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信息化发展趋势

2024-08-04

金融信息化发展趋势(精选8篇)

1.金融信息化发展趋势 篇一

网络金融对传统金融行业的挑战及发展趋势培训需求

一、如火如荼的互联网金融热潮

互联网金融大潮何以风起云涌?

互联网金融给金融业带来的冲击

各路大军吹响互联网金融的集结号

哪些大鳄在布局互联网金融?

宝宝们触动了谁的神经?

1、惊醒了躺着挣钱的睡狮

2、屌丝们的投资理财神器?

3、中小微企业的福音?

4、面对互联网金融大战,裁判们如何反应?

令人膛目结舌的互联网金融案例

1、疯狂的余额宝

2、微信钱包的逆袭

二、互联网金融的特点及发展路径

三、互联网金融的信息处理

四、互联网金融的主要模式

六、互联网金融发展趋势

五、互联网金融对银行业的挑战及应对

六、网络金融产业链招商畅谈

2.金融信息化发展趋势 篇二

我国金融机构从业务分类上看, 明显存在三个大主要类别:银行、保险、证券。一般而言, 银行业务包含传统业务和高技术含量、高利润的复杂业务, 后者包括结构性融资、收购兼并上市、引进战略投资者等。当前我国银行业务信息化程度已经明显提高, 但与国外同业比较而言, 尚存一定差距。我国保险业传统上对信息技术的依赖不强, 但现代信息技术的变革带动保险进入新的发展历程。我国保险业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不断提升, 使我国保险信息网络已基本覆盖了全国各省、市、县, 并逐步向乡镇延伸, 绝大部分的保险公司实现了全国数据大集中。我国传统的证券交易依托纸质媒介完成。上海证券交易所及深圳证券交易所自成立之初就实现了交易的信息化, 使用系统集合竞价自动撮合成交。目前所有的证券公司都拥有网上交易系统。但总体而言, 当前我国证券业的信息化水平仍然处于初级阶段。

(数据来源:CCW Research, 2010/1。)

一、银行

我国银行业信息化架构已初步确立并逐渐规范。各类型银行机构的业务种类日趋丰富, 业务运营越来越依赖信息系统的支持, 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和开发能力在迅速提高。实现业务电子化后, 集中整合成了银行机构的共识, 数据集中、灾备、平台及应用整合正在实施推进。长久以来银行信息化缺乏规划指导, 信息化建设零散、重复、低效, 监管水平的提升及对外合作的发展正使其更具系统性、规划性。银行信息化的标准体系正在建立。同时混业的趋势使银行机构的信息化建设开始更多地与其他同业、监管层融合。除了业务支撑外, 银行机构开始更多地将信息化应用于管理层面。信息化建设范围也在不断扩大。

从银行业信息化投入层面看, 银行信息化建设投入在中国金融业信息化建设总投资中所占比重最大, 数据显示2009年这一比重达七成以上。国有银行信息化投入又占据了主要部分, 由此可见, 国有银行信息化发展影响着金融业信息化的基本趋势。近年银行信息化投入呈现规模逐年增长增速有所下降的趋势。各类银行机构新建的重要业务系统较少, 主要是对原有各业务系统的升级改造和对硬件设备的更新换代。当前凸显的银行风险事件使银行必须关注客户管理、风险控制问题。

此外, 中国的不同类型银行的信息化现状差异非常大, 信息化投入趋势也有很大差别。大部分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都有非常完整的信息系统, 且基本完成了数据大集中, 拥有以客户为中心的综合业务系统, 丰富的电子银行和强大的科技队伍。股份制银行在信息化建设方面, 注重投资收益比, 满足业务、谨慎适度已成为股份制银行普遍的信息化策略。目前主要增强其数据挖掘、风险控制能力等。中央银行多次表示出鼓励城市商业银行进行跨区联合, 并提出了资本重组、业务合作、机构组织的联合等具体联合模式。在此背景下, 近年城商银行信息化建设投入增长较大。城市商业银行的信息系统建设主要有综合业务系统、管理信息系统、新一代呼叫中心以及其他中间业务系统。邮储、农村类银行机构的信息化建设较为迅速。2008—2009年中国银行业信息化投资规模及增长情况见图1。

整合是银行业信息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中国银行业正处于整合的初期, 数据大集中只是整合的一种形式, 除了数据集中外, 软硬件平台的整合、应用系统的整合也开始成为各类银行建设的重点。业务系统的整合需求潜力巨大, 存在城商行重组、农信社改制等。合并重组之后, 各机构的原有数据、平台、系统需要进行改造和整合。创新和流程再造是银行信息化的永恒主题。以核心业务系统改造升级为主线, 银行将更多的业务向网上迁移。此外, 银监会推动银行业信息系统灾难恢复建设。2008年3月银监会发布《银行业信息系统灾难恢复管理规范》, 不少银行机构都开始了信息系统灾备建设的评估。

二、保险

当前保险行业信息化整体水平显著提升, 险商信息化投入增长迅速, 标准化建设不断完善, 集中模式加快推进, 应用开发、系统整合进展迅速。2006年保监会印发《中国保险业发展“十一五”规划信息化重点专项规划》, 对保险行业的信息化建设目标和原则提出了明确要求。保险行业信息化呈现规划性特征。

具体而言, 当前险商信息化水平划分明显。大多数险商处于系统整合阶段, 少数大型险商信息化水平相对较高, 开始进入数据挖掘、价值整合阶段。在业务操作方面, 保险行业实现了业务电子化, 由手工向单机转变, 保险公司开发应用了成熟的软件系统。各险商加快了软件升级的步伐, 新建核心业务系统, 集中各分支机构的数据, 整合众多的应用软件。同时, 国内险商在实现数据集中后, 开始注重对数据的挖掘和分析, 为业务开拓和管理决策提供支持, 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拓展电子商务、银保等新业务渠道。

在信息化建设的投入方面, 当前国内险商的信息化投入总体呈现增长态势。多数险商对于业务系统的开发和升级投入较少, 由于众多分支机构的新建, 硬件的购买仍然是其投入的重点。险商的核心业务系统多是借助外力开发, 其现有核心业务系统都是近几年升级或新建的。保险公司多处于数据集中、应用集中、服务统一的初级阶段, 相关的建设是险商信息化投入的重点。在新金融市场信息化投入规模中, 保险业信息化所占比重在2011达到三成以上 (见图2) 。

业务、财务数据的标准化和集中是险商当前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和趋势。同时, 通过对业务流程的再造和梳理, 不断升级、改造核心业务系统是险商长久的建设主题。而与监管机构、其他机构的系统互连日渐多样, 集约化、扁平化是保险业信息化建设目前的发展趋势。

