你还想到了哪些几分之一的分数?板书学生的回答。(有意识写几个分母大一点的分数)抽几个说说分数所表示的意思。

(四)认识分数各部分名称 12141214......分子1.......分数线 读作:五分之一 5.......分母

(五)练习:91页做一做第1题

[设计说明:有了、、作基础,后面关于几分之一的学习就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去分析、去解决新问题,学会把新知识和生活经验与已有的知识经验联系着学习,学会在动手操作,实践活动中认识理解知识,并学会举一反三,有所创新。]

3、再现情境,比较大小。(1)、故事引出问题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分数,接下来老师继续来讲刚才的故事,唐僧师徒在月饼店买了些月饼后继续赶路,走着走着转眼已到了中午,猪八戒饿得肚子咕咕直叫。这时唐僧拿出了一个最大的饼,给八戒和孙悟空分一分,说给孙悟空,猪八戒,猪八戒一听急坏了,大声说,不行,不行,我肚子大,我要吃大的,我要吃。同学们,猪八戒他是不是得到便宜了,吃到大的一块了吗?(板书)(2)解决问题: 让学生思考后说一说。

112411察,再进行比较大小。为什么吃到的要大,吃到的反而小呢?

***21415师:你是怎么想的?在黑板上展示月饼和月饼,请同学们仔细观小结:原来分数也有大小,表示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它的一份就比把它分成四份中的一份要大,所以>(3)拓展延伸:

在黑板上出示两张同样大小的长方形,一个长方形平均分成4分,一个长方形平均分成6份,请两位同学分别上讲台涂色,一个小朋友涂长方形的四分之一,另一个小朋友涂六分之一,看谁涂的快,为什么? 从中你发现了什么?(分的份数越多,其中的一份就越小)上面涂的这两个图形中哪个最大,哪个最小?怎么表示?(4)练习:做一做第2题。

[设计说明:再次用讲故事的的方法引出分数的大小比较,让学生从解决故事的疑问中寻找正确的答案,同时故事中也蕴含了正确的答案,把分数的大小比较和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学生不难发现正确答案。并且再次用圆片代替月饼来进行证明,验证答案。]

4、说说想想,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的新朋友是谁?(分数),说说你对它有了哪些了解? 你分清楚了吗?

五、板书设计

分数的初步认识 平均分

2:表示平均分成2份 > 2241214 1:表示其中的1份 111111、、、......> 234546......分子1.......分数线 读作:五分之一

5.......分母

六、作业设计

《课堂作业》课本第94页第1题、第七、教学反思

10.浅谈人教版数学的教学 篇十

一、人教版小学数学实验教材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

(一)人教版小学数学实验教材存在的问题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要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就必须增加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的难度,相较于以往简单、涉及内容较少的数学教材,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涉及的领域更多,学生自主动手、动脑的内容增加.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学习到的内容增加了,学习的难度也相对增加了.同时,人教版小学数学中应用的主题图大多来自于学生的实际生活,或多或少存在信息赘余的情况,加大了学生筛选有效信息的难度.

(二)解决措施

为有效地解决人教版小学数学存在的问题,需要老师和学生的共同配合.对老师而言,老师要真正地了解教材,认真备课,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充分遵循教学规律,还要勇于创新,对部分教学环节进行变通,从学生的角度进行备课,对实验教材教学资源做到有效整合.对学生而言,学生既要做到课前认真预习,课上认真思考,积极主动交流,课下认真复习,还要敢于思考,体验学习的乐趣.

二、基于案例的人教版小学数学探究

(一)注重引导学生了解基础知识的重要性

在人教版小学数学实验教材第四册第67页中涉及了“30以内数的知识”“100以内数的知识”等,这不仅只是计算的基础,同时在日常生活中也有广泛的应用.为了使学生充分掌握这些基础知识,可以采用数数、实际操作和体验等过程教学.对于小学数学的教学,火柴棒、小木棒等都是有效的教学工具.将火柴棒十个十个地捆扎在一起,然后让学生数每一捆和总共的数量,使学生在实际的操作中,深刻了解到十个一是十.十个十就是一百.以此类推,启发学生10个100是多少.这样既可以启发学生自主思考,还可以引导学生发现数字之间的规律,举一反三,以此解决相关的问题.

