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低收入证明

2024-06-19

农村低收入证明(共8篇)

1.农村低收入证明 篇一

一、农村低收入人口特征分析

2008年年底,国家将农村绝对贫困标准与低收入标准合二为一,取消绝对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区别对待的政策,2009年起开始实施年人均纯收入1196元的新扶贫标准。按照国家统计局测算,2008年河北省在新标准以下的农村低收入人口为142万人,占全国低收入人口的比重为3.5%。

(一)分布特征

低收入人口在河北省农村普遍存在,呈现“大分散”的特点。但由于各地自然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存在差异,低收入人口发生率差异较大。低收入人口往往密集地分布在自然条件恶劣、经济落后的地区,表现出“小集中”的特点。

1、低收入人口集中在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

根据农村贫困监测调查资料测算,39个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低收入人口67.8万人,占全省农村低收入人口的47.7%,即近一半的低收入人口集中在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

2、低收入人口集中在山区丘陵。

在低收入农户中,18.3%的农户生活在山区,54.3%的农户生活在丘陵地区;而全省农村住户抽样调查显示,生活在山区和丘陵地区的农户分别占6.9%和15.9%,即低收入人口集中在山区和丘陵地区。

(二)人口素质特征

1、健康状况较差。

从健康状况看,受自然环境、收入水平等多因素的共同影响,低收入人口中残疾、患有大病、长期慢性病、体弱多病的人口占家庭人口的比重为6.3%,比其他户高2.6个百分点。

2、劳动力素质较低。

从劳动力文化程度看,低收入人口中文盲半文盲占3.9%,小学占28.5%,初中占55.5%,高中以上占12.1%。与全省劳动力比较,低收入人口文盲半文盲高2.1个百分点,小学高10.7个百分点,初中低4.3个百分点,高中以上低8.5个百分点。

(三)收入特征

1、收入水平低。

2008年低收入人口人均纯收入944元,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19.7%。

2、收入结构单一。

在低收入人口人均纯收入构成中,种植业收入占51.6%,工资性收入占29.1%,非农产业收入占5.5%;而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构成中,种植业收入占32.2%,工资性收入占41.3%,非农产业收入占11.5%。低收入人口种植业收入超过了50%,为种植业收入占主体的收入结构。

3、收入货币化程度低。

2008年低收入人口人均实物纯收入382元,现金纯收入562元,收入货币化程度59.6%;全省农民人均实物纯收入790元,现金纯收入4005元,收入货币化程度83.5%。低收入人口收入货币化程度比全省平均水平低23.9个百分点。

(四)生活消费特征

1、消费水平低。

2008年低收入人口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003元,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32.1%;恩格尔系数61.4%,比全省高23.2个百分点,处于以吃为主的最基本生存消费阶段。

2、入不敷出。

2008年低收入人口人均纯收入944元,消费支出1003元,收入不及消费支出,只得靠救助和举债维持生活。

3、生活设施差。

2008年低收入人口人均住房面积19.3平方米,比全省平均水平少11.4平方米;人均住房价值3618元,比全省平均水平低6147元;炊事使用液化气的户占2.7%,比全省平均水平低15.4个百分点。

(五)劳动力特征

1、劳动力数量少。

低收入人口家庭劳动力占人口的比重为70.6%,比全省平均水平低2.4个百分点。

2、从事农业者多。

低收入人口劳动力从事农业的比重为87%,比全省平均水平高25个百分点。

3、外出从业者少。

低收入人口中外出从业劳动力占劳动力的比重为3.9%,比全省平均水平低10个百分点。

(六)生产能力特征

1、拥有耕地面积少。

低收入人口人均拥有耕地面积1.52亩,其中水浇地面积0.52亩,比全省平均水平分别少0.42亩和0.85亩。

2、拥有生产性固定资产原值低。

低收入人口人均年末拥有生产性固定资产原值811元,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28.3%。

二、农村低收入人口识别方法初探

做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扶贫开发政策的有效衔接,关键是识别出低收入人口并做好分类,明确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和扶贫对象,做到应保尽保、应扶尽扶。

(一)制定低收入人口识别指标体系

低收入人口的确定在统计上用农民人均纯收入作为判定指标,应用的前提是有完整的调查资料和专业的人员。而将此方法应用于统计部门之外,存在着缺乏专业人员、缺乏完整调查资料、操作困难、不直观的问题。因此,需要制定一个操作简单、直观、群众易接受的非收入识别指标体系。根据低收入人口的特征,可以按身体健康状况、劳动力素质、建房年限、有无劳动力、劳动力从业状况、耕地面积、拥有生产资料、所处地区和有无子女赡养等内容,制定低收入人口识别指标体系。然后给这些指标赋予不同的分值和权重,为每个农户打分,逐户进行判定,识别出低收入人口。

(二)测算分市、县低收入人口规模

根据国家统计局测算的河北省低收入人口规模,合理测算到各市、县,是做好衔接工作的重要任务。全省1 1个设区的市受地理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低收入人口规模差距很大。在现有的统计资料中,较完整的分户统计资料是2006年的农业普查资料。因此,利用农业普查数据,根据制定的低收入人口识别指标体系,给每个农户打出分值,从高到低统一排队,按照全省低收入人口总规模,测算出各市、县低收入人口规模。

