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研究思路

2024-09-06

中西医研究思路(共12篇)

1.中西医研究思路 篇一

写作是思维的艺术。在公文写作过程中,观察生活、采集材料是写作的基础和起点,构思阶段则是写作的核心和关键。从采集材料到写成文章,必须靠构思来实现从客观——主观——客观及从物化——意化——物化这一认识论、反映论过程的转化和联系。而构思的每个环节,如确立主旨、选择材料及安排结构,都离不开思维,思维主宰着构思的整个过程。

公文写作构思主要是运用逻辑思维来进行的。不同的文种,不同的写作意图和出发点,会运用不同的逻辑思维方法来构思,以形成文章不同的思路。而这种思路又常常体现在公文的结构形式上。

一、归纳和演绎思路

这是运用归纳和演绎的逻辑思维方法形成的两种思路。

(一)归纳

这是从两个以上个别的、特殊的事物或道理的共同属性中,推出同一类事物或道理的普遍性结论的推理方法。它是从个别到全体,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法。公文写作中运用这种思维方法形成了归纳思路。如对某类客观事物共同规律的探讨、对先进经验或错误教训的提炼总结等等,都可运用这种思路。

归纳又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一是完全归纳法,即穷究同类事物中所有个别事物,推出普遍性结论的方法。这种方法不允许漏掉任何一个性质相同的个别事物。例如《国务院关于表彰国家科委等单位长年深入基层开展扶贫工作的通报》,它概括而重点不同地历数了国家科委等10单位组成扶贫团(组)定点联系帮助贫困地区,使贫困地区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可喜变化;国家民委等27个单位也相继确定了扶贫联系点,不定期派干部为贫困户做好事,办实事;国家计委等其他中直机关都做了大量工作,为贫困地区解决了许多困难和问题。然后强调指出:“这些部门艰苦细致、卓有成效的扶贫工作,受到了贫困地区广大干部、群众的热烈欢迎,得到了社会各界高度赞扬。国务院特予通报表彰。”如不采用这种完全归纳法,文章的效果就不同了。

一般说来,运用归纳法来认识客观事物时,完全归纳法最可靠。但实际上,只在少数情况下才能做到完全归纳。一则因为人们很难在一定时间内完全无遗地穷究同类事物中的所有个别事物,特别是较大范围的同类事物。二则完全归纳法赖以凭借的个别事物总是发展变化的,这个别事物的显著变化,极有可能动摇甚至推翻原来归纳出的结论。因此,在工作、生活中,在公文写作中,较少用到完全归纳。

二是简单枚举法,即根据某类事物部分对象的概括,推出一般性结论的方法。这属不完全归纳法。如《中共××县委员会关于向徐庆文、吴春山同志学习的决定》中,归纳出的结论是“徐庆文、吴春山同志忠诚地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奋斗了一生,他们的一生是光荣的一生。他们不愧是我党的优秀党员”。而归纳出这个结论的依据,就是选择他们一生中一些典型事迹来介绍,而没有罗列出全部事迹(那样写没有必要也因篇幅所限而不可能)。不少调查报告、总结、情况报告、表彰或处分的文稿,大都运用了这种方法构成思路。

简单枚举法运用虽然很方便,但它极容易出现轻率归纳,以致以偏概全使结论出现片面性、绝对化等错误。运用这种归纳方法,应注意:第一、不要轻易下结论,如果要下结论也不必因个别事物未能归纳而迟疑不决,可选择诸如“一般情况下”、“大体上”、“在一定条件下”等类限制词语,以表明其相对性,留有余地。第二、不要仅仅注意同类事物的数量或表面相似处,而忽略了同类事物的本质属性,使结论偏离事物本质。要注意对重要的归纳对象或结论进一步深入分析,充分考虑到时空变化后的情况,使归纳的结论更正确、更深刻。

三是科学归纳法,即由某类事物部分对象与某种属性有必然联系,推出这类事物都具有这种属性。它是以科学实验和科学分析的结果为主要依据,从研究同类事物的少数对象与某一属性之间必然的内在联系中,从探求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中,概括出普遍性结论。它比简单枚举法可靠,但其结论仍要受实践的检验。科学归纳法考察的对象要有典型代表性,才能使结论正确。说理性较强的公文常用此法展开思路。例如《××市经委关于国有大中型企业转换经营机制的调查报告》,正是通过对该市几个有代表性的国有企业的典型调查、科学分析,而得出该市国有企业转换经营机制的几条可行措施的。文章就运用了科学归纳法,必然性结论令人信服。

(二)演绎

这是从普遍性的前提推出特殊个别性结论的思维方法。它与归纳的思维方向正好相反,是从全体到个别,一般到特殊。我们根据一般原理(公理、真理、常识或人们认同的共识等)可认识到包含在这一原理中的个别事物或道理。由此可形成公文的演绎思路。例如《××市××局关于勤政廉政的规定》写道:“廉洁奉公是党的优良传统,是党的根本宗旨的具体体现,是党取信于民的根本保证,也是国家公务员应具备的职业道德。只有做到高效廉洁,党的工作才能得到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党的事业才能得到群众的关心和拥护,党和政府才有可能带领和团结大家同心同德,深化改革,实现‘四化’。全局干部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必须‘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以身作则,勤政廉政。根据我局工作实际,特作如下规定。”这里采用的就是演绎思路。在说理性较强的公文中,较多运用演绎法。

写作中运用演绎法时,要注意到作为根据、前提的一般性结论必须正确无误,才能进行直接演绎。如果作为前提的一般性结论只是相对正确,那推理过程中在肯定其大多数个别事物或道理的同时,也要注意到个别事物的特殊性,以避免结论的片面性。

至于演绎法常用到的推理方法,本书就不详细介绍了。

(三)归纳和演绎的关系

归纳和演绎既是两种方向完全不同的对立的思维方法,又是互相依存的辩证统一体。归纳是演绎的基础,演绎的前提常常是依靠归纳而获得的。可以说,归纳的结论就是演绎的前提,离开归纳,演绎不可能进行。而归纳也离不开演绎,归纳时对个别事物的选择必须准确、典型,得依赖演绎法对这些个别事物进行检验,决定弃取,即根据尚未确定的、假设的一般去寻找、考察个别,才能正确进行归纳;而归纳得出的一般结论,也要靠演绎去验证、去推广扩大。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归纳和演绎,……是必然相互联系着的。不应当牺牲一个而把另一个捧到天上去,应当把每一个都用到该用的地方,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只有注意它们的相互联系、它们的相互补充”(《自然辩证法》。

