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世纪的农民教育何去何从

2024-06-30

跨世纪的农民教育何去何从(通用7篇)

1.跨世纪的农民教育何去何从 篇一

加强法制教育 培养跨世纪人才

如皋市教育局

2000年5月29日

我们如皋市是一个有着140多万人口,近20万在校青少年学生的县级大市。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我们认真贯彻上级有关部门下发的关于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的通知精神,进一步建立健全校内外结合的法制教育体系,大力开展适合青少年学生特点的法制教育活动,有效地促进了依法治校工作的落实,全市青少年违法犯罪现象大为减少,受到了省、市有关部门的表彰。如皋市第一职业高级中学被市政府评为综合治理先进红旗单位,如师附小、磨头小学、林梓初中等10所学校被市政府命名为红旗学校,市教育局以及如皋中学、白蒲中学、如城一中等78所学校被市委、市政府评为文明单位。回顾几年来的工作,在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方面,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统一认识,加强领导。

开展青少年法制教育,统一认识,加强领导是关键。为使青少年普法工作摆上应有的位置,我们着重抓了三个“到位”。

一是强化学习,抓认识到位。针对有些同志认为法制教育与学校正常的教育活动相比,并不是硬性任务,甚至认为可有可无等的情况,我们组织各级教育行政干部认真学习邓小平关于法制教育要从青少年抓起的有关指示,学习党的十五大依法治国方略,引导大家深刻认识到抓好青少年法制教育是国家民主法制建设的一项战略任务,是实现依法治市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市委分管领导亲自主持召开依法治市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市教育局联席会议,研究制定青少年法制教育实施方案。市司法局和教育局党组联合发文,对强化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工作进行动员部署。在全市范围内形成了抓好青少年法制教育的共识。

二是健全组织,抓责任到位。为了使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真正落实到位,我们成立了“市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领导小组”和“市青少年法制教育讲师团”。由市领导亲自挂帅,市政法委、司法局、团市委领导分别任讲师团正、副团长,政法各部门中层以上负责人任讲师;政法各部门及其所属庭、所负责人还担任所在地学校校外法制教育辅导员;各学校建立了以校长室为龙头,政教处、教导处为主体,班主任、政治教师为骨干,以团队组织为依托学法、普法工作队伍;市教育局、乡镇原教委办还把青少年法制教育纳入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实行目标管理,并列入社会治安综合管理一票否决考核内容,明确责任,落实到人,从而在全市形成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组织网络,保证了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落实到位。

二、规范管理,稳步推进。

首先,明确教学内容,有一套教材讲义。近年来,我们在全市普通中小学除了普及《法律常识》高中、初中、小学读本,在大中专学校(含职业高中、技工学校)开设了《法律》以及相关专业的法律课程外,针对青少年易发违法犯罪问题,编印了适合我市中小学青少年的法制宣传讲稿,组织讲师团深入中小学校轮流宣讲。去年上半年,我们又与司法局联合编写了《做知法守法的好少年》和《强化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努力培养造就“四有”新人》两份近2万字的讲义,作为学校普法教材。今年年初,我们根据江泽民同志《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精神,围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开展《重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保障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专题宣传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

其次,明确工作目标,有多个示范单位。在抓在校青少年法制教育过程中,我们注意抓试点,摸索路子,尔后向全市各校推广。近几年,我们总结提出了“143”工作目标,即:抓

住一个主渠道,“以课堂教学活动为法制教育的主渠道。”坚持四个有,“教学有大纲,学习有教材,任课有教师,课时有保障;”做到三个性,“现实性、多样性、渗透性。”努力使法制教育贴近生活,密切联系师生思想实际,使学法、用法成为师生内在的迫切要求和自觉行动。1997年12月21日,我们曾与市依法治市领导小组办公室在市第一职业高中召开了全市青少年法制教育经验交流会。如城一中的经验被司法部《当代司法》登载。

第三,明确管理规程,有一套规章制度。我们一是建立了议教评教制度,定期向党委、政府、人大、政协汇报开展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的情况;二是建立了与市依法治市领导小组碰头例会制度,定期商讨和组织开展有关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三是建立了学校学生管理规范制度,制订和完善了学校《德育手册》、《班主任手册》、《学生手册》等规章制度,进一步明确了学生管理规程,使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有章可循”。

三、科学施教,注重实效。

我市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主要立足于各级各类学校,在多年的工作实践中,我们坚持抓好四个结合,取得较好效果。

1、坚持理性教育和感性教育相结合。

由于青少年正处于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形成时期,其理性思维能力比较弱,我们注意借助于形象思维的方法,通过举办文艺演出、征文演讲比赛、知识竞赛、模拟法庭、小记者招待会等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教育活动,来提高法律知识水平,强化法制观念。通过组织撰写读后感和编辑《法制小报》,定期召开校会、主题班会,举行升国旗仪式和重大节日庆祝及重要法规颁布周年纪念活动,聘请校外法制教育辅导员来校做报告,或组织学生参加党校、团校听课,旁听司法公审大会等等。这些生动、直观、形象的活动形式,使他们在不自不觉中接受法律潜移默化的熏陶。

2、坚持学校教育与部门工作相结合。

在青少年普法教育中,我们坚持做到学校与司法、行政执法部门密切配合,同唱一台戏,切实开展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工作。一是学校主动邀请政法干警到学校举行法制讲座;二是争取执法机关的配合,对侵犯学校利益、扰乱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的人和事进行及时查处;三是争取当地政府或村组干部的支持,向群众广泛宣传法律,尤其是注重宣传《义务教育法》,保证适龄儿童的学习权利,防止在校生流失•(据统计,我市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初中学生流失率仅为0.33%);四是向社会广泛宣传教育法规,宣传人民教育人民办、办好教育为人民的办学宗旨,激发人民群众的办学热情,争取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更大支持。目前,我市有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1所,省级重点完、职中6所,省实验小学1所,南通市重点高中2所。

3、坚持法律启蒙与行为教育相结合。

在实践中我们体会到,坚持法律启蒙与行为教育相结合是对青少年进行普法的最有效方法。我们结合学习宣传税法和交通法规,组织在城小学生走上街头,做“小小税务宣传员”和站好“小小民警值勤岗”,不仅向社会宣传了法律法规,而且还使青少年从小接受了法律启蒙和行为教育。结合学习《国旗法》,各学校都严格制定了升降旗制度;结合学习《国防法》、《兵役法》,每年都组织高一新生参加军训活动。近年来,我市连年被南京军区评为“招飞先进单位”,如皋预备役学校(如皋市职教中心)连年被南通市人民政府评为“国防教育先进集体”。

