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诵读倡议书

2024-08-21

国学经典诵读倡议书(精选11篇)

1.国学经典诵读倡议书 篇一

传承国学经典

营造书香校园

——小学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总结

一、指导思想:

中华民族拥有几千年的灿烂文化,我们不断从厚重的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食粮,从中感悟到中华民族团结奋进、和谐友善、包容宽厚、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感悟到诚信报恩、精忠爱国,勤俭朴实,互助友爱的传统美德。全面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有利于不断深化学校文化建设内涵,促进师生共同成长;有利于推动构建“书香校园”的进程,引领和促进师生回归传统文化、建设精神家园,使“取法乎上”、阅读经典成为师生自然的生活状态,为加深师生文化底蕴发挥积极的作用。

二、具体措施

1、诵读经典的时间:每周一节早读课用于国学经典诵读,每天中午快上课时间,以及每周三中午的国学经典课时间。

2、具体做法:

学校利用了两块黑板,或用诗文,或用诗画,或用学生亲笔书画的名言佳句妆点学校的走廊、墙壁。教室环境也要求体现班级特色,除了诗画、诗文,每个班级都辟有学习园地,内容多是学生阅读古诗文的活动成果,有古诗书法展、有读后感,还有手抄报等等。

(1)课前早读一吟,熟读成诵。为减轻学生背诵负担,倡导见缝插针,积少成多的诵读方法,号召各班充分利用每天课前一两分钟时间,开展“课前一吟”活动,做到读而常吟之,“学而时习之”。要求每班选一名班级诵读长,每周将一首诗抄在小黑板上,原则上每周更新一个内容,如果背诵的快,也可以加快更新,诵读长带领大家课前诵读,直到上课铃响。无论是课前还是课后吟诵古诗都有一个很大的好处,在纪律上,可以减少学生的吵闹。回家后还有家长带领孩子的亲子诵读.(2)红领巾广播领路,配乐美读。在每周的红领巾广播中,在中午规定一个时间段进行诗文诵读,让学生欣赏配乐的经典诵读,这不但提高了了学生读的能力,而且使学生受到了美的熏陶,可谓一举两得。

(3)板报介绍,提供资料。在每期的校园宣传栏里,都刊出一首古诗(词),并提供背景材料和诗词析义,供学生阅读、赏析、评比。在班级也进行手抄报的展示和评比活动,可以配画,配字等等,训练学生,加深理解。

(4)充分利用各种学科进行经典诵读。

语文教师:读经是最好的语文教育,经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只要学生能熟练背诵,里面的意思自会理解。语文教师不仅要担任每周的诵经课,平时还要指导好学生的诵经活动。

音乐教师:利用音乐课对学生进行经典诵唱,学校红领巾广播站配套跟上服务。

美术教师:抓住契机对学生进行中华优秀文化的艺术熏陶,把我国最有名的书画作品引入我校,感受我国文化艺术的魅力。

班主任:负责该班经典诵读活动的协调和成果检测工作。

(5)引导父母子女一起诵读,增进亲子感情,提升家庭文化品味。

3、举办诵读比赛,激发热情。我校利用每周的班队活动时间以个人、小组或班级为单位进行诵诗竞赛,其内容设计丰富,有的是各种角度的归类对诗,有的是诗句接龙,有的是你问我答,有的是对歌竞赛,有的是游戏表演,有的是小品表演,有的是话剧表演。班级举行诵读比赛后,学校再选拔出优秀选手代表学校参加各种诵读比赛。

三、收获和体会

1、丰富了学校的德育内涵。

诵读活动的开展,丰富了学校的德育内涵,推动了学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交流和德育工作的发展。师生的精神面貌得到较大的改观,良好的校风、学风、班风逐步形成,有效地促进了我校学生养成教育的全面实施。

2、全面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学生初步掌握了诵读的方法,并能运用,部分学生还能把学到的经典语句运用于作文之中。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学生通过自编自演节目、办手抄报,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协调能力、艺术鉴赏力等等都得到了极好的锤炼。

3、提高了教师的文化底蕴。

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学校教师主动参与,广泛融入,他们和学生一起学习、讨论、背诵,探讨经典的人多了,查阅资料的人多了,吟颂的多了,运用道经典语句的多了,我校广大教师在活动中极大的丰富了自身的文化底蕴。

四、存在的问题

1、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对朗读的要求还不够达到。

2、学生的背诵,还需要老师进行指导,以不至于学生死记硬背,而增加学生的负担。

五、改进的措施

1、加强对老师的培训,要求教师和学生共同背诵古诗。

2、对学生可以把这项内容设为作业,使学生每天按时按量完成。

2.国学经典诵读倡议书 篇二

一、指认素读,增加识字数量

1.精选识字读本。针对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重点选取影响较大的传统识字读本 《三字经》 《百家姓》 《千字文》 《弟子规》 等进行编排,作为增加低年级学生识字量的诵读本。 《三字经》 收字简单,共有1140个字, 《百家姓》 568个字, 《千字文》 1000个字,剔除重复用字共有1462个; 《弟子规》 也是多功能速成识字读本,共有1080个字,其中常用汉字大约660个。这些经典都是三四个字一句话, 读起来琅琅上口,非常适合低年级学生诵读。

2.确定素读方法。从识字的角度引领学生耳听读音、眼看字形、 手指字位、口读字音,铭记于心, 每天只是跟着范读录音进行指认素读,不求理解含义,只是纯粹地读。这样,低年级学生在本学段结束时, 能够累计识记2000多个常用汉字, 再加上平时在生活中识记的汉字数, 远远超出了 《语文课程标准》 要求的本年段识记汉字1600个左右的数量,识字量大大增加,为学生尽早进入阅读阶段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诵读经典,培养认知能力

1.培养注意力。诵读经典要有严格的要求:学生双脚与地面保持平行,头正、肩平、背直,胸离课桌一拳,眼离书本一尺。长时间对读书姿势进行如此要求,有利于学生良好读书习惯的养成。在诵读的过程中,不论低年级学生的指认素读, 还是中高年级学生的模仿素读,都要做到 “心眼口,信皆要”,专心倾听电视播放的录音范读,并按范读录音的语速、读音、轻重、停顿、 语气等诵读。不论周一的听读、周二、周三的跟读,还是周四的领读, 始终让学生以素读的方式进行。耳听、眼看、口念、心记,在多种感官的交互作用下,学生心无杂念、 快乐而认真地诵读经典,从而培养他们良好的语感和高度集中的注意力。

