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园综合体发展战略

2024-06-19

田园综合体发展战略(精选7篇)

1.田园综合体发展战略 篇一

田园综合体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径分析

本周发布的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明确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基本原则。而17年中央一号文首次提出的田园综合体则可以成为实施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助力和载体。本文重点在解读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内容的之后,探讨如何借助田园综合体建设实施由中央政策层面全力推动的乡村振兴战略,并进一步分析借力田园综合体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可行路径。

2018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意见》(下文简称《意见》)于2月4日正式发布。《意见》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矛盾的必要要求。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该战略提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20字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振兴战略是党在新时代建设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战略构想,为近6亿中国农村人口擘画了宏伟而美好的蓝图。

田园综合体作为乡村新型产业发展的亮点措施被写入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它秉承“农业+文创+新农村”的综合发展理念与模式。田园综合体是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格局下,于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后,顺应农村供给侧结构改革、产业融合和新型产业发展而兴起的,是实现中国乡村现代化、新型城镇化、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一种可持续性模式。在政策的倡导与鼓励下,田园综合体项目也为宏观发展和乡村振兴提供了重要支撑,并可能逐步成为城乡发展与经济增长的新模式,在满足城乡居民对高端生活、旅游和消费的各种新型需要的基础上,成为乡村振兴战略最重要的助力与载体之一。

一、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与亮点

(一)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背景

当前我国农业农村发展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农业生产面临着“两板挤压”的局面,现有农产品呈现阶段性供过于求、结构性不足的状态。为更好解决农村发展不充分、城乡发展不平衡等重大问题,中央发布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意见》,《意见》明确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与基本原则,对当前和长远的农业农村工作做出总体规划,提出提升农业发展质量、推进乡村绿色发展、繁荣兴盛农村文化、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等一系列要求。

(二)乡村振兴战略的亮点

1、乡村振兴战略是重大的战略选择

把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与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要求两相对照,可以发现,我国农业农村发展战略具有时代意义的升级。升级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生产发展”变成了“产业兴旺”,表明新战略对新时期农村经济发展的目标要求更高、更实;二是“村容整洁”变成了“生态宜居”,表明新战略对新时期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目标要求更高;三是“管理民主”变成了“治理有效”,表明新战略对新时期农村社会治理的要求更高、更全,更注重结果导向;四是“生活宽裕”变成了“生活富裕”,表明新战略对新时期农民收入增长的要求更高,农民生活水平要从过去的宽裕上升到富裕。

十九大报告做出了一个重大的战略判断:我国社会主义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乡村振兴战略与时俱进的“升级”,更符合新形势下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因此在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现处于的转型关键时期,乡村振兴是重要的战略选择。

2、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既管全面又管长远

自2004年起,中央一共发布了14份一号文件,连续14年聚焦“三农”问题。相比于以往,《意见》中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则包含了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和党的建设各个方面的全面提升,对整个三农工作,对解决农业农村农民的问题做出全面部署。

同时,乡村振兴是国家和党的重大战略,是一项长期性的历史任务,也是攻坚战和持久战。《意见》就实施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任务,将时间划分为3个阶段:到2020年,乡村

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

二、田园综合体助力乡村振兴战略路径分析

田园综合体的本质为“田园”与“综合”的合体,是在保持乡村原始风貌的基础上,突破农业单线发展的常规思维、顺应消费需求升级和农业供给侧改革结构调整的要求的一种新型发展模式。田园综合体可通过资源聚合、功能整合、要素融合,跨产业、多功能、全要素综合规划,以空间创新带动产能优化、链条延伸,构建农业发展新动能,实现中国乡村现代化、新型城镇化、社会经济全面发展。当前,田园综合体助力乡村振兴战略主要有三个路径:通过产业发展路径实现农村振兴、通过人才培育路径引领乡村振兴、通过土地流转机制路径推动农村振兴。

(一)通过产业发展路径实现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归根结底是农村产业发展问题,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根本。田园综合体所具备的以下几个与产业集聚和三产融合相关之重要特征--正是田园综合体的这些“特殊功能”使其能够通过产业发展的路径助力当前中央所倡导的乡村振兴振兴大战略的实现。

1.因地制宜确定乡村的产业发展策略。田园综合体可依据乡村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发展过程中积累的其他比较优势,确定自己的主导产业,形成能够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并符合市场需要的产业结构,着重发展特色产业。

2.休闲农业与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田园综合体一二三产业交互渗透、高度融合,形成了多元化的产业格局,包括核心产业、支持产业、配套产业、衍生产业4个层次。核心产业是指以特色农产品和农业生态园区为载体的休闲农业;支持产业是指为核心产业提供技术和服务支持的产业类别,包括农产品技术研发、精深加工、产品营销及金融、媒体等企业;配套产业则是为园区发展提供功能齐全的配套设施和健全的公共服务的企业群体,如旅游、餐饮、酒吧、娱乐、培训等;衍生产业是以特色农产品和文化创意成果为要素投入的其他企业群,比如创意集市、手工坊等。田园综合体促进休闲农业二三产业尤其是文化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和农村新兴服务业,为农民持续稳定增收提供坚实的农村产业

支撑。

3.田园综合体构建了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及健全的社会化服务体系。田园综合体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全面推进农业及农村的现代化进程。

河北省唐山市 丰润百草坡现代农业园区

百草坡现代农业园区,规总面积8000公顷,是以生态养殖、绿色种植等特色农业为主导,融合冷藏保鲜、旅游、文创等多种产业的田园综合体项目。园区借助北部山区的自然生态环境,重点突出地域产业、技术和模式优势,深度整合资源,形成,空中蜜蜂—林上果品—林下柴鸡—观光采摘立体生态种植特色;建立第一产业为绿色种植、生态养殖,第二产业为农产品加工,第三产业为仓储物流、休闲旅游、农产品电商、餐饮住宿的产业体系,实现了种、养、加工、销、旅游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园区采用创新现代农业手段,对蜜蜂、鸡、果蔬进行合理养殖、种植,农产品的品质高、产量也高。园区对农产品进行加工、为其增值,还创建集农产品电子商务、高档绿色农产品产地直销社区、体验式旅游为一体的营销模式,为本市大规模超市、电商平台、旅游参观群众提供新鲜农产品。园区的一二三产业相互推动促进,打造了鲜活农产品到市民餐桌的直通

