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教师的角色转变

2024-10-17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的角色转变(精选9篇)

1.新课程理念下教师的角色转变 篇一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角色的转变的论文

摘要:在新课程全面推广的形式下,教师的教学行为发生了诸方面的转变: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向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转变;由传统的教学支配者、控制者向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转变;由传统的表态知识占有者向动态的研究者转变。

关键词:教师行为;转变;教学技能;教学策略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它不仅要考虑到学科的特点,更要遵循学生学习知识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依据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知识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进而让学生获得对知识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深入实施,教师的行为必须尽快地从传统的角色中走出来,成为新课程的研究者、实施者和创新者。新课程改革的关键是教师,新课程呼唤教师的角色转变。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要素之一,迫切需要从教育观念、教育素质、教学方法和教学行为等各个层面上做出战略性的调适。

1.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师价值是引导和学生自主构建的辩证统一,这就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是新条件下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它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方面要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状态,把教学视为学生通过自主活动主动构建学习的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知识的构建者;另一方面要改变教师单向传递知识的教学行为,树立“以活动促进发展”的教学理念,教师不再是传统教学中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是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要想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组织者,应注意研究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研究学生“以学论教”。研究学生内在的知识结构、生活经验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等因素间的关系,保证教学内容能适应并顺利地植入学生的知识结构中去;二是研究学习策略,实现有效的知识构建;三是研究合作交往实现交往互动,研究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意向,研究现在学生间的合作学习,交会互动的机制。创造有利于学生活动交往的学习环境,设置问题情境在制造学生认知上的突破,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活动去组合、批判、澄清新旧知识的.差异,解决认知不平衡。在认识发展同时,获得轻松、愉快、成功的情感体验,创造良好的利于师生共创合作交往,使整个教学过程中从始至终呈现积极主动的学习气氛,形成丰富的人生态度与情感体验。

2.教师由传统的教学支配者、控制者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

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教师的角色必需发生转变。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应帮助学生制造适宜的学习目标,并确认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创立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学习服务。作为学习的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学生在自主观察、实验或讨论时,教师积极地看,积极地听,设身处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教学中的各种情况,设想下一步如何组织、指导学生学习,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各种适当方式的设计,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使学生的探索热情更高,在交往互动中共同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自觉、自律能力,注重指导学生遵守纪律,与他人友好相处,培养学生合作精神。还要注意与没有明确需要的学生交往,指导他们确立目标,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和动机,使他们的需要不断升华,积极地、全身心地投入到自主学习活动中去。

3.教师由传统的静态知识占有者成为动态的研究者

新课程标准实施,教学情况问题尤为突出,教师应成为孜孜不倦的学习者、专业问题的探索者,新教学思想的实践者和教育改革的专业决策者。教师通过对自己教育行为的反思、研究和改进,实现教师的自我发展和自我提高,进而从策略上提高教师行为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增进“时态性”,教师在成为动态的研究者过程中,既培养了教师自觉反思行为,又密切了教师群体间的合作关系,使动态研究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持久动力。教师由静态到动态的转变一般要经过一定的过程,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或者通过自己观察思考,发现实际工作中存在的尚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或者说是从教学中不明白情况出发,确立所要研究的问题,找到研究的起点;围绕问题进行对话;对材料进行分析。通过阅读资料、选择资料,对问题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做出解释,得出结论,构建行为策略。在行动研究中应充分利用教学情境,明确行动策略的实施和行动策略成功的标准,分析行动策略检验可能发生的问题等。教师成为动态研究者在具备研究能力的同时,必须成为现代研究型教师,这是实现教师行为转换的前提。教师能通过自己教学行为的反思和研究,更新教学观念,充实知识结构,不断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在研究过程中,积累实践教学经验,加大新教学理论学习与分析的力度,使积累经验不断提炼、发展,然后反过来指导实践,形成一种有意识的进行研究的良好习惯;用先进的现代化教学理论对积累的丰富经验进行提炼、升华,用更科学的教学理念指导教学工作。研究过程是教师不断充电的过程,对完善师德人格,提高专业素养,形成终生学习习惯至关重要。

4.教师还应成为课程的开发者

根据新课改的要求,教师不能只成为课程实施中的执行者,更应该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为此,教师要形成强烈的课程意识,改变以往学科本位论的观点和消积被动执行的做法。教师要了解和掌握各个层次的课程知识,提高和增强课程建设能力,锻炼并形成课程开发者的能力,培养课程评价的能力,学会对各种教材进行评价,积极投身于校本教研的活动中去,实现课程与教学的整合。

总而言之,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要求教师切实转变自己的角色定位,新课程改革为教师的角色转变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教师在成为研究型教师的同时,还要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具备新的教学技能和实施新的教学策略的能力。它要求教师具备课程整合能力、课程设计能力和课程开发能力,具备提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的能力,要具备主动地有创造性地利用一切可用资源,为教育教学服务的能力。其次,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应改变传统教学重知识传授的弊端,向学生的学习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重差异教育转变。教师要成功地完成教育教学行为的根本转变,就必须坚持在实践中学习、研究、改进,坚持不懈地对自己的知识观念进行更新、重组,使自己永远成为适应时代的研究型教师。

2.新课程理念下教师的角色转变 篇二

光阴荏苒, 步入新世纪, 随着科技信息和知识经济的发展, 对我们的教育提出了强烈的变革要求, 我们教师必须从传统的45分钟传授角色向教育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角色转变。教师要有更大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来面对自己的工作。教师的角色行为也有明显的变化, 由重知识传递向重人的发展转变, 由单项信息交流向综合信息交流转变, 由居高临下向平等融洽转变, 由教学模式化向教学个性化转变。教师的角色越来越向多元化发展。

在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从传统的角色中走出来, 不仅需要从教育教学的规律出发给自己的工作定位, 而且需要了解社会和课程对教师职业的新期待, 进而形成新的教育教学能力。教师要向学生提供从事“观察、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的机会, 为学生的数学学习创设一个宽松的氛围,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 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数学学习的潜能, 让学生在活动中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模仿与记忆”等方式学习数学, 获得对数学的理解发展自我。在这些理念的指导下, 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角色应有以下几方面的转变。

一、在教育上以平等者代替权威者

课堂教育首先也是一种基本的社会人际关系, 人与人交往的关系。传统的教育理念, 教师充当的是绝对的权威者、统治者的角色, 教师居高临下。师生间的关系显然是不平等的。人格上的服从、屈服造成长大后人格的缺陷。这种关系也会形成一种压抑氛围, 压制学生创新思维。而新的教育标准课改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培养敢想、敢干、敢挑战权威、敢打破常规的除旧布新的素质全面的创新人才。新的教育思想呼唤着新型的师生关系, 新的教与学的关系。其核心是为了倡导教育民主。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尊重、理解、宽容地对待学生, 形成平等、和谐、合作的师生关系。教师角色的转变不论是怎样的身份, 核心是爱与尊重。在教学中教师要摆脱“教师中心论”, 丢掉主宰学生的做法, 放下架子, 去除严肃的面纱。让师生彼此走进心门, 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平等地位, 营造一个自由开放的学习环境。

二、在教学上以引导者代替单纯知识的传授者

传统教学理念中, 教师是单纯知识的传授者。“师道尊严”所赋予的传道、解惑、授业, 就是以教师为中心, 以课本为中心, 以讲授为中心。这就决定教师充当知识传授着的角色。当今我们面临的是知识爆炸的时代, 学校教育所提供的知识十分有限, 单纯的知识传授已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新的课程保准提供学生新的学习方式:自主、探究、合作, 教师作为引导者, 应是部分知识传授, 大部分时间放手让学生探索发现, 发展学生思维能力、获取信息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目的是让学生学会思维, 学会学习, 引导而不是传授, 不把结论给学生, 不替代学生思考。创设和推动学生思考情境, 引导学生会发问, 提问质疑, 培养问题意识, 敢于挑战, 敢于超常规。

