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大学现象(共8篇)
1.马原大学现象 篇一
绪论
1、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又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2、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3、马克思主义的内容:
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资本主义的理论剖析
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的结论和归宿
4、黑格尔在他的哲学体系中,第一次试图把整个自然界,历史和精神的世界描述为运动和发展的过程,并努力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矛盾和相互联系。这种辩证法思想是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合理内核”。
5、马克思、恩格斯批判的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
6、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形成:马克思1845年春天写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马克思、恩格斯1844—1846年合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
7、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1847年《哲学的贫困》
1848年2月 《共产党宣言》
8、马克思深入研究资本主义经济运动,写成了《资本论》这部伟大的著作,创立了完整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
9、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
第一章
1、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其
一、意识和物质谁是世界的本源,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
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2哲学可以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还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3、唯物主义的发展: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
4、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5、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印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6、运动和静止的关系: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
7、世界统一于物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8、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9、联系观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和发展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多变性。
10、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
11、对立统一规律是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12、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体系的实质和核心 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13、矛盾具有同一性和斗争性。
14、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矛盾的共性与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
第二章
1、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和基本的观点,实践活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最基本的活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2、认识是什么?
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3、认识的形式:感性认识、理性认识 经历了从前者到后者的能动的飞跃
4、感性认识:感觉 知觉 表象
5、真理具有客观性,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
6、真理和谬误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主观是否与客观相符合7、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8、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是统一的9、党的十八大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三章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2、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唯心史观 唯物史观
3、社会存在的内容:生产方式、地理环境、人口因素
4、在人们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5、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但社会意识又有其相对独立性
首先,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
其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最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
6、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7、生产力具有客观现实性和社会历史性
8、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
9、在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是最基本的10、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11、马克思、恩格斯揭示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和经验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12、社会形态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13、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14、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人的现实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第四章
1、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实体。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又是一般的抽象劳动。——劳动的二重性 价值和使用价值——商品的二因素
2、决定商品价值量的,只能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3、价值规律: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
作用: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第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是按照由社会必
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社会价值进行交换的。
第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在实际的生产活动中,生产同种商品的各个
生产者,由于生产条件和技术水平的不同,生产中实际耗费的劳动时间也不一样。
4、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了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5、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6、资本不是物,而是一定的、社会的、属于一定历史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后者体现在一个物上,并赋予这个物以特殊的社会性质。
7、资本家从工人的身上榨取的剩余价值越多,剩余价值率提高。这种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叫做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
8、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这是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
9、生产过剩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这种过剩是相对的10、资本主义国家政权采取的是分权制衡的组织形式,即国家的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分别由三个权力主体独立行使,形成各主体之间的“制衡”,美国为例,立法权属于由参众两院组成的合众国国会,国会的立法权受到宪法保护和严格限制;行政权由行政首脑——总统行使;司法权属于最高法院及下级法院,11、由于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本质上是资产阶级进行政治和社会管理的手段和方式,是为资产阶级专政服务的,因此它不可避免地有其历史的和阶级的局限性。
第五章
1、垄断代替自由竞争并占据统治地位,垄断资本主义得以形成。
2、银行垄断资本和工业垄断资本,通过金融联系,资本参与和人事参与。密切地融合在一起,产生了一种新型的垄断资本——金融资本
3、垄断价格包括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两种形式
4、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
5、当代资本主义发生了一些新变化,但是这些变化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并没有克服资本主义得基本矛盾。
6、从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河看,资本主义终究要被社会主义所取代,这是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
第六章
1、以圣西门、傅里叶、欧文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2、1848年2月,马克思、恩格斯为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共产主义者同盟”所写的党纲《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问世。
3、列宁:社会主义不能在所有的国家内同时获得胜利,它将首先在一个或几个国家内获胜。
4、社会主义民主是绝大多数人的民主,它的本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
第七章
1、在共产主义社会,个人消费品的分配方式是“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2、到共产主义社会,国家、战争、阶级将消失
3、到共产主义社会,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工业和农业、城市与乡村、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差别必然归于消失。工业与和农业、城市与乡村、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离,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果。促进了人类工业文明、城市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
4、历史经验证明,对社会主义的长期性应有充分的估计,决不能超越阶段急于迈向共产主义,否则会欲速不达,带来严重的后果。
2.马原大学现象 篇二
2012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试题
哲学部分75分
一、简答题(每题9分,共45分)
1.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2.静止的含义及承认相对静止的必要性。
3.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
4.认识过程中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及其原因。
5.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二、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1.“发展必须是科学的发展,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落实‘五个统筹’,吧经济社会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请用相关哲学原理阐述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2.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际,阐述我国当前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和解决矛盾的途径。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部分75分
一、简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
1.商品而音速与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之间的关系。
2.价值规律的内容及双重作用。
3.剩余价值产生的两种基本方法及关系。
4.资本积累的实质和影响因素。
5.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星辰的原因及作用。
二、论述题(25分)
3.马原大学现象 篇三
1、简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关系。
2、简述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3、垄断资本向世界范围扩张有哪些基本形式?会产生哪些社会经济后果?
