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重庆大学外来务工人员的调查分析(11篇)
1.关于重庆大学外来务工人员的调查分析 篇一
关于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医疗保障情况的调查
1.你的年龄是多少?
A.20岁以下B.20-30岁C.30-40岁D.40岁以上
2.你的性别是?
A.男B.女
3.你的籍贯是?
A.本地B.珠三角地区C.广东珠三角以外区域D.外省
4.你的月收入是?
A.1500元以下B.1500-2000元
C.2000-3000元D.3000元以上
5.你是否有了解有关的医疗保障手续的信息?
A.有B.无C.不是很清楚D.完全不了解
6.你的家庭里有多少个子女?
A.无B.1个C.2个D.2个以上
7.你有没有想为你的子女购买医疗保险?
A.无B.不太想C.不相信这个东西,不想买
D.有想过,但是收入不高导致不想购买E.有
8.你是否愿意去了解医疗保障的相关信息?
A.有B.没时间C.不知道怎么才能了解D.不想去了解
9.你对现在医疗保障在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群体的普及的建议有:_
本次调查对象以20-30岁的,中低收入,外来务工人员为主,男女分布均匀,基本都有子女,符合本次调查的要求。
由第五个问题可以看出,调查对象对医保手续基本都为有了解和不是很清楚。表明群众对医保办理手续有一定的了解的意向,其中一部分人自行搜集资料,了解到了相关资料。但是另一部分群众却没办法了解医保政策。因此政府应该加强对医保申请手续的公示与宣传,让更多群众能通过更便利的方式了解到医保政策。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数量都偏多,因此对医保的需求都较大,但是
他们大多收入不高,因此医保费用对他们来说可能是较大的负担。希望政府制定价格时能考虑到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数量的问题。
而且从第八个问题可以看出,群众了解医保政策的欲望都不强,可见人们的医保意识还不足。政府应该加强宣传,加强群众的医保意识。
2.关于重庆大学外来务工人员的调查分析 篇二
一、外来务工人员幸福感
(一) 幸福感的定义
很难给幸福下个定义, 因为个体的不同导致个人感受的不同, 影响幸福感的因素:财富, 住房, 社会福利, 下一代的教育程度, 人际关系, 目标, 健康, 婚姻家庭, 人格等。针对于我国现状, 引用《中国农民工“生存感受”2012年度报告》, 报告报告对农民工的“幸福感”、“情绪倦怠感”、“社会距离”、“社会支持”四项指数进行了分析。对农民工幸福感进行解析, 当前农民工主要来源于个人生存层次的需求满足, 对未来发展所带来的幸福感最低。
不一样的幸福结构, 可以清楚地看出报告中群体的一些诉求与失望。对于幸福感仅仅依赖于社会安全和个人的身体健康, 还有薪酬指数等“生存”层次, 而其他“人际关系”“发展”层次的幸福感不高。从中可以看出。相当大的一部分务工人员的幸福感结构单一, 对发展和自身社会地位改变的失望。但是“下一代的发展”却是这个群体的只要目标之一, 也是他们去诉求的自身改变的希望, 但往往是除去“生产”层次幸福感之外, 相对有幸福感比率, 当在下一代, 在城市得到良好的教育, 然后一步一步在城市扎根, 这是一件非常幸福乃至骄傲的事情, 但是往往这个所占比率不过。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大多数外来务工人员眼里, 财富 (收入) 92.8%, 健康问题100%, 文化程度94.5%, 下一代的发展88.6%, 是衡量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也是影响其在这个社会中的生存感的价值之一。而政治方面的参与43.5%, 社会公平49%的因素往往得不到重视。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农村司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在影响幸福感提升过程中其最关心的因素有:身体健康问题, 收入问题和整体生活水平问题, 住房问题, 下一代的发展问题。
(二) 调查分析
(三) 研究程序
有关于离散程度的分析:
以武汉市外来务工人员的2010~2013年平均收入有关标志。
用全距 (R) 、标志差 (S) 、全距率 (rhl) 、标准差系数即变异系数 (V) 来衡量。
前两个表示绝对差异, 后者表示相对差距。
计算公式:R=Ymax-Ymin (Y:武汉市外来务工人员工资)
Yo表示平均工资
N表示所占人数之和)
R H L=Ymax/Ymin V=S/n
由上表可以知道, 变异系数随着年份不断的上升, 这也就证实着, 外来务工人员的收入正在逐年变大, 且平均工资的增大不明显 (为4.57-4.67之间) , 在两者的落差之下, 很容易造成外来务工人员心理失衡, 影响其幸福感。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中需要层级, 往往影响着这个特殊的群体。生理层析与安全层次是这个群体渴望满足的层次, 至于社会层次, 尊重层次与自我实现的需求层次对于他们来说就是可有可无的状态。
由此可见, 幸福感与经济发展水平并不直接对应, 在很多经济发展水平并不是特别高, 社会经济竞争并不剧烈的城市, 农民工的幸福感会比较高。
(四) 发展中的重要环节———下一代的“重生”
由于自己身处于城市, 依赖着城市, 却缺乏城市归属感, 所以通常他们把这份情感的转移到对下一代的希望, 通过对下一代的教育, 希望他们接受良好的教育, 以后有着良好的发展, 基本上是每一个有孩子的外来务工人员, 奋斗的动力。当孩子取得优异的成绩, 得到城市里同学与老师的认可, 对于他们来说也是一种不可取代的幸福, 但是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 导致孩子的受教育情况, 发展状况受到阻碍, 这也是外来务工人员中最揪心的一件事。
新生代务工人员的尴尬, 对于他们来说, 他们已经不属于“被照顾”的阶层, 远离了学校, 受教育程度有限, 家长又是外来务工人员, 没有给他们留下过多的条件, 所以,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但是对于他们来说收入重要的一个环节, 但是他们在城市中的“迷茫”感是影响他们幸福的一大因素, 忙碌的生活, 微薄的收入, 攀比下的压力, 空虚的思想, 迷茫的未来, 那里才是扎根处, 到底自己追寻的城市梦是什么样子?幸福?至于需要有点稳定, 开心, 还有尊重。
二、关注外来工人员的“回避化”趋势
回避式的选择:
这是一种矛盾的问题, 主要的形成是因为新生代务工人员, 与当前社会存在着结构性的矛盾, 经常出现的劳工群体性事件就是最突出的表现, 快速的工作流动也体现了在这个矛盾中得不到调和的时候, 他们只能选择用回避主动辞职来改变现有的情况。但是这种回避的方式往往给企业而后社会带来不好的影响:企业找不到人员, 而因为回避, 使得外来务工人员失去了工作, 需要再找工作, 浪费时间成本、机会成本。
改变乃至解决农民工回避的问题, 从根源上来说:还是因为务工人员, 对工作的不满意, 得不到自己幸福感的满足, 无奈之下, 只能选择回避, 选择下一个工作, 但是也造成了短工化等现象, 我们该做的是:一是体制上, 构建制度化的利益表达机制, 赋予他们充分公民权, 改革用工体制, 保障外来务工人员的就业权利, 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发展的空间。同时, 通过劳资自主博弈改善外来务工人员生存条件劳动条件, 同时强化福利功能, 逐渐剥离户籍制度上的社会福利, 让外来务工人员融入城市。二是企业:重视人力资源的价值, 不单单把外来务工人员当作一种劳动力, 而是一种财富, 应该给以照顾, 福利和保障, 改善工作环境。三是主体外来务工人员:接受更多的教育, 提高自身能力, 并学习法律法规, 用法律保护自己。
三、结语
外来务工人员是我国最大的人力资源群体, 也是政治上沉默的一个群体, 经济上的奠基人, 社会财富的缔造者, 在这个社会改革的历史进程中, 是不可缺乏的一部分, 他们的生存状况, 幸福指数, 影响着转型期的我国, 值得这个社会去重视, 去关注他么们。至少社会应该去尊重他们, 从一个称谓开始, 请不要再叫他们“农民工”一个带有歧视的词语。
摘要:当前, 幸福感问题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无论是社会中各个阶层, 各个职业的人员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力, 但是幸福感的定义又是什么?处于社会底层的外来务工人员, 他们的幸福感又在那里?幸福感较高的城市, 对本地区的社会健康发展, 经济的促进具有极大意义, 增加文化认同, 也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关键词:外来务工人员,幸福感,薪酬收入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农村司.2009-2011年农民工检测调查报告[R].北京:国家统计局, 2012.
