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调查报告法制观念

2024-08-28

社会调查报告法制观念(精选8篇)

1.社会调查报告法制观念 篇一

法律宣传活动社会实践报告

2012年寒假,我参加了“法律乡村行”社会实践活动。目的是进行普法宣传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调查。以期用我们所学的知识,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群众,为他们答疑解惑,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此次社会实践的实践地是南京市浦口区江浦县。在具体的活进行当中,我们选择了在江浦县县城以及周边乡镇等几个有代表的地点进行普法宣传和社会调查。

在这一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我对法律在农村的宣传状况及其现实的实用性有了一定的认识。在法律日益普及的今天,我们依然可以在农村遇到不少关于法律的问题,其中很多正是我国普法特别是农村普法盲区,这就是农村普法调查的意义所在。在我国,人口占大多数的农民群众真正懂法的少,能用法敢用法的更少;少数精通某一类法律知识的农民,却是因为长期诉讼而不得不加以学习用以维护切身利益,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畸形的发展和进步。在如今中国法制建设的大潮中,依法治国在农村仿佛还是空荡荡的口号。在此,我想有必要谈谈自己在社会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及所思所想,希望能为法制建设尽一点点微薄之力。

(一)实践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

首先,就法律的实用性这一点来说,我所遇到的问题是什么。在江浦县城发普法传单时,我们分发的是婚姻法和土地管理法的相关规定,群众大多乐意接受新的知识并为亲戚朋友传递法律知识。但我们同样面临着不解和拒绝,深层次的原因是法律在他们心目中缺乏合理的实用性。例如,就婚姻法来说,有的群众认为自己已经结婚惑离婚就用不上婚姻法了,更有甚者认为只有离婚才用得上婚姻法,因此他们抵触我们的普法宣传。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法律宣传对农民群众是不到位的,至少是缺乏实用性的,以至他们不能真正了解法律的精神实质。就如上所说的婚姻法问题,很多农民群众或许就不了解家庭暴力,不赡养父母,不抚养子女等行为是违法行为,从而导致家庭矛盾,威胁社会和谐的细胞。这种与农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实用性宣传的缺失惑缺乏,无疑是农村普法过程中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

其次,是关于法律宣传方面的问题。黄赌毒一直是我国打击的重点,但我们在周边乡镇集市上却很容易的发现很多农民群众显然沉迷的现象,而且没有任何人加以阻止或取缔。这不由得让我们产生疑虑和忧患,农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是不争的事实,但精神文明的滞后和法律意识的淡薄,无疑将衍生一系列农村问题,进而影响农村地区的稳定。同样的情况我们在江浦县城也曾遇到过,一对夫妇向我们咨询离婚的财产分割方面的问题。言语中透露,夫妇俩本是令人羡慕的一对,可惜却因赌博导致感情破裂,最终走向婚姻的失败。试想如果农村法律宣传及时、到位,这种情况又如何会屡屡出现。

第三,是农民群众在看待法律的态度方面的问题。农村作为一个特定的区域,特殊的地理和人文条件下,孕育出了一套自己的潜规则。淳朴热情却又相对缺乏知识的农民群众一旦相信某些人或事对他们有利或值得去干,他们便会给以衷心的支持和拥戴。相反他们便会产生抵触的情绪,并且在农民群众中扩散开来。这也许就是农村地区老大难问题难以解决的症结所在吧!在江浦县,我们遇到一位前来咨询的老大爷,向我们咨询土地纠纷问题。看得出老大爷很无奈也很无助。老大爷似乎并不满意我们给他解释的法理知识,摇着头说这就是中国社会的弊病所在,认为这应该就是官官相互的结果。在他看来自己翻阅了各种法律条文之后,法院的不予立案理由纯属无稽之谈。看着老人家无助的眼神,听着他对时效的问题的不解和追问,我们隐隐意识到老大爷对法律的信心几乎已经丧失。交流的互动中,他曾多次提到希望我们能帮他联系媒体曝光,或者帮他联系一下去高院上访的事宜。从这个案例,我们不难看出农民群众最初都是很愿意相信法律,依靠法律的。之所以最后放弃使用法律或是另辟蹊径,是因为缺乏对能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并解决矛盾纠纷的法律常识和法律途径应有的了解和掌握。最终导致了维权的积极性受挫,进而产生对法律的偏见。在农村潜规则催化下扩散开来,又往往是百害而无一利,积重难返。

第四,是千百年来农民群众的很多固有观念与法制精神相悖。在江浦县的几个乡镇中我都有做这样一个调查,即女儿在亲生父母家是否有财产继承权的问题。在接受调查的中老年农民群众中,他们中的大多数认为女儿出嫁以后在娘家就不能再继承遗产,除非家里没有儿子或者女儿在家招上门女婿才行。而只有少数中青年农民群众认为女儿也应当有继承遗产的权利。产生这样一种现象的原因无疑是缘于千百年来农村地区根深蒂固的重男轻女思想。

以上是我在社会实践中所遇到的普遍问题,这也许只是三农问题中冰山的一隅。但却是普法过程中所面临的棘手问题。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全局性和根本性问题。解决好农民群众的普法问题,是现代法制建设进程中的重大任务,更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当务之急。所以我们要对症下药,探寻普法的新思路,以达到在农村地区普法中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所思与所想

首先,要明确的是农村普法的原则,即为人民服务原则。坚持讲求实际,不做表面文章,不搞形式主义。切实广泛地开展与农民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同时也要强化服务观念,解决实际问题,努力使农村普法活动成为弘扬法治理念,惠及人民群众的民心工程。从而真正使老百姓知法、懂法、用法。更重要的是让他们相信法律,相信可以维护他们合法权益的法律武器。让法律真正成为为人民服务的工具。

其次,要进一步地提高认识,加强领导,继续开展依法治乡(镇),依法治村活动,及时有效地依法解决农村老大难等热点难点问题,让农民切身体验到法制的实际效果。从而使农村地区的各项事业走上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确保广大农民群众能够依法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进一步激励农民群众沿着法制建设的路线走下去,并积极参与基层民主法制建设。推动农村基层民主法治建设稳步、健康发展。这样有助于增强普法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利于建立普法工作的长效机制。再次,要积极探寻农村法制宣传教育的新思路,为农村地区普法行动开创新的局面。一,要从改变农村法制宣传教育的观念着手,使农民群众愿意接受,乐于接受法律知识。在实际宣传过程中应采取农民群众最喜闻乐见、最容易接受的宣传方式,紧紧地贴近广大农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和思维习惯,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增强法律意识,尽量使他们在寓教于乐中提高法制观念。二,要抓住普法的时机,针对不同的方式手段,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宣传法制应当避开农忙时节,并充分利用乡村市集或农民群众返乡赋闲这段时间进行。只有做到合理安排,才能真正有效做到从群众需要出发,服务农民,切实维护农民的根本利益。这也是农村法制宣传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最后,要丰富农村普法教育的内容,开创更为有效的教育形式及载体。在这一方面必须健全政府的服务职能,尽快将普法宣传纳入其公共服务职能当中去。同时也要将普法教育的内容与农村地区的最突出问题相联系相结合,例如农村土地征用问题,土地承认承包纠纷以及婚姻家庭法律方面的问题。有条件的地区可以编写适合农村地区农民群众生产生活的法制宣传资料,向这些地区免费发放。也可以充分利用市县等区域性的电视台、广播站等载体普及法制信息和基本的法律知识。同时也可以组织专业文艺团体和普法志愿者深入农村地区进行汇报演出,在进一步提高法制宣传教育的趣味性、导向性的基础上,使得农村地区形成自觉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良好风气。当然也应当鼓励农民群众或是民间自觉自发的宣传活动,毕竟他们是最了解农村地区的一份子。

-------10中韩经济(2)班

任玥

2.社会调查报告法制观念 篇二

1. 传统性别特征呈现趋内倾向

刚强、勇敢这是对男性气质的基本定位。通过调查发现, 这种传统的男性特征在中学生中仍占主流。有78.6%的学生认同“男性应该是刚强勇敢的, 不可随便掉眼泪。”与此同时, 我们一般都认为女生是温柔、可人的。但调查显示, 这种观念发生了转变, 由同意趋向一般, 有34.6%的学生同意“女生应该是温柔可人, 轻声细语, 讨人喜欢的”, 也有36.4%学生表现出一般的态度。同时, 关于外在特征, 有43.9%的同学在“男性若是高大健壮, 将会使他更受异性欢迎”这一观点上选择了一般, 有19%的学生同意这一观点。同样的, 有44.4%的学生在“女生若是长发飘逸, 娇小甜美, 将会使她更受异性欢迎”这一观点上选择一般, 有31.4%的学生认同这一观点。由此可见, 传统的性别特征呈现趋内倾向, 也就是说传统的性别特征仍占主流, 但中学生对于内在特征更为重视。

2. 家庭角色关系以责任性代替支配性

以往男性是一家之主, 男性在家中支配女性无可厚非, 但经过调查发现这种观点也有所改变。在家中男性支配女性的观点遭到了中学生的反对, 但男性养家糊口的责任却仍受到推崇。有59.3%的学生赞同“男性是一家之主, 应一肩挑起赚钱养家的责任”, 有77.7%的学生不同意“在家庭中, 男性支配女性做事是天经地义的”, 同时也有61%的学生不同意“在家庭中, 女性支配男性做事是天经地义的”。这说明了中学生在家庭角色关系上已经不再以支配为导向, 相反强调男性的责任意识。同时, 调查显示, 女性逐步摆脱家务的困扰, 有42%的学生不同意“女性应负担家务, 如洗衣、煮饭、打扫等工作”。

