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基础教学论文:运用SMART原则设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目标(精选12篇)
1.计算机基础教学论文:运用SMART原则设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目标 篇一
《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技工学校公共基础课,也是学生学习计算机系统知识的入门课程,具体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机网络基本知识、数据安全常识;windows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和word、excel、powerpoint的基本用法等等,其基础性、实用性、操作性很强,因此,大多章节都很具有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特点和条件。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具体运用
1、根据学生特点,设计教学任务模块
“任务”的设计非常重要,它是教学过程中的核心,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成败。任务驱动教学要求教师在课前要对教学目标进行教学分析,也就是把本次课的知识点和技能培养划分为一个个需要解决完成的任务模块,再将知识点和技能目标巧妙地融合于设定的任务当中,通过设定若干个任务模块来实现总的教学目的。因此,“任务”设计应考虑以下几个问题:①要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要求设计任务案例,案例必须典型并能涵盖课程的相关知识点,比如在word中任务重点是设计图文混排,常见的文档制作,而学习excel主要任务是突出数据处理、自动填充和图表统计功能。②任务的设置应更多的考虑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应该注意难度不要超出技校学生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故在设计任务案例时,应选择叙述简洁、条理清晰、明白易懂的案例。③设计任务时要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使学生有发挥创造能力的机会。
2、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完成任务的兴趣
据笔者在教学中的了解,技校学生对学习的兴趣点比较低,特别是计算机基础课程,他们总认为自己已经能够运用自如,不用再多加学习。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引入任务驱动教学法一定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兴趣,以求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如笔者在讲授本课程第四章excel电子表格数据处理部份的内容时,创设情景为段考结束后如何帮助老师用excel制作和统计本班的段考成绩。为此我设计了一个“xx班段考成绩统计表”作为学习任务,任务内容的其中一个子任务要求如下:
任务名称:xx班段考成绩统计表
任务目的1:输入本班段考成绩数据,根据要求运用函数计算公式进行数据处理
子任务1:1.求各科目成绩总分、平均分:分别用sum、average函数实现(相对引用)。2.求单科成绩的最高分和最低分:用max、min函数实现(相对引用)。3.求各科目实际参加考试的学生人数:用count函数实现(相对引用)。4.按总分成绩排名:用rank函数实现(绝对引用)。5.评优等级:平均分为90分以上的同学显示“优”、80分-90分之间显示“良”、60分-80分之间显示“中”、60分以下显示“差”,用if函数实现(相对引用)。
该子任务有以下特点:(1)该子任务与学生感兴趣的成绩统计息息相关,故学生有很大的参与热情。(2)该子任务用到了教学内容的大部分函数,又用到相对引用、绝对引用、拖动柄等已学知识,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在讲授word时,创设情景为:如果你参加学校学生会成员竞选,如何利用word制作图文并茂的个人宣传材料,授课前先给学生展示一个完整作品,从文件的页面设置、页眉页脚、文档格式化中“字体”对话框、“段落”对话框,图文混排中的艺术字、文本框、图片插入、首字下沉、边框底纹、分栏、背景、表格制作等所有内容均涉及到,然后再每节课从中选择一个子任务,依次讲解各个知识点和操作。比如讲授艺术字、文本框、图片插入及编辑、图文混排的使用这一节课,笔者按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将要讲的内容设计成“个人简介”这一具体的子任务,通过讲解如何制作“个人简介”让学生掌握教学内容。首先,教师演示备课时做好的`个人简介,告诉学生哪部分是艺术字,哪部分是文本框或自选图形,让学生对艺术字、文本框等概念有了直观的认识,然后再讲如何插入、修饰美化等具体操作方法。这样教学,学生容易理解,学得快、记得牢,不论教师教还是学生学,整个教学过程都显得条理清楚、层次分明、顺理成章、轻松自如。
3、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意识和创新意识
教师要站在创造的角度,引导学生建立创造性思维。“任务驱动”教学法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划分,然后再按照内在逻辑关系分解成相互联系的子任务,即形成具有一定层次结构的问题网络,让学生在独立观察、多角度想问题、思考和练习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去探求知识,使学生成为探索知识和发现知识规律的主人,从而促进学生的创新意识。
如在电子表格excel教学中讲完“筛选”内容后,学生已经掌握了自动筛选子任务和高级筛选子任务的功能。在数据库中完成“查找工资大于1500且性别为女”的任务时,有的学生提出既可用自动筛选来完成,也可用高级筛选来完成;有的判定,如果要完成“查找工资大于1500或者性别为女”的任务时,就只能用高级筛选来完成。这就充分反映出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巧妙地、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4、实行班内分层,强化分组合作
由于技校学生文化参差不齐,计算机基础也有很大的差异,因此要做到因材施教,优化教学过程,就可采用分层教学法。具体做法是依据学生的原有计算机基础,将班内学生按一定比例分为a、b、c三层,a层为成绩优秀的学生,b层为中等的学生,c层为基础差的学生。然后成立多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由成绩优秀的a层学生担任组长,安排2-3名c层学生,其余为b层学生。在计算机实训中心或一体化计算机教室内按小组安排座位,同一组的学生坐在一起,以便于讨论、合作。老师在授课时,以c层为教学起点,重点面向b层,同时准备好1-2个具有一定难度的任务案例供a层学生练习。“三人行必有我师”,实践证明: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来完成任务,将会更好补充学生知识结构的缺陷,完善他们问题解决的技巧与方法。而实施分层合作教学模式,在学习小组中同学间可取长补短,既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也弥补了教师个别指导时间不够的问题。
二、学习效果评价是任务驱动教学法的重要环节
根据教学效果对教学进行评价是技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引入任务驱动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针对每个学生任务完成的情况,围绕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培养目标,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任务评价可以在全班进行,实践中发现学生其实相当在意自己所做作品的展示,当学生得知自己的作品将会在全班同学面前评析时,学生往往会投入更大的热情去完成。另外,学生每独立完成一项任务,都会获得一定的成就感,这时教师的及时表扬与鼓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学习兴趣,增强自信,使其在不断建构与完善自己知识结构的同时,也提高了对自身的认识与评价,让学生在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下不断学习、不断进步。
三、任务驱动教学法需要注意的问题
1、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引入任务驱动教学法时,一定要适时加强教师的主导作用。技校学生精力充沛、思维活跃、独立性很强,但在一定程度上缺乏自控能力。因此,在教学任务下达之后,教师一定要进行适度调控和指导。
2、在教学过程中,要随时注意让学生积累相关的知识和经验,特别是学习的开始阶段。比如,窗口组成的相同之处、对象的选择方法、快捷菜单的弹出等,为以后进行任务驱动教学打下基础。
3、并不是每堂课都适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基本概念、基本操作等就不适宜使用任务驱动教学,如计算机硬件的组成、病毒防范、操作系统、鼠标操作、资源管理器窗口组成、文件的有关操作、文字输入、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等有关内容的教学建议采用传统的讲授教学法。而无论采取何种教学法,都应在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第一学期进行中英文打字的强化训练,当然打字速度可视专业的不同作出相应的调整。
参考文献:
[1]张光恒计算机应用基础.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2]陈宇技能振兴:战略与技术.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3]张治坪“任务驱动法”在《计算机基础操作》教学中的应用[j].西北职教,2009(2)。
2.计算机基础教学论文:运用SMART原则设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目标 篇二
2006年6月,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中指出:“计算机基础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更好地利用计算机去解决专业领域中的问题及日常事务问题。因此,在课程设置与建设中,要充分体现教学内容在训练和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方面的意图,尤其是通过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自己体验和领悟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并通过应用进一步加深对有关概念的理解和技术的掌握”[1]。可见培养学生掌握计算机实用知识和操作技能是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根本任务。在高等院校中采用“目标驱动教学法”有利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实践中培养学生注重掌握方法的意识和创新意识,也是实现教育部及我校人才培养目标所大力倡导的加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建设,加速培养“实践能力强,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1 目标驱动教学法
自从1959年美国IBM公司研制成功的第一个CAI系统至今,计算机教育应用的理论基础一共有过三次大的演变。第一次是以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作为理论基础,时间是20世纪60年代初至70年代末,这是计算机教育应用的初级阶段。第二次是以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作为理论基础,时间是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这是计算机教育应用的发展阶段。第三次是以建构主义作为理论基础,时间是从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这是计算机教育应用的成熟阶段[2]。建构主义的产生,不仅形成了全新的学习理论,也正在形成全新的教学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3]。
