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生命的日记400字

2024-09-07

感悟生命的日记400字(共15篇)

1.感悟生命的日记400字 篇一

生命是一朵灿烂的花,它因奋发而缤纷;生命是一棵欲坠的树,它因困难而放弃;生命是一片蔚蓝的天,它因梦想而变得开朗。

生命,多么脆弱的一个词。他在春天萌芽,冬天枯萎。在这个阶段,它要经历多少风和雨的洗礼,它可能在瞬间就会灰飞烟灭,但这些我们都无法预知,只因我们看不清它那朦胧的前途。

生命,多么坚强的一个词。风雨阻挡不了它前进的脚步,冰雪凝固不了它灼热的心灵。它不断的拼搏,不断的前进,只为冲破阴霾,去迎接那人间的最美好的一刻。

这就是生命的华章,这就是生命的萌芽。

2.生命的感悟 篇二

我们的确都已在经营着生命,但对于“生命是什么”不要不屑,它是我们经营的向导,丰富多彩的诠释将我们带上了不同的航程。一个抽象的生命是永恒,一个具体的生命是历史。所以生命遵循历史的逻辑:只有渐进,没有超越;厚积博发是渐进,不是超越。我相信超越是因为它可作为一个无限的目标“motivate”我们:我不相信超越是因为世界上根本没有超越。连生命是什么还没搞清楚就去经营生命是“超越”。

将“生命”作一解剖,“生”,“命”二字也。生理上实体的存在曰“生”;自然赋予实体的使命曰“命”;前者是后者的载体,后者是前者的反应。自然赋予人们使命的同时,也给予了人们一个莫大的空间——社会。这是一个崭露头角的大舞台,这是一个公正公平的大舞台,这是一个体现生命存在的大舞台。事业在生命中占几分之几我不知道,我只知道最伟大的人将它视为生命的全部。

一个青年拜访画家门采尔:“为什么我画一幅画只有一天工夫,可卖掉它却整整一年?”“请你倒过来试试,要是你花一年的工夫画一幅画,兴许一天就能卖掉。”门采尔说。后来事实果然如此。

生命也正如这样,只有过程光彩夺目,结果才是最令人满意的,因为生命本身就是一个过程。生命的轮回把将来变成现在,把现在变成过去,把过去变成越来越遥远的历史。但有时,短暂的一瞬会变成永恒,又有时,漫长的岁月会成为一瞬,这是生命最原始的法则。

生命的辉煌是用意志的血滴和奋斗的汗珠连缀而成的。努力过,奋斗过即是辉煌。泰戈尔诗中:“你离我有多远呢,果实呀?”“我是藏在你的心里呢,花呀。”有时,结果如镜子。镜子看起来不折不扣地反映现实——只是,颠倒了左右。

3.关于生命的感悟作文400字 篇三

那天,我起床,一个蚊子绕着妈妈的头转,编成了“蚊子光环”。只见我妈甩起平时揍我的“大力流星拳”对蚊子猛烈发起了攻击,可怜的蚊子被她揍得七零八碎。“该死的蚊子!哈哈!”我妈大笑起来。忽然有一阵微弱的“嗡嗡”声音,我以为还有蚊子,就上去打。我猛然看见妈妈刚才打过的蚊子,就只剩一个头了,而他仍然艰难的爬行,一种求生的欲望在慢慢地散发,散发到各个角落,让好多人感受着强烈的求生精神。过了一会,它静静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晚上,我在玩电脑,玩得尽兴时,妈妈一阵尖叫响彻耳膜,我马上跑到大厅,发现鱼缸里一条小鱼没了尾巴,无法保持平衡,东摇西晃的,像一个喝醉酒的老头似的。但它艰难的游下去,一瘸一拐的,真像个残疾人啊。小鱼虽然没了尾巴,但它会竭尽全力的想办法让自己平衡。虽然游戏输了,但我感受到的不是输赢的重要,是更热烈的求生之火。我渐渐被这生命之火给融化了。

4.感悟生命400字作文 篇四

小鸟在蓝天上自由自在地飞翔,一个鲜活的小生命在感受着飞翔的快乐,可是,可恶的猎人用枪把它打了下来,一个生命就这样结束了。

可爱的鱼儿在水中产卵,一个个小生命即将降临到这个美丽的世界,这时,鱼儿们的天敌来了,它张开嘴,这些刚刚产下的小生命就被它一口吞掉了。

同学们一大早来到学校,却不是马上投入到学习当中,而是在东张西望、交头接耳,这样浪费时间等于浪费我们宝贵的生命。

生命,它比金钱还重要,任何代价、包括上亿的金银财宝也买不来生命的珍贵。有的人宁可抛弃生命,也不愿损失金钱,我想问问他们,假如有了金钱,没了生命,金钱又有什么用呢?而只要有生命,就代表着有希望,没钱可以努力去赚钱,有梦想可以努力去实现,只要有生命,才可以体会到成长的经历,才可以去追寻生命的意义。

5.感悟生命作文400字 篇五

在人生的旅途上,有着无数驿站,在这一驿站中,等待你的,可能是鲜花与掌声,也可能是苦难与伤痛。一旦迷失在这两种境地,你就永远实现不了你美好的理想。

生活之路对每个人来说都充满荆棘与苦难,不管前方的路多么艰辛,只有勇敢的走下去才能安全驶向梦中的彼岸。任世人尔虞我诈,任世事沧海桑田,只视为粪土,勇敢的追求自己的理想吧!

我的生命就好像针尖上的滴水,卑微,弱小。总要给后人留下什么,才足以证实我们生命的存在。是留下千古传颂的英名,还是遗臭万年的罪名,这只看你自己。

有人说生命就象回声,你对它好,它就对你好。

如何让短暂而渺小的生命焕发光彩?唯有拼搏才能让我们的生命之花熠熠生辉。俗话说:“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那些靠乞求来维持生活的人,我们不必同情他们。他们有双手,有精力,却不努力拼搏。变成这样只因为他们愿意自甘堕落。

6.超越痛苦的生命感悟 篇六

摘 要:张承志是一个典型的理想主义者,在《黑骏马》中他用超越性的眼光对人的生存状态和生命存在的意义进行了探索,忍受失落的悲伤和精神无归属的苦闷,继续爱和怀念着草原上的索米娅和奶奶,升华了对生命的感悟。

关键词:张承志 《黑骏马》 生命感悟

毛姆曾说:“我认为有些人诞生在某一个地方可以说是未得其所。机缘把他们随便抛掷到一个环境中,而他们却一直思念着一所他们自己也不知道落在何处的故乡。”张承志显然属于这些人中的一个。身属城市文化人的张承志从蒙古大草原到回民的黄土高原,又到文明的新疆,再回到回民的黄土高原,执拗地寻找着属于他的“故乡”,寻找着他的精神家园,超越历史和现实,追求心灵中本真的东西。正因为如此,他的姿态一直都是“在路上”,充当一个寻找“精神家园”的“旅人”角色。“在路上”意味着在寻找,意味着向理想的彼岸进发。张承志对理想的探求正是他作为一个理想主义者的心灵历程,他不断地怀疑、否定、舍弃,又不断地相信、肯定、重寻,显示了他在他所构筑的理想世界和身处得现实世界之间的思索、徘徊……

给张承志在文坛上带来初誉的小说应该是他在1982年发表的《黑骏马》,带给我们的不仅是一个凄婉动人的爱情故事,更显示出作者在理想与现实的痛苦矛盾中对人安身立命的关心,对人类关于生命不同体验的逐渐理解与尊重,体现了作为一位理想坚守者的他感受痛苦、承受痛苦、超越痛苦,并形成对生命和生活的真实感悟。

张承志在《黑骏马》中真正发掘民族文化的深层特质,显示了他用超越性的目光对人类生存状态和生命的深刻认知。主人公白音宝力格的成长历程正是“在路上”的张承志对生存依托的不断拒否与对精神家园不断追求的旅途中的一驿,白音宝力格这个形象承载了张承志的某些精神气象。

