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课系统数据流程图

2024-09-14

选课系统数据流程图(共8篇)

1.选课系统数据流程图 篇一

英汉语系列选修课选课操作流程

1、在教务处主页点击“系统入口”(图1)。

图1

2、输入用户名、密码,登录教务系统(图2)。学生的用户名是学号,初始密码为8位数的出生日期,例如出生日期为1988年3月21日的学生,其初始密码为“19880321”。如果提示“密码错误”的情况,应尽快到学院教务室找回密码;如果提示“尚未注册”的情况,请尽快到学院办理注册相关事宜,完成注册之后才能登录系统选课。

图2

3、系统界面如下图,点击“网上选课”下的“英语/汉语系列选修课”项(图3)。

图3

4、出现英语/汉语系列选修课具体选课界面。选择一门课程,选中该课程所在行的“选课”方框,并点击课程列表下方的“提交”按钮即可完成选课操作,如图4所示。注意:一位学生只能选择一门课程。

图4

5、已提交的课程会显示在页面下方的“已选列表”中,如果要退选某课程,直接单击该课程所在行的“退选”按钮即可,如图5所示。

图5

2.选课系统数据流程图 篇二

目前高校大多还处于大数据应用的原始阶段,在实际应用中出现越来越多的非结构化数据,结构化数据在信息化校园数据中心的存储已不能满足应用需求,这样对数据分析和挖掘技术的要求很高,需要系统设计,谨慎操作。大数据在高校有着美好的应用前景,但数据隐私、数据分析方法有待改进和数据集成困难等问题是目前主要的应用难点,需要进一步建立收集、分析和教育决策的实践体系,以使大数据在高校中的价值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2 选课系统的复杂性

目前我校本部校区、新校区、医学部校区的主要区域已实万兆主干,千兆到桌面的网络连接。教务系统服务器、学生选课机房均在校园网内,校园网带宽满足选课需求,选课期间教务系统登录缓慢主要问题还是集中在教务系统本身的软硬件方面。我校每个学期末为选课阶段,即每年的6月底至7月中,12月底至1月中,每次选课(包括预选、正选)共15天左右,选课时间相对集中,给系统带来了很大的数据流量,造成系统压力过大。同时,近几年在校学生数量有了很大的增长,在集中选课阶段,系统并发连接数急剧增多,极大加重了数据库负荷,给选课系统也带来不小的冲击。而对于学生的操作,系统必须能响应快速,这样就对选课系统的实时性有了更高的要求。

软硬件的性能直接影响到选课系统的能效,诸如服务器运转时间过长、负荷重、硬件老化严重等。而系统本身设计问题也需注意,比如,现在运行系统是针对Window 2000/XP操作系统和JAVA 5.0环境而设计,和当下广泛使用的Window7 64位操作系统以及JAVA8.0环境存在兼容性问题,造成部分浏览器响应缓慢。

3 大数据环境下选课系统能效优化

3.1 优化SQL语句

在数据库实际应用中,经常会出现全表扫描操作。若优化使用索引的SQL语句,选课系统能效几乎没有改善,所以重点是优化不含索引的字段。为了缩短查询语句的响应时间,要合理建立存储过程,尽量不进行表扫描等。选课系统数据库中含有大量数据表,Oracle要对这些表进行并序连接。Oracle对FROM中数据表的扫描顺序是:首先最后的数据表,其次第二个,依次进行,若发现经扫描过的第一个和第二个数据表中含有能被合并的记录,则进行合并操作。若连接查询多个表,则首先指定基础表,即被其他表引用的交叉表,然后重复进行。

在优化SQL语句时,要按以下规则进行:(1)不使用或尽量少使用select*语句,必须指定好所需查询的列。这样避免进行全表扫描导致的系统性能下降。(2)合理使用where及order by语句。若字段中已建立索引,则可使用Order by,并对其字段个数进行限制,这样可降低系统的资源消耗。(3)若表中记录较多,要注意不使用select distinct语句,因为它要先对表中每一行记录进行查询之后,再进行重复记录集的刷选。

3.2 WEB端优化

要优化RESIN的启动参数,在webserver路径下配置四个resin,进行负载均衡。扩充原有VMware云服务器平台,完成虚拟服务及部分存储设备更新,扩大服务范围,增强数据安全保障。目前云平台CPU资源超过100个,内存资源4.7T,存储资源裸容量500T,在网云服务器192个,能够为我校教学、科研及行政管理提供有力支撑。通过云服务器平台为校内多个单位提供云服务器应用,为学校网站群、应用系统、教学资源平台、图书资源站点、微信平台、虚拟仿真平台、共享实验平台等各类应用提供了稳定可靠、资源管理灵活、可扩展可伸缩的资源管理模式。

-server//服务器模式

-Xmx2g//JVM最大允许分配的堆内存,按需分配

-Xms2g//JVM初始分配的堆内存,一般和Xmx配置成一样以避免每次gc后JVM重新分配内存

-Xmn256m//年轻代内存大小

-XX:Perm Size=128m//持久代内存大小

-Xss256k//设置每个线程的堆栈大小

-XX:+Disable Explicit GC//忽略手动调用GC,System.gc()的调用就会变成一个空调用,完全不触发GC

-XX:+Use Conc Mark Sweep GC//并发标记清除(CMS)收集器

-Xmn和-Xmx之比大概是1:9,如果把新生代内存设置得太大会导致young gc时间较长。一个好的Web系统应该是每次http请求申请内存都能在young gc回收掉,full gc永不发生,当然这是最理想的情况。xmn的值应该是保证够用(够http并发请求之用)的前提下设置得尽量小。web服务器xmn和Xmx大概1:3的关系,在保持一定的并发量后需要较大的年轻代堆内存,如果设置得大小了会经常引发young gc。

