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汉语教师的课堂教学意识(共13篇)
1.谈汉语教师的课堂教学意识 篇一
抚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毕业论文设计
浅谈教师的课程意识与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指导教师:孙翠云 系别:初教二系 班级:06人文科学一班 姓名:苏雅秋 学号:三号
浅谈教师的课程意识与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摘要:教师的课程意识是教师在考虑教育教学问题时对于课程意义的
敏感性和自觉性程度。为适应素质教育推进和新课程实施对教师专业意识的要求,教师应树立课程主体意识、课程生成意识和课程资源意识,以促使自身的教学行为发生转变,使之具有发展性与个体适应性、创新性与反思性、民主性与对话性相融合的特点。
Abstract: The awareness of teachers, curriculum for teachers to consider the issue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 courses for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degree of sensitivity and awareness.In order to meet the quality education programs to promote and new awareness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teaching profession, teachers should foster a sense of the main courses, curriculum and curriculum resources to generate awareness of awareness, to promote their own teaching behavior change to make it with the development and individual adaptation, innovative and reflective, democracy and dialogue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tegration phase.关键词:教师;课程意识;转变;教学行为
教学行为是教师从事教育专业活动时表现出来的行为方式,它对教师的教学水平以及学生素质的提高具有不可低估的影响和作用。围绕教师的教学行为,学术界已展开了多方位的研究,但能从课程意识角度来探究教师教学行为的却并不多见。
国内外的大量研究资料表明,教师在学校从事教学工作三年后就能基本熟悉并掌握教学的操作程序,如果没有外在的压力与内在的需求,其教学行为方式也将基本定型,如教学行为上的自我认识、教学内容上的自我编排、教学方式上的自我选取等。所以,要想在实践中
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以适应素质教育推进和新课程实施的要求,单靠一项政策或一种制度是难以实现的,而且教师固有的教学行为往往又会与较大的教育教学变革产生潜在的矛盾与冲突。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在转变教师教学行为面前束手无策,应该看到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是必然的,也是有条件的。在现实中我们常遇到这样的情形:同一个学校的教师在相同的客观条件下,有的教师教学行为转变得快一些,好一些,有的则转变得慢一些,差一些。这说明教师的主观条件在教师教学行为转变中起决定性作用。因此,我们要尽可能地帮助教师具备这些主观条件,让教师尽早地转变自身的教学行为,尽快适应新课程实施对教师教学行为的要求。其中,教师的课程意识是教师教学行为发生转变的必要条件。从理论上讲,每个教师都具有自己特定的课程意识,其教学行为都会或明或暗地受到其课程意识的支配和指导,教师具有怎样的课程意识,就会产生怎样的教学行为。而问题在于每位教师是否具有某种鲜明、独特而又合理的课程意识,从而能够促使教师转变其教学行为并使之更加有效。本文就此展开探讨,旨在使教师通过树立合理的课程意识去更加有效地指导自身教学行为的转变。
一、教师课程意识的概念探析
已有资料表明,教师课程意识的含义源于西方“校本课程”概念的提出。自1973年菲吕马克(Furumark,A.M.)和麦克米伦(MeMullen,I.)首次提出“校本课程”(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即SBCD)概念后,世界各国教育机构都尝试性地接受并实践着这一理
念。教师的课程意识正是源于校本课程的本质要求而存在的”。“在课程改革中,教师批判精神的形成与发展有赖于其课程意识的唤醒。只有当他们产生了积极参与课程发展的意识之后,他们的批判能力与精神才能逐步形成”。为此,西方将教师的课程意识理解为教师对于其在课程决策、开发与发展中地位与作用的信念。
在我国,多数学者倾向于将教师的课程意识理解为:教师在考虑教育教学问题时对于课程意义的敏感性和自觉性程度。也有学者将教师的课程意识概括为:“教师首先需要考虑的还不是如何有效地教学,而是应该带给学生什么样的教育经验,包括什么样的知识最有价值,什么样的主题最值得探索;而这又首先需要思考的是我们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受过教育的人该是怎样的?教育承担着怎样的职责和使命?如此一来,作为教师应该关注的远远不只是课堂教学行为、有效的教学策略、课堂教学模式等等问题,而更应该关注我们为什么需要教育?为什么要开设语文、数学、科学、艺术等课程?为什么要强调课程的综合化?为什么要倡导发展性的教育评价?为什么要开发校本课程?因为,教育不只是一个个简单的操作行为,而是基于信念的行为。”这一概括正好可以作为对上述定义的补充与说明,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教师课程意识的内涵。
就课程发展的理论而言,教师是课程发展中的一环。早在20世纪70年代,西方就有学者认识到,“课程改革不能离开教师,没有教师发展就没有课程发展”。然而,我国在本次课程改革之前教师几乎与课程“无关”,教师只管“照本宣科”,也就是只管教什么(实际上是
考什么教什么),而不管为什么教,怎样教,在哪门课上教,每门课对促进学生的发展有什么实效等。长期以来,教师头脑中只形成以教学、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改革、教学大纲等一系列教学语词为主的话语方式,而没有课程、课程改革、课程标准、课程实施、课程开发、课程发展等概念。这种状况充分说明了我国教师课程意识的缺乏。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教师的专业发展,而且还严重阻碍了我国课程改革与发展的步伐。所以,培养教师的课程意识就成为本次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即打破教师教学论的话语霸权,使教师知道并凸显课程的存在,并多从课程角度考虑问题,从而使自己真正成为课程设计、开发与课程实施的主体。
