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板书设计之我见(通用14篇)
1.语文教学中板书设计之我见 篇一
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导言设计之我见的论文
摘要:生物课堂教学中好的导言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对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起到极大的推进作用。本文浅谈了六种导言设计:置疑导入法、典故导入法、实验探究引入法、复习引导法、联系实际法、俚语俗语导入法。
关键词:初中 生物教学 导言设计
好的导言,犹如乐曲中的“引子”,起着渲染气氛、酝酿情绪、集中注意力、渗透主题和带入情境的作用。能抓住学生的心弦,立疑激趣,能促成学生的情绪高涨,步入智力振奋的状态,对教学效果的提高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一、典故导入法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最积极的成分,也是学习活动中最基本的内驱力因素。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感到生物课的学习乐在其中,这是生物课教学成功关键之所在。
如在教《研究生物学问题的方法》一节,教师先给学生讲战国时期田忌与齐威王赛马的故事,接下来问学生:“为什么田忌听从孙膑的献计,按照等级排列马匹和齐威王比赛,就能赢了呢?这中间有个科学问题,孙膑懂科学,会运用科学,那是个什么科学问题呢?这时已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一个熟悉的典故,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牢牢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学到了知识,既生动活泼、又富有情趣,乐在其中。
二、置疑导入法
提出带有悬念性的问题来导入新课,能够激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悬念的设置要适度,不悬会使学生一眼望穿,则无念可思;太悬学生则无从下手,则会无趣可激;只有在悬中寓实,才能引起学生开动脑筋,琢磨思考,兴趣盎然地去探索未知。
如我在讲到蝙蝠捕食飞虫时,可设计这样的导言:据调查发现,1只蝙蝠在1分钟内可以捕到15只昆虫,有时1只蝙蝠在短短的半秒钟内可以捕到2只蚊子,可见蝙蝠的捕食动作是多么迅速而准确啊!蝙蝠是否有一双敏锐的大眼睛呢?调查发现蝙蝠眼小且视力差,那么它到底是靠什么来发现和捕食昆虫的呢?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这个秘密吗?下面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蝙蝠是如何发现和捕食飞虫的。这种带有激励性的导言,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使教学能顺利进行。
三、联系实际法
用生活中熟悉或关心的生物学事例来导入新课,能使学生产生一种亲切感,起到触类旁通的功效。
教学中一定要将书本知识与实际结合起来,使理论再回到实践,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各种思维能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生物学本身就是一门生活中的科学,在教学中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如我在讲“鸟与空中飞行生活相适应特点”时,课堂上让学生进行纸飞机比赛,看谁的纸飞机飞的最高最远,研究分析飞得高远的原因,引导得出纸飞机要飞得远,必须解决“三个力”:重力、阻力、动力。那“鸟是怎样解决空中飞行的这三个力呢?”引导大家分析讨论课本中资料,总结得出鸟适于与飞行生活相适应的特点,水到渠成。总之,现实生活为生物课堂教学提供了最丰富的活动内容,只要留心,你就会发现无处不有丰富的教育环境与教育资源。
四、复习引导法
任何新的知识的学习,都是建立在旧的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的基础之上的,没有对旧知识的积累就没有新知识的继续学习和再认识。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具有了一定的分析、推理能力。根据这一心理特征,教师对一些前后知识联系性较强的教学内容,抓住新旧知识的交接点,采取复习引导的教学方法有目的地向新知识过渡,不仅使旧知识得到巩固,新知识过渡自然,更重要的是从一上课就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积极思维。比如讲到《血液循环》一节时,导言是这样设计的,从复习植物茎的结构导入,先提问学生:导管有什么作用?筛管有什么作用?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水和无机盐是通过导管来运输的,植物生长过程中所需的有机物是通过筛管来运输的,那么人需要的有机物是通过什么来运输的呢?这就涉及血液循环了,教师就此板书课题,接着交待教学目标和内容。运用这样的导言,不仅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巩固了旧的知识,而对于理解新知识的实质是有很大启发的。
五、实验探究引入法
探究和实验是生物学研究和教学的重要方法。生物学实验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探究能力,是极易调动学生情趣的教学手段。通过演示实验导入新课,不但可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实验能力。如我在讲述《植物体通过叶片散失水分》时,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展示两支枝条,一支带叶,一支摘掉叶片,都用白色的塑料袋罩住(课前准备好,放在太阳下照射几小时),让学生对比观察塑料袋的内壁各有什么不同的`现象?学生一边观察一边思考,教师水到渠成地进入新课,同时也激起了学生急切探究叶片结构的欲望。在课堂上,给予学生极大的自由空间,我只适当介绍实验内容、目的、实验器材、提出纪律要求,然后让学生根据所给材料自己设计方案,开展实验。学生的创造潜能是巨大的,开放性的活动为学生创造力培养提供了自由空间,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积极探究、思考能力、合作精神。
六、俚语俗语导入法
“万丈高楼平地起”,万丈高楼靠什么平地起呢?一块一块砖通过白灰、水、沙、水泥、钢筋等固定在一块形成的。那么,生物又是由什么构成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讲的《细胞》。再如,我讲到植物生长发芽中所需要的无机盐时,不妨这样开始,“一颗马铃薯,一碗草木灰,马铃薯结成一大堆”,我们知道草木灰里面主要是钾盐,为什么马铃薯那么偏爱钾盐呢?下面,我们就来认识一下植物生长过程中所需要量最多的三种无机盐:“氮、磷、钾。”这种导言设计方法使教师起到了引路人的作用,导演的作用,从而提高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教堂变成了学堂。
设计导言时应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并结合身边的实物或实例精心设计且具有可行性。在实施过程中要把握方向性;在设计的形式与内容上要增强趣味性;在思维的训练上要具有启发性;在情感意志的培养上要具有引导性,为完成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及思想教育,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
总之,好的导言,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增强求知欲,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开始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为圆满完成一堂课创造良好的教学条件。
2.语文教学中板书设计之我见 篇二
一、典故导入法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最积极的成分,也是学习活动中最基本的内驱力因素。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感到生物课的学习乐在其中,这是生物课教学成功关键之所在。
如在教《研究生物学问题的方法》一节,教师先给学生讲战国时期田忌与齐威王赛马的故事,接下来问学生:“为什么田忌听从孙膑的献计,按照等级排列马匹和齐威王比赛,就能赢了呢?这中间有个科学问题,孙膑懂科学,会运用科学,那是个什么科学问题呢?这时已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一个熟悉的典故,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牢牢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学到了知识,既生动活泼、又富有情趣,乐在其中。
二、置疑导入法
提出带有悬念性的问题来导入新课,能够激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悬念的设置要适度,不悬会使学生一眼望穿,则无念可思;太悬学生则无从下手,则会无趣可激;只有在悬中寓实,才能引起学生开动脑筋,琢磨思考,兴趣盎然地去探索未知。
如我在讲到蝙蝠捕食飞虫时,可设计这样的导言:据调查发现,1只蝙蝠在1分钟内可以捕到15只昆虫,有时1只蝙蝠在短短的半秒钟内可以捕到2只蚊子,可见蝙蝠的捕食动作是多么迅速而准确啊!蝙蝠是否有一双敏锐的大眼睛呢?调查发现蝙蝠眼小且视力差,那么它到底是靠什么来发现和捕食昆虫的呢?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这个秘密吗?下面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蝙蝠是如何发现和捕食飞虫的。这种带有激励性的导言,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使教学能顺利进行。
三、联系实际法
用生活中熟悉或关心的生物学事例来导入新课,能使学生产生一种亲切感,起到触类旁通的功效。
教学中一定要将书本知识与实际结合起来,使理论再回到实践,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各种思维能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生物学本身就是一门生活中的科学,在教学中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如我在讲“鸟与空中飞行生活相适应特点”时,课堂上让学生进行纸飞机比赛,看谁的纸飞机飞的最高最远,研究分析飞得高远的原因,引导得出纸飞机要飞得远,必须解决“三个力”:重力、阻力、动力。那“鸟是怎样解决空中飞行的这三个力呢?”引导大家分析讨论课本中资料,总结得出鸟适于与飞行生活相适应的特点,水到渠成。总之,现实生活为生物课堂教学提供了最丰富的活动内容,只要留心,你就会发现无处不有丰富的教育环境与教育资源。