(二)注重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

人教版小学数学实验教材第六册第二单元的编排就遵循知识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规律.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进行教学,创造自主学习的氛围.比如,为学生提供粉笔、尺、小木棒等工具,让学生自己思考,动手实践解决问题,让学生能够形成自己的知识储备库,掌握相关问题的实质.例如,在求解25除以5的结果时,就可以引导学生将25分成5组,每组有几个,以此将整百、整千的除法转换为第四册除法的内容,学生通过手动排列小木棒等方式得出答案.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课堂气氛,还可以将以前的知识联系起来,做到融会贯通,有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三)注重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课后练习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到的知识,同时通过对学生估计意识的培养,体现数学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教育理念.在课后习题的布置中,可以多布置一些开放思维、没有固定思维的答案,让学生之间能够开放地交流,开放地学习,以此培养学生多角度,全方位看待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例如,填一填:

( ),( ),( ),( ),500,( ),( ),( ).

老师:小组商量,你们小组准备怎么填,为什么这样填?

小组1:100,200,300,400,500,600,700,800.我们是一百一百地数.

小组2:496,497,498,499,500,501,502,503.我们是一个一个地数.

小组3:460,470,480,490,500,510,520,530.我们是十个十个地数.

小组4:480,485,490,495,500,505,510,515.我们是五个五个地数.

老师总结:通过上面这个题目看出来,不同的题目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遵循不同的解题规律就会有不一样的答案.只要善于观察题目的规律,善于思考,就会有不同的收获.

结论

以上仅仅只是本人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总结的部分经验,如有不足之处还望大家见谅.我相信,只要师生的共同努力,学生就会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数学的乐趣,从而喜欢数学.

参考文献

[1]张艳.浅谈人教版小学数学教学[A].2016年2月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现代教育教学探索》组委会,2016:1.

[2]李鹏媛.浅谈人教版“数学广角”的教学实践与思考[A].第三届世纪之星创新教育论坛论文集[C].北京中外软信息技术研究院,2016:1.

[3]秦桂花.人教版小学“数学广角”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15.

11.《千米的认识》教学设计(人教版) 篇十一

1.使学生正确数出数量是4的物体的个数,会读写数字4.

2.了解4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4以内数的大小,掌握4的组成.

3.初步建立“序数”概念,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

4.培养学生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理解4的含义,掌握4的组成.

教学难点

掌握4的组成.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三个数字娃娃,你们看,谁来了?

演示动画“3的组成”

生:1来了.

问:1的后面应该是几?

继续演示动画“3的组成”

师:对!现在2也来了.谁说说2是由几和几组成的?

继续演示动画“3的组成”

问:2的后面是谁呢?

师:对!是3,看3也来了.

继续演示动画“3的组成”

问:几和几组成3?

继续演示动画“3的组成”

问:你们知道3的后面是谁吗?

师:对!就是数字4,今天我们就来学习“4的认识”.(板书课题)

探索新知

1.建立4的概念

出示图片“4的主题图”

问: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有3辆拖拉机在收割,后来又开来1辆,一共是4辆.

我还看到有4位农民伯伯.

师:4台拖拉机、4位农民等,它们的数量都是4,都可以用4来表示.(出示“4”)

师:这就是印刷体的“4”.你能用4根小棒摆出一个正方形吗?请你试一试.

请你用掌声表示4.

问:谁愿意模仿小动物叫4声?

4里面有几个1?几个1是4?

2.了解4以内的数序

演示:先拨3颗珠子,再拨1颗珠子,现在一共拨了几颗珠子?

问:3添上1是几?4去掉1是几?(再拨去1颗珠子)

出示图片:点子图.

问:3的后面是几?4的前面是几?

让学生从1数到4,再从4数到1.

3.比较大小

出示图片:方块图

问:左边的图可以用几来表示?右边的呢?

比较3和4的大小用怎样的符号连接?为什么?(板书:3<4=)

问:由“3<4”你能想到什么?(板书:4>3)

4.教学4的组成

学生摆学具:将4个小圆片分成两堆,有几种分法?同桌互相说一说.

学生汇报,总结出:

师生对口令,练习4的组成.

5.建立“序数”概念

演示动画“序数”

问:这些人在干什么?