4、论要回答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及其影响
5、如何正确理解“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的关系?
二、论述题:(75)
一、联系十六大以来的中国国情,论述科学发展观的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础(45分)
4.马原读书报告 篇四
读书报告
题 目
班级(班号)
姓名(学号)
指 导 教 师
《美丽新世界》读书报告
2016 年 11 月 8 日
南京理工大学马研部
《美丽的新世界》读书报告
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是一本看了后觉得有些压抑的书,书本描绘了一个能称为“神奇”的未来世界,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在这个世界里面,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都受着控制:从胚胎到出生前,是在试管里培育的,在试管里,就被给予了身份的标识;出生后,接受睡眠教育;工作,生活,将按照固定的模式,美丽新世界读后感。
这本书的名字意味深长。它来自莎士比亚的传奇剧《暴风雨》。在该剧第5幕第1场里,从小生长在荒岛上,除了她父亲从没有见过人类的公主米兰达突然看见了一大群从海难中生还的人,不禁兴奋得大叫:“神奇呀,这里有多少好看的人!人类是多么美丽!啊,美妙的新世界,有这么出色的人物。”在这里,莎士比亚通过她的嘴赞扬了人类,说人类是美丽的、出色的,令人见了不禁惊叹。但赫胥黎用这句话作书名,却有不同的意味。
在书中的世界里,物质是极大的丰富的,人们除了上班,就是享乐,例如唆麻假。作者也在序言中说,原子能是一次重大的革命,但是只是在外部世界进行的革命,真正意义上的革命,应该是人类心灵,以及精神上的革命。书中的革命分为以下几种:
1、取消胎生,人工生殖,从中划分种姓:采用生物化学方法把人从遗传上、胚胎发育过程中进行培养,划分出α、β、γ、δ、ε5个大的“种姓”。(α、β、γ、δ、ε是希腊字母:依次音译为阿尔法、比塔、伽玛、德尔塔、爱扑塞隆,大体相当于英语的A,B,C,D,E)。阿尔法最高,比塔次之,依次下降,至爱扑塞隆最低。每个种姓又分加和减。如阿尔法加,阿尔法减(甚至阿尔法双加),比塔加、爱扑塞隆减等,这样就把社会分成了10多个种姓。为了工作需要,在胚胎期就进行培养和刺激,使胚胎具有不同的特性,预定了那人未来的命运。如有的适宜到热带高温下去炼钢,有的适宜到太空去修理宇宙飞船;有的适宜做社会领袖,有的则适宜掏阴沟。阿尔法和比塔是高种姓,伽玛、德尔塔和爱扑塞隆是低种姓。高种姓的人从事管理和技术工作,低种姓的人做简单劳动。高种姓的人聪明,漂亮,高傲,心肠硬;低种姓的人只会执行较简单的任务,浑浑噩噩地过日子。他们大量繁殖,一个受精卵可以培养出几十个多生子,从个头到长相都一样,都带种姓特点。不同种姓的人待遇很不相同。低种姓的人全都住大营房,各有颜色不同的制服作为标志;高种姓的人则住小住宅。社会是以无数的低种姓人为基础的,高种姓人只是“冰山露出水面的一角”。报纸是按种姓出版的,最高种姓的报纸每小时出一次;最低种姓的报纸使用单音节字。这是出生前的阶级划分。区别是从胚胎期就培养的。
2、潜意识教育:分两种,一是睡眠教育;一是条件反射刺激,都从幼儿时期进行。使人从小安于自己的地位。睡眠教育在儿童入睡后进行。比如比塔儿童在睡眠中听见的教育是:我以我是个比塔而高兴,阿尔法太辛苦,而伽玛、德尔塔和爱扑塞隆又太可怜。条件反射刺激培养人的爱与憎,比如用噪声和电击让儿童永远害怕和憎恶花朵与书籍。因为喜欢花朵会造成喜欢大自然,而大自然是不收费的,会影响社会消费;喜欢书籍不但会浪费时间,而且会导致错误思想。睡眠教育和条件反射的培养方式都很简单,反复又反复,一个道理或一种刺激在几年之内重复一两万次到六七万次,形成一辈子也无法逆转的心理定势。“新世界”相信一种理论:“道德教育都是不能诉诸理智的。”因此都在下意识里进行。
3、满足欲望:不但满足丰富的物质生活欲望,而且满足玩耍的欲望,包括看感官电影、听色唆风音乐、旅游、游戏和无限制的性生活。每个女性和男性彼此相属,可以自由享有彼此的肉体,但反对固定关系。提倡避孕,怀孕后立即人工流产。因此“父亲”和“母亲”都成为猥亵的字眼,人们听了会非常难为情。家庭被描写为肮脏的兔子窝,发着恶臭。一切欲望都给予满足,不让产生激动,据说人没有激动社会也就不会动荡。
4、割断过去:关闭了博物馆,炸毁了一切纪念性的建筑,查禁了福帝纪元150年(换算起来应该是公元2058年)以前的一切书籍。总统在报告里把从古代埃及、两河流域、希腊,直到莎士比亚、肖伯纳的全部人类文化都“掸掉”了;把从古以来激励人类向上的爱情、亲情、友情、人情一概“掸掉”了,因为它们能够使人产生激动和不满,危害社会稳定。这样,每个人生活里的一切都由上面赐予,大家都满足现状,感谢福帝。总统告诫人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社会是经过9年战争的大屠杀和大英博物馆对知识分子的大毒杀才取得了今天的局面的。总统的结论是:“幸福与德行的诀窍是爱好你非干不可的工作。”
5、唆麻:这是一种最甜蜜的幸福剂,也是最温柔的镇压剂。情绪不佳,吞唆麻;烦恼得厉害,多服唆麻,进入唆麻假日;社会**,有唆麻枪,无论怎么乱,喷上一剂,**者就睡着了,醒来就捣不了乱了。有了唆麻什么骚乱都可以迎刃而解。新世界的总统说:“没有眼泪的基督教——唆麻就是这种东西。” 有了这5条措施,社会就稳定了,人生就美妙了,怕是创造了一个极乐世界吧,但是事实并非如此。
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约翰,和列宁娜两个人的情感故事
5.马原论文 篇五
临床36 杨拓 2132001127
【摘 要】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取得了巨大发展,但我国的贫富差距也呈扩大趋势。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视角考察我国三十多年来的贫富差距,其原因主要是劳动与资本的关系仍处于不平等状态,所有制关系的调整与变动以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原则在渐次削弱。治理对策应该从切实提高劳动在收入中所占比重,毫不动摇地坚持“两个主体地位”,加强顶层设计提供有力保障等方面入手,从而为共同富裕的早日实现创造有利条件。【关键词】 贫富差距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共同富裕
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角度分析我国贫富差距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 GDP 和人均收入都出现了超常增长 而与此同时,我国贫富差距也呈扩大趋势 从 20 世纪 80 年代末到 1994年,我国贫富差距是逐渐上升的,在 20 世纪 90年代末出现短暂的下降后,又开始逐渐上升。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不能不说是对我们共同富裕价值目标的背离,也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制约着“中国梦”的实现。本文将通过马克思经济学深入分析我国贫富差距的现状及成因,进一步深化对实现共同富裕路径的认识。
