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与资源管理

2024-08-06

信息化与资源管理(9篇)

1.信息化与资源管理 篇一

流程管理与信息化

流程管理与信息化的深层次矛盾:

无论有多少失败的案例,信息化仍然是企业必须重视的管理平台,高昂的成本和低下的管理效率困扰着企业负责人,内外环境的变化都对信息化提出急迫的需求,问题的关键不是需不需要信息化,而是在信息化过程中所暴露出来的种种深层次矛盾成为需要寻找解决方案的方向,完善流程管理与急迫的信息化需求之间的矛盾是众多企业遇到的现实问题,制约了信息化的步伐。

汪牧青这样分析流程管理与信息化的关系,引发了大家就这一深层次展开对话。为什么IT人员更关心流程管理,因为这个群体更容易理解流程的概念,经常讲信息流、资金流、物流。围绕流程管理应该分几个层次来理解,一是流程、二是流程优化、三是流程管理。流程是指企业运作过程中,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问题,包括输入输出、信息源、工作作业等因素;流程优化要围绕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等几个目标来实现;流程管理就是要用一套规范的体系去为企业建立流程,和决定流程的改变,决定用什么样的流程去管控企业,在需要调整流程时,需要一个管理部门去决定。

流程和流程管理并不是信息化进行之后才提出来,现在之所以比以前更受重视,原因就是信息化进程揭示出企业在流程管理上存在问题,影响了信息化进程。大家开始重视流程管理了,在国外更全面提出企业流程再造(BPR),将期望寄托在全面的流程改造来适应激烈的竞争。但将BPR放在首位,并以此为基础推进信息化同样有很多失败的案例,因为BPR把优化放在第一位,理想化地要求用最高标准来要求需要信息化的企业,不现实的目标导致企业管理出现无法适应的混乱。实际上不可能追求完全优化,做不到的,这是流程管理与信息化所表现出的第一个矛盾。

一些企业比较重视流程管理,开展了细致的工作,也进行了流程优化,但在购买商品化软件时,矛盾又出来了,出现选型方面的困惑。许多商品化的软件支持的流程并不够灵活,难于支持企业的流程,到底让软件来适应流程,还是流程来适应软件,互相适应的过程太长,对企业和软件公司都是沉重的负担。矛盾突出表现在急于推进信息化,信息化时又发现商品化的软件缺乏个性的支持,但是信息化的压力又特别大,整个外部环境推动着大家进行信息化,不知道怎么办好了,企业有一种被洪水冲走了的感觉,站到海边,一个浪来了就被冲走了,还没来得及想清楚就去启动ERP、CRM、SCM等项目了。

魏治也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流程优化和ERP的矛盾还存在执行力的问题,IT部门作为应用部门的平级部门很难推动流程优化或调整。IT部门或者不了解流程,或是没有权利让其他部门按调整的流程去走。现在搞流程管理还有想得大而全,大而全的流程观念期望将企业各方面的流程都梳理清楚,但整理的同时变化可能就发生了,启动中的项目便出现需求不断变化的现象,软件公司经常抱怨企业的流程变化太快,跟不上。

流程变化的确给许多企业带来困惑,零售业尤其突出,在扩张过程中公司架构变化非常大。华润万佳的李剑辉这样介绍他们的情况,公司在流程这一块比较重视,公司做系统是先定好流程,IT部门自己做概要设计,功能设计之后的部分都包给第三方。但零售这一块流程本身很复杂和混乱,公司也在不停的发展,不多在扩展、收购,华东、华北、华南,市场不一样流程也不一样。2002年想用一套系统把三块市场统一起来,做了半年,行不通,每个地方趋势不一样,流

程不一样,很头痛。应该是由于可行的方法没找到,我们的困惑就是管是一定要管的,该怎么管、但谁来管、管到什么程度,这是我们感觉比较大的困惑。

基础工作不可忘,流程管理是关键

流程管理方面的安排在信息化过程的早期并没有现在这样受重视,许多企业曾经把上ERP与信息化相提并论,并且期望通过信息化来提高企业的效率,其实我们很清楚企业的效率是在其作业流程得到优化,信息更加畅通的基础上实现的,但是许多企业都在信息化方面吃尽苦头,总结这些经验来看,流程管理方面的基础工作做的不好是关键因素之一。

现在许多企业都比较重视流程管理了,广东亿龙集团的在推进信息化过程中,已经将流程管理放在优先处理的位置。柏林原介绍说,现在我们设立了信息中心和企业管理中心,目前也在做流程管理,刚刚开始。从现在做的过程和反馈的信息来看,大部分人都不会做。我们现在考虑的先不急着选型、上线,而是先把管理的趋势、走向搞清楚。我们的流程管理做得并不规范,并没有正式建立流程管理运作部门,企业部门很多,作为民企来讲,各部门人员素质不统一,做流程有时会给他们太大压力。从现在的反馈来看七成左右基本配合,一成的人根本不想做,还有两三成不是说不想做,是根本就不会做。

在听了大家介绍做流程管理的体会之后,为企业提供流程管理咨询的专家吴华男就流程管理谈出了比较清晰的思路。她说,刚刚提了一个问题说流程管理究竟谁来做,华为的做法非常值得参考,他们最优秀的地方是设立了专门的部门来负责流程管理,管理工程部对公司所有运作的流程作分析,认为已经做好了的流程才着手IT化。在最早的时候IBM给华为做过整个的流程管理系统,但是这个系统是不断在优化的,这些年也在不断调整,因为有专门的部门来负责和管理,流程也就变而不乱了。很多公司认为上了一个IT系统就已经是流程化了,其实不完全是这样,许多公司的流程管理和IT系统并没有有机地结合起来。

实际上如果想做某一个流程的IT化时,首先要问管理流程是什么?在好的企业里就有专门的部门在考虑流程管理,提出需求后,如果大家认为是可行的就会有一个项目组,项目组里会包括电脑和IT人员,大家一起来确定这个项目可不可以继续优化,如果不可以的话这个项目就结束。

大家的一致认识是,要做IT系统,前期宁愿多花一点时间去分析流程,描述出来,然后再去做优化,然后再去做IT。可能这样做在前期会花半年到八个月的时间,但是比你三个月做完了但最后不好用会更好。

牵一发而动全身,专业技术不可轻视

许多企业都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重视流程管理,把流程管理做为信息化的基础来抓,因为IT技术人员比较容易理解流程,掌握画流程图也比较快,而且因为信息化的推动,流程管理的基础建设工作便落到了信息部门的头上,实际上流程管理所涉及的部门甚至比引进ERP系统更多,而且需要从业务上进行协调,远非IT部门所能独力完成。