2.提高记忆力。对于 《日积月累》 中的古典诗词,我们用古代读书法———吟诵来进行诵读。老师教会学生根据教材中标出的吟诵符号, 用手势打出相应的节奏,“依字行腔,依义行调”进行吟诵。学生用语音的高低长短恰当地表达出诗词的韵律美与内涵美。入情入境地吟诵古诗词,多层次、多角度地开发了学生的记忆力。

三、背诵经典,丰富语言积累

当代文化名人余秋雨说:“在孩子们还不具备对古诗文经典的充分理解力的时候,就把经典交给他们,乍一看莽撞,实际上都是文明传代的绝佳措施。”因此,小学生在记忆力最旺盛的黄金时期对古代诗词、诸子百家的美文等国学经典熟读成诵,是把经典积淀在心灵里,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心智的成熟,他们会慢慢地感悟和吸收,这是对语文经典质的积累。

1.反复诵读,日积月累。在不加重小学生课业负担的前提下,巧用时间,开展诵读国学经典活动。在低年级指读识字的基础上,中高年级开始诵读 《论语》 《大学》 《中庸》 《孟子》 《孝经》 等经典。学校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诵读情境,在电视普通话录音范读、领读等不同形式的引领下,语文老师利用课前一分钟、早诵、午吟各10分钟等有效时间,组织指导学生诵读校本教材 《经典积累·日积月累》 中的名言警句和诸子百家的散文,吟诵其中的古诗词,老师或以身示范,或与学生同诵经典,或教会学生正确的读书方法。不同年级的学生诵读不同的内容,每周以多种形式反复诵读一段古典美文、一句名言警句和一首古典诗词,不贪多、不心急,经过周一到周四的多次反复诵读和与家长的分享,大部分学生已能熟读成诵,因此,对于周五的表演读、比赛读、小组成员互查、老师抽查和周末的亲子共读等,同学们跃跃欲试,老师、同学和家长都会如实填写周评价表。对背诵还不太熟的学生,也不作程度上整齐划一的要求, 月末复习时他们还会有机会赶上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激发学生诵读熟背经典的兴趣,学校还适时举行诗文表演、古诗接力赛、经典名句积累大比拼、国学堂亲子诵读展演等一系列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带动学生愉快地诵读,乐享经典、 乐中积累、乐在其中。

2.考级争章,促进积累。学校经典诵读的评价由学生、同伴、家长、老师等多元参与,形式各不相同。每一课的内容进行周评价 (自己评、家长评、同伴评),每学期末进行考级评价。一个学期早诵的古文和午吟的古诗词各为一级考级内容,由学生自己申请考级后,经家长、伙伴、老师评价,每过一级,可获得一枚“国学雏鹰奖章”;累计获得四枚者,授予 “诵读小能手”称号;累计获得八枚者,授予“诵读小学士”称号;累计获得十二枚者,授予“诵读小硕士”称号;累积获得十六枚者,授予“诵读小博士” 称号;获得全部二十枚者授予“诵读小状元”称号。 此外,学校还在每学期初分别进行春、秋季考级 (即 “学姐考学妹”) 活动,为每一个学生建立“考级争章夺称号大本营”档案,跟踪登记他们对每册教材的诵读考级情况。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不同级别的奖励吸引着学生更加努力地进行国学经典的积累。历经小学六年的日积月累,学生足以储备6万多字的课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而且能够烂熟于心,耳熟能详。如此丰富的积累,使学生既增长了见识,储存了语言养料,又汲取了民族的文化智慧,领略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四、厚积薄发,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一个人语言运用能力的高低,与国学经典积淀的厚实程度息息相关。俗话说“厚积而薄发”,只有积累了丰富的语言材料,才能“下笔如有神”。

学至深时品自高。随着学校诵读国学经典活动的不断深入,学生对经典的积淀程度不断深厚,从而形成了一种富有个性的文化底蕴。他们佳篇在胸,习作中运用起来得心应手。有的学生在成长日记中用“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来警示自己不要虚度少年好时光;有的学生用“无志者常立志,有志者立长志”来激励自己要坚守志向,为实现美好的梦想而持之以恒地不懈努力;有的学生用“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来描写春天婀娜的垂柳,为习作增添文采;有的学生引用 《战国策》 中的“物以类聚, 人以群分”这句话作为习作 《我的朋友》 的开头,介绍和自己兴趣相同的同学……经典名句被同学们恰如其分地运用在习作中,老师们也共同感受到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正在悄然发生变化。

五、古为今用,提升人格品位

国学经典千百年来传唱不衰。诵读它,可以修身养性,增长智慧,开启成功之门,正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诵读着国学经典,学生们在上下五千年古典文学的长河中畅游,积淀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感受着古人的人格魅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屋之不扫,则何以扫天下”……学生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中健康成长,在完善自身文化修养的同时,也培育了他们孝悌友善、诚信勤谨的美德,提升了他们的道德素养和人格品位。

3.国学经典诵读之 篇三

【关键词】国学;孟浩然;田园诗;友情

孟浩然的诗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孟诗不事雕饰,伫兴造思,富有超妙自得之趣,而不流于寒俭枯瘠。他善于发掘自然和生活之美,即景会心,写出一时真切的感受。如《秋登万山寄张五》、《夏日南亭怀辛大》、《过故人庄》、《春晓》、《宿建德江》、《夜归鹿门歌》等篇,自然浑成,而意境清迥,韵致流溢。李白称赞他“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赞叹说:“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赠孟浩然》)。王士源在《孟浩然集序》里,说他“骨貌淑清,风神散朗;救患释纷,以立义表;灌蔬艺竹,以全高尚”。杜甫说他“清诗句句尽堪传”(《解闷》),又赞叹他“赋诗何必多,往往凌鲍谢”(《遣兴》)。皮日休则称:“先生之作遇景入咏,不拘奇抉异,令龌龊束人口者,涵涵然有干霄之兴,若公输氏当巧而不巧者也”。北齐美萧悫,芙蓉露下落,杨柳月中疏;先生则有,微云澹河汉,疏雨滴梧桐。乐府美王融,日霁沙屿明,风动甘泉浊;先生则有“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沈德潜称孟浩然的诗“语谈而味终不薄”(唐诗别裁)。的确不薄,语谈仅仅是外表,主客之间的情谊,由谈初到清真最后清切。这是内在的韵味散发出来的醇香,淡中有味,含而不露,细细读来,却是词浅情深,含着悠然不尽的意味。正是谢榛语的那种“清音有余的感觉”。

