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音乐的基础

2024-07-21

学习音乐的基础(精选8篇)

1.学习音乐的基础 篇一

初级学习指南

全国音乐等级考试《音乐基础知识》(初级)乐理-视唱练耳考试

先了解一下如何考试,考试共2张卷子,“音乐常识卷”40分加“乐理视唱练耳卷”60分两部分,后者60分中包括视唱。“我爱音乐考试网”网站蓝色标题都是“音乐常识”卷内容,粉色标题都是“乐理视唱练耳”的内容。

问:网站内容这么多,可是我家孩子该从哪入手呢?

第一步:.先练“音乐常识卷”内容,这部分占考试中的40分,属于见效快、效果好、易掌握的送分题。

练习方法:将网站上蓝色标题(共六道)熟练掌握,这部分满分轻而易举。不要在纠结用书附赠的内容具多的光盘了(知道你懂的)。

注:本站“常识卷在线练习”顺序都为随机产生,右侧的“钻石”表明题目的难易程度,1颗为简单题,3颗为有难度。

问:剩下60分,怎么练?

第二步:网站提供5套“考前全真模拟题”(粉色标题)就是针对这部分的。五套练习内容不同,知识点相互补充。可根据孩子年龄,学习情况酌情选择,建议全练。说明:第一套(简单):

1.语音提示非常详细,将容易被忽略的扣分点都加以语音着重提示。(重点)

2.难易程度比实际考试略简单

3.做题时间由自己控制

第二套(普通):1.难易程度与实际考试完全相同,语音提示与考试相同。

2.普通版的做题时间由自己控制,对于没把握的题,可反复听。

第三、四、五套(困难):1.难易程度与实际考试完全相同,语音提示与考试相同。

2.困难版的做题时间与实际考场考试完全一样,自己不能控制时间,每道题都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做完,时间到即进入下一题。(这几年考试,经常会有年龄小的孩子因为在限制时间内一道题没做完而大哭,我想他们肯定没有做过这3套题)

问:写完了,我也不知道对不对呀?

答:各题,都可在回复中找到答案。也可以把你的答案发在相对应的帖子中,会有老师为你判分。

问:还有视唱呢,怎么考啊,网站上有复习资料吗?

第三步:视唱考试是每个孩子依次独唱,轮到哪个唱哪个。网站上也有相关资料http:///showtopic-1141.aspx。

经过以上的练习,考试完全可以轻松面对了。

网站不仅有刚说过的全套模拟练习题,还有不可小看的“单项练习题”,多多练习,考试就一定能通过。

2.学习音乐的基础 篇二

一、理论基础

美国哈佛大学“零点项目”负责人霍华德·加德纳研究总结出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有八大智能, 即语言智能、数理智能、音乐智能、动觉智能、空间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知自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3]。

美国的杰出教育家、作家和演讲家托马斯?阿姆斯特朗博士在《课堂中的多元智能———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一书中阐述:儿童从那些能够帮助他们思考自己学习过程的教学方法中受益。当学生能够从事这种认知、后认知的活动时, 他们能够选择正确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他们即使在新环境下, 也变得更加能够自我激励。因此, 以多元智能理论与新课程教育改革为指导, 结合实际教育环境, 根据学生在音乐学习方面不同的兴趣爱好、不同的自身智能优势, 采取学生认可、喜欢的学习方式, 结合不同学生可获取的资源, 采取相应的策略和形式, 实现这些资源的相互协调和运用, 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对音乐知识的吸收量, 即提高教育效益的目的。

二、教学策略

1. 主体性教学策略。

通过自由选择课内外丰富多彩的音乐学习活动, 使学生对音乐的理解与认识不再局限于音乐课本, 使学生音乐方面的知识更加广博, 从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不同兴趣点, 以及自主开展实践活动的能力, 即收集、整合、处理信息的能力。例如“今日我当家”活动, 整项活动贯穿于学生一学期音乐课的学习之中。在这一学期中, 每节音乐课中的开始前五分钟至十分钟完全属于学生, 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登上这个展示的舞台。展示内容由教师给出基本框架:才艺展示;讲一个音乐家的故事;请学生们欣赏一至两首你喜欢的音乐。在教学框架的基础上, 学生们自由充分地发挥, 选择自己最喜欢、最擅长的一种方式, 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准备、搜集、演练, 按照教师事先安排好的顺序进行展示。通过实践, 才艺展示可以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 利于调动学生主动提高音乐技能的积极性, 在运用学生多方面的智能的同时, 使多方面智能如演唱 (音乐智能) 、演奏 (音乐智能) 、舞蹈 (肢体-动觉智能) 等得以提高;学生通过自己搜集、整理资料 (内省智能) , 可以了解许多课外的音乐知识、人物背景, 通过讲述展示 (语言智能) , 不仅提高了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 还对班级中其他学生音乐知识的扩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丰富了学生对音乐深层次的了解, 对音乐课堂教学也起到了扩充与辅助的作用;通过展示者讲解音乐给其带来的感受 (语言与空间智能) , 请学生欣赏音乐 (音乐智能) , 引起学生共情 (内省智能) 。经试验该类活动深受学生喜爱, 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音乐的积极性, 使学生多项智能得以开发, 提高了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 使更多的学生能够主动地参与到音乐课的活动中来, 实现让学生成为音乐课主体的目标。

2. 选择性教学策略。

在学习过程中, 通过给予学生一定范围内自主选择的空间, 使所有学生能够在音乐课上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不论是嗓音好还是不好的、节奏感强还是弱的、肢体动作协调还是不协调的等, 都能在音乐课上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优势, 运用自身的学习优势达到掌握知识与技能的目的, 从而树立起每个孩子在音乐学习过程中良好的自信心, 这对学生的成长具有深远的意义。让拥有不同认知水平、不同生活经历和经验, 以及在不同方面拥有不同智能潜力的学生, 通过自己擅长的方式在音乐课堂中展现自己不同的魅力。例如“小小音乐会”活动。在学生学完一首欢快活泼的歌曲以后, 进行歌曲排练, 排练内容围绕所学歌曲进行。学生自由组合成几个小组 (每个小组人数要在教师规定范围之内) , 每个小组的成员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在团队中所担任的角色。这些角色有: (1) 队长。负责安排全队演出时的队形, 组内成员所站的位置及协调工作 (人际智能、空间智能、言语智能等) 。 (2) 演唱者。通常由队中声音洪亮、唱歌较好的学生担任 (音乐智能) 。 (3) 舞蹈家。由动作协调性好, 表现欲望较强的学生担任 (肢体-动觉智能、音乐智能) 。 (4) 打击乐伴奏者。由学生中节奏感较强的学生担任 (音乐智能、肢体-动觉智能) 。 (5) 指挥。队伍中综合能力强, 较聪明的学生比较适合这个岗位 (音乐智能、肢体-动觉智能) 。 (6) 报幕员。这个任务一般留给在以上方面都不太擅长, 但有一定的表达能力的学生担任 (言语智能) 。在活动中, 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 结合自己的实际能力, 选择在团队中适合自己的角色 (内省智能) 。通过自身的努力练习和与队友的全力配合与通力合作 (人际智能、语言智能等) , 互相支持, 取长补短, 经过选择、协调、讨论、竞争、决定、排练、修改、个人练习、集体排练、再修改、再排练等一系列努力过程, 最终完成任务, 将集体的结晶、团队努力的成果展示在班级的舞台上。通过这项活动, 学生们不仅运用自身所长可以实现在集体活动中的价值, 使自身潜在的各种智能得以更充分的开发和展现, 并且还使其他多方面能力得以提高。在集体中通过寻求、矛盾、竞争、协商甚至争吵这一系列过程, 最终在集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提高了正视自己、客观评价他人的能力 (内省智能) 。通过与学生的互相配合、相互合作, 可以锻炼与人交往、与人沟通、互相学习、相互借鉴的能力 (人际智能) 。通过表演展示, 可以增强每一位学生展示自我、表现自我的信心, 同时培养了团结向上的集体荣誉感。

