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图书情报管理

2024-06-23

武汉大学图书情报管理(精选8篇)

1.武汉大学图书情报管理 篇一

华东师范大学图书情报硕士复试 复试内容

一、笔试:图书情报事业管理。1.基本内容:世界和中国图书情报事业的发展与变革过程,重要的图书情报理论、文献、人物与事件,我国图书情报事业的管理体制、结构及其基本特点,图书馆业务活动的主要内容与知识要点。2.主要参考资料:《20世纪西方与中国的图书馆学》,范并思等,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

二、面试:图书情报工作研究。1.基本内容:思考图书情报专业工作的特点,例如,文献资源建设、文献分类编目、用户服务、信息检索、参考咨询,等。了解图书情报工作研究的新进展,如数字图书馆及信息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数字阅读与移动阅读、图书馆服务体系研究、图书馆建筑与设备研究,等。2.主要参考资料:《中国图书馆学报》、《大学图书馆学报》、《图书情报工作》近期文章。3.外语听力、口语测试。

三、思想政治理论:笔试。

二、辅导方案

1、研究生一对一保过辅导方案 提供专业课资料以及重难点知识。

距离3月24号去上海复试已经有一个月的时间,回想起2月12号在官网上查到分数,3月份在家里焦急又忐忑的准备复试,再到最后去华师复试,笔试、面试、拟录取,这个过程既漫长又短暂,却让自己收获成长了许多,我也更加坚信,只要全力以赴,没有什么是你做不到的!正在朝梦想奔跑的你们,加油!

每个学校的图情复试都不太一样,并没有太多的参考价值,而华师的官网上关于图情复试的内容也比较笼统,我在准备复试时也是花了很多时间来搜集信息,最后的成绩也证明,在这样一个信息化时代,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也是成功的一部分。对华师大图书情报专业的复试做一个汇总,附上自己的一点心得体会,希望能够给后来的学弟学妹们一些帮助,在准备复试时不会感到太迷茫和无助。

首先是华东师范大学商学院官网上关于图情的复试参考,最近几年来一直是这段内容,几乎没有变过,但是大家可以结合最近几年的复试真题自己斟酌复习重点。

【华师官网】

一、笔试:图书情报事业管理。1.基本内容:世界和中国图书情报事业的发展与变革过程,重要的图书情报理论、文献、人物与事件,我国图书情报事业的管理体制、结构及其基本特点,图书馆业务活动的主要内容与知识要点。2.主要参考资料:《20世纪西方与中国的图书馆学》,范并思等,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

二、面试:图书情报工作研究。1.基本内容:思考图书情报专业工作的特点,例如,文献资源建设、文献分类编目、用户服务、信息检索、参考咨询,等。了解图书情报工作研究的新进展,如数字图书馆及信息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数字阅读与移动阅读、图书馆服务体系研究、图书馆建筑与设备研究,等。2.主要参考资料:《中国图书馆学报》、《大学图书馆学报》、《图书情报工作》近期文章。3.外语听力、口语测试。

三、思想政治理论:笔试。接下来是近几年的复试题目。

【13年复试真题】

华东师范大学2013图书情报复试

一、名词解释: 1.图书馆学 2.文献编目 3.高校图书馆 4.竞争情报

二、简答题:

1.古越藏书楼发展史上的作用? 2.信息技术对图书馆的影响。

3.政府信息资源价值

4.情报学和情报工作的区别

三、论述题:

1.为什么建立公共图书馆,公共图书馆服务标准体系。2.图书馆在网络时代遇到的挑战。

【14年复试真题】

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图书情报复试

一、名词解释 1.开放存取

2.RAD(resource and description)3.图书馆集成系统 4.布拉德福定律

二、简答题(6分)

1.兰开斯特的未来图书馆设想

2.新图书馆运动的意义(范并思 《20世纪西方与中国的图书馆学》)3.图书分类法 4.竞争情报作用(李国秋《企业竞争情报学概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的)

三、材料分析题

(20分)一篇材料,讲的是存取方面的问题,一方观点认为存取可以完全取代传统图书馆模式,一方反对。1.存取观点给图书情报事业带来什么 2.你赞同哪个观点

四、论述题

1.图书馆对社会公平民主的作用 2.大数据对图书馆的机遇与挑战

【15年复试真题】

华东师范大学2015年图书情报复试

1、信息技术对图书馆学发展的影响

2、公共图书馆的社会价值

3、列举三个对图书情报学的产生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人物,并阐述其主要贡献。

4、试述企业情报工作的内容及其在企业管理运营中的价值。

5、移动计算给图书情报行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复试流程】

2月12号在华师官网上就可以查到自己的初试成绩和专业排名,根据往年的招生录取分数线和招生人数就大概可以知道自己能否进复试了。然后就可以开始买书、查资料、认真复习了。过一段时间华师官网上会出复试安排,考生也会接到复试通知。我们今年是通知3月24到27号之间去复试。

我大概是3月才开始准备复试,在淘宝上买了范并思老师的《20世纪西方与中国的图书馆学》、李国秋老师的《企业竞争情报概论》、吴慰慈老师的《图书馆学概论》和一本舍恩伯格的《大数据》(这些书有的已经绝版了,在淘宝上可以搜到影印版,内容是一样的,可以凑合着看)。我还去学校的图书馆借了2014全年和2015的《大学图书馆学报》、《中国图书馆学报》(这些期刊有的学校订阅不全,但大部分学校校内网都可以浏览中国知网、超星图书馆,我当时也在超星图书馆里下载了很多电子版的期刊)。

因为自己初试成绩还比较考前,所以在复试上有所松懈,一直到3月才开始复习,对于跨专业的同学来说,这么短的时间内看这么多书,确实很紧张,所以希望以后你们还是能够早点准备。准备复试期间,心情焦虑复杂却又夹杂着些许淡定,总之看书效率远不如准备初试的时候,但幸运的是看书抓住框架,复习找准重点,复试成绩最终还是挺不错滴。

买的那几本书,范并思老师的《20世纪西方与中国的图书馆学》是最先看的,这本书理论性比较强,毕竟是大牛级人物写的书,有些枯燥但还是要硬着头皮看。从最近几年的复试真题中应该可以感觉到,虽然这是官方唯一指定用书,但是考察到的内容并不多,如果你只看了范并思老师的这一本那你复试一定很惨,13年笔试这本书出了10分的题,14年共计12分,今年的题目你们自己也能看出来比重。所以在看的时候主要是要抓住整本书的脉络,每个模块每个章节的大脉络,了解一些重要人物的观点、贡献,一些重大事件的意义影响。吴慰慈老师的《图书馆学概论》一定要认真看看,这本也是图书情报本科专业的专业课,很多都是基础性的理论,多了解一些对于以后进入图情的学习也是有帮助的。李国秋老师的《企业竞争情报概论》我几乎没怎么看,主要是时间也来不及了。舍恩伯格的《大数据》在当当管理类排行榜上貌似是位居第一的,与复试内容关系不大,但对于图情的同学来说,多了解一些关于大数据的知识是有必要的。至于其他的各类期刊,我都是在看专业课累了之后翻翻的,一些极具专业性的资深大牛分析性文章就不用看了,主要是看看有关图情的一些最新热点,在面试回答老师问题时可以显得更加专业一些,也可以让你在紧张的面试中更加容易产生灵感。

3月24号早上9:00到校报到,上交验证各类材料,下午进行专业课笔试和政治笔试,3月25号下午综合面试,3月27号上午就公布拟录取名单。

报到时需要携带的材料有:复试通知书、身份证、学生证、大学本科成绩单院系盖章、初试准考证以及一些个人材料。个人材料方面,你可以带上你在大学期间所获的各类奖状证书、四六级证书、曾经参与、发表过的学术调研报告、一寸照片等。

下午的笔试分为政治笔试和专业课笔试。1点到3点考专业课,总之不管你会不会,不管你记得多少,尽可能的多写一些,当然还要保证卷面的整洁和条理性。3点15到5点15考政治,这个就放轻松好了,去年是开卷考试,学长学姐都自带了各种政治材料去抄,结果今年当我们兴冲冲的带着材料跑去时才被告知不允许携带任何材料。当时大家都傻眼了。最后每人发了厚厚一本《政府工作报告》,再给你一张白纸写读后感,伟大又亲切的总理所做的报告自然是全面概括分析了我国现状,所以只要随便摘抄一下就OK了。明年你们还是可以带一些材料备用,不过政治确实不用花时间去准备。

25号下午是面试,面试包含:专业课面试,英语面试和政治面试。每个人根据报到当天抽到的序号找到自己的面试教室,一般一个教室里有5至6名老师,专业课和英语口语是放在一起面试的。

今年的面试流程:自我介绍(1分钟)

英语面试(5分钟)

抽专业课面试题(2题)

专业面试题回答准备(3分钟)

回答专业面试题(8分钟)

现场提问(3分钟)

一个考场里大概是4名专业课老师,2名英语老师,一进考场你有一分钟的时间做自我介绍(中文的,一定要简洁一些,抓重点,太繁琐了老师会不耐烦的),自我介绍之后是英文提问,问2-3个常见英语口语问题,再问2个专业课。

近年英语口语面试题目有:

1、你为什么要考我们学校?