白音宝力格在草原上度过了自己无忧无虑的童年,经历了情窦初开、满怀理想的青少年,沉浸于他、奶奶、索米娅和谐的世外桃源,他深爱养育他的大草原,敬爱他的额吉奶奶,挚爱他美丽的索米娅……但邪恶力量即黄毛希拉的侵入打碎了他们的童话世界,他对他曾深爱过的一切关于草原的种种感到彻底失望,他不得不离开草原,到城市寻找相异于草原的更为文明的生活和事业。他始终不属于草原,即使他和草原的隔膜在宽容中瓦解,他还是只能把过去留在草原,他的未来却不属于草原。这样的结局显示的是他所代表的现代文明与奶奶、索米娅代表的草原文化不可调和的冲突。

白音宝力格受到了两种文化的熏染。草原文化给了他母亲式的爱(尽管来源于奶奶),给了他来自美丽姑娘索米娅的朦胧的爱情。他在拥有黑骏马后,在品尝青春萌动的过程中,对自己的生命价值的实现设计好了蓝图,他好学上进,自少年时就一心钻研畜牧业机械和兽医技术,常常安静而用心地读《怎样经营牧业》。他不满足于向仅凭经验的老兽医学习牧医技术,争取到了参加牧医技术培训班的机会。正如小说中所讲有种渴望“在召唤我、驱使我去追求更纯洁、更文明、更尊重人的美好、也更富有事业魅力的人生。”[1]或许他的幸运在于他有这样的理想和抱负,又或许他的不幸也在于此。现代文明的熏染使他对人的生活和存在有了更高精神层面的追求,在生活的困境中,他受到了两种异质文化的撕扯,他不得不做出痛苦的抉择。现代文明与“藏污纳垢”的草原文化对他进行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当他走向草原时,希冀除了田园牧歌般的生活,草原应再注入“更纯洁、更文明、更尊重人”的新鲜因素;当他走向城市时,又有一种被城市罗织的复杂的网箍得透不过气来的感觉,“刻板的公文;无休止的会议;数不清的人与人的摩擦;一步步逼人就范的关系门路。”[1]他开始思索轻易被他割断的过去和历史的价值。他处在两种文化之中所感受到的矛盾与痛苦在精神层面上要远远大于奶奶和索米娅。

奶奶和索米娅的生活和思维是单向度的,她们从来都属于草原,从来没有怀疑过草原带给她们的价值,她们的一切都深深打上了草原文化的印迹。奶奶是蒙古草原上的平凡牧民,她信奉神,崇拜生命,用自己的奶喂活的羊羔子已能栓成一排,不顾生命危险从风雪中救下刚出生的小黑骏马,始终以自己来自生活经验的朴素的生存哲学生活在大草原上。索米娅是土生土长的草原的女儿,她没有什么文化,只念了三年的小学蒙文和算术,她对生活和生命的认识与把握只能来自她密切接触的奶奶和恋人白音宝力格。但我们从小说中可看出,白音宝力格不想也没有用自己所接触的现代文明去影响甚至改造索米娅,在天人和谐的大草原,本真的索米娅才是他的最爱。而奶奶在索米娅的生存哲学的形成及生存实践的实施中则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虽然小说中隐去了她们关于日常生活的对话交流,但从索米娅遭凌辱致孕后面对小生命的态度上可看出她们的思想是相通的。索米娅面对白音宝力格的愤怒,本能地以沉默保卫腹中与爱人无关的小生命,甚至用敌视的目光看着自己的恋人。而奶奶这时就充当了她的代言人——这条生命才是重要的,爱情退避于小生命之后并退出了索米娅的生活前台,草原自然的生存状态除却了伦理道德的虚伪面纱,焕发了她母性的温柔怜慈的天性,淡化了她曾受的侮辱。对于生命的崇拜使她们更关注自己生活的本身,她们不用承受两种异质文化的碰撞,但她们的沉默,她们对邪恶的忍让,对生活苦难顺从的隐忍却让她们承受了更多来自生活本身的艰辛。

白音宝力格所不能理解的造成他从草原出走的根源正是他与草原文化深深的隔膜。他“发现了自己和这里的差异”,草原上他深爱的两个女性都拒他于千里之外,作为男性的坚强的一面被隐藏的脆弱的一面击败了,他只有逃离并独自舔舐自己的伤口。

敢于面对过去和历史的人是勇敢的人,被张承志寄予厚望的白音宝力格正是如此,他曾经“轻易地割舍了历史,选择了新途”[1],但城市的“新途”并没有给他带来真正的理想的精神家园,却使他在精神上再次向往和返回大草原,虽然他明知自己的“闯入者”身份,却难以割舍草原对自己精神世界的滋养。他是这样一种闯入者,“诡异了或者遵从了沉默的法则。他们在恩爱得至深的同时也尝到了浓烈的苦味。不仅 在双语的边界上,他们在分裂的立场上痛苦”[2]。在这种痛苦中,他对于生命的理解得到了升华,在经历孤独、困惑、苦闷、忏悔之后的升华尤为可贵,使他能以一种超越的眼光包容对生命不同的经验,承认生命存在的多样和不可置否的合理性。在现代文明与草原初民色彩的文化对峙中,在关于生命存在的不同理解中,谁都没有压倒谁。白音宝力格必须忍受失落的悲伤,忍受精神无归属的苦闷,继续爱和怀念着草原上的索米娅和奶奶。

在探索理想的路上,张承志在草原的底层民众中寻找到文化之根与生命之根,超越痛苦的对生命的感悟是他踏上“心灵史”的始发站,从此他开始了更为艰困的精神跋涉……

注释:

[1]张承志:《北方的河·黑骏马》,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2]张承志:《大陆与情感》,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1998年版。

7.生命感悟作文400字(共) 篇七

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写过作文,肯定对各类作文都很熟悉吧,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题集中,围绕同一主题作深入阐述,切忌东拉西扯,主题涣散甚至无主题。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作文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生命感悟作文400字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生命感悟作文400字 篇1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聪明的你,请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朱自清

我不知道时间为什么那样匆匆地流过,当早晨的太阳升起来时,当傍晚的夕阳落了的时候,我知道,生命的日历中,又撤去了一页。

我不知道生命有多么长,和朋友谈笑时,生命从笑容中飘过;和同学玩乐时,生命在快乐中走过;和老师研究时,生命在探索中流过。我知道,生命的日记中,有太多的喜怒哀乐!

我不知道生命有多么深沉,雪压弯了松,松在雪中挣扎;雨中有小虫艰难地爬行,它要拼搏长大;野火烧尽了草,第二年接着又冒出芽苞。我知道,生命的课本中,讲述了许多人生哲理。

生命一如春水,它向远方流着,那里有它瑰丽的梦--------进长江,东入大海。而进入大海的路去那样艰辛苦和困难。礁石挡住了它的.去路,它拼搏着,奋勇前进。它冲过了坚硬的礁石,奋勇地向前冲着;它误入了泥泞的沼泽,沼泽贪婪地想将它擒拿,它一跃而起,战胜它,向前冲……最终,它才进入了大海。

生命如一朵花儿,在泥土中藏着,小虫要来咬它,它坚强地防卫着,钻出泥土后,它努力地向上开着。刚长出几片嫩嫩的叶子,就被一个淘气的孩子摘掉了。“不怕,现来……”终于,它开出了最美的花朵。

每个人都有一个宝贵的生命。生命,这个饱含真理的词语有太多太多珍贵的含意……

生命感悟作文400字 篇2

父亲曾对我说:“每个事物都有生命,每个生命都有风姿。”

两周前,我期盼已久的草莓丛终于结果了,我高兴得一蹦三尺高!我美美地打算着:放学回来后便摘来吃。好不容易熬到放学,我迫不及待来到草莓从前,正想摘草莓来吃,但,眼前的一幕让我惊呆了——几只麻雀正争先恐后地吃着一个个红彤彤的草莓!等我反应过来,察觉到我的到来的麻雀已如惊弓之鸟般一哄而散。草莓丛中,只剩半个绿中带红的草莓!“呜……”我好伤心呀,红彤彤的草莓梦彻底泡汤了!

