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的外国诗歌

2024-06-26

现代的外国诗歌(精选7篇)

1.现代的外国诗歌 篇一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 》规定了5个系列的选修课程, 分别为: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学校按照本校的课程资源和学生需求, 有选择的设计模块, 开设选修课。” (1) 人民教育出版社提供了《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等14种选修教材供学校和老师选择。目前, 湖北省主要开设了《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外国小说欣赏》《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等选修课及形式多样的校本课程。

纵观全国各课改地区, 开设《外国诗歌散文欣赏》的学校较少, 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 课程内容对老师和学生来说都比较陌生, 难度相对较大;

(二) 与之相衔接的必修课本几乎没有, 学生缺乏阅读基础;

(三) 新高考难以考察这一模块内容, 应试性不强。

笔者以为, 这三点阻碍《外国诗歌散文欣赏》选修课开设的原因恰恰是它应该被开设的理由。以下, 笔者将从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教材内容和结构分析、教学实施策略与评价等几方面简要地谈谈对《外国诗歌散文欣赏》课程的理解。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1、课程设置

《外国诗歌散文欣赏》属于选修课程中“诗歌与散文系列”, 与它同属于一个系列的选修教材还有《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等, 有了《外国诗歌散文欣赏》这个系列才真正具有完整性和可靠性。《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 》在对本系列的要求中写道:“初步把握中外诗歌、散文各自的艺术特性, 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 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2) 没有比较就没有个性, 对外国诗歌散文的了解既是增加阅读广度的需求, 更是加深对中国诗歌散文理解的重要参照。

2、比较文学视野

20世纪初, 具有先进思想的中国知识分子将大量的外国文学作品和理论引入中国, 这些作品和理论广泛而深入地影响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随后, “比较文学”诞生。钱钟书先生在《谈中国诗》中说:“读外国诗每有种他乡忽遇故知的喜悦, 会引导你回到本国诗。” (3) 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 了解外国文学有利于形成更广阔的世界视野, 同时也能够在对比中更加深入地理解本国文学。所以, 学习外国文学, 特别是外国诗歌散文对中国学生来说非常必要。

3、与必修教材和其他选修教材的联系

必修教材五本共65篇文章, 外国文学只有11篇, 占17%。其中, 外国诗歌一篇也没有, 外国随笔散文仅有两篇, 仅占3%。这种基础性阅读的缺失亟待选修教材进行补充, 否则学生的语文知识结构将不完整。对于外国文学, 学生普遍比较陌生, 稍微有所接触的也仅仅是每一册必修教材后“名著导读”推荐的《大卫·科波菲尔》等长篇小说。但, 没有对外国诗歌的基本了解就不能真正理解中国现代新诗, 没有对外国散文的初步感悟就不能切实深入外国文学的世界。例如, 必修1中《雨巷》的作者戴望舒就深受法国象征主义诗人魏尔伦的影响, 《雨巷》是魏尔伦的《秋歌》和晚唐李商隐诗风的完美融合。

本书所选篇目的作者要么是声名赫赫的文学家、思想家、艺术家或政治家, 要么是大家不太熟悉但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 这些作家作品是人类文明史上的瑰宝, 了解它们对语文学习的全面性来说非常必要。

二.教材内容和结构分析

1、指导思想

语文出版社的隆林先生在谈到教材编写时说, 选修教材具有“基础性、拓展性和选择性” (4) 的特点。《外国诗歌散文欣赏》的前言中说, 学习本书, “一方面, 可以借此了解不同民族、地域的文化, 扩展自己的知识视野;另一方面, 可以在于经典、大师的对话中, 丰富自己对人生、世界的感受。”由于外国文学是翻译文本, 在语言文字上的基础知识较少, 因此, 这一册选修教材更侧重于拓展性的把握, 但基础性的诗歌知识以及叙事、写人散文的写作技巧也是必须掌握的内容。

这册教材的学习非常注重“比较文学”方法的应用。比较诗歌与散文的差别, 更明确两种文体的特性;比较中外同类作品的差别, 加深对地域文化的理解。在比较中思考探究将是本书学习的重点。

2、内容构成

本书分为“诗歌欣赏”和“散文欣赏”两个部分。

诗歌四个单元是按照内容与形式来编排的。第一单元“诗歌是跳舞, 散文是走路”在比较中确立诗歌在内容和形式上的独特性;第二单元“自然而然的情感流露”主要研究的是抒情类诗歌;第三单元“像闻玫瑰花一样闻到思想”则探讨了诗歌中思想表达的特殊方式;第四单元“寻找文字的炼金术”则带领学生在内容和形式上了解风格独特的现代派诗歌。四个单元在层层深入, 互为补充, 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散文四个单元基本是按照内容来编排的。分别研究的是叙事散文、抒情散文、自然散文与哲理散文。

3、单元结构

一个单元之内分为四个部分。首先, 用“导言”介绍整个单元的学习重点和学习方法, 然后, 由教师引导学生学习两到三篇“讲读”课文, 在文本中理解“导言”内容;接着, 安排了两到三篇“自主阅读”让学生自由选择, 用多样化的方式体现自主能动性, 在自读过程中辅助使用单元末在“思考与探究”中给出的问题, 作为自主学习或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向。

用“导言”指导学习, 用“讲读”课文加深对“导言”的理解, 用“自主阅读”开拓视野, 增强兴趣、培养探究能力, 这是选修教材的基本单元结构, 但与《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不一样之处在于, 每篇文章之后编者并没有给出若干题目或要求背诵, 而是给出了一段“导读”, 引导学生理解, 这是与外国诗歌散文的翻译特性和中外文化差异相适应的。

三.教学实施策略与评价

1、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选修课本同样注重“知识与能力”的基础性目标, 只不过更看重“知识的整体性和整合性”, “能力的审美性和探究性”。 (5) 要求学生从整体上理解诗歌的独特性, 理解诗歌情感和思想表达的特点将比要求学生背诵几首外国诗歌更有意义。对“思考和探究”部分的重视将成为能力目标的重要体现。

(2) 过程和方法:关注过程, 就是关注隐性的目标, 长远的目标, 将培养“语文素养”而不是应付高考作为选修课的追求。在选修教材的授课中, 教师可以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不在乎哪一篇课文知识点的掌握, 而重视以文本为基础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将是选修课最大的价值所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感态度价值观既是学科教育的重要目标, 同时又是实现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的动力或激励力量。” (6) 中外文化虽然存在差异, 但从“人”这个层面来说, 中外文化又是相通的。高洁的灵魂、闪光的精神是没有国界的, 在阅读中与经典、大师对话, 享受心灵与心灵穿越时空的交流, 将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教材处理

