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人物赏析

2024-06-23

三国演义人物赏析(精选8篇)

1.三国演义人物赏析 篇一

[摘 要] 语境的作用,就在于排除语义的模糊性,从而准确地理解话语的意义。但语境包含由各种因素决定的一系列可能的语境而非单个的语境,从这一系列可能的语境中选择某一具体的语境的决定因素是关联性。本文试图从语境关联理论的角度对根据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三国演义》改编的同名电视剧里“煮酒论英雄”故事中曹操和刘备的对话进行语言学的分析,通过话语分析来品评英雄人物特征,从而达到赏析电视剧的目的。

中国论文网

[关键词] 语境;关联;《三国演义》;话语分析

“煮酒论英雄”是著名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所讲述的一则脍炙人口的故事,故事中的主要人物曹操、刘备都可称得上大英雄,这点毋庸置疑。不过《三国演义》将曹操定为奸雄,将刘备定为正统英雄,历来也是备受争议。把《三国演义》搬上银幕所改编成的同名电视剧,较为忠实地再现了原著的风格,在人物的刻画上基本保持了原作人物的形象。本文试图从语境关联理论的角度对电视剧《三国演义?煮酒论英雄》中曹操和刘备的对话进行语言学的分析,通过话语分析来品评英雄人物特征。为了便于分析,我们将上述电视剧中的人物对话整理如下:

操(笑曰):在家做得好大事!

备(面现惊异之色):„„

操:在家种菜灌园,玄德有此闲情,真是不易!

备(方才放心):无事消遣。丞相有请,不知何事?

操:玄德,刚才看见枝头梅子已青,忽有所感,„„又值煮酒正熟,故邀使君小亭一会。(二人来到小亭,饮酒之际,纵论当世英雄,刘备所举人物都被曹操否定„„)备:舍此之外,备实不知。

操: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备:谁能当之?

操(以手指备,后自指):当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

备(吃了一惊,手中拿的筷子不觉掉到地上,正巧雷声大作,于是从容低身拾起筷子):一震之威,乃至于此。

操(笑曰):大丈夫亦畏雷乎?

备:圣人迅雷烈风必变,安得不畏?

一、语境及其对语义的厘清作用

语境指某一交际情景中的所有因素:语词和非语词语境,给定话语场景的语境,还有反映说者听者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的知识和态度的社会语境。语言学家们对语境的关注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语言学家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语境在理解句子意思上的重要作用。一种普遍的观点认为,受话者实际上首先接触的是语言数据基础或称作书面意义,要想对其正确理解,他还需要运用上下文和语境所提供的信息才能完成。何自然也认为随着语用学这一新兴学科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热衷于研究语言在使用中的意义或语言在语境中的意义。那么是什么原因促使语言学家们越来越多地注重语境的呢?显然是语义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语义的模糊性这一特点使得生成的话语其意义有时不太确定,令人难以把握。听者对说者所说的话语根本不能光从字面上去理解,而是要结合当时的实际情景去推断说者所要表达的意义。所有语篇从一定程度上来说都是意义模糊的,都需要语境来厘定其含意。

至于语境怎样对意义起作用,也存在不同的意见。Firth较为强调社会语境的作用,认为言语不应完全脱离社会语境,相反,它们是置身于社会语境里面而产生意义的。Hymes的观点是,语境在理解话语时,一方面限制可能出现的各种理解的范围,一方面又支持所倾向

全`讯`网 ayd的理解。Lyons则认为语境在三个层次上决定话语的意义:说了什么句子,表述了什么命题,具有什么言外之意。这里的言外之意,似乎可以理解为说者意义,它来自句子意义与语境(及其他语言外因素)的结合。听者要了解说者的话语意义,除了要利用自己的语言知识去获得句子本身的意义之外,还必须利用语境(及其他语言外因素)所提供的信息进行思辨、推理,从而取得语境效果,获得说者意图传达的全部信息,从而使说者与听者间的交际成功。但经常出现的情况是,听者对说者话语的理解并不会按照说者的思路进行,听者运用的语境也不完全与说者的相吻合。这无形中就造成了说者意义与听者理解的错位,从而产生一些戏剧性的效果。当曹操说“在家做得好大事!”时,是在得知刘备闲来于后园中学习种菜的事情后说的一句话,这里的“家”指刘备的住所,“事”指种菜一事。而刘备听到后“面现惊异之色”,因为他理解的是自己参与的杀操计划已经被曹操掌握,这时“家”还是指刘备的住所,“事”则指的是密谋杀操之事。看来,刘备的惊异,是听者与说者的思路错位所致,听者和说者理解话语时各自根据自己的思路选择了不同的语境。

二、关联:语境的选择方式

为什么听者在理解说者话语的过程中有时会选择与说者不同的语境?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得了解语境生成的过程。Verschueren认为语境的产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语境并非在交际发生之前被给定,而是交际双方在使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过程中动态生成的。但交际发生之前却早已存在有生成语境的各种因素,这些因素在交际者通过心理及情感活动作出选择后最终构成语境。对于语境的选择这一问题,Sperber和 Wilson提出的关联性理论(relevance)给出了令人信服的解释。

在Grice 的合作原则基础上,Sperber 和Wilson 提出了关联理论(Relevance Theory)。它主要研究信息交际的推理过程,尤其注重探索语言交际的话语解释原则,主张建立交际的推理模式,即认为交际中语言表达和言者意图之间的分离不是靠符号规则,而是靠认知过程来弥合的。该理论认为语境包含由各种因素决定的一系列可能的语境而非单个的语境,从这一系列可能的语境中选择某一具体的语境的决定因素是关联性。语境的动态性是受关联原则指导的。说话者的每一个话语都传递了最佳关联的假设,而听者对话语的理解也是在最佳关联的指导下完成的。Sperber 和Wilson 认为,人们在语言交际中使用的主导推理形式是演绎法,这是集逻辑、语义推理和语用推理于一体的动态推理。由于人的认知结构差异以及认知情景的差异,所形成的前提也不一样。因此,关联论认为,从同一个语言信息未必能推导出相同的结果。选择处理话语最佳语境的过程就是寻求话语最佳关联的过程。

根据Sperber 和Wilson 的观点,语境不仅包括上下文所表达和隐含的信息,还包括即时的情景因素以及与该旧信息和新信息有关的百科知识。交际者对认知语境的补充和扩展通常有三种情况。首先是听话人在现有认知语境中加入所需的百科知识来扩张自己的认知语境。其次,听话人还可以从短期记忆中调用相关的信息(上下文提供的信息)来扩展自己的语境。显然,听者通过选择相关语境来理解一给定话语的意义,选择哪一个语境则在于其与听者是否最具关联性。在刘备和曹操煮酒论英雄的对话中,听者刘备对说者曹操的话语“在家做得好大事!”既可以将其置于学种菜的语境中理解,也可以将其置于杀操阴谋败露的语境中理解。刘备之所以对这一话语的理解首先选择后一种语境,这和他寄人篱下、时时担心遭人算计的心理分不开,更因为他不久之前刚刚参与了杀操计划而心中忐忑不安,当一下子面对曹操,自然而然与他关联性最强的想法就是担心计划败露,这样就产生了曹操笑而刘备惊异的戏剧效果。

三、从语境关联角度赏析?《煮酒论英雄》的人物对话

在以上对话中,有两处地方颇具戏剧性,耐人寻味:一是当曹操问刘备“在家做得好大事!”时,刘备先是面现惊异之色,接着才稍微放心;再一处就是刘备听曹操说“当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吓得手中的筷子掉到地上,恰逢雷声大作,于是从容低身拾起筷子掩

饰而过。这两处戏剧性效果的产生,应该都和说者与听者所选取的语境错位有关。下面我们对之分别加以详细分析。

根据语境理论,说者在说话时是基于一定的语境的,他同时希望听者也是基于与自己相同的语境来理解那一话语,若如此,则此次交际成功,否则,说者和听者由于各自所选取的语境不同从而相互理解出现偏差,相应交际失败。曹操派人请刘备到府上,劈头就说“在家做得好大事!”,从第三方旁观者的角度看,说者曹操此时有三个语境供选择:(1)曹操掌握了刘备参加国舅董承密谋的情况,但不知道或不用知道刘备为掩饰而在住处学习种菜的事;(2)曹操怀疑刘备参加了国舅董承的密谋,知道刘备在住处学习种菜,怀疑他种菜是为了掩饰;(3)曹操不知道也没怀疑刘备参加了国舅董承的密谋,但知道刘备在住处学习种菜的事。从曹操接着所说的话“在家种菜灌园,玄德有此闲情,真是不易!”可以排除第一种语境。如果他是基于第二种语境来和刘备对话,则邀请刘备到府上的一切言行,都只不过是旁敲侧击、口是心非而已,下一场景中的把酒论英雄,就更显得虚伪做作,根本与曹操英雄身份不相符,就是奸雄也谈不上。至此,我们可以确定曹操是基于第三种语境来与刘备交谈的:他不知道也没怀疑刘备参加了国舅董承的密谋,但知道刘备在住处学习种菜的事。对刘备学习种菜的原因,曹操肯定也是有所猜测:(1)有可能是刘备投靠自己,觉得寄人篱下,英雄气短,郁郁不得志,所以种菜以排遣;(2)也有可能是刘备一直东奔西逃,英雄之志总难伸展,于今尽管暂时投靠自己寄人篱下,却依然壮志未灭,种菜只为韬光养晦。正因为有所猜测,曹操才邀请刘备饮酒谈话,一探虚实。从他说刘备种菜是“大事”,可以看出他并没有因为刘备学习种菜而小瞧刘备,而是显出一股英雄惺惺相惜之情。可见曹操对刘备学种菜的原因更倾向于第二种猜测,这种倾向和曹操本人的坎坷经历是大有关联的。自己生逢乱世,自有驰骋天下之志,也是屡屡受挫,也曾寄人篱下,所以推己及人,很能理解刘备的处境。这样第二种猜测自然和自己与刘备相似的遭际最为直接相关联了。

