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华为成长的短板

2024-09-30

文化,华为成长的短板(通用5篇)

1.文化,华为成长的短板 篇一

影响学校发展的短板

许雪梅

我觉得制约我们学校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而主观因素包括:领导班子素质和教师队伍的素质,而客观因素包括:教育教学质量、学校的文化氛围、评价制度。而综观我们学校的实际,我觉得主观的因素比较重要,尤其是教师队伍的素质,因为任何时候,教师都是学校发展的主体,学校要发展必须依靠教师。教师群体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质量的好坏,而教育教学质量则是影响学校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我们学校,教师队伍的素质参差不齐,有的老师的教育教学观念还没改变,与社会和学生的发展背道而行;有的老师的教育教学观念虽然转变了,但教育教学的能力和素养还没跟上。因此,要让学校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就得先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

2.补齐自己性格的短板专题 篇二

俗话说:“开卷有益”,其实与人交流也大有益处,因为当局者迷,自己往往不知道自己的短板在哪里。

这次哈尔滨之行,有幸和南阳的黄老师一个宿舍。黄老师本来是一个理科教师,不怎么读书。去进修学校后,却要承担一些教育心理学、教师发展、班主任等各方面的培训。为了做好工作,让老师们愿意听他的课,黄老师做了个华丽的转身,大量阅读,有时通宵达旦,严重时到了神经衰弱的地步。他的努力赢得了被培训教师的爱戴。

黄老师知道我的情况后,一下子发现了我的短板。建议我最好不要走行政化的道路,那条路不适合我的性格。不能脱离课堂,应该沉下心来,努力干几年,让学习到的理论活起来,争取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听杨修宝老师的报告后,更加感觉到黄老师的建议很有道理。

除了专业上的短板外,另一位优秀的康老师发现了我性格上的短板——在陌生场合容易紧张。康老师的目光很敏锐,确实如此,我曾讲过多次公开课,培训过很多期教师,在几百名学生、家长面前脱稿演讲过无数次。到一个陌生场合发言时,还是会心跳加速,面部充血,不断深呼吸,不断告诫自己不要紧张。结果呢?虽然没闹“我叫不紧张”的笑话,不过,面部僵硬,语言枯燥,开口忘词的情况时有发生。康老师说:“人家会说的,想起两句,会引申三句。你想起五句,忘掉三句。这叫好钢用不到刀刃上。”诚哉斯言!

这么大年龄,又身经百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我觉得还是应该追溯到童年。小时候,父亲和我交流少,仅有的交流也是我犯错误时。不仅仅是呵斥,而是揪起耳朵,应该还有拳脚相加,以至于现在和父亲交流还心存芥蒂。父亲代表的是世界、是规则,严厉是应该的,但过于严厉,母亲不能与之抗衡时,孩子就会对这个世界产生恐惧,就会形成懦弱、胆小的性格。另一点是,母亲受其祖母的影响,对这个世界过于谨慎。对我则太过关心,很少让我玩儿一些危险点的游戏,更别说让我一个人独自冒险了。

这种情形,直接导致我自卑的人格。小时候不敢和同龄的或比自己大一些的孩子玩耍,经常带比自己小一两岁的孩子游戏。长大后,怕四类人:当官的、有钱的、有才的、长得漂亮的女人。和这些人打交道,就会莫名其妙的紧张,讲话语无伦次。

该如何克服这个弱点,如何使自己的心真正舒展起来呢?我觉得一是遇到什么问题要准备充分,让自己心中有底气。二是要“藐视”他们,谁都有优点缺点,谁都没有三头六臂,相信自己是最棒的。三是要学习一些演讲的技巧。四是陌生场合多锻炼自己,多说话。

这两块短板,是我2014重点攻克的领域!

3.文化,华为成长的短板 篇三

根据局相关文件要求,通过材料分析、谈话、等方式,对我局党建工作情况有了一些新的了解和认识,对存在的问题做了一些分析和思考。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党组织的基本情况

我局党员共xx名,女党员xx名,其中在职党员xx名,35岁以下党员xx名,占党员总数xx%,本科以上学历xx人,占党员总数xx%,今年共发展xx名党员,xx名入党积极分子。

我局现党建工作现状:

(一)、支部制度建设更加完善。近几年来,我局不断完善党建工作制度,调整党建工作机制。健全并完善了“三会一课”、学习制度、党员评议等制度。形成了目标清晰、措施具体、责任明确、操作性强的开合制度。

(二)、对党员的教育和管理有较大提高。利用“三会一课”抓好党员的学习,利用“xxxx”等学习工具促进全体党员干部的学习、提高学习的灵活性,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开展自查自纠、定期召开组织生活会、民主生活会,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并制定整改措施。

(三)、党员队伍活力有所增强。每年把有思想、有文化、有能力的先进分子吸收到队伍中来,为组织注入新鲜的血液。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橡皮筋”现象

指导思想不到位,对党的建设重视不够,指导不力。思想上存在业务工作是本职,党务工作是“橡皮筋”,不想在党务工作上花费过多的精力。这种思想,导致基层党建的工作在指导思想上处于软弱无力状态,在实际工作中形成被动应付现象,能动作用发挥不够好。

(二)“多重身份”现象

我局事多人少,难以配备专职党务干部。党务干部是兼职,且绝大多数都是本科室的负责人、业务骨干,承担着较多的工作,造成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抓党务工作。从当前我局党建工作的现状看,党建工作虚、空、不被理解,对党建工作研究不深不透不实,工作视野不宽,缺少新思路。党务干部“多重身份”的问题,直接影响了党建工作的有效开展,使我局党建工作时常处于被动、应付检查的局面。

三、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对策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中的作用更显得至关重要。因此,应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围绕中心工作,发挥党组织的战斗保垒作用。各支部要高度重视,切实把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要求贯彻到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反腐倡廉建设的各项工作中去,充分发挥党组织核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要抓好政治教育,增强先锋意识。要从结合学习型党组织创建活动,组织广大党员干部认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一步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切实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着眼发展需求,提高党务干部的综合能力。要采用传统教育手段与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组织理论学习培训、红色旅游学习等形式,不断提高党务干部综合能力,改进工作作风。要加强思想建设,使每位党务成员牢记党的根本宗旨,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大胆实践,大胆创新。