“目标驱动教学法”是由教师根据当前教学主题设计并提出目标,学生针对教师提出的目标,首先进行探索和尝试,在经过探索和尝试后教师逐步给出完成目标的思路、方法、步骤,引导学生边学边练,从而自主完成相应的学习目标的教学方法。“目标驱动教学法”是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教学方法,它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体现学生认知的主体作用,从而形成鲜明的“双主模式”[4]。它改变了传统的“传递-接受”式教学活动,在整个过程中,教师有时处于中心地位,但并非自始至终,学生有时处于“传递-接受”的学习状态,但更多的时候是在教师的帮助下进行主动的思考与探索,计算机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
2 目标驱动教学法的实施过程及注意事项
2.1 实施过程
目标驱动教学法应用在具体教学中,主要是以一个个具体化的目标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具体教学目标任务之中,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经过思考、探索和教师点拨,自己解决问题。学生在完成目标任务的同时,具备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学会了如何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目标驱动教学法在教学组织上大致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教师设计目标任务。教师根据教学主题设计具体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设计出涵盖整个教学主题知识点的一到多个具体的目标任务。这是“目标驱动教学法”的开始,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关键之处就在于目标的设计,既要涵盖整个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标的需要,又要使目标内容具有新颖性、趣味性,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强烈探究和亲手实践的欲望。比如在圣诞临近前学习PowerPoint演示文稿这一章节内容时,教师以制作一个非常优美、生动、有趣的圣诞贺卡作为目标任务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这一阶段教师还根据目标任务的难易程度以及学生学习的基础情况,决定是否需要结合实际应用作一些启发性的提问,使学生知道从哪里入手做,以免下一阶段学生动手操作时感到无从下手,引起畏难情绪和部分学生的挫败感。如圣诞贺卡教学目标的设计分为静态、动态、多媒体贺卡三种。静态贺卡为基本要求,主要是图文混排、版面布局、图文的控制等。动态贺卡为大多数学生的要求,主要是达到图文等元素的动态效果设置,张与张之间的切换,幻灯片的整体演播设置等达到简单的动画播放效果。多媒体贺卡为最高要求,主要是在动态贺卡的基础上,再加上背景音乐、视频、旁白以及一些其它的动态flash等,从而达到良好的视觉效果。这一阶段教师主要是进行方法上的指导,做到引而不发,点到为止,打破传统教学法中教师讲深、讲透的特点,充分调动学生的操作欲望和探究好奇心。
第二阶段:学生探索期。本阶段主要以学生具体操作,进行探索式学习为主。在经过第一阶段教师展示目标任务,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后,让学生自主学习,大胆尝试,探索发现尝试解决问题的方法,使他们在使用中体会、感受和领悟相关内容。这一阶段也是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在探索中不断品尝成功的喜悦,激起进一步探索的欲望,增强学习兴趣。这一阶段,教师对学生在探索过程中遇到的共性及个性的问题加以记录,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兴趣点,以便在下一阶段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在圣诞贺卡的制作中文本框的控制和修饰不是很明了。
第三阶段:教师引导期。这一阶段主要对学生的探索过程加以修正、补充和扩充。对探索过程中遇到的共性问题,可由教师统一示范,集体解决,对个别学生的个别问题可作单独辅导。对学习内容有困难跟不上进度的学生及时加以辅导,对偏离探索方向的同学及时加以引导,对知识接收能力强的学生引导其向更高的层次发展。这一阶段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大部分学生掌握基本方法,达到教学目标的基本要求,同时引导基础扎实、进度快的同学探索教师未提及的更高要求的内容,或提前自学后阶段的教学内容。这一阶段教师通过辅导、答疑和释疑,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同时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扩充更多的知识,从而达到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的目的。在圣诞贺卡的制作中主要对学生进行素材引导,如制作贺卡中所用控件类型,对文本框、图形对象控制方向的指引。
第四阶段:交流讨论期。这一阶段以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为契机,以学生交流为主教师点评为辅,引导学生进行方法交流,达到理解难点、重点的目的。通过学生的作品展示让其他同学了解别人是如何完成该目标任务的,在方法上与自己有何异同,集思广益,开拓思路使学生在思路上能得到一些启发。学生在看了别人的作品或方法之后,又会涌起再度尝试的欲望,在得到启发后作一些调整和创新,进一步使掌握的知识能熟练应用,同时提高创作水平。在贺卡的制作中学生展示的作品可以说是五彩缤纷、异彩纷呈,学生最后的作品有很多甚至比教师事先展示的还要生动、丰富、有趣和有创意,教师这时也可以把这些有创意和新意的贺卡收集起来作为下次课程的素材。
第五阶段:归纳总结期。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目标任务的完成情况,总结规律和技巧,将实践上升到理论高度,突出完成教学目标的重点。通过总结和回顾使那些学习能力差或操作有疏漏的同学全面掌握知识点,达到教学要求。总之,这一阶段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查漏、补缺、巩固、提高,使学生全面掌握知识点,达到教学要求。在贺卡的制作这一章节中主要是系统归纳、总结PowerPoint在文本框、图形的控制叠加、元素动画及整体播放演示的控制以及对多媒体背景影音资料的引用和控制情况,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2.2 “目标驱动教学法”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
精选目标内容。目标驱动教学法适用于操作性较强的内容,如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办公自动化软件、Internet基础、操作系统基础等部分,采用“目标驱动教学法”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但对于理论性较强的内容,如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机硬件部分等,则不宜采用。分层次详实设置具体目标。采用目标驱动教学法时,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某一阶段、某一单元,直至某一课时的目标任务,让学生带着能够完成的目标或带着要解决的问题去学习。目标的设计要分层次,形成阶梯式结构,起点要低,让所有学生都要有能完成目标的成功感,不同的学生经引导后应能达到不同的阶层。
注重教师的引导。采用目标驱动教学法时要防止教师只给学生简单的下达目标任务,忽略了自身的引导作用,使学生的学习放任自流。教师在给学生清楚地下达一个目标任务以后,应尽快的引导学生进入探索状态,并不断地引导学生向目标前进,对于已经达到低层次目标的学生引导其向更高层次发展。在整个教学中教师一直处于引导中,学生则处于探索中。
立足现实,与时俱进,适时更新目标内容。面向具体的学生群体,不同的时期,其认知水平,所感兴趣的问题都有所不同。教师应随时根据具体情况适时地对目标任务做出调整,只有恰到好处的问题和适时的引导才会激起学生更大的学习兴趣。
3 目标驱动教学法的优势
采用“目标驱动教学法”应用于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其特色与优势主要体现在:
提高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了学习积极性和主动参与意识。在传统的教学中总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容易养成对教师的依赖心理。采用目标驱动教学法,每节课教师都要求学生达到一个具体的目标,学生在思想上就有紧迫感,在教师讲解过程中,学生就不再是被动地接受。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很多问题,有的可以通过阅读教材解决,有的可以通过同学间互相交流、讨论,有的则需要教师加以点拨指导,这样的教学完全打破了教师“一言堂”的局面,同时教师主要是方法上的指导,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具体操作,很多功能不再是教师手把手地教,学生容易体会到自己探索的成功感,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参与意识。
培养学生注重掌握方法的意识和创新意识。采用目标驱动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注重掌握方法的意识和创新意识。如PowerPoint演示文稿这一章节内容,以制作一个非常优美、生动、有趣的圣诞贺卡作为目标任务,教师对贺卡的形式和内容均不加以限制。这就为学生发挥想象力和自由创作留有充分的余地。从这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没有雷同的作品中反映出学生不但掌握了教师要求掌握的内容和方法、而且在很多操作细节上还能举一反三、灵活变化、自由发挥。真正实现教师“授人以渔,而非授人以鱼”的教学目标,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应用能力。采用目标驱动教学,学生的学习过程都是围绕完成一个个具体的目标任务进行的,一个个具体的目标任务将教学内容和分析问题的方法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学生在完成目标任务的过程中,既是学习教学内容的过程,在探索的过程中也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逐步解决问题,达到综合应用知识的目的。这样就把知识的学习和知识的应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深刻体会到计算机作为一种现代化工具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实现了个性化、分层次教学。采用目标驱动教学法,改变了传统的教师“一言堂”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学生根据自已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自主探索,根据自己的情况决定教学进度,教师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加以点拨引导,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跟上进度,学有余力的学生向更高更深的层次发展。在一个个具体的教学目标上实现了个性化教学,达到了因材施教的目的,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综上所述,目标驱动教学法始终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以目标任务作为驱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把书上教条的理论变成鲜活的应用。通过教师的引导、点拨,使学生触类旁通、点面结合、以旧带新。目标驱动教学法较好地解决了教与学的矛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引导作用,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目标驱动教学法是一种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发展,达到因材施教目的的较好的教学方法。在我校2006级使用目标驱动教学法的班级期末考试的成绩平均分比其他班级高4.68分;2007级高5.32分,同时2006级学生计算机等级考试通过率比其他班级高15.6%。
4 结束语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基础课程,在该课程中采用目标驱动教学法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求知,为真正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良好的效果。为大学计算机教育达到“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编制.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R].2006:6.