三、在教与学的关系上以学习者代替全能者

传统教学理念中, 教师是全能者, 教师拥有优于学生的大量知识和学科专业知识, 具有丰富的生活阅历和生活经验, 有成熟的心理……这与“师道尊严”相适应, 与“知识传授者”、“权威者”相适应, 从而产生“一桶水”论, “蜡烛”论。在当今迅速发展的新时代, 知识更新, 信息剧增。现代教师所面临的挑战不但具有高度的不可测性与复杂性, 而且越来越找不到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应变通则。因此, 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与意识, 保持开放的心态, 将学校视为学习的场所, 通过工作与学习的结合, 不断地对自身的教育教学进行研究, 对自己的知识与经验进行重组, 解决自身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其实, 某些方面教师的知识并不多于学生, 教师之所以作为“教师”, 主要是因为其阅历比较丰富, 在专业知识上先走一步而已, 更何况新课程的综合性加大, 强调多科间的融合, 教师也要不断的学习, 甚至主动向学生学习, 才有可能走在前面。教与学其实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 教师发展学生的同时也发展自身, 而教师在发展自身的同时也就发展了学生。

四、角色转变后教师的定位:教师是学习者、教学行为的研究者、使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1. 学习者。从学习中, 从课改学习与实践中, 从教学相长中充实自己。

2. 研究者。

教师即“研究者”这一要求在新课程下尤为重要。教师的研究是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一种研究方式。首先, 找一个起点为端点, 这个起点是教师个人在实践中发展起来的, 也是教师个人希望投入精力去追求和加以解决的问题, 教师在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发展自己的行动策略, 然后将行动策略应用于实践。

3. 促进者。

新课程实施中, 学生的学习方式由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向探究式学习转变, 这就要求教师的角色必需从传授知识的角色向教育的促进者转变, 教师作为促进者他的角色行为表现是:帮助学生决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 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培养学习兴趣,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作为“促进者”的教师, 其行为有以下几个明显特点:一是积极的旁观。二是给学生以心理上的支持, 创设良好的学习气氛。三是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 教师作为促进者的关键在于如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使学生能过自己去实践、观察探究、研讨, 是他们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

新课程昭示了教师角色的一般趋势:在教学过程中更多地履行多样化职能, 更多地承担组织教学的责任。从一味强调知识的传授转向着重组织学生学习, 并最大限度地开发当地已有的新知识资源, 注重学习的个性化, 改进师生关系, 实现教师之间更为广泛的合作;更广泛地利用现代教育技术, 掌握必要的知识与技能;更广泛地参加校内服务于课外活动。在新课程改革的征途上, 我们要做勇敢者, 不断去探索, 去创新。

摘要:新课程标准对教师的要求是:教师不应该是数学教学活动的“管理者”———严格规范学生在课堂的一切行为, 而应成为学生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关键词:教师角色,管理者,组织者,引导者

参考文献

[1].马复, 章飞.初中数学新课程教学法.

3.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篇三

【关键词】参与式;师道尊严;自由;创造思维

现在的教学中要构建一种合作模式,教师和学生要平等的全面的参与,在师生交往、合作的过程中,学生的心态得到更大程度的开放,其主体地位得到体现,创造思维更加活跃。学生通过教学活动实现了自我价值也促进了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课堂充满生机和实效。由此看来,新课改的实施,首先需要改变的是教师自己,把自己从高高在上的师道尊严中解放出来,摆在一个与学生平等的首席地位中,做学生成长发展的引导者而非知识的传授者。只有教师角色的转变,才能构建起师生间平等互动的教学关系,作为教学改革中的重要内容的教学关系的构建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关系着课改的成功与否,而这个过程中教师角色的转变起着很大的作用。

一、注重师生之间的交往,构建良好的师生间互动关系

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就是构建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和教学关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知识的传播和能力的培养是必须要处理好的关系,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培养他们在学习中的独立性和自觉性。把师生之间的知识、情感、需要、价值、兴趣等,师生间的生活经验、行为规范等信息进行交流,这样有利于双方的交往、了解和补充,最终达到共同进步、促进成长的目的,从而完成教学任务。新型师生交往模式的构建,必须要改变师生原来固有的一些传统课堂模式。例如:上课必须坐端正,认真听讲,记好笔记,不许交头接耳等。在新课程改革中,应该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例如自主学习、相互讨论、在实验中得出结论等;在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时,必须要做到即时提问和即时发言,老师要正确面对这种状况,对于学生的质疑,必须引导讨论,寻求新的解决办法,和学生一起解决问题。放下自己师道尊严的架子,做好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者。让学生从内心认识到自己才是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他们自己有权利也有能力参与课堂教学的各种活动,可以对自己的疑惑的问题质疑并且和老师一道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终取得成功,享有一种成就感。这样,学生也会明白,课堂上必须自己努力,展示自己,让自己走向成功,他们会把课堂逐渐的看作是一个展示自己和自己取得成就的地方,进而演变为热爱课堂、热爱学习的一种内驱力。

二、在实施新课程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做到这样几个方面的改变

1.做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者而非传授者。在新课程实施中,用探究式的学习代替接受式的学习是一个最大的变化,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与时俱进,适应新时期教育的发展要求,灵活的面对自己的工作和学生,改变自己以往传授式的教学方式,要全方位的促进学生的发展。传统的角色中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和传授者,学生是在教师的控制下被动接受知识的主体,教学活动的评判是以教师传授给学生知识的多少为标准,而不是如何引导学生使其自主获得知识的多少,因此课堂上是单一的“满堂灌”、“注入式”的教学方式,因此学生是死气沉沉,没有新的思维的火花的闪现,学生成了书本和课堂的奴隶而非主人,学生的未来和思想完全掌控在教师手中,决定学生的“好坏”的依据就是考试成绩。而在新课程中,必须改变这种思想和方式,要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做课堂的主人,引导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师生一道合作解决问题。教师要做学生的引导者而非传授者。教师要能结合学生实际和教学实际制定合适的教学目标;能够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丰富的、切合实际的教学情境这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就会得到极大的调动;要放下自己师道尊严的架子和学生一起体验学生的喜怒哀乐,要走进学生,发现学生,了解学生,掌握学生,活跃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

2.要做学生发展的指引者而非教学中的管理者。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只注重的是让学生如何学会课堂上讲授的知识 完成教学任务,对于学生的个性化的一些思想从来不重视甚至是打压。而在新课程中,教师不能整齐划一的只让学生学会书本知识或对问题只能有一种思考方式,要对学生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化思维,创新性思维必须重视甚至有必要倡导,尊重学生在同一问题上的差异性。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方面必须慎重,给学生合理的有利于个性发展的评价,做到公平、公正;相信学生的潜能,自己的教育必须是面向全体的学生,要相信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教育好每一个学生是自己的职责;同时要不断的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方式,随时修正。

总之,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的今天,教师应该给学生少限制多自由;少批评多鼓励;少灌输多引导;少封闭多开放。师生之间交流沟通时教师要讲究方式方法,用全新的教育理念去做,用艺术的高度来要求自己,达到沟通的高效率。用一种全新的师生沟通模式代替以前的传统模式。

(此论文为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系列,论文课题批准号:GS[2013]GHB0189)

4.新课程理念下教师的角色转变 篇四

作者:张瑞娜 时间:2013.7.10

摘 要: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我们正在推行的教学改革对今后的教学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我认为广大一线教师需要重新学习新的教学思想,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中的不科学的教学方法,加快角色转变,改善教学方法,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进行因材施教,努力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积极主动的学习习惯,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自主、健康的发展空间,全面改善当前语文教学现状。