3. 社会角色以能力论英雄

调查显示, 分别有31.4%和30.5%的学生同意和不同意“男性较适合担任领导工作”, 有37.4%的学生不认为“女性无论能力再强, 还是应以家庭为重, 好好相夫教子”。相反, 有65.8%的学生赞同“女性若走出家庭, 成为工作上的女强人, 是一件光荣且令人肯定的事”。可见, 在承担社会角色方面, 领导不再是男性的专利, 而应该以能力论英雄。

4. 比较分析

(1) 从性别的视角看 (见表1)

从两性特征来看。内在方面, 男生比女生更同意“男性应该是刚强勇敢的, 不可随便掉眼泪”和“女性应该是温柔可人, 轻声细语, 讨人喜欢的”。外在方面, 女生比男生更不同意和“女性若是长发飘逸, 娇小甜美, 将会使她更受异性欢迎”。从家庭角色看, 男生比女生更同意“男性是一家之主, 应一肩挑起赚钱养家的责任”、“在家庭中, 男性支配女性做事是天经地义的”和“女人应负担家务”, 这是“男主内女主外”家庭角色分工的典型。而且男性的领导欲望更强, 他们不同意“在家庭中, 女性支配男性做事是天经地义的”。同时我们也可以发现女性社会角色观念的变化, 她们比男生更同意“女性若走出家庭, 成为工作上的女强人, 是一件光荣且令人肯定的事”。这一点从她们对男性社会角色的态度中也可以看出, 她们比男生更不同意“男性较适合担任领导工作”, 而男生比女生较同意“女性无论能力再强, 还是应以家庭为重, 好好相夫教子”。可见女性要走出家庭, 实现自我的道路还很曲折。另外, 在性别角色多元化的今天, 中学生对于中性化持否定态度, 其中男生比女生的抗拒态度更强烈, 相应地, 男生比女生更赞同“绅士淑女”。

(2) 从年龄的视角看 (见表2)

从年龄的角度看。在“男性是一家之主, 应一肩挑起赚钱养家的责任”、“男性应尊重女性”、“女性应该是温柔可人, 轻声细语, 讨人喜欢的”、“女性应负担家务, 如洗衣、做饭、打扫等”、“女性在遇到男性讲黄色笑话或脏话时应勇敢制止”、“中性化女生受欢迎”、“中性化男生受欢迎”、“‘绅士’受欢迎”、“‘淑女’受欢迎”这些观点上存在年龄差异。

二、实然的中学生两性互动情形

1. 男生眼中的两性关系

尊重女生。调查显示有59.3%的男生从不“在女生面前讲脏话或黄色笑话”, 有55.8%的男生从不“触碰女生的身体”, 有72.9%的男生从不“用身体上的特征来取笑女生”。

界限分明。调查显示有40.4%的学生有心事时不找女生讨论, 有33.3%的学生偶尔会找女生谈心事, 59.8%的男生不会在假日时同一群男女同学共同出游, 有63.3%的男生从不在“下课时玩追打女生的游戏”。

不使唤女生也不接受领导。有75.4%的男生基本不使唤女生替自己做事, 只有25.6%的男生乐于帮助女生, 同时男生也反对接受女生的领导, 只有17.2%的男生认为“在团体中被女生领导时会欣然接受”。

2. 女生眼中的两性关系

顺其自然。女生是否真的在为男生而表现自己呢?调查显示她们的态度是不刻意追求而是顺其自然, 只有7.2%的女生“会要求自己轻声细语表现温柔的一面”, 5.8%的女生会“努力使自己漂亮来取悦我所喜欢的异性”。

身体的敬畏。梅洛·庞蒂曾经有过这样一个判断, “世界的问题, 可以从身体的问题开始。”经过调查可以发现, 身体在中学生的观念中是不可触碰的, 他们对身体的态度是敬畏的, 有75.2%的女生不触碰男生的身体。

界限分明。和男生一样, 女生眼中的两性关系也是界限分明的, 主要表现在, 有5.7%的女生有心事会找男生讨论, 38.2%的女生从不找男生谈心事, 有75.3%的女生在下课不玩追打男生的游戏。还有58.4%的女生不使唤男生做事。

三、中学生性别角色观念的社会机制

1. 学习强化:性别社会化的起点

调查显示, 在诸因素中, 有17%的学生都选择父母这一选项, 父母成为了学生性别角色观念的最大影响源。关于这一结果, 我们认为可以用社会性别理论中的身份理论和社会结构假说来解释, 两者都认为父母是学生性别角色观念形成的重要他人, 父母的行为习惯直接内化为学生的性别角色观念, 进而外显为其行为方式。这是一种无意识的行为, 也就是说儿童的早期经验将影响其今后的性别定位, 其中性别角色认同、模仿和接受是学生性别社会化的重要途径。

关于同伴对于儿童性别角色的影响国外研究早已论证, 尤其是集群社会化理论更是将同伴影响提到了重要位置, 群体社会化理论预测当另一性别不在场时, 性别分化的行为减少。一项研究证明了男孩在场对女孩行为的影响:女孩单独玩球时表现得很有竞争性, 在男孩加入后, 女孩的行为发生了很大变化, 她们显得比较害羞而且没有竞争性。

2. 社会性别定位:性别社会化的“模具”

茱蒂思·鲁博说:“对大多数人来说, 性别是我们日常生活的绝对基础, 因此, 对这种大家早已视为理所当然的假定和先决条件进行质疑, 简直就像考虑太阳是否还会升起一样多余。社会性别的标志和信号无处不在, 以至于我们经常注意不到, 除非它们缺失了或含糊不清。这时我们会觉得很难受, 直到我们成功地把那个人置于某种社会性别地位, 否则我们就觉得乱套了。”

正是这种自然而然的性别定位掩盖了这种普遍背后的不普通, 这也可以称之为一种社会“软控制”。这种自然而然的背后其实是意识形态在起作用。我们知道, 意识形态总是人为制造的、代表某一群体的立场和利益, 其出现在世人面前就是以这种“自然而然的”方式。其运作机制就是“自然化”和“普遍化”, 所谓“自然化”, 意指一个遮蔽意识形态的人为性真相的过程;所谓“普遍化”, 是指特定利益集团的意识形态被虚假地普泛化为公众共享的东西。

这种社会的性别氛围为传统性别角色观念提供了生存的空间, 使得传统的性别角色观念占主流。

3. 媒介稳定:性别社会化的“助推器”

调查显示, 电视剧在影响性别角色观念的十个因素中排在第四位, 有10%的学生选择了这一因素。由此可见, 大众传媒对于中学生性别角色观念具有引导作用。

布尔迪厄指出, “电视不利于表达思想, 它必须在‘固有思维’的轨道上运作”, “思想的颠覆性沉沦于老生常谈之中。说到底, 电视不过是提供了一种消化过的食品和预先形成的想法。”而且我们体会到这种影响并不是强制性、表层的, 而是渗透式的、深层性的, 这种文化意识的积淀不时地表现在人们的社会行动和行为之中。根据传播学者的研究, 媒介能够强化已经确立的含义。“通过反复表现已被人接受的符号含义, 解释符号的规则便更加牢固地确立起来, 这个过程可以成为媒介描述的‘稳定’功能”, 这也可以称为大众传媒的传播机制。

通过以上分析, 我们可以将社会性别观念形成的过程概括为社会期待、性别认同、学习强化、角色定型。而这个过程中, 学习强化是性别社会化的起点, 社会角色定位是性别社会化的“模具”, 大众传媒是性别社会化的“助推器”。

参考文献

[1]皮埃尔·布尔迪厄著.刘晖译.男性统治[M].海天出版社, 2002.9.131.

[2]黄华.权力, 身体与自我——福柯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76.

[3]沈奕斐.被建构的女性:当代社会性别理论[M].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19.

3.近代社会民主与法制 篇三

[知识整合]

一、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民主政治制度确立的过程

1.英国——君主立宪制。通过1640—1688年的资产阶级革命,英国推翻了斯图亚特封建王朝,1689年颁布了《权利法案》。最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走上了资产阶级政治民主化的道路。

2.法国——民主共和制。通过1789—1794年的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推翻了封建的波旁王朝,颁布了《人权宣言》。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1804年,拿破仑颁布了《法典》,以法律形式巩固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它是资本主义国家的第一部民法典。

3.美国——联邦总统制。通过1775—1783年的独立战争。推翻了英国殖民统治,发表《独立宣言》,独立战争后,制定1787年宪法,确立了三权分立的原则和共和政体。开创了民主制度的先河。1861—1865年美国内战期间,林肯颁布了《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废除叛乱各州的奴隶制。维护了国家统一,共和政体进一步完善。1933年,为摆脱经济危机。罗斯福实行“新政”。稳定了资本主义民主制度。

4.日本——君主立宪制。1868年开始的明治维新实行了一系列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1889年颁布宪法,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

5.俄国: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但仍然是君主专制政体。1917年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制度。

认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是在反封建斗争中产生的,具有重大的历史进步性。资产阶级民主是资产阶级享有的民主,而不是广大人民能够充分享有的民主,所以说资产阶级民主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二、社会主义国家的民主与法制建设

苏联:1936年颁布新宪法。这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的建立,也标志着斯大林创建的政治体制的形成。即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东欧国家:二战后,东欧国家在苏联的影响下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