一、我国贫富差距的基本状况
改革前夕及改革初期阶段,我国居民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数总体上一直维持在较低水平上城镇居民的基尼系数在0.2 以下,而农村居民的基尼系数也在 0.21 到 0.24 之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尼系数逐年扩大,2000 年达到0.417,超过国际上公认的0.4 的警戒线,此后一路上扬,2003 年全国的基尼系数已经达到0.448,2008年达到 0.466。据测算,中国目前亿万富翁已超过1000人,百万富翁300万人。与此同时,我国还有近5000万人没有解决温饱。统计数字显示,我国最贫困的20%的家庭仅占社会全部家庭收入的4.27%,而最富有的20%的家庭则占有全部收入的50.24%,这方面的差距甚至超过了居西方国家贫富差距之首的美国。据此看来,中国社会的贫富差距已经突破了合理的限度。
二、我国贫富差距扩大的原因探讨
导致我国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经济因素,又有社会因素;既有意识形态方面的因素,又有政府行为方面的因素;但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视角来看,我国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劳动与资本的关系仍处于不平等状态
贫富差距源于收入分配不公,而收入分配不公又源于初次分配 对初次分配影响最大的核心问题是劳动与资本的关系。对此,马克思也曾做过形象描述: 劳动力的买和卖是在流通领域或商品交换交换的界限以内进行的,这个领域确实是天赋人权的真正乐园,那里占统治地位的只是自由、平等、所有权和边沁。从我国目前情况来看,劳动力的市场价格决定本质上正如马克思先前所描述的一样,而且由于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劳动力相对价格的变动愈发不利于劳动者。2.所有制关系的调整与变动
马克思曾深刻指出: 所谓的分配关系,是同生产过程的历史规定的特殊社会形态,以及在人们生活的再生产过程中互相所处的关系相适应的,并且是由这些形式和关系产生的。这种分配关系的历史性质,就是生产关系的历史性质,分配关系不过表示生产关系的一个方面。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各种非公有制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由以前的相对平等状态变成现在的完全不平等状态,个体户和私营企业主掌握着越来越多的生产资料,而广大普通劳动者一无所有。在这种境遇下,为了利润最大化,一些私营企业主总是把工人的工资压低到不能再压低的水平。一些企业领导层凭借自身行业优势,在使自己获得高额收入的同时潜在地抬高了本行业职工的福利收入,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一个高收入利益群体,拉大了不同行业职工个人收入的差距,导致贫富差距不断扩大。
3.以 按劳分配 为主体的分配原则在逐渐弱化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曾具体阐明了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即社会主义社会的分配原则——按劳分配原则。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因而在分配方式上只能实现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由于不同人群所拥有的生产要素性质及其多寡不同,而且呈现出“多者愈多”“贫者愈贫”的不均衡发展态势,这就必将导致“按劳分配”逐渐被“按生产要素分配”所取代,使得当前我国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原则正在被逐渐边缘化。
三、解决贫富差距的路径初探
邓小平明确指出: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要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我们就必须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视角出发,采取多种措施,有效扭转我国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为实现“中国梦”创造有利条件。
1.切实提高劳动在收入中所占比重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 要着重保护劳动所得,努力实现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在资强劳弱的现实境遇下,要切实扭转贫富差距扩大的趋势,就必须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所占份额。一是要建立健全正常的工资刚性增长机制,保证职工工资性收入和平均工资性收入的增长幅度都不能低于企业利润总额的增长幅度。二是要建立健全工资协商制度,通过三方协议来解决相应主体缺位的问题,要进一步推进工会阵地建设,完善工会相关法律法规,使工会成为劳工利益表达机制的有效路径。三是要认真落实《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工会法》的相关规定,促使劳动者工资增长机制落到实处,严肃查处企业损害劳动者权益的不良行为。
2.毫不动摇地坚持 两个主体地位
坚持公有制在所有制结构中的主体地位和按劳分配在分配方式中的主体地位,这是由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决定的 马克思 恩格斯指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 具有决定意义的差别当然在于,在实行全部生产资料公有制(先是单个国家实行)的基础上组织生产。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必须在发展经济过程中,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深化国企改革 创新国企运行模式 大力发展各种集体经济等手段使公有制经济以更大规模 更快速度发展;必须在加强国有经济对国民经济的控制力 提高公有制经济质与量的同时,保证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总量中尤其是在总利润,总就业人数等方面的绝对优势只有保持这样一种优势,才能为实现按劳分配共同富裕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制度保障。