(三)做好低收入人口分类

将低收入人口致贫因素分为劳动力约束型、因病约束型、产业和就业约束型、条件和环境约束型、素质和能力约束型等。分析每一低收入农户是单一因素致贫还是多重因素致贫,在此基础上,将低收入人口分为无发展能力和有发展能力两类,分别作为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和扶贫对象。

(四)规范低收入人口识别程序

2.农村低收入证明 篇二

关键词:农村金融发展; 农村居民收入;关系

中图分类号: F832.3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6.23.040

近些年来,随着国家政策的不断倾斜和扶持,农村居民收入不断上涨,收入来源也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农村居民收入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农村的教育程度、城镇化建设的水平等。另外,农村金融的发展也对农村居民收入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特别是随着金融改革的大力推进,其对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越来越大。

1农村金融发展现状

为了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金融发展的条件日渐宽松,各种创新型的农村金融形式层出不穷。但是我国早期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农村支持城市、农业支持工业,导致尽管农村金融发展呈现出迅速的态势,但相对于城市来说依旧落后,且对增加农村居民收入方面作用有限。当下,我国农村金融的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

1.1金融组织形式单一,数量有限

虽然农村地区的金融组织日渐增多,但是总体看形式单一、数量有限。当下在农村地区普遍存在的为农业银行、农商行以及正在探索试点阶段的村镇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等在农村地区难觅踪迹。即便是以上提到的三种银行,在农村地区也仅存在于村镇上,网点设置少之又少。因网点路途较远,增加了农民利用成本,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农村居民对银行的利用率。

1.2农村金融发展存在不足,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滞后

由于我国城乡之间普遍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使得城乡在经济发展水平和金融基础设施相对落后,例如信用、产权制度建设方面严重滞后,导致农村的金融业同城市的金融业相比显现先天不足,不但业务发展滞后、职能弱化,而且连基本的金融机构都较为缺乏,无法完全覆盖,因此导致信贷对农村发展的支持力度不足,农村剩余资金大量外流。

2农村金融发展同农民收入的关系

农村人口占比重非常大,因此其收入的增加对解决三农问题至关重要。改革开放后,随着农村、农业的发展和政策的放开,农民的收入有了很大提高,但其增长速度远远低于同期城市居民的收入增长速度,由此导致城市居民和农民收入水平的差距不断拉大。收入差距的拉大、农村经济发展相比城市速度缓慢、城乡发展不平衡日益明显,以致形成目前较为严重的“城乡二元结构”,制约着农村金融对农民收入增加的促进作用。

2.1农民收入的组成部分

农民收入主要由四大部分组成: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最主要的组成要素是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二者构成绝大多数农民收入的绝大部分。

2.2农村金融对农民收入的影响途径

农村金融对农民收入发挥影响主要是通过信贷来对乡镇企业的发展产生影响,而农民通过在乡镇企业的工作获得工资性收入来进而影响农民收入;其次,农村金融对农民收入的影响使通过向农民提供家庭贷款,以帮助农民发展经营性农业投资来增加农民的经营性收入;再次,农村金融通过向农村居民提供储蓄利息等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农民收入的转移性收入部分依赖于国家政策,属于转移支付范畴,跟农村金融基本无关。

2.3农村金融对农民收入的具体影响

由于农村金融作用发挥比较滞后,农民由于没有充足的抵押等原因无法充分大量获得农业贷款,导致农民扩大农业经营规模的程度有限。由于农民扩大经营主要是中低端的种植、养殖业,附加值低,经营方式比较单一,无法调整产业结构;另一方面,农业生产的生产周期长,且受自然灾害等外在因素的影响较大,贷款风险高,农村金融对农民经营性收入的增加作用不明显,部分贷款甚至成为农民的债务,制约了农民收入的提高。

农民工资性收入是指农民被企业或个人雇佣,为雇佣者提供劳动而获得的收入,如外出务工、在乡镇企业中务工的所得。随着当乡镇企业的发展和中小城镇的建设,农民更多地参与第二或者第三产业获得工资性收入。农村金融的发展有助于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因为农村金融通过加大对乡镇企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贷款,促使乡镇企业的发展壮大,为农民提供更多务工机会;农村基础设施在农村金融贷款的支持下,一方面会吸收大量农民来务工;另一方面,会促进农村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推动农村的产业化以及农村产业的规模化,从而增加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农村金融的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的整体发展,也有助于农产的产业结构的升级,促使农民从传统的农业向高附加值及高收入的工业、服务业等转移,增加了农民单位劳动时间的产出和工资水平,增加了其工资性收入。

我国农民的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在农民总收入中所占的比重都较小,同时各地区由于发展程度、财产状况的不同,二者占总收入的比例也不同。当前我国农村的金融机构主要以信用合作社、邮政储蓄银行、农业银行为主,金融机构的种类单一、数量少,为农民提供的金融服务也有限。主要集中于存取款、贷款,极少有投资、理财、保险等财产保值增值服务。农民由于知识有限又缺乏投资渠道,因此更愿意将钱存放于金融机构获得微薄的利息收入,无法获得证券、基金等投资理财带来的财产性收入的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主要取决于政府的政策,农村金融机构更多地承担代政府发放涉农补贴、救济金等政策性资金,因此金融机构本身对农民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3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得出结论,农村金融的发展对农民收入的增加是有促进作用的,主要通过增加农民的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来实现。同时,由于城乡二元结构、农村金融本身不足等原因,导致农村金融对农民收入增加的促进作用并不显著,因此要大力促进农村金融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卢立香.中国金融发展对农民收入增长影响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山东大学博士论文,2011.