4.文化,华为成长的短板 篇四

中小企业在我国的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统计资料表明,全国工商注册企业中,中小企业占了99%,其产值和利润分别约占60%和40%;而且,中小企业还提供了75%的城镇就业机会;在去年1500亿美元的出口总额中中小企业占有约60%的份额;此外,中小企业在满足人们的多样化需求、培养企业家、进行技术创新、参与专业协作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中小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地区乃至整个国家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稳定。

近些年来,我国中小企业在国家政策扶持、社会宽松环境、自身不断努力中有了长足发展。但同时也应注意看到,与国外中小企业相比,与国内大型企业相比,我国中小企业还存在着竞争能力不强,经营特色不明显,技术创新动力不足,企业管理陈旧落后等诸多问题。而这些问题的存在都与我国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不利有关。

当前,我国中小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短板问题主要有:

一、中小企业吸引人才的客观条件不佳

由于中小企业自身的特点和各种原因,中小企业在吸引人才方面困难重重,而这些困难大多是由于中小企业自身的特点所决定的。

1.规模小

中小企业不管是生产规模,还是人员以及影响力都要小于大企业。这使得大部分的中小企业难以对人才形成较大吸引力与吸引量。

2.资金少

在我国大多数中小企业为个体或私营企业,其资金主要来源于企业主自己的储蓄或向亲戚朋友的借款,这主要依靠个人的资金积累,资金当然不会很多。这使得中小企业在高薪吸引人才方面力不从心。

3.稳定性差

一般来讲中小企业的稳定性比大企业差,不管内部还是外部环境的变化,对中小企业的影响比对大企业的影响大的多,所以对于人才而言,在中小企业发展的风险要高于在大企业。

4.地域性强

中小企业分布在各行各业中,从手工作坊式的加工业到高科技技术产业,包括一些不适合大规模资金运作的领域。所以中小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更具多样性和复杂性。中小企业往往活动范围不广,地域性强,尤其是人员的构成更具有明显的地域性,有时容易形成排外的企业氛围,不利于企业引进新的人才。有的企业位于中小城市、城镇,甚至偏僻的地方,很难吸引人才。

二、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观念落后

1.重传统人事管理,轻人力资源开发

现代人力资源开发与传统的人事管理最主要的区别是:前者重视对员工的激励和培训,而后者主要强调控制和使用。在人力资源开发中,既要重视开发和利用人的显能,更要重视运用政策、制度、管理艺术、情感、待遇、授权、参与管理、提案制度、目标管理、工作扩大化、工作丰富化等措施来积极有效地开发人的巨大潜能。但在我国很多中小企业只注重人才显能,忽视人才潜能。中小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如大企业,有些企业甚至把人事管理作为人力资源管理

来对待,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是日常的人事管理还可以正常运作,但人力资源管理就乱为一团了。

2.注重人才眼前使用,忽视人才长远发展

目前,作为生产经营单位的中小企业,大多数只注重物质资源投资而不愿对人力资源开发进行大的投资。这是因为物质资源投资可以即时见效,它所带来的经济效益非常直接、明显,而人力资源的开发不仅需要长期大量的投资,而且其收益具有滞后性和远效性。人力资源的开发、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短时期内马上能够完成的事情。一轮人力资源开发从投资开始,到投资完成并进入生产过程正式发挥作用直至带来经济效益和回报,这中间有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除了这个原因以外,“人往高出走”的趋势又可能使自己精心培养的员工在修得一身绝技后,又去攀别的“高枝”,到头来“竹蓝打水一场空”。因此,我国大多数中小企业对人力的投资严重不足:大约有30%左右企业的教育培训费,年人均在10元以下,20%左右企业的教育培训费在10元~30元之间;仅有5%以下的企业加大了人力资本的投资;大多数亏损企业已停止。这成为增加企业活力、提高竞争力的严重障碍。

【摘要】 我国中小企业进行国际化经营已成为当前经济发展的一种客观趋势。本文论述了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必要性及面临的困难,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中小企业 国际化经营 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企业得到了蓬勃发展,在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和国际贸易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中小企业必须发挥相对技术优势、区位优势、内部化优势、市场营销优势和特色产品优势,加快国际化经营的步伐,为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做出更大的贡献。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是中小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客观需要,是中小企业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企业国际化经营已成为现代世界经济的一种历史潮流,如果我国中小企业不能适应这一潮流或对新的形势无动于衷,必将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被淘汰。

一、中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必要性

中小企业发展国际化经营对于扩大我国的对外经济交流,促进国内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提高企业自身的国际竞争力有着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

1、有利于我国吸引和利用外资

实现我国的现代化建设需要大量的建设资金,这些资金不可能只靠国内筹集。鼓励中小企业进行国际化经营,一方面可以以中外合资兴办企业的方式吸引国外资金;另一方面可以以产品出口、劳务出口、出国办企业等方式获得利润、赚取外汇。

2、有利于更好地利用国内和国际资源

目前随着结构调整战略的实施,我国大、中、小企业的相互关系正处于重构之中。我们应鼓励一部分中小企业加入国际分工协作体系,加入国外企业的柔性生产系统,开展产业内贸易和公司内贸易。这是促进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一条捷径,也有利于国内外各种要素资源的充分利用和最佳配置。另外,我国虽然地大物博,但人口平均资源数量很少,随着我国经济规模的扩大,资源供需的矛盾将

日渐突出,而国内资源的相对不足往往会限制企业的发展。所以,我国中小企业应当走向世界,利用国际资源发展我国经济。

3、有利于学习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企业竞争力

我国中小企业发展很不平衡,技术和管理水平参差不齐,竞争力不强,因此我国中小企业当前的首要任务就是依靠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制度创新来摆脱困境。中小企业除了自身努力及利用国内资源外,还应该借鉴、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我国中小企业还可以在工业发达、技术先进的国家和地区开厂设店,建立合资或合营企业,并且以各种方式吸收当地领先于世界的先进技术,然后再转回国内,进而推动国内企业的行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及旧有设备的更新改造。因此,我国中小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有利于适应生产社会化、专业化迅速发展的要求,逐步缩小与国外中小企业的差距。