车,解决了农业供给中可能出现的种植结构失衡、产销不衔接等问题,为农民增收,促进农业及农村的现代化。

(二)通过人才培育路径引领乡村振兴

人才路径是实现乡村振兴“以一当百”效应的重要路径。乡村振兴离不开热爱乡土的带头人、领路人。打造乡村人才队伍,就是为乡村振兴播下能够形成星火燎原式乡村繁荣局面的种子,而田园综合体具有吸收城乡人才、培育人才的功能。

首先,田园综合体探索多元化的聚居模式,既保持生态宜居的特色又实现现代居住功能,可吸引吸纳优秀城乡人才。田园综合体将分散人口聚集,便于人口管理,使得人们的生活习惯、思想观念、文明程度得到极大的提升,实现“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并且田园综合体项目内部功能区分清晰,将成为实现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最佳空间,可为人才提供良好的绿色居住环境。

其次,田园综合体项目是现代化农业的运作模式之一,其一二产业可依靠互联网高效接受新政策、新技术、新思路与新商机,打造乡村科技人才队伍,现代农业科技人才与成果反过来提升农业产业与加工制造业,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田园综合体的第三产业如旅游、文创等,可培育乡土文化人才,促进乡土文化传承和文化创作,繁荣乡土文化,树立文明乡风。

(三)通过推进土地流转机制路径推动乡村振兴

土地问题依然是“三农”发展的关键问题,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领域,一项最具活力的改革举措是“土地流转”。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建立在土地流转机制不断完善的基础上。田园综合体有盘活农村闲置土地、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与规范土地流转市场的功能,通过推进土地流转机制路径推动乡村振兴。

1.盘活农村闲置资产。当乡村闲置的居民房变成了乡村酒店,荒山变成了度假村,水塘变成了垂钓园,农田变成了观光采摘园,而这些项目主要是通过土地流转实现的。田园综合体以农业为依托来进行综合打造,发展休闲农业和各种旅游,会带来大量的社会资本注入农村市场,带动当地土地的规模流转,影响当地的土地流转价格,使土地流转进入新常态。

2.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田园综合体把土地流转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有机结合,促进土地流转和土地规模化经营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有利于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培育各类农业主体,培养种粮大户和职业化农民。

3.规范土地流转市场。土地直接或间接流转到外来投资者手中,是打造田园综合体的重要环节,规模化的土地流转有利于完善服务体系,强化流转服务平台建设,建立开放、竞争、公平、有序、规范的土地流转市场,完善流转机制。

小 结

田园综合体通过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培育高素质科技文化人才,推动乡村土地流转机制的三大路径,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奏响“三农”发展全面转型与乡村全面振兴的“田园交响曲”。

【版权说明】

来源:元立方金服,专注于PPP模式政府市政建设投资的互联网金融理财平台

作者:朱婷

2.田园综合体发展战略 篇二

现代田园城市是城市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是随着生产力发展而促进城乡居民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改变的过程,是城乡人口、技术、资本、资源等要素相互融合,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相服务,逐步达到城乡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上协调发展的过程。

现代田园城市就是要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综合研究,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促进城乡在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市场信息、政策措施、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一体化,改变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在政策上的平等地、产业发展上的互补、国民待遇上的一致,让农民享受到和城镇居民同样的文明和实惠,使整个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现代田园城市,是一项重大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仅是思想观念的更新,也是政策措施的变化;不仅是发展思路和增长方式的转变,也是产业布局和利益关系的调整;不仅是体制和机制的创新,也是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的改进。

现代田园城市旅游因依托城市的邻近性,使其先天成为城市居民出游的第一站,成为距离中心城市这个最大的潜在客源市场最近的旅游区域,现代田园城市旅游具备了相当的“先发”优势,尤其是对于那些类型相同的远距离旅游点 (区) ,有明显的“截流”效应。

成都市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是中国最早开放的24个旅游城市之一。成都是现代田园城市旅游即是以成都市六城区为中心的旅游景区,及辐射到近郊的三个郊区、七个县及四个县级市,位于六城区以外的地域的景点所构成的旅游。而这种旅游模式包含了许多在四川省内外都相当著名的景点 (区) ,而且数量相当大,所覆盖的面积也十分惊人。它具体包括了以下景点 (区) :彭州市的九峰山、银厂沟、丹景山景区;都江堰市的伏龙观、二王庙、都江堰水利工程、龙门山的龙池森林公园;青城山、青城后山景区;崇州市的九龙沟景区;大邑县境内的西岭雪山,花水湾温泉景区;邛崃市西南的天台山景区;成都市区周边的龙泉山、幸福梅林、三圣乡花卉市场、江家菜地等等。这些景点 (区) 分布在成都市的周边及南、西、北几个方向,共同组成了成都市现代田园城市旅游,同时也构成了巨大的城市外环旅游网络,巩固了成都市作为我国西部地区重点旅游城市的地位。

2 成都市现代田园城市旅游发展战略

成都市大力推行现代田园城市的根本在于缩小城市和农村之间的本质差距,使城市与农村的经济水平、物质生活水平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促进城市与乡村在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市场信息、政策措施、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一体化,改变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在政策上的平等地、产业发展上的互补、国民待遇上的一致,让农民享受到和城镇居民同样的文明和实惠,使整个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正是借助成都市建设现代田园城市的契机,提出成都现代田园城市旅游发展战略:即发挥各旅游景点产业链的作用将旅游业作为成都市现代田园城市建设的重中之重;将旅游业作为现代田园城市建设龙头;用旅游来带动整个现代田园城市战略的实施。为什么要将旅游业作为龙头来带动现代田园城市发展战略?原因有三,首先,成都市是四川省重点旅游城市,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而且这些旅游资源可开发前景广阔,这就为现代田园城市旅游战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次,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在成都市的国民生产总值中占了很大一部分,再次,能够将城市与农村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行业不是工业,不是农业,而是旅游业。旅游使城乡之间不得不联系在一起,它成为城乡联系最直接的纽带。成都市的主要景点除了市区外大多集中在周边县市,城市居民出行最好的选择就是位于乡村的景点,除此之外,成都是一座著名的休闲娱乐城市,乡村农家乐的旅游模式将成为成都市往后几年最火热的旅游景区。因此,必须将旅游业作为现代田园城市战略顺利实施的龙头,实行现代田园城市旅游战略也就成为整个成都市推行现代田园城市的关键所在。

2.1 休闲农业发展模式

成都市现代田园城市旅游战略休闲农业旅游业的发展条件主要有:足够的土地,便利的交通区位条件,科技教育的兴起,成都市民相关旅游消费意识的增强和消费能力的提高以及相关政策的支持。

