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大学教育的影响(共8篇)
1.美国大学教育的影响 篇一
教学理念的变迁对中国大学日语教育的影响
外语教育对于我国的教育界而言,占据很重要的地位,与其他外语相比,日语语言的教育随着我国教学理念的变迁有了一定的改变。我国一向重视教育,对于外语的教育更是视为重要的项任务,但是日语是国际交流中较长用的一种语言,所以加强我国高校学生的日语语言教育是很有必要的。
一、教学理念的变迁
自从进入了21世纪,我国的社会生活水平正在不断的提升,与国外的交流和经济贸易也在逐年的增强,与此同时我国教育行业也在不断的发挥自身的作用,将一代又一代出色的人才输送到社会上。到2008年的时候,我国就先后颁布了多个日语教育条例,不仅如此,我国也在很多高校设立着日语专业课程。人们对于日语教学的理念也正在逐渐的变化着,所谓日语教学理念,实际上就是人们在思想和操作层面的一种内心想法。在这个信息化飞速发展的时代中,只有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理念才能够顺应社会的发展,外语教学理念的变迁给我国日语教学也带来了深远的影响,这一影响将会对我国高校日语教学带来很大的改变。
二、我国日语教学大纲
与世界生很多国家相比,我国日语教育学习者的人数占据到了世界首位,我国日语教学历史较为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初叶,在我国新中国成立的时候北京大学就设立了日语教学专业,随后我国逐渐有更多的大学开设了日语专业。从我国现行的日语教学大纲可以看出,我国很多高校在日语教学中将其分为了专业日语教育和非专业日语教学,两者之间的区分就是第一外语和第二外语。在我国,有一些高校将日语作为了一项公共的外语课程进行讲授,还有一些高校专门的开始了日语教学课程,两者之间的教学体系存在很大的不同。另外在前几年,由于日语教学体系并不完善,我国很多高校还存在着自设的日语教学体系,各个院校之间并没有统一的规范可以遵循。在日语教学中教学理念主要可以分为三个层面,分别是理论层面、操作层面和学科层面等,其中操作层面主要就是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在实际的日语教学中,我国对于教学理念的重视程度还存在改进,并且一些专业的日语教学目标还应该具有更加专业化的制定标准。
三、理念的变化对教材提出的要求
教学理念的改变就需要教学课程的改变,也就需要对教学教材进行改变,在传统的日语教学教材中,主要就是以词汇表、日语句式句型、例文等组成的课本,这样的教材在一定程度上缺乏灵活性,这种教材始终没有摆脱枯燥的教学方式。笔者认为在现代化的教学中,日语教学理念的改变必将会对日语教材有着更新的要求,而教材的改变首先就需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进行思考,只有满足学生学习兴趣的教材才是适合学生使用的教材。在传统的教学中,词汇表、例文等内容都缺乏一定的新鲜性,笔者认为学生在学习日语的时候应该增加互相之间的交流和口语表达能力,也就是需要更多的进行信息处理和思维训练,这样才会更好的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近些年,我国业有一些以新理念为基本思想编写的教材,从这些新编写的教材中可以清楚地发观,我国有关部门已经清楚的认识到了日语教学体系的缺点,并且正在逐渐的进行改善。
四、理念的变化对测试提出的要求
1.日语能力考试的变化
日语能力考试文字词汇、听力、阅读、文法四部分各占1/4。而改革后的新能力考试将文字词汇及语法并到一起,占总分的1/3,阅读和听力加大比重,提升到了1/3,适当强调了阅读理解和听力的能力。以原日语能力考试的1级与新日语能力考试n1级为例,题量有如下变化。阅读理解的题型中增加了对比阅读等形式,用以检测考生对比不同文本之后是否可以通过比较、综合理解作者意图等的能力:通过同样话题作者不同观点不同的文本,考察学生对问题的分析和综合能力;通过信息检索、广告、宣传手册、信息报刊、商业资料等文本,考察考生通过扫读抽取所需信息的能力。这些对能力的考察,体现了当今国际对语言能力测试的基本现状和趋势。
2.大学日语四、六级考试的变化
2008年随着《大学日语课程教学要求》的出台,非专业日语不再有第一、第二外语之分,并于2009年6月举行了新的大学日语四、六级考试。在2009年新的大学日语四、六级考试实施以前,旧的大学日语四级考试从1993年起共进行了17次。六级考试在2009年以前未曾进行,新的试题结构详见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大学日语四、六级考试大纲dns》p.40。新的四级考试与旧的考试相比,在整体结构基本不变的情况下相对加强了对语言交际能力的要求,而六级与之相比对实际运用能力考查的力度则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
五、结束语
在如今的社会中,外语语言的教育对于高校中的学生而言非常重要。社会飞速发展,在未来的社会中这些学生必将会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要想更好的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并且实现跨国际的交流和交往能力,就一定要具有良好的语言基础。所以在未来的高校日语教学中,如何通过理念的变化,带动课程、教材与测试的变化,将会是我国日语教学需要不断关注并加以研究的课题。
2.美国大学教育的影响 篇二
关键词:现代大学教育,传统文化教育,儒家教育
随着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地兴起,世界各国对古老的中国文明充满好奇,特别如美国、英国等西方国家政府出资,涌现专门研究儒学思想的研究人员。几乎所有顶级的世界名校都有东方文化和哲学研究所, 最代表东方哲学的当然是儒家文化,由此可见,儒家思想在西方有着深远影响。亚洲以日韩为代表的国家更对儒家思想有着深入研究, 韩国和日本的小学都设有儒学课程,学习四书五经。自古以来,日韩两国就深受儒家思想文化的影响, 历史上有名的日韩两国的儒家学者举不胜举,深深影响那个时代的思想和教育体系。直到现代,我们依然可以从两国社会制度、日常礼仪、人际关系等方面看到儒家思想的痕迹。
为了使教学工作更有效地展开, 对教育理论的研究不可或缺,根据高校教师工作经验的总结,我认为教育思想研究有助于大学老师的工作。在中国,最行之有效的教育理论普遍认为是儒家教育思想, 这得到了中国近千年问题来教育实践证明。儒家教育的典型代表是孔孟,对孔子和孟子思想的研究,对现代教育有很重大的作用。现在学校存在教育失衡和道德缺失现象,尤其近段时间,出现了一些引发全国议论的事件,人们对教授失德、富二代现象、大学生学习目的进行了大范围探讨,纵观了古代中国传统教子之方,以及对个人品德修养和社会道德的严格要求。通过女子传统教育的研究,分析现如今女大学生中出现的种种不合乎传统价值和道德标准的社会观念形成的原因。传统文化教育应用于现代大学中的研究,对反思教育问题、反思教师职责问题有很深远的意义。
中国如今掀起一股复古风、怀旧风,有些人对现代社会道德感到失望,尤其对人情冷漠、诚信缺失、女性独立自主等问题提出质疑,社会和教育界应反思是否丢弃了最基本的东西。人们重新对儒学产生兴趣,是因为在寻找思想寄托,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的传统道德理念对失望的人和寻找社会正能量的人来说,是一个绝好的有意补充。如今随着中国崛起和国力强盛,特别与邻国的一些领土争端,引发一些国家的担忧,遏制中国论由此甚嚣尘上,作为亚洲传统文明古国的中国,我们应该让邻国认识和回忆中国大国崛起历史, 古代中国并非靠武力,而靠仁义、礼仪和文化成为亚洲中心、汉文化圈的中心,日本、韩国及东南亚等国都受到中国这个文明古国的熏陶。现代中国不仅应在经济方面超越其他国家,更应该是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中国社会制度和教育息息相关,有教无类。“师者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应研究教育问题 ,向学生传授道义,教育学生“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以“信义”为先,遏止社会道德腐败堕落之风,重振华夏文明。