有关友情的描述,唐朝诗人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此句真切的表达了知心朋友,情谊深厚,即便远在天涯,也好像近在眼前。显示出友谊的真挚。胸怀的阔达。可见人生中拥有真诚的朋友,心中便不会孤独,当代人也常说:多一个朋友,便多一条路。是啊,真正的友谊就是不顾及对方的社会地位,富贵贫贱,美貌与丑陋,而注重双方的心有灵犀一点通,注重自然,注重默契。很多唐诗中体现了这种情感:王昌龄的《送魏二》“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王维的《山中送别“除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未见常见天际流。”而最令人欣赏的友谊之情,是孟浩然在《过故人庄》中体现出的那种“淡”“真”“切”的淳朴自然的朋友之情,值得大家细细赏读:

故人具鸡黎,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首句“故人具鸡黎,邀我至田家”。“这”一邀一致,文字上毫无渲染,召之即来,简单而随便,好似小学生在日记本上写的一日行程一样的朴素而平淡,再加上“鸡黎”相邀,既显出田家特有风味,又见待客只简朴而随意,这样,客人和主人彼此的心扉毫不顾及地向对方敞开,客人不嫌弃你农舍之主而降低身份,主人不谄媚你达官显贵而升官发财,那就盘腿而坐,促膝而谈,气氛润恰而平静,不讲虚礼和排场,如此幽静而祥和,这不仅是主任和客人的真挚情谊所至,也有清新愉悦的环境所衬托,你看那外景——“绿色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这两句一近一远,近景绿树环抱,自成一统,别有天地。下句荡开笔锋,展示一片开阔的远景:郭外的青山依依相伴,让村庄不显的孤独。一“合一“斜”,静中含动,景都活跃着,人怎能闲坐,于是主客敞开胸怀,娓娓而谈——“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轩窗一开,放眼望去的不仅是主人和客人,而且也将读者的眼球引向这这特定情境当中去,随着主人和客人一起欣赏:强烈的农村风味,劳动生产的气息,映入眼帘,让人心旷神怡,那一片打谷场和菜圃,在绿荫怀抱之中,又给人以宽敞,舒适的感觉。于是,话桑麻中,主人与客人的欢声于笑语都仿佛萦绕在我们耳际,正是在这种情景氛围中,客人忘记了仕途的荆棘丛生,名利得失,他从主人的笑语中寻到了安然,坦率,真实,从他对青山绿树的顾盼中,盼到了已久的向往之地,从他与朋友对酒而共话桑麻中,他心境平和,思绪舒展,举猎灵活,自然省净,这样的环境,谁愿意离去,谁不渴望再来,虽然没有说出自己乐而忘返的想法,但客人和主人的情谊无需再遮掩,淳朴而诚挚溢于言表,于是,再不需客气,我想我做客人既主人,主人即客人,下次的约会,定在了——“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深深为农庄生活所吸引,于是临走时,向主人率真地表示将在秋高气爽的重阳节再来观赏菊花。不请自到,那种率真,那种理直气壮的情怀,好比小女孩在父亲跟前撒娇:“我要,我要,我就要。”古人相待的热情,做客的愉悦。淡淡两句诗,故人相待的热情,作客的愉快,主客之间的亲切融洽,都跃然纸上了。

此句看死信笔写来,却首尾衔接。首句“一邀一致”尾句“还来就菊花”,此外既感到篇法圆紧,有体会到客人的洒脱自然。

当然,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也有用张扬和比喻的手法体现的,如李白的《赠汪伦》:“讨还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中不桃花潭水是那样的清湛,更出动离人的情怀,难忘王伦的深厚情谊,水深轻身自然的联系起来,以比物手法形象的表达了真挚纯洁的深情,潭水已“深千尺”那么王伦送李白的情意更有多深呢?李白毫无掩饰的用夸张的手法表达了他与王伦不一般的情意:“不及汪伦送我情。”耐人寻味。清朝的沈德潜很欣赏着一句,他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唐诗别载》显然,秒就妙哉“不及”二字,好就好在不用比喻而才用比物手法,便无形的情意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有清真。而孟浩然的《过故人庄》与《赠汪伦》相比较,纯属于平淡的叙述至此,没有一句夸张之句没有一个兴奋之词,但到了平头百姓的谈话,让我们觉得这种淡淡的平易进人的风格,与作者描写的场景——朴实的农家田园和谐一致,表现力形式与内容的高度适应,恬淡亲切却又不是平浅枯燥,诗词是在平淡中蕴涵着深藏的情谊,一方面固然是每个句子都几乎不见费力锤炼的痕迹,另一方方面每个句子又都不显得薄弱。比如诗的头两句只写友人邀请,虽只有鸡黍,但那份友谊之情,却一点都不薄,而是主客情深的精妙之处。

一个普通的农庄,一回鸡黍饭的普通款待,将主人与客人之间的情谊演绎的谈中含真,真中含深,深中含切。描写的是眼前景,使用的是口头语,描述的层次也是完全任其自然,笔笔都显得很轻松,连律诗的形式也似乎变得自由和灵便了。你只觉得这种淡淡的平易近人的风格,与他描写的对象——朴实的农家田园和谐一致,表现了形式对内容的高度适应,恬淡亲切却又不是平浅枯燥。

它不同于纯然幻想的桃花源,而是更富有盛唐社会的现实色彩。正是在这样一个天地里,这位曾经慨叹过“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的诗人,不仅把政治追求中所遇到的挫折,把名利得失忘却了,就连隐居中孤独抑郁的情绪也丢开了。从他对青山绿树的顾盼,从他与朋友对酒而共话桑麻,似乎不难想见,他的思绪舒展了,甚至连他的举措都灵活自在了。农庄的环境和气氛,在这里显示了它的征服力,使得孟浩然似乎有几分皈依了。

4.国学经典诵读方案 篇四

2008.3一、指导思想

我国颁布的《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把关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放在了突出位置。《纲要》提出,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传统经典、技艺的传承。中小学各学科课程都要结合学科特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并提出在教育中,广泛开展吟诵古典诗文、传习传统技艺等优秀传统文化普及活动等。

二、活动目的1、培养孩子的读书兴趣,提升语文能力。在指认式诵读中使低年级学生扩大识字量,在吟诵表演中让中高年级学生更加感受到祖国语言的博大精深。学生从中感受到历史、地理、天文、常识、艺术知识的丰富,激发学习、读书的兴趣,逐步使学生能出口成章、引经据典,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2、提高孩子的注意力、记忆力。利用13岁以前记忆力的黄金时期,让孩子记住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经典,在其记忆力正在发展的时候加以训练,“不求甚解、但求熟背”,使学生的记忆力达到较高的顶峰,注意力更加集中,使学生终生受益。