首先,成都市现代田园城市旅游休闲农业产品。就目前看来,参与成都市休闲农业旅游最多的人群还是集中在中年段,公司职员,个体商户、学生和教师居多。游客学历大多较为平均,收入属于中等水平。以本市的居民为主,其次是当地居民。自驾车旅游已成为成都市休闲农业旅游的主要形式。大多数旅游者喜欢到距住地 (单程车程) 2小时以内的郊区景点旅游。休闲农业旅游者大多喜欢和家人、同事、朋友一起出游,停留时间多为一天且当天返回。一旦出现晴好天气,成都市休闲农业旅游区将成为热门景点之一。绿色、生态、环保的环境是吸引旅游者前来进行休闲农业旅游的最主要因素,其次是对农村田园风光的向往。成都市休闲农业旅游吸引旅游者除了偏好自然风光类以外,就是农业观光休闲的项目和温泉洗浴的项目。而在休闲农业的项目中,最吸引旅游者的是各类娱乐、康体活动和钓鱼及乡村风俗节目。

其次,成都市现代休闲农业发展模式。成都市现代休闲农业的发展模式主要有:桃花沟模式,幸福梅林模式。前一种属于私人独立发展模式,后一种是政府主导发展模式,两者各有所长都很成功,均可作为成都市现代田园城市旅游战略的典范。

2.2 成都市旅游景区发展模式

成都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同时也是一个旅游重点城市,除了成都六城区内的杜甫草堂、武侯祠等知名景区,成都市外环线上还有如九峰山、龙池森林公园、青城山等不下30余个省内外著名风景区,在成都市的外环线构成了一个广阔的旅游网络。城市西部现已形成了以西岭雪山、青城山、都江堰等大批优秀的人文、自然景观为依托;以天台山、九峰山、九龙沟等地质景观为辅助;以成彭高速、成温邛高速、成灌高速等四通八达的旅游交通网络为纽带的成都市外环旅游热点景区。旅游景区的发展将成为成都市现代田园城市旅游战略的又一重点。第一:布局构思上实现成都市西北和西南两大重点旅游区域,形成了西岭雪山,青城山、都江堰的铁三角,带动了整个西北西南地区的外环旅游景区的发展。第二,明确发展目标,总体目标是将整个成都市西北、西南地区建成“探索自然变迁、欣赏秀美风光、观古今地质风貌”的旅游胜地,使旅游业成为推动当地经济发展、促进一方社会繁荣的首要驱动力。

3 成都现代田园城市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1 旅游产品同质化倾向严重,缺少吸引力

大部分游客表示旅游产品项目不吸引人及景点缺乏特色。对成都市周边郊县旅游景区受欢迎程度调查表明除银厂沟外,其他景点受欢迎程度没有太大区别,各景点景区在产品设计与开发、经营管理方面没有突出自己的特色。因此,偏低的回头客比例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相互模仿和抄袭而导致旅游产品雷同,已经人为地缩短了旅游产品的生命周期。

3.2 景点价格与价值不符

大多数游客对个别景点门票存在争议,门票的高价格导致对旅游经历不满,而且收入水平越高,认知水平越低。这就说明,在有能力消费的情况下,如果买到的旅游产品与游客的期望相差太大,不能物有所值,游客仍会对价格感到强烈不满。事实上,游客抱怨的并非价格而是价值。

3.3 游客停留时间短,产业链作用有限

这是现代田园城市旅游战略顺利实施很关键的一环。相对较高的门票价格和单一的产品内容很难留住游客,因而也就难以增加游客对目的地其他旅游服务设施的使用量;景区与景区之间缺少必要的联系与合作项目也造成旅游产业链过短,最终影响了成都市现代田园城市旅游战略对整个旅游经济的关联带动作用,使旅游对收入及就业的乘数作用难以真正发挥。

4 促进成都现代田园城市旅游业发展中的对策

(1) 在提升旅游推动力方面,实施市场渗透和市场开发双重战略。通过提升成都市现代田园城市旅游的旅游产品竞争力来提高居民旅游消费意愿;利用闲暇时间的制度安排最大限度地实现市场需求;调整收入结构,扩大旅游消费;导入客户关系管理,创造顾客忠诚。通过以上措施可以进行有效的市场渗透。

(2) 市场开发战略。市场开发包括结构升级和地域空间外延两方面。结构升级是指在稳定传统市场的同时,加大对旅游动机的研究,将市场与现实情况相结合,提供满足其需求的定制化、教育型、生态型产品,促进现代田园城市旅游战略旅游市场实现由观光旅游、大众休闲游到定制休闲游和个体发展旅游等的结构升级。地域空间外延是指在市场开发地理区域层面上,以市区为核心,向跨地区及国外延伸。

(3) 提升旅游吸引力战略。采取以现代田园城市旅游战略旅游产品开发为核心的原生吸引力战略。以资源禀赋为基础,充分挖掘旅游资源优势。充分考虑历史遗产资源的内在价值,提升休闲度假的文化内涵。以创造快乐体验为重点提升景观价值。根据游客休闲特征,进行旅游功能分区,满足差异化需求。充分保护旅游区自然、历史文化、社会景观的原生性和完整性,保持旅游区的可持续发展。

旅游服务体系构成的派生吸引力也是形成旅游吸引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有必要实施加强现代田园城市旅游战略旅游服务体系建设为核心的派生吸引力战略。旅游服务体系是成都现代田园城市旅游吸引力水平提高的核心,它需要政府和企业等多方面的努力。具体表现为:

(1) 不断提高可进入性,为现代田园城市旅游战略的发展创造前提条件。旅游景点道路拥挤及停车场车位不足已经成为成都市现代田园城市旅游战略发展的障碍。加快旅游景点的道路及停车场建设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2) 在提升传统住宿质量水平的同时注重开发新型休闲旅游住宿设施。现有景点传统都市型旅游饭店的受欢迎程度降低,而一些新兴的住宿设施如家庭旅馆、乡村酒店、野营设施越来越受到游客青睐。

(3) 加强旅游信息沟通,降低游客获取信息的成本和交易费用。另外,旅行社还可以在市区内主要的人流集散地如超级市场、市政广场、交通枢纽等地配置现代的旅游问询设施,建立散客服务中心,提供散客观光导游、信息咨询、交通服务及其他相关服务。

(4) 建立和完善现代田园城市旅游服务及保障体系。旅游服务及保障体系含旅游景点及沿线的公共标志系统、旅游信息系统、服务质量保障系统和旅游安全保障系统等,它们是保障旅游活动正常进行的重要组成部分。

(5) 旅游景区旅游供给者必须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研究市场需求特点,通过加强管理,提高服务水平,提供中等价位、物有所值得旅游产品,争取较大的回头客比例才是正确的经营思路。

(6) 搞好旅游商品的设计、开发、销售,提高旅游业的关联带动作用。根据旅游者需求,研究和开发具有成都市现代田园城市旅游战略特色和各景区本身文化特色的旅游产品,并组织和销售。此外,还要加强对旅游商品质量、价格、销售次序的整顿治理,维护旅游者的合法利益。

参考文献

[1]张捷, 赵民.新城规划的理论与实践——田园城市思想的百年演绎[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

[2]杨红帆.世界现代田园城市视野下的成都旅游营销研究[J].西南财经大学, 2011.