3.3 Web Service优化

借助Web Service技术建立数据交换机制,通过服务的请求和调用实现异构系统间的数据交换。在网上选课系统能效优化过程中采用基于XML的数据交换方式,有效地实现了异构资源的数据交换。Web Service包含三个要素:SOAP(Simple Object Access Protoca1,简单对象访问协议)、WSDL(Web Services Description Language,Web服务描述语言)、UDDI(Universal Description Discovery and Integration,通用描述、发现与集成服务),而Web Service使用SOAP作为通信标准,并且SOAP能够穿透防火墙,当应用程序通过SOAP调用服务时,便提供外界标准的服务接口。使用C#编程语言进行Web Service的设计,在调用Web Service之前,应用程序要根据WSDL服务描述文档中的信息,生成一个SOAP请求。这个请求随即被嵌入到HTTP POST中,然后发送到Web服务器(Web Service部署在IIS的后面),经由Web Service请求处理器的解析,生成相应的SOAP响应消息,并把应答信号反馈给Web服务器。

3.4 性能调整和I/O优化

针对选课系统运行过程中所涉及的参数进行优化配置。主要涉及Oracle数据库中SHARRED_POOL_SIZE、DB_CASHE_SIZE、SGA_MAX_SIZE、PGA_AGGREGATF_TAR-GET四个参数,对这四个参数进行合理设置,将大幅优化数据库能效。性能调整之后,会明显改善选课系统能效,而这不只局限于优化运行参数,还应有针对数据的定向查询,从而得到对SQL的优化策略,明显提升数据库自身性能。

在使用索引时,要分开部署对象,设置有利的运行环境。由于数据文件访问量较大,故将其存储至磁盘,以缓解频繁的I/O操作带来的Oracle数据库对象使用。优先把内存中修改过的数据写入日志文件,而非数据文件中,在这个过程中一定注意不要改变其大小。合理规划日志文件分组,循环进行组的写操作,以减少I/O进程之间的磁盘竞争。同时必须创建回滚段和对应的表空间,以便得到系统操作失败后的恢复数据。

3.5 浏览器兼容优化

目前主流的浏览器主要是基于IE和Gecko两种内核,其中IE系列的各种版本浏览器、以IE内核为基础进行二次开发的浏览器(比如腾讯TT、傲游等)都是以IE为内核的浏览器;Firefox、Netscape等浏览器是以Gecko为内核的浏览器。由于不同浏览器的内核不同导致了Java Script解析上存在的差异,所以在开发Ajax应用程序时,势必会遇到程序代码在不同浏览器下不兼容的问题。原本在某个浏览器中能正常运行的程序,在另外一个浏览器环境中就完全无法工作。在进行选课系统能效优化过程中,主要考虑使用get Element By Id代替id Name、表单元素的引用、集合对象成员的访问、自定义属性的读取、常量的定义、input元素的type属性读写问题、使用show Modal Dialog来创建模态窗口、frame元素的操作、父元素的引用、get Elements By Name的问题以及inner Text、outer Text和outer HTML在Firefox下的实现。

3.6 调整选课规划

进一步调整选课规划,做好选课时间及学院(专业)安排。将排课时间进一步提前,为学生选课预留充足的时间,在保证时间允许的基础上,尽可能地拉长选课时间,将目前的15天增加至34天,分散学院(专业)安排,减轻因并发访问人数过多造成的服务器压力。

3.7 硬件更新

更新选课系统服务器,以适应大数据时代对应用系统的要求。主要是提升CPU、内存等硬件性能,CPU核心数由4核提高到8核,CPU频率由2.93GHz更新到3.2GHz,CPU缓存增加到20M,内存由24G扩展到96G,这样选课速度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得以改善。

4 结束语

进行大数据环境下网上选课系统能效优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针对系统制定多角度、全方位的优化策略。通过前期分析影响数据库性能的各方面因素,按照数据库优化应遵循的方法,开展了大量性能调整实验,并进行后期压力测试。对数据库实施该优化策略前后性能进行对比,结果表明,网上选课系统在运用此方法进行能效优化后,性能得到了明显提升。

摘要:为了解决我校选课系统在选课时阶段性高负载造成的“峰值堵塞”问题,该文采用大数据分析方法,基于云计算技术和海量数据的支撑,以我校综合教务系统为例,对数据库进行多方面的性能调整,并对WEB端进行负载均衡配置,最大程度地优化大数据环境下的网上选课系统,使资源消耗明显降低,提高运行效率,缩短系统响应时间。

关键词:大数据,选课系统,优化

参考文献

[1]潘旭武,陈启华,张建勇.高校选课系统性能优化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5):76-78.

[2]黄健.大数据视角下选课行为分析[J].教育探究,2015,9(5):78-81.

[3]王纯子,张斌.面向大型数据处理系统的Oracle数据库性能优化技术[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3(7):288.

[4]刘乃嘉,彭宇,王鑫,等.清华大学网上选课性能优化研究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5):247-248,

[5]韦安云.Oracle数据库的性能调整与优化方法探析[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5,11(21):8-9.

3.选课系统数据流程图 篇三

关键词:地理标志产品 大数据 申报流程

中图分类号:P2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2(b)-0080-02

文章将基于地理标志产品申报全业务全流程的专业知识,主要是针对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申请流程,结合大数据相关数据挖掘、分析处理等手段,对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与监管系统在大数据环境下就数据采集、分类、汇总等方面进行分析。

1 地理标志产品

地理标志产品指产自特定地域,所具有的质量、声誉或其他特性取决于该产地的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经审核批准以地理名称进行命名的产品。

2 大数据环境

2.1 大数据

大数据指不用随机分析法(抽样调查)这样的捷径,而采用所有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的庞大的数据集合。大数据的5 V特点(IBM提出)分别为:Volume(大量)、Velocity(高速)、Variety(多样)、Value(价值)Veracity(真实性)。

2.2 数据挖掘

大数据有着量大、多变、复杂等特点。所以要在这庞大的数据中寻找到隐藏的、有用的资料十分困难。而大数据的潜在价值主要表现在数据与数据之间的关联性。所以需要通过数据挖掘等方式来获取合理、有用的数据。

2.3 地理标志产品数据定义

根据数据的来源与数据的应用领域进行界定,可以把地理标志产品数据定义为:(1)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申请信息数据;(2)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专用标志使用申请信息数据。

2.4 地理标志产品数据分类

地理标志产品大数据按其数据结构可分为:结构化数据、半结构化数据和无结构化数据。

文本数据按来源及收集方式可以分为:显示数据、系统数据。显示数据是指由用户主动输入或者输出用于显示的数据。系统数据是指系统自动生成的数据,主要为申请信息数据在工作流程中阶段状态、受理公告、批准公告、核准公告。数据类型图见图1。