不过,刘备的反应似乎大大出人意料,大失英雄身份。刘备受邀来到曹操府上,曹操笑着说“在家做得好大事!”,刘备吓得面现惊异之色,无言以对。刘备作为听者,同样也有和说者曹操一样的三个语境供选择,从他先是答不上话到听曹操说他种菜不易后所回答的那句“无事消遣”,可以确定刘备选择的是第一种语境:曹操掌握了自己参加国舅董承密谋的情况。关联理论认为,语境的动态性受关联原则指导,说者的每一个话语都传递了最佳关联的假设,而听者对话语的理解也是在最佳关联的指导下完成的。刘备之所以首先选择第一种语境,这和他寄人篱下、时时担心遭人算计的心理分不开,更因为他不久之前刚刚参与了国舅董承杀操计划而心中忐忑不安,当一下子面对曹操,与他关联性最强的想法就是担心计划败露,这样就产生了曹操笑而刘备吓得面露惊异之色答不上话的戏剧效果。

在曹、刘二人饮酒纵论当世英雄时,笔者认为也有以下几个语境供二人选择:(1)认为自己和对方才算真英雄,也乐得让对方知道自己是英雄;(2)认为自己和对方才算真英雄,却不想让对方知道自己是英雄;(3)认为自己才算真英雄,对方不是英雄;(4)认为对方才算真英雄,自己不是英雄;(5)认为自己和对方都算不上英雄。曹操在这轮对话中自始至终都处于主动地位,刘备却是唯唯诺诺,显得很被动。刘备在曹操的一再要求下,列举了当世的那些大人物如袁绍、袁术、孙坚、刘表等,曹操逐一进行品评,认为那些人都算不上英雄。既然数得上的人物都不是英雄,显而易见,只有曹操自己才是英雄。至于曹操认为刘备也是英雄,从对前一轮对话分析中是不难看出的;从本轮对话中曹操直言只有自己和刘备才是英

雄可以看出曹操并不忌讳刘备把自己当英雄看待。所以曹操煮酒论英雄时所选取的语境是第一种,他认为自己和刘备才算真英雄,也乐得让刘备知道自己是英雄。当着刘备的面,曹操对当世人物进行言辞犀利的批评,那些人算不上英雄,是因为他们够不上英雄的标准:“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他当着刘备的面指出刘备才是当世英雄人物,这是何等的胸襟坦荡;他也毫不讳言自己才算真英雄,这是何等的豪气万丈,是何等的自信:天下英雄,舍我其谁?曹操的这种豪气与自信,与他当时势力强大、麾下人才济济的形势是有很大关联的。

而刘备的表现则与曹操形成鲜明的对比。刘备处处小心翼翼,一点都没有曹操的豪气与张扬。这是不是说他在故意一味地向曹操示弱呢?也不尽然。在刘备心目中,曹操应该是当世英雄,要不然自己也不会前来投靠。但是他始终没有当面明说曹操是英雄,可见他虽寄人篱下,也不做折节奉承讨好之事,这正是刘备柔中带刚的一面。刘备对于自己的认识,当然不会低到哪儿去。但形势所迫,不得不暂时借助人家的力量,平时必须小心谨慎,收敛锋芒。因此,他选择的是第二种语境:认为自己和曹操才算真英雄,却不想让对方知道自己是英雄,以免招来杀身之祸。与此语境极具关联性的情形是刘备当时仍然势单力薄,羽翼未丰,还不足以与曹操等其他军阀势力相抗衡。所以当曹操直陈英雄的标准后,刘备问“谁能当之?”,曹操以手指备,后自指,回答说:“当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此时,自己一向谨小慎微、极力掩饰的志向,还是被曹操一语道破,刘备当然会吃惊不小,以至于手中的筷子不觉掉到地上,幸喜当时正巧雷声大作,于是从容低身拾起筷子,说了句:“一震之威,乃至于此。”其急中生智,丝毫不亚于曹操当年手执利刃行刺熟睡中的董卓而被董卓察觉后赶紧作俯身献刀状的事情。见此情形,曹操笑曰:“大丈夫亦畏雷乎?”言下之意,他一直视刘备为大丈夫即英雄。刘备的回答“圣人迅雷烈风必变,安得不畏?”虽然没有明辨自己是否称得上英雄,但他清楚地向曹操传达了这样一个信息:雷声居然震掉了我手中的筷子。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曹操刘备二人确实是英雄人物。只是英雄的特征两人却各不相同:曹操胸襟坦荡、豪气干云、个性张扬、自信满满;刘备谨小慎微、韬光养晦、柔中带刚。

四、结 语

其实语境包含由各种因素决定的一系列可能的语境而非单个的语境,从这一系列可能的语境中选择某一具体的语境的决定因素是关联性。何自然对这一理论给出的阐释是,语言交际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意图的活动,它要传递的是说话人的意图。说话人为使听话人懂得自己的意图,总是以明白无误的明示方式表达信息;听话人为了解说话人的意图,必须将信息纳入明白无误的明示推理模式中进行演绎推理。演绎推理的重要依据就是获取信息和语境的最佳关联。从语境关联理论的角度,对电视剧《三国演?义?煮酒论英雄》里面的人物对话进行语言学的话语分析,也可以达到对剧中人物特征进行品评赏析,从而对电视剧本身进行批评赏析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Bussmann Hadumod.Routledge Dictionary of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2] Brown G,Yule G.Discourse Analysi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1983/2000.[3] Dascal M,Weizman E.Contextual exploitation of interpretation clues in text understanding:an integrated model[A].Verschueren J,M Vertuccelli-Papi(eds).The Pragmatic Perspective[C].Amsterdam/Philddelphia: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Amsterdam/Philadelphia,1987.[4] Firth J R.Papers in Linguistics[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57.[5] Hymes D.The ethnography of speaking[A].T Gladwin,W C Sturtevant(eds.).Anthropology and Human Behavior[C].Washington:Anthropology Society of Washington, 1962.[6] Lyons J.Linguistic Semantics:An Introduction[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1995/2000.[7] Verschueren J.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1999/2000.[8] Sperber D,Wilson D.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1986/1995/2001.[9] 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作者简介] 吴学进(1973?),男,湖北监利人,英语硕士,华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学及翻译;符章琼(1974?),女,湖北监利人,英语硕士,中山大学南方学院大学英语教学部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2.三国演义人物赏析 篇二

一、曹操奸的一面

曹操的奸主要表现为:凶狠、狡诈、诡谲。由于《三国演义》中具有尊刘抑曹的倾向, 描写曹操奸诈的地方很多。但塑造的最为典型的还是吕伯奢之死和借王垕人头。

1. 曹操行刺董卓未成才潜逃到吕伯奢家的。

吕伯奢是曹操父亲的结义兄弟, 不图千金之赏和万户侯之封, 冒着杀头的危险毅然收留了前来投宿的曹操。对曹操以宾主之礼相待, 毫无自尊傲幼之态。他嫌杀猪作食还不够热情, 还要亲自去邻村沽取好酒来为曹操压惊。在那个世风日下, 人心浅薄的时代, 这个寻常小民吕伯奢待曹操义重如山, 恩情何深!然而曹操不但不以恩德相报, 反而杀光了他的全家, 甚至连手无缚鸡之力的妇孺也不放过。如果说曹操连杀八人是由于误将磨刀杀猪当作要杀害自己属于误杀;那么, 他杀吕伯奢本人则纯属故意杀人。其杀人情状不仅十分歹毒, 手段也极其狡猾。“行不数步, 忽拔剑复回, 叫伯奢曰:‘此来者何人?’伯奢回头看时, 曹操挥剑砍伯奢于驴下。”可见曹操多么凶残、狡诈。与曹操一起杀人的还有原中牟县县令陈宫。当发现误杀了吕伯奢的家属后, 陈宫悔恨莫及, 曹操则毫无悔意, 又在逃跑中杀害了吕伯奢本人!还说:“宁教我负天下人, 休教天下人负我!”曹操这一系列罪行终于使陈宫识透了他的真面目:“我将谓曹操是好人, 弃官跟他;原来是个狼心之徒!”