3、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接受人文精神熏陶。中华国学经典即是中华文化中最优秀、最精华、最有价值的典范性著作。通过诵读活动帮助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接受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熏陶。长远地默默地变化其气质。

4.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通过“国学经典诵读”教育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提高学生的自身修养;在学生心灵中不断地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渐渐地陶冶其性情,开启其智慧,让经典诵读为孩子的一生提供营养。

三、国学经典诵读的内容

《唐诗》300首、《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疯狂背古诗》

四、教育的原则

完整性原则:忠实原著全文,不断章摘句。

差异性原则:承认学生个体间记忆思维等的差异性,并合理对待。

自主性原则:允许学生在规定阶段完成规定内容外,诵读更多的经典,并给予积极评价

鼓励性原则:以鼓励为主,引导学生热爱诵读经典文化为根本

知行合一原则:文以载道,读经典与良好品行的养成结合,读圣贤书、养君子德。

全体性原则:让每一个孩子都享受经典教育。

五、国学经典诵读教育活动的实施

1、活动责任人:各班班主任

2、活动时间及方式:

各班要充分利用每周星期

三、星期四第六节课及课余时间,积极组织开展诵读

活动。

3、恰当的定位。

国学经典诵读教育活动是对新课程的补充和完善。要利用好课余时间开展活

动,或个人读,或小组读,或全班读,形式多样;可表演,可吟诵,可配经典音

乐读,学生自主选择。没有压力,没有负担,抑扬顿挫,生动活泼,轻松愉悦。

4、宽容的评价。

评价原则是:只鼓励、不批评。注重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采取激励措施,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如竞赛、知识问答、表演等,充分发挥学生们的积极性和

创造性,让学生从中发现乐趣、得到赞许、获得激励。

5.开展学习型家庭建设

要引导、鼓励学生家长积极参与,开设“家庭经典时刻”,要求孩子的父母

或其他监护人每天在孩子放学后、睡觉前,拿出15分钟,与孩子一起学习,家

校合作,共同引导孩子进入国学的殿堂。

6、展示方式:

学校组织集体活动展示,选举学生评委、老师评委共同评选出优秀者。并给

予一定的奖励!

中桥小学学生古诗诵读数量单

1、逢入京使(岑参)

2、碛中作(岑参)

3、山房春事(岑参)

4、别董大(高适)

5、枫桥夜泊(张继)

6、风(李侨)

7、滁洲西涧(韦应物)

8、秋夜寄邱二十二员外(韦应物)

9、田上(崔道融)

10、夏日绝句(李清照)

11、井栏砂宿遇夜客(李涉)

12、登幽州台歌(李子昂)

13、夜宿山寺(李白)

14、静夜思(李白)

15、秋浦歌(李白)

16、早发白帝城(李白)

17、望庐山瀑布(李白)

18、赠汪伦(李白)

19、望天门山(李白)20、独坐敬亭山(李白)

21、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22、山中问答(李白)

23、秋浦歌(李白)

24、越女词(李白)

25、绝句(杜甫)

26、绝句(杜甫)

27、江南逢李龟年(杜甫)

28、八阵图(杜甫)

29、赠花卿(杜甫)30、江畔独步寻花(杜甫)

31、对酒(秋瑾)

32、出塞(王昌龄)

33、咏柳(贺知章)

34、回乡偶书1(贺知章)

35、回乡偶书2(贺知章)

36、秋词(刘禹锡)

37、乌衣巷(刘禹锡)

38、浪淘沙(刘禹锡)

39、竹枝词(刘禹锡)

40、再游玄都观(刘禹锡)

41、望洞庭(刘禹锡)

42、石头城(刘禹锡)

43、照镜见白发(张九龄)

44、春怨(金昌绪)

45、春晓(孟浩然)

46、宿建德江(孟浩然)

47、终南望余雪(祖咏)

48、登科后(孟郊)

49、洛桥晚望(孟郊)50、池上絮(韩愈)

51、晚春(韩愈)

52、江雪(柳宗元)

53、题都城南庄(崔护)

54、菊花(元稹)

55、离思(元稹)

56、题金陵渡(张)

57、陇西行(陈陶)

58、送日本国僧敬龙归(韦庄)

59、台城(韦庄)60、焚书坑(张碣)

61、赤日炎炎似火烧(宋元民歌)62、已亥岁感事(曹松)63、从军行(王昌龄)

64、从军行(王昌龄)65、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66、采莲曲(王昌龄)

67、闺怨(王昌龄)68、梅花(王安石)69、泊船瓜洲(王安石)

70、陶者(梅尧臣)71、画眉鸟(欧阳修)72、观书有感(朱熹)

73、咏石灰(于谦)74、鸡(唐)75、己亥杂诗(龚自珍)

76、凉州词(王翰)77、悯农(李绅)78、悯农(李绅)

79、蚕妇(张俞)80、题西林壁(苏轼)81、渔父(张志和)

82、塞下曲(卢纶)83、桃花溪(张旭)84、山中留客(张旭)

85、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刘长卿)86、送灵澈上人(刘长卿)87、归雁(钱起)

88、江村即事(司空曙)89、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90、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91、鹿柴(王维)92、杂诗(王维)93、相思(王维)

94、山中送别(王维)95、竹里馆(王维)96、莲花坞(王维)

97、咏鹅(骆宾王)98、易水送别(骆宾王)99、夜雪(白居易)100、问刘十九(白居易)101、暮江吟(白居易)

103、大林寺桃花(白居易)104、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

106、凉州词(王之涣)107、山中(王勃)

109、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

110、小池(杨万里)

112、柳(李商隐)113、梦泽(李商隐)

115、登乐游原(李商隐)116、夜雨寄北(李商隐)

118、嫦娥(李商隐)119、寻隐者不遇(贾岛)

121、提诗后(贾岛)122、清明(杜牧)

124、江南春(杜牧)125、过华清宫(杜牧)

127、泊秦淮(杜牧)128、赠别(杜牧)

130、题乌江亭(杜牧)131、病牛(李纲)

5.国学经典诵读目录 篇五

国学经典之名篇 1《三字经》

2《诗经蒹葭》 3《论语十二则》 4《孟子二章》 5《木兰诗》

国学经典之唐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7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8 过故人庄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10 次北固山下 王湾 11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12 使至塞上 王维 13 山居秋暝 王维 14 渡荆门送别 李白 15 行路难 李白峨眉山月歌 李白 17 黄鹤楼 崔颢 18 望岳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20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21 石壕吏 杜甫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23 逢入京使送灵澈上人 刘长卿 24 滁州西涧 韦应物 25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国学经典之宋词 26 苏幕遮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28 破阵子 晏殊 29 水调歌头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如梦令 李清照 32 满江红 岳飞