[2]赵中枢.课件制作中应主要考虑的几个问题[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24(2):109-111.
[3]王海涛.基于MAS的智能远程教育系统研究[D].天津大学,2006.
3.计算机基础教学论文:运用SMART原则设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目标 篇三
关键词:行动导向 教学现状 教学原则 实施应用
一、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
1.学生入学时操作计算机的水平参差不齐
学生入学前初、高中阶段信息技术课基本列入了教学计划,少部分学校能正常开设,但大部分中学信息技术课形同虚设,被语文、数学等主课占用。一些经济条件较好的学生家中基本已购置计算机,在入学前也基本具备一些计算机操作的基础知识,而另外一部分学生就很少有机会接触计算机,对计算机知识基本不了解。
2.教学手段单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当前高职计算机基础授课一般用的是PowerPoint课件形式,但仍有不足之处。基础较好的同学觉得教师讲的自己似乎懂了,没有听课的积极性;而没有基础的学生因为该课程内容相对较丰富,实践性又强,觉得教师讲得太快了,一下难以消化,很容易挫伤学习的积极性;基础中等水平的学生受到他们影响,听课效果也不太理想。
3.教学内容多,教学时数少,学生操作能力弱
随着计算机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使得教学内容不断地更新与扩充,从以前的DOS、DBASE、FOXBASE,到现在的WINXP、OFFICE2003及网络基础等,讲授的内容越来越多,相关的知识点也越来越细,然而教学的学时数却越来越少。据了解,很多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只有45~60个教学学时数(包括实验),教师只有压缩课时,加上高职学生还有很多贫困生,没有过多的经济能力去额外上机练习,造成学生操作能力较弱。
4.评价方式单一,不能有效地对学生的层次及水平进行评价
对于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评价,有很多学校还采取闭卷笔试的方式,这样是很难对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进行评价的。还有一些院校采用了无纸化考试系统进行评价,但由于考试系统本身的局限,不能做到完全反映学生的真实考试情况。
二、运用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必要性
随着高校的大规模扩招,高职院校的生源质量也有所下降,学生基础薄弱,学习习惯较差,这使得高职院校教学面临巨大的困难和挑战。高校传统教学模式一般是采用以教材内容为线索的循序渐进法,随着教授内容的增加,问题逐渐增加,学生在学习中感觉索然无味,厌学情绪大增。而行动导向教学法遵循学习过程中的客观规律,以学生为中心,采用活动引导的方式,侧重结合传授知识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掌握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行动导向法和行动导向教学原则
行动导向教学法通过教学活动基本规律的理性分析,其主要内容包括:头脑风暴法、卡片展示法、项目引导法、文本引导法、模拟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案例教学法等。它是职业教育的主要教学方式和方法。
行动导向的学习是教育学的一种新范式。所谓职业教育行动导向的教学,其基本意义在于: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中心,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与协调人,遵循“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这一完整的“行动”过程序列,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互动,让学生通过“独立地获取信息、独立地制定计划、独立地实施计划、独立地评估计划”,在自己“动手”的实践中,掌握职业技能、习得专业知识,从而构建属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但是,行动导向不同于以斯金纳的“刺激反应”理论为基础的“行动理论”和“行动主义”。行动理论强调“行动”是刺激的结果,不是“做”的过程,目标是外在的,先于教学过程而确定,而且一旦确定后就贯穿于全过程。职业教育的教学是一种“有目标的活动”,所以强调“通过行动来学习”,这是职业教育教学关注的一个方面。这里所说的行动,既包括个体的主观意识行动,又包括个体的客观具体行动,即要实现动作行动与心智行动的整合。
四、行动导向教学法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实施过程
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若适时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不但可以使教学生动有趣,而且可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有机地结合,从而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掌握。
1.情景教学法
情景教学法是通过一个具体教育情景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情景进行操作的一种教学方法。学习者利用个人的亲身经验和知识的获得,通过对情景的分析和研究来进行学习,达到为实践行为做准备的目的。教师在设计情景时应考虑现实性即学生已有的条件、已掌握的知识,设计的情景要来自实际环境中或学生熟悉的例子。具体做法为:①由教师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以专业理论知识为基础,专业的岗位实际需要为标准,实行模块化设计;②由教师提供详实的情景资料,指导学员从理论的高度提出可行性、创新性的解决方案;③让学员互相评说各自方案的优劣。
这种教学方法的优点:一是背景资料真实可信;二是问题的针对性强;三是教学过程贯通研讨性;四是思维方式体现发散性和创新性;五是教学形式人性化,具有趣味性;六是教学效果注重实效性。如电子表格中的数据处理——应用公式(函数)、数据排序、数据筛选、数据合并计算、数据分类汇总、建立数据透视表等。在Excel工作表中,采用“启发式”问学生如何实现这一功能,学生可能根据已有的知识提出用相应的单元格“两两相乘并相加”。此时,再问学生“是否有更简捷的方式”,恰到好处地引入EXCEL函数公式UMPRODUCTO——表示单元序列乘积之和,引导学生设置函数参数。进行比较后,两种方法的计算结果是相同的,使学生能够很快地掌握SUMPRODUCT0。此后要给学生留下任务,对遇到的情况进行分析,对问题的各方面进行解答操作。
情景教学通过一个个具体情景的分析,不但可以启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以及体现学生的职业行为能力,而且还能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决策能力。通过对整个决策过程的思维进行完整的表述,还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分析组织能力和操作能力。
2.头脑风暴法
头脑风暴法是教师引导学生就某一课题自由发表意见,教师不对其正确性进行任何评价的方法。头脑风暴法是一种能够在最短的时间里获得最多的思想和观点的工作方法,是聚合思维训练的一种好办法。
在多媒体技术实践中,可以通过头脑风暴法,讨论和收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见和建议(总称为建议集合)。通过集体讨论,集思广益,促使学生对某一教学课题形成自己的意见,通过同学之间的相互激励引发连锁反应,从而获得大量的构想,经过组合和改进,达到创造性解决问题的目的。在计算机教学中运用头脑风暴法,可以在某节课的不同时段或贯穿一节课。例如在讲授《局域网管理》这一部分内容时,笔者曾采用头脑风暴法的教学方法,课前布置学生分小组准备:如果你是学校的教师,你准备跟学生教授因特网应用,请把这一过程用头脑风暴法的方式在课堂上展示,并请其他小组成员进行点评。学生在头脑风暴法及点评的过程中既学会了因特网的理论知识,又初步掌握了局域网管理技巧。实践证明,计算机教学中适当地采用头脑风暴法教学,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是指面对一个实践性的、真实或接近真实的任务,学生们独立地(相对于教师控制而言)确定目标要求、制定具体计划、逐步实施并且检查和评价的整个过程。完成这样的学习任务,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亦即不仅从认知上探究和理解,而且从体能行动上操作和执行,还要从情感上形成价值判断和责任意识。项目教学的基本模式包括:①确定项目创意主题;②设计和规划项目创意方案;③计划行动的步骤;④实施;⑤项目结果评估等。这种教学方法的优点是:理论和实际零距离贴近,且直观、通俗易懂、操作性强。例如在讲授《WORD文字处理》时,要求学生就“WORD文字处理”这个平台进行文稿操作,因大部分学生对文稿处理有了基础认识,这样可以把学习项目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把学生分成文字录入、资料查找、图像处理等小组,进行收集和处理,共同完成项目。