3.加强顶层设计提供有力保障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实现共同富裕进行了新探索,要求紧紧围绕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促进共同富裕。在这一总体思想指导下,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改变GDP至上的观念和做法,要求发展要更多地关注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和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问题。这说明我们不能总是靠牺牲公平来保持经济增长,因为这种增长是竭泽而渔,不可持续既与中国共产党所提倡的以人为本精神相悖,也与中国共产党所追求的共同富裕背道而驰。全会还特别强调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应该成为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指导思想,这就突破了促进农业发展就是帮助农民的理论,是对农民主体地位的高度肯定,必将对缩小城乡差距、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共同富裕的早日实现起到重大作用。
参考文献:
6.马原简答题 篇六
1、如何理解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自然界、人类社会和精神意识,尽管他们表现各异,特点不同,但都根源于物质,都是物质的一种存在方式或机能。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别的什么都不存在。(2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以具体物质形态的差异性、丰富性和无限性为前提,而物质形态的差异性、丰富性和多样性,又以他们的客观实在性为基础,离开多样性的物质统一性,是空洞的抽象;离开客观实在性的多样性,会变成纯粹的虚无。只有坚持物质世界的多样性的统一,才是对世界本来面目的真实反映。(2分)
2、怎样理解人的自觉活动与社会历史客观必然性的关系?(12分)第一,人的自觉活动的开展、自觉能动性的发挥,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1分)第二,人的自觉活动的目的、意志同历史发展总结果之间的差异是永恒存在的,但人类活动的目的性与历史发展总结果接近的趋势也是不断发展的,人们在自觉活动中可不断掌握并运用社会规律;(2分)第三,社会规律的实现形式和途径具有可选择性,这使得社会历史的进程是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统一。(1分)
3、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其他哲学认识论的区别是什么? 第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了唯物主义反映论,反对了唯心主义先验论。(2分)第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了唯物主义可知论,反对了不可知论。(1分)第三、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能动革命的反映论,反对直观被动的反映论。(1分)
4、怎样理解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特征? 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2分)人民当家作主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1分)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1分)
5、如何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2分)存在和思维或物质和意识何为世界本原,谁是第一性的问题。根据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把哲学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基本流派。思维和存在或物质和意识有无同一性,即人们的思维能否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根据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把哲学分为可知论与不可知论。(2分)
6、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第一,揭示了事物之间的联系和事物运动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源泉;(1分)第二,是其他规律和范畴的基础和根据,是理解其他范畴和规律的钥匙;(1分)第三,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1分)第四,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的根本分歧。(1分)
7、如何理解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2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多样性、变动性中的统一。(2分)
8、为什么说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统一。人的社会价值是指个人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为满足社会或他人物质的、精神的需要所作出的贡献和承担的责任,人的自我价值是指在社会生活和社会活动中,社会对个人和自己对自己作为人的存在的一种肯定关系。(2分)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是结合在一起的。(2分)
9、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第一,揭示了事物之间的联系和事物运动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源泉;(1分)第二,是其他规律和范畴的基础和根据,是理解其他范畴和规律的钥匙;(1分)第三,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1分)第四,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的根本分歧。(2分)
10、怎样理解人的自觉活动与社会历史客观必然性的关系? 第一,人的自觉活动的开展、自觉能动性的发挥,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2分)第二,人的自觉活动的目的、意志同历史发展总结果之间的差异是永恒存在的,但人类活动的目的性与历史发展总结果接近的趋势也是不断发展的,人们在自觉活动中可不断掌握并运用社会规律;(2分)第三,社会规律的实现形式和途径具有可选择性,这使得社会历史的进程是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统一。(1分)