卜算子·咏梅 陆游 34 江城子 密州出猎 35 醉花阴李清照

国学经典之元曲 36 《秋思马致远》 37《山坡羊 潼关怀古》 38《山坡羊 骊山怀古》 39《朝天子 咏喇叭》 40《窦娥冤》 关汉卿

国学之经典美文

大道之行也《礼记》 42 曹刿论战《左传》

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44 公输《墨子》 45 出师表 诸葛亮

三峡 郦道元 47 桃花源记 陶渊明 48 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 49 与朱元思书 吴均 50 马说 韩愈

小石潭记 柳宗元 52 陋室铭 刘禹锡 53 岳阳楼记 范仲淹 54 醉翁亭记 欧阳修 55 爱莲说 周敦颐 56 赤壁赋 苏轼

6.国学经典诵读课程 篇六

【课程背景】

国学经典是传承中国几千年文明的精髓,是炎黄子孙千年不散的根,是对当今课堂语文教学的有效补充。初中阶段是人成长的关键时期,在初中阶段进行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是学生品德形成和智力发展的有效载体。

通过国学诵读活动,让这些传统美德根植于学生幼小的心灵,对于丰富学校德育内容,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和公民道德建设,培养同学们的人文素养,孕育纯朴的民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国学经典内容丰富,文字精炼,体现了我国语言文字的高度凝炼性和表达应用技巧。利用中学阶段这一人生的黄金时间广泛诵读国学经典,不仅拓展了我们的阅读范围,增加了阅读量,而且对于夯实我们的文化功底,培养我们的语文素养,增强我们的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把国学经典中的精华部分移植到学校教学中,为完成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文言文教学等目标开辟了一条捷径。广泛深入地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一举多得,对于促进同学们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意义。

【课程目标】

本课程践行我校“崇德明理 志存高远”的校训,通过学校组织学生诵读、熟背诗文经典,让他们在一生记忆力最好的时候,以便捷的方式,获得中华文化的熏陶和修养。本学期七年级学生学习国学达到的目标是:①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进行朗读和背诵;②能够大体把握对偶技巧、声韵格律;③能够试着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初步理解诗句意思;④在学习中,帮助学生注意积累诗词中优美词语、精彩语句。

为了能让传统文化精华古为今用、重焕生机,教师要进行不断的学习,逐步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将中华文化最好的经典教给学生,逐步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给民族的未来播撒希望的种子

【课程内容】

学校《国学经典诵读》教材共两册,内容由《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增广贤文》《朱子家训》《小儿语》《论语》《孟子》《道德经》《国学经典名句荟萃》等组成,使用四个学期,供七八年级学生选择学习。

【课程开发】

校本课程的开发程序即:具体工作。本课程主要从“成立组织——确定目标——编制教材——课程教学”4个维度进行设计开发。

【课程实施】

每周一节课,进行经典吟诵,完成《国学经典读本》里的内容,并开展一定的读书交流活动。充分利用零碎时间,寻找机会让学生多接触,多读多背,不增加负担,使国学经典诵背和阅读课外书籍活动成为学生课外生活的一件乐事。

教学内容分成不同的专题,不局限体裁,表现形式。每周围绕一个专题来进行教学,利用黑板报、手抄报等多形式,展示经典佳句,营造诵读的氛围,使学生走进经典,耳濡目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陶冶情操。

1、以激发学生兴趣,多鼓励、多表扬为原则,让学生愉快地、自主地参与这项活动,并在活动中感到生活更加充实、有意义,体验成功的喜悦。

2、注重面向全体和个别差异。集体、小组、个人展示等交错进行,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提高。

3、每节课前背诵已学过的诗文五分钟。

4.给家长发校讯通,介绍诵读活动,请家长协助参与此项活动。

5、每学期举行经典诵读比赛,将以小组为单位,给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国学的兴趣。

【课程评价】

采取 “每周评价”、“弹性评价”方式。

1、每周评价:采用专项考核的方法给学生定级。考核内容为诵读经典(随机抽取)片段。不能通过检测的人,记下名字,让他利用课余时间,补念五或十遍即可,补念后,不管是否会背,也给他一百分,但次日必须过关。

2、弹性评价:根据学生需要、结合学校活动开展适时适度评价。

徐州经济开发区毛庄中学

7.国学经典诵读倡议书 篇七

一、诵读国学经典应讲究的原则

有效的教学要遵循一定的要求和原理, 这就是教学原则。要想顺利展开国学经典教学的前提是把握正确的教学原则。小学教育教学的对象是小学生, 它们不是中学生、也不是大学生, 更非成年人。小学生有他们特殊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 另外还有每个个体的独特个性。因此小学国学经典的教学必须考虑这两个特殊的学情, 否则我们的教学必然是违背客观规律的、错误的。

在诵读实践过程中, 我们认为以下几个原则是能够较好地指导实践的。即赞美性原则、区别性原则、不明确性原则和自主性原则。赞美性原则, 即只赞美不打击, 或者多赞美少批评, 以引导学生对国学经典产生兴趣和爱上经典为根本。区别性原则, 即在全校、全班提出整体要求的同时, 实事求是地承认学生存在个体的差异, 所以他们的记忆、思维等也客观上存在的差异性, 对他们的要求不能一刀切。

随着学习的深入, 内容不断增多, 由于学生的记忆、理解能力的不同, 学生之间的差距也会逐渐拉大。有的学生对于每一个部分都能够较好地理解, 每次都能按时完成背诵任务;有的却连熟读都做不到, 更别说背诵和理解了。根据赞美性和区别性原则, 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学习的要求做出调整。不能背诵的降低要求, 只要能熟读即可, 熟读都达不到的就跟读, 只要积极地参与了, 能读几句是几句, 这些都是进步。教师在此过程中都要毫不吝惜地给予热情的赞美和表扬。

在班上班可以设立“星级诵读展示”, 首先, 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诵读大组, 由本组诵读能力最好的学生担任组长, 并规定, 每组开始时都拥有一个大星星, 每组有一个同学能诵读就有一颗星。以后每当有一个同学能诵读后就加上一颗星星, 每个星期都对此进行一个总结, 给予不同的评价。这中间注意原来就能诵读的学生水平的提高, 有提高的额外加贴上一朵小红花;能正确、熟练地背诵, 就奖给一颗星星。一周中进步最大的组就会得到一份小礼物。这样, 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 学生就容易感受到自己的进步, 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学习的兴趣一旦被调动起来就会事半功倍了。