4、坚持按章管理与依法治校相结合。

首先,学校领导和老师带头学法、用法,成为学生的典范,要求学生做到的,老师首先必须做到。其次,要求学校必须严格遵守各项教育法规,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和违纪违法责任追究制度,严格依法按章办事,尤其是广大人民群众关心的收费热点问题,各学校能严

格使用国家规定的票据和按照物价部门核定的收费标准收费,增加透明度,自觉自觉接受监督;再次,把依法治校作为学校常规管理的重点和突破口,及时把学生不良行为和违法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坚持在处理违纪违法事件上,保证规章制度的严肃性和执行制度的规范性。依法教育,按章论处,有错必纠,不徇私情。不夸大缩小或捏造事实,不带感情色彩,不主观臆断,重在教育转化。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人才。

2.跨世纪的美国风灾 篇二

死亡人数:60D0~1.2万人

1900年登陆的飓风,当地居民描述为“巨大风暴”,风速达135英里/时(220千米/时),风球高约4.5米,形成于障壁岛(Barrier Island)附近海面。20世纪的人们对飓风的破坏程度了解不深,并且当时美国科技不发达,无法提前警告居民撤离,据估算至少有6000人丧生,是美国首次记录的飓风破坏。

圣·费利佩(San Felipe)或叫奥基乔比(Okeechobee)飓风1928年

死亡人数:2500人

这是大西洋湾达到5级风力的第二大飓风。当时奥基乔比区域的居民在听到飓风过去的谣言后,纷纷返回家中。但是很快,巨大的洪水吞没了上百英里土地,水深一度达到了6米。在飓风中丧生的人大多数是外来务工的农工。

卡特里娜飓风(Katrina)新奥尔良2005年

死亡人数:1836人

卡特里娜飓风是目前美国遭受的最严重的风灾。风灾至今遭受的损失达810亿美元。卡特里娜飓风属于3级飓风,风速达175英里/时(280千米/时),破坏力极强。5年过后,毁坏严重的卡特里娜城仍在为重建努力。

长岛飓风 (The Long Island Express)纽约1938年

死亡人数:700人

长岛飓风又称为新英格兰飓风,1938年“突袭”了长岛东北部。数十年前的这场风灾没有任何事前征兆,起风很突然并迅速袭击长岛,人们来不及做任何防范。飓风将一家电影院掀翻并刮进2英里外的海里,当时影院里的观众和工作人员来不及撤离,通通掉进了海中。

劳工日飓风(Labor Day)佛罗里达州1935年

死亡人数:400~600人

这是5级飓风中破坏力最强的,1935年的劳工日在佛罗里达群岛海面(Florida Kevs)刮起的大风掀起了5,5米~6米的巨浪。大部分在风灾中丧生的人都是在佛罗里达的跨海铁路遭到袭击。当时一列火车被派往拯救受困的居民和工人,但却被掀翻到了海中,据当时的统计,超过408人因此丧生,他们是这次风灾的最主要受害者。

奥德利(Audrey)飓风得克萨斯州和路易斯安那州1957年

死亡人数:416人

奥德利飓风由得克萨斯湾热带气旋产生,在得克萨斯和路易斯安那交界地区登陆,并向田纳西东北部推进,在俄亥俄山谷减弱。飓风来临前,当地气象报道称4天后飓风才会登陆,但是就在预报的当天深夜,奥德利飓风以145英里/时(235千米/时)的风速袭击了南部海岸。

迈阿密飓风(The Gteat Mialni Hurricane)佛罗里达州1926年

死亡人数:373人

1926年发生的这场风灾,给迈阿密居民带来了巨大灾难。虽然风力并未达到极其恶劣的程度,但是20世纪20年代是美国首次房地产泡沫时期,产生了大量高风险的投资:浮动旅馆(floating hotels)和人工岛。这场飓风让佛罗里达州进入了“大萧条”(Greal Deplession)时期。373的死亡人数是根据当时红十字协会报告的统计数量,实际死亡人数无法准确统计。

大岛飓风(Grand Isle)新奥尔良(New Odeans)1909年

死亡人数:350人

和卡特里娜飓风一样,大岛飓风也引发了新奥尔良的洪灾,地势低洼让新奥尔良居民惨遭损失。1909年和2005年的风灾都未得到及时地救援,政府派遣的救援队伍反应迟缓,上百幸存者流离失所,急需基本生存物品。

大西洋湾飓风(Atlantic)佛罗里达州1919年

死亡人数:287人

大西洋湾飓风属于4级飓风,袭击了佛罗里达湾和墨西哥湾。飓风刮起了5米高的水墙冲击海岸。虽然死亡人数统计为287人,但超过500人落海失踪,所以实际死亡人数远比287多。

新奥尔良飓风(New Odeans)1915年

死亡人数:275人

仅在大岛飓风过去6年,另一破坏力强劲的飓风袭击了新奥尔良,风速达145英,里/时(235千米/时)。虽然没有带来洪水,但这个飓风造成了大面积的地下管道破裂。飓风席卷了路易斯安那的东南部,摧垮了大部分的防洪堤。

加尔维斯敦飓风(GalveSton)1915年

死亡人数:275人

15年后,加尔维斯敦再次遭受飓风袭击。在1900年首次遭受袭击后,当地居民修建了沿海防洪堤,为风暴袭击做好防护。1915年飓风来临时,长90米的防洪海岸瞬间被吞噬,并被冲毁,风暴过后剩下一堆散沙成了小海滩。虽然防洪提不算牢靠,但是它是实用的,比起1900年的上万死亡人数,它将灾害死亡人数降到了275人,其中11人是加尔维斯敦当地人。

3.跨世纪的农民教育何去何从 篇三

中国是一个崇尚文字的历史古国。远在周代,宫廷教育的科目设“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其中“六书”是识字教育,汉代郑众说,“六书”即是“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1]。它是周代小学教育科目中最早教授的[2]。这说明,周代不但有了识字教学的科目,而且已经产生了分析汉字形体结构的科学。