为了推动信息化,IT部门勉为其难地承担了确定流程的任务,但流程更多需要业务部门才能确定,结果IT部门并不能插手过多,实际上只是把画流程的任务分配给业务部门,然后告诉他们怎么画,这种没有统一指导的做法基本上来讲是无胜算可言的,由于各部门的素质不一样,所以交上来流程图五花八门。

吴华男为大家说明了编制流程图的基本原理,我们做任何一个事情如果没有人,这个流程是流不起来的,通常情况下是需要把人的工作和机的动作联在一起才叫一个流程管理,比如采购流程,一定会去画角色是谁,是谁在做,做到哪一

个动作之后需要进到IT系统里面去。

画流程如果局限于让部门把内部作业流程画出来,结果是不会理想的,任何一个公司的管理不是从部门看的,而是从公司整个管理来看的。画流程也不是从部门来画的,而且从整个流程来画的。画流程主要的目的就是把部门拉到后面去,使部门在这个公司里面隐形。要把流程推到前面来,告诉所有的人做事情不是一个人做的,而是大家一起做的。所谓的流程管理中最精粹的东西就是把部门放到后面去,把流程拉到前面来。以往很多人写文件都是按部门来写东西,到了大家接头的时候就不知道怎么做了。流程管理的思想一定要先从公司总的构架来看,公司是由哪几块业务来组成的,每块业务是怎么来完成的,每块业务里又分多少个活动才能把它做完,每一个活动是怎么完成的,牵涉到多少个部门,是这样来看的。不是去强调部门而是强调整体。

首先要理解,流程管理的第一个目标是从客户的角度看,提升客户的满意度;第二个是降低成本;第三个是时间周期,缩短时间。通常就是关注这几个目的,每一个流程分解之后或多或少会有其中的一两个。比如付款,对于一个付款流程别人会关注时间周期,怎么样把时间周期缩短。第二个会关注最后的有效性问题,怎么样才能正确,别把款送错了。流程必须保障这两个东西,这个动作需不需要,那个动作需不需要。

做流程管理和画流程都是有方法论的,最基本的是从总体的角度来看,第二个确定流程的时候要识别流程,从两个角度来看,一个是客户生命周期,还有产品生命周期。客户生命周期就是一个企业为什么能够运作,是因为一定有客户,没有客户一定运作不起来。为了把企业做起来,首先的推动点是在客户那里。首先从客户角度来看,为什么客户会买产品呢?一定是他知道产品的信息;企业怎么让客户知道自己呢?就需要通过营销流程来实现,通过营销客户才会知道公司和产品。第二个动作是,促使客户下决心买自己的东西,必须要愿意才会买;怎么让他愿意呢?就需要依靠销售流程来实现。第三个到订单,客户购买了企业便启动订单过程来与客户建立供应关系。订单有了,就必须安排采购、组织生产,企业内部的流程也就启动了。最后交付给客户时,就会有付款流程。

这些都是企业的核心流程,先从这个角度把企业大的核心流程定下来,核心流程是为客户创造价值的主要过程,但一个组织里面只有这一部分流程是不够的,还必须有一些支持性的,比如人力资源、行政后勤等等。所谓支持性流程和核心流程之间并不存在哪个重要的问题,只是说如果没有核心流程就不可能给客户创造价值,没有支持性的流程核心的流程就运作不起来。所以我们先把它分成核心几大块,再分成其他支持性的流程几大块,然后再把核心流程里的东西分解。

关键的流程是从客户点开始的,也就是流程的输入,每个流程一定有一个起始的事情才会启动,没有起始的事情是不会有流程的。每一个流程也一定有输出,没有输出这个流程是不会存在的。把一个一个小的流程用各种方法画出来,清楚表达起始事件是什么,输出是什么,中间有哪些输出等等。最后要分析这些流程存在的目的究竟是为了什么?可不可以优化来降低成本,让客户更满意,使时间周期更短。

如果是已经有IT系统的公司,流程图中一定要把属于IT的工作标出来。比如银行的流程管理系统,有很多动作是和IT系统结合在一起的,在流程图里就用特别的图形表示出来,大家一看就知道这个动作是要在电脑中操作的。包括电脑产生的输出是怎样的,一看就知道哪些是人的动作,哪些是系统的动作。

马德良非常赞同,他说:吴总说得非常好,部门不重要,流程最重要。IT的人过于强调IT,他站不到公司的战略层上来。

活动点评:

华南CIO发展联盟的活动越来越贴合到大家关注的焦点,是因为通过调查在了解大家关注的方向,大家经常在探讨流程管理、绩效管理、企业战略等方面问题,这些方面的话题其实已经超过企业信息化的问题,说明CIO的知识结构、管理视野都在发生变化,联盟也需要不断优化活动的流程,实质性地解决找到CIO知识结构的调整方向,以适应到职业的需要,将信息化的专业话题与个人成长相结合,为CIO带来更多价值。

2.信息化与资源管理 篇二

1. 推动林业信息化建设对于加强森林资源管理具有重要作用

森林资源是林业的基础, 森林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会密切影响到全球的气候和环境, 以及地球生命支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森林资源管理是以森林生态系统为对象, 以科学的管理理论和实践方法为手段, 以最大化地获取森林多种效益为目的, 对森林资源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一系列管理活动。作为林业的中心工作之一, 森林资源管理始终贯穿于森林资源的保护、利用、更新和培育的全过程。如何扩大森林资源数量, 提高森林资源管理质量, 充分发挥森林系统的经济和环境服务功能, 实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已经成为摆在我国森林资源管理部门及林业工作者面前的重要问题。林业信息化具体是指在国家林业信息政策的有力支持下, 加大对林业信息产业的扶持, 通过对林业信息设备的配备、林业信息技术的利用、林业信息人才的培养, 提高森林资源管理的整体水平, 实现对森林资源的高效合理利用。推动林业信息化建设进程, 对于我国林业及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2. 当前林业信息化建设加强森林资源管理的现状

当前, 信息技术正在以迅猛的速度渗透到林业领域中的方方面面, 并转化为提高森林资源管理效率的重要能力。我国政府一直高度重视林业信息化建设工作, 在基础设施建设、信息资源利用、人才培养等方面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但从林业信息化事业的全局和长远来看, 仍有以下几方面存在不足:

2.1 信息数据库建设

信息数据库是林业信息化建设的基础环节, 也是实现森林资源管理高效的关键所在。我国在林业信息数据库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目前为止, 仅全国性的林业信息系统就有全国森林资源和灾害管理信息系统、全国荒漠化监测信息系统、全国林火监测信息网系统等多个较成熟的信息数据库, 地方性的林业信息数据库数量则更多。但因为各个数据库的结构、数据采集标准与规范不统一, 信息共享能力较弱, 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 而多数的地方性林业信息数据库也因为实力不强, 数据库建设水平不高, 甚至造成了大量的信息垃圾和污染, 严重阻碍了林业信息化进程。

2.2 林业信息设备配备

信息设备是林业信息化建设的物质条件, 也是实现森林资源管理高效的物质支撑。在推进林业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中, 政府在信息设备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资金, 但因为我国当前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国家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众多、建设资金缺口较大, 这导致部分地区的基层林业部门、尤其是偏远地区的林业部门, 在信息设备的配备及更新换代方面都略显落后, 导致一些基础性的林业信息数据仍为人工记录和整理, 甚至仍在沿用纸质化的保存方式, 这就有可能造成林业信息数据丢失或准确性不高, 给我国林业信息化建设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2.3 林业信息用人机制

信息队伍是林业信息化建设的人力保障, 也是实现森林资源管理高效的必要条件。目前我国信息化人才队伍培养己形成多层次的高等教育与在职教育相结合的有利格局, 但因为林业地区大多都处于距离城市较为偏远地带, 如何用好并留住这些信息技术人才成为影响我国林业信息化的关键问题。另外, 信息技术更新速度极快, 如何为这些信息技术人才提供良好的学习和培训机会, 使他们跟得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也是一个亟待克服的困难。

3. 推动林业信息化建设加强森林资源管理的有效策略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这一先进的生产力, 加快林业行业信息化的进程, 提高信息技术在森林资源管理领域中应用的广度和效度, 是关系到我国林业发展的大事。为了更好地推动林业信息化建设进程, 可以尝试采取以下几点措施:

3.1 建立统一的林业信息数据“共享”平台

“共享”是信息时代的重要主题。政府部门要充分发挥自身在林业信息数据平台建设中的领导、管理和服务职能, 进行统筹规划、科学部署, 制定统一的数据采集标准, 按照统一、协调、优化的原则, 整合各级林业部门和相关部门的优势资源, 共同打造一个统一、开放、共享的林业信息数据平台, 为实现各个林业信息数据库的资源共享提供便利条件。

3.2 加大对基础部门的资金政策扶持力度

提高基层部门的信息化程度是推动林业信息化进程的基础内容。要制定完善的资金管理和审批制度, 确保资金到位、专款专用、高效利用, 为最需要的部门和环节配备上最优良的信息设施设备, 严格做到“花钱办实事”, 更要做到“花小钱办大实事”, 为切实提高我国林业信息化水平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

3.3 建立完善的林业信息队伍建设机制

人才是推动林业信息化进程的智力支持。一方面, 要建立完善的用人机制。以优厚的用人政策、公正的考评激励机制, 吸引并留住广大优秀的信息技术人才来到林业部门、特别是那些信息技术力量薄弱的基层林业部门来, 强化林业信息化建设的“根本”;另一方面, 要建立完善的培养机制。对于原有的林业部门工作人员, 要为他们提供学习信息技术、提高自己的机会, 而对于那些已经掌握一定信息技术的新员工, 还要帮助他们尽快熟悉实际工作, 引导他们将理论与实践更好地结合起来。

信息化是提高林业生产力的必然手段, 也是我国林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实现林业信息化, 对森林资源的培植与利用以及森林资源管理的控制与决策, 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改革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 改革中出现阻力和困难是正常的。针对目前我国林业信息化建设进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障碍, 森林资源管理部门和相关工作人员要拿出更大的决心和勇气加以克服, 为推进我国林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马丽坤, 温玫.加快林业信息化建设推进森林资源资产管理[J].现代农业, 2009 (12) .

3.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现状与发展 篇三

完善管理三大内容

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主要涵盖3个方面内容:

处理信息数据化。根据相关信息对已存在的文件、档案、文本进行整合,将信息电子化、数据化。信息资料在采集、加工、检索、传递、交互、共享等方面变得快捷和高效。对信息系统维护要明确,更新信息要及时,传播数据要准确,信息内容要规范。在安全保密的前提下,实现信息资料的充分共享。一是根据相关信息化管理标准体系,对本单位、本部门原有信息化进行整理,将过去各种形式文件进行数字化、数据化加工统计,从而将信息资料提炼加工成可利用的数据化资源;二是对信息的采集、整理、加工、传播、再利用等方面进行重新整合,指定专门负责信息更新的人员,确保信息数据及时、准确、全面;三是设立管理权限,并对于保密的资料设置密码,充分确保信息资料的安全。

管理业务流程化。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许多业务诸如人才招聘、业务考核、人才培训、绩效考核等都需要各个部门、多重角色的人员配合才能完成,其业务环节多、流程复杂。因此,建立起一整套完善的人力资源信息管理系统显得尤为必要,可以对业务流程进行规范管理,使各业务部门之间进行高效的交互业务协作,按照既定目标开展工作,并节约成本提高效率。一是网络信息化技术就如同人的身体一样,能准确、快速地协调各部位有序的开展工作。二是通过合理配置资源,各部门、各工作岗位能及时、高效地开展业务协作,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三是构建敏捷型的组织和团队,从而在成本、质量、服务和效率等方面显著改善。

服务功能高效化。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就像一条纽带,联结着管理者与被管理者,搭建起管理者与管理对象的沟通平台。例如考勤、报表、休假、通知、公告、薪金、奖励等与职工息息相关的信息都能及时传递。这些以前都需要手工制表、填报内容等大量繁琐的工作,如今实现信息化应用后,大大提高了工作的时效性和准确性,实现了服务功能高效化。信息化管理可以在多层组织结构和部门间实现资源共享,避免由于信息不对称、不一致引发的管理偏差,提高决策的针对性和准确性。与此同时,借助信息化的快速传送和处理能力,横向拓展管理幅度,纵向减少管理层级,充分实现管理扁平化。

现存弊端三大体现

目前,我国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取得的成绩是近二十年探索与实践的结果。虽然在许多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与发达国家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