三、证券

总体而言, 中国大部分证券公司正处于系统整合和应用整合阶段。具体来说, 证券行业信息化起点较高, 业务发展迅速, 水平较高, 已经实现了交易撮合、价格生成发布的自动化和集中化。经过多年的探索, 证券业信息系统的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发行、交易、清算、信息披露、技术监控、信息咨询与服务等方面, 信息技术的应用深度和广度都得到极大扩展。由于目前国内主要大型券商都已实现了从营业部为中心的分散交易向以总部为中心的集中交易的转变。绝大多数证券机构完成了信息系统的基础建设, 在实现了数据、交易集中后, 开始由系统整合阶段进入到应用整合阶段。同时, 多年的系统建设已使证券公司认识到, 要从根本上解决信息孤岛问题, 必须做好基础工作, 投入相应的资金开展标准化、规范化工作。在这方面, 期货客户和证券客户的IB系统建设在去年成为信息化建设热点。在系统对接方面, 2011年各地纷纷实现与代销基金、信托公司、私募系统的对接, 并完善了证监会报表监管系统。此外, 证券公司还加强了与银行的客户信息分享。

(数据来源:ccw Research, 2012.11。)

2011年证券行业的信息化投入达到63.5亿元, 相对于2010年证券市场投入减少1.9%。2011年, 中国证券市场遭遇严峻挑战, 对信息化投入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计世资讯预计, 2012年证券行业信息化投入增速将比2011年略有上升, 达到66亿元人民币, 同比增长3.9%, 但投入规模扩张速度仍低于其他行业。2010—2012年证券业信息化投入情况见图3。

当前, 证券交易集中及业务创新将继续拉动券商软件及服务的投入力度。风险管理、合规经营、客户关系应用将成为各类金融机构系统建设的重点。而服务部、营业部的升级、搬迁等将带来较大的硬件投入。尤其随着集中管理的不断演进, 券商将加强风险监控和信息安全建设。伴随交易机构系统的升级、改造, 券商将实施配合性的信息化投入。显然, 证券业是数据密集型行业, 法律规定交易数据应保持20年以上, 券商必将对数据中心、灾备中心持续投入和关注。

未来五到十年是中国证券业发展的关键时期, 证券行业将从通道中介转变为综合式金融服务提供商, 同时也面临着更高的要求和更严峻的挑战。在客户需求日益复杂、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行业监管逐步完善的今天, 证券行业信息化面临着机遇与挑战。首先, 以客户为中心的信息化管理成为竞争成本的关键。“以客户为中心”是证监会提出的行业发展方向, 从信息系统架构的角度, 目前券商的信息系统正在演变, 由以业务人员为中心, 到以项目为中心, 最终发展到以客户为中心。券商只有通过商业智能平台更好地应用客户关系管理, 充分服务好机构投资者, 方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其次, 为综合金融服务提供信息化支持是当前又一热点。这是中国券商转型的需求, 在经纪业务收入减少时, 如何转型为综合金融业务服务商, 从单一模式向多元化盈利模式转型, 发展自营和投行业务成为券商求发展的重要发展方向。利用信息技术搭建数据仓库, 支持创新业务、控制风险、帮助券商成功转型是券商信息化建设的重点。

参考文献

[1]刘梦华:金融信息化与银行创新[J].华商, 2008 (1) .

[2]中国金融信息化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中国金融信息化发展战略研究报告[M].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6.

[3]2012年中国证券行业信息化建设与IT应用趋势研究报告[J].计世资讯, 2012 (1) .

3.论航运物流金融发展趋势 篇三

一、航空物流金融管理架起发展的桥梁

随着全球贸易自由化的扩展,航空货运以其高效的特点对我国民航运输业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而作为航空物流服务的高端领域——航空物流金融管理日益成为航空货运业的一个主要的利润增长点。

从航运物流金融业务创新的发展趋势来看,我国航运物流金融还处于初期发展阶段。随着现代金融制度及管理模式的创新,航运物流金融体制必将发生深刻的变革,而这种变革又将带来更加适合竞争与发展的新型航运金融管理模式。这种新型的航运物流金融体制和管理模式必将为航运业的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的服务环境,提供更加新型的服务技术,开辟更加多样化的服务渠道,航运物流业选择资金的空间也将更加广阔。同时,航运物流业与金融的合作将更加便利与融洽,物流金融的发展将迎来新的机遇。

二、航运物流金融发展透视

航空物流金融管理在全球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航空货运以多种方式扮演着催化剂的角色。据调查统计数据显示,近1O年来我国航空货运量增加了40%。预计未来的10年货运增幅量会在原有基础上再增加5.8%。目前,世界40%以上地区间的货物出口通过航空运输,25%的企业销售依赖于航空运输。

同时,航空货运业与金融结合衍生的航空物流金融管理也登上舞台,为航空运输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据2013年度航空货运报告显示,货运需求持续得到改善,货运量增加。

三、 航运物流企业应该加强自身建设,提供战略保障

参与航空物流金融的主体之间应建立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共同规范运作。航运物流企业与银行建立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可以共同协商制订仓单质押融资、监管业务的相关政策指引,取得银行的信用,可以有效地解决在金融服务中的效率问题。同时,银行也应在一定程度上大力支持航运物流企业的发展。可以派出相关人员入驻航运物流企业,对航运物流企业的整个财务状况和经营状况以及面临的风险状况进行全面了解,在确保银行贷款安全性的同时,也支持了航运物流企业的发展,达成双赢。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传统的航运物流企业依靠自身资源扩充其服务网络显然是不够的,有效利用外部资源,建立战略联盟,延伸自己的服务链是必经之路。所以通过整合机场、航空公司,以及航运物流代理商资源,使相关航运物流企业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实现资源优化配置,集群体的力量去竞争,这样才能完善物流金融业务,带动航空货运业的繁荣发展。在加强航运物流企业自身硬件设施建设的同时,更应该提升金融机构服务水平,提供融资保障,且从以下两点出发:第一,完善航运物流金融风险控制机制建立起相对健全的航运物流金融风险控制机制与违约后处理机制是促进航运物流金融快速发展的重要方面。航运物流金融参与主体应建立长期合作关系,通过交流信息,签订合同等方式完善互信互利机制,以解决信息不对称导致的违约问题。在此基础上,金融机构还需要结合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建立完善可靠的数据信息处理系统,规范航运物流金融的操作流程。金融机构从航运物流企业获得航线数量、航班计划以及货运能力等相关数据后要进行深入分析,改善信贷审核的风险程度,实现控制航运物流金融业务风险的目标。对于我国航运物流企业而言,要充分利用其自身优势,经过功能整合和航线优化,形成一个或多个物流结点和网状物流线路,选择更优质、更安全、更快捷的综合物流系统,尽可能地评估、监管及规避风险。此外,金融机构加强对客户的信用管理也是防范物流金融风险的一种方法。在航运物流企业金融服务过程中,通过对客户的资料收集与资信档案的管理,建立完善的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对客户进行全方位的信用管理。第二,加强信息化建设随着航运物流金融的快速发展,金融机构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快金融电子化步伐,进行金融服务创新。建立适应航运物流业务发展的结算系统,推进票据清算自动化系统、外汇业务系统、管理信息系统等重点应用系统的开发,实现金融业务处理电子化、资金汇划电子化,从而提高支付结算系统的现代化程度,满足航运物流企业对资金流的要求。