作者简介:李朋,满族,长春科技学院,在读本科生,研究方向:金融学。

3.农村低收入证明 篇三

上海银行:

兹证明___________为我单位在册员工,在我单位连续工作____年,学历为_________毕业,目前在单位担任__________职务。该职工去年平均月收入(税后)为___________元。(大写:____万____仟____佰___拾元整)。

该职工身体状况______(良好、差),目前婚姻状况为________(已婚、未婚),无刑事犯罪及其他不良记录。

我单位谨此承诺:本证明是真实有效的,如因本证明与实际不符而导致银行贷款损失,我单位保证承担由此产生的法律后果和赔偿责任。

特此证明。

单位公章:

年月日

单位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性质:________(国营、集体、股份制、三资、私营)

单位地址:___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电话:_____________________

经办人:_____________________

个人经济收入证明

上海农村商业银行___________________分(支)行:

兹证明_____________系本单位正式员工,现担任____________职务,且已在本单位连续工作____________年。该职工在我单位工作期间平均每月税后收入为人民币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大写)元。

本单位承诺以上资料真实、有效。

经办人:____________________

联系电话: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公章:

_________年_____月______日

4.农村低收入证明 篇四

在 职 及 收 入 证 明

This is to certify that Mr.yongAn.li , born on May 28, 1958, has been

working in our company since May,1996.He is now in position of

Chairman of the Board, His annual income(including salary, bonus,subsidy, etc.)is RMBFive hundred thousandyuan after tax.兹证明 卢永安,男,出生日期1958 年 5月 28日,自 1996 年 5月起在我单位工作,职务董事长,税后年薪(包括工资、奖金、补

贴、分红等)为人民币 50万 元。

特此证明。

Name of Company

单位(盖章)

Date:

5.农村低收入证明 篇五

1 农村金融发展的现状

1. 1 缺乏完善的金融体系

在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过程当中,当前的金融体系主要包括正规性的金融机构以及非正规性的金融机构等两部分,其中在农业发展中,农业发展银行是唯一的政策性银行,但是由于其自身的资金来源较为单一,业务的收缩能力以及支农能力较低,同时,农业银行在发展中虽然也把分支机构延伸到了农村,但是由于其自身经济效益的需求,往往着重于非农业产业的投资,对农业的发展帮助不大。在农业发展的过程当中,农村信用社长期处于垄断地位,然而,其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没有承担起促进农业建设的重任,使得农村信用社纷纷被农村商业银行所替代,由此可见,在农村金融发展的过程当中,缺乏完善的金融体系,影响着农业经济的发展建设,对于农民收入产生了重要的影响[1]。

1. 2 金融环境较为恶劣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我国近几年来也加大了对农业的扶持力度,为农村金融的发展提供了相应的政策支持,然而,就目前来看,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功能还存在着一定的削弱。这种现象主要表现在: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部分商业银行逐渐朝着发达的城市区域转移,减少了对农村资金的投入力度; 在开发农业技术以及建设基础设施等方面,得不到相关政府部门的财政支持等。同时,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地区缺乏良好的金融信誉,使得金融体系得不到有效的发展,造成农村融资信用危机的主要原因包括: 首先,农村金融贷款制度本身存在漏洞,在贷款的使用以及归还等方面有着较大的随意性; 其次,由于农村经济的不发达,使得农民经济收入较低,资金积累不足,一旦资金周转出现问题,就会导致还款出现障碍; 最后,就现阶段来看,由于绝大多数农民自身所接受的教育程度不高,导致本身的信用意识较差,逃债以及躲债等非法行为很难控制[2]。

1. 3 缺少金融服务

虽然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金融市场也在不断完善,所提供的金融服务也呈现出多样化,但是,相对于城市金融来说,我国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显得十分稀少。长期以来,很难在农村地区看到金融服务,在农村地区金融发展的过程中,所开展的业务也仅仅局限于储蓄、信用贷款以及汇款等。同时,由于农村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自身素质普遍低于城市地区,导致农村金融结构在进行金融服务之时,显得十分的单一、固化,缺少应有的灵活性,无法有效推进我国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

1. 4 民间金融比较活跃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地区经济就得到了迅速发展,逐渐摆脱了贫穷落后的局面,使得一部分乡镇企业成立发展,伴随着乡镇企业以及个体人员的发展,对于信用贷款的需求与日俱增,正规的金融机构所能够提供的贷款金额已经远远满足不了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这就为一部分民间非正规性金融机构组织的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相对于正规性金融机构来说,这部分民间金融本身具有极强的 “人合性”,其交易融资的成本门槛较低,速度较快,融资的方式也十分灵活多变,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在民间金融机构中,通过调整经济运行,使得资金供给问题得到了一定的缓解,然而,虽然民间金融有着较多的优势,但是其本身的贷款利息普遍较高,面对金融风险之时没有有效的应对措施等[3]。