选修与必修不同, 文本只是学生学习的例子, 学生学习的是思想, 锻炼的是能力, 而并不局限于文本本身。加上本书要在9周左右时间上完, 时间有限, 需要教师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大胆取舍, 创意组合。例如, 可以开放“讲读”部分的某一篇为“自主阅读”,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学习;诗歌部分第二单元的理论来源于华兹华斯, 可以引入他的诗歌加深对本单元内容的理解;第四单元学习艾略特诗歌之后, 还可以引导学生以小组形式对《荒原》进行研究性学习。

3、教学设计

选修教材的教学设计要注重单元整体结构。

首先, 教师主讲“导言”部分, 结合学生在必修课程中或已经学过的选修课程中学到的知识, 厘清部分概念和知识点, 例如, 如果之前已经学过《中国现代诗歌散文》, 则可温故知新, 沟通中外文学对“诗歌”含义的理解;然后, 精讲一到两篇“讲读”作品, 在教学设计中由浅入深, 逐步放开问题讨论, 让学生半自主地来学习, 教师进行引导和总结;接着, 学生以小组或个人的形式选择本单元感兴趣的篇目进行讲解, 一节课可进行两首诗歌或一篇散文, 教师重在方法引导, 培养学生兴趣, 引起问题探究;最后, 课堂上遗留的问题可用作业或研究性学习的形式在课下延伸。每个单元4到5个课时。另外, 诗歌和散文部分可就各自综合知识类的的一到两个问题进行几次有准备的全班讨论课, 可有效锻炼学生思维能力。

4、评价机制

选修课程的评价与必修课不同, 很难完全通过书面测试来给予学生准确的评价。为了体现对学习过程的重视,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 建议实行多元化的评价机制, 现在已经有部分学校开始试行, 取得了一定效果。

“选修模块的学分主要由两部分构成, 一是书面的试题测试 (占60—80%) , 一是形成性评价 (占20—40%) 。各学校都开始注重学生平时的表现, 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 (7) 书面测试可在考察基础知识的基础上, 设置文本选做题, 以适应选修课学习多样化的特点。形成性评价更加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情况, 最终成果可以用小论文、心得、汇报讲课等形式呈现, 小组活动将采取组员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综合考量。

选修课的开设是培养学生能力和语文素养的重要途经。《外国诗歌散文欣赏》有助于学生形成世界视野, 更好地理解本国文学, 开设很有必要。其教材内容和结构有自己的特点, 教师要全面分析把握, 合理取舍安排。在教学实施过程中, 应注意单元整体性, 注重学习过程中学生对方法的掌握和探究能力的培养, 本课的最终评价应注意基础性和拓展性相结合, 力争以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激励学生的自主学习。

选修课的深入推进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历程, 这条路任重道远, 笔者所谈仅是自己的一点看法, 还有待在实践中进一步摸索。

参考文献

①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 ,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0年8月, 4页。

②同上, 10页。

③钱钟书, 钱钟书散文, 浙江文艺出版社, 1997年

④隆林, 基础性、拓展性、选择性——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的编写, 语文建设, 2007年5月

⑤欧阳芬、吴子兴, 论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设置及其对语文素养的培养,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 2005年11月。

⑥刘贞福, 谈“语文素养”, 语文建设, 2003年4月。

2.现代的外国诗歌 篇二

摘 要:20世纪80年代舒婷的名字被不断提及,对其诗歌的研究可谓硕果累累。本文将以舒婷诗歌蕴含深邃的宗教情缘以及帕乌斯托夫斯基的《金蔷薇》对她诗歌艺术的至深启迪为视角,试析外国文学对舒婷诗歌创作的影响。希望这点认识给新时代热爱诗歌创作的新秀带来一些启示。

关键词:舒婷诗歌 宗教情缘 艺术启迪

舒婷在散文《“洋食”——我与外国文学》中写到:“读外国文学时自己就是一个急切的普通读者,不怕浅薄地流泪,为主人翁的结局可笑地担惊受怕,感染上崇高的气氛而心中浮起伟大的沉默。我以为外国文学对我的影响并不是以它的结构、手法甚至语言(虽然我有点崇拜语言),而是以它提供的人性从各个方面打动我们。”

一、宗教情缘

舒婷生活在一个基督教家庭,外婆是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母亲曾在教会读书学习。《圣经》是舒婷尚未读完却从小耳濡目染的“人类指南”。“和外婆一起上教堂做礼拜,跟外婆一起唱圣歌,唱得嘹亮无比”(《梅在那山·挽高裤管过河》),“我多么羡慕老外婆,每天临睡前,跪在窗前和‘上帝说话,脸上浮起安详与崇高的光辉:和主同在,心尽所愿”。自己也曾“渴望全心皈依,渴望这一生听人指引,得以明心见性”(《凹凸手记·神启》)。虽然舒婷一再表示:“……生长在基督教家庭,我是不相信任何神的”(《梅在那山·以忧伤的明亮透彻沉默》),然而,宗教精神已经溶入诗人的血液并沉淀下来:你要每天背起十字架,跟我来。

在《圣经》中,耶稣要求他的门徒背起十字架,“不背着十字架跟从我的,不配作我的门徒。”十字架意味着为了理想而承担使命,为了理想而受难。这种使命感和责任感已经成为耶稣及他的门徒的一种宿命般的意识。舒婷的责任感也已经寄生在她的灵魂里,成为她生命的一部分,“然而,我的名字和我的信念/已同时进入跑道/代表民族的某个单项记录/我没有权利休息/生命的冲刺/没有终点,只有速度”(《会唱歌的鸢尾花》)。舒婷的责任感常常表现为做一个苦难时代的忠实记录者,记录下一代人的痛苦与挣扎、惶惑与思索、愤怒与热爱,唤起人们对那段历史的反省,使人们永远铭记历史的经验教训。在她的许多诗歌中,仅从题目已能看出这种用意,如《遗产》、《一代人的呼声》、《献给我的同代人》等。通过这种方式,她承担起了时代所赋予她的特殊使命,用自己的诗歌记录下了一代人的心灵轨迹。舒婷诗歌中的责任感还表现在为了心中的理想不断地进行艰苦的奋斗和抗争,甚至不惜为了理想而牺牲生命。她写道:“即使背后是追鞭,面前是危崖/即使黑暗在黎明之前赶上我/我和大地一起下沉/甚至来不及放出一只相思鸟/但,你的等待和忠诚/就是我/付出牺牲的代价”(《?。!》)这种以献身的激情来追求理想的情怀,正像基督教中的圣徒为了宣传上天之道所做的那样,本质上是带有宗教性的。