公文写作中分别运用到归纳思路或演绎思路时,一定要注意到这种联系。以防出现片面性。

(选自叶黔达、柯世华《现代公文写作技巧》四川人民出版社版)

2.中西医研究思路 篇二

1 心血管疾病的治疗

心血管病的现代治疗主要包括[1], (1) 一般治疗, 通过合理的膳食、控制体重、适当运动、戒烟限酒、积极治疗糖尿病、高血压等相关疾病以及无禁忌证时酌情服用阿司匹林和降血脂药物来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治疗已经存在的动脉粥样硬化, 降低心绞痛及心肌梗死的发生。 (2) 血管扩张剂, 常用的有硝酸异山梨酯、硝酸甘油, 可以扩张冠状动脉, 用于心绞痛较重发作时缓解心绞痛以及心绞痛缓解期服用预防发作, 这些药物较常用且疗效显著;β受体阻滞剂, 包括美托洛尔、比索洛尔, 主要是阻断拟交感胺类对心率和心肌收缩力的刺激作用, 减慢心率、降低血压、降低心肌收缩力度和心脏耗氧量, 主要用于轻中度高血压或合并心绞痛时;钙拮抗剂, 包括维拉帕米、硝苯地平等, 可以减轻心肌耗氧量, 扩张冠状动脉, 降低血压, 还有减低血黏度抗血小板的作用, 适用于心绞痛合并高血压者。 (3) 调节血脂药物, 主要降低胆固醇药物如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 主要降低三酰甘油药物如非诺贝特。 (4) 抗血小板药物, 防治血栓形成, 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 血栓形成可用溶解血栓制剂, 继而再用抗凝药。 (5) 介入和外科手术治疗, 通过扩张冠状动脉, 植入支架等方式恢复动脉供血。

心血管疾病的中医治疗, 目前以活血化瘀法和祛痰通络法最常用, 临床辨证论治, 把本类疾病分为[2]:心血瘀阻型, 给予血府逐瘀汤活血化瘀, 通络止痛;痰浊内阻型, 给予瓜蒌薤白半夏汤通阳泄浊, 豁痰开结;阴寒凝滞型给予瓜蒌薤白白酒汤辛温通阳, 开痹散寒;气阴两虚型给予生脉散合人参养阴汤益气养阴, 活血通络;心肾阴虚型给予左归饮滋阴益肾, 养血安神;心肾阳虚型给予参附汤合右归饮益气壮阳, 温络止痛。心脉挛急的急性疼痛常给予冠心苏合丸或速效救心丸含服;心脉闭塞诱发的真心痛给予监护以及参麦注射液、参附汤等一系列急救措施。此外还包括针灸、推拿、按摩等其他方法。

2 中西医结合治疗

随着医学的发展, 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血管疾病已经得到较快的发展, 心血管疾病的治疗目前以西药治疗为主, 本病的治疗往往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西药虽然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但是长期用药副反应大, 费用高, 特别是介入手术治疗, 手术费用高, 存在手术失败以及术后的长期大量服药等问题。中医治疗本病有其独到之处, 中药药性平和, 对人体无明显毒副反应, 费用低, 复方制剂如复方丹参滴丸、速效救心丸、复方丹参片等药物, 更加提高了中医药的地位和重要性。

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血管疾病将成为首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急则治标, 缓则之本, 在心血管病的发作期、危急重症多以西药为主, 积极控制症状和挽救生命, 待病情稳定则采用中药巩固和预防发作和加重, 或者对一些症状不典型、症状轻微的患者给予中医药治疗。 (2) 未病先防:本病发病原因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是分不开的。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过食肥甘, 精神紧张, 压力大, 缺乏运动, 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大规模流行, 在心血管病的预防方面, 再次体现了中西医结合的优势之处, 采用西药来积极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相关疾病, 进一步联合中医中药活血化瘀、益气扶正、中药的食疗养生等疗法寻找最适合个人的调治方法, 进而预防心血管病的发生。 (3) 心血管病的治疗上, 把西医微观理论和中医的宏观认识相结合, 在心血管病的治疗上, 西医从局部治疗, 如介入治疗, 联合中医的整体观念, 再从整体调治, 在疏通局部血管阻塞的基础上, 从整体上给以治疗, 更能受到良好效果。对一些不愿接受西医手术或者手术禁忌证者, 可在中医辨证的基础上给予中医中药治疗, 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4) 药物不良反应方面:心血管病的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现代西医治疗上存在药物的滥用、乱用现象, 出现了药物不良反应、药物拮抗以及药物资源浪费, 中西医结合把中药和西药结合, 采用中药副反应小, 费用低, 可以减去或减少部分副反应大的西药, 更加有利于患者的依从, 提高了效果。

3 结语

走中西医结合的道路, 两者结合能取长补短, 中医注重宏观, 西医注重微观, 中医采用平衡调节, 西医采用对症治疗, 若应用中医理论与治疗方法和西医的诊断相结合, 若在理论及治疗方法上能达到统一的认识, 这将是本世纪中西医研究的方向。新的医学模式将是融中医宏观与西医微观;中医自然哲学医学模式, 西医生物医学模式;中医形象思维, 西医逻辑思维;中医观察, 直接领悟, 取类比象, 西医实验分析方法为一体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3]。在未来心血管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中, 也将本着因人而异, 根据病情争取最佳治疗方案, 宏观微观相融合, 根据中医、西医的不同特点采用最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法, 现代化手段结合传统中医精髓治疗冠心病将取得更好的效果。但在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血管疾病的过程中, 药物的选择、联合、剂量等方面都有一个最佳的联合方案。

参考文献

[1]叶任高, 陆再英.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263-302.

[2]田德禄.中医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117-124.