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后国力迅速增强,国富民强,与日本重视国民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反观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有了很大发展, 但是中国社会道德风尚和社会文明却与之不相匹配地出现倒退现象。尤其中国教育并未随着经济发展得到更全面、更完善地发展,造成国进民退、国人素质不高的问题。这表现在中国人在国外进行文化交流、旅游、移民时,出现文明、公德心和遵守社会秩序方面的冲突和摩擦,因此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势在必行。中国现在的教育以大学教育为最高等教育,自中国近代化以来,大学教育都是培养中国知识分子的主要途径, 知识分子一直是国家建设的栋梁和精英。但是也出现了种种问题,究其原因,有许多方面,学术腐败,大学教育功利化、职业化,缺少人文精神和学术信念。中国有五千年的历史文化,自古就将受教育看做修养身心、提高道德素养的过程,学习儒学经典,明志明德,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抱负。古人以道德为教育之本,古今对照,读书人应有的德行我们是否有所传承? 从教育角度分析社会道德问题,思考提高国民素质的问题, 讨论社会文明是否依靠重振中国人传统道德保持,已经是当务之急。
3.美国大学教育的影响 篇三
关键词:美术教育;品德教育;培养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随着新时期的到来,德育面临着一些新的挑战,德育教育越来越占住重要位置。要培养适应新的市场经济体制下、新时期的合格人才,高校思想品德教育变革就显得尤为重要。美术教育为高校思想品德教育提供了好场所、好时机,好的活教材。这是加强高校思想品德教育的最直接途径。
一、高校思想品德教育面临的新挑战
(一)市场经济体制下,高校思想教育面临新的冲击
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人们的思想观念跟着发生变化,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其消极影响表现为;经济利益挂帅,个人主义倾向严重,集体意识淡化,奉献与索取位置颠倒,价值观念与道德观念失衡等等。社会上就出现了很多不正之风,诸如金钱第一,享受第一,为了金钱不择手段。上至贪污、贿路、损公肥私、挪用公款,下至偷税、漏税,贩卖毒品,偷盗抢劫。这些给青少年带来了极大的负面效应,给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造成了极大冲击。近几年来,还出现一些高等学校的学生不毕业就下海捞钱,或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去搞一些违法活动去捞取金钱的不正常现象。如果此时学校不及时在学生中进行正面教育,将会给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的形成造成极坏的影响,这也是对培养新世纪合格人才的一个主要冲击。
(二)市场经济体制下,人的道德素质有了新的要求
市场经济体制,要求人具备符合市场经济体制的一切道德素质。这些道德素质的要求是:语言文明、待人礼貌;遵守职业道德,公平竞争。要培养适应这种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人才,学校是关键,这也对高校培养跨世纪合格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和任务。
二、高校美术教育对学生品德教育的作用
(一)美术教育促进学生意志心理结构的完善
意志是人格构成重要的方面,是一种精神品质和心理支撑力量,健全的人格必须具备顽强、坚韧不拔的意志,也是人积极进取、不断发展的动力。美术教育从影响人的情感入手,通过熏陶、感受、作用于人的情感,从而影响人的性格,对人的精神起到激励、升华的作用,并且能有助于学生摒弃消极不良的情绪,营造良好的心境,因此美术教育通过为学生展示人生的美好,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心理结构向完整性和平衡性发展,同时美术教育从精神上,在审美体验和创造性实践中激发和塑造学生的意志品质,使得人变得更加坚强。
(二)美术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途径
美术教育提倡真善美,正如鲁迅先生说过,“美术之目的虽与道德不尽符,然其力是以渊邃人之性惰,崇高人之好尚,亦可辅道德以为治……”因此美术教育体现了真善美统一的崇高道德行为,通过寓教于意生动形象的展示,易于学生所欢迎和接受,这会激励学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如美术教学中对祖国山河自然美作品的欣赏,会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等等。因此高校美术对于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以及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学生走出道德危机、道德沦丧的重要途径。
三、高校美术教育对学生品德教育的途径
(一)强化民族传统艺术教育,继承民族优秀文化
美术教育要充分重视我国民族优秀的艺术作品欣赏,切忌盲目全盘西化的趋势,要采用中西结合,在我国基本国情的基础上有选择的借鉴国外优秀的艺术成果,这对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以及塑造完善的人格起着重要的作用。比如美术教育中可以大力提倡中国画和书法艺术,让这些传统的文化瑰宝渗透于学生的心灵深处,可以升华、陶冶学生的人格塑造。
(二)树立正确的美术价值观,淡化美术的功利性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功利主义不可避免的会对艺术产生不良的影响,各种急功近利的美术教学手段不仅歪曲了美术艺术的本质,而且将学生的人格塑造方向引向歧途,因此美术教师首先要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将自己的人生追求和美术教育事业结合起来,为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其次美术教育要明确美术艺术的游戏本质,只有具备这样的心灵才能获得自由自在的美术学习乐趣,才可以淡化艺术的功利性,创造一个良好的美术教学环境。
综上所述,在高等教育中我们不能过分强调美术技能性训练,否则就偏离了美术教育的总方向,违背了美术教育是为了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道德修养的最终目的。因此,我们应当树立一种适应时代和社会需求的现代美术教育观念,并积极采取措施加以落实,从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方法地实施美术教育,以确保教学全过程的系统性、有效性,让美术教育真正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实现其真正的美育价值。
参考文献:
[1]夏志勇.高校美育与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J].三明学院学报,2015(01).