“基督教的精神永远是爱”([英]詹姆士·里德《基督的人主观》),“爱”在舒婷的诗歌中有着广阔而深沉的含义,它不仅是诗人诗歌的主题,更是诗人情感意识中真正的缪斯。舒婷写下了许多真挚隽永的诗歌(包括大量的赠答和送别的诗章),坚持用诗去温暖和抚慰困倦的灵魂。她更把视线的焦点投向“人”,关心人的权利、价值和尊严,无不充满一种博爱的情怀。她希望用“爱”的精神来拯救世界和人心,驱除黑暗,完善自己和他人的道德人格和精神本性,“孩子,不要忘记,/我留下了/比恨百倍强烈、/千倍珍贵的东西,/那是爱情,不变质的爱情,而且真诚无比。/爱给你肤色呵语言的国土,/尽管她暂时这么冷淡贫瘠;/爱给你信念使你向上的阶级/可能她表面好像把你抛弃;/爱阳光;爱欢笑;/也爱每一声/发自肺腑的叹息”(《遗产》)。在另外一些诗中,她更寄托了这样的希望:“愿所有被你宽恕过的/再次因你的宽恕审判自己”(《读给妈妈听的诗》)。诗人相信良心与人格的感化力量,在情感上把爱人和自爱作为人生的宗教,“孩子呵,爱人们/同时珍爱你自己:/使灵魂如洗,心贞如玉”(《遗产》)。真诚地回到人群里去,在物质和精神生活走下坡路的年代,努力让自己的感情往高处跑去,并用诗去抚慰困倦的灵魂:只要使爱广被世界,只要人以诗意的力量栖息于大地,诗人的目的就达到了。她笔下呈现出的具有爱人如己的爱、救赎意味的爱和牺牲精神的爱中,可以较清晰地看到她所受到的基督教文化的影响。

舒婷诗歌蕴藉着深邃的宗教情缘,但我们要明确她不是一个基督教徒,她的宗教精神永远只指向“诗”,这里的“诗”可以被“使命”、“理想”、“爱”、“时代”、“土地”、“大海”等词语替换。因为只有诗歌表达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只有诗歌升华自己不断追逐的理想和使命,“亲爱的,举起你的灯/照我上路/让我同我的诗行一起远播吧/理想之钟在沼地后面敲响,夜那么柔和/村庄和城市簇在我的臂弯里,灯光拱动着/让我的诗行随我继续跋涉吧/大道扭动触手高声叫嚷:不能通过/泉水纵横的土地却把路标交给了花朵”(《会唱歌的鸢尾花》)。还有一点值得提及,诗人的宗教情缘是深广的精神追求、丰富的情感体验与基督教精神交融的产物,诗篇中必然会有与基督教精神异质的存在。如:“宽恕”在基督教教义中,也是一个重要的诫命。然而,舒婷对那段苦难的体验经历无法宽恕,“假如是我,仅仅是/我的悲剧——/我也许已经宽恕,/我的泪水和愤怒/也许可以平息。//但是,为了孩子们的父亲/为了父亲们的孩子/为了各地纪念碑下/那无声的责问不再使人颤栗;/为了一度露宿街头的画面/不再使我们的眼睛无处躲避;/为了百年后天真的孩子/不用对我们留下的历史猜谜;/为了祖国的这份空白,/为了民族的这段崎岖,/为了天空的纯洁/和道路的正直/我要求真理!”(《一代人的呼声》)只有这种“无法宽恕”,才能让自己甚至让整个社会对这段历史保持清醒,“自由的元素呵,/任你是佯装的咆哮,/任你虚伪的平静,/任你掳走过去的一切/一切的过去——/这个世界/有沉沦的痛苦,/也有苏醒的欢欣。”(《致大海》)在时代的变迁中明确自己的使命,让自身变得更加深刻。

二、艺术启迪

收录在舒婷散文集《梅在那山》中的一文《诗文家人生十问》有这样的叙述:“你最爱读的书:不计其数。非但弃旧喜新,而且贪心不足。手上刚好有一本好书,已在期待更精彩的下一本。惟有《金蔷薇》一书,曾热恋它二十年。”帕乌斯托夫斯基的《金蔷薇》是一部总结作家本人创作经验、研究俄罗斯和世界许多大作家的创作活动,探讨文艺创作的过程、方法和目的的美文集。文艺大师用他别具一格的文笔气势磅礴而又精致入微地描绘人类的美好感情和大自然的如画美景,阐述了作家的使命、文学创作的目的和方法。每位读《金蔷薇》的文学爱好者、文学创作者和文学批评家都会得到极大的启发。诗人舒婷迷恋之处正在于此。

(一)自然选材

美文《心灵的痕迹》指出作家搜集素材不是要一味四处奔波做笔记,而是要在日常生活细节中思考、痛苦、快乐,参与大大小小的事件,每一天的生活很自然地在记忆里和心灵中留下标记和印痕。诗人舒婷诗篇的选材正是心灵痕迹的自然呈现。《致橡树》中,“橡树”与“木棉”的意象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舒婷对这两个中心意象的选择做出了诠释:“我当时的选择是出于个人经验。橡树是北方的树木,福建是没有的。我曾经到过杭州的植物园,那里的橡树病歪歪的,并不是可以托付终身的样子。我看到橡树最先是从电影上,后来去了德国,柏林大街上满街都是。橡树意象来自于一部日本的电影《狐狸的故事》,影片中的背景就是一株高大茂盛的橡树,随着季节的变换而变化,到了冬天,叶子落光了,庞大的树冠光秃秃的,看起来‘像刀,像剑,又像戟,木棉也很高大,南方较多。它的花朵特别,大若手掌,更大的就像小姑娘的脑袋,水分饱满,每一朵花都有五个花瓣。当花从高高的树冠上落下时,‘扑的一大声,顿时鲜血淋漓,一地鲜红。那种声音是很沉重的,充满了忧伤,像‘沉重的叹息。”诗人舒婷的这种生活检验正是“每一天的生活很自然地在记忆里和心灵中留下标记和印痕”,也正是这种宝贵的生活经验使她的诗歌艺术在当代诗坛上享有了崇高的声誉。