三、中国近代的民主历程

(一)中国资产阶级争取民主政治的斗争

1.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在康有为、梁启超领导下。掀起了戊戌变法运动,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维新变法运动虽然失败了.但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在中国的第一次伟大尝试。这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在中国的开端。

2.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类型的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重大意义。这是中国民主政治的开始。

3.1915年。以陈独秀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激进派。高举“民主”、“科学”的大旗,发起了新文化运动,反映了资产阶级要求真正民主政治的主张。

4.资本主义民主政治没有在中国建立的原因: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②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强大。③中国2000多年封建专制制度的影响。

(二)无产阶级争取民主政治的斗争

1.1919年。五四运动提出“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口号。充分体现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精神。

2.1922年。中共二大第一次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3.1924年,国共第一次合作。以新三民主义为合作纲领,领导了国民大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4.1945年,中共七大召开,毛泽东作了《论联合政府》的报告。提出建立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中国。

5.1945年,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赴重庆谈判。与国民党签订了《双十协定》。

近代民主政治的特点:①探索阶层、阶级的广泛性。②深受西方启蒙思想和民主政治的影响。③先后尝试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两种方案。实践证明这两种方案都在中国行不通。④民主与专制斗争激烈。⑤经历了由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向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转变的历程。

四、中国现代的民主历程

(一)建立

1.1949年新中国成立。人民真正当家作了主人。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2.1954年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开始建立。

3.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二)破坏

“文革”中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受到了践踏,给党和国家带来了重大损失。

(三)完善

“文革”后特别是从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显著成就:1982年通过新宪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刑法》、《刑事诉讼法》等一系列法律,初步建立起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我国逐步向依法治国的道路迈进。

(四)特点

建立—破坏—完善。

(五)对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认识

①任何一个国家的民主法制建设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②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⑧我国应不断加强法制建设,依法治国,维护人民的权利和利益。

[学法导航]

近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以民主代替专制、以法治代替人治、以法律为标志的国家权利代替以君主为代表的贵族特权。民主法制建设是社会进步的主要标志之一,是近代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它的主要任务是从专制社会向民主社会过渡。其实现的方法是革命或改革。

本专题的重点:①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民主政治制度的形式。②中国资产阶级争取民主政治的斗争。③新中国成立后民主法制的发展历程。

[巩固练习]

1.列举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的法律文献。

2.政治民主化是我国近代化的重要内容之一,结合中国近代史上的有关史实,回答下列问题:

(1)中国近代史上推动政治民主化的开启性事件是什么7以后资产阶级为实现政治民主化又进行了哪些斗争和探索?结果如何?请概括说明中国近代政治民主化的进程有什么特点。

(2)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为实现政治民主化做了哪些努力?形成了哪些政治制度?

(3)当前我国为什么要加快民主政治建设?

参考答案:

1.英国的《权利法案》,美国《独立宣言》,法国《人权宣言》和《法典》等。

2.(1)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虽然推翻了封建帝制.但没有建立真正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民主与专制斗争激烈,民主化进程艰难,逐渐由资产阶级政治民主化向社会主义政治民主化转变。

(2)略。

4.社会调查报告法制观念 篇四

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报告

大学生就业方式和就业观念变化的调查

名:

徐爱华

别: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

业:

网络工程

级:

11级

指导教师:

宋凌迁

2013年

6月

22日

目录

摘要

一、工作分配任务

二、调查背

三、调查分

四、就业指

五、调查体

六、总结…参考文献…附录………致谢………景析导会…………

…………………………………………………………………………及建议……………………………………………………………………………………………………………………

……………………………………………………………………………………………………………

… … … … …

摘要(居中,小二号黑体)

根据目前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以及世界经济发展形势,近几年大学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难,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以及就业形势都发生了一些变化。根据目前了解的大学生就业形势以及调查的结果,对大学生的就业方式以及就业心理进行一系列的分析。通过调查的结果,针对不同的问题,做出数据统计,可以以图表的形式展示出来。针对不同层次的大学生的就业心理以及就业方式分析,例如,本科生与研究生的不同的就业心理,专科生与本科生的就业心理的不同。(小四号,宋体)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形势;就业方式;就业观念;数据分析

一、工作分配任务

调查目的:为了进一步了解大学生目前就业方式和就业观念的变化,积极配合国家政策以及提出新的建议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调查研究的主要对象:由第一小组小组组长:郭林斌;成员:陈林,陈仕平,林文荣,陈有思,叶鹏,黄菲菲这些成员向在校的高等学院的大学生,包括专升本科生,本科生,研究生发放问卷调查。

设计调查问卷:第二小组成员:陈龙,王瑞,魏鹏翊,刘伟忠,刘泽伟,赖堂晟,何锦地这些成员设置20个左右问题的问卷,收集数据(统计每题的答案选项数目和百分比)。

分析数据:由第三小组成员(小组组长:林宇航,成员:陈艺彬,林斌,陈学起,吴维祥,胡晓琨)将问卷调查的数据绘成图表(柱形图,饼状图--excel),做出分析与得出结论。

调查体会及建议:由第四小组成员(李兰,王贤丹,叶翔,苏小燕)对调查结果进行深入总结,提出相关措施(大学生自身,高等学校措施,政府层面的措施,企业的方向(字数1000个字)--从提高学生就业率等方向)

二、调查背景

俗话说:“皇帝的女儿不愁嫁!”现如今,这句话已成了传说。近日从2013年北京毕业生就业推进工作会上传出信息,北京地区高校毕业生签约率为28.24%,其中研究生36.59%,本科生26.6%,专科生16.84%。

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699万,比2012年增加19万人,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毕业生最多的一年。作为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风向标”,北京地区大部分毕业生还在为“饭碗”苦苦寻觅。2013年,或许成为史上最难就业年。面对这样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们的就业观念和就业方式又有哪些变化呢?

三、调查分析

(一)对所学的专业满意度图表数据分析

对所学的专业满意程度0.60.40.200.340.1很满意满意一般0.460.1不满意 很满意 满意 一般 不满意通过对当今大学生对所学的专业满意度图表数据来看,有10%的很满意自己的专业,有34%的满意自己的专业,有46%的感觉自己的专业一般,有10%的不满意自己的专业。大学生对就读专业的满意度直接影响着他们学习专业的积极性,以及日后的相关问题。没有热情的专业很难把自己的才能发挥到极致。而在校大学生认为自己对专业不满意的主要原因如下:自己不感兴趣,专业前景不好和就业困难,受家庭影响,以及

其他因素。对于这些问题,一方面,要在现有的教育资源条件下尽量扩大学生转专业的机会,并对转专业的时间和人数进行合理调控,以确保基本的人才培养条件,维护学科、专业的平衡等。另一方面,实行按“专业大类”招生并尽量扩大“类”的范围。目前许多高校虽然实施按专业大类或专业类招生,但其专业“类”的范围非常狭窄,学生可选余地很小,应在已有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至少突破院系的范围。

(二)最期望选择的就业公司图表数据分析

最期望选择的就业公司0.40.30.20.10民营企业国有企业 外资企业政府部门自主创业0.160.160.10.160.041其它0.38系列1

通过图表的数据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大学生目前最倾向的就业公司是外资企业(占38%),接下去的国有企业(16%),民营企业(16%),自主创业(16%)的比率差不多是持平的,占比率最少的是政府部门(10%)。通过以上的数据来看,其实大学生这几年的就业方式和就业观念发生了了很大的变化。在几年前大部分的大学生更加的倾向于在政府部门、国有企业里面去就业,追求稳定和“铁饭碗”,但是如今的大学生却更加倾向于外资企业,追求的是个人能力的培养和团队精神。除此之外在外资企业能够看到不同的企业文化,不同的管理方式可能更加适合这个时代背景下的大学生。同样的自主创业的学生也占到很大的一部分比率,这主要有几个原因:

1、如今大学生就业形式严峻,就业缺口非常大,想要找到一份相对满意的工作并不容易。

2、时代背景的允许,改革开放政策的优势和国家对自主创业大学生所提供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和相应的扶持,所以自主创业的大学生在这几年呈很快的增长趋势。

(三)工资薪酬:

毕业后第一份工作的薪酬期望0.40.30.20.1001200元以下1200-1800 1800-2500系列1 2500-3500 3500以上0.10.220.320.36

在就业时,薪酬是大学毕业生考虑的重要因素。大多数毕业生毕业后第一份工作的薪酬期望是3500元以上(占36%)。2500-3500元的占32%。1800-2500元的占22%。1200-1800元仅占10%。当今大学生的就业现状普遍呈现就业率低的现象,因为大部

分的大学生的观念是:自己花了十几年时间来读书毕业之后理应由一个高的工资。而对于企业来说:所任职位的重要程度、对企业贡献度及工作强度等常常是企业确定职位薪酬的关键衡量指标,而对于应届大学毕业生的薪酬标准,企业则不能依据上述指标做出准确界定。这样一种观念上的差异,导致了企业和大学毕业生对于薪酬要求的矛盾。从而间接导致了当今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就业率低的问题。

在这里我想说一下,对于零薪酬工资,由于2008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大学生首先提出零工资,只要求能够有工作机会,为自己积累经验,对此,根据调查结果显示,有51.3%的大学生还是不接受的,他们认为付出就应该有收获,即使缺少工作经验,可是经过自己的努力,相信自己会做好,经验是慢慢积累的,如果不给我们机会,我们到什么时候也不可能有经验,所以,有的大学生认为,企业拿没有工作经验来限制自己,本身就不公平。例如不少企业拒绝承担大学生就业后的“在岗培训”费用,招聘中普遍要求有“数年工作经验”。事实上,一个理工科毕业的大学生,需要在毕业后的工作岗位经过一定时间的继续学习,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工程师。要达到这一要求,只能是大学生个人和家庭承担,而如果把“在岗培训”转移到学校里面去完成的话,在时间和金钱上都将是非常不经济的。但是对于有些大学生来说,家庭供上大学已经不容易,如果毕业后工作还是需要花很多钱,这对于有些大学生来说是笔沉重的负担。这应该可以认为说,大学生已经不再盲目的选择工作,而不顾自己的权益,我觉得这应该也是大学生就业观念变化的一个方面吧。