汉人称文字学为“小学”,在经今古文斗争中,一批古文经学家利用汉字因义构形的特点,把分析汉字形、音、义作为解读儒家经典的津梁,使文字学取得了与儒家经学相应的地位。到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叙》里做出了“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的有名论断,汉字在中国文化传播中的崇高地位已确定无疑。

汉代为汉字确立的这种崇高地位,经过历代科举制度的强化,借助诸多名人书法的传扬,又由于被汉字书写的典籍越来越多,汉字用于外交政务的使用频率也越来越高,因而日趋巩固。只要看历代纂集“小学”专书数量之多,就可以知道前人对汉字的重视。自全面整理、确立汉字形义统一原则、描写汉字总体系统的《说文解字》之后,正字(规范)之书如《五经文字》、《九经字样》,广存异体之书如《碑别字》,搜集俗字之书如《龙龛手鉴》……一代一代,编纂无穷。汉字变成每一时代首先需要关注的一种解读前代文化、书写当代文化、存于后世文化的工具,它自己也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要素。

封建时代宫廷和上层文化对汉字的崇尚,在变成一种统治文化的观念后,对群众的影响是无形的。民间的“敬惜字纸”之风,便是这种崇尚汉字的观念对民众心理的浸透。

18—19世纪清代的乾嘉学者,继承和发展了汉、唐的经学和小学,通过对大量古文献的爬梳,对汉字学做出了卓绝的贡献,使识字、写字、正字、解字、读字都回到了《说文解字》的标准,他们站在学术的高度,使传统的汉字观得到又一次的巩固。

19—20世纪之交关于汉字争论的第一次高潮,就是在上述强大的传统势力笼罩下展开的。

4.两位大师跨世纪的接触 篇四

《哈姆雷特》这次成功的演出,也同样给大画家德拉克罗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此,他决定以《哈姆雷特》为主题,创作一组石版画插图。石版画发明于18世纪末的德国,属于平版版画。早期是用油性墨在打磨光滑平整的石板上作画,当画画好之後用阿拉伯的一种酸性树皮提炼出来的树胶对石板表面进行处理,利用油和水不兼容的原理形成石版印刷面。由于石版画在制作版面时和用铅笔在纸上画素描的感觉很相似,比铜版画更灵活和自由,因此受到很多艺术家的喜爱。也正是由于石版画的出现,才能使更多的普通人也能欣赏到大师的原作。

在创作这组版画之前,莎士比亚的著作,包括哈姆雷特,已经有过很多版本的插图,然而德拉克罗瓦的这组创作在欧洲版画史上的地位绝对是不容忽视的。在此之前,德拉克罗瓦已经完成了《希阿岛的屠杀》、《自由引导人民》等一系列史诗般的油画巨作,被视为法国浪漫主义的领军人物和法兰西最伟大的艺术家。与这些大画面的油画相比,这些小尺寸的插图似乎微不足道,但德拉克罗瓦自己却对这些以文学作品为题材的小画极为珍爱,他前前后后花了十几年的时间才陆续完成了这些创作,而直到1843年,才正式出版公布于众,并且只印制发行了50套,所以这套版画的珍贵可想而知。

2013年12月至2014年2月,北京大学塞勒克博物馆正在展出“从丢勒到毕加索——132幅馆藏原版版画展”,其中就有德拉克罗瓦的这组石版画。所有这132幅版画,全部来自于北京大学外语系的美国籍教授唐纳德·斯通的捐赠。

《哈姆雷特试图追随父亲的幽灵》

这幅插图取材于《哈姆雷特》第一幕第四场。月夜,在城堡的顶层平台上,哈姆雷特与自己父亲的灵魂对话,当他从父亲的言语中感悟到那场阴谋,便奋不顾身的要追随父亲的幽灵去问个究竟。很多版本的其他艺术家关于这个场景的创作,他们大多采取全景构图,幽灵的形象也基本被刻画出来,而德拉克罗瓦运用X形动感构图,把哈姆雷特思念父亲的内心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画面的背景是朦胧月光下的城堡和山丘,远处一名士兵看到幽灵后吃惊的动作,虽然只是背影,但我们依然能够想象出他此刻的表情。整个画面并未出现幽灵的形象,艺术家通过主体人物的表情和动作,把想象空间留给了观众。

《哈姆雷特与掘墓人》

哈姆雷特来到正在为埋葬奥菲利亚而挖墓的两个掘墓人跟前,而他此时还不知道奥菲利亚已经死去。又是一个动态的不对称三角形构图,远处的城堡被尽量淡化,而天空微妙的灰色浓淡变化与地面几个阴影的处理,显示出德拉克罗瓦对于石版画技巧的运用已达到了非常娴熟的境界。这时的哈姆雷特与第一幕的形象相比,明显成熟了很多,复仇的计划使他的内心更加强大,对于生存与死亡的理解也与之前更加不同。

这组《哈姆雷特》的插图创作,从签名的日期看,共分3个阶段,1834年、1835年、和1843年。德拉克罗瓦前后用了10多年的时间,其间画了很多素描手稿,对画面进行反复的加减、提炼,他想尽量把1827年留给他深刻印象的演出用自己的画笔重新描述,以表达他对莎士比亚的崇敬之心。

《奥菲利亚之死》

奥菲利亚,哈姆雷特深爱的女子,却因为他误杀了自己的父亲而变得精神失常,在去河边采花的时候溺水而亡。英国拉斐尔前派的代表画家米莱斯因创作油画《奥菲利亚》而一举成名,他所描绘的为鲜花覆盖,静静地躺在清澈河水中的奥菲利亚被认为是最成功的用绘画来表现莎翁那段优美文字的典范,“她的衣裙四散展开,使她暂时能够像人鱼那样漂浮在水面。她仍断断续续地唱着古老歌谣,一点也没觉察到处境的危险,好像她本来就是生长在水中一般。可是没多久,她的衣裙浸透了水,她就被无情的河水吞噬了。”德拉克罗瓦的这幅奥菲利亚,依然采用动态构图,由于黑白插图的局限,他避开了表现鲜花覆盖的河水,而是着重刻画奥菲利亚落水的一瞬间,她左手手臂本能的抓住折断的树枝,右手把自己刚刚编好的花环紧紧护在胸前。从她的面部表情,我们看不出任何的惊慌,看到的只是一丝淡淡的忧伤,恋人的出走,父亲的离去,对现实的绝望,都体现在她那忧伤的眼神中。而那只抓着树枝的手臂,是她对生活既无奈却又心存眷恋的真实写照。德拉克罗瓦不愧为人物及故事场景的刻画大师,无论是史诗巨作还是方寸间的小插图,都能通过人物的动作和表情把观者的情感牢牢地抓住。