3.中西医研究思路 篇三

【关键词】 辩证治疗 中西医治疗 临床思路

【中图分类号】 R-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8231(2011) 08-0781-01

从医学角度讲,高血压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高血压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以体循环动脉血压持续性增高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高血压病因不明,称之为原发性高血压,占总高血压患者的95%以上,属于基因遗传病。继发性高血压是继发于肾,内分泌和神经系统疾病的高血压, 多为暂时的,在原发的疾病治疗好了以后,高血压就会慢慢消失。

1、临床诊断和分级

目前研究建议高血压的定义为:在未使用抗高血压药物的情况下,收缩压≥140mmHg(1mmHg=0133kPa)和/或舒张压≥90mmHg;既往有高血压史,目前正在使用抗高血压药物,现血压虽未达上述水平,亦应诊为高血压。我国基本采用了 WHO与国际高血压学会的标准。根据血压水平,WHO和国际高血压学会把高血压又分为1、2、3级。按中医理论也分为轻、中、重型高血压。

2、高血压的临床治疗有效途径

关于高血压防治,JNC-Ⅵ的新观点强调:(1)进一步认识到高血压不仅仅是血压升高,而是全身多脏器病变;(2)提出高血压患者危险度的分期和分段法,即1、2、3期以此决定治疗方法,而不是仅根据过去靶器官损害分期法进行治疗;(3)高血压的危害不仅取决于血压的高低,还与是否存在其他危险因素如吸烟、血脂异常、糖尿病等密切相关;(4)治疗应更注重个体化;(5)任何年龄(即使老年人)降压均有益,若能适应,血压应尽可能低一些;(6)按高血压患者危险度分组决定治疗方法改善生活方式。

2.1、非药物治疗措施

高血压的非药物治疗是指改善生活方式,内容包括:戒烟;限盐(每日摄盐量小于6g);限酒;坚持有氧代谢运动;多食含钾的食物,如水果和蔬菜;超重的患者应减肥。

2.2、西医联合用药治疗

通过实验和临床研究,多数学者认为,单一用药对治疗高血压的有效率低,一般加大剂量可以提高降压疗效,但同时不良反应也加重了。因此,大多数患者应采用联合用药来提高疗效,使之具有良好的降压效果及较少副作用。

2.3、中医治疗途径

①辨证治疗:辨证施治是中医诊疗的特色与优势,也是其获取疗效的关键。高血压的中医治疗也不例外。高血压可根据肝阴虚之主线,分为肝肾虚夹瘀,阴虚及阳夹痰两证型,前者以六味地黄丸,后者以天麻丸为主方辨证施治。对于无证可辨者,可根据饮食、失眠、便秘等情况辨证用药;也可根据患者的体质状况如偏阴,性格特征如急躁,个人嗜好如饮酒。以及气候变化,遗传倾向的不同辨证用药。

②辨病治疗:辨病治疗也是中医诊疗的核心内容,同辨证一样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临床上不容忽视。对高血压病而言,首先要区分开原发性高血压与继发性高血压,然后采取相应的方法。对于原发性高血压也应在辨清寒热虚实证型的基础上选择具有降压作用的药物,如热证高血压选用夏枯草(偏寒),寒证高血压用杜仲(偏温)可增强药物的降压效果。

③对因治疗:在了解疾病的病理机制, 发展过程及药物作用机理的基础上选择针对某一病因,或某一病理阶段,或以抗西药副作用的中药治疗即是对因治疗。这也是中西医结合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如中药在调节脂类代谢以及控制或减轻血压对脏器的损害等方面,越来越发挥着重要作用。

④对症治疗:每位高血压患者会有各自不同的症状,或头晕头痛,或便秘耳鸣,或兼而有之。可参照辨证辨病结果针对性地选择药物治疗。对于合并有其它系统疾病,特别是老年患者,西药处理有时会因病情复杂,药物间禁忌而受到种种限制。此时,中药不仅能克服上述弊端而且能发挥其整体治疗的优势,如葛根既降压又治耳鸣;便秘可用决明子,莱菔子或防风通圣丸。

⑤综合治疗:加强饮食管理低盐低脂,改善心理卫生健康保 ( 持乐观豁达心情)以及合理的体育锻炼均是非常有益的。另外,中药浴足,耳穴贴压,药物枕及针灸理疗等应用对于治疗高血压也是切实可行的。不仅可减少用药,而且可多方面调动机体的潜能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3、中西医治疗高血压的临床选择

3.1、择善用药根据中西药物的不同作用特点及作用途径,

择其善者而用之。由于西药降压迅速,故急性期或收缩压超过180mmHg,或出现高血压危象,高血压脑病时应立即选择西药降压。但西药作用途径单一,功效相对专一,长期大量应用必然会出现许多副作用。因此,相对稳定期或血压不太高时尽可能选择中药治疗。

3.2、联合用药

由于中药的成分及作用途径多种多样,因此对于改善机体功能状态,逆转结构异常以及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西医学研究发现,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有诸多因素参与,如内皮细胞损伤,血脂紊乱,微量元素缺乏以及氧自由基过剩等。西药只能针对上述某一病因进行治疗,而中药可以发挥其调节作用达到治疗的目的。从这一角度上讲,中西医联合应用,特别是在远期疗效方面效果会更突出。

【结论】中医中药虽然在单纯降压方面效果不明显,但是从长期疗效上看,可以弥补西药在上述方面的不足。因此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前景广阔,值得广大医务工作者探索与发掘。不仅从理论上,而且从临床实践上寻找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都是至关重要的,寻找高血压治疗上的盲区, 尽可能全方位多侧面的发挥,扩展中医治疗的优势与范围,才能从根本上达到中西医的有机结合。

参考文献

[1]张宇清,刘国;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试行本摘要);中华内科杂志;2000(2l)

[2]赵耀东,李军;活血化瘀与脑出血急性期;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02(04)

[3]诸骏仁;高血压病最佳治疗(HOT)的研究及其启示;中华内科杂志;1999(05)

4.中西医研究思路 篇四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中西医结合研究进展

1病因病机 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是生育年龄妇女日趋增多的常见病.其发病机制不清,易于侵润和复发,是个令人困惑的难治之症[1].西医的主导理论是经血逆流、种植和体腔上皮化生学说.内膜之种植与生长要完成黏附、侵袭和血管形成“三部曲”,激素和受体在促进和抑制这一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局部的或盆腹腔的`各种酶、酶抑制剂、生长因子、细胞因子亦在其中产生影响.可概括为EM患者处于一种免疫功能降低状态,反流入盆腔的内膜碎片不能被正常地清除,并在雌激素、细胞因子和酶的作用下,形成异位病灶,产生临床症状[1].同时,异位灶在增长过程中需要新生血管供血,故血管形成因子具有重要作用[2].