四、 航运物流金融发展路径

航运物流金融管理“四位一体”攻势航运物流业作为建设民航强国的重要支持力量、现代物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存在广阔的发展空间。中国民航“十二五”规划专门对航运的发展做出部署。规划提出要支持和鼓励航运物流企业建设航空货运枢纽、货运集散地和快件处理中心,并将在航线经营权和航班时刻等方面给予支持;鼓励航运物流公司间的并购、重组和业务合作,提高国际货运能力。与此同时,现代金融业的战略发展也纳入国家“十二五”规划中。因此,依托于航运物流业与金融业的发展机遇,发展航运物流金融管理不仅大有可为,而且成为促进航运物流业发展的新引擎。

五、培养航运物流金融复合型人才

航运物流金融管理复合型高端人才严重匮乏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精通航运物流和金融,以及法律和拥有创新能力的高端人才储备上存在明显的不足和差距。高端人才的短缺,成为我国目前发展航运物流金融的瓶颈之一。因此,培养大量熟悉精通金融和航运物流的人才将是我国金融机构开展航运物流金融业务的关键因素。航运物流金融企业的软实力建设是航运物流企业内部竞争力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其关键在于人才。

结 论

4.金融信息化发展趋势 篇四

既然改革就是改旧革弊,那国际金融体系的改革自然也先从正视体系自身的弊端和缺陷着手。通过对现有体系的认识和了解,并对现有体系的运作进行总结和分析,查找出运行中的问题,提出解决思路和解决措施。

一、现有国际金融体系的形态特征

国际金融体系规模庞大,种类繁多,具有非常复杂的体系分布,主要有国际汇率制度、国际资本之间流动的调控、国际货币制度、国际收支体系等形而上的顶层设计,当然也包括人为建立实实在在看得见也运营着的各金融机构和金融从业人员。国际金融体系自萌发到现在颇具规模,期间大概经历了百余年的风风雨雨。

在这百年间,随着经济中心的不断转换,国际金融体系里围绕上述各个因素进行调控的机制也不断发生变更。除了经济中心转换外,市场也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市场各类机制的形成都带有自发性,但这种自发并不是盲目的随便形成,细细观察也是有规律的。所以在市场和经济体制二者的合力下,国际金融体系的形成逐渐发展成熟,并有条不紊地调控者全球各地的金融活动。国际金融体系的形态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种:

1、相对稳定的政治和经济环境。国际金融体系的形成首先需要孕育她的土壤,而相对稳定的政治和经济环境就是这片土壤,国际金融体系从其中汲取养分,“土壤”为国际金融体系遮风挡雨。假若政治**,经济不稳定,是不会形成国际性的金融市场的。例如在二战期间,全球陷入世界大战的阴影当中,各类人士受到战争的迫害,各类市场也因此一蹶不振。尤其是金融市场,作为一个高风险高效益的冒险家的乐园,更是需要强有力的制度保障。所以,政府应该通过立法保证各国资本的利益,保障各国金融机构及投资者的权益。

2、宽松的金融环境。和政治制度的稳定及有力不同,国际金融体系需要一个宽松的金融环境,这是由各国资本自由流动需求所决定的。一条平静流淌的小溪是因为没有遇到更多的障碍。其中,首当其冲的便是外汇制度。各国资本在进行流动的时候,一个宽松的外汇制度,能够保证在存款准备金、税率和利率等方面促进其流动。其次,这个宽松的金融环境不仅仅面对国内的当地居民,国外机构和非当地居民也享受同等的待遇。

3、完善的配套服务设施。正如前言所述,国际金融体系具有非常复杂的体系分布,因为如此,为其服务的配套设施也应跟得上。例如发达的信用制度和管理制度、聚集度高的银行机构、便利的资金供求机制、先进的国际化通讯设施,还有一些别的服务配套设施。当然这一切还离不开一个便利的地理位置,纵观全球金融中心,大多数都处于交通发达、经济繁荣的城市,如纽约、伦敦、香港和上海。

4、人才水平较高。金融行业属于高端行业,需要具备丰富的国际金融知识和银行实务经验,面对政府机构和投资者,金融从业人员需要依靠其高水平带给客户高效率的服务。

二、现有国际金融体系的作用与弊端

国际金融体系作为国际金融市场从事货币、银行、汇率等金融业务活动的领域,涵括了全球各地的范围,各地的金融活动都要受其影响。国际金融体系对全球的经济活动主要有以下作用:

1、国际金融体系为扩大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创造了有利条件,并成功让国际的资金的流动(支付、借记和结算等)变得更为方便。资金闲置起来的话,就发挥不了太多的作用,必须让资金流动起来,而一个完整的国际金融体系则为资金的流动提供了强有力地条件。自古以来国家之间的贸易就没断过,国际金融体系加速了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

2、国际金融体系拓宽了各地融资渠道,为各地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裕的资金。以前各国的投融资型企业,尤其是负责大型基础设施建设的企业,融资主要是靠国内银行贷款或者发行国债。如今随着国际金融体系的国际化,更多的企业跑到国外,或者国外的金融企业积极在全球寻找投资效益高的机会。正是这样,国际金融体系能够汇集起巨额资金,化解全球各地资金困难的发展难题。

3、国际金融体系有利地调节了国际之间的收支问题。随着世界局势的趋于稳定,外汇逐渐成了许多国家经济发展的资金来源,例如中国就持有4万亿元的美元外汇储备,其中持有美国国债大概1.3万亿美元。像美国这样出现国际收支逆差的国家越来越普遍,随着国际金融体系的发展,他们越来越多利用国际金融市场的资金来解决国内收支不平衡的问题。此外国际金融体系还通过汇率的变化来影响国际的收支情况,并进而调节国际间的贸易活动。这样全球的财政收支体系逐渐趋于稳定,达到一个均衡的状态。