5.跨世纪的小提琴大师 篇五

提到二十世纪的小提琴大师人们自然会想到克莱斯勒、埃奈斯库、胡伯曼、海菲兹、奥伊斯特拉赫、斯特恩、帕尔曼……这些闪亮的名字,而波兰小提琴学派的杰出代表婉达?维尔柯密尔斯卡(Wanda Wilkomirska)作为当今健在的屈指可数的世界著名女性小提琴大师之一,以自己特有的才能和魅力在二十世纪和当代国际大师阵容里同样居于无可争议的地位。今年是她80岁华诞,2009年1月10日,波兰华沙举行了盛大的庆祝音乐会,波兰总统和政府文化部长及国家政要纷纷致电祝贺她80岁的生日,婉达•维尔柯密尔斯卡同时获得了国家为波兰文化作出杰出贡献者所颁发的“Glora Artis”奖章。2009年4月20日,澳大利亚悉尼音乐学院也为她举办了特殊的贺寿音乐会。当我拨通她家的电话,听筒里传来了那样熟悉和亲切的声音时,让我好像又回到了她的身边。

我第一次见到婉达•维尔柯密尔斯卡是在“2006澳大利亚小提琴教学法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当时,我正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在澳大利亚享有最高声誉之一的音乐学府——悉尼大学音乐学院进行为期一年的交流。在一次国际音乐研讨会休息的时候,大家在大厅里边喝咖啡边交谈,一位身材娇小衣着得体举止优雅的“祖母级”的老教授走过来和我打招呼,并递给我一张只印着名字和电话号码的名片说,“你好!我叫婉达,很高兴认识你……”。随着我们进一步的交往,我深深感到能够有机会和婉达老教授学习和交流真是我音乐生涯中的一大幸事。

一、波兰小提琴女杰的传奇人生

1929年婉达•维尔柯密尔斯卡出生在波兰华沙一个音乐世家,父亲是当时波兰知名的小提琴家,她的两个异母兄弟和一个姐姐都是优秀的音乐家。婉达5岁开始学习小提琴并同时学习钢琴、语文和舞蹈。1936年7岁的婉达首次登台演出莫扎特的小提琴奏鸣曲,9岁在家乡的小提琴比赛中获奖,被誉为“神童演奏家”。1943年她师从波兰著名女小提琴家乌密斯卡(E.Uminskas),后随胡伯曼的学生杜比斯卡(I.Dubiska)学习。1947年她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罗兹(Lodz)音乐学院,后转往布达佩斯音乐学院,1950年获得毕业文凭。在这段时间里婉达先后在几个重要的欧洲小提琴大赛中获奖,例如:1946年日内瓦大赛银牌、1949年布达佩斯大赛银牌和1950年莱比锡巴赫大赛银牌。1952年在波兰举办的第二届维尼亚夫斯基小提琴大赛上获得二等奖(苏联伊戈•奥伊斯特拉赫获一等奖),这是波兰选手历届参赛最好的成绩。然而,已有多次获奖经历的她却毅然去巴黎随谢霖(H.Szeryng)继续深造。

60年代至80年代,婉达每年都有超过百场以上的音乐会,成为当时波兰最走红的小提琴家。她多次与世界著名乐团和著名指挥家莱奥纳德•伯恩斯坦(Leonard Bernstein)爵士、约翰•巴比罗利(John Barbirolli)、库特•马泽尔(Kurt Masur)、祖宾•梅塔(Zubin Mehta)及奥托•克伦裴雷尔(Otto Klemperer)等大师合作演出。婉达与姐姐、钢琴家玛丽亚 (Maria Wilkomirska),兄弟、大提琴家卡兹密尔兹(Kazimierz Wilkomirska)所组合的“钢琴三重奏” (Wilkomirska-Trio)以及和波兰演奏家组成的“维尼亚夫斯基弦乐四重奏”都充分展现了婉达室内乐方面的才华。

1981年她与前波兰总理拉科夫斯基结束了多年的婚姻关系后移居德国,1983年她接受了海德堡曼海姆音乐学院教授职位,从此开始了她的教学生涯。她在居德期间与许多西方优秀的演奏家合作演出,足迹遍及五大洲50多个国家。她的独奏会及交响音乐会在世界最著名的音乐厅举行,其中包括:卡内基音乐厅、林肯中心、柏林爱乐音乐厅。1973年,她成为第一位在新落成的世界著名的悉尼歌剧院举办小提琴独奏音乐会的演奏家。1990年之后婉达的音乐会演出有所减少,但在莫斯科、东京、伦敦、慕尼黑、维也纳、格拉茨、汉诺威、戈里齐亚、波兹南以及波兰等重要小提琴大赛评委名单中可以看到她的名字,同时在许多知名的国际音乐大师班中仍然可以见到她的身影。

1999年她被澳大利亚悉尼音乐学院聘任为小提琴教授,遂移居澳大利亚,从此开启了她新的教学生涯。教学之余,她仍充满活力地往返欧洲及澳洲从事音乐会、讲座、教学和赛事。

二、驾驭古典与现代风格的大师

婉达是一位十分全面的演奏家,能够令人信服地诠释不同时代、不同民族和不同风格的作品,从巴赫、莫扎特、贝多芬、勃拉姆斯、帕格尼尼、维尼亚夫斯基、弗朗克、拉威尔、肖斯塔科维奇到潘德列斯基和布里顿都有她擅长的曲目。她演奏的协奏曲、奏鸣曲和各类音乐会作品的数量惊人,据说她保留曲目中的协奏曲就有几十首。她善于运用不同的演奏技法表现不同的风格和意境,她认为:“演奏巴赫、柴科夫斯基、勋伯格和普罗科菲耶夫的作品不能用相同的发音方法或者用同一种揉音,你要用你的艺术来赢得听众的心。”