3.发展生态经济 打造田园松阳 篇三

《绿色中国》:“田园松阳”发展战略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与其他地方有什么不同?对生态文明建设有什么促进作用和贡献?

钟昌明:2011年底,新一届县委领导班子到位后,我们深入开展调研,在立足松阳优越的生态环境、深厚的农耕文化底蕴和优美的田园风光,顺应建设生态文明的时代大势,在县第九次党代会确立了建设“田园松阳”的战略任务,把“田园松阳”作为区域发展理念来贯彻,作为区域发展路径来落实,作为区域发展品牌来塑造。

我们要建设的“田园松阳”,就是以科学发展观和生态文明理念、田园城市理论为引领,认真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战略思想,把松阳县原生态的田园生光、优美的自然环境作为战略资源来经营,把田园作为基本元素融入城乡建设,探索构建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和城区交融型、节约集约型的城乡建设模式,努力实现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推进,经济总量、发展质量和生态环境质量同步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同步提升,努力把松阳打造成为浙江省新型生态田园城市和新型生态产业发展示范区。

“田园松阳”战略体系概括起来就是实现“三大目标”、推进“六大任务”,就是我们要建设生活富裕、家园秀美、人文和谐的田园松阳,推进发展田园经济、培育田园城市、建设田园乡村、保护田园生态、经营田园风光和弘扬田园文化六大任务。

在推进“田园松阳”建设过程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中央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美丽中国”和浙江省委“美丽浙江”和丽水市委提出建设“美丽幸福新丽水”本质是与“田园松阳”一脉相承、一以贯之的,进一步坚定了我们建设“田园松阳”的信心与决心。在具体实践中,我们坚持五条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生态为先,绿色发展。始终坚持“生态立县”发展战略,保护好、发掘好和提升好生态这个最大优势,田园这个最大特色,发展绿色产业,倡导绿色生活,建设绿色家园,打造田园松阳区域品牌,探索走绿色发展、生态富民、科学跨越之路。

二是坚持民生为本,和谐发展。我们把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作为根本目标。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与社会的和谐统一,努力使人民群众过上环境优美、物质丰裕、精神充实的生活,不断提升幸福感。

三是坚持产业为重,融合发展。松阳是浙江省六个重点欠发达县之一,加快发展仍然是我们最大任务。因此,我们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战略思想为引领,以“三产联动、三生融合(生态、生产、生活)”为导向,加快经济生态化和生态经济化发展。田园农业围绕打造“长三角绿色农产品基地”目标,大力培育茶叶、香榧、油茶三大支柱产业和高山蔬菜、食用菌、干水果、高效笋竹林和生态养殖五大特色产业,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创意农业,推动农业“接二连三”发展。田园工业围绕“浙江特色制造业基地”目标,按照“园区园林化、产业集群化、经济生态化”思路,建设新型生态园林园区,发展绿色低碳制造业,培育绿色生态产业集群,推进田园工业转型升级。田园休闲旅游业围绕打造“长三角田园休闲旅游胜地”,大力培育和发展生态旅游业、养生养老业和文化服务业,着力打造休闲养生胜地、山居民宿胜地和艺术创作胜地。

四是坚持统筹为纲,整合发展。松阳“八山一水一分田”,有着浙西南最大的山间平原-松古平原,但80%是山区、是农村。对于城乡发展,我们的思路就是坚持统筹发展基本方略不动摇,按照松阳城乡一体化和松古平原一城化的思路,县城确定“生态绿城、人文古城、休闲慢城”建设定位和打造具有自然之美、形态之美、格调之美、人文之美、和谐之美的浙江省新型生态田园城市。把山区乡镇作为县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来培育,作为发展生态经济、构筑生态屏障、建设生态文明的主阵地来打造,着力建设“富裕山乡、秀美山乡、人文山乡、和谐山乡”,构建山区乡镇与平原乡镇统筹协调互动发展新格局。

《绿色中国》:在实施“田园松阳”发展战略过程中在布局上有什么样的思考?

钟昌明:一是优化空间布局。坚持“以生态立县为根基、以田园风光为特色、以工贸为核心动力、以旅游为发展先导、以平原为培育腹地、以山区为战略依托、以城镇为空间载体”的空间发展策略,积极构建“一轴、二心、二区”空间发展结构。

二是优化城乡布局。着眼于为松阳城乡一体化发展、松古平原一城化发展打基础,编制完善县域城乡居民点体系规划,构建布局合理、层次清晰、功能明确、发展联动、设施共享的城乡结构体系,逐步形成“中心城区——中心镇——一般镇——乡集镇——中心村——基层村”六级的城乡居民点体系,促进人口、产业、要素集聚。

三是优化产业布局。坚持绿色发展、集聚发展、错位发展理念,深入研究产业发展的空间选择和发展导向,在东北部经济区、西南部经济区总体布局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一区、两心、三带”的生产力总体布局。

四是优化空间管制规划。根据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结论,综合考虑生态保护、城乡建设、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廊道、生态廊道,按照“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要求,合理规划“已建区、适建区、限建区、禁建区”四类主体功能区域,严格划定“红线”(建设用地范围)、“蓝线”(水系保护范围)、“绿线”(绿地保护范围)、“紫线”(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范围)、“黄线”(基础设施用地保护范围)、“黑线”(地质灾害防治区),切实加强空间分区引导和分类综合管制,促进各主体功能区域的合理保护、开发和利用。

《绿色中国》:“田园松阳”战略的“三大目标”具体有哪些内容?

nlc202309040732

钟昌明:一是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富裕。2016年,全面完成县第九次党代会提出的“三个翻番、三个前列”奋斗目标,即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11年翻一番,工业总产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居全市前列。

二是生态优势明显增强,绿色家园更加洁净秀美。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生态环境质量继续保持全省领先水平,县城生态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50天以上,松阴溪出境断面水质保持在Ⅲ类水以上,空气质量、饮用水源和生态产品优势凸显。田园城市建设有序推进,到2016年,完成国家级生态县、国家卫生县城、省级园林城市、省级森林城市“四城联创”,基本形成“山、水、田、林、城”有机融合的城市风貌。

三是城乡发展明显加快,人文事业更加繁荣和谐。新型城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推进,城乡发展进入整体协调阶段,科教文卫等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基本形成共建共享的公共服务体系。到2016年,行政区划调整基本到位,全县城镇化率达到50%,60%的劳动力从事二三产业,松古平原人口集聚率占70%,80%的学生在松古平原就学,90%的企业集聚在松古平原。

《绿色中国》:打造“田园松阳”的工作着力点在什么地方?