4、国际金融体系有利提高资金在国际经济活动中的使用效率。通过承接国际资金的两方(需求者和提供者),国际金融体系作为纽带有效促进的资金在国际市场上的流通,保证了一些投资效益好、利润高的地方得到充足的有效的资金支持。

但是,国际金融体系在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还存在着一些弊端:

一是国际金融体系与各地经济活动的发展还存在着一定的脱节。这是因为国际收支自动均衡的效果并不是每次都那么及时,存在着一定的滞后。

二是国际金融体系增加了金融危机的风险。之前所述,国际金融体系为全球各地的经济活动提供了资金,拓宽了各国的融资渠道,但也带来了交易不当的问题和金融危机的风险,尤其是扩散更为迅速。三是国际金融体系增加了国际性债务危机发生的可能性。这种情况主要是由于资金不合理配置造成的,资金不合理配置会造成国际性的资金浪费,随而对国际的收支情况产生借新还旧的不好现象。许多国家都爆发过债务危机,如南美的一些国家。

三、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的措施

布雷顿森林体系在国际金融体系初期由当时经济体量最大的国家――美国提出并付诸实践,对当时国际金融市场的稳定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一家独大的专政体制并不能长期实行,对国际金融体系也会产生不好的影响。后来随着该体系的崩溃,国际金融体系一直就是靠几个发达国家通过一些外交来维持,处于自身利益考虑,随着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加入到国际金融体系,呼吁体系改革的声音也越来越多。结合前文所述的有关国际金融体系的弊端,本文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1、重塑国际货币体系,打破美元垄断地位,实现货币多元化。自二战以来,美国就试图建立以自己为核心的世界金融体系,尤其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更是毫无疑问建立了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主导地位。但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对美元的主导地位造成了极大的冲击,之后国际金融体系虽然还是以美元为主导,但多次的金融危机表明这种美元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并不适用。如果美国能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进行金融调控倒也不至于国际金融体系这么快的出现不稳定,正是美国不够自制,为了自身利益而伤害了众多国家的利益,从而使得国际金融体系出现越来越多的弊端。因此,国际金融体系的改革首先要从货币开始,建立“以美元为主导、多种货币并举”的多元化国际货币体系。

2、推动国际金融的组织改革,提高发展中国家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话语权。随着国际金融体系在全球范围的推行和作用,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成为体系中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各国之间的协调和合作也成为了国际金融体系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平等公平的对话交流能够促进国际金融体系在各国协调合作之间的工作效率,使得发展中国家在体系中能够更为全面地参与,均衡各国间的利益。

3、加强国际金融的监管合作,完善国际金融监管体系。只有大力度加强对金融市场的监管,才能防患于未然,避免更大的金融危机的爆发。应当对国际金融体系的监管体制进行全面范围修的订,使其在全球都能被普遍接受。切实可行的做法主要有制定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制衡机制和适用于全球范围的国际金融监管标准,同时辅以国际监管机构进行配套。

四、国际金融体系未来发展的趋势

根据几次金融危机对各国影响的分析,以及全球经济格局的悄然转变,本文认为在不久的将来,国际金融体系可能将呈现以下几方面的发展趋势:

1、以美国为核心的国际金融体系将继续存在。美国作为世界经济体量最大国家的地位短期内还无法撼动,加上其灵活的市场机制以及创新能力,在每次金融危机中,美国的自我恢复速度都很快。再者,美元作为最高储备货币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将存续下去,美元在全球依然处于霸主地位。

2、多元化格局初步形成。一些老牌和新兴力量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作用逐渐增强,这与美国控制国际金融体系能力的消弱也有直接关系。

3、国际金融监管将进一步加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被赋予更大的重任。金融危机的爆发,不仅暴露了国际金融体系的弊端,也从侧面表明之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职能不够强化。

5.金融信息化发展趋势 篇五

两会的召开是互联网金融发展趋势的重要关节,从2013年互联网金融的爆发,到2014年互联网在金融行业中处于的地位,不得不让更多的投资者对此特别关注,今年两会的焦点问题少不了互联网金融“余额宝取缔”的问题,那么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到底是以怎样的趋势发展呢?

近日银行再也按捺不住余额宝趴在银行上吸血的行为,针对“余额宝是否应该取缔”掀起了一场不小的浪潮,各个经济网站的资深博主以及专家对此事争论不休,是否应该取缔余额宝,互联网金融能否有发展,对于这个问题只有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才能给我们正确的答案,他表示国家鼓励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而且不会取缔余额宝,以后会加强此方面的监管,对此事件副行长潘功胜和易纲三位全国政协委员都表示互联网金融余额宝不会被取缔。

国家鼓励金融行业利用技术手段不断发展,鼓励科技应用,互联网金融以后的发展将更加完善。

由于互联网金融是一个新兴的科技手段,新事物的诞生对于政策、监管、调控等各个方面并没有正确的规定,因此互联网金融以后会改善此方面,互联网金融发展趋势不断好转,华夏泉盛投资理财顾问告诉记者,余额宝不会被取缔,饥民们不用为此担心,对于国家来讲科技要应用在实际生活中,国家鼓励科技应用,使科技与时代共同进步,相信国家会对互联网金融的相关规定进行完善,使银行、证券、互联网等金融圈合理公平的运转。

周小川表示要支持以及容忍余额宝这类金融产品的创新行为,并对此采取市场风险引导和规范。

据华夏泉盛数据显示,余额宝规模已超过2500亿元,客户数超过4900万户,这么多的客户群体,是余额宝的坚强后盾,对于网民来讲,余额宝这种理财神器不能被取缔,如若取缔将会掀起网民的狂轰滥炸,互联网金融发展趋势会越来越好,给了更多低收入投资者希望,让钱生钱,而且以后的政策会更加完善,风险会越来越小,互联网的稳定发展是各位网民的福祉,理财不只是有钱人的专利,平头老百姓也可以年收益百分之六,不用在银行里排队,不用看着vip插队而愤不能怒,直接在网上转账,就可以每天看收益,实时关注收益状态,对于屌丝来讲,足不出户钱生钱已经实现。

6.金融信息化发展趋势 篇六

司诉 讼

理由

是什么?