不明确性原则, 即对于作品中没有定论的字句不作逐字逐句的训诂精讲, 对小学生来说只求了解句子的大致意思、熟读成诵即可。自主性原则, 即充分尊重学生兴趣, 在教学中要注意观察学生对于哪一方面的内容感兴趣, 可以鼓励学生在规定的内容外诵读更多的经典。有人认为解读经典要“字句落实, 达到文言白话可以自由转换的程度”, 实践表明这是不可行的。因为国学经典进入课堂、学校, 它只能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补充, 而不能成为主体, 否则会本末倒置。我们在教学中追求过细过多地逐字逐句地了解含义, 会让学习会变得非常枯燥, 对学生而言会加重学习负担, 这样只会让学生反感国学经典, 兴趣一旦失去将是语文学习的重大损失。

二、诵读国学经典应精心选择内容

根据学情决定教什么是我们的教学原则。对诵读内容的选择要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 这是做好诵读国学经典的基础。几千年的文化传承, 使得我没的国学经典在数量上浩如烟海, 灿若繁星, 在知识层面上博大精深, 涵咏无穷, 所以我们选什么给学生读也是一个必须思考的问题。

对此, 我们以为要注重两个标准。一是选最有价值的, 二是选易于诵读的, 并最好做到二者兼而有之。最有价值的, 选那些无论是什么时候都不过时的来学。当然, 对于一本书来说不可能其中的每一段、每一句、每一个字都是真理, 我们必须实行拿来主义的原则———占有、挑选和使用。

三、诵读国学经典应讲究方法

教学方法的好与否, 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 作为教育者不可不重视。

(1) 范读。“取法乎上得乎其中, 取法乎中得乎其下”可见好的教师的重要性。国学诵读的第一步是读, 所以正确的范读非常重要。范读主要要注意掌握诵读节奏、语气。正确的范读可以将文言文的韵味读出来了, 可以帮助学生正确的理解句意。

(2) 背诵积累。读了之后更重要的是背诵。背诵了之后学生就有了积累, 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就会不断发酵, 不断内化。背诵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的办法, 实践证明, 开展活动是一个很好的促进方式。如我校对《弟子规》的诵读, 就结合“诚信、感恩、言爱”开展了一次演讲活动。通过活动,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对诵读的内容进行了挖掘, 取得了极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孙俊三.教育原理[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 2001.

8.诵读国学经典,提升学生素养 篇八

关键词: 国学经典 诵读 素养提升

天津一神童,名叫李尚荣,在中央电视台一节目中的相关展示,博得主持和观众的一致好评。这是近日发生于电视实况里的真实故事,节目主持人是那样欣赏小姑娘展示的才华,追问其缘由,欣然得知,小姑娘从小就诵读经典。由此可见,让孩子诵读国学经典,对提升学生的素养何等重要。

一、诵读国学经典,增加学生词汇积累

上文所说的李尚荣,只有6岁,在中央电视台《向幸福出发》栏目里所展示出来的才华令人刮目相看。简直就是神童,她拥有4000的识字量,都是通过诵读国学经典获取的。这给予我们怎样的启迪?应当说国学经典给了小姑娘神奇的智慧。不能完全肯定这与小姑娘超人的智商没有关系,但完全可以肯定的是,国学经典如果不是小女孩所崇尚的诵读材料,小姑娘也不至于就可以产生如此令人刮目相看的才华。也许有人会这样思考,能够具有如此近于神童的数以万计的孩子中有几个?完全可以说就是端午的蒜头——独种,或者也就可以说是屈指可数的。但我们不能不承认的是,小学生正是诵读国学经典的最佳时机。平时的诵读经典留给我们较深印象的是,小学生只要是认认真真或者是比较规规矩矩地诵读了,学生将会积累不少词汇。有的虽然就是学生的囫囵吞枣式的简单理会,但学生也能够从相关国学经典的前后诵读中感悟出一定的意思,有的就比较准确地用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小学生所能够诵读的经典比较广泛,小学生可以诵读的经典其语言都是朗朗上口的,所运用的词汇不但便于学生理会,而且便于学生积累,也相当便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乃至习作中的应用。从平时教学实践看,认真诵读经典的孩子,所创作出来的文章往往都是那样妙语连珠,这就比较充分地说明,诵读经典给学生自不自觉地带来积累词汇的便利和便捷。

二、诵读国学经典,增强学生记忆能力

人是有记忆能力的,尤其是小学生记忆的速度是那样快,记忆的能力是那样强。必须承认,有些是不便于学生记忆的,而不便于学生记的,其大脑再好,再有非凡的记忆能力,小学生也是不可能记住的。譬如小学生学习数学时一些生硬和极其抽象的数学概念,是很不容易记住的。但在相关诵读实践中,人们却比较有意义地发现国学经典方面的内容是小学生最容易接受的、认可的且是最容易记熟的。这里面有一定的原因,根据比较具体的分析,当是国学经典语言表达与学生诵读之爱好相合拍,形成了相当理想的国学经典诵读的气场。虽然一些国学经典的含义学生不是那么清楚,但他们从一开始接触到语言的朗朗上口,到经常或就是永远那样朗朗上口,让孩子们自感可以津津有味地读着,且读得那样爱不释手。应当说学生积累得越多,记忆得越快,就是那些记忆力存有一定问题的学生,显得有了相当明显的进步。从这个意义上说,小学生见识国学经典产生一定意义上的好奇,而当他们真正意义上诵读了,国学经典又把一个个学生“缠着”,一个个小学生那样相当理想地“恋着”,这就由外在的影响导致学生产生阅读国学经典的内在需要。事实上,让学生逐步接触国学经典,学生不会感到枯燥,反而会产生不尽的诵读乐趣。小学生的记忆力是在逐步增强的,依靠国学经典的诵读提高学生的记忆力是人们有目共睹的。我们需要慎重考虑,学生诵读国学经典之记忆力的提高,需要有序进行,不能仓促行事,否则,也不可能产生好的诵读效果。