我想:那半个草莓没两天肯定会慢慢腐烂,最后化作泥土,因此我不再理它了。但是,事实让我惊呆了!那半个草莓“伤口”结痂了,外表也越发地红了起来。这真是一个奇迹!想不到,半个草莓,虽然并不完整,但它没有向死亡低头,仍然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生命延续,这种强烈的求生欲让我感动。它居然有如此的气魄,如此的风姿!

微不足道的半个草莓都知道生命只有一次,好好地对待和珍惜,更何况是人呢?我们更应好好珍惜生命,好好描绘自己精彩人生,展现生命更美的风姿!

生命感悟作文400字 篇3

夜深了,我独自徘回在乡间的小路上,不经意间,小雨“滴滴答答”地降落地面,不久便形成了一个小水坑,童心未泯的我左踩一脚,右踩一脚,水坑中的水飞溅出来,我的火眼金睛有发现了一只五彩斑斓,迷失方向的蝴蝶,我兴高采烈地飞奔上前,蝴蝶也无奈,只好拼命往上飞。由于我从来没有抓住过蝴蝶,这强烈的好奇心驱使我,给予我一个信念:一定要抓住蝴蝶。

于是,我一个劲地追着蝴蝶,蝴蝶也拼命飞。似乎要逃出我的魔爪。突然,一滴豆大的雨点重重地打在那弱不禁风的蝴蝶身上,只听见“啪”的一声,蝴蝶像被敌军的大炮击中似的笔直的坠落在草丛中,因为他那独特的颜色和草丛那绿意央然大不相同,所以我很快就找到并提起它,可他并不因为我救了它而感谢我,它不停的扑腾着翅膀,试图从我手中逃脱,只见它翅膀一动一动的,挣扎着最后一口气也要自由。

我心中不禁感叹道:没想到在这弱肉强食的大自然中也会有这般的尊严,别看它是这么小的动物,可谓是“从虫小志气大,不放弃任何生的希望”

8.感悟生命-抒情作文400字 篇八

生命是冰山雪菊的不屈。梅花是一种耐寒的植物,在冰山中,有一种花,迎冷而生,它就是冰山雪菊。冰山雪菊生长在冰山中,那里冰雪不消融,常年来暴风雪,但对于冰山雪菊来说,那就是小菜一碟,根本不算什么大事。在那么恶劣的环境中,冰山雪菊都傲然挺立,多么坚强,不向困难低头,多么无所畏惧。

生命是在恶劣环境中的不屈不饶。在沙漠中仙人掌不屈向上,骆驼不屈不饶。骆驼能在没有一滴水的沙漠中,走几百米,几千米,几万米路。原来平时不起眼的骆驼,居然有这么顽强的生命力呀!真让我佩服!

生命,是一种勇气,也是一种坚持。大家都知道关于热爱生命的名人故事吧!但,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霍金。1963年,在霍金20岁得上了不治之症。是“肌萎缩侧索硬化症”,医生预测他最多只能活两年,但两年后,他凭着自己的不屈,在1973年发现了黑洞的蒸发性,后来成为卢卡斯的教授。他说:“一个人身体残疾了,决不能让精神也残疾了。”这就是生命!生命的意义在于坚持,在于勇敢的面对冷风冷雨。

9.感悟是写作的生命 篇九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从哪些方面引导学生的感悟呢?我觉得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悟文本,一是悟生活。

1.悟文本。教会学生从书本阅读中寻找作文的感悟

悟文本主要是悟语言,就是学生在阅读摘录过程中感受领悟作品的语言以及语言所蕴涵的思想文化,即在阅读中思考。高兴了,愤怒了,心领神会了,豁然开朗了……在阅读中产生的一切情绪的体验都是对文本的感悟。感悟的过程就是综合训练学生感受力、理解力和领悟力的过程。例如我们常说一本书,一篇文章很有文采。这里的“文采”就是指一般的作品要具有的三种妙处:有超乎寻常的深刻性即意采、优美性即词采、准确性即字采。当年鲁迅写了夏天的三种害虫(《夏三虫》),仅以跳蚤而论,如果要中学生以此写一篇文章,很可能只是骂跳蚤一番,大讲其可憎。而鲁迅却说了反话,说跳蚤和蚊子虽然都是吸血,但跳蚤有可爱之处,因为它吸血前后都是一言不发,不讲多余的虚言假语,如此来反衬某些既要害人又要自我美化的人犹为可恨,这就叫意采。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就要以课文为例,让学生学会这种剖析,以达到训练和培养感悟能力的目的。还要要求学生在大量的课外阅读后必需每隔一段时间对自己所积累的知识去反刍,反复地再去读、品、思,若有思想的火花产生就要随时记录,即便是阅读新的文本,也要在反复的阅读中边品味边思考,随时记录与作者思想碰撞产生的灵感。一般来说,学生只能做一些圈点的批注,因为他们的感悟还比较浅薄,还是零零碎碎的,作为教师不必急于求成,反而要多鼓励,引导他们做更深沉的思考。由此渐进,学生的思想在感悟中深刻,人格在感悟中升华,作文的能力也就在感悟中自然的萌芽提升。

2.悟生活。教会学生从生活的大教室捕捉作文的灵感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学生作文的思想、观点、感情及一切材料都属于生活。生活是本无字书,这部书博大精深。叶圣陶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

2.1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感悟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文学或学术工作通常总是渐渐使人离开那个所谓平淡无奇的社会方面的直接生活。可是这些方面却是生活的根本要素。一切灵感、道德、美感等等的生活根本在这基础上得到发展。”这一点,有必要对高中生给予引导,使之领会。

《荷花淀》是孙犁的代表作,基调清新明快,充满诗情画意。让人记忆犹深的是这样一段描写:“这女人编着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一大片,她好象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象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隆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花香。”在这里,作者将单调枯燥的劳动给诗话了。这“女人”仿佛成了一位仙女,生活在充满诱人清香的玉宇琼阁之中,从而衬托出人物洁白无暇的心灵之美。很多同学对这段描述有异议,认为残酷的抗日战争环境中怎么会有这样美的生活,这是否真实?为了帮助学生弄清生活真實和艺术真实的关系,我在教学中引用了文艺理论中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论述,了解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写作原则,引导学生弄懂了孙犁的作品是以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对真实的抗日生活的描写。

这种“化平淡为神奇”的艺术手法使学生了解了生活与艺术的关系。感悟生活的能力提高了,“美”的事物就从周记作文中表现了出来。从普通的同学交往中感悟出了友爱的珍贵;从不屑一顾的常规检查中感悟出了责任的意义;从师生磨擦的插曲中感悟出了“忘年交”的真诚……在组织“游津城”的活动中,同学们用发现美的眼睛重新去审视自己所生活的城市,竟油然而生出一种“恋”情。一位学生的作文这样写到:“清澈、碧绿的津河取代了龌龊、污黑的墙子河,墨带般地环绕在市区中,那么静,那么绿。像缎带轻绕连绵起伏的建筑物,正悠闲地欣赏着水中各自的倩影。若此时能乘一叶小舟,享受一下‘人在水中游的情景该多好。想着想着,我不禁飘飘然起来,真有几分‘我欲乘风归去的感受。”文章将自然与想象融洽地结合在一起,在真实的生活中感悟出一个令人神往的艺术境界。

2.2生活矛盾与立意新颖的感悟

高中学生从哲学中知道世间万物中无不包含着矛盾。契可夫说过:“我为你把这生活真实的,也就是艺术的写出来,你就会在那里看见你早先没看见过、没有留意到的东西、生活的反常,生活的矛盾。”

引导学生去发现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写出这种矛盾,使文章避免平铺直叙,而能生动感人。这就需要指导学生在观察和积累中增加思考和感悟的兴趣,调动起灵感思维,使文章立意新颖,且有深度;使中心主题高屋建瓴,发人深省。在一次叙写亲情内容的写作课上,大多数学生对至爱亲朋的关怀照顾,对身边无时无刻不享受到的关爱已有些麻木,甚至厌烦,因此觉得无从下笔。其实,琐碎的细节,家庭的冷暖正是构成生活矛盾的基本条件,平凡孕育着令人意外的惊异。