2、什么是信息资源管理?

3、什么是竞争情报?

4、什么是大数据?

我被问到的英语专业问题是what’s the mean of knowledge management?当时确实有些蒙,好在后来也说了好几句。还有同学被问到用英语解释大数据、云计算的定义等。所以你们在准备口语时,不仅要准备一些常问话题,还要预先查好一些和图情有关的热点专有名词(类似管理、数据、大数据、云计算之类的)。

接下来是在你面前的三十张纸条里抽取两道题目来回答,面试的专业问题其实和之前的那几本理论性的书籍没有太大关系,更多的是考察你对图情的了解和关于图情的热点问题。所以你们之前要多搜集一些热门的图情问题,多方面做准备。回答要有条理,多说一点,一定要镇定,千万不要结结巴巴说不出几句话,实在遇到答不出来的题,就临场发挥,往你们最近看的各种图书馆理论、热点上靠,让老师知道你还是了解很多知识的。我所知道的今年面试专业课题目有:

1、选一个你喜欢情报学研究方向进行阐述?

2、网络时代图书馆应该怎么发展?

3、谈谈你对信息化产业的认识?

4、构建数字图书馆的过程中需要哪些技术?

5、什么是大数据?

6、什么是云计算?

7、什么是文本挖掘、数字挖掘?

8、信息资源产业对图书馆的影响?

9、云计算在图书馆中的应用?

10、企业竞争情报的作用?

11、图书馆在信息化时代面临的挑战?

12、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的异同?

13、大数据对图书馆的影响?

14、大数据对图书情报工作的挑战?

这些题目无非还是围绕图书情报的一些重要概念、热点来提问,你们可以多上网查查资料,多关注一下。比如:大数据、电子商务、数字图书馆、B2BB2CC2C、数据挖掘、文本挖掘、浏览器、信息资源管理、信息检索、图书馆2.0、竞争情报、开放存取。图书馆的四化一大:数字化、移动化、社会化、智能化、大数据时代来临。包括与这些重要概念相对应的英语解释。

学校推荐的期刊也要多看看,比如《中国图书馆学报》、《大学图书馆学报》、范并思老师的论文等,这些材料中就包含了图书馆的很多热点问题。

近三年的题目还是有一定的传承性的,所以准备一定要充分,多看一些书,有很多问题甚至都可以临场发挥了。面试的时候一定要镇定、大方、自信,从容面对,一定要多说一些,不能冷场了。实在不会的也要尽量去说,态度要谦虚诚实。

复试一定要重视重视重视!初试成绩靠后的同学不要松懈和放弃,初试成绩靠前的也千万不可掉以轻心。今年华师图情共招40人,10人推免,有37人去复试,复试录取30个人。排名最后的6名同学都被录取了,而初试排名十几的还有被刷的,可见复试还是要充分准备认真对待的!初试奋斗的几个月都坚持下来了,在复试上掉以轻心再功亏一篑就得不偿失啦!只要你真心实意想要做成一件事,全世界都会合起力来帮你!相信自己,坚信自己内心的力量!你们一定能够看到成功的灿烂花朵!我在上海等你们!我在华师等你们!

先写笔试内容吧 有些记不清了 欢迎有人补充

一、名词解释

6个 1.开放存取

2.RAD(resource and description)3.图书馆集成系统 4—6.忘了

二、简答题 6分一个

1.兰开斯特的未来图书馆设想

2.忘了(同上一题都是范并思老师的《20世纪西方与中国的图书馆学》的内容)3.忘了

4.竞争情报作用(李国秋老师的《企业竞争情报学概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的)

三、材料分析题 2题 20分

给了一篇材料,讲的是存取方面的问题,一方观点认为存取可以完全取代传统图书馆模式,一方反对 1.忘了

2.你赞同哪个观点

四、论述题 2题

1.图书馆对社会民主集中制的作用

(记不清了 反正是讲对公平民主的作用)2.大数据对图书馆的机遇与挑战

讲讲复试的流程吧

4月1号 9:00 报道 13:00——15:00专业课笔试 15:15——16:00心理测试

4月2日 8:30——10:30政治笔试(给的是有关中国梦的一篇文章写感想 强烈建议带上其他政治材料 虽说是闭卷但默许看书 我当时就没把政治放心上 什么都没带就去考

政治虽然不重要 但是当旁边人都奋笔疾书的 你只能把材料抄抄 憋不出几个字 这感觉也蛮难受的)13:00 专业面试

分成5组 大概每组有5-6个老师 一般第一组是和情报学一起面试的 面试顺序是报到当天抽签决定的 首先是1分钟的自我介绍 中文

然后是英语口语 问我的是1.你为什么要考我们学校。2.什么是信息资源管理。3.什么是竞争情报

问的问题每人数量不定 口语越差问的越多

其次是专业问题 1.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的异同。2信息资源产业对图书馆的影响 其他人有被问到: 大数据对图书馆的影响,图书馆2.0,云计算在图书馆的应用等 最后和你扯点别的因人而

下面就仅是个人观点看看就好

上面的复试流程仅是今年的情况,明年是否还是这个流程还未可知,仅供各位参考,就我所知2013年的复试笔试就没有材料分析这一项 今年复试了75人 拟录取了61人 推免4人。

在能查分当天你就能在华东师范的网站上查到自己的排名,在当时还不知道扩招的情况下,我的排名实在处于一个尴尬位置,可以进复试,但录取有困难。所以在看到排名的时候 我就准备复试逆袭,在将近一个月时间里面看了范并思老师的《20

世纪图书馆》,李国秋老师的《企业竞争情报概率》,《数字图书馆管理原理与概论》,吴慰慈老师的《图书馆学概论》,《信息资源管理》,还有一些档案学情报学的书大概看了下。(这只是我看的书,不是说复试考这个啊)

从我上面的笔试内容相信大家一定看的出来,如果你只看范并思老师的那本书你笔试一定很惨 去年那本书出了一道10分题,今年2道共计12分 李国秋老师的那本书去年出了道名词解释,今年出了道简答题。虽然我看了背了这么多的书,但在笔试的时候依然大部分都不会写,唯一有点用的就是在后面论述题的时候吹能比别人多吹点,多用几个专用名词,仅此而已。所以,要不是今年扩招,那我也……

说这么多只是想说华东师范的招生简章里说明复试看范并思老师的书。但考试并不只考上面的内容,一本300多页的书,最后只占了10多分,这就是ta坑爹的地方,你想看点别的又不知从何看起,但是他们出题又非常专业,相信大部分考图书情报专业的原先都和这个专业没什么太大关系吧,但学校不会考虑这个。

考完笔试我自我分析了一下,内容大多还是和图书馆的热点有关,学校推荐的期刊要多看,比如《国家图书馆学报》、《大学图书馆学报》等 还有范并思老师的论文一定要看 如果面试是他主审会有帮助,最后面试的时候一定要镇定,一定要说不能冷场。如果有条件可以可以关注一下范并思老师的微博 名字好像是老槐,我也是最后要去复试的时候才找到的,对我没什么用了,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ps:今年华东师大招了61个 最低分大概在165—175 左右 拟录取太兴奋忘了看最低分 不过不会超过这个分了。但是我想说今年上海大学复试线是176 南京大学200 明年华东师大是否还会有这么低的分,录取这么多的人,就各位自己斟酌吧。最后想说,只有初试考的高才是硬道理。

再ps: 之所以写这篇文章也是有感于论坛中华东师大复试信息较少,还有许多误导信息,并且我能拟录取很大程度上也是运气的成分,所以希望能以此回馈论坛,为我之后能顺利拿到通知书攒人品。我一直相信一句话:越努力,越幸运!