11、如何理解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自然界、人类社会和精神意识,尽管他们表现各异,特点不同,但根源于物质都是物质的一种存在方式或机能。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别的什么都不存在。(2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以具体物质形态的差异性、丰富性和无限性为前提,而物质形态的差异性、丰富性和多样性,又以他们的客观实在性为基础,离开多样性的物质统一性,是空洞的抽象;离开客观实在性的多样性,会变成纯粹的虚无。只有坚持物质世界的多样性的统一,才是对世界本来面目的真实反映。(3分)
12、运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说明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但这种反作用的性质和程度归根到底取决于经济基础发展和变革的要求。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而经济基础本身又适合生产力状况时,要保持上层建筑的相对稳定性;当上层建筑不适应经济基础的变革要求,从而阻碍生产力发展时,要适时地变革上层建筑,以适应经济基础的变革和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2分)我国原有的政治上层建筑已经不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的需要,因此要通过政治体制改革以适应经济基础进而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3分)
13、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 第一,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显著的特征;(2分)第二,科学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又一重要特征;(2分)第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革命性和创新性的特征。(2
14、为什么说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存在方式? 第一,人的存在和人的属性表现在实践之中;(2分)第二,实践是人的生命之根和立命之本;(1分)第三,人的本质是实践中生成的;(2分)第四,实践使人成为有意识的类存在物。(1分)
15、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第一,揭示了事物之间的联系和事物运动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源泉;(2分)第二,是其他规律和范畴的基础和根据,是理解其他范畴和规律的钥匙;(2分)第三,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1分)第四,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的根本分歧。(1分)
16、怎样理解人的自觉活动与社会历史客观必然性的关系? 第一,人的自觉活动的开展、自觉能动性的发挥,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2分)第二,人的自觉活动的目的、意志同历史发展总结果之间的差异是永恒存在的,但人类活动的目的性与历史发展总结果接近的趋势也是不断发展的,人们在自觉活动中可不断掌握并运用社会规律;(2分)第三,社会规律的实现形式和途径具有可选择性,这使得社会历史的进程是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统一。(2分)
17、怎样理解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特征? 第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2分)第二,坚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和作主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2分)第三,坚持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政治文明发展的必由之路。(2分)
18、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有那些?(1)马克思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1.5)(2)马克思哲学是是严谨的科学体系(1.5)(3)马克思哲学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1.5)总之,马克思哲学是以哲学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相统一的哲学(1.5)
19、怎样理解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但多中寓
一、异中有同、差别中有一致(2分)世界是有差别性的统一,这种统一,不是统一于精神,也不是统一于某种具体的物质形态或者某种结构、属性(2分),而是统一于提取一切事物共同本质的物质性(2分)20、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表现在哪些方面?根本分歧是什么?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 1.(1)辩证法承认联系,而形而上学否认联系(1分);(2)辩证法承认发展,形而上学否认发展(1分)(3)辩证法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形而上学否认矛盾,二者的根本对立在于是否承认矛盾(1分)2.(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运动的变化,发展的动力揭示了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1分)(2)对立统一规律贯穿于唯物辩证法的其他规律的范畴之中。(1分)(3)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1分)
21、怎样理解唯物辩证的否定观?(1)辩证法否定观是建立在对肯定和否定辨证统一基础上的一种辨证的否定观(2分)(2)辩证法否定观是通过事物内在矛盾运动进行自身的否定,实现自我运动和自我发展(2分)(3)辩证法否定观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是事物变化的联系环节(2分)