3.生活底蕴与情感态度的感悟

叶圣陶先生在《论写作教学》中指出:“写作的根源是发表的欲望。正如同说话一样,胸中有所积蓄,不吐不快。”当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情绪达到了比较丰满的程度,心中的写作欲望便逐渐萌动和强化,在成熟到呼之欲出的时刻,受到教师的恰当点拨,就不可抑制地产生了通过文字倾泄心绪的写作冲动。这样的写作,对学生有一种宣泄的快乐和轻松,而不是外来压力下的额外负担与沉重。如此从胸中流淌出来的作文,必然神满气足,情韵生动,激荡人心,是血肉生命转移为另一种具有高品味的生命存在形式。传统的作文教学过于强调行文的基本规范,注重谋篇的应试技法,着力结构的模式套路,久而久之,隔膜了学生对生活的感情,钝化了学生萌发生活思维的“触角”,以致制造出来的作文缺少灵性的跳动,看不见个性的张扬,使学生的情感态度偏离了真诚,无法观察到深蕴的生活真谛和本质。

罗丹曾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双眼睛就是人们在学习和生活中锻炼出来的感悟能力。只要我们引导学生用心去观察生活,引导学生积极地思考人生,引导学生深入地体验情感,那么,学生的感悟能力就一定会得到加强,他们就会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10.感悟生命-抒情作文400字 篇十

有一次,我在爷爷家用着锄头,毫无目的的挖着土:有时会挖出一些小虫子来,有时会挖出了一条条蚯蚓,可一不小心蚯蚓被挖成两截,但是,它还是在拼命地挣扎着,不停地往土里钻。这一刻,我明白了生命就是求生的信念。

一天,我在楼下散步突然一阵叽叽喳喳的叫声传来,我抬头一看,哦!原来是鸟妈妈在给小鸟们喂食,由于它们推推挤挤的,一只小鸟却挤下来了,我悄悄地走过去把它捧起,自言自语的说:“我养你,别害怕!”没想这到这只小鸟使劲地扑闪着翅膀,竟一下子飞走了,由此我明白了生命是逃跑的勇气。

在一个破旧的小木屋里有只勤劳的蜘蛛,它织了一张完整的网,却被屋外的大风吹破了,万万没想到它织好的网不过几分钟就被弄破了,但是蜘蛛并没有泄气。由此我明白了生命是勤劳地劳动。

11.有关生命的日记400字 篇十一

米歇潘讲过这样的一句名言:生命是一条艰险的峡谷,只有勇敢的人才能通过。在此次大地震中,涌现出一个个感人的故事。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是地震中的小英雄林浩,身为班长的他在废墟之下,组织同学们歌唱来鼓励自己,他用双手抛开了砖土,经过两个小时的艰难挣扎,小林浩爬出了废墟,救出了数十名同学。是什么让小林浩有如此的勇气和救人的精神呢?那就是一种不屈不饶、热爱生命的精神,要挽救更多的生命。

在废墟中,有一位伟大的母亲在极度狭小的空间双手抱着娃娃,保护着她,给及她奶水,正式她这种无私伟大的母爱,保住她的女儿生命,难而她却离女儿远去。在这位伟大的母亲身上,我们看到了生命的延续、、、、、、

12.感悟,语文学习的生命 篇十二

关键词:阅读教学;感悟;写作

依据新课改语文的教学目标和建构主义的学习理念,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知识的感悟、情感的感悟和道理的感悟是关系语文学习的关键。什么是感悟?所谓“感悟”,就是”感受“和”领悟“是学生调用自身的语言积淀,获取文本的信息,感受作家的创作的意图,并将所获取的信息交融到自己的生活和情感的世界中,从中获得情感的体验,甚至触发灵感和顿悟的行为过程。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学生感悟能力培养。离开了感悟,学生对外部知识、信息就不能很好地吸收、消化,就谈不上对文章的内容的深层次的理解。

如何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呢?

一、“读”中感悟

古人在长期的阅读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感悟的经验,其核心是注重读。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必须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诵读活动,让“读”成为课堂的主线。同时,还应加强对学生读的指导,从而让学生通过“读”感知课文的内容,通过“读”体会课文包涵的思想感情,通过“读”来品味、揣摩和理解语言的文字内涵,体会语言文字的表达方式和技巧。

通过比较阅读,让学生自觉地感悟。让学生学会联系旧知识进行感悟。知识是一个系统的完整的体系,新旧知识存在着一定的联系,课堂上教师利用旧知识有助于学生理解新知识,例如,在学习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悟苏词的豪放的风格,我让学生回忆前面所学的与之不同气象的婉约派的代表柳永的《雨霖铃》,并引用了一段记载中关于苏轼和一幕士的搭话:学士的词须关东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柳郎中词,须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让学生从鉴赏者的评价中,从旧知识的对比中进一步感悟苏词和柳词迥异的风格。也可以用同一人物的作品进行比较,如苏轼的豪放词和婉约词,李清照的豪放词和她的婉约词比较,让学生在同一人物身上感悟到不同风格的词。

人物角色的扮演,让学生的角色的语言行为中去感悟。例如上《罗密欧和朱丽叶》一文,让学生扮演戏剧中的的角色,从角色的语言,剧本注释的人物的行为和表情当中去领会人物的内心世界。同样是爱,帕里斯对朱丽叶也表现出深沉的爱,“我要用沉痛的热泪淋洒,和着香水浇灌你的芳坟,夜夜到你墓前散花哀泣,这一段相思啊永无消歇”,但朱丽叶为什么不会和帕里斯好呢?让学生感悟到因为爱是有基础的,爱是互相的,单方面再强烈的爱是没有用的,也是白费心机的。

二、“思”中感悟

感悟不仅要注重读,更要注重“思”。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启发、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学会在思索中感悟,因此教师应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精心设计问题。同时,学生带着问题去学,在思考中解决问题。

读而不思则罔,熟读精思子自知。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要对文章的关键地方要精心思考,对理解课文的内容,作者的情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夏衍写的《包身工》中有这样的一句话“看着这种饲养小姑娘牟利的制度”,作者为什么要用“饲养”这个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让学生感悟到作者把渔户养墨鸭的牟利的方法转到了人与人之间关系,揭露了包工头的狡诈和残忍,揭露了资本家不把包身工当人,表现了作者愤怒的心情,对包身工的不幸寄予深刻的同情。许多记叙类的文章的关键之处都值得这样让学生去感悟。

层层设置问题,让学生在不断的思考中去感悟。许多议论文就是按照问题来构思文章的,按照作者的写作思路,在课堂教学时设置问题,巧妙引导,感悟文章的内容。例如:朱光潜的美学名篇《情人眼里出西施》,教师就可以设置一系列的问题:美感指的是什么?什么叫做“美”呢?关于“美”有哪些学说呢?这些学说它们的错误在哪里呢?“我”与物有什么关系呢?“我”对物为什么会产生美感?什么是真正的美?美的定义是什么?让学生真正感悟到“美是心物交媾后产生的婴儿”。

三、“议”中感悟

在引导学生思考的同时,我们也要重视学生间的相互讨论,让学生在“议”中感悟。正所谓“水尝无华,相荡乃生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可见,在学习过程中,讨论以致争论是非常必要的,我在课堂上非常注重学生的“议”,几乎每节课都要开展讨论,在“议”中绝大多数学生都有长进。