2 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2. 1 有利于优化金融资源的配置

就目前来看,在农村地区加大金融的发展,能有利于优化农村金融资源的配置,提高经济发展过程当中的竞争力,促进居民收入的增加。在农村经济的发展运行过程当中,农村金融资源的配置是一项重要的内容,农村金融资源的配置不仅关系着农村经济的发展,还对农村居民的收入产生着重要的影响。重塑农村金融市场主体,推动农村金融市场正常发育,扭转由于农村金融体系效率低下导致的农村资金的配置效率低效所造成的农村资本金大量流失的趋势。作为金融资源,需要由良好的金融体系进行合理配置,以便于形成高效的产出能力,因此,农村金融的发展能够对农村金融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使其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为农村居民的创收奠定基础。同时,利用农村金融体系对金融资源的配置进行监督,能够使得金融资源得到最大化的有效利用,降低农村经济发展过程当中所遇到的经济风险,使得农村金融资源逐渐流动起来,推动农村居民收入的增长[4]。保证农村社会发展能够有充足的资金支持,实现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提高农村金融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度。

2. 2 有利于促进储蓄向投资的转化

在农村金融发展的过程当中,首要的任务就是要把农村储蓄向着投资的方向转变,一般来说,农村储蓄往往是由农民的资金组成,然而,在动员农村居民把储蓄转化为投资的过程当中,农村金融机构会自主的吸收一部分资源,当作自身活动的经费,而要想促进农村居民收入的增长,在农村金融发展的过程当中,就需要尽可能降低其所需要吸收的资源,即最大限度减少金融机构充当中介的费用成本,从而促进储蓄资金有效转化为投资,有效提高转化的效率。同时,由于农村金融机构在发展的过程当中,市场会受到存款准备金以及交易税等方面的影响,因此,在发展的过程当中需要不断完善金融体系,提高农村金融的运作效率,降低农村资金资源的消耗[5]。此外,加大对农村信贷投资的力度,加强对农村的金融支持,农村中信贷投资的增加,将导致农民人均资本存量的增加,从而引起人均产出的增加和农民人均收入的增长。

2. 3 有利于降低经济活动交易成本

在进行经济活动的过程当中,会消耗掉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去寻找适合的交易对象,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交易成本的浪费,而农村金融的发展,能够为货币的聚集以及存在提供必要的信用场所,有效降低农村经济活动交易过程当中所要出现的不确定性,使得交易的成本大大降低,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节省了农村居民的经济支出,促进了收入的提高。

3 结论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加大了对 “三农问题”的重视,实施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而要想使农村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就必须要建立完善的农村金融体系,优化农村金融资源的配置,使得农村居民的资金由储蓄朝投资转化,降低经济活动的交易成本,最终实现农村居民收入的增长,促进农村经济的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孙玉奎,周诺亚,李丕东,等.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研究[J].统计研究,2014,31(11):90-95.

[2]周密.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5(18).

[3]李凌,任维哲.金融发展对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影响研究——基于VAR模型展开[J].经济问题探索,2014(3):135-141.

[4]许嘉扬.中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问题研究[D].杭州:浙江工商大学,2011.

6.浅谈收入差距与农村社区化 篇六

关键词:收入差距;农村社区化;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F304.8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1.08.14 文章编号:1672-3309(2011)08-37-02

一、 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分析

(一)我国居民城乡收入差距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经历了迅速缩小、逐渐扩大、逐渐缩小、加速扩大的发展过程。1978-1989年,这个阶段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比从2.57∶1(以农村居民收入为1)到1.86∶1(我国历史收入比最低点),变化并不明显;此后收入差距开始增大,一直到1994年达到顶峰,这时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86,超过改革开放前的水平;然后到1997年差距开始缩小由2.86降到2.47,达到新的谷底;此后差距开始回升,2009年回升到3.33:1。加上城市居民所享有的各种各样的实物性补贴,把这些因素考虑进去,有人估计城乡收入差距可能要达到六倍。

(二)我国不同地区居民城乡收入差距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各地区居民的收入都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但东部地区居民收入增长最快,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最慢。东部地区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明显小于中部地区,中部地区又明显小于西部地区。而且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之间的差距正在迅速拉大。具体来看,天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为2.00∶1在全国最小;其次是北京、上海、浙江、黑龙江和吉林等;再次是云南、贵州和陕西。大于4.00∶1的还有重庆、广西、青海、甘肃。西藏城乡收入差距没有确切的数据,但是其2009年的城镇人口纯收入与农牧民纯收入的比值是3.83,那么由此根据人口比例推断其城乡比应该大于5,是收入差距最大的省;江西城乡收入差距在中部6省中为最小。城乡收入差距最接近全国城乡比的是宁夏和新疆。

二、收入差距与农村社区化

由于长期受到城乡二元体制的制约,我国城乡差距日益增大,农村地区经济社会相对落后,人居环境亟待改善。因此,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成为当前社会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一大途径。全面加强和谐社区建设,是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村社区建设是推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是有效解决城乡收入差距的最佳途径。它既是一个逐渐转变人们观念的过程,又是一个深刻的体制创新、组织创新的过程。农村社区建设要以建设全面体现小康水准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以农村新社区建设为重点,推动社会公共资源向农村倾斜的过程。因此,农村社区化的最大效果就是可以解决当前我国城乡收入悬殊的问题,降低社会各方的不稳定因素。

国家迫切需要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出发,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构建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及其他公共服务体系,惠及全民进而缩小城乡差距。因此需要构建一种新型的公共管理体制,实现城乡公共管理的一体化。