关键词:新课标;教学改革

新的课程标准提出了三维教学目标,为更好地落实过程与方法目标,我认为广大一线教师要尽快转变角色,改变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方式,改变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要当学生的良师更要当好学生的益友,了解自己的学生,因材施教、使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真正做到让学生轻松学语文。把学生培养成为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合作的新型人才。

一、转变角色,优化小学生的学习氛围

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需要创造和谐愉快的师生关系,教师要从以往传统的传授者变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教学的组织者和参与者、教学活动的引导者,与学生一同建立民主和谐的氛围,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例如,在《翠鸟》一课的教学中,教学重点是理解翠鸟捉鱼的高超技巧。按照以往的教学思路,教师都是将课文中的重点难点直接告诉学生,但在新课标理念指导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你从哪个角度感悟到翠鸟捉鱼的高超技术?”这个问题有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来分析翠鸟捉鱼的高超技能,为学生的思考指明了方向。这样既帮助学生寻找到了思考的角度,避免了盲目思考,又给了学生一个自己思考寻找正确答案的机会,锻炼了学生独立思考、总结概括的能力,同时在思考的过程中,学生们能自然而然地发挥想象。因此,采用引导的教学方法,还能增加课堂乐趣,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二、因材施教,提升小学生的学习质量

朱熹在概括孔子的教育教学经验时指出,“夫子教人各因其材”。在教育相对发达的今天,这一思想仍然是一条不可置疑的真理。做到因材施教,教师要做的第一步就是了解自己学生的个性、特长和不足,对待不同类型的学生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方法。第二是学会倾听,给学生表达自己的空间,从中发现问题并学会解决问题。[论/文/网 LunWenData/Com]

三、鼓励质疑,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思考和质疑往往是紧密相连的,质疑是动脑思考的结果,也是学生创造的起点。例如,在讲解《诚实的孩子》一文时,有个学生突然发问:“为什么姑妈问花瓶是谁打碎的时候,表兄妹回答‘不是我’,句末用的是感叹号,而列宁的是句号呢?”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教师可以做个试验,拿着撕破的本问一个同学:“是你撕破的?”学会不假思索地说:“不是我!”此刻,学生明白了课文中的感叹号的特殊作用,就是为了加重语气以表示意思的肯定,而列宁的回答后面用的是句号,说明了列宁的话是谎言。学生通过这样的分析,感悟到学习语文的乐趣,于是就会积极提出自己心中的疑问。所以说在教学中,教师鼓励质疑,会大大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适时激励,树立小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小学生年纪虽小,但是同样有着强烈的自尊,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他们会小心翼翼维护自己的骄傲。对于小学生来说,有时教师的一句话会让他们放弃一种兴趣,也会激发他们一种潜能,改变他们的性格。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尤其要注意语言的运用。曾经有位教师让学生用“因为”和“所以”造句,有个小男孩积极地举起小手,回答道:“因为妈妈让我放学后写作业不让我出去玩,所以我很不高兴。”从句子上来说,并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可以看得出来这个学生的认识有些偏差,所以老师不高兴地批评了他,然后很不客气地让那个孩子坐下。从这以后,这个孩子不仅再也没有自己主动举手回答问题,而且再也不喜欢主动参加任何活动,性格都变内向了,因为他的积极主动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鼓励,并且自尊收到了伤害。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地给予学生应有的鼓励,在学生出现偏差的地方给予耐心的引导,使他们改正自己的错误。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保持孩子应有的活力。

五、设置情境,增加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何调动学生上课时的积极性,这是广大一线教师一直积极探索的问题,对于语文教学,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让学生找到身临其境的感觉,只有让他们的情绪跟着文章作者的感情起伏,才会使他们的精力完全投入到课堂中去,使课堂效果达到最佳。这就要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其中让学生画出文中景象和让学生表演出文中故事情节都是非常不错的方法,学生在积极将准备的同时,不知不觉地就会增加对课文的精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且学生们能够在色彩或表演中收获意外的快乐,使语文教学形式变得丰富充实,让学生轻轻松松学习,开开心心收获,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六、布置任务,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许多文学作品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每一个精美的词句都隐含着一定的思想情感。利用文本的这个特点,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例如,在《最后一片树叶》这篇课文教学的结尾时,我提示学生:故事还没有结束,小树叶落下去以后真的像小鸟说的那样,躲在树妈妈的身体里了吗?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用自己手中的画笔画出来。学生用稚嫩的小手画出了许多画面。接着让学生描述一下后来发生的事,学生说得绘声绘色,引人入胜。没想到,孩子的想象力是如此丰富,绘画的作用是如此之大。

总而言之,语文教学改革是教育领域上的一场春风,它必将会给语文教学带来新的契机与希望。相信通过广大语文教师的积极努力,语文教学必将欣欣向荣,展示新的活力,把教学目标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5.新课程理念下教师的角色转变 篇五

山西省神池县八角小学 李红芳 摘要:

在新课改背景下,无论是学生的学习方式,还是教师的教学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告别传统角色,走向新角色,真正走进新课程。在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的新角色应实现由管理者到发展者的转变;由教授者向合作者的转变;由主导者向引导者的转变;由执行者向建设者的转变。关键字:新课程 小学语文教师 角色转变 正文:

走进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我真切地看到了自己成长的轨迹,真切地感受到了一颗颗充满活力的教学弄潮儿,一个个充满生命张力的语文课堂。新课改带来了新理念,在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应该理性地看待新课程改革,开始用批评与反思赋予自己新的角色使命。

一、小学语文教师由管理者走向发展者

在“应试教育”观念的指导下,学校教师忽视了对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成了纯粹为考试服务的“工厂”;分数成了学校形象的“代言人”,成为学校评价教师,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教师只有拼命教,拼命训练学生。教师作为人所必需的精神生命质量得不到保障。只是被动地管理对象,只有“输出”,没有“输入”,而在新课改的今天,强调的是学校教育要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没有教师的发展,就不可能有学生的发展,学生的发展是学校发展的最终体现。新课程要求广大教师不断地加强学习,以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学校应为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提升专业素养,创造条件,积极开展校本培训,同时为教师展示专业水平搭建平台,让教师充分感受到自身专业发展的价值。

新课标对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都提出了许多具体的要求,新教材在编排上也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同时也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教师去学习和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对新鲜事物要有敏锐的感知能力,能及时获取信息并发掘有意义的实际知识以及包括科学、文学、美学、哲学、政治和伦理等学科的原理和方法,同时在组织教育的全部过程中充分注意人本身资源的开发。那么我们该如何做好新时期的“发展者”呢?对此我反复思考,故有感而发。1.善于吸收——做学习型教师

新课程标准提倡学科综合,要求教师开发课程资源,每位老师都会体会到知识的困乏、现在的课堂是开放的,无法预见的,面对学生的畅所欲“问”,怎样对答如流?所以,新课改要求我们终身学习,做学习型的教师,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不断充实自己,不断超越自我,改变并完善教育教学行为。新课程与新教材还对现代化技术的应用提出了一些具体要求,作为教师,我们首先应乐于接受和熟练掌握。积极地利用好电化教学手段,结合教学内容,依据学生的思维特点,充分把握现代教学媒体的功能,实现语文课堂的不断优化。2.长于研究——做反思型教师

从先进的教育理念到课堂的实践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一个不断研究、不断尝试、不断反思和不断实践的过程。上完课后,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今天这节课,学生收获了没有,老师收获了没有,课的哪一个环节处理的特棒,哪一个环节还有待提高,篇幅不限,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实用就行。如果教师能做到长此以往、坚持不懈,我相信每个人都会形成自己个性的教育教学风格,每节课都会有新意,有亮点。3.勇于奉献——做敬业教师

敬业精神是对教师最重要的要求,我们不仅要把教育工作当做职业来看,更要把它当做事业从事,以孜孜不倦的工作态度,去奉献着自己的爱心、真心、热心,让每个学生得到最好的发展,让家长放心,让社会满意。这才不愧为人师。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将面临一个更富开放性和弹性的教学环境,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随时随地学习新知识,不断开阔自己的视野,丰富思考的维度,增加接触各种各样文化和思想的机会。