师:他们多有秩序啊!

问:谁排在第一个?小朋友排在了第几个?

师:听口令:这一行第4个同学起立,前4个同学起立……

6.指导书写

演示动画“4的写法”:学生练习描红,然后独立写一行4.

巩固练习

1.填空

2.按顺序摆出1、2、3、4的数字卡片.

3.划掉任意4个圆

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

课堂小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12.《千米的认识》教学设计(人教版) 篇十二

二,教学目标:

1.直观感知四边形,区分和识别四边形,了解四边形的特征,进一步把握矩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2.通过圆的圆,量的一倍,折叠一倍,比活动如培养学生观察和总结能力抽象,发展空间想象力。

3.通过东西的生活进入教室,感受四边形的生活无处不在,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感知四边形的特点,了解矩形和正方形的特点。

教学难度:使用要素来绘制矩形和正方形。

四,助教,学习工具:课件

五,教学过程:

前台课件显示各种图形图像。

首先,知道四边形

1,只是你在大屏幕上看到什么图形?谁说的?(矩形,正方形,圆形-----)

你仔细看!看起来图形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事实上,像矩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被称为四边形。这一课我们一起来理解四边形。(黑板:四边形,阅读主题)2,(课件制作)自学指南1,(1)自学习79例1,你认为是一个四边形图形圈出来。(2)仔细观察这些四边形,有什么特点呢?先自学,然后用同一张表交换。(时间3分钟)

3,学生活动报告后:老师:谁是怎么说你怎么圈?(我认为2号,4号,5号是四边形)(有不同的意见?)

谁在想他呢?(找人1)

4,正确答案从批准,分:圆圈上请举手,你真的很棒,掌声自己。圆圈错了同学不要气馁,只要仔细听取学习。

5,四边形的特点是什么?谁会报告?(教师报告:四边形有四条直边,有四个角)你同意吗?

6,让我们看看大屏幕(课件演示----侧)分区指南说:四边形有四条直边;(课件展示角度)部分引用:四边形有四角。

7,谁能谈谈四边形的特点?(命名3人,每人说,名字1)

8,刚刚没有打开上升,说说哪里错了?(原因)因为-9,(课件生成图形的两个特点)这些都是四边形呢?为什么?(我认为第一个不是一个四边形,因为---所以---)

10,学生有一双擅长找眼睛。你能谈谈哪些对象是四边形的表面吗?

二,知道矩形,正方形 1,(由四边形提供)这些四边形给我们的生活装饰真的很美啊!你能把这些方格分开一个点吗?搭腔。

2,谁想先说呢?(我将图形分成两类:矩形和正方形,因为它们都是直角,另一组,因为四个角不是直角。边长:矩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菱形组,因为他们是等同于另一边,剩下的小组,因为他们的边不一样长---------老师(按照学生的报告分类)3,(课件)我们称这个图为一般的四边形;矩形和正方形称为特殊四边形。(地图)那么他们在哪里特别?见自学指南 4,(课件制作)自学指南2:(1)仔细观察矩形和方形边和角,手折,数量 一个音量,比一个比率,你发现边缘和角度有什么特点?

(2)首先学习在同一个表交换。(时间3分钟)5,谁会报告矩形的特性?(在舞台上)

(1)我使用直尺测量矩形的顶部是厘米,底部是厘米,我发现矩形在顶部和下面同样长。左长厘米,右长厘米,左右长只要长矩形等于另一边;我使用正方形的四个角的直角,发现四个角是直角。

老师:和他的想法一样,请举手。还有谁有不同的方法?(我折叠的矩形,我发现矩形在对面有三角形的直角四边角是直角)

如果学生没有说对面,老师指导:上下相对,左右相对,我们有这边之间的相对关系称为,也就是矩形边的相等。

通过刚才的操作,我们知道矩形(引用)都是直角。(命名1人,火车(师板),每人说,命名)

6,学生可以真的很棒,不仅知道四边形,而且还发现矩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你真是太棒了。这里我们做一组练习。

四,巩固实践 1,填空

2,81 Page 1判断的理由

3,81第2页我们说的选择的理由(错误的学生举手和观看在同一张桌子)

五,谈谈收获

你有什么?

