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建构主义的信息技术网络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2024-07-10

基于建构主义的信息技术网络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通用11篇)

1.基于建构主义的信息技术网络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篇一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大学日语教学模式研究

摘要:伴随国际交流的进一步发展,众多高校都增设了大学日语课程作为外语公共课程。对于艺术类院校开展的大学日语课程而言,学生的学习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有必要因材施教创建不同于传统教学的新型教学模式。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应用“支架式教学法”和“抛锚式教学法”进行语言与文化“双轨”并行教学模式的探索,符合了艺术院校培养“具有国际文化交流能力的艺术人才”的目标,是创建具有艺术专业特色的大学日语教学模式的一种积极有益的尝试。

关键词:建构主义;大学日语;“支架式教学法”;“抛锚式教学法”

在21世纪的今天,“以人为本”已成为现代教育理念的核心精神。教育作为培养与造就社会所需的人才、促进社会发展及文明进步的一项重要事?I,必须强调“人”的重要性。“以人为本”在教学活动中的体现就是要以学生为主体。首先,教什么、怎么教要符合学生的发展需求;其次,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中心,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最后,教学评价应以促进学习自主能力与创造力的发展为主要评判标准。在此教育发展的需求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开始广泛运用于各学科的教学改革中。该理论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并于80年代中期形成较为成熟的理论体系,产生了相应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它改变了传统教学理念中以“教”为中心的思想,强调遵循认知发展规律,鼓励与促进学生的自学能力与认知建构能力的培养。本文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探讨在艺术院校的大学日语课程中,如何针对艺术专业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特点,建立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双轨”并行的教学模式。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观点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在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中创立了发生认识论(genetic epistemology),成为了建构主义认知理论的先驱。它认为,认知过程是在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自身的认知结构,并通过“同化”与“顺应”过程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环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在此基础上,科尔伯格(L.Kohlberg)、斯腾伯格(R.Sternberg)和卡茨(D.Katz)等学者对认知结构的性质、发展条件和关键环节进行了进一步探索。其后,维果斯基(L.Vygotsky)从认知学习理论的角度深入研究了“活动”和“社会交往”在人的高级心理机能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创立了“社会构建主义理论”,进一步强调建构主义认知理论的社会性,为建构主义应用于教学过程创造了条件。

根据这一认知规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这一理论的核心观点在于:学习是学习者基于原有的知识水平,发挥自身的能动性,在一定的社会文化情境中,通过协作与会话,利用媒体等工具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它重视以“学”为中心的问题解决式学习,强调利用各种资源来配合情境学习模式的创建,鼓励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来帮助学习者发挥自身优势,从而使认知层次提升至更高水平。因此,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形成的教学观与以往的基于客观主义的传统教学理念有较大的不同。“建构主义教学观的基本特点是强调学习的自主性、情境性和社会性”]。在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学生是认知过程的主体建构者,是知识的加工者;教材是学生意义建构的对象;教学媒体则是学生在情境任务中探索学习和交流对话的工具。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模式在提高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上具有较大的优势,为转变教学理念、拓宽教学改革的思路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

二、艺术院校大学日语课程的教学现状

近10年来,随着国际学术交流的扩大、部分艺术专业(如动画、产品设计、中国画等专业)与日语密切相关等原因,艺术院校纷纷增设大学日语课程作为外语公共课程。以笔者所在院校为例,每年有近25%的学生在外语公共课的科目上选择学习日语。大学日语课程开设时间为两学年,共60学周,每周4学时。以“零基础”的学生为对象进行初级日语教学。课程的学习以周期长、学时少、人数多为日语教学的主要特点。然而,在艺术院校这一特殊的教学群体中,教师提供的“教”与学生需求的“学”并非达到一个令人满意的平衡状态。究其原因,学生的学习特点并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根据笔者的长期教学观察,艺术专业的学生在日语学习中普遍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学习动机的“文化性”强。以我校2015级艺术管理和美术史专业的80位日语学生为对象,进行“日语学习动机”的采访调查。结果显示,在“学习日语的动机”中,对日本社会、艺术文化感兴趣的占69.9%;英语差、为逃避英语学习的占20.2%;对日语感兴趣占5.1%;对就业或出国留学有帮助占4.8%。这一数据充分显示出艺术专业学生日语学习动机的特殊性。艺术专业的学生对日本社会文化,尤其是艺术文化(如动漫文化、审美情趣、服饰文化等)有强烈的兴趣。相对而言,对语言感兴趣、希望掌握日语的学生只占很少比例。这显示出艺术院校学生对掌握目标语言的内在动力较为缺乏,而目标语所代表的文化学习的需求较强。结合这一特点,建立语言与文化“双轨”并行的教学模式是势在必行的。

第二,学习的被动性强、综合运用能力差。艺术类专业课学习的特点是学生必须耗费大量时间进行专业技能的训练(如绘画类、设计类、音乐类)。在这样的专业学习特点下,作为公共课的日语学习很难再要求学生有大量时间进行课后记忆背诵,学生对课堂学习依赖性强。另外,由于艺术专业的学生对语言习得的需求并不强烈,长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课堂上大部分学生以“沉默地听”为主,听说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较为欠缺。因此,为改变学生外语学习自主性缺乏和语言运用能力差的状况,应尝试改变教学模式,进行情景任务式教学。

第三,教学手段的“感官性”需求强。艺术专业的学生对图像、音乐、色彩等感官呈现方式具有很高的敏感度,对教学手段的多元化具有较高的要求。学生喜于在多媒体环境中以趣味化的方式接受知识,而对文字讲解的传统灌输方式较为抵触。因此,有效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策略的实施需要兼顾学生对“感官性”教学手段的需求。教师应利用现代多媒体网络技术,培养学生利用多种信息来支持“学”。多媒体网络手段的使用,是艺术院校学习方式的一大转变。

因此,对于艺术院校的大学日语教学来说,在语言习得上培养学生的日语运用能力,同时在文化习得上增加个性化日语学科的构建,实行语言与文化“双轨”并行的教学模式改革十分必要。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艺术类院校日语教学中的适用性

根据对艺术专业学生日语学习现状的分析,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适应学生特点进行个性化教学方面更具有优势。表1中以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则为中心,分析了其在艺术类院校日语教学的适用性。

建构主义教学设计的六原则在学习方式、学习手段、学习环境及学习目标上与艺术专业学生的特点不谋而合。它更有利于学生实现自主的、个性化的日语学科意义建构,从而搭建动态化、情境化的认知结构,符合学生根??学习动机的不同而创建不同学习目标的需求,有效地发挥了学生在使用信息化网络资源上的专业优势。因此,实施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将有助于建立具有艺术专业特色的教学模式。

四、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在大学日语教学中的应用

“所谓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在丰富的教学实际经验的基础上,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而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根据建构主义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目前较为稳定和成熟的教学策略有:支架式教学法、抛锚式教学法、随机进入教学法。在艺术院校的基础日语教学活动中,笔者主要以支架式教学法进行语言教学,辅以抛锚式教学法进行初级后半段(一般为第二学年)的文化教学。以下分别以支架式教学法和抛锚式教学法两种教学方法为中心,探讨其在日语教学中的应用。

(一)支架式教学法在语言教学中的应用

“支架式教学法”源于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邻近发展区”理论,其含义为:“支架式教学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认知的发展是基于学生原有的认知能力,通过教学活动沿着概念框架来发展“最邻近发展区”,最终使认知能力逐步提升到一个更高水平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学所提供的概念框架如同建筑行业中的“脚手架”一般,为学生的自主探索、自我提升提供了引导。意义建构来自于学生在概念框架的协作学习与会话交流,其效果评价也由学生自评与小组成员互评来完成。概念框架的建立与自主学习的引导是“支架式教学法”的实施关键。这一教学法尤其适用于语言习得的过程。教师以情境任务式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沿着知识框架逐步攀爬,通过设置任务让学生自我摸索完成语言知识的意义建构。