二、小学语文教师由讲授者向合作者的转变

对学生在学习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人们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认识过程。赫尔巴特片面强调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权威,而杜威则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主张“儿童是中心”。自古以来教师都是滔滔不绝的传授者,我们曾经以此为荣。有话可说,说明我们满腹经纶,这才真是个好老师呢。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讲台已大大限制了教师,限制了教学。“讲台”顾名思义就是教师讲授知识的舞台。教师站在讲台上就要讲。从前,一节课几十分钟,我们挖空心思,引经据典,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所有知识一字不差的传授给学生。但是学生究竟听进了多少,学会了多少,是“讲”所无法考查的。现代社会,信息的纷繁复杂已是不可能“讲”尽的,信息技术的快捷方便已不是“讲”所能比拟的。如果语文课堂教学仍停留在教师的讲上,那必然是死路一条。其实,不论什么能力都是教师讲不会的,也是学生听不会的。站在游泳池边上大讲游泳之道而不让学生下水的游泳教练肯定不配做一个教练。现代学习心理学研究证明,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或其他人“传授”给学生,而只能由每个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单纯的听教师的讲,学生没有时间,没有空间去学习,去探究,去发现。长此以往,他们只能是知识的容器,而决不会成为发明的机器。而作为教师我们是有责任把学生培养成会创造的人的。一个没有创新精神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因此我觉得教师应该走下讲台,不要让过多的讲解占据孩子们宝贵的学习时间,不要用我们的思想去填充孩子的头脑。孩子是有灵性的,有比我们更为广阔的天地,他们的将来不会再重复我们的过去,我们又何必用我们过去的知识经验去塑造孩子们的美好未来呢!走下来吧,走下讲台,走到学生中间。在课堂上,与学生同迷惑,共探索,同收获,共快乐。

“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教师应着重于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充分考虑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积极理解学生具有的“未完成性”和“可塑性”。学生可以选择适合于自己的教学内容、进度和标淮。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渠道将会更加宽广,教师用知识建立权威的局面将被打破,面对排山倒海而来的新知识和信息,师生处在同一起跑线上。因此,只有与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真正步入学生的世界,才能亲近并真正了解学生,只有放下师道尊严才会尊重赞赏学生,从而激发其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师应重视与学生建立起平等、和谐、新型的师生关系,充分体现教师既是教育者,又是学习者、合作者、研究者的身份,给学生以深沉的慈爱、温馨的关怀和近距离的理解,创设出新课标倡导的民主、和谐、积极、开放、融洽的现代语文课堂气氛。

在我教《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时,当学生通读课文之后,我让他们分小组讨论学习,看看课文写作者看到了哪些景色,通过讨论了解课文内容。当学生在交流学习结果时,我发现在研读的同时,学生不但了解了各种景物,而且还学懂了课文是怎样按时间顺序描写课文的,以及积累了许多优美的词语。而作为教师的我给他们的是轻松和协的学习氛围,当他们需要的时候给予帮助,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显然,教师不必多“讲”,不必过多地分析、说明。教师要做的工作是创设其于师生交往的互动、互学和对话的教学关系,这才是新课程体系下的师生关系。

三、小学语文教师由主导者向引导者的转变

信息化时代为学生提供了多种获取信息的渠道,语文教师己不能满足于仅仅充当文化知识传播的中介,而应把自己当作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者。学生是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即以学生为本,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学生是课堂学习中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实践过程,教师的作用则是隐性的,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教师在提供了一些丰富的素材后,学生就要进行大量的自主探索。此过程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安排学习内容的先后顺序,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如可以自己独立学习,也可以与人合作,与老师交流„„.让学生了解有关知识,完成学习任务,真正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此外,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勤思多问,可以说,一切有成就的人都善于思考,都有好思的习惯。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时一定要注意多启发,多反问,不要包办代替,要鼓励他们想问题、提问题、钻研问题。现在有些学生不但手懒,脑子也懒,有一点难题就想问,总想依赖别人,一看题目较难尚未好好琢磨就去问老师。这时候如果老师鼓鼓劲,学生仔细一分析,可能就想出来了。如果鼓劲还不行,老师可以给学生指明思路,要根据学生所提的问题教给学生思维方法。只有在学生自己会思、会问、会学的基础上,才有可能为别人合作交流,也只有在学生个体的潜能得到发挥时,课堂教学才变得有效。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基于这个思想,我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在教学《车的世界》后,引领学生阅读背诵了《小小交通警》、《洒水车》、《让车》等十余首儿歌,使学生们了解到了更多有关于车、交通规则方面的知识,而且无形中又认识了许多生字。另外,将《安徒生童话》、《唐诗三百首》、《格林童话》等书籍推荐给他们阅读,使其领悟书中的精妙所在!总之,教师要做一个牧羊人,把可爱的孩子们引领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尽情享受!

“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一直以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这样,孩子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在生活中识字”的教学实验就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大街上、电视上、车厢里„„ 到处都成了孩子们识字的地方。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

四、小学语文教师由执行者向建设者的转变

传统课程,学校是课程的忠实执行者,导致了教学过程成为知识与技能的训练过程,课堂成为知识与技能的训练场,忽视了被训练者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而人的生命质量得不到提升。现行的新课程,有一个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强调的是尊重人的天性,发展人的个性,开发人的潜能。它看重讲求提升儿童少年生命过程的质量。重视学的经历,形成情感互动,体现内涵要素(也就是说着重体现知识与技能培养,重在过程与方法,关键是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培养学生创造力和适应力的模式上也有重大的不同,传统的教育课程模式是金字塔的模式,是高精尖少数,而新的课程下的模式,培养人结合社会的需求,是“橄榄球”模式。

新课程评价要求通过建立新的评价指标和改革方法,发展学生其他方面的潜能,例如有一位四年级学生他的语文数学成绩一直不理想,真可以说算是老师眼中的差生,父母也无可奈可。可是,这位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却明显高于其他同学,他在同学们当中有很高的威信,当老师不在的时候,能处理班级工作中比较棘手的事情,当父母不在店里的时候,能留住顾客,并顺利成交。难道这样的学生一定会比那些优等生差?新课程提出了评价一个学生应充分了解学生。顺着这一基本要求,我们再去认识上面这个孩子,我们就要先肯定他的能力,帮助他树立起自信心,再在学习方面给予帮助,那么一定会在学业上更进一步。

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同时确立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课程管理政策,这就要求课程必须与教学相互整合,教师必须在课程改革中发挥主体性作用。教师不能只成为课程实施中的执行者,教师更应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新课程中教师角色的转变是对传统教育的挑战,是面向新时代,努力创建民主、平等和促进个性发展的需要,是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和最亮丽的风景线。

新课程一切是“新”的,这“新”意味着教师要有新的教育观念,这“新” 需要我们千千万万的语文教师不断付出艰辛的实践,付出智慧的创造。不断地 对自我的教学活动进行反省,积极的参与教学实践,调整教学过程中的错误的或失当的角色定位。从而与学生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成为学生主体发展的促进者,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和协助者,成为新时期合格的教育者。

参考文献:

[1]叶奕乾祝蓓里(主编):《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2]《小学语文教育学》,徐家良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3]王道俊王汉澜(主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4]大卫·拉泽尔[美]:《智慧的课程——利用多元智力发掘学生的全部潜力》,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6.新课程理念下教师的角色转变 篇六

九峰实验学校 石俊2008-06-04 09:19:00

内容提要:美术新课程提出新的教学理念,同时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比如教育观念、知识结构、教学方式等。通过课程标准、教材、教师等几个层面的转化,转变教师角色和教学行为,最终在课堂教学中得到贯彻,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关键词:课程美术教师角色