农村社区化是大势所趋,是城乡公共服务和公共管理一体化的表现,因此,农村社区建设不仅要求农村社区自身的组织重建和功能转变,也是整个国家乡村发展战略和乡村治理方式的重大转变。它不仅旨在实现城乡一体和整个社会的融合,而且旨在实现乡村社区和社会的整合。它不仅体现我国农村社会组织机制的转变,也显示了整个社会整合机制的转变。未来的乡村社区和整个社会将是建立在独立自主、分工协作、利益交换和城乡一体的基础上的社会融合,这比传统的“机械团结”和“机械整合”更富弹性,更有活力、更加牢固和更有凝聚力。由此,农村社区将成为缩小城乡差距的有效途径,成为社会稳定和和谐的基础。

三、农村社区化存在的问题

1.现有土地资源和债权债务的合并问题。这是行政村合并时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是建立新型、便民、高效农村社区的首要问题。土地整合直接牵扯到了农民的根本利益,如果这一问题解决不好,很容易引起土地纠纷。那么通过怎样的途径来达到土地整合,就成为了我们的首要问题。争取通过这一途径,既能促进农村土地整合工作的开展,又能推动大型先进农业机械的应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有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资金匮乏问题。镇政府财政吃紧,村集体经济整体薄弱,这是制约农村社区建设、运行和发展的“瓶颈”。农业部门的比较利益明显比工业部门低得多,吸引不了资本的流入,也使得农业自身对于金融没有多少吸引力。农村、农业和农民对支持三农的金融服务有一些内在的、先天不足,有一些客观的限制因素,这些限制因素和城市金融相比,它的困难比较突出。

3.配套组织建设问题。农村社区建设由民政部门牵头,为各有关部门的参与搭建平台,且需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农村社区建设。如果没有其他各个部门的积极参与,农村社区建设就没有更大的生机与活力,作用也很难充分发挥。民政部门只有与各有关部门主动联系,积极主动发挥牵头作用,各有关部门紧密配合,各司其职,协同作战,齐抓共管,形成合力,才能抓出成效。

4.有些干部和群众对农村社区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社区建设的良好氛围没有形成,社区共建的工作理念和工作方式没有完全深入人心。这主要是因为不少农村两委成员年龄偏大,知识层次低,政策水平不高,造成工作思路不够开阔、进取心不够强,普遍缺乏创业意识和开拓奉献精神。另外,在投入主体缺位、考核力度不足、社会环境制约的条件下,不少干部在推动社区建设的动力、投入的精力方面明显不足。

5、农村社区建设居民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面临巨大挑战。如果缺乏全局长远规划、对新农村建设认识不够深刻的话,一些散落在村子里的民间文化遗产很有可能因此而失去生存的土壤和环境,积淀着浓厚文化底蕴的古村落、古建筑也将面临被大量拆除的危险。

四、切实推进农村社区化的发展

1、国家应该出台相应的政策和法律法规,切实解决土地资源和债权债务的合并问题。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换发补发、农村土地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是涉及广大农民根本利益的重要工作,要注意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扎实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的土地资源问题。积极稳妥推进迁村并点,促进土地节约、资源共享,提高农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

2、创新思路,多策并举,突破基础设施和配套公共服务设施资金投入瓶颈。改善农村社区运作机制,多方筹措资金,切实保障社区建设稳步推进。制定、落实相关的优惠政策,建立社区服务多元化投融资体制,推进社区服务业的社会化、产业化、实体化进程。建立健全以政府为主导的多种筹措资金机制,积极争取金融机构支持,确保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扎实推进。

3、探索实行社区党总支领导下的农村合作组织党支部设置新模式。采取各种宣传形式,充分调动干部群众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对各地干部进行再教育、再培训。对社区党员重新组合,建立社区党支部领导下的产业和行业支部,拉长支部服务于产业和行业的链条,充分发挥支部的先锋模范作用。积极宣传社区建设的概念、内容、形式及其重要意义,唤起全体干部群众的参与意识,将所有的资源和力量都动员和组织起来,形成合力,共同建设好社区。

4、做好农村社区建设的科学规划。比如根据我市农村的现状,尽快制定出相应的村庄建设、社区布局、阶段推进等工作规划。

5、积极推进农民居住向村中心社区、集镇型中心村、新市镇和中心城区集聚。在农村社区规划中要做到以下几个有利于:有利于发展第三产业,有利于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有利于政府为农民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等。尤其应该加大对农村公共设施建设的投入,进行农村社区功能性、网络化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人居环境,吸引农民向小城镇聚集。

6、在新农村社区建设中要解放思想,勇于探索和创新。要着力构建城乡一体、统筹发展的管理体制,破解城乡二元体制难题;着力构筑以城带乡、产业转移的发展载体,破解产业发展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难题;着力构筑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有效平台,破解农村走向城市化难题;着力构筑区域自主创新体系,破解推进可持续发展难题。

7、有效确保我国农村传统文化、风俗特色、古建筑等的有效传承。要建设有中国特色、文化的建筑和社区文化,还要注重将农村文化传承与文化产业发展有机结合,着力推进传统文化遗产的传承、弘扬和合理开发利用。在保留历史信息的前提下,通过赋予传统文化遗产一种新功能,充分发挥它们的使用价值。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收入差距呈不断加大趋势。有效解决“三农”问题,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之一。

(责任编辑:方 涵)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9.