希望各位都能在明年取得理想的成绩,考入理想的学校。

2.武汉大学图书情报管理 篇二

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 网络技术不断成熟, 网络数字已经成为了信息时代的主流, 为人们传递着各种信息。与此同时, 人们在大量的信息下, 想要依靠自身能力整合信息, 发挥信息的最大使用度, 是非常耗费精力的, 而且, 这种分散的信息不但会干扰信息, 更会造成信息误导, 影响人们的工作学习。网络时代图书馆情报管理可以有效化解这种矛盾, 也为图书情报管理提供了新途径。

长期以来, 图书情报管理机构及其工作者在汇总文献信息的同时, 也担负着开发智力资源只能的工作, 如何提高信息的利用效率, 解决信息资源重读, 提高知识保障做着不懈的努力。想要知识经济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不断动力, 就要解决图书情报管理机构及其工作者和海量信息之间的矛盾, 这些, 是当前图书情报管理工作者的首要任务。

2. 高校网络时代图书情报管理是知识管理的必然

知识管理作为一种新的管理理念, 为高校网络时代图书情报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解决方案。知识管理是收集和传播各种知识, 包括运用知识管理来获取和创造知识。所以, 高校图书情报管理就是将知识和信息海洋中提取出来, 将各种整合后的知识提供给学生, 以便他们在短时间内可以找到自己需要的知识, 提高学习效率, 这也是信息时代图书情报管理的必然选择。

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要求高校图书馆情报管理只有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 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进知识的创新, 形成知识链条, 建立知识传播和利用的良好环境, 保持自身优势。图书情报工作的重点正是以知识的传播和利用为出发点, 知识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带动信息产业的发展, 另外, 可以推动整个社会的知识的需求, 高校图书情报机构工作者与信息技术的发展、社会对知识的渴求与知识的增长息息相关。

总之, 随着网络时代的不断冲击, 高校图书馆情报在信息的挖掘和利用上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知识的兴起, 使得社会发展与信息紧密的联系在一起。高校图书情报管理工作人员应转变其职能, 保持社会知识创新和知识传播相统一。

3. 网络时代高校图书情报知识管理模式的定位

网络时代高校图书情报还是管理的新模式是建立在知识管理的基础之上的, 那么, 怎么做好知识管理, 已经成为高校管理的重点, 就目前高校图书情报工作来看, 可以从以下4个方面来定位。

3.1 从核心业务出发, 确保核心业务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这种管理模型能够降低员工的工作强度, 同时满足图书情报收集、整理和发送的需要, 能够使知识系统化、工作常规化、运作自动化、操作程序化、工作规范化的需要, 降低了图书情报知识管理成本, 实现了知识管理的标准化。

3.2 建立“专家型”知识管理模式

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冲击, 想要在知识的海洋中搜集到有价值的信息, 让知识增值, 是高校图书情报管理工作的核心。所以, 要求图书情报机构应建立良好的员工激励手段, 对外吸引具有专门知识的个人, 并通过图书情报季候知识管理的内部运营来提高员工的知识, 培养内部员工骨干。对外吸引的相关专家, 将成为推动核心业务发展的动力之一, 也能够推进高校图书情报的发展。

3.3“产业整合”下的知识管理模式

所谓产业整合, 也可以理解为业务集成, 就是将相关的知识统一整合, 加强运行和管理, 将其优势发挥到最大, 达到效果最大化。这种模式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高校图书情报管理的成本。

3.4“学习型图书情报组织”的建立, 注重人才发展

知识作为信息时代下一种独特的生产要素, 它与成个社会的发展相辅相成, 若离开知识信息, 社会生活将无从谈起。换句话说, 在网络时代告诉发展的经济时代中, 知识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高校图书情报组织是否能跟上时代的发展, 经得起时代的考研, 提供给学生准确有用的知识, 是图书情报组织能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所以, 建立有效的“学习型图书情况组织”, 注重人才发展, 调动各方面的人员来解决错综复杂的问题, 激励员工们自觉参与到相关知识的学习, 提高知识的运用能力和自身素养。这样, 一方面使图书情报组织更具有灵活性和创新性, 另一方面也使图书情报知识管理方式更加合理。

4. 网络时代高校图书情报管理工作的战略措施

4.1 互补战略

在倡导和谐社会这个大背景下, 网络时代下高校图书情报管理, 需要各个部门的共同参与与协作。同时, 随着和谐社会的不断推进, 也会推动高校图书情报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 和谐社会和高校图书管理工作是相辅相成, 互补双赢的。

4.2 拓展信息渠道

高校图书馆应该利用自身优势, 形成统一的网络信息系统, 与此同时, 利用现有的资源和设备, 下载相关内容, 并进行分类整理。在努力将整合好的信息资源传递给读者的同时, 要充分认识到, 无论是哪个图书馆, 都不可能能够收集到所有读者需要的全部文献资料, 这就需要相关部门提供经费, 购买有效的文献资源。另一方面, 还要做好图书馆和图书馆的交流合作, 不断提升服务质量, 满足读者需求, 实现资源共享。

4.3 做好信息加工工作

随着多媒体技术和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信息载体随之增多。因此, 与此相对应的信息载体也随之丰富化、多样化。如磁盘、光盘等。所以, 高效图书情报管理相关工作人员应在信息加工上下功夫, 为学生提供有效的信息。

结语

在网络时代之下, 高校图书情报管理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需要在拥有丰富的信息资源前提下, 通过科学的手段进行系统的管理。知识是管理信息的重要方法, 是实现资源有效利用的必要手段, 因此员工综合知识素质的提高将增强图书情报管理工作的灵活和适应竞争的能力。

摘要: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 高校图书情报管理工作发生了重大的变革。本文从高校网络时代图书情报管理是知识管理的必然出发, 探讨了网络时代高校图书情报知识管理模式的定位, 提出了网络时代高校图书情报管理工作的战略措施。

关键词:网络时代,高校图书情报,知识管理

参考文献

[1]郭淑芳.图书情报机构可持续发展的管理与服务模式——知识管理与知识服务[J].兰州学刊, 2004 (05) :227, 225.

3.武汉大学图书情报管理 篇三

金波(以下简称“金”):蔡总编说的是1983年~1984年中国人民大学第一次举办的“档案系教师进修班”,一年时间。当时,举办这个进修班的主要原因是:80年代初,随着档案工作的开展和档案事业的发展,很多高校开办了档案学专业,但师资力量十分匮乏,教育部和国家档案局联合发文,委托中国人民大学档案系举办了这期教师进修班。全班共40人,班主任是陈兆禊老师,他当时是中国人民大学档案系主任、《档案学通讯》主编。在高校坚持下来的同学,现在都是专业骨干和学科带头人了。

崔:您当时参加工作了吗?

金:我1983年毕业留校任教,同年,学校档案学专业开始招生。考虑到档案学涉及物理、化学、生物等专业知识,需要一个有理科背景的人,就从物理系留了我。学校共派了4位教师去参加人大的进修,我的主要学习方向是档案保护技术和档案复制技术。

崔:安徽大学是您梦开始的地方?

金:我是和安徽大学的档案学专业共同成长的。虽然说“成长”这个词显得有些矫情,但事实如此,不论是专业还是我,都是一步步积累起来的。

崔:您在安徽大学的发展似乎很顺利。如果我掌握的资料还算准确的话,您1994年就是历史系的副主任,1999年就评到了教授。评教授时您只有37岁,应该算是相当年轻的。

金:当时的档案学专业还很稚嫩,大家都很努力。当你在一个领域内做出一定成绩时,总是会同时获得个人发展机会的。

崔:之后呢?您怎么会到上海大学来的?