老师:这节课我们知道四边形有(引用)----,知道矩形----,方形-----。也实现了合作的乐趣。其实啊,在矩形和正方形上有很多有趣的知识,我们来学习以后。完成下面的工作。

13.《千米的认识》教学设计(人教版) 篇十三

【正式开讲】

第一站:识字苹果园。

1.在识字苹果园里, 有我们这节课要认识的11个生字宝宝, 请小朋友看好了, 上面可没有标注拼音, 就是要考考你们认不认识它! (黑板上画好几棵苹果树, 师把准备好的生字苹果贴到这些小树上, 提示孩子不可以告诉别人)

2.了解学生课前识字情况。师:苹果挂好啦!全部认识的, 请把小手举起来!只要认识一个字宝宝的, 就可以把小手举起来!

第二站:写字小花园。

1.明确写字任务。师:现在羊羊邀请我们进入第二站。小花园里, 我们要会写8个生字。

2.课件出示8个生字。师:请孩子们观察字形, 看看在结构上你有什么发现, 在田字格里书写时哪些笔画需要注意?先在小组里交流。

3.学生汇报字形观察情况。

4.师指导写字。师:那老师和小朋友来把上下结构和左右结构的字各写一个。先看“琴”字。书写时六根琴弦都在上半格, 注意横与横之间的距离要相等, 两个王字大小也要相等。下边的“今”要把撇和捺拉得特别长, 像把小伞一样。最后点、横折居中线上。老师写完了, 请小朋友动笔吧。注意做到“三个一”。

5.接着我们再写这个“戏”字。作为一个左窄右宽的字, 写的时候要注意把又字的大长腿给收起来, 变成一个大点。右边部分注意笔顺:应该是1笔小横、2笔大斜钩, 3笔撇要穿插到左边, 最后4笔点收尾。好, 你们开始动笔。

6.师巡视, 并选出两份漂亮的作业展示。谁来夸夸这两位小朋友哪里写得好? (师引导从结构、笔画谈)

7.小结:在写字小花园里小朋友们都做到了认真观察、耐心书写, 祝贺你们成功获得了下一站的门票!

第三站:词语游乐园。

1.瞧, 羊羊给我们带来了好多有意思的词语呢!请小朋友赶快读一读吧!

2.结合词语畅谈生活乐趣。师:自由说说自己喜欢哪一项?师随机点拨两个词语———

(1) 练书法。

(1) 你平时是怎么练书法的?

(2) 书法是我国的一门艺术瑰宝。老师这里就给大家带来了一幅书法作品。瞧, 这是楷书, 这是隶书……它们有的横平竖直, 方方正正;有的却弯弯曲曲, 如同一幅画。据说大书法家王羲之为了练好书法, 足足练了十八缸墨水!所以说“练”是需要时间的, 练是需要努力的。这个练就是我们说的勤学苦练。

(2) 养金鱼。

(1) 你养过什么?怎么养的?

(2) 师小结:爱护它, 照顾它才叫“养”。世界上最伟大的爱就是父母对我们的养育。

A看来这些词语里, 有太多太多生活的乐趣!老师真想和你们再读一读!师生同读。

B观察词语发现构词特点。师:词语读了这么多遍, 大家有没有发现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生自由谈, 师相机出示词语分解图。每个词的第一个字都表示动作, 叫动词。第二个字表一种东西或者事情, 叫名词。一个动词+一个名词就组成了一种全新的很特别的词语。今天羊羊邀请大家来词语乐园, 就是为了让你们认识这种非常非常特殊的词语! (要板书出来吗?)

C体会动词词意发生的变化。师:这种特别的词语还有更特别的地方呢!请大家到羊羊迷宫里看看这几组词语: (出示迷宫图片, 里面有2组词语:拉二胡/拉起手;下象棋/下楼梯) 这两个“拉”和两个“下”, 意思一样吗?

D学生汇报, 师相机讲解, 辅助出示二胡图片。拉: (1) 指弓与弦的摩擦; (2) 指连接在一起。下: (1) 指方位; (2) 指往下走。

点拨:很多汉字都具有一字多义的现象, 我们的动词宝宝在和名词交朋友的时候, 意思的变化就更丰富啦!