四、复习引导法
任何新的知识的学习,都是建立在旧的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的基础之上的,没有对旧知识的积累就没有新知识的继续学习和再认识。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具有了一定的分析、推理能力。根据这一心理特征,教师对一些前后知识联系性较强的教学内容,抓住新旧知识的交接点,采取复习引导的教学方法有目的地向新知识过渡,不仅使旧知识得到巩固,新知识过渡自然,更重要的是从一上课就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积极思维。比如讲到《血液循环》一节时,导言是这样设计的,从复习植物茎的结构导入,先提问学生:导管有什么作用?筛管有什么作用?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水和无机盐是通过导管来运输的,植物生长过程中所需的有机物是通过筛管来运输的,那么人需要的有机物是通过什么来运输的呢?这就涉及血液循环了,教师就此板书课题,接着交待教学目标和内容。运用这样的导言,不仅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巩固了旧的知识,而对于理解新知识的实质是有很大启发的。
五、实验探究引入法
探究和实验是生物学研究和教学的重要方法。生物学实验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探究能力,是极易调动学生情趣的教学手段。通过演示实验导入新课,不但可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实验能力。如我在讲述《植物体通过叶片散失水分》时,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展示两支枝条,一支带叶,一支摘掉叶片,都用白色的塑料袋罩住(课前准备好,放在太阳下照射几小时),让学生对比观察塑料袋的内壁各有什么不同的现象?学生一边观察一边思考,教师水到渠成地进入新课,同时也激起了学生急切探究叶片结构的欲望。在课堂上,给予学生极大的自由空间,我只适当介绍实验内容、目的、实验器材、提出纪律要求,然后让学生根据所给材料自己设计方案,开展实验。学生的创造潜能是巨大的,开放性的活动为学生创造力培养提供了自由空间,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积极探究、思考能力、合作精神。
六、俚语俗语导入法
“万丈高楼平地起”,万丈高楼靠什么平地起呢?一块一块砖通过白灰、水、沙、水泥、钢筋等固定在一块形成的。那么,生物又是由什么构成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讲的《细胞》。再如,我讲到植物生长发芽中所需要的无机盐时,不妨这样开始,“一颗马铃薯,一碗草木灰,马铃薯结成一大堆”,我们知道草木灰里面主要是钾盐,为什么马铃薯那么偏爱钾盐呢?下面,我们就来认识一下植物生长过程中所需要量最多的三种无机盐:“氮、磷、钾。”这种导言设计方法使教师起到了引路人的作用,导演的作用,从而提高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教堂变成了学堂。
设计导言时应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并结合身边的实物或实例精心设计且具有可行性。在实施过程中要把握方向性;在设计的形式与内容上要增强趣味性;在思维的训练上要具有启发性;在情感意志的培养上要具有引导性,为完成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及思想教育,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
3.板书设计之我见 篇三
一、板书设计是语文教师钻研教材后思维的结晶
语文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查阅大量的有关资料,须通读原文并对主要内容有一个基本的完整的把握,根据不同的课文体裁或梳理出文章的脉络线索,或找出文章的内在结构,或分析其情节发展,或揭示人物之间的关系等等,然后用最简洁明了而又高度概括的形式——板书设计体现出来,这就是语文教师钻研教材进行思维的结晶。
例如,我在教学鲁迅的《故乡》一课时设计的板书是:
二、板书设计应是课文内容的高度浓缩和简洁表述
我们知道,不同的课文应有不同的板书设计形式,就是对同一课文,不同的教师、不同的时间,都会有不同的理解,也就会有不同的板书设计表现形式。但任何板书设计不管其表现形式如何,都是对课文内容的高度浓缩和概括性的反映。因此,板书设计的要求应该是简洁、清晰、完整和准确的,既能客观反映课文的主要内容或内在联系,又易于被学生所接受和认可,并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我设计《智取生辰纲》一课的板书是:
三、板书设计还是教学过程的客观记录
板书设计虽然是在语文教师的备课过程中形成,并书写在案,但这毕竟是教师自己主观的产物,它是否真正恰当地及映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呢?能否被学生所接受?还需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进一步验证。此外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在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学生在熟读课文、发现问题、分析讨论问题,并得出结果的过程中,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把握,不一定与老师的板书设计相同。如果是基本接近,最好就采用学生的答案,并书写在黑板上。这时,教师的板书设计就通过学生的思维活动逐步呈现了出来。因为教师的思想观点或对课文的理解、分析的再准确、再完美也不可能代替学生的思维,更不应该强加给学生。这样,课堂教学中师生共同阅读、思考、分析和概括课文的活动过程与结果,就被客观地记录在板书设计中了。
四、板书设计也是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见证
语文教学的板书设计诚然是教师的思维结晶和独特理解,不可避免地存在某些缺陷和不足,这很正常,也不必可惜。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概括,有时候比老师的用词更恰当也更准确,实际上是对教师板书设计的有益补充、更正和再创造,甚至会使之更加完美。因此,可以说板书设计又是师生互动、合作交流、教学相长的见证。
例如:我在教学鲁迅的《雪》这篇课文时,备课中我设计的板书是:
4.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之我见 篇四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如何根据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发展变化的规律,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索学习,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中的重点。我想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设计谈一些自己的认识。
一、课堂设计要有创新性,让学生置身于情景之中进行学习。
我们在教学中,要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背景出发,将“问题情境”置于学生学习的课堂上来,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了,思维变得更加活跃了,同时也为进一步探究新知作好了知识上和心理上的准备,教学效果才会显著。
二、课堂设计要有实用性,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自主感悟、合作探究中进行学习。教学中应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以使其获得足够多的思维空间,得到广泛的体验和感受。比如: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探究,这样更能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事实证明,给学生提供一个生动、具体、有效的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体验数学,感受数学的魅力。
三、课堂设计要有实效性,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并掌握所学知识。
听来的忘得快,看到地记得住,动手做学得会,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学生直观操作可以驱动内在的思维活动,使外显的动作,促进数学思考,把具体的感知上升为抽象的思维。实践证明,学生只有动手操作,学到的知识才能印象深刻,掌握得更加牢固。因此,教师要多为学生创设实践操作的机会,并提供丰富的材料,使他们亲身体验探讨问题和寻求结论的过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提供给学生动手操作活动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在活动中自主探究,在探究中达到对知识的理解、掌握。
5.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之我见 篇五
教学设计是在现代教学理论的指导下,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分析教学问题,确定教学目标,研究提出教学问题解决策略,以达到对学生的最优发展为目的,教师与学生共同策划教学方案与教学过程的一种方法。
教学设计的重要前提之一是教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学有法即有规律可循,因此需要设计;教学无定法说明它富于变化,具有鲜明的艺术性,也需要设计。无论从科学的角度还是艺术的角度看,教学都需要设计。
特别是初中物理课的教学,在整个物理教学过程中,初中物理教学是青少年进入物理知识宝库的入门和启蒙,是培养学生学习物理兴趣,具有初步观察事物、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因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富有哲理的幽默,能深深地感染和吸引学生,使自己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启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为今后的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础有着不可忽略的作用。因此,在教学设计上,不能仅仅只是枯燥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设计。以往教学中备教法存在两个不足:一是所备方法十分简单,以讲授贯穿始终;二是只备教法不备学法,教师很少考虑学生怎么学。备学生也存在着局限性:一是角度并非是学生的发展而强调教学的任务的完成;二是以中等学生为参照,忽略了两头的学生。对于初中生青少年时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而言,他们一方面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对各种新鲜事物好学、好问,富于幻想。但他们这种学习积极性往往与短暂的,遇到较为抽象理性的物理知识时,便很快地使他们失去了学习积极性,感到物理课是枯燥无味的,最后导致初中物理教学的低效。因此物理教学的艺术性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的重要环节。所以提高物理教学质量,优化教学艺术设计,我主要谈以下几个方面:
一、初中物理教师的教学能力,这是成功教学设计的前提条件
1、物理教师的专业发展的过程就是备课的过程
初中物理教师个人的教学风格直接影响着学生,其中包括教学技术手段、语言表达能力、专业知识水准综合表现出来的美的教学魅力更是青少年学生产生崇拜心理的基础。正是这种教学魅力吸引着学生的注意,从而启发并促进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学手段应用中和教师语言表达就能够在教学过程中不时地刺激学生,使其保持比较长久的注意力,最终为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提供有力的保证。所以说教师用一生的教学生涯为学生备课。
2、教师的教学语言表达
教学是一门语言艺术。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表达形式上的艺术美是一很重要的基本教学能力,其中教师讲课时语言感染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天真活泼、好奇敏感的中学生,效果尤其明显。语言风趣、讲解生动,使学生愿意听并引起高度注意,能够让他们在较为轻松的环境中接受知识、增加技能。这是一位中学物理教师应有的一项基本功。
3、教学生动,活跃课堂气氛
根据教学内容,课前预设一些鲜活的情境或环节,活跃课堂气氛。例如:在讲势能时,可向学生说,下雨时,雨滴向你头顶上落下时,你将怎样?学生肯定会说:“这有什么可怕的。”如再问,若你头顶上有冰雹落下呢?学生肯定会下意识地手盖头顶,“那还不快跑”。从而说明物体的势能和质量有关。在讲势能和相对高度有关时,可以用从课桌上跳下来和从三楼上跳下来进行比较,肯定会收到良好的课堂效果。风趣的语言,还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从而使枯燥无味的教学变得生动活泼而有趣,逐渐把教学活动推向高潮。
4、教师授课时,要有丰富的情感
丰富的情感,是课堂教学语言艺术的运用,也是教师道德情操的要求。一个教态自然的优秀教师,走进课堂应满脸笑容,每字每句都对学生有一种热情的期望。大多数学生的进步都是从任课教师的期望中产生的。富有情感色彩的课堂教学,能激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能增强他们的理智感,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能使他们更好地感受和理解教材。
教师授课时的语言、声调、动作要富有感染力。准确的措词、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描绘、柔和的声调、富有表现力的动作表情融为一体,可使学生在40分钟内不仅学到物理知识,而且还有一种美的享受。在对物理概念、物理现象和物理规律进行叙述时,要做到抑扬顿挫,声音的高低、发音的长短、感情的运用等,都要求教师根据具体内容进行精心设计。
5、讲述有趣的物理现象、物理学史和物理学家的故事
介绍物理学史的发展、物理学家的情况,是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如“指南针”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会使学生有很强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再如“爱迪生和白炽电灯”的故事使学生了解了科学家的成才之路,并深深地体会到“天才等于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这一道理。
6、要求学生留心观察现实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从现象中学习物理 物理学是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很多物理定律和规律都是从观察中发现的。例如,牛顿通过对苹果落地的思索,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伽利略通过观察吊灯的摆动发现了单摆的等时性。通过举例,引导学生观察实际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例如,油罐车为什么要拖一条尾巴--铁链?在干燥季节里,在黑暗中脱下化纤衣服,往往能看到火星闪烁,这是什么现象?通过引导,学生会在生活中发现各种各样的物理现象。
二、教学设计的实效性与创新性
1.要注重突出新知可探性,避免超前自学
由于自学易打破探究的悬念感与发散性思维的过程,从而造成创造活动的中断,因此,在探究教学的实施过程中,不要求学生自学本节将要探索的内容。但是,为了提高课堂效率,为了有利于课堂主要问题的创造性探究过程,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学有关的预备知识,或根据需要提出一些相关问题让学生自学或查阅有关资料,但不可让学生直接接触主要问题的实质或结论。例如在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教学中,由于学生对声学上的一些名词不够了解,可以通过课前自学或上网查阅“振动”和“摩擦”及“打击”有何不同、自然界中的声音和人为声音、固体和液体及气体中的声音现象,但不要涉及声音是由振动产生和声音在各种物质中都能传播这一中心问题。这样给探究铺平道路,避免学生讲声音是打击产生的或声音是摩擦产生的。但在“看不见的运动”一节教学中,假如让学生提前自学,再进行实验探究,那只能使学生获得探究的过程,其中的方法、科学知识都不存在悬念了。
2.设计教学程序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过程
学生的认知过程,可以分为摄取、定位与活化三个步骤。在探究过程中,学生摄取了许多知识与方法,这些知识与方法最初在头脑中是杂乱无章的、无序的,如同无人治理的仓库中堆放的货物一样,不便于提取与运用,这就需要通过小结等方式对这些内容进行定位,“理清”它们之间的隶属关系及内在联系,使之有序化,如同超级商场中将货物分层、分柜台摆放一样,从而便于提取与运用。最后还要将这些内容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中,使它们活化,如同商场中的货物必须被买走才能实现其自身价值一样。通过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实现熟悉上的“两个飞跃”。在一节探究教学过程中,也应该符合这一认知的全过程。例如在“科学探究:摩擦力”的教学中,要使学生感知摩擦的存在、提出摩擦存在大小的问题、猜想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各种可能因素,再让学生摄取控制变量法、力的平衡法测摩擦力这一方法;通过实验与分析来去伪存真,从而定位:“摩擦力与压力及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最后将知识活化,讨论在生活中如何增大摩擦和减小摩擦。
3.对具体实验探究过程的设计要符合课题的合适要素
科学探究,离不开探究的程序,这一程序其实就是思维的程序,它既是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与探究学习的步骤,又是一节课中培养学生能力的关键与主要任务,它们是课堂教学的“脊柱”。程序中的各个要素相当于“脊椎骨”,它们对于一节课的探究过程实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探究教学中,每一节课内至少要有一个问题运用一条程序化的思维过程步骤。例如在“合理地利用机械能”一节教学中,探究“决定动能大小的因素”的思维程序是: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与进行实验──分析与论证;在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的教学中,其总的思维程序是: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其中探究凸透镜成虚像的情况是相对独立的,它的思维程序是:提出问题──进行实验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
4、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教学设计,重在学生的形成过程
物理概念和规律是物理知识的核心内容。要培养学生关注物理现象,引导其从现象的观察、分析、实验中形成物理概念,学习物理规律,继而对规律的发现过程产生兴趣。初中物理中的概念和规律,多数是从物理事实的分析中直接概括出来的,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对重点的概念和规律要使学生学得更好一些,并且充分发挥它们在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方面的作用。但是,知识的理解、能力的培养都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要求过高过急。
5、物理知识的应用设计,是重要环节
在教学中要注意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帮助学生通过熟悉的现象理解所学物理知识,知道物理知识在生活、生产和科学试验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不断了解物理知识的广泛应用中增强学习物理的兴趣和信心。
6、教学设计的创新
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校校长于杰先生在接受中国教育电视台采访时认为,创新是大学教育的灵魂。这所大学之所以赫赫有名,就在于它坚持了创新这一办学思路。在与北京大学一个系的课程进行比较后,于杰先生认为,北京大学与法国高等师范学校的课程主要区别不在科目与内容上,而在没门课程对学生发展定位的不同,即教师不是首先教学生具体的“房子”,而是首先要让他们了解“房子”的整体概念。每一门课程教师都把创新放在首位,正因为如此,这所学校才培养出了那么多诺贝尔得主和政治领袖。由此可见,创新是多么的重要。人们在创造过程中,注意力总在高度集中,会达到忘我的程度。教学创新会让教师体会到教学的乐趣,它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教学设计总是教学的本质力量较为充分的体现,因为“设计”总是与革新、进步等这样的概念紧密相连的。有了教学革新,教学就成为一种自我超越与超越他人的工作。如果教师的教学只是一般的备课的基础上完成的,那就无所谓创新可言,也就谈不上教学艺术水平的提高。
三、现代教学设施的应用