探究证券业与其它金融行业的混业监管趋势

探究证券业与其它金融行业的混业监管趋势

作者

赵楠楠

各国的金融管理体制分为分业经营、分业管理和混业经营、综合管理两种不同体制。每个国家根据本国的金融业发展状况选择适合本国的管理体制,同时也要考虑世界金融行业管理体制的发展趋势,从而进一步与国际接轨。

无论分业或是混业,都对证券业的监管体制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本文将对目前世界证券业与其它金融行业的混业经营、综合管理的新趋向进行初步探讨,从而寻找我国证券业与其它金融行业关系的新定位。

一、西方国家证券业与其它金融行业的关系

纵观西方国家证券业与银行业、信托业以及保险业之间的关系,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1933年以前为第一阶段。证券业的发展环境较为宽松,此时,就美国而言,证券交易主要受州的管理,现代的证券市场法规多未出台,因此证券业务与银行业务相互交叉,没有严格的界限。

这一状况一方面对证券业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也由此滋生了大量的投机行为,严重影响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和金融秩序的稳定。1929年发生的股市大崩溃,迫使西方国家认识到银证分业经营的必要性,从而改变银证混业经营的状况。

1933年,以美国颁布《格拉斯——斯蒂格尔法》为标志,银证关系进入了第二个阶段——分业经营阶段。“《格拉斯——斯蒂格尔法》从制度上建立了杜绝风险的防火墙,要求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保险公司、信托公司彻底分业经营和分业管理。《联邦银行法》管辖下的银行与其证券子公司完全分离;商业银行除国债和地方债 1

以外,不得从事证券发行承销业务;禁止私人银行兼管存款业务和证券业务。由此,美国走了近70年的分业经营和分业管理道路。”

1日本在二战以后,作为战败国按美国的要求制定了日本证券法,也确立了银证分业制度。英国、韩国也实行了这一制度。

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西方各国的证券界滋生了一股强大的自由化浪潮,商业银行与证券业的传统区分逐渐消失,银证又出现再次融合的趋势,成为第三个发展阶段。首先体现在英国的“金融大爆炸”(Big Bang)。1986年10月伦敦证券交易所实行了重大的金融改革,1、允许商业银行直接进入交易报从事证券交易;

2、取消交易最低佣金的规定,公司与客户可以直接谈判决定佣金数额;

3、准许非交易所成员收购交易所成员的股票;

4、取消经纪商和营业商的界限,允许二者的业务交叉和统一;

5、实行证券交易手段电子化和交易方式国际化。”

2这一重大改革主要是允许银行兼并证券公司,从而拆除了银证之间的防火墙。这些措施吸引了许多外国银行的大量资金,提高了英国证券市场的国际竞争力。美、日面对英国这一重大措施,也采取了相应的对策。美国从80年代以后,对银证分业制度逐步松动。

1987年,美联储授权部分银行有限度地从事证券业务,并授权一些银行的子公司进行公司债券和股票的募集资金活动。日本也在1998年提出金融改革方案。到目前为止,银证融合的趋势还在进一步加强,更多的国家对证券业自由化动作给予了配合和响应。

可以这样看,银证分业经营是在1929——1933年大危机之后,政府为保护金融市场所采取的干预行为,但随着经济的发展,金融市场逐步强大,政府必然要逐步减少和放宽对这一领域的干预。这是证券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我国证券业与银行业、保险业的分业经营、分业管理体制

我国证券市场在发展最初都是由银行全资设立或控股设立。但后来,我们逐渐认识到银证混业经营的许多问

题。由于我国证券市场很不成熟,投机成分过大,市场泡沫过多,价格起伏剧烈,若实行银证混业,势必将广大储户置于高风险之中,不利于银行体系的安全和储户利益的保护。1995年《商业银行法》通过,该法明确了商业银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不得从事信托投资和股票业务,不得投资于非自用不动产,不得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企业投资。成为我国银证分业经营的法律依据。

我国证券业与保险业也是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我国《保险法》第104条规定:“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限于在银行存款、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和国务院规定的其它资金运用形式。保险公司的资金不得用于设立证券经营机构和向企业投资。”

由此,证券业与保险业的分业经营也有了明确的法律依据。

我国新近出台的《信托法》并未像《商业银行法》和《保险法》那样明确规定证券业与信托业的分业经营,而是较为宽泛地规定了受托人的诚信义务。

由于信托并不像银行与保险那样牵扯社会上多数人的利益,法律给予了信托业更广泛的空间,允许自然人作为受托人从事信托活动,而将调整的重点放在了对“信用”的保护,强调受托人诚实、信用、谨慎、有效的管理义务。

三、关于我国证券业与其它金融行业关系的新定位

我们知道,金融业的分业与混业,其本身并无优劣可言。采取哪一种制度,关键取决于一个国家的经济状况,在某一特定的经济状况下,无论采用分业或是混业都会各有利弊,立法者权衡利弊从而决定分业或是混业,这种利弊的权衡也当然会随经济状况的变化而变化。在我国目前的经济状况下,采取分业经营制度,多数学者认为还是符合我国国情的。

虽然采取混业经营,使业务范围扩大,形成规模经济,能提高经济效益,但同时也使大量资金置于高风险之中,一旦证券价格下跌,势必牵连银行与保险公司的其它业务,甚至面临支付困难的境况。同时,我国金融立法尚不健全,《证券法》、《商业银行法》、《保险法》都只对相关方面作了较为抽象的规定,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不断面临的问题需要更多的细则法规定。

因此,法制环境也成为制约我国金融业发展的另一因素。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副局长景学成在2002年4月11日举行的“入世后中国金融业的应对措施”高峰论坛上指出,我国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是正确的,应当继续执行。同时指出,在较长的时间内,我国仍将对银行、证券、保险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监管。

这是出于对金融市场的稳定的考虑。但笔者认为适当的分业虽有利于保险业、银行业自身的安全,但完全将证券业与保险业、银行业人为阻断,并不利于金融业的繁荣。

首先,我们不应只注重分业经营管理的优点,而忽视混业经营也有其优势。实行混业经营一方面可以吸引大量银行、保险资金混入,增加证券市场规模经济效益,从而引发国际融资手段的进一步证券化,另一方面也将更有力地推动证券市场朝着国际化目标迅猛发展。

这些都是金融业繁荣壮大的积极因素,也是提高本国证券市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方式。我国银行业与发达国家银行业相比仍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我国银行业主要利润来源仍靠传统的存贷款业务,由于呆、坏账比例较高,使银行不得不提高对贷款人的要求,因此中小企业普遍贷款困难,银行也缺乏贷款营销的积极性,从而又制约了银行的发展。