钟昌明:打造“田园松阳”的着力点是做好六方面工作任务。

一是培育田园城市。就是要按照田园城市的理念来定位和培育中心镇、小集镇,特别是县城西屏镇和古市镇,要努力打造新型生态田园城市。第一,这个城市应该有田园韵味。一个城市,有山水才有灵性、有田园才有韵味。要处理好“山、水、田、林、城”的关系,做到城有山水、山环水绕,城在田中、城中有田,绿树成荫、城就是园,具有独特的山水田园韵味。第二,这个城市应该有品位特色。有品位、有个性、有特色的城市才是有生命力的城市。大到城市规划、小到每个建筑细节,都应该围绕田园城市的定位,精心规划、精心建设,力求精品精致,做到老城有老城的韵味,新城有新城的品位。第三,这个城市应该有文化内涵。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充分发挥松阳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的优势,做好传统文化的保护、发掘和现代城市文化的培育工作,使文化成为城市精神的内核。

二是建设田园乡村。关于“什么是田园乡村”、“怎么建设田园乡村”,有三点应该明确:第一,建设理念上,要树立“村在田中、村就是园”的建设理念,把田园的理念有序融入到乡村建设的空间布局、建设形态和文化景观等建设中,把松古平原作为一个大田园,把乡村作为一个独特景观来打造。第二,建设方式上,要坚持全县一盘棋,进一步完善村庄规划,科学确定中心村、规划保留村、整体搬迁村,科学安排建设重点和建设时序,做到规划先行、有序建设,传承文化、注重特色,设施配套、资源整合。第三,建设品位上,要强化文化传承和精品精致的意识,注重传承和发掘村居文化,注重在建设品位和村居特色上下功夫,注重风貌、风情与文化元素有机融合。

三是发展田园经济。关于“田园经济”的内涵,学术界还有许多争议。从松阳实际看,有三个方面问题要注意:第一,田园经济应该是生态、绿色的。要坚持“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的基本取向,把生态、绿色、清洁、安全、节能、环保作为最基本要求,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巩固和完善以生态农业为基础、生态工业为主导、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现代生态产业体系。在培育新兴产业、改造传统产业时,更加注重生态、绿色、环保的基本要求。第二,田园经济应该是园区化、集群化的。第三,田园经济应该是特色、是精品。要把特色、精品的理念贯穿于产业发展和园区建设。生态农业要有重点地培育和发展立体农业、观光农业、精品农业,促进农业与二、三产联动发展,推动农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生态工业要更加注重园区建设的生态化、园林化,减少工业发展对田园生态的影响,加强园区的生态化改造,努力建设园林式的生态园区;生态旅游业要发挥松阳后发优势,高标准开发一批精品旅游项目。总而言之,田园经济就是生态经济、园区经济、特色经济。

四是保护田园生态。重点是要做好“保护、修复、建设、提升”四篇文章。

五是经营田园风光。总的思路就是把松古平原的田园风光作为重要的战略资源来经营,把生态旅游业作为最重要的新兴产业和新的重要经济增长点来培育。

六是弘扬田园文化。一方面要传承发掘传统历史文化,围绕“田园松阳”加强传统农耕文化、村居文化、耕读文化、民风民俗等的发掘、整合、提升工作,形成特色鲜明的“田园松阳”文化品牌;另一方面要倡导和弘扬现代生态文化、休闲文化、养生文化,倡导绿色、休闲、低碳、健康的生活方式,赋予田园文化的现代内涵。

《绿色中国》:林业作为生态建设的主力军,在“田园松阳”发展战略中将发挥怎样的作用?

钟昌明:林业在“田园松阳”建设中作用,具体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保护田园生态的绿色屏障。我们把实施森林松阳工程作为全面推进田园生态保护六大工程之一,大力扩大森林面积、增加森林总量、提高森林质量,全方位开展绿化造林和森林抚育工作,进一步强化林业的绿色屏障作用。二是林业是发展田园经济的重要内容。松阳作为典型的山区林业大县,全县林业收入占农民总收入46%,森林是经济建设不可缺少的原材料,也是山区综合开发利用和群众增收的重要途径。三是林业是建设“田园城市、田园乡村”的重要阵地。城市以“四城联创”为载体,注重城市建设与山水的有机融合,加强城市公园绿地系统建设,实施城市周边山体林相改造工程,形成“城在林中、人在绿中”的城市景观。四是经营“田园风光”的主要载体。松阳青山绿水孕育了众多古树名木,森林生态系统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为发展旅游休闲和养生养老经济提供了重要基础。

4.田园综合体的规划、运营条件 篇四

『 田园综合体的多元产业融合 』

田园综合体包括农业、文旅、地产三个产业。

它强调要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农民能够充分参与并从中受益;在产业内容上是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三个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

在这三个大的产业基础上进行功能和业态上的细分,可以分为四个产业:核心产业、支撑产业、配套产业、衍生产业。

核心产业:以特色农产品和园区为载体的农业生产和农业休闲活动;

支撑产业:直接支持休闲农产品的研发、加工、推介和促销的企业群及金融、媒体等企业; 配套产业:为创意农业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氛围的产业群,如旅游、餐饮、酒吧、娱乐、培训、田园地产等; 衍生产业:以特色农产品和文化创意成果为要素投入的其他产业群。

『 田园综合体的选址要点 』

田园综合体是多元产业的融合,也就决定了其多元的特点,对于其选址,也需要综合考虑,具体从以下四个方面考虑。

1、良好的自然条件:

开发地的自然生态条件要优良,有山、有水、有田,或者兼具其中之二,简言之,自然环境要极致。有山、有水是要求好的环境氛围,便于旅游活动的展开;有田是提供农业生产及农业休闲活动的场所。

2、优越的基础设施:

开发地要有便捷的交通,较好的通达性,完备的环卫、电力等基础设施,满足消费者的度假需求以及休闲农产的生产、研发、销售。

3、较好的经济条件:

开发地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利于休闲农业企业的引进,同时使得当地居民更好更多的参与旅游开发过程,最大化的实现农旅带动效应。

4、其他应考虑因素:

如好的交通区位、巨大的田园乡村旅游消费市场;开发地居民优良的素养、精神风貌及服务意识等等,都有利于农业生产、农业休闲、农业创意、田园休闲度假等项目业态的加载。

『 田园综合体的规划布局 』

规划布局要点 1

创新性

首先,田园综合体包含多元产业,规划要创新性的满足各个产业的功能要求,让各个产业在规划布局中合理展开;

其次,要从田园旅游者的消费需求出发,创新合理的布局各个功能片区,以满足日益更新的市场需求。

2、主题性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对于田园综合体亦然,其规划要考虑布局的文化性、主题性;可以从生态、地域文化、风俗民情、地方特色节庆中找寻文化的主题。在文化引领下的规划布局,更能迎合市场及时代的需求。

3、生态性

任何的旅游开发都离不开生态的基底,生态为先的规划理念也是田园综合体规划要着重考虑的要点之一。

4、特色性

田园综合体落地在某一个地方,必须要与当地的特色相结合,地方特色性是区别于其他同类型项目业态的最大竞争力。

规划布局手法

1、产业构成上的规划布局

由于产业的多元性,对于其规划布局的也要针对不同的产业性质及功能需求进行各产业片区的规划布局: 农业产业片区:

农业产业片区是大的田园景观背景区,也是展开农业耕作、农业休闲的承载区。规划布局要做到三件事:

   一是要满足现代农业生产型产业园的功能要求; 二是要预留休闲农业、创意农业的活动空间;

三是要配备CSA(社区支持农业)的菜园(菜田)空间。

文旅产业片区:

文旅产业片区要考虑功能配搭、规模配搭、空间配搭,以多样的业态规划形成旅游度假目的地;加载丰富的文化生活内容,打造符合自然生态型的旅游产品以及度假产品的组合。

地产及村舍片区:

尊重原有的村落风貌,打造村落肌理,近似于还原一个“本来”的村子,同时需要布局管理和服务区块,构建完整的村舍服务功能。

2、功能片区上的规划布局

基于田园综合体多产业融合,可将其在布局上分为不同功能片区,每个片区的规划布局手法会根据不同功能进行区分。

核心景观片区——吸引人气、提升财气的核心田园空间

核心景观片区的规划布局要突出的景观主题,规划主体性景观及特殊的游览方式(线路、节点),给游客带来深刻的印象。

依托观赏型农田、名优瓜果园,观赏苗木、花卉展示区,湿地风光区,山水风光区等自然景观区,使游人身临其境的感受田园风光和体会田园乡村休闲农业的魅力。

度假/居住片区——城镇化得以实现的核心承载片区

度假/居住片区,是田园综合体迈向城镇化结构的重要支撑。通过产业融合与产业聚集,形成人员聚集,形成人口相对集中片区,以此建设居住组团,构建了城镇化的核心基础。

服务配套片区——城镇化的主要功能支撑

5.田园综合体发展战略 篇五

1.农民自有住宅、闲置宅基地

惯性思维:在休闲农业园区中常常存在一些村落,开发者的惯性思维常常是将这些破旧的房子拆掉重建,而不是根据现有的基础进行改造和装修。殊不知这不仅破坏了乡村田野的原始风味,而且也在无形中增加了开发者进行酒店住宿土地审批的难度和建设成本。

正确做法:农业部等部门《关于积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大力促进休闲农业发展的通知》中明确规定支持农民发展农家乐,闲置宅基地整理结余的建设用地可用于休闲农业,因此在进行休闲农业开发建设中要充分利用农民自有住宅、闲置宅基地。2.农村集体建设用地

是什么:指乡(镇)村建设用地,乡(镇)村建设用地是指乡(镇)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村个人投资或集资,进行各项非农业建设所使用的土地。主要包括:

乡(镇)村公益事业用地 公共设施用地 农村居民住宅用地 3.四荒地 主要包括:

依法归我国农民集体使用的“四荒地” 农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的“四荒地”

具体指:荒山、荒沟、荒丘、荒滩等未利用的土地,属于现行经济环境中未得到充分、合理、有效利用的土地。

使用期限:“四荒”使用权承包、租赁或拍卖的期限最长不得超过50年。

国家政策: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以及《农业部等11部门关于积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大力促进休闲农业发展的通知》中鼓励利用“四荒地”(荒山、荒沟、荒丘、荒滩)发展休闲农业,对中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和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利用“四荒地”发展休闲农业,其建设用地指标给予倾斜。

4.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

指什么:指休闲农业项目建设确有必要占用耕地时先行在异地垦地,数量和质量验收合格后,再用作建设用地。

转换方式,具体政策通过制定相应的法规来规范。如: 数量上——异地垦地与当地占地面积之比,可根据不同情况,分别为3倍、4倍、5倍。质量上——保证新垦地总产量大于所占地原产量

异地可以是本乡镇、本区县,经国家相关主管部门批准也可跨省区实施。这应该是既保证18亿亩耕地只增不减,又保证必要的建设用地供应。当然还有许多具体政策要进一步研究,比如垦地与生态保护的问题、操作中的管理监督问题等。5.其他方式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93号)提出,对社会资本投资建设连片面积达到一定规模的高标准农田、生态公益林等,允许在符合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依法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坚持节约集约用地的前提下,利用一定比例的土地开展观光和休闲度假旅游、加工流通等经营活动。休闲农业用地有哪些限制 1.不得占用基本农田

基本农田俗称“吃饭田”、“保命田”,其重要程度不言而喻。对于基本农田有“五不准”: 不准占用基本农田进行植树造林、发展林果业和搞林粮间作以及超标准建设农田林网; 不准以农业结构调整为名,在基本农田内挖塘养鱼、建设用于畜禽养殖的建筑物等严重破坏耕作层的生产经营活动;

不准违法占用基本农田进行绿色通道和城市绿化隔离带建设;

不准以退耕还林为名违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将基本农田纳入退耕范围; 不准非农建设项目占用基本农田(法律规定的国家重点建设项目除外)。因此在进行休闲农业开发中必须弄清楚其是否占有基本农田。2.不得超越土地利用规划

各地区国土资源部门都会制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划会规定土地用途,明确土地使用条件,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必须严格按照规划确定的用途和条件使用土地;此外还会确定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对年度内新增建设用地量,土地开发整理补充耕地量和耕地保有量等做出具体安排。