金:到上大也是某些机缘巧合吧。上大的档案学专业需要引进人才,1999年,上大档案系主任宗培岭教授到合肥开“华东地区档案专业协作会”,同我谈邀请我去上大一事。我当时是比较犹豫的,将这个消息告诉我爱人和孩子,他们一致愿意去。2000年,上大将我爱人调入工作,给我在上大重新建立了档案(安徽大学不愿意放我走,上海当时的政策是对这部分人可以重新建档)。我因为在安大还有一些工作要交接,2001年,才正式到上大工作。我能来上海大学,要特别感谢宗培岭老师。

崔:离开自己熟悉的环境,开始新一轮的创业,您当时怎么想的?

金:可能是因为前方还有太多的未知而充满诱惑。同时,自己还年轻,没有到“不惑”的阶段。既然有机会,何不出来闯闯呢?一个男人,总要对自己有要求并多一些担当,于是,就开始了新一轮的奋斗。

崔:初到上海的时候难吗?

金:说不难是假的。离开了自己熟悉的环境,所有的工作都要从头做起,所有的社会关系都要重新建立。不说举步维艰吧,也是举目无亲,一切从零开始。

崔:心态上有没有受影响?

金:关键是给自己一个恰当的定位。不能说我已经是教授了,别人就应该对我如何如何。想得到别人的认可,首先要做出业绩来。在高校嘛,首要的任务就是当好老师,把课讲好,把科研做好。

崔:在工作的同时,您也不忘充实自己,之后又读了博士?

金:读博士一直是我的心愿。2002年,我报考了社会学专业,导师是杨俊一教授。

崔:如今,您也是博导了,在招研究生时,您更看重学生的哪一点?或者说,制约一个人成功的关键因素有哪些?

金:人品、努力、机遇一一我认为成功离不开这三点。而这三点中尤以人品最为重要,我对学生特别强调这一点。人品是决定一个人能否获得长久发展的关键,人品不正,可能一时获利,但很难一世得利。之后,就看个人的努力程度了,研究生重点是要提高综合素质,不仅要学习专业知识,还要学习社会知识。当然,机遇也是必不可少的,当一切都齐备时,正好有这么一个机会,那你成功的机会就大了。

崔:您是上海大学图书情报档案系的主任,同时兼任校档案馆馆长。档案专业和档案工作紧密结合,贵校一直是这样安排的吗?

金:以前没有,这种安排是从我开始的。我当时担任文学院副院长,2006年,开始兼任档案馆馆长。

崔:这种安排有什么好处吗?您认为这种机构设置是否更有利于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

金:这是学校领导考虑的事,可能以为我是档案专业老师,兼任档案馆馆长更有利于档案馆的发展吧!你在高校档案馆工作,也知道学校档案工作不属于学校的中心工作。不说别的,每年的办公经费就给得很少。有些时候,没有经费是很难做事情的。我当档案馆馆长后,主要任务是出理念、要经费。现今,经费已经翻了几番。

崔:有了学校的资金扶持,档案馆都做了哪些工作?

金:一是抓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批年轻人,改善档案馆的人员结构。另外,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从2007年开始的“档案目录中心建设”,对所有的馆藏档案进行文件级目录输入,2009年,已全部完成。

崔:上大档案馆有多少文件级的目录?

金:总计有88万多条。现在,我们正在对利用率较高的学生成绩大表进行扫描、数字化,以方便利用。下一步,就是将利用率较高但存储时间较久、字迹变浅的部分文书档案进行扫描。

崔:档案馆的工作还不少呢!

金:我们还根据当代档案馆发展的趋势和国家档案服务方向的转变,为进一步发挥档案馆资源储存功能和信息服务功能,制定了档案馆的战略性任务。

崔:具体说来?

金:上海大学档案馆战略性任务包括数字档案馆建设、民生档案管理与利用服务、青少年科学教育基地建设三个方面。数字档案馆建设具体分三步规划实施:一是完成现存档案目录中心建设,为档案管理和利用提供高速便捷的服务平台;二是逐步推进电子文件的接收管理工作;三是加强档案馆库标准化建设、档案管理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和档案数字资源建设。民生档案管理与利用服务,主要是转变工作思路,进一步加大学生档案、学生学籍档案、毕业论文和人事管理等涉及民生内容档案的收集、管理、开发和利用工作。青少年科学教育基地建设,主要是围绕学校建设研究型大学的目标和内涵建设的发展要求,拓展“名人档案”和重要科学研究成果档案的收集和管理工作。

崔:“推进电子文件的接收管理工作”,你们是如何做的?

金:我们现在选了两个单位进行试点,一步步来。

崔:“27号令”提出“有条件的高校档案机构,可以申请创设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您的考虑?

金:“青少年科学教育基地建设”就是朝这个方向迈进。

崔:金波老师的野心不小嘛!

金:先要有想法,之后再不断努力!想都不想,怎么能成功呢?

崔:“图书情报档案系”在贵校是与二级学院平级的一个系,老师能简单介绍一下吗?

金:图书情报档案系创建于1978年,前身为“复旦大学分校图书馆学系”。1994年,新上海大学组建后,设置了上海大学文学院档案学系。2008年,学校为了整合档案学专业、情报学专业、图书馆学专业教学资源,组建了图书情报档案系。现设有档案学本科专业,

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一级学科硕士点,档案学、情报学、图书馆学3个二级学科硕士点;设有上海大学档案事业发展研究中心、上海大学情报研究中心、上海大学档案现代技术实验室、上海大学图书情报档案实验教学中心等教学科研实体;并在上海市档案馆、上海市图书馆、宝钢集团档案馆等建立了25个教学研究基地。档案学专业为“上海市教育高地”和“上海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信息资源管理为上海大学重点学科。

崔:“上海市教育高地”是什么性质?要求很高、申报很难吗?

金:“上海市教育高地”是上海市近年来设置的一项针对本科教育建设的项目。投入较大,要求比较高,竞争也很激烈。2009年,档案学专业获得了“上海市教育高地”建设项目。

崔:对未来有什么计划?

金:我们将努力建设档案学、图书馆学和情报学专业,把上海大学图书情报档案系打造成高层次的人才培养基地、科学研究基地和国际交流基地,成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知识创新和人才培养的“重镇”。

崔:系里的师资配备情况如何?

金:全系有专业教师28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13人,50岁以下的教师全部具有博士学位,师资队伍整体结构较合理。此外,还从上海市档案局馆聘请了6位兼职教授。为了完善师资队伍建设,从2002年开始,档案学专业从国内引进了3位知名专家。辽宁大学的潘玉民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档案文献编纂学、档案法学,是国内档案文献编纂学和档案法学研究的知名专家;安徽大学的丁华东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档案学基础理论,他的“档案学范式研究”在档案界颇具影响,引起了一个“范式研究”热;曾任上海港务局办公室主任、档案馆馆长的张大伟教授。他对档案管理现代化、电子政务颇有研究,实践经验十分丰富。此外,还引进了一批博士。

崔:您在上面提到系里“建立了25个教学研究基地”,主要作用是什么?

金:教学研究基地包括上海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教学实习基地、教学科研考察点。主要作用是加强同实践部门的教学科研合作,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崔:据我所知,上海大学是参照国外教学模式实行小学期制的高校。一个学年划分为春、夏、秋、冬四个学期,秋、冬、春学期主要进行课堂教学,而夏季学期是专门安排社会实践、军训等。金波老师说的教学研究基地就是用来安排夏季实习的吧?

金:对,这只是一个方面。上海大学十分强调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夏季学期5周时间可集中安排学生在教学研究基地进行社会实践,学生4年的大学学习,实践环节教学总计达到44周(毕业班还安排两个学期的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58个学分,占总学分的18.7%。

崔:“上海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是什么?

金:上海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是一个研究生层次的人才培养平台。它是围绕上海支柱产业,以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的高等学校为主体,依托研发能力强的一流大型企业集团和科研院所等有关单位建设的。上海市档案馆与上海大学共同建立了“上海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并得到上海市学位委员会的批准。这是上海大学第一批文科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

崔:为搭建这个平台,上海市档案局馆与上海大学分别做了哪些工作?