一、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角色和教学行为所面临的挑战

1、新观念的挑战

新课程倡导以学生为本,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因为每一位学生都是有发展潜能,有个性特征的人。因此,要求教师重塑学生观,这些学生观也决定着教师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是否尊重了学生,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并作出相应的转变。

2、教学习惯上的挑战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倡导教学过程注重学生的探究、体验。以知识接受为主要方式的传统教学习惯已不适时宜,教师必须作出合理的“自我否定”,并同时在“自我更新”中改变教学习惯。

3、知识观的挑战

常说“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在今天看来,那是远远不够的。新课程强调最好的知识是方法和能力,强调知识的综合性、生成性。课堂应该有三种知识:书本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师生互动生成的知识。因此,教师不能仅仅是一位知识的传递者,而是让课堂功能得到积极的发挥,教师必须转变角色与行为。

二、新课程背景下美术教师的角色和教学行为应该作出怎样的转变

在三年的新课程《美术》学科的实施中,我就新课堂实践中如何转变角色和教学行为作出了一些探索:

(一)教师的角色由教材的忠实实施者向教材的开发者转变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将知识像流水一样从高处流向低处传递给

学生,其特征就是韩愈所说的: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是知识的主宰者和阐述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和储存者,没有教师对知识的输出,学生就接受不到知识,学生根本没有自由选择和自主学习的权利和机会。而在新课程实施和新教材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该再是课程的传授者,而应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教学行为应积极创新。

1、合理加工教材展开教学

教材是课堂教学的依据,是教学内容的提示,并不是教学内容的全部。由于地区、学校、班级及学生个体之间的学习水平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一套统一的教材是不可能适应于所有学生的。对于这些,教师大可放开手脚,根据自身的业务水平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删减、加工和再创造。

七年级《建筑与环境》,这一单元的教学目标是初步了解中外著名建筑的不同风格特征和文化历史内涵,学会欣赏建筑艺术,并用文字、写生画和想象建筑创作设计画等形式,表达自己对建筑艺术的感受。新课程给了我很大的拓展空间,针对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思维活跃,想象丰富,视野也较开阔,技法水平较高。

教师除了向学生介绍建筑的风格特征外,在学生的作业中,可用一节课让学生对景写生学校的建筑,然后又拓展一节风景写生课,教师没有强行灌输某种构图方法,而是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改变视觉角度,特意改变空间层次关系,变化透视关系,引导学生尝试去冲破这种固定的构图模式,努力去创新,学生热情高涨,作业形式多样,这堂课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表现能力。

2、重新组合教材展开教学

现行的教材是以单元形式出现的,每个单元中又可以分为好几个小标题,单元中的每一课既是相互联系的又是相互独立的。和以往教材不同,新课程单元中的每一课内容都不是固定的,教师可以根据教材中所安排的课程顺序进行教学,也可以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进行相应的调整。六年级第二学期第五单元《产品造型设计》,第九单元《变废品为艺术品》,教师可以先上《变废品为艺术品》,运用废旧材料的形状和特征进行立体创作,然后从作品中发现设计问题,寻找到产品设计的切入点,对产品进行有条理的分析,再画出草图,并制作出立体造型作品。教材的整合方式多种多样,教师可以按照自己的设计思路,根据学生的特点安排授课的内容。

3、跨学科整合教材展开教学

随着美术教育的发展,美术学科的内容不再仅仅是传统美术创作或技法训练,而是在文化观念整体统摄下的一种综合性极强的美术课程,还十分强调对其他学科的渗透和融合。把美术与相关的学科如音乐、语文、物理、历史,计算机等学科结合起来,充分体现学习过程的多元化,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方式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例如六年级《寻找奇妙的点》一课,我巧妙地结合语文学科,以一句诗,成语等创作一件点的作品。在欣赏美术作品时,结合历史知识,让学生了解画家及作品背景,加深学生对名画的理解,如《马踏飞燕》《击鼓说唱俑》《大卫》等;与音乐学科联系,六年级《探索黑白灰之美》一课,对六年级学生来讲,要讲清黑白灰关系,确实很复杂,可运用音乐知识从节奏、音高等方面去分析黑白灰色调的高调、中调、低调,学生能更直观地理解了美术知识。在讲解构图中的均衡时,教师运用物理中的杠杆原理,让学生很好地理解了“均衡”的词义。结合计算机学科进行教学,如七年级线描淡彩单元部分《音乐节奏感受风景构图的方法》拓展课,可从音乐节奏切入课题,理解构图方法,并要求学生不用画笔而在电脑上完成构图作业,把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到课堂教学中。这一堂堂与其他学科整合的教学内容是学科间的相互渗透、转换的一种有机结合,更是美术教学内容更新的一种好方法。

(二)教师的角色由“演员型”向“导演型”转变

传统的课堂教学过程,教师扮演了一个演员的角色,学生成了观

众,教师在课堂上使出浑身解数,给学生灌输知识,学生变成了接受知识的容器,而现代教育观念要求教师为学生的学习穿针引线,只是辅导者,对学生感到疑难不解的地方进行有效点拨、启发,他的作用是“导演”。

1、备课,既要科学预设,更要注重生成备课是个老话题,从踏上教师岗位那一刻起,就要备详案进行教

学,以往的教学以传授知识为中心,教师备课的重点往往放在知识的习得、技能的训练上,而学生就按照教师备课的内容完成学习任务,学生的问答都在老师的设计中。但在新课程条件下,备课就成了新话题。教师不像以前照抄教参就行了,教案既要有教师教的方面,又要有学生学的方面。所以教师的备课应深刻认识新

课程的教学理念,重点应该在于教材内容的分析,学生情况的分析和教学过程的设计上。对教师的应变能力和驾驭课堂能力要求更高了,而且也很难有固定的流程,在课堂上还会出现许多让你始料未及的插曲。

2、教学,既要传授知识,更要指导学习

现代教育提倡学生自主学习,但不等于教师可以放任自流,教师

既要注重教法,很好地讲解,传授,更要研究学生的学法。教师要清醒地意识到,引导学生学习是自己的职责,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使学生找到适合自身特点的学习方法,如六年级欣赏课教学《漫步美术天地》一课,我对所教的同年级5个班进行对比实验教学。

一、二班,采用美术传统教法,三、四、五班采取新理念教法。上一、二班,教师像讲解员那样,很投入,滔滔不绝地对每一幅作品从历史背景、造型、构图、表现技法等方面进行仔细讲解,学生认真听讲,如讲解雕塑《艰苦岁月》,教师讲到在长征中一位红军小战士依偎在老红军身旁,被悠扬的笛声所吸引的感人场面,还歌颂了红军战士在艰苦条件下不怕牺牲、不怕吃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也表现了红军战士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一节课下来,学生很漠然,有的打瞌睡;有的乱翻课本,不知在找寻什么;有的偶尔点点头,似乎明白了。教师显得筋疲力尽,也不知学生掌握得如何。上三、四、五班时,可让学生先读画,采用小组合作形式进行讨论式欣赏评价,并启发学生思考,说说你对作品的印象和初步的感觉,引导学生可以从色彩、线条、给人的情绪上去细细体味。同样雕塑《艰苦岁月》,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讲到这是三角形构图,显得很稳固,颜色运用青铜本色,突出主题艰苦,老红军可能在吹悲伤的曲子,因为生活太艰苦;老红军在吹革命歌曲,因为盼望胜利的到来;老红军在吹思念家乡的曲子,他们想念亲人了------学生畅所欲言,发挥了每个学生的优势,激发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又锻炼了学生间的合作能力。教师参与了学生的讨论,并及时指导学生的讨论,愉快地教学氛围由此而产生。