[2]闫洪超.中国地区收入差距现状及原因分析[M].商业现代化,2009,(08).

[3]伍再华.转型期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对消费需求的影响研究[D]. 湘潭大学,2005.

7.农村低收入证明 篇七

关键词:农村消费;农民收入

一、导论

农民的消费受储蓄存款,收入等其他因素的影响,我们要扩大内需,提升农民的购买力,不能仅仅从外部刺激让农民消费,更重要的是从根本使他们增收,增强他们的购买力。新疆是一个农牧业大区,农村人口占到自治区总人口的60%以上,又是一个多民族聚集的,以农业为主的经济欠发达地区。最后,新疆农民的收入问题更关系到边疆地区社会的稳定和民族的团结。可见增加农民收入不仅是一项经济任务,而且还是一项社会任务。无农不稳,无工不富,可见农业,农村,农民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可是多年来,新疆的农民收入由于收入水平的限制,农村居民消费需求发展相对缓慢,农民消费还存在这巨大的潜力,我们是扩大内需刺激农民进行消费,还是从根本上提升农民的收入,增强他的购买力来推动农村消费不断增长呢?本文选取了新疆在1978年改革开放后到2004年间的相关数据,将农村居民消费(Y)作为因变量,农村居民储蓄存款(X1),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X2),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X3)作为自变量,考察这两个变量对居民消费的影响,看这三者是否对消费的影响显著,是否是影响消费的原因。

二、实证分析

1 对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2 ADF和协整检验

由于我们选取的是时间序列样本,所以需要对它进行是否为平稳序列的检验。根据ADF检验结果,来说明这四组数据是否是同阶单整的(同阶单整即说明二者是协整的,这是一种协整检验的方法),对四组数据分别作了单位根检验,结果如下:

数据来源:新疆五十年的综合数据

(1)Y,X1,X2,X3水平下的ADF结果如下表所示:

从表中可以看出变量 Y,X1,X2,X3的t统计量的值大于下面所有水平下的临界值,因此这四组数据在水平情况下是非平稳的。

(2)我们分别对Y,X1二阶差分,对X2,X3一阶差分再进行ADF检验结果如下:

我们看到Y的t值小于1% 水平下的—4.394309,从而拒绝原假设,表明Y(居民消费)序列是平稳的;X1是我t统计值小于1%水平下的值,因此拒绝原假设,认为是有99%的可能是平稳的;X2的t统计值小于5% 水平下的值,因此拒绝原假设,认为是有95%的可能是平稳的。X3的t统计值小于1% 水平下的值,因此拒绝原假设,认为是有99%的可能是平稳的。这样就可以认为这四者是单阶同整的。即通过了协整检验。

3 对数据进行基本分析

(一)模型初步回归结果:

我们可以看出解释变量X1,X2的值都很显著,而且整个模型的拟合程度还是很好的,但是在时间序列中常常也会发生多重共线性,这是因为,许多基本经济变量存在相关的共同趋势。我们选取的解释变量消费,收入,存款在经济繁荣时期,都趋于增长;在经济衰退时期,又会同时趋于下降。它们的样本数据往往呈现某些近似的比例关系。

为了验证它们是否存在多重共线性的关系我们下面可以看看它们的相关系数矩阵:

我们可以看出解释变量的相关系数很高,存在多重共线性。

(2)对多重共线性进行修正

我们采用了逐步回归的方法来剔除多重共线性的影响。分别作Y对X1,X2,X3的一元回归,结果如下:

可见X2的可绝系数最高,所以以它作为基础,逐步引入X1,X3做回归

虽然加入X1和X3后可决系数并没有多大的变化,而且加入X3后的模型,X3对Y的影响并不显著。所以可以将这两个变量剔除,估计结果为:

我们从这个表中看到,截距项的P值大于0.05,说明它对Y的影响并不显著,所以剔除截距项,最终结果为:

所以,最终估计的模型为:

Y=1.591391X2

(78.90766)

可决系数= 0.988187,t值=78.90766,D.W值=0.969176

(3)检验自相关

表4中D.W值为0.969176,通过查表,在5%的显著水平下,dl=1.273,du=1.446。D.W值小于dl的值,所以模型中存在自相关。还可以通过残差图来检验:

(4) 修正自相关

通过广义差分法修正序列相关性的方程,我们引入AR(1)后得到的D.W值为1.974674,大于5%显著水平下的du=1.446的值小于2 ,我们可以说不存在序列相关性。

所以方程为:

Y = 1.566588X1 + 0.554038 AR(1)

(38.68874) (2.862605)

可决系数=0.990692,D.W=1.974674

模型中反映变量间关系的结构参数估计量经济意义合理,由于以时间序列数据为样本,一般不存在异方差性,统计检验全部通过。它的拟合优度值很高说明模型的整体拟合程度较好,能够说明收入对消费的影响。

三、经济意义分析

可以看出,方程中收入对消费的影响是一种正向的关系,每当农村居民的收入平均增长1元,消费就可以平均增长1.566588元。上述的模型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可以用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来描述新疆农村居民的消费行为。目前我区农民的消费仍然由收入决定,所以欲启动农村消费市场以拉动经济增长,必须研究如何提高农民的收入。