[2]中国人民大学心理系.中国农民工“生存感受”2012年度报告[R].北京:工众网, 2012.
[3]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外来务工人员“短工化”就业趋势研究报告[R].北京:工众网, 2013.
3.关于重庆大学外来务工人员的调查分析 篇三
关键词:初中生;英语学习;动机缺失
一、概述
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原因,是激励、指引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学习动机决定了外语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和努力程度,是英语学习效果好坏的关键因素。Corder曾说:“只要有学习动机,就都能学会一门语言。”然而,一部分英语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对英语学习失去了兴趣,直至完全失去了学习的意愿。孔子在《论语·述而》中提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不仅学习中需要动机,教学中也需要有学生学习动机的参与,使课堂生态和谐向上。英语学习的作用和地位是众所周知的,社会、学校、教师、家长对于英语学科的重视程度也很高。英语学习中动机缺失现象给英语的教与学都带来了极大的阻碍。由于生活环境、学习环境、父母受教育程度、重视教育程度和管教方式的差异,动机缺失现象在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身上出现的较多。针对外来务工子女动机缺失现象的调查能让我们管窥“英语学习动机是如何缺失的?”这个
问题。
二、动机缺失研究综述
在二语习得领域,对于动机缺失的概念的定义目前还没有统一。动机缺失的概念是由 Deci & Ryan(1985)最先提出的。他们认为动机缺失是由学习者面对学习产生的无助感而引起的。D.rnyei(2001)认为动机缺失指使人们正在进行的学习行为或行为倾向减少或消失的力量。朱晓红(2011)指出学习动机缺失是指在学校教育情境中,学生由于对学习任务和自己的消极认识与消极体验从而表现出在学习上的消极意向和低投入行为。纵观国内外,动机缺失的实证研究数量并不多。较有名的有Gotham和Christophel(1992)做的关于308位大学生动机缺失现象的问卷调查以及D.rnyei对于50名中专学生进行的面谈调查。国内的研究则从2007年一篇研究高中生体育学习动机缺失的博士论文开始。由于此项研究在教育领域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意义,同时国内外相关研究尚不深入,所以对于动机缺失的研究需要更多学者的加入来丰富。
三、调查方式与结果
本研究采取定量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办法,随机选取初二年
段80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进行问卷调查,问卷采用南京师范大学学习心理学研究小组《中学生学习动机缺失量表》并针对英语学习进行了少许改动。同时,笔者与初二年段5名英语教师进行访谈,询问其关于学生动机缺失原因的看法。
四、结果分析与对策
从学生问卷来看,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动机缺失现象突出表
现为:认为英语学习对他们来说没有什么意义;每天很少花时间学习英语;很少听课;自己很懒惰;不知道怎么学习。从对老师的访谈来看,他们普遍认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家庭原因是导致其动机缺失的主因。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小学阶段大多在农村老家或私立学校就读,缺乏良好的受教育环境,学习基础薄弱。另外,他们的父母一般养育子女多、生存压力大,对子女学习的关注相对较少,管教方式也存在很多不合理之处。其次,就学生个人因素来看,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导致其英语学习动机缺失的又一主要原因。一些教师反映,很多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没有预习、复习、听课的习惯,在缺少自我管理能力和家长监管的影响下,很容易沉迷于网络、游戏、小说。在学习遇到困难与问题时,往往认为自己不如别人聪明,也害怕找老师同学询问。综合来看,在导致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英语学习动机缺失的诸多因素中,学习方法、学习兴趣、家庭氛围三个方面的欠缺最突出。
结合两项调查结果与自己的教育实践,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帮助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培养英语学习动机。
1.课下攻心,策略传授。“亲其师,信其道”。对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习动机的培养,首先应该多与他们进行深入沟通,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知道学习英语的目的与意义,了解学习英语的诸多策略,从而逐步建立起学习动机。
2.教学分层,激励为主。“跳一跳,摘个桃”。由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习基础相对薄弱,课堂活动与作业应体现分层思想,坚持“少即是多”的原则,先让学生燃起英语学习的信心和兴趣,自主投入英语学习中,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基本英语语言能力。
3.家校联合,营造氛围。“非圣书,屏勿视”。教师应主动与学生家长联系,做好家长的思想工作,指导他们如何正确地管教子女,怎样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与氛围。在笔者多次通过电话、QQ、微信与家长的交流后,在全班发起了清除“智慧垃圾”行动,家校联合,拒绝给孩子购买那些不适宜观看的书籍、游戏、影音产品,给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尽量创设优良的学习氛围。
本研究通过针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动机缺失问题的学生问卷及教师访谈,总结了导致动机缺失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教学实践中的三条可行性建议。外来务工人员对城市建设功不可没,跟随父母来到城市生活学习的子女也将成为城市里注入的新鲜血液继续留在城市发展。面对这群基础不同、背景各异、失去英语学习动机的初中生,需要更多教育工作者付出时间来研究如何提高他们的学习动机,克服动机缺失问题。
参考文献:
[1]范春林,张大均.学习动机研究的特点、问题及走向[J].教育研究,2007:71-77.
[2]苏煜.运用自我决定理论对高中生体育学习缺乏动机机制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
[3]郭连峰.初中生学习动力确实的心理学探析[J].教育探索,2009(02):122-123.
[4]朱晓红.中学生学习动机缺失量表的编制[D].南京师范大学,2011.
4.关于重庆大学外来务工人员的调查分析 篇四
关于大连市外来劳务工人员就业状况的调查报告
辽宁省大连市职业介绍中心 郑传高
为准确掌握外来务工人员就业状况,落实下岗、失业人员各项就业措施,全面做好今年就业工作,根据上级有关部门的工作部署,近日我们对大连市外来务工人就业状况进行了专题调查。本文想以此为基点,提一些问题和看法,送于同行参考。
一、主要特点、问题及原因
第一,外来务工人员数量呈逐年递增趋势。虽然近几年城镇下岗、失业人员较多,国有、集体企业吸纳就业能力逐渐减弱,就业压力较大,管理部门还制订了限制使用外来务工员工种(岗位)目录,但外来务工人员的数量和增长速度并未因此有所减少。从1995年前的32万人增加到2001年的47万,6年间增长47%。即使是郊区和北京就业难点地区也有不少外来人员前来就业。
第二,外来务工人员的投向发生变化,从业范围不断扩展。过去外来务工人员大多集中在建筑、机械、冶炼、纺织、服装、水产工、餐饮服务等苦脏累岗位。现在,装饰装修、物业保安、个体经营等行业的外来务工人员越来越多,如:长兴市场630个农贸摊位外来人员经营的摊位有400个,达到66%,外来从业人员达50%以上。往年海港、造船等企业是使用外来人员数量较多的企业。现在三资企业、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使用外来务工人员的数量明显增长。全市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75%的雇工都来自外来务工人员。据调查,全市每年装饰装修工程量为50亿元,其中公建装修30亿元,家庭装修20亿元。约有2万人在从事装修工作,其从业者主要是外来务工人员。甚至宾馆的领班、服务员,商店里的营业员,商定的营销人员中也招用了部分外来务工人员。
第三,从业时间逐渐趋长。过去单位招用农民工多为临时性、季节性的短期工。近几年,许多外来工都是全年顶岗。有的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外来工从业时间大都在3年以上,有的已达6年以上。这种多是技术性强、劳动强度大的岗位。有些在连经商人员因业务逐渐扩大,工作比较稳定,基本上是长期定居。随着城市人口和户籍管理政策的松动,有的在连务工人员已在大连购买或准备购买房子,准备长期定居。调查发现,务工时间在3个月以下3.5万人,4个月——1年的39万人、一年以上的4.5万。