(一)人力资源信息没有得到正确认识

我国对信息化系统的应用投入很大,但成效甚微。其主要原因是思想认识不到位,技术不成熟。虽然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引进许多国外的先进管理理念。但是同时很多国外先进的成熟技术并不适用我国特色的经济体制的国情,在时间和空间上局限性很大,故大多都是效仿,欠缺重点。

(二)缺乏有效信息化的统一平台和竞争力

现阶段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式与信息化管理模式差距较大。近年来国内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市场技术很热,但是业务上较冷,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虽然有很多厂商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应用软件的开发,但是大多是互相模仿、竞争激烈;二是系统建设上偷工减料,整体上核心技术不足,成熟的应用平台和解决方案很少,显现出水平低、重复开发和竞争的局面;三是大多数用户都不能按原计划实现目标,主要原因是签约时厂商信口承诺、夸大言辞,而真正实施时却草率了事。

(三)后期系统运行维护技术力量欠缺

人力资源系统的发展是建立在运行和维护的基础上的。国内人力资源管理软件还存在着结构不稳定、系统革新耗时长、软件单一、业务需求量大等问题,严重制约着信息化系统的使用效率和生命周期。同时,多数软件在开发前缺少对用户信息需求的调查,对产品的使用者而言,其维护和应用都是非常棘手的问题。

发展趋势三大方面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随着计算机开发和应用,涌现出一些需要大量数据和计算的业务,如工资业务开始使用Excel 、Access等通用信息管理软件。如今,人们对人力源管理信息化系统的需求已经不局限于简单的信息管理软件,更加注重管理模式和管理技术的融合,特别是电子化技术、通讯技术等使得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呈现出业务规范化、协作流程化、系统整合化、服务功能化的发展趋势,并在以下3方面展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

(一)越来越多的企业和单位接受和认可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使得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将在企业里担任更重要的角色。

(二)通过研究和探索e-hr系统等先进技术,思考适合国内的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新方向,创新思维方法和先进模式。

(三)通过信息化手段,使原来信息内容的单一化走向一体化。实现人力资源管理业务的提升,提高信息化管理效率和综合效益。如泰康人寿的“移动考勤”制度,实现了零风险和低成本的人力资源管理新方向,既实现了管理与社会活动相互依赖和支持,又拓宽了人力资源管理的区域和内容,还提高了人力资源管理的期望,更让我们看到实现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是未来的必然趋势。

综上所述,新时期人力资源管理是在信息化社会大环境下的新型管理模式,与时俱进的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是推动全球化经济变革的重要手段。通过先进的信息化管理方式,进而和谐劳资关系,节约管理成本,未来还有更广阔的发展和创新空间。

(作者单位:吉林省高速公路管理局长春分局)

4.企业信息化建设与管理 篇四

信息是对客观世界中各种事物的变化和特征的反映;是客观事物之间相互作出和联系的表征;是客观事物经过感知或认识后的再现。

2、信心的基本属性:

信息具有传递性、知识性、效用件、共享性、载体的可变性、普遍性和无限性等基本特性。

3、经济信息的概念、分类和特点:

A、概念:经济信息是对经济运动及其属性的一种描述,是经济运动中发展变化和特征的真实反映。

B、分类:按经济活动部门分:经济信息可以分为宏观经济信息和微观经济信息。这类

信息特点是时效性强、针对性强、数量大;按经济活动的主体分:工业(重

点是企业)经济信息、农业经济信息、服务业(商业和金融业)经济信息。

按经济信息的内容范围分:经济系统内部信息和外部信息;

C、特点:经济信息具有多变性、时效性、多元性、偶发性、效用性等特点。

4、经济信息的功能:①联系功能;②调节功能;③辨识功能;④预测功能。

5、企业信息的含义:企业信息,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从信源,即信息的源头来理解,它是指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反映的那部分信息;二是从信宿,即信息的接收者角度理解,它是指企业在经营活动中所需要的一切信息,它不仅包括所有同行企业的生产经营信息和相关产品企业的活动情息,而且包括有效经营所需要的一切相关信息。

6、信息资源的构成:

狭义信息资源主要是指记录在载体上的信息内容。广义的信息资源包括用于组织、处 理与传播信息内容的各种信息技术资源;包括信息设备资源,它们是信息技术资源的物理体 现;包括信息人才资源,他们是伦播、实施信息技术,使用信息设备的主体:包括一切能够 提供各种信息内容与信息技术服务的机构与媒体,如因特网的各类网站。

7、信息资源的分类:

按信息加工程度分,信息资源可以分为零次信息资源、一次信息资源、二次信息资源及三次信息资源;按信息记录载体分,信息资源可以分为记录型信息资源、实物型信息资源和智力型信息资源。

8、信息资源开发的概念:

信息资源开发是指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使得狭义、广义的信息资源能够处于利用状态的过程。企业信息资源开发的基本任务为:(1)信息技术资源的开发;(2)信息内容资源的开发。

9、企业信息管理的概念:

企业的信息管理是指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小,对信息收集、加工:、存储、交流、分 析利用活动进行决策、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由此实现企业对人力、物力、财人 等基本要素的合理配置,以期达到企业经营的最终目标。企业信息管理可以分为技术管理、人文管理与经济管理等三个管理层次。

5.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简历 篇五

姓 名:glzy8.com

性 别:女

出生年月:1984-4-1

3民 族:保密

最高学历:本科

现居住地:河北省-石家庄市

工作年限:应届毕业生

联系电话:0311-8666666

求职意向

应聘类型:全职

应聘职位:产品专员·品牌专员,咨询·顾问类,薪资福利专员·薪资福利助理,人力资源专员·人力资源助理,培训专员·培训助理

应聘行业:快速消费品(食品/饮料/日化/烟酒等),金融((投资/保险/证券/银行/基金),通信(设备/运营/增值服务)

期望工作地区:石家庄市

期望月薪:面议

自我评价

★有较强的组织能力、活动策划能力和公关能力,如:在大学期间曾多次领导组织大型文艺演出,并取得良好效果。

★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曾多次作为班、系、校等单位代表,在大型活动中发言。

★有较强的团队精神,如:在同学中,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在班级中有较高的威信;善于协同”作战”。

工作经历

石家庄新东方学校2008-3至 至今:呼叫中心负责人

所在部门:客服部

工作描述:

1、呼叫中心各项制度的制定;

2、呼入呼出工作地合理分配;

3、投诉事件的处理;

4、呼叫中心的信息处理;