婉达对艺术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不断探究符合现代审美的演奏技法,她对于现代作品的演绎同样十分得心应手。她是20世纪前卫作曲家潘德列斯基的《广岛受难者挽歌》的首演者,尽管作者大量使用密集音簇、音区两极化等现代音乐语言,运用小提琴演奏中的滑奏、近琴马或至琴马后演奏等奇异音响,婉达仍然将其中一切细致丰富地展现出来,令现代爱乐者们心醉神迷。

婉达曾为德意志唱片、百代、飞利浦、纳克索斯等著名唱片公司录制了许多唱片,其中她年轻时录制的哈恰图良及肖斯塔科维奇第二协奏曲是首次CD版本。她曾多次获得过声望显赫的唱片奖,如:1972年和1974年两次获得“年度最佳唱片奖”。《立体声评论》杂志授予她《弗兰克奏鸣曲》和席曼诺夫斯基《神话三首》最佳唱片奖,《唱片世界》杂志授予她迪利斯小提琴和钢琴奏鸣曲最佳唱片奖等等。

婉达的演奏一向以锐气自信、激情似火、光彩照人而著称。虽然我以前听过她的唱片,现在我似乎觉得很难与眼前这位形象纤柔娇小的婉达教授联系起来。她的右手运弓依然十分稳健,左手可以轻而易举地对付那些高难度的技巧,她的揉弦落指很平,揉音很美且变化多端。更可贵的是她全身心地用音乐去说话,尽情地表达音乐使人感觉到心灵在随之震颤。她常说:“演奏乐曲就像讲一个故事,有人物、有情节、还要有情感”。当年78岁的婉达仍能如此流畅地演奏维尼亚夫斯基或萨拉萨蒂的技巧性乐曲,运弓力度虽然没有早年唱片的声音那样强烈,但她那醇美音色以及她的音乐个性表达更细腻更深邃更能直抵听者心底。显然,这是由于她一直以如此高龄而练琴不辍,实在令人赞叹敬佩!

三、从演奏大师到著名教授的华丽转身

现在,教学已成为婉达与后辈们分享她的小提琴艺术和情感的重要生活内容。在悉尼音乐学院,下从学生上达教授,只要提起婉达教授的名字,无人不流露出敬佩的神情,这也许不仅仅是因为她在世界乐坛拥有的灿烂光环,而似乎更多的是因为她在音乐学院治学严谨高明和朴实,以及女性所特有的细腻和仁慈。婉达教授能够亲自示范从古典的巴赫到辉煌的帕格尼尼,从炫技的维尼亚夫斯基到最现代的作品,不仅技术训练方法科学,而且讲解作品的风格、历史和文化背景俨然一位音乐理论专业的教授。

婉达非常重视系统化的基本功训练,她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在指法和弓法上给学生极大的空间去思考去选择,但要求学生说出道理来,她认为这样的学习才不盲目。她在教学中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判断、自我完善的能力,她反对学生盲目模仿唱片,上课时常问学生:“你是怎样想的?”她认为,头脑、听觉、视觉和以正确方法不断练习所养成的肌肉动作的习惯是缺一不可的。她特别强调用脑练琴,她说,“我年轻的时候和你一样苗条,由于体力因素我不可能花太多的时间练琴,所以不得不训练自己高度集中思想的能力,以充分发挥每一分钟练琴时间的效率。”

她在课堂上的严格近于苛求,尤其对音准特别挑剔,她那双敏锐的耳朵不会放过任何似准非准的音符,她虽然是心平气和的,但非要学生达到要求才肯罢休。但课后又变得十分亲切随和。她上课的时候手里总是不离小提琴,说话充满活力和幽默,一口流利的英文中偶尔夹带点德语词句。她在教巴赫无伴奏的时候,不仅给学生分析乐曲的结构、分句、和声,织体、层次、力度变化等等,并逐句做示范演奏。为了让学生能充分感受到复调音乐,她还经常轻轻地拉着骨干音、和弦或节奏音型为学生配上伴奏声部,每次听婉达的课或者和她一起拉琴都是一种享受。

婉达教授在教学中特别强调音乐的个性表达,她认为音乐个性表达是演奏者个人修养的外化,因此她要求学生加强个人修养的历练。一次她谈到在担任国际评委过程中,对参赛选手评判侧重点上她与别人的差异说:“人们总是不能忘记一些小小的不愉快的技术失误或是几个不准的音。对我而言,最重要的是显示个性。”

婉达教授那充沛的精力是令我望尘莫及的,我记得有一次旁听她给学生上课,78岁高龄的她连续上课7个多小时不休息,每一位学生的每一个演奏动作都逃不过她锐利又慈祥的目光。她在教课过程中不停地讲解做示范,还时常转过头来问我:“你认为如何?”从演奏技术难点到音乐处理,从音乐会到国际大赛,从教学到生活,有时也和我聊到家庭和孩子,我们似乎总有说不完的话,但她从未提及自己曾经的辉煌。

婉达教授十分关心中国的小提琴教育情况,经常询问在中国小提琴教学使用什么教材、演奏什么曲目、音乐学院小提琴专业有多少学生、如何理解处理中国的小提琴作品,以至具体到《梁祝》的滑音如何换把等等。

四、民族音乐的传播与大师的人格魅力

波兰从18世纪就相继出现了利平斯基(K.Lipinski 1790—1861)、塞尔瓦琴斯基(S.Serwaczynski 1781—1859)、维尼亚夫斯基 (H.Wieniawski 1835—1880)、胡伯曼 (B.Huberman)等世界级的小提琴大师。后因战乱,波兰的小提琴学派似乎日渐式微。直到1952年维尼亚夫斯基小提琴大赛,婉达•维尔柯密尔斯卡获得银牌奖,才让世人又看到了波兰小提琴学派实力的回归。

婉达非常热爱自己的祖国和波兰的民族音乐,她对波兰作曲家作品的推广更是尽心尽力,许多二十世纪重要的波兰作曲家都曾为她写过作品并由她首演。其中包括贝尔德(T.Baird)的小提琴协奏曲和潘德列斯基的随想曲等作品。由于她为促进波兰音乐走向世界所作出的特殊贡献,波兰政府授予她一级、二级两枚国家十字勋章。澳大利亚席曼诺夫斯基基金会授予她“旅澳波兰人才特别奖章”。