2.“借王垕人头”更能表现曹操的诈术之深。

曹操征讨袁术时, 当时十七万曹军围困了寿春城, 长期攻打不下, 日费粮食浩大, 而附近诸郡又遭荒旱, 接济不及;从孙策处借来的十万斛粮食, 也只是杯水车薪, 一个无法解决的矛盾摆在了曹操面前。但曹操毕竟还是曹操, 他又一次逢凶化吉, 轻易地解决了这个矛盾。他先用诈术来让王垕上钩, 然后借王垕的头来平息众怨, 维护自身的威信。曹操这样做当然不只是靠小斛分粮的办法节省了几颗粮食, 他明知这样会带来士兵的怨恨, 但他正需要这种怨恨情绪。因为只要杀了王垕, 把责任往死鬼身上一推, 不明真相的士兵们就会转恨于王垕, 而他这位曹丞相却嬴得了为士兵平愤和关心士兵命运的美名。这样, 士兵们就会对他感恩不尽, 甘心为他去拼命。果然, 第二天对曹操感恩不尽的士兵们不惜牺牲生命冒矢石前进, 很快就攻下了寿春城。可见曹操是多么残忍、诡诈。正是由于曹操奸诈的个性, 使许多文人志士宁死不为他效力, 而最终限制了他成就一代英雄伟业, 只能统一北方而不能统一全国。

二、曹操雄的一面

如曹操除了奸的一面, 也有他雄的一面。不然他也不会在群雄当中取得擒吕布、灭袁术、除袁绍、败刘备和夺荆州等一系列巨大胜利。他能够识人、用人, 有谋略, 是一个很有眼光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曹操二十岁任洛阳北部尉时就执法严明, 不畏豪门权贵。一日, 宦官蹇硕之叔, 提刀夜行犯禁, 他捉住后依法责之。“由是, 内外莫敢犯者, 威名颇震。”后来董卓专权, 满朝公卿一筹莫展, 是他首先发“矫诏”驰扱各道, 招集“义”兵, 讨伐董卓。曹操在用人上, 不计出身贵贱, 职位高低, 唯才是用。第五回写讨董大军在汜水关被华雄连斩数将, 公孙瓒属下马弓手关羽请战, 袁绍大喝曰:“汝欺吾众诸侯无大将耶?量一弓手, 安敢乱言!与我打出。”正是曹操他不仅支持关羽上阵, 而且酾热酒一杯助威。才有关羽温酒斩华雄的精彩故事。

当关羽投降曹操后, 他对关羽十分爱怜, 想方设法要留住他。当知道这己是不可能时, 心中虽然不快, 但还是要做出个样子来, 赞叹关羽是“事主不忘其本, 乃天下义士也”。下令各关隘放关羽通行。特别是, 在关羽过五关斩六将后, 他仍不改原旨。这是因为他知道尽管失去一个关羽, 但却会嬴来更多的人对他的忠心。而赐马赐袍的恩德, 果真使关羽铭记在心, 到了华容道上, 到底赚回了一个性命。其实他何尝只怜惜一个关羽!他手下的大将典韦死了, 他亲自去哭奠, 并对手下将领说:“吾折长子, 爱侄, 俱无深痛, 独号泣典韦也。”这是哭着死人, 给活人看。一次兵败, 退至襄城、淯水, 忽然, 他在马上放声大哭, 使人大吃一惊。原来, 他想起了失去的大将典韦。这自然是触景生情。在祭祀中, 他连战死的典韦的坐骑也祭了。由此可见, 曹操手下之所以兵多将广, 不是没有原因的。

曹操也是很有谋略的。在官渡之战中, 他获得大胜。但从敌方图书中捡出许都及军中诸人战前私通袁绍的书信一封。按照曹操的本性, 是不会轻易饶过那些人的, 然而却不, 他竟认为那时袁绍强盛, 连他自己都难自保, 何况别人呢?于是把书信尽行烧毁, 既住不究。这一手可以看出他还有一个政治家的气度。正是由于曹操的这种雄才大略才使他能够在乱世纷争中成为当时最强大的军事集团领袖。

3.三国演义人物赏析 篇三

一、曹操奸的一面

曹操的奸主要表现为:凶狠、狡诈、诡谲。由于《三国演义》中具有尊刘抑曹的倾向,描写曹操奸诈的地方很多。但塑造的最为典型的还是吕伯奢之死和借王垕人头。

1.曹操行刺董卓未成才潜逃到吕伯奢家的。吕伯奢是曹操父亲的结义兄弟,不图千金之赏和万户侯之封,冒着杀头的危险毅然收留了前来投宿的曹操。对曹操以宾主之礼相待,毫无自尊傲幼之态。他嫌杀猪作食还不够热情,还要亲自去邻村沽取好酒来为曹操压惊。在那个世风日下,人心浅薄的时代,这个寻常小民吕伯奢待曹操义重如山,恩情何深!然而曹操不但不以恩德相报,反而杀光了他的全家,甚至连手无缚鸡之力的妇孺也不放过。如果说曹操连杀八人是由于误将磨刀杀猪当作要杀害自己属于误杀;那么,他杀吕伯奢本人则纯属故意杀人。其杀人情状不仅十分歹毒,手段也极其狡猾。“行不数步,忽拔剑复回,叫伯奢曰:‘此来者何人?伯奢回头看时,曹操挥剑砍伯奢于驴下。”可见曹操多么凶残、狡诈。与曹操一起杀人的还有原中牟县县令陈宫。当发现误杀了吕伯奢的家属后,陈宫悔恨莫及,曹操则毫无悔意,又在逃跑中杀害了吕伯奢本人!还说:“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曹操这一系列罪行终于使陈宫识透了他的真面目:“我将谓曹操是好人,弃官跟他;原来是个狼心之徒!”

2.“借王垕人头”更能表现曹操的诈术之深。曹操征讨袁术时,当时十七万曹军围困了寿春城,长期攻打不下,日费粮食浩大,而附近诸郡又遭荒旱,接济不及;从孙策处借来的十万斛粮食,也只是杯水车薪,一个无法解决的矛盾摆在了曹操面前。但曹操毕竟还是曹操,他又一次逢凶化吉,轻易地解决了这个矛盾。他先用诈术来让王垕上钩,然后借王垕的头来平息众怨,维护自身的威信。曹操这样做当然不只是靠小斛分粮的办法节省了几颗粮食,他明知这样会带来士兵的怨恨,但他正需要这种怨恨情绪。因为只要杀了王垕,把责任往死鬼身上一推,不明真相的士兵们就会转恨于王垕,而他这位曹丞相却嬴得了为士兵平愤和关心士兵命运的美名。这样,士兵们就会对他感恩不尽,甘心为他去拼命。果然,第二天对曹操感恩不尽的士兵们不惜牺牲生命冒矢石前进,很快就攻下了寿春城。可见曹操是多么残忍、诡诈。正是由于曹操奸诈的个性,使许多文人志士宁死不为他效力,而最终限制了他成就一代英雄伟业,只能统一北方而不能统一全国。

二、曹操雄的一面

如曹操除了奸的一面,也有他雄的一面。不然他也不会在群雄当中取得擒吕布、灭袁术、除袁绍、败刘备和夺荆州等一系列巨大胜利。他能够识人、用人,有谋略,是一个很有眼光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曹操二十岁任洛阳北部尉时就执法严明,不畏豪门权贵。一日,宦官蹇硕之叔,提刀夜行犯禁,他捉住后依法责之。“由是,内外莫敢犯者,威名颇震。”后来董卓专权,满朝公卿一筹莫展,是他首先发“矫诏”驰扱各道,招集“义”兵,讨伐董卓。曹操在用人上,不计出身贵贱,职位高低,唯才是用。第五回写讨董大军在汜水关被华雄连斩数将,公孙瓒属下马弓手关羽请战,袁绍大喝曰:“汝欺吾众诸侯无大将耶?量一弓手,安敢乱言!与我打出。”正是曹操他不仅支持关羽上阵,而且酾热酒一杯助威。才有关羽温酒斩华雄的精彩故事。

当关羽投降曹操后,他对关羽十分爱怜,想方设法要留住他。当知道这己是不可能时,心中虽然不快,但还是要做出个样子来,赞叹关羽是“事主不忘其本,乃天下义士也”。下令各关隘放关羽通行。特别是,在关羽过五关斩六将后,他仍不改原旨。这是因为他知道尽管失去一个关羽,但却会嬴来更多的人对他的忠心。而赐马赐袍的恩德,果真使关羽铭记在心,到了华容道上,到底赚回了一个性命。其实他何尝只怜惜一个关羽!他手下的大将典韦死了,他亲自去哭奠,并对手下将领说:“吾折长子,爱侄,俱无深痛,独号泣典韦也。”这是哭着死人,给活人看。一次兵败,退至襄城、淯水,忽然,他在马上放声大哭,使人大吃一惊。原来,他想起了失去的大将典韦。这自然是触景生情。在祭祀中,他连战死的典韦的坐骑也祭了。由此可见,曹操手下之所以兵多将广,不是没有原因的。

曹操也是很有谋略的。在官渡之战中,他获得大胜。但从敌方图书中捡出许都及军中诸人战前私通袁绍的书信一封。按照曹操的本性,是不会轻易饶过那些人的,然而却不,他竟认为那时袁绍强盛,连他自己都难自保,何况别人呢?于是把书信尽行烧毁,既住不究。这一手可以看出他还有一个政治家的气度。正是由于曹操的这种雄才大略才使他能够在乱世纷争中成为当时最强大的军事集团领袖。

《三国演义》中对曹操的评价贬重于褒,因此,许多人认为曹操是奸臣,只看到了他奸的一面,而忽略了他雄的一面,这是错误的。曹操的奸与雄是相统一的,舍去哪一方面都不是奸雄曹操的形象。