4.美国大学教育的影响 篇四
大学生是从为数众多的中学生中选拔出来的佼佼者,在心理上有很强的优越感和自豪感。但是与此同时,大学生则承受着更大的压力和挑战。大学生往往自视甚高,很容易受挫折,并随之发生一系列心理卫生问题。从外部环境看,当前不断变化的思想观念、社会生活环境等都对大学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大学生必须快速适应紧张的社会生活节奏;就业竞争的加剧所带来职业选择的提前以及与之相关的高强度的心智付出等也使大学生的心理压力进一步加大。
接受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后其对我产生积极的影响。
首先,我开始注重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首先我正确认识自我,培养悦纳自我的态度,扬长避短,不断完善自己。其次我对挫折有正确的认识,在挫折面前不惊慌失措,采取理智的应付方法,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提高挫折承受能力应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树立科学的人生观,积极参加各类实践活动,丰富人生经验。
其次,我开始科学的生活方式的养成。生活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已为科学研究所证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指生活有规律、劳逸结合、科学用脑、坚持体育锻炼、少饮酒、不吸烟、讲究卫生等。大学生的学习负担较重,心理压力较大,为了长期保持学习的效率,必须科学地安排好每天的学习、锻炼、休息,使生活有规律。学会科学用脑就是要勤用脑、合理用脑、适时用脑,避免用脑过度引起神经衰弱,使思维、记亿能力减退。
再者,我开始加强自我心理调节。自我调节心理健康的核心内容包括调整认识结构、情绪状态,锻炼意志品质,改善适应能力等。我会正视现实,慢慢学会自我调节,保持同现实的良好接触。进行自我调节,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改造环境,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
我会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有了学习兴趣就能够自觉地跃入浩瀚的知识海洋里邀游,拼命地吸取新知识,发展多方面的能力,以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我会保持乐观的情绪和良好的心境,大学生应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愉快开朗的心境,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当遇到悲伤和忧愁的事情要学会自我调节,适度地表达和控制情绪,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喜不狂、忧不绝。
我会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乐于交往心理健康的学生乐于与他人交往,在交往中能用理解、宽容、友谊、信任和尊重的态度与人和睦相处。通过人际交往,使我能够认识我的社会责任,培养遵守纪律和社会道德规范的习惯。增强心理适应能力,能与他人同心协力、合作共事,通过与集体保持协调的关系,使我心理的健康发展。
5.美国大学教育的影响 篇五
想政治教育对策
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因素与思想政治教育对策
高鹏
(湖南科技学院,湖南永州425199)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自身生活水平的要求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幸福问题。然而,在教育方面,对学生的幸福需求的关注还不够,虽然大部分高校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包含了幸福教育,但怎样对大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的幸福教育还需要深究。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幸福感;对策
作者简介:高鹏(1988-),男,湖南永州人,硕士,湖南科技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辅导员,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政治哲学。
幸福是人生的主题,也是人类的根本追求,大学生们更加渴望追求幸福,因此,培养大学生们建立积极的幸福观,指引他们更好地追求幸福、感受幸福和创造幸福,并在未来的人生中学会享受幸福,对他们进行全面系统的幸福教育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也是高校思想教育工作中最主要的责任。
一、主要影响因素
(一)主观因素
1.人格。将一个人的行为、思想方式与心理品质的结合体称之为人格,人格对大学生在生活学习中的处事方法和行为态度有着一定程度的影响,甚至会影响到他们的前途发展,所以,人格因素与大学生幸福感有着重要的关系。通常,在不同时间里,主观幸福感呈现相对稳定状态,它和稳定的人格特点有密
切关系。人格因素主要由尽责、开放、和谐、神经质和外倾组成,它们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程度各不相同。
2.个人健康状况。影响大学生幸福感的主要因素之一是健康状况,一个人如果想要达到自己设定的生活与事业的目标,其前提条件是拥有健康的身体,只有在精神状态饱满的情况下,才能有精力去处理生活、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和享受成功后的愉悦。许多人都明白一个道理“以身体为代价去获取金钱和事业的成功,本身就是一种失败”。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大学生,健康状况影响的不仅是他们平时的学习成绩,还影响着他们的生活质量,因此,大学生的健康状况对他们的幸福感有着十分显著的影响。
3.自我价值观。未来社会的骨干力量主要是大学生群体,一个社会的未来发展状况与大学生的状况有很大程度上的关系。在我国走向世界的过程中,我国的传统价值观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因
此,大学生的价值观也随之发生变化。为了使研究体现出整体性与层次性,我们将大学生群体的价值分为外部价值观和内部价值观两种。其中外部价值观包含地位、形象、健康和财富等;内部价值观则包含自我接受、自我成长和自我目标实现。研究表明,自我价值观对主观幸福感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其中内部价值观相关性较强一些,而内部价值中的不断提高学习能力与自我实现目标,明显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因此,对其内部价值要予以重视,引导他们更积极地去追求它,进而提升他们的主观幸福感。外部价值对他们的主观幸福感影响并不大,一方面是在长期生活中他们已经学会怎样正确地去面对与自我接受,另一方面是他们只是单纯的消费者,物质财富的多少对他们来说并不重要,所以对他们的主观幸福感并不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二)外部因素
1.家庭经济。一个人的幸福主要来
源于家庭的幸福,而家庭的幸福程度与家庭的经济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上层建筑在经济基础之上,家庭经济背景对大学生的幸福感也有着一定程度的影响。大学生只是单纯的消费者,他们在学习和生活方面的费用主要还是来源于家庭的支持,富裕的家庭可以帮助他们更加顺心地享受多彩的大学生活和顺利地完成学业,而对于家庭条件较为困难的学生来说,除了要努力完成学业之外还要担心生活费用的来源,在这种背负双重压力的情况下,对其身心产生很大的影响,幸福感水平自然也就比较低。
2.社会关系。社会关系为人们提供认可、支持,为他们驱逐孤独与恐惧,使他们拥有安全感与归属感,在某种层次上讲,个体的幸福程度取决于其拥有的社会关系的质量与数量。心理学家认为,社会关系与主观幸福感密切相关,拥有良好的社会支持的个体会有较高的主观幸福感。大学生的主要社会关系有家庭关系、朋友关系、恋人关系和师生
关系等。不同的社会关系对他们提供不同的社会支持,一个被朋友关注、家庭关爱、为他人所认同与接纳,拥有着良好社会关系的大学生,不仅有利于他提高自身价值,更会让他产生丰富的主观幸福感。