在课文的细节上引发,让学生“议”,在“议”中感悟。比如,教学孙犁的散文《黄鹂》,其中有一个片断,写作者第四次看见黄鹂,那是在一个鸟市上。“黄鹂系在一根小木棍上,一会儿悬空吊着,一会儿被拉上来”,作者忽然觉得“它的焦黄的羽毛,它的嘴眼和爪子,都带有一种凄惨的神气”。当讲到这里,我便引导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既然作者对黄鹂怀有一种浓烈的喜爱之情,而且有十分同情黄鹂的处境,那为什么不从老头的手中买回来养着和放生呢?他的不买和与喜欢是不是矛盾呢?一石激起千层浪,问题提出以后,同学们便纷纷展开议论,最终有了各自不同的感悟。少数同学认为作者不是发自内心的喜爱,不然的话,为何不买,绝大多数学生还是认为“我”是喜爱黄鹂的,至于为什么不买,除了作者写到的“这种鸟是不能饲养的,它需要的天地太宽阔了”的原因外,有的人认为是“我”对那种行为的义愤,有的学生认为黄鹂饲养久了,失去了在自然环境中的生存能力,买回来放生反而是害了它,还有的认为黄鹂是美的化身,是美好事物的象征,就不应该卖来卖去,“我”出钱买了,那是对黄鹂的不尊重,虽然学生的答案不一致,但都有一定的道理。例如,教学《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一文时,就可以延伸出一个细节:如果不出现孙富这个人会怎么样?学生就“议”得激烈了,“议”得有味了。

一篇文章有多种解读,教师托出多种解读,引发学生“议”,在“议”中让学生感悟中心的多样性,不同人解读的多面性。例如教学莫泊桑的《项链》时,教师就例举五种对课文内容的理解:A、“小说尖锐地讽刺了虚荣心和追求享乐的思想”,课文编写者持这种观点,“预习提示”中也是这样表述的,这是一般认可的看法;B、小说尖锐地讽刺了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与追求享乐的思想;C、小说表现了小资产阶级地位的不稳定及对他们的这种尴尬处境的同情;D、小说表现了人生的无常、命运的无常;E、对女主人公的追求奢华生活遭到失败的不幸表示同情,对其以诚实劳动偿还债务的行为予以肯定,对主人公的虚荣心作了批评。教师问学生:“这五种理解在文本上都有根据吗?你赞同哪一种理解呢?”学生就“议”开了,纷纷地发表了自己的意见。这对学生培养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都有极大的帮助。

有意识地向课文外延伸,引出学生的“议”,在“议”中感悟人生,感悟生活。例如:上完课文《项链》之后,教师提出了一个这样一个问题,对玛蒂尔德来说,丢失项链是好事还是坏事?有的学生说是坏事,丢了那么大的财富,人家用了十年的辛劳才还清债务,能说是好事吗?有人说,丢了东西固然不好,但从另一面看,未必不是好事,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玛蒂尔德在没丢项链之前,做人不现实,通过这次经验教训之后,人变得现实了。学生的“议”已经感悟到生活了。

四、“写”中感悟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感悟是写作的灵魂。事实上,写作的实质就是用准确恰当的文字反映生活,感悟生活。要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必须把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作为切入点,勤于动笔,培养感悟。古人常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人们对生活的体验是越来越多了,但是由于疏于记录,也只限于记得事情的大概而已。详细经过、蕴含的哲理哪里还理得它呢,这就难以有什么感悟了。唯有勤于练笔,才可能引发人们的感悟力。如一个学生写《为她喝彩》,观察到一个行走的漂亮的姑娘不小心凉鞋破了,没有半点惊慌,没有半点迟疑,就拎起凉鞋大大方方地赤脚走在大街上。文章经过一番描述后,最后抒情议论:走自己的路,何必顾忌别人的眼光和评论。这最后的议论,是多么深刻的感悟呀,而感悟的来源却是一件非常细小的琐事。这种琐事,生活中多得很,只要做生活的有心人,何处没有感悟呢?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兼人文性的学科,往浅里说,是为各门学科的学习服务的,往深里说,是生命的教育,是人的慧根。我们教育的目的就是既让学生成人,又让学生成才。而成人是第一位的。好读书,读好书,书读好,是做人成人成才一生的事业,有字之外是无字的书,读好这两本书,就需要不断地加深感悟,感悟能力强了,慧根就成了。所以说,感悟,是学习语文的生命。

参考文献

[1]张守卫.传染语感于学生——浅谈阅读教学中的语感训练.

[2]谈永康.阅读教学中的感悟.

13.有关于生命的日记400字 篇十三

有一次,我在家里的院子中发现了一只小鸟。我让爷爷把它抓住,并把它关在一个空房间里。下午我去给那只鸟喂食时,发现那只鸟在天花板上飞着,试图逃离这个牢笼”。但这是不可能的,可是那只鸟一刻也不停止,继续拍打着翅膀,在天花板上飞。在那一瞬间,我突然感觉它好顽强啊!于是便让爷爷把它放了。

相信大家应该都听过霍金的故事吧|!霍金在21岁时不幸患上了肌肉萎缩的卢伽雷氏症,所以被锢在轮椅上,只有两根手可以动。1985年,因患肺炎做了穿气管手术,只能用语言合成器交流。但他还坚持物理研究,成为了伟大的物理学家。

许多残疾人,他们身处逆境却比那些身体健全的人活的更光彩有力,更有价值。如:海伦.凯勒虽然双目失明,但她热爱生活,珍惜生命。还有贝多芬虽然耳聋,但他坚持作曲,写出了许多有名的乐曲。

14.读书的感悟日记400字 篇十四

我最近读了鲁滨逊漂流记,我被鲁滨逊这种不安于现状、不被困难折服、勇于行动、勇于追求、不畏艰险的精神品质所深深打动。自己乘船经过惊心动魄的历险后,在一座荒岛上捡回了一条命,从无到有,所有都是自己用双手制造的:面包、葡萄园、睡觉的床……他把一座荒岛变成了自己的家园,这种独立能力和动手能力值得大家敬佩。

从7月1日到7月10日妈妈每天下午1点至2点送我去游泳,游泳第一天妈妈教我怎样去更衣室,怎样在更衣室找到自己的衣柜,怎样从更衣室到游泳池……第二天,一切都是我自己搞定,爸爸只负责接送。我拿着手环来到更衣室,手忙脚乱中掏出自己的游泳衣、泳帽、夹拖和毛巾。我照着昨天妈妈教我的方法小心翼翼地把头发盘好,为了游泳我还特意剪了短头发。哗啦,我一个没小心包里的洗发露、润肤露一个接着一个地滚了出来,我急得满头大汗慌慌张张地全部换好那好似一辈子都换不完、整理不完的东西。我突然想到开衣柜的钥匙找不到了:糟了!被我锁在衣柜里了!·我忙去问工作人员重新开了柜子。再一看时间,已经一点五十五分了,再不去要迟到了。经过独立第一天“乱糟糟”的洗礼,我在接下来的几天中熟能生巧,爸爸妈妈平时在家可真不容易,我要多帮着他们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另外,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我已经会游泳啦!

我们现在都是爸爸妈妈的掌上明珠,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也不用做一点点家务活,不是那些同学养成了习惯,是养成了一颗依赖大人的心,不会独立自主,我们现在就要培养这个好习惯,不要依赖大人,因为独立自主也是一种本领。总有一天我们要长大、我们要高飞,要独自面对这个社会,面对形形色色的人、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

15.底层生命意义的感悟与追问 篇十五

2012年,在姜贻斌先生“十年磨一剑”的长篇小说力作《火鲤鱼》出版之际,我们有幸采访到姜贻斌先生。

刘:每个作家都有一个较为独特的切入生活的视角,而这个视角本身就与作家的生平经历和人生思考有着密切的联系。您幼年、少年和青年时期有煤矿生活经历,曾经待过业、当过知青、做过矿工、在窑山中学教过书,可以说早些年您的生活一直都是贴近于劳动人民阶层的。可不可以谈谈这些人生经历对您的文学创作有哪些影响?