第四,外来人员的流动仍具有较大的自发性、盲目性和无序性特点。虽然外来人员较多,但通过有组织的招工或劳动力市场实现供需结合的不是很多,多数人员都是通过亲友介绍或工友引领找到工作,也有一部分人是盲目而来,他们是形成马路市场的主要群体。这种自发性、盲目性、无序性的流动不仅使个人经济受到损失,也给劳动力市场的管理带来了混乱,甚至容易引发刑事案件,不利于社会的稳定。
目前的主要问题:
一是用人单位私招乱拉问题仍较突出。有的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图省事,往往在门口张贴招工启示,或到马路市场私拉,即不签订劳动合同,也不办理用工手续,更不按规定缴纳社会保险费,人员流动处于无序和失控状态,潜伏着较多的劳动纠纷危机。
二是侵害外来务工人员合法权益的问题时有发生。个别用人单位受利益驱使,对所使用的外来务工人员除了压底工资报酬外,还往往利用管理不到位缺陷,采取不缴社会保障费,克扣、拖延工资,加班加点延长工时等违法行为来降低人工成本,严重侵害了外来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
三是对外来务工人员的管理难度加大。外来务工人员从业范围广,流动性强,高度分散,遍布城镇的各个角落。劳动部门虽然设有外来人员管理部机构和外来务工市场,但由于外来务工人员和用人单位场外交易的情况比较多,形成了一部分游离于管理范围之外的流动群体。给劳动部门采集供求双方信息,掌握劳动力市场状况,加强劳动力市场监管增加了难度。管理手段与管理对象之间不对称。
之所以出现上述情况,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是地区经济和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必须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由不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流动。从用工方面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作为具有独立用人资格的生产经营实体,以实现最大利润为目标,必须追求最小投入和最大产出。因此,他们自然的把用人的目光转向劳动力价格比较低廉的农村地区和边远地区。从求职方面看,近几年农村乡镇企业竞争加剧,普遍不大景气,吸纳就业能力减弱,加之入世后农业可能受到冲击,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有增无减。为改变目前的生活水平状况,他们把就业和致富的路子转向城市。
二是农村劳动力具有的吃苦耐劳品质和城乡消费水平的差异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提供了立足条件。那些劳动强度较大、工作环境较差、劳动报酬较低的工作,城市职工不去做,而农民工去做,其原因固然在于城市职工就业观念不端正,对就业岗位对于挑剔。同时也在于城乡物价水平和消费水平的不同,城乡职工所依据的参照系不一致。对农民而言,把在城市的劳动收入与劳动付出和在农村的劳动收入与劳动付出加以比较,前者要好于后者。另一方面,农民工所具有的吃苦耐劳精神和便于管理和特点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对于某些苦脏累岗位,在生产组织和管理上存在着一些特殊要求,像服装加工行业需要经常加班加点,餐饮、娱乐、服务行业经常要工作到晚上10点钟以后,装卸搬运等岗位要经常突击抢任务等等。由于他们大都居住在单位宿舍,人员相对集中,无需通勤,便于生产组织和管理。特别是一些临时性、季节性的用工岗位,人员流动比较频繁,使用外来务工人员招之即来,挥之即去,即不签订劳动合同,也不办理就业手续。虽是违规之举,但也确有方便之处。
三是政策滞后和管理不力成全了用人单位在使用农民工过程中告投机取巧获取不当利益的行为。以往我们在对待外来务工人员问题上采取了前后矛盾的做法,如制订限制外来务工人员就业岗位工种目录,收取再就业基金等,实际上是一种限制外来人员、保护城镇职工就业机会的一种做法,同时,城乡职工之间又存在着某些政策性的职工福利和社会保险待遇方面的差别。(如住房补贴、取暖补贴、水电补贴、医疗保险等)。允许或认同外来务工人员与城镇职工之间的各种福利和社会保险待遇差别,实际上起到一种鼓励用人单位使用外来务工人员,增加城镇
职工就业难度的作用。有些政策规定的社会保险项目,也因用人单位采取各种投机取巧行为而不能得到很好贯彻执行,少缴、不缴社会保险费的情况也相当普遍。管理部门受条件所限也很难对上述情况予以有效制止。外来务工人员由于法律意识不张,维权手段和措施不力,对于用人单位时常出现的违规行为如随意加班加点、不按规定支付加班加点工资、无故拖延克扣工资等做法也是无可奈何。这种差别在客观上无疑加大了城市职工和外来工之间的人工成本差距,强化了用人单位使用外来务工人员的偏好,给城市职工就业增加了难度。
四是近几年城镇私营、个体经济和第三产业迅速发展,为外来人员进城务工经商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和便利的途径。之所以能出现近几年国有企业、集体企业人数减少,而外来务工人员不断增加的情况,就是因为城镇私营、个体经济和第三产业迅速发展所致。因为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的从业范围主要是第三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所用人员主要是外来务工人员,所以,外来务工人员的数量随着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的数量增长而增长,随着他们的从业范围的扩大而扩大。
透过以上这些现象,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经济不发达地区劳动力向经济发达地区转移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从经济和发展的角度讲,这种流动即可促进城镇经济发展,又有利于农村和农民脱贫致富。但是,发展地方经济与保护本地就业机会是一个既相互促进、又相互排斥的矛盾。从道理上讲,过多的人为的就业壁垒和地区封销不符合市场经济法则,既不利促进本市的经济发展,也难以收到促进城市职工就业的实效。从实践上讲,在当前城镇下岗、失业人员较多的情况下,对部分就业岗位和就业机会采取一定的保护和限制措施,也不失为一个缓解城镇就业压力的可行办法。即使是WTO的规则,也有部分保护性条款,其实质也是保护本国或本地区就业机会。所以,如何摆正外来人员就业与城镇职工就业之间的关系,是各级领导和决策者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是事关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事。可以预见,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由于加入WTO后对农业的冲击和乡镇企业的弱化,农村剩余劳动力还会增加,外来务工人员还会在较大的范围和以更多的数量参与城市的就业竞争。
二、几点建议
通过以上讨论,我们认为在对待外来人员就业问题上,应坚持不排斥、不鼓励、不放任原则,采取统筹规划,分类管理,因势利导,去弊存利的工作思路,通过完善政策、规范管理、加大改革力度,强化执法监督等措施,实现外来人员的有序流动。
(一)整合对外来务工人员的管理服务运作体系。由于外来人员流动性强、构成复杂、涉及面广的特点,因此,要求我们的管理组织、管理措施和管理手段必须具有统筹性、综合性和互动性来与之相适应。把服务和管理融为一体,实现服务和管理的有机结合。主要有两个层面,一是政府各部门间的相互协协调。把劳动、公安、计生等部门的管理予以整合,实现管理的互动和信息的共享。可以通过IC卡统一采集、集中处理有关外来务工人员的各种信息,为领导决策和实施有效管理提供可靠依据。二是把对外来务工人员的劳动管理和就业服务结合起来,既可提高劳动力市场的服务质量,拓宽市场功能,又可提高管理效率,可谓一举两得。建立专门的外来务工市场,把政策咨询、信息查询、求职登记、职业指导、职业介绍、投诉举报、法律援助、用工手续办理全部纳入市场内,消除市内各处的马路市场。使外来务工人员和用工单位能够自觉主动到市场里来,按规定实现劳动力的供需结合,也能依法保护双方合法权益。
(二)统筹规划,分类管理,实现人岗合理匹配和城乡劳动力优势互补。依据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适时制订和完善外来人员从业岗位工种目录和工资指导价格。对于城镇职工不能替代的工作岗位,应允许使用外来工,并在服务和管理上予以规范化和合法化,使之享有与城市职工同等的待遇。对于城镇职工可以替代的工作岗位,特别是适合大龄下岗失业人员就业的岗位,通过在资金扶持、税收减免等方面给予用人单位优惠政策。同时,加大执法监察力度,制止用人单位靠投机取巧非法获利的行为,消除用人单位在使用本市城镇职工和外地农民工方面所形成的成本差距和利好效果,引导和鼓励用人单位招用本市城镇职工。
5.关于重庆大学外来务工人员的调查分析 篇五
一、调查背景
昆山是全国的百强县之一,近年来昆山的经济发展更是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步,很多世界五百强企业都在昆山设有分厂。昆山取得如此成绩与那些辛劳的工作人员是分不开的。过年期间,很多外地工作人员选择了回老家,但也有不少的人选择了留守工作岗位,保证公司的生产不中断。就此,我对这些留守工作人员的情况进行更深一步的调查。
二、调查目的掌握公司工作人员在过年期间选择老家或继续工作的看法,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了解社会劳动力的经济情况、三、调查对象及其一般情况
调查对象:昆山广兴电子公司外来务工人员
一般情况:公司共有员工3700多名,有800名左右的员工留了下来。这其中年龄一般在18—30之间,其中22岁左右的居多。他们一般是家庭较远或者刚出来一两年,生存压力较大。还有的一些是在昆山定居的外地人员。
四、调查方式
本次调查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随机发放一百张调查问卷。100份问卷收回86张,回收率86%。