教育背景

2004-9至2008-6学校名称:河北科技大学

专业名称: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取得学历:本科

在校实践

2004-5至2004-5实践公司名称:石家庄大中电器

所在部门:市场部

所任职务:促销员

实践描述:2004年五一,十一长假分别在石家庄大中电器华夏店和丽都店做长虹电视促销员。业绩突出。

2005-8至2005-9实践公司名称:北京怀柔区家世界电子商城

所在部门:客服部

所任职务:客服

实践描述:2005年暑假期间,在北京怀柔区家世界电子商城做方正电脑的销售兼售后服务一个月。

IT技能

技取得全国计算机二级考试证书操作能力:对各种办公软件熟练操作。能熟练完成各种办公室内勤工作。

培训记录

所获证书名称:内勤拓展训练结业证书

培训详细描述:2008年4月,本人在石家庄乐源培训基地通过一个月的培训,获得内勤拓展训练结业证书。此训练提高了本人吃苦耐劳能力和协同作战能力。

荣誉奖励

2005-2006学年获得二等奖学金 2006-2007学年获得一等奖学金

2006-2007学年获得学校优秀三好学生称号

2006-2008学年担任班级团支书一职 曾获得“社会活动积极分子”、“优秀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的称号。

技能证书

2004年通过国家大学英语四级考试

6.企业运营管理与信息化 篇六

分享 2008-06-22 17:12:42 阅读503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订阅

前些天参加了《企业运营管理与信息化》课程学习

老师的精彩授课超出了我们的预期,经典案例与深入浅出的讲解相得益彰,其中日本采用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在80年代成为经济强国,而后美国秘密研发,采用信息化策略又重新夺回世界经济的主导权,这

很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两天的学习,一时间有犹打开了智慧的天窗,于我而言,更像一场及时雨,一段时间以来,面对纷繁复杂的事务,忙乱不堪,却又没有成就感,现在来看,这很大程度上与思维模式及工作方法有关吧。做了一些学习笔记,供参考。同时也有北大明媚的春光,与大

家分享。

东方式管理:人性化;西方式管理:科学化、规范化。

真正的智慧来自书本外,知识需要内化。

创业最重要的是胆量与见识,书读多了条条框框也就多了。

本立而道生,求同存异。

修身为基,人和为本,道术结合;道:指导原则、术:方法、谋略。

条件就是悟性、角度就是智慧。

法家思想:

代表统治阶层利益,管理者利益;事后管理,执行力强;

术:韩非子、管人、方法论;道:老子,责权利

墨家思想:

代表下层利益,追求平等地爱,社会责任感强,富于实干;勇于面对接受现实,让情况好一些,小好成就大事业。

知道和做到是两码事,先实践后认识; 员工最喜欢谈论领导,江湖习气重,重义气; 人的四性:神性、党性、人性、兽性; 让大家都富起来,财聚人散,财散人聚;

儒家思想:

中教育,规范人心,事先预防,见效慢,中庸之道,过犹不及,儒

法互补。

《论语》:学习做人;《道德经》:学习做事,辩证法;

《孙子兵法》:学习做战略。

各司其职管理成本最低。学而优择仕:学好后做管理。定则生智。藏行止,敛偏好。上有所好,下必趋之。

不怕领导讲原则,就怕领导没爱好。

要把人配置到最适合的岗位,用人成事,成就其自身发展。

企业文化:要有共同价值观并求同存异。君子难为小人之事。优点可用,缺点可控。用人所长,越用越长,用人所短,越用越短。

道家思想:

隐士哲学,上善若水,以柔克刚,水利万物而不争。想得开看得淡。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为:实现目标,尽力去做。争:不注重事情本身,重待遇,比高下,论得失。为:建设性,争:破

坏性。

无为:不互动,一动不如一静。清朝:外用儒术,内修老庄。

有利的大力推进,要明白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细微末节不必真正去做,不能干扰主要事情。对事物发展本质规律的把握,该做大为,为而不争。做事要做到关键点上,明了各种因素推动关系,利用其内在联系。

人情练达,龙有龙道,鼠有鼠道。

供需链管理: 供需链管理是全新的管理和运作模式,核心要素:网络,流程重组,标准化软件ERP,定单分解技术,高级排产技术。打造企业最强的核心竞争力。信息流从上而下。

六七十年代世界管理浪潮,日本利用全面质量管理超越美国,美国

后来利用信息化重新超越日本。

以需求为核心,围绕真实需求生产,把真实需求信息在产业链条上

传递。

实现真实生长,准确率高,交易成本降低,有效整合。重要的利用多少资源,而非占有资源,把资源低成本高效运作起来,选择适当的人来驾驭态势。用别人的钱一起做事。

业绩=(能力+态度)x 环境支持系数

联想学习惠普让利发展区域销售,发展渠道,失去的利益要从上游

争回来。

小企业做事,大企业做人。

找一个标杆研究模式控制上游资源或终端销售渠道。掌控核心资源,以先进的模式来进行资源整合。沃尔玛:天天平价,日常用品,性价比高。引发供货商竞争。

在与国外公司合作中要遵守国际规则,确保话语权。清楚资源分布与需求分布,通过ERP进行整合。

虚拟企业具有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

成功经验:战略性思考、社会资源占有量,整合与运作能力。

发现竞争优势,思维模式超前。

人文科学的高峰是哲学,企业家要具有自己的经营哲学。

ERP:

基于供需链管理的ERP,模块化:财务模块、核心模块、制造模块、绩效管理模块、报表模块。

是实现利润最大化还是合理利润。企业要赚取合理的利润。ERP在企业内部运营中发挥重要作用,对整个链条具有很强的控制,是资源整合工具+内部管控工具。贪污是一种自我激励,用ERP先规范人的管理。ERP能够使企业内部结构由金子塔转向扁平化。

企业流程再造:

从价值链的角度出发,对企业流程中不能增值的环节进行彻底改

造。

虚拟整合性合作伙伴关系与双赢。

经理封顶理论:

一个企业活在其经营者的思维空间里,一个企业的成长被其经营者所达到的思维空间所限制,一个企业再好也好不过它的经理。

全面质量管理的核心思想:

三全:全面的质量管理、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全员参与的质量观念。四个一切:一切以为用户服务的观点出发;一切以预防为主;一切用数据说话,一切按照PDCA模式办事。

PDCA:plan计划, do执行, check评估, action处理。

企业的发展归根到底是人的发展。

客户管理:

客户关系管理的核心是客户资源的价值管理。会抱怨的客户是好客户,要有客户补偿机制。

人、流程、技术是CRM作为现代企业战略的三大支柱,缺一不可。

把事做出人情味来,信息化的关键是看我们怎样用它。

7.信息化与成本管理 篇七

一般企业都有成本管理,但是基本上很少企业有真正的成本管理,更多时候,企业的成本管理还停留在会计核算管理的层面,成本分析也基于传统核算基础之上。由于成本核算未能真正实现信息化,使得成本数据不精、不细,成本分析也做不到精细化,更无法做到及时分析,在现代化企业管理中不能发挥更好的作用。

成本管理是指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各项成本核算、成本分析、成本决策和成本控制等一系列科学管理行为的总称。成本管理一般包括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计划、成本核算、成本控制、成本分析、成本考核等职能。下面结合成本核算、成本控制、成本分析浅析信息化与成本管理。

一、成本核算

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有品种法、分批法、分步法、分类法等。成本核算未实现真正信息化以前,不管哪种成本核算方法,均先归集生产费用,即料、工、费,月末再按一定方法分摊公共费用。并按不同品种分配生产费用,在完成产品及在产品之间分配生产费用,成本核算要到月末才有结果。在时间上不能满足企业管理所需求的周核算,日核算,在成本核算的精度上也不能做到精细化,或精细化程度远远不能满足现代企业管理的需要。

企业成本核算实现信息化后有所不同。例如基于产品订单的成本核算,首先生产部门按每一品种的每一规格订单生产,在成本核算上,按每一订单归集生产费用,直接费用直接归集到生产订单。比如直接消耗的每种物料均直接归集到订单上,人工费用按产量分配到每一订单,间接费用先归集到成本中心,然后分配到各生产订单。另外,成本核算依托工作中心、产品结构和工艺流程结合的BOM物流清单、依托物料管理、成本中心、作业价格等先进手段,并引入标准成本核算,利用ERP系统,做到产品成本核算的及时准确,真正做到成本周核算、日核算并使产品成本核算实现了精细化,满足企业管理的需要。

二、成本控制

成本控制,是企业根据一定时期预先建立的成本管理目标,由成本控制主体在其职权范围内,在生产耗费发生以前和成本控制过程中,对各种影响成本的因素和条件采取的一系列预防和调节措施,以保证成本管理目标的实现。成本控制的过程是对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耗费进行计算、调节和监督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发现薄弱环节,挖掘内部潜力,寻找一切可能降低成本途径的过程。

成本控制方法有定额成本法、标准成本法、目标成本法、作业成本法等。企业未完全实现信息化以前,由于成本核算未达到相应精度,成本控制力相对较弱,不利于成本的事中控制。计算机信息技术从根本上改变了财务信息传递的方式,对企业成本管理产生了全面而深刻的影响。例如ERP的成本管理采用的是标准成本体系。标准成本体系并非是一种单纯的成本计算方法,它是把成本的计划、控制、计算和分析相结合的一种会计信息系统和成本控制系统。从系统本身来看,ERP成本系统能够做到事前计划、事中控制、事后反馈的统一。采用ERP标准成本体系,系统可以自动计算出产品的标准成本、实际成本,并将差异自动结转出来,不仅可以将成本差异计算出来,还可以将差异细分为原料价格差异、原料数量差异等差异项,不仅大宗原燃料,还将材料、备件的每一品种的成本差异计算出来。从而便于找到产生差异的直接源头,对症下药。ERP标准成本体系通过事前制定的成本标准,对各种资源消耗和各项费用开支规定数量界限,可以在事前限制各种消耗和费用的发生;在成本形成过程中,按成本标准控制支出,随时显示节约还是浪费,及时发现超过成本标准的消耗,有利于企业迅速制定改进措施,纠正偏差,以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另外,企业实行ERP标准成本体系可以优化成本控制流程,减少大量繁琐的日常核算和核对工作。

三、成本分析

企业未实现真正信息化以前,进行成本分析主要在月末报表后进行,主要方法有成本性态分析,它是将成本按其性态进行分类,即根据各项成本费用与业务量的依存关系将成本分为固定成本、变动成本、混合成本后进行分析。细化一些,再按每品种产品的成本费用进行原料、材料备件、能源、折旧、人工、制造费用等大类分析。产品成本中的原料只能分析大品种,材料备件只能按大类分析,不能做到精细化分析。

企业上ERP系统后,给成本分析带来崭新的思路,真正做到精细化分析。由于成本核算是基于生产订单的,所以成本分析也从生产订单开始分析,ERP中每一张生产订单就是一个成本对象。对于一张生产订单来说,即有成本的流入也有成本的流出,生产订单的流入包括料、工、费三大要素。当生产部门开始领料时便有材料费流入该生产订单,开始生产后,生产情况如生产时间、准备时间、停工时间、废品数量等数据开始录入,这个过程就是成本流入生产订单的过程。订单分析可以查看每一物料的消耗量,每一物料的价格,与标准成本比较看出产品的成本变化。如实际用料与物料清单中所设标准的差异;领用时材料价格与标准价格的差异;实际生产工时与按工艺路线所计算的理论生产工时之间的差异;实际产量与生产订单计划产量之间的差异,以及标准成本本身的偏差等。通过分析,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反馈问题并解决问题。

8.档案信息化建设与管理 篇八

【关键词】档案管理 信息化 电子文件 保密性

随着人们获取信息来源及渠道的多元化发展,档案信息化已经迫在眉睫。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它俨然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一个必备因素。因此可以说,档案信息化的建设与管理就是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

一、我国档案信息化的成绩

由于政府的推动,档案信息化在全国信息化的浪潮中得到了很大的支持,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1.档案信息化对政务公开的推动性。国民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生活的现状,都可以通过电子政务的方式来向群众传播,这可以增加政府的透明度,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2.档案信息的数据库管理。档案信息的数据库管理,就是用计算机应用网络的技术对电子信息资源的记载。通过对档案信息的电子记录,可以提高工作人员提取档案信息的速度,有利于工作顺利有效地进行。

3.档案信息化的规范与标准。国家制定了一部分对档案信息管理与运用的行为规范与标准。防止不法人员对国家重要信息的窃取与不正当利用,维护了国家与人民的利益。

二、我国档案信息化出现的问题

1.档案信息化的“瓶颈”。目前,拥有最多档案信息资源的就是政府,而政府的资源公有化还迟迟没有进行。缺乏对政府档案信息的开发使得档案信息化遭遇“瓶颈”,对电子政务的推动力有很大的局限性。