在项目教学中,学习过程成为一个人人参与的创造实践活动,注重的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完成项目的过程。学生在项目实践过程中,理解和把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体验创新的艰辛与乐趣,从而也培养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
4.模拟教学法
模拟教学是一种以教学手段和教学环境为目标导向的行为引导型教学模式。模拟教学法分为模拟设备与模拟情境教学两大类,计算机教学中常采用的是模拟情境教学法,即根据专业学习要求,模拟一个社会场景,在这些场景中具有与实际相同的功能及工作过程,只是活动是模拟的。通过这种教学让学生在一个现实的社会环境氛围中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岗位有一个比较具体的、综合性的全面理解。特别是一些属于行业特有的规范,可以得到深化和强化,有利于学生职业素质的全面落实和提高。在讲授到《POWERPOINT幻灯片制作》中,让学生模拟一位在职的工作人员,选定演讲题目,组织材料,制作一套演讲幻灯片,并在制作后进行阐述,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幻灯片的设计和制作,还锻炼了自身的演讲能力,提高了自身素质。
五、结语
通过行动导向教学法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应用与实践,笔者深刻地体会到以下这些:首先,行动导向的教学把计算机基础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了起来,教学活动中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主动学习,学生既理解了理论知识,又掌握了操作的技能技巧;其次,从教学组织形式来看,行动导向的学习总是在一种具体情境中的小组学习,有利于发展和促进学生的交往互动能力和计算机操作学习能力;最后,行动导向教学法不仅能够协调培养学生的行动能力,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奠定基础,而且能更加切合企业实践的现实需要,让学生在完成职业教育后更好地融入职业生涯。
参考文献:
[1]姜大源(主编).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4.计算机基础教学设计 篇四
一、教材分析
本节为第二章的补充学习内容。主要介绍计算机的组成以及信息的数字化表示,参考教材为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的《信息技术》之第一章第二节《计算机的组成》。本教材非新课程教材,主要以知识的传授即概念和原理的介绍为主。由于上一节课学生动手打开了计算机的机箱,对计算机的硬件组成有了较为感性的认识,本节课就是在此基础上建立学生对计算机组成的理性认识,完成电脑配件功能、价格表。信息的数字化表示方面主要是介绍二进制、ASCII码以及存储容量。
二、教学目标描述
1、知识与技能:了解冯·诺依曼原理;掌握硬件与软件的分类;掌握二进制的概念;记住特殊字符ASCII码的十进制表示;了解字节的概念及其单位的换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能利用所学知识与技能解决日常生活、学习中的实际问题,完成电脑配件功能、价格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验信息技术蕴含的文化内涵,形成和保持对信息技术的求知欲,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三、重点与难点分析
重点:冯·诺依曼原理;硬件与软件的分类;二进制的概念;字节的概念。
难点:硬件与软件的分类;二进制与十进制的互换。
通过多媒体展示冯·诺依曼原理,通过小组讨论对硬件与软件进行分类;通过演示与练习掌握二进制与十进制的互换。
四、学习者特征分析和相关策略设计
信息技术基础(必修)课程面对的是高一年级的学生,该年级的学生思维敏捷、动手能力强,有独立的思维能力,接授知识能力较强,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在课堂教学中需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性的学习,让他们在课堂上能够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信息能力。
由于上一节课学生动手打开了计算机的机箱,对计算机的硬件组成有了较为感性的认识,本节课就是在此基础上建立学生对计算机组成的理性认识。
教学方法:讲授法、问答法、演示法、讨论法等。软、硬件准备:多媒体教室、网络环境。
五、教学过程:
情景引入:上一节课同学们动手打开了计算机的机箱,对计算机的硬件组成有了较为感性的认识,请同学们讨论并概括计算机的硬件组成。
学生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然后抽选三个小组进行课堂提问。教师活动:板书所有可能的答案。明确学习的第一个主题:计算机的组成。教师活动:多媒体介绍冯·诺依曼以及冯·诺依曼原理的三大部分。(计算机结构、存储程序、二进制代码)
冯·诺依曼 冯·诺依曼,美藉匈牙利人,3岁就能背诵父亲帐本上的所有数字,6岁能够心算8位数除8位数的复杂算术题,8岁学会了微积分,一生掌握了七种语言。鉴于冯·诺依曼在发明电子计算机中所起到关键性作用,他被西方人誉为“计算机之父”。冯·诺依曼原理
1、计算机硬件结构: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输出设备。
2、存储程序:将指令和数据一起放在存储器里,并作同样处理,简化了计算机的结构,大大提高了计算机的速度。
3、二进制代码:运算速度快,用电子元件容易实现。(电子管的信号开关及信号放大)教师活动:板书计算机的组成: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并根据计算机硬件结构对各种硬件进行分类。教师活动:抽选三个小组进行课堂提问。最后总结归纳:
输入设备:鼠标、键盘、扫描仪、数码相机、话筒„„ 输出设备:显示器、打印机、音箱、耳机„„ 存储器:内存储器、外存储器
只读、随机、硬盘、软盘、CD、DVD、闪存 运算器和控制器(CPU:中央处理器)
学生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回答具体的软件。
教师活动:对各种软件进行分类并总结归纳:
系统软件、应用软件
系统软件: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程序设计系统
应用软件:文字处理、图象处理、音频处理(cool edit)、动画设计、网页制作
教师活动: 板书二进制。计算机内部存储、处理、传输信息采用二进制。教师活动: 由十进制导出二进制。二进制由数字0、1组成,逢二进一。2005=2*10+0*10+0*10+5*10 9+6=15
(1010)2=1*2+0*2+1*2+0*2 1+1=10 111+10=1001 学生活动: 计算二进制数(110011)2相当于十进制数的多少。
03
0教师活动: 二进制数转换成十进制数的方法:按2的幂次项展开计算。
例:将(110.011)2转换成相应的十进制数
十进制整数转换成二进制数的方法:除以2反向求余,除到商为0。
例:将37转换成相应的二进制数 学生活动: 将48转换成相应的二进制数 教师活动:板书ASCII码。
概念:美国信息交换标准码。由7位二进制代码组成。学生活动: 计算7位二进制数一共有多少组合? 教师活动:ASCII码可以表示128个字符。需要记住:
字符“0”的ASCII码(0110000)2,其十进制数为48;
字符“A”的ASCII码(1000001)2,其十进制数为65;
字符“a”的ASCII码(1100001)2,其十进制数为97;
其余数字与字符可以类推。
学生活动: 已知“A”的ASCII码十进制表示为65,求“D” 的ASCII码十进制表示。教师活动:板书存储容量。
存储容量的基本单位是字节,Byte,简称B,一个字节就是一个8位的二进制数。
学生活动: 若要在计算机中存储一个字符“a”,需要几个字节?
教师活动:所有键盘上的字符键都是一个字节。但是存储一个汉字需要2个字节。
存储容量的其它单位有千字节(KB);兆字节(MB);吉字节(GB);TB。
5.《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反思 篇五
信息组 周丽帆
从事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一个月,在这一个月的教学工作中有成功也有失败。作为一名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时刻反思,深入细致的查找问题,剖析原因,力争做到最好!