二、中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面临的困难

1、产品科技含量低,缺乏国际竞争力

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源于科技创新,与发达国家的企业相比,我国中小企业大多先进设备较少、技术创新能力差、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低。同时,企业普遍缺乏持续开发独特产品和持续发明专有技术的能力,科研成果转化率也比较低。正因如此,我国中小企业在国际市场上主要以低价取胜,导致了市场所在国、地区的反倾销行为,一些产品的许多海外市场丧失殆尽。同时,由于我国国内产品标准相对低于国际标准或国外的先进标准,使外国可以通过技术壁垒阻挡我国中小企业的出口。从目前的发展趋势看,我国受限制的产品品种越来越多,设置技术壁垒的国家和地区也越来越多,贸易技术壁垒成为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最大障碍。

2、市场信息不畅,对国际市场缺乏深入了解

国际化经营企业必须快速洞悉国际市场,充分预测市场变化。我国中小企业由于决策者的主观性以及经营的封闭性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国际市场信息收集比较滞后,信息资料的处理和反馈功能比较弱,缺乏对国际市场全面、动态的了解。我国中小企业在国际化进程中没有借助专业的市场研究力量的习惯,很少对国际市场开展针对性的专项研究或了解消费者的消费心理特点和消费行为特征,导致失去对市场发展趋势和潜在机会的把握,这阻碍了自身的国际化经营。

3、融资困难

资金短缺且融资困难已成为困扰我国中小企业的首要问题。国际化经营更需要资金,但我国金融环境难以解决中小企业在国际化经营过程中面临的资金不足问题。由于中小企业资产较少、风险较大、资信程度较差以及社会上对所有制的偏见等原因,商业银行一般不愿意向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此外,由于法律的限制,中小企业很难像大企业那样通过发行企业债券、股票上市等直接融资手段来筹措资金。尽管国家为解决中小企业资金难问题于2004年5月设立了中小企业板,但中小企业板的进入门槛比较高,大多数中小企业都望尘莫及。由于缺乏资金、融资渠道狭窄,中小企业一些具有良好前景的项目也无法上马,严重阻碍了其国际化经营的发展,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处于不利地位。

4、缺乏拥有国际化经营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必须要有通晓国际惯例、熟悉国际市场规律及国际贸易法则的管理经验丰富、善于把握国际市场动向的复合型经营管理人才。而我国大多数中小企业起点低、人才储备匮乏,现有管理及技术人才知识结构偏低,高级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尤为缺乏,管理经验不足,对于国际市场行情判断不准。很多情况下,中小企业主要依靠管理人员的市场经验和直觉把握市场,这样就难以形成自己的国际化营销模式和建立稳定的消费群体,更难以与其他国际经济实体进行竞争。

三、中国中小企业进行国际化经营的对策

1、政府加快制定跨国经营及海外投资战略规划与法规

宏观管理部门应结合我国国情与国际经验,抓紧研究制定中国跨国经营总体战略、地区战略、技术战略、投资战略及市场营销战略。首先由国家权威部门起草一个指导性条例,就跨国经营、海外投资的有关问题做出原则性规定,然后由国家财政、金融、外汇管理等部门制定相配套的税收、信贷、外汇、保险等政策规定,经实践之后再制定更加完备的法律。

2、国家应加大资金扶持力度

资金问题一直制约着中小企业的成长,尤其是对国际化经营的企业来说更是如此,因此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资金扶持力度是支持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的一项重要措施。首先,根据市场规则加快形成银行业有序的竞争格局,实现多元化的融资工具以改善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其次,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都必须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同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有机结合起来,因地制宜地制定各种配套法规、完善各相关机构、积极创新信贷服务,给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便利。再次,减轻中小企业的税收负担,完善和落实对中小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和促进民间投资,逐步建立起统一的税收优惠体系,使中小企业真正成为受益者。最后,对中小企业开拓海外市场进行财政补贴,加大补贴力度,扩大覆盖面。另外,政府可设立专门为高新技术型中小企业创新活动服务的风险基金,并通过税收政策鼓励各类风险投资机构增加对中小企业的投资,促进高新技术型中小企业的迅速发展。

3、中小企业应加快技术创新,培育核心竞争力

中小企业能否走向国际市场并保持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关键在于企业是否形成并保持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来源于企业的核心资产,特别是无形资产,如技术、专利、生产技能、互补性知识等。只有着眼于培育企业的核心资产,打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大力开发核心产品和核心技术,中小企业才能在强手如林的国际竞争中取得一席之地。根据我国国情,要发挥中小企业在推动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方面的特殊作用,关键是要形成一个促进中小企业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的体制和政策环境。首先,要重视中小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用新经济改造传统经济。其次,应建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地,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再次,可以协作、挂靠、配套等形式,加强中小企业与高新技术企业、大专院校及科研单位的紧密联系,引导有一定知识和技术基础的中小企业加入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医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行列,从整体上提升中小企业的产业结构。

4、加强人力资源开发方面的投入

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发展需要大批跨国经营人才,为了缓解人才供需的矛盾,从短期看,中小企业可选派有实践经验的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参加进修培训,掌握新的经济理论知识。从长期来看,中小企业可全面推行岗位培训,请国际企业管理、经贸、财会、营销与外语专业的专家学者到企业中开设培训班,培养未来跨国经营的生力军。如果企业拥有足够的实力,可以对人力资源做超前投资,从有关大专院校及科研机构广纳人才,让他们在实践中尽快掌握业务知识,为企业保持人才优势做充分的准备。另外,中小企业必须重视对东道国本土人才的利用,这一方面是由于我国中小企业在产品研发人才和市场营销人才方面的相对短缺,另一方面是由于东道国本土人才更加熟悉本土市场,能更快地对本国市场需求的变化做出反应。

5、选择合适的国际化经营方式

5.文化,华为成长的短板 篇五

漫画在中国,似乎从没有受到过像如今般的漠视与冷遇。不是危言耸听,自从90年代末那次由政府主导、全国家长冲锋陷阵的对漫画的全面围剿之后,中国的漫画产业就此一蹶不振。之后虽然有国家扶持的漫画刊物,以及最近几年政府投资动漫产业的滚滚声浪,却始终未见优秀的商业漫画作品群,更遑论一个能够自给自足的漫画消费市场。当大家还在拿如今的动漫作品与20几年前的作品比较从而发现我们取得长足进步进而歌功颂德的时候,国外动漫制作已经借助电脑技术的发展完成了好几次质的飞跃。如果把外国漫画的引进也看作是一种文化侵略、文化殖民、文化屠杀的话,那实际上日本已经征服了世界,不要再掩耳盗铃了好吗?“不耻下问”、“师夷长技以制夷”、“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这些流传了成百上千年的至理名言如今竟起不到一点作用?!现如今,我们要做的是痛定思痛,而不是闭门造车。