作 者:钱静 作者单位:扬州大学医学院,江苏,225001刊 名: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ISTIC PKU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AND WESTERN MEDICINE年,卷(期):24(12)分类号:关键词:

5.研究思路 篇五

近年来社会环境变化很快,电子信息技术迅速发展使学校德育工作面临巨大挑战。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我们不得不思考:在信息化背景下,德工作该如何与时俱进?如何利用网络的有利因素开展行之有效的德育教育?本课题从我校德育工作现状分析入手,调研学校网络德育工作对策。

研究的理论依据

1、根据《关于进一

1、根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精神,我们必

须承担起社会义务和教育责任。强化《公民道德实施纲要》、《青未成年人思想少年文明上网公约》、《青少年上网守则》文明规范条例的学习和实施。以上法规、条例已成为我们实施网络德育的强有力的理论依据。

2、根据“德育教育新课程设置,借鉴著名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关于青少年道德认知发展的研究,也课程改

革”的教学理念,以为我们的道德教育工作提供了可借鉴的非常有价值的理论依据。及相关德育教课程设置,借鉴著名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关于青少年道德认知发展的研究,也学内容的为我们的道德教育工作提供了可借鉴的非常有价值的理论依据。

1、研究内容:重点内容是网络环境下德育教育的实践与研究;难点内容是在班级管理、文化、德育教育建设中的作用;网络德育教育的班会的实践与研究等内容。

6.科研课题研究思路 篇六

首先进行课题立项的准备工作。要围绕着课题去占有和选择材料,也就是说,当课题已经确定以后,围绕着课题去占有材料,占有研究对象的真实的材料。比如你要研究某个管理理论在实践上的有效性,就要将运用这一管理理论的企业拿来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并且有必要深入企业进行调查研究,占有调查材料、实验材料,以此来进一步来确定自己的论点。要对研究课题的外延材料占有。有了这些材料,可以做到知事论理,可以使自己在研究当中尽量公允,不带偏见。所以,充分占有材料,也就使论据更充分,这样将来的论证就会更加深广。

第二步就是课题题名(Title,Topic)的确定。题名又称题目或标题。题名是以最恰当、最简明的词语反映课题中最重要的特定内容的逻辑组合。课题题目是一篇课题给出的涉及范围与水平的第一个重要信息,也是必须考虑到有助于选定关键词和编制题录、索引等二次文献可以提供检索的特定实用信息。对课题题目的要求是:准确得体、简短精炼、外延和内涵恰如其分、醒目。

7.中西医研究思路 篇七

1 糖尿病冠心病的发病特点

1.1 脂质代谢紊乱导致动脉管壁顺应性降低

由于胰岛素抵抗的作用使脂蛋白脂酶的作用受损, 极低密度脂蛋白 (VLDL) 的清除率下降, 高胰岛素血症又促进肝脏合成VLDL, 因此, 糖尿病及糖尿病前期状态的空腹血糖受损 (IFG) 和糖耐量受损 (IGT) 患者, 易呈现三酰甘油 (TG) 和低密度脂蛋白 (LDL) 增高, 而高密度脂蛋白 (HDL) 降低。长期高血糖, 使蛋白质糖基化及氧化过程加剧, 糖基化的LDL载脂蛋白被低密度脂蛋白受体识别能力下降, 使LDL容易被自由基攻击而发生氧化;糖基化的HDL对胆固醇的转运能力降低。因此, 糖基化终末产物 (AGE) 促进动脉粥样硬化 (AS) 的发生和发展, AGE还能够与胶原及其他结构蛋白产生交联反应, 使动脉管壁顺应性降低[2]。

1.2高糖引发的炎症反应是导致斑块易损的原因

1999年, Ross[3]明确指出, 动脉粥样硬化不是单纯的动脉壁脂质沉积的疾病, 而是进展性炎症反应性疾病, 炎症反应是导致“易损斑块”形成的原因, 在AS的初始启动、病变进展以及斑块破裂引发阻塞的整个过程中, 炎症反应始终起着主要的作用。长期高血糖可导致细胞内正常糖代谢途径受损, 多元醇途径、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 (AGEs) 途径、蛋白激酶C (PKC) 途径和己糖胺途径等四条旁路代谢过度激活, 在细胞内产生过量活性氧簇 (ROS) , 引发组织细胞发生氧化应激, 产生炎症反应[4]。糖尿病及IFG和IGT都处于长期高血糖、高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状态, 属于“易损患者”群体。

1.3 慢性炎症反应和胰岛素抵抗相互作用, 加剧粥样斑块的不稳定

糖尿病和CHD的发病机制具有共同基础, 即共同的土壤学说:慢性炎症反应和胰岛素抵抗。在高血糖状态下, 糖氧化产物、糖基化产物、脂质氧化产物均增加, 这些产物一方面直接导致血管内皮功能紊乱, 加速泡沫细胞形成;另一方面导致组织细胞产生氧化应激而形成炎症反应[2]。氧化应激是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吸烟等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导致内皮损伤的共同机制[5]。因此, 糖尿病合并有其他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后更有乘积效应, 加速了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 进而形成不稳定性粥样斑块[2,5], 导致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1.4 冠状动脉多支病变易造成心脏损害

糖尿病冠心病冠状动脉一般呈多支、严重、复杂的粥样硬化病变, 易造成冠状动脉多支狭窄阻塞, 导致心肌广泛缺血, 而且糖尿病患者由于并存危险因素多, 冠状动脉储备功能下降。因此与非糖尿病相比, 即使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相似或更轻, 也更容易导致心力衰竭[6]。

2 糖尿病冠心病的防治思路

2.1 积极治疗诱发糖尿病冠心病的各种危险因素

糖尿病或糖尿病前期 (IFG、IGT) 在冠心病或高危患者中广泛存在并且是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7], 血管内皮功能障碍与损伤及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基础是胰岛素抵抗及其相伴的多种危险因素, 如高血糖、糖化血红蛋白 (HbA1c) 升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 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 降低、高TG血症、肥胖、高血压等, 而这些作为心血管疾病的“易损血液”和导致“易损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不仅存在于糖尿病期, 而且于糖尿病前期阶段已存在。降低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的关键是多重危险因素的综合控制和达标[8]。因此, 必须对糖尿病患者的各种心血管危险因素进行早期而有效的干预治疗, 按2010年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9]的治疗目标要求, 血压<130/80 mmHg (1mmHg=0.133kPa) , 体重指数<24kg/m2, 血脂控制目标制定为:①LDL-C, 未合并CHD<2.6mmol/L, 合并CHD<2.07 mmol/L;②TC<1.7 mmol/L;③HDL-C, 男性>1.0mmol/L, 女性>1.3 mmol/L。血糖控制目标制定为:①空腹血糖3.9mmol/L~7.2mmol/L, 非空腹血糖≤10.0mmol/L;②HbA1c<7.0%, 在糖尿病的早期阶段, 应尽可能把血糖降低到正常, 并且HbA1c<6%。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而症状一旦出现, 各种不良的风险将大大提高, 因此, 强化糖尿病治疗的全面性, 强化包括生活方式干预在内的降糖、降压、调脂等综合治疗是“上医治未病”的良策。