可是现实情况是,农村居民的人纯收入低,持续增收难度依然较大。

1.“十五”以来,新疆农民人均纯收入每年都有所增长,增幅明显好于“九五”时期,但并没有遏制住与全国差距继续拉大的趋势。2001—2007年,新疆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72.28%、75.26%、80.32%、76.45%、76.26%、76.30%和76.00%[1]。2009年新疆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为3883.10元,而全国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为5153.17元,与全国的距离还是很大。

2.农民收入来源过于单一,在影响农牧民收入持续增长的同时,也使得新疆农牧民与全国的收入差距难以缩小。

虽然几十年来,在农民家庭经营收入稳步增长的同时,工资性收入、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较快增长,所占比重不断提高。一方面,从增长速度看,农牧民来源于财产性、转移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的增长幅度均明显高于家庭经营收入增速。另一方面,从收入结构看,家庭经营收入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所占比重逐年下降,从2005年的86.2%下降到2010年的78.6%。工资性收入所占比重不断提高,由2005年7.9%提高到2010年12.0%;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由2005年的5.9%提高到2010年9.4%,说明尽管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70%以上仍来自于家庭经营收入,但工资性收入、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已成为农民家庭增收的重要来源,反映出农民收入来源渠道正在不断拓宽[2]。但是,由于农村的基础设施落后,科技文化思想的滞后性,这些渠道虽有宽度上的拓展,广度和深度上还有待大力改善。

3.由于粮食减产,流通环节分享了涨价的大多数利润,我区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在去年全年上涨2.5%的基础上又上涨了5.0%,仍然在高位运行,加上政策性增收空间有限,这些因素就导致了农村难以增效,农民难以持续增收。

四、政策建议

我们应该怎样改善农民增收难的这种困境呢?以下我们给出几点政策建议:

首先,健全法制和市场机制,保障农民切身利益

政府要完善法律机制,让农民这个弱势群体有法可循,有法可依。同时为他们提供失业保险、养老保障、医疗保险、子女就学等社会保障为他们解除后顾之忧。现在的劳动力转移和城市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许多农民离开农村到城市谋职,以求能增加收入。但是新疆由于市场经济发展较晚,各种生产要素市场发展不够完善,尤其缺乏成熟规范的劳动力市场。劳动力与中介机构的信息不对称,导致许多农村劳动力往往处于弱势地位。这就需要政府给农村劳动力应有的利益保障,健全法制机制,将其纳入受益之列。

其次,拓宽农民增收的渠道,提升农民收入。

随着我区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劳动力市场正由体力型向智力型、技能型转变,综合素质低、劳动技能差的劳动力在就业市场上正逐步丧失竞争力。此外,为他们提供与所处地域,市场相关的职业培训,提升他们的人力资本存量,让他们在市场上有自己的竞争力[2],可以加快城市化和劳动力转移的进程。同时加大农民对农业再投资和科技投入的力度,跳出科技投入过少就会严重影响农业的生产发展,农业的生产得不到发展又会反过来造成农民收入下降的农村贫困恶性循环。还可以增加农民消费有效需求,加强农民对下一代的教育投资,提升我区未来的劳动力素质。农民的收入提高,购买力增强,消费的预期就会增强,从而就达到了刺激消费,扩大内需的目的。所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与其给农民提供各种补贴倒不如从根本上寻找农民难以增收的原因,从这个契点出发,提供农民种植,养殖的知识技术,让他们用科技改变自己的命运。一旦他们有了一技之长,会提高自己的边际生产力,这就会增强创收的能力,从而推动农村的发展,形成一个良性循环[3]。

参考文献:

[1] 王会艳. 基于人力资本视角的新疆农民增收对策研究[J], 工作研究,现代农业科技 2009(2):224—225.

[2] 朱韵洁,于兰. 人力资本投资与农民收入增长[J],华东经济管理, 三农问题.

[3] 新疆统计信息网 http://www.xjtj.gov.cn

[4] 中国三农信息网 http://www.sannong.gov.cn

[5] 韩留富.试析农村劳动力平等就业的政策歧视[J],乡镇经济,2009,(12):34.

[6] 张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问题及对策[J],当代财经,2006,(7):71.

[7] 农业部产业政策与法规司课题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问题及对策[J],农业经济问题,2005,(8):30.

[8] 张惠茹.中国农业保险研究观点综述,经济纵横,2005,(5):77.

8.基于要素的农村收入差距分析 篇八

由于农村居民收入来源日益多元化, 复杂化, 因此, 我们认为, 按照收入来源从收入要素的角度去考查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能更好地理解差距的具体所在。本文利用《中国农村住户调查年鉴》提供的全国农村居民按五等分的收入数据, 使用Shorrocks (1 9 8 2) 提出的按要素分解方法来分解分析农村收入差距的成因。

一、方法及数据

1. 收入差距的要素分解方法

A.F.Shorrocks在1982年提出了一种按照收入要素分解的方法。详见Shorrocks (1982) 。Shorrocks认为, 某项收入来源K对个人平均收入不平等的贡献有两个方面:

(1) 保持K项收入构成要素带来的收入不变, 其他除K外的所有要素收入重新平均分配, 即表示要素K是导致收入不平等的惟一要素。公式为:;I表示收入不平等指数, Yk表示来自K项的收入, (μ-μk) e表示除K项外其他收入的均值。