22、哲学基本问题是什么?他包括那些内容? 思维和存在(或物质与精神)之间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2分)他包括2方面的内容:(1)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即物质和意识哪哪个是世界本原的问题,它是划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标准(2分)(2)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世界是否可知的,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世界,这个问题是在的认识论上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2分)
23、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根本内容和内在动力。(2)对立统一规律是理解唯物辩证法全部规律和范畴的钥匙。(3)矛盾分析方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4)对立统一规律是区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分水岭。
24、简述真理标准的辩证法?(1)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即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是确定与不确定的辨证统一,这就是真理标准问题上的辩证法(2分)(2)实践标准的确定性是指:①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只能是实践,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②实践对一切认识最终都能作出检验,没有实践检验不了的认识这一点也是绝对的(3分)(3)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是指:①任何实践都是具体的,都受一定历史条件的限制,因为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实践不能完全驳倒或证实现存的一切认识②实践对认识的检验不是一劳永逸的,是一个过程。(2分)
25、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表现在哪些方面?(1)历史唯物主义认识社会存在是第一性的,社会意识是第二性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历史唯心主义则认为社会意识是第一性的,社会存在是第二性的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2分)(2)历史唯物主义从社会存在决定意识出发,认为人类社会发展是有规律的客观过程。历史唯心主义史观是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出发,认为思想动机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否认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2分)(3)历史唯物主义从生产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出发,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历史唯心主义否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认为英雄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2分)
26、怎样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在社会发展中起着决定作用。(1)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生产力是最终决定力量,而人民群众是生产力的体现者。(2)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着,为社会发展提供最基本的条件。(3)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创造者(4)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是推动社会历史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决定力量。
27、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相统一的哲学。(1.5分)(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1.5分)(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完整严密的科学体系(1.5分)(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1.5分)28.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第一,揭示了事物之间的联系和事物运动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源泉;(2分)第二,是其他规律和范畴的基础和根据,是理解其他范畴和规律的钥匙;(1分)第三,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1分)第四,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的根本分歧。(2分)
7.马原报告 篇七
1、摆现象—学生工现在尴尬的处境
2、引进学生工的概念
3、提问——a如果只是能改变命运,那读完技校之后改变的是什么呢?列举案例说明问题b出现这种境况的原因(社会的责任、学生自我意识和认知、公司唯利是图)正文:
在现在社会上存在着这样一类人,他们工作在社会的基层,工作强度、加班时间和其他工人无异,可算很难算得上是正式工。他们的工资还会部分被扣除上交给学校。更令人瞠目结舌的是他们受过比较高的教育,也有过职业培训的经历,可最终去从事着像一个初中生在培训着几个小时后就胜任的简单劳动的工作。也许你已经猜到了,对,他们就是寄居在城市里的“学生工”。
学生工”是这样一批少年:自觉读大学无望,又不甘接受“农民工”的命运,于是进入技校或者职业高中学习,企图习得一技傍身,但就在一年后,便几乎毫无例外地陷入迷惘。他们平均是在16到18岁之间。他们的迷惘在于:现代科技下的生产线,已经尽可能地简化了工人所需的生产技能。他们所从事的工作,每一个初中毕业生经过几个小时的培训都可以胜任。于是,读技校或者职业高中,几乎变成了一次“奢华旅行”。
学者潘毅说,“国家每年对中等职业教育投入那么多钱,但学校提供给社会的,却是这类没有任何真正技能的工人。” 如果知识能改变命运,那么,读技校之后,改变的是什么呢?