该怎么做:休闲农业开发必须要明确当地土地规划中其园区所占土地的用途,符合规划使用条件的要积极争取土地建设使用指标,以满足休闲农业园区对建设用地的要求。3.严禁随意扩大设施农用地范围

以农业为依托的休闲观光等用地须按建设用地进行管理。以农业为依托的休闲观光度假场所、各类庄园、酒庄、农家乐,以及各类农业园区中涉及建设永久性餐饮、住宿、会议、大型停车场、工厂化农产品加工、展销等用地,必须依法依规按建设用地进行管理,而非按农用地管理。

进行建设用地进行管理就必然涉及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农业设施兴建之前为耕地的,非农建设单位还应依法履行耕地占补平衡义务。这在无形中既增加了休闲农业开发建设成本,而且也使得农业休闲开发变得更为复杂,甚至会使部分休闲农业夭折。如何规避这些限制

有些人在休闲农业开发中,可能会使用以下六种方式来规避休闲农业用地限制: 用设施农用地的名义直接进行餐饮住宿的建设; 以建设临时生产用房名义进行修建;

修建水泥柱,将建筑物腾空,以满足不破坏耕作层的要求; 修建木屋或钢架房,即使查处也能低成本拆除; 以建设温室大棚的方式建餐厅; 用可移动的集装箱和房车进行餐饮住宿活动。

但是,以上方式为规避政策的监管,打了“擦边球”,碰触了土地使用政策的红线,从根上将不仅无法规避休闲农业用地的限制,还隐藏着很大不确定性和风险。还请大家注意!

最合法安全的方法就是通过立项审批,申请建设用地,这当然也是最困难的方法,拿地费用也相对很高。

可能会步入哪些误区 1.无址可选也要选

有时候,土地并不像普通商品,有充分的选择空间。在选址的过程中,土地往往独此一家,让你别无其他选择。例如,家乡有限的土地资源,而作为开发者,又急切的想去做,以至于无址可选的时候也要去选。这种选址方式最终效果不理想,可想而知。2.有地就先拿下再说

休闲农业作为一个舶来词,许多人对此并没有深刻的见解。许多人拿地心切,在没有做好充分的休闲农业规划前,就匆匆决定,先拿下再说,到手之后再去为它量身定做合适的衣服。至于效果如何,恐怕只能听天由命了,做好了是一块肥肉,做不好只会成为烫手的山芋。3.跟着感觉走

做休闲农业项目不能跟着感觉走,而是要有一双犀利的慧眼,慧眼是要对所选之地的价值有准确的认识,了解土地如何开发与利用,还要对未来的发展有远见,尤其是目标客户及将来市场情况的判断,还要有项目与市场的对接手段。唯有具备这些,才不至于陷入误区。如果仅仅凭借以往经验,跟着感觉走,恐怕将成为后来人的反面教材。还有哪些其他方法拿地

说了这么多,又是限制,又是误区,还有什么别的土地能拿到么?

关闭矿区的地面遗留的原有建设用地,可直接转为旅游设施建设用地;矿区已经占有的尾矿池、弃石堆场或其它弃用地可在恢复生态的同时,按一定比例(如10-20%)转为旅游设施用地,其余为工矿遗址景观用地;

生态涵养区村落搬迁出的宅基地、新农村建设农户上楼遗留的宅基地,可因地制宜转为旅游设施建设用地。

在大面积的森林(超过10公顷)绿地作为生态旅游资源时,允许有3-5%用地转为旅游设施用地。

其它荒地(非林地、非耕地、无其它生态价值的荒地),经相关部门确认,原则上允许作为旅游设施用地。

休闲农业用地有什么新方式 1.采用土地银行的方式

在完成农村土地确权工作的地区,可采用“土地银行”的方式,实现农村集体土地指标的自由流转、质押和融资。这对于农户获取启动资金自营个体旅游项目和专业企业规模化获取土地用于开发大型旅游项目而言都具有现实意义。2.建立以土地股份为基础的合作社

有条件的农村集体可以建立合作社,农户以承包的土地入股,进行股份合作。这样可以使土地集中经营、高效经营、形成规模化、产业化经营。这种方式,管理制度严格,管理方法科学,对加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领域的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能力,保障发展成果切实惠及本地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3.使用农村闲置宅基地及废弃园地 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令大量农民进城买房,农村房屋闲置,田地疏于管理。实际上,在新农村集中居住后,闲置下来的村庄农舍、废弃林园等恰好是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良好发展空间。

对这些农村集体土地进行指标整理和农林复垦,并根据旅游产业经营需求合理配置建设用地指标,有助于提高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招商效率与质量。4.土地置换、租赁、入股联营等

6.打造田园综合体探索农业新六产 篇六

探索农业新六产

田园综合体是以农业为载体,融合“生产、生活、生态”功能,集农业全产业链目标的整合、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优化、一二三产业融合、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型复合载体,是一种新型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社区着力优化产业结构,推进第一产业接二连三,加速落实新旧动能转换和农业“新六产”,进行城市田园综合体的探索与实践,有效促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助力农业提效、居民增收的捷径。

一、发展背景

**社区是典型的居改社区,占地***平方公里,地理位置优越。现有居民**人,有老户**人,新户**人,社区共有儿童**余人,**岁以上老人**人。城市田园综合体建设前,社区没有企业,土地较少,集体经济捉襟见肘。

二、主要做法

一是坚持科学规划,强化基础保障。**社区按照“适度超前、集中规划,分步建设、持续发展”的思路,坚持围绕本地资源、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强化功能开发,优化区域布局,根据区域特色和优势,优化功能定位,高起点、高标准搞好城市田园综合体发展规划。2016年,对集体经营性资产进行产权改革,成立了**社区资产股份合作社,开创“资产变股权、农民当股东、分红福利增”模式,为城市田园综合体建设打下制度基础。翻修凤凰东路,对辖区背街小巷进行全部硬化,共计5000余平方,新建花坛4000余平方,提高基础设施配套水平,提升硬件优势。

二是创新发展机制,建设生态农业。社区依托**合作社新建高标准双层蔬菜观赏体验棚,选派种植能手前往寿光、河南等地区学习先进种植经验,引进无土栽培、微滴灌、水肥一体化先进种植技术和红玉、极品早雪、豫艺9号等优良品种,利用“椰糠”实施立体化栽培,瓜果、西红柿、水果玉米接茬栽培等新型种植方式,大力发展生态观光特色农业,收获季每天可吸引100余人次到种植基地进行自助采摘,体验田园休闲生活。两节期间制作有机无土栽培蔬果礼盒对外销售,增加产品附加值,每个大棚年纯收入可达**万余元左右,有效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