3.就业压力。当代大学生压力来源之一是就业压力,为人生出路与就业前景担忧,就业压力大已成为影响大学生幸福感的主要因素之一。面对当前越来越激烈的就业形势,许多毕业生对就业信心不足,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这种状况极大地影响了在校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而就业是每个大学生尤其是毕业的大学生所要面对的问题,对就业问题还没解决的学生,会感受到无助、焦虑与失望。市场需求与大学生就业不平衡,即使毕业的大学生就业意向不同,但因为就业岗位都类似,导致就业竞争越演越烈,给大学生带来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如此情况下,大学生的幸福感也就不强。
二、思想政治教育对策
1.培养良好的人格特性。培养良好的人格不但能够降低大学生对消极情感的敏感性,提高对积极情感的感受度,还能帮助大学生们在自身努力下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可以得到更多的关爱、安全感和社会支持,良好的人格特性对大学生实现自身目标也产生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大学生还处于一种特定的年龄阶段,他们的人格特性还没有完全形成,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这一阶段好好努力,对大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教育,培养大学生的良好思想道德,帮助他们塑造良好的人格特性。采取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法,既要对大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教育,也要让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接受教育,通过实践来提高自身的创造能力和才智,使身心健康发展,塑造健全人格。
2.树立积极的人生观。人的需求是在不停递进的,在满足了一个需求之后,又会出现另一个更高层次的需求。在我们现实生活中,部分人在他们的物质生活方面已经得到了满足,但是在精神方面却十分贫瘠,对生活不报什么好的预期甚至堕落。对大学生来说也是如此,只有拥有正确的幸福感与崇高的理想,有着为实现自身目标而不懈奋斗的决心,才会在努力的过程中享受到自己的幸福感。因此,教育者要引导大学生树立积极、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实现其远大理想与内在价值,要让他们明白生活中不如意的事时有发生,在面对生活问题、学习困难和心理压力时,要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认识自身的不足之处,看清问题的本质,把挫折与困难当成是激励自己前进的动力,磨炼自己的意志,增强自身幸福感。
3.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社会关系的建立是一个互动的过程。为了更好地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对于大学生来说,应改掉自身的不良生活习惯,懂得幸福是需要自己去争取的道理,要学会如何
去获取幸福,通过关心他人、自我完善和回报社会等来感受幸福。班集体是大学生活中一个最重要的舞台,若所在班集体能够起到促进同学之间和睦、团结、健康成长等良好作用时,那么相信这个集体的每个成员的主观幸福感都会得到提升。性格内向的同学也会积极、热情地投身到班集体的建设中去,主动和其他同学交流、沟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升自身的幸福感。
4.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对于大学生的特定年龄来说,还处于一种身心发展尚未完全成熟的阶段,在面对情感、学习生活、人际关系与就业等压力时,心理问题较为突显,易于产生心理障碍,有碍于大学生对幸福感的体验。幸福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有利于帮助他们更好地体会学习生活中的幸福感,培养大学生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可以帮助大学生掌握心理技能,使其能拥有积极稳定的情绪与良好的心理状态
来面对各种压力。在大学生的主修课程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一课程的设置无法满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需求,现代的大学教育看重的是学生在相关专业领域的课程教育,注重的是技能的掌握与知识的积累,而在学生的心理和日常生活方面的关注较少。学校应系统地设置心理教育的课程,让学生时刻接触到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同时做好课外的心理辅导,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和宣传。
5.培养就业意识,提高就业能力。社会与学校普遍关注的话题之一是就业难,在高校扩招和就业岗位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大学生就业形势显得更加困难和严峻,大学生就业压力大会影响他们的身心、学习生活与就业期望,还会产生不安、紧张、焦虑等不良的情绪,导致心理失衡,严重的话还会造成心理障碍和身体疾病。就业压力大会影响大学生对幸福感的体验,降低大学生对生活的满意度,损害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所
以学校应当加强对大学生就业意识的培养,提高大学生自身的就业能力,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增强大学生对幸福感的体验。大学生自身要树立良好、正确的就业观,以乐观、积极的心态去看待就业现象,结合自身的能力与实际情况,及早做好事业规划,根据自己制定的职业规划来锻炼相应职业能力,达到未来职业发展的要求。
三、结论
大学生群体是未来社会的中流砥柱,是时代发展的新鲜血液,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与接班人,他们的幸福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和进步。研究大学生的幸福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本文对影响当代大学生幸福感的因素进行分析与研究,并提出相应的有效措施,希望能够对提高大学生生活质量,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和增强大学生幸福感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6.美国大学教育的影响 篇六
毕
业
论
文
论文题目:农村幼儿教育发展现状与影响因素研究
准考证号: 0*** 姓 名: 何攀
专 业: 学前教育
办 学 点: 郧阳师专
指导教师: 周勤慧
年 月 日
华中师范大学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办公室印制
内容摘要
学前教育是学习的基础,是我们开始学习的起点,在我们健康成长中具有奠基性地位。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具有决定性意义。本文尝试从多方面浅析农村学前教育的问题及发展趋势。当前,农村学前教育存在下列问题:农村家长对幼儿接受学前教育的愿望不迫切、办园缺乏应有的规范、师资队伍质量参差不齐,教师的工资、福利待遇低、学前教育管理力度不够、学前教育存在小学化等现象。以后的发展趋势:学前教育公平的大趋势与局部两极分化并存、学前教育机构改革不断深化、政府对学前教育的管理力度将进一步加强、学前教育质量稳步提升、中国特色学前教育理论体系的国际融合进一步加强。切实提高农村幼儿教育质量,是我们当前面临的首要任务。
关键词:农村 学前教育 现状 发展趋势
目录
1.绪论„„„„„„„„„„„„„„„„„„„„„„„„„„„„„„3 2.农村学前教育现状分析„„„„„„„„„„„„„„„„„„„„„„4 2.1农村家长对幼儿接受学前教育的愿望不迫切„„„„„„„„„„„4 2.2办园缺乏应有的规范„„„„„„„„„„„„„„„„„„„„„4 2.3师资队伍质量参差不齐,教师的工资、福利待遇低„„„„„„„„4 2.4学前教育管理力度有待加强„„„„„„„„„„„„„„„„„„5 2.5学前教育存在小学化现象„„„„„„„„„„„„„„„„„„„5 3.农村学前教育发展趋势分析„„„„„„„„„„„„„„„„„„„„7 3.1学前教育公平的大趋势与局部两极分化并存„„„„„„„„„„„7 3.2学前教育机构改革不断深化„„„„„„„„„„„„„„„„„„7 3.3政府对学前教育的管理力度将进一步加强„„„„„„„„„„„„8 3.4学前教育质量稳步提升„„„„„„„„„„„„„„„„„„„„8 3.5中国特色学前教育理论体系的国际融合进一步加强„„„„„„„„9 4.农村幼儿教育发展对策„„„„„„„„„„„„„„„„„„„„„„10 4.1完善幼儿教育管理体制和机制,切实履行政府职责„„„„„„„„10 4.2 转变教育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10 结论„„„„„„„„„„„„„„„„„„„„„„„„„„„„„„„12 参考文献„„„„„„„„„„„„„„„„„„„„„„„„„„„„„13 致谢„„„„„„„„„„„„„„„„„„„„„„„„„„„„„„„14 2 绪论