(四)面对就业难的态度图表数据分析

面对就业难的态度0.40.30.20.100.380.120.320.160.02自主创业继续在校深造,考研先就业在择业先择业再就业系列1出国留学

在这经济发达社会的大环境下大学生就业面临着十分严峻的问题,通过调查“先就业再择业”的态度成了多数毕业生的首选,有38%的毕业生表示会先就业再择业。与其相反,32%的毕业生选择先择业再就业。16%的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继续在校深造,考研的占12%,而选择出国的只占了2%。这说明了目前大多数毕业生的就业心态有了很大程度的转变。毕业生普遍认为先就业可以增加社会阅历,学会为人处世,可以提高自己的经济实力。选择业则可以培养自己的责任感。而对继续深造,自主创业和出国留学。大多数毕业生表示自己不会选择这样的路。这也体现了当然毕业生的普遍心理。

(五)就业难主要原因图表数据分析与结论:

对就业影响最大因素0.50.40.30.20.10缺乏工作经验就业人数过多就业期望过高专业水平不够0.10.140.320.44

当前,大学毕业生遭遇了比以往更严峻的就业寒流。通过调查分析,大多数的毕业生之所以很难找到工作,是因为自己对就业期望过高(占44%)。而另外一个重要因素则是就业人数过多(占32%)。对于缺乏工作经验(仅占10%)和专业水平不够(仅占14%)则不是对就业造成最重要影响的原因。这说明了在毕业人数过多的大背景下,毕业生不应该对自己的就业期望过高。要从长远的目光来看

(六)就业影响最大因素图表数据分析与结论:

对就业影响最大因素0.30.250.20.150.10.0500.180.240.120.020.20.24系列1工作经验学历专业技能人际关系创新精神

近年来,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显得越来越严峻。通过调查分析,大多数毕业生之所以很难找到工作,24%的人认为他们缺乏专业技能,同样24%认为他们个人综合能力差。20%的人认为就业影响因素与人际关系有关。18%的人认为他们缺乏工作经验,学历对就业影响因素占了12%,而创新精神对就业影响只占了2%。这说明了对当代大学生,在校期间学好专业技能和提高自己的个人综合能力是很重要的。只有先通过不断的锻炼自己,充实自己,才能在就业严峻的形势下找到工作。

系列

1四、就业指导

(1).在校期间对大学生工作影响最大的教学环节是社会实践,71.78%的大学生认为社会实践对工作影响最大,有一部分的同学在大学期间兼职是为了减轻家庭负担,可是更多的大学生还是为了以后工作的需要而积累一些经验,56%认为专业知识很重要,58.5%的学生认为个人的综合能力很重要(2).对今后就业最为重要的素质大部分的大学生还是选择了专业知识,创新能力以及个人综合的社会交际能力。这表明现在的大学

个人综合能力生需要提高自身综合素质,逐步向复合型人才发展。(3).大多数大学生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很重要 67.01%的大学生觉得职业生涯规划很重要,而不太确定是否重要占了18%,有将近十分之一觉得职业生涯规划不重要,没有考虑过职业生涯规划的占5%。(4).大学生获取就业信息的主要渠道还是人才招聘会 23.2%的大学生获取就业信息的主要渠道是学校或院系就业信息栏;26.1%认为是人才招聘会;5.6%认为是学校就业网;从班主任及任课老师或亲朋好友方面得到就业信息的,分别占2.3%、8.1%;也有少部分通过电视报纸等媒体或其他渠道获得。(5).在求职过程中,困扰大学生的因素主要有:获取的就业信息量太少了;学校的就业指导力度不强;以及自身缺乏面试经验,在面试过程中,部分学生在求职时往往表现得不够自信,过分紧张,回答问题时支支吾吾,表现不出自己的实力。更有一些求职者面试时弄虚作假,企图欺骗蒙混过关,谁知很快就被有经验的用人单位拆穿,不得不再次承受面试失败的惨痛教训。而这样久而久之,用人单位也会觉得大学生不诚信而丧失信心。在此,有些大学生就希望企业人士、成功的校友来学校做就业报告,主要内容可以是企业需要的人才类型和在校期间应为就业做何准备 11.4%表示希望企业人士来学校做就业报告的主要内容是生涯规划;55.6%希望是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8.7%希望涉及该企业的发展前景和规划; 12%希望讲解关于员工的职业素质。62%的大学生希望其报告主要讲述在校期间应为就业做何准备,9%希望是关于如何处理工作中的人际关系,22%认为就业报告的主要内容是“成功的因素”。

近日,十堰职院3名毕业学子获得2012湖北省高校毕业生创业资金扶持。他们用自己的创业故事告诉大家,只要有梦想,创业并不难。

利用特长创办广告策划公司

2011年毕业于十堰职院艺术设计专业的高攀峰,先后获得国家级奖学金,学院‚优秀学生标兵‛、‚大学生自强之星‛等荣誉称号。

2011年,高攀峰利用自己的特长,创办了十堰市贝尔多广告策划有限公司,注册资金10万元,固定资金3万元左右,开展美术培训、创意设计、喷绘写真、书刊杂志、数码快照等业务,现有工作人员15人。

高攀峰深有感触地说:‚初涉社会,学校里学到的知识远远不够用,需要从身边的人和事,需要多渠道获取各种创业知识和社会经验。有了一定的积累后,会对市场有较为敏锐的洞悉力,可以去分析判断自己想要从事的项目是否可行。‛

注册多家公司当上大老板

何稳谨2010年毕业于十堰职院电子工程技术专业。在校期间,何稳谨就在‚淘宝网‛成立了以鄂西北土特产销售为主营业务的店铺。

2011年,何稳谨注册了十堰百味鲜贸易有限公司,随后又注册了湖南宁乡谷丰芯语食品贸易有限公司,并任法人代表,2012年9月又注册了十堰优盛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仅湖南宁乡谷丰芯语食品贸易有限公司去年以来营业额就超过280万元,纯利润35万多元。‚创业不能一蹴而就,许多大学生曾经勾勒过创业的远大理想,不少学生幻想一夜暴富。但成功往往需要刻苦、勤奋,加上发现机遇和把握机遇。‛何稳谨提醒想要创业的大学生朋友们,要扎扎实实做事,不管从事什么行业,勤奋总能换来回报。

生产床垫月赚3000多元

沈建军2011年毕业于十堰职院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去年3月,沈建军开办了十堰市康美乐床垫厂。

经过几个月的努力,床垫厂的生意越做越红火,当初投入的近4万元成本已收回,现在平均每月的净收入达到3000多元。沈建军很是兴奋,现在为下一步的扩张计划开始做准备。

‚像我们才步入社会的人,一般有创业的冲动。但资金不足、经验匮乏等往往让我们止步在创业之初。我的想法是,先通过‘简单’创业,积

累实战经验,培养经营能力,等积累了一定的资金和人脉资源后,再考虑发展大一点的项目。‛沈建军说。

五、调查体会及建议

目前大学生人数越来越多,我国刚刚召开第十七届全国代表大会,全力建设第十二个五年计划,大学生已经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以及社会全面发展的主力军。现在我国政府已经根据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制定出一系列的方针政策,各个省市地方也根据自己地方特点对大学生就业提出一系列优惠措施。但是有些方面并没有得到有效地贯彻,这需要各个方面共同努力。下面是我门的一些小建议:

政府: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政府一直在提倡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在前一两年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激情高涨,但是由于大学生的资金不足和缺少实战经验,很多大学生创业失败,从而引发大学生创业的低潮,进而影响到大学生的自信心。在这个方面,我认为政府应该为大学生自主创业设置一条绿色通道,比如,(1)政府应出台鼓励各种资本对毕业生新创高科技实体进行投资的倾斜政策;

(2)设立大学生创业基地,鼓励大学生聚在一起共同发展,其发展模式可以像中关村那样,整个基地都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良好的基础,充分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因素,积极利用各种共享资源;(3)并且为创业大学生提供专业指导、法律咨询、市场分析等服务;

(4)对自主创业的大学生在审批手续、金融贷款、工商登记、税收等方面予以特殊优惠,使其在资金方面得到周转;(5)政府应该积极创造各种有利条件,政府可以把一项项目交给国有大企业和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企业一起合作,在合作中,大学生自主创立的可以学习到大企业的管理经验及管理方式,大企业也可以吸收新企业的新鲜思想和管理模式,这样既促进了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激情和勇气,也为他们增加信心,同时两个企业在合作中两者可以互相学习,促进共同发展。在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企业不断发展的同时,可以吸收更多的大学生加入进来,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据了解,自2013届毕业生招聘工作启动以来,北京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已举办83场毕业生双选会,参会用人单位6799家,共为毕业生提供就业岗位18.4万余个;北京地区各高校共召开大型校园招聘会398场,提供32万多个岗位。同时建立了高校毕业生生源信息发布机制,结合北京地区毕业研究生数量增长的实际,还增加了研究生就业双选会场次。