中国漫画产业的发展几乎遇到了一个文化产业发展所能遇到的所有障碍,这些障碍或被动或主动地出现,互相制约与影响,其产生的合力就像是双手扣住中国漫画产业的咽喉。它们并非要扼杀她,而是张弛有度地使她在控制下仅留喘息余地。

在这个仍有许多民生问题亟待解决的时代,漫画从业者和漫迷们不需要国家太多的关照,只要给咱们一个可以自娱自乐的空间就好了,可即使是这点要求也很难实现。试着归纳一下,我们遇到的障碍可能包括:政府的态度及政策的倾向;社会舆论;作者及作品的数量与质量;出版发行方的能力和眼光;盗版与网络传播;漫画消费者;销售渠道。本文主要目的就是试图寻找这些可能存在的障碍中对漫画产业发展制约作用最大、最迫切需要改变以及最有希望改变的方面。虽然最后的结论可能是错的,虽然可能即使知道答案也不会对现状有什么改变,但作为一个长期战斗在第一线、有志向、有梦想的成年漫画爱好者,我觉得即使这是在创造困难,也必须说点什么。哪怕仅从普及知识、启蒙思想的角度来看(„),这样的思考与讨论也是有意义的!

下面,就分别对这7方面因素逐一作出探讨。

一、政府的态度及政策的倾向

请原谅我把政府及其对待漫画市场的政策说成是“障碍”,因为他们确实是障碍。

90年代末政府对于盗版漫画市场的全面打击并没有打掉盗版,打掉的是漫画迷的美好憧憬、漫画作者的创作热情以及漫画产业进入版权时代的捷径(而这一画面没有在盗版电影市场重演,始终让我觉得很不公平!)。之后,政府对于漫画的态度就很暧昧,一面贯彻打击盗版、打压引进版的政策,一面高呼大力扶持,却始终不得“要领”。十几年,一个本欲欣欣向荣的漫画市场、一群本应茁壮成长的漫画作者,就这样被湮没了。

我是个阴谋论者,所以我常常在想,政府对于这件事情的处理一定有它的考量。君不见电影市场如此的欣欣向荣,区区一个漫画市场怎么会屡振而不举呢?一定不会是政府的思路错了吧?他们仅仅想把漫画局限在:“孩子的读物”,这样的范畴?所以我们就只能在幼儿及低龄儿童漫画市场有所建树?可是为什么我们看到的却是越来越多的逻辑混乱、画面粗糙的漫画以及动画产品?政府对动漫产业的投资都到哪里去了呢?

好吧,问题来了,政府大力扶持动漫产业的投资都到哪里去了呢?作为一个有多年实践经验的专业漫画爱好者,我想对此事作一大胆推测:

首先,这笔专款或许会有一部分划拨到国家重点扶持的漫画杂志帐下,但即使有,所占比例也应该不会太大,仅够维持运营就好。

然后,主要的资金会被用于投资动画产业,而不管资金如何被分配,我想这其中恐怕已经形成一条扭曲的利益链。回想下近年来各电视台播出过如此多画面粗糙的幼儿向长篇动画片,似乎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电视台收购动画只看数量不问质量,或者根本就是采用包产包销的方式委托动画公司制作。在这种模式下,只要保证动画片的集数就可以,内容越弱智越好,这样家长既无耐心陪看,也挑不出什么毛病。政府的补贴不是拨给电视台就是拨给动画制作公司,这样的低技术准入门槛对于中国每一个动画公司来说,都足以令其生存下去甚至赚得盆满钵满了(业内人士看一看就会知道每集动画片的制作成本有多低了吧)!应该比做外包要轻松得多。这种旱涝保收式的、不以观众需求为导向的非商业化体制让他们没有动力请高手编排剧情、提高技术,而唯一要做的就是想方设法依靠关系成为享受国家补贴的、电视台稳定的供货商。

(这一切,还不算网游产业,我到现在也没有搞清楚政府所说的动漫产业包不包括网游„谁能告诉我这个“动漫产业”到底是什么呢?)

漫画低廉的制作成本以及易获得性决定了它草根文化产品的地位,从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漫画是动画、电影的基础,是它们上映前的宣传和市场调查。根基没有打好,上层建筑的构建事倍功半,也不好发力,商业化之路一定是如履薄冰。如果国家的补贴更多地投向杂志社,让他们有实力进行杂志宣传、招募优秀编辑和漫画作者、设置各种奖励以鼓励投稿;更多地投向出版社,给予他们引进漫画版权费用方面的补贴,使其具备打击盗版的动力和经济实力;更多地投向有潜质的漫画家,这样他们可以雇佣优秀的助手,让漫画制作实现产业化。如果是这样的补贴方式,中国的漫画产业应该会是另外一种局面。中国新漫画出现很晚,不曾经历过动画兴盛之前的漫画发展黄金年代,没有传统的力量,漫画的普及与繁荣就需要更多地努力。可是我们一叶障目不见森林,紧盯动画这一附加值较高的产业,没有耐心扶持作为大众文化载体的漫画。这一舍本逐末的方针,导致了国内“动漫产业”中脑残动画的数量远大于弱智漫画数量的畸形生态。要改变这一切,也许只需要明天或者几十年后的一纸批文。嗯,我要说的是,这不难,只欠一个无法预测的合理合法的契机罢了。好吧,我承认以上的分析非常不客观,实际上国内很多漫画出版物是非常成功的(如《漫画世界》等),动画业的进步也有目共睹,但我对政府的做法是有怨言的。作为全球执行力最高的政府,如果它真的希望漫画产业兴盛,又怎会不成功呢?因此是不是有理由相信政府是要刻意打压(日本)漫画产业?这样做或许有更深远的意义,可是从感情上我不能接受。不过,还好,至少还没有全面禁止,不是吗?