(三)教师的角色由“主导型”向“民主型”转变

新课程下的美术教学,不再是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范画,学生的角色也从被动接受向主动学习转变。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交互学习的平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1、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教师要以良好的精神状态进入课堂,在教学中应始终面带微笑,并经常用“你能行!”“你能试试吗?”“你回答得真好!”------这样的语言鼓励学生,哪怕是学生讲错了,我也从不指责,总是说“你很勇敢、你爱动脑------”可让学生充满自信。看到有的学生在作业中碰到困难,胆小不敢问,教师要像朋友一样帮助她。并轻轻地和她说:不用担心,老师会帮助你。让学生感到关心的温暖,体会到美术课是轻松、愉快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2、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教学贵在引导,妙在开窍。教师把钥匙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开启知识的大门,学生能说的,教师不说;学生能做的,教师不做;学生能学会的,教师不讲,尽量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发现问题、质疑问题、创造性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六年级《体会线的韵律》一课,我请学生上黑板画自己喜欢的线,并说出理由。学生争先恐后地上来画出各种不同韵律的线。教师再导入课题,学生很好地理解了课的内容。课堂作业写生花卉,更是大饱眼福。引导学生人人参与,使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人,最大限度地把学生的创造性发挥出来。

(四)教师的角色由“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

1、有整合相关知识的能力

多年来,学校教学一直是分科进行的,教师的角色也是“单一型”的,不涉及其他学科知识。面临新课程,上海市中小学艺术学习领域课程进行合分一体的整体设计。既强调艺术学习领域内相关课程间的整合,又强调本领域课程与人文、科学和技术等其他学习领域的整合。如八年级《艺术》课程,所涉及的艺术门类包括:音乐、绘画、设计、舞蹈、影视、雕塑、书法、建筑,摄影等,而这些艺术门类决非是简单的叠加,而更关注各门类有机融合。在《纸的利用与装饰》单元中,仅让学生进行平面、立体构成制作,还不能达到绝佳的效果,教师让学生收集废旧纸张、报纸、挂历纸,包装纸等制成服装,穿在身上,体现纸的创意造型设计,在生活中的艺术应用。然后让学生进行小品表演或学生根据服装特点自己配音乐进行时装表演,这节课加入了音乐、戏剧、舞蹈、甚至化妆等,会达到很好的课堂效果。

教师必须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了解其他学科知识,这样才能充实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兴趣。

2、有熟练的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运用能力

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张范画的教学模式已满足不了新教材教学的需要,而多媒体信息大、动感强、高效率,展示其强大的优势。教师如果具有过硬的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能力,就可辅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一系列问题。比如运用电脑指导学生进行标志、海报、贺卡、封面等设计作业,还可进行电脑绘画,就要求教师有熟练地使用各种电教设备和制作相关课件的能力。

3、有广泛交际的能力

学科间的整合,这就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协作关系,争取其他学科教师的配合,才能大胆探索学科间的渗透互补,有的综合实践活动还需要走出校门,这就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社交能力,争取社会各界支持,帮助。

作为一名新课程改革时期的美术教师,了解新理念,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总结新经验、反思新问题,做到与时俱进,展示全新自我,才能在新课程改革的大浪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上海市中小学美术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11月

2、陈卫和。美术新课程中教师的角色认识.中国美术教育2002年第6期。

3、孙乃树程明太。新编美术教学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1月。

4、程明太。上海课程改革中的艺术课程发展及其教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7月。

文章附件:

文章作者:九峰实验学校 石俊

7.新课程理念下教师的角色转变 篇七

一、小学英语教师角色转变的意义

传统的英语教育理念封闭又狭隘, 习惯于一言堂、照本宣科, 以教师为中心组织教学。在如此陈旧的课程模式下, 学生的需求往往被忽视, 学生的主体性也无法提升。在当今教育现状下, 如何改变被动接受的弊端, 转变教与学的方式迫在眉睫。小学英语老师适应新课标要求, 重塑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更是迫在眉睫!

教学方式、方法发生了转变, 小学英语教师的角色也必然发生转变, 由单纯的知识传递者转变为学生积极学习的引导者。因为新的小学英语课程就是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去自主探究, 这种探究活动本身就需要教师积极地引导。《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中有这样一段表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 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 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 在实践中学习, 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 关注个别差异, 满足不同学生的学生需要, 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 激发不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 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从中, 明确对小学英语教师在新课程实践中的角色定位提出了更新的要求, 教师既要做知识的传授者, 又要成为学生的促进者, 还要成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二、小学英语教师的角色转变

1.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当今教育是适应学生的教育, 不是学生适应教育。小学英语课堂是学习的动态过程, 教师是变化的客体, 学生才是变化的主体。教师只有充分调动和发掘学生的潜能,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语言实践, 才会有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那么要想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习, 调动、挖掘学生的潜能, 教师应有如下诀窍:

(1) 明确课堂教学目标和任务。只有学生明确了学习目标, 积极主动地配合, 才能发挥出主观能动性, 积极参与到课堂语言实践中, 圆满完成学习任务, 才能提高课堂学习效果。例如:在教学六年级英语第六单元的过去式时, 教师明确告诉学生要学习怎样来表示过去已经发生的事情。学生非常清楚, 也很乐意掌握并灵活运用这一知识要点。整节课进展非常顺利, 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2) 拉近师生心理距离。英语课堂教学尤其离不开语言实践。实践活动过程, 是让师生融为一体的极好机会, 有助于建立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学生在练习中掌握语言知识点, 在运用中提高能力, 在实践中形成技能。与以往教师居高临下, 学生完全被动截然不同, 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完全调动起来, 所以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在英语教学中显得尤其重要。

(3) 灵活处理课堂中出现的问题。对学生多鼓励, 少责怪, 尤其读音错误更要区别对待, 以免打击学生开口的积极性。需要学生开口讨论的内容一定要符合实际水平, 不能脱离实际, 难倒学生。在实际教学中, 抛出问题后, 要为学生搭建台阶, 将问题化解, 由易到难, 循序渐进。

2.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1) 教育研究不仅仅是专家们的“专利”, 每位在职教师都是位研究者。在教学实践中, 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教师都有自己经验化的处理方式。教师应该不断进行审视与改革, 以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与教育的发展的需要。这个过程也是教师对自己行为的分析与研究的过程, 是逐步养成自我反思、设计教育教学行为、从事行动研究的意识和能力的过程。对于一位小学英语教师来讲, 教育教学现代化的不断发展, 教学观念的不断转变, 教材的推陈出新, 以及学生素质、家长素质的进一步提高, 更需要在自己平凡的工作岗位上辛勤耕耘;并且不断反思总结, 努力探索更适合自己、社会的教育教学之路。因此, 人人参与研究是教育的需要。

(2) 新课程在实施过程中, 肯定会遇到多种多样的问题。新课程在改变学生学习生活和学习习惯的同时, 也改变了教师的教学生活和教学模式。在新课程的全新理念和环境下, 教师将焕发出勃勃的生命力。教师作为研究者, 应该将自己的注意力关注到具体的教学情境之中, 将理论应用于实践。教师作为研究者, 更有利于确立教师的研究地位, 塑造新的教师形象, 更具有积极的意义。

3.新课程环境下知识的传授者。

(1) 新课程标准以人为本, 呼唤学生的主体精神。教师一定要扭转强化知识传授的倾向, 致力于形成学生主动学习的态度, 使学生获得双基的过程亦是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英语教师作为课堂的引导者和组织者, 需要面向全体, 知晓每个学生的需求和发展的可能性, 尤其是要照顾到个体, 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

(2) 教师在传统教学中牵着学生走, 学生绕着教师转。教师是完全的主角, 学生仅需配合与适应即可。长此被动学习, 学生渐渐丧失了主动性。这种把教师看作为教学的中心的做法, 显然不利于学生潜能的开发和身心的发展。比如:我们在教授四年级英语第六单元的时候, 就可以用一台时装秀来呈现众多的服装, 伴以音乐, 让所有学生参与其中, 使其在游戏中主动学会说英语。