婉达教授经常热情地鼓励我在澳举办个人专场音乐会,向更多的人介绍中国文化和中国本民族的小提琴音乐。记得2007年6月20日澳大利亚悉尼音乐学院为我举办名为《小提琴在中国》的学术报告会暨个人独奏音乐会,婉达教授早早来到后台询问我音乐会的准备情况,然后叮嘱我演出前、演出中和演出后需要注意一些细节,还拉着我的手问我冷不冷?我感觉她既是一位严师又像一位慈母。音乐会结束后,悉尼音乐学院院长、弦乐系主任以及中国驻悉尼总领事馆教育参赞、文化参赞、侨务领事、澳大利亚华人音乐家协会主席和不少听众上台祝贺,当人们渐渐散去时,我才发现婉达教授还站在台口等我!她激动地拥抱我说:“祝贺你!非常感谢你的音乐会,让我欣赏到那么多美妙的中国小提琴音乐。”

婉达十分关心我在中国的工作与生活情况,她还幽默地说:“我曾经想做一个300%的女人——做个好妈妈、好妻子和小提琴家,后来我发觉太难了,这三方面我都只做到了50%,加在一起是150%,也算超出一般水平吧,现在又想——做个好教师!”她鼓励我说:“你离开家和孩子这么久到这里来交流和学习是很不容易的,我理解你也很佩服你”,“作为一个小提琴家或教师,越是成熟越是应当对自己更加严格,只有这样,人才能不断地前进。”

婉达教授一直是波兰国家引以为自豪的、被誉为才华出众别具一格的小提琴家,是当今国际小提琴乐坛上璀璨的巨星,然而她却是以如此平易朴实、真诚友善的面貌出现在我的面前,让我真正领略到大师的风范、大师的胸怀和大师的人格魅力。两年过去了,婉达教授的话语仍盈盈在耳,使我备受鼓舞。两年过去了,婉达教授的身影还历历在目,让我感到无比地温暖亲切。谨以此文遥祝婉达•维尔柯密尔斯卡教授健康长寿永葆艺术青春!

参考文献

[1] http://www.music.usyd.edu.au.

[2] http://en.wikipedia.org/wiki/ Wanda Wilkomirska.

[3]International Music Competitions--Wanda Wilkomirska November 2006, Vol.2.

[4]景作人《20世纪世界小提琴大师精粹》,世界图书出版社1998年版。

[5]塞缪尔•阿普尔鲍姆《世界著名弦乐艺术家谈演奏》,张世祥译,上海文艺出版1983年版。

沈琤 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 张萌)

6.卢旺达的跨世纪审判 篇六

就在举世关注对伊拉克前总统萨达姆审判的时候,卢旺达境内境外的审判也在持续。

惩治罪犯是为了民族和解

12年前,即1994年4月,非洲小国卢旺达发生了震惊世界的种族大屠杀。近12年来,卢旺达民族团结政府一直致力于国家重建,但是,最艰巨的任务还是在“大屠杀审判”的同时,如何促进图西人和胡图人之间的民族和解。

大屠杀结束后不久,新的卢旺达民族团结政府就要求成立国际刑事法庭,以通过惩治罪犯来达到民族和解的目的。1994年11月,卢旺达国际刑事法庭成立于坦桑尼亚北方城镇阿鲁沙;1996年1月,由十名法官组成的法庭正式开庭,法庭全称为“联合国起诉1994年在卢旺达境内所发生的或者由卢旺达国民在邻国境内所发生的有关严重违反种族灭绝罪行以及国际人道法罪行的刑事法庭”。

法庭迄今已经审理了22个案件,还有20个案件正在审理之中,逮捕了69个大屠杀主要嫌疑犯,其中已经给20个人定罪。2008年闭庭,部分案件将被移交到卢旺达司法部。

2002年9月6日,法庭开始审判包括前国防部长巴格索拉、三名高级军官在内的多名嫌犯,这些人被控是策划和实施大屠杀的主犯,也是该法庭审理的最重要案件。前国防部长被指控为策划大屠杀的核心人物,是他下令对图西人大开杀戒。不过,65岁的巴格索拉和其他三名军官始终抵制法庭审判。

前负责家庭和妇女事务的官员尼拉马苏胡科是惟一一名重要女嫌疑人,有56人出庭指证她煽动胡图族极端分子强奸“所有图西族妇女”,法庭认为,这种煽动行为等同于她本人也实施了暴力行为。与她同时接受审判的还有她的儿子、两名南部地区政府官员以及两名前任市长。

法庭审理的另一宗重大案件是“仇恨媒体案”。殖民统治时期,殖民者将卢旺达同文同种的两个兄弟族群——图西人和胡图人分成“优秀种族”和“劣等种族”。这一伪学说在卢旺达社会影响至深。自1990年起,占据政府核心、自称为“胡图人力量”的激进胡图人“精英”,将图西人妖魔化,诽谤他们是叛国者。“精英”们借助当时的主要媒体广播电台,向胡图人灌输这些思想,还说图西人可能对胡图人实施“种族迫害”。在“精英”们的煽动下,大批头脑发热的胡图人拿起砍刀,挥向了自己身边的图西人,包括他们的老师、邻居甚至妻子。2003年12月3日,卢旺达国际刑事法庭判处三名前媒体负责人利用各自掌控的媒体共同策划、煽动和实施屠杀图西族人罪名成立,其中两人被判终身监禁(法庭上最严厉的刑期),一人被判35年监禁。这宗案件是国际法庭首次对媒体进行审判的案件。

不过,刑事法庭的审理工作并非一帆风顺,法庭甚至曾与卢旺达政府出现龃龉。

咖嚓嚓法庭:革命性司法

卢旺达国际刑事法庭除了对一些大屠杀的组织者、头目、极端杀人犯以及强奸犯等一级主犯进行审理外,对参与大屠杀的一般嫌犯也进行了审判,共有140人被判处死刑,仅1998年5月,就公开执行了22例。由于大屠杀本身是一次复杂的、有太多人参与的群众性犯罪,而卢旺达司法体系又遭到严重破坏,合格的检察官、法官和律师也极其有限,至2001年7月,法庭虽然已对5500人进行了审判,但是,仍有10万名嫌犯被收进19个监狱中待审,如果按这样的速度计算,卢旺达得需要20年时间才能完成审判。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咖嚓嚓法庭——一种被称为是“革命性司法”的补救方案出台了。大屠杀的组织者、头目、极端杀人犯以及强奸犯等一级罪犯由国家司法系统审判,其余嫌犯则由咖嚓嚓法庭在村、乡、县各级由民间推举产生的法官和陪审团审理。“咖嚓嚓”在当地语中是“草”的意思,传统上,一个村庄的民众往往聚集在一片草地上解决各家庭之间的纠纷,每家每户的家长都是法官,故称咖嚓嚓法庭。卢旺达民族团结政府已在全国建立了9000多个咖嚓嚓法庭,同时,还创建了一支保护法庭的国家警察部队。