以笔者教学使用的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新版中日交流标准日本语初级上册》第14课为例,按支架式教学法中“搭脚手架――进入情境―独立探索―协作学习―效果评估”的环节进行教学方案的设计,其实施步骤如下。

第一步:搭脚手架――建立概念框架。教师介绍第4单元的教学重点为动词「て」形,并解释动词「て」形对表达并列、动作顺序及构成不同句型的作用。

第二步:提供工具――进行基础技能教学。教师讲解第14课新单词、句型及动词「て」形的变化规则。

第三步:进入情境――设置问题情境。设置情境对话任务“使用动词「て」形结合存在句完成问路指路的对话”。为使任务更具体化,教师可设置一幅简单的地图作为对话任务的具体情境。

第四步:独立探索――学生自主探索分析。由教师举例启发,以其中一个地点为例作对话演示。然后由学生使用新单词「交差点」、「?颉埂?「横断?i道」及动词「渡る」、「通る」、「曲がる」等进行对话的组织。

第五步:协作学习――小组协作讨论。以同桌或小组的形式互相协作练习,建立完整的对话,并将协作学习的结果在班级内做对话表演。

第六步:效果评价――自我评价、小组互评。学习效果的评价由自我评价、小组成员互评或班级集体评价来完成,教师将分数计入学生的形成性评估。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提出,改变了以往传统教学方式过于依赖教师的主导作用,但同时也存在一定不足。完全以学生的自我学习为中心的方式对于基础语言教学来说,是无法做到的。特别在基础词汇、语法、句型的教学中,教师的传统授课是不可或缺的一环。缺乏基础知识的输入,会导致下一步的独立探索无法实施。因此,以教师传授的方式进行基础语言技能的输入,为学生的独立探索“提供工具”仍是十分必要的。

在支架式教学法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来理解动词「て」形的运用,同时也解决了如何进行“问路指路”的交际问题,达到了语言与交际技能同步提升的教学目标。这种情境任务型语言教学模式改变了艺术专业的学生长期以来在外语课堂上“不开口”的被动性学习习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创造性和互动性,是帮助学生对课堂内容进行意义建构,并内化所学知识的有效途径。

(二)抛锚式教学法在文化教学中的应用

抛锚式教学法要求建立在由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确定这类真实事件或问题被形象地比喻为‘抛锚’,因为一旦这类事件或问题被确定了,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也就被确定了(就像轮船被抛锚固定一样)。”该教学法可以根据学生自身的兴趣点来确定自己的学习任务,并通过自主学习来达到对此事物更深刻的了解。“抛锚式教学法”的实施需要学习者具备一定的语言学习基础,其发散性思维方式较适合于主题性的文化教学。

以《新版中日交流标准日本语初级上册》第21课为例,该课中涉及文化词汇「歌舞伎」,为了让学生对此艺术表演方式有更深入的了解,教师使用抛锚式教学法引导学生对这一文化现象进行个性化探索。根据抛锚式教学法中“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效果评价”的主要环节和实施方式,具体教学设计的步骤如下。

第一步:创设情境――创设仿真的或相类似的情境。教师在课堂上播放一段5分钟的歌舞伎表演视频,并设置教学任务「歌舞伎の?s史的?k展と芸?g特?铡埂=?学生以5~6人进行分组,对此主题进行课后学习,并要求在下周课堂上以Office PowerPoint软件编辑的PPT文件进行15分钟的学习成果展示。

第二步:确定问题―选定学习任务的主题(抛锚)。学生围绕学习任务进行自主选题。如其中三组同学分别选题「歌舞伎の?s史」、「歌舞伎の?a?p法」、「歌舞伎と浮世?}の役者?}」,确定所要解决的问题。

第三步:自主学习――对所选主题进行资料搜集。针对自选主题,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确定获取相关资料和信息(网站、视频、参考书籍等)的途?剑?小组成员进行分工合作,并对资料信息作出整理、分析、加工,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第四步:协作学习――通过同伴讨论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学生按照分工,协商确定PPT课件中要展示的内容,整理和修改课件中的日语表达,组合各种多媒体资料完成PPT的制作。

第五步:教师指导――对学生提交的学习成果进行审核。基于日语学习尚处于初级阶段,学生将成果展示的PPT课件提交教师,教师对信息内容的正确性和日语表达方式等作出审核,并返回学生修改。

第六步:效果评价――根据教师对任务完成过程的观察,对学生表现作出评价。教师选择部分小组在课堂内做学习成果的展示,并由学生代表作出日语讲解。教师对学生表现进行评分,计入学生的形成性评估。

抛锚式教学法在文化教学上的应用,有利于最大程度地发挥艺术生的创造性和积极性,进行富有个性特点的意义建构。教育学者钟志贤认为,“任何建构都是个性化的建构”,“个人的意义制定过程是独一无二的,因为每个人的体验是个性化的、独特的”。意义构建的个体性决定了学生的选题都极具艺术专业的特色。如上述关于「歌舞伎」的讨论中,学生自选的主题都与艺术文化相关。这充分体现了“外语服务于专业”的艺术院校特色。在基础日语教学中,个性化的文化教学突破了传统教学法千篇一律的教学模式,在实际应用中获得大多数学生的好评。

五、结语

对于艺术院校的日语教学而言,长期存在着学生积极性不高、外语基础差、课堂气氛沉闷、学生配合度不高等难题。建构主义教学法的运用在很大程度上使以上问题迎刃而解。在语言教学方面,支架式教学法让学生对外语的畏惧感消失,在共同协作学习的气氛中把语言知识投入到具体情境中进行实践运用,增强了日语学习的实用性。在文化教学方面,抛锚式教学法有利于发挥学生自身的专业特长,创建具有艺术专业特色的个性化教学,使艺术专业的人才具有进行国际文化交流的外语能力。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实行语言与文化“双轨”并行的教学模式,是创建具有艺术院校特色的大学日语教学模式的一种积极有益的尝试。

参考文献:

[1] 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上)[J].电化教育研究,1997(3):4-9.[2] ?O丽萍.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多媒体网络教学[J].电化教育研究,2008(7):69.[3] 楚永娟.体验式教学模式在高校日语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探索,2012(1):29-31.[4] 何克抗.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5):76.[5] 钟志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教学设计[J].电化教育研究,2006(5):10-16.编辑?M岳凤

2.基于建构主义的信息技术网络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篇二

在现在知识爆炸的时代, 计算机的学习越来越重要, 当今的大学生的学习也几乎离不开计算机, 然而在我国对于大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课的学习依然停留在传统的课堂讲授型和枯燥的计算机的操作上, 这样就导致了大学生对信息技术基础课的学习兴趣不高。

二、研究现状

国外比较有影响的是Jane Wiiiis[1], 他在专著 《任务驱动学习框架》 ( A Framework Task Based Learning) 中, 勾划了一个组织教学的模型, 认为任务驱动教学包括三个阶段: 前任务活动阶段—介绍主题和任务; 任务周期 ( Task Cycle) —完成任务准备报告计划;语言聚焦 ( Language Focus) —分析和再练习。

邢翠芳[2]在 《“任务驱动 、小组教学 、合作学习”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中提出从合理设计教学任务、科学划分学习小组 、精心组织教学实施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四个方面组织计算机基础课的学习, 这一新模式将对大学信息技术基础课的效率有很大的提高。

沈晓林[3]在 《“任务驱动法”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一文中阐述了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中的五个主要环节: 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学习效果评价。

李力[4]在 《基于任务驱动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初探》 通过对比试验进行比较得出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对知识点掌握程度的结论。为任务驱动式教学提供有力的事实依据。

三、任务驱动式教学在大学生信息技术基础课的模式

任务驱动式教学的过程体现出学生和教师的主体 - 主导的地位, 首先是教师设计任务, 教师需要设计符合教学目标的任务, 提出需求, 然后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任务, 逐步完成每一次的任务。