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是终身教育的起点,在素质教育战略中具有奠基性地位。学前教育阶段(3-6 岁)是儿童全面发展的重要时期。2007年胡锦涛在十七大中提出 “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部署,强调要重视学前教育,教育部也两度 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公开征求意见,明确提出要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可见,国家已经把学前教育作为一个独立的学段重视起来。
世纪来临之际,要使得每个幼儿都获得良好早期教育,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具有决定性意义。当前,随着农村文化、经济的快速变革与发展以及义务教育的推进和计划生育国 策的实施,农村幼儿教育面临着较好的发展机遇,但同时也存在不少因素制约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现状分析
2.1 农村家长对幼儿接受学前教育的愿望不迫切
据我们调查了解,农村的幼儿园入园率都比较低,通过走访,了解到家长不送幼儿入园的原因有:一是自然地理原因,由于居住较为分散、偏僻,使得无法独立成班,因此农村家长也没地方可送小孩子入学前班;二是经济上原因,由于有些农村家庭家境确 实比较贫穷,无力送小孩入园;三是思想认识原因,由于对小孩接受学前教育缺乏正确的认识,不清楚为什么小孩要接受学前教育。
2.2 办园缺乏应有的规范
近年来,一些社会力量办园目的偏重于谋利,真正重视学前教育、为幼儿成长提供优 越育人环境的为数不多。许多个体民办幼儿园办园条件差,租用一些民房或陈旧的闲置房, 不具备应有的安全通道包暖、采光、通风均很难保障幼儿学习的需要,而且设备陈旧简陋, 数量有限,向幼儿收取的费用很少用于改善办园条件,收费标准逐年在提高,但幼儿的学习生活环境没有多大变化。农村幼儿园教师实行一人包班制,根本达不到国家规定的每班幼 师、保育员的定额,而且大班现象十分严重,有的幼儿园一个幼师要管带 40—50 名幼儿,为教师管理造成许多不安全隐患。
社会力量办园大多是家庭式办园,为管理监督带来诸多不便。他们缺乏足够的运动器械和图书、玩具;缺乏饮水、消毒等基本保育生活设施,缺乏消防安全设施,给幼儿的健康造成潜在的威胁。当前的农村幼儿园说是为了方便家长,但也为了争夺生源,上下学基本上都用车辆接送。为了节省钱,接送的车辆质量不合格、车辆少,车辆接送幼儿基本上严重超载,各地时有事故发生,不能不叫人为这些幼儿捏一把汗,作为学前教育的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整日提心吊胆。
2.3 师资队伍质量参差不齐,教师的工资、福利待遇低
农村从事幼教的教师的文化程度普遍的学历都较低。农村幼师收入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属于公办教师的,收入较高,而且收入也较为稳定;另一种是属于代课性质,还不 是所谓民办教师,他们收入较低,而且没有医疗和养 4 老保险。但是公办教师都是兼职,属 于代课性质的却都是专职。收入上巨大的差距,严重影响着代课幼师从教的积极性;而公办教师是兼职,上学前班的课只是采取应付的态度,结果都影响学前班上课的质量,影响 农村学前教育的深入发展。
我国过去都是民办教师来补充公办教师的不足,并且最终把他们转为公办教师,现在 一些经济不甚发达的地区仍然采取这一形式,来弥补教师的不足。支撑那些代课教师在待 遇如此之低的情况下仍然坚持下来的信念,是将来归属为民办教师之后有转正的希望。但 是这些代课教师转正的希望是很渺茫的,最终只有可能被清退。这样做的结果势必会影响 幼教师资队伍的稳定,更加不利于农村幼教事业的发展。还有一种情况值得注意,由于幼 教处于教育体系中最底端,使得一些幼师毕业的学生不愿从事幼教工作,而留在小学任教,结果使得幼师更加缺乏。
2.4 学前教育管理力度有待加强
随着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有些人认为学前教育是非义务教育,从而造成随意 降低政府的责任,以致出现撒手不管或管理不到位的现象。一些地方政府不能把学前教育 和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对学前教育投入少,管理少,过 问少,学前教育管理机构撤并,管理人员少,教学研究力量不足等,学前教育的管理力量 有削弱的趋势。虽然目前教育部门去管了,但缺少杀手锏,没有执法的保障。有的幼儿园 对他有好处的听几句,对他不利的不当你一会事。照样我行我素,任意停课调课的事还经 常发生。
2.5 学前教育存在小学化现象
农村学前教育受基础教育和义务普及教育的影响,部分家长望子成龙心切,为了迎合 这些家长的心理要求,农村学前教育小学化现象比较严重而且普遍,主要表现在:一是教 学内容小学化,许多幼儿园都随意把小学一年级的教学内容搬到幼儿园;二是教学形式小 学化,按照小学班级授课的形式给幼儿讲课,教育活动中符合学前儿童心理和生理特点的 游戏活动较少,不能贯彻以游戏为主的教学理念,并且大多数教师素质偏低,教学不规范。使幼 5 儿养成了一些到小学很难改掉的不良习惯;三是管理模式小学化,部分园长和教师教育观念陈旧,按照小学的管理模式对教师和幼儿提出要求,缺少幼儿园和小学衔接的有效探讨。
3 农村学前教育发展趋势分析
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的落实,学前教育将在教育公平、质量提升、机构改革 深化等多方面呈现出发展趋势。把握学前教育未来发展前景,顺应其发展方向,对学前教 育事业发展意义重大。
3.1 学前教育公平的大趋势与局部两极分化并存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以下简称《纲要》指出:“把促进 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学前教育的政策以教育公平为原则,更多地倾向于“弱势 群体”,改革中将进一步突出学前教育的公益性和公共性,通过政策调控,缩小城乡间、区域间的差距。西方发达国家普遍重视学前教育,视其为民族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的实行免费,如加拿大,有的公立幼儿园收费低廉,日本积极推动学前教育免费化进程,英国学前义务教育工作也已启动。借鉴西方先进做法,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应是当 前教育改革的必然方向,而学前一年义务教育逐渐过渡为学前义务教育是适合我国国情的较理想模式。
学前教育的均衡化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前提,《纲要》指出:“教育公平的重点是促进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到 2020 年,全面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基本普及学前两年教育,有条件的地区可普及学前三年教育。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努力提高农村学前教育普及程度。”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目标的落实,城乡间、地区间的学前教育发展将进一步均衡化。为了满足社会不同层次对学前教育的需求,多元办园体制在实现学前教育均衡化发展 的大趋势下,局部两极分化的现象将不可避免:一是有良好师资和基础设施的贵族化。二 是体现教育公平的平民化。两极差距相对缩小的矛盾运动既是教育公平的永恒追求,又是学前教育质量得以提升的必然形式。
3.2 学前教育机构改革不断深化
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将加快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的步伐,在市场机 制下,多种形式的学前教育机构将不断涌现。
“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积极发展公办幼儿园,大力扶持民办幼儿园。”要实现 2020 年学前一年毛入园率 95%,学前三年毛入园率 75%的目标,单靠正规的公办幼教机构是不现实的,因此,在办好公办幼儿园,使其成为示范的基础上,依照公办的标准大力扶持民办幼教机构的建立,形成公办与民办相结合、正规与非正规相结合的社会参与多元化办园体制,满足社会对学前教育的需求,将是未来学前机构体制改革的趋势。
随着国际合作的扩展、深化,吸引境外学前教育机构以灵活多样的形式参与中外合作 办学项目,是满足社会对学前教育国际化需求的良好途径。
3.3 政府对学前教育的管理力度将进一步加强