3 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与监管系统对申报流程的影响

3.1 数据来源

系统中的数据分为两类: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申请信息数据、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专用标志使用申请信息数据(因此文主要分析对象为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申请流程,故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专用标志使用申请信息数据暂不考虑)。来源为有申请者输入的文本数据。

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申请信息数据中文本数据主要包括:产品名称、产品类别、产地范围、产地地理特征、产品的理化感官等质量特色、产地的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产品生产技术规范、产品知名度、销售情况、历史渊源说明。

3.2 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申请工作流程整理

由现有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申请流程可知,申请流程主要分为申请、初审、形式审查、公示、技术审查、批准6个阶段。通过集成大量的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申请信息数据,经过数据汇总、合并、过滤、解析,将收集的大量的数据整理成便于系统使用结构化数据、半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如设定统一的申请号、受理号、批准号格式,确定文本的长度及内容限制、拟定附件的格式限制。

3.3 数据挖掘与分析

在大数据环境下,利用数据挖掘方式,获取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申请流程中在初审阶段、形式审查阶段、技术审查阶段中被打回的数据的原因。通过建立数学模型进行数据分析,总结出易犯错误及优质的申报机构。

3.3.1 总结出易犯错误

设定在地理标志产品申报过程中因各种原因需补正或整改材料被打回或是不予受理的总次数为x,因某种原因需补正或整改材料被打回或是不予受理的总次数yn,n=1,2,3,4,...,m,每个数字对应一种错误,即y1代表的是因产品名称不符合规范这一错误而被打回的总次数,m为错误种类最大数。

根据数值偏差算法:偏差值p=yn-x/m;可得知p值区间为(-∞,+∞),经总结可发现如下规律:(1)数值偏向+∞时,代表这一类错误经常出现,需要注意。(2)数值偏向0时,代表这一类错误也会出现,但是出现的频率不高。(3)数值偏向-∞时,代表这一类错误只是很少或偶尔出现。由以上结论可以得知何种错误属于易犯错误,可在申报之初就提醒申报者注意,以减少犯错的可能性。

3.3.2 筛选优质的申报机构

与1中所述同理,设定在地理标志产品申报过程中因各种原因需补正或整改材料被打回或是不予受理的总次数为x,设定省局初审通过后,在形式审查阶段和技术审查阶段因需补正或整改材料被打回或是不予受理的总次数为sj,其中j=1,2,3,4,...,k,每个数字对应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或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在此便不一一列举赘述了。k代表所有省级部门总数。

根据数值偏差算法:偏差值q=sj-x/k,可得知q值区间为(-∞,+∞),经总结可发现如下规律:(1)数值偏向+∞时,代表该机构初审通过后的地理标志产品申报信息任然存在较多问题,可提醒该机构加强初审力度。(2)数值偏向0时,代表该机构初审通过后的地理标志产品申报信息任然存在部分问题,需要注意。(3)数值偏向-∞时,代表该机构初审通过后的地理标志产品申报信息任然存在较少问题,可将该机构列为优质上报机构。

4 分析及优势总结

在大数据环境下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与监管系统对依然处于传统人工阶的段标志产品的申报流程将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可加快地理标志产品申报流程,加速我国对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步伐。且由于大数据分析后可以得出在申报的过程容易出现的错误,在申报初期提示申报机构,以避免人力和时间的浪费。而一些被筛选出的优质申报机构,可向社会公布供选择,也可对一些存在较大问题的申报机构给予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

(致谢:该项目受到质检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项目《质检行业大数据关键技术研究及典型应用示范》的资助。)

参考文献

[1]佚名.地理标志产品[J].China Fruit News,2008, 25(1).

[2]佚名.地理标志产品保护[J].中国蔬菜,2008,1(1):8.

4.选课系统全分析 篇四

一、系统功能及需求分析

(一)系统功能

选课系统含登录验证模块、学生选课模块、管理员模块。学生通过本系统,可透过浏览器查询课程安排、教师及选课情况等;管理员通过本系统,可对全校学生进行选修课的统筹管理,如修改、添加、查询、删除等,从而为教务工作提供决策信息。

(二)需求分析

分析一:系统应该满足以下几个方面需求:

1.某些选修课程因为前序课程或者教学管理资源的限制,要求系统能对课程选修人数、选修学生年级、专业等进行限制。

2.选课过程需具有时效性,系统要能在短时间内响应大量学生的查询和选课要求,並及时处理。

3.教务部门能及时掌握课程选修情况,系统界面直观,操作简单,学生不需经任何培训即可操作。

4.系统要提供数据输出接口以供教务员作后期处理及保存。包括作为以后查询和评估使用的资料。

分析二:系统要实现的功能分为二大模块:

管理员模块:

1.负责统一管理,包括课程的查询、添加、修改和删除;

2.限制选修条件的管理,包括条件的添加、修改和删除;

3.统一管理用户,包括管理员和学生用户的管理;

4.系统公告的管理;

5.数据的管理和数据导出;

6.管理员密码管理和学生密码的初始化操作。

学生选课模块: 1.从课程列表中选择所要选修的课程;

2.查询已选课程及其相关信息,包括上课时间及地点;

3.修改自己的登录密码。

(三)系统功能模块划分

系统功能框图

四、系统模块分析与用户界面设计

(一)系统模

(二)系统模块说明 根据用户需求分析和数据字典设计,把系统模块划分为:三大模块和三个子模块。它们分别是登录验证模块、管理员模块、学生选课模块三大模块以及管理员模块下的选修课程管理子模块、用户管理子模块和数据导出、导入子模块。

1.登录验证模块

该模块用于检查用户的登录,管理员、学生的登录。确保只有合法的用户才能

作。

2.管理员模块

管理员模块是该系统中功能最为强大的一个模块,管理员可在此完成对整个系统的管理以及维护,课程的添加,新学生的登记也都要通过该模块完成。

在管理员模块中,管理人员可进行管理账号的添加、删除等操作,还可以分别对学生、课程进行管理。在学生、课程管理中,都具有相同的功能:查询、添加、修改、删除,只是根据各自情况的不同,实现了查询或添加。例如:在学生管理中可以通过班级、学生姓名等不同条件进行查询,在课程管理中提供了专门的页面对大量的课程信息进行录入。