姜:好的。确实,生活给了我很多的磨砺,但是也是从这些经历中我慢慢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对于我个人而言,这就类似于蚌和珍珠的关系。我出生九个月就随父母来到湘中的一个煤矿,煤矿与农村是混在一起的,所以,我不仅认识很多煤矿的人,而且还认识很多农村的人,至今我还能叫出他们的名字。文革时,我读初中,父母由于出身地主,挨批斗,被关进牛棚,这对那时候的我来说可以说是对心灵伤害的事情,到现在我还是记忆犹深。在这种成长的过程中,我认识了善良的人,也见识到了什么是凶恶,他们让我过早地尝到了世态炎凉以及人间真情。在读书的时候,因为那个时代的影响,学校对于我“这类人”的态度也比较严酷。有时候觉得自己就像是一个垃圾,被学校甩来甩去,随心安排,以至于在42年之后的一次初中同学会上,我居然不能确定自己到底是哪个班的。同学们说是九班的,我说我既在七班读过,还在十二班读过。初中毕业后,别的同学升高中,或进县办工厂,我“这类人”就去焦场劳动,每天挑着百多斤的焦炭上汽车。后来,我就下乡去了,饥饿和沉重的劳动,让我在心灵上和身体上都受到了更多的磨砺。而且,无论在煤矿还是下乡,我都是被人们歧视的,所以,很痛苦,也很孤独。当然,也不乏好心人,给予一点精神上的安抚。两年半之后,我被招到煤矿挖煤,眼看着一些工友死于事故之中,这给我的震撼很大,感到生命的无常与脆弱。后来,我去窑山子弟学校教书。基本上这就是我早期的生活经历。

至于写作,是很早就开始了。在乡下时,我就开始尝试自己写一些东西。但是那时候,没有什么书看,写作更多上是为了打发时间,没有什么理论基础,更多的是自己摸索,写出来的东西比较粗浅。我离开乡村时,把那些完全不成形的“探索”全部都烧掉了。不过,我并不否定那个时候的“乱写”,它们是我完全发自内心的一种抒发与倾诉,它至少锻炼了我的写作意志,成为我把写作当成一生的职业的一个动力和保证。我被招到煤矿后,读书还是不很方便,但是我却坚定了一直写作的决心,开始进一步的创作探索。我从身边的经历入手,写那些我所熟悉的小人物,通过描绘他们的生活,来探索一种艺术上的创作。而当后来我终于拥有了读书的机会,我才补上了写作理论知识的空缺,明白了写作的真正意义,对写作的认识渐渐上升到理性的高度。

可以说,我的早期人生经历对我的写作影响是很大的,一是给了我许许多多熟悉的人,二是给了我一片熟悉的土地,这给予了我丰富的写作资源。即使我现在把这些熟悉的人都写完了,但只要写那片土地,更多的想象出来的人物,一样会出现在我的笔下。

刘:“真正的文学都是从对存在的追问中开始的”,您之前的作品中,《女人草》、《女人不回头》等展示了浸透文化弱质的个体人性之间的冲突;《窑祭》、《鬼哭凹》等着力揭示人物在生存困境中“邪恶的智慧和相互之间对心灵的伤害”。有的评论说您是在寻根文学落潮和新潮小说兴起的夹缝中,双重接受了文化意识和开放观念,从而使您的作品产生了一种深层次的对“存在的追问”,您是如何看待这种观点的?

姜:从现代意义上来说,文学的独特价值和魅力,恰恰在于孕育文学的群体中,比如宗教,语言,风俗,历史,游戏等等,组成了文学的复合组织。而我只是运用自己的全部体验来试图表述历史和文化的连续性,所以,我不太想自以为是地告诉别人文学代表什么和蕴含着怎样的意义。总之,梦魇一样的生命悲剧,以及生生死死的不可知,总是孤独地走在我们的前面,每个写作者的那种人生的痛切的体验和对民族历史的深刻认识,就是读完作品之后的最好的文学注释的哲学注脚。

刘:有的观点认为,您小说世界的人格原型和行为动机,明显存在着儒道两家思想的影响,而表现通常为儒道两家思想的“异化”,尤其是血亲伦理观念和道德观念。您擅于把握文化、自然和人三者之间相互创造被创造的统一关系,而使您的小说具有强烈的文化批判意识。如《牛癫子》中的牛癫子发癫时,人们心安理得地把他戏弄到奄奄一息,人与人应该具备的和谐关系让位于冷酷的摧残,而当男主人公恢复正常状态,以堂堂正正的人的真实面目出现在失重的群体面前时,可怕的群体竟拒绝接纳他,认为应该送这个正常人进精神病院。这种价值的颠倒和颠倒的价值,本身就是一个异化了的人文环境。您是如何理解这种观点的?在您的《火鲤鱼》中,是否也有这种儒道两家思想“异化”现象的存在,您的文化批判主要的对象是什么?

姜:肯定是由于有一个异化的人文环境,才会出现像牛癫子这类人物的悲剧,其实,更加悲哀的是那个可怕的群体。在这种情境之下,人失去了生活的信心和人成为“人“的自豪感,缺乏人性、没有意义的世界摧毁了人的基本信念,人类与社会始终处于分离状态和对抗关系,这当然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在我笔下的这一个特定的地域,千百年来的封闭落后愚昧,使人们对儒家思想的接受仅仅局限于“克己”的依附人群这一点上。其实,他们既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雄心壮志,也失去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伟丈夫精神,生存的目的成为生存本身,使他们的“克己”以“顺俗”,或者只为了满足现实功利性的需求。再者,与儒家文化的命运一样,道家文化在窑山也已完全异化。道家最讲究精神自由解放,情感升华的实现,而窑山人离这种东西已是十万八千里。应当说,儒道对黑土地的影响也是取一种互补的形式,人们在生存整体取向上是儒家的(依附人群),在生存手段上是道家的(知白守黑)。但是,由于依附人群是严峻自然环境和沉重的现实景观的双重挤压下的无奈选择,而道家智慧也不过是生命的原始冲动和本能情欲宣泄排解的一个不是攻击性的出口,因而,儒道在黑土地上的互补,也失去了儒道互补本来意义上的那种自主性和独立性。我在《火鲤鱼》中是有这种异化现象存在的。至于我的文化批判主要的对象,我想,在我上面所说的这些话里面,应该是很清楚的了。

刘:乡土文学中的每个作家都有一个可以作为自己依托的平台,像沈从文之于湘西,刘绍堂之于运河,贾平凹之于商州一般,而您的作品似乎一直依托于邵阳这片土地,把您的创作视线投向邵阳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的普通老百姓。而您对于这方土地的文学创作又有两个独特性。一个是一直把“卑微者”的小人物作为您创作的人物对象,比如您早期创作的《元八》、《稀奇》、《路大》、《三成》、《吕夫子》等“窑山风情录”,创作了一系列的关注于小人物生存状态的作品;另一个就是您的作品一直注意“整生性”,就是描绘的不是单独的个体而是这个地域范围内整体的人物特征。就如“窑山风情录”,将基本情节不联系的篇章相组合,却将整部作品相整合从而展示了窑山人物画像群。这种小人物与“整生性”的创作手法在您的新作《火鲤鱼》中也有所体现,我想请您谈谈您在文学创作中,是如何看待这两个创作视角的,又如何将这两个视角完美整合的,您在这个过程中的文学思考和深意是怎样的。

姜:我生活的那片土地,积泽着千古文明,同时又漂泊着千古阴魂,我想写的就是一个个生灵卑微的生存状态和无奈的智慧,试图掀开人物内心隐秘无告的悲哀和不幸。像元八和稀奇这类人物的身上,就闪现了古老东方的智慧,这种智慧是弱者苟活的本领,它本身包容了多少隐秘的无奈,以及悲剧的前提。这些小人物无论怎么强大,都不能比他们所寄存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强大,所以,他们如果不觉悟,将会在生活面前碰得头破血流。比如稀奇他的全部智慧都用来观察众人的目色表情、捉摸众人好恶迎拒之上,完完全全把自己改造成合乎那帮庸人趣味的人。如果站在远远的地方,人们当然会觉得稀奇这种活法是病态的、自虐的、扭曲自己本性的、虚伪的、非人道的。这些对于稀奇们的指责都没有错,但是,都不适合于指导稀奇们的生活。对于这些人物来说,首要的不是什么人格人性人情的样样健全,而是怎么守住那份安闲的好不容易得来的小小的天伦之乐,这是一种无奈的悲凉,却是一种明智的选择。总之,在卑微者的需求系列中,自我保护总是要排在自我膨胀的前面。这是一种在很小的前提之下所玩出的绝技。这也是一种不容易站稳的人本的立场、一种艰难的人道的精神。而在一个普通自虐自残自损自抑,以相互迎合从而相互扶携相互利用的群集里,最为人道的做法也是最不人道的。所以,从社会历史的观点来观照,众多各体的自残自虐和安命守弱,势必在整体上形成社会活力的疲乏和历史的停滞,历史总是以自己的脚踩自己的手,又以自己的手来绑自己的脚。我虽然写的是窑山人物,而评家和读者说,这些人物并不止于窑山,说他们具有丰富的令人想象的内涵。我想,这也许是我自己对生活的思考吧,尽量让这些人物具有丰富性,让他们跳出窑山这个逼仄的天地,让他们得到更多读者的认同。我想,这大概是由于生活和文化环境造成的吧。