北京市人社局有关负责人向记者表示,北京将积极开发就业岗位,尤其开发更多传统企业和小微企业的智力密集型岗位,并完善小微企业吸收毕业生的金融、税收、社保补贴、档案管理等政策;鼓励和引导毕业生到城乡基层管理和公共服务领域就业;鼓励文化创意产业、资源节约型产业吸纳相关专业人才。

目前北京市正全力推进大学生就业,在举行大型招聘会的同时,将举办更多小型化、专业化的招聘会,满足不同层次的就业需求,让毕业生自由流动、自主择业。北京市政府副秘书长马林表示,将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到京外就业,到中小企业就业,用创业带动就业,设立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一站式”服务平台和“绿色通道”。对于有就业愿望而没有落实就业去向的毕业生要进行重点帮扶。

社会企业方面:目前,我国对非公有制中小企业的政策及扶持,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政策保证,拓宽了就业的渠道,成为解决社会劳动力就业的主力军。中小企业数量大涉及面广,占我国企业总数的99%以上,经营范围几乎涉及国民经济所有行业和领域,提供了约75%的城镇就业岗位,占每年新增就业岗位的80%以上,而人才匮乏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这些社会企业应该多为大学生提供就业机会,不要老拿工作经验来压制,每个企业的优秀职工都是从零做起的,所以应该为毕业大学生提供一定的就业机会,使其能够发挥自己的能力,为自己,也为企业做出贡献;其次,尽可能多的帮助大学生自主创立的企业,给他们一次机会,促进共同发展;再次,企业应该多走进高校,尤其是中小企业,现在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已经有所改变,他们可以去一些中小企业发挥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以得到社会的肯定,所以企业走进高校,可以更加相互了解,大学生中有很多想法,企业走进高校,也可以吸收一些创新的思想,同时为企业吸收一些优秀人才,近距离的接触大学生,可以了解到他们的真实能力,从而为企业引进人才,壮大企业的发展规模。

高校方面:为大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就业指导,按照同学们的需求,可以定期请一些企业人士来学校进行讲座,来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以及进入社会前我们应该做哪些准备;以实际来说明,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在毕业之前应该达到哪种程度;组织学生寒暑假进行社会实践以及参观真实企业,增长同学的就业意识,增加实战经验;发布就业信息要及时有效,第一时间为大学生提供就业信息;可以和多个企业进行合作,为企业输送人才,同时解决过多大学生就不了业的难题。

大学生本身:现在有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是社会的需要,也是我国小康社会发展的要求。目前大学生的就业方式和就业观念已经有所改变。从以前的对于薪酬过高的期望已经有所下降,同时自我感觉良好,天之骄子的观念也已经淡化,现在的大学生是企业的基层人员,需要从零做起。

大学生是企业发展壮大的一支重要的人力资源,大学生如果能够转变就业观念,重视中小企业的就业机会,将能够调整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减少地区间发展的不平衡性,从而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相对于大公司说,中小企业提供的就业机会要多得多,因此,大学生选择中小企业就业既可以缓解社会就业压力,又可以使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得以施展,使个人价值能够得到充分的实现。

同时,大学生要淡化地域差别,东部沿海的经济发达地区竞争激烈,就业困难,对于一些普通高校的大学生和专科生可以选择有发展潜力的二线城市,甚至可以积极响应国家政策,积极开发西部地区,以及现在的“苏北”计划,在一些小城市发光发热,活出自己的精彩。其次应届大学生可以选择应征入伍,也许可以找到另外一种自己敢兴趣的职业。

大学生应该增强自主创新的能力,现在大学生作为一支新型的力量,在社会上应该是创造就业机会的人,而不是挤占社会就业机会的人,所以拥有自主创新能力的大学生应该有自己的想法以及自己的小事业,自主创业是大学生自我锻炼的一个机会每个大学生应该珍惜这样的机会。

六、总结

经过调查分析,我们小组总结了以下几点:1.大学生认清就业形势,把握就业机会;2.全面提高个人素质,提高就业竞争力3.转变思想,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

4.开展全程化就业指导,强化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和社会锻炼;5.依靠专业优势开展创业

参考文献:

【1】创业之星,中国青年报

【2】彭涛凯;;浅析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原因及其对策[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3】董燕;;浅谈大学生就业形势与政府对策[A];政府管理创新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5.社会调查报告法制观念 篇五

社会调研报告

社会调研报告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提出,是中央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经验的科学总结,是在新的国内外形势下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好地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举措。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

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围绕构建和谐社会这一战略目标和基本要求,回顾××县人大及其常委会近年来的履职情况,我们主要是在以下几方面开展本职工作,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法制保障。

一、积极处理“三个关系”,推动和谐社会“基本要求”的建立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推动这一基本要求的建立和实现,我们立足××县情,认真解决人大工作与××发展的“三个关系”,促进××和谐社会内外环境的建设。

一是正确处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小康社会是阶段性目标,和谐社会是长远的目标,二者相辅相成。在和谐社会这一重要理论提出之前,××人大及其常委会围绕县委中心工作,认真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权,积极推进小康社会的进程。县十三届人大的五年来,共召开次代表大会,次常委会,次主任会议,先后听取和审议了“一府两院”共多个方面的个专项工作报告,作出了相应的决议、决定,提出了审议意见,有效地推动了我县改革、发展和稳定,促进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社会事业的健康发展。年,全县国民生活总值、财政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仅分别为万元、万元和元,到××年,上述三项指标就分别达到万元、万元和元。

二是正确处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关系。和谐社会不是静止的社会,构建和谐社会既要用和谐促发展,也要用发展促和谐。近年来,县人大及其常委会围绕科学发展观,认真开展工作监督,促进××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为促进我县工业企业的改革和发展,常委会认真听取和审议了××县工业情况汇报,就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切实做好企业人员下岗分流、减员增效、减债增收和招商引资等工作,向政府提出了意见和建议,促进了我县工业企业改制基本完成,工业经济健康发展。到××年,全县工业对税收的贡献率就达到了。常委会十分注重农业和农村工作,每年年初都安排听取和审议了农业、农村工作情况汇报,并针对近年来我县农业存在的突出问题,要求政府切实注重农业的基础地位,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在县、乡两级的共同努力下,我县反季节蔬菜、畜牧生产、茶叶品种改良和深加工已初见成效。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近年来,我县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不高,村级卫生机构管理存在一定程度的失控等突出问题,常委会专题安排听取卫生工作汇报,要求政府进一步加强对卫生工作的领导,深化卫生体制改革,优化卫生资源配置,增加卫生经费投入,强化医疗质量管理与监督,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稳定卫生队伍,进一步完善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促进了我县卫生事业的发展。社会保障工作事关我县发展和稳定大局,常委会连续三年听取和审议了社会保障工作情况汇报,对一些参保单位社保意识淡薄、社保资金不能及时缴纳、部分乡镇存在挤占挪用社保资金等问题,要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社会保障政策,努力做好“两个确保”、“三条保障线”工作,扩大养老、失业、医疗保险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社会覆盖面。××年,在经济困难的情况下,通过努力,完成了当年市下达的基本养老保险金万元、失业保险金万元的征收任务,按时足额发放退休人员工资。民政部门对全县的低保对象户、人发放了最低生活保障金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倍。××年全县低保对象增加到户、人,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万元,社会保障工作取得新的进展,“两个确保”和“三条保障线”工作继续得到落实,促进了社会安定稳定。常委会还高度重视城市规划和城区建设,多次组织有关人员深入现场开展视察,督促政府完成了一中段拓改工程,修建了河滨公园,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进一步改善,东洋溪整治工作也取得了初步成效。为加强对我县重大项目的监督,常委会多方征求意见,制定出台了《××县人大常委会关于开展重大项目监督的暂行规定》,要求政府在实施大类个方面的重大项目之前,应当报本级人大常委会备案,常委会根据实际情况适时开展重大项目监督工作。《规定》出台后,政府即于××年月向常委会报备了车盘梯级水电站、铜冶金生产企业、矽钢片钢锭企业等个签约项目合同书。这一规定的出台,前移了对政府实施重大项目的把关口,促进了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

三是正确处理社会和谐和社会稳定的关系。工作中,县人大及其常委会侧重在维护社会公平,化解社会矛盾,保障社会稳定,发

展社会事业等方面进行坚持不懈的努力,通过加强法律监督,促进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维护主流民意和社会的安定、稳定。推行执法责任制和错案责任追究制简称“两制”,是法律监督的一种新形式。近年来,我县人大常委会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抓好这项工作。一是召开公、检、法、司“四长”联席会议,形成纪要,对其六个方面的主要工作采取“事前联系,事中沟通,事后监督”的做法,定期交流,使之更严格、准确地依法履行职责;二是对全县开展行政执法责任制检查,查出个方面问题共条,责成政府执法部门限期整改,清理规范性文件件,其中废止件,保留继续有效文件件;三是召开执法责任制检查通报会和行政执法现场观摩会,进一步确定执法主体,明确执法责任,完善执法程序,规范执法行为;四是制订和出台落实“两制”工作方案,保证“两制”工作在领导力量、组织机构、工作步骤和岗位责任上实现四到位;五是起草、审议并通过了《××县人大常委会关于县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局报备有关案件的决定》,详细规定了“三机关”对个方面类案件必须向常委会报备。同时,常委会坚持每年至少次对三机关的办案情况开展案件督查或调研,听取和审议三机关的半年工作情况汇报,一经发现问题,立即跟踪督办。年,常委会到公安机关调研中发现,被害人许某于年月因房屋纠纷与吴某发生争执,被殴打成重伤后经抢救无效死亡,犯罪嫌疑人吴某畏罪潜逃。月,犯罪嫌疑人被捕后,却找不到当时的立案卷宗。常委会决定开展个案监督。虽于当年月检察机关向县法院提起公诉,但一审判决时以轻伤罪认定,仅判处吴某有期徒刑两年。常委会据情要求检察机关提出抗诉,二审采纳了抗诉意见,以故意伤害致死罪判处吴某有期徒刑年,使这一起沉冤多年的案件得以昭雪,从而打击了犯罪,维护了正义。几年来,通过案件报备、督查、调研和听取汇报等形式,常委会加强了与公、检、法三机关的沟通联系,及时掌握工作动态和热点问题,促进依法办案、公正司法,确保了法律法规的有效实施。十三届以来,常委会监督公、检、法机关个案多起,重点督办司法机关干警违法案件件人;对一些久拖不决、社会反响强烈的案件,适时开展个案监督,落实责任,跟踪督办,促进这些案件尽快办结。