五、调查时间:2011年2月6日
六、调查内容:
主要调查这些工作人员留下来的原因,以及过年期间他们都想干些什么。一年了他们的工资结余,对未来一年工作的期望。(问卷及调查结果见附表)
七、调查结果
有32%的人不回家的原因是过年是一道关口,钱包吃紧,在外一年,没有多少结余,害怕回家。有20%的人不回家的原因是家里面催婚,到了结婚的年龄,却因为手里没有足够的钱买房买车而耽误了下来,或者是因为不想结婚还想再玩两年而不愿意回家。有18%的人不回家的原因是路远买不到火车票而无法回家。有15%的人不回家的原因是选择在年外回家,不想在春运高峰期赶着回去。有10%的人不回家的原因是和父母关系不好,想一个人过年。有8%的人不回家的原因是工作走不开,要坚守岗位,同时也能够多赚一些钱,年外回家。有5%的人是因为自身是独身子女,不知道该去男方家或者是女方家,索性不回家了,待在厂里,这样也可以避免吵架。还有少部分人不回家的原因是想尝试一个人过年的滋味或者是想过年时候出去旅旅游。从调查结果来看,经济原因占主导。即使每个月拿着两千块钱的工资,由于平时没有合理理财或铺张浪费而导致没有存下钱来回家是现代年轻人面临的现状。很多人都已经成为房奴车奴,他们的精神负担很重,同时也失去了很多的自由。但我相信有压力,有动力,我们在辛苦工作的时候,也要好好的为自己的未来规划一下。享受青春可以,但不要以未来作为代价。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用自己的双手
现代年轻人追求自由,时尚,非主流,这与很多父母的观念形成了冲突。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这是传统。逃避是没有办法解决问题的。最爱我们的是父母,他们都是为 孩子好。奋斗需要时间,但也不能耽误婚姻,做到合理才是上策。
家是心灵的港湾,在异乡辛苦忙碌了一年,回家,是对父母亲情的依恋,也
是为了重拾勇气新年再出发。想回家却回不了家,对于那些打工仔来说,无疑是个很大的打击。既然回不去,我们就应该定下心来,好好奋斗,将来有钱买辆车,什么问题都解决了。
从“对未来的期望”这一项,很多人都写出了自己心中的理想,虽然他们文化水平不高,但也依然胸怀大志,他们会选择自主创业或者跳巢升官等方式不断前进。
七,调查体会
6.外来务工人员调查报告 篇六
为了了解外来务工子女在家庭、生活、心理、行为等方面的状况,帮助学校制定有效的教育策略,学校少先大队在全校外来务工子女中,采用问卷调查法、座谈法、个别访谈法,开展了“外来务工子女现状”调查,并对调查情况作了基本分析,提出了相应对策:健全队籍,规范队务管理;春风化雨,实施关爱教育;享受成功,塑造健康心理。搞好外来工子女养成教育,这不仅是教育问题,也是推动我们南京城市建设和发展、加快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公平的客观需要。
关键词
流动的花朵、焦点、关爱、健康心理、体验快乐、
调查背景
我校地处城乡交界,这里云集了来自全国18个省、市、96个区、县的农民工和商人的子女等,我校在校生这两年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1-6年级各一个班。外来工子女自身一方面沿袭父辈传统的农村生活方式和社会风俗,能吃苦耐劳,动手能力强。生活自理能力强,能够自己洗衣烧饭,与城里孩子相比,他们显得成熟、懂事、尊敬师长、乐于助人,珍视亲情和友情。另一方面又在繁华的大城市中耳濡目染现代化的生活方式,他们能够深切地感受到他们的出生地与大城市生活有极其悬殊的差距,他们有良好的自强、自立意识,但也有孤僻、自卑的性格倾向和与社会对立的不良情绪,他们生活在农村的广阔天地,也有的养成了随地吐痰、乱扔垃圾等不良习惯,他们有的学习上落后,有的纪律上松懈,思想上不求上进,甚至有少数违法乱纪,这给我们的教育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此,搞好外来工子女养成教育,这不仅是教育问题,也是推动我们南京城市建设和发展、加快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公平的客观需要。
为了了解外来务工子女在家庭、生活、心理、行为等方面的状况,帮助学校制定有效的教育策略,学校少先大队在全校外来务工子女中,采用问卷调查法、座谈法、个别访谈法,开展了“外来务工子女现状”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98份,回收率98%,经审核和复查,所回收问卷的有效率达100%。个别访谈对象为1-6年级随机抽5个同学,共计30人次。本报告主要依据以上调查和研究活动。
调查情况及基本分析
(一)外来工子女流动性大,给教育、教学和管理等方面工作带来很大挑战。
中国是人口流动大国。20xx年底,中国流动人口达到1.4亿。在外来人口中,一头是白领精英阶层,云集了全国一批青年创业精英,博士硕士成群;另一头是“蓝领”打工阶层,其中农民工占一半以上,初中以下学历者居多。外来工数量如此的巨大使外来工的问题成了不可以不重视的问题,而外来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状况,更是外来工问题中突出而备受人们关注的一个。外来工子女在接受义务教育过程中的收费、学习环境等问题一直颇引人关注,但一直没有令人满意的解决方法,外来工子女入学难问题成为社会的焦点。
从20xx年,学校正式接受全国各地的外来务工子女,尤其是近一两年来,外来务工子女的就学人数呈逐年快速上升的趋势。同时,由于外来工流动性大,其子女随父母务工流动就读学校的改变也比较大,往往是“来有影,去无踪”,有的还在学期中途才来,常常又不辞而别,不知去向。不少来时无学籍或学籍不完整,去时也不办理手续这种情况一方面使得当地教育行政部门难以科学规划教育事业发展,难以准确掌握外来工子女新学期就读的具体人数,合理安排师资和经费,另一方面给学校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造成很大困难。
(二)外来工子女自信心不足,幸福感强。
调查中,对于“是否认为自己是一个聪明的孩子”一项,统计数据表明,24%外来务工子女认为自己是聪明的,12%认为自己不聪明,64%不置可否。表明外来务工子女的.自信心明显不足,自信水平低于其他儿童。
对于“是否认为自己在南京是幸福的”一项,60%认为自己是幸福的,35%没想过这个问题,只有5%认为自己不幸福。这充分表明,外来工子女的主观幸福感强。特别是来自经济落后地区的地区的学生,感觉现在生活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认为自己比原来幸福很多。
(三)外来工子女卫生习惯差,自我约束力弱。
在“你的指甲长了会自觉剪吗?”的卫生习惯调查中,41%的学生在老师的催促下才剪。坚持每周洗一次澡(春、秋、冬季)的只占60%,坚持一个月洗一次澡(春、秋、冬季)的占28%,甚至更长时间洗一次澡(春、秋、冬季)的占12%。因此,学校里出现了“黑手族”、“黑脖族”,甚至有些学生不懂得分季节着装。
在个人行为习惯上,出现了一些学生在教室里大声喧哗、上课听讲坐不住等现象,有的同学作业不规范,字迹不工整,书本用了一段时间总是卷起来,甚至有的学生餐桌当书桌导致书本上沾满油迹,还有的学生遇到家里来人,无法写作业,或者趴在窄窄的板凳上、软软的床上写字,导致书本皱巴巴的。
(四)外来工生活环境普遍偏差,父母文化程度低,家庭教育滞后。
大部分外来工家庭经济收入不高,在外租住民房,一家人3-6人挤在一两间空间小,简陋低矮、光线不足,居住条件较差,不少孩子连一张书桌都没有,无法安静做作业。
通过对“父母文化水平”的调查,发现学生父母的学历有35.4%为小学, 38.5%为初中水平,11.1%为高中水平, 1.8%有大专以上水平, 3.2%为文盲, 还有10.3%的学生不能准确说出自己父母的学历。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外来工人员的学历不高,文化程度几乎处于高中以下。同时,47.8%的孩子家中没有图书, 更不要说电脑和网络了。所以,外来工子女在家学习中遇到困难大多数选择放弃,父母不是不能解决,就是忙于生计,爱学习的会记住第二天问同学或老师,贪玩的抛之九霄云外,这也是家庭作业无法100%上交原因之一。
调查的思考及对策
如何做好外来务工子女教育工作,让他们拥有平等的受教育工作,成为每一位少先队工作者面临的新课题。我从少先队辅导员的角度,就做好外来务工子女教育,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一)健全队籍,规范队务管理。
外来务工子女基本没有队籍记录,大多数学生不了解队知识,甚至有的根本没有加入少先队组织。因此,学校大队部在每学期开学的第二周,可以以“入队十知道”为主要内容,对新来的“流动花朵”进行队知识培训,填写队员登记卡,组织参观队室,在队旗下重温入队誓词,让他们重新过上组织生活,感受队组织的温暖,实现在队组织中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
(二)春风化雨,实施关爱教育。
1、对外来工子女实行优惠收费政策,体现对外来工子女收费的公平和照顾。
针对大部分外来工家庭经济收入不高的实际情况,南京市对外来工子女就读公办小学的,收费2月实行与当地学生相同的收费标准相同的政策,让外来工切身感受到当地教育的公平和政府的关心。
2、开展外来工子女与本地大学生“手拉手”活动。
由于我校队员来自五湖四海,许多队员家庭条件较为困难,是大学生实践基地,每学期开展“手拉手”活动,对少年儿童进行情感体验教育。我校先后和南京师范大学、南师大附校、南京财经大学开展了“走出去,请进来”手拉手爱心支教、捐书活动。这样的活动让孩子知道了:扶贫帮困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困难中有人援手,只有人人都献出一点爱,这个世界才充满爱。知恩图报,也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让队员们意识到:决心将大学生青年志愿者的关爱以及老师的教导转化为一种动力,那就是努力学习,争取早日回报社会,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经济更繁荣,人民更幸福,祖国的明天更美好!