(1)选修课程管理子模块

该模块用于管理员对选修课程进行添加、修改、删除、查询等操作。

选修课程的添加分两个步骤:第一步是输入基本信息;第二步是录入选修课程的限选条件。

为了更全面掌握学生的选课情况,管理员可以对学生进行选课情况查询与退选的操作。当然这些操作都是特殊情况下由管理员进行的,具体实现是在“学生选修情况查看”的界面中完成。

(2)用户管理子模块

用户管理模块可具体分为管理员的管理和对学生用户的管理两种功能,其中管理员的管理功能较为简单,功能包括修改信息、密码的修改。

而对学生的管理功能,除了信息、密码的修改之外,因为学生数据可能存在着误差,在选课过程中可能会出现部分学生名单不在该系统或学生所属专业不正确,而最终造成学生不能选课或所选课程与所在专业的课程不一致的情况出现,所以要提供管理员添加学生、修改学生和修改班别或专业的功能。

(3)数据导出、导入子模块

因为选修课是一种实际的上课过程,在上课过程中我们需要点名考勤和成绩打印,所以本系统提供数据导出功能,管理员把数据导出成EXCEL文件让教务员进行处理,让老师掌握课程的学生人数和姓名,方便日后教学工作的正常展开。另因为学生的数据量较大,所以系统提供了数据接口来对学生数据进行导入。

3.学生选课模块

学生选课模块是系统最主要的功能,因为选课系统平台的大部分数据输入都是由大量学生的选课操作获得的。选课模块的设计虽然并不复杂,但是对稳定性的要求相对较高,这要求在设计上尽量少的占用系统资源,以防止出来因服务器系统资料不足而导致无法正常运行的情况。

登录系统主界面后,用户查看可选的课程名称列表,然后点击“选修”。因而显示直观,并会显示限定选修人数和已经选修人数,如果选修人数满或该课程取消,不会显示“选修”两字。正常情况下用户只需点击“选修”就可以完成选课程序。

因为选课操作是一项最重要也最容易出问题的操作,所以,为防止数据出现混乱,在这一步骤中需要采取严格的判断与验证措施。

下列情况将无法通过验证:

页面显示验证(无法显示“选课成功”页面);

(1)课程已经到达限选人数;

(2)重复选取该课程。

页面提交验证(无法提交到数据库)

(1)从外部提交数据

(2)超时登录

严格的验证保证了数据的准备可靠,不至于出现选课数据和实际情况不符的现象。

六、总结及说明

(一)开发总结

选课系统已经在校园网上的运行了一段时间並成为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系统受到老师们和同学们的普遍欢迎,因为系统避免了复杂的课程安排,也方便了同学们根据自己的情况自由选课。它在使用中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只要在校内的任何一台终端均可登录本系统。该系统不仅给学生创造了良好的选课环境,也方便了教师对学生情况的了解和管理。

但是,在使用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或多或少影响到系统的使用效果和用户的使用体验。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系统对学生选课的控制策略尚不够完善。

例如不能提示学生那类选修课还没有进行选取,无法控制哪些学生不能选择某些课程等。如果某个专业的学生本学期是不用上选修课,系统也无法阻止该学生登录系统。总而言之,系统的控制策略部分仍不完善,这是本系统的一个比较大的缺陷。

2.系统运行速度不稳定。

由于我校是采用集中选课,当几百名学生同时登录系统进行选课操作,服务器会呈现死机状态,往往发生一些严重的数据错误。

解决方案:(1)进一步优化数据库设计和程序代码,使其占用更少量的系统资源;(2)改善服务器配置

3.数据的安全性不高。

因为本系统是挂靠在校园网站的服务器上运行的,该服务器使用了多项服务,内容庞杂,管理不够严格,所以数据的保密性并不良好。4.与学校成绩录入系统的接口还没有实现。

5.学生选课管理信息系统规划 篇五

(1)系统的意义与目标

随着学校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生源的急剧增加,有关学生的各种信息量也成倍增长。面对庞大的信息量,学校如何做管理才能够降低成本又能够提高管理质量;老师如何工作才能达到既能减轻工作量又能提高工作水平成为一直探讨和研究的一门学科。伴随着计算机的盛行,信息技术在管理上越来越深入而广泛的应用,管理信息系统的实施在技术上已逐步成熟,学校需要与时俱进的发展,达到科学化和高效化的管理,就需要建立一套与自身特点相适应的管理信息系统来满足学校学分制改革的要求,便于操作使用。

通过正确的口令进入系统,进行数据库的维护操作和运用,对数据安全性有一定的保障,保密性好;进入系统后可对学籍信息、班级信息进行添加、修改、删除、查询操作;用来实现学生信息管理工作流程的系统化、规范化和自动化。

(2)系统的用户需求

通过调查,要求系统需要有以下功能:

⑴ 由于操作人员的计算机知识普遍较差,要求有良好的人机界面;

⑵ 由于该系统的使用对象多,要求有较好的权限管理;

⑶ 原始数据修改简单方便,支持多条件修改;

⑷ 方便的数据查询,支持多条件查询;

⑸ 在相应的权限下,删除数据方便简单,数据稳定性好;

⑹ 数据计算自动完成,尽量减少人工干预;

学生选课管理系统的性能要求;

⑴软件的可行

以Windows XP为操作系统,运用SQL的数据库技术,根据科学的管理方法与编程技术设计、开发学生信息管理系统,能符合各种技术要求,拥有较高的存储能力和处理速度。该系统的运行硬件环境PC机,当用户使用系统时,通过正确的口令进入系统,进行数据库的维护操作和运用,对数据安全性有一定的保障,用户放心使用