4.三国演义人物的字 篇四

太史慈(字子义)毛 玠(字孝先)公孙度(字升济)公孙瓒(字伯圭)文 钦(字仲若)文 聘(字仲业)尹 奉(字次曾)邓 艾(字土载)邓 芝(字伯苗)邓止飏(字玄茂)孔 伷(字公绪)孔 昱(字世元)孔 融(字文举)母丘甸(字子邦)母丘俭(字仲恭)甘 宁(字兴霸)左 慈(字元放)卢 植(字子干)申 耽(字义举)田 丰(字元皓)田 畴(字子泰)田 豫(字国让)史 涣(字公刘)乐 进(字文谦)冯习(字休元)司马师(字子元)司马防(字建公)司马炎(字安世)司马昭(字子尚)司马儁(字元异)司马朗(字伯达)司马望(字子初)司马徽(字德操)司马懿(字仲达)边 让(字文礼)吉 穆(字思然)吉 邈(字文然)毕 轨(字昭先)吕 布(字奉先)吕 范(字子衡)吕 凯(字季平)吕 岱(字定公)吕 虔(字子恪)吕 据(字世议)吕 蒙(字子明)朱 隽(字公伟)朱 然(字义封)伍 孚(字德瑜)伍 琼(字德瑜)任 峻(字伯达)华 陀(字元化)华 歆(字子鱼)华 核(字永先)伊 籍(字机伯)向 朗(字巨达)全 琮(字子璜)刘 巴(字子初)刘 永(字公寿)刘 协(字伯和)刘 先(字始宗)刘 邠(字令元)刘 劭(字孔才)刘 表(字景升)刘 岱(字公山)刘 备(字玄德)刘 放(字子弃)刘 宠(字祖荣)刘 勋(字子台)刘 晔(字子扬)刘 陶(字子奇)刘 理(字奉孝)刘 焉(字君郎)刘 琰(字威硕)刘 禅(字公嗣)刘 虞(字伯安)刘 廙(字恭嗣)刘 璋(字季玉)刘 繇(字正礼)刘 瑢(字文衡)刘 馥(字元颖)羊 祜(字叔子)关 羽(字云长)许 允(字土宗)许 攸(字子远)许 劭(字子将)许 靖(字文休)许 褚(字仲康)许 慈(字仁笃)孙 礼(字德达)孙 匡(字季佐)孙 权(字仲谋)孙 休(字子烈)孙 观(字仲台)孙 坚(字文台)孙 和(字子孝)孙 河(字伯海)孙 亮(字子明)孙 桓(字叔武)孙 峻(字子远)孙 资(字彦龙)孙 乾(字公祜)孙 皓(字亢宗)孙 皎(字叔明)孙 翊(字叔弼)孙 綝(字子通)孙 策(字伯符)孙 登(字子高)孙 瑜(字仲异)刘 静(字幼台)孙 韶(字公礼)邯郸淳(字子叔)严 畯(字曼才)社 预(字元凯)社 袭(字子绪)杜 琼(字伯瑜)杜 微(字国辅)杨 仪(字威公)唐 阜(字义山)杨 修(字德祖)杨 洪(字季休)杨 彪(字文先)杨 暨(字休先)李 严(字正方)李 典(字曼成)李 胜(字公昭)李 恢(字德昂)孝 通(字文达)李 福(字孙德)李 撰(字钦仲)吾 粲(字孔休)邴 原(字根矩)来 敏(字敬达)步 骘(字子山)吴 质(字季重)岑 晊(字公孝)何 进(字遂高)何 宗(字彦英)何 晏(字平叔)何 曾(字颖老)何 颙(字伯求)

应 劭(字仲远)辛 毗(字佐治)辛 敞(字泰雍)宋 忠(字仲子)张 飞(字翼德)张 辽(字文选)张 休(字叔嗣)张 华(字茂先)张 纮(字子纲)张 茂(字彦林)张 松(字永年)张 郃(字隽乂)张 承(字仲嗣)张 南(字文进)张 昭(字子布)张 津(字子云)张 特(字子产)张 悌(字巨先)张 既(字德容)张 鲁(字公祺)张 温(字惠恕)张 缉(字敬仲)张 裔(字君嗣)张 嶷(字伯歧)张 邈(字孟卓)张 翼(字伯恭)陆 纡(字叔盘)陆 抗(字幼节)陆 凯(字敬风)陆 逊(字伯言)陆 骏(字季才)陆 康(字季宁)陆 绩(字公纪)陈 武(字子烈)陈 宫(字公台)陈 泰(字玄伯)陈 矫(字季弼)陈 琳(字孔璋)陈 翔(字仲麟)陈 登(字元龙)陈 骞(字休渊)陈 群(字长文)陈 震(字孝起)邵 悌(字元伯)苑 康(字仲真)范 滂(字孟溥)和 洽(字阳土)金 尚(字元休)金 袆(字德伟)金 旋(字元机)周 奂(字文明)周 昕(字大明)周 毖(字仲远)周 泰(字幼平)周 鲂(字子鱼)周 瑜(字公瑾)周 群(字仲直)庞 统(字土元)庞 德(字令明)庞德公(字山民)郑 泰(字公业)郑 袤(字林叔)法 正(字孝直)宗 预(字德艳)审 配(字正南)孟 达(字子度)孟 光(字孝裕)孟 宗(字恭武)孟 建(字公威)赵 云(字子龙)赵 歧(字邠卿)赵 昂(字伟章)赵 咨(字德度)荀 攸(字公达)荀 恽(字长倩)荀 彧(字文若)荀 爽(字慈明)荀 勖(字公曾)荀 谌(字友若)荀 顗(字景倩)胡 奋(字玄威)胡 质(字文德)胡 济(字伟度)胡 烈(字玄武)胡 渊(字世元)胡 邈(字敬才)种 会(字士季)钟 毓(字稚叔)钟 繇(字元常)种 劭(字申甫)钟 拂(字颖伯)皇甫嵩(字义真)郗 虑(字鸿豫)郤 正(字令先)姜 叙(字伯奕)姜 维(字伯约)娄 圭(字子伯)祖 茂(字大荣)祢 衡(字正平)费 观(字宾伯)费 祎(字文伟)骆 统(字公绪)秦 宓(字子敕)秦 朗(字元明)袁 术(字公路)袁 尚(字显甫)袁 绍(字本初)袁 逢(字周扬)袁 隗(字次阳)袁 遗(字伯业)袁 熙(字显奕)袁 谭(字显思)耿 纪(字季行)桓 阶(字伯绪)桓 范(字元则)桥 玄(字公祖)贾 充(字公闾)贾 诩(字文和)贾 逵(字梁道)夏侯玄(字大初)夏侯尚(字伯仁)夏侯和(字义权)夏侯威(字季权)夏侯敦(字元让)夏侯渊(字妙才)夏侯惠(字稚权)夏侯琳(字子林)夏侯霸(字仲权)顾 雍(字元叹)徐 晃(字公明)徐 盛(字文向)徐 庶(字元直)徐 璆(字孟玉)脂习(字元升)留 赞(字正明)凌 统(字公绩)高 干(字元才)高 柔(字文惠)郭攸之(字演长)郭 奕(字伯益)郭 恩(字义博)郭 淮(字伯济)郭 嘉(字奉孝)诸葛诞(字公休)诸葛亮(字孔明)诸葛恪(字元逊)诸葛珪(字子贡)诸葛原(字景春)诸葛靓(字仲思)诸葛瑾(字子瑜)诸葛瞻(字思远)陶 谦(字恭祖)黄 权(字公衡)黄 忠(字汉升)黄 盖(字公覆)曹 仁(字子孝)曹 丕(字子桓)曹 休(字文烈)曹 宇(字彭祖)曹 芳(字兰卿)曹 奂(字景明)曹 纯(字子和)曹 昂(字子修)曹 洪(字子廉)曹 真(字子丹)曹 爽(字昭伯)曹 植(字子建)曹 嵩(字巨高)曹 髦(字彦士)曹 睿(字元仲)曹 彰(字子文)曹 操(字孟德)眭 固(字白兔)崔 琰(字季珪)淳于琼(字仲简)彭 羕(字永年)

董 允(字休昭)董 卓(字仲颖)董 和(字幼宰)董 昭(字公仁)董 袭(字元代)董 厥(字龚袭)蒋 干(字子翼)蒋 钦(字公奕)蒋 济(字子通)蒋 琬(字公琰)韩 当(字义公)韩 珩(字子佩)韩 浩(字元嗣)韩 遂(字文约)韩 嵩(字德高)韩 暨(字公至)韩 馥(字文节)程 秉(字德枢)程 昱(字仲德)程 普(字德谋)程 畿(字季然)傅 干(字彦材)傅 巽(字公悌)傅 嘏(字兰石)鲁 肃(字子敬)蒯 良(字子柔)蒯 越(字异度)楼 玄(字承先)虞 翻(字仲翔)路 粹(字文蔚)简 雍(字宪和)满 宠(字伯宁)蔡 邕(字伯喈)蔡 琰(字文姬)臧 霸(字宣高)裴 秀(字季彦)管 宁(字幼安)

谯 周(字允南)

潘 璋(字文圭)

霍 峻(字仲邈)

5.三国演义人物对比解读 篇五

内容提要:对比是对立统一的辩证法在艺术创作中的具体运用,它是一种具有独特审美价值的艺术技巧。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把对比手法运用得非常得当。这种手法的运用,大大增加了小说的可读性。小说中许许多多的人物正是通过对比,更好地表现出本身性格的丰富性和复杂性。纵观全书,人物之间的对比首先表现在不同人物之间的对比上。比如聚兵起事之前曹操与何进、王允等人的对比,作为军事统帅的曹操与袁绍、周瑜等人在作战之中的对比,关羽和吕布的对比等,作者就是这样有意地写不同人物对待同样的一件事,不同的态度与做法,从而展现出人物之间迥异的个性特征。其次对比还表现在人物自身的对比上。总之,在《三国演义》中,作者在写人物方面,运用了大量的对比手法,这种手法的成功运用,为《三国演义》这部作品增添了摄人心魄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三国演义》 对比 不同人物 人物自身