有两个初中毕业生。甲毕业后直接到富士康打工;乙则读了技校(或者职业高中),每年交四千多元的学费学习酒店管理的中等专业技能,一年后,学校组织实习,两个16岁的少年在同一条生产线上相遇了。他们加同样的班,拿同样的工资。黄夏便是这个“乙”。他几乎清晰地看到了自己2011年夏天从技校毕业以后的每一步:进入一家工厂,从事着和专业无关的工作,拿着一份和自己“学历”无关的薪水。读或者不读技校,于他,区别仅在于花没花这一万多块钱的学费。
南方周末记者调查了解,目前,黄夏这样一批年龄在16到18岁之间的学生工,已经是很多企业的主要劳动力。去年,由两岸三地多所高校实施的关于富士康的一项调查报告称,根据问卷抽样,深圳富士康很多生产线上的学生工比例大约占了30%。今年,北京大学富士康调研小组对重庆、成都的富士康学生工也进行了调查,认为学生工比例远超深圳。
我觉得这是一种很令人恼怒的现象,那这样惨剧的背后,又有哪些“幕后操纵者”呢?为此他们有应该夫妻怎样的责任呢?
我觉得首先应该负责的是哪些唯利是图的企业家。也许是因为身在大学,社会上的丑陋在这里被过滤了一回,所每次看到这样的没有责任感甚至为谋取暴利而做出有损公利的案例是都很无法理解,不是说“人之初,性本善”吗?他们的善,他们的良心去哪里了!如果不是企业的唯利是图,对这种廉价劳动力有着强烈的需求,学校有怎么会“如此积极的配合”呢。这种使用学生工的行为,简直是一种对教育资源的绑架。在这个时间中,连教育部分也诶忽悠了,间接的成了不良企业的帮凶。
8.马原调研 篇八
以抽样问卷方式,调研选课同学对《原理》教学的意见与教改建议
学院: 哲学与法学学院
专业: 法学131 姓名: 胡斌
齐齐哈尔大学课程:马克思主义原理
学号: 2013162012 以抽样问卷方式,调研选课同学对《原理》教学的意见与教改建议
一、过程记叙:
我是以个人的形式进行本次调研活动的。我在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实践教学作业题目进行筛选后参考网上前辈的足迹,制作了一份调查问卷。本次调查是在不同专业中分发调查问卷进行抽样调查,涉及专业有:物流管理,政治,法学,中文,工商管理,资源循环六个专业,调查的专业文理兼有,男女比例均衡,增加了可信度。我们共发出50份调查问卷,回收了50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为50份。
二、数据材料统计结果:
共有23名男生、27名女生参与了调查,其中均为大二年级,正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原理。
1.你认为《原理》教改后是否达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目的? Ο是 80.5% Ο否 19.5% 2.你的调研选题是?
Ο老师给定的题目中的一个 56% Ο自己另外设计 34% Ο无调研 10% 3.你认为完成本次实践报告的困难在以下哪些方面?(多选题)Ο时间不够,无法完成调查取证并分析数据 12票 Ο联系不到实践教学地点,无法进行实地调查 23票 Ο担心在调查过程中出现不安全情况 7票 Ο不会进行数据分析 8票 Ο其他,比如说同学积极性底;分工问题 9票 4.你认为有必要组队调研吗? Ο有 76%
齐齐哈尔大学课程:马克思主义原理
Ο没有 17% Ο无所谓 7% 5.你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学习你在的生活中有指导意义,起到积极作用吗? Ο有 76% Ο没有 18% Ο无所谓 6% 6.通过本学期的学习,是否让你加深了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 Ο大大加深了 44% Ο加深了一点 51% Ο一般,跟中学时一样 5% 7.你有认真阅读过教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了解其基本知识框架吗? Ο有 44% Ο一般 50% Ο没有 6% 8.对于本课程,你觉得难易程度是? Ο难 22% Ο一般 70% Ο简单 8% 9.你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的意见与教改建议有哪些?(开放题)意见:
1.枯燥、乏味,念课本,课堂沉闷,不能吸引同学思考。2.趣味性不够,气氛不够融洽,课堂内容老旧单调; 3.理论知识太少,不实际。建议:
1.老师讲课内容能新颖丰富,多采用视频,授课方式尽量多元化; 2.取消此课;
3.课堂多互动,设置抢答加分环节,多做实践; 4.缩短课堂内容和时间; 5.建议老师对生活充满好奇;
齐齐哈尔大学课程:马克思主义原理
6.加强师生互动;
7.让学生准备内容“讲课”,以此评优。
三、数据材料分析:
(一)作者观点:
大学生,是国家新时代的接班人。我们都肩负着国家的使命和民族的重担。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完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培养爱国情感,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是我们大学生成才的基本要求,也是时代赋予我们大学生的历史责任。
(二)背景及目的:
要想把马克思主义伟大理论更好地利用在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上,就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情况相结合,就必须端正大学生对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态度和对《原理》进行教改,为此,进行关于“调研选课同学对《原理》教学的意见与教改建议”的调查,希望能够通过调查了解情况,从而发现问题,让伟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更好地为中国人民服务!