金:上海市档案馆是上海市委、市政府直属的文化事业单位,是上海地区唯一的集中保管和开发利用档案资源的省级综合性国家档案馆。作为“国家一级档案馆”,上海市档案馆在馆藏特色、管理与服务水平、科研水平和条件、对外交流合作等方面均具有明显的优势、扎实的基础和丰富的经验。1997年,档案局馆在上海大学档案学系设立了奖学金。1999年,与上海大学正式签署共建档案学系的协议,通过实施教学改革、委派专家讲学、建立实习和教育基地、支持教学科研、建设重点课程和实验室、拓宽办学门路、创造就业条件等项目的运作,重点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2000年至今,上海市档案馆已有8位研究人员受聘担任上海大学档案学系兼职教授。2001年,共同组建上海大学档案事业发展研究中心。2003年,为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上海市档案局馆设立了档案学科建设基金,用于出版专著、科研立项和研究生奖学金。

崔:您参与的“档案学专业研究生‘校局馆联合培养’机制实践与创新”项目,获“上海市教学成果二等奖”、“上海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这个项目是上面一系列工作的经验总结吗?

金:是的。上大档案学专业在校局馆联合培养中加快专业改造,制订新的人才培养方案,突出研究型、高层次的档案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凝练培养方向,优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整体推进研究生知识体系向档案信息化管理方向转变,鼓励和引导研究生独立思考,努力提高学术原创力,提升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

崔:联合培养的优势在哪里?

金:可以整合校局馆的优质学术资源,聘请档案局有经验的专家来校讲课和做学术报告,对研究生培养实行“双导师制”和“导师组制”。“双导师制”是为一名研究生配备两名导师,其中一名为上海大学档案学专业教师,重点指导研究生课程学习和论文写作;一名为上海市档案局馆研究人员,重点指导研究生社会实践和课题研究。“导师组制”是在明确导师负责的基础上,按照3个培养方向为研究生组成导师团队,共同指导研究生的学习和科研,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机会和发展空间。通过联合培养,提高了学生的整体能力,缩短了他们与社会的距离。近年来,上大档案学专业的毕业生,包括本科生,一次性签约率一直保持在100%,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

崔:学生中有参与基地科研项目的吗?

金:有。从档案学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立以来,我们和上海市档案局联合共同申报国家社科基金、国家档案局、上海市档案局等科研项目,每年都有研究生参与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

崔:贵系在安徽和县建立了上海大学图情档系教学科研考察点,怎么想到要建立这样一个考察点?

金:安徽省和县档案馆是我国最早践行国家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的示范单位。2004年,被安徽省档案局确定为县级档案资源整合试点,和县在整合国家档案信息资源和开发利用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在档案界被誉为“和县模式”。我们于2009年7月,在安徽和县档案馆建立了教学科研考察点。该考察点的建立,对档案学专业教育和科学研究追踪档案工作发展的前沿,分享档案工作改革发展的新鲜经验,提高档案学专业学生(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对档案工作现实问题的观察、思考和研究能力,深化并延伸“校局馆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新路径,意义重大。

崔:因为您是教育部档案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的身份吗?我发现,您一直花相当一部分精力在档案学学科建设方面。其中,

“档案学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获2001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安徽省教学成果特等奖”,《新世纪档案学专业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第一)2006年,获“中国档案学会第五次档案

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档案专业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相当不容易吧?

金:教师对教学一般都比较关注。在“安大”时,我曾是历史系分管教学的副主任,并主持教育部“面向2l世纪档案学专业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研究”、“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重点项目一一“档案学学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研究与实践”的研究工作,所以,对教学研究比较关注。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是很难的。一方面,档案专业作为一个小专业,同其他大的学科专业、强势专业竞争往往处于劣势;另一方面,教学成果奖四年才评一次,并且需要一级一级地申报。

崔:金老师能以“教指委”委员的身份,解释一下档案学专业目录的调整意味着什么吗?

金:教育部1998年调整了本科专业目录,将档案学专业从历史学划归到管理学门类下。这一调整,需要我们对档案学科重新定位,实时地调整档案学专业课程设置,按照学科的特点和要求,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反映在信息技术和市场经济等诸多社会发展变化的影响下,各学科专业教育应适应社会的变化。在这方面,我个人认为,如今的档案学专业教育要加强信息化能力的培养。未来的档案工作离不开计算机技术,电子文件将成为档案部门管理的主要对象,因此,档案学专业教育应开设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等方面的课程,增强学生们的信息化知识。上大档案学专业正在考虑增加这方面的课程设置和师资力量。

崔:《新世纪档案学专业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一书,是一部人才培养经验积累与知识创新的力作;同时,作为项目,获2005年“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上海大学教学成果特等奖”。介绍一下?

金:该书是教育部“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重点项目一一“档案学学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研究与实践”的重要研究成果,是我国第一部关于档案学专业高等教育方面的专著。对我国档案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师资队伍与教材建设等教育教学的核心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系统的探索和总结,反映了档案学专业的教育教学规律。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原副司长刘凤泰评价道:“这一成果,为新世纪档案学专业高等教育教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和思想积淀,对全面提高档案学专业高等教育教学水平,推进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对我国档案学专业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具有推动和示范作用。”

崔:能否说:“这一项目,对推动我国档案专业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档案学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素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历史意义。”

金:我们的出发点是这样的。我们在研究中,对档案学专业高等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一些分析和探索,并提出了一些见解;同时,对未来档案事业发展对档案管理人才的素质要求进行了预测,提出了新世纪档案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新理念和新思路。

崔:我看到《档案学导论》是上海大学的两个国家级精品课程之一。

金:这门课程,2003年,成为上海大学“T(特色)工程”项目;2004年,成为“上海大学精品课程”;2005年,成为“上海市重点课程”;2008年,成为“上海市精品课程”;2009年,成为“国家级精品课程”。

崔:上海大学的本科生是按学院招生的吧?《档案学导论》的授课对象是哪些学生呢?

金:对,我们学校大一、大二的学生不分专业,按学院统一培养,大三开始分专业。2008年以前,档案学专业设在文学院,文学院共有历史、中文、社会、对外汉语、档案五个本科专业,每个系开设一门导论课程,授课对象为刚入大学本科的一年级新生,主要目的是激发和引导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我们一直有一个7人左右的团队在负责《档案学导论》这门课程。基本上,每一轮课程有5名教师讲授,主讲教师都是教授或者副教授,每人讲两周。教师们要将自己最擅长的部分拿出来。因为是全学院性质的课,所以,这门课兼具专业引导、档案专业宣传、教师风采展示的功能。至少让学生了解档案学专业是干什么的,我们的教师在做什么,也为学生在三年级分流做好宣传服务工作。

崔:具体的课程内容呢?

金:基本上分档案与档案工作、我国档案事业建设、档案价值论、档案学专业高等教育、档案馆信息社会化与档案馆社会功能、档案法制建设、电子政务建设及其档案资源管理、档案信息化建设、数字档案馆理论与实践、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这几部分。

崔:档案专业的研究生教育和本科生教育的最大区别在哪里?

金:我国档案学专业高等教育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改革开放后发展较快,形成了从专科、本科到硕士、博士层次较为完备的档案学专业高等教育体系。本科生教育重点是基本知识、专业知识与技能、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研究生教育主要是培养他们发现问题、研究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方法。

崔:您在《论档案学专业研究生教育》中指出,

现在的研究生课程设置中“缺少实践训练环节”,对研究生来说,您更看重哪方面的实践?

金:实践训练可增强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实践训练方法很多,包括学术活动、专业实习、社会实践,等等。

崔:您主编出版了《电子文件管理学》(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档案保护技术学》(教育部“面向2l世纪课程教材”)、《电子文件管理》(上海市档案局规划教材)等教材,出版统编教材不容易吧?

金:国家统编教材需要申报和评审才能获得。教育部“面向2l世纪课程教材”档案学专业只出版了4本,“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档案学专业也只有几本。

崔:相对而言,您更喜欢教书还是科研?