三、诵读国学经典,塑造学生高尚人格

应当说国学经典之内容广泛,所涉及的有“风声、雨声、读书声,家事、国事、天下事”。当小学生也能够“声声入耳、事事关心”了,那肯定能够为学生高尚人格的塑造奠定坚实的基础。教师需要不仅让学生比较简单地诵读,而且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或时空为学生做好诵读国学经典的提升。正如李尚荣小姑娘,她不仅能够诵读,而且能够比较简单地阐明自己的观点,虽然某些观点还是那么稚嫩或者是相当肤浅,抑或就是不那么十分正确,但毕竟她能够表达诵读的想法。对此,在学生诵读国学经典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引领学生进行交流互动,让学生能够表达见解,这能促进学生的国学经典的诵读,也对学生形成正确的感悟起着矫正作用,让诵读国学经典真正起到塑造学生高尚人格的作用。学生首先诵读的是《三字经》,因为《三字经》所宣导的教育思想是颇具理想之教育规律的,对小学生的教育首先必须从孝道、礼仪、文明的角度入手,对于知识应当还处于比较次要的位置。再看具体的《三字经》,主要由六个部分构成,且每个部分都有一个部分的主题,学生阅读这经典完全可以逐步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老师无需急着让学生把所有《三字经》都诵读完,必须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意义上的诵读消化。可以将《三字经》的相关为人要求与当今社会主义的相关核心价值观念联系起来,形成《三字经》的育人活力。如“为人子,方少时”到“首孝悌,次见闻”,则通过黄香、孔融的实例,让小学生初步建立起孝顺父母等方面的道德情感。

总之,小学生诵读国学经典已是势在必行的事,更应当看做是迫在眉睫的。让小学生能够有效地诵读国学经典,有许多问题需要人们孜孜以求,只要我们积极探索,不想一蹴而就,脚踏实地、持之以恒地让小学生诵读国学经典,国学经典就一定会成为引领学生精神成长的瑰宝。

参考文献:

[1]赖相卫.对学习国学经典提高小学生语文水平素养的思考[J].课外语文,2012.18.

[2]曹建平.校本课程开发对教育生命意义的追寻[J].湖南社会科学,2003.02.

9.传承国学 诵读经典 篇九

传承国学 诵读经典

——记招远玲珑沟上完全小学国学课题实践

文/李玲

“人生第一课 国学第一师”,总书记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

为了让中华民族智慧的精华引领学生的生命追求,促进和谐发展,招远市玲珑镇沟上完全小学从学期初制定了完善的“中华国学经典诵读”方案,确定领导小组和课题实验教师,在全校范围内展开热火朝天的国学学习活动。该活动在确保不影响教学的前提下,充分利用早读和午读的时间,利用好课余和就餐时间,对孩子们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具体做法有以下几个亮点;

1. 感恩教育。餐前诵读感恩词,餐时食无言,餐后行无声,既稳 定秩序又懂得礼仪,一举多得。

2. 分类诵读。在内容制定上,既体现全面性,又体现特色,要求 每个年级都诵读《弟子规》,在此基础上增添新内容,一年级的《三字经》,二年级的《笠翁对韵》,三年级的《千字文》,四年级的《增广贤文》,五年级的《道德经》,这些内容的选定是针对学生实际的语文和诵读水平而制定的,经过半年的实践证明,诵读内容的选择是准确的。

3.特色考核。采用学期晋级评价法。在每学期的中期和末期,由各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网址:HTTP://221.0.93.215 学校邮箱: llzzxwx@126.com 校长邮箱:llz.zxwx@gmail.com

以德立人,打造最美乡村学校

班的语文教师负责评价本班学生的诵读水平:教师将一学期的诵读任务划分为九个等级,学生每完成一个等级,就可进入下一个等级。每个等级以古代文人等级命名,分别为童生——秀才——举人——进士——探花——榜眼——状元——大学士——翰林文圣,能够背诵或诵读指定篇目并达到质量要求的学生,发给通过该等级的班级奖励标志。学期末,达到翰林文圣级别的学生,由学校颁发经典诵读“翰林文圣”荣誉证书。这样的考核,既有趣味性,又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成果。目前经过半学期的诵读实践,童生们经过努力,能进入到秀才和举人的等级,孩子们在诵读中体验成功感,收获知识与情感。

4.古诗熟背。古诗文拥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学校在诵读的时候不忘这些经典名篇,要求学生熟背,相信孩子们在古诗文的熏陶下,能终生受益无穷,对他们的成长具有深远的意义。

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友。让我们在诵读中提升境界、丰富内涵、开阔眼界、净化灵魂、启迪智慧,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崇高志向、自强人格、诚信品质,要发扬“滴水穿石”精神,捧读国学文化典籍,多补补课,在且读且悟且用中,多展现几分属于孩子们的精彩。

10.国学经典诵读总结 篇十

国学经典诵读总结

一、指导思想:

全面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有利于不断深化学校文化建设内涵,促进师生共同成长;有利于推动构建“书香校园”的进程,引领和促进师生回归传统文化、建设精神家园,使“取法乎上”、阅读经典成为师生自然的生活状态,为加深师生文化底蕴发挥积极的作用。

二、具体措施

1、诵读经典的时间:每周的经典诵读课、每节课前一两分钟、每天放学的路队上、每天中午快上课时间十五分钟以及每周三的早读时间。

2、具体做法:

学校利用了两块黑板,或用诗文,或用诗画,或用学生亲笔书画的名言佳句妆点学校的走廊、墙壁。教室环境也要求体现班级特色,除了诗画、诗文,每个班级都辟有学习园地,内容多是学生阅读古诗文的活动成果,有古诗书法展、有读后感,还有手抄报等等。

(1)课前放学一吟,熟读成诵。为减轻学生背诵负担,倡导见缝插针,积少成多的诵读方法,号召各班充分利用每天课前一两分钟时间,开展“课前一吟”活动,做到读而常吟之,“学而时习之”。要求每班选一名班级诵读长,每周将一首诗抄在小黑板上,原则上每周更新一个内容,如果背诵的快,也可以加快更新,诵读长带领大家课前诵读,直到上课铃响;每天中午放学的路队,让孩子们背着古诗出校园。无论是课前还是课后吟诵古诗都有一个很大的好处,在纪律上,可以减少学生的吵闹。回家后还有家长带领孩子的亲子诵读.(2)广播领路,配乐美读。在每周的红领巾广播中,在中午规定一个时间段进行诗文诵读,每周选一个班为诵读班,每天由这个班级一个至两个学生按节律朗读的要求,配乐诵读一定数量的古诗,这不但培养了学生节律美读的能力,而且使学生受到了美的熏陶,可谓一举两得。

(3)板报介绍,提供资料。在每期的校园宣传栏里,都刊出一首古诗(词),并提供背景材料和诗词析义,供学生阅读、赏析、评比。在班级也进行手抄报的展示和评比活动,可以配画,配字等等,训练学生,加深理解。