(2) 如果把来自于K项要素的收入不平等消除, 则总收入的不平等会发生变化。也就是把来自K项要素的收入重新平均分配, 而其他除K项要素外的所有要素带来的收入保持不变。即:

;I (Y) 表示总收入不平等指数, Y-Yk+μk e表示除K项要素外的其他项要素收入, 与K要素的收入均值之和, I (Y-Yk+μke) 表示消除K项要素收入不平等后其他项收入要素引起的不平等指数。

(1) 式表示要素K对总收入的影响, (2) 式表示K项要素与其他要素相互作用对总收入的影响。因此, 要素K对总收入不平等的贡献为:;上面的I表示收入不平等指数, Shorrocks (1982) 在其文中主要讨论了方差 (δ2) 基尼系数 (G) 、广义熵 (GE) 等不平等指数, 这里我们用广义熵指数, 取c=1。

2. 数据

在收入要素上我们用国家统计局提供的方法, 即分为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四大项 (具体定义可参看中国统计年鉴) , 其中, 为了考查农业收入的贡献, 我们把家庭收入中的农业收入项的贡献单列出。需要说明的是, 此处的“农业”是广义的, 包括农、林、牧、渔。我们根据《中国农村住户调查年鉴》上提供的2002年到2005年按户五等分组的各要素收入。

二、分解结果及结论

资料来源:根据2003年~2006年《中国农村住户调查年鉴》数据整理计算而得。注:此处“农业收入”包括农、林、牧、渔等。

在农村居民收入差距中, 工资性收入差距和家庭经营收入差距是导致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的主要因素。两者一起可以解释农村收入中9 0%以上的差距。而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对收入差距的贡献较小, 二者合计不到1 0%。这并不是说这两个要素的差距小, 主要是因为二者在农村收入中的比重较小。以2 0 0 5年为例, 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两要素最高2 0%家户人均收入分别是最低20%家户收入的13.88和6.24倍, 而两者均值占总收入均值的比例分别为2.66%和4.4 3%。

在两个主要要素中, 工资性收入差距较大。仍以2005年为例, 工资性收入的不良指数为9.63。但从趋势上看, 工资性收入差距基本上保持稳定, 其GE指数保持在0.373左右。而对收入的贡献则保持在43%左右。家庭经营性收入差距相也很大, 尽管2005年家庭经营收入的不良指数为5.99, 低于工资性收入, 但其GE指数则高于工资性收入的G E指数。说明家庭经营收入要素的差距更多的在于中间层的收入差距, 而工资性要素收入的差距主要在于两端的差距。从最近几年的变化趋势看, 二者基本一致, 都是曲折变化, 但从总体趋势看, 工资性收入差距趋于稳定, 在0.037左右, 而家庭经营性收入则呈扩大趋势, 其GE1指数从2002年的0.0415上升到2005年的0.0440。其对收入差距的贡献率也达到50.69% (2005年) , 基本上有一半的农村居民收入差距可由家庭经营性收入来解释。这主要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责任制以家户为单位进行生产有关。

农村收入差距主要存在于非农产业, 而不是农业。上面分析表明, 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性收入两要素收入解释了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的9 0%。在工资性收入中, 由于我国农业经营主要是以家庭户个体为单位进行生产的, 规模小, 不可能有多少雇工。因此, 工资性收入主要来自于非农产业, 主要途径就是就职于乡镇企业或外出务工。而家庭经营性收入要素中, 农业收入仅有1 8%左右的贡献。因此非农产业对农村收入差距的贡献大概在7 0%以上。

农业收入在农村收入不平等中的贡献不大, 但呈上升趋势。考查农村居民收入我们当然要关注农业收入差距对总收入差距的贡献。我们发现农业收入差距在农村收入中最小。2005年农村农业收入的不良指数为3.17, 远低于农村其他要素的收入。这可能是因为农业种植必需依靠土地资源, 而土地是国家所有, 一般是按人口平均分配, 因此, 人均耕地的多寡一般只存在地区上的差距, 且差距有限, 同一地方基本上是均等的。而土地的产出效率差别不大, 因此农业收入差距也就不会有很大。但从发展趋势上看, 农业收入差距的贡献呈扩大趋势, 从2002年的17.07%上升到2005年的1 9.0 7%。因此农业收入差距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要素。

从收入结构上看, 农业收入与非农业收入的比重对收入差距也有重大影响。研究中我们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 越是低收入户, 农业收入在家庭纯收入中的比重越高, 反之, 越是高收入户, 其比重也越低。以2005年为例 (其它年份也基本如此, 甚至更大) , 按五等分从低到高各组中农业收入占纯收入的比重依次为51.34、43.72、39.55、34.56、22.44。这说明, 低收入户主要依靠农业收入, 而高收入户的主要收入则在农业以外 (农业收入仅占22.44%) 。因此, 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的主要因素不在农业之内, 而在农业之外。因此, 解决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的主要方法也应该在农业之外想办法。

参考文献

[1]Fujita M, Hu D.Regional Disparity in China19851994:the Effect of Globalization and Economic Liberalization[J].Annals of Regional Science, 2001, 35, pp.3~37

[2]Hussain A, Lanjouw P, Stern N.Income Inequality in China:Evidence From Household Survey Data[J].World Development, 1994, 22 (12) , pp.1947~1957

上一篇:与教师共同成长下一篇:教育学强化训练与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