(2)系统科学的分析

待开发模块的一般描述

本设计主要为学校学生信息管理提供一个使用方便、经济实用的系统模块,以替代传统的手工操作方式。对学生的基本信息模块进行了设计,包括添加、删除、查询学生信息等操作。

(3)模块设计

3.1 登录界面

登录界面的设计,主要是本着实用简便的原则设计制作。

3.2 主界面

当操作员的名称和密码均正确的时候,系统便会进入信息管理(主界面)。信息管理包括系统的所有主功能模块:学籍管理、班级管理、查询管理、退出系统。它可以实现录入学籍信息、录入班级信息、查询学籍信息(按学号、按姓名、按班级查询)、退出系统等功能。

3.3 信息管理

3.3.1添加学籍信息

当操作员点击学籍管理图片按钮进入子目录,继续点击添加学籍信息图片按钮,便可进入添加学籍信息界面,对学籍信息进行录入,添加学籍信息界面的结构(如图4):

3.3.2 修改学籍信息

当操作员点击学籍管理图片按钮进入子目录,继续点击修改学籍信息图片按钮,便可进入修改学籍信息界面,对学籍信息进行更改、删除,修改学籍信息界面的结构

3.3.3修改班级信息

当操作员点击班级管理图片按钮进入子目录,继续点击修改班级信息图片按钮,便可进入修改班级信息界面,对班级信息进行录入,修改班级信息界面的结构

3.3.5 数据库表

记录表信息,添加、修改后的信息保存于学籍信息表或班级信息表中。表中包含学号、姓名等字段,使用户直观、便捷的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3.3.4查询学籍信息

学籍信息的查询基于表,其中提供了按学号,按姓名,按班级三种查询,在选择按学号、按姓名或按班级后,可在文本框中输入要查询的姓名、学号或班级,然后点击“查询”可得到满足条件的查询结果。功能是便于操作人员对学籍信息的检索查询。如按班级查询,输入要查询的班级

4.系统调试

完成对流程的编码后,最重要的是对系统的测试工作。测试在系统设计阶段有两个时期,一个时期是在编码写完每个模块后做单元测试,另一个是对系统做综合测试。

第一、模块测试:在模块测试的时候,设计者从下面几个方面考虑:模块的结构;局部数据结构;重要执行通道;出错的处理通道;影响上述方面的边界条件。

第二、整体测试:总体测试是组装软件的系统技术,本系统采用渐增集成测试,即测试单一模块,再将测试完的模块加入到系统中,进行一次系统测试,以此类推将所以模块加入系统中,在具体测试时,采用自顶向下的结合方式,从主控模块开始,沿各控制层向下移动,逐渐把所以模块结合。

第三、评估运行可靠性的问题:结果正确;运行速度;空间利用率;

算法的可靠性

(3)系统经费概算

初步估算约需要20万,包括硬件资源,技术资源,开发费用。培训费用等。其中,开发期间约需8万。调试与运行约需6万元。

(4)系统开发计划

本系统计划由开发小组(开发人员4人)用12个月完成,具体时间安排计划如下:

系统调研,系统分析:3个月

系统设计:2个月

系统程序设计:3个月

系统调试:2个月

6.网络选课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 篇六

目 录

1 绪论 1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目的、意义 1

1.1.1 本课题研究背景 1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

1.2 课题内容简介 2

1.3 开发技术及工具选择 2

2 需求分析 2

2.1 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2

2.2 数据流分析 2

2.3 数据库分析 4

3 系统设计 6

3.1 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6

3.2 系统开发工具 7

4 系统主模块详细设计 7

4.1管理员模块详细设计 8

4.1.1 管理员模块简介 8

4.1.2 处理申请模块 8

4.1.3 查看选课模块 9

4.2 学生模块详细设计 9

4.2.1 学生子系统简介 9

4.2.2 选课模块 9

4.2.3 查看选课模块 9

4.3 教师模块详细设计 10

4.3.1 教师子系统简介 10

4.3.2 查看选课模块 10

4.3.3 成绩录入模块 10

4.4 公用模块详细设计 10

4.5 系统实现 10

4.6 用户使用手册 11

4.6.1 功能介绍 11

4.6.2 系统配置与操作指南 11

5 结论 11

参考文献 12

致谢 12

摘要:在二十一世纪的新时代,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及计算机的日益普及,计算机技术在各行各业中都得到广泛的应用。网络选课系统是高等院校安排教学必不可少的工具。本文介绍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本校学生网上选课系统的开发,对系统的结构、功能和关键技术进行了具体论述,并给出了在网络环境下进行选课。本系统包括系统模块、学生模块、教师模块等其他功能模块。系统的实际运用模式,能够适用于高等学校日常的选课管理,为师生提供诸多的便利。同时具有良好的开放性,实用性强,保密性好,稳定性高,支持多用户操作。

关键词:网上选课系统;系统模块;学生模块;教师模块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目的、意义

1.1.1 本课题研究背景

7.选课系统数据流程图 篇七

选课制是指允许大学生对学校所开设的课程有一定的选择自由, 包括选择课程、任课教师和上课时间, 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量和学习进程。选课制度的改革实际上是大学教学管理制度改革的一部分, 是学分制的核心内容, 其设计与实施也与一定的教育理念相联系。1978年中国恢复高考制度, 高等教育逐步走入正轨。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 教育部大力推进学分制和选课制, 首先在部分重点大学试点, 并逐步推广。

现在, 全国高校已普遍实施了选课制, 并且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和教育信息化的推进, 选课的过程也基本网络化。但是由于深受学年制和传统观念等因素的影响, 现行的选课制度还很不完善。同时, 选课制在体现新的教学观念和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方面的功能, 也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原因是多方面的。就目前来看, 主要不足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 目前实施的选课制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社会对多样化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 学生入学和就业的自主意识不断增强, 高校原来那种整齐划一的培养模式, 很难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也不适合学生个体的发展。选课制应该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才能、学习程度, 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教师以及学习量, 为各种个性特征的学生提供最充分的发展机会。

其次, 有些学校虽然允许跨年级、跨专业选课, 但受传统排课方法、教师资源、教室资源等的影响, 学生还是不能自由选修。因上课时间冲突, 学生不能实现选课计划是普遍现象。即使上课时间不冲突, 也常常会因选课人数太多、教室资源有限等原因而被删除, 选课的自由进一步受到了限制。特别是在扩招的压力下, 学校为了解决教师资源的缺乏, 加上教室的限制, 选课制难以对教师实行优胜劣汰。即使是学生不欢迎的教师, 最后也不得不选。