对比是作者有意地把相互对立的事物合乎逻辑地联系在一起,加以对照,以突出对立双方最本质的特征,使作品的形象更鲜明、更突出,使作品的主题思想更深刻,给人以强烈感受的一种创作手法。对比是对立统一的辩证法在艺术创作中的具体运用,它是具有独特审美价值的艺术技巧。在小说的创作中,对比手法常常被广泛使用。明末清初著名的小说家罗贯中所写的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三国演义》中,作者在写人物方面,运用了大量的对比手法,这种手法的成功运用,为《三国演义》这部作品增添了摄人心魄的艺术魅力。小说中的人物如白脸的曹操,红脸的关公,羽扇纶巾的诸葛亮,年轻气盛的周瑜,乐不思蜀的阿斗,优柔寡断的袁绍,老谋深算的司马懿等无不形象丰满、栩栩如生。可以说,作者在塑造这些人物时,对对比手法的运用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这主要表现在:

一 不同人物之间的对比

运用对比手法将两种人放在一起做一个深入的比较,优与劣、好与坏、美与丑自然会更加鲜明突出。在《三国演义》中,不同人物之间的对比俯拾可得。对待同样的一件事,作者有意地描写不同人物不同的态度与做法,从而展现出人物之间迥异的个性特征。如

(一)聚兵起事之前曹操与何进、王允等人的对比

东汉末年,汉灵帝病死,何皇后的哥哥何进拥太子辩即皇帝位,阉臣十常侍作乱,且与何进不和,对待怎样杀死十常侍,该不该当机立断,该不该引外兵入京,何进和曹操的态度截然相反。何进没有主见,听从袁绍建议:发檄文到各镇,招四方英雄之士,勒兵来京,尽诛阉竖。对于这一举动,典军校尉曹操向何进提出自己的见解:若欲治罪,当除元恶,但付一狱吏足矣,何必纷纷招外兵乎?欲尽诛之,事必宣露。吾料其必败也。对待曹操的正确建议,何进怒斥曹操怀有私心。从结果来看:十常侍得知此消息,设计杀死了何进,外兵虽杀死十常侍,但常有不臣之心的董卓名正言顺地进了京,最后派人杀了少帝辩、何太后、唐妃等人,拥陈留王协做了汉献帝。如果开始时,何进仰仗着皇威,和他手中掌握的重兵,行权立断,杀死十常侍,正如曹操所说简直“易如反掌”。但何进却采用了错误的举动,导致了董卓专权的可悲后果。无怪乎何太后死前大骂何进无谋,引贼入京,导致了少帝被杀之祸。作者正是从曹操和何进如何杀死十常侍截然不同的态度对比中,让读者领悟到曹操的机智与谋划远胜何进一筹。

面对董卓欺主弄权,社稷旦夕难保的局面,开始时,司徒王允与朝廷众官背地里皆哭,只有曹操一人抚掌大笑。曹操笑是觉得“哭能哭死董卓否?”再如正向曹操所说“ 吾非笑别事,笑众位无一计杀董卓耳。操虽不才,愿即断董卓头,悬之都门,以谢天下。”面对如狼似虎的董卓,曹操早就下定除去他的计划。他对王允所说的话证明了这一切:“近日屈身以事卓者,实欲乘间图之耳。今卓颇信操,操因得时尽卓。闻司徒有七星宝刀一口,愿借与操入相府刺杀之,虽死不恨。”作者用“哭”“笑”这一对反义词,较好把曹操和王允等人进行对比:哭反映了王允等人束手无策,无计可施;笑则道出了曹操是早有谋划,成竹在胸。

此时曹操的官职很小,他还没有聚兵起事,但他的胆识与远见与王公大臣比较起来,毫不逊色,甚至可以说远胜一筹。

(二)作为军事统帅的曹操与袁绍、周瑜等人在作战之中的对比

聚兵起事后,曹操率领曹军,和袁绍,孙刘联军等进行作战,在描写战斗的过程中,作者把对比特色表现得也很明显,其中有交战双方主帅对于谋士态度的对比,主帅对战机的把握机会的对比等。

《三国演义》第三十回中描写的是官渡之战,这次对阵的双方是袁绍和曹操的军队,袁绍当时拥有北方的冀州、青州、幽州、并州等大片土地,又有丰足的粮草,共调动了七十万军队进攻许昌,曹操仅以七万军队在官渡迎敌。双方的情况正如沮授对袁绍所说:“我军虽众,而勇猛不及彼军;彼军虽精,而粮草不如我军。彼军无粮,利在急战,我军有粮,宜且缓守。若能旷以日月,则彼军不战自败。”荀攸也对曹操说:“绍军虽多,不足惧也。我军俱精锐之士,无不一以当十。但利在急战。若迁延日月,粮草不敷,事可忧。”从上面的内容,不难看出,双方军队人数有十倍之差。同样,在这场战争中,粮草的问题是双方谋士向主帅建议应该非常重视的问题。但袁绍和曹操对粮草重视的程度是不同的。对于沮授的正确分析,袁绍不但不听,反而把沮授囚禁起来。谋士审配深知屯粮之所乌巢的重要性,建议袁绍派重兵把守,结果袁绍只派了性刚好酒的淳于琼去守乌巢。曹操深知曹军的粮草缺乏,当得知袁绍军中大将韩猛为袁军运粮时,曹操听取谋士荀攸的建议,派将军徐晃来截行韩猛,曹军第一次放火焚烧了袁军的粮车。不仅如此,袁绍不听许攸趁许昌空虚,应该趁机攻打许昌,以及趁曹军粮草空虚,同时攻打曹军,这样两路夹击,可大败曹军的建议。还怀疑许攸是奸细,想杀了许攸。许攸一气之下投奔曹操,许攸建议曹操选精兵诈称是袁将蒋奇领兵到乌巢护粮,乘机烧了袁军的粮草辎重,曹操果断采用许攸的建议,派于禁领五千精兵,在夜间放火第二次烧了袁军的粮草重地乌巢,那时,袁绍派去的淳于越正醉卧帐中。从以上对比中不难看出,袁绍重视粮草的程度远远逊于曹操,所派的将领不是得力干将,完成不了保护乌巢粮草的使命。对于谋士的正确主张,袁绍善于主观用事,不能够正确的加以分析,采纳,结果错失作战得胜的良机。而曹操却截然不同,凡是有利于作战的建议,他都敢于肯定,积极采纳,并果断采取军事行动。他两次派上将烧掉了袁军赖以维持的军粮。使失去粮草根基的袁军人心涣散,毫无斗志。曹军乘胜追击,袁军大败,死伤无数,元气大伤。曹军取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这次胜利,曹军士气空前高涨,这也为曹操实现统一北方的伟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赤壁之战交战的双方是曹军和孙刘联军,当时曹军人数马步水军八十三万,诈称一百万,人数众多,水陆并进,浩浩荡荡,东西寨栅联络三百余里。孙刘联军加在一起不足八万人,力量薄弱。但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惯水战。东吴军队长期在水上操练,擅长水上作战。周瑜和诸葛亮两人不约而同地制定了对付曹军的火攻计,为了火攻计的实施,周瑜精细谨慎,毫不懈怠。他使用苦肉计痛打黄盖,阚泽到曹操处献黄盖打算“投降”曹操的密书,曹操相信黄盖真的投降了自己,欢喜不已。庞统授连环计,让曹操用铁链将他的战船连结在一起,习惯陆地作战的曹军在战船上练习水战好平稳。曹操采纳了庞统的建议,命令士卒连夜打造连环大钉,锁住船只。为了火攻的计划得以实现,诸葛亮在“七星台”上做法,借来三日三夜东南大风。但决战之前的曹操呢,置酒设乐于大船之上,大会诸侯。曹操还慷慨陈词:今吾有百万雄师,更赖诸公用命,何患不成功耶!收复江南之后,天下无事,与诸公共享富贵,以乐太平。酒兴时与诸侯作歌、和歌。当程昱说:船皆连锁,故是平稳;但彼若火攻,难以回避。不可不防。曹操笑程昱说,凡用火攻,必借风力。方今

隆冬之际,但有西风北风,安有东风南风耶?曹操不知自己危在旦夕,轻敌麻痹,盲目骄傲之态显露无遗。最后结果,黄盖的二十只火船,撞入水寨,曹寨中船只一时尽着,又被铁环锁住,无处逃避,三江面上,火逐风飞,一派通红,漫天彻底。曹军损失惨重,着枪中箭,火焚水溺者,不计其数。曹操狼狈逃窜,只带二十七骑从华容道脱险。(还是关羽手下留情)孙刘联军大获全胜,刘备不再被曹军所逼,孙权的地位也更加稳固。同时,这次战争对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是两个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争,在这两次战争中,作者就是这样运用对比的手法,把作战双方统帅对战事的分析、战术的运用、时机的把握等表现得活灵活现。读者有时即使还没有写读到出战争的最后结果,就已经从主帅对战争进程掌控的对比中,自然而然地得出谁胜谁负的结论,并且了解到为什么胜和为什么败的原因。