(二)善于想象

诗歌是想象的艺术,任何一个诗人的创作都离不开想象,舒婷也不例外。在她的诗歌中,我们可以窥见诗人丰富的想象世界,这个想象世界正是诗歌魅力所在。在诗篇《?。!》中,诗人想象着一个美丽的世界:“我将从容地穿过开阔地/走向你,走向你/风扬起纷飞的长发/我是你骤雨中的百合花。”这个精短的想象片段描绘出了诗人的爱情心事,是她为自己在爱情旅途上设立的一个美丽丰碑。这个想象中的世界为诗篇增色不少,形象地描述出诗人的内心世界,并把诗人的情感变成具体的艺术形象表现出来。通过想象可以补充诗人感受的不足,创造出更加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正如帕乌斯托夫斯基在《夜行的驿车》一文中强调“我的朋友,您要善于驾驭想象,使之用于人们的幸福,也用于自己的幸福,切不要用于悲哀”。舒婷不仅用真挚深邃的想象力展现出了自己精湛圆熟的诗歌技艺,更用自己博大丰富的想象力来“用于人们的幸福,也用于自己的幸福”。

(三)妙用比喻

帕乌斯托夫斯基在文章《闪电》中说到,要解释构思的产生,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借重比喻。一些极其复杂的事情,若用比喻加以解释,往往能收到拨云见天的效果。舒婷在构思诗篇的过程中,巧妙运用了不同种类的比喻手法,让人耳目一新。明喻、暗喻、借喻、博喻、转喻等大量灵活运用,使诗歌语言达到了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的效果。

(四)看重细节

在美文《车站餐厅里的老人》中,作者通过生活小故事来阐述细节的运用、意义以及重要性。帕乌斯托夫斯基称“一个恰到好处的细节可以使读者对整体——对一个人物、对他的处境、对事件,最后对时代产生一种直觉的、正确的概念。”这种对细节的重视,潜移默化的滋润着舒婷,使她渐渐成为细心敏感、善于思索的女诗人。诗《赠》中选用两组相反的意象,刻写了黑暗时代孤独的思想启蒙着复杂的个性:一个细节是“在那些月光流动的舷边/在那细雨霏霏的路上/你拱着肩,袖着手/怕冷似的/深藏着你的思想”。这是一个有志难伸的抑郁的失意者形象,形似“零余者”。另一个细节是“窗扉上闪熠的午夜灯光”“在书柜前弯身的形象”,这是埋首书山、寻求真理与灵性启示的启蒙者形象。两者融合,共同塑造了一个外表孱弱、内心坚硬的处在新时代来临前夜的思想先驱者形象。细节,总是同我们称之为直觉的那种认识能力最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正是这种直觉帮助舒婷再现当时人们特有的情感色彩、心理微变。

此外,作家巴乌斯托夫斯基坚信文学的“不朽”,为“美”而文学,他不渲染悲怆更不放大哭腔,专注地把自然之美、人性之美、情感之美放在了永恒的位置上,他热爱的是能够柔和、灵巧、熨帖、天然地表现这种美的所有细节。舒婷的诗作受到了这位作家创作艺术的感染,她努力用一种温婉的叙述方式,把自然之美、人性之美、情感之美娓娓道来,让读者感到无比的惬意。

在20世纪80年代,舒婷诗作一度被认为是“晦涩难懂”“全盘欧化”“崇洋媚外”“阴暗低沉”,种种指摘均栽赃为西方文化思想的毒害与模仿。舒婷也在无奈地申辩着:“一九八〇年的诗歌讨论里多数人批评我欧化曾使我惊奇。我固然在学生时代熟读普希金、海涅、济慈,但我的作品和他们简直就风马牛不相及。一九七六年之后我曾努力从香港的亲友那里,搜罗到不少美国现代诗,由于它们那样陌生我才花大气力读它们。有很长时间,它们积在我的胃里硌得我难受万分,根本还未融到血液里。”“最强烈的抗议/最勇敢的诚实/莫过于——/活着,并且开口”(《人心的法则》);“即使背后是追鞭,面前是危崖/即使黑暗在黎明之前赶上我/我和大地一起下沉/甚至来不及放出一只相思鸟/但,你的等待和忠诚/就是我/付出牺牲的代价”(《?。!》)。这就是舒婷,这就是舒婷的诗歌。

参考文献:

[1]舒婷.舒婷的诗[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

[2]舒婷.舒婷文集[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7.

[3]王娟.舒婷诗歌研究综述[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1,(3).

[4]谢冕.在诗歌的十字架上——论舒婷[J].文艺评论,1987,(2).

[5]王芬.文学始终是我的最爱——访《致橡树》作者舒婷[J].读写天地,2006,(1).

3.描写外国现代诗歌 篇三

如果,我死后他们要给我写传记,

那太好办了。

我只有两个日期--生日和死日。

其余的所有日子都构成了我。

我是很好描绘的。

我活得象疯子。

我热爱事物,没有一点感伤。

我从未有过不能满足的欲望,因为我从不趋于盲从。

对我来说,听见了永远比不上同时也看见。

我明白事物是真实的,一切都彼此相异;

我用眼睛明白这一点,从来不靠思想。

用思想去理解最终必然发现它们毫无分别。

有一天,我像个孩子那样犯困。

我就闭上眼睛睡着了。

4.现代的外国诗歌 篇四

1、个人朗读和专家朗读相结合;专家朗读安排了复调的形式,以突现朗读的个性化,淡化朗读技巧,让学生学会“情动而辞发”。(刘勰)

2、教学过程中注意:读写结合,方法和能力先结合(具体什么方法:联系背景去读)具体诗歌朗读过程中从语言到思想情感,从思想情感到语言形式。总之,阅读教学是一个对话的过程,是文本教师读者三者之间的对话过程,师生互动时应尊重文本,超越文本,基于文本,拓展文本。语文老师要担当这一文化使命,让心灵诗意的栖居,成为思想的芦苇。

教学目标:

1、在反复朗读和教师的赏析中,把握诗歌的意象和情感。(意象老师掌握,实际可以不用意象这个术语,可以用形象。)

2、感受和体验作者深沉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意象(如鸟、暴风雨、河流、风、黎明)的理解。教学过程:

一、观看影片,激发情感 播放《小兵张嘎》片段

师:看着这一场景,同学们,你们的心情是如何的? 生:愤怒„„ 师:今天我们学习艾青的《我爱这土地》,这首诗歌写于1938年11月17日,与《小兵张嘎》的背景相一致,当时,日军侵占了我国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任意地杀戮我们的同胞,制造了一系列骇人听闻的惨案,面对这一社会现实,诗人艾青的心情是如何的呢?他又是通过怎样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的呢?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诗歌,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