3. 趣味性教学策略。

通过教师创设的带有创意性的教学活动来吸引学生, 使学生不论课上、课下都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音乐的学习中去。比如“猜猜看”活动。这里面所谓的“猜”, 即“猜”歌名、猜歌词。从选歌到组织活动还可以由学生来完成。具体操作为:利用音乐课时间, 放适合学生聆听、学生比较熟悉的课外优秀歌唱作品;在聆听过程中, 学生随时举手说出歌名, 如果说错了或不准确, 其他学生可以继续抢答, 适当时候教师可有策略地加以提示;歌名猜出后, 开始猜歌词;教师在任意乐句后可以将录音暂停, 请学生来演唱下一句, 直至歌曲结束。为了在课上能够抢答成功, 大部分学生都会主动利用课余时间聆听大量课外歌曲, 听到十分喜爱的歌曲, 还会主动向教师推荐, 形成了教与学相互促进的学习氛围, 音乐真正成为了学生生活中的一部分。学生感受到了音乐无处不在的美妙:音乐在上学的路上、在丰盛的晚餐时间、在田野间郊游嬉戏的歌声里、在睡前暖暖被窝里的隐隐听到的摇篮曲之中。该活动不仅可以调动学生们在生活中自主寻找音乐的兴趣, 还可以培养学生在生活中积极主动聆听各种优秀音乐作品的好习惯, 使越来越多的学生在多种智能方面有各自不同程度的提高。

三、总结

教师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 结合中国现阶段教学环境的实际情况, 以课堂教学改革为基础, 向课外延展, 在音乐课的教学中探索课内、外相结合的自主学习教学方法和方式, 给予学生最大限度的自由学习和展示的空间, 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在多方面智能的综合运用与锻炼下, 挖掘每个学生在音乐方面不同的潜能, 引导学生自主发现自身所擅长的智能, 运用自己所能利用的资源, 根据学生个体各自所擅长的智能, 采取不同学习形式, 从而在丰富课堂内容的同时实现学生自主型音乐知识的获取。

摘要:根据多元智能理论以及中国现阶段教学环境的实际情况, 以主体性教学策略、选择性教学策略、趣味性教学策略开展音乐课教学的改革, 通过策略的试验、实施, 使得音乐课不仅成为了学生期盼的课、愿意认真上好的课, 而且在实现音乐课有关知识传授、学生音乐能力培养的同时, 取得了多种智能同步训练的好效果。

关键词:策略,多种智能,自主学习,音乐课,小学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EB/OL].中国教育与科研计算机网.http://www.edu.cn/20010926/3002911.shtml.

[2]蔡伶俐.小学音乐素质教育课堂教学实践探索[J].才智, 2009, (2) .

3.学习音乐的基础 篇三

关键词:基础音乐教育 音乐师资 培养

我国的基础音乐教育已有一百余年,经历了从把音乐课当作德育课、审美教育课到素质教育课的过程。这个过程,体现了对音乐课程性质和基本理念认识的逐步发展与提升,尤其体现在对音乐教育价值的重新审视上。基础音乐教育的发展,使如何培养合格、新型的音乐师资,成为音乐教育界的重要课题。高校音乐教育专业作为培养基础音乐教育师资的重要基地,必须主动适应基础音乐教育发展的需要,保证音乐师资的高质量,从而提高基础教育质量。作者通过总结多年的高校音乐工作实践、深入研究当前基础音乐教育的实质,认为合格的基础音乐教育师资应具备全面的专业素质、丰富的文化素养、创造性的实践能力和扎实的教育教学技能。因此,高校音乐教育应针对基础音乐的革新发展,调整自身的培养目标、课程结构,改革教学方法,切实体现师范性、基础性和专业性,为基础音乐教育培养出合格的音乐师资。

一、全面的专业素质和技能培养

(一)明确培养目标

师范性是高师音乐教育与专业音乐院校的主要区别。专业音乐院校是以培养专门的音乐表演、创作、理论人才为目的,而师范院校培养的是音乐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基础音乐教育师资。因此应重视其专业知识技能的全面均衡发展,包括全面的音乐基础理论知识和声乐演唱、器乐演奏(钢琴和其他乐器)、合唱指挥、基础的舞蹈表演与创编等,培养出会弹、会唱、会跳、会讲、会组织各类音乐活动的音乐师资,而非以往的唱者不能弹、奏者不会唱的“专业型人才”。

明确培养目标首先要求高校教师必须充分认识高师音乐教育的实质和素质教育的核心,了解基础音乐教育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引导和激励学生全面的学习专业知识技能。另外,应指导学生以培养目标定位学习为目标。学生偏专业发展,不仅受进校前专业学习经验、自身条件(声音、身体等)和音乐兴趣的影响,对学习目标和未来职业性质的不明确也是重要因素。只有师生目标一致,才能激发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全面的专业学习。

(二)调整课程结构

强调各学科自身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忽视专业学科间的横向联系,这是造成学生专业不全面、知识面窄、社会适应能力较弱的另一方面原因。因此,高师音乐教育应合理调整课程结构,加强学科专业的综合化,将音乐技术、音乐理论和音乐学等相关内容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全面的音乐专业素质。比如合并《中国音乐史》、《西方音乐史》和《曲式分析与音乐作品赏析》课程,使学生对中外音乐历史发展及相关作品的理解和赏析构成联系、统一的知识体系。合并《基本乐理》、《视唱练耳》和《初级和声》课程,这三者之间联系紧密、相辅相成,分科教学造成了知识结构的零散。经过合并以后,音乐学科专业知识的横向综合加大,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整合与融会贯通,技能的操作性也随之增强。

二、文化素养和审美意识的培养

基础音乐教育强调音乐教育的内涵是素质教育和审美教育,强调音乐是人文学科的重要领域。因此,高师音乐教育应重视对学生的文化素养、人文素质和审美意识的培养。通过开设大范围的选修课程,学习文学、美术、历史、宗教、哲学等相关学科知识,了解音乐与人类、音乐与情感、音乐与生活、音乐与历史等方面的联系。树立文化意识,丰富文化底蕴,提高文化修养,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加全面透彻地认识音乐的社会性、艺术性和思想性,提高音乐表现和音乐传达的全面性、品位性和审美意味。

三、加强艺术实践,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素质

音乐是一门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声乐器乐、视唱听音、合唱指挥、作曲配器等都必须在反复的实践中逐步地掌握规律,形成技艺。因此,高师音乐教育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坚实的课堂教学基础上给予学生充分的实践机会。高师音乐教育应该把艺术实践当作一门课程来对待,为学生提供多种形式的艺术锻炼机会,比如专业技能大赛、班级音乐会、毕业音乐会、迎新晚会、送文化下乡活动、合唱比赛等等。艺术实践不仅能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组织能力,检验知识技能的掌握和运用能力:还能够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四、培养学生扎实的教育教学素质

基础音乐教育师资要适应基础音乐教育的革新和发展,必须具备扎实而全面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技能,才能保证有效地开展音乐教学活动。因此,高师音乐教育首先要重视教育类课程的开设,加强课程的针对性和综合性,如音乐教育学、音乐心理学、中小学音乐教材教法研究、现代音乐教育技术等课程,培养学生的教育理论素质。其次要加强教育教学实践,通过见习、试讲、实习三个环节的循环实践,培养学生的教育教学技能。

1.见习。学生在入校后第一学期就应该安排适当的见习,进入到基础教育的第一线,观摩中小学音乐教学活动,使学生了解理论和实践的关系,了解基础音乐教学的内容和形式,了解中小学生认知、情感和审美特点等。这将有助于学生对学习目标的正确定位,有助于学生以积极的、研究性的态度学习掌握教育理论知识技能,有助于学生认识到全面学习音乐专业课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试讲。完整的音乐教育应包括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两个部分。这两个部分既要注意互相配合,又要注意它们自身的特点。但在教育中普遍忽视了课外活动的教学指导。课堂教学的试讲,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教学设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课堂提问的技巧和适用现代化教学的技能。而课外活动是音乐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发展学生音乐兴趣、个性特长、培养审美体验的重要的音乐教学活动。需要教师有较强的专业能力、组织能力、编排能力和创新能力。总之,通过试讲使高师音乐专业学生了解各种课外活动的组织、排练和管理方式与要求。

3.实习。实习时间短、时间集中和分散的实习方式是高校教育实习普遍存在的问题,这些都不利于学生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高校教学应调整教育实习计划,可从第二学期开始,每学年安排几周时间到各类中小学集中实习。通过课程学习和教育实习的有机结合实现互补和激励,使高师教育的“师范性”得到充分体现。集中实习也便于教师的指导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探讨,有利于师生总结实习经验,取长补短,提高实习质量。

基础音乐教育的质量关系着国民音乐素质的水平,而基础音乐教育的提高依赖于高素质的音乐师资。作为专门培养基础音乐师资的高师音乐教育更应当重任在肩,不断探索。只有把高师音乐教育与基础音乐教育统一起来,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基础音乐师资,进而促进基础音乐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耀华.中小学音乐教育发展与高师音乐教育改革.音乐研究.2002,(1).