(三)关羽和吕布的对比

关羽和吕布,都是当时武艺超群之人,作者并没有把这两个人放在一场具体的作战场面中加以刻画,但读过《三国演义》的人,无不知道关羽是个忠义的典范,而吕布则是不忠不义之徒。他们两个,一个却被人敬若神明,一个为后人所唾弃。后人对他们有完全不同的看法,究其原因,是作者在他二人身上较好的运用对比手法,阐释了不同的人对于忠义不同的态度。

所谓忠义,就是讲究信义,不忘故主,有恩报效。关羽用自己的言与行,为人们树立了忠义的丰碑。第二十五回中,关公被困屯土山,经张辽的一番规劝后,凭着对刘备的一片忠心,委曲求全,约法三章“一者,吾与皇叔设誓,共扶汉室,吾今只降汉帝,不降曹操;二者,二嫂处请给皇叔俸禄养赡,一应上下人等,皆不许到门;三者,但知刘皇叔去向,不管千里万里,便当辞去:三者缺一,断不肯降。” 当曹操答应这三件事以后,关羽又说:“虽然如此,暂请丞相退军,容我入城见二嫂,告知其事,然后投降。”在得到甘糜二夫人的允许下,关公才暂时委屈于曹操之处。曹操班师还许昌时关羽亲自护送二位皇嫂。于路安歇馆驿,操欲乱其君臣之礼,使关公与二嫂共处一室。关公乃秉烛立于户外,自夜达旦,毫无倦色。曹操:小宴三日,大宴五日;又送美女十人,使侍关公。关公尽送入内门,令伏侍二嫂操见关公所穿绿锦战袍已旧,即度其身品,取异锦作战袍一领相赠。关公受之,穿于衣底,上仍用旧袍罩之。这样穿的原因是 “非旧袍乃刘皇叔所赐,某穿之如见兄面,不敢以丞相之新赐而忘兄长之旧赐,故穿于上。”当曹操把吕布所骑赤兔马赠给关羽时,关羽高兴地说:“吾知此马日行千里,今幸得之,若知兄长下落,可一日而见面矣。”后来,关羽得知刘备的下落,挂印封金,过五关斩六将,不顾自己的性命,不惜千辛万苦,保卫着两位嫂嫂,去与刘备会和,关羽的忠心,令曹操折服,令世人景仰。

云长同样是个义重如山之人,这表现在书中第五十回中,关羽在华容道与曹操狭路相逢,因感念曹操昔日善待自己的许多恩义,又见曹军惶惶,皆欲垂泪,一发心中不忍。关羽在立下军令状的情况下,下令众军:“四散摆开”,放了身陷绝境的曹操。罗贯中高度评价关羽“拼将一死酬知己,致令千秋仰义名”。

但是,吕布呢,论武功,吕布可谓胜出关羽许多,曾经的三英战吕布竟然没有能够将吕布拿下。可见吕布的武功超群,高出关羽一大截。可是吕布为后人所不齿。吕布纯粹是一个唯利是图的世俗小人。他厚颜无耻、见利忘义,先是为了一匹千里马、黄金一千两、明珠数十颗、玉带一条、杀掉了自己的义父丁原。在他杀丁原前,正在秉烛观书的丁原问:“吾儿来有何事故?”吕布答道:“吾堂堂丈夫,安肯为汝子乎?”他提着义父丁原的首级来投奔了董卓。并叩拜董卓说:“公若不弃,布请拜为义父”就这样,他又成了董卓的干儿子。后来,又为了争夺一个美女貂蝉,投奔了王允,亲手杀了对自己有知遇之恩的义父董卓。吕布他不恪守忠义的行径,使他为人所鄙弃,为世人所痛恨,最终虽然空有一身的本领,却四面树敌,众叛亲离。吕布的坏名声,使他难以施展自己的才华,最后却落了个无家可归的结局,谁都不肯收留他,就连广揽天下人才为己用的曹操都不用。

作者就是这样让读者用心地把关羽和吕布进行比较,从比较中,让作者领悟到,关羽无论身处怎样的环境,对刘备的忠心从未改变过,不仅如此,对身处敌对阵营、对自己有恩的曹操,也竭尽了自己的义气。而吕布则把“利”字放在首位,丁原、董卓对他有利时,他称他们义父,一旦他认为“义父们”阻碍了他自身的发展和利益,他便翻脸不认人,并痛下杀手,除“义父们”为后快。吕布无视忠义,被人鄙视,张飞一见到吕布就来气,多次骂他为“三姓家奴”。袁术骂吕布为背主家奴。

在《三国演义》中,不同人物之间的对比,绝不仅限于以上几组,可以说这样的对比随处可见,如刘备与曹操的对比:操以急,备以宽;操以暴,备以仁;操以谲,备以忠。关羽水淹曹操七军,主帅于禁与先锋庞德双双被俘,面对死亡时,二人的对比:庞德立而不跪,引颈受刑;于禁拜伏于地,乞哀请命…… 读者正是从对不同人物之间的分析、比较中,窥探不同人物的内心世界,领略不同人物不同的精神风貌。

二 人物自身的对比

一个人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和自身所遇到的一些事故,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态度或对某个问题的态度不可能一成不变,只是有的人变化不明显,有的人却变化很大。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写人物自身的对比同样让人赞叹不已。

如孟获对诸葛亮态度的变化明显,可以说前后简直判若两人。孟获当时是蛮王,在南蛮享有极高的威望。建兴三年,他大起蛮兵十万,侵犯蜀地边境,诸葛亮亲自率领蜀军来

平定叛乱。孟获第一次观望蜀军时,回顾左右蛮将说“人每说诸葛亮善能用兵;今观此阵,旌旗杂乱,队伍交错;刀枪器械,无一可能胜吾者:始知前日之言谬也。早知如此,吾反多时矣。谁敢去擒蜀将:以振军威?”此时的孟获雄心勃勃,傲然不可一世。根本没把诸葛亮放在眼里。被魏延生擒后,孟获反驳诸葛亮 “先帝待汝不薄,汝何敢背反?”时说:“吾世居此处,汝等无礼,侵我土地:何为反耶?”孔明曰:“吾今擒汝,汝心服否?”获曰:“山僻路狭,误遭汝手,如何肯服!”诸葛亮第一次放了孟获。孟获第二次、第五次都是被受到诸葛亮恩惠的蛮人绑着交到诸葛亮面前,他不服诸葛亮,理由是他被擒不是诸葛亮的本领,乃是他手下之人或者洞中之人自相残害,当然不肯服!诸葛亮第二次、第五次放了孟获。孟获第三次被捉时说:“丞相若肯放吾兄弟回去,收拾家下亲丁,和丞相大战一场。那时擒得,方才死心塌地而降。”后来被放的孟获见到车上端坐的孔明,大怒,回顾左右曰:“吾遭此人诡计!受辱三次;今幸得这里相遇。汝等奋力前去,连人带车砍为粉碎!”结果孟获掉入陷坑被魏延,引数百军来,用索缚定,第四次押到诸葛亮面前,孟获对诸葛亮说:“吾今误中诡计,死不瞑目!”孔明叱武士推出斩之。获全无惧色,回顾孔明曰:“若敢再放吾回去,必然报四番之恨!”孔明大笑,令左右去其缚,问曰:“吾今四次以礼相待,汝尚然不服,何也?”获曰:“吾虽是化外之人,不似丞相专施诡计,吾如何肯服?”孔明第四次放了孟获。第六次,孟获诈降,被诸葛亮再孟获洞中捉住。孔明问孟获曰:“汝原说在汝家擒住,方始心服;今日如何?”孟获说:“此是我等自来送死,非汝之能也。吾心未服。”诸葛亮第六次放了孟获。第七次,孟获利用乌戈国的藤甲兵再一次与蜀军抗衡,诸葛亮用计大破藤甲兵。捉到了孟获。孔明让人对孟获曰:“丞相面羞,不欲与公相见。特令我来放公回去,再招人马来决胜负。公今可速去。”此时的孟获流下眼泪,终于被诸葛亮所感动,坦言道:“七擒七纵,自古未尝有也。吾虽化外之人,颇知礼义,直如此无羞耻乎?”遂同兄弟妻子宗党人等,皆匍匐跪于帐下,肉袒谢罪说:“丞相天威,南人不复反矣!”孔明问:“公今服乎?”孟获感激涕零地说:“某子子孙孙皆感覆载生成之恩,安得不服!”