一、存在的问题
1.向上的进取心不够,教育理论专业知识不够透彻,不够丰富,工作经验不足。
2.创新意识淡薄,教学中对学生独立思考及操作能力培养不够。
3.教学中的细节问题关注不够。
4.与学生的沟通较少,对学情分析的不透彻。针对以上不足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特制定以下相关措施。
二、整改的措施
对于自身来说要加强学习,不断提高思想业务素质。“学海无涯,教无止境”,只有不断充电,才能维持教学的青春和活力。与此同时还要多与同事交流,多听同事们的课,汲取经验,充实自我。
对于学生来说,他们在家里很多都有计算机,所以,绝大部分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能力,针对这个实际情况,在教学方面应做到以下几点:
1.激趣。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先给学生展示利用该课所教授的知识创作的实例,让学生知道本堂课所学知识可以应用到现实生活中的哪个领域(最好是学生感兴趣的领域,例如:编辑学生自己照片或漫画创作等),让学生意识到掌握本课知识是非常重要和有用的,从而引起学生们的注意,让他们充分感受到新知识的强大功能,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2.讲解。在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后,紧接着讲解新知识,这时学生会听得比较仔细、认真,会很容易的接受新知识。
3.练习。学生们都非常希望得到动手实践的机会,这个时候放开对学生电脑的控制,让学生们动手练习,这样能够得到比较好的效果,但是,练习的时间不能太长,应该讲一段,练一段,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又有利于课堂纪律的管理。
4.展示。作品展示是计算机课堂中的必备环节,它不仅是对本课新知识掌握程度的测试,也可以得到及时反馈,提高教学质量。学生总是希望得到表扬和赞赏。他们学习某一知识,总希望看到自己的成绩,特别是能得到老师的表扬或其它同学的羡慕,将激励它们树立自信心,感到自豪和骄傲,从而积极主动的去学习。
由于我校的学生比较调皮,如果,不设法加强课堂纪律管理,则很难得到好的教学效果,所以,在课堂管理方面我采取了以下措施:
1.学生离开本班课室到达机房见到面前的计算机会表现得非常兴奋和活跃,如果,不加以控制,将会影响正常上课。针对这一情况,在上课开始阶段,让学生动手从做上节课的实例中难点,这样可以令学生迅速安定下来,然后再开始新课,这个方法可以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精神。
2.制定专门的学生上机座位表,也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
3.在计算机教学中总是会遇到一些学生对新知识掌握得比较快,当他们觉得已经掌握了新知识的时候,往往就会开小差,讲话,或打游戏,对于这样一些学生,我把他们选为助学代表,让他们在掌握新知识完成自己的作业后辅导后进学生,这个方法既可以令后进学生约束自己,提高学习积极性,又可以令后进学生得到及时的辅导。
6.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总结 篇六
一、教学模式
我们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着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采用“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能力为主线”的教学模式。在教学组织上,我们将多媒体课件和教学案例结合,并组合成六大能力模块,分别为:信息技术基础知识、WindowsXP操作系统、文字处理WORD的应用、数据处理EXCEL 的应用、演示文稿POWERPOINT的应用和计算机网络应用。这六大能力模块,将使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贯穿整个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之中。
二、教学方法
我们摒弃灌输式,实行启发式学习。首先,在制定教学方案时,我们深入了解学生的专业特点,制定与学生的专业背景知识相符的项目案例,并在案例中突出相应的教学重点;其次,再制定具体的课程实施方案,包括理论课的讲授、实验课的讲授以及课后自学三个方面。理论课的讲授主要使用“以问题为中心”的启发式、参与式、比喻式等教学方法,并引导学生积极动脑思考和自由讨论,实现教与学互动;实验课主要采用“项目教学法”,首先提出项目任务,通过引导学生完成任务。另外,除课堂教学外,通过布置课外作业,鼓励学生参加信息技能大赛等活动,将课程的学习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达到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目的。
三、教学手段
在计算机基础课的实践教学中,我们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来进行教学。该系统可以实现广播教学,文件分发、教学监控等功能,教师可以进行课件演示、转发文件到学生机、监控学生机,教师在教学中实现边讲边练,使教学和实践紧密联系起来。
四、考核机制
7.计算机基础教学论文:运用SMART原则设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目标 篇七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所沿用的是以教师说教为主的原则。教师讲解占去了课堂的主要时间,无法给学生的实践提供足够的机会,使学生成为计算机知识的消极接收者。
为此,我在体验一种“拓展教学模式”,并对这门学科进行积极、有益的探索,这是重视方法指导,增加教学趣味性, 并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把教学的“简单化”,以提高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学习的兴趣。
首先我把《计算机应用基础》分成五个部分。
1计算机的桌面
我只把计算机的桌面改成一张我的相片,以此引起学生的兴趣? ,设置“问题情境”,在教材内容与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创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有关情境中的过程,学生在自己动手设置桌面这个过程中产生的兴趣就可以把学生引入到这个兴趣中来, 这也是我在探究-- 发现-- 解决问题的过程。
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教师不要急于把现成的知识硬灌输给学生,先要使学生了解本章节的主题,这样才善于启发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识水平,尽可能地创造条件, 同时要考虑到对学生学习兴趣的一定刺激程度,使学生的思想始终处于积极状态,使他们的兴趣逐步升级,然后将学生引入主题,由好奇心产生对主题的学习动力。
一个简单的桌面图案,把学生引入到学习桌面中的有关知识——我的电脑、我的文档、网上邻居、回收站,IE浏览器,时钟设置,资源管理器、电脑个性化设置等。 通过学习,交流让学生对这些相关内容的认知会有一个质的提高。
2互联网
通过网上冲浪,让学生掌握网络浏览器、搜索引擎、文件下载。学生喜欢游戏, 就要让学生知道陈天桥这个游戏大王; 学生钟情QQ,让学生对QQ有全面的了解——马化腾,腾讯公司。让同学们自觉利用互联网来了解一些新的资讯而不仅是来玩游戏。这里投入的时间只要一至二星期就够了。
3办公软件(office)的WORD
演播二份简历,一份是简单的,一份是精致的;告诉学生,毕业时,这个简历的好与否,直接关系到他们在职场的就业, 提出主题的作用是使学生能够明确自己将要在一个什么样的主题范围内,什么样的框架下进行学习。实施任务式教学, 以学生为本,提供必要教学支架。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它是教学设计中必须要考虑的因素。教学的目标一定要着眼于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要认真分析学生的起点,从而制定具体、可行的教学目标。
当教学目标确立后,教师就需要考虑如何来达到目标,有效的学习活动理所当成了达到目标的最好途径。动手实践、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
在此过程中,大幅削减理论教学时间,把老师讲的时间尽量的压缩,而把有限的课时用在学生动手练习上,做到练中学,学中练。实行任务教学,让学生在操纵当中完成。这样的教学使得教师教的有方向,学生学的有目标,能达到很好的效果。 学生要制作一个简单的简历(姓名、性别, 出生年月,毕业学校,出生地,所学的课程)只要一节课就可以完成,但要完成一份精致的简历却要五周的时间,通过一个简历,让学生对WORD的菜单会有个全面的认识。
4办公软件(office)的EXCEL
在一个文件中制作三个表格:课程表、成绩表、工资表,告诉学生这三表做好了就基本对EXCLE的内容掌握了通过学生自己做表,当然在这三个表中,学生在完成这个工作的过程中会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此时对学生的疑问,老师不要急于回答学生的,先让学生本人找答案,找不到,再让做好的同学帮他找,同时教师对没做好的同学给予鼓励;对已做好的同学给予表扬。这样,可以让学生做到会者自豪,不会者成学习的动力,课堂上老师们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效的组织起以学生为中心的生动活泼的课堂活动,让同学的相互学习,记忆更深刻。
学生是高效课堂的主体,最大限度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机会。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思考、讨论、合作交流等活动,教学中教师通过 “你从中发现了什么?”“你明白了什么”“你能说说你的想法吗?”等富有激励性地语言,还学生以自由思考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足够的探索、使学生在探索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发挥自主性和潜在的创造力,教师要积极引导启发学生自己探究交流、总结归纳、循循善诱,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学生实现了有效学习,达到了“课已尽,意犹余”的意境,这样就可以做到学生学到新知识,教学完满结束。用五个星期时间,学生通过制作一个EXCEL文件, 三张表格,使学生对EXCEL的菜单会有个全面的了解和认识。
5办公软件(office)的PowerPoint
设计理念: 在学习这章内容时,我提出了重视学生学习过程的全新理念,先把我做好的一份精美的课件发到学生的电脑桌面,然后告诉学生我们的目标是用三周时间做个自己的PPT,内容是路演自己,这样,学生会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参与知识发生发展的全过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尝试采取多种手段引导每一个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注重教与学的结合。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程要求遵循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而知识也只有在能够应用时才具有生命力,才是活的知识。
在这些理念的指引下,本章教法上最大的特点是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学习, 把静态知识转化成动态,把抽象知识变为具体可操作的性知识。同时也注重动静结合,让学生经历:“独立思考—讨论—合作探究—验证”等一系列思维过程。
6结束语
新时期,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是对每个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基本要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应加快教学改革,应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实践能力为目的不断改革和创新。
摘要:本文针对目前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现状,结合自己教学实践,针对传统意义上的说教模式无法使学生获得更多有针对性知识的教学问题,我在教学方式方法进行尝试和探索。
8.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设计 篇八
关键词: 计算机应用基础; 教学大纲; 教学方法; 学法指导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8228(2012)09-60-02
Instructional design of basic course of computer application in advanced vocational colleges
Tang Hongjie
(Liaoning Police Academy, Dalian, Liaoning 116036, China)
Abstract: Combined with the fact of basic course of computer application in advanced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teaching design, from the aspects of syllabus, teaching approach, learning method guidance, is described in this paper. A core teaching goal and a core teaching approach are presented. The training of two vocational capabilities and the requirements of two teaching levels are emphasized. Three teaching spots and three teaching steps are highlighted.