二、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积极推进法治社会进程

和谐社会的本质是实行法治,为加快法治社会的进程,近年来,县人大常委会重点抓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⒈深入基层接访。牵头组织公、检、法、司“四长”深入乡镇开展接访活动,并为乡镇班子成员及部分人大代表上法制课。同时分发法律书籍和诉讼须知、宪法修正案等宣传材料,引导群众依法信访,使部分问题在基层得到解决,消除了一些矛盾纠纷。

⒉对人民群众群众关心的“打击六合彩赌博”等热点难点问题,召开常委会议进行研究,作出《关于坚决禁止和打击“六合彩”赌博的决定》,有效遏制了“六合彩”赌博活动的蔓延。

⒊牵头组织开展了《消防法》、《消防条例》检查,深入到宾馆、液化气经营场所等消防重点部门,采取察看现场、检查消防设施、提意见和建议等形式,针对我县消防工作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了意见,建议政府予以解决。

⒋深入各乡镇开展依法治乡镇工作调研,通过听、问、查、看,客观地指出存在问题,并提出依法治乡镇建议,推进了基层民主法制建设。

三、认真实施依法治县方略,推动全面建设法治政府

⒈开展行政执法检查,促进依法办事。县人大常委会与县政府联合组织政府办法制科、监察局机关效能办等部门,对全县个行政执法单位和个乡镇开展行政执法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提出纠正。

⒉审计普法、依法治县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专题召开常委会听取县政府关于依法治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情况汇报,县普法办实施普法规划的汇报。

⒊组织政府成员单位领导开展任前法律知识考试,督促领导干部学法、用法,提高法律水平。

⒋开展《宪法》知识系列宣传活动。

四、维护法律尊严,促进司法公正

⒈开展调查研究,增强监督实效。我们把公、检、法、司机关的执法工作作为常委会监督的重要内容,每次常委会审议议题前都组织专门的调研组,深入实地调查,掌握第一手材料,准确地向常委会会议提供有情况、有分析、有建议的调研报告。还不定期组织常委会组成人员、县人大代表,旁听法院对刑事案件、民事案件的开庭审理,直接了解公、检、法机关的办案情况。通过旁听,代表们了解了司法机关的侦查办案、审查起诉、庭审判决等方面工作,并与公诉人员、审判人员、律师探讨如何确保公正判决等法律程序问题。

⒉以“四长”联席会议为依托,开展司法监督。为拓展监督渠道,提高司法监督实效,县人大常委会不定期召开公、检、法、司“四长”联席会议,专题研究县人大常委会对司法机关的监督和联系沟通,目的是通过必要的形式和手段,促进司法公正。几年来,按照“四长”联席会议精神,我们专题开展了治安案件的督办工作和对人大批转的信访事项的办理工作的检查,组织开展了对公、检、法机关办案工作的检查。检查中,我们首先听取被查单位的汇报,然后再查看有关案卷材料,探讨个案问题,最后向被查单位反馈检查意见。通过检查,针对存在问题提出相应的整改建议,促进了依法办案和司法公正。

⒊实行案件报备,促进司法公正。我们总结了几年来开展法律监督工作的实践经验,分析了人民群众来信来访的热点问题,同时借鉴兄弟县市的做法,认真对照有关法律规定,作出了《××县人大常委会关于县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局报备有关案件的决定》,规定公、检、法三机关报备案件的类型、内容、形式和具体要求。该《决定》施行以来,我们共接到报备案件件,对其中的起实施了有效监督,有力促进了司法公正。

五、大力宣传宪法和法律,积极营造和谐社会的良好氛围

近年来,常委会把宣传宪法和法律,提高公民的宪法意识和法律水平,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积极推进民主法制和人大制度建设。年,常委会通过发表电视讲话,开展法律咨询,组织大型踩街活动,印发工作意见、宣传提纲和张贴宣传标语等形式,在全县范围内宣传民主法制和人大制度;审议通过了《××县人民政府关于依法行政的实施细则》、《××县人民法院关于实施依法治县决议的方案》、《××县人民检察院关于实施依法治县决议的方案》,并从组织领导、工作措施和配套制度上保障了依法治县工作的开展。年,常委会又重点组织和指导“一府两院”组成人员认真学习宪法修正案和部分修改后的法律、法规,加强了《会计法》、《劳动法》、《土地管理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学习、培训,并根据县委的部署,牵头组织开展了全县性的迎接“三五”普法验收工作。年,常委会审议和批准了《××县人民政府关于实施法制宣传教育第四个五年规划》,督促各执法部门和单位成立领导小组,制定工作方案,认真予以实施。××年,常委会以纪念现行宪法颁布实施周年为契机,开展了形式多样、规模空前的宪法宣传活动。通过发表电视讲话,对在押人犯开展帮教活动,出动宪法宣传车进乡入村巡回宣传,开展《宪法》知识咨询,组队参加全市宪法知识竞赛,组织宪法和法律知识考试等形式,在全县上下形成了学法用法的浓厚氛围。此外,为减少和预防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常委会还组织了法制宣讲团,到全县所中小学开展法制教育宣传,近万名学生受到深刻的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学生、学校、社会反响较大,反映良好,取得了预期的社会效果。××年,举办了新《会计法》的知识讲座,并结合换届选举大力开展《代表法》、《选举法》、《组织法》等法律法规的学习、宣传和培训工作。××年,还组织召开了纪念“”座谈会,与历届县人大常委会老同志和部分人大代表一起回顾人大制度走过的光辉历程,总结工作经验教训,对今后人大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组织开展了人大工作和代表风彩采访活动,树立人大代表中的先进典型。此外,还选送作品参加省人大举办的代表书画展和市人大举办的纪念“”文艺晚会。十三届以来,常委会每年都听取依法治县或普法工作情况汇报,有效地推进了依法治县和普法工作的有序开展,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了良好的法制氛围。

6.社会主义法制理念试题 篇六

部门:姓名:职务:

┄┄┄┄┄┄┄┄┄┄┄┄┄┄┄┄┄┄┄┄┄┄┄┄┄

一、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

1、是社会主义法制的核心内容。

2、服务大局必须做到、立足本质、全面正确履行职责。

3、是社会主义法制的根本保证。

4、严格依法办事就要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

5、是社会主义法制的重要使命。

二、简答(每题5分,共50分)

1、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强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遵循哪六项原则?

2、公平正义理念的基本内涵有哪些?

3、依法治国理念对政法工作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14、为什么服务大局是政法工作的重大政治责任?

5、党的领导与社会主义法治的一致性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6、社会主义法制理念教育的目标要求是什么?

7、社会主义法制理念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8、服务大局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9、对政法机关和政法干警要求以人为本,落实执法为民的具体要求有哪几个方面?

10、服务大局工作中应处理好哪三个关系?

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

1、结合工作实际,试述如何做到社会主义法制理念教育与政法工作实际相结合?

2、简述为什么坚持党的领导是政法干警必须遵循的政治原则?

填空

1、依法治国

2、胸怀大局

3、党的领导

4、有法可依、执法必严

5、服务大局

简答

1、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必须坚持改革

开放,必须坚持民主法治,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2、合法合理,平等对待,及时高效,程序公正

3、提高法律素养,坚持严格执法,模范遵守法律,自觉接

受监督

4、服务大局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

服务大局是政法机关效履行职责的必然要求

服务大局是解决政法工作中现实问题的客观需要

5、一方面,坚持党的领导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根本

保证;另一方面,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党既领导人制定宪法和法律,也领导人民实施宪法和法律。

6、一是执法理念进一步端正,二是执法能力进一步增强,三是执法行为进一步规范,四是改革方向进一步明确,五是队伍建设进步加强

总之,要通过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真正使广

大人民群众对政法工作和政法队伍的满意度有新的提高。

7、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

8、保障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保障社会主义政治建设,保障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保障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9、勤政守法、甘当公仆、文明执法、清正廉洁

10、一是要正确处理好服务大局与严格依法履行职责关系。

二是正确处理好全局利益与局部利益关系。三是要正确处理执法的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之间关系,追求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论述

1、一是紧密联系思想实际,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制理念 二是紧密联系执法规范化建设实际,进一步促进公正执法 三是紧密联系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的实际,推进政法工作的改革创新

四是紧密联系执法活动的实际,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各地各部门要按照中央的要求,把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同推进政法各项工作结合起来,既要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中回顾、查找和解决执法中存在的思想认识问题,更要按照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要求,着力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努力提高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要用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全面抓好各项工作。