在诸葛亮对孟获恩惠态度的感召下,深受蛮人爱戴的孟获,从前六次态度傲慢,不服诸葛亮,到最后心服口服,这个过程比较曲折。而从孟获前六次与第七次对诸葛亮的态度对比中,读者同样不难领悟到诸葛亮平定南蛮的良苦用心,从那时起,孟获统领的蛮军,臣服于蜀国,蜀国南部边境安全类,远离了战争的威胁。

一个人自身的对比在其他人身上也有展现:如曹操的父亲曹嵩、弟弟曹德被陶谦手下人所杀,曹操大怒,为雪父仇,出兵攻打陶谦,并下令曹军,但得城池,城中百姓,尽行杀戮。曹军所到之处,血流成河。曹操的暴行令人发指。但在官渡之战中,为了取得民心,曹操命令“全军将士,上至统帅,下至马夫,行军训练,不准践踏庄稼,不准打骂

百姓,不准调戏女子,不准侵犯民利,违令者斩首。”从此,部队行军训练十分谨慎,遇有麦场,骑兵下马,扶麦而行。曹操的做法使百姓交口称赞。还有魏延在诸葛亮活着的时候对蜀国尽心竭力,诸葛亮一死就带兵造反。同一个于禁,先前是足智多谋,英勇无畏,后来却贪生怕死,失节投降这样的对比不一而足。

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人的主观会发生这样那样的变化,从以上对比中,读者可以领悟到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态度发生根本变化的原因,可以领悟到一个人个性特征中的不同方面。

总之,《三国演义》中,作者把对比手法运用得非常得当,这种手法的运用,大大增加小说的可读性和深度。小说中许许多多的人物正是通过对比,更好地表现出本身性格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同时通过对比,读者能够从多方位、多角度、更加全面的来看待小说中的人物,对小说中的人物作出比较客观公正地评价,进而从内心深处体会小说中的人物带给自身的审美享受。再有,对比的运用对突出文章的中心,能够让读者更好更快地掌握住小说意蕴之所在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参考文献 罗贯中 《三国演义》(时代文艺出版社 1996年 5月)2 周汝昌 《明清小说》(中央电大出版社 2010年 1月)

读书的好处

1、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4、我所学到的任何有价值的知识都是由自学中得来的。——达尔文

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6、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7、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8、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10、一日无书,百事荒废。——陈寿

11、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12、一日不读口生,一日不写手生。

13、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高尔基

14、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15、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歌德

16、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笛卡儿

17、学习永远不晚。——高尔基

18、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志而好学,如炳烛之光。——刘向

19、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6.三国演义中人物故事 篇六

东汉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20xx年),蜀将关羽失守荆州,退守麦城,在此演出了一场千古悲剧。麦城因此闻名中外。麦城现留有残垣断壁。南北长600米,宽100米,高30米,似一座小山,横卧在沮水河畔。

公元220xx年10月,南阳百姓因不堪剥削暴动,宛守将侯音乘机叛乱,致函关羽求助;关羽反应迟钝,侯音为曹仁所擒杀。

220xx年7月,关羽受刘备取汉中胜利鼓舞,北上取襄樊;曹操以于禁为将,督7军救曹仁,同时命徐晃率军进驻宛城。8月,山洪爆发,淹于禁等7军,关羽乘机攻击,庞德不降被杀,于禁投降;曹仁沉白马坚守樊城。关羽以偏将攻襄阳,自己亲自攻打樊城,并于樊城北布下阵地,以防北方曹军援兵;同时派人向附近郡县策反,荆州刺史胡修、南乡太守傅方投降,许昌以南部分官吏也暗中策应关羽;陆浑人孙狼聚众暴动,响应关羽,邺城魏讽乘机企图发动政变;即所谓“威镇华夏”。

曹操听取司马懿、蒋济等人意见,与孙权结盟,同时命徐晃率军救曹仁,并命名将张辽火速援曹仁。孙权故意派陆逊代吕蒙,关羽大意,遂抽走荆州部分守军;闰十月,孙权令吕蒙为大督,率军袭取江陵,孙皎后继,另派右护军蒋钦督水军进入沔水(汉水),防关羽顺流而下。吕蒙至寻阳(今湖北黄梅西南),将战舰伪装成商船,兵士扮为商人,昼夜兼程。

至公安,迫蜀守将傅士仁归降,继用傅士仁劝降了江陵守将糜芳,并厚待关羽将士眷属,释放关羽俘获的魏军将士,抚慰百姓。同时,令陆逊进至夷陵(今宜昌境),西防刘备。徐晃到前线后,与曹仁取得联系,曹仁军士气大增;为离间孙刘,从中渔利,乃令部将将孙权来信射入关羽营中,关羽见后,犹豫不决,军心动遥徐晃乘机大举进攻关羽据点,大破关羽,并乘机打通樊城路线。是时,洪水退,曹仁引军配合徐晃攻击关羽,文聘从水路短关羽粮道,关羽节节败退。关羽知荆州已失,急忙退军,士兵得知家属获厚遇,士气剧降;后关羽败亡麦城。

建安二十四年,关羽进攻樊城,曾水淹于禁七军,军威大振,曹操曾议迁都以避其锋芒。建安二十四年(219)十月,江东大将吕蒙乘关羽与樊城守将曹仁对峙之时偷袭荆州,攻占了关羽的大本营江陵。关羽两面受敌,急忙从樊城撤兵西还,驻扎在麦城。吕蒙采取分化瓦解的策略,使关羽的将士无心恋战,逐渐离散。关羽孤立无援,坚守麦城。孙权派人诱降关羽,关羽伪称投降,在城头立幡旗,假做军士,自己却逃走,只有十多骑跟随。孙权派朱然、潘璋断了关羽各路,在临沮捉获关羽和其子关平,随即将其处死。

三国演义中人物故事2:张飞何为想杀关羽

关羽投降曹操这个污点,和关羽成为神灵的不朽形象,这是一个令文学家难以为之圆其说的矛盾。有一出京剧,叫《古城会》,就表演的这段故事。在芒砀山落草的张飞,因为关羽降过曹操,不信任他,一时间产生出要杀掉他的念头。他也为无法辩白而苦恼,怎么讲,他是真正投降了的。正好,蔡阳追来,为关云长洗清自己,献上了一颗头颅,一刀下去,兄弟尽释前嫌。

当时,诸侯混战,盗贼蜂起,争城夺地,干戈不息。背叛或者投降,反戈一击或者不告而别,并不是很了不起的事。最著名的例子,便是吕布。他一杀义父丁原,再杀也是他拜为义父的董卓,连眼皮也不眨一下的。张飞与他对阵时,骂他是“三姓家奴”,算是责备得厉害的了。看来张飞不仅猛,还很具有革命大批判精神,一下子揭了吕布的老底。

再譬如刘备,投吕布时,对付过曹操;奔曹操后,回过头来共除吕布;在曹操麾下效力时,讨伐袁术;依托袁绍时,又与曹操为敌。不到十年期间,变幻莫测,真称得上是朝秦暮楚,但这一切似乎和叛降了无关系,只不过被看作权术罢了。至于曹操属下的文臣武将,很多都是从对立阵营被曹操招降纳叛来的。如张辽原事吕布,如徐晃是杨奉部下,如张郃为袁绍旧臣,如庞德乃马超袍泽,如文聘曾事刘表……至于那位大谋士贾诩,曾经和曹操作过对,最后也投到曹操手下,至此也已是三易其主;至于许攸,则是官渡战役中背袁向曹投诚,并献计立了大功的。这些人,谁也没有觉得他们的行为,有什么荒谬的地方?

张飞要杀关羽,就因为他降了曹操。他之所以那样怒不可遏,是从结义弟兄这一点上不能饶恕他的背信弃义。如果没有拜过把子,成为异姓手足,情同生死,张飞也许不会对关羽耿耿于怀了。关羽降曹后,在许都,曹操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地礼遇优渥,有收买笼络之心不计在内,其余将领对关羽也是敬服的。没有因他背叛刘备而看不起他。只有一个例外,那是蔡阳,后来被关羽祭了刀,倒使关张和好如初,兄弟相聚了。

种种迹象表明,在三国,或者还往后的年代里,放下武器投降,或者背叛原先的主子,不是什么了不得的事。在西方人观念中,认为生命价值是高于一切,如果确实再战斗下去惟有死亡一途的话,那么缴枪投降,按照日内瓦公约,作为战俘,要求敌方应以人道主义待之,是极其正常的。根据关羽被曹军围困在土山的情况,还有刘备的两位夫人在,他放下青龙偃月刀,是无可非议的。但后来的中国人,讲究气节,讲究到偏执的程度,就过分了。若从这个角度,关羽哪怕有一丝动摇,都属于叛变行为。应该在土山上杀身成仁,马革裹尸,誓死捍卫,抵抗投降。所以,张飞把关羽杀掉,绝对是可能的。试想,在文革期间,那些造反派认定,凡曾在白区工作过的,都是叛徒,不是叛徒才怪,多少人为此关进牛棚,饱受凌辱,屈打成招,含恨而死,便是这种极端偏执的思想所造成的。那当然是绝顶荒唐的逻辑,可一时间却成了十分正经的革命行动。

7.三国故事中孙尚香的人物形象 篇七

关键词:三国演义,孙尚香,人物形象

在小说《三国演义》之前, 《三国志》只对孙尚香这个形象进行了简单的勾勒和交代;到了由民间艺人创作的《三国志平话》阶段, 孙尚香形象逐渐饱满起来;在元杂剧“三国戏”中, 不仅孙尚香形象更加具体、鲜明, 性格也更加复杂、丰满;明代, 罗贯中在借鉴前两者的基础上创作的小说《三国演义》, 塑造了一个多面角色的孙尚香形象。

一、平话、戏曲中的孙尚香形象

《三国演义》遵循“七分史实, 三分虚构”的宗旨, 生动地描绘了三国风起云涌的时代特征, 也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极具特色的人物形象, 代表着古代历史小说的最高成就。孙尚香是《三国演义》中比较重要的一位女性角色, 她的性格特点从总体来说可用四个字来概括, 即外刚内柔, 但她的形象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变化。

《三国志平话》记载, 在赤壁之战之后, 刘备一方逐渐强盛, 并且占据荆州等要地, 东吴孙权一方费尽周折想要回荆州但都被诸葛亮用锦囊妙计一一给挡了回来。周瑜因此更加仇恨诸葛亮等, 一心想除掉刘备后夺回荆州, 于是乎便提出“讨虏之妹远嫁刘备, 阴杀之!”孙尚香这个人物便随着这场政治婚姻登上了历史舞台。