二、初读诗歌,理解内容

1、学生自由朗读。

2、师:通过朗读,同学们,你认为诗中,这是一只什么样的鸟?(生:爱国、勇敢、抗争„„)

师:这是一只爱国、勇敢、敢于抗争的鸟,这只鸟实际上就是谁的写照? 生:诗人。

师:是的,诗人正是通过借助“鸟”来表达自己对祖国情感的!这是诗歌与其他文体的不同,它往往借助一些具体的事物形象,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鸟对土地的热爱,正是诗人对土地的热爱,对祖国的热爱。

2、师:鸟儿在用嘶哑的喉咙歌唱,她歌唱什么呢?(生: 土地、河流、风、黎明。)

3、思考问题:

师:这首诗,除了鸟、土地这些具体形象之外,还有暴风雨、河流、风、黎明,那这些形象又有什么深刻的含义呢,请同学们联系1938年的历史背景进行思考。(可以让学生读一读)

生:暴风雨指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土地上的河流,像长期郁结在人民心中的悲愤一般汹涌奔流;土地上空吹刮着的风,象征人民心中对侵略者暴行的愤怒,并进行的反抗;黎明指的是胜利的曙光,对新生活的向往„„

4、师:看呀,为了我们祖国的黎明的,多少人为之流血牺牲,那么,诗人笔下那只尽全力歌唱的鸟呢,它又是怎么做的呢?(生:活着,我将倾尽全力为土地歌唱,死后,我也要将自己的全身投入到土地的怀抱;即使到死,也不愿意离开生我养我的土地,要为她献出一切。)

5、学生齐读

师:下面请同学们一起把第一小节朗读一下。

师:刚才同学们都读得非常地整齐,但诗歌,光光读得整齐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深情地去朗读,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位名家任志宏老师精彩的朗诵,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

5、欣赏任志宏老师的朗读。

师:听完之后,请同学们试着、学着去读一读,读出情感。

6、学生学读。师:下面

7、学生齐读。

三、品味语言,把握情感

师:同学们,我们对这首诗歌作者深沉的爱国情感有了体验,朗读诗歌不但要把握它的情感,而且要体味它精彩的语言。下面我们一起来品味一下这首诗歌的语言。

1、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也应该”什么意思?

师:“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我们把它改为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看看这样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也应该”包含了怎样的含义?

生:“也”表示即使自己力量很薄弱,也要歌唱;应该是“理所当然”的意思,表明面对祖国遭受蹂躏,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2、“嘶哑”(1)鸟的精神:不停地歌唱(2)喉咙嘶哑也要歌唱(3)无比的悲愤(4)饱受苦难

师:“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我们一般形容鸟的声音是怎样的? 生:清脆、悦耳、动听„„ 师:那么,我们把这句话改为“我也应该用清脆的喉咙歌唱”好不好呢?诗人为什么用嘶哑这个词语形容鸟的喉咙呢?

生:(1)不停地歌唱,时间长,喉咙都嘶哑了(2)喉咙嘶哑也要歌唱(3)内心无比的悲愤(4)饱受苦难形象

3、理解“的”的作用。

师:鸟儿歌唱了土地,河流、风、黎明,诗歌中,诗人一般忌用“的”字,可是,诗人却在土地、河流、风、黎明,四个对象前面都加了长长的修饰语,同学们思考一下有什么好处?

生:使这些形象更加具体,土地是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即当时我们的国土正遭受日寇的欺凌。面对我们的土地被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蹂躏,我们奋起反抗,土地上的河流,像长期郁结在人民心中的悲愤一般汹涌奔流;土地上空吹刮着的风,象征人民心中对侵略者暴行的愤怒;诗人加上这些修饰语更好地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缠绵地深沉的爱。

5、爱的深沉„„这个省略号如果要你补充来,你会怎么写?感受诗人爱的深沉到什么程度?

师:是的,诗歌结尾,诗人的情感已由涓涓细流汇聚到感情的水库里,当感情的闸门轰然打开时,洪流冲激而下:“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爱的深沉„„”这个省略号如果要你补充出来,你会怎么写?

生:生死与共,至死都不分离;活着,我将倾尽全力为土地歌唱,死后,我也要将自己的全身投入到土地的怀抱;即使到死,也不愿意离开生我养我的土地,要为她献出一切;面对祖国遭受欺凌,我们要奋起反抗,直到胜利,(无比温柔的黎明)

师:是啊,诗人与土地生死与共,为了无比温柔的黎明,愿意奉献自己的一切,我们深深体会到了诗人对祖国深沉的爱,下面让我们再一起聆听一下陈铎老师的朗诵。同学们可以试着跟读。

6、陈铎老师的朗诵。

7、可以的话,可请学生朗诵。

四、读写结合,升华情感

师:在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如果你再来创作,可以换哪些词?请同学们拿起笔写下来。

生:交流„„ 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嘹亮的喉咙歌唱; 这被春雨所滋润着的土地,这永远萦绕着我们的涓涓的河流,这绵绵不断地吹拂着的柔美的风,和那来自城市的无比欢快的黎明„„ ——然后我展翅翱翔,连羽毛也飘扬在大地上。

为什么我的眼中蓄满笑意?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嘹亮的歌喉欢唱: 这片被春潮浸润过的土地,这永远承载着我们的激情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拂着春天的希望的风,和那从苦难中苏醒时脸上的泪痕„„ ——然后我拍打翅膀,在阳光里绽放起金色的翎羽。

为什么我的眼里仍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师小结: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艾青的《我爱这土地》,诗人用精彩的语言,借用具体事物的形象表达了自己对祖国深沉的爱,相信诗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也撞击着我们每个人的心灵,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背诵这首诗歌!