9.计算机基础实践教学环节设计 篇九
摘 要 计算机应用基础需要进行大量的实践操作,而学员的现状是基础差别大,操作技能悬殊。上机实践效果不佳是教学过程的一个困境,将“探究式”学习模式从理论延伸到实践,锻炼学员的思维和设计能力,变被动为主动。
关键词 计算机基础 实践教学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通识教育的基础课程,学习的是大量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上机实践操作。软件操作类技能的掌握和提高需要在实践中练习,融会贯通。但是目前的现状是,新学员基础差别较大,知识背景和操作技能差距悬殊。基础好的在中学阶段已经通过国家一级考试,基础差的可能键盘都还不熟悉。此外在上机实践中不少学员找不到方向和目标,每次都是基本完成作业,缺少突破,质量不高。
走出计算机基础实践教学的困境,需要从教学定位入手,明确课程的设计理念与思路,重新构件实践教学内容,将“探究式”学习模式从理论课堂延伸到实践课堂,使用“双线并举”等教学方法,锻炼学员的思维和设计能力,激发创造能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研究、自主创新。
1教学定位
实践教学是对课堂知识讲授的必要扩充,是整个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它是加深知识理解,锻炼操作技能,强化动手能力,验证解决方法,检验自我学习的有效手段。计算机类课程本身就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对其概念、功能、方法等学习,需要在实际应用中加以理解,综合基本知识解决实际需要是最终教学目标,所以对实践教学过程应充分重视,并坚持与课堂教学同等要求,方能达到教学相长、学以致用的目的。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要以工作内容为方向,以实际要求为主线,以岗位需求能力为立足点,以培养学员的综合计算机素质为目标,锻炼计算思维,完成任职能力提升。
2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构建,不是在书上找几道例题,或者编几个小题目就可以。首先需要对学员以后学习、工作、部队需要等方面深入分析,了解所需具备的知识、软件技能、操作技巧,以及常见问题。然后对照教学要求,设计典型应用案例、错误用例、应用技巧,最后设计出适合教学的初级任务、提高练习、综合案例。以实用、适用和够用为原则,以及工作、技术发展需要,选取教学内容,达到全面锻炼操作技能,奠定良好计算机应用基础。
3教学过程
实践教学过程不是独立进行的,需要以一定的知识点、基本操作和任务作为铺垫和倚靠。但如果把知识点和实践独立开,不但效率不高,而且容易落入“讲练结合”的旧模式。所以在实践教学过程设计中,需要把知识与技能有机结合,以“先行后知”为原则安排教学顺序。以知识准备、任务准备、任务实现、要点提示、知识提炼、任务延伸、知识拓展、归纳总结等环节来设计实践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以分组完成任务的模式进行。除了必备的知识外,教师并不逐一讲解其中的操作和方法,让学员先做,在做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在寻找更好的解决方案和操作技巧的过程中,锻炼了学员自主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能力。之后小组间进行交流,解决方法和处理思路会激发学员的创造和创作潜能,提高学员的综合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遵循“个性化―一般化―个性化”的教学策略。例如在PPT制作中,以制作优秀作品为目标,分析作品的特征,在实际制作时,将过程“一般化”即优秀作品的基本要求,包括内容设计、版面设计、配色应用、动画设置等,学员利用这些技能应用到自己的作品里面,完成自己“个性化”的作品。
4教学方法
不同的教学任务需要不同的教学方法去实现。各个实践教学环节既有共性又有个性。“成品观摩”、“双线并行”、“任务驱动”等方法应该贯穿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在每个实践教学单元中,对学生应达到的知识、品性、技能等提出具体要求,每个方面都要有与实现目标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如角色扮演、头脑风暴、设疑置问、操作模仿、演示交流、归纳总结等。
4.1成品观摩
在做设计,完成任务之前,先让学员大量看一些、用一些相似的、具体的、直观的成品,有了这些认知后才会有自己的思路和动手欲望。
对优秀作品的临摹是学习的最佳捷径,有了直观的成品,为实现成品而需要准备知识和锻炼的能力会更有针对性和方向性,学习效果会更加明显,学员也能在众多知识中快速形成系统化、结构化的知识体系,为下一步自主学习奠定基础。
4.2双线并行
即教师讲A,学生做B。教师在课上演示一个题目,学生先模仿,然后再完成同类型、综合复杂的任务,这样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教师讲一个多条件的数据处理,学员可以照做,然后分析要求、设置条件、完成自己的数据处理,这样学员会有很大的成就感。同时将知识和技能成功迁移,而不仅仅拘泥于范例中,实现由知识、技能向思维能力转化。
4.3任务驱动
每个综合、复杂的任务可以设计若干子任务,任务之间有并行的、也有递进的。分层教学、因材施教,在有限的时间中,让学生选择合适的台阶,小步快进。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边做边学”或“先做后学”,提高了学习效率,也锻炼了能力。更重要的是在整个过程中激发了求知欲,形成一个良性的学习感知循环,培养探究、创新的能力。
5结语
计算机应用基础类课程的特点是知识点多、散乱无序、易学易懂、难以精通。在实践教学中要按照学员的认知特点,引导学员去思考,提倡在实践中自己动脑、勤于思考,善于动手,积极主动去获取知识,培养学员综合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0.《计算机应用基础》1教学反思 篇十
郑 龙 勤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学生接触计算机知道、掌握操作技能的第一步,它对普及学生的计算机基础基础知识和计算机操作能力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但在现实中却是最容易被忽视的一门重要的公共课程。而在电大,由于学生差异比较大,所以在教学上应该有相应的对策和方法。
一、教学难点与缺点
1、学生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有些学生经常使用电脑,而另一些学生则平日根本不摸电脑。
2、由于电大学生的年龄跨度比较大,年轻学生接受能力比较强.3、教材内容繁多,虽然本课程是公共基础课,只是讲计算机基础内容,但其考核内容却是覆盖面广,难度大,远离日常使用范围。
二、解决教学难题
1、合理的安排教学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操作性强的学科,它的教学主要特点在于其操作性和实践性。如果按传统方法授课,学生也能听懂和正确操作,但把各种操作整合在一套题中,学生们还是觉得做起来比较吃力。所以一个合理的教学设计非常重要。我主要采取案例教学法,让学生先看到题,再针对题中的教学环节展开讲解知识点。
第一是要选择正确的教学模式。
第二是要明确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对于每节课,都要有一个明确的教学目标,要使学生通过这一节的学习能够掌握某一个知道点或者具体的操作,这样教学才有一个明确的方向。
第三是要进行合理的任务设计。每一堂课都要设计具体的教学任务,既要有简单的操作以便基础差的学生能够全面掌握,找到自信和学习的动力,又要有适当难度的题目,以便基础好的学生能够有进一步的提高。
第四是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教学方式应该是多样化的,针对不同的知识点,如果一个教师,一个学期下来都是演示、操作和总结,那样的教学是枯燥乏味的,会让学生产生失去兴趣和动力,我有的时候让学生先做操作,然后针对大家在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再做讲解。
2、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学习环境除了学校必须保证的运行良好的计算机外,还要有良好的人文环境。每个班中都会有基础好的和不好的学生,需要辅导的学生如果只靠教师一个人来一个一个地教,忙不过来不说,课堂的时间根本不允许,直接的结果就是会使一部分学生的问题得不到很好解决,所以在第一堂课上就给学生们按基础强和弱搭配起来分组,让基础好的学生辅导那些基础差的学生,这样既可以减轻教师逐个辅导学生的负担,又让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可以说是一举两得。同时,学生在互相辅导学习过程中增进了友情,也让他们体验到合作 的好处和重要性,从而创造出合作学习的和谐氛围。