咖嚓嚓法庭旨在促进民族和解,只有促进民族和解,才能使人们生活在和睦之中,才能把建设国家的希望重新带给所有的卢旺达人。国际上很多政治家、观察家称咖嚓嚓法庭为伟大的社会实验,具有特别的历史警示意义,它是卢旺达处理自己特殊问题的一种创新。

2005年9月13日,咖嚓嚓法庭以大屠杀的煽动者和谋划者的罪名起诉比利时神父休尼斯。休尼斯神父自1970年起住在卢旺达,大屠杀之前是卢旺达杂志《对话》的编辑,他被控在自己的杂志上发表煽动大屠杀的文章。1994年以后,休尼斯神父定居南非,2005年9月6日路过卢旺达首都基加利时被捕。这一案件是咖嚓嚓法庭运转以来审判的较为复杂的案件之一,也引起世人的极大关注。

法庭之外的公正与和解

今天的卢旺达,随处都可以见到具有警示意义的标志,例如曾经是“屠杀场”的学校、教堂如今都插上了白色十字架或者一面标识,上面写着“永远不忘”。在崎岖的山路上,也可以见到铁皮房的农舍,它们是幸存者们为存放遇难者的遗体专门搭建起来的,偶尔有参观者前来敬拜、祈祷。2004年4月7日,在大屠杀10周年之际,为悼念遇难者而建立的基加利纪念中心揭幕,约20万遇难者的尸骨从大型墓坑中被挖掘出来后重新安葬在这里。卢旺达总统卡加梅点燃象征团结与和平的火炬,表达了卢旺达人告别过去、友好相处、重建国家的愿望。

为了尽快愈合族群关系上的创伤,卢旺达现政府禁止在公开场合提及卢旺达人的族裔属性,在很多公共场合和集体活动中,“卢旺达人”已经成为共同的身份属性,人们也在越来越多地接受这种身份意识。最明显的变化发生在卢旺达最受欢迎的足球赛事中。十年前,足球场曾经变成了屠杀场,2004年1月,图西人和胡图人已然肩并肩,组成国家足球队,参加在突尼斯举行的“非洲国家杯”足球赛。

国际社会:十年前和十年后

1994年卢旺达大屠杀发生时,国际社会普遍漠然,为了推卸责任,都极力将此次大屠杀描述为非洲国家惯常的流血事件。

十年后,一切似乎都变了。2005年6月,美国前任总统克林顿访问卢旺达,为自己作为美国总统在卢旺达大屠杀事件上的失误道歉。此前,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当时主管联合国维和部队)、美国总统克林顿和国务卿奥尔布莱特都曾主动对卢旺达人民表达歉意,并且承诺不让悲剧重演。在大屠杀10周年之际,联合国规定,每年的4月7日为“国际反思卢旺达大屠杀纪念日”。

卢旺达的“大屠杀审判”在境外也在持续。比利时曾是卢旺达的殖民宗主国,大屠杀发生后,很多卢旺达人逃亡比利时。1993年,比利时通过一项法律,授权比利时司法机构可以对违反国际人道法四个公约的事件进行起诉。

卢旺达是非洲国家中基督教化程度最深的国家,约60%的人口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新教。因而,宗教界人士在大屠杀中所扮演的角色就颇值得关注。不管从精神的诉求还是从世俗的角度来看,教堂都被公认为是最好的庇护所。遗憾的是,在1994年大屠杀发生的时候,教堂往往成为最大的屠杀地,教士们所表现出的更多的是脆弱、阴暗的一面——要么坐视教堂内发生的一切而无动于衷,要么成为屠杀者的同谋。2001年,比利时法庭审理了卢旺达四个天主教神甫和修女的案件,他们被指控把图西人引进教堂,然后秘告胡图人,胡图人赶到后往教堂里面扔手榴弹,使里面的人都葬身其中。法庭裁定这几个人犯了战争罪,判他们12年到20年徒刑。

比利时的判决打破了国际刑法上一贯采用的属地、属人管辖权原则——罪行发生地在卢旺达而非比利时,被起诉的四个人国籍是卢旺达而非比利时,被他们杀害的也是卢旺达人而非比利时人。2003年比利时对该法律进行了修改,但比利时法庭仍可以对在任何地方犯下战争罪的任何人进行审判,只要居住在比利时。2005年5月,一家比利时法庭以战争罪对涉嫌参与大屠杀的另外两名卢旺达人进行了审判。

2005年10月,加拿大皇家高等法院也根据2000年的《反人类罪和战争罪》,对一名居住在加拿大多伦多的卢旺达人进行了逮捕和审讯,起诉这个人犯有大屠杀罪、战争罪和反人类罪等七宗罪。

不管是出于良心的不安,还是更为现实的考虑,美国向卢旺达国际法庭提供了很大一部分经费,美国还悬赏500万美元奖赏那些提供在逃凶手线索的人。2004年5月7日,被指控制造了数万人大屠杀的凶手姆尼亚卡兹就是被悬赏后抓获的。不过,卢旺达国际刑事法庭也数次指责美国不履行承诺,在承诺给国际刑事法庭的2.12亿美元经费预算中,1.5亿美元尚未兑现,包括日本和美国在内的多达140个联合国成员国没有履行其财政义务。2004年6月,因为严重缺乏资金,法庭曾一度几乎休会。

在卢旺达大屠杀事件上一直颇受指责的法国,为卢旺达国际刑事法庭提供了700万美元资助,成为该法庭预算的主要分担者之一。另外,法国还为这个法庭提供了技术性帮助。

非洲联盟也给予了积极的配合。目前,被通缉的参与大屠杀的主要在逃嫌疑人多数藏匿在刚果(金)东部地区,因为两国关系以及刚果(金)内部政治局势等复杂原因,抓捕行动有一定的难度。非洲联盟和平与安全理事会于2004年着手建立“刚果(金)—卢旺达问题联合调查机制”,意在帮助两国缓解目前的紧张关系,同时及早使在逃嫌犯归案。