4.音乐基础教育的调研报告 篇四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和大力推进,音乐教师队伍的不断充实,课内外艺术教育内容的逐步到位,学校音乐教育受到越来越多人们的重视,音乐学科正随着改革的步伐朝着素质教育的目标一步步迈进。然而发现,人们重视更多的是城市学校音乐教育,在广大农村地区,绝大多数地方的学校音乐教育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发展。教育理念提出了要以培养人的综合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方针,而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有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独特功能。所以,呼吁全社会关注农村小学音乐教育,关注音乐教师,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工作。如何提高音乐教育在农村学校及社会的地位,是很值得探讨的问题。在偏僻的农村小学中,没有专职的音乐老师,音乐学科往往被认为是“副课”,一些老师认为音乐课不就是唱歌,不就是吼几嗓子,没有对音乐课有一个根本的认识。有些学校就把一些不大懂音乐、年龄偏大的教师“特殊照顾”安排教音乐,真正有音乐基础的教师往往所学非所用的去教数学、语文等主要学科。

再一点就是大部分农村小学学校音乐教学设备落后,所有的农村小学学校没有一架钢琴,连电子琴也不是每个学校都有。电子琴也是个摆设,没有教师会弹。一些小学上课必备的打击乐器、配套教学光盘也只有几家学校有。音乐教材也都只能循环使用,想让学生圈圈点点都成问题。在音乐学科师资配置上,农村学校目前还是缺乏尤其是小学,农村小学几乎都是兼职教师。有的农村小学一位老师要带语文、音乐、美术、体育、品德与生活五门课。此外有些学校还常以课时紧张为理由,利用音乐课的时间上其他课,致使学生无法学习掌握完整的音乐知识结构。针对上述实际情况,思考农村小学音乐教师应具备何种素质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应是我们大学生所要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要有敢于教的精神

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相同的一点是,他们都热爱音乐艺术。农村学生由于所受音乐教育甚少,好奇心强,而对音乐艺术有更深更浓的热爱之情。

教师总是学生学习的榜样,甚至可以说学生将来的形象气质,是他们目前的任课教师的形象气质的复制与扩散,即古人所谓的“上施下效”,这也更为音乐教师提供了发挥才干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教学方式方法落后的教师就无法受到学生的欢迎。而敢于开拓创新、思维活跃、胸襟广博的教师就能以他那大胆灵活的教学方式及激情饱满的气质引导与感染学生,把学生引向更为广阔的天地。从另一方面看,社会环境与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性格习惯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与城市相比,农村的社会结构与生活方式更加简单,可供学生学习和锻炼的课外活动与社会交往场合少。学生的各种能力,诸如社交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无法得到有效的学习和锻炼。另外,在农村,尤其是经济不发达地区,还有很多经济困难的家庭,这种家庭对孩子学习与生活当中的很多要求无法给予满足,这就很可能导致孩子产生自卑心理。学生今后将面临的是处处充满竞争的复杂社会,良好的心理素质与完善的综合能力是他们必备的参与社会竞争的条件。学生心理素质与综合能力的任务便落到教师的身上。音乐教育在这方面的功能虽不是万能的,但也有很多其他学科所无法替代的功用。在音乐训练与活动中,有许多看似与人的某种能力的培养无关,但他却能够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或对于相关能力的培养而起到直接或间接的作用。例如:歌唱的音调对语言声调的影响,音乐集体训练对团体协作精神的培养,舞台表演对心理素质与应变能力的培养等。但这种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具有卓越远见的音乐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大胆的尝试与创设,在尝试与创设过程中寻找其内在的联系,并借各种音乐训练与活动,渐渐的使学生的心理和谐的发展,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以有效培养。

二、要有善于教的能力

作为一名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所应具备最基本的主观条件莫过于善于教学的能力。这种能力既有教学技术的体现,又有文化涵养的要求。只有善于教学的教师才能把知识准确地、完整地传给学生;只有善于教学的教师才能真正唤醒、激发学生的心灵和智慧。

我们可以看出,农村小学音乐教育工作中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学生对音乐课不感兴趣,教师应如何借助音乐的特殊魅力培养他们的兴趣;学生在音乐基础知识与技能方面掌握薄弱,教师要如何用方便、有趣的方法有效地使学生正确掌握这些知识与技能;学校要求举办兴趣小组与开展文艺活动,教师要如何因陋就简地开展,既要使活动生动有趣,又要使学生学有所得;为实施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学科综合的教学理念,教师要如何把各民族文化、民间艺术、科学文化知识及农村特有的自然资源、民间文化等融入音乐教学。不难看出,这里蕴含着音乐艺术、教育教学技术、心理学知识、科学文化知识、民俗文化知识与自然地理知识等多种知识的综合。

三、有乐于教的热情

很多农村的学生,读书的目的是为了寻求一条改变困境现状的道路,因此考大学是他们最理想的出路。面对着大学新生录取仍以高考分数为准绳的状况,各学校很难真正实施素质教育。更何况学校的评优工作更多的还是以各校的中考和高考成绩为杠杆。另外,受社会旧传统的歧视及音乐从事着的落后思想的影响,农村民众轻视音乐教育也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所以无论是家长还是校方领导与教师,只监督学生在考试科目上的学习,音乐科目自然就容易被忽视。

5.音乐基础知识入门 篇五

记谱法

记录乐曲的方法叫做记谱法。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乐曲的不同内容和需要而产生了各种各样的记谱方法。如为古琴用的古琴谱,为锣鼓用的锣鼓谱,以及我们现在普遍应用的五线谱、简谱和在我国民间应用的工尺谱等便是。

各种记谱法虽然在其发展中不断地趋向完善,但到目前为止,世界上还没有一种记谱法能够完美无缺地记录音乐。如音高、力度、速度上的细微差异,许多装饰音的奏法等,都还需要演奏者凭其各自不同的理解来加以具体的分析和处理。

正确的记谱对创作和表演都是十分重要的,每个学音乐的人应该很好地掌握记谱法,特别是对学作曲的人来说,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基础乐理--谱号

前面已经讲过,在五线谱上音的位置愈高,音也愈高,反之音的位置愈低,音也愈低,但到底高多少?低多少?却无法确定。在五线谱上要确定音的高低,必须用谱号来标明。这种谱号记在五线谱的某一条线上,便使这条线具有了固定的音级名称和高度,同时也确定了其他各线上或间内的音级名称和高度。

通常用的谱号有三种:

G谱号 表示小字一组的g,记在五线谱的第二线上,叫高音谱号;另外有记在第一线上的,叫古法国式高音谱号。

F谱号 表示小字组的f,记在五线谱的第四线上,叫低音谱号;另外还有记在第五线上的,叫倍低音谱号。

C谱号 表示小字一组的c,可记在五线谱的任何一线上。

目前被采用的C谱号有C三线谱号(中音谱号)为中音提琴所用,有时也长号所用。C四线谱号(次中音谱号)为大提琴、大管和长号所用。其他C谱号一般较少应用。

使用许多谱号的目的是为了避免过多的加线,以使写谱和读谱更加方便。

各种谱号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连接起来使用,如高、低音谱号所组成的大谱表便是。

基础乐理--音的分组

前面已经讲过,钢琴上五十二个白键循环重复地使用七个基本音级名称,因此,在音列中便产生了许多同名的音,为了区分音名相同而音高不同的各音,我们将音列分成许多个“组”。