开展大学生与小学生元旦节和六一儿童节联欢。中队的队员们在大、中队辅导员指导下自策自编自导自演的节目有:独唱、游戏、集体舞、校园剧等等,无不说明他们的自主能力和创新精神。大学生与小学生共同“走出去,请进来”联欢,处处享受着体验的快感与成功的快乐。
3、社会力量关心外来工子女教育,组织学生参加假日夏令营活动。
从调查中发现,外来务工子女中有相当一部分觉得暑假太长,不愿意过暑假,“没意思”、“太孤单”。记得20xx年8月1日,我校有15名少先
队员和铁路干警子女共同活动一天,上午冒着酷暑到尧化街道尧林仙居社区发放火车提速宣传单,中餐吃肯德基,下午来回乘坐动车组客车,感受动车组客车的快速和安全的重要性,游玩常州恐龙园,晚餐吃大娘水饺,特别是穿越侏罗纪让少先队员们释放激情,开心极了。我校大队部组织学生参加假日夏令营活动,弥补了他们的心理缺陷,提高了他们的交际能力。
4、发动全社会都来关心、支持外来工子女义务教育,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和帮扶。
外来工子女义务教育,政府行为为主固然重要,但外来工及其子女在务工地总体上是弱势群体,需要全社会更多地给予关注、帮助和扶持。学校要发挥教育主阵地作用;家长要挤出时间多与孩子沟通,关心他们的思想、学习、生活、娱乐和安全,提高家教水平;社区(村居)和企业要开放现有教育资源,努力创设校外活动场所,举办健康的社区文体娱乐或兴趣小组及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外来工子女参加;各级工会、共青团、妇联、关工委等群团组织,要发扬各自优势,把更多精力和爱心倾注在外来工子女身上,加强对他们的思想道德、心理健康和法制安全等方面教育,发动社会各界和海外三胞捐资办学、助学、奖教、奖学,组织开展“大手拉小手”、“老少同乐”等健康有益活动;协调和引导企业特别是外来工比较多的规模企业给予员工子女更多的关心和帮助,如腾出适当的厂房改造为活动场所,让员工子女在放学后父母尚未下班这段较长时间内有地方活动。
(三)享受成功,塑造健康心理。
7.关于重庆大学外来务工人员的调查分析 篇七
2010年7月, “在昆外来务工人员现状”调研及服务团队对昆山市的外来务工人员现状进行实地调研, 调查发出问卷328份, 实际收回且有效问卷310份, 有效问卷率为94.51%。调查中男性180人, 占比58.1%;女性130人, 占比41.9%。
1 昆山外来务工人员的现状
1.1 昆山外来务工人员的构成
1.1.1 外来务工人员主要来源为中西部地区。
从外来务工人员就业来源地来看, 本省务工人员占到17.10%, 外来务工人员主要集中在河南、四川、安徽、山东、湖北等经济不发达或欠发达地区, 而像浙江、广东等东南沿海地区一带的人员则鲜有在昆务工。
1.1.2 外来务工人员多为有家庭重任的已婚人群。
从对外来务工人员的婚姻状况调查来看, 已婚185人, 占所调查人数的比例为59.68%, 他们多是“上有老, 下有小”, 是家庭收入的主心骨, 外出务工的目的就是改善家庭生活。其次未婚人数占比31.61%, 而离异、鳏寡仅分别占比5.81%和2.90%。从中看出, 外来务工人员在外务工, 信念支撑多为家庭责任。
1.1.3 外来务工人员中文化程度较高的多为年轻人。
从受教育程度来看, 未接受过教育的外来务工人员占被调查人数的0.65%;小学文化程度的占2.58%;初中文化程度占21.61%;高中以及中专文化程度占52.26%;大专及以上占22.90%。由此可见, 外来务工人员的文化层次相对较低, 主要集中在初高中文化程度。而经过成员调查过程中的交流发现, 在拥有较高文化水平的务工人员中, 以年轻一代务工人员居多。
1.1.4 外来务工人员主要集中在中青年年龄层次。
调查结果显示, 20周岁以下的外来务工人员占23.87%;21~40岁的占调查人数的67.42%;40~55岁的占6.13%;55岁以上的占2.58%。从年龄层次的分布来看, 主要是集中在21~40岁的中青年人, 精力相对较旺盛, 是家庭经济的主要来源者。
1.2 外来务工人员工作状况
1.2.1 职业选择呈现多元化。
调研结果表明, 外来务工人员的职业选择呈现多元化趋势。在调研结果中选择个体户以及企业工厂工作, 分别占到25.48%和46.77%。选择其他的相对较少。由此可见, 现在对于那些脏、苦、累而薪水又不高的工作并不是他们的理想职业选择, 随着在外务工经验的不断积累, 他们有了更多的职业选择。
1.2.2 就业途径偏于传统。
调研结果表明, 就业途径占54%的仍是投亲奔友, 他们认为, 出门有亲戚老乡的携带, 传授务工经验, 感到放心;同时又能够在陌生的城市中有曾经的熟悉感, 会比较的安心自如。而其他的也多是传统的学校分配、报纸等媒体途径找工作。对于市场上良莠不齐的职业中介, 第一代的在昆务工人员多多少少在言谈中透出有过“霸王条约”的经历, 因此他们认为心里没底。而正规的人才市场, 则更多的是高学历者的选择。
1.2.3 工资相对偏低。
就全国而言, 外来务工人员工资得到不断增长和改善, 2004年增长了6.8%, 2005年增长了6.5%, 2006年增长11.5%。但工资水平仍旧不高。调查显示, 昆山外来人员平均月工资水平在1001~2000元占多数, 占53.32%。在采访中, 大部分人表示要靠多次的加班才能使工资上涨。通过长于标准劳动时间来获取更多的工资, 这也是后面提到的休闲娱乐单一化的原因之一。外来务工人员更加愿意在无聊的休息时间里来加班, 以赚更多的钱。调查统计表明, 外来务工人员劳动时间平均每天在9~11小时, 这一数据普遍高于8小时标准劳动时间。
1.3 外来务工人员生活现状
1.3.1 生活成本相对较高, 居住条件逐步改善。
从调查数据看, 在昆外来务工人员的月平均工资在1000~2000元左右, 每月人平支出450~900元。昆山的生活成本比较高, 仅仅是房租、水电费、日常食品支出就会用去他们的大半工资。
从图1我们可以看出独立租房与与他人合租分别为26.67%与24.44%。这样一算, 租房成本加上水电、日常食品支出, 月末口袋里所剩无几, 但是他们仍在采访中表示, 会节省相当一部分用于父母赡养、子女教育等。他们大多租住在外来务工人员聚集的地方, 这里的交通便捷, 距离工作地点近, 相应的配套设施也十分全面。如洗衣房、超市、餐馆、职业介绍所等等, 甚至还会有ATM机。这些地方一般处于城乡结合部, 我们走访的西南永共村, 这里由于村委会也提供着齐全的设施, 如有健身设施、图书馆、法律帮助中心、甚至还有为外来务工人员开设的流动人口暂住证办理办公室, 方便他们的登记。类似的这些地方, 都集聚成了“房东经济”效应群。
相对于那些在外租房的务工者来说, 用人单位提供宿舍的外来务工者则生活成本相对要小得多。从我们对康龙电子科技公司、长江电缆等公司的走访调查来看, 现今的员工宿舍条件不错。由于公司也是租用专用的打工楼, 因此还会有相关的保安室, 完备的监视系统。值得一提的还有一套安全的充电管理制度, 开辟一块充电专用区域, 用于手机充电的统一管理, 增强了安全性。例如, 住在员工宿舍, 公司包住包水电费用, 有专门的洗衣室, 卫浴等一应俱全。更多的时候, 员工仍会一日两顿在公司食堂就餐, 这样的员工打工楼也好, 员工宿舍也好, 实行社区化管理, 有专门的维修工、保安、管理员、保洁员……外来务工人员对此普遍感到满意。
1.3.2 工余时间较少, 休闲娱乐方式较单一。
由于多种原因的造成, 如劳动报酬较低与生活成本较高的矛盾, 工作时间较长与休息时间较少的矛盾, 使得在昆外来务工人员文化娱乐生活时间很少, 休闲娱乐方式单一, 业余精神文化生活单一。
图2 显示, 传统的娱乐休闲是他们闲暇时刻最多选择的, 他们的休闲生活更多的是睡觉, 占比达55.67%。而相较于电影、旅游等消费较高的娱乐项目择很少人会选择。更多的时候, 受访者告诉我们, 是无所事事的在出租房中发呆的过着节假日。喝酒也是他们应对无聊生活的一种排遣, 几个老乡, 把酒话乡情。他们当然也希望去逛商场、看电影、旅游等, 可是生活的重压、经济上的不富裕不允许这样, 他们说:“还不如去上班, 有加班费”。
外来务工人员的生活圈子相对比较封闭。他们一般愿意与务工工友或者老乡亲友交往, 或者也局限于出租房附近的“邻居”交往。在有些务工人员所租住的社区, 总是定期或者不定期地举办一些文化活动, 但是, 很少有外来务工人员愿意参与到当地的集体活动中, 他们认为, 这似乎与他们无关。