2.2 努力挖掘中医, 寻求多途径干预

糖尿病冠心病属于消渴并胸痹范畴, 消渴和胸痹在病机上存在以消渴病机为基础的发展规律, 阴虚燥热内炽, 炼液成痰, 消渴迁延日久, 阴损及阳, 血凝为瘀, 瘀血、痰湿易交阻心脉而发为胸痹。《素问·痹病篇》载有“心痹者, 脉不通, 烦则心下鼓, 暴上气而喘, 嗌干善噫”, 第一次论述了心脉痹阻是胸痹的发病机制。东汉张仲景则首先提出了“瘀血”、“痰饮”病名, 其在《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明确指出胸痹之病机为“阳微阴弦”, 即胸阳不振, 阴邪阻滞。该篇中, “胸痹之病, 喘息咳唾, 胸背痛, 短气, 寸口脉沉而迟, 关上小紧数, 瓜蒌薤白白酒汤主之”。明确指出, 治疗胸痹以通阳散结、豁痰利气为治则。张仲景在该篇中, 根据邪正盛衰共制定了九首治疗胸痹的方剂, 以辛温通阳, 豁痰宽胸, 开痹散结为治疗大法, 开胸痹心痛辨证论治先河。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和补充,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清代王清任, 他在前人气血学说基础上创活血逐瘀法, 在《医林改错》“气血合脉说”和“痹证有瘀血说”等章节对气血相关理论有独到的见解, 以血府逐瘀汤治疗“胸中血府血瘀证”, 开活血逐瘀法治疗胸痹之先河。认真研究历代医家的有关论述, 可从中发现一些目前临床上需要解决, 在古代中医学中业已存在, 只是未被后人发掘或重视的理论与方法, 为糖尿病冠心病的防治提供更多的思路和方法。

2.3 创新清瘀解毒疗法, 抑制粥样硬化斑块的发展

动脉局部不稳定粥样斑块破裂伴血栓形成是CHD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主要病理机制, 而炎症反应在AS发生、发展及造成斑块不稳定引发急性心血管事件中扮演重要角色, 炎性反应引起炎症细胞浸润及炎性介质的释放, 与热毒的本性特点相似。基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病变的认识, 提示清热解毒药物可能通过抗炎起到潜在的稳定斑块作用。其实古代医家对毒邪致病就有相关的论述, 如《素问·五常政大论》“夫毒者, 皆五行标盛暴烈之气所为也”;宋代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提出“三因致病”学说, 即六淫邪气所触为外因, 五脏情志所伤为内因, 饮食劳倦、房事、跌扑金刃以及虫兽所伤为不内不外因, 此三因, 或直接侵袭, 或通过内生邪气而为害, 既可单独致病, 又可相兼为病, 无论何邪于机体, 都会引起正邪交争, 邪气蕴结, 日久便从化而成毒。《金匮要略·心典》记载:“毒, 邪气蕴结不解之谓”。由此可见, 邪气偏盛, 猛烈或蕴结日久, 可化为毒。在辨证论治方面, 清代名医陈士铎《医学全书·辨证玉函·心痛》以清热解毒疗法, 创“泻火神丹”, 使用大剂量栀子和贯众治疗心痛取得成效;现代学者还有采用四妙勇安汤[10]、黄连解毒汤[11]在实验和临床上成功地抑制炎症反应, 稳定斑块, 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因此, 因瘀化毒、因毒致变是导致斑块不稳定的主要病因病机[12]。在“瘀毒致病”理论指导下, 结合现代医学技术, 如检测血液炎症因子水平的高低以筛选冠心病高危患者, 并对CHD“易损斑块”的中医病机、治则理论方面进行创新性探讨, 以早期识别CHD稳定期“瘀毒内蕴”的高危患者, 在辨证治疗基础上, 及早给予活血解毒干预, 可望起到稳定“易损斑块”的作用, 防止CHD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生, 达到“既病防变”的效果。

3 中西医结合防治糖尿病冠心病的前景

8.失眠调节机制中西医研究进展 篇八

关键词:失眠 不寐 觉醒 神经递质 细胞因子

【中图分类号】R-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3-0055-02

失眠 (Ins omnia) 是指睡眠的始发 (sleep onset)和睡眠的维持 (sleep maintenance) 发生障碍。是睡眠质量或数量达不到正常需求的一种主观体验。在社会节奏加快及竞争加剧的今天,失眠已经成为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越来越受到卫生领域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WHO一项研究表明,全球约有27%的人遭受睡眠病症困扰。失眠的调节机制十分复杂,本文就近年来失眠的调节机制研究和进展做一综述。

1 西医对失眠调节机制

1.1 与觉醒和睡眠有关的中枢神经递质机制:促进觉醒的系统大部分起源于一系列明确的细胞群,并且这些细胞群与各自明确的神经递质相关联。促进觉醒的系统有两条主要的激活途径。第一条是由脑干被盖背外侧核 (LDT)和脑桥被盖网状核 (PPT)通过乙酰胆碱激活丘脑中继核和网状核,继而将信号传递到大脑皮质。第二条是由来自不同神经核团的信号首先激活外侧下丘脑和基底前脑,然后激活大脑皮质。这些神经核团起源于上位脑干和尾侧下丘脑部位的单胺能神经元,包括:结节乳头体核 (TMN)组织胺能神经元、腹侧导水管周围灰质 (VPAG)多巴胺能神经元、背侧和正中脊核 5-羟色胺能神经元和蓝斑核 (LC)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除此外,第二条激活途径也接受来自外侧下丘脑食欲素能神经元、基底前脑G ABA和乙酰胆碱能神经元的信号。

1.1.1 5-羟色胺:5- 羟色胺具有调节睡眠的作用,到目前为止国际还没有明确公认的机制。最近几年来的微透析实验证明,大多数具有 5-羟色胺能神经元纤维投射的皮质及皮质下区域在觉醒期 5-羟色胺水平升高。此观点与中缝背核5-羟色胺能神经元的兴奋性相一致。在觉醒期,中缝背核区域表现出最高的兴奋性,紧接着在慢波睡眠期兴奋性降低,而在快动眼睡眠期兴奋性最低。这表明在觉醒期 5-羟色胺具有促进觉醒的作用,并参与了抑制快动眼睡眠的作用[1]。Monti等[2]研究表明多巴胺(DA)和5-HT分别会影响睡眠和觉醒相应的神经元活动。