根据基于建构主义的任务驱动式教学一般模式, 设计出如下任务驱动式教学在大学生信息技术基础课的流程:

1. 合理设计教学任务。教师根据信息技术基础课的教学目标, 在上课前把本节课程设计成若干个小任务, 这些任务要具有挑战和趣味性, 不要一味因为任务而任务, 变成枯燥的任务。任务驱动的目标就是刺激学生自主的学习, 所以任务驱动教学的成败取决于教师设计的任务。另外, 任务的选取一定要符合学生的特点, 根据学生的学习风格的不同划分相应的任务。

2. 做好小组分配实施任务。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 科学的做好小组分配。要注意小组的搭配, 在进行任务时教师可以进行组间的动态调整。分组后, 教师开始实施教学任务, 首先对学生进行演示提出任务, 并提出任务的目标和要求, 然后分小组进行任务的布置, 教师一定强调小组间的合作学习, 学生根据教师的任务进行学习信息基础课的知识, 每当结束一个任务学生就应该学得相应的知识。

四、小结

基于基于建构主义的任务驱动式教学一般模式, 能够很好的调动大学生学习的兴趣。但是单一的任务刺激会让学生产生疲劳, 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通过对比、分析任务驱动式教学一般模式建议可以采用阶段性任务驱动式教学。就是在整体上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的方式, 分阶段的实施进行, 让整个教学变得有梯度。分阶段的实施考虑到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 使教学面更加的广泛。这样可以让所有的学生参与到教, 解决了 “被动”的任务驱动式教学。阶段性任务驱动式教学通过阶段性教学基本上可以覆盖要学习的知识点, 这样就不容易造成教学知识点的疏漏, 阶段性任务驱动式教学应用的面比较宽泛, 它不仅仅强调单一的操作, 而是注重学习知识的乐趣和实用性。

摘要:近年来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发展迅速, 大学生对计算机在教学中的运用也越来越熟悉。然而很多学生忽视对大学信息技术基础课程的学习, 再加上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单纯的计算机操作教学模式让学生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 导致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本文主要是研究基于建构主义的任务驱动式教学如何运用到大学信息技术课程, 来改变课程的效果。

关键词:任务驱动式教学,大学生,信息技术基础课

参考文献

[1]ane Willis.Task—Based Learning:What Kind of Adventure[EB/OL].http://langue.hyper.chubu.ac.jp/jalt/pub/tlt/98/jul/willis.html

[2]邢翠芳[1], 李瑛[1], 杨林[2].“任务驱动、小组教学、合作学习”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计算机工程与科学, 2014, 36 (A02) .

[3]沈晓林.“任务驱动法”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成才之路, 2009, (31) .

3.基于建构主义的信息技术网络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篇三

【关键词】建构主义理论 抛锚式教学方法 ESP教学 民航客舱服务实用英语

【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7-0237-01

ESP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专门用途英语) 在我国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末,是指与某种特定职业或学科相关的英语,是根据学习者的特定目的和需要而开设的英语课程。ESP具有两大明显特点:针对性和专门化,针对性是指ESP有明确的使用范围,专门化是指其教学内容专门化。

民航客舱服务实用英语作为民航英语的一个重要分支,具有集中化的内容、简单化的语言结构以及超强的实用性。它是一门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学生在了解乘务员工作任务、工作流程等专业知识的背景下,熟练掌握并应用英语与客舱乘客进行交流,以给乘客提供优质服务。

一、ESP 教学现状和问题

长期以来,教师一直将教学材料的阅读、理解和分析作为英语课堂的主导,ESP教学中亦是如此。尽管教师在课堂上会针对教学内容提出问题,让学生解答,但大多数仅限于词汇或句子的翻译。教师把大量的课堂时间放在“分析”上,却不知学生需要大量的语言实践才能提高其应用能力和水平。这种教学模式与ESP课堂所推行的主流教学模式即讲授、练习和输出是完全不相符合的。

二、ESP建构主义教学设计与实践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观点认为,学习者的知识并不是完全通过教师传授所获得,而是通过借助于他人的帮助,学习者在一定社会文化背景的情境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而获得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包含四大要素: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这样,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可以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目前较为成熟的建构主义教学方法主要有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 Instruction)、抛锚式教学(Anchored Instruction)、随机访取教学(Random Access Instruction)。本文将利用建构主义教学方法之一的抛锚式教学应用到客舱服务英语的教学中。

(二)抛锚式教学设计案例

根据以上建构主义理论,本文以《民航客舱服务实用英语》(Civil Aviation Cabin Service Practical English):天津大学出版社的第15单元“Safety & Emergency II”为例,进行抛锚式教学设计。本单元主要介绍了水上迫降等紧急情况下如何指导乘客安全迅速地撤离,包括安全带的使用、救生衣和氧气面罩的使用及注意事项、防冲撞姿势以及如何跳离滑梯。整个教学过程根据抛锚式教学环节和本单元教学需要设计为六个部分: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成果展示和过程反思。

1.创设情境

创设情境是指学习者在教师所创设的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进行学习。在此环节中,教师运用多媒体播放事先准备好的两段视频,一段视频是来自于首都航空(Capital Airlines)的紧急撤离演练,另一段是来自于Air Astana(阿斯塔纳航空)的有关紧急撤离的宣传片。这两段视频都涉及到安全带、救生衣和氧气面罩的使用,防冲撞姿势、撤离滑梯和紧急出口等紧急撤离内容。教师在视频播放前提醒学生注意紧急撤离过程中乘务员的工作任务与流程。

2.确定问题

确定问题是指教师在其所创设的情境下, 把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真实事件或问题作为探究性学习的主要内容,这就是“抛锚”。教师在视频播放完后,通过PPT课件提出一系列问题“What is the life vest demonstration for?”;“How do cabin attendants instruct passengers to inflate their life vests?”; “The plane is going to make a ditching. How do cabin attendants instruct passengers to brace for impact?”;“The plane is going to make an emergency landing due to mechanical problems. How do cabin attendants instruct passengers to leave the plane by escape slide?”。

3.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指的是学生通过教师所提供的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去解决问题,而不是直接由教师告知于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建议学生通过互联网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或者利用自己人际关系向有经验的乘务员进行咨询。通过这两种途径,对头脑中原有知识建构进行重组和改造。

4.协作学习

协作学习是指学生通过讨论、交流, 通过碰触不同于己的观点,以填补、改进对当前问题的理解。在此环节中,教师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6人为一组将上述4个问题进行讨论和交流。讨论、交流结束后,学生根据上述情景进行客舱乘务员和乘客的模拟对话,例如有一位乘客不知如何给救生衣充气,作为乘务员如何告知其救生衣的充气方法。通过这一学习过程,小组成员的思维和智慧被共享,这个学习群体共同完成了知识的建构。

5.成果展示

成果展示是指学习小组在经过讨论之后将成果在全班同学前进行展示。其余学生包括教师在内,如有问题和质疑当场提出。这样一来,学生从一个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变成了一个主动的知识建构者,并不断补充和完善原有知识构建。

6.过程反思

过程反思是指教师在学生展示成果之后进行讲评,以帮助学生反思缺点与不足,进行自我改进和提高。在这堂课中,教师在欣赏完学生的模拟对话后,针对客舱乘务员在紧急撤离过程中的工作职责、工作步骤以及处理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进行点评。

三、小结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我们在将建构主义理论中抛锚式教学方式运用对客舱服务实用英语的教学中,并不是简单地机械套用,关键之处在于要把握其思想精髓,以实现新型的教学观,为解决现行ESP教学中存在的教学现状和问题提供一些参考。

参考文献:

[1]何克抗. 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1997

[2]李玉梅,王爱国. 航空英语——ESP教学新观点[J].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3]倪贤祥. ESP范畴下的乘务英语课程教学[J].职业技术教育, 2013

作者简介:

4.基于建构主义的信息技术网络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篇四

5.4.1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注意

创设情境,即在教师教授之前向学生出示即将要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并给予学生对将要教授内容主动建构的时间和空间,进行相关资料的收集,达到对即将要学习的内容具有一定程度的认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5.4.2在教师指导下对新知识的初步认识

在教师课堂教学的组织过程中学生将在对讲授的内容的原认知的基础上,通过老师的讲解、示范指导其对所讲的知识内容进行重新建构,把老师讲解指导后对技术的新感受与自己原有的知识技能经验进行交互活动,同化所讲授的内容,促进知识技能的学习。

5.4.3教学过程中小组的合作式学习

继在创设情境之后学生对新学内容有了一定感受,就让学生参与到课堂实践中去,一般以“5人学习合作小组”为单位,在教师示范指导性讲解后,由各小组长带领练习,通过小组的合作学习,使其达到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再认识和巩固。

5.4.4教学过程中个人自主练习

在教师或各小组长的组织下,学生再以个体为单位,结合自身的具体情况,自主地对所学的知识与技能进行消化、吸收、巩固、掌握,达到老师的教学要求。

5.4.5在变换练习条件中尝试实践创新

在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之后,要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与技能进行创造性、项群性思考。而且有效的学习应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发生的,知识也是具体的环境下掌握的,学生能按一定要求完成某个练习之后,要增其难度,变换项目、场地背景条件,让学生在新情境之下进行练习,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尝试创新。

6 结束语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教育心理学领域正在发生的一场革命,也是目前新课程标准理念的源泉之一。

5.基于建构主义的信息技术网络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篇五

摘要:人类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对当代社会产生着重大的影响,改变着我们的工作方式、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把学生所学所有学科知识整合起来并运用于生活实践,成了21世纪基础教育改革的新难点,以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是突破口,信息技术的研究与实施为学生主体性、参与性、创造性发挥创设了良好的基础,促进学校朝着自主的有特色的课程教学方向发展。

关键词:数字化校园 网络环境 实景教学 任务驱动

随着“校校通”工程的逐步建设,“数字化校园”成为现代教育发展的目标,同时计算机教学已开始从过去单纯的计算机知识教育向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主要信息工具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向转变;学生也从过去学习使用电脑向现在的使用电脑学习方向转变。

(一)基于网络环境的信息技术教学的优势

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的日益发展,现代教育技术由电化教学,计算机辅助(CAI)向网络教学过渡。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发展目标是:“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借助信息技术手段解决实际学习生活中问题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关键,计算机教师主要任务是通过教学提高学生信息综合应用能力,培养学生在知识探索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一定的信息素养。基于网络环境的信息技术教学具备如下优势:

(1)交互性:以多媒体计算机为主体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将文字、声音、图形、图象、动画、视频等多媒体元素集中于一体,采用可视化界面,窗口交互操作使人机交互能力大大提高;网络电子教室的建立,增加了屏幕广播、网上监视功能,给交互式学习创造了条件;利用多媒体开发工具设计的多媒体课件以及集网页制作、网站管理于一身的可视化网页编辑器设计出来的跨平台、跨浏览器的充满动画的网页,更具有设计新颖、版面整洁流畅等特点,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活泼,真正实现人机交互。

(2)实时性:计算机具备高速传输信道,老师可充分利用在线功能实现师生、生生之间交流,得到及时迅速的反馈信息,大大减少教学的盲目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留言板、BBS、电子邮件等都可实现在线跨时空的信息交流。我在讲《电子邮件的申请、收发》充分利用这一点,让学生用自己申请到的电子邮箱给老师发电子邮件,这样既掌握了知识点的学习,又促进了师生交流,同时对课堂上遇到的问题在留言板发贴子,老师实时进行点评,大大节省了时间又增加了课堂的生动性。

(3)开放性:开放性是互联网最大的特点。我们可以在超链接的指引下,在Internet的海洋里自由地遨游,到达事先不可预料的地方;因为开放性,老师可通过互联网广泛收集信息,把新科技、新信息、新发明充实到教学内容上,增加课堂信息量,使教学内容现代化,促进教学改革。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真正达到了因材施教、发展个性的目的,学生是按照自己的认知水平来学习和提高的,学习是学生主动参与完成的,这种学习使学生真正获得了智慧而不仅仅是知识,这正是传统教学所不能比拟的;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能够整合各个学科内在知识体系,学生使用计算机进行学习,首先要具有计算机知识(最起码是基础知识),其次必须要有跨学科的知识与能力,才能驾驭各种计算机软件,比如几何画板软件,要用它来进行学习,要知道软件本身用法及它涉及的数学、物理等学科各方面知识,这调动了学生纵向与横向学科学习的兴趣,它使学生形成了长久的自主学习的习惯,这对于开发人力资源很有益处,这也是传统教学所不能比拟的;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能够使学生开阔了眼界,扩大了知识面。

(二)基于网络环境的信息技术教学模式初探

以构建主义理论为基础的新的教学模式,在网络环境下更具有优越性。在网络教学中,教与学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师生关系更容易体现直接、平等、合作关系;学生的知识不仅仅来源于老师所讲授的知识,可以利用网络的开放性,进行自我构建;老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控制台中断学生操作,将教学内容实时传递给每个学生机,学生在练习过程中,有问题可向老师电子举手或通过耳麦请教老师,教师可跟不同的学生交流,一对一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这种新型的点对面、点对点的教学模式使师生地位作用都发生了变化,使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在宽松、平等环境中自主学习,不但有利于学生个体发展,还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创造性,使学生在自主学习、创新思维中完成学习任务,真真正正成为驾驭知识的主人。在网络环境下,教师也可创设情景,给学生提出任务,驱动学生积极寻找、搜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步骤,在实践中掌握知识的学习,增强协同工作能力。

(三)基于网络环境的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体会(1)研究学生、分析教材、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

教师、学生、课程是课程改革的基本要素。研究学生、研究教材是必不可少的工作,教师要研究学生的层次,要研究在网络环境下学生学习特点及规律,研究教材,根据学生实际合理调整教学内容及教学顺序;要研究如何突破课程中的重难点,从而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技能性较强的课程,各个学校之间硬件环境差异很大,因此导致学生上中学后所掌握的知识程度有很大差异。在上初一年级第一堂课时,我没有急于上新课,而是调查学生“能用计算机为自己做些什么事情?”。通过调查,我发觉有的同学能够上网,有的会用电脑画画,更多的同学会一些游戏,也有少数插班同学从未接触过计算机。对学生实际有了大致了解,我便开始研究教材,调整教学顺序。例如:我安排两个学时,学习键盘指法操作,然后学习Windows窗口基本操作。在实际教学中,对教材上较难部分,我适当降低要求以增加学生学习信心;操作性强、实用性较大部分,适当增加教学内容。例如:在学习Word2000表格的基本操作时,我增加行列插入,表格合并、拆分以及单元格的合并拆分,表格的删除等知识点;讲文件复制时,增加了运用“拖拽法”实现文件复制这一知识点;在学习利用FrontPage2000制作生动网页时,增加在网页中插入插件,播放视频、音频等多媒体源的内容。这样拓宽了学生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同时激发了兴趣。总之,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不能照搬书上的内容,要根据学生层次差别、兴趣爱好灵活进行教学设计,分层教学。

(2)创造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学生的情感因素,在课堂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学生的情绪、兴趣、动机都影响着学生学习效果,其中最直接影响因素是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力量源泉,有了兴趣,才能唤起学生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热心探求未知领域。学生的兴趣大致来源两个方面:一个是本人对自己喜好的事物感兴趣,另一个是在老师等外界力量引导下产生的兴趣;试问一下,从小学到中学,没有老师教学生玩游戏,可他们却玩得轻车熟路,炉火纯青。为什么?因为他们有兴趣,他们会主动体念游戏带来的乐趣;相反,在一次课堂上,我在讲网页中调整表格的行高、列宽时,给一个同学讲了3遍,让他给同学演示一下,结果他不知道老师在讲什么,他根本就没听,为啥?一句话“没兴趣”。因此,作为信息技术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情感机智,增强学生学习动力,可以实时创设教学情景。创设教学情景大致有3种模式:

A、在上课之前,实施课堂引入;

课堂引入形式多样,我们可以总结前一节课知识点,引出本节课知识内容,也可从近期身边发生的热门话题入手等。例如:我在讲Word2000版式设计时,从平时学生喜欢办班报入手,告诉学生用计算机办班报具有方便、字体工整等特点,启发学生用计算机替代手工办班报;还有,在学习上传主页这课时,我告诉学生,这学期我们都在学习如何设计网页,网页做好了,只有少数人能欣赏到,要使做的网页在一个区域乃至全世界的人都能看到,该怎么办?这样来引出上传主页这节课的课题。

B、充分利用实景教学,创设课堂情景

网络环境本身具备的优势使实景教学变得非常容易。信息技术课操作部分都可应用多媒体控制台操作演示,边讲解边操作,这样师生教与学都变得相对容易,既减少学习中的困难,提高课堂效率,同时又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C、创设问题情景

信息技术科学性很强,我们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人为设置一些问题,引导学生勤于动脑;信息技术课程操作性也很强,在练习过程中,会出现些不可预料的问题,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对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老师适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肯定,多加鼓励,给学生表现自我、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轻松环境下学好每一节课。例如:在学习屏保知识时,我们提出“计算机为什么要设置屏保?”这一问题,激励学生发挥自己想象力去探索该问题,教师可加以点拨,提示学生屏保特点是运动的画面,最后从显示器显示原理去讲授计算机设置屏保原因,这样可让学生加深问题的了解,又能发展个性化教育,在活动过程中进一步帮助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讲文件的基本操作中文件的删除时,可以设计出如下问题:“被删除的文件放到了回收站,文件是不是一直放在回收站?”引出了“先进先出”的原理;学习如何设置网页中滚动字幕属性时,可插入两个滚动字幕,设置不同的数量(速度),不同的滚动方向,由速度及方向的差异,类比出数学上的相遇和追击问题。

(3)“任务驱动,强化实践”

学习是为了应用,知识是能力的基础,知识在应用的过程中才能转化为能力:这才是我们所追求的目标。“实践出真知”,我们要注意讲解和实践的关系处理。在练习的时候,我们不能没有目的去练习,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任务,在任务的驱动下,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发现,使他们在实践中构建自己知识体系。任务驱动不仅仅运用于上机练习,同样在课堂教学中,也不可忽视,根据任务进行教学设计,将所讲的内容隐含在一个个任务中。例如:将办班报、设计课程表作为学习Word2000的教学任务;将制作学生成绩表作为学习Excel的教学任务;将制作班级主页或个人主页作为学习Frontpage2000的教学任务;有了任务,就可以成立兴趣小组,加强合作性学习促进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平等交流。

6.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 篇六

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

建构主义是在研究儿童认知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全新的`学习理论,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传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播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本文具体论述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及以它为基础的教学设计的方法与步骤.

作 者:刘自新  作者单位:数学系,辽宁,大连,116622 刊 名:大连大学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DALIAN UNIVERSITY 年,卷(期):2001 22(3) 分类号: 关键词:建构主义   教学设计  

7.基于建构主义的信息技术网络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篇七

建构主义认为, 学习者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 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 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的。因此, 学习活动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 而是学生根据外在信息, 通过自己的背景知识, 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传统的教育重视知识的确定性和普遍性, 注重分析和抽象, 这在学习的初级阶段是必要并且有其合理性的, 但它没能使学生的认识进一步提升, 学生获得的往往只是零散的教条式的知识。而当今的建构主义则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 也就是说, 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 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 教师是知识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 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知识体系的主动建构者, 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 而学习过程也并不仅仅是信息的输入、存储和提取, 而是新旧经验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总起来说,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更适合于学习的高级阶段。《物流管理》课程不但是物流管理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 也是电子商务、国际贸易等专业的知识拓展课程。本课程的授课质量, 直接影响学生专业知识的获得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而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授课时过多强调物流理论知识的传授, 结果使得学生只懂部分物流理论, 缺乏动手能力, 知识结构不尽合理, 对实际业务操作能力不足, 技能掌握与用人单位需求脱节。因而采用建构主义对进行《物流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让学生的学习升华到高级阶段是当务之急。

1 本课程教学改革的实施方案

基于企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分析和我们院校的教学需要, 我们对《物流基础》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评价机制三方面进行了改革, 力求通过本课程学习, 使学生能够掌握物流管理的基本理论、技能与方法, 通晓物流活动各环节的运作流程, 胜任物流管理基础岗位。1.1教学内容的改革。任何实体商品企业的的成功运作都离不开物流强有力的支撑, 企业承接一单业务之后, 都需要通过物流环节才能最终实现物品实体的转移。企业可以自营物流, 也可以选择专业物流公司提供服务。不管选择何种方式, 作为企业物流人员, 目标都是以最快的时间、最低的成本、最高的质量、最合适的方式将商品送达最终客户。本课程正是基于以上业务情景, 站在专业物流公司创始人的角度, 以成立物流公司并承接各种物流业务为主线, 在课堂上再现物流企业为客户提供服务的整个流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能够使学生在工作的具体环境下考虑物流问题, 促使学生思考不同工作岗位的岗位职责, 提高学生的责任意识和职业素养。本课程学习情景设计分为几个模块:a.成立第三方物流企业, 为该公司设置具体业务 (如仓储、运输、包装等业务) ;b.承接各类企业 (包括生产企业、商业企业和外贸企业) 的具体业务;c.物流业务成本分析和定价;d.物流企业经营效果评价。因为本课程面向的对象主要为物流管理、电子商务、国际贸易等专业的学生, 在教学时老师可以针对不同专业学生今后就业的需要来安排相应的教学模块, 如外贸专业可以选择外贸企业的模块, 淡化生产企业的部分。学完本课程, 学生可以对物流公司的内部运作有较清楚的了解, 能掌握与本专业相关的物流工作。1.2教学方法的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是由教师采取“满堂灌”的方法进行理论式讲解, 改革后的教学方式是“学生思考讨论为主, 教师提示总结为辅”。教师创设学习情景, 提出具体物流任务, 使学生能够在一种模拟企业的氛围中主动思考企业应如何完成该任务, 使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角, 在实际的物流任务解决过程中真切感受到物流的内涵。在具体教学方法上, 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方法、多媒体技术和现场教学, 留给学生更多的思维空间和自学空间。具体采取如下措施:a.本着因材施教的教学方针,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 引入灵活的教学方法, 互动式、启发式和引导式教学为理论教学提供新思路, 充分激发学生求知的潜能和学习的主体作用, 让每一个人都能在本课程的学习中获得成就感。b.充分激励学生探索和研究的热情, 让学生学会科学研究与自主学习的方法, 安排一定量的课外小论文, 引导学生查阅资料, 撰写总结, 把能力的培养落在实处。c.实践教学的设计思想始终贯彻理论联系实际、重视实践、激发学生创新热情的指导方针, 提供基础性、综合性和创新性的实验内容。1.3考核方式的改革:a.考核全程化:淡化期末考试, 强化平时考核。平时考核通过课堂发言、小组讨论等形式完成, 培养了学生语言表达及沟通能力、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通过分析整理资料、记读书笔记、撰写总结等形式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和独立思考的能力。b.课证融合:结合现代企业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要求安排教学内容, 将课程考核和助理物流师执业资格证书考核相融合, 实现课证融合。