再者, 指导选课的工作没有很好的落实, 使得学生特别是新生, 对拿到手的课本、教学指导书、课程介绍、选课指南不知所措, 出现了盲目选课现象。如有些学生不从自身发展的角度考虑, 避难就易, 还有的学生为了贪多求快, 不管什么课, 只要能选的都去选。这种随意性必然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 也会偏离实行选课制的初衷[1]。

因此, 就当前存在的问题, 在网络化的教育管理环境下, 如何利用数据挖掘技术, 从大量的历史选课数据中发现隐藏的、有用的知识来指导, 改进和完善当前高校的选课机制, 成为当今势在必行的重要的研究课题, 同时对高校的教学管理改革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2、数据挖掘与个性化推荐系统

数据挖掘是从大量的、不完全的、有噪声的、模糊的、随机的数据中, 提取隐含在其中的、人们事先不知道的、但又是潜在有用的信息和知识的过程。它是一门交叉学科, 集成了许多学科中成熟的工具和技术, 包括统计学、数据库技术、机器学习、模型识别、人工智能等。数据挖掘技术已经有了很好的应用, 例如销售、银行、电信、保险、交通等领域。数据挖掘所能解决的典型商业问题包括:数据库营销、客户群体划分、背景分析、交叉销售等市场分析行为, 以及客户流失性分析、客户信用记分、欺诈发现等。将数据挖掘技术应用于教育中, 也是这些技术发展的必然[2]。

个性化推荐是数据挖掘中一项非常有用的技术, 它是20世纪90年代被作为一个独立的概念提出来。近些年有了迅速的发展, 得益于Web2.0技术的成熟。有了这个技术, 用户不再是被动的获取信息, 而是成为获取信息这个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它在商业领域大获成功, 在一个实际的推荐系统中需要推荐的产品可能会有上万种, 甚至更多, 例如Amazon, e Bay, Youtube等, 用户的数目也会非常巨大。准确、高效的推荐系统可以挖掘用户潜在的消费倾向, 为众多的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3]。

协同过滤系统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 也是效果最好的个性化推荐系统。协同过滤 (Collaborative Filtering) 这个概念由Goldberg等在1992年提出, 并应用于Tapestry系统。目前主要有两类协同过滤推荐算法:基于用户的协同过滤推荐算法和基于项目的协同过滤推荐算法。

3、个性化高校选课推荐系统模型

本文研究工作是运用基于用户的协同过滤算法, 建立高等学校学生个性化选课推荐系统, 使得学生尽可能地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才能、学习程度, 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教师以及学习量, 为各种个性特征的学生提供最充分的发展机会;为改进和完善当前高校的选课机制。

基于用户的协同过滤算法有如下假设:人与人之间存在偏好和兴趣上的相似;人对事物的偏好是具有稳定性的, 因此可根据过去的偏好预测未来的选择。

在本文建立的高等学校个性化选课推荐系统假设相同兴趣爱好、学习程度、专业的学生所选择的课程是有相似性的, 另外系统中提取全方面优秀学生的选课记录, 利用算法推荐课程给那些想成为和“他们”一样优秀的学生[4]。

首先建立评价矩阵, 描述学生选课过程的主要因素 (专业, 兴趣爱好, 选课记录、老师评价、学习程度等) , 算法根据目标学生的行为, 对应建立目标学生项与评价矩阵中的项进行比较, 找出最近最相似的, 进而根据与最相似的邻居的选课记录, 推荐系统向其进行课程推荐。所以整个模型由3部分组成:建立评价矩阵、搜索最近邻居、产生推荐[5]。

3.1 建立评价矩阵

收集学生的专业、爱好, 学习程度, 选课记录等信息, 如果是从已有的教务系统中抽取, 则还要进行必要的数据清洗和转化, 最终形成学生选课评价矩阵, 如表1所示。

其中Rij表示第i个学生 (Student i) 对项目j (Item j) 的评价。通常0≤Rij≤5, Rij的分值越大, 表示用户对该项目的评价越好。

3.2 搜索最近邻居

计算目标学生与评价矩阵中所有学生的相似度, 找到相似度较高的学生建立最近邻居集, 这一部分是基于用户的协同过滤算法的核心。用户间的相似度采用 (1) 式Pearson相关相似性进行计算。

其中, sim (Ua, Ui) 表示Studenta与Studenti, 的相似度, y表示Studenta与Studenti共同评价过的项目, aR, y, iR, y分别表示学生a和学生i对项目y的评价, Ra-, iR-分别表示Studenta与Studenti对项目的评价均值。相似度计算完成后, 需要从用户群中选出最近邻居, 本文采用相似度阈值法来选取最近邻居。它是通过设定一定的阈值, 只有相似度超过阈值的用户才可作为最近邻居。

3.3 产生推荐

根据最近邻居集的评价, 通过一定推荐算法为目标用户产生推荐, 本文采用了平均加权法。平均加权法对目标用户a还未进行评分项目i的预测评分的计算为:

其中, sim (a, n) 表示Studenta与Studentn的相似度, nR, j表示最近邻居集中Studentn对项目j的评分, Ra-, Rn-意义同公式 (1) 。平均加权法综合考虑了用户对所有项目的评分情况, 适用于用户评价过的项目数较多的情况, 若用户评价过的项目数较少时, 个别项目的评分会对平均评分产生较大影响, 产生的结果就不够准确。

4、结语

本文建立的高等学校个性化选课推荐系统基于相同兴趣爱好、学习程度、专业的学生所选择的课程是有相似性的这样一个事实, 利用协同过滤算法, 产生推荐, 使得学生尽可能地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才能、学习程度, 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教师以及学习量, 为各种个性特征的学生提供最充分的发展机会。

摘要:通过分析当前高等学校选课机制存在的不足, 将数据挖掘技术引入学生选课环节, 并建立基于协同过滤算法的个性化高校选课推荐系统模型, 使得学生能够科学地, 并根据自己的所学专业, 兴趣、学习程度, 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教师以及学习量, 为学生有效地学习和个性发展提供机会。

关键词:数据挖掘,个性化推荐,高校选课

参考文献

[1]叶双.探析选课制在我国的研究现状及发展.湖北师范学院学报, 2009.29 (1) .