1.1.2 乙酰胆碱:胆碱能神经元通过释放乙酰胆碱,从而激活丘脑中继核和网状核。其中对网状核的信号输入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网状核位于丘脑中继核与大脑皮质之间,起到了丘脑和大脑皮质之间信息传递的门控作用。脑内Ach神经元在5-HT能神经元的触发下分泌Ach,参与维持REM睡眠[3]。

1.1.3 多巴胺:促进睡眠的精神运动兴奋剂引起的觉醒效应主要还是通过强化突触的DA传递,易化突触后DA受体功能产生。有试验研究显示一些拟多巴胺药物是通过对前脑基底部及脑干区域的作用而促进觉醒延长的,这不同于在一些定型活动如穿梭运动中拟多巴胺药物是通过对纹状体的作用而发挥效应的[4]。olive等[5]进一步利用(-)DS121研究表明DA与睡眠觉醒有密切关系。

1.1.4 去甲肾上腺素:NA神经元主要集中在延髓和脑桥。蓝斑是脑内最重要的NA能神经中枢,蓝斑内NA能神经元占整个脑内NA神经元的一半。NA在睡眠觉醒中的作用可能是在应激状态下参与刺激和增强皮层活动和觉醒[6]。

去甲肾上腺素是非常重要的促进觉醒的神经递质,有研究显示通过观察去甲肾上腺素神经元信号的改变研究其对觉醒的影响。具有遗传性多巴胺到去甲肾上腺素转化缺陷的小鼠去甲肾上腺素能受体的激活作用减弱,从而导致睡眠时间延长并且在应激状态下不容易被唤醒。去甲肾上腺素受体有大量不同的亚型,因此不能简单地说清楚其受体的激活作用或拮抗作用与觉醒的关系[7]。

1.2 与睡眠有关的激素调节机制:

1.2.1 褪黑素(melatonin,MT):MT 具有独特的昼夜分泌节律,人和昼行性动物白天光照时分 MT 泌量极低,几乎检测不到;夜间分泌量逐渐增多,于凌晨 2~4 点间达高峰,清晨急剧降至极低限。

1.2.2 前列腺素D2(PGD2):PGD2在鼠、猫、兔及猴等动物乃至于人脑中是内源性睡眠物质[8],其作用点在PGD2-SZ区;PGD2是睡眠调节关键的酶。在由PGD2 诱导的睡眠促进作用中,A2a腺苷受体起着决定性作用。

1.3 与觉醒和睡眠有关的一氧化氮的调节:张瑾[9]等通过海马内微量注射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L-硝基-精氨酸(L-NNA).NO供体硝普钠(SNP)和NO前体L-精氨酸(L-Arg),观察海马NO中对大鼠睡眠-觉醒周期的影响。结果,L-NNA(2.0 ug)可使觉醒减少,慢波睡眠增多,睡眠加深。证实海马参与睡眠-觉醒周期的调节,海马中的一氧化氮(NO)可能具有促进觉醒的作用。

1.4 调节睡眠的相关细胞因子:

1.4.1 白细胞介素-1(IL-1),IL-1是最早发现的具有致睡作用的细胞因子。早在20世纪初Ishimori等发现在强制禁睡动物的脑脊液中会产生一种致睡物质,将含此种物质的脑脊液注射入正常动物体内会使其睡眠延长。人类血浆IL-1在4期睡眠开始时达峰值,强制禁睡后血浆IL-1水平升高,接受IL-1治疗的病人出现嗜睡症状[12]。这些均提示IL-1在人类睡眠调节中起促睡因子的作用。[10][11]

1.4.2 白细胞介素-6(IL-6),IL-6是一种近十年来发现的具有重要病理生理作用的多功能多向性的细胞因子,Vgontzas等研究表明,白天IL-6水平与前一夜睡眠的深度质量负相关,夜间睡眠剥夺后次日白天血循环中过度分泌IL-6[12]。

1.4.3 肿瘤坏死因子(TNF),宋媛等[13]将基因组的TNF经静脉注入兔,鼠或直接注入动物脑室,会使NREM睡眠延长,麦粒灸治疗组能显著提高失眠大鼠下丘脑TNF-a的含量,这可能促进睡眠的主要作用机制之一。

2 中医对失眠的调节机制

失眠症在中医学被称之为“不寐”、“失寐”、“不得眠”、“目不眠”、“不得卧”是临床常见病症之一,而非一个独立的疾病。该病症因脏腑功能紊乱、气血亏虚、阴阳失调导致睡眠质量下降,以睡眠时间、深度及消除疲劳作用不足为主症。

对失眠病机的认识,阴阳失调,营卫不和是失眠产生的总的病机。失眠产生的基本病机归纳起来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①情志所伤情志活动以五脏的精气为基础。②心脾两虚劳心过度,伤心耗血。③心肾不交心主火,肾主水,心火下降,肾水上承,心肾交通,则心肾相交,方能安卧。④心虚胆怯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⑤痰火内扰,心神不宁,可致不寐。⑥胃气不和。⑦气滞血瘀。

综上述阴阳失调,营卫不和是失眠产生的总的病机,各种原因最终都会导致阴阳失调,营卫不和而产生不寐。从病性上来说,可分虚实两端,虚者多由心脾两虚、心虚胆怯、心肾不交等所致。实者多由痰火内扰、胃气不和、气滞血瘀等所致。

参考文献

[1] Portas CM,Bjorvatn B,Ursin R.Serot onin and the sleep /wake cycle:special emphasis on microdialysis studies[J].Prog N eurobiol,2000,60 (1):13-35

9.闯开思路研究之门 篇九

闯开思路研究之门

人只要在思维着就必定有思路.但对思路问题尚未见到系统、深入、全面的研究成果.本文将思路定义为思考过程中概念、判断排列的轨迹(广义)或思考过程中某组概念、判断按其一定的内在逻辑联系进行有序排列的轨迹(狭义).研究思路问题、掌握打开思路的技巧,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对人们反映情况、解决问题具有极大的`普遍应用意义,对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具有创造性意义,对思考解决复杂情况或问题具有思维经济意义,对每个正常人具有变自发思路为自觉思路的广泛应用意义.思路的逻辑起点是情况、问题,中间环节是分析构成因素、应用方法程序、对照条件要求修正思考方向,逻辑终点是形成方案.作为正常的、符合上述逻辑流程的思路均具有方向性、连贯性、顺序性和清晰性四个基本特征.但能够达到目的的合理思路必须遵循分析准确、方法正确及程序适宜、满足条件、指向明确、有效相关和清晰完整等六条合理性原则.而优佳思路还必须符合有效可行性、简捷性及独创性三个标准.