2、坚持党的领导是由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和党的执政地位

决定的坚持党的领导是我国宪法确定的一项基本原则

7.社会调查报告法制观念 篇七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历程, 同时也揭开了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序幕。1978年4月,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到上海征求关于《1978年~1985年法学研究规划纲要》的意见。在座谈会上, 与会学者提出要筹备法学刊物, 为法学研究提供阵地, (1) 引起各方重视。

1979年4月, 华东政法学院筹备组和上海市法学会向上海市委宣传部提出申请, 要求《法学》复刊, 并改名为《民主与法制》。5月14日, 上海市委宣传部向市委提交了《关于恢复出版〈民主与法制〉月刊的请示报告》。 (2) 6月14日, 上海市委办公厅抄告市委领导同意复刊的意见, (3) 自7月份起出版《民主与法制》, 由华东政法学院与上海市法学会合办。1979年8月10日, 《民主与法制》正式发行。1980年11月, 上海市委决定《民主与法制》改由上海社联领导。1990年1月, 《民主与法制》转由中国法学会主办。1995年开始改为半月刊。

创刊之初的《民主与法制》为月刊, 其内容主要包括:一、学习法律、执行法律的心得、体会、经验和问题;二、典型案例的报道、分析和讨论;三、“大家议论”, 提出现实生活中有关民主和法制问题的建议与批评;四、“法律顾问”, 解答有关法律上的问题;五、其他。

《民主与法制》的办刊方针是联系群众、联系实际和开门办报, 要求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专家与群众相结合, 力争做政法战线的尖兵。

诞生之初的《民主与法制》是一份面向政法干部和广大读者, 以扩大和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为宣传中心的政治法律综合性刊物。它的活动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普及法律知识, 提高公民法律素质。为配合干部群众学习法律, 提高公民法律素质, 《民主与法制》系统介绍了刑法、刑事诉讼法的基本知识。从1979年创刊号到1980年第六期, 开设“刑法基本知识讲话”共11讲;从1980年第7期到第12期, 开设“刑事诉讼法基本知识讲话”共6讲。在人们还主要依靠纸质媒体获取信息的改革开放初期, 《民主与法制》对这些法律知识的介绍, 无异于春雨滋润了干涸已久的河床, 受到广大民众和研究者的热烈欢迎。

二是典型案例讨论, 提高司法部门水平。为此, 《民主与法制》采用了大家比较喜闻乐见的典型案例讨论方式。在社会广泛关注上海检察机关处理周维相和邱祖发案件时, 以“是违法犯罪, 还是缺点错误”为题, 从逼、供、信和非法关押是否触犯刑律, 严刑拷打、致人伤残是不是犯罪行为, 涂改伪造材料是什么性质的问题等几个角度进行了讨论, 澄清了人们的一些不正确认识, 为司法部门提供了直接的教材。此后, 又陆续刊登了“对这个一贯进行流氓活动的罪犯宣告徒刑缓刑适当吗”、“徐俊祥的防卫是否过当”、“是侵犯人身权利罪, 还是虐待家庭成员罪”、“抢赌场应定抢劫罪, 还是流氓罪”等典型案例的讨论情况。

三是义务法律顾问, 为民释疑解惑排难。创刊之初的《民主与法制》开辟有“法律顾问”专栏, 回答内容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 如“祖父的遗产能不能继承”、“分居三年可作为离婚的理由吗”、“我们这个恋爱关系该不该中断”、“可不可以解除养父子关系”、“免予刑事处分了是否要给予行政处分”、“判处徒刑缓刑期间的职工可否计算工龄”、“吃醉酒犯罪要不要负刑事责任”、“寡妇再嫁可以将其所继承的遗产带走吗”、“丧失配偶的女婿可以继承岳父岳母的遗产吗”等。有关这些法律问题的解答, 对于解除当事人心中的疑问, 宣传法律知识, 提高民主法治意识, 起到了积极作用。

四是展示法学成果, 服务教学科研工作。《民主与法制》虽然志在办成大家喜闻乐见的群众性读物, 但在展示法学研究成果时也有其自己独特的一面。如《谈谈我国刑法中的剥夺政治权利》、《无罪推定原则有利于正确执行刑事诉讼法》、《无罪推定不能作刑事诉讼法的指导思想》、《从刑事诉讼法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关系》等法学研究文章, 不仅回答了当时亟待解决的民主法治生活中的大问题, 而且对当时法学教学和科研工作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五是大家自由议论, 推动民主法治前进。在法制备受蹂躏的年代, 人们没有真正的言论自由。鞠华曾就此作谣说:“说从前, 道从前:是非颠倒整十年。魑魅魍魉肆残虐, 真个无法又无天。争奈‘法家’忒枉法, 为达权欲滥用权。君不见:罪名罗织莫须有, 严刑催逼逾封专。真革命者成‘反叛’, 打砸抢抄做高官。”“这个天, 什么天?一时瘴气又乌烟。豺狼当道人缄口, 民主法制慎莫谈。只许‘法家’乱胡扯, 哪容真理在人间?要知道:善恶到头终须报, 正邪分野有明鉴。民心思治谁能拦, 请君入瓮看今天。” (4) 创刊之初, 《民主与法制》就开辟了“大家议论”专栏, 主张“知无不言, 言无不尽, 言者无罪, 闻者足戒”, 内容涉及立法、司法、法律宣传等内容, 论题广泛, 既有现实问题, 也有历史点评, 既言之有物, 又寓意深刻, 真正实践了开门办刊的方针。

六是发挥舆论监督, 支持揭发丑恶现象。大众传媒的一项重要使命就是敢于说真话, 反映民情民意, 伸张正义。《民主与法制》在诞生之初就担负起这样的使命。1977年在綦江县发生一起县干部吴光林、袁应凡打人致死的事件, 但当时有关部门作出“可以不再对吴、袁追究刑事责任”的处理意见。《民主与法制》在接到读者来信以后, 以《县干部打老百姓致死该不该受国法制裁》为题, 揭露了此事, 向社会发问:吴光林和袁应凡受党纪处分后, 难道就不可以再负刑事责任了吗?此外, 还刊登了《法律生效的判决为何拒绝执行》等读者来信, 编者还加了适当的按语, 多次表明要做政法战线尖兵的价值取向。

七是历史典故介绍, 启示司法公平公正。如何使传统法文化得到继承和发扬, 是《民主与法制》着力探讨的重要问题。创刊之初, 它通过《一件冤案的昭雪》、《清末杨乃武案始末》、《张汶祥刺马》等文章, 宣扬一种严肃执法理念, 激励社会主义社会的司法工作者认真执法。比如在刊登介绍《清末杨乃武案始末》的同时, 《民主与法制》还刊登了《杨乃武告诉了我们什么?》, 启示读者进行思考。

《民主与法制》在诞生后的很短时间里, 就成为政治、法律、社会、伦理综合性刊物, 社会影响不断扩大。具体表现是:

第一, 有力地促进了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进程, 为社会主义三大文明的协调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这种作用正如创刊两周年纪念会所作评价:“两年来, 编辑部在市委宣传部和社联的领导下, 在广大群众和有关单位的支持配合下, 贯彻三中全会确定的路线、方针、政策, 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 促进了广大读者了解党的方针政策, 学法守法;对于加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 端正社会风气, 发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5)

第二, 《民主与法制》印数不断攀升, 最高印数每期达250余万册。1979年创刊之初, 印数为2万册。此后, 由于需求量逐渐加大, 印数不断增加, 印刷发行也不断增加。至1984年3月, 每期印数达1, 790, 894册, 在上海、天津、武汉同时印刷发行;同年4月, 印数增至1, 822, 590册, 净增31, 696册;该年8月又创历史新高, 达1, 933, 593册, 在上海、北京、天津、武汉、南昌等地同时印刷发行。1985年1月, 每期发行量更是高达2, 581, 858册, 是创刊之初印数的129倍。《民主与法制》的印数不断创历史新高, 表明其发行量不断扩大, 读者群在急剧膨胀, 这足以充分说明它的社会影响在不断扩大。

第三, 诞生之初的《民主与法制》不仅得到一批老前辈、老专家的关心和支持, 而且还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题词勉励其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作出贡献的殊荣。邓颖超、陈丕显、陆定一、李德生、魏文伯、夏征农等许多老前辈都关心过《民主与法制》的办刊情况。王仲方、伍修权、张友渔、胡绳、费孝通、夏征农、韩学章、魏文伯等先后受聘为刊物顾问。1979年9月10日, 叶剑英同志为《民主与法制》题词:“认真加强社会主义的民主与法制。”1984年12月, 彭真同志题词:“我国宪法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的总章程, 希望你们继续做好宪法的普及宣传工作, 帮助读者熟悉遵守和掌握运用它。

注释

1[1]《社联简报》1978年第4期, 上海市档案馆档案, 编号:C43—3—8。

2[2]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关于恢复出版〈民主与法制〉月刊的请示报告》[沪委宣 (1979) 第113号]。

3[3]中共上海市委抄告单, 文号:沪委办抄字 (1979) 第378号, 华东政法大学档案室档案。

4[4]鞠华:《“法家”枉法谣并序》, 《民主与法制》, 1979 (1) 。

8.社会观念转型与教育的应对 篇八

关键词:社会观念转型    教育的应对    “读书无用论”回潮原因

一、社会转型对教育观念的影响

在西方发展社会学理论中,“社会转型(Social Transformation)”是指由农业的、乡村的、封闭的、半封闭的传统型社会向工业的、城镇的、开放的现代型社会转型。但社会的现代化不仅只取决于经济增长,同时也受制于科技、文化、教育甚至人口等许多非经济因素。