(3) “授人以鱼不如教人以渔。”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本领, 而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有人提及:“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 而是不会自学的人”。未来社会是个突飞猛进、充满机遇的社会。由于目前每一位小学英语教师所教的班级比较多, 面对那么多的学生, 教师常常顾及不到。因而, 创建学生自主学习机制, 培养英语自学能力, 就显得更加重要, 这将为孩子们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中, 对未来教师的角色有如下描述:现在教师的职责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 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教师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那些有效果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了解、影响、激励、鼓舞。要适应这一转变, 教师角色需要至少发生这样一些变化, 由传递者转化为促进者, 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在新课程的环境下, 我们小学英语教师的角色要发生根本性的转变, 并且根据需要不断改变, 才能主动适应并投入到方兴未艾的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去, 才能真正落实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目标, 加快并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

摘要:教师将与新课程同行, 与学生共同成长。英语教师要从传统的角色中走出来, 以《英语课程标准》为准则, 更新教育教学理念, 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做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做新课程环境下知识的传授者。改变传统教育中的师生关系、交往方式, 营造全新的课堂氛围, 与新课程共同发展, 加快并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

8.新课程理念下教师的角色转变 篇八

关键词:新课程 音乐教师 角色转变

与传统音乐教育相比,“新课标”无论是从音乐教育的理念,还是教材的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体系等方面,均作了全方位的改革。这对于已习惯了传统音乐课教学的广大音乐教师来说,无疑是一场“革命”。教师如何适应“新课标”,尽快成为“新课标”的有效执行者和积极建设者,将关系到“新课标”实施的成败。对此,笔者想谈几点粗浅的认识,与同行们商榷。

一、敢于创新,灵活教学

1、要作教育的抉择者!这是当今最新的教育理念,适用于各个学科。具体到音乐教学领域,在浩瀚的音乐文化海洋中,我们音乐教师有根据大纲所规定的教学目标要求自由选择音乐教学素材和教学方式的权利,如果你和你的学生一样讨厌你手中的音乐教材,我觉得你就应该考虑如何重新组织(或补充,或替换)你自己觉得让你的学生学得更好和更开心的音乐教学内容了。当然,你必须和主管领导沟通好,说明你“另搞一套”的原因和你自己创新方面的亮点。

2、谁都可以作研究型教师。如果你真正成为了你所任教的班级的音乐教育的抉择者,那么面对你重新组合的教学内容,新的问题和收获肯定源源不断的出现,你如果抓住里面的闪光点和突发的感觉,深入实践、探讨、研究下去,就可以出成果,以你自己的教学实践作出你的理论性文章,也就是所谓的课题研究。如果你按部就班地按照老一套思路苦学苦教苦备课,那只能永远“吃别人嚼过的馍”,失去的将是自我和创新的灵感。

3、活用教学法,培养即兴教学能力。对于传统教学法的学习是我们在大学时代的必修课,真正在教学实践中的领悟确是另外一回事。在教学中仅仅是理论上“奥尔夫”“柯达伊”“启发式”“示范法”什么什么的,只会把自己的思路束缚在某个范围,这反而被动。怎样为好呢?一句话,“无招胜有招!”即学他人之长,补己之短;扬己之长,敢创新招。你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就是随机应变,满腹的经纶敌不过你在教学实践中一个奇妙的点子。

二、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

音乐艺术有着其丰富的内涵与外延,是一种综合性较强的艺术形式。由于年龄特征、个性差异、知识层次等因素的制约,学生们对音乐的喜好千差万别。在教学中,教师不应将音乐教育只局限于在“知识”、“学科”等狭窄的范畴内来理解,而应把“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获得充分发展”的价值观视为根本,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素质教育的思想。丢掉传统教育中教师的绝对权威,洞悉学生的兴趣爱好,了解他们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并针对他们的兴趣爱好找准教学的切入口,因势利导,将手中的“指挥棒”变成引领学生去探索美妙的音乐世界的“引路石”。在这里,教师不再是喋喋不休的说教者,学生不再是教师思想、情感的复制品;课程也不再是纯粹意义上的单一的教材内容,相反,教师能够从学生出发、从学生学习音乐的角度出发,研究解决学生要学什么、怎样学等一系列问题;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也能积极地参与进来,愉快地学习。這样,教师和学生就都成了课程的创造者与开发者,成了最终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机结合体。

三、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不是我不明白,是这世界变化快!”许多人这么惊呼。面对飞速发展的社会,各行各业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都在提倡终身学习的理念。大学里的所学,勉强只够让我们上路从教,后面的漫漫长路怎样走得更精彩,更充实,还得靠我们的自我学习和在个人修养上一辈子的自我完善。从另外一个意义上来讲,我们音乐教师对于最新音乐的动态、最新媒体设备的使用、对学生喜欢什么都应该随时关注,关注的过程就是我们学习的过程,有许多方面的东西我们甚至要和学生共同学习,共同探讨。比如对于近期学生们热衷的歌曲,我听过并分析后,觉得这首歌曲很有特点,亮点多多,干脆安排在课堂上欣赏并且分析这首歌,完了还要求学生写关于它的音乐评论。这种方式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艺术鉴赏水平的提高。我把学生们一部分有代表性的文章上传到了我的网站上面公开讨论。如果我当时不放下架子学习一些学生们感兴趣的东西,就不可能作出这样的引导。所以,我们不能放松自己各方面的学习。

四、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力

审美是完美人性的闪光,审美活动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爱人类、爱自然、爱自己、爱生活的过程。人在审美中,往往把自己最善良最美好的情感,尤其是爱的情感赋予给了审美对象。审美意义上的“爱”不同于其他的道德意义上的爱,它更丰富,更具有广泛性和深刻性。一个具有丰富爱心的人必然是审美感受最丰富的人,反过来,一个审美感受越是丰富的人,他越是具有丰富的爱心;一个充满爱心的人必然是美的人,一个充满爱的社会必然是美的社会。从这个意义上说,培养学生具有丰富的爱心,比培养学生技术上的才能更重要。“技术”教学是短暂的,是容易生疏甚而遗忘的;而“艺术”教学给予学生的则是永恒的,是能让学生终生受益的。音乐教育首先并不完全是为了培养音乐家,而首先是为了培养人。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尽量避免那种生硬的、繁难的技巧技能性训练,而应从学生出发,多为他们营造一些发现美、创造美的自由空间,以激发起他们热爱美、传播美的热情,从而使美能在学生的心灵中生根、发芽、成长、壮大。

9.新课程理念下班主任角色的转变 篇九

——浅谈班主任角色的转变

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巴彦镇中心校 柳丽芳 【内容摘要】班集体是中国基础教育的一个特色。在今天新的历史条件下,面对人类跨入信息社会,我国加入WTO,课程改革等新的形势要求,抓住机遇,不断更新组织管理班集体建设的理念,使之成为更加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更加符合学生实际,更加凸显社会主义教育的优势已经成为教育工作者,特别是班主任群体的一项重要任务。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们在班集体建设时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与时俱进,转变教学态度,改变教学方法,努力转换好自己原来在教育舞台上的角色,给自己定好位,才能适应这场改革。

【关键词】新课改 班主任 更新理念 重塑角色

新课程改革首先是教育观念的改革。在学生全面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班主任必须充分认识新时代赋予班主任角色的新内涵,不断反思,更新观念,这对于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是非常重要的。

一、课改呼唤着班主任不断反思,更新教育理念

新课程改革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迎来了新的挑战。这是时代对教育的要求,是社会对教师的期望。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指导者和领导者,他的思想道德面貌,他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他对教育的信念与追求,他对学生的期望,他对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认同与取舍等,无不渗透在他对班级管理之中。班级管理是一项完善人的内心世界、规范人的外在行为、培养创新人才的系统工程,尤其需要科学的先进的教育思想的指导。班主任必须学会反思。所谓反思就是指自我调整、自我建构的自省、内省能力,追求较高境界的人格品质,不断更新教育理念。这样,我们才能号准时代的脉搏,着眼未来,采取科学的方式方法,构建良好的班级集体。