学前教育在实施素质教育战略中具有奠基性地位,事关民族素质的提高,政府对幼儿 教育发展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我国学前教育立法层次偏低的状况对保障学前教育事业的 健康发展极为不利,依法治教要求加快学前教育法制建设,通过学前教育立法,建立一个 公开、透明的学前法律法规体系,明确学前教育的责任、领导体制、管理体制、办园体制、经费投入、教师的权利、责任、待遇和办园条件改善等方面,做到有法可依、依法协调学 前教育发展过程中与社会各方面的关系。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幼教发展的方 针、政策,切实加强对学前教育的管理。在实现学前教育公平中,政府通过采取相应的经 济、法律与政策手段予以保障;在促进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中,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在学前 教育改革中,明确政府责任,进一步加强指导、监督的职能等。
3.4 学前教育质量稳步提升
学前教育质量的提升是学前教育师资水平提升的必然结果,我国独生子女特殊地位,加之“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等思想观念的影响,使得社会对学前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 断上升,随之,家庭和社会对学前教育投入的加大,在逐渐满足社会对学前教育量的扩张 过程中,学前教育质的提升是未来的必然趋势,这种现象在两极分化较大的机构中显得尤 为明显,由此产生的辐射功能在诸如信息化等现代高科技的辅助下直接导致整个学前教育 质量的稳步提升。在整个提升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直接从事幼教事业的幼儿教师,社
会对学前教育质量提升的渴望要求学前教育必须专业化,专业化需要的是从事学前教育的 高层次专业人才。尽管曾一度出现学前教育发展落后于社会要求时专业化受忽视的情况,但质量要求下的专业化必然趋势是学前教育质量的稳步提升。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2001)是新形势下为了推进幼儿园实施素质教育,》 全面提高幼儿园教育质量而制定的,其指导下的幼儿园课程改革包括了课程指导思想、课 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组织形式、课程评价等多方面的改革。幼儿园新课改把促进幼儿 终身可持续发展,以奠定素质基础作为学前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把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 和实践能力作为教育的重点,教师在新儿童观和教育观的指导下,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 律和特点,尊重幼儿的兴趣,视幼儿为积极主动探索者,为幼儿提供自主活动的环境条件,满足他们多方面的发展需要,让幼儿通过自然经验、社会交往和游戏等方式自主地学习,尊重幼儿的兴趣和个性,提供适合幼儿个性发展的教育,因材施教,挖掘潜能,培养幼儿 自尊、自信、积极的情感和创新能力等。新课改的实施对学前教育质量的提升无疑起到了推进的作用,随着幼儿园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和推广,将对学前教育质量的提升产生积极 影响。注重幼儿整体发展基础上的个性发展趋势,将使幼儿智能优势开放其潜能的特色幼 教机构脱颖而出,成为中国特色的学前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3.5 中国特色学前教育理论体系的国际融合进一步加强
随着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具备先进理论、科学精神和文化素养的学前教育实践者,通过不懈努力确立学前教育的发展地位,增强学前教育内涵,提升学前教育的发展层次,建立在本土丰富实践基础上的学前教育理论体系将得以成形、完善,逐渐形成中国特色。同时,国际化背景下的学前教育国际融合也将进一步加强,通过学前教育的国际交流和合作,拓展学前教育视野,增强学前教育发展动力,从单纯注重引进外国理论转向借鉴适合中国幼教的西方先进理论和经验,为创新本土理论服务,为提升中国特色学前教育发展水平服务。农村幼儿教育发展对策
4.1 完善幼儿教育管理体制和机制,切实履行政府职责。
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普及幼儿教育是一项规模浩大的工程,需要 全社会力量而为之,单靠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幼儿教育和其它义务教育一样,其办学主体应是各级政府。在国务院《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县级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幼儿教育的规划、布局调整、公办幼儿园的建设和各类幼儿园的管理;乡(镇)人民政府承担发展农村幼儿教育的责任,负责举办乡(镇)中心幼儿园,筹措经费,改善办园条件。但我镇幼儿园的发展现状又不能满足幼儿的入园需要,一方面校舍陈旧,幼儿活动场地狭小,存在不少安全隐患;另一方面,体现在教师的培训提高机制不完善,教师专业素质提高缺乏保障,于是在二者之间就产生了明显的供求矛盾。如我镇中心幼儿园共四个班,平均每班的幼儿就达到了五十人左右,多的一个班有七八十名幼儿,不仅孩子的活动受到了限制,教师开展教学活动也很吃力,教育教学质量难以得到保证。虽然明知这样的班额是有背于教育要求的,但没有扩建幼儿园的经费,暂时只能维持现状。如果政府能切实履行职责,在加大幼儿教育投入方面加以重视,把发展幼儿教育当成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情来对待,农村幼儿教育质量的提高才会有坚定的物质保障。同时还要积极动员和组织各方面的力量,增加对农村幼儿教育的投入,探索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吸纳社会资金的路子,以不断提高办园水平。目前,各地的希望小学已又快又好地发展起来了,如果能用办希望小学的方法来支援农村幼儿园,相信同样会为一方百姓造福。
4.2 转变教育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
《幼儿园教育纲要》中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然而,近几年来,随着幼教改革的不断深入,小作坊式的私立幼儿园在我镇相继办起了好几家。他们名义上主要以幼儿学前班为主,但实际操作中却以小学低年级课程为主,主要教幼儿写字、数数、做加减法,这种“小学化”的教学很受农村的幼儿家长欢迎。许多孩子 10 在公办幼儿园就读的家长,也要求教师教幼儿写字、做算术题,甚至以孩子学会认多少字、会做几道加减法为标准来评价孩子的发展,这不仅影响了幼儿园的日常教学秩序,更违背了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
造成这种幼儿教育“小学化”的首要原因,是家长对幼儿教育的不正确的认识,尤其是农村家长观念陈旧,认识不足,不懂得早期幼儿教育的规律和幼儿园教育的内容,认为在幼儿园付出的比私立幼儿班更高的费用,但幼儿所学到的知识却远远不如私立幼儿班的孩子。这就需要广大的农村幼儿教育干部、幼儿教师及幼儿家长,都应认真学习党和政府关于发展幼儿教育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变革教育观念,端正对幼儿教育的认识。一方面,要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把儿童看作是具有发展潜力的,不同于成人的独立主体,儿童的潜力只有在与适当的教育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幼儿知识的丰富、能力的提高、个性的形成是通过自身积极的探索、主动的活动实现的,而不是凭借静坐、倾听、观望教师的说和做而被动习得的;每个幼儿都是独立的个体,彼此之间的发展水平与速度、兴趣与爱好都不尽相同,教师应予以尊重和保护;另一方面,还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贯彻“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一切”的原则。必须严格把握教育对象是学龄前儿童这一基本特点,实施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既对幼儿提出统一的教育要求,又注意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教育不是机器,儿童也不是批量生产的产品。”把培养富有个性的下一代作为幼儿教育的重要目标,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需要全社会从根本上转变观念,坚决地对幼儿教育小学化说“不”!