基于当前我国国情,有学者认为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宏观背景表现出“全球化”“信息化”“知识化”和“市场化”趋势。这些都将对现代人的观念产生冲击,尤其是对教育。以我国教育受全球化影响较为突出的 “留学生教育”为例,据统计我国2011年度出国留学人员总数同比2010年出国留学人数增长了19.32%,从1978年到2011年底,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达224.51万人。与此同时,2011年来自194个国家和地区的在华学习的外国留学人员总数首次突破29万人,同比2010年来华留学生总人数增长10.38%。这类群体作为国际新思潮和新文化的载体,必将影响到输出地和输入地的教育。

正是在这样一个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先进程度及更新速度、培养出的人才质量及社会认可度直接影响教育在整个社会的地位。一旦我国教育系统的教育观念仍停留于现状,那么教育体制陷入僵化、教育问题的接踵而至和教育失范或失序都是在所难免的。

二、教育对社会观念转型的影响

人是社会转型中最核心的因素,而教育又是决定人发展水平的首要战略意义的要素,且对社会转型起关键作用。笔者发现,之前就社会转型与教育的研究中,多以“回应式”教育改革观的形式出现,教育的主体性被忽略。而早在1995年全国教育社会学专业委员会第四次学术年会中,有人就建议将教育视为相对社会而独立存在的行动主体,用互动的观点来探讨两者关系的内部机制。

近年有学者提出从教育立场出发积极考虑如何为教育创造条件以服务人的成长与发展,不再把教育仅视为社会变迁的附庸,这个观点本身就是一种教育观念的转型,教育不再是被动的回应或迎合社会的转型,一定条件下它还是形成社会变迁的条件和动因。教育观念的转型作为社会转型中的重要内容和必然结果,其具有的复杂性和多样性集中体现于价值观上的多元化,这也是当代中国社会转型聚焦于“人”的转型最突出的特征之一。

三、“读书无用论”回潮的原因分析

在此之前,“读书无用论”在“文革”时期以及改革开放初期都曾出现。虽只盛行一时,但人才的社会作用和地位未受重视和尊重,使得高等教育发展受到严峻的挑战。

而现如今社会转型不仅是经济上的转型,更多的向不同方面和更深层次加以渗透,在分析当前“读书无用论”的回潮就不应只问责于教育本身,也应考量当下的社会观念是否及时跟上社会转型的步伐?或给“读书无用论”大行其道铺好了温床?

1.从教育的角度对其原因剖析

一是教育本身具有长期性和滞后性。教育功效的发挥和效果的实现并非立竿见影和一蹴而就的,尤其是教育所面对的是一生都在变化发展的人,该过程中的不确定性使得教育在短时期内,其投入难以达到预期的回报。如果“读书无用论”这一短视论断仍大行其道,将使我国继承积淀的“尊师重道”优良传统深陷泥淖之中。教育的滞后性,其中一个重要表现就是相对社会转型的复杂多变,教育难以及时涵盖和适应,尤其是教育制度作为概括性的规范无法涵盖所有的教育事实,这也造成“读书无用论”能在短期内得到部分拥趸。

二是教育的成本与收益难以进行详细的量化核算。尽管教育成本的核算可依据不同标准分类核算,如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社会成本和个人成本等,但诸教育成本的计算遭到诸多质疑,例如难以总揽全部成本、不同类型所核算出的结果不一致等。教育收益计算也同样面临着上述所提及的问题。“读书无用论”就利用这一点以短时期内教育的貌似 “入不敷出”来占领舆论高地。据调查,城市、小城镇、农村的贫困人群中均有40%~50%的人提到,家里穷是因为“家里有孩子要读书”。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也曾在《中国教育报》撰文披露“高考弃考、放弃填报志愿、放弃报到的学生加在一起,接近200万人。而弃考学生中,根据教育部门公布的数据,出国留学的学生不超过20万人,剩下的绝大部分都是农村学生”。农村等不发达地区的教育成本所占总投资中相对负担较重,这就不难解释“读书无用论”为什么在农村或偏远城市更有市场,这与我国转型期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二元结构不合理造成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有直接的联系。

三是教育结构不合理,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阻力重重。尽管我国近几年来意识到社会转型和技术升级急需高等职业技术人才,出台了诸如《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和《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教高〔2006〕14 号)以鼓励和支持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但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仍面临严峻的考验。一方面,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阶段,国家的财政投入、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质量提升都并未跟上其规模的扩大,教师队伍的素质尚未得到全面提高,尤其是“双师型”师资储备匮乏。另一方面,如今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的建设多跟风于普通本科院校,走向同质同构、求“大”求“全”的道路,反而丢失自身特色,而这样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既无法与本科院校毕业生竞争,也无法展现过硬的专业技术特长。

四是教育的社会分流功能弱化。学科分数和高考成绩仍是评判受教育者和考核施教者的主要模式,因此“择校热”和“高考移民”依旧屡见不鲜地见诸报端,“高考”成为人才上升流动的重要渠道,尤其是对贫寒子弟来说。但仍把其作为唯一考核制度,教育将无法跟上社会转型的步伐,也会因人才流动固化、渠道日益逼仄而广遭诟病。一方面,应试教育虽披着“素质教育”的外衣,但终难满足社会转型后多元化的教育诉求,尤其是忽视对积极的人生价值观培养,致使社会转型期间“主流价值缺失”的“价值真空”现象,“无钱不能”“及时行乐”等观念又有火于舆论媒体的趋势。这种现状与诉求间的差距,是“读书无用论”持有者的无奈。另一方面,随着社会转型及市场机制的加强,获取财富和地位的途径不再局限于“学历”或“文凭”,教育的社会分流、分层功能减弱必将影响教育的吸引力。

2.从社会的角度对其原因剖析

一是社会对教育功效的功利性评判致使教育价值偏离。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经济体制改革和私营经济的快速发展等诸方面的转型,当前社会对教育价值的评判由重视教育对个人影响的内在价值理性向外在工具理性倾斜,但教育给人带来的收益,尤其是对人的社会观念、逻辑思维方式和价值体系构建,对知识文化的传承等“隐性”影响,绝非用货币能统计核算的。在拷问教育价值时,如果片面追求社会价值而忽略个人价值,或只重视其个人价值的外在工具性而忽略内在本质性都为“读书无用论”提供生长的土壤。

“读书”的现实功效遭到质疑,单单反思教育本身是不够的。例如社会有如针对女性的“读得好不如嫁得好”等观念,实为中国传统观念和就业市场从自身利益出发而变相炮制的“女性读书无用论”,逼迫女性把就业压力转移到婚姻。用人体制的不合理,盲目追求高学历,使得“学历”与“能力”挂钩这一用人偏见难以破除。

二是社会转型时期教育的非均衡发展。社会转型时期资源和利益分配机制等都在发生转换,市场经济的自发性倾向使得不同社会阶层的利益收入趋向分化,我国东、中、西部的发展受资源配置和政策影响而发展不平衡。这也就使得人才等优势资源和优质教育资源相对集中于经济较发达城市,其实“读书无用论”在农村或欠发达地区得到的推崇,是教育目标上效益与公平相冲突的一大表现,既要照顾重点又要追求机会均等来普遍提高教育质量,仅依靠教育的改革显然是力不从心的。

四、对策与建议

“读书无用论”回潮的原因错综复杂,虽然笔者主要从教育出发提出建议,但教育作为整个社会的子系统,不应该也不能够担负起驱除这一观念的全责。

1.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优化教育结构

当前社会的转型和知识经济的到来,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要条件,就是劳动者知识储备和自身素质能够满足现代化和科学技术更新升级的需要。但教育本身具有的长期性和滞后性,这就要求我国长期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保障并监督教育投资,建立健全完善的评价考核体系。

面对当前“中间大,两头小”的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不应只停留于加大教育投资上,优化教育结构还应表现在凸显职业教育特色,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尤其是在职业技术教育方面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与考核,鼓励并支持职业教育走内涵式发展道路。“读书无用论”之所以在农村等欠发达地区有市场,其中的重要原因在于这些地区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因此加快农村和偏远地区的职业教育发展,减轻贫困地区生源的入学压力,关注学生就业走向,以多渠道的奖贷形式和政策优惠来“帮扶助贫”,为毕业生搭建良好的就业和创业平台。

2.建立灵活、多元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密切联系实际

社会转型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社会分工的日益细化和专业化,高等院校和人才市场必须及时提供相关信息,譬如不同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和不同用人单位的招聘详情等。各院校保持对市场导向的高“嗅觉”和前瞻性以及时调整专业设置,但并不偏废人文学科,相反应大力弘扬通识教育对个人人文素养和择业观的积极影响。

通过建立灵活、多元的课程体系以满足多元化的教育诉求,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更加关注教育的个人价值,为社会转型时期亟需的创新性人才培养提供环境。而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又是顺利实现教育分流“因材施教以促进个性发展”和“人尽其才以实现人才结构优化”两大任务的前提。

3.转变单一的评价方式,弘扬积极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面对社会观念的转型,如果仍然以“分数”高低作评判人才的唯一标准,只会加速对“升学率”的片面追求,所以评价受教育者的标准及方式也应趋向多样化。多样化的评价与考核方式不仅有助于发掘不同类型的人才,且在强调实践能力的同时鼓励学生全面发展。

高校也应为积极人生价值观的弘扬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以激发社会与个人对实现个人价值的重视,有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择业心态的调整。◆(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院)

上一篇:深情纪事散文下一篇:快乐英语快乐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