五、结束:

5.现代的外国诗歌 篇五

现代大学英语精读是英语专业本科教学中的一门专业必修课,也是学生参加英语专业四、八级考试不可或缺的一门课程。因而,对该课程的测试也显得尤为重要。现代大学英语精读测试是评价和检测老师教学和学生掌握知识程度的重要手段,通过测试不仅可以看到学生的学习及进步情况,同时也了解到教师的教学效果,从而对教学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而现代大学英语精读测试主要通过不同类型的试题设计来实现检测的目的,因此,在了解现代大学英语精读的教学大纲的基础上,掌握测试题型的设计原则和要求,总结各类题型设计的特点,对其效度和信度做出评估,并提出提高信度和效度的建议,这对现代大学英语精读以后的教学、学习以及测试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二、测试题型设计的原则和要求

1、测试题型设计的原则

效度和信度是衡量一套试题设计好坏的重要原则。效度是看是否达到了测试的目的,测试什么就要包括什么项目,不涉及无关内容;另外还要看难度,题目太难也达不到测试的目的。信度是看是否反映了学生的真实水平。Bachman认为信度和效度是紧密相连而不可分割的,保证测试的信度和效度是测试工作者追求的目标。

2、测试题型设计的要求

试题设计要符合下列要求:内容必须符合大纲要求; 形式要灵活、考出深度;考察的覆盖面要广,考察重点分布合理;各道试题间要有相对独立性,任一试题的表述及正确解答不要构成对其它试题正确解答的提示,也不能以某一试题的正确解答为前提;试题排放要合理,试题前应扼要说明该类试题的解答要求。刘润清、韩宝成总结出整个命题过程包括选材、编写试题、审题等环节,哪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影响到试题的质量,所以试题编写完之后,要从测试题型设计的要求对试卷进行审查。

三、现代大学英语精读测试题型及特点

1、词汇和语法

在现代大学英语精读测试中,词汇与语法采用单项选择的形式。在所给选项中有且仅有一个正确答案,因此,在设计这类题型的时候应该注意:避免语法方面的错误;错误答案要具有迷惑性,要保证干扰项起到作用;不能只注意正确答案与题干词语在语法上的一致性,而忽略错误答案与正确答案的语法一致性,致使错误答案非常明显;题目所测项目简明扼要,避免重复;尽可能保持选择项的相似性,各个选择项的长度和结构要尽量保持相似,或两两相似。

以长江大学外国语学院历年现代大学英语精读测试试卷为例,词汇和语法部分也采用单项选择的形式。题量为二十个,每道题提供四个选项,选项具有一定的迷惑性,难度也适中,基本符合设计此类题型的要求。

2、阅读理解

一般测试阅读理解通常采用快速阅读然后判断正误、篇章选词填空、简答题和单项选择等形式,就长江大学外国语学院历年现代大学英语精读测试试卷而言,一直采用篇章阅读理解然后选择最佳答案。设计此类型题目时,应该要注意所选阅读材料的内容要新颖健康,阅读材料要有充分的信息点以便有足够的出题点,阅读理解中所涵盖的单词量要在大纲要求范围内,文章语言的难度要适中,保证学生能够大致理解并解答题目。

3、完型填空

完型填空测试是为检测学生系统语言知识的题型。长江大学外国语学院现代大学英语精读测试的完型填空一般是300 词左右的文章,每隔五到十个词左右,去掉一个词。但是文章的开头前两句一般不去掉词语,需要给出完整的句子,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大意,引入正确的语境。完型填空综合考查了学生的词汇量、语法知识、固定搭配和词义辨析等知识,是一种能够真正考查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测试题型。

4、改写句子

改写句子是长江大学外国语学院现代大学英语精读测试的新题型,主要是给出一个英文句子,要求学生用英语改写该句子,用不同的语言来表达相同的意思,不能改变原句的意思即可。改写句子能综合考查学生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

5、翻译

长江大学外国语学院现代大学英语精读测试的翻译题型有两种类型:英译汉、汉译英。测试的是句子、短语或常用表达层次上中英互译的能力。测试的句子的长度适中,句子结构不过与复杂,能够考查到学生掌握基本句型、语法、词汇和固定搭配。

6、写作

写作测试是测试综合能力的题型。长江大学外国语学院现代大学英语精读测试不仅对词汇、语法等语言要素有要求,而且还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语言组织、分析和表达能力。要求学生在25分钟之类按要求写出一篇150 词左右的文章。命题完成时,命题人最好根据作文评分标准写出一篇范文,以检查能否用大学生应掌握的知识写出限定字数的短文。这样的写作测试才能测试出学生真实有效的英语水平。

四、信度和效度分析

就长江大学外国语学院现代大学英语精读的测试而言,测试题型较为单一,特别是主观题所占比重很小,以客观题为主。客观题主要考察的是语言知识、识别和猜测能力,并不能真正说明测试的效度和信度,因此其信度和效度有待提高。长江大学外国语学院在今后的大学英语精读测试中,应该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测试,改变单一的题型结构,合理分配主客观题型所占比重,全面考查学生语言运用能力。

五、结论

总的来说,在设计现代大学英语精读测试的时候,应该保持与教学大纲所规定的相关教学目的高度一致来达到效度要求。只有能实现目标的测试才是有效的,无效的测试不能考察考生的真实水平,因而也不能准确地测量教学质量。因此,设计现代大学英语精读测试各题型要遵循一定的要求和准则,以保证测试的效度和信度,只有这样的测试才能准确反应出老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也才能真正达到测试的目的和效果。

参考文献

[1]Bachman,L.F.Fundamental Considerationin Language Testing[M].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0.

[2]刘润清,韩宝成.语言测试和它的方法[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3]邹申,杨任明.简明英语测试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李筱菊.语言测试科学与艺术[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6.现代的外国诗歌 篇六

【关键词】高职 外国文学 现代课堂讨论法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2C-0125-02

在高职外国文学教学中实施现代课堂讨论法,可以使学生深化对外国文学的认识,提高分析鉴赏外国文学作品的能力。本文结合南宁职业技术学院人文课程教学实践对现代课堂讨论法的运用做一些探索和研究。

一、高职外国文学教学中运用现代课堂讨论法的原因

(一)教学大纲的要求。外国文学课程包括欧美文学和亚非文学两部分,主要介绍外国文学发展的基本线索和文学思潮、源流的基本内容和演变情况,着重介绍各国主要作家的生平创作道路,主要作品的思想艺术特点、成就及其意义。目前南宁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类课程也开设外国文学作为选修课。学习本课程,可以使学生了解外国文学历史发展的概况和世界各国重要的作家、作品,提高分析、鉴赏和评价外国文学作品的能力,以便为今后学生从事中小学语文教学打下知识基础,有利于提高高职学生人文素养。

教学大纲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本着指导性、思辨性原则,用启发式示范性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教材采用国家教委教育司推荐的小学教师进修高等师范专科小学教育专业教材《外国文学》(翁长浩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12月版),在课时安排中,明确规定讨论课习题课在教学中要达到4次/学年。