结论
在学前教育机构建设过程中,针对农村学前教育的特点可以适度超前发展,但一定要 注意避免宝贵教育资源的浪费。从总体上说,我国人口出生率呈逐年递减趋势,随着城镇 化不断加速,农村地区的幼儿人数必将不断减少。因此,在学前教育机构建设过程中,要防范简单追求政绩的“大跃进”思路,防止出现“空壳学校”,根据相关的政策,提高我国农村学前教育的整体水平,逐步为农村孩子营造一个更好的教育环境。发展农村地区的幼儿教育,需要依靠当地的社会、自然资源,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以农村的广阔天地为课堂,以大自然、大社会为教育内容和教材,做到农村化、地方化,结合幼儿身心身发展的特点,开展多种生动活泼的游戏和活动,做到幼教化、学前化,努力探索出一条具有农村特色的幼儿教育新路子,拉近城乡幼教的差距,使农村幼儿教育迈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 庞丽娟 加快学前教育的发展与普及〔J〕.教育研究,2009(5)〔2〕 贺颖.农村学前教育中政府责任的必要性探析〔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2008(2)
〔3〕 孟红艳.中日学前教育师资现状比较研究〔J〕.日本问题研究,2010(1)〔4〕 韦凌云.幼儿教育课 程改革存在的问题及思考〔J〕.基础教育研究,2009(10)
〔5〕 冯晓霞.深化幼儿教育改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学前教育理论体系〔J〕.学前教育,2006(09)
致谢
7.美国大学教育的影响 篇七
一、舞蹈教育对提高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意义
素质教育的方式很多, 形式和内容也非常丰富, 但就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而言, 音乐与舞蹈等教育都是非常好的途径。其中的舞蹈教育又是相当重要, 并且是一种不可忽视和不可或缺的重要方式。
首先, 舞蹈教育是弘扬民族文化、培养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方式。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 舞蹈产生的年代十分悠久。《礼记》就曾经记载:“昔葛天氏之乐, 操牛尾而歌之。”这种原始的舞蹈方式表达的追求与愿望。是我国有文字记载以来, 最早的关于舞蹈的记载。在春秋战国时代, 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创作的千古名作《离骚》正是采用楚地民间的音乐和舞蹈。后来, 舞蹈不仅用于陶冶人的性情, 表达人们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愿望, 而且还常用在社交场合和战争前的誓师。英雄志士每每在国难当头或者在献身事业时, 亦常拔剑起舞, 这便给舞蹈赋予了悲壮的、深刻的新内涵。由此可见, 舞蹈伴随着民族文化的发展, 与国家的兴衰和民族的存亡紧密相联。
在现今这个现代化的社会里, 让大学生学习舞蹈课程并学会跳具有民族特色的舞蹈, 对高尚品质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祖国舞蹈源远流长的历史, 能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有着其他教育方式所不可替代的作用, 使其思想境界可以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 从另一个侧面加深对祖国民族文化的理解。
其次, 舞蹈教育有利于学生开拓视野、了解社会、丰富生活。青年人光有科学文化知识是远远不够的, 必须有真、善、美的良知, 有完美的人格, 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舞蹈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意识形态, 以人的思想情感为核心, 用肢体语言这个特殊的载体, 体现着一定的时代精神和道德情操, 反映着一定的文化特点。通过舞蹈课程, 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能力, 使他们不仅掌握舞蹈基本知识和舞蹈种类风格的特点, 还对舞蹈形成的历史、人文、生态、风俗等都有进一步的了解, 更重要的是能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开阔眼界。
再次, 舞蹈教育能够启迪人的灵感、增强人的创造才能。舞蹈课程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更重要的是能挖掘潜质、开拓思维、提高创造能力。对于大学生来说, 创造能力不是指具体的舞蹈创作, 而是将舞蹈作为催化剂, 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进而在自己的学科里发挥创造力。如果一个人情感单调、性格孤僻、思维僵化, 是不可能有多少灵感和创造能力的。舞蹈教育可以培养大学生乐观豁达的性格和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可以丰富精神世界、情感世界, 提高其创造能力。
最后, 舞蹈教育对于训练人的形体、健全人的体魄, 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舞蹈最大特点就是通过身体动作, 来表现人物、事物及深刻的内涵, 因此学生学习舞蹈的同时, 身体形态也同时得到训练, 这是其他艺术形式所不能替代的。通过各种舞蹈姿态的训练, 肢体各方面及力量、速度、耐力等受到了锻炼, 这种锻炼对促进学生身体的健康发育大有益处, 使学生四肢动作协调, 可以提高学生身体的协调性、柔韧性、灵敏性、灵活性, 使躬胸、驼背等不良习惯消失, 优雅的体态和较好的外形气质是舞蹈对学生产生的最直接、最显著的美育功能。
正确的舞蹈训练, 可以使大学生变得形体健美、性格乐观、精神饱满, 从而对学习和工作更为有利。足见舞蹈教育对于学生身心两个方面的发展, 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二、舞蹈教育对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影响和作用
舞蹈是一门艺术, 也是舞蹈教育工作者实施教育的根本立足点, 其任务不仅在于提高专业教育的水平, 也在于用舞蹈作为教育的一种手段、一种工具, 以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教育, 达到提高当代大学生素质的目的。
(一) 舞蹈教育能引导大学生良好的个性发展。
完整的教育模式既教授学生怎样学习, 也教授怎样做人。舞蹈与运动直接引导了开发与启蒙, 它们使体力与脑力活动和谐的结合起来, 对于每一个人来说舞蹈是与生俱来的。从出生时的手舞足蹈开始, 生命就有了他的活力。身体的本身是不能与情感、知识、社会所分离的, 舞蹈教育正好把这些都结合起来, 构成人的完整性。
人的个性是在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影响的基础上, 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个性的发展必须符合一定的社会价值标准的要求。健康的个性从内部心理机制讲, 应是和谐发展的。从外部活动效能讲, 应是有高度创造性的。从伦理讲应表现为体力与智力、知识与道德、性格与才能、理性与直觉、美的体验与美的展现等方面高度协调的发展。
舞蹈教育可以让当代大学生塑造情感, 锻造灵魂, 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集体主义精神, 培养他们的审美修养和艺术表现力, 提高他们的抽象思维和发散性思维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和勇敢不怕困难的进取精神, 变得活泼、开朗、自信, 形成良好的个性。
(二) 舞蹈教育能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
大学生时期正处在青年中期, 从人的整体发展过程看, 是身心发展的敏感期和易变期, 一部优秀、健康、向上的舞蹈作品可以唤起美感、净化心灵。通过舞蹈课程使学生在对人体美、人体动态美以及舞蹈之美的审美活动中, 提高分辨真假、善恶、美丑的能力。
追求美是人的正常的心理需求, 集服饰美、形体美、音乐美于一体的舞蹈, 可以使舞者在运动的同时产生各种审美的心理效应。在美的旋律中达到最佳心理状态, 轻松自如的舞步抒发内心情感, 从而得到精神的净化、情操的陶冶、心灵的愉悦、情感的升华。
在对学生实施舞蹈教育的过程中, 学生通过优美的音乐旋律、优美的舞姿、优美的舞蹈形象, 陶冶了学生美的心灵、美的情操, 受到了美的教育。这种持之以恒的美育教育, 有助于学生形成美的形体, 举止美、行为美、人格美、道德情操美, 使学生的外在形体和内心人格形成美的统一。
(三) 舞蹈教育能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高校校园文化是对大学生进行道德素质、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 对于大学生良好素质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舞蹈的运动性、艺术性、娱乐性和社交性等功能, 不仅能使大学生达到强身健体、自娱自乐、陶冶情操、消除疲劳等目的, 而且能有力地推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形成良好的素质教育环境, 促进大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和提高。舞蹈活动还可以扩大学校的社会影响和知名度, 增强国内外学校间的交流, 拓宽学生的眼界, 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等等, 都有着其他方式所不可替代的作用。
总之, 舞蹈教育发挥其独特的育人功能, 是素质教育中一个重要课题。舞蹈教育给高校每一个学生认知、表达及学习领域的启蒙与发展的契机, 使其得到健康的、科学的发展。
摘要:舞蹈教育是当代高校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课题, 是提高大学生素质教育的良好方式, 舞蹈作为一门艺术学科, 能够和谐的将身体、精神、情感及社会关系的不同层面融合在一起。增强对艺术的感知、审美、鉴赏等能力, 对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养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关键词:舞蹈教育,艺术教育,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吕艺生.舞蹈教育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
[2]隆荫培, 徐尔充.舞蹈艺术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
8.美国大学教育的影响 篇八
【关键词】大学生 创业教育 大学生就业
我国比较重视高校创业教育,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2012年8月教育部印发的《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提出,高等学校要把创业教育教学纳入学校改革发展规划。这些政策措施为我国创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基本遵循道路,也为高校就业开辟了一个新的平台。那么创业教育对大学生的就业有哪些积极的影响呢?