[2]Jiawei Han, Micheline Kamber.数据挖掘概念和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1.

[3]杨永斌.数据挖掘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研究.计算机科学, 2006.33 (12) .

[4]Delavari N, Beikzadeh M.R.A New Model for Using Data Miningin Higher Educational System, 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Information Technology based Higher Education and Training:ITEHT’04, Istanbul, Turkey, 31st May-2nd Jun 2004.

8.选课系统数据流程图 篇八

关键词: Agent; 选课系统; 工作流; 产生式规则; 推理

中图分类号:TP3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8228(2012)10-34-04

引言

随着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提高,人们对软件的功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需求,这些需求推动了软件工程的发展。在软件开发的早期,人们利用功能分解的方法开发程序,后来又出现了结构化和面向对象的方法,这些方法都提高了软件的生产效率。但是,随着软件的复杂程度、并行程度的提高,传统的面向对象的方法显现出一定的局限性,人们开始将Agent思想运用到软件工程中。Yoav Shoham早在1993年就提出了Agent-oriented programming(AOP)。Agent是一种特殊的对象,因此,面向Agent技术是面向对象的软件工程的一个特例,它并不是完全不同于面向对象技术的一套新方法,而是对面向对象技术的发展,它被誉为“软件开发的又一重要突破”。

本文利用面向Agent的软件开发方法,结合软件工程的基本思想、原理和原则设计系统模型;同时将工作流技术与Agent技术相结合,设计多Agent工作流管理系统模型;对选课系统进行实例化,有效地协调系统中不同角色人员的不同活动,尽量避免冲突,使选课系统更加科学化、高效化、智能化、安全化。

1 Agent和工作流基本概念

Agent技术源于分布式人工智能,是人工智能和计算机科学新的综合,可用来解决复杂分布的现实问题。Agent按其应用,又分为单Agent和多Agent系统两种。面向Agent的软件开发方法是对基于Agent技术的软件系统的设计和开发。Agent是具有自主性、自动性和智能化的对象,它强调封装的概念,使用消息传递的通讯方式,并且可以使用继承和聚集定义结构,其结构模型如图1所示。面向Agent的方法继承了面向对象和面向模块方法的优点,具有模块性、重用性、扩张性、移植性的特点。

工作流是一类能够完全或者部分自动执行的业务流程,它根据一系列过程规则,使文档、信息或任务能够在不同的执行者之间进行传递与执行,图2为工作流管理的系统图。工作流技术被业界广泛应用并迅速发展,它的主要特点是使业务的处理流程自动化,使人与应用工具之间相互协调工作,以完成某项工作。工作流管理的目的是为了让合适的人或软件在恰当的时间执行正确的工作。

目前的工作流系统缺乏健壮性和可重用性,没有备份机制和有效的恢复手段,容错问题基本上也没有考虑,系统对于出错的恢复弹性是极小的。传统的工作流系统在定义流程时隐含假设了所有的任务的实现和它们之间的协作均能被事先准确、完善地定义,事实上并非如此,大量业务流程对环境变化很敏感。同时,由于许多工作流运行周期长,在运行过程中难免发生变化,因此,工作流管理系统必须考虑异常情况和例外的处理。

鉴于上述原因,Agent技术与工作流技术的结合成为了如今研究的重点。目前,大多数工作流管理系统都是独立地管理单个工作流,忽略了其间的资源约束关系,而基于Agent的工作流管理系统能够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基于Agent的工作流技术对解决传统的软件工程方法中的问题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它是软件工程方法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

在工作流管理系统中,利用Agent可以有效地解决下列问题:

⑴ 工作流系统中的资源冲突问题;

⑵ 执行中的模式僵化问题;

⑶ 用户被动地处理工作项问题。

本文提出一个多Agent工作流管理系统。该系统的结构是一个递阶、不确定的动态结构。其模型结构如图3所示。

图3中的模型结构,横向将工作流管理分为工作流开发环境和工作流运行环境。纵向将工作流管理与业务流程过程分为定义层、控制管理层和流程建模层。

⑴ 对话定义层

由用户接口Agent和工作流定义接口Agent组成,是用户与计算机进行人机对话的接口,也是系统获取外部信息的接口。

⑵ 控制管理层

由工作流服务器和Agent服务器组成。

工作流服务器借助于一个或多个工作流引擎,解释过程定义,控制实例的执行,控制工作流中各种活动的执行顺序等。在工作流的创建和执行过程中,工作流服务器同Agent服务器交互,Agent服务器根据工作流服务器中的流程控制信息,完成相应的Agent的生成,调度和执行。例如:在工作流实例的创建过程中,根据工作流服务器中的相应活动的定义和描述,系统服务器生成相应的任务Agent,并在跟踪服务器中注册。

Agent服务器实际上是为任务Agent提供服务功能的代理(Agent),它和工作流服务器交互,保存了重要的过程定义和结构信息。它根据过程定义在工作流实例化的过程中生成相应的任务Agent,每个任务Agent对应于一个工作流过程实例。Agent服务器中包含管理和控制两个Agent部分。控制Agent是整个系统中最关键的核心部件,是工作流运行的“引擎”。负责对活动和问题的分解,子活动和子问题的分配和协商,以及提供工作流运行控制服务;控制Agent记录了各种供给其他Agent共享的全局信息,同时监督和控制选择相应的Agent。管理Agent 则是对工作流开发环境中工作流过程实例的定义和状态进行监控与管理。

⑶ 流程建模层

流程建模层在工作流开发环境中是由工作流模型定义Agent、过程定义Agent和Agent活动定义等多个Agent 组成的;当业务流程新增或发生变化时,对以往不存在的,系统中未包含的业务流进行定义,并定义该业务流过程Agent,以提供系统使用。

工作流运行环境中是由任务Agent、活动Agent等多个Agent组成的;主要是针对流程重组或工作流建模的各子问题及目标,由各任务Agent根据其内部知识选择相应的资源Agent或多个用户Agent合作,构成相应的子业务流程或工作流模型。各任务Agent在构建工作流模型过程中,既可单独也可相互合作,并能通过工作流模型的不断构建进行自我演化、删除和修改过程的某些成分和无用或过时的活动实例。