科学技术的飞跃,尤其是计算机及其网络的日益普及,有力地推动了教育技术的发展,各种现代化教学技术走进了课堂。随着计算机及其网络的应用普及化,各类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和自制教学课件已成为教师教学的得力工具。这种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函,也扩展了教学外延。那么,有个好的教学课件是运用这一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必备条件。许多青少年非常喜欢网络游戏,为此他们可以废寝忘食。因为游戏本身设计制作非常符合青少年年龄特点,具有青少年所喜爱的趣味性。所以运用现在多媒体教学的趣味性是激发教学对象产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
黄陂区实验中学
6.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设计策略之我见 篇六
作
者:姚湘宁
摘要:现代教育事业飞速发展,传统的应试教育已经不能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尤其是教师们更应该开辟一条新的道路以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在强化学生的规则意识的基础上注重实践,进一步开发教材的多元化以及加强教师角色多元化的发挥,实现创设最优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的科学课堂既生动又秩序井然。
关键词:教学设计
教学实践
多元化
教师多角色
主动性
最优化
小学教育在推进国民素质教育进程中占有很大的地位,尤其是小学的科学教育,在培养国民的科学素养方面更是起到举足轻重的地位。那么,做为小学老师更是应该在掌握了学生心理、生理特点的基础上更深层次的研究课堂教学设计的策略。并从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教学结构和课堂组织等方面进行适时的有针对性的调整,实现科学课堂教育的进一步优化。教学设计是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与终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优化地安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它是一门运用系统方法科学解决教学问题的学问,它以教学效果最优化为目的,以解决教学问题为宗旨。
首先我们要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其次,我们要明确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教学设计是以系统方法为指导。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最后教学设计是提高学习者获得知识、技能的效率和兴趣的技术过程。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
在实际设计小学科学课堂的的时候,要把小学生的特点与教学设计充分相结合。①小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很容易受到外界干扰而转移,而有兴趣的事情却能延长儿童的有意注意的时间,所以在教学的一开始教师就要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引起同学们的注意和思考,同时为下一步的教学打下基础。②时刻注意教师自身的引领作用,要注意把同学们平时的“看见”引向科学的“观察”,观察是一种有目的的、有计划的感知活动。③新的教学理念强调的是同学的主体地位和老师的组织者和引领者的地位,老师是学生的亲密伙伴。所以课堂中要积极发动同学,调动同学们的主动性,例如可以采用分组讨论的形式,如遇到问题老师可以个别指导。④注意同学们之间的交流,思想只有碰撞才会出现火花,小学生也不例外,让他们在交流中达到共同成长的目的,这样也可以锻炼他们的团结合作的意识。进而达到知识与精神上的共同进步。⑤课外的拓展延伸,学生的观察能力较强,老师也可以选取适当的方法进行课下的研究与讨论,比如研究对蜗牛的观察一课,课下可以继续讨论,例如:蜗牛要不要呼吸、繁殖后代,蜗牛有多少种类,蜗牛的亲戚有哪些,你还能说出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有蜗牛的螺旋状吗··⑥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的根据课程的性质和需要在课堂中适时的增加一些小游戏以增加课堂趣味性。游戏教学不是为了游戏而游戏,不是单纯的玩,而是带有一定的任务性,目的是通过游戏活动掌握语言知识和交际能力。设计游戏时要先明确游戏的目的,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游戏。在游戏规则上也要体现对教学内容的操练,每个游戏均应为一定的教学目标服务。游戏的难易程度一定要适宜,太难的游戏多数学生做不了,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太容易了又不能激发兴趣。针对不同班级、不同程度的学生,教师要从实际出发,安排最适宜的游戏。竞争性。比速度的游戏,快节奏的强化训练,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情绪始终处于亢奋状态,快速的记忆知识。趣味性。游戏活动要符合小学生的兴趣取向和身心特征,要能够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小学生的积极性,刺激小学生的感官,以游戏为载体,达到课堂教学的目的。
教学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教学设计亦称教学系统设计,它把课程设置计划、课程标准、单元教学计划、课堂教学过程、教学媒体材料等都视为不同层次的教学系统,并把教学系统作为它的研究对象。因此,可以把学生和教师的整个学与教的活动作为研究对象。教学设计的系统方法首先教学设计要从“为什么学”入手,确定学生的学习需要和教学的目的;其次根据教学目的,进一步确定通过哪些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才能达到教学目的,从而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即确定“学什么”;然后要实现具体的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需要的教学内容,应采用什么策略,即“如何学”;最后要对教学的效果进行全面的评价,根据评价的结果对以上各环节进行修改,以确保促进学生的学习,获得成功的教学。
传统的教学一般是以假设的学生(即学生的平均水平)作为教学对象,从而忽视了学生的个别差异。在教学实践中,这种假设的学生实际上是不存在的,现实中的学生在各个方面无不例外地表现出其自身的特点,学生个体在群体中具有明显的个别差异。另外,以往的那种重教而轻学的研究是不可取的。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习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一个依据原有的知识和能力,对新知识进行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无论何种教学形式,学习最终是通过学生内部学习过程自己完成的,学习的结果将最终体现在学生身上。因此,教学设计必须重视激发、促进、辅助学生内部学习过程的发生和进行,从而使有效的学习发生在每一个学生身上,保证不让一个学生处于教学的劣势上,要创造有利的学习环境,让每个学生都享有同等的机会。可以说,教学设计具有个别化教学的特征。
教学设计的主要工作对象是学和教的双边活动,教学设计是以人类学习的基本规律为依据,探索教学规律,从而建立合理的、科学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程序、教学媒体及方法策略的体系。因此,必须以研究学和教基本规律的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作为设计的理论基础和决策的科学依据,有了成功的教学设计,优化的教学效果才有保证。
教学设计是以帮助学生的学习为目的,它常以学生学习所面临的问题为出发点,寻找问题,确定问题的性质,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达到解决的目的。因此,教学设计是以问题找方法,而不是以方法找问题,使教学工作更具有目的性。在设计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上,不断地收集反馈信息,并对教学设计整个过程和结果进行科学的评价,为不断改进教学、提高教学效果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朱颂华,1992《教学设计—基本原理与方法》,上海外语教育
出版社
(2)徐英俊,2001《教学设计》,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7.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设计之我见 篇七
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 改变学生在课堂中的角色地位, 常常会收到出乎意料的好效果。本班曾有一个学生, 其他成绩都不错, 唯独语文成绩不理想, 学习语文也比较被动。自从让她扮演语文科代表的角色, 她很快就产生了与语文科代表角色相应的行为模式, 学习语文显得格外主动, 认真努力了, 时间一久, 她的语文成绩有了显著的进步, 学习积极性也随之调动起来, 与此同时, 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 尽可能地利用机会, 放手让学生去扮演角色。比如, 教学完《谈编报》就让学生扮演出报工作人员的角色, 编手抄报、黑板报。学生担任这一角色后, 马上就产生了与之相应的行为模式, 板报出的毫不逊色。此时, 如果教师给予适当的鼓励, 何愁学生的学习劲头调动不起来?另外, 教师甚至可以让学生扮演教师的角色, 要学生上一堂课、批改作业等。适时地采用这些方法, 既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就感, 又可以锻炼学生的能力。可见, 在教学过程中改变学生在语文课堂中的角色地位, 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促使学生动脑动手, 自主学习, 提高教学效果。