而发达国家银行业相当大部分的利润来源于中间业务,这就使呆、坏账比例大大降低,银行也不用停留在争夺居民小额储户的低水平竞争层次上了。怎样拓展银行传统存贷款业务以外的中间业务,笔者认为目光应放在证券业、保险业和信托业上。

其次,我们应该仔细考察我国金融业的发展现状,分析分业经营在我国是否行得通,是否能够取得相应的利益。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金融业起步较晚,发展不很成熟,市场投机比率过大,而抗风险能力较弱。但是否就完全不具备适当混业经营的客观条件,或者说,实行适当混业经营是否会完全破坏金融业的运作秩序呢?答案并非如此。

就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经验而言,实行分业经营有其具体的时代背景,即大危机的爆发。当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面对经济危机有些选择战争转嫁危机,而另一部分(尤指美国)采用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办法,由于在资本主义完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首次实行了这一政策,资本主义国家也需要摸索。虽然美国等主要西方国家在金融业里选

择了完全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制度,这并不意味着这种制度就是完美无缺的,即使放入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也应是这样。

在随后的发展过程中,许多国家先后松动了原本完全隔离的证券业与银行业。这一行动表明西方国家在探索分业与混业经营制度过程中改进了自己的做法。

我们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也要将学习看作是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也应该考虑方法改进的原因。由于证券业、银行业、保险业、信托业的界限不可能十分明显,必然有所交叉,那么完全一刀切的方法就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

就我国目前的金融管理体制来看,原则上应采取分业经营分业管理,但在某些方面应当逐渐松动分业的限制,采纳适当的混业经营。

单就保险业与证券业的关系来说,国际上保险业进入证券市场投资已十分普遍。“现代保险业的发展趋势,就是增加保险收益,降低费率,减轻投保人负担,从而扩大保险覆盖面。”3自1996年以来,我国连续7次降低银行的存款利率,由于保险资产有40%~60%的资金沉淀在银行里,经历降息之后,保险公司的经营成本不断扩大,保值能力却不断缩小。

为此,国务院于1999年10月批准保险公司购买证券投资基金。虽然保险基金目前只能循序渐进地间接进入股市,但这已表明适当混业经营是有其优势和合理性的,我国今后必然要向这一趋势发展。在信托业方面,也必然出现委托进行证券投资的需要,可将信托的相关制度引入证券投资领域,从而使证券监管的法律渊源进一步扩大、完善。

若向银行业引入保险业、证券业和信托业,我们可以采取一个相对折衷的方式。由银行设立控股公司,下设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和信托公司等相互独立的子公司。

这样做既可以拓宽银行的业务范围,又可以使子公司的业务不至相互影响,母公司可以根据各子公司的经营情况适当调整资金运用,大大提高了银行的竞争实力。

引入混业经营的有关做法之后,对证券监管的法治化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此我们在进行相关立法的过程中就必须纠正一些法律思想的偏误。同时应当进一步完善自律组织及新闻传

媒等市场监管的配套建设。

总之,保险业、银行业、信托业与证券业的适当融合是符合国际金融市场发展需要的,因此与之相配套的混业监管体制也应成为我国证券监管制度改革的方向。

① 作者:赵楠楠 大连海事大学法学院硕士研究生 国际法学专业国际经济法研究方向《证券法理论与实务》 徐杰主编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0年6月版 第330页《中国证券市场发展、规范与国际化》 曹凤岐主编 中国金融出版社 1998年5月版

7.金融服务外包发展新趋势 篇七

从外包内容上看, 金融服务外包包括金融信息技术外包 (ITO) 和金融业务流程外包 (BPO) 。金融信息技术外包, 是指金融企业以长期合同的方式委托信息技术服务商提供部分或全部的信息技术服务, 主要包括应用软件开发与服务、嵌入式软件开发与服务, 以及其他相关的信息技术服务等。金融业务流程外包是指金融企业将非核心业务流程和部分核心业务流程委托给专业服务提供商来完成, 主要包括呼叫中心、财务技术支持、消费者支持服务、运营流程外包等。

一、金融服务外包发展趋势

金融行业的服务外包可以追溯到20世纪七十年代。当时, 一些金融公司为节约成本, 将打印及记录等业务外包。九十年代后, 金融服务外包进入飞速发展时期, 外包业务扩展到IT部门及人力资源等更多领域。近年来, 发达国家出现了新一轮金融服务外包浪潮, 在所有行业中, 金融业外包规模已经仅排在制造业之后位居第二, 覆盖了银行、保险、证券、投资等各类金融机构以及各种规模的金融机构。

(一) 金融服务外包规模持续迅猛增长。

当前, 以软件及信息服务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正以空前的速度实现跨国界转移, 专业化服务出现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尤其是金融后台服务 (外包) 行业正进入高速成长期。金融机构在全球IT技术的发展、成本压力, 以及自身安全要求和转移风险等因素的驱动下通过将前、后台业务分离, 将金融后台服务包括金融数据处理、金融服务软件及系统研发、金融灾难备份、清算中心、银行卡业务等外包来提高效率、更专注于核心业务, 以增加其在全球金融领域中的竞争力。全球外包年会主席、美国著名外包管理专家迈克尔·科比特曾估算, 外包市场在1998~2000年间增长了一倍。2001年全球外包金额达3.78万亿美元, 2003年全球外包市场规模为5.1万亿美元, 目前正以每年约20%的速度增长, 到2010年将有20万亿美元的规模。

谋求低成本是金融服务外包迅猛发展的主要驱动力, 而参与其中的金融企业也的确获益匪浅。德勤咨询公司的《关于全球金融机构离岸外包2007》报告显示, 半数以上的金融机构通过金融外包节约了40%的成本, 而这个比例在2003年大约只有33%;外包节约的成本从2003年的5亿元到2006年的90亿元。根据德勤公司的预测, 从2005年起的未来5年内, 世界前100家大型国际金融企业将要向外输出3, 560亿美元的金融外包业务。为此, 这些企业将至少能节约1, 380亿美元的运营成本。不仅如此, 世界前20家大型金融企业还可以通过外包大幅削减2~3倍的经营成本。