2 本课程教学改革的注意要点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在改革的具体过程中, 要注意以下问题:2.1提出与学生相关的问题。由于本课程研究的物流工作多为企业行为, 学生对企业环境比较陌生, 感觉距离较远, 因此讲授时如果照本宣科会令学生厌烦。而构建主义主张教师通过合理引导, 使学生根据外在信息, 通过自己的背景知识, 建构自己的新知识体系。这个合理的引导最好是一些使学生觉得有兴趣的问题, 一项有趣的活动等, 比如通过我们个体消费者的购买经历比对企业的采购物流工作, 学生会更加关注, 而且更好理解。2.2围绕基本概念组织学习活动。建构主义强调完整地学习科学的基本概念, 主张课程的内容必须是“少而精”的。“少”强调的是最基本的科学概念、理论、模式等等, 建构主义主张在情境中进行教学, 而不是学习抽象的、理论化的脱离情境的知识。“精”则是要求学得深、学得透, 使学生掌握思想、过程和方法, 理解科学的本质, 因而终身受益。本课程也要求在改革的过程中不能脱离物流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要在解决教学任务的过程中完成大部分物流基础理论的认知。为今后的工作打下良好基础。2.3引出并重视学生的观点。这是体现建构主义教学思想的最重要的策略。教师进行教学虽然可以促进学生知识的建构, 但知识的建构不是教师直接教的结果。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能否理解知识、获得知识的关键在于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启发学生能否主动地建构。而在这种建构过程中, 学生已有的思想和观点揭示了学生此时的观念和思维过程。教师必须倾听学生在讲述其物流方案时说什么, 这不仅仅是为了确定对与错, 更重要的是为了懂得学生正在思考什么, 是怎样思考的, 并且有针对性地教。2.4改编课程。本课程教学的改革打破了物流管理固有的理论结构体系, 以企业的物流工作过程作为主线, 围绕物流工作情景设置教学任务, 改编课程增强了整门课程的逻辑性、条理性。2.5在教的情境中评价学生的学习, 针对学生的不足进行教学。在上课时,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讲述和对教师提问的反应检测学生是否理解。如果教师感到学生并没有理解, 就要确定学生缺乏理解的原因, 并调整教学, 针对他们的问题进行教学, 避免教学的盲目性。

结束语

总体来说, 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可以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 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要素,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精神, 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进行建构的目的。在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下, 教师的地位和角色都发生了变化, 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的角色不重要了, 实际上教师变成了教学环境的设计者、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指导者、课程的开发者、知识体系建构的合作者和促进者、知识的管理者。教师要从前台退到幕后, 要从演员转变为导演。这样, 教师课下所做的工作更多。教师不仅要精通教学内容, 更要熟悉学生, 掌握学生的认知规律, 掌握现代化的教育技术, 设计开发有效的教学资源, 设计教学环境, 对学生的学习给予宏观的引导和具体的帮助。

摘要:从建构主义出发, 针对目前《物流管理》课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物流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 以期不断提高该课程教学质量,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关键词:建构主义,物流管理,改革,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李玲.高职物流专业实践性教学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 2006 (2) :79-80.[1]李玲.高职物流专业实践性教学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 2006 (2) :79-80.

[2]易燕萍, 史金虎.常州现代物流专业课程改革的调查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 2007 (7) :143-144.[2]易燕萍, 史金虎.常州现代物流专业课程改革的调查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 2007 (7) :143-144.

8.基于建构主义的信息技术网络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篇八

关键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信息化教学;自主学习

一、信息化教学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所谓信息化教学,不只是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现在它已发展到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阶段,即在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将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和手段融合到学科课程之中,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及情感激励工具,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

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在吸收维果斯基、皮亚杰、布鲁纳等人思想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该理论认为:知识不是经教师传授获得的,而是由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协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来获取的。该理论对教师和学生在学习中的角色重新进行了定位,其隐含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主导”的教育理念在我国的教育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情景、协作、会话、意义建构是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

二、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原则

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下进行信息教学设计时,我们需遵循以下原则:

1.以学为中心,注重学习者学习能力的培养。

2.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创设情境来帮助学生学习。学习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即要为学生提供真实的现实世界知识,学生知识的获取与同化总与特定的情境相关,要把情境建设看成是教学设计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3.以“任务驱动”和“问题解决”作为学习和研究活动的主线,在相关的有具体意义的情境中确定和教授学习策略与技能。

4.强调“协作学习”。这种协作学习不仅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协作,也包括教师之间的协作。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对于学习的理解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5.强调针对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评价。激励评价有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进一步发挥。

三、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具体实施过程

为了贯彻建构主义等现代教学理念,并应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我在给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讲授“在Excel中计算与处理数据”课程时,贯彻建构主义教育理论的要求,进行了信息化教学设计和实践,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1.创设情境,通过竞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先展示实际工作中需要进行数据处理和计算的电子表格,如某商厦销售情况统计表,然后提出问题:各位同学,利用已有的知识和工具,谁能够迅速求出所有商品的总销售额,限时一分钟,比一比谁算得最快。

由于我校要求财经专业的学生通过珠算等级鉴定,也准备了计算器,因此同学们纷纷跃跃欲试,但他们很快发现:没有人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

这时候,我立刻告诉他们,老师能够在1分钟之内计算出所有商品的合计值,并且现在就把计算方法教给他们,从而引发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浓厚兴趣,自然地进入对新知识的学习中。

2.教师引领,启发诱导学新知

在该环节中,先用课件讲解、演示1分钟之内运用Excel中的公式和函数求商品总销售额的方法,然后指导学生通过Flash课

件的导航按钮打开技能训练题库,完成任务一:练习该计算方法。

当学生掌握了求和的第一种方法之后,再适时用课件演示第二种方法,并启发学生想一想,还有没有别的方法。并且告诉他们,这些方法没有好坏之分,应该根据具体问题灵活运用,才能最好最快地解决问题!

3.任务驱动,自主探索学新知

通过前面教师的引领,学生熟悉了Flash课件、技能训练题库的使用方法,进入了良好的学习状态,这样就可以把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新任务如求平均值和求比例的驱动

下,先通过Flash课件自主学习求平均值和求比列的方法,再进入技能训练题库完成任务,系统会自动评分。这样,学生就能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若有疑难,可以重复观看讲解演示,也可以向得了满分的同学求助。

4.合作探究,总结深化找规律

通过前面三个任务的学习,学生已经在实践中对运用公式和函数进行数据处理和计算有了初步的、感性的认识,接下来就需要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的高度,让学生认识到数据计算中的共同规律,即:公式和函数的语法及使用步骤。并培养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能灵活地运用这一知识,去自定义公式,选择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5.对接岗位,拓展延伸强技能

需要学生掌握的岗位知识和技能很多,因此要对接岗位需求,对课堂知识进行拓展和延伸。

拓展训练一: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是企业会计使用最多的报表。要求学生编制表中的计算公式,完成数据的计算,实现课堂知识和岗位技能的衔接。

拓展训练二:大家都知道电算化鉴定覆盖的知识面广,需要学生记忆的内容很多。为了帮助学生通过鉴定,将会计电算化知识检测题录入到无纸化网络测评系统,学生完成后会显示学生做错的题,这样学生就能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同时通过网络将成绩上传到服务器,教师就能及时了解学生的情况,进行辅导。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通过自我建构获得的知识才是最牢固的。因此,在本课的设计和教学过程中,我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精心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意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电化教育研究,1997(3).