1、树立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价值取向的教育理念

美国心理学家格齐伊认为:“明日的文盲不是不能阅读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 未来的发展,人的创新能力将会受到空前重视,善于创新的人将成为知识经济最主动、最积极的力量。因此,在班级工作中实施创新教育,班主任首先要从转变教育观念入手,树立以创新精神为价值取向的人才观、教育观和质量观,把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放在班级工作的突出位置。

班主任要充分认识到创新教育的重要意义,认真学习创新教育理论,并在教育活动中大胆实践,不断总结创新教育的成果。班主任是积极能动的富有创造性的主体,他们在教育方针与教育规律的指导下,积极贯彻学校提出的教育要求,不断寻求新的工作内容与工作方法,根据自身优势和学生的特点,富有创造性地开展班级活动,形成风格鲜明的班集体。同时班主任的创造性工作观念与工作方法又必然对学生的创造性人格的形成起着巨大的作用。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确为我们打开了创新教育的思路。它能够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因此,班主任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对课堂学习小组的组织及对探究学习小组的组织显得十分重要。

2、树立以“人”为本,关注学生全面、和谐、完美的发展的教育理念

新课程改革顺应世界范围内“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改革潮流,提出了使学生“在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现有个性的发展”的目标。发展个性的理论是素质教育的要求,这就需要教师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而赋予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作为班级管理者的班主任要看重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看重一个个需要开发的生命个体,并从班级管理中发现生命的保存、延伸、发展和增值,来阐释教育的本质。班主任应该注意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每一个学生都有许多优点,帮助学生树立信心,鼓励、激励学生成才。没有不合格的学生,只有不合格的教师。教师要把学生真正当成人,当成正在学习承做社会人的人,当成正在逐步走向成熟、走向自觉的学习主体、当成正在学习选择、学习提高社会责任的未来的国家的主人。每个学生都有某些方面的优势和爱好,珍惜这些特点,发展每个学生的优势,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要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权,承认学生的智力差异。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意义是促进全体儿童、少年的全面、和谐发展。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不仅仅是因为教育能够培养出具有各种知识和能力的社会建设者,更是因为教育能够造就出具有健全人格、诚实、正直、追求真善美的“人”,真正的“人”。只有以“人”为本,让“人”成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关注“人”的丰富、和谐、完美的发展,才把握准了教育的生命意义,才能让教育焕发出生命光彩!

3、树立终身教育观念

未来的社会是一个学习化的社会,终身学习对教育工作者而言更加重要。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的挑战,为了学生的未来,教师需要不断“充电”。若不学习掌握先进的教育理论,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就不会走出传统迈向现代,就无法顺应现代教育。班主任应清晰地认识到,教育在历史上第一次为一个尚未存在的未来的新社会培养新人。教育面向未来,首先要有高瞻远瞩的意识,培养人才要着眼于社会未来以及个体发展的思想品德素质、道德情感素质、意志素质,使他们具有广泛的可持续发展性,从而培养适应变化快、自主能力强的“未来人”。教师自身不仅要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更应该在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让学生热爱学习,掌握学习的方法,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二、新理念促使班主任不断审视,转换自身角色

1、班主任角色由单一型向多元型转换。传统观念下,班主任的角色只是学科教师的一种自然延伸,似乎任何教师只要在自身专业方面有所长,都可担任。这种观念今天看来显然是片面的。新理念下的班主任,其角色内涵是丰富的:他不仅是“学科专家”,而且是“组织者”、“管理者”、“模范公民”、“父母代理人”、“学生的朋友与知己”、“学生人际交往的指导者”、“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咨询者”等等,而所有这些内涵对新的时期班主任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

2、班主任角色由权威型向对话型转换。传统教育的显著特征之一便是教师为中心。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拥有绝对权威,学生对班主任必须绝对服从。权威型班主任培养出来的学生固然守纪、顺从,但他们亦步亦趋,依赖性强,独立性差,缺乏主动性、创造性,更谈不上具备时代所要求的创新精神。时代呼唤一种新型的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这就要求班主任抛弃原来绝对权威的角色形象,代之以“对话者”、“引导者”角色,提高学生在德育过程中的自主性与参与程度,树立起新时代“生活导师”的形象。

3、班主任角色由限制型向发展型转换。传统教育意义上的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经常要求学生“不能„„”“不要„„”往往用规章制度去限制学生。这种做法对于学生形成良好行为,娇正不良习惯固然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然而现代教育意义上的班主任则不仅满足于此,而是更着眼于发展、挖掘学生的潜能。“人类正是在不断失败中才不断进步的”,一位哲学家说。新理念下的班主任不应把学生的失误看得太重,而是与学生一起商讨如何改进与发展,进而去创造;他们对学生不是简单地训斥与限制,而应是鼓励其发展与创造。

4、班主任角色由高耗型向高效型转换。传统教育意义上的班主任信奉的是“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把班主任本来极富创造性的工作简化为简单的重复劳动,结果适得其反,导致学生逆反心理,耗费了很多时间与精力,但收效甚微。而新理念下的班主任则不同,他充分认识到班主任工作的创造性与复杂性,把工作重心放在了解研究学生,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采取行之有效、灵活多变、富有创造性的德育方法上,用最少的时间、精力去获得最佳的教育教学效果,实现德育过程的最优化。

5、班主任角色由经验型向科研型转换。班主任应充分意识到:教育经验固然重要,但经验不等于科学,某一教育措施在某一时刻对某一教育对象(或群体)是有效的,但另一时期对另一教育对象可能是无效的,甚至是有害的。因为教育对象是不断变化的,学生是活生生的具有不同个性的发展着的主体。现代班主任工作是一种艺术性与科学性高度统一的复合体,是教育机智与教育原理的高度统一。在现实条件下我们强调的是掌握教育科学、管理科学,在了解学生心理特点的基础上去教育学生,运用科学的管理理论与现代的教育思想创造性地指导班级工作,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科研型”的班主任。

6、班主任角色由被动适应型向主动创造型转换。新课程理念下的班主任,应是积极能动的富有创造性的主体。我们不断寻求新的工作内容与工作方法,根据自身优势和学生的特点,富有创造性地开展班级活动,形成风格鲜明的班集体。同时班主任的创造性工作观念与工作方法又必然对学生的创造性人格的形成潜移默化地起着巨大的作用。

7、班主任角色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换。传统教育意义上的班主任倾向于把自己的班级看作是一个单元,并把它与外界隔绝开来,管理班级自已一人包干,管理范围只局限于学生在班在校的时候。结果往往导致“狭隘的集体本位主义”。而新课程理念下的班主任则不同,他首先认识到自己是班级各种教育力量的协调者,是联结任课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家庭的一个重要纽带,他主动联合任课老师、学生家长共同商讨班级管理的教育对策,以便形成教育合力,最大限度地发展教育系统的整体功效。班主任应以“教育社会化”的新视角看待班主任工作,强调主动了解研究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把学校教育扩展到全社会,争取更广泛的教育力量的支持。

教师的责任不再限于传道、授业、解惑,而且要使每一个受教育者都有可能自由地发展才能和兴趣,特别是创造才能和创造兴趣;要使每一个受教育者切实会生存、会生活、会学习、会创造、会合作、会负责、会关心、肯进取、敢冒险,成为身心健康的现代人。

总之,新课程在班主任行为中生成,班主任在新课程中走向成长。

参考文献:

1、霍益萍《研究性学习教师导读》广西教育出版社,2006年10月第一版。

2、张大均,《教学心理学》,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上一篇:新风尚公司简介下一篇:新时代廉洁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