(二) 金融服务外包的内容逐渐深化。

从金融服务外包的发展历程来看, 金融服务外包起步于金融ITO, 成长壮大于金融BPO, 而发展趋势将是金融KPO。以前的金融服务外包主要是IT业务的外包, 包括提供桌面协助、大型数据系统或网络的连接等服务。近年来, 许多大型银行竞相将其操作管理中一些具有特殊功能的业务派送到海外, 离岸外包业务从一般IT服务扩展到金融服务领域, 外包的商业模式也从一般软件配套服务进入了运营操作过程承包。目前, 外包市场逐步向纵深发展, 即逐步转向KPO。一些专精特定业务的外包商目前很受市场欢迎。近年来, 这些提供特殊专精功能的外包商为了保持其竞争力而不断加大外包业务的深度, 正在大力开拓专家型外包业务, 并配以高科技的智能应用, 创造出新的知识资本, 从而大力降低成本。

(三) 离岸金融服务外包趋势不断扩大。

离岸金融服务外包是指金融企业将自己的部分业务委托给外国企业的一种商业行为。由于行业竞争的加剧, 各公司的利润率不断下降, 同时客户提出更高要求的服务, 这推动了各金融服务公司在不断降低成本的同时要提高服务品质。最初, 欧美的公司进行离岸外包是充分利用全球的劳动力差价进行劳动力套利, 发展中国家低廉的劳动力降低了公司成本, 使公司在竞争中获得成本优势。2003年后, 这种趋势更加明显。许多跨国公司试图通过建立离岸交易及服务中心来提高本机构整体效率。金融机构除将业务外包给服务商外, 也会把一些业务交由海外附属机构来完成。德勤会计师事务所的统计显示, 2001年只有少于10%的金融机构参与到离岸外包的行业, 而到2006年这个比例已经达到了75%。据金融研究公司Tower Group的调查, 一批世界超级金融机构, 包括美国运通、GE Capital等都向海外大规模地外移了客户呼叫中心与软件开发业务。

(四) 金融服务外包的全球格局初步形成。

美国、欧盟、日本等国是主要的金融服务外包发包方, 而印度、爱尔兰等国是主要的接包方。美国公司占据全球离岸经营业务的70%。欧盟和日本占据剩余份额, 其中英国居于主导地位。美国、日本和西欧的发达国家金融机构的商务流程已经实现了标准化, 为降低成本, 将其业务流程中非核心的业务外包给国外其他的服务公司运作。

国际金融服务外包最主要承接国是印度、爱尔兰等。科尔尼咨询公司研究指出, 从金融结构、商业环境和专业技术人才的获取三个方面来考察离岸目的地国家, 印度处于绝对领先地位, 中国、马来西亚、捷克等紧随其后。目前, 国际金融服务外包市场已经形成以印度市场为核心, 同时包括菲律宾、马来西亚等新兴服务外包市场的整体格局。

二、我国金融服务外包发展现状

全球金融服务外包的蓬勃发展对我国而言意味着两大机遇:一方面根据WTO协议, 随着我国银行业的全面开放, 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在华设立外包服务中心, 我国有望成为继印度等国家之后又一个离岸金融服务外包中心, 为国内金融服务外包商提供了大的机会;一方面国内金融机构也将越来越多地借鉴国外同行的成功经验, 选择合适的外包商, 将非核心业务剥离, 提高自身经营效率。

(一) 我国金融业在开展金融服务外包方面仍处在起步阶段。

随着我国金融业的开放, 外资跨国金融机构较早在我国境内开展金融服务外包业务。目前, 外资跨国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比较广泛, 涉及数据处理、IT服务、人力资源管理和部分操作性业务等。相比之下, 中资金融机构的金融服务外包尚处在起步阶段, 部分国内金融机构开展了服务外包业务的尝试, 主要集中于信息技术相关业务、信用卡业务的外包。

以银行业为例, 2001年7月深圳发展银行与GDS (万国数据服务有限公司) 签订为期五年的灾备外包服务协议。2002年通过招标, 国家开发银行将PC等设备外包给了惠普公司。2004年2月国家开发银行与惠普的外包协议, 是国内金融界首家整体外包案例。2005年国家开发银行的IT外包范围进一步扩大到应用系统开发、网络系统运维、灾备中心建设与运维、项目监理、咨询等共七个类型的服务。2003年11月中国光大银行将其核心业务和管理会计系统的开发外包给联想IT服务, 项目引进全球ERP市场占比例最高的SAP公司的产品。2004年初, 光大银行又将信用卡外包给了美国第一资讯公司, 开创了国内信用卡系统外包开发的先河。同年8月, 光大银行也签订了国内首份信用卡全面外包协议, 将信用卡业务外包于美国第一资讯公司 (FDC) 。

我国金融机构近几年来进行的金融外包在有效利用外部资源、集中资源于自己的核心业务、缩短新业务或新产品推向市场的时间、降低成本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然而, 我国金融服务外包市场还很不完善, 主要表现在: (1) 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 规范的纠纷处理机制缺失, 外包监控制度尚不成熟; (2) 外包服务商资格审查制度欠缺, 致使质量信誉优异的外包服务商缺乏; (3) 外包业务范围狭窄。但是国内金融服务外包主要集中于IT业, IT系统规模小的地方性商业银行通过外包服务所能带来的成本节约不具有吸引力。

但从长远发展趋势看, 随着我国金融业开放程度的加深, 国内金融行业的竞争将日趋激烈, 国内金融机构也将更加关注自己的核心业务, 对外包服务的需求将不断扩大。而国内IT行业、技术和管理咨询行业的迅速成长也会带动外包服务的增长;伴随着金融外包行业的成熟, 专业化的金融服务外包商也将涌现出来。可以预见, 中国金融服务外包的市场需求和供给均会不断扩大。

(二) 我国在承接国际金融服务外包方面仍需进一步努力。

近年来, 在全球金融服务外包市场体系中, 中国正越来越受到世人的瞩目, 并被认为有机会成为继印度之后的全球第二大金融服务外包中心。毕博管理咨询公司彼得·郝勒维茨就曾认为, 到2015年中国和印度将成为全球金融服务外包业的中心。因为中、印两国拥有大量受过良好培训的外包业务人才, 具有劳动力成本优势, 能提供满足需求的产品和服务。

我国在综合成本、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都比其他发展中国家具有优势, 因此我国是发达国家金融服务外包的首要选择。我国有庞大的国内市场, 而且这个市场还在不断扩大;另外, 在软件从业人员的薪资方面, 我国也比印度等国更有竞争力。

然而, 相对于印度而言, 我国在承接国际金融服务外包方面还存在差距。有专家表示, 中国在外包业务方面可能仍落后5~10年。根据麦肯锡公司的调查, 中国信息技术服务一年的收入还不到印度同行的一半, 且外包服务部门零散, 缺少具有规模优势的大企业。而且我国银行业的信息技术投入中, 硬件投入的比例偏高, 服务投入的比重较小, 与国外银行业偏重服务投入的做法差距明显。此外, 印度拥有更好的语言优势、数量更多的专业人才, 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也较为严格。