9.基于建构主义的信息技术网络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篇九

一、在英语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新英语课程标准》提出要积极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用渠道,英语课程要力求合理利用和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给学生提供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内容健康和丰富的课程资源,要积极利用网络信息技术等丰富的教学资源,拓展学习和运用英语渠道,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主动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可见,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同时,多媒体辅助教学走进英语课堂中,又为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使课堂教学更加亮丽多彩。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初中生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尤其强烈。”这就是创新意识,创新意识不是天生就有,而是通过后天有目的的培养获得的。英语本身就是创新的产物,在英语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这正是我们素质教育的责任所在。一个情景交融,形象逼真的课件,它将使学生接受知识时会更便捷,获得知识更迅速并能激发学生创造的潜能。在教学中我注意用实物演示情境,用图画再现情境,用音乐渲染情境,用语言描绘情境,把学生带入所学情境之中,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所学语言内容。我还借助录音、录像、电视、电脑、语言、实物、幻灯等多种媒体进行教学,以便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使我的学生个个精神饱满,兴趣盎然,有利于他们创新思维的开发。比如在教“up与down”这一对反义词时,我在多媒体屏幕上展示了一片美丽的草地,太阳在慢慢升起,小男孩在放着风筝,一会儿太阳落山了,可小男孩的风筝断了线,掉了下来,但是旁边的一个小女孩的一只气球突然松开了手飞上了天。学生充分想象,造出了许多句子:The sun is up.The red sun is up„.为了更形象地让学生理解“up与down”,我利用情景自然地教学生们唱英文歌曲《Fly your kite>>,学生们在欢快的氛围中就很自然地学会这首英文歌曲。在我的教学过程中,我也经常播放一些配图的原版的英文歌曲、英文儿歌,它们的特点是旋律活泼优美,唱词简单,在欣赏的过程中学生们会不由自主地歌唱。这样不仅提高了他们的听说能力,而且极大提高了他们的语感。我也充分利用多媒体设计图画,让它们产生强烈的动态效果,创设自然的情境环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们的兴趣。如在教字母时我又提供了M 麦当劳、KFC肯德基、WC 厕所、P停车场等录像场景,这样使学生们能得到优美的视觉享受,感受英语的实用价值。

二、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有效地与信息技术进行整合。把信息技术作为英语教学的认知工具和知识载体,采用任务驱动学习、研究学习、自主探究学习、协作交流学习等策略,围绕英语学科知识的学习特点,有效地将教学内容与信息技术进行整合。通过课程的整合,学生在学科知识、主体意识、实践动手能力等方面均得到显著提高。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可以使用的方法有:通过发送email,应用FLASH、PowerPoint等软件进行整合。例如:发送email。六年级英语上册第一课就是LiYan发给她的外国朋友的一封电子邮件,主要介绍了学生的日常生活。在学习了这封电子邮件后,我让全体同学模仿外国朋友回一封电子邮件,介绍一下自己的日常生活。这样不仅帮助学生掌握了课本学习要点,还锻炼了学生发电子邮件的技能。

10.基于建构主义的项目时间管理教学 篇十

基于建构主义的项目时间管理教学

根据项目管理实践的要求和课程特点.分析了目前项目时间管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基于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对项目时间管理的教学方法进行探讨和实践,提出一种由5个步骤构成的教学方式.为持续改进<项目管理>课程的教学水平提供参考.

作 者:黄敏镁 HUANG Min-mei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广东,广州,510006刊 名:高教论坛英文刊名:HIGHER EDUCATION FORUM年,卷(期):”"(12)分类号:G642关键词:项目管理 时间管理 关键路径法 建构主义

11.基于建构主义的信息技术网络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篇十一

【关键词】建构主义 情景设计 意义建构

引言

中国传统的教育以讲授为主,这种传统的方法往往以教师作为知识传授的主体,忽视了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作用。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扮演的角色正在发生变化,如何更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变得十分重要。起源于皮亚杰的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理论的建构主义,更加重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性,能更大程度上发挥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将建构主义理论融入高校电子信息专业课程教学中,能很大程度上改善教学效果。

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含义和方法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1-2]。学习者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其自身根据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的能力。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的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3-4]。

2. 建构主义与情景教学模式

有这样一个教学的例子:在美国的某堂大学历史课上,老师在没有预先通知的情况下准备搞一次突然的随堂测验。当老师拿着试卷走进教室的时候,大家都感到有些诧异和不知所措。忽然老师又宣布了另外一条规定:所有的白人同学可以花1美元在她这里买一分的成绩,2美元买两分,以此类推。意思就是说,白人同学只需要花60美元就能买个及格了。这条极为不平等的规定一出台就激起了广大黑人同学的强烈不满,他们开始跟老师讨价还价,刚开始是理论,慢慢的发展为扔粉笔头,扔其他东西,最后眼看要发展成为动武了,最后,老师叫停了这场闹剧,拿出这节课的教案,题目是:美国历史上的黑人运动原因分析。

这个例子正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典型应用。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一直作为学习的主体,不断的亲身体验着需要学习的内容,老师只是一个引导者。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师的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创设,并把情境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在学习中,老师要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最终引导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经历这样的过程之后,在学生大脑中形成的理解将会是“图式”的,关于所学内容的认知结构,利于长期存储。

3. 激发学生的兴趣

从上文中可以看到,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方法,其重点和核心在于情景设计、任务驱动和意义建构。而这所有问题的前提是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学生的角度通过一些生动的、常见的,甚至搞笑的例子引起学生的注意。

比如我在上《现代通信网》的第一堂课时,需要介绍课程的主要内容和学习目的等,如果一味的照本宣科,很容易让学生厌倦。我会首先给学生播放一段搞笑视频,视频的内容大致是一部电视剧当中的一些高科技通信画面,如图1,其中左图看似一个青铜镜,在电视里却是一部可以实时通话的“手机”,而右图中展示的是一个可以观看过去和未来的“电视”,这些东西,都将是我们现代通信网中可能会涉及到的内容。利用这些看起来有点随意但却是精心选择的视频之后,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就被抓住了,此时,再用另外一段正规的介绍通信网络发展的视频引入课程,通过两段各有侧重的视频,将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极大兴趣。

再举一个某著名教授上课的例子。这是《模式识别》课程的第一堂课,为了给学生说明什么是模式识别,老师举了非常多生动的例子。比如,上课的同学是怎样在只知道上课地点名称的情况下找到具体的上课地点的?首先通过名称找到某个楼,再通过教室的门牌到具体的教室位置。再比如图2,看到图2左边一定会觉得这是一个佳能的单反镜头,可是再看到图2右边的时候,作为人可能就立刻会意识到这其实只是一个很有创意的杯子而已。但作为电脑,它可以通过什么方式来认出这是一只杯子而不是镜头呢?这就是模式识别需要研究的问题。通过这样非常形象和具体的实例之后,学生就能够对模式识别产生很深的印象。

另外,在作业的设计方面,这位老师也独树一帜。他布置的作业大多都需要学生随时注意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作业中的很多数据都需要从日常生活中去收集,这其实也是一种很高级和深入的情景教学模式,是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体现。

4. 小结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我们的教学和学习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模式和全新的视角,而如今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为建构主义理论在教学中的实现创造了条件,利用现有的条件,能够很方便的依照建构主义的理论方法,设计出非常生动的课堂教学和课后学习,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张建伟,陈琦.从认知主义到建构主义[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4):76-80.

[2]周文成.研究型本科教学探析:衍进、内涵、措施[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3):64-68.

[3]王晓鑫.试论基础教育新课改的心理学取向:建构主义心理学对新课程改革的影响[J].科教文汇,2008(1):35-36.