作 者:王仁法 作者单位:广东省司法警察学校,广东,广州,510430刊 名:学术探索 PKU英文刊名:ACADEMIC EXPLORATION年,卷(期):“”(2)分类号:B026关键词:思路 方法 研究

10.中西语义研究的对比 篇十

中西语义研究的对比

从对比角度出发,对比中西方语义研究上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提出在21世纪语义研究中应结合中西方的长处,为语义学科的.研究作出贡献.

作 者:于秀珍 YU Xiu-zhen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哈尔滨,150080刊 名: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HEILONGJIANG COLLEGE OF EDUCATION年,卷(期):200827(9)分类号:H03关键词:相似 差异 对比

11.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足研究进展 篇十一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糖尿病足;并发症

【中图分类号】R58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1-0529-01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是由糖尿病血管、神经病变造成的下肢异常改变的总称。糖尿病患者由于身体糖代谢紊乱造成肢体血管改变,导致肢体的缺血坏死,当患者继发严重感染时,溃疡面长期不愈合,损伤神经、血管、皮肤、肌腱甚至骨骼,最终形成干湿性坏疽,导致截肢,属中医的脉痹、消渴、脱疽范畴。

1 糖尿病的定义

1956年,Qakly最早提出了糖尿病足(diabteic foot,DF)的诊断名词。1972年,Catt-Rall再次对糖尿病足的定义加以明确:凡因神经病变而失去知觉,因为缺血而失去活力和合并感染的足,称为糖尿病足。

2 糖尿病足的病因

患者符合糖尿病的诊断标准[1],西医认为周围神经的营养障碍和患者肢体缺血是糖尿病患者足部溃疡的重要原因。中医多认为本病的病因为气阴两虚、脉络瘀阻、热毒壅盛。不同学者对糖尿病足的病因的理解略有不同。如奚九一[2]认为糖尿病足的发病基础为气虚,患者津血无力运达肢末,同时伴有阴虚津少,足端气血精津不足,筋脉、肌肤失于营养。阙华发[3]等认为此病坏疽为本虚标实之证,正气不足、气阴两虚为其本,气血淤滞、络脉瘀阻、湿热火毒炽盛为其标。安峻青[4]认为本病的主要病机为肝之阴血亏虚,阴虚生内热,肝失疏泄,气血瘀滞,气血久郁,热瘀相合,血腐肉烂,故发为脱疽。

由于糖尿病足病变复杂,病因多样,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出发考虑此病的病因,虽然得出的结论略有不同,但从根本上分析,病因不出虚、阻两种病因。

3 糖尿病足创面的处理

3.1 干性坏疽的处理:足趾或创面变黑、变干、剧烈疼痛。常规消毒后切除全部坏死组织、肌肉、筋膜等。给予止痛药治疗,如剧烈疼痛可以加罂粟壳10g熏洗。

3.2 湿性坏疽的处理: 创面红肿,渗出明显,不同程度的组织坏死合并感染。为防止细菌在肌腱、筋膜扩散,不宜过分冲洗创面。简单冲洗消毒后切除全部坏死组织,保持窦道引流。可采用中药三黄浸泡汤浸泡创面,浸泡后逐步清洗坏死组织。

3.3 创面处理后的中西药治疗:清理创面后,外用糜蛋白酶,促进残余的坏死组织液化;外敷中药去腐散、生肌膏等去腐生肌。

4 中西医结合治疗

4.1 治疗原发病: 糖尿病患者的糖代谢异常对周围神经有直接的影响,根据患者的病情不同, 选择有口服降糖药,胰岛素注射或使用胰岛素泵[5]将血糖控制在理想水平。

4.2 改善患者肢缺血状态:应用抗凝、抗栓药物促进患者患肢血液侧支循环的建立,常用药为复方丹参注射液、血塞通,前列地尔注射液等。可以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血管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6],逐步改善患肢的血运情况。

4.3 辨证施治:糖尿病足发病机制比较复杂,每位患者的病情的发展与转归都不相同,因此临床上多采用辨证施治。例如,贾文华根据糖尿病足的病因将本病分为3型:气阴两虚型,用参芪麦味地黄汤加减治疗;气虚血瘀型,用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湿热壅盛型,用四妙勇安汤加减治疗。均取得了满意的疗效。吴明志根据糖尿病的轻重将本病分为3型:气阴两虚、瘀血阻絡型,用当归、黄芪、川芎、生地黄、丹参、牛膝、红花等;热毒炽盛、湿热下注型,用当归、玄参、金银花、黄苓、苦地丁、连翘等;气血亏虚、阴寒血凝型,用白芥子、当归、鹿角胶、麻黄、桂枝、赤芍药、桃仁、红花等。治疗疗效达83.8%。

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应用不同的中药方剂治疗糖尿病足,均取得了不错的疗效。

4.4 中西医结合治疗: 中西医结合治疗主要以西医降糖、抗炎、扩血管、神经营养等治疗为主,中医辨证施治,不同患者采用不同的方剂,在糖尿病足的治疗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如胡承晓等以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糖尿病足330例。以中医扶正祛邪法为主,辨证施治,方剂用消疽汤,同时结合西医降糖、抗炎、扩血管和支持疗法。同时给予清创、植皮、中药外用等治疗。总治愈率达76.97%,截肢率为6.06%,死亡率为1.52%。临床效果显著。

5 健康教育

指导患者足部的自我护理,防止足部创伤的发生,足部有溃疡时要尽量减轻溃疡部分的负担,卧床患者患肢抬高。

嘱患者控制饮食,限制每日的总热量摄入。气阴两虚患者,多吃益气滋阴的食物,如山药、莲子等。湿热毒盛者,多食清热泻火、解毒滋服、生津清热的食物,如海带、苦瓜、绿豆等。气血两虚患者,易多食滋补气血的食物,如黄芪、大枣等。

综上所述,糖尿病足的治疗要根据患者的病情,辨证治疗。以控制糖尿病、防治感染、改善循环、减轻疼痛、局部处理为治疗原则,发挥中、西医在治疗糖尿病足上的不同优势,采用整体综合疗法,可以提高糖尿病足的治愈率、降低截肢率,才能取得满意的临床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钱荣立.糖尿病临床指南[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8.

[2]奚九一,赵兆琳. 糖尿病足肌腱变性坏死症(筋疽)的临床研究[J]. 上海中医药杂志,1996,29(5):1-4.