“强化原理”是心理学的概念, 是由美国的斯金纳提出的。它的要点是, 人和动物总是自动出现许多行为, 凡是受到强化的行为, 以后出现的可能性就增加。这说明及时提供强化, 能促使学生发现自己的进步而产生愉快感, 也使学生知道自己的知识是否正确。长期积累, 可以有效地促进学习, 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例如有个后进生, 在笔者创设的课堂情境中, 对课文《故乡》体裁、作者进行了提问。在其他学生的哄笑声中, 笔者本着尊重学生人格的原则, 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让他明确知道自己的知识是正确的。同时以他为契机, 鼓励其他学生要学习他有勇气、敢大胆提问的精神。结果, 这些强化因素得到了学生的认可。以后的课堂教学, 学生都能针对课文内容积极提问、回答, 甚至争辩。这一可喜的现象, 正慢慢改变着学生原先被动学习的状态, 学生逐渐产生主动学习的意识, 他们的主动学习能力也一点点地培养和巩固起来, 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本年度期末测试中, 本班的语文成绩在全校同年级中名列前茅。强化原理虽然来自心理学, 但也可以指导我们进行课堂教学。教师要适当运用这一原理, 强化学生的自觉学习行为, 以此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课堂教学中问题太容易, 学生会把成功归于任务很容易, 而任务很难学生就会失去兴趣和信心, 即使成功了也会把成功归于侥幸。只有适度或者真正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学生才会通过努力获得成功, 从而产生自豪感, 促进能力的提高, 增强信心, 并产生快乐。如我在讲《风筝》一文时, 由于一开始没有考虑周全, 开篇就问:“文中作者的性格怎样?”结果学生不知所答。问题太易, 会不启不发。我们还要注意问题难易的梯度, 按一定的顺序去设计问题。如我在讲解《羚羊木雕》一文时, 在导入环节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在家庭生活中, 如果你和父母发生了意见分歧, 通常怎么解决?这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在这一环节, 我通常设计一些能引起学生兴趣问题。在初读阶段, 我采取总提式提问: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这个事围绕什么事物展开故事情节?这一问题的目的是要引导学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为分析打基础的, 所以采用总提式提问。在精读阶段, 我抓住文章的重难点设计了这样的几个问题:在事件进行的过程中, 你认为谁的做法对?谁的做法不对?为什么?作者的思想倾向于谁?怎样才能避免这样的事发生?这几个问题层层递进, 引导学生突破文章的重难点。总结阶段, 我采用归结式提问:学习这篇文章对我们的生活有怎么的现实意义?学生总结了文章中的经验, 起到了现实的作用, 体现我语文教学的人文主义精神。
8.数学教学中的板书演习之我见 篇八
在新课程标准指导下,在我们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大力倡导学生在课堂上要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实,数学教学也和其它学科一样,都需要学生的参与和实践活动,而课堂上板书演习,就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一环,更是学生的一项特别的学习实践活动,也是我们教师获取信息,进而反馈教学情况,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方法。可是,在现实教学实践当中,相对而言,和课堂教学的其它环节相比,板书演习却是一个最薄弱的环节,更是很少有人问津。那么,我们如何在自己的教育教学更好地发挥板书演习在课堂教学的重要作用,根据自己长期的教学实践体会,来谈几点认识。
一、发挥板书演习的直观教学效应,通过学生的板书演习,来获取更多反馈信息
数学相对来说是一门比较抽象理性的学科,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对于数学的概念和法则、公式定理、各种计算技能技巧、数学的思想方法等,学生理解掌握得怎么样,这些信息通常是很难从学生的表情、动态、言语里表现出来。然而,板书演习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能为我们创设多渠道的反馈调节情境。教师对学生的矫正、学生互相之间的反馈矫正,并且板书演习的反馈速度快,直观性强,矫正比较及时。我们教师通过学生的板书演习,可以取得课堂教学效果的反馈信息,在教学效率和教学目的对比中做出正确的评估,对自己刚刚进行的教育教学活动进行反思,从而找出缺憾和不足,还能及时得以弥补和完善。另外,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学生则在教师对自己或他人板书演习的评估分析中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也对自己课后作业完成,避免和减少许多错误,这样也就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和作业的质量。
二、发挥板书演习的直观教学效应,让学生享受到体验这种成功的喜悦
9.语文教学中板书设计之我见 篇九
论文关键词:教学设计 情感 合作交流 训练反馈
论文摘要:一位好的教师实际上是一位课堂教学的优秀设计师,所以,好的课堂教学设计对于教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课堂设计艺术的水平,是区分“教书匠”与“教育家”的分水岭。教师要着重解决好课堂方式的选择、课堂结构的构建、课堂目标的确定以及当堂训练的落实等问题,要真正在课堂上落实好这几个方面,应从情感、合作交流、训练反馈等方面用热心和爱心激起学生的信心和决心,让教学成效更好地体现在教学设计中。
语文界的泰斗吕叔湘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教学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说是科学,是因为它必须遵循着铁的教育规律,说是艺术,因为它具有水一样的灵活。所以要教好这一门学科,是需要在长期的课堂教学和反思中历练的。看完课堂教学设计的技巧,回顾自己这三年多的教学实践,我总结了几点心得与大家共勉,也希望自己在以后的教学中更好地应用与执行。
一、让“情感”唤醒学生“沉睡”的心
情感教学执行最好的是于漪老师,她被称为“情感派”的代表。她用自己饱含情感的语言打动学生,用这种情感的意境感染学生。语文教学是需要情感丰富的一门学科,一节别开生面的展示课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那是教育教学思想报告会上韩军老师亲自展示的一节课――《大堰河我的保姆》,他用自己最本真的情感,饱含深情地把这首诗示范朗读了一遍,在低缓的音乐声中,韩老师所读的每一句都带着深沉的情感,读到深情处,我们听到他几声哽咽,看到他满眼的泪水,在场的几百名老师无一不被感染,几乎都要落泪,我们的眼泪都在眼眶里打转,因为,那是他真正地走进了作者的作品,真正地体会到了那份思念的情感。学生也进入了更好的状态,一个个屏住呼吸,真正地走进了诗人的情感世界,一起感受着老师带给他们的对于大堰河的思念和赞美。
二、让“合作交流”点燃学生“封闭”的心
我自己的一节公开课给我的语文教学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我选择了《斑羚飞渡》这一课,当时我找了很多教案和课堂实录的东西来看,可是当我真正接触这篇文章的时候才发现那些教案和课堂实录都是别人的东西,自己的学生是不是也和他们的学生一样?别人的教学是不是真正适合自己?所以我就决定按照自己的方式进行教学,整篇文章我只设计了两个问题,这两个问题都是主观性很大的问题,如果学生可以真正理解文章的内容就可以很好地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并带上自己的观点看法参与到课堂中,两个问题是环环相扣的,所以,在上课的过程中,他们对两个问题的解释很到位,在一些语言的引导下,部分学生能够更深入地进行思考并作答,课堂气氛很活跃,有些学生的答案使我很吃惊,原来学生的自身潜力是很大的,他们的能力也是无限的,只要老师能够积极地引导,他们就会把自己的能力发挥得淋漓尽致。
三、让“评价与反馈”敲打学生“懒惰”的心
教师在课堂上安排当堂巩固和训练时必不可少的,每一天课前的一个小听写,课后一个小结,给学生自由时间背诵,这样每节课有一个规定的任务,把当堂的知识巩固落实好,让那些回家懒于学习和动手做作业的学生在课堂上勤快起来。再者,课堂的训练和巩固中存在的问题,学生可以及时地反馈给老师,然后大家一起解决,不仅让大家在解决完问题后获得知识,他们本身对于质疑问题的解决也有了很大的成就感,久而久之,他们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养成后,就不会出现时时懒于动笔的情况了。
四、让老师的“热心与爱心”置换出学生对学习的“信心与决心”
你有没有把每天的上课当作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呢?你的每一节课是不是以最好的状态去面对的呢?你有没有因为这节课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而心中窃喜呢?又会因为一节课没有处理好而心中不悦呢?如果答案都是肯定的,那么你就是一位充满爱心,热爱教育事业的教师。热爱教学,热爱课堂,热爱学生的教师才会时时刻刻地提醒自己应该如何去教好自己的书,教给学生知识,这样你就会要求自己不断进步,不管是在课堂的教学设计上,还是在学生的成绩提升上,都会下大工夫去做好。你的热情和爱心会让学生对这门学科感兴趣,也让学生对学习产生了信心和决心。“只要心中有学生,胸中有全局,锲而不舍,持之以恒,课是一定可以教好的。”
最后用于漪老师最初在教学中的八个字来收尾,“胸中有书,目中有人”。课堂如何更好地设计,每个人的教学风格各不相同,设计教学的策略和方法也不同,但是有一点很重要,就是要用知识去武装自己,把更多的所知,更好的状态留给学生,教学相长,让师生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于漪与教育教学求索.教育部教育师范司.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0.小学语文作业设计之我见 篇十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业设计;多元化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精心设计作业,要有启发性,分量要适当,不要让学生机械抄写,以利于减轻学生负担。”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充满趣味的作业能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获取知识,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因此,教师在进行作业设计时,要改变观念,重新全面认识作业的目的,不再将作业窄化为检验学生语文知识掌握情况的唯一手段,而应该细思量,巧设计,注重作业的思维训练价值,注重作业的创新性和趣味性,使作业更加贴切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还要对学生的作业给予及时、多元的肯定评价。
一、明确作业的目的
作业不应是单一枯燥的,而是丰富多彩、充满趣味的,更是有一定目的的。以往,小学语文作业只是为了巩固和理解知识,而优化后的语文作业更重视学生的兴趣和需要,注意学生的全面发展,把作业作为学生发展的平台,赋予学生自主作业的权利,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自我反思的空间,为教师提供了解学生发展的途径。因此,教师布置作业时,要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明确布置作业是为了使学生巩固知识,提高学生某些方面的能力,还是为了让学生积累语文知识,提升语文素养等。比如,为达到巩固字词的目的,一般一篇课文第一课时上完后,教师可让学生抄写生字、课后的词语;为了使学生养成勤于收集资料的习惯,积累语文知识,教师可在新课之前让学生在课外通过上网、翻阅图书、调查访问等形式查找与课文相关的资料,并把自己积累的资料以记录、剪贴、照片、绘画等形式积累在专门的资料积累本上;为了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运用,教师可出一些相关的练习题,如练习造句、模仿文中的写法自己写一篇小练笔。