金:以前,主要将精力放在教学上,认为科研只是我提升个人能力的一个手段。现在,我认为,一名教师如果想讲好一门课、指导好学生,教学必须与科研结合,研究档案工作和档案学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扩大眼界,提高知识和水平。我们钱伟长校长曾说过:“你不上课,就不是老师;你不搞科研,就不是好老师。”

崔:“聚精会神地抓学科建设,着力加强科学研究,以科研促教学是图书情报档案系办学的重要指导思想。”我在贵系的介绍上看到这句话,和您个人的定位是一致的。

金:也是学科建设的需要。现在,学科建设需要有一定的科研项目、科研成果和科研经费作为支撑。再者,科研可以反映一名教师对本专业前沿领域的了解程度,教师有没有自己的观点、实际水平如何,通过科研可以体现。钱伟长校长说:“教学没有科研做底子,就是一个没有观点的教育,没有灵魂的教育。”

崔:上海大学的档案学专业这几年已经发展得很好了,有瓶颈吗?制约学科发展的瓶颈又是什么?

金:目前,制约上大档案学专业发展的最大瓶颈是博士点。今年,国家准备启动学科点申报工作,据说,申报一级学科博士点,要求需有二级学科博士点才有资

格申报;无二级学科博士点申报一级学科博士点从严控制,一个省市可能只有一两个名额。由于上大有很多大学科没有博士点,档案学科是小学科,覆盖面有限,很难被列入申报对象,这样,上大档案学专业博士点又不知道什么时间才能申请了。

崔:任重而道远!学校对促进档案学科发展有哪些政策措施?

金:上大对档案学科发展也给予了大力支持,积极引进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鼓励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致使档案学专业师资队伍有了明显的变化。图书情报档案系成立后,将档案学科列入学校重点学科,积极支持档案学专业申报市级专业项目库项目、上海市教育高地、上海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上海市教学团队、上海市实验教学中心等。

崔:随着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电子文件大量产生,档案学科建设如何适应当今社会与技术的发展呢?

金:档案学科建设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信息技术、数字化浪潮的冲击和影响。档案学作为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不可能固守传统的学科体系和研究方法,必须与时俱进,适应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的要求,不断丰富和完善档案学理论与实践,才能促进档案学科的健康发展。同时,档案学应在保持自身传统与特色的基础上,积极吸收先进的管理理论与方法,吸纳国内外一切优秀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加强对电子文件、数字档案馆、信息安全、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档案信息化等技术方法的研究,根据学科专业特色、优势及自身实力,凝练学科研究方向,以适应时代与社会的发展。

崔:看到您2008年主持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一“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研究”。“生态系统”?

金:数字档案馆是未来档案事业的重要发展方向,近年来,从理论与实践方面进行了广泛的探索。本课题主要是引入生态学的思想来研究数字档案馆,为数字档案馆理论研究与建设提供新的思路和新的视野,进行深层次的审视和多维度的思考,克服技术的单向思维,协调数字档案馆建设中的技术因素、人文因素、效益因素和制度因素,促进政治、经济、文化、法律、教育等方面的平衡投入,体现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新理念,促进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与社会信息生态系统的和谐共进。

崔:金波老师是在教我如何做学问呢!感谢您抽出宝贵时间接受访谈,期待您的项目成果早日面世!

4.武汉大学图书情报管理 篇四

一、信息素养概述

信息素养主要的定义为通过信息工具、信息源等,继而使问题得到解决的能力。也可以被定义为个体能够通过有效的查找、交流等获取需要的信息,继而解决实际问题。信息素养主要由信息观、信息知识、信息能力组成。其中信息观,包括信息敏感度、需求度以及责任义务等。其中信息知识,包括信息技术、查询与网络等;最后的信息能力,包括信息技术创新、信息消费能力等内容。

二、信息时代对图书情报工作的挑战

信息时代具备一定知识膨胀、信息快速传递,以及不受空间概念限制等特征;信息时代的到来,给传统的图书情报工作带来了一定的机遇和挑战,其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以往个体对于的信息的获取,都是通过图书情报员途径进行获取,但是科技、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增加了个体获取信息的有效途径,对此个体对于图书情报服务的依赖也大大的降低了。第二、为了更好的促进图书馆发展的与时俱进,传统的图书情报工作就要进行积极的转变,包括工作方式、内容以及管理等。第三、要求图书情报人员的信息素养要更高,包括信息前沿观念、版权保护以及团结协作等精神,才能更好的保证读者服务工作,继而有效的推动知识经济时代的稳定发展。

三、信息时代图书情报人员的信息素养分析

随着图书情报资料不断向着信息化、网络化的趋势发展,对于图书情报人员的综合素养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其信息时代下的图书情报人员应当具备的信息素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职业道德素养

图书馆与情报部门的文献资源,是社会构建的重要知识宝库,需要情报人员不断的进行管理和信息调整,继而保证图书馆信息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发挥其文献资源的最大价值;这就要求图书情报人员具备一定的信息深加工、信息收集、信息价值分析与应用的能力;同时也要加强其职业理想的树立,继而其能够灵活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保证高效的服务,另外职业道德也是工作人员规范行为和准则的保障,对此图书情报人员就要具备一定的为读者服务的奉献精神、积极进取的工作拼搏精神,认真负责的敬业精神,以及团结合作的意识。

(二)专业技能

信息时代下的电子图书馆,包括以下特征,第一、文献载体打破了以往纸质形式,实现了信息媒介的多样化;第二、图书信息工作由以往的借还,实现了跟踪科技生产以及市场提供服务之间的转换;第三、图书信息工作员的自动化,实现了信息资源的共享。对此图书情报人员首先要灵活的利用电子计算机技术,实现的情报工作的自动化、科学化;其次要灵活的运用光学技术,做好文献信息的储存、备份工作,包括文献信息的光盘化等工作内容;另外可以灵活的运用电脑多媒体技术,实现多种信息的统一,包括图片、文字等信息的一体化。也要灵活运用现代通讯技术,保证信息网络传播的有效性。最后加强对于信息的筛选过滤,保证图书馆文献信息的健康传播,以及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规范性,继而保证信息技术平台的高效运营。

(三)知识结构

图书馆与情报部门的文献资源,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知识系统,由多个数据库组成,为了保证个体获取信息的高效性,以及优质的服务,这就需要图书情报人员自身具备一定的知识结构,提前做好知识学科分类、信息质量判断等工作;当图书情报人员的知识结构专业水平没有达到工作要求时,就不会胜任信息时代下科技图书馆建设的工作环境,同时也不会保证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的有序性;对此可见图书情报人员在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是非常有必要的,从而更好的胜任信息咨询等工作。

(四)语言表达能力

读者对于信息获取的要求是非常复杂且繁琐的,这就需要图书情报人员具备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做好信息评价、综述报道、见解等的编辑和撰写工作,让个体获取信息的方向更加的精准和快速,保证服务的个性化、层次化;另外图书情报人员更好的掌握一定的外语表达能力,保证其能够灵活准确的运用信息技术的软件,以及网络资源等,做好信息跟踪获取等工作,也可以说图书情报人员只有具备一定的语言应用、表达能力,才能更好的促进其信息前沿观念的养成。(五)知识开拓能力信息时代下的数字化图书馆建设,要求图书情报人员具备一定的知识开拓能力以及思想创新精神,从而更好的满足多元化的信息需求、信息渠道,以及优质信息质量的发展要求。

四、总结

综上所述,通过对于信息时代图书情报人员信息素养的分析,发现信息时代下的图书馆以及信息情报局的发展,要以图书情报人员信息素养的提升为基础,只有提高工作人员的职业素养,保证图书情报人员具备一定的图书馆学、情报学相关学科的理论,以及英语、计算机服务技术等,才能更好的促进当前知识经济时代的有效发展。

[参考文献]

[1]赵雅萍,王翌.针对性的信息素养网络教育平台设计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18).

[2]周晓杰.浅谈高校图书馆员的信息素养教育[J].黑龙江档案,2011(03).

5.浅论高校图书馆的竞争情报服务 篇五

浅论高校图书馆的竞争情报服务

目前,竞争情报是科技情报界研究的热点.阐述了竞争情报在我国的`发展概况,论述了高校图书馆开展竞争情报服务的意义,并结合工作实际,探讨了高校图书馆开展竞争情报服务的模式及策略.