刘:邵阳地区文学的地域性有鲜明的特征。两千多年来,武冈的先民因驱鬼逐疾的祭祀与巫舞巫歌的浸染,地域的山光水色与民俗风情的滋润,长期不断的瑶、苗少数民族的纷争和湘、黔、桂边域上的政治与军事的矛盾冲突,形成了这一代文学的质朴明亮的纪实性、神秘骠悍的传奇性、缠绵悲壮的抒情性的地方特色。您认为这种地域文学特征对您的创作是否有影响?您的《火鲤鱼》中大量充斥着宿命论、时间空间的错位以及大量的幻想性写作,与这种具有典型巫文化的地域文化传统是否有什么承续关系?请谈谈您的感受。

姜:家乡的一切都是我们的写作之源,其影响是无可置疑的。驱鬼逐疾的祭祀或是传奇性的神秘的故事,我从小就听到很多,我不仅在过去的小说中写了,在这部小说中也写了。比如,我在这部小说中写一个水师在夜里悄悄地来给我父亲治伤,为什么要悄悄地来呢?不敢啊。我父亲是被造反派打伤的,医院不敢接受,再者,水师在当时说来是个迷信的东西,哪里敢明目张胆地来呢?当时,这个水师往我父亲的伤处喷一口水,再拿出牛屎般的草药敷上,治疗完毕,不久,伤痛愈好。这是我亲眼所见的,是很神奇的。其实,我母亲还见过更厉害的水师。有一个双腿不能站立的人,在医院治不好,便求水师治疗。水师叫人搬来一块大石头,再借来一把斧子,叫病者不要害怕,然后,将病人的双腿放在石头上。这时,只见水师挥起斧子狠狠地一顿乱砸,听得见骨头碎裂的声音,当时,病人痛得大叫,水师却不管不顾,然后,丢下斧子,拖起病人在坪里飞快地转了三个圈子,这时,听见水师大吼一声,站起来。病人不相信,迟疑不决地果真站起来了。你说神不神奇?还有,在小说的结尾,我二哥给我说过的那个神奇的故事,说是一个小孩子去买盐,半天也不见他回家,他娘焦急了,去合作社寻找,人家说你小孩子早就买了盐回家的。后来,却再也找不到了。以至几十年后,小孩子竟然回来了,人是长大了,衣服却还是当时的衣服,手里居然还拿着一包盐。还有,窑山的工人是最怕听见麂子叫的,说一旦有麂子叫,必出事故无疑,并且时有验证。所以,这些东西让我感到很是神秘,人世间是有许多无法解释的东西。总而言之,这些充满地方色彩的传奇故事或风俗民情,对我的小说是有很大的影响的,它们浸润在我小说创作的过程中,也可以从我小说的情节、结构中找到它们的痕迹。

刘:《火鲤鱼》这部小说有一个特点,就是幻想现实主义写作。就是在写作的过程中您加入了很多在您的幻想和想象中发生的情节,与客观发生的情节相互交织。这种写法很特别,是在现实主义文学创作中加入了意识流等现代主义的写作手法,这也算是一种现实主义现代主义文学的融合创作。您认为这是对于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一种发展和创新吗?请谈谈您的创作感受。

姜:你提出的幻想性写作,我很赞同。我可能在小说中采用了这些个写法。所以,有时候,在写这部小说的过程中,连我自己也搞不清写的是真的还是假的了,真是有点物我两忘的感觉。哈哈。比如说,其中写姓肖的朋友把“我”拉到他的别墅,说是让“我”跟多年不见的满妹见面,其实,“我”见到的这个所谓的满妹时,她仍然说着满妹的话,做着满妹的事,人却是那样的年轻,这可能吗?而当“我”沮丧地出来之后告诉姓肖的朋友时,他说哪有这种事情,并大发雷霆,以为“我”跟他的女朋友上床了,以致他的女朋友把“我”大骂一顿。还有,当写到有一天满妹子终于出现在“我”的面前时,我还以为是真的事情出现了。其实,这都是我的一种幻觉或幻想罢了,这个奇妙的感觉让我惊讶和喜出望外。

我记得程永新几年前曾经提倡幻想性写作。我个人认为,小说是有无限的可能性的,我也希望小说能写得有虚有实。你也看过的我的第一部长篇《左邻右舍》,有评家说是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是一部文化寓言小说。而在《火鲤鱼》中,我可能写得更富有随意性,把幻想推测和想象都用上去了,试图造成一个陌生化的阅读效果。更重要的是,我在这种写作中尝到了写作的快乐,把各种写作的元素相结合,试图能够创作出新的东西,也让写作呈现一种看似随心所欲的感觉。至于你所说的这是不是对于现实主义文学创作是一种发展或创新,我不敢妄加评论,其实,我的想法是很简单的,那就是努力写出不同的东西来,至于是不是达到了,我不知道。

刘:您的这本书中有很多象征性的手法运用。比如书名“火鲤鱼”就是贯穿文章始终的一个象征性意象。在小说中,“火鲤鱼”像是一个传说,又是贴近乡村生活的一个希望。乐伢子想抓条火鲤鱼送到王老师坟前,以消减内心的愧疚,并祈望这位因失手杀人被处死刑的人来世幸福,伞把想抓到火鲤鱼献给三妹,以实现自己的承诺,可结果是,乐伢子为此郁郁而终,伞把也在邵水河里丢了老命。“火鲤鱼”是个希望,却也如诅咒一般,抓不到,连生命都失去了,而即使是丢失了性命,却仍然想要得到火鲤鱼。您是如何看待“火鲤鱼”这一意象的象征意义的,您对于这个意象的塑造有什么特殊用意?

姜:马斯洛理论把人的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由此看来,在过去的岁月中,中国社会底层人民对幸福的需求,其实是很低层次的,从某种意义而言也是十分可怜的。能吃国家粮是幸福,有户口也是幸福,有工作也是幸福等等。在某个特殊的年代,有一口饭吃就是幸福,婚姻呢,则不管是否满意,成个家能够传宗接代就行了。所以说,他们所谓的浪漫和期盼,到头来,由于种种制约,全部化为一滩悲伤的泪水。至于更高层次的需求,那就是一种奢望甚至是无法想象的东西。但是,每个人的存在都不是虚妄的,都是承载着一定的希望和追求的,无论他们的人生是否能圆满完成他们的梦想,生命起码为梦想而放过光彩。所以,正如你所说的,我小说中的“火鲤鱼”仅仅是一个象征性的道具,是一个很虚的东西,正因为很虚,才能够为人们提供一个足够广阔的空间,使人产生许多的联想和想象。其实,“火鲤鱼”这个意象是很明显的,也是有着延伸意义的。可以说,火鲤鱼统领本书,统领人物的命运。其实,它只不过是一个民间传说而已,说是能够抓住它的人会获得幸福。而小说中的人物,追求爱情的也罢,以求忏悔的也罢,寻找工作的也罢,都没有逃脱生活的磨难。所以,它只是人物期望幸福的一个东西,只是一个希望而已。我也希望他们得到,可是,他们能够得到吗?