在音列中央的的一组叫做小字一组,它的音级标记用小写字母并在右上方加数字1来表示,如c1d1e1等。

比小字一组高的组顺次定名为:小字二组、小字三组、小字四组、小字五组。

小字二组的标记用小写字母并在右上方加数字2来表示,如c2d2e2等。其他各组依次类推。

比小字一组低的组,依次定名为小组、大字组、大字一组及大字二组。

小字组各音的标记用不带数字的小写字母来表示,如cde等。

大字组用不带数字的大写字母来标记,如CDE等。

大字一组用大写字母并在右下方加数字1来标明,如C1D1E1等。

大字二组用大写字母并在右下方加数字2来标明,如A2B2等。

基础乐理--十二平均律

将八度分成十二个均等的部分-半音-的音律叫做十二平均律。

十二平均律早在古代希腊时便有人提出了,但并未加以科学的计算。世界上最早根据数学来制订十二平均律的是我国明朝大音乐家朱载(土育)(1854年)。

半音是十二平均律组织中最小的音高距离。两音间的距离等于两个半音的叫做全音。八度内包括有十二个半音,也就是六个全音。

在音列的基本音级中间,除了E到F、B到C是半音外,其余相邻两音间的距离都是全音。

在钢琴上,相邻的两个琴键(包括黑键)都构成半音,隔开一个琴键的两个音则都构成全音。

基础乐理--音律

乐音体系中各音的绝对准确高度及其相互关系叫做音律。音律是在长期的音乐实践发展中形成的,并成为确定调式音高的基础。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曾采用过各种各样的方法来确定乐音体系中各音的高度,其中主要的、为大家所熟知的有“纯律”、“五度相生律”和“十二平均律”三种。目前被世界各国所广泛采用的是“十二平均律”。但“纯律”和“五度相生律”在音乐生活中仍继续发生着影响并具有重大的意义。

关于音级的介绍

音级是乐音体系中的各音,它有基本音级和变化两种。前者在乐音体系中具有七个独立的名称,钢琴键盘上白键所发出的音是与基本音级相符合的。后者是将基本音级加以升高或降低而得来的。

基本音级的名称,用字母体系和唱各体系两种方式来标记:

字母体系:c、d、e、f、g、a、b

唱各体系:do、re、mi、fa、sol、la、xi

目前国内的音乐基础知识业余考级里所指的音级是调式音级。调式音阶中的各音就叫做调式音级。每个音阶中的主音也就是调式音阶中的I级音。每个调式音阶的主音不同但标记永远以主音为I级。

do、re、mi、fa、sol、la、xi、do

例:C自然大调标记:

la、xi、do、re、mi、fa、sol、la

a自然小调标记:i ii iii iv v vi vii i

大调音阶用大写字母标记,小调音阶用小写字母标记。

练习提示:

1.弹出标准音用来听辩主和弦和主音,把主和弦和主音听辩正确后即能确定你所做的题应是什么调式。

2.弹奏题目中的调式音,用第一步确定好的调试音阶来判断此调式音的音阶。

乐理知识-音及音高

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在自然界中能为我们人的听觉所感受的音是非常多的,但并不是所有的音都可以作为音乐的材料。在音乐中所使用的音,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中为了表现自己的生活和思想感情而特意挑选出来的。这些音被组成为一个固定的体系,用来表现音乐思想和塑造音乐形象。

音有高低、强弱、长短、音色等四种性质。

音的高低是由于物体在一定时间内折振动次数(频率)而决定的。振动次数多,音则高;振动次数少,音则低。

音的长短是由于音的延续时间的不同而决定的。音的延续时间长,音则长;音的延续时间短,音则短。

音的强弱是由于振幅(音的振动范围的幅度)的大小而决定的。振幅大,音则强;振幅小,音则弱。

音色则由于发音体的性质、形状及其泛音的多少等不同。

音的以上四种性质,在音乐表现中都是非常重要的,但音的高低和长短则具有更为重大的意义。试以《社会主义好》这首歌为例,不管你用人声来演唱或用乐器来演奏,用小声唱或是大声唱,虽然音的强弱及音色都有了变化,仍然很容易辨认出这支旋律。但是,假如将这首歌的音高或音值加以改变的话,则音乐形象就会立即受到严重的破坏。因此,不管创作也好,演奏演唱也好,对音高和音值应加以特别的注意。

由于音的振动状态的规则与不规则,音被分为乐音与噪音两类。音乐中所使用的主要是乐音,但噪音也是音乐表现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在我国民族音乐里,噪音的使用具有相当丰富的表现能力。如在戏曲音乐中,打击乐器在其他艺术表现手段的配合下,在塑造人物形象,表现各种思想情感方面,其作用是异常明显的,这是世界音乐文化中非常具有特色的一部分,是值得我们很好地研究和学习的。

乐理知识-音域及音区

音域有总的音域和个别的人声或乐器的音域两种。

总的音域是指音列的总范围,即从它的最低音到最高音(C2-c5)间的距离而言。

个别的人声或乐器的音域是指在整个音域中所能达到的那一部分,如钢琴的音域是A2-c5。

音区是音域中的一部分,有高音区、中音区、低音区三种。

在整个音域中,小字组、小字一组和小字二组属于中音区。小字三组、小字四组和五组属高音区,大字组、大字一组和大字二组属低音区。

各种人声和各种乐器的音区划分,往往是不相符合的。如男低音的高音区是女低音的低音区等。

各音区的特性音色在音乐表现中,有着重大的作用。高音区一般具有清脆、嘹亮、尖锐的特性;而低音区则往往给人以浑厚、笨重之感。

乐理知识-浅谈简谱

题外话:这个好象没有五线来的方便~~~

简谱是记谱法一种。由于它简单明了、通俗易懂,在记谱、读谱上有很大的方便,因此在我国广泛流传。

简谱有它的优点,但也有它的缺点。例如记合奏合唱,它就不象五线谱在视觉上那么清楚,而记钢琴谱几乎是不可能的。过去有人认为简谱简单、不科学,因而否定了简谱在现实音乐生活中的重要作用,那是错误的。应该承认:简谱对音乐的普及和推广,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简谱将会继续发挥它的积极作用,为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服务。

简谱的创造和发展过程,因为缺乏有关的材料,还不能作准确的介绍。法国的加林(1786-1821)和舍维(1804-1864);英国的格兰威尔(1785-1867)和葛尔文(1816-1880),在简谱体系方面,都曾作过研究和整理。我国的简谱是由日本传来的。这种体系与舍维的体系已有所不同。按照舍维体系,八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的短线,都加在音符的上方。

然而日本的简谱到了我国,特别是解放后十年来,又起了许多变化和发展,现在只将现行的简谱作如下的简单介绍。

在简谱体系中,音的相对高度暖和七个阿拉伯数字来表示的。这几个音的相互关系,除3 4、7 i 半音外,其他全为全音。

标记:1 2 3 4 5 6 7 i

唱法:do ri mi fa sol la si do

在音符的上面加一小圆点,即表示高八度演唱,加两个圆点表示高两个八度;反之,在下面加一个圆点,即表示低八度演唱,加两个圆点表示低两个八度。

要准确地表示音的绝对高度,还要应用调号标记。调号标记是用1=F、1=G……等来表示的。

为了避免在音符的上面或下面过多的加点,在合唱、合奏谱中,往往应用移高或移低八度的方法来记低声部或高声部。例如:男高音、男低音、琵琶、低胡用高八度记谱;梆笛、板胡用低八度记谱等便是。

音的长短是在音符后面或下面加短横线来表示的。

在简谱体系中也应用附点。但只到四分音符为止;再长的音符,如二分音符、全音符则继续用增加短横线来表示。

附点全音符: 1- - - - -

附点二分音符: 1- -

附点四分音符: 1.

附点八分音符: 1.

附点十六分音符:1.

表示音的休止的基本符号是0。为了表示不同长度的休止,可用增加0的数目、在0的右面加附点来标记。通常所用的休止符如下:

全休止符: 0 0 0 0 附点全休止符: 0 0 0 0 0 0

二分休止符:0 0 附点二分休止符: 0 0 0

四分休止符:0 附点四分休止符: 0.

八分休止符:0 附点八分休止符: 0.

十六分休止符:0 附点十六分休止符:0.