三、推进我国金融机构服务外包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 对政府部门的建议

1、建立完善而有效的金融服务外包监管制度。

到目前为止, 我国金融监管当局尚未出台针对金融机构业务外包的监管法规或指引文件。监管制度的落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金融机构业务外包的发展。我国金融监管机构应充分认识到金融服务外包活动潜在的风险, 立足于我国金融服务外包的实践, 积极借鉴发达国家在这方面的监管框架和措施, 参考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金融服务外包》的成果, 尽快推出金融业务外包监管指引文件, 为积极支持我国金融外包业务的发展提供制度基础。

2、制定相关的鼓励政策, 支持金融服务外包行业发展。

可将金融服务外包产业列入国家鼓励发展的产业目录;还应建立并完善外包服务商的资格审查和信用评级制度。另外, 政府可倡导建立金融服务外包行业协会, 制定金融服务外包的行业标准, 推动金融服务外包产业健康规范发展。或由政府推动, 组建金融服务外包联盟, 突出群体力量, 承接离岸金融服务外包业务。

(二) 对金融机构的建议

1、明确外包战略。

金融企业进行业务外包时, 需要对自身的核心竞争力、管理的优势与劣势、整体价值和长远目标进行系统分析, 明确将要外包的业务在整个经营战略中的角色以及外包将给本企业造成的影响, 外包业务的选定应与整体战略相一致。

2、在可承受的范围内逐步扩大外包业务范围。

在进行外包之前, 金融机构应根据自身的特殊性, 合理筛选适宜外包的金融服务项目, 将风险控制在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目前, 国内金融机构业务外包的范围还十分有限, 从优化资源、节约成本的角度来看, 可以考虑将金融数据处理和灾备、银行卡、客户服务、财务和会计、营销、研发设计等业务外包出去。

3、慎重选择外包服务商。

金融机构选择外包商时首先应考虑其服务能力和信誉, 而后才是考虑成本。此外, 共同的文化背景、经营理念管理思路也都是双方未来合作的基础。业务外包后应与服务商保持良好的沟通, 密切关注业务的运行情况。

摘要:近年来, 全球金融服务外包行业发展迅猛, 我国金融服务外包已经开始起步并呈现不断发展的趋势。为保证我国金融服务外包行业的持续良性发展, 政府部门应建立完善而有效的金融服务外包监管制度, 并制定相关的鼓励政策;而金融机构应抓住机遇, 明确外包战略, 在可承受的范围内逐步扩大外包业务范围, 并慎重选择外包服务商。

8.聚焦互联网金融发展大趋势 篇八

运用互联网助力实体经济

“互联网金融的本质是金融,就是服务实体经济。”中国金融博物馆理事长王巍表示,互联网金融的出现一方面基于过去金融市场化、自由化的进程较慢,需要新的力量来突破;另外,“80后”、“90后”成为社会的中流砥柱,也让互联网融入到包括金融在内的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他看来,互联网金融使金融回归金融本质,在交易的环节去中介化,并降低成本。

一直以来,小微企业融资难现象突出。蚂蚁金融集团首席战略官陈龙认为,互联网金融可以作为传统金融的补充,通过大数据分析来服务长尾用户。微信支付总经理吴毅补充道,传统征信模式难以对“小用户”进行精准的判断,互联网的出现逐渐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上述这些都使得普惠金融、小微经济成为可能。

事实上,目前京东、阿里等互联网企业都开始将金融战略下沉到小城市甚至农村市场,不少网贷平台也推出了小微租赁模式。网信金融CEO盛佳认为,互联网金融提供了更加高效、成本更低且阳光化、透明化的信贷。未来,行业参与者都应该在资金、速度、服务等方面继续展开创新。

在肯定互联网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同时,大家也强调,行业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例如P2P贷款成本依旧较高,对线下考察依赖程度大等。如此一来,还需要行业整体推进,在支付、征信、风控等产业链要素上全方位开发,才能真正完善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效能。

注重自律与监管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要以尊重金融本质为核心,在服务实体经济的同时,风控也成为其所应遵循的规律。中国支付清算协会副会长王素珍表示,互联网金融监管在去年留下的悬念,今年一定会得到一个明确的答案,在她看来,2015年可以说是真正的互联网金融监管元年。具体到监管的思路,她认为:“监管规则的制定要跟上行业创新的脚步。”这种观点得到在场从业者以及学术专家的赞同,大家认为,监管有助于行业健康发展,但必须遵循金融的本质,把住底线。央行调查统计司副司长徐诺金从监管者的角度谈到,为了呵护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央行及其他部门一贯秉承着适度、分类、协同、创新四个方面的监管原则。

除了外部监管外,互联网金融行业的自律同样受到关注。王素珍认为,互联网金融从业者在相关政策出台前,务必守住底线,不能仅依靠监管机构净化行业环境。每一个参与者都应当从自身的角度把控风险,共同维护好行业形象。正如宜信CEO唐宁所言,P2P行业在2014年最重要的一件事在于,行业已经从自律走向互律和他律,包括北京市网贷行业协会的成立,即是成员们严于自律并加强互律的体现。

两条线并行走,以监管来维护市场的公平和秩序,以自律来自主决策、自担风险,是互联网金融健康前行中不可或缺的左膀右臂。

关注互联网理财与资产证券化

2013年与2014年,余额宝、理财通等互联网平台与基金公司合作的线上货币基金理财产品受到了用户的追捧。然而不可否认的是,2015年开始,互联网理财产品的发展脚步正逐渐放缓。

广发基金副总裁肖雯表示,互联网基金正面临着“宝宝”类产品规模增长缓慢、基金公司自有平台成长缓慢、互联网理财权益类产品依然小众等发展瓶颈。她直言,互联网基金不仅仅是在互联网上卖产品,而是要用互联网思维、技术、价值观来解构业务模式,找到机会,重构行业游戏规则或者行业边界。

未来,互联网基金将有五大竞争领域,包括投资端大数据的应用,核心基金产品更加互联网化,在互联网平台上C2B定制产品,互联网理财趋向自动化、智能化以及一站式资产保值增值解决方案。

资产证券化有助于盘活存量,将期限长、收益低、资本占用偏高的贷款置换出来。近期,全国27家银行获得了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资格。在资产证券化的浪潮中,互联网金融从业者也在思考P2P产品资产证券化操作的可能性。

上一篇:xx年卫生局长述职报告下一篇:少先队辅导员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