刘:《火鲤鱼》整本书的结构很有特色。在形式上,你是采用二十四个节气来写的,小说的上部是按节气的顺序来写,下部却是逆顺序来写的,上下两部标题连起来给人一种“四季轮回”、“人生轮回”的感受,每个节气都写一个人物,每个人物的情节也都相隔开来,给人以错落有致又不失连续性的感觉。您这样安排书的结构有什么深意吗?

姜:有什么深意不敢说,只是想写出有点特色的东西来,不论是形式上还是结构上,这种形式也可以算是我文学探索的一个尝试吧。其实,我已经说过,我写这部小说是很有随意性的,就像你说的二十四节气啦,顺序或逆顺序啦,每个节气写一个人物啦,都是写着写着才想起来的,然后,再加上去的。由此可见,我写东西的随意性,或者说游戏性。当然,你如果觉得这有四季轮回或人生轮回的感觉,可以说是与我后来渐渐形成的想法是相吻合的。其实,我的初衷不过是想尝试打破传统的写法,所以,采取了这种形式。我个人觉得,外国作家对艺术探索和追求的勇气很令人佩服,比如说,英国女作家多丽丝·莱辛的《金色笔记》,其叙述手法已有别于现代主义所强调的意识流,全书不分章节,由一个故事和五本笔记构成,女主角叫安娜。故事似乎是相互连贯的,但莱辛将它分为五部分,每部分之间依次插入黑、红、黄、蓝四种笔记。这给读者带来了新的审美情趣。外国作家在艺术上有所追求的有很多,在此不一一列举。所以,我在《火鲤鱼》中,采用四季的交替,也反衬出人生的短暂。自然是永恒的,人类呢?在历史的长河中,生命则是十分短暂的,的确有一种哀伤的东西在里面。说实话,我写东西历来是没有完整的构思的,包括我以前的小说。刚开始学写作时,我还有某个构思的,后来,我写作的状态就像民间所说的,“草鞋没样,边打边像”。这种写法,我一是享受到了想象的快乐,二是体会到了向想象挑战的刺激,三是品尝到了经验的甜头,有一种随心所欲的感觉。你刚才所说的小说的这些形式啊结构啊什么的,其实,这我都是半路上才想起来的,包括那些民歌童谣情歌之类,也是后来才加上去的。所以,我写小说都是修修补补的,简直像个乡村的补锅匠,这里需要补一下,就补一下,那里需要补一下,又补一下。我在这个修补的过程中,很愉悦,因为我把这个作品慢慢地完善起来了,争取达到自己理想的地步吧。至于每个人物是隔开来写的,其实,也是写着写着忽然想起来的。是的,既要打破别人的老套路,那又怎么办呢?就只有换一种写法。所以,就写成这个样子了。

刘:还有,小说的时空跳跃性很大,读这本小说的时候,我有一种感觉,就像是一个错落的蒙太奇展示。小说的时间跨度几乎是半个世纪,这其间,我们经历过好些特殊的年代,如土改,大跃进,苦日子,文革,等等。您并没有把这些时期按照时间段的顺序陈列在读者面前,而是把这些特殊年代彼此割裂开来,通过时代与人物的命运相结合等方式错落有致地展示给读者。这确实是一种“功夫在诗外”的写技,将时代赋予人物的印迹与时代特点联系起来,是时代与人物更有一种深层的紧密联系。更给人以深思性与反思性。您是如何想到这样跨越时空安排来进行小说创作,又是如何看待这种小说时空叙述技巧的?

姜:关于这一点,我也并不是有意而为之的,只不过是写到某个人物时,便把时代背景拿出来展示而已。其实,写半个多世纪以来的这段历史,已经有很多作家都写过了,我的中短篇也写过不少。至于我写长篇来反映这段历史,这是我的第一次尝试。我以前的长篇《左邻右舍》,那是写民族劣根性的一个文化寓言小说。这个不是。这个是写非常现实的生活,写过去和现在,只不过是在艺术上试图有所想法而已。至于如何想到这种跨越时空安排来进行小说创作的,我是这样想的,就是不想写得太死板,比如像人家那样按时空顺序来写那些特殊的年代,我要试图打破这种套路,给读者以一种新的阅读效果。

刘:在小说的叙事过程中,您采用了第一人称和多种人称相互交错的叙述手法。小说主要是以“我”为主要的叙述对象,拉近故事和读者之间的距离;但是,又穿插着不同人称的多角度叙述手段,以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帮助读者理解。请您谈谈您在《火鲤鱼》小说叙事技巧上的独特安排。

姜:说不上是独特的安排吧。其实,第一人称是有它的局限性的,第三人称全知全觉,也是不合适我这个小说叙事的。所以,我想打破这种叙事方式,让不同人称的人物自己站出来说话,有时包括他们的潜意识。我觉得,这样是不是能够更好地挖掘出人物的内心世界,是不是在叙事方式上有点新鲜的感觉呢?不过,我以为这样来写,不至于落于老套和枯燥或单调吧,而且更能够直指人物的心理深处,让人物自己出来倾诉内心的痛苦和欢乐。比如说,三国的老婆出走了,他却固执地认为女人的肚子里面有他的种子,所以,他苦苦地寻找,当然是无功而返。后来,我还特意安排他和儿子有一大段的对话。其实,这是莫明其妙的,是根本不存在的,因为他根本就没有儿子。这只是他内心的隐痛和希望而已。你想想,这个人物最后只剩下他一个人了,又是个瞎子,孤苦一人,你说他跟谁说话呢?哦,那就安排他跟想象中的儿子对话吧。

刘:您小说的语言一致被认为是诗意的、感性的,写实、象征、寓言、讽喻等元素有机结合。这从您早期的《左邻右舍》等小说中也能够发现。在《火鲤鱼》中,您的写作语言仍然独具特色,充满诗意与感性,用一种悲悯的笔端刻画小说中的人物,饱含深情地描绘小说中的情节。而且您在这篇小说的创作中也加入了方言的写作。您认为这种语言写作方式的优势在哪里,请谈谈您对自己语言风格的看法。

姜:对于语言,我还是比较注意的,尽量修炼到有自己的语言个性。所以,这也是我磨了多年的一个原因。朋友们说,还是因为我对那片山水太熟悉的缘故,我想,应该是的吧。说到语言,我要说到汪曾祺,他一辈子是写短篇的,最长的小说《大淖纪事》,也只不过是一万八千字左右,为什么他能在当代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这不能不让我们思考的,这主要是因为他的语言。语言是最起码的一关,这一关过不去,是绝对不行的。当然,还有他把小说散文化了。还有,方言的运用一直是我的偏爱,我以为方言的优势在于能够把描写的对象(包括人物和环境),淋漓尽致地刻画出来,能够凸现地方特色。比方说,我家乡说女子漂亮,不说漂亮,说乖态。我就觉得这两个字比漂亮有意思多了,漂亮用得太滥了,而乖态就很生动和新鲜,读者又不至于读不懂。还有,做爱不叫做爱,叫半榫子,这是多么的形象和生动。总之,我尽量对自己的语言做到有节制,具有诗意和张力。

刘:您说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情绪以及爱好,这是无疑的。望着别人生活得丰富多彩,有滋有味,我很欣赏,但我喜欢与宁静在一起,即使是一辈子”,这是您的人生态度,也是您创作的动力和保证。这本小说您用了整整十年来进行创作,我想这一定是一个既漫长又艰难的过程。在访谈的最后,可不可以与大家分享一下您对于这部小说创作的感受?

姜:说是写了十年,其实就是修修改改的过程而已,并不是说这十年我都花在它的身上,纯属时间上的巧合而已。其实,在这其间,我还写了许多的中短篇。还有,这部小说本来有四十万字,改着改着,成三十万了。我写东西都没有提纲之类,我喜欢随性而为,这是我喜欢的写作方式。刚才你所说的所谓形式和结构,我都是边写边加上去的,并不存在开始就设置它们。当然,最后把稿子发给编辑时,我心里一下子就空掉了,惆怅无比。

上一篇:社区打非治违活动总结下一篇:高考满分作文:常存忧患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