在多次讨还荆州均以失败告终后, 对于周瑜要玉刘备联姻的计策使得东吴自上而下都群情激奋, 更取得了东吴掌权人物的一致意见。作为东吴霸主孙权以东吴利益为主, 自然不会有意见, 孙尚香的母亲太夫人更认为刘备乃是大汉皇叔, 也说的上门当户对, 更说出“与皇叔为亲, 有何不可”的意见, 可以说东吴一方无论是重权的大人物还是主要干将对这次“婚姻”都是持赞同态度的。另一方面, 作为这场政治婚姻的女主角孙尚香更是知大理, 识大体。即将嫁与刘备的孙尚香, 虽内心并不十分情愿嫁给刘备, 但出于东吴讨还荆州数次未果, 此次联姻是收复荆州的最好时机的思量, 她还是同意了。孙尚香是东吴郡主, 对于当时的政治形势她是有所了解的, 她甘愿为国家利益来处理自己的婚姻大事, 认为自己的婚姻必须要带给东吴一定的价值才有意义, 她考虑再三后, 终于作出“今嫁刘备, 暗杀皇叔, 图名于后”的决定。可以说, 孙尚香是抱着必死的决心嫁给刘备的, 是她在东吴生死存亡之时, 为了父兄未来伟大基业所做出的舍生取义的决定。他认为, 作为东吴的一份子付出自己的一切是应当的。尽管孙尚香尚处豆蔻年华, 但是受社会环境有所感染影响, 对国家大事和民族大义也是以以为郡主的角度考虑问题。正因为这两个主客观原因, 东吴郡主孙尚香不仅为了自己, 也是为了东吴, 选择了这场阴谋婚姻。

但是到了荆州之后, 孙尚香受到了隆重的接待。首先是张飞夹道迎接, 她在与张飞见面之前就对张飞的人品了解一二, 见到真人更感觉到传言的真实, 在心里就称赞其“此乃壮士也”。随后受到赵云的迎接, 赵云的英气也让他感受到非同凡响, 从心里油生钦佩之意。当诸葛亮亲自来接她时, 孙尚香不假思索说:“乃良将也!”孙尚香对刘备一方的几位主要大将均产生好感, 面对刘备极尽奢华的欢迎, 使得孙尚香答应这场阴谋婚姻的坚定决心有所动摇, 她之前抱以舍生取义的坚定信念开始动摇了, 她开始思考要不要杀刘备。

经过第二天的婚礼酒宴, 孙尚香开始逐渐改变对刘备的态度, 心里也由矛盾纠结改变到认可刘备。孙尚香本在婚礼酒宴上就要刺杀刘备的, 但是当她见到刘备有“金蛇盘于胸上”时, 便知道刘备有上天保护, 杀他是大逆不道的, 孙尚香因此在心理矛盾中纠结。此次, 孙尚香虽没有刺杀刘备, 但她还没有改变到真正对刘备产生好感的心态。待孙尚香回东吴后, 她也曾让孙权想办法刺杀刘备。但此时太夫人考虑到女儿的未来, 打消了孙权刺杀刘备的决心, 孙权见刘备后也称赞“相貌堂堂, 后比为君”, 面对母亲以及哥哥对刘备的肯定, 原本还矛盾的孙尚香也逐渐看到刘备“仁慈”的一面, 在此后便没有顾虑的帮助刘备。

二、《三国演义》中的孙尚香形象

小说《三国演义》主要通过英雄对忠义精神进行颂扬, 表达中华民族精神中最重要的文化精髓, 罗贯中接受了《三国志平话》和元杂曲三国戏的精华, 将孙尚香的形象传播的更淋漓尽致, 塑造了为蜀吴两国长远政治利益, 先是将自己婚姻大事作为筹码, 后是最后献出自己年轻生命, 一个丰富而复杂的孙尚香形象。

(一) 从女中豪杰转变成政治斗争的工具

孙尚香因为阴谋原因嫁给刘备, 刘备也同样有目的的取孙尚香, 刘备并不是为了给自己在找位正妻, 而是为了保住荆州———自己立锥之地, 也为了进一步图谋西川, 所以这场以婚姻为基础的政治斗争, 不管东吴胜利还是蜀汉胜利最后失败都只有孙尚香———政治的牺牲品。刘孙的婚姻开始之前就因为荆州使两国政治团体有了摩擦, 也给刘孙夫妻关系带来了一定的恶劣影响。小说《三国演义》写他俩的洞房花烛夜“剑枪刀簇满, 侍婢皆佩剑悬刀”, 吓得刘备魂不附体;《法正传》也记载诸葛亮说“主公之在公安也北畏曹公之强东惮孙权之逼, 近则惧孙夫人生变于肘腋之下。”当时刘备与孙尚香的关系岌岌可危, 孙尚香对未来的憧憬以及美好的向往还未努力实现就已经破灭, 她的青春、爱情也因为政治需要, 沦为政治的陪葬品。作为哥哥的孙权不顾及骨肉亲情, 将妹妹当成政治斗争的工具置于东吴蜀汉两国政治斗争的漩涡之中, 使孙尚香失去了一切, 不仅仅是青春, 还有爱情与幸福;作为丈夫的刘备不念及夫妻之情, 任由孙尚香在这场政治漩涡中被利用, 最终使孙尚香“致其一生都生活在骗局的悲剧之中”。面对哥哥孙权、谋士周瑜利用她使美人计对刘备实施阴谋婚姻, 自己作为事件的主人公却不知情, 还天真以为真心为自己的幸福、未来着想;嫁给刘备之后, 又因为诸葛亮的锦囊妙计打破她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短暂的一生因为政治一次次被当作棋子利用, 被刘备骗:助他脱离东吴, 回到荆州;后来刘备攻打益州, 孙权又用书信骗她吴国太病危, 被骗回东吴与刘备隔江相望, 从此不得相见。孙夫人的一生就是“典型政治婚姻的祭品”。

(二) 从政治斗争的工具转变成伦理道德的载体

在三国时代, 战乱纷飞且时局瞬息万变, 婚姻不再是以爱情为基础的结合, 而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选择联姻, 从而拉取同盟者帮助自己解决某种危机或者联合同盟者壮大自己的势力。孙权希望孙尚香嫁给刘备能讨回荆州为目的, 刘备则希望凭借孙尚香东吴郡主的身份借东吴的势力, 好一起抗击曹操为目的, 因此孙刘的婚姻一开始就有政治色彩, 孙尚香也间接的变成刘备与孙权实现理想、抱负的较好的工具。

虽然孙尚香在东吴有“女中丈夫”之称, 但是她的存在也是为了突出“兴刘扶汉”这一小说的中心思想。孙夫人在当时两国关系僵化的背景情况嫁给刘备, 不仅作为吴蜀两国的政治筹码, 也沦为吴国留在蜀国的人质。尽管在这种恶劣的情况下, 明知道作为政治诱饵嫁给刘备, 孙尚香没有对婚姻失望, 也没有逃避, 反而欣然接受, 并在刘备危难时给予了极大的帮助。孙夫人瞒母抗兄, 不仅因为她是刘备的妻子, 这是她的责任义务, 也是罗贯中赋予了孙尚香“兴刘扶汉”的重任, 所以她在小说中一系列“反常”的行为得以阐释。

参考文献

[1]李福清.中国小说与民间文学关系[J].民族术, 1999 (04) :76-95.

[2]三国志平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55.

[3]康俊平.论元杂剧《隔江斗智》中孙夫人形象的文化内涵[J].平顶山学院学报, 2006 (01) :41-44.

[4]陈抱成.元代杂剧中的三国戏[J].郑州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82 (02) :66-77.

8.歪批三国人物 篇八

他帮了朋友周瑜,还设法不让周瑜心存感激。

武功最强的人:貂蝉

她打败了三英都没办法治的吕布。

最爱好和平的人:沮授

为了避免出征,宁肯躲进监狱。

最不好色的人:诸葛亮

娶媳妇专挑恐龙。

进步最快的人:赵云

长坂坡只能带个孩子逃跑,失街亭时就能带一批人逃跑了。

最没有敬业精神的人:魏延

此人跳槽数次,干一行厌一行,最后一次跳槽导致永久性失业。

最没用的男人:马超

上不能为老父报仇,下不能保全妻子,男人最大的失败!

最失败的业务员:张松

西蜀那么好的商品,走了几千里才卖出去,还没拿到回扣。

最势利眼的人:孙权

他根本不管男女婚姻要年龄相当这一基本原理,把妹妹嫁给有钱有势的糟老头儿刘备,理由是刘备虽老,却是天下英雄。

最能克夫的人:二乔

两人的丈夫(孙策、周瑜)均英年早逝,且都是被气死。

改行最多的人:刘备

其先后从事的职业有:A、草编(织席贩屦)B、组织黑社会(袍哥三结义)c、种菜D、纺织业(编帽子)E、皇帝。

最有号召力的人:张鲁

弄五斗米就把汉中人民给笼络了。

最不怕下岗的人:陶谦

曾三次主动请求下岗。

取名最不恰当的人:庞统

以他难看的相貌,应该号“鸭雏(丑小鸭)”,而不是“凤雏”。这样,也不会在落凤坡被射死。

最有音乐天才的人:徐庶

他凭歌声赢得刘备的注意,得以再就业。

最嘴硬的人:弥衡

打死他也说不,结果真被打死了。

最虚报产量的人:曹操

上一篇:建筑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全套、安全资料必备)剖析下一篇:社区书记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