二、作业要有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若学生对教师留的作业有兴趣,学生就会乐于做作业,喜欢上语文课。因此,教师设计的作业要灵活新颖,富有情趣,既符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又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善于抓住学生的兴趣点,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发展、进步、收获快乐。小学生更喜欢新鲜事物,所以教师留语文作业时,要注意优化作业设计,使作业多样化,注重作业的实践性,听、说、读、写、做、玩、观都可能成为语文作业,从而使作业充满趣味。如此,学生便不觉得是为完成作业而被动做作业,就会兴趣盎然,乐做喜学。
三、作业要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传统的作业形式单一枯燥,读写训练量大,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感,且不能有效、全面地发展学生的各项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学生的实际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教师要善于联系生活,设计灵活多样的作业,注意每项作业的目的性,并注重作业的实践性、活动性和自主性,设计的作业应可写、可读、可看、可操作,还要有趣味性,让听、说、读、写与演、唱、画、做等多种形式相结合,通过多种作业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比如,学完课文后,为了引导学生深入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深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教师可让学生顺着作者的思路续写课文。这样,学生通过丰富的内心体验,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在深化了对课文的理解的同时,又提高了思维能力、想象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在学一篇课文之前,教师可留预习作业,让学生搜集与课文相关的资料,并记录在专门的积累本上。学课文之前或学完课文,为了让学生明确某些相关的自然现象,教师可以让学生亲自观察,切身体验,然后写成观察日记。对于一些故事生动的课文,教师可以让学生自愿组成小剧组编演课本剧,从而使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活动中深入理解课文,并锻炼各方面的能力。
四、作业要有层次性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的知识基础、个性特长等都各不相同。因此,教师要遵循个体差异原则和因材施教原则,使每个学生在原来的基础上都得到最优的发展。所以,作业的设计和布置也要有层次性,有差异。比如,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适当减少他们的作业量,或适当降低作业的难度,让他们做一些抄写、简单动手、有趣味的作业,这样,可使这他们易学、乐学,从而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可适当提高要求,设计一些积累语言文字、扩展课外阅读、提高动手操作能力等方面的作业。
11.“梯形的面积”教学设计之我见 篇十一
“梯形的面积”的教学是在学生认识梯形特征, 学会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计算, 形成一定空间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它的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能正确地应用公式进行计算. (2) 通过操作, 渗透旋转、平移的数学思想, 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创新能力. (3) 培养学生善于动脑、小组合作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二、教学设计理念及流程
根据教学内容, 为了达到教学目标, 突出重点, 分化难点, 教学应在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提出新问题 (如何求梯形面积公式) , 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通过拼图、讨论、检验, 推导出梯形的面积. 小组合作探究讨论后, 采用适当的课件演示辅助教学,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梯形与已知图形间的拼拆关系, 再用已经学习过的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的面积公式, 计算出梯形的面积.
三、课件设计
根据教材内容, 将整个教学内容设计为五个环节, 即复习—设疑导入新课—梯形面积公式推导—例题讲解—巩固提高, 用Flash制作课件, 采用菜单式界面, 由左侧菜单进入各个教学环节, 由各页面内的按钮实现相应分环节或演示的教学. (图1) (教学中可用相应按钮随时跳转到各个教学环节, 选用课件的各个部分)
(一) 复习
在此环节内设计三个分环节, 分别由复习1、复习2、复习3三个按钮进入各个分环节:①求出下列图形面积 (图1) ;②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 (拼图演示) (图2-3) ;③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 (拼图演示) (图4-5) .
教学中, 先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图形面积求法, 快速求出复习1的图形面积, 加强学生对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公式的记忆.
再让学生回忆一下平行四边形面积、三角形面积的推导过程, 然后课件展示, 复习2: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过程中的图形拆分拼凑, 复习3: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过程中如何旋转拼图, 师生一起对已学习知识、方法进行总结, 加深学生对已学知识、方法的巩固.
(二) 设疑导入新课
在复习1, 2, 3的基础上, 课件出示 (图6) ,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要比较它们的面积大小, 就必须求出梯形的面积, 从而导入新课:梯形的面积.
(三) 梯形面积公式推导
先把学生分组, 各组根据已经学过的平行四边形面积、三角形面积的推导方法, 拿出预先准备好的梯形纸板拼图、观察, 讨论:如何求梯形的面积?
然后师生一起总结:如何求梯形面积. 课件展示 (四种方法) :
方法一: 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设计时让两个梯形先重合在一起 (上面一个为黄色) , 再让上面一个梯形向右平移、旋转, 再向左拼图 (图7-8) .
让学生根据拼图过程探索发现, 拼成的平行四边形与原来的梯形面积之间的关系, 从而通过求平行四边形面积推导出梯形面积公式.
方法二:将一个梯形拆分为两个小三角形, 设计时先让动态从左上角到右下角画线拆分梯形为两个三角形, 再将其移动一点距离 (图9-10) .
让学生看见梯形的面积等于两个三角形面积和, 从而通过三角形面积推导出梯形面积的求法.
方法三: 将梯形分为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 设计课件让画面先从左上角起作梯形右边线的平行线, 将梯形分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 通过课件的演示, 学生看到: 梯形面积等于三角形面积和平行四边形面积之和, 从而推导出梯形面积公式 (图11-12) .
方法四:将梯形拆分后拼成一个大三角形. 设计课件:先作梯形一边CD的中点, 再从A点向中点连线, 从梯形上分割出一个三角形出来, 再将割出的三角形旋转补于如图4所示的位置, 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得出:梯形的面积和大三角形面积一样大, 从而推导出梯形面积公式 (图13-14) .
除了上面四种方法以外, 教师可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找出更多推导梯形面积公式的方法.
(四) 例题讲解
例题讲解时先出示题目、图形, 让学生思考说出解答方法, 再一步步讲解求解过程 (图15-16) .
(五) 巩固与提高
巩固与提高中设计如下内容:让学生能灵活运用梯形面积公式, 解决实际问题, 了解等底等高的梯形面积相等 (图17-22) .
四、设计反思
(一 ) 这样的教学设计 , 不仅使整个教学过程条理清楚 , 还把学生动手操作与课件辅助教学结合起来, 不仅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 还培养了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
(二) 由复习旧知识, 采用类比方法推导梯形的面积公式, 不仅加强了新旧知识的联系, 同时培养了学生利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即知识正迁移能力.
(三) 梯形面积推导演示课件设计了四种梯形面积推导的方法, 不仅达到对学生拼图活动综合总结的目的, 同时, 课间演示形象直观、化难为易, 让学生在轻松的学习中牢固掌握推导梯形面积公式的多种方法, 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渗透了平移、旋转的数学思想.
(四) 课件采用Flash制作, 设计了灵活的按钮, 便于教师根据教学情况选用, 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 教学中, 切忌把课件当成电影放, 那样会适得其反.
(五) 经过教学实践, 整个教学设计, 加上灵活地使用, 能优化教学, 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教师应加强业务学习, 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 掌握现代教育技术, 把传统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使用结合起来, 灵活设计好每堂课, 只有这样, 才能提高教学质量.