3、采用多媒体与网络相结合教学
现在的教材通常都配有多媒体光盘,这对于基础差的活到特别有用,能对每一道题的操作部分给出评分,并对指出操作有错误的地方,对于学生来说可以作为课前课后的练习,非常有帮助,学生反映效果非常好。
4、提高教师的自身休养
11.计算机基础教学论文:运用SMART原则设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目标 篇十一
关键词:微课;计算机应用;中职计算机教学
中图分类号: G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12-112-2
0 引言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教育领域也在快速步入“微”时代,近些年,微视频、微课堂、慕课等纷纷出现。 短小精悍、资源丰富、传播途径多、速度快、范围广是“微”信息的主要特点。“微”时代带给了我们一些全新的教育模式和理念:将一节课的精华部分,比如某个教学点(一般是重点、难点或是疑点) 录制成10分钟以内的简短视频,学生利用课堂或业余时间通过微课平台来点播视频进行学习,同时学生借助网络传播也可下载、分享和互动。这种微课的模式能在短时间内抓住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率。本文将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为例,分析探讨微课在该课程中的应用。
1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一门中职学生必修的文化基础课,面向的对象是所有中职一年级的学生。大多数的中职学生都不具备主动学习的习惯,大多缺乏学习兴趣,基础也薄弱。而《计算机应用基础》则是一门操作性和逻辑性强的课程。目前该课程在中职学校大多采用大班教学和实训上机相结合的讲授模式,讲授也大部分采用的是任务驱动教学法或项目教学法等。学生由于基础薄弱,在学习中学生在课堂学习和实训过程中或是课余自学的过程中如果遇到问题时,由于教师和学生之间还做不到及时地沟通,这些问题往往得不到及时地解决。
2 什么是微课
2008年秋,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高级教学设计师戴维·彭罗斯(David Penrose)首次提出了“微课(Micro-Lesson)”这一概念。在国内,广东佛山市教育信息中心主任胡铁生首先提出这一概念,并于2010年在佛山市教育局信息网络中心首创微课学习平台,引起强烈反响。微课就是根据学习者的学习规律,将课程分解成为一系列具有目标、任务、方法、资源、作业、互动与反思等在内的微型课程体系。主要方式是制作播放长度只有几分钟的一段“片段化”教学视频。目前网络技术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技术已经相当普及,在校中职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学习情况通过学校局域网络或是移动互联网络进行个性化化学习,移动学习,有目的地学习,反复学习。微课的最主要特点就是短小精悍、目标明确、资源丰富、易于交互。
3 微课的应用特点
3.1 趣味教学,提高效率
计算机课程往往逻辑性较强,比如一个实例,教师先讲授一遍操作步骤,学生在自己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的一种情况就是记住了这一步却忘记了下一步该做什么。而使用微课教学可以很方便地解决这一问题。一节制作完整而精美,并且充满趣味性的微课视频能使学生在观看的时候集中注意力,提高兴趣,如有遗忘可以反复来播放视频加深记忆。微课能突出教学重点,基于一个核心问题来编排,没有烦琐的理论,突出实际应用,突出操作技能,实效性高,提高了学习效率。
3.2 增加互动,促进交流
和传统教学的师生交流欠缺相反,微课的交互性能使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有的放矢。微课的互动交流区还可使学生和教师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教师和教师之间都能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及时做到交流和沟通。制作完整的微课系统不仅具备丰富的学习资源,还应该有课后反思,课下作业,互动分享等内容,使学生遇到问题时能得到教师或者其他同学的及时解决。
3.3 延伸课堂,随时学习
目前,中职生中电脑终端和移动终端也比较普及,另外,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学校正在实现无线网络的全覆盖,这些都为微课的应用提供了良好的保障条件。学生甚至能够利用课余或者其他的零散时间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微课能使我们的传统课堂得到延伸,也符合了当前国家教育部门提倡的移动学习、自主学习的新型学习理念。
4 制作《计算机应用基础》微课的要点
4.1 制作工具的选择
制作微课,特别是录制微课视频时,需要专业设备的同时,还应有专业的技术支持。这些装备和技术包括高配置的电脑、耳麦或话筒,还需要有专业的视频录像软件,比如Camtasia Studio和ppt软件等。目前,已有越来越多的中职学校开展了对专职教师的Camtasia Studio软件的使用培训,对于计算机教师来说,则更易于上手。
4.2 微课视频的设计
微课视频的设计是微课的核心所在。微课视频一般有三种类型:一是PPT式,利用PPT和屏幕软件将文本、图片、视频和音频设计成PPT式的自动播放,时间一般在5分钟左右。二是讲课式,教师按照事先设计好的微课流程进行授课并进行拍摄,经过视频后期剪辑处理,形成微课文件,时间一般控制在10分钟以内。三是情景剧式,这种微课类型就类似拍摄一段短电影,需要一个团队的配合与设计开发,围绕授课内容来进行策划设计,撰写脚本,还需要指定导演和演员等,最后选择场地进行拍摄,同样需要经过视频后期剪辑处理,最终制作成微课视频,时间一般也在10分钟左右。笔者更欣赏第三种类型的微课,因为情景剧式往往能引人入胜,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使他们更有兴趣,更易于掌握视频中的知识点,当然这种微课设计起来并非易事,需要有巧妙的构思、精心的编排、演员的到位表演等。
无论是什么类型的微课视频,笔者认为都应该做到这几点:一是快速引出知识点。由于微课有短小精悍的特征,所以在设计微课时,尽量快速引出知识点,使学习者一开始就能明确学习目标,使他们迅速进入学习状态。二是过程清晰。对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来说,每一个项目任务可以设计成一段微课视频,任务实施的过程应该清晰明了,拿《计算机应用基础》中的一个重要知识点“图文混排”为例,视频中应该说明分成几步来制作某海报,每一步需要用到什么工具,该工具的使用方法都应该介绍清晰。三是总结式收尾。结尾一般为归纳本节内容要点,对完成本任务的操作步骤加以概括回顾,加以提炼总结,使学生对所学内容加深印象,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4.3 资源设计
微课的核心是微课视频,但同时还应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其他资源,例如,微教案、微课件、微练习、微互动等内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学习资源也很丰富,如教材配套光盘内容、教师课堂的PPT课件、教案、课后习题及答案、知识点练习、复习测验、教学反思和教师反馈交流等。课件、教案、习题等都是根据教学内容而设计的教学资源,知识点练习以及复习测验则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巩固所学知识,对学生进行考评,并根据测试考试效果及时调整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对于学生来说,通过这些配套资源可以更深入更全面地掌握知识点,进行针对性学习,还能及时了解自身不足,查漏补缺,也可复习旧知识,预习新知识,营造一个良性运营的“微课资源生态系统”。
4.4 反思设计
在微课教学结束后,根据反馈效果以及在互动交流区的师生交流,反思微课教学是否设计合理?教学过程是否完善?是否达到了教学目的?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对微课教学实践进行再思考、再认识,总结经验教训,以提高微课制作水平和教育教学水平。
总之,微课是“微时代”的新型产物,是一种新的教学方式的变革与尝试。作为中职学校的教师,我们应该推广和普及微课在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逐渐让传统课堂与微课堂进行有机的结合,使微课能够切实提高教学效率。
参 考 文 献
[1] 胡铁生.“微课”:区域化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1.