E拓展延伸。瞧, 羊羊迷宫里还有好多这样的动词宝宝呢!请你跟小伙伴讨论讨论下面这些动词的意思一样吗?你还能说出更多吗?

(出示:跳:跳舞, 跳高……

吃:吃水, 吃糖, 吃鸡肉……

打:打球, 打人……你还能说出更多吗?)

F总结过渡:小朋友在词语乐园里的表现太精彩了!今天我们对汉字一字多义的现象有了更深的认识, 小朋友以后说话写作文可要准确运用好动词哦!

第四站:背诵小天地。

1.最后让我们一起快快乐乐地进入到背诵小天地吧!羊羊把这些词语编成了一首好听的小儿歌, 看谁最先把它背下来!准备时间:1分半。

2.师逐步删掉儿歌中的词语, 引导学生一步步背下来。

【总结全课】课件播放羊羊们在乐园里唱京戏、玩滑板、学画画、学烹饪的快乐场景, 师在情境中鼓励小朋友课外多学习本领, 做一个多才多艺, 勇敢活泼的孩子。

14.《千米的认识》教学设计(人教版) 篇十四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圆的认识》教学设计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圆的认识》教学设计学习内容

人民教育出版社六年级数学上册第56-57页 例1 例2

学习目标

(1)认识圆,知道圆的各部分名称。

(2)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和掌握在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3)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

(4)通过探究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初步探索的能力。

学习重难点

重点:掌握圆的特征,会使用圆规画圆。

难点:会使用圆规画圆。

学习过程

一激趣定标

(一)复习导入

在数学王国里,住着许许多多的平面图形。现在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都认识了哪些平面图形?(投影出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今天,老师就再次带领大家走入我们的平面图形世界,并认识一个新的朋友-圆。

(二)板书课题

圆的认识

(三)出示学习目标

1.认识圆,知道圆的各部分名称。

2.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和掌握在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3.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

二、自学互动(适时点拨)

活动

(一)1.找圆

在我们的生活中,那些物体是圆形的?

2.感受圆的曲线特性

(课件出示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

观察,比较圆和其他平面图形的异同点。

3.用物体画圆

利用含圆的小物体在之上画圆,并用剪刀剪下来。

活动

(二)1.认识圆的特征

(1)认识圆各部分的名称

A.认识圆心

a.(将剪好的圆,对折,打开,再换个方向对折,再打开)

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b.小结圆心的概念

B.认识直径

a.(用彩色笔将其中一条折痕描出来)

让学生观察所描出来的线段,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b.小结直径的概念

C.认识半径

(在圆上任取一点,并与圆心连接)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圆的认识》教学设计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圆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师介绍半径,并让学生在圆纸片上画出一条半径。

(2)认识同一圆内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小组讨论:在同一圆内,有多少条半径?多少条直径?直径和半径的长度有什么关系?

A.学生动手操作,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B.反馈交流结果,并归纳总结。

活动

(三)1.用圆规画圆

(1)师介绍圆规并示范画圆。

(2)学生尝试画圆。

(3)交流画圆的方法和经验。

(4)思考:圆的位置由什么确定?圆的大小由什么决定

2.适时点拨

?

(1)圆心的概念:将圆反复对折,所有折痕相交于圆中心的一 点,这一点叫做圆心。

一般用字母O表示。

(2)半径的概念: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

(3)直径的概念: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

(4)半径,直径的特征及关系:一个圆内,有无数条半径,所有半径都相等.有无数条直径,所有直径都相等。

直径是半径的2倍,半径是直径的一半。

用字母表示为:d=2r或r=d2(同一个圆内)

(5)用圆规画圆的方法:把圆规两脚分开,定好两脚间的距离(即半径),把有针脚的一脚固定在圆心上,把装有铅笔芯的一

脚旋转一周,就能画出一个圆。

(定点,定长,旋转一周)

四、测评训练

1.填一填。

(1)圆中心的一点叫做(),用字母()表示,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

(2)()叫做半径,用字母()表示。

(3)()叫做直径,用字母()表示。

(4)在一个圆里,有()条半径、有()条直径。

(5)()确定圆的位置,()确定圆的大小。

2.画一画.。

分别用圆规画出半径为2厘米,4厘米的圆。

五、课堂小结

上一篇:保安项目管理理论知识下一篇:王老吉新品营销咨询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