三十二分休止符:0(下加三横线) 附点三十二分休止符:0(下加三横线)

长达数小节的休止,可用长休止号。写在小节内,上面的数目字表示休止小节的数目。

仅有长度而无一定高度的音,用X记号来表示,音的长短则用在X后面或下面加短横线来标记。

在简谱体系中不存在谱号问题。它的音高是通过音符和调号来表示的。

简谱中的拍号和五线谱一样,用分数标记,它和调号一起记在乐曲名称的左下方,先记调号后记拍号。乐曲名称的右下方则词曲作者的姓名。

速度标记和表情术语记在第一行乐谱开始处的上面。

在多声部的记谱中,小节线多半是分开的,各声部单独记写。但有的器乐曲的小节线是按照乐器的分组连起来的。不论是分开或不分开,各声部的小节线一定要上下对齐。

记谱时要注意音符的空间距离,使小节与小节,拍与拍的距离大致相等,一拍之内音符少的要写松一些;音符多的要写紧一些。少于四分音符的各种音符,低音点要记在短横线下面。

简谱体系中音值组合法的规则,基本上与五线谱相同。只是在复拍子中不用代表整小节的一个音符,而用连线把音符按单拍子分组后连结起来。

休止符的组合法和上面所谈情况相同,当然不必再用连线。

连音记号记在音符的上面,用开口的括弧加上表示连音的数目字来标记。

简谱中的移调非常简单,只要把调号改动一下便可以了。例如C大调的乐曲要移高大二度时,只要把1=C改成1=D便完成了。

简谱中变音记号只用升(#)、降(b)和还原三种,重升(×)、重降(bb)是不用的。

在简谱体系中,较长的确定的转调,不用临时变音记号,而用转调后的调号来标明。

五线谱中所用的装饰音记号、省略记号、力度记号、速度记号基本上都适用于简谱。

为了避免代表断音的圆点和高音点相混,在简谱中断音用或来表示。

短倚音用小的十六分音符或十八音符标记,写在主要音的左上方或右上方,并用连线与被装饰的主要音相连。

前奏、过门、尾声和五线谱一样,用小音符标记,有的也用括弧括起来。

记写和弦时,音符下面的短横线,仅在最低音下记出。

关于简谱的记谱法,目前还没有一个较完整的体系,以上所谈的仅是简谱中一般最普通的知识,是很不全面的。

乐理知识-自然半音及自然全音

由两个相邻的音级构成的半音叫做自然半音。自然半音可以由基本音级形成,也可以由变化音级形成,或由基本音级与变化音级形成。

由相邻的两个音级形成的全音叫做自然全音。自然全音和自然半音一样,可以由基本音级形成,也可以由变化音级形成,或由基本音级别变化音级形成。

由同一音级的两种不同形式所构成的半音,叫做变化半音。变化半音可以由基本音级和变化音级形成,也可以由变化音级形成。

由同一音级的两种不同形式或隔开一个音级所构成的全音,叫做变化全音。变化全音可以由基本音级和变化音级形成,也可以由变化音级与变化音级形成。

自然半音和变化半音、自然全音和变化全音,是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的半音和全音,不应有所混同。

由两个相邻的音级构成的半音叫做自然半音。自然半音可以由基本音级形成,也可以由变化音级形成,或由基本音级与变化音级形成。

由相邻的两个音级形成的全音叫做自然全音。自然全音和自然半音一样,可以由基本音级形成,也可以由变化音级形成,或由基本音级别变化音级形成。

由同一音级的两种不同形式所构成的半音,叫做变化半音。变化半音可以由基本音级和变化音级形成,也可以由变化音级形成。

由同一音级的两种不同形式或隔开一个音级所构成的全音,叫做变化全音。变化全音可以由基本音级和变化音级形成,也可以由变化音级与变化音级形成。

自然半音和变化半音、自然全音和变化全音,是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的半音和全音,不应有所混同

乐理知识-变音记号

用来表示升高或降低基本音级的记号叫做变音记号。

变音记号有五种:

1:升记号(#)表示将基本音级升高半音。

2:降记号(b)表示将基本音级降低半音。

3:重升记号(×)表示将基本音级升高两个半音(一个全音)。

4:重降记号(bb)表示将基本音级降低两个半音(一个全音)。

5:还原记号(ヰ)表示将已经升高或降低的音还原。

变音记号可以记在五线谱的线上和间内;可以记在音符的前面和谱号的后面。

记在谱号后面的变音记号叫做调号。在未改变新调之前,它对音列中所有同音名的音都生效。如果在乐曲中间要更换调号时,可能有三种情况。

更换调号如果发生在一行乐谱的开始处,这时应该在前一行乐谱的末尾处将所要更换的调号予先记写清楚,并将最后一条小节线向前移,以便记写新调的调号。

1:增加原有升号或降号的数目。这时只要在更换调号处的小节线右边写出新调的调号便可以了。

2:减少原有升号或降号的数目。这时需要在更换调号处的小节线左边将多余的变音记号还原。在小节线的右边写出新调的调号。

3:升号变降号或降号变升号。这时需要在更换调号处的小节线左边将原来的变音记号还原,在小节线的右边写出新调的调号。

直接放在音符前的变音记号叫做临时记号。临时记号只限于同音高的音有效,而且只到最近的小节线为止,在多声部乐曲中临时记号往往只对一个声部有效。为了提醒废除前面所用的临时记号,有时在小节线后面加上另外的临时记号。

乐理知识-等音

音高相同而意义和记法不同的音,叫做等音。

等音是根据十二平均律而来的,因为只有在半音相等的情况下才有可能产生等音。

除去#G和bA两个音级外,其他每个基本音级和变化音级都可能有两个以上等音,连它本来的共有三个。而bA和#G只有一个等音,连它本身共有两个。

乐理知识-五线谱

用来记载音符的五条平行横线叫做五线谱。五线谱的五条线和由五条线所形成的间,都自下而上计算的。

假使音乐作品是写在数行五线谱上,那么,这数行五线谱还要用连谱号连结起来。

连谱号包括起线(连结数行五线谱的垂直线)和括线(连结数行五线谱的括弧)两个组成部分。

括线分花的和直的两种。

花括线为钢琴、风琴、手风琴、竖琴、扬琴、琵琶等乐器记谱使用。

直括线为合奏、合唱、乐队记谱用。在总谱中用直括线来连接同为乐器,把它们分成完全的或不完全的乐器组。有时在直括线之外还加上辅助括线(花的或直的)来连接同种乐器。

在总谱中,独唱独奏声部如果只包括一两行五线谱的话,左边只画一条起线,而不加括线。

为了标记过高或过低的音,在五线谱的上面或下面还要加上许多短线,这些短线叫做加线,在五线谱上面的叫上加线,下面的叫下加线。

6.学习音乐的基础 篇六

基础知识教学是普通学校各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学科同其它学科一样,有它的系统性和延续性。 以音乐艺术形象感染教育学生是它的基本特征。它的基础知识教学不同于其它学科,也不同于专业音乐院校的 基本乐科,不属于工具学科。首先,它必须从属于音乐审美教育,为审美教育服务。

音乐教育改革的目的:是通过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更好地理解音乐,从而 达到喜爱音乐的目的。目前,许多教师顺应潮流,把牧童笛、口琴、打击乐及国外的“先进”教学法引进了课 堂,改变了以往纯教唱的传统模式,课堂显得十分活跃,学生也蛮有兴趣。但是稍微留意一下,深入到学生中 间去就清楚了:在有的学校,教师只图课堂热闹,花色品种俱全,而忽视了音乐基础知识的训练及发展能力。

笔者在一所中学做过一次乐理测验:其中一项是填空题,即把《歌唱祖国》一曲的空白处填写上:

(附图 {图})

……

测验结果,大部分学生竟然把这首电台经常播放的歌曲旋律听辨、识别、默写不下来,可见基本知识和技 能还未过关。

另一题是背写《国歌》的曲调。今天的中学生对这首歌及曲调听了十几年,但测验结果表明,在节拍、节 奏、音高等方面能力不及的情况下,许多学生无法背写出来,这可说是音乐基础知识教学的悲哀。

中学生的语文默写能力可说是惊人的,可以一字不漏、标点符号不丢的原样默写出来。我们在乐理教学上 是否象语文学科那样,以感知为先导对学生进行了基础知识的训练。脱离基础知识系统深入的教学,而去片面 追求以“器乐或欣赏、律动”等为主的分割式教学,就必然会造成上述现象发生。如果不正视这个问题,教学 改革也就流于形式。

基础知识的教学,同其它学科一样,有它的系统性和延续性。中学阶段,要在小学初步接触音的长短、高 低、强弱诸基本概念后,又能因势利导地向纵深发展,注意知识的横向联系。作为基础知识课,是有规律可循 的。以下十种练习策略可供选择使用。

1.以拍为单位进行组合练习,(均以四分音符为单位拍)

教师引导学生掌握以拍为单位的方法,并且了解一拍之内有哪些可能的组合形式,如:

(附图 {图})

等十几种以上。

2.划分小节、掌握节拍的概念

单个的音符并不表示音的强弱关系,也没有旋律起伏的走向,只有在节拍意义中才展示了它在旋律中的强 弱位置及作用,所以必须以拍为单位进行

(附图 {图})

3.掌握音符的时值

学生对于音符的长短(时值)是很容易理解的,但具体音符在小节内处于什么位置,该唱多少拍,则需要 认真计算,如4/4拍,它的每个小节并不都是全音符,只是相当于全音符时值的几个音,这就要求学生有对于音 符的换算能力。如:

(附图 {图})

个四分音符=5-加八个十六分音符等。这些相等关系必须学清楚,否则,学生对于一小节内为什么有这样多 的八分或十分音符的概念不清。这看来是在做数学游戏,而这一关必须过,能够自如的运用音符,才能处理好 音的长短、强弱。

4.改错练习

巩固学生知识,并且要使知识学得活,需通过练习来巩固,可做改错练习,一是音符时值的等值改

(附图 {图})

5.听写练习

先让学生听琴模唱,可以听旋律音程、音组,简单的乐句,先把唱名唱清楚,随后要求学生写出来,逐渐 扩大到4-6小节,教师要多次在黑板上核对,使学生能正确的组合、表达、书写。这样音准能够迅速得以提高。

6.填空练习

两种方式:一种是在教师的琴声下,把强拍音写出来,把弱拍音用( )留着,让学生听琴后把音补写出来; 另一种,把学生熟悉的歌曲,有意将曲调写不完整,让学生自己在黑板上填写,其他学生校正,如:

(附图 {图})

提高书写能力,使会唱的能写出来,学生认为自己有音乐细胞,愿意同教师配合,也就激发了他们学习音 乐的兴趣。

7.用不同节拍的曲调练习,掌握不同的节奏形态。

(附图 {图})

这种练习可演变出十几种样式,还可以让学生加上附点音符、休止符、使曲调更富于表现力。要求学生将 自己编出的.曲调演唱出来,学生自然会感受到,在不同节奏型的变化中,体验出不同的情感表达。比如有欢快 、跳跃、宽广等等。这样的练习,学生会非常投入,能与音乐形象联系起来,发展了学生的想象与情绪联想能 力。

8.改编曲调练习

要使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及节拍概念更深刻,可以在教学中作改编曲调的练习。如:《北风吹》选段,

(附图 {图})

(附图 {图})

改编后的曲调有力量,与原来曲调风格气质反差较大,感受到节拍的不同,便会影响到音乐形象的变化。 引导学生用已掌握的知识来创造音乐的变体。

9.背写曲调练习

音乐也要背写?最初学生会感到惊奇;好象只有语文、外语才能背写,难怪有些学生曾经用汉字背读法, 背了一晚上的“五五五 五五五三五 六五 三二三五”(即《卖报歌》的曲调)结果一事无成。事实上,如 果学生有了基本知识和掌握了一定的技能、技巧后,完全可以从背写乐句发展至背写乐段,要使学生有自信的 能力感。

10.听词记谱(熟悉的歌曲)练习

这个综合性练习,可以全面检查学生已知的乐理知识。只给学生一个歌曲的主音唱名,其余旋律的音高、长短、强弱,可由学生凭记忆去根据歌词填写出旋律。这练习可建立起对大小调式概念的理解。最初,学生会 感吃力,但如果注意了乐理知识的系统性、延续性,学生是会有这个能力的。

音乐基础知识教学,可说是从小学至大学“四世同堂”。一些教师被“一齐唱、一齐奏”的现象所蒙蔽, 认为,全班都会唱歌奏乐,教学质量也就提高了。实际上是学生模仿能力、听觉、记忆能力的种种表现。深究 其因,这仅是学生的一种“自我完善”,严格说来,许多学生通过电视、广播、录音等传播媒体听来的音乐比 课堂上学的多,因此,这并非是学生真正地掌握了识谱、音准及其它音乐基础知识的结果。

我们发展学生音乐方面的才能,其目的不是要把音乐作为他们未来的职业,那是专门学校的任务。我们的 任务是:“全面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形成对艺术的才能。”《大纲》指出:“音乐知识和技能训练的教学 任务是培养学生独立识谱能力。发展听觉和记忆力、想象力,获得音乐表现手段和有关音乐语言的基本知识, 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感受音乐。”

托尔斯泰说得好:“要想学生学的好,就要使他热心学习。”就是交给学生一把开启音乐知识之门的钥匙 ,去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通过系统性、延续性的有效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动手用脑的创造能力和习惯,这 种独立思考和具有自信的个性,将对其它学科知识的纵深发展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

通过加强音乐基础知识的延续性教学,应有以下收获:

1.解放学生变声期的困扰

学生进入初中阶段,特别是进入初二年级(由于生理的正常现象),认为自己的嗓音很难听,还学什么音 乐呢?因此,容易产生出“逆反心理”的淡漠情绪。在这个阶段,运用对音乐基础知识延续性的趣味教学,通 过听音练习、改错练习、改编曲调、背写等学习过程,再配以适当的器乐、打击乐的活动内容,必然能激发起 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出主动学习音乐的欲望。

2.可以大面积地提高学生的识谱能力和音准问题

这两个问题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是教学中的“老大难。”有些教师认为初中教学主要解决音准问题,有 的则认为是解决识谱问题。笔者认为:两个问题的解决在于自然状态下的延续性教学,学生知识的积累,应该 是延续性、系统化的必然结果。

3.打通欣赏音乐作品的要道

在欣赏音乐作品中,熟悉、背记音乐主题和利用乐谱辅助欣赏。学生可利用掌握了的基础知识,作为提高 音乐审美能力的工具,进一步理解作品的真正内涵:只有理解了作品的情感所反映的生活现实,理解了它的社 会价值和艺术价值,才有可能真正感受到它的真谛。

4.增长学生学习器乐的愿望

学生在掌握一定的音乐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能够尽快地掌握对器乐的操作技能,丰富扩大了学生的音乐视 野,并进一步巩固和理解音乐基础知识在表现音乐、感受音乐的实际价值,发展和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素质。

5.用音乐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

通过做不同节拍的曲调练习,改编曲调的练习,使学生能够创造性的体验其情感,创造性地进行联想与想 象,再用动作、语言、文字、绘画等方式表达出来,这类创造性的练习对发展学生的音乐创造能力具有重要的 价值,此类练习活动,可贯穿于歌唱、器乐、欣赏教学之中,与它们紧密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 力,便于学生对人的情感与音乐表现手段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细致的观察和思考。

6.引发学生自身的运动体验

通过对节拍形态、旋律形态、曲式形态、调式风格特征的理解,可引发出学生体态表现的欲望,也只有在 学生自己已掌握知识的经验中引发出来的体态表现,才可能容易使学生倾注热情的、最自然的和最有效的音乐 概念的形成。

普通学校的音乐基础知识延续性教学,虽属理性与技能性内容,但毕竟是艺术教育中的理性与技能性成份 ,应该在艺术性的统帅之下进行,既不能象学数理化那样偏重于概念,逻辑、计算,也不能象工匠授徒那样“ 重技轻艺”,搞成机械性的操作,也不能似语文教学一般过分倚重于语言文字的阐发,而是必须着重于艺术性 的特征。

在音乐基础知识延续性教学的过程中,要基于“知识结构”、“智能结构”、“个性特征”这三方面来进 行探索。

知识结构:要求在教学中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在节奏、音高、力度、音色、曲式等方面的知识 得以深化,提高音乐表现意识;培养参与音乐实践的愿望;培养正确的音乐审美情趣。

智能结构:在音乐活动中,从提高学生思维的品质以及分析和概括的能力出发,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 较强的学习能力。

个性特征:通过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意志、责任感、热情、独立意识及强烈的表现创造欲望。

7.学习音乐的基础 篇七

一、讲授民族音乐

教师首先应该是民族音乐的爱好者, 起码是一个对民族音乐多于常人的认知者。引领学生认识音乐作品前, 教师首先要分析研究民族音乐作品, 要将音乐与多学科相结合促进学生对民族音乐的体验与感受, 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表现、创造以及艺术审美的能力。

1. 以审美为核心, 细致恰当地情景创设

孩子们的心灵是纯洁的、善良的, 很容易被美好的事物所打动, 只要教师能够把握学生心理, 调动学生兴趣, 充分创设恰当的情境与意境, 把学生的“心”一下抓到, 师生完全可以在民族音乐的基点上建立起沟通的桥梁。比如:在介绍《赛马》这首民族器乐作品时, 我先用二胡滑音奏出马的嘶鸣声, 同学们一下子就听出了是马的叫声。接着我请学生学一学马蹄奔跑由慢到快的声音, 学生们有用嘴模仿的, 有用拍手或跺脚声音模仿的。我说:“二胡也能模仿马蹄的声音, 你们信吗?”我感觉到学生的兴趣已经被充分调动起来了, 就在他们充满好奇的眼神中, 用抛弓熟练地演奏出马儿奔跑起来的声音。学生们高兴地拍起手来, 这些都为创设情景打下了基础。我请学生们想象马儿会在什么地方自由地奔跑, 然后介绍蒙古草原“那达慕大会”上最著名的赛马项目, 想象一下那将会是一副什么样的场面。再带同学们分析作品时, 他们已经完全沉浸在刚才营造的情景想象当中了, 同时也亲身感受到了民族乐器二胡的魅力。