2 外来务工人员的心理透视
2.1 心理表现
2.1.1 自卑、封闭心理。
自卑心理是指由于某些生理、心理或者社会诱因而引起的一种不良的自我意识。奥地利心理学家A.阿德勒认为, 每个人都有其先天的生理或者心理缺欠, 这就决定了人们潜意识都有自卑感存在。在调查采访中, 我们发现昆山快节奏的生活节拍, 让一些离乡背井的外来务工人员有些不适应, 近三成的外来务工人员, 由于在原来的家乡没有体验到如此快节奏的城市生活, 骨子里的轻视让自己油然产生对自己能力的怀疑, 因此自卑心态在不知不觉的长期压抑中产生。走进外来务工人员聚集的昆山西南永共村, 我们发现, 外来务工人员在这里有着自己的生活圈子, 相对于五光十色但又消费很高的市区, 在这里, 他们似乎更能找到自己生活的乐趣。
2.1.2 失衡心理。
当外来务工人员的收入水平与其劳动付出有着一定差距, 当外来务工人员经济收入与当地生活水平有巨大反差时, 外来务工人员的“吃亏”感骤升时, 就会产生失衡心理, 对社会进行埋怨, 甚至失望, 仇视。在调查中, 有被调查者就说, 同样是工厂的员工, 如果是本地人可以升为流水线组长, 但是他们似乎这种机会很少。相同的劳动, 不同的待遇, 长此已久的“吃亏”, 会使外来务工人员失衡心理丛生。这种心理会产生个别“逆反心理”, 以破坏城市公共设施, 偷窃、群殴等极端方式来发泄自己心中因为失衡而造成的不满。
2.1.3 被剥夺心理。
与打工城市居民的收入差距;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各种社会福利, 没有能够与城市人一样的待遇;政治上得不到公民应有的选举权与被选举权;身份的不平等, 等等, 造成了外来务工人员被剥夺心理的形成, 认为自己与城市人真的有层次的差别。
2.1.4 排斥矛盾心理。
当外来务工人员遭受城市“不平等”待遇时, 他们开始了城市的被边缘化, 当“习惯”了城市的冷淡, 就会产生抵触排斥的情绪。同时, 对于自身环境、文化背景等种种的自卑, 又使他们处于一种矛盾状态之中, 更加的恶化了这种排斥性同存的矛盾心理。
2.2 外来务工人员心理微观造成原因
2.2.1 自身素质不高。
外来务工人员普遍受教育程度不高, 多以初中、高中文化程度为主。这里不缺精英, 城市自产的精英也很多。所以当这群原本在自己家乡没有多少地位差距的外来务工人员到了城市, 明显的感受到了差距。教育素质以及心理素质的跟不上, 或者是不接轨, 就会造成心理冲突。对于自己的劳动技能不能与当地适应时, 大多数的人消极对待。
2.2.2 企业出现的同工不同酬等现象的影响。
在调查发表感言一栏, 大多数人表示:工资太低, 与自己的劳动付出没有成正比, 由此多产生抱怨、无奈、不满心理。采访对象杨某就表示, 公司流水线上的组长总是给当地人当的, 并且认为其实很多外来务工人员的能力高于当地人, 但没有受到平等的对待。
2.2.3 第一次打工紧张焦虑、无从适应的影响。
大多的外来务工人员初次到来打工城市时往往会产生紧张、兴奋、焦虑、恐惧等心理。加之前面提到的长期处于高压的工作中, 工作时间较长, 休闲娱乐方式单一, 使紧张焦虑的情绪不能得到舒缓, 以此恶性循环。
3 解决外来务工人员问题的对策
3.1 建立外来务工人员就业管理体系
对于外来务工人员就业途径的传统化以及在就业过程中可能受骗的情况。政府应该建立起行之有效的外来务工人员就业管理体系。让他们更愿意去参加政府为他们准备的就业专场, 适合他们年龄层次、受教育程度的工作招聘会。政府的工作不仅能够帮助解决外来务工人员的就业, 更能够稳定社会秩序, 营造和谐美满的社会环境。要坚持以人为本, 以管理带服务, 以服务促管理, 全面实施外来务工人员服务“五大计划”, 不断强化外来务工人员管理服务工作, 积极探索和完善各项工作机制, 努力使外来务工人员成为城市率先发展的依靠力量、科学发展的支撑力量、和谐发展的主要力量, 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外来务工人员增长的良性互动。
3.2 积极实施全方位教育计划
一方面, 要在外来务工人员的再教育培训中建立“政府带头, 企业跟进”的就业教育长效机制, 从政策和制度层面满足外来务工人员就业教育培训的权利。政府也可以视情况举办相关职业培训的活动。开设流动课堂, 增强外来务工人员自身的各项素质。讲课内容涵盖城市生活、工作、学习等方面。如:卫生保健、治安防身、法律维权、就业常识等等, 促进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素质、思想政治素质全面提升。
另一方面, 对于新生代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也刻不容缓。对于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应该纳入外来务工人员城市幸福指数的统计中。通过多种途径建设民工子弟学校, 让更多的孩子有学可上, 切实落实九年制义务教育。
3.3 积极建设廉租房以及打工楼
政府应该把外来务工人员视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群体, 将外来务工人员纳入政府服务的对象。政府出资进行廉租房的出租或者是打工楼的建设, 不仅可以解决“城中村”的问题, 更可以给外来务工人员营造安全、舒适、卫生的环境。同时对于城市治安的维护、外来务工人员生活压力的减轻都有着积极的作用。经济适用房也可以用于有条件的外来务工人员。
3.4 配套精神文化设施的建设以及群众性活动的举行
在各个外来务工人员聚集的区镇、企业公司等建设外来务工人员夜校及职业培训学校, 在社区或者打工楼内建立学习场所以及图书馆自修室;在打工楼、员工宿舍、外来务工人员聚集居住等地方, 建立书报阅览栏、宣传橱窗等, 从无形、潜移默化中升华外来务工人员的精神境界等。充分发挥社区居委会、村委会的作用, 通过举办群众性的外来务工人员文体活动, 拉近当地人与外来务工人员的关系, 使他们适应城市生活, 融入社会。开展科普知识讲座、健康知识宣传、心理健康疏导等活动, 倡导多元文化, 畅通城市文化通道, 让外来务工人员能够真正的融入城市, 对城市有着归属感。
3.5 重视权益保护和建设工会组织
有关部门要尽快出台确保外来务工人员权益的政策、法规。要把关爱外来务工人员作为考核输入地政府业绩和城市文明程度的硬性指标并且加以量化, 营造全社会关爱外来务工人员并为他们办实事的良好社会氛围。为改变外来务工人员权益长期受侵犯的现状, 应尽快制定相关法律。同时加大政府的执法检查力度, 对不执行维护外来务工人员权益政策的企业, 要坚决取消其雇佣资格。
另外, 通过宣传教育活动, 增强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特别是对劳动合同等相关法律的认识。一些有条件的企业和行业, 应该积极引导外来务工人员加入工会, 也可以建立一些类似于外来务工人员协会等形式的行业协会。把外来务工人员组织起来, 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社会和政治地位, 也可以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
3.6 完善对外来务工人员针对性的社会保障体系
有条件的城市开始先试点, 再由点及面的进行推广针对外来务工人员的社会保障体系。先试点的要将具有稳定职业并在城市居住有一定年限但是经济实力不足以购房的外来务工人员纳入城镇保障性住房体系, 多渠道改善居住条件。对于外来务工人员流动性务工的情况, 应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为原则, 进一步地完善社会保险制度。对于“退保现象”中的可避免情况科学谋划, 从而对个人账户基金的流动性进行更科学的管理, 更好的满足外来务工人员这一特殊群体的特殊需求。使他们无需“退保”, 省去工龄损失, 累计投保基数, 最后老有所养。
参考文献
[1]甄月桥, 农民工就业心理透视[M].科学出版社, 2009年.