(三)问卷分析:
大部分的同学认为《原理》教改后并未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目的。占到了调查总数的80.5%。因此,笔者认为课程并未达到目的。原因在于,相应的指导与实践基地并未配合跟上,且时间有限。仍然有34%的同学是愿意自己另外设计调研选题。因为有部分同学参加了学院或学校组织的社区服务,因此学生可结合自己的专业特点,有效利用各种社会关系资源,充分发挥个人特长,就近选择实践教学地点进行实地调查研究。但是,接受调查中的大部分同学是在老师给定的题目中选择一个作为自己的调研选题。由于联系不到实践教学地点,所以推测大部分同学会选择较宽泛的题目作为自己的调研选题。如以齐齐哈尔市为例,调研建设和谐龙江应处理好那些重大社会关系。以齐齐哈尔市绿博会为例,调研科技进步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以齐齐哈尔市为例,调研新生代农民工的生存状况与理想追求。因为这样的选题同学们无需实地调查或实践,只要简单的去网上复制粘贴一些资料就可以轻松完成。其次,由于一部分同学不会进行数据分析以及认为时间不够无法完成调查取证并分析数据,所以他们在选择调研形式时可能会较少使用调查问卷。仍然有小部分同学担心在调查过程中会出现不安全情况。
齐齐哈尔大学课程:马克思主义原理
因此学校在实行教改后应该提供相应的实践基地,使同学们可以放心安全的进行实践调研活动。我们可以猜测,由于担心安全问题,以及时间的紧迫性,因此绝大部分同学均选择了组队进行调研。有76%的同学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在生活中起到了指导意义,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受调查的51%的同学在本学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习后,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只是加深了一点。受调查中一半的同学对教材只是进行了粗略的浏览,大概了解其基本知识框架。认真阅读过教材同学人数达到44%,说明虽然有些同学平时课业负担比较重,作业比较多,但还是有大约一半的同学认真阅读过课本,可见这门课在他们心中的地位还是比较重的,他们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他们的学习与生活乃至今后的事业发展都会起到帮助作用。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门课的难易程度,70%同学认为难度一般。说明这门课的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比较符合同学们的认知发展程度的。大部分同学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的意见与教改建议主要还是集中在希望老师授课方式多样化,讲课内容丰富新颖。
四、对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分析:
要端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主要有以下的原因:大学生学习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性:首先,青年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可以把握好个人乃至民族的前进方向,可以明辨是非;其次,可以获得正确认识世界的思维方法,为自己提供许多科学的辩证思维,可以很好地掌握和应用思维工具;再次,青年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可以提升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意识;最后,青年大学生可以正确处理学习与工作生活中的各种矛盾,从而有助于获得不断奋斗前行的动力。
五、本次调查的教学的意见与教改建议:
通过对调查结果以结果的分析,对《原理》教改意见主要如下: 案例教学法的应用,内涵式提高,推进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考试方式的改革。本文的研究成果对《原理》的教学改革起到了一定的补充作用。1. 案例教学法的应用
案例教学法的基本模式可概括为: “案例 - 探究 - 反馈 - 探究 - 总结”。教师在实施过程中,应该多角度的调动每个学生发言;为达到总结提高的目的,发言完毕后,应由老师点评,总结出系统性和规律性的知识点。
齐齐哈尔大学课程:马克思主义原理
2. 内涵式提高
教师应该提高对《原理》课的认知程度,熟悉世界形势的最新发展变化,加强任课教师团体的理论修养,积极参加校内外的讲课比赛,观看学习优秀的政治理论课的视频公开课等。3.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
网络平台比如创建教师个人主页,可以让老师更好的跟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等。教师应该精心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并使用视频和图像资料,既能拓宽学生的视野,也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4. 考试方式的改革
采用多样化考核方式,把握主观性的命题原则,设计开放式的考试方式,形成一整套新的考核方式。
齐齐哈尔大学课程:马克思主义原理
参考文献: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效果评价的问题与对策;孙来斌;李敏;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12-20;
【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案例教学实效性探究;李莘;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10-08;
【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案例教学法探究;高丹莉;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12-3-03;
【4】《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体系的建立与探讨;何丹;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4-04-15;
【马原大学现象】推荐阅读:
马原学习总结08-01
马原课心得09-22
自然辩证法-马原 读书笔记06-19
马原哲学小论文要求07-14
马原课程调查报告08-20
马原课社会实践要求09-20
考研政治马原重点10-06
马原考试知识点总结10-14
马原,第二章 习题及答案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