⑷ 工作表服务器

工作表服务器维护工作流参与人员的任务信息,而且负责通知任务Agent有关动态修改的信息。它是任务Agent生成任务项的惟一场所(生成任务项的过程为任务Agent向工作表服务器查询用户Agent信息,并在相应的用户Agent中生成新工作项),故在系统中不可缺少。

2 应用实例:基于Agent技术和工作流技术的选课系统

目前,高校选课系统的运用,使得学校管理自动化逐步提高。它不仅实现了学生跨学院、跨年级、跨专业进行选课,还支持学生自主“选教师、选方向、选教材”的行为,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

高校选课系统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如:学生虽可以自由选课,但系统往往不加审核,导致违反教学拓扑规律现象的产生;学生选课只是一种形式上的确认选课,表明选课信息已进入计算机管理,其实学生只拥有少部分自主选课的权利;如果管理策略、方法、对象等发生变化,开发人员就得修改甚至重新开发系统,现行的系统基本不具备适应变化的能力。

针对高校管理的需要,本文将多Agent工作流管理系统实例化,设计一套具有自动化、适应性和灵活性的智能选课系统模型。利用Agent概念及思想解决传统选课系统所不能解决的问题。同时,在选课系统中,尽量减少手工确认审核的麻烦等,利用Agent自动完成这些工作,让选课系统真正发挥它的作用。

⑴ 在选课的过程中,根据学生的专业以及该专业的教学计划为每个学生生成一个选课列表。在学生选中自己喜欢的课程之后,给出多个这门课的开设时间、任课教师等信息,学生可以根据给出的信息进行选择。

⑵ 在选课的过程中,如果学生选择了课程B,但系统发现其课程B的先行课A没有修或没有通过,则系统会给出提示,学生必须先修A。

⑶ 如果学生当前的选课学分总数超过规定学分,则不允许选课,并给出超出的学分数。而且当学生的专业课有两门及以上没有通过,则给出提示等。

利用Agent软件管理学生的选课信息,就能动态跟踪学习者的选课行为,根据学习者先前的选课情况自动组织选课内容,从而克服了现阶段内容松散的超文本结构。Agent的社会属性能够满足建构主义协同选课的需要,可将每个学生和老师都看作独立的Agent。

根据选课系统使用者的不同身份,我们提出一种如图4所示的选课系统模型。该模型将系统划分为教师Agent、学生Agent、课程Agent、课程计划Agent、管理Agent。

图4描述了选课系统的体系结构。一般高校中的选课系统,大多数需要学生输入课程序号进行选课,而且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区分不是很明确,学生在选课的过程中会感觉很麻烦。而基于Agent的选课系统在学生进入选课的时候,就可以根据学生的专业和所学的先修课程及教学计划为他们列出一个本学期的可选课列表,并且给出课程的详细信息,学生可以很清楚地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要求进行选课。

2.1 Agent的形式化定义

⑵ 相关数据库和推理机制描述

学生基本信息库:记录学生的学号、姓名、性别、系所、年龄等基本信息。

成绩记录库:记录学生所选课程及分数。

个性分析推理机:根据课程计划Agent提供的相关选课规则与学生模型库的相关信息,以此作为选课的依据。在选课的过程中,推理机将不断地产生、修改学生模型库,准确反映学生的选课能力。

课程Agent、课程计划Agent、教师Agent、管理Agent的构建与设计与上述类似。

2.2 知识库的创建

知识库的概念是将传统的数据库技术和人工智能相结合的产物。现在用基于规则的知识表示方法来设计Agent。

在SQL Server中,创建规则可以使系统对输入的消息流自动做出反应,并能用预定义操作来响应特定的错误情况,或将这些消息整理成一个更明确的异议事件。这些规则使系统能够智能地响应预测到的事件模式,触发操作。这些规则也可以将某个事件序列与SQL知识库中的信息链接起来,即时向操作人员提供有关问题发生的原因、对特定问题的有效响应以及其他相关信息的连接。

2.2.1 产生式规则

2.2.2 推理系统的设计

采用关系模型表示系统中产生式的规则知识,使得推理系统的设计更简单而且有效。实际上利用现有RDBMS的优化查询能很容易实现。

2.3 用Agent技术和WFMS实现选课系统

工作流管理系统与传统的信息系统相比具有很多优势。但是由于目前传统的工作流管理系统仍然存在着适用范围窄、对异常情况处理不及时等问题,尤其是在工作流执行过程中,不能有效地进行工作流程所涉及的各种业务活动的合理调度和优化运行,使得其应用受到很大限制。由于Agent具有自主性、交互性、主动性等智能特点,将Agent技术结合到工作流管理中,能够解决工作流的上述不足,非常适合构造结构复杂、灵活、智能的工作流管理系统。Agent技术和工作流方法结合起来非常适合选课系统的建设,可以有效地协调系统中不同角色人员的不同活动,尽量避免冲突,使选课系统更加科学化、高效化、智能化、安全化。

在选课系统中,我们可以把每个Agent都看成是工作流的节点。当学生要求选课时,工作流引擎为每个学生提供一个选课流程,首先进入选课界面,系统根据学生的学号以及选课计划,列出该学生的选课项。如:信息学院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进入选课界面,如图5所示。

接下来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和教学计划进行选课,点击“选课”后出现界面如图6所示。

选课的人数在选课过程中随时都会变化(当学生选中这门课的时候,人数就会下降),而选课Agent,教学计划Agent,仲裁Agent,课程Agent,学生Agent就会互相协调,避免发生错误(如选课违反了选课规则,不符合教学计划等)。而管理Agent在整个工作流过程与其他Agent的协调提高了整个系统的效率和灵活性,使系统发挥最大的效能。

2.4 选课系统实现模型

当学生要求选课的时候,系统收到选课请求,并对其进行审核(看其是否符合选课规则),当满足选课规则时,就可以进行选课并修改课程清单,最终完成选课。

图7描述了选课系统功能模块结构,包括用户登录、选课、退课、查询选课、修改密码等。

3 结束语

上一篇:高三学生综合评语下一篇:程序与人性作文1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