作 者:熊燕 XIONG Yan  作者单位:怀化学院图书馆,湖南省怀化市,418008 刊 名:河北科技图苑 英文刊名:HEBEI SCI-TECH LIBRARY JOURNAL 年,卷(期): 22(4) 分类号:G252 G350 关键词:图书馆   院校图书馆   竞争情报   竞争情报服务  

6.武汉大学图书情报管理 篇六

实施细则

依据《甘肃省图书馆学情报学学术成果评奖办法》(以下简称《评奖办法》),特制定本实施细则。

一、总的要求

甘肃省第二届图书馆学情报学学术成果评奖,是省文化厅在全省范围内组织开展的旨在调动广大图书情报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强图书馆学情报学科学研究的前瞻性、创新性、科学性,促进图书情报事业的繁荣发展,更好地服务全省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的一项重要活动。这次评奖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并重,注重突出具有理论创新价值、关系甘肃图书情报事业发展全局的成果,注重突出以图书情报事业发展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为全省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和全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理论支撑的成果,注重突出甘肃图书情报特色学科、推动我省文化建设大发展、大繁荣的研究成果。要进一步重视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的研究成果。要坚持公开、公正、客观、择优的原则,实事求是,宁缺勿滥。全面展示和反映我省图书馆学情报学科研实力、科研成果和理论水准。

二、参评条件

凡在2011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期间完成的成果,均可申报参加评奖。

1、由出版社正式出版或公开发行的报刊上正式发表的符合《评奖办法》要求的图书馆学情报学研究成果,均可向评奖办公室申报。

2、经全国社科规划办公室和省社科规划办公室立项,但未公开发表和正式出版、确有较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已正式结项的应用性研究成果,承担单位或课题组,须向评奖办公室提出申请,经厅评奖办公室审核同意后可直接进入终评阶段参评。

3、除中国图书馆学会及其分支机构和专业委员会、各省级图书馆学会主编的各种论文集所刊登的学术论文外,其他论文集所刊登的论文不属于评奖范围。

4、考虑到图书情报工作实际,对于检索性工具书和专题数据库类成果,须由承担单位或个人,向评奖办公室提出申请,并经由评奖办公室组织有关方面专家进行鉴定,审核同意后可直接进入终评阶段参评。

5、凡已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以上奖励的学术成果不再参评。非学术性成果(如文件、领导讲话、工作总结和计划、大事记、统计资料等),不属于评奖范围。

三、成果申报

1、申报受理

由设在省图书馆学会的评奖办公室受理申报的成果。

2、申报要求

申报评奖的成果,由第一作者填报《甘肃省图书馆学情报学学术成果评奖申报表》(以下简称《申报表》)一式三份(其中二份须隐去作者姓名和工作单位),并报一份完整的原件和pdf格式电子版成果材料一份(隐去作者姓名和工作单位)及二份将作者姓名及单位隐去的复印材料。另附的评介、评价和转载引用采纳材料等佐证资料,报送材料与成果材料的要求相同。

委托申报成果者,申报人应持有第一作者委托证明向初评小组申报。

申报成果必须缴纳评审费。其标准为:丛书类每本100元;著作类每项成果200元;论文类(含调研报告)每项成果100元。

3、申报界限

每位作者最多可以第一作者名义申报两项个人成果,在各级评审过程中,按择优原则限一项成果入选。

编著类成果,须由在甘肃工作的主编(或编写组负责人)提出申报。此类成果的某一章节不得以个人成果名义申报。

系列论文是指正标题或副标题相同、从不同视角和层面研究同一问题、在本次评奖规定时限内完成并发表的一组论文(不少于3篇),可以总成果名义申报,也可以单篇论文申报。

丛书是指3册以上,围绕某一主题编写的系列图书,其出版日期以最后一册的出版时间为准。

论文集不能以总成果名义申报。其中同一作者的论文集,其所收论文符合系列论文要求的,可以总成果名义申报。否则,只能以单篇论文申报。

4、申报成果材料一律不予退还。

四、评奖进程

本次评奖按初评和终评的程序进行。

时间安排: 9月30日前为成果申报、资格审查阶段;10月1日至10月31日为初评阶段;11月1日至11月31日终评阶段。

五、评审机构

1、初评小组

初评小组负责受理申报成果的资格初审和初评工作。由省图书馆学会常务理事会提名,由5名图书资料系列副研究馆员以上或副教授以上职称的专家组成初评小组,其中研究馆员或教授不低于3名。初评小组负责受理成果的申报、资格审查和初评工作。

2、厅评奖委员会

厅评奖委员会负责评选出获奖成果及奖励等级。厅评奖委员会由评奖工作领导小组聘任的图书馆学情报学专家学者和有关部门、单位从事理论研究的同志组成,负责评选出获奖成果及奖励等级,原则上具有正高职称的专家不少于三分之二。

3、凡申报成果参加评奖的,不能担任各级评审机构的评委。

4、各级评审机构中,青年专家学者应占有一定比例。

六、评审方法

1、资格审查和推荐

作者所在单位负责申报成果资格审查的初审工作,并填报《甘肃省图书馆学情报学学术成果评奖成果资格审查和推荐参评意见书》(以下简称《资格审查和推荐意见书》)一式二份。

对未经资格审查或审查不合格的成果,不予受理。

2、初评

初评采用评委认真阅读成果,充分讨论酝酿,按照标准独立打分,依据得分多少从高到低确定入选成果的方法进行评审。评委要认真审阅每项参评成果材料,按《甘肃省图书馆学情报学学术成果评审评分表》(以下简称《评分表》)规定的评价标准,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地逐项予以评分。初评小组根据评委的《评分表》计算出每项成果的平均总分值,并填写《甘肃省图书馆学情报学学术成果初评评审意见书》(以下简称《初评意见书》)一式二份。

初评小组按得分多少排序,向厅评奖办公室推荐参加终评,数量不得超过申报总数的50%。

初评小组向厅评奖办公室提交的每项成果材料包括:成果材料(其中一份必须是完整的原件,pdf格式电子版成果材料一份及二份将作者姓名及单位隐去的复印材料),《申报表》和附件材料要求同前,《资格审查和推荐意见书》和《初评意见书》二份,评委和初评小组的《评分表》各一份。在评委个人填写的《评分表》中只填写合计分值的视为无效。

初评落选成果作者要求复审的,须经两名正高或一名正高、两名副高职称的非评委专家学者书面推荐,在复评之前向厅评奖办公室提出复审申请,并交纳委托评审费。

3、终评

厅评奖委员会终评工作的程序是:厅评奖办公室汇报成果申报、初评阶段的工作情况;评委审阅参评成果及有关材料;集体讨论评议;投票表决。

终评采取由低等级评选到高等级评选的办法,即先评出三等奖拟入选成果,再从三等奖拟入选成果中评出二等奖拟入选成果,最后从二等奖拟入选成果中评出一等奖拟入选成果。未入选上一等级的成果即为本等级入选成果。

厅评奖委员会投票表决时,须有三分之二以上的评委参加。半数以上的到会评委投票通过,并按得票多少由高到低确定拟入选成果。拟入选成果总数不超过50项。

终评结束后,由厅评奖委员会填写《甘肃省第二届图书馆学情报学学术成果获奖成果表》,主任委员和副主任委员签名后报送评奖工作领导小组审定。

七、公示

1、厅评奖办公室通过省图书馆学会网站对终评拟入选成果予以公示,公示时限为7天。

2、公示期间,厅评奖办公室受理个人真实署名或单位出具公函的投诉意见,凡反映投诉拟获奖成果具有剽窃、弄虚作假等问题应提供确凿的、有事实根据的证明材料。对匿名投诉不予受理。

3、厅评奖办公室在公示结束后向厅评奖工作领导小组汇报公示情况,经批准后即正式公布获奖成果名单,并予以颁奖。

八、成果奖励

获奖作者荣获省文化厅签章颁发的《获奖证书》。

九、本《实施细则》的解释权属于厅评奖办公室。

厅评奖办公室地址:兰州市南滨河东路488号省图书馆学会

7.浅谈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管理 篇七

所谓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是指将图书、情报、档案各自独立的系统统一为一个整体的过程。图书情报档案的一体化, 说到底是一种竞争性的互补关系, 即各种要素通过竞争冲突, 不断地寻找、选择自身的最优功能点, 在此基础上进行互补匹配, 打破图书、情报、档案之间的层层壁垒, 加强三者之间的协调与合作, 通过网络共建、资源共享、分布式收藏、远程存取等手段, 实现信息、信息人员、信息技术、信息设备、信息标准等各种要素之间的匹配与磨合, 为用户提供集成的一站式服务。