2.档案信息化建设还不够规范。在档案信息化的建设中,要进行全面的统筹与分析实践,然后有计划有目标的去完成工作。而不是现在全国都在搞档案信息化,没有针对性,也没有经验,完全是各地政府艰难的摸索,这会走很多弯路。

3.档案信息化在法律管理上的漏洞。目前,对档案信息化管理的立法与规范还不够全面与完善,这还需要我们对国外经验的借鉴与对中国档案信息化市场的开发与研究。

4.缺乏管理型人才。档案信息化管理人才的基数小,且分布很不均匀,这对档案信息化在全国的建设与管理有很大的限制。

三、档案信息化的优势

1.档案信息化最大的优势就是方便与快捷。以现代化、多功能的档案信息查询功能可以满足人们快速获得信息。

2.档案信息化使档案从一个封闭的状态逐渐开放,面向大众。服务于更多的群体,发挥最大的价值。

3.更多的将档案信息资源通过高科技进行管理与整合,提高了计算机的利用率,也减少了在档案管理方面耗费的成本。

4.档案信息资源的拷贝,使其服务于更多的领域与人,资源利用最大化。

四、档案信息电子化的产物——电子档案

电子档案就是指被归档后的电子文件,因此,对电子档案的认知首先是对电子文件的研究。电子档案的出现,则使档案管理呈现出科技化、效率化、易操作的特点。

1.电子文件存储的特点:易修改、易复制、存储不稳定。在计算机中很容易对电子文件进行修改与删除,而且不留任何痕迹;电子文件可以迅速复制到其他硬盘中,这会影响其保密安全性;电子文件主要在光磁介质中存储,它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

2.电子文件的真实性。由于在存储上受到外界的影响比较大,同时在整个操作过程中容易被更改,电子文件的真实性令人堪忧。所以,在电子文件的收发、存档过程中都应该认真地参与其中,防止外界因素对其恶意的破坏。

3.电子档案的管理工作。(1)在電子文件的归档工作中,要按程序有步骤地完成,明确其内容与真实性,保证电子档案的质量要求。(2)电子档案的保密性工作。一些电子文件是不允许公开或者限制流通于某一个领域或区域。这就要求做好保密工作,控制电子文件的拷贝,并及时收回,防止其大范围的拷贝与传播。(3)通过对接受权限的审核,有效地保护公民的信息免遭不必要的泄漏而造成的损失。

五、档案信息化状态下的保密管理工作

在档案信息化、电子化的现状下,电子档案保密工作势在必行,它是保护我国机密档案信息最直接的手段。

1.完善的规章制度与管理规范。(1)对不同群体设定相应的权限,使档案信息之间相互独立,防止大范围的共享与传播。(2)明文法律规定对档案信息泄密行为严肃地处理。(3)群众监督与检举。

2.档案管理人员的培养。(1)对档案管理人员职业素质的培养。灌输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树立工作人员的使命感与责任心,端正工作的态度,提高工作的热情。(2)对档案管理人员业务能力的培养。培养工作人员的总结能力,使其善于从工作中总结经验,并及时运用于接下来的档案管理工作中,掌握工作的规律,提高工作的效率。

3.电子网络技术的运用。(1)通过新的电子技术对电子文件的存储进行加密。(2)在网络上设立防火墙等来抵挡黑客与病毒的入侵。

六、我国档案信息建设与管理的趋势

为了便于人们简单快捷的查询到信息,就要求档案信息工作中技术的提高、服务的完善。主要策略有:

1.自动上传电子文件。在形成电子文件的初期,就进行自动归档与上传,将第一手的信息共享于群众之间。

2.档案信息网站的建立。虽然现在一些档案馆已经建立了局域网,但建立网站可以有效地使信息的覆盖面更广,传播更迅速。

3.在线服务。互联网的普及使在计算机旁完成信息查询成为一种可能,当在查询过程中遇到问题时,可以求助在线客服,使服务更加优质化。

4.创新与改革。加强对档案信息的加工,提高提炼档案信息的能力,保障档案信息的质量。去除糟粕、取其精华。

5.归档能力的提高。加强对电子档案归档工作的监督,优化归档工作的程序,改革归档工作的方法,迅速有条理地完成工作。

七、结语

我国的档案信息管理工作已有了一定的发展。今后要做的就是在总结前期经验与失误的情况下,更加完善档案管理的规范与制度,大力开发资源、拓展应用市场,不断创新。将电子应用网络技术全面地应用于档案信息管理之中,减小信息的存储空间,提高信息的传播应用效率。科学定位档案信息化管理,不断促进档案管理向现代化、科学化发展,为社会的建设与经济的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王玉芝.略论电子信息技术下的档案保密工作[J]. 民营科技,2010,(01).

[2]陈瑞兰.我国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分析及问题对策[J].改革与开放,2009,(08).

[3]单鹤舫.档案信息化和电子化的建设与管理[J]. 兰台内外,2009,(01).

9.小学信息化应用与管理总结 篇九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校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积极开展教育信息化建设,始终把更新教育教学观念作为推进教育现代化工程的前提;把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作为教育现代化的出发点和归宿;把教师队伍的现代化建设作为教育现代化的关键。在制定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和每学期工作计划时将教育信息化工作纳入其中,使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有了保障。我校充分意识到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性,并把教育信息化作为推进教育现代化的重点工程来建设,学校开展教育信息化实施情况如下:

一、健全的组织结构,科学可行的规划,构建学校信息化管理网络。

1、成立信息化领导小组,加强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的管理。为了更快地推进学校信息化建设,我校成立了学校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组内成员明确分工,责任到人,全面指导、督促、检查学校信息技术工作。建立健全各项现代教育技术管理制度,如《计算机机房管理制度》《信息化培训管理制度》《电教设备管理制度》以及各类专用教室的管理制度等。

2、加大软硬件的投入,保证培训工作的有序有效进行。我校在配备了足额数量的专职信息教育技术人员的同时充分认识到硬件设施在教育信息化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学校持续加大了硬件设施投入。学校现建有网络主控室1间,学生用机房3间,录播教室1间,电子书包100台,翻转实验班2个。现有教学班39个均能实现网络班班通,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能够完全满足师生教与学的需求。100M宽带通达所有普通教室和所有办公室,实现校园网络全覆盖。校园网络系统、自动广播音响系统等设计到位,图书电脑管理系统齐全,这些设备为广大师生教育教学活动,实施新课程改革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二、以翻转课堂研究为抓手,推进学校信息化建设。