三是发挥特色优势,助力精准扶贫。充分整合使用街道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将**万元入资到**合作社,用于**农业生态园项目建设,对街道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差异化分红。还吸纳周边贫困人员务工,每天工资**元,年增收**元;为贫困户子女提供实践岗位,给予每月**元的生活补贴,有力促进了贫困户脱贫。

三、取得成效

一是党组织战斗力更加强大。社区“两委”坚持问题导向,将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纳入党总支书记目标承诺,每个季度由党总支书记向党群议事会成员汇报承诺进展情况,并在微信公众平台更新,接受居民监督。五年来,共完成含班子建设、集体经济发展、特色工作和社区民生事业承诺**余条,真正打造出了一支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党员干部队伍。

二是群众获得感更加充实。社区从“老、少、青”三方面入手,用活社区现有“资金、资产、资源”,发展社区养老、学前教育等民生事业;与全区体育中心和健身公园、养老中心、幼儿园、区实验小学”构成的集教育、生活、购物、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十分钟生活圈”,提升城区居民的生活品质和城市品位。

7.田园综合体发展战略 篇七

一、农业生产的现状与问题

我县位于成都平原西部, 是三圈层的农业大县, 距成都市区48km, 幅员面积1 321km2, 集山、丘、坝于一体, 属川西平原“粮食生产大县”、“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县”。

2010年, 我县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产值15亿元, 农产品加工量22.70万t, 加工率50.4%;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农户9.1万户, 带动农户面达71%, 带动农民人均增收150余元。农业产业化取得了的一定的成效, 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优化了农业内部产业结构, 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初具规模;二是培育龙头企业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 大力推进了农业产业化;三是产业特色优势进一步凸显, 产业竞争力得到增强;四是探索建立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机制, 初步形成了一批以设施农业、精品农业、特色农业和观光农业为特征的产品生产基地, 为实施农业产业化奠定了基础。

目前, 我县农业产业化整体水平仍处在初级阶段, 尚有许多困难和问题亟待解决:一是农业结构和品种结构仍需进一步优化;二是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水平不高;三是农业龙头企业数量和规模偏小, 农产品缺乏品牌带动;四是产品科技含量和档次不高, 参与市场竞争能力不强;五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难以满足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六是资金投入不足, 农业增效仍然困难;七是机制的瓶颈制约尚未从根本上解除。

二、加快现代农业发展与夯实田园城市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根据我县现代农业的发展状况与问题, 现针对性地提出今后5年内, 加快我县现代农业发展与夯实田园城市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1. 完善农业产业发展规划, 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

一是进一步优化种植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二是加快发展生猪、家禽以及麻羊生产, 提高畜牧业在农业产值中的比重;三是大力提高农畜产品品质,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标准化建设, 全面发展无公害粮油、蔬菜、水果, 大力发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四是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现代农业物流业, 加快推进农产品进超市和大型农副市场;五是搞好农产品商标注册和品牌认证工作;六是进一步深化和推进农业园区、都市农业产业、农业生态旅游产业带及新农村示范片的布局和发展;七是围绕安仁———西岭雪山历史文化与自然遗产走廊建设, 积极发展生态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业, 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2. 全力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

(1) 完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规划与布局

以安韩现代农业发展示范园区建设为重点, 按“一轴两区三基地”的布局, 高起点地编制和实施《大邑县安-韩现代农业发展示范园区建设总体规划》, 发挥其农业产业化示范、栽培示范、良种示范、设施农业示范、观光农业示范的带动作用;以“一乡一园、一园一主业”的发展思路, 推进园区建设和主导产业发展。

(2) 招商引资, 引进龙头企业建设现代农业园区

(1) 大力招商引资, 建设万亩核心市级园区。建设食用菌现代化良种繁育中心、食用菌无公害种植产业园和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园、蕈菌文化区、休闲观光农庄;辐射带动县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 发展蔬菜设施栽培、花卉、茶叶、食用菌业、种养循环业和观光休闲旅游农业;以核心区为中心, 发挥园区的示范带动作用, 辐射带动全县食用菌、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 提高产量和产品质量, 提升产业发展水平;辐射带动我县安仁至西岭雪山的历史文化与自然遗产走廊沿线, 发展特色种养、体验休闲观光农业, 从而有效地推进我县现代农业发展和城乡一体化。 (2) 引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推动农业产业高端发展。大力引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到我县市、县、乡三级现代农业园区, 开展以佛手瓜、铁观音茶、金针菇等为代表的名、特、优、农产品新品种的规模生产及精深加工, 推动农业产业向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产业高端发展, 着力培育新的产业和经济增长点。

(3) 开展农业科技项目的示范与推广

按照现代农业产业规划与布局要求, 在我县三级农业园区扎实推进粮油、畜禽、茶桑、果蔬、红梅、食用菌等优势特色产业标准化、规模化示范基地建设, 积极推进特色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生产经营发展, 探索“公司+基地+农户”紧密结合模式, 延长现代农业产业链。继续组织实施生猪产业一体化经营模式;实施好“建设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工程”、“粮经双创双建示范工程”、大自然梅花产业园等重点项目。

3. 打造现代都市农业产业带, 提升

现代农业技术创新和产业竞争能力一是在我县安沙路董场段、大新路安仁韩场段、韩董路沿线建设现代都市农业产业带, 重点打造安韩现代农业发展示范园区, 充分发挥其两轴两区三园四基地的示范带动作用;二是依托现有的食用菌、优质蔬菜等基地, 在董场、韩场、蔡场3镇各规划建设1个现代农业产业带, 努力把现代农业产业带建设成为区域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完备、产业优势明显、业主效益优良、服务方式高效、辐射功能突出、带动农民增收的现代农业创新发展平台;三是依托产业带, 通过龙头企业、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的产学研联合, 建立一批果蔬 (菌) 、畜禽、茶桑、林竹药、粮油产业的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 着力提升现代农业技术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能力, 引领大邑县现代农业技术进步, 加速创新成果的大规模商业化应用, 为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服务。

4. 加快推进农业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经营

依托现代农业园区和现代农业产业带建设, 围绕我县食用菌、榨菜、生猪养殖等优势产业发展, 大力推进农业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生产, 发展农业规模生产和精深加工。

5. 实施品牌战略

上一篇:如何调动班组员工的积极性下一篇:《为人民服务》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