(4)充分利用各种学科进行经典诵读。

语文教师:读经是最好的语文教育,经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只要学生能熟练背诵,里面的意思自会理解。语文教师不仅要担任每周的诵经课,平时还要指导好学生的诵经活动。

音乐教师:利用音乐课对学生进行经典诵唱,学校红领巾广播站配套跟上服务。

体育教师;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利用体育课游戏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边诵唱边活动的指导。

美术教师:抓住契机对学生进行中华优秀文化的艺术熏陶,把我国最有名的书画作品引入我校,感受我国文化艺术的魅力。

班主任:负责该班经典诵读活动的协调和成果检测工作。

(5)引导父母子女一起诵读,增进亲子感情,提升家庭文化品味。

三、存在的问题

1、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对朗读的要求还不够达到。

2、学生的背诵,还需要老师进行指导,以不至于学生死记硬背,而增加学生的负担。

3、教师对诗歌的背诵还不够。

四、改进的措施

1、加强对老师的培训,要求教师和学生共同背诵古诗。

2、对学生可以把这项内容设为作业,使学生每天按时按量完成。

金堂县竹篙镇青松小学

11.诵读国学经典 构建精神家园 篇十一

国学经典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五千年优秀文化的历史积淀。开展国学经典诵读,不仅是青年学生了解中华文化之根、把握中华文化命脉的有效途径,也是使他们树立民族自信心、提高人文素养,在文化冲击和碰撞中得以创新性发展的重要途径,同时还可以促使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对于良好校风、学风的形成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究竟该如何开展诵读活动呢?以下是我校的一些做法:

一、精选诵读篇目,营造读书氛围

诵读的第一步,先确定《论语》作为诵读国学经典的第一部著作,精选其中适合学生诵读、对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提高修养等方面有积极指导作用的句子,作为学生诵读的对象,并印制成册,发到学生手中,作为诵读的范本。同时,为了营造浓郁的诵读氛围,让师生自然而然融入其中,我们在学校建筑的外墙壁上、教学楼、办公楼的走廊上悬挂《论语》中的原句及翻译;在教学楼走廊墙壁上张贴孔子及其弟子画像及人物介绍;在办公楼大厅及花园中安置孔子塑像及生平介绍;让经典哲思和儒家文化气息散布在校园的每个地方,让师生们在无处不在的浓厚文化氛围中诵读经典,感悟人生。

二、建立诵读制度,推进诵读活动

学校为了推进这项文化建设的有益探索,制定了相关制度。一是时间的保证:规定每周有一节诵读课,每天上午和下午的第一节课前有10分钟的集体诵读时间,每一节语文课前有5分钟的自由诵读时间,学生的课余时间和假期也有诵读的任务。二是教师的引导:要求所有老师都要参入进来,熟知所精选出来的句子。语文老师要能背诵并能深刻体会句子的内涵。在诵读课上,老师根据学期初的计划,有目的地开展诵读指导,不但要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还要提升诵读的能力,并强调通过诵读活动培养学生的文明素养。三是必要的考核:学校对各班诵读活动开展情况进行检查和考核,及时发现表现突出和不足的集体和个人,分别给予表扬和批评,督促各负责教师高质量完成诵读任务,强力推进诵读活动全面、深入的开展。

三、搭建诵读展示平台,深入体会文化经典

为了激发学生诵读热情,调动学生参与诵读的积极性,学校组织了一系列的诵读评比活动,包括对各班诵读活动开展情况的检查评比,还有班级与班级之间、年级与年级之间的诵读竞赛活动;不但有诵读数量的对比还有诵读规范的对比,同时还考查对所诵读内容的理解程度,对于在诵读评比中表现突出的个人和集体,学校给与表扬和奖励。为了使经典中的思想真正融入学生的头脑,我们还引导学生由诵读转向诵演,让学生通过演出,再现经典中的场景,深入体会著作中语句的含义,让学生在观看与讨论中领会内涵,思想上受到实实在在的教育。同时我们也为学生发表读书感受和心得体会搭建平台,通过国旗下演讲、宣传栏、征文比赛等形式,让学生畅谈收获、交流心得。对于学生来说能在这一平台上展示自己本身就是一种激励,一种成功教育。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所读经典的内涵,我们还引导学生关注古代圣贤的生平经历、思想精髓、历史影响甚至轶闻趣事等,让学生通过搜集资料,阅读相关书籍,加深对人物及其所生活的时代的认识,并把自己的认识记录下来和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和探讨。我们还就此积极组织了像“我所知道的孔子”、“我最崇拜的孔子弟子”等一类的征文比赛,在全体学生中掀起了一股读经典、学圣贤的热潮。这些做法极大了鼓舞了学生诵读经典的热情和劲头,使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深入人心,也使《论语》中充满智慧和哲理的语句深入学生的心灵深处,让传统文化给与学生精神上的熏陶和思想道德方面积极的引导。

如今,师生诵读的范围正在有序扩大,我们分阶段、分层次增加了《弟子规》、《三字经》、《增广贤文》等国学精粹,同时还构建了国学课的授课模式,通过全面布置教学内容——领导听推门课——对教师进行培训——骨干教师上引路课——全员教师推进课——教师的集体研讨等六个环节,大力推进诵读国学经典活动的不断深入。在活动开展过程中,我们也切实感受到了诵读国学经典,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所起到的潜移默化的推动作用。自开展国学经典诵读以来,师生素质明显提升,办学水平明显提高。一年来,学校有20余人次教师在各级各类竞赛中获奖,学生有100余人次在各级各类竞赛中获奖。学生自动陶冶了高雅情趣,开阔了胸襟,帮助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培养了开朗豁达的性情、自信自强的人格、和善诚信的品质。学生的自律和行为规范能力有了意想不到的变化。老师们最大的感触就是他们“变得懂事了”。比如:以前有些孩子看见老师不敢打招呼,躲躲闪闪,自从学了经典文化以后,他们变得大方了,见了老师都能主动打招呼,很多孩子还会向老师鞠一个90度的躬。同学之间相处融洽,多了一份稳重,少了一份浮躁。老师教育学生的效果也好了很多,以前教育孩子往往会说一大堆道理,但效果不一定好,通过古诗文的教化作用使孩子进行自我教育,效果却出乎意料的好。例如:7年级4班的一个同学以前跟父母的关系很紧张,经常放学后不回家,自从学了《弟子规》后,明白了“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和“出必告,反必面”的道理,现在和父母的关系变好了,出门也知道跟父母打招呼了。孩子们的这些变化让老师深感欣慰。

上一篇:小学学雷锋总结下一篇:20102011学年度下学期少先队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