[2] 曾翰颖.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基于“双驱动”的模块化教学[J].韶关学院学报,2012(12):31.
[3] 胡铁生.微课的内涵理解与教学设计方法[J].广东教育(综合版),2014(4):33.
[4] 金燕.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践研究[J].职教论坛,2014(23):55.
[5] 赖文华.微课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应用研究[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4(11):256.
12.计算机基础教学论文:运用SMART原则设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目标 篇十二
一、学情分析
(一) 情感分析
职校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动手能力, 但不喜欢传统的学习方式, 更乐于在情境中、游戏中学习。对于计算机应用基础, 学生总以为已经学会了。如何引导学生克服这种安于现状的心理, 做到从“会”到熟练、再到应用, 是每一位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师必须解决的问题。
(二) 知识基础分析
本项目的教学安排在中职会计专业第二学期, 经过第一个学期的系统学习, 学生已经了解了Excel的基本操作, 但缺乏使用Excel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外, 学生已经开始学习基础会计等专业课程, 对凭证等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
(三) 能力与素质分析
会计专业女生较多, 比较细心, 活动参与的积极性较高, 但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认识不足。对此, 需要想方设法让学生领会Excel的重要价值, 认识自身水平与岗位能力的差距, 从而激励他们认真学习。
二、教材分析
本项目基于马成荣主编的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改革国家级规划教材———《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学习领域四。教材内容体现了“以生为本”的理念, 以项目为载体, 以任务实施为主要内容。但该教材属于通识教材, 内容力求面面俱到, 未考虑地域差异和专业差异, 不符合职业学校的专业培养目标。因此, 笔者在完成Excel领域的教学后, 将该领域的内容与会计岗位的需求相结合, 增加拓展项目, 内容整合情况如表1所示。
凭证处理是会计人员每天都要面对的、最重要的工作, 因此, 本项目围绕制作凭证汇总表展开, 学习内容与岗位需求高度吻合;针对会计专业特点, 增加了数据有效性、数据保护、财务函数等拓展内容。
整个项目计划8个课时完成, 同时细分成两个子项目, 其中项目 (一) 重点培养学生规范、熟练、安全操作Excel的能力, 项目 (二) 侧重提升使用Excel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教学设计主要围绕项目 (一) 展开。
三、教学目标分析
本项目教学目标如表2所示。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本项目的教学重点一是掌握数据有效性、数据保护的设置及应用;二是培养学生使用Excel快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教学难点则在于如何灵活应用数据有效性、数据保护解决实际问题;如何巩固提升学生的技能水平, 做到从了解到熟练, 从熟练到应用, 从为了会而学, 到为了用而学, 进而转变学生对学习专业技能的态度。
五、教学策略分析
为了把握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本项目以任务驱动为核心, 让“小老板”和应聘者围绕企业需求设计或回答试卷;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建构知识、提升能力, 并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和方法。同时通过情景创设法模拟真实情景, 提高学习兴趣;通过演示教学法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学习效率;通过分层教学法因材施教, 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取得进步。
六、教学准备
本项目要求学生一是做好角色扮演的准备, 鼓励他们力争竞聘成功;二是认真复习“学习领域四”并预习学案;三是通过网络等手段深入了解会计凭证及相关知识。
为了更好地组织教学, 笔者认为教师可以做好以下准备: (1) 将Excel中的知识点录制成微视频, 用于辅助学生自学; (2) 参考《Excel会计实务》等专业书籍, 充分了解Excel在会计中的应用; (3) 设计“竞聘测试卷”、学案, 为课堂教学做好准备。
七、教学过程
本项目笔者安排了4个课时, 第1课时由教师出题, 通过竞聘“小老板”, 达到复习巩固基本操作、做到从“会”到“熟练”的目的;第2课时由“小老板”出题, 通过竞聘“会计”及其他“员工”, 在进一步巩固基本操作的同时, 重点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分析归纳能力;第3课时通过凭证录入对抗赛提高录入的速度, 培养互助精神;第4课时讲授数据有效性、数据保护等拓展知识, 提升学生的技能水平。下面笔者以第1课时为重点进行具体介绍。
教师通过结构图对Excel知识要点进行归纳与总结, 通过岗位示意图让学生了解Excel在会计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从而提升教学内容的实用性。
竞聘“小老板”主要分成两个环节:第一环节教师发放试卷, 巡视考场, 通过巡视发掘“小老板”;全体学生独立完成试卷。第二环节“小老板”单独集中, 参照教师提供的素材准备试卷;教师先针对其他学生讲解共性问题, 后指导“小老板”出题;其他学生则更正试卷, 巩固基本操作。竞聘试卷具有以下特点: (1) 试题围绕会计凭证展开, 充分体现专业特色, 符合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例如, 通过借、贷方数据的特点可以体现“借贷相等”的会计原理; (2) 试卷内容覆盖面广, 题型灵活开放, 对解答不做统一要求, 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 试题难度适中, 区分度高, 便于选出“小老板”。
第一轮竞聘成功选出了五位“小老板”, 并达成了以下教学目标: (1) 相对于传统的练习或比赛等方式, 竞聘更加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2) 通过竞聘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 让他们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勇于挑战、乐于承担; (3) 通过完成试卷巩固了所学知识, 提升了操作的熟练程度, 区分出学生对已有知识的把握程度。 (4) 充分发挥了分层教学的优势, 小老板和其他同学各司其职, 都能找到自己的价值感和成就感, 达到了共同进步的目的。
第二课时通过“小老板”招聘会计进一步巩固了Excel的基本操作。这一轮由学生自主命题、自主完成、自主评价, 以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确立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本轮竞聘中首先对“小老板”出的试卷再次检查, 通过检查、纠错提升“小老板”的综合能力;接着扮演“仲裁”角色, 及时解决学生在应聘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确保竞聘工作的顺利进行。
第三课时以企业为单位进行凭证录入对抗赛。首先对抗赛符合会计岗位准确、规范、熟练的要求, 其次以企业为单位进行比赛, 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另外, 通过比赛中遇到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为后续的学习做铺垫。
第四课时由教师扮演Excel讲师, 讲授与会计岗位相关的拓展内容:数据有效性和数据保护。会计人员每天都要面临大量数据的录入, 难免会出错, 通过设置有效性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出错, 同时可以提高录入的速度和规范性, 数据有效性的内容主要有限制数据类型、限制文本内容、限制数值大小、设置输入提示和出错警告等。数据保护的设置对于保证企业的数据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因此也作为拓展内容进行讲解, 数据保护的内容主要有隐藏行、列、工作表, 保护工作表 (簿) 和设置保护密码等。
八、教学反思
通过教学实践, 本项目的成功之处主要有: (1) 学生对Excel有了整体上的把握, 通过竞聘、对抗赛等环节, 不知不觉中从“会”的层次提升到了“熟练”的层次; (2) 通过紧密联系实际, 学生变得想要学、认真学、互相学, 这样既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项目仍然存在不足之处:一是相对于传统教学有更多的学生熟练地掌握了, 但个别学生还有待加强;二是大部分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小组合作, 虽然有少部分学生参与活动还不够积极, 但总体效果明显比预先的估计要好。
解决策略笔者认为一方面教师要督促学生多练习, 做到熟能生巧;另一方面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要多提醒、多鼓励, 引导他们积极参与活动。
参考文献
[1]张颖淳.分级教学模式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教育与职业, 2013 (4) .
[2]徐辰.计算机应用基础分层实训指导[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4.
[3]龙朝中, 赵文斌.计算机基础及MS Office应用教程[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3.
【计算机基础教学论文:运用SMART原则设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目标】推荐阅读: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反思11-15
教学设计计算机基础09-23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过程性评价的研究论文10-16
2017年12月计算机应用基础统考题库 网考计算机应用基础真题10-15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07-15
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07-30
计算机应用基础考试答案06-18
计算机应用基础模拟题库07-06
计算机应用基础练习试题08-28
教学改革创新计算机基础论文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