(二)外国文学课的特点使得课堂讨论成为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方法。外国文学教学具有四个方面的功能,即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审美功能、传播功能,由此衍生出教育人、熏陶人、塑造人的作用和目的。外国文学的内容涉及中国以外的世界各国的社会、历史以及作家作品,其中有许多优秀作品中包含了丰富的人文精神,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好教材。世界各国的历史发展千头万绪,各种文学现象纷繁复杂,作家多,作品多,对作品的分析不易把握,所以争取大量地阅读熟悉作品,搜集资料,深入地探索研究一些热点难点问题,提高认识欣赏水平是教学的重点。而课堂讨论是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好方法。从学习活动的角度来看,一般来说学习活动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信息的获得,第二阶段是信息的组织和使用。课堂讨论在第二阶段中最有价值。有相当一部分学习活动以第一种方式来进行效果最好。如何理解、解释、吸收所学的知识,与原有的知识联系起来,条理化、系统化,在对部分与整体、重要与不重要内容的认识区分中,与他人讨论是非常有帮助的,而且是扩展知识视野的良好途径。在讨论中交流个人的看法和观点,往往有助于从多方面多角度看问题,为学习者的疑问提供解决的方法和线索,有助于学习视野的开阔。此外,向他人转述并说明你的学习,又有助于理清自己的思路。所以,课堂讨论是对课堂讲授法的补充和提高。

从学生角度来看,高职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思辨能力、分析能力也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学生个体差异也非常大,传统的讲授法无法适应教学要求和学生的学习要求,运用现代课堂讨论法可以使教学更生动灵活,更有针对性。

二、现代课堂讨论法的优势

现代课堂讨论法是一种研究型(或创造性)的教学法,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独立地阅读教材、收集资料,并进行群体性的讨论,借以交流信息、深化认识、发展智能的教学方法。

现代课堂讨论法具有以下几点优势:

第一,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课堂讨论必须分组进行,小组成员间互相合作讨论,这一组织行动能推动学生亲自体认合作的重要性,推动学生对个体差异的认识,促成学生对团队成员的良好态度,养成与他人合作的行为素质和精神。

第二,学生能主动独立地获取知识。学生必须通过观察、阅读了解论题,并尽可能多地熟悉有关资料,通过思考探索研究,分析其中的因果联系,在讨论中进一步激发思维,集思广益,拓宽思路,有利于学生对知识进行深入的理解,同时也能巩固和加强对基本知识、理论的快速掌握。

第三,高层次思维的运用。讨论法有助于重组个人思维,如概括、详述、例示、解释等,这种认知的重建促进了高层次思维。如果建设性地对待异议,将有助于澄清思维、促进认知的重建。学生还有更多的机会目睹他人的思维策略,并交流他们的思维策略。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尝试新思维方法和交流方式,倾听他人的观点,并使学生们意识到对问题的认识通常会有各种各样的观点存在,学会倾听、理解、包容和正确地表达。

第四,发展和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在讨论中会大量使用言语进行交际,学生一方面要充分理解别人说话的内容,另一方面要快速寻找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思,这一言语交际过程能有效促进学生表达能力的发展和提高,进一步发展个人的思辨能力。

第五,师生获得的即时反馈信息比较及时。成功的课堂讨论,师生双方都能获得较多的信息量,而且信息交换量大,类似头脑风暴。教师及时获得反馈信息,就能很快地了解和掌握学生的认知程度,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进度,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教学质量。

三、外国文学教学中现代课堂讨论法的教学模式

现代课堂讨论法往往需要与其他教学方法互相结合使用,形成多种教学模式,这里介绍几种适合外国文学课程的教学模式。

(一)交流式。指文学作品的阅读交流。外国文学的教学内容丰富多彩,作家众多,名著众多。粗略统计下来,要求必读的14—20世纪名著不下80部,有影响力的作家不少于50位。而课时有限,个人精力有限,图书资料有限。同学们普遍对外国文学的学习感到困难,不少同学对复杂难记的外国人名感到头疼,因此产生畏难情绪和厌学心理。对外国文学的陌生感和个人好恶感形成了外国文学学习的障碍。而讨论法有助于消除这种学习障碍。

同学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作家作品深入地阅读,并初步进行研究,在课堂讨论中介绍给其他同学。教师也可以将一个班的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规定小组的成员在一定时间内,完成对某一时期、某几位作家的某几部作品进行阅读,做好读书笔记和情节摘要,然后在讨论课上介绍给全体同学。或者提倡一种互教活动,即将一篇阅读材料(一部较难懂的名著)分成几部分,小组成员一部分一部分地阅读,学生轮流讲解,找出中心思想、评价内容,这样完成对一部作品尽可能详细的阅读。这样可以比较快地扩大同学们的阅读面,而且在这种集体学习的氛围中,由于相互依赖和个人责任感,小组成员的兴趣、热情、积极性被极大地调动起来,会获得较成功的学习。正相互依赖和个人责任感是教育学上的术语,正相互依赖简单讲是指组员们感到全组成员休戚相关,有利于某个组员的事对全组也有利,有损于某个组员的事也有损于全组。个人责任感,简单地讲,即指小组中每个人积极参与帮助全组成功。在组员的共同学习中,学会倾听、表达、交流、质疑、思考、接受不同意见,看问题将更加全面、客观、宽容,观点上可减少偏激。

(二)评述式。这是对文学作品的评述。在外国文学中,可评述的热点很多,如西方文学中的人文主义精神、莎士比亚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红与黑》的爱情心理描写、卡夫卡的变形手法,等等。许多学者对这些问题已做了不少研究,有不少参考资料,为了能很好地组织评述式的讨论,最好采用“写作—讨论—交流—总结”的模式。这指的是学生先单独把他们对评论内容的想法观点写下来,接下来小组成员讨论他们的想法观点,最后与全班其他人交流他们的想法和观点,教师做总结发言。

在这一过程中,有分组的问题。是混合编组还是按性别分组,或者按过去的成绩分组或者由学生自由组合,面对不愿分组的同学该怎么办,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情况认真思考妥善解决,确保讨论的顺利进行。在交流的过程中,为了顺利有效地进行讨论,有必要对同学们讲授一些口语表达的技巧,并进行多次训练。

(三)合作辩论式。合作辩论法是从传统辩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可以适用于对文学作品中有争议的问题组织辩论。