[4]张金岭.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信息技术网络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信息技术教学与研究. 2010,54:191-192.endprint

【摘 要】本文通过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含义和方法的分析,介绍了一种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情景教学模式,在该教学模式中,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方法设计,通过情景的设计,尽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进学习效果。本文还通过多个实例对该方法进行了详细说明。

【关键词】建构主义 情景设计 意义建构

引言

中国传统的教育以讲授为主,这种传统的方法往往以教师作为知识传授的主体,忽视了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作用。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扮演的角色正在发生变化,如何更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变得十分重要。起源于皮亚杰的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理论的建构主义,更加重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性,能更大程度上发挥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将建构主义理论融入高校电子信息专业课程教学中,能很大程度上改善教学效果。

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含义和方法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1-2]。学习者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其自身根据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的能力。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的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3-4]。

2. 建构主义与情景教学模式

有这样一个教学的例子:在美国的某堂大学历史课上,老师在没有预先通知的情况下准备搞一次突然的随堂测验。当老师拿着试卷走进教室的时候,大家都感到有些诧异和不知所措。忽然老师又宣布了另外一条规定:所有的白人同学可以花1美元在她这里买一分的成绩,2美元买两分,以此类推。意思就是说,白人同学只需要花60美元就能买个及格了。这条极为不平等的规定一出台就激起了广大黑人同学的强烈不满,他们开始跟老师讨价还价,刚开始是理论,慢慢的发展为扔粉笔头,扔其他东西,最后眼看要发展成为动武了,最后,老师叫停了这场闹剧,拿出这节课的教案,题目是:美国历史上的黑人运动原因分析。

这个例子正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典型应用。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一直作为学习的主体,不断的亲身体验着需要学习的内容,老师只是一个引导者。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师的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创设,并把情境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在学习中,老师要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最终引导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经历这样的过程之后,在学生大脑中形成的理解将会是“图式”的,关于所学内容的认知结构,利于长期存储。

3. 激发学生的兴趣

从上文中可以看到,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方法,其重点和核心在于情景设计、任务驱动和意义建构。而这所有问题的前提是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学生的角度通过一些生动的、常见的,甚至搞笑的例子引起学生的注意。

比如我在上《现代通信网》的第一堂课时,需要介绍课程的主要内容和学习目的等,如果一味的照本宣科,很容易让学生厌倦。我会首先给学生播放一段搞笑视频,视频的内容大致是一部电视剧当中的一些高科技通信画面,如图1,其中左图看似一个青铜镜,在电视里却是一部可以实时通话的“手机”,而右图中展示的是一个可以观看过去和未来的“电视”,这些东西,都将是我们现代通信网中可能会涉及到的内容。利用这些看起来有点随意但却是精心选择的视频之后,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就被抓住了,此时,再用另外一段正规的介绍通信网络发展的视频引入课程,通过两段各有侧重的视频,将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极大兴趣。

再举一个某著名教授上课的例子。这是《模式识别》课程的第一堂课,为了给学生说明什么是模式识别,老师举了非常多生动的例子。比如,上课的同学是怎样在只知道上课地点名称的情况下找到具体的上课地点的?首先通过名称找到某个楼,再通过教室的门牌到具体的教室位置。再比如图2,看到图2左边一定会觉得这是一个佳能的单反镜头,可是再看到图2右边的时候,作为人可能就立刻会意识到这其实只是一个很有创意的杯子而已。但作为电脑,它可以通过什么方式来认出这是一只杯子而不是镜头呢?这就是模式识别需要研究的问题。通过这样非常形象和具体的实例之后,学生就能够对模式识别产生很深的印象。

另外,在作业的设计方面,这位老师也独树一帜。他布置的作业大多都需要学生随时注意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作业中的很多数据都需要从日常生活中去收集,这其实也是一种很高级和深入的情景教学模式,是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体现。

4. 小结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我们的教学和学习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模式和全新的视角,而如今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为建构主义理论在教学中的实现创造了条件,利用现有的条件,能够很方便的依照建构主义的理论方法,设计出非常生动的课堂教学和课后学习,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张建伟,陈琦.从认知主义到建构主义[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4):76-80.

[2]周文成.研究型本科教学探析:衍进、内涵、措施[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3):64-68.

[3]王晓鑫.试论基础教育新课改的心理学取向:建构主义心理学对新课程改革的影响[J].科教文汇,2008(1):35-36.

[4]张金岭.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信息技术网络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信息技术教学与研究. 2010,54:191-192.endprint

【摘 要】本文通过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含义和方法的分析,介绍了一种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情景教学模式,在该教学模式中,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方法设计,通过情景的设计,尽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进学习效果。本文还通过多个实例对该方法进行了详细说明。

【关键词】建构主义 情景设计 意义建构

引言

中国传统的教育以讲授为主,这种传统的方法往往以教师作为知识传授的主体,忽视了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作用。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扮演的角色正在发生变化,如何更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变得十分重要。起源于皮亚杰的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理论的建构主义,更加重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性,能更大程度上发挥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将建构主义理论融入高校电子信息专业课程教学中,能很大程度上改善教学效果。

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含义和方法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1-2]。学习者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其自身根据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的能力。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的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3-4]。

2. 建构主义与情景教学模式

有这样一个教学的例子:在美国的某堂大学历史课上,老师在没有预先通知的情况下准备搞一次突然的随堂测验。当老师拿着试卷走进教室的时候,大家都感到有些诧异和不知所措。忽然老师又宣布了另外一条规定:所有的白人同学可以花1美元在她这里买一分的成绩,2美元买两分,以此类推。意思就是说,白人同学只需要花60美元就能买个及格了。这条极为不平等的规定一出台就激起了广大黑人同学的强烈不满,他们开始跟老师讨价还价,刚开始是理论,慢慢的发展为扔粉笔头,扔其他东西,最后眼看要发展成为动武了,最后,老师叫停了这场闹剧,拿出这节课的教案,题目是:美国历史上的黑人运动原因分析。

这个例子正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典型应用。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一直作为学习的主体,不断的亲身体验着需要学习的内容,老师只是一个引导者。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师的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创设,并把情境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在学习中,老师要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最终引导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经历这样的过程之后,在学生大脑中形成的理解将会是“图式”的,关于所学内容的认知结构,利于长期存储。

3. 激发学生的兴趣

从上文中可以看到,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方法,其重点和核心在于情景设计、任务驱动和意义建构。而这所有问题的前提是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学生的角度通过一些生动的、常见的,甚至搞笑的例子引起学生的注意。

比如我在上《现代通信网》的第一堂课时,需要介绍课程的主要内容和学习目的等,如果一味的照本宣科,很容易让学生厌倦。我会首先给学生播放一段搞笑视频,视频的内容大致是一部电视剧当中的一些高科技通信画面,如图1,其中左图看似一个青铜镜,在电视里却是一部可以实时通话的“手机”,而右图中展示的是一个可以观看过去和未来的“电视”,这些东西,都将是我们现代通信网中可能会涉及到的内容。利用这些看起来有点随意但却是精心选择的视频之后,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就被抓住了,此时,再用另外一段正规的介绍通信网络发展的视频引入课程,通过两段各有侧重的视频,将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极大兴趣。

再举一个某著名教授上课的例子。这是《模式识别》课程的第一堂课,为了给学生说明什么是模式识别,老师举了非常多生动的例子。比如,上课的同学是怎样在只知道上课地点名称的情况下找到具体的上课地点的?首先通过名称找到某个楼,再通过教室的门牌到具体的教室位置。再比如图2,看到图2左边一定会觉得这是一个佳能的单反镜头,可是再看到图2右边的时候,作为人可能就立刻会意识到这其实只是一个很有创意的杯子而已。但作为电脑,它可以通过什么方式来认出这是一只杯子而不是镜头呢?这就是模式识别需要研究的问题。通过这样非常形象和具体的实例之后,学生就能够对模式识别产生很深的印象。

另外,在作业的设计方面,这位老师也独树一帜。他布置的作业大多都需要学生随时注意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作业中的很多数据都需要从日常生活中去收集,这其实也是一种很高级和深入的情景教学模式,是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体现。

4. 小结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我们的教学和学习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模式和全新的视角,而如今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为建构主义理论在教学中的实现创造了条件,利用现有的条件,能够很方便的依照建构主义的理论方法,设计出非常生动的课堂教学和课后学习,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张建伟,陈琦.从认知主义到建构主义[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4):76-80.

[2]周文成.研究型本科教学探析:衍进、内涵、措施[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3):64-68.

[3]王晓鑫.试论基础教育新课改的心理学取向:建构主义心理学对新课程改革的影响[J].科教文汇,2008(1):35-36.

上一篇:逆反心理的涵义和类型下一篇:疫情期间幼儿园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