在这节课的基础上, 我又带同学们陆续欣赏了《空山鸟语》和《江河水》这两只曲子。情境创设不仅开启了同学想象的闸门, 在分析作品上同学们也是十分地踊跃:有的同学还提出了有创设性的建议, 认为《空山鸟语》如果配以东晋诗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更能表现作品的意境;有的同学还说听着这曲子有要画水墨丹青的冲动。这一切证明了恰当的情境设置能很好地抓住学生的心理, 调动学生潜意识中综合审美的整体活动, 使学生首先乐于接受, 然后很感兴趣, 直至产生一种再创设的冲动, 同时民族音乐的精髓也深深扎根在同学们的心灵深处。

2. 音乐与其他艺术学科的结合促进学生对民族音乐的深入了解

在音乐学习中, 经常要联系舞蹈、美术、文学等其他学科, 正如孔子所说“广博易良, 乐教也”。新课标中强调提倡学科综合, 能够更好地丰富课堂内容, 开阔学生眼界, 扩大知识面。在欣赏古曲《渔舟唱晚》之前, 我请同学们回家寻找相关资料, 但如果无目的地找, 同学们本身对民族音乐缺乏了解就会不知从何下手, 也就失去了兴趣。于是, 我就给出了范围和题目: (1) 《渔舟唱晚》是一首现代民族音乐作品吗? (2) 《渔舟唱晚》是由什么演奏的? (3) 你能描述一下古筝的样子和声音吗? (4) 听到了《渔舟唱晚》你有什么感想?

从简单的问题入手, 让学生能够有兴趣、有目的、自主地学习作品。没有压力也许就是增加动力的最有效推动力, 学生觉得题目简单, 都想在此基础上再多找些知识能在课堂上表现, 不知不觉中就增加了知识面。教师把学生的资料加以总结, 乐曲作品分析已经是相当容易了。

3. 认真选材, 结合唱歌、欣赏课加强对学生民族音乐的教育

小学音乐教材中, 我分年龄段, 精心挑选了几首具有特点的民族歌曲和音乐让同学们演唱或欣赏。例如:低年级可通过演唱《水牛》、《蜗牛与黄鹂鸟》和《唢呐配喇叭》等这些民族韵味浓厚的儿童歌曲, 逐渐开始介绍《一根扁担》和《紫竹调》等这些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歌, 引导同学们理解歌词内容, 体会乐曲所表达的音乐风格和主题, 使学生幼小的心灵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民族音乐教育, 热爱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艺术。

中高年级可以选一些我国有代表性的优秀民歌, 如:抒情优美、曲调细腻的浙江民歌《茉莉花》, 还可以介绍其他不同地域风格的《茉莉花》, 例如河北《茉莉花》、东北《茉莉花》等, 将歌曲进行对比, 再谈一谈听后感。旋律流畅、节奏生动的湖南民歌《浏阳河》是同学们比较熟悉的民歌, 在此基础上可以继续介绍另一首四川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先让同学听, 再指导性地分析欣赏歌曲中的主题及表达主题的艺术特点。然后再让学生听, 最后让学生讨论、认识。这样能够加深学生的理解, 提高对民族音乐的鉴赏能力。还可以组织学生业余时间搜集一些具有地方性民族风格的民歌或乐曲在课上欣赏, 由学生自己介绍, 包括地方人文、历史、作者及你初听后的感想, 然后大家一起讨论。这样, 民族音乐教育走出了课堂, 走出了学校, 而且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使更多的学生了解我国地方民族音乐, 为我们伟大的民族而自豪。

二、让戏曲走进新兴的艺术课堂

戏曲这一名称是我国所特有的。戏曲艺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显示出鲜明的民族风格。从戏曲的定义来看, 与艺术课程促进学生多种艺术能力发展的方向不谋而合。从戏曲艺术特点来看, 其综合性特征是最受人民喜爱的, 它是文学、音乐、舞蹈、舞台美术、技艺等综合而成的一种特殊的综合艺术。据统计, 中国有戏曲剧种300余种, 古今名人、名曲、名段和剧目在中国文化史和世界文化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但我们的小学生对戏曲艺术又了解多少呢?我曾在学校中做过调查, 学生们明确表示不知道什么是戏曲, 唯一的概念就是穿着古代服装, 咿咿呀呀地唱着慢而且听不懂的调子。最可悲的是在我们的音乐教师队伍中, 了解、热爱戏曲艺术的也是寥寥无几。现在, 全国各地都在推广、宣传戏曲文化, 中央也在大力扶持戏曲国粹艺术, 外国人甚至远道而来学习我国的戏曲。这些都应促使我们音乐教育者加快步伐, 在小学音乐教育普及戏曲知识。

1. 引导学生学习戏曲艺术的角度要有创造性

过去我们音乐教育中单纯的欣赏、唱教几首戏曲音乐所取得的成效微乎其微, 不管学生喜好与否, 听了就算完成任务, 完全忽略了学生一切的学习都应从兴趣入手, 引导其自发、自觉、自主地学习这一原则。要引发学生兴趣, 可以选择讲述学生喜欢的历史故事、对神话人物的认识、简单的动作表演等。例如:京剧《空城计》本身就是由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巧设空城计, 斗败了司马懿的故事改编。教师用精彩的故事吸引学生, 并引导学生在欣赏时仔细观察诸葛亮斗智斗勇的表情, 再学一学。学生的兴趣有了, 就会主动去研究、探究。我趁热打铁, 请学生回家搜集《水浒传》中“野猪林”中发生了什么事情, 在戏曲里有什么剧种演过, 并且鼓励学生回家与家长尤其是长辈一起探讨。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又开发利用了家庭音乐教育资源, 使学生们能够与家长在共同的艺术领域里沟通和研究, 也拉近了学生与家长之间的距离。学生逐渐热衷于搜集神话传说中的戏曲故事资料了, 有的学生还主动与我沟通, 在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看到了关于《水浒传》中“鼓上蚤”时迁的戏曲片段;有的学生说爷爷给他讲了包公的故事, 带他一起去长安大戏院看了名剧《铡美案》。

2. 注重戏曲音乐教育的综合性、艺术性

艺术教学往往单一只停留在关注戏曲音乐上, 忽略了其综合性。其实在戏曲的表演形式上, 也有许多可以吸引学生们的亮点, 比如介绍表演中的唱、念、做、打四个部分, 属于多种艺术能力相互渗透的艺术活动方式。像由学生介绍的《三岔口》就是描写了任堂惠和刘利华在黑暗中打斗的场面;还有《拾玉镯》中的小花旦孙玉姣表演的穿针引线缝衣服的片段……演员们精彩的做派、表演, 深深地吸引了同学们。这种多类艺术形式的综合, 也是艺术学习的最佳环境。我们应充分利用这种综合, 让教学内容丰富多彩。还有京剧中手势含义的学习, 不同人物台步的学习等, 这些都可以让戏曲艺术学习变得更轻松、更活泼多样, 使艺术能力的获得更自然、更容易。

3. 戏曲艺术与其他艺术的综合教学

在流行乐坛劲歌劲舞的年代, 我们要在“古老”和“新兴”中间寻找能互相碰撞产生火花的东西。从发现古老艺术中富有时代感、学生容易接受并能激发其兴趣的部分入手, 将二者创造性地结合起来。在音乐课上为同学们展示国内外服装大师通过戏曲脸谱设计出的富有时代气息的服装, 引领同学们感受艺术的相通;同时与美术课相结合, 根据脸谱与人物性格特征的联系教学生们用画笔绘制脸谱。学生们在丰富多彩的颜料中了解了角色与脸谱之间的关系, 在生动有趣的故事中认识到了人物性格特征与脸谱的结合, 他们踊跃参与判断分析, 结果自然印象深刻。

4. 在活动中开展戏曲艺术表演, 增长民族音乐知识, 陶冶情操

学校举行的大规模演出是一个非常好的宣传展示窗口。教师可以组织、排演一些经典小剧目, 宣扬戏曲文化;也可以将通俗易懂的现代样板戏与脍炙人口的传统折子戏介绍给学生……让他们能够从中认识了解这一古老的民族艺术, 真正体会“只有民族的, 才是世界的”这名话的深刻含义。