因此,以上的结论就是:与其尝试揣测政府意图、寻求令人郁闷的答案,不如认真思考我们可以改变的。这就是我们继续探讨下去的需要和必要。

二、社会舆论

对于漫画,我们的舆论似乎一直陷于一种奇怪而低级的三段论谬误中:前提是,漫画是给小孩子看的;推论,部分日本及西方漫画中出现的暴力和色情等内容是不能给小孩子看的;结论,漫画应该被禁止流通贩售。

有这样的想法并不奇怪。要知道,漫画在很多西方国家也都经历过由繁荣到泛滥、到被打压、再到被接受的过程(大多数国家的这一过程都要经历数十年,也就是一代孩子成长为社会中坚的时间)。即使是在美国,漫画也是在其出现30几年后才令舆论接受其“并非孩子的专属读物”这样的事实。甚至在50年代,还出现过德裔心理学家费雷德里克·沃瑟姆撰文声讨漫画中的暴力、色情内容,从而导致美国漫画产业差点覆灭的情况,其惨烈程度比中国犹过之:

“沃瑟姆于1954年出版了《天真的诱惑》(Seduction of the Innocent)一书,书中例举了含有暴力和性的漫画,美国的家长由此陷入恐慌。此书掀起了全美的反漫画风潮,学校和美国家长教师协会等团体在焦虑而激动的情绪下,组织了纳粹式的焚烧漫画书活动。漫画在很多城市被查禁,书店拒绝销售除《兔巴哥》(Bugs Bunny)、《阿奇》(Archie)和迪斯尼漫画之外的所有漫画书刊。就连《超人》在一些地方也下架了。那个时候,公众的怒号简直成了一场海啸。„„„„这是创意界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自查行动之一。其间,为了缓和公众的情绪,漫画界成立了高度严格自律的‘漫画准则机构’(Comics Code Authority,CCA)。CCA制定了严格的规则,哪怕是最轻微的关于性或暴力的暗示也要遭到禁止。„„„„这次剧烈的变故使漫画陷入了绝望的深渊,只留下少数幸存者。到1955年,所有漫画出版商均销量锐减。很多公司要么倒闭,要么干脆将库存漫画倾销出去,转向其他出版领域。因为没有办法应对新规则带来的问题,大批小出版商破了产。”

——引自《世界漫画指南(THE ESSENTIAL GUIDE TO WORLD COMICS)》([英]蒂姆·皮尔彻、布拉德·布鲁克斯/著,田蕾、张文贺、郭红雨/译。生活·讀書·新知三联书店出版)

这一幕在美国成为了历史,如今却正在中国重演,只不过对象换成了网游。某些砖家叫兽的无端叫嚣,以及许多家长的痛心疾首,可能会催生中国第一个娱乐产品分级制度。说到负面影响,漫画远没有网游严重,然而网游产业却没有如漫画般倒下,与其说是社会文明的进步,不如说是因为其背后有庞大的成人用户群体和巨大的利益作支撑,国家保护民族产业的决心也可见一斑!

岁月如梭,当年大多数对于漫画的负面报道如今看来都不值一驳,可是许多对漫画的偏见仍深值于我们这一代人的心中。初中时同学在课堂上偷看我买的《电影少女》被老师抓到,老师指着书中的半裸少女义正言辞慷慨陈词,他母亲在老师面前哭着将书撕成碎片的场面,深深震撼着我,至今难以忘怀(即使这样,同学也没有出卖我,这活脱脱是一个有道德有原则的身心健康的青春期男性的典范事迹!)!这一桩桩一幕幕,成为了我们核心漫迷互相鼓励共同进步的美好回忆,却让轻度漫画爱好者渐渐疏离了漫画。直至成年,他们对漫画仅剩下破碎的灰色记忆,并尽量避免在正式社交中提及漫画。

一年前,大连电视台播出过一则新闻,大意是:中小学周边的书摊贩卖大量盗版的漫画、小说之类低俗刊物,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鼓励应多看正版、励志、对身心有益的图书。新闻主旨没错,可令人惊奇的是某小学老师拿来举例的低俗漫画竟然是海南老版的《侠探寒羽良》!我真的很难想象这套十几年前出版,现在有人高价收藏的绝版漫画会在路边随处可见?!这真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要改变这一切,或者说,让我们下一代的精神不再遭受如此摧残,就必须在我们这一代做出改变!然而,没有政府、媒体的支持,这种改变谈何容易。可是,没有庞大的利益支持,谁会卖你这个人情?单纯地看这个问题就像是个死循环:没有产业支撑舆论不会倒戈,没有舆论支持产业发展举步维艰。两者取其轻,发展漫画产业虽然困难,毕竟还是可以着手去做,至于舆论,说真的,我们只能选择认真期待。

三、作者及作品的数量与质量

本人开博的第一篇博文就叫做:“中国那么多漫迷为什么没出好的漫画家”。这一讨论源于网易“动画城”圈子里的置顶贴。对于这一题目,很难得的是,大家的意见出奇地一致:中国不缺优秀的漫画人才,只是没有合适的环境让他们施展才华!

其实国内很多人并没有分清中国传统漫画与新漫画(gekiga、comic)的区别,如果只简单认为一个是刻画静态画面,一个是描绘连续画面的话,就大错特错了。传统漫画是绘画艺术的一种,而新漫画是伴随电影产生的一种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她更像是电影的分镜图。如果把传统漫画家比作摄影师的话,那新漫画作家就是导演,两者完全是不同的范畴。因此,当我们拿出优秀的传统漫画艺术家、作品与当今的日本商业漫画作比较,来说明中国漫画的优良传统时,其实是鸡同鸭讲。国内的传统漫画作品更多地注重艺术性、技术性,而轻视商业性,有时甚至分不清作品的功能到底是艺术欣赏还是大众娱乐。艺术创作可以各自为战,可是商业作品必须分工合作。如果把日本漫画的创作过程比作是现代化工厂的流水线生产的话,中国漫画的创作就只能算是最原始的手工作坊。在中国,一部漫画所创造的利润不足以让漫画家可以拥有一支分工明确、各胜其职的专业队伍,我们的作品与漫画发达国家的差距就像DV自拍与好莱坞大片那样悬殊也就不足为奇了。