2 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管理的依据

2.1 图书、情报、档案都具有信息性

图书、情报、档案同属文献信息范畴, 都是重要的信息资源。档案侧重的是原始的信息, 情报侧重的是最新的信息, 图书既含有原始的, 又有最新的和一般的知识信息。信息是图书、情报、档案三者之间相互联系的纽带。

2.2 图书、情报、档案同属基础理论、技术理论和应用理论研究

图书、情报、档案的研究内容皆包括基础理论、技术理论和应用理论研究。基础理论研究学科对象、性质、体系结构等, 是整个学科的理论基础;技术理论研究工作环节、程序、方法和技术等, 是一种对实际工作的研究;应用理论研究是两者在具体实践中问题的应用研究。

2.3 图书、情报、档案载体相同

图书、情报、档案三者都是记录人类知识的载体, 都是经过人脑加工处理后再现的一种特殊形式的信息, 均属提供知识信息的服务工作, 它们本身都不直接参与生产建设和科学研究, 但都是提供知识信息的服务性工作。这种服务性, 是三者生存和共同发展的基本因素。

2.4 图书、情报、档案工作标准和规范相同

图书、情报、档案的工作内容都是收集、加工整理、存储有关文献, 为用户提供知识成果、交流信息与文化知识。相同的工作内容导致了它们具有共同的工作标准和工作规范。

2.5 图书情报档案管理技术相同

现代化技术的广泛应用, 为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管理提供了物质条件和生存环境。由于图书、档案、情报都是以承载和传递知识信息为基本职能, 都含有收集、加工、存储和输出信息工作的内容, 管理方法和手段又基本相似, 所以, 网络环境下采用计算机技术、光学技术、声像技术、现代通讯技术是图书、情报档案管理的共同发展方向。

3 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3.1 思想上认识不足

长期以来, 档案、图书、情报部门隶属于不同的管理部门, 相互缺少必要的交流, 许多人无法将档案、图书、情报三者归于一体, 他们对档案、图书、情报一体化管理在观念上转变不过来, 思想上又有抵触情绪。在管理与领导层中, 也有部分人对档案、图书、情报一体化管理的重要性、必要性认识不足。没有意识到档案、图书、情报一体化管理在新时期是势在必行。

3.2 体制与政策上滞后

我国现行的档案、图书、情报部门的管理体制之间还是条块分割, 缺乏协作联系, 这种体制分化了用户的整体要求。同时各部门实行的自我建设, 没能建立统一的行业标准, 资源配置的宏观协调不能展示, 导致大量的重复建设, 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巨大浪费。在一体化建设过程中, 还缺乏完备的管理政策的引导以及法律的保障。

3.3 人才上的匮乏

要实现档案、图书、情报的一体化管理, 必须有一支较高素质的专业人员队伍。但现实中, 由于现有的教育体制和分工, 真正熟练、精通、协调三者理论和实践技能的人不多, 具备对三者组织能力的人更为短缺, 这严重制约着一体化建设的进程, 也将制约着信息资源管理水平。

4 完善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管理的对策

4.1 实行有效的国家管理。

要实现档案、图书、情报一体化管理, 国家应该也必须履行宏观管理的职能。包括: (1) 建立全国性的专门管理机构和相关体制。 (2) 颁布专门的以及对其有利的法律、政策。 (3) 制订专门的以及对其有利发展战略计划。 (4) 健全保护信息用户主权的各种机制。同时对网络信息服务进行统一监督、管理和控制, 构建系统化的动态链接。实行统一管理, 要将重点放在研究文献信息系统的有效管理问题上。对文献信息进行科学的分类和处理, 保证文献信息获取、加工、储存、传递等渠道的畅通, 控制管理所必需的信息数量, 合理控制信息流量, 深化文献信息及开发层次, 提高文献信息传递效率, 吸收能力和利用率, 建立灵敏的信息反馈系统, 发挥信息系统的整体效益。

4.2 优化信息资源共享环境

首先, 经济环境的优化。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管理是在生产的社会化、市场化形势下发展起来的, 建立规范、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和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竞争机制是推进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管理的根本措施。第二, 管理环境的优化。社会信息环境对图书、情报、档案部门的工作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相互独立的图书、情报、档案部门越来越不能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 因此, 必须建立一个强有力的领导机构, 统一规划, 统一管理, 把众多的图书、情报、档案部门的人、财、物等资源纳入整体规划之中, 实现图书、情报、档案三者之间跨部门、跨地域的合作, 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第三, 技术环境的优化。以数字技术为基础, 以网络为业务平台, 以数字图书馆网络建设为主体, 实现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管理。第四, 管理体制的优化。数字图书馆并非狭义上的传统图书馆的数字化, 它是国家的数据中心, 是覆盖我国各个行业的信息资源库。实现管理体制的优化就是使数字图书馆工程成为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管理的平台。

4.3 采取统一的原则和严格的标准与规范

首先, 网络必须支持CPIP协议及Z39.50标准, 使计算机能在同一或不同一的局域网上联网。其次, 网络必须支持广域网下的集成管理, 以便进行联机采访、联合编目和馆际互借。第三, 各图书、情报、档案机构要针对本单位的特色资源确定数字化信息资源的范围和内容, 有重点地建设数据库。建库中严格遵守和体现标准化、规范化的原则, 如著录格式、标引规则、数据指标、符号转换、图像处理等, 还要有应用硬件与软件的兼容性, 以适应网络化的要求。第四, 打破条块分割的管理形式, 要求各部门的管理人员必须解放思想, 彻底打破各自为政的情报界限。第六, 建立合理的管理机制, 要求各部门之间互相协调, 信息之间传送迅速快捷。

4.4 培养一批适应一体化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新型的一体化管理, 要求既懂档案管理, 又掌握图书情报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因此, 在人才培训方面, 要从管理科学、电脑技术和外语方面培训入手, 对各类专业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进行填平补缺式培训, 培养出既懂管理又懂业务的通用型人才, 在档案、图书、情报一体化管理中, 能作为中坚力量, 给一体化实施注入活力。档案学、图书馆学、情报学在人才培养上实行“一体化”的教育培养模式。

总而言之, 实现档案、图书、情报一体化管理是信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也是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的有效途径。因此, 我们应予以足够重视并且认真探讨和实践, 使档案图书情报一体化管理进一步完善, 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和用户对文献信息的需求。

摘要:在当今世界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飞速发展的形势下, 我国档案、图书、情报各自为政的传统发展方式面临挑战。实现档案、图书、情报一体化管理已成为必然趋势、意义深远, 并为国内外档案界、图书界和情报界的许多有识之士所认同。本文简介了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的涵义, 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管理的依据, 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档案、图书、情报一体化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措施。

8.武汉大学图书情报管理 篇八

本次研讨会进行了13场大会专题报告,会议论文集共收录专业论文34篇,主题涵盖图书馆学、情报学与档案学教育的各个方面。部分到会的论文作者及相关人员共同在本次研讨会的四个分会场,围绕“大数据时代图书馆学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应对”“大数据时代情报学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应对”、“大数据时代档案学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应对”“图书情报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专题研讨会”四大主题进行了发言,讨论了我国图书馆学、情报学与档案学学科的未来发展方向。

本次大会还讨论和正式发布了“大数据时代促进中国图书情报学教育变革与发展行动倡议”。

在本次会议之前,由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主办,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和中山大学资讯管理学院联合承办的第二届iConference亚太地区分会也于10月24日在武汉大学召开,主题为大数据背景下亚太地区图书情报学教育的发展与变革。

研讨会由武汉大学与全球顶尖信息学院联盟iSchool、美国图书情报学教育联合会(ALISE)合作主办,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武汉大学信息资源研究中心、教育部图书情报专硕教育指导委员会、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东亚图书馆、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武汉大学图书情报学国际合作研究院承办。开幕式由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院长方卿教授主持,武汉大学副校长李斐教授、iSchool主席Michael Seadle教授、美国合作方代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图书馆副馆长暨东亚图书馆馆长Peter Zhou教授先后致辞。

(消息来源:http://hb.people.com.cn/n/2015/1027/c

337099-26931199.html.)

上一篇:大苹果小学一年级叙事作文250字下一篇:加油站油气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