8.学习音乐的基础 篇八

一、我国的音乐教育改革概况

我国音乐教育改革共有八次,前七次是在学科中心主义道路上进行的,是针对音乐教学大纲,以学科为主,围绕音乐教学,进行教法改革的探索,改革仅限于音乐学科内部的调整和修补,忽略了课程在学校音乐教育中所处的核心地位,忽略了音乐教育目标需要通过课程得以体现和实施的重要作用。另外,20世纪90年代末的音乐教育观念、内容、方法、手段和评价等方面已不能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这种状况直接影响着音乐教育审美功能的有效发挥,制约着我国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精神,我国第八次音乐教育课程改革在世纪之交开始启动,成为建国以来规模最大、投资最多、影响最广的一次音乐教育改革。它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21世纪的新型人才带来了思想观念和行为实践上的变化,为我国音乐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全新的气象。

第八次音乐教育改革把重心转移到课程上来,其核心内容是课程。因此,音乐课程作为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础教育的必修学科,课程目标定位于:改革课程过于注意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音乐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成为一个审美的过程,一个体验、感受、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我国的音乐教育体系

中国的音乐教育体系承载着两大任务:它一方面承担着为特定音乐文化教育培养专门人才的任务;另一方面在国民教育的音乐文化教育范畴中,又行使着提高全民族的音乐文化素质,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成员的功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为培养适应21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社会主义新人,将素质教育贯穿于各级分类教育,素质教育是我们思考21世纪音乐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立足点和出发点,是我们构建21世纪中国学校音乐教育体系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的基础。

中国的音乐教育体系明确地区分了义务教育与非义务教育两大类别,中小学音乐教育是培养具有审美能力高素质公民的教育,属义务教育之列(也称为基础教育)。高校的音乐教育是为特定音乐文化教育培养专门人才的教育,属非义务教育的范畴。高校音乐教育体系所承担的培养目标是为21世纪中国音乐教育事业培养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具备音乐审美、表现、创造能力,具有音乐文化人文素养,具有竞争意识和创新精神,勇于实践,热爱音乐教育事业全面发展的音乐教师。高校的课程内容应是以科学、民主、开放的观念和意识,立足于中华传统和现代音乐文化的根基,汲取世界音乐文化的精华,使学生获得音乐专业知识与技能,同时达到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的目的。课程结构应是开拓多层次、多元化音乐学习领域和音乐教育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三、高校音乐教育与基础教育音乐新课程的衔接

新一轮基础教育音乐课程改革必然触动高校的音乐教育发展,目前,高校音乐课改与中小学音乐课改的关系与衔接问题,已经引起人们的关注。众所周知,课程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这个系统工程至少包括两个部分:一是观念、理念层面的构建,主要解决理念基础和理论继承创新的问题;二是具体行动,主要解决课程实施过程中的突出问题和尖锐矛盾。这两部分缺一不可。如果高校音乐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不能贯彻新的教育理念,没有积极投身课改的决心和参与意识,与新形势、新任务、新变化不能产生共鸣,那么21世纪我国的音乐教育改革将面临着严重的断层,培养出的学生不会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也不能胜任新时期的音乐教学工作。反之,高校音乐课程改革与中小学音乐课程改革紧密相连,做好衔接,同步发展,高校音乐教育将为21世纪中小学音乐教育事业输送具备音乐专业水平、适应课改需要、勇于创新、具有新课程理念和实践、研究能力的合格音乐教师。那时,我国音乐教育课程改革将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高校音乐课程改革与中小学音乐课程改革要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首先要对高校在岗音乐教师进行新课程、新理念的培训,建立学习型、研究型教师队伍,使他们充分认识到新一轮课程改革在教育观念上更新的重要性。《纲要》和《音乐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课改理念会被他们接受,并被尝试着融入音乐的教学实践中,带领学生深入中小学音乐课堂,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探索和思考能力,鼓励学生积极投入当前音乐新课程的改革之中。这种培训会对音乐教师投身音乐教育改革产生重要的影响,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高校在岗音乐教师的课程培训具有新课程的教育理念和价值导向,“以审美为核心,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使他们从中收益”成为教师们的共识,基于此,音乐教师将为学生的发展承载巨大的责任。因而,对高校音乐教师的培训决策与设计,有其非常明确的目的,即贴近中小学音乐新课程,让每一位教师了解新形势,理解新理念,参与教学实践。不是把目光放在纯教育理论的学习上,而是放在音乐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思想观念的转变、实践能力的增长上。通过对音乐教师的培训,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保证高校音乐课程改革的可持续发展。

四、注重国家《课标》学习

2001年6月,《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任务。于是,教育部制定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确定了改革目标,研制了音乐课程标准,并于2001年9月在国家级实验区进行了实验。

这次音乐课程改革力图通过制定课程标准,在学习知识、技能、态度、能力的发展方面具体化,从而明确音乐课程的基本标准。在《音乐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课程性质与价值为:1.审美体验价值,2.创造性发展价值,3.社会交往价值,4.文化传承价值。

《音乐课程标准》中提出的音乐教育基本理念,大致概括为:1.以音乐审美为核心,2.以兴趣爱好为动力,3.面向全体学生,4.注重个性发展,5.重视音乐实践,6.鼓励学生创造,7.提倡学科综合,8.弘扬民族音乐,9.理解多元文化,10.完善评价机制。

《音乐课程标准》的主干是分层面、分领域、分学段呈现的,体现为从课程目标到内容标准的外化过程。课程目标的设置以音乐课程价值的实现为依据,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它体现在三个层面称之为三维目标,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

《音乐课程标准》对课程的教学领域给予了明确的表述(包含了四个领域),即: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下设分学段的内容标准。

《音乐课程标准》对课堂教学提出了实施建议,包括:1.教学建议,2.评价建议,3.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4.教材编写建议。

五、走出高校、走进新课堂

高校音乐教师要了解新课程、熟悉新教材、掌握新教法,就要经常下基层,参与学校的音乐教学和实践活动。在这期间发现新课程的闪光点和积累走进新课程的实践经验。要经常与一线音乐教师对话,而不是与脱离实践的专家学者对话。在对话过程中,一个教学设计的答疑、一个新理念的解惑都会是鲜活的、让人难忘的教学实践案例。高校音乐教师还可以根据自己对新课改认识的需求,选择参与学校不同的音乐实践活动,从而获得最新教学信息和最大的教学收益。

如:在中学音乐课中,针对怎样激发、培养学生的兴趣一题,高校教师在与富有实践经验的一线教师对话中,总结出:1.要精选音乐教材,使教材接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认知水平。这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先决物质条件。2.巧妙地利用激发、培养学生音乐兴趣的心理因素,在音乐艺术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与集体合作,与他人合作,并得到赞许,这是激发学生兴趣的重要手段之一。3.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尤其是培养音乐志趣,务必引导学生认识到音乐乃是人类精神生活之必需的道理。在教学实践中可采用的教学法:1.讨论名人格言,抒发个人见解。2.讲音乐故事,加深对音乐生活的理解。3.分组讨论,提高对学习音乐目的的认识。这些在教学实践中提炼出的经验,将指导高校教师参与新课程的实践。

从与基础教育音乐课改衔接的关系来看,高校音乐教师应注意以下三方面的教学研究,才能充分体现关注音乐课改、解决问题、指导实践、促进发展的价值取向。

1.熟悉新课程的教育理念,增强高水平驾驭高校音乐课堂教学的能力。

2.熟悉大、中、小音乐教材,提高创造性使用高校音乐教材的能力。

3.熟悉新教法,提升大学生参与教育实践的研究能力。

研究高校音乐教育和基础教育音乐新课程的衔接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因为高校音乐教育质量的高低,某种意义上取决于新课程理念的实践。伴随着新一轮中小学音乐教育改革的冲击,它给高校音乐教育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无限机遇。目前,高校音乐教育者开始把目光投向了这一热点问题,希望有更多高校音乐教师关注它并投身其中。从这点看,或许正是我们后续研究的起点。

参考书目

[1]《音乐课程标准研修》,高等教育出版社

[2] 尹爱青《中国音乐教育》,2004年

[3]《音乐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孟凡虹 中国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副教授

上一篇:不懂教育学也能养育优秀的孩子下一篇:巉口四路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