摘要:小学数学的教学目的, 不仅要使学生学好数学的基础知识, 还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通过巧妙的教学设计, 采用小组合作探究、课件辅助教学等形式, 不仅能使学生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掌握“梯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和应用等相关知识, 还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知识正迁移能力、发散思维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12.语文教学中板书设计之我见 篇十二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数学教学设计之我见 作者:刘爱国
来源:《神州·中旬刊》2013年第06期
摘要: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角色不再是主导而应该转变为学习的组织者,适时的引导高中生展开自主学习,并强调学习的合作性教师也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合作者。如何充分发挥孩子们的主体性,才是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想要达到这一结果,教师必须转变思想,改变角色,在教学设计中,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提高教学设计的有效性。
关键词: 高中数学 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 实效性
在大力提倡新课程理念的大环境下,高中阶段的数学课程要求教学应要充分体现教育的基础工具性以及发展性。高中的数学课程应面向的是学校的全体学生,具有普及性,它与传统的教学要求相比更注重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还课堂给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角色不再是主导而应该转变为学习的组织者,适时的引导学生展开自主学习,并强调学习的合作性教师也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合作者。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才是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想要达到这一结果,教师必须转变思想,改变角色,在教学设计中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提高教学设计的有效性。那么如何才能有效的进行教学设计呢?下面我就这个课题展开探讨,希望能获得良好的效果,提高数学教学设计的有效性。
一、领悟教科书要有效
领悟教科书是组织数学教学设计的基础性工作。它要求教师要对教科书展开切实有效的研读,真正领悟到教科书的先进编写理念和编者的意图。要做好这方面的工作,我想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个人方面和集体方面,其中个人方面注重个体的研究学习,要求教师要吃透教科书、领悟教科书的真谛。在此基础上,通过集体活动展开集体研读活动。通过集体的集思广益,很好的补充和扩展了个人在这方面的不足。
通过个人对教科书的研读,使教师能准确理解、把握课改的精神和教学目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忽视教科书的研读教学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教师在深刻把握教科书精髓的同时要善于对教学内容进行改变和加工,使教科书变得不再是课本上的生硬的知识点而应该是贴近学生实际的生动活泼的再现。应该提到的是,对教科书内容的更改,并不是要教师摒弃课本,而是要在教科书原有的基础上,对教科书进行有效二次加工,使之贴近学生实际情况。从而激发了高中生的探究热情。
在个人研读教科书的基础上,要大力开展集体研读活动,目的是通过集体的力量吸取别人的长处,对自己的不足进行有效的改进。使自己对教科书的领悟更加的彻底和完善。进而提高教师对教科书把握的有效性。
二、研究高中生的现状要有效
一切教学设计的出发点都是要以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为根基的,为此教学设计时要对学生的学情进行深入的研究,已达到有的放矢的目的。为更好、更有效的教学设计服务。那么如何开展学生学情现状的研究呢?我想不外乎是要多关注学生当前的知识体系结构现状、学生学习能力现状两个方面。对这两个方面的研究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找准发展的切入点更好的对教学进度展开适当的调整,选自更合适的教学方式方法。我想通过对自己学生实际情况的研究,可以更好的做到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不同学生学习诉求;更可以了解到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对学习的影响。这些都为教师开展有效的教学设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制定教学目标要扎实有效
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数学教学目标的设定要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基础,科学地制定三维目标。所以,这就要求教师要很好的处理课堂教学与教学目标目标之间具体的关系,弄清楚采取怎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才能实现要达成的各方面的目标。同时目标的设定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不同的学生对以上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进行修改,使之更能够与学生通过努力就能够达成的程度保持一致。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掘学生的潜力,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促进高中生的成绩进步。
四、设计教学活动要充分考虑到有效性。
课堂教学通过教学活动逐步展开的,教学活动承载着教学的目的和任务。教学活动设计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教学活动的成败。教学活动的设计决定着教学任务如何达成,教学目标如何实现。是关乎教学成败的主要因素。教师对教学活动的设计质量也直接体现着教师的教学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效率。每一位教师都会格外的重视教学设计。那么如何有效的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呢?我想在教师设计教学活动时,首先要遵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基本的学情出发。照顾到优等生和后进生。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应充分的关心每一个学生,了解俄他们的困难,采取适宜的有效的措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为了达到教学设计的有效性教师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以问题为教学的出发点,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开篇导入的有效性;鼓励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用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课堂练习的设计要遵从设计的有效性;教学反馈和教学评价要及时,同时适时地调整练习题的难度,以适应学生的需要;知识点的总结要到位,要与目标相联系,易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五、选择合适的教具,使教学具有有效性
自从多媒体技术引入课堂教学,老师们都在尝试着使用多媒体这种新的教学手段。期待着有好的教学效果,但实际使用中,不难发现,并不是多有的课都适用于多媒体教学。有的使用多媒体教学的效果并不比粉笔教学的效果好。所以教具的选择要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学情来取舍,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预想的效果。
六、设计合适的练习达到教学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的质量通过课堂练习可以有一定的反映;同时好的课堂练习可以巩固学到的知识,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课堂练习设计的质量,直接决定着最终的教学效果。所以一定要重视设计与高中生的实际学习状况和所学知识相联系,这样有助于高中生掌握知识、启发知识的好的练习题目。
13.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板书设计 篇十三
板书是课堂教学中经常采用的一种手段。恰当而合理的半数如同一篇“微型教案”,它是教者精心备课、精心施教的具体体现,因此精心设计板书已经成为语文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重要手段。
板书设计要做到鲜明、概括、简练、醒目。整个板书要“月明星稀”,而不是“繁星满天”。
一、鲜明,就是要有针对性,中心突出,明确重点。1.、如《游园不值》一诗在板书设计时,我就突出了作者游园不值但是并不扫兴的心情:
游园不值
(想)怜————苍苔
}不值(扫兴)
(做)扣————不开
(看)红杏———— 出墙
}快慰
(想)春色————关不住
2、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表达了作者只身在外思乡的情结,我在板书设计时是这样设计的: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思
乡
为异客 /
倍思亲
佳节
登高处
少一人
遗憾
二、概括:就是提纲挈领,言简意赅。
1、如《快乐的小公鸡》的板书设计就体现了概括课文的特点。快乐的小公鸡
老牛
耕种田地
快 青蛙
捉害虫
帮助别人
(助人为乐)乐 蜜蜂
传播花粉
得到快乐 公鸡
为人们报时
2、如《富饶的西沙群岛》通过海水、海底、海滩、海岛景物的描写,点出了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
富饶的西沙群岛
海水:五光十色、异常美丽
美丽 海底:珊瑚、人参、大龙虾、鱼
更加美丽 富饶 海滩:贝壳、海龟
更加富饶 海岛:鸟的天下、鸟蛋、鸟粪
三、简练就是简明精炼,要言不繁。
1、《小壁虎借尾巴》一文主要介绍了老牛、小鱼、燕子尾巴的不同功能,在设计板书时我是这样做的:
小壁虎借尾巴
小鱼
老黄牛
燕子(摇)
(甩)
(摆)拨水
赶蝇子
掌握方向
各有各的作用
2、如《桂林山水》一课,我是这样设计板书的:
水:静、清、绿
甲天下
画卷
山:奇、秀、险
四、醒目,就是要求一目了然,易懂易记。
1、课文《这个办法好》告诉了孩子们遇到问题要开动脑经,同时体现了团结协作的精神。
这个办法好
放牛
牛喂得饱饱的 砍柴
分成三组
背回许多柴 拾果子
捡回满篮子果子
开动脑筋 团结协作
2、在讲课文《植物妈妈有办法》时,我根据儿童诗语言的特点,努力创设儿童乐学的学习情境,力求以读为主,抓住课文中的几个重点词语,让学生在读中去感悟课文的韵律美,进而体会文章表达的精妙和其中蕴含的知识。
植物妈妈有办法
蒲公英
降落伞
风
苍耳
铠甲
挂住动物 豌豆
14.语文教学中板书设计之我见 篇十四
一、任务设计必须遵循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知识水平和语言习得规律