[3]阙华发,唐汉钧,向寰宇,等.扶正活血法为主分期辨证治疗糖尿病足坏疽71例[J]. 上海中医药杂志,2003,37(10):30-32.

[4]安峻青.养肝生肌汤治疗糖尿病足溃疡30例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13(2):3280-3281.

[5]姚庆春,赵秀云,夏艳丽,等.糖尿病患者血管并发症与血浆内皮素和一氧化氮的相关性TPKT预治疗的研究[J].中国糖尿病杂志, 2003, 11(4):258-261.

12.中西医结合药理学研究探讨 篇十二

1 中西药联合药理学的发展

从建国以来, 中西医结合药理学研究是政府长期实行的方针, 20世纪中期是其开创阶段, 20世纪80年代是其深化发展阶段, 20世纪90年代时已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学科[2]。目前对于中西药联合药理学的研究主要是单方、复方及单体。

1.1 单方

单方指的是单味药的方剂, 药效单一, 我国中医学发展时间较长, 从20世纪初就有关于单方的专著, 主要是药效的研究, 在扩大古方治疗范围的同时结合西医的临床相关研究开发出新单方。李时珍时期曾用延胡索散治疗疼痛, 经对其进行筛选与分离, 确定其有效成分为胡索乙素、甲素和丑素, 有镇静镇痛效果, 药效和成分十分清楚。再有晋代应用青蒿水渍绞汁治疗疟疾, 根据古方, 结合现代医学, 研制出了青蒿素。

1.2 复方

复方是由多种单方合成的方剂, 根据君臣佐使的原则将数种单方联合起来, 是临床上应用比较广泛的方剂, 分开的每个单方均有不同的应用效果, 联系在一起也不仅是单纯药物的堆积, 是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和组方原则进行组成复方, 组合成复方避免了单方单一的治疗效果, 从而实现了对机体的整体协调作用。如关于丹参的复方, 应用丹参可治疗心绞痛和冠心病, 随着医疗水平的发展, 丹参注射液、复方丹参滴丸等更能发挥其药效。

1.3 中药单体

研究主要涉及抗疟疾、抗肿瘤、抗菌和抗变态反应药物。疟疾是古代较凶险的疾病之一, 目前仍在热带地区有着较高的发生率, 其防治主要是应用药物, 随着社会发展和机体耐药性的增加, 大部分抗疟药物的应用并不能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 在古方青蒿水渍治疗的基础上提取其有效成分, 研制出了药效良好的抗疟疾药物青蒿素;肿瘤一直是威胁人类生存的主要疾病, 抗肿瘤药物的研究对于提高人们的生存率有着重要意义, 如紫杉醇的应用, 紫杉醇本身拥有比较独特的抗癌和毒性作用机制, 通过阻止细胞微管解聚发挥抗癌作用;抗菌药物的研究, 传统抗菌主要是应用方剂清热解毒, 通过现代医疗科技对药物成分的分析, 应用穿心莲内酯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 进一步加强机体的抗感染能力, 预防细菌感染的发生;抗变态反应药物的研究, 变态反应也被称为超敏反应, 是机体对化学物产生的一种有害免疫介导反应, 具体来说是经济体制在对某些抗原进行初次应答后, 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发生的生理功能紊乱或细胞损伤, 日常生活中的皮肤过敏、瘙痒等均是变态反应, 历史上应用雷公藤多苷治疗红斑狼疮就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2 中药药理的研究方法

2.1 中医药理论为指导思想

中药药理研究是以中药理论为指导思想, 应用西方药理学研究方法进行的研究, 主要对中医药的药效、配伍及药理等进行了研究。

2.2 实验为基本方法

实验是在人为操控下对某一现象进行重现, 便于观察与分析, 如现代医学中常应用现代手段对动物或人体进行实验, 根据实验目的对各种影响因素进行调控, 观察实验过程中各项指标变化情况, 务必保证实验结果的有效性和科学性。但中医药多层次、多途径, 且在药理检查过程中易受到多种感染因素的影响, 再加上不同的人群和病情需不同的给药方法, 增加了研究工作的困难。

2.3 药理与临床结合

中医药理目前的发展尚不完善, 在进行中医药理的研究中需注意以人为主体, 结合临床实践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其安全性, 指导药品的合理应用, 因为起步较晚, 再加上中医药自身的特点, 这种临床药理学的发展比较缓慢, 中医药理论以辨证为主, 通过辨证判断患者的实际病情、病因等, 将中医辨证与西医治疗结合起来, 避免错误用药[3]。中医临床药理的研究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 新型中医药应用前需进行理论和实践的检验, 发展中医药的辨证治疗, 对患者一定阶段内病因、病情及病位等进行综合辨证, 与其他同病异证及异病同证的疾病相区别, 务必保证用药的科学与合理, 实现临床上的准确用药。 (2) 加强药效试验, 保证应用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传统中医药以汤剂为主, 患者临床症状变化情况是评价药物应用效果的唯一标准, 在药物治疗过程中如患者有明显的不良反应需及时终止药物治疗, 为避免此类现象发生, 减轻患者的痛苦, 需加强药效的毒理实验。 (3) 培养中医药中的高精尖人才。中西药联合正处于初步发展阶段, 2种方法均有各自的特点与优势, 在相互渗透的同时促进其共同提高, 从而实现中药联合药理学的发展与完善。 (4) 动物模型的应用, 动物模型在中医中的应用, 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 对人类疾病原型的某些特征进行模拟复制, 创造仿人类不同证候的实验动物, 其应用为临床理论的快速发展创造了可能。

3 讨论

中西药联合药理学有着深厚的中医理论和成熟的西医实践, 2种医学手段的融合扬长避短促进了医学领域的进一步发展, 是发展中的诊治疾病的医学形式, 2种诊治方法的结合主要体现在疾病的诊治、方剂药物的应用效果等方面, 随着中西药联合药理学缓慢而稳定的发展, 中国中医药会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摘要:中西药联合是对中国传统医药的继承与发展, 两者相互补充, 取长补短, 是目前临床上进行疾病诊治的新形式。将传统中医药与现代西医结合起来, 在提高治疗效果的同时, 增加了对医学认识的新体会, 本文对中西医结合药理学进行了探析, 以期提高对中西药联合治疗方式的认识。

关键词:中西药联合,药理学

参考文献

[1] 刘正端.探讨中西医结合药理学的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8:80.

[2] 陈冬志, 冯浩楼, 许文杰.中西医结合药理学研究概说[J].河北职工医学院学报, 2006, 23 (4) :24-25.

上一篇:铁路项目商务汇报材料下一篇:学院工作督查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