20xx年11月,市湖石小学被批准为省首批“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项目实验学校。由此,湖石小学迈入了“微课”与“翻转课堂”时代。两年多的研究,创新了湖石小学课堂、教研新模式,开启了教师专业发展的新思路,有效提升了学校办学水平。

(一)组建团队,加强学习

学校首先成立了项目组。由校长担任项目组长,项目组成员中有市级数学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学科带头人及各学科市、区及骨干教师,为本实验的研究提供了保障,并辅以信息技术方面的骨干教师给予技术上的支持。

项目组成立至今,我们主要是采取了自学、请专家集中学习、外出学习等方式,积极开展各项研究工作。在首次的微课培训中,徐晴校长亲自挂帅,给各学科教研组长讲解她对微课的认识,播放她搜集的微课视频,燃起老师们对微课的热情。接着学校采取了多元化方式:举办各种基础讲座;邀请专家以一人一机模式介绍微课的制作;组织各学科的骨干教师参加微课培训活动。一批数学教师很快了解微课并掌握了微课制作的方法。在湖石小学数学教研组承办了“市小学数学微课的制作与研讨活动”,在当天的研讨活动,湖石小学数学教研组给全市数学教师展示了五件微课,受到听课教师的一致好评。在市微课制作大赛上,这五个微课作品有两个获得全市一等奖,一个二等奖,二个三等奖。

为了让研究深入化,学校带领业务骨干教师走进先进学校实地感悟并吸取其他成熟的实验学校的经验与方法;联系上海复兰科技,邀请专家多次专门到我校进行翻转课堂的培训,观摩翻转课堂录像,让老师们深入了解翻转课堂的内涵和实质。

(二)开展研究,积累成果

在研究的过程中,我校成功申报省级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以课题促研究。课题组进行了集中开题,谈了自己工作开展的计划也听了专家的点评与建议,得到了许多开展工作的灵感,开拓了工作思路。

1、以赛促训,提高微课制作能力

为了让更多的教师能够驾驭微课,从20xx年开始学校采用培训与比赛相结合的方式,每学期开展2-3次主题培训;每学期开展“微课录制”、“微课设计”等比赛,在“市小学数学微课程制作与运用交流研讨活动”中,湖石小学数学团队再次从微课制作方法的介绍,作品的展示,微课案例运用的演示以及相关专题的讲座等四个方面展示了他们在微课上的研究成果,重点凸显微课在日常教学中的有效运用,充分表明了他们对微课的驾驭能力。

2、梳理教材,确定试点年级,成立翻转课堂工作坊

在推进“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实验过程中,全体项目组成员进行了集中议题,分学科讨论适合开发微课的知识点,作为制作微视频的原始参考材料。完成了这些文本材料,接下去是在小学阶段6个年级全部进行试点,还是在某个年级进行试点,项目组老师经过反复讨论、论证,基于以下因素考虑,最终决定在三、四年级中进行翻转课堂的试点:

(1)三、四年级的学生已具备初步的预习能力为翻转课堂能够正式开展提供了保障;

(2)三、四年级教材中一部分知识点适合作为翻转课堂的微视频素材;

(3)校内有家校通平台进行适当的调整即可将翻转课堂的微视频放于此平台便于学生回家学习等。

经过周密准备,学校于20xx年初成立班级翻转课堂实验工作坊,每个工作坊由10位教师组成。在三、四年级进行实施,每个年级段抽出一个班作为实验班,班级语数英教师为工作坊实验成员,同时每个工作坊配备两名骨干教师及四至五位青年教师辅助实验班教师,目的是:

1、以改革课堂教学结构、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为重点,大力推进新课程改革,从而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使学生、教师的成长与学校发展同步实现,与时俱进。学校充分考虑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实际,点上突破,边实验边完善,整合资源,发展创新,找到适合我校实际情况的“翻转教学”模式,以及付诸实践的“翻转教学”方案。

3、制作微视频,实践教学模式与教研模式

“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等课堂教学模式不断更新着我们的教学理念,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改变,课堂重心进行前置或者后移学生在家通过微视频对知识点先进行自学、当学生反复出现的错误通过微视频来纠正或者对于一些有挑战难度的知识设计成微视频便于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观看、学习。而课堂成为的学生探究过程或者巩固练习的落脚点。但是我们在实验的过程中发现小学生年龄小,自控能力弱,如果家长监督不到位,利用微课将知识点前置或者后移学习时,效果甚微。因此我们采用以“课内翻”为主,“课外翻”为辅的方式,让学生课前先学再课中集体学的形式,让微课效能最大化。

根据前面所说的课堂模式,我们研究“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有何需求,探索出适合我校学生的实践教学模式。即“发现讨论、尝试练习,归纳总结,拓展提升”的课堂模式的实践,在课堂中将新授知识制作成微课,让学生在课上观看,引导他们发现并讨论,接着进行尝试练习,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可以自主探究,也可以采取同桌互动探究;也可采取小组合作的探究,课堂上注重探究的过程,接着教师或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同时,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可以将巩固练习在课堂上完成,无须回家做或者减少回家练习的量。

有了具体课堂模式,我们就在教研组内进行实践与研讨。青年教师率先做实践,通过《自行车中的圆》这节课作为试点,教研组内教师讨论自行车行进的原理是难点,在课堂上教师难以讲解,可以制作成微课让学生在课前和课中学习。接着组内分工完成脚本设计、微课录制、任务单设计,然后进行课堂展示,课后项目组和教研组内的老师就翻转课堂的落实谈各自的想法,让翻转课堂如何在课堂教学这一块实施走出了第一步。在两年多的研究过程中,我们也将“互惠式”教研模式运用到翻转课堂研究模式中,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三、参加比赛,小有收获

从项目成立至今,学习接受新的教学模式的同时,教师信息化水平快速提升,不断积累成果。在省、市、区各类信息化比赛中,我校多名老师获省、市、区各级奖项。一批青年教师成长为学校教科研骨干,为学校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学校社会声誉日益提高。

四、展望未来,继续努力

郭沫若说过这样一句话: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己学习,自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来看,用自己的手来做。而信息化正是通过教育理念、教学观念、教学方法三个方面的很大程度上实现了这一目标。但是在翻转课堂研究过程中,因为电子书包数量的限制,目前只有2个班级开展了研究,学校目前正在努力筹建第三个翻转课堂实验班级,希望能有更多的教师参与到研究中。

上一篇:工程地质考试总结下一篇:金融开放概念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