一、创业教育对大学生的就业有的积极影响
(一)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意识,获得人生第一份职业
创业意识激发人们进行创业实践的欲望,是心理上的一种内在动力机制。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人是否敢于投身创业实践活动,支配着人们对创业实践活动的态度和行为,并影响着态度和行为的方向及强度。2014年大学生就业人数达到727万人,到明年就业大军还会增加。毕业难就业已经是一个不变的事实。激发大学生的创业信念就为大学生就业打好了基础。创业意识的激发有很大可能性会成为大学生就业的新起点。
(二)培养大学生的创业品质,在就业的大军中寻求更好的就业途径
创业品质即创业的情感、意志和精神的调节系统,它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特殊品质:一是敏于把握创业机会;二是善于驾驭创业风险;三是勇于承担创业责任;四是乐于保持创业激情;五是恒于坚守创业理性。良好的创业品质是大学生就业的基本条件。好的创业教育能够教会好的意志品质,这些品质也是公司招聘人才看好的内在东西。对于有这些优点的大学生也会受到各家公司的关注。从而从就业大军中寻得一份自己满意的职业。
(三)丰富大学生的创业知识,为就业打好基础
创业知识是创业能力发挥的工具,在创业活动中起着经常性、关键性的作用。创业知识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专业、职业知识,这是从事某一项专业或职业所必须具备的知识;二是经营管理知识,如企业战略管理、生产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知识等。三是综合性知识,一般包括政策法规、工商税务、金融保险、公共关系等。丰富创业知识是大学生就业的先决条件。创业培训不仅仅为大学生本人创业做准备,同时也为就业提供很好的先决机遇。
(四)增强大学生的创业能力,为就业增添能量
创业能力是在创业实践活动中的自我生存、自我发展的能力。创业能力主要体现在创新能力上,即在应对市场和社会需求推陈出新、“无中生有”方面的本领。创业能力不仅是创业知识的实际应用,也是增强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得砝码。在一个企业里拥有创新能力,在工作中能不断寻求新的突破,往往这样的员工都具有创造性,他们会用这些能力为企业和公司获取更大的利润。
二、大学生创业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对就业产生影响
(一)教育理念功利性较强,长此以往对于就业指导不利
与国外中小企业的兴起和发展推动创业教育发展不同,我国创业教育的重要原动力是解决就业问题,这不可避免地体现在高校创业教育理念之中。当然,创业在教学过程也是以就业为目的的,这样的潛意识影响着上课的思想导向,以及课程的理念。学校、教师、学生对于创业教育都存在思想上偏差,功利性大于课程本身属性,而一门课程一旦功利性太强就会导致课程本身失去原有的目的,长此以往会对就业指导产生很多不利的因素。
(二)课程设置不尽合理,和毕业生的就业准备产生冲突
目前高校创业教育课程大多由院系行政人员承担,讲述创业的基本概念、理论等,但大多内容陈旧,缺乏结合实践的案例分析,实际指导性不强;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也难以满足学生对于创业教育的需求;与此同时,就业课程时间安排和毕业生找工作很多都有冲突,学生不能全身心的投入到创业课学习中;大多数创业课程都安排到大四上学期,一般这个时间段学生都准备实习和就业准备阶段;除此之外,很多大四学生实习和实训都很累,很难把精力放到这个时间段来学习。种种课程设置原因导致的与毕业生就业准备冲突就不可避免了。
(三)学生本身不重视创业教育,很难让创业教育变成就业助推器
创业教育应包括学业、就业、职业、创业、事业“五业”。其中,学业是基础,就业是保障,职业是铺垫,创业是核心,事业是目标。基于“五业”的创业教育层层递进、有机统一,共同塑造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品质和创业能力。很多学生认为创业教育就是一个可有可无的课程,本身重视性就不够。很多学生认为创业只是小部分学生能够做的事情,没有充分认识到创业教育不仅影响着我们的创业理念,也对我们就业理念有着决定性影响这一点。创业从本质上就是就业,就业过程也是一个创业的过程。很多学生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创业课对他们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结语
目前,美国的创业教育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之中,内容涵盖从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本科直到研究生的正规教育。在西方发达国家,大学生创业相当普遍,在美国已高达20%至23%,很多大学生从学校毕业后就直接走上创业之路。而我国高校由于教学体制、师资结构和教学资源等问题的制约,仅有5%的大学生接受过体系不完整的创业教育。可以说,我国的创业教育还处于启动或者萌芽阶段。中国就业促进会副会长陈宇在其微博中说,“创业不一定是自己真的去搞一个什么企业或者公司。创业是一种人生,是一种态度,是一种经历,是一种精神。只要你有了这样一种精神,在任何环境条件状况下,通过众多可能的形式或方式,你总能在这个世界上闯出一片展现你独特个性、人格、能力和魅力的新事物新空间新天地。” 而我国的创业教育被很多看做是就业的载体。笔者以为,创业更是渗透于人们生活中的一种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这种“创业精神”也正是学校就业教育所要达成的效果。一方面,创业教育在国内的完善和发展还需加以时日,另一方面,这种教育也需要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任何急功近利的思路,只追求眼前利益,最终就会走上歧路。
【美国大学教育的影响】推荐阅读:
浅析美国战略重心东移对中国的影响09-02
美国国债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11-19
美国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对中国刑事诉讼证据制度的影响10-04
美国留学大学的申请条件06-28
美国的四大教育哲学09-27
大学挂科的严重影响09-25
美国西雅图大学留学的入学条件09-20
谈谈网络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06-19
影响大学英语学习的相关因素有哪些07-06
美国社区大学优势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