传统辩论中,人们持一种立场直到辩论结束,而且不让其他人知道他们对某一问题的真正想法;合作辩论的过程中人们可以改变立场。传统辩论中,目标是击败对方,而不是力争与对方达成一致;合作辩论结束时人们努力形成一致的立场。根据合作辩论倡导者的观点,这种达成一致的努力恰是这一过程的核心,因为它能引起真正的参与和对语言的准确运用。这种方式难度较大,可以在班级之间利用活动课时间进行,最好由学生们组成学习团体(如文学社)自发地组织进行。

(四)填表讨论法。填表法是让学生先阅读教材,以设计的问题为引导,在小组的共同讨论、研究中,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修改,合作完成教师制作的表格,进行高效率的学习。比如对于“19~20世纪现实主义文学(一)”的作家作品概要(法国)部分,教师可以列出表1,让学生通过阅读讨论填写。这种方法可以大面积地覆盖知识点,学生的自学可以减轻教师的负担。表中的部分内容可以让学生在课外完成,表可以由学生个人完成,也可以由小组集体完成。

四、实施现代课堂讨论法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讨论前师生双方都要从思想上、知识上、资料上做好充分准备。从学生方面来说要对老师选定的讨论课题进行认真思考,写出发言提纲或发言稿。教师要了解教材的的重点和难点部分,精心设计和选择要讨论的论题,开出具体的参考资料书目,合理分组,指导学生做好准备。

第二,讨论中可能会出现跑题。冷场或者与主题毫不相干的题外话,这是讨论的必经阶段,教师应该合理地进行教学组织,避免跑题,使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达到真正有效的讨论。

第三,讨论中给足充分讨论的时间,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效率,深化讨论的论题。

第四,讨论后要及时总结。课堂讨论结束后,教师要及时总结,指出讨论组的优缺点,总结经验和不足,每一次课堂讨论都能让学生有收获,才能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第五,讨论后要给予必不可少的奖励。奖励可以是口头鼓励,也可以是加分式的奖励,总之必不可少,这能形成心理学上所说的正刺激,养成学生对课堂讨论法的浓厚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蒋传一.“课堂讨论法”探求[J].语文学习,1989(1)

[2]林良夫.国外中小学教学中的“小组讨论法”[J].外国中小学教育,1988(2)

[3]黄金锦.浅谈“现代课堂讨论教学法”[J].学周刊,2011(8)

【作者简介】张 艳(1971— ),女,广西南宁人,南宁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7.外国春天的诗歌 篇七

就挥手离去。它摘下帽子,

连夜拍下一百张眩目的照片,

为过去留下回忆。

野菊花已黯然失色。

此时,雷鸣采来了满怀的`

电光,从田野抛开去,

为大地点灯。

春雷一阵阵的坏笑

在屋顶上滚动,

大雨也像炭笔画出的线条

隆重洒向所有的篱笆。

或许,整个自然都是色彩的玛赛克?

或许,整个自然都是众声的合唱?

或许,整个自然只是数字和线条?

或许,整个自然只是美的愿望?

思想,没有衡量深度的尺度,

任何力量无法阻挡春天行进的脚步。

只有一种可能让我对瞬间说:“停住”:

打碎束缚思想的索链,让理想把思想锻铸。

蓦然间,我们顿悟了众声的合鸣,

我们看见无数色彩的交鸣,

假使理想也无法测量深度,――

那我们就在深渊中创造春风。

春天耸立在我们面前的山岭

把快乐撒向我们

谁会理会我们的遗忘的誓言

谁会接受我们在这个春天的奉献?

酷冬定会抑制自己的残害?

季节的光辉已经耗完,

什么也没有为它留下,它只好

在狂暴的风雪中震颤。

虽然曾经无数次

大地有过古老郁悒和悲痈

但现在已苏醒,当树叶重焕新彩

当树液纷纷地探头出来。

春天沿着台阶默默走上来。

突然,每个人都想起自己多么孤独死去的岁月从卧榻上站起来,

携带着卧榻,仿佛携带着邮票。

河流摇晃,仿佛沥青的海洋。

我的脚和春天有同样的血液

别赤脚在这草地上散步,

我的花园到处是春天的娇弱

别打扰她成长的节奏。

我孤独地在春光里漫游,像一朵云在山丘和谷地上飘荡,

忽然间我看见一群金色的水仙花迎春开放,

在树荫下,在湖水边,

迎着微风起舞翩翩。

连绵不绝,如繁星灿烂,

它们沿着湖湾的边缘延伸成无穷无尽的一行;

我一眼看见了一万朵,

在欢舞之中起伏颠簸。

与这样快活的伴侣为伍,

诗人怎能不满心欢乐!

我久久凝望,却想象不到

这奇景赋予我多少财宝,——

春天常在心灵中闪现,

那是孤独之中的福祉;

于是我的心便涨满幸福,

和水仙一同翩翩起舞。

春天与岩石和树木一起随地球循环旋转

蹑手蹑脚地走过我们人生的长河。

我对春天咧嘴一笑,

它现在已经四十三岁

既有一切神奇的善力围绕我们,

藉由信心和和平安引导护卫。

因此这些日子我要和你们共渡,

和你,我的友人,一同迎接新春。

过往年日仍萦绕我们的心,

遭难岁月的重压余悸犹存。

主啊,愿你赐下平安予破碎灵魂,

你所应许的恩典,你的安慰,在这灿烂春日。

但是若你命定递上心碎苦杯,

我也必一饮而下,苦渣不留,

我们唯有感谢领受一无战栗,

因这是你恩慈爱手所献之礼。

但是若你定意再赐下欢愉,

好让我们的世界重受阳光普照,

愿我们永远记取这已过岁月,

再次委身在你慈爱的关怀里。

愿你点燃的烛火散布温暖,

光辉闪耀使黑夜变为光明。

愿你旨意成全使我们重新合一;

愿你爱激发的一丝希望照亮我们的黑夜。

此刻,春浓人静,

让我们听见大地的声音,

在光明世界,生生不息,

发出普世欢腾的赞美诗篇。

我相信

既有一切善力围绕我们如此神奇,

叫我们的勇气坚定不问前途如何,

从清晨到夜晚必有神与我们我同在。

爱的应许赐下在每一个清晨开始

一切都使我动情

使我心动的还有玻璃窗上映出的一抹晕红

及火红的晚霞绘出的花纹。

远方绿色的森林和无边的春光

我感到比友人更加亲近……

我不倦地啼听着,

凝视浓浓春色直至永恒!

尽管酷冬的余势仍在

大地却己在开始翻转

轮回四季

上一篇:宜黄县市场消费热点分析及建议下一篇:爱护公共财物标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