我国中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 由于进入青春期, 学生在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变化都很大, 正是从半成熟趋于成熟发展, 因此, 这个时期中学生在心理上具有与儿童和成人所不同的一些独有的特点。具体反映在英语学习中的一些特点是:他们在课堂上最活泼, 爱说爱动, 对教师的任何提示和提问都会做出积极反应。这种积极性特别在初一和初二年级更为明显。但随着年级的提高便逐渐减弱, 他们开始对英语学习有着好奇心和一股学好它的热情。但随着学习困难的增加, 这种好奇心和热情逐渐减退;他们在学习方面具有挑战和好胜的性格。在课堂上好自我表现, 希望表现自己的才能;他们富有情感, 希望得到老师的注意和认可, 得到同学的尊重和赞扬, 但易于冲动, 缺少自我控制的能力, 学习上不太自觉, 无耐心, 注意力不能维持很久。根据这些特点, 教师应该尽量设计一些形式多样, 内容丰富多彩的任务化活动, 满足他们好说, 好动的灵性, 使他们处于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心理状态, 大胆参与, 积极合作, 主动交流。努力营造有利于培养学习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支持环境, 使他们大脑始终处于一种激活状态, 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学生的内在潜力, 提高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并发展其认知策略。另外, 学生学习语言也是一个螺旋渐进的过程, 所设计的任务应由简到繁、由易到难, 前后相连, 层层深入, 形成由初级任务到高级任务, 再由高级任务涵盖初级任务的循环, 并由数个微型任务构成“任务链”。在语言技能方面, 应当先输入后输出, 使教学呈阶梯式层层推进。由于学生知识水平的不同, 我们所设计的活动应当吸引全体学生参加, 体现学生参与活动的广度, 而不仅仅是让能力和水平好的学生参加。设计的活动应是适应所有学生 (including) 的, 而不是专门针对某些学生 (excluding) 的。这样就能使不同类型的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 都能有机会自主地选择、决定学习的最有利时机、内容及学习方式, 都能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因此, 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效果也是不可低估的。实践证明, 学生对胜任的学习任务会越做越感兴趣, 越做越好, 尤其是在学习中常得到同学和老师的赞誉、认可和鼓励, 就会引发起强烈的胜任内驱力, 从而不断进取, 使其产生良好的自我感觉, 增强学习的自信心、自胜心。同时也使其乐于接受教师善意的指点, 树立更高层次的理想目标, 追求更高的创新, 从而提高学生的内驱力。
二、任务设计必须遵循真实性原则
社会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和发展是社会合作活动。知识是由学习者自己建构的, 而不是由他人传递的。学习者可以通过多种渠道, 发现和感知他们的生活环境, 以让他们在头脑中去建构自己独到的见解。这种建构强调学习者个人从自身经验出发, 建构对客观事物的主观理解和意义, 强调人的学习与发展发生在与他人的交往和互动之中。因此, 教学应该置于有意义的情景中, 而最理想的情景就是所学的知识可以在其中得到运用。因此, 教师应该根据这一理论, 尽可能创设尽量真实的环境, 设计合理的教学活动, 活动的内容尽量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及经验, 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课堂中来, 并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 使他们能更好的综合运用他们所学的语言, 在相互交流中学会交际, 学会学习, 学会做事情。实践证明, 如果教师设置的活动内容无法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及思维挂起钩来, 或设置的活动内容不贴近生活, 教师本来想竭力保护的学生的思路就会中断, 学生就会被一种在困难面前束手无策的感觉所控制。与此同时, 活动的内容与方式要尽量真实。Nunan在论述任务型教学的原理时, 区分了“真实世界” (real-world) 任务和“教学性” (pedagogic) 任务。“真实世界”任务是指课堂外的真实世界中的各种行为;“教学性”任务往往并不在现实世界中发生, 但它能培养学习者完成真实任务所必须的技能, 促进学习者内部的习得过程。即教学活动的重要作用在于提升学习者的语言意识, 使他们注意输入语言材料的特征和规律, 为在真实任务中熟练、流利地运用英语提供必要的技能准备。如果教师采用非真实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 就会严重削弱教材作为教学资源的潜力。如果教师在课堂上一味采用诸如句型操练, 回答问题等旨在训练语言形式的练习或活动, 就会使本来真实的语言材料变得不真实。这样, 语言形式依旧凌驾于语言意义之上, 其语言材料的价值就不能得到充分发挥。
三、任务设计必须遵循“做中学”、“学以致用”、“学为所用”的原则
任务强调“做中学”、“用语言做事”。学生自始至终通过完成具体的任务来学习语言, 为了特定的学习目的去实施特定的语言行动, 并通过完成特定的任务来获得和积累相应的学习经验, 发展“运用语言的能力”。事实上, 英语本身只是一种交流工具, 我们学习它、掌握它是为了学以致用, 为了能解决一定的有现实意义的问题, 完成各种真实的任务。而要培养学生在真实生活中运用英语语言的能力, 就应当让学生在参与教学任务中完成一定的真实的任务。通过从运用语言的任务入手进行教学, 让学生为了完成一项真实的任务进行学习, 并要求学生完成这项任务, 使学生为了运用而学习, 学了就用, 学了就能用, 从而直接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最终达到“用中学”、“学中用”、“活学活用”的目的。
四、积极促进英语学科和其他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和联系
《英语课程标准》特别强调, 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已成为现代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因为具有高度科学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的人, 对于21世纪人类发展具有越来越关键的意义。所谓具有高度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的人, 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掌握基本的学习工具, 即阅读、书写、口头表达、计算和问题解决;二是要具备基本的知识、技能, 以及正确的价值观和态度。而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 实质上是一种探究的过程、选择的过程、创造的过程, 也是学生科学精神、创新精神, 乃至正确世界观逐步形成的过程。为此, 必须拆除阻隔学校与社会、课程与生活之间融会贯通的藩篱。唯有如此, 学生才会感到, 学习是生活的需要而不是额外的负担;并且, 原先在被迫接受的“学习”活动中处于边缘位置, 有时甚至作为教育的消极因素而遭到排斥的情感、体验才能获得与理智同等的地位。因此, 教师在设计活动时, 应该充分体现其人文性。教师所选择的任务可以和西方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惯、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文化背景相关。它必须服务于人文素质教育, 服务于人文思想的修养, 服务于人文意识的增强。它应该有益于加深对祖国文化的感情和加强民族的凝聚力, 有益于学生对英语文化的理解和使用。能够启迪学生思想, 陶冶学生情操, 丰富学生情感;能够发展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提高学生跨文化的综合素质, 培养学生的世界意识;应该使学生感受和领悟到人文精神的巨大魅力, 弘扬协作和创新精神。那么, 任务选择应该如何体现人文性呢?一要注意德、智、体、美、劳的全面渗透;二要注意社会、生活、交际、跨文化的相互渗透;三要融哲学、文学、艺术、环保、法律于一体。使学生的鉴赏水平和表达能力得到不断提高, 使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审美能力得到不断培养, 使学生崇高的社会理想和目标得以实现。
五、活动设计必须遵循拓展性原则
在新课程理念下, 课后拓展是课堂教学内容的延伸, 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延续, 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换, 是学习环境的拓展。教师应把学生学习活动的舞台搭建在更加广阔的平台上, 把45分钟的课堂教学舞台从时间、空间、环境、人力、资源等方面进行全面拓展。目的是把课堂教学内容引向深入, 把教学性问题引向实践, 使问题得到进一步提升, 在教师指导和引领下, 实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提高思考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形式上看, 课后拓展是课堂教学形式由集体学习走向个体学习的体现, 是学生利用课堂教学中所学到的知识与技能, 在更加广阔的空间中, 经过个体化学习、个体化思考, 进一步解决和探究问题。从方式上看, 课后拓展是课堂教学由静态向动态的转化。学生不是按固定的教学顺序、固定学习时间、固定教室座位来有组织地开展学习, 而是真正意义上的回归生活, 在属于自己的学习时间、学习空间内按自己的学习方式、习惯来进行学习拓展活动。从内容上看, 课后拓展是课堂教学内容由封闭向开放的转化,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 对自己所困惑的问题进行个性化、创造性的研究。研究的内容, 不再是统一指定的问题或习题, 而是开放性的、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实际问题。通过多种拓展方式, 真正实现过程与方法的学科教学目标, 体验学习, 感悟学习, 提高学习能力。因此, 教师依据学科特点、教学内容, 结合学生学习需要来选择和确定课后拓展的模式和内容, 创造性地实施课后拓展, 定能巩固学生学业成绩, 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教学质量。
当然, 我们应该用辩证的观点去看待任务型教学模式:作为一种教学模式或方法, 它只是完成英语学习任务很多方法中的重要的一种, 但不是唯一的。教师应根据教学对象与教学内容的不同, 结合以往教学中的有效教学方法, 结合自己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灵活调整、灵活运用, 以努力做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从而发挥任务型教学的最大作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稿) [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孙玉明, 李铁辉.上好一堂课的22个关键要素 (初中英语) [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2006.
[3]龚亚夫, 罗少茜.任务型语言教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4]韩立福.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行动策略[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5]杭宝桐.中学英语教学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6]朱慕菊等.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语文教学中板书设计之我见】推荐阅读: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之我见07-01
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之我见09-06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之我见10-15
高中音乐教学设计之我见09-23
板书设计在概念教学中的作用08-19
体验式教学法在中职德育课堂中的运用之我见09-01
小学语文作文之我见09-20
小学版画教学之我见07-12
对话式教学之我见07-30
英语阅读教学之我见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