近几年,反应大屠杀的作品陆续在世界各地发表。美国一记者1999年出版了《我们想告诉你,明天我们和家人一道将被杀害:来自卢旺达的故事》一书,作者多次前往卢旺达采访。2005年1月24日,由海地电影制片人贝克执导的影片《4月的某个时候》在卢旺达公映,1.8万名卢旺达人观看了第一部有关大屠杀的电影。影片主要通过一个卢旺达家庭在那场恐怖中所遭遇的命运,讲述劫后余生的人们十年来如何努力走出阴影、而这种阴影如何挥之不去的故事。另一部震动世界、更震撼卢旺达人自身的影片是好莱坞电影《卢旺达旅馆》,大屠杀11周年之际在卢旺达首都基加利的和平体育场举行首映。影片讲述了一位卢旺达的“辛德勒”如何冒着生命危险、利用自己在基加利的旅馆救出了上百名图西人的故事。

从1999年开始,美国人安妮·阿格尼昂深入到卢旺达社会中,关注人们如何走出那场难以想像的悲剧的阴影,关注幸存者和杀人者如何共同生活在卢旺达的蓝天下。2003年,她拍摄的第一部记录片《咖嚓嚓法庭:致力于卢旺达的新生活》,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费里尼奖。拍摄时,咖嚓嚓法庭正在受到美国和西方媒体的质疑,但瑞士、奥地利和比利时给予了她足够的资金资助。2004年4月7日,在大屠杀十周年之际,安妮的另一部记录片《在卢旺达我们明白,那个家庭不再谈论死》举行首映。

阅读背景

7.浅谈跨世纪小学校长的基本策略 篇七

一、发扬民主,营造平等和谐的工作氛围

校长要努力创造条件让大家敢说话,能说话。要用自己“温暖的火种去点燃别人”,正式场合让大家发言,畅所欲言,非正式场合让大家讨论。校长要广泛听取大家的意见和建议,防止摆官架子,居高临下,发号施令。在学校管理过程中,校长要带头执行民主集中制、校长负责制,不能独断专行,一个人说了算,必须坚持民主制领导,特别是在干部使用和学校经济往来上,更要发扬民主,让群众参与,民主决策。

二、合理用人,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学校用人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选配班子成员,二是使用教师。一个人各个方面的学识和能力不是均衡的,每个人都有所长,也有不足。作为校长要对自己每位属下的业务水平、兴趣特长、思想性格、道德修养等都要有充分的认识了解,做到在识人的基础上用人,并采取一定的手段使每个人都能扬长避短,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1.配备好领导班子,科学分配权力

一个好的领导班子对办好一所学校的作用是极其重要的。校长要和班子成员一起绘制学校蓝图,进行重大决策。在配备班子成员时,校长要坚持任人唯贤,要以事业为重,唯才是用。首先,校长选用干部要坚持德才兼备,德与才不可偏废一方,有才无德要坏事,有德无才要误事,所以德才兼备至关重要。其次,要注意人才互补。校长在选用干部时要注重成员之间才能的互补性,要力求达到才能总和的全面性。各类人才聚集,领导班子工作紧密配合,相得益彰才会获得较高的管理效益。再次,校长要使领导班子保持相对稳定性。稳定的班子能更好地发挥下属的才能,并有利于后备人才的培养。

2.合理使用教师,提高工作效率

我们说管理是动态的,人的工作最为难做,人的感情往往胜过理智。对于教师,一是要量才使用。校长要根据每位教师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工作任务,善于用人所长,使他们能充分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从而获得整体工作的最佳效能。二是要公平。校长要做到“一碗水端平”,创造公平竞争的条件,促使教师努力工作。三是注重沟通。校长与教师的交流是学校管理工作的必然过程。作为学校管理者,要强化联系群众意识,应该经常通过面谈、家访、召開座谈会等方式多与教师沟通,知己知彼,得到工作信息,情感等方面的充分交流。四是要为教师解决实际问题。校长要多关心教师的疾苦,多为教师办实事,及时为他们排忧解难。当教师有困难时,要善于设身处地地为教师着想。校长应真心实意地为教师解决实际问题,让教师感受到学校这个大家庭的温暖,这样教师就会自觉地关心学校,把自己的命运与学校连在一起。

三、善于协调,正确处理好各方面关系

在学校管理中,出现矛盾要协调,出现问题也要协调。协调能力如何,直接反映一个领导者的管理水平和领导素养。一个善于协调的管理者,往往是成功的管理者,因此,校长要具备较强的协调能力。首先要协调好与上级领导的关系,对上级要尊重,服从领导是管理者最起码的素养。要实事求是,真诚相待,不能弄虚作假,欺上瞒下,也不能吹牛拍马,否则会让教师大失所望,也降低了人格。领导者应当各司其职,互相支持,积极工作。其次,要协调好自己与领导班子的关系。

四、加强修养,发扬高尚人格的影响力

校长在行使权利的过程中,如果注意以自身高尚的人格力量去影响教师,往往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校长的人格美是树立威信的重要因素。因此,每个校长都要加强自身修养,培养崇高的思想品质、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人格品质。

首先,校长要有较强的事业心,视事业高于一切。这也是一个人成就事业的首要条件。有了强烈的事业心他才会开拓进取,不畏风险,艰苦创业。在教育改革的大潮中激流勇进,去打开一个又一个新局面。如此,教师就会倍受鼓舞,产生强烈的进取意识和创新意识,自勉相随。

其次,校长应具有宽阔的胸怀。作为校长要能容人所短,多注意别人的长处,做到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再次,校长要有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有的校长好讲空话,说一套干一套,平时只会纸上谈兵,其结果是远离实践,事业只能停滞不前。闻一多先生说:“人家是说了再做,我是做了也不说。”闻一多是用献身于革命的实际行动确定了自己的人生价值。我们校长在工作中要注意言行统一、正直诚实、公道廉洁,带头执行各项规章制度,能够率先垂范,具有埋头苦干的精神,以自己工作的优良作风去赢得师生的尊重和拥护。

参考文献:

上一篇:四年级幸福作文500字下一篇:竞标演讲稿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