[2]田时纲, 普通社会学纲要[M].北京:北京三联书店, 2001年.
8.关于重庆大学外来务工人员的调查分析 篇八
小组成员: 孙烨帅沈富
1.您的性别:
()男
()女
2.您的年龄:
()20岁以下
()20~29岁
()30~39岁
()40~49岁
()50~59岁
()60岁以上
3.您觉得现在住房安全设施如何:
()总体情况良好无需改善
()一般,仍需改善
()很差,必须有措施应对
()不清楚
4.对住宿环境和卫生条件您认为:
()政府急需改善这一现状
()政府有能力就扶持一下
()过得好不好无所谓
5.您觉得您所在地区住房日常安全如何:
()总体很安全
()总体比较安全,偶尔会失窃
()总体不安全,盗窃的事经常发生
()总体很不安全,连人生安全都没有保障
()不清楚
6.您觉得住房区是否应配备活动中心:
()应该配有
()没有必要
()无所谓
以下可以选择填或不填:
您的姓名:您的联系电话:
9.关于重庆大学外来务工人员的调查分析 篇九
尊敬的先生/女士: 您好!我们是南京师范大学的学生,我们正在进行一项于常州市民对外来务工人员的社会认知状况的调查,目的在于了居民对外来务工人员的印象、态度、看法等方面的真实情况。本次调查不用填写姓名和单位,答案无所谓对与错,按照您的真的想法回答我们的问题,对您的个人信息我们将绝对保密!
1.您是否有与外来务工人员打交道的经历
A.有很多B.有一些C.基本没有
2.以下是对外来务工人员的印象,请选择符合您看法的选项(可多选)
A.吃苦耐劳B.忠厚老实C.素质较差D.生活艰苦
E.不讲卫生F.诚实守信G.违法乱纪H.不遵守公共秩序.3.您认为外来务工人员是否为城市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A.有很大贡献B.有一些贡献C.贡献不大D.说不清楚
4.如果您身边有外来务工人员,您会对他们提供帮助吗
A.会B.不会C.当做不知道
5.对于目前政府和社会上对进外来务工人员一些新的定位如“新市民”的说法,您的看法是
A.非常认可B.比较认可C.无所谓D.不太认可E.完全不认可
6.您认为他们受到不公正的待遇的最主要原因是
A.是政策造成的B.是城市人歧视造成的C.是他们自身原因D.其它_________
7.您是否认为外来务工人员影响了常州人的就业
A.有很大影响B.有一些影响C.没有影响D.说不清楚
8.您是否认为外来务工人员挤占了常州人的各种公共资源
A.是B.不是C.说不清楚
9.您觉得是否应该对外来务工人员的数量进行限制
A.应该严格限制B.应该适当限制C.不需要限制D.说不清楚
10.您现在对外来务工人员的印象和态度比起前几年是否发生了改变
A.有很大改变B.有一些改变C.没什么改变D.不清楚
11.您平时所见所闻中得知的外来务工人员的不平等待遇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近几年,政府对外来务工人员的问题提高了重视,并制定了一系列相关的措施,您对这
些政措施了解吗?了解的话请说说有哪些具体政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关于重庆大学外来务工人员的调查分析 篇十
2006年北京政协西城区第十一届委员会上,提出了关于外来务工人员参加社会保险的问题。2010年北京市政协十一届委员会上呼吁为保姆上社会保险,可见社保一直是社会热点。现今资本、劳动力都可自由流动,劳动福利保障也该实现自由流动,如果社保无法实现城乡、城际之间的统筹,那么上保有问题的外来务工人员将可能选择牺牲长远的利益,得到眼前稍高的薪资,但将来的养老、医疗等问题因缺少了社会保险的保障而变得困难重重,这个群体将成为社会稳定与发展的潜在炸弹。
二、调查情况与分析
此次调查,我们选择北京市昌平区回龙观为调查地点。回龙观靠近中关村,常住人口约35万人,其中外来务工人员占大多数,具有典型性。调查情况如下:
1.外来务工人员基本情况。300名调查对象中,仅有12%的人认为他们从事的是危险、有毒、有害的工作,例如打印店、建筑工人等,许多人从事的工作没有危险性,其上保险的必要性就会小。在外来务工人员目前主要担心的问题中有40%的人担心生病,只有8% 的人担心自己受伤、以及失业,现代社会人口流动十分迅速,市场开放、活力大,工作变动是常有之事,而且调查对象的工作大多是能力要求不高、人数需求大的工作,所以失业没有成为需要过于担心的问题。只有16%的人将养老视为目前主要担心的问题,而其实有48%的人考虑过自己或家人的养老问题,可见生活中有更多外来务工人员认为更重要的事情,在其他问题面前,养老已经不算这么重要或紧急的事情了。生病之后,有52%的外来务工人员会立刻去正规医院检查,但也有28%的人会选择自己去药店买药,毕竟医疗费用并不是谁都能轻易负担,低收入的人能少去医院还是会尽量避免。有超过一半的外来务工人员打算离开北京,较高的生活压力和故乡情结使部分北漂一族产生重回家乡的想法,而缺乏归属感使得这一部分人拒绝缴纳保险。医疗保险本是可以解决人们“看病难” 的问题,但是那些收入少又想返乡的外来务工人员大多数拒绝缴纳医保,他们的基本生活也就没有得到保障,他们没有能够共享社会保险给大众带来的益处。
2.外来务工人员参保情况:调查对象中有60%以上的人不了解养老保险的相关知识,由此可看出社保的宣传力度不够,而宣传不到位将会使许多“潜在”参保者放弃参保。在回龙观社区,未参加社会保险的外来务工人口比例高达44%,可知外来务工人口保险意识薄弱。参保率低,社会保险覆盖面小,绝大多数流动人口缺乏起码的社会保障,增加了这一群体的生活风险。首先他们没有一个单位负责他们的投保,其次即使他们想寻找一个单位,即日常所言的“挂靠”,但也需要单位愿意对他们负责,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情许多单位往往避而远之。而且在访问过程中,昌平区社会保障事务所所长告诉我们,外来人员基本是无法在北京投保的,而且他们也不想在京参保。除此之外,外来务工的流动人口保障项目少,水平低。通常,城镇职工的社会保险制度由五大部分组成,即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城镇职工一般至少参加养老、医疗和失业保险,而调查中发现外来务工人员主要参加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其他的参保率则很低。我们发现大部分参加了社会保险的外来务工人口都选择在家乡参保,且这其中存在一些人在抵达北京后就未继续缴纳保险的情况。未在北京参加社会保险,主要是由于社会保障法律法规不健全,一方面是立法上,相关外来务工人员社会保障法律的缺失,另一方面,政府有关执法部门和人员也未曾把相关制度落到实处。而参保人员未续交家乡社保则主要是各地进行的流动人口社会保障试验相当混乱,无法与外地方案接续造成的。许多文献里的案例都有这样的情况:流动人口在一个大城市参保并缴纳多年以后想回家乡续缴却流失了大量金额,无法全额移接,相当于白白缴纳几年的保险金。由此看出,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权益处于受损状态,一方面他们不能享受当地的社会保障权益,不能为自己积聚相应的社会保障基金,另一方面即使是原来被社会保障制度覆盖的城市流动人口,也因全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不统一而出现了社会保险权益受损的现象。
3.参保率低的原因:
例如图1调查显示阻碍外来务工人员参保的原因中,“不知道以后会怎样”、“对政策不了解”、“手续麻烦”这三项占较大比例。外来务工人员迫切需要参加的保险里以养老和医疗为主,其中有44%的人迫切需要医疗保险,远超过其他需求,这与40%的人担心生病问题有了对应,而68%的人认为目前的医疗费用太贵,可见医疗体制的不完善、医疗资源的配置不平衡仍是政府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而在外来务工人员计划的养老方式中,有64%的人选择在年老时通过自己的积蓄生活,远远超过其他方法,可见人们对于保险养老的信任度仍然不大。而且中国人储蓄意识强,他们选择将积蓄放入银行而不是上保。
三、结论
调研中,一位华北电力大学门口的奶茶店老板曾直接说道:“养老保险是有用,不过对我们这些人没有用,我们做了一份工还不知道下份工作在哪里,目前的生活都难,怎么可能去上保险。”一位开宾馆的王先生也表示:“说实话,北京生活压力大,做几年都回老家了,根本没打算过要上保险,还是养个儿子比较靠谱,以后就儿子养呗。”我想,这几句话足以道出外来务工人员的心声,我国地大物博,大规模的人员流动可以说是几千年来常有的现象,正是这些流动人口四处漂泊、居无定所,以及他们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使得这类群体参保面临重重困难,因而落实他们的各项生活保障对于国家和政府来说,还任重而道远,必须加强政策创新才能有效地提高社会保险覆盖率。
四、建议
针对调查中显示的我国外来务工人员社会保险相关问题,大致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解决:
1.加强社会保障立法,提供强大的法律支持。
2.扩大资金来源和渠道。国家财政拨款:如慈善捐赠优惠;服务收费:如养老院服务收费;基金运营收益等。
3.扩大宣传力度。政府宣传部门应通过网络、电视等渠道让更多的人了解社保。同时发挥非政府组织的作用,如工会组织应鼓励外来务工人员参与社保,并监督雇主为雇员上险;法律援助组织应扩大影响面, 可与高校法学班级成员联合,让高校法学高材生提供简单的社保政策咨询。
4.打破城乡二元体制。如果一个外来务工人员同样地勤劳致富,那么我们有什么理由排除他享受城市社会保障的优厚待遇呢?
5.政府资金投入不能完全偏向养老保险,对于年轻人来说,养老保险的吸引力太小,必须让人们看到医保、工伤保险等的保障效果。
6.百年大计,教育为先。从基础教育抓起,提高国民文化素质,打破传统观念。
7.构建社保网络信息管理体制,形成“大数据”社保信息管理系统,从而简化社保转移接续手续。
8.值得关注的是,欧盟采取的养老金支付模式能够很好地解决社会保险的统筹问题,有借鉴价值:无论劳动者在一个国家投保时间多长,在达到退休年龄计算他在该国得到的养老金时,要按其在欧盟各国全部工作时间和投保时间来计算。支付则按其在该国的实际投保时间计算。
据此,提出我国外来务工人员社会保险支付的建议模式:无论劳动者在一个省投保时间多长,在达到退休年龄计算他在该省得到养老金时,要按其在全国各省全部工作时间和投保时间来计算。支付则按其在该省的实际投保时间计算。如:一位劳动者在A省工作10年,在B省工作25年,在C省工作5年,那么他在退休前共投保了40年。A省计算退休金时,按其在A省投保了40年可以得到的养老金水平计算,但在支付时按投保时间计算,也就是在A省得到10/40,B省也按40年标准计算,按25/40支付,C省按5/40支付。这样便会大大减少外来务工人员退保,例如在C省若按原先标准,未到达上保15年则无法办理退休手续,这样将造成极大浪费,那些对未来做的投资将没有任何收益。如果转移到其他省继续缴纳,那么就会出现转移接续手续的问题,即只能移个人账户,公家部分无法转移。所以, 这样的欧盟式支付模式,使得外来务工人员在任何一处的投保都可以纳入支付计算。
11.某区外来务工女性生存状况调查 篇十一
1.年纪轻
298份问卷中,30岁以下者占68.1,30-34岁占22.5,35岁及以上者只占9.4。这些女性来自于全国21个省市,多数已经结婚生子。
2.受教育程度不高
被调查者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者148人,占49.7;高中(中专、技校)文化程度112人,占37.6;大专文化程度27人,占9;大学以上文化程度13人,占3.7。
3.就业领域多为劳动密集型企业或服务业
因为受教育程度偏低,有148人在工厂做工,占49.7;14.3的人从事服务业;10.7个体经商,独立或与他人合作做生意;17的人进入管理层,成为外来务工女性中的佼佼者;8.3的人处于失业状态。
(二)生存状况
外来务工女性在##的总体状况可以说是工作辛苦,但生活充满了希望。她们到##的目的很明确,即改变在家乡的生存状态,希望能有更美满的生活。46.7的女性为了赚钱养家,缓解贫困而远离故土;22.7的人是出来学一技之长,以图日后回家乡或在外地立足;17.7的人是为了创业;另有12.9的女性有的为了开阔视野,有的为了投靠丈夫,有的则为了婚嫁等原因来到##。
外来务工女性到##后,多数人认为在##的生活虽然比较辛苦,但比家乡好,可以赚到钱。247位被调查者满意或比较满意现在的生活,愿意或非常愿意融入到##的女性群体中,共同建设国际汽车城。此次调查显示,##的生活对外来女性而言,是挑战与希望并存。
1.工作问题是当务之急
因为自身素质的限制及就业形势的严峻,外来女性在##找工作普遍不容易。她们通过各种渠道找工作,问卷显示,36的人是通过老乡朋友介绍,32.3的人通过企业招工,14.3的人自我推荐,17.4的人通过劳动部门。找到工作之后,她们又面临新的问题:工作不稳定。从她们找工作的渠道看,半数左右的女性是通过非正规渠道找到工作的,随时有被解雇的可能,尤其是服务行业的女性。工作时间长,工作负荷大,休息日不稳定。调查显示.许多企业和用人单位没有实行八小时工作制和双休日制度,42.6的外来女性每天工作9-12小时,45的女性每月只休息四天或是更少。收入偏低。15的人月收入在500元以下,52.7的人收入500-1000元,17.3的人月收入在1000-1500元,月收入1500元以上者4.7。合法权益不能充分保障。在有工作的女性中,仍有45.5的人没签或只签了口头合同,一些企业不愿意与外来雇工签订合同,而被雇女性也认为签了合同没用,或者签合同约束打工自由,更有一部分人不知道要以与用人单位签合同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2.居住情况不容乐观
外来女性是赤手空拳来到##的,工作赚来的钱既要维持个人生活,又要资助家乡的父母或家庭,虽然60.7的女性,收入除了以上用途之外,还可以略有盈余,但用来购买住房的钱对她们而言还是天文数字,所以,除了用人单位提供宿舍外,63.3的外来女性租房,因为房租相对其收入偏高,她们能够负担的住房都比较简陋,面积小,卫生条件也差。
3.生活内容偏于枯燥
【关于重庆大学外来务工人员的调查分析】推荐阅读:
关于重庆便利店市场的调查报告06-24
关于“重庆户籍制度改革”的调查报告11-12
关于外来务工子女入学的有关说明08-30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健康扶贫工程的实施意见_重庆市人民政08-13
关于大学就业的调查报告09-26
关于人员流失调查报告10-20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城市建设配套费征收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09-02
关于大学生入党动机的调查08-07
关于大学生学习态度的调查11-12
关于大学生的调查报告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