所以说,国内漫画作者并不是漫画产业发展的障碍,是漫画产业发展缓慢让他们遇到了障碍!看过一篇名为“红星照我去战斗 - 法版中国新漫画不完全汇总”的文章,不禁唏嘘。由于没有市场,国内许多优秀的漫画家选择了在法国出版其作品,其中很多是世界范围首发,因为版权问题或许我们很久也不会看到中文版。法国是世界第二大漫画消费国,其漫画题材的多样性、成熟度仅次于日本,漫画在法国被称为“第九艺术”,受重视程度说是世界第一也不为过(如今,法国漫画市场销量的50%是由日本引进版漫画贡献)。能在这样的国家出版自己的漫画,不得不说是让人羡慕的,这也从侧面说明了中国漫画家有足够的实力。然而,有谁会不渴望见到自己漫画的母语版本出版呢?毕竟,只有亲人承认、赞赏自己的才能才会获得最大的满足感和成就感。每每想到这里,除了心痛还是心痛。要解决漫画作品数量的问题很简单也很困难。说起来简单,只要有足够大的市场,就一定会有足够多的产品;做起来很难,在重重制约下,如何建立一个自给自足的市场?在《画书大王》仍有出版的20世纪90年代,许多孩子、青年立志成为漫画家,很多前辈是这样做了。抛开画面不谈(当时甚至用不起网点纸,电脑制图基本没有可能),他们作品的故事性、思想性、成熟度甚至要超过如今多数国内的少漫作品。然而,他们的漫画家生涯没能继续下去,为了生存,只得纷纷改行从事其它行业。有过这样的前车之鉴,21世纪、特别是网络时代之后,看漫画的青少年比例越来越高,可是对漫画有着近乎偏执地热情、能够下决心成为漫画家的孩子好像越来越少„„这不是一个健康的市场应有的发展过程,如果不能让产业的从业者对产业发展前景有足够的信心,凭什么奢求他们提高产量呢?漫画家不应是我们问责的对象!

篇外话:当孩子们用十几年的时间背下十几本书之后,才会发现自己丢掉了整个世界。以爱之名我们是不是已经扼杀了一代孩子的梦想,并乐此不疲?

四、出版发行方的能力和眼光

把出版商作为障碍讨论未免刻薄,实际上,出版商做的比我们想象的要多,要好!真正的障碍来自于出版业的垄断,由于国家不允许民资成立出版社,导致ISBN书号以及杂志刊号成为了一种垄断资源。这实际上杜绝了独立出版的可能性,小成本、低利润的书籍根本不可能盈利。这是对人民福利的剥夺,要我说,想控制言论,没必要控制出版社,把好审批部门和媒体的关就好了呀。

正常来说,出版社作为一个自负盈亏的商业个体,是逐利而求生的。在选择出版什么书方面,他们应该是完全中立的。在国家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出版好卖的书,是出版社唯一的最终诉求。教导消费者应该看什么样的书,那是媒体的事。

可是目前,我国大多数出版社的实际负责人可以被称作学者,而非商人。大部分出版社还是事业单位的时候,为了保住饭碗,寻求仕途的荣光,社长们是实实在在的风险厌恶者。一个出版社,如果有强力的政策保证它不会倒闭,那么,它所面临的商业风险微乎其微。出版社们手中的垄断资源:书号,让它们可以碌碌地做着如售货员般的工作,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然而这一体制终于走到了极限,09年下半年,全国出版社的二次改制将它们变成了股份制公司。出版社的朋友告诉我是国家养不起了,很多出版社恐怕要面临倒闭的风险。我则是兴奋不已!当时我就保守预言漫画出版业会刮起一阵春风,言犹在耳,虎年开春就有了许多惊喜。且不说绘本市场的繁荣,就在岁末年初,先后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引进了《神之雫》、现代出版社引进了《黑塔》、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引进了《妖精的尾巴》等等无论在原产国还是在中国影响力都非超一流的商业作品。这样的选材充满了风险,他们的勇气值得嘉许,他们的眼光还有待考察,而如此高的引进频率在中国授权引进版漫画发展史上实属首次。珠玉在前的漫友出版社、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也隐隐有发力迹象。无论这是巧合还是确实地预兆,无论是出版社的自主行为还是出版商的“借壳上市”,总之,漫画出版业似乎已经被推到争夺利润的前线,出版商们正在努力营造一个可以卖出更多漫画的市场。

不用作调查也可以想象,到目前为止国内大部分漫画出版商没有在正版漫画出版方面尝到与风险相称的甜头,他们各自为战,并没有形成合力。实际上许多被引进出版的漫画还没有被消费者发现就已经下架了(在新华书店的打折店发现过一本译林出版的漫画《侦探特雷西》,书是20开,120多页,用纸特别好,还是硬皮精装版。定价14元多,只卖5折。我敢打赌从没在书店漫画区看到过这本书。),出版商们再大的引进出版力度也没法保证销量,漫友出版的很多国内原创作品更是连新华书店都进不去。然而,这种由书店固执己见的经营态度所导致的准入壁垒,在经济危机与网络书店的双重冲击下似乎也有了松动的迹象。

总之,利益面前人人平等,无论挡在前面的是多么难以逾越的政策与体制壁垒,出版商们都将尽全力克服,我们可以拭目以待!

五、盗版与网络传播

盗版漫画——注意!我说的是盗版漫画而不是盗版商——在中国新漫画发展历程上的作用可说是功过参半,用“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来形容再好不过了。随着网络的发展,它的积极作用越来越小,负面影响不断升级。

中国新漫画的启蒙来源于盗版。海南摄影美术出版社——既是中国漫画迷的启蒙老师,也是中国最早的漫画盗版商。当他被漫迷提及时,正面的评价远多于批评。没有他,我们不知何时才能看到漫画,也不知道会不会对漫画形成正确的认识,历史会告诉我们,他出现的意义重大而深远。中国新漫画的发展毁于无良又无知的盗版商。在看到出版少漫的出版社获利之后,为了追求利润,许多盗版商开始毫无节制地翻印漫画。印刷粗糙、翻译低劣不说,他们终于触及了不可冒犯的领域。在一个没有分级制度的国家出版成人漫画,无异于自掘坟墓。政府秉承“一棒子打死”的一贯作风,将漫画书定性为淫秽色情刊物,展开了全面的清剿,中国漫画市场从此封闭了授权引进之路,继续着一个由盗版主导的时代。时光荏苒,中国的盗版漫画书经历了从32k自译薄装版,到64k翻印港台D版,到大32k4拼1版本,再到如今的36k伪正版的过程。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网络的普及,消费者购买漫画书的动机也由最初的仅仅为了获取信息,到现在产生了收藏的需要,质量低下的盗版漫画书终于要被市场淘汰。到了要给盗版漫画书盖棺定论的时候,我对它们的评价却是功大于过。细数一下不同时代不同版本的盗版漫画书的“功劳”:

32k薄装版漫画在那个精神文明匮乏的年代带给我们无穷欢乐,他为我们打开一扇窗,让我们知道还有这样一个充满梦想的世界——每天放学后去书摊询问最新一期圣斗士、七龙珠到没到货曾是我童年最美好的记忆。

64k漫画的出现降低了购买的成本,更重要的是他们D自港台正版——这让我们既远离了劣质翻译的折磨,又看到了完整的内容。

4拼1漫画巧妙地利用了在线漫画还未普及的时间差,出版了几乎所有的中文版漫画,极大地拓宽了我们的视野。作为一种完全没有收藏价值的漫画书,在网络漫画大潮来临之际也就匆匆退场了——“远方出版社”应是个值得被缅怀的出版商。

36k伪正版的出现似乎没有了意义,在这样一个时代,任何漫画只要轻点鼠标就马上出现在我们眼前,买盗版作甚?可它毕竟出现了,存在即合理!并不是所有孩子都在上网、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分清盗版和正版、并不是谁都买得起港台正版。这些话用在4拼1漫画身上可能会很令人沮丧,用于36k伪正版,多少会让人产生点希望:买书的消费者是冲着书去的,或许他们没有支持正版的意识,但至少有了收藏的冲动,这或许正在为以后的正版市场打下基础——收藏品不同于一般消费品,购买的边际快乐是递增的,买的越多就越想多买。

如果说所有盗版漫画书都在培育市场、培养消费者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的话,网络漫画的出现则是对漫画消费市场的毁灭性打击(请参考流行音乐市场的遭遇)。对于此,最好的解决方法是在大量引进出版漫画的同时打击非法在线、下载漫画网站(就好像现在影视行业正在做的那样)。这样做会产生巨大的社会效应,从而可能让漫画得到平反。但我知道,在中国,如果有人提出这种倡议,得到的一定是最坏的结果:所有在线、下载漫画网站被迫关闭;引进漫画暂停;家长和教育专家一致声讨网络低俗漫画影响了孩子身心健康,毒瘤非除不可!只有利益可以解决这一切!又回到了之前的问题,要谁来为漫画市场的建设买单?日本吗?不可能!政府也迫切地想让我国拥有强大的动漫产业,可又不想借助日本的力量。以前政府对待日本漫画的态度是一律封杀,进入网络时代,这种策略已形同虚设,可现如今这种放任日本漫画随意传播的做法更不可取。发扬鸵鸟精神,只要不让日本人赚到钱就好了吗?以这种狭隘的心态来进行决策恐怕永远也不会换来双赢的结果,政治与漫画孰轻孰重在政府与漫迷眼里有完全不同的答案,在这个由盗版开创、以盗版为主的市场里或许盗版才是正义的一方。不管怎样,买还是不买,买正版还是买盗版,都是消费者说了算。

六、漫画消费者

我们以为我们拥有庞大的潜在漫画消费群体?其实,没有!

记得经济学第一堂课,老师就阐述了何谓需求:消费者对一件商品既有购买欲望,又有购买能力才构成需求,二者缺一不可。我们拥有的是数百万漫迷,而不是漫画消费者,这其中有着天壤之别。

在20世纪90年代,经常会有大批的漫画爱好者攥着钱在书摊前流连忘返(我清楚记得小学时看到某位中年大叔拿着网兜去书摊买了全套《侠探寒羽良》和《猫眼三姐妹》后满意的神情以及我既吃惊又羡慕的表情),可是10几年后的今天,不仅找不到专卖漫画的书摊,连买漫画的人都成了小众。一个成年人,买漫画不仅在经济上要有付出,在道德上也有附带的损失。在中国,如果你看到一个老人的书桌上放着漫画,可能会觉得他(她)得了老年痴呆;看到白领在车上看漫画,会认为他(她)太不成熟、不务正业;看到放学的学生手里拿着漫画,会鄙视他(她)不好好学习。好吧,这一切你都看不到——漫画转入了地下,原来的消费者都被逼到了网上,这社会太吡吡和谐了!

我们丢掉了漫画发展的黄金时期,流失了大量的漫画消费者,随着网络的发展,这一过程几乎是不可逆的。90后的孩子(请允许我礼貌地使用这个词)们已经习惯了在网上免费浏览漫画,甚至在我们大多数人看来,看漫画都是一种几乎零成本的消遣方式。很难想象在网络盗版与正版书共存的情况下,会有大批消费者购买正版。而单行本漫画书是一种制作简易、售价低廉、依靠销量来维持利润的产品,如果没有数万、十万、百万计的销量,很难获得足以吸引资本的利润回报。要保证这样的销量需要大量把购买漫画书视为生活习惯的漫画消费者,而这种习惯通常需要数年的培养,可目前,我们正在疾速逆行中。如何解决这一问题?靠漫迷自省的想法是天方夜谭,只有期待国家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行动在恰当的时机发挥作用了。在这里,我不会呼吁大家都去购买正版,因为实在没有多少正版可买;又或者,几年后网络漫画授权时代到来,我的一切担心都成杞人忧天。无论如何,我希望每一个漫画读者都能明白,漫画中凝结着创作者的智慧和热情,倾注着他们的心血和生命。我们欣赏漫画作品时所付出的一点点金钱,是为了表达对作者的敬意和鼓励,而非向某个政权或某种商业模式的妥协。

七、销售渠道

你可以把以上全部论述看作是一个欲求不满的漫画爱好者的无病呻吟,但请关注本段的叙述。没错,这就是我要说的:中国漫画产业的短板是销售渠道!你可以想象某种既没有广告宣传,也没有业务员、推销员推广的商品的销售情况吗?看看漫画业吧!有人会说我们有新华书店阿,可是时至今日,你还会舍弃国美苏宁而去百货商场买家电?在许多城市,漫画书和童书一起被安置在新华书店的4楼以上,这是很多人逛一辈子书店也不会染指的领域,没有耳濡目染的教化,想让漫画成为潮流就绝对是一件难事。知道有漫画书出版和喜欢漫画而去买漫画书是两码事没错,但有更多人知道漫画会让本就想买漫画的人产生更大的购买动力也是事实(《阿凡达》上映后,你没看过都不好意思出门)。通过杂志宣传也是个办法,可是我们根本没有称得上“大众”的漫画相关杂志,更何况这些杂志受众相对固定,谈不上推广。可以说,在产、供、销这条利益链上,正是销售环节的薄弱导致上游产业供血不足,产能得不到有效利用,产业发展难以为继。漫画书籍的宣传、推广不力,那它的获取难度又有多大呢?仅就授权引进版的日本漫画而谈,我的购买渠道只有这几条:本市的图书批发市场、新华书店、报摊(这里指冲动型购物,网店下面再谈)。还算丰富,不是吗?如果我们目标明确,只是要买一本最近出版的书的时候,没错。可是,如果只是想转转看,又或临时起意看到一套书的后续书而想购买全套的时候,就没那么简单了。我想买一套两年前出版的《网球王子》时,寻遍实体店也不见踪影,最后只有求助网络(网上什么都有,但你怎样才能让一个从未听说、未见过这套书的人来看它一眼呢?网络强迫你接收信息的功能并不如所想的那么强大)。除非特别热门的书,图书批发市场只进货一次,卖完即止,卖不完回调;新华书店留给漫画的展台非常有限,下架倒是很慢,但不保证全套都有;报摊嘛,想买到最新一期没问题,其他的免谈。就是说,某人看到《海贼王》52集而想到购买全套,却发现无货,只能选择去网上购买,而在此过程中购买热情消失,最后放弃的事情可能时有发生(比这更气人的是不单卖!)。漫画书不同于文字书,一套漫画的出版周期可能是几年甚至几十年,这种特殊性决定了如果想保证销量,就既要有供货商稳定的货源,也需要一个能够提供全部货品的稳定的销售场所(也基于此原因,绘本的情况要好一些)。在中国大陆,实体店领域还没有具备这种功能的书店。网络书店呢?网络书店获取信息的速度太慢,不直观。这与你的意见相左,是吗?抛开购书时间滞后导致购买欲望降低的问题不谈,或许网络书店会是一个买书的好地方,但它在获取书籍信息方面的效率确实远不及实体书店。进入实体书店,我可以用2、3分钟的时间“扫描”上千种书籍,并从中找出感兴趣的那些。在网上,却要花大量时间对每一本书进行搜索、甄别,更多时候其实只能看到网站推荐的那些书。在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信息爆炸的今天,消费者更乐于被动获取信息,而不是费力地主动搜索信息:一个平时不会买漫画的潜在消费者恐怕不会主动登陆某个专业漫画书网店,在浏览当当、卓越之类的综合网络书店时恐怕也不会主动搜索漫画;不过,如果是爱书之人,一家开在新华书店附近的漫画书店总会让你好奇地进去转转吧?

网络书店与实体书店有着功能上的差异,正因为这些差异,其实可以说它们既不是互抢生意的同行,也不是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矛盾的两极,两者完全可以是一种互补共赢的关系。只要纸质书还存在,网络书店一枝独秀的局面就决不会是书店的最终形态。如果有全部实体书店都关门倒闭的那一天,那如当当、卓越这样的网络书店一定会自己出资设立实体店了。目前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矛盾就在于此:网店实际是在利用实体店的资源,是对实体店的剥削,这一矛盾会持续激化,最后结果要么是设立准入机制使实体店与网店结合;要么是政府立法对网店征收附加税以使两者成本与收益重新平衡。

我国经济发达地区或许已经有一些专门的漫画书店,毫无疑问,只能销售港、台版本漫画。售价不符合国情不说,这种打擦边球的销售始终遮遮掩掩,没办法争取大众的关注,更不可能规模化发展。芙蓉姐姐、凤姐、犀利哥、春哥这些哥哥姐姐们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无论先天条件如何,只要能获得大众的关注,就一定会产生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如今的中国真没有如日本Animate、英国Gosh comic这样优秀的大型专业漫画书店,但是这个可以有!

画书店货源会是个问题,如今真正意义上的正版漫画(gekiga)根本不足以充满一个书店的货架,是否会有源源不断的新书被引进出版也很成问题,即使是授权引进的这些书,也并不都能精彩到足以吸引消费者购买。欧美漫画高额的授权费,国内漫画故事情节的薄弱也都会形成消费的瓶颈。似乎不具备开漫画书店的条件?喜欢看漫画的读者并不只是喜欢书的内容,而且更习惯于“视觉阅读”这种获取信息的方式。如果我们把眼界放开,以“画面与图形叙事”这样的标准来选择漫画书店的商品的话,就是另一番景象了。绘本,没错,是绘本!拘泥于日本漫画的形式来选择书店货品是没有意义的,近年来国内出版、引进了大量绘本作品,有低幼向也有成人向,这种制作成本低、非连续性的画书很适合中国的国情,绘本的销量是继“小人书”之后国内正版画书市场的又一高峰。漫画、绘本、童书混售形式的书店对于漫画爱好者来说是在“曲线救国”,可谁又敢断定中国的漫画书店不会走出一条有社会主义特色的发展之路呢?毕竟,在居民可支配收入被地产商侵占而不断减少的今天,画书店最需要考虑的就是生存问题,而大量绘本、童书应该可以保证利润,以其来维持漫画的销售环境,这条路或许才能走下去。

要说的就是这些,结论是,我们需要专业的漫画书店,迫切需要。诚然,似乎以上提到的每一障碍的去除,对中国漫画市场发展的推进作用都比开书店要大,但是在一个受层层垄断政策控制的行业里,民资能够做的又有多少呢?如果我们真的要做点什么,那就开漫画书店吧。这几乎可以肯定是赔钱的买卖,但在销售终端形成的浪潮,可以影响上层的政策导向,不见兔子不撒鹰的资本们也会闻风而动。这一利益链条一旦形成,我们看到的绝不会是日本漫画的一家独大,通过对漫画引进的有效调控而不是继续贯彻鸵鸟精神才能保证国内原创漫画的生存空间。

在传统出版业的冬天得出这样的结论,更像是一个天真的门外汉一厢情愿的愿望。人不能只为了活着,更要学会生活。对于大多数漫画爱好者来说,没有了漫画也可以很好地活着;对于我来说,是漫画让我体会到了更好地生活。在不损害他人利益的前提下,我有追求更好生活的权利。在精神废墟之上建立漫画城堡的宏大梦想,足以令我终其一生为之奋斗,共勉!

PS:作为一个漫画爱好者而非业内人士,我的分析归纳难免会有疏漏而或过于粗浅,并且即使我的诠释会为政府考量,也决不会站在政府的立场上申辩。因此,阅读中发现该文论点消极、偏颇而不能接受、容忍者,欢迎提出批评与建议,但还望理性面对!

上一篇:团队拓展培训的心得体会下一篇:班组工程承诺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