二、教师亟待树立的三种课程意识
为适应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新课程实施对教师专业意识的要求,教师应树立以下三种基本课程意识。1.课程主体意识。
教师的课程主体意识包含两方面内容:第一,教师要生成自身是课程实施主体的意识。这就要求教师转变以往是课程消费者、课程忠实的执行者等观念,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时刻用自己独特的眼光审视预设课程,创造性地构建合理的课程;另外,教师还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广泛吸收与课程相关的信息,在课程开发、课程设计等活动中发挥主体作用。第二,教师要生成学生是课程主体的意识。学生的现实生活与未来生活是课程设计的依据,不仅如此,学生是能动的个体,他们不会完全依据课程设计者预设的发展路径来成长,也不会完全接
受课程设计者预设的课程内容,学生只是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来理解课程所提供的客体文本,构建自己对课程的理解。这就要求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时刻把学生放在首位,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从学生需要出发,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目标。2.课程生成意识。
教师的课程生成意识也包含两方面内容:第一,对预设课程的批判与创造意识。“预设课程是以对学生和社会普遍性研究和一般特征的把握为基础的,其规范尺度只是一般意义上的要求,它不可能规定具体情景下的课程实施。因此,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要对课程目标具体化,对课程内容要进行选择、拓展、补充、增删,对学习方式要进行创造性设计,甚至要对预设课程中不合理的方面进行批判,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合理的课程”。第二,课程是动态生成的意识。课程本身不是静止的、完全预设和不可变更的,而是开放的、动态生成的。课程的内容和意义不完全是既定的,它应该在具体的教育情境中由师生共同构建。课程的发展价值只有师生在课程实施过程中,通过主体性的有效发挥,并与独特的自然、社会、文化环境的交互作用中才能实现。
3.课程资源意识。
教师的课程资源意识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教师要生成创造性地利用教材的意识。这就要求教师把教材看作是他们与学生进行对话的素材或范例,是有待进一步探讨、延伸和拓展的资源,即在课程实施中既依据教材又超越教材。第二,教师要生成开发和利用广泛 的校内外课程资源的意识,还有积极发动和引导学生自主地去开发和利用有益的学习资源的意识。从学生发展意义上讲,一切有助于学生成长的物质的、精神的材料和素材都应成为学生的学习领域,如图书资料、音像资料、风俗习惯、文史掌故、名胜古迹、自然风光等都可以作为学生学习的内容。在课程实施中,教师要善于开发利用各种教材以外的课程资源,为课程价值的实现和学生的发展提供多种平台。
三、教师的课程意识对教师教学行为的作用
教师在具备了教师教学行为发生转变所需的必要主观条件后,就可以更加有效地促使教师转变自身的教学行为。
1.课程主体意识促使教师的教学行为向更具发展性和个体适应性的方向转变。
长期以来,教师的教学行为是依照学生发展呈正态分布的理论展开的,面向绝大多数是其基本定位,而且“教师的教学行为局限于注重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忽视对学生学习兴趣、态度、能力的培养和直接经验的积累。这种忽视学生主体性的教学行为是片面的、非人本的,它无法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难以实现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教师的课程主体意识觉醒后,才能真正使教师和学生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一方面,教师会自觉进行课程设计,这种设计会在理解课程目标、预测教育情境、熟知学生学力水平、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和尊重学生的多元智能的基础上进行。这些准备工作的意义不仅在于使教师的教学行为更加科学、有效,同时进一步深化了教师的课程意识,提高了自身专业的能力,即更具发展性。另一方面,树立学生是课程主体 的意识后,教师的教学行为不再局限于部分学生的部分方面,而是去关注每个学生的每一方面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将转变为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协作的能力,帮助学生养成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转变为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采取有效的方式和途径,冲破“三尺讲台”的束缚,走近每个学生的心灵,关注其真实的需求;转变为根据学生发展需要及学习内容的不同,来确定不同的评价目标,运用合适的评价方法与工具,帮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自己学习、发展的状况,帮助学生更全面地认识自我,使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转变为最大限度地发挥课程潜能,使学生的认知能力尽可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从而达到推动全部学生得以全面发展的目标,充分展现其育人的功效。
2.课程生成意识促使教师的教学行为向着更具创新性和反思性的方向转变。
在此次课程改革之前,教师形成的是忠实地执行教学大纲,按部就班地讲解教材的教学行为。这种被动讲解教材、忽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教学行为,难以为学生的发展带来实效。这与教师缺乏课程生成意识有直接关系。而一旦教师树立起鲜明的课程生成意识之后,教师会为实现课程的价值而不断地调整课程目标使之具体化,不断地对预设的课程内容进行创造性地处理,在以学生“学”为中心的牵引下,与学生一起创造、生成课程,并会时刻关注课程目标的实现程度和学生的发展状态。更重要的是,教师会将反思作为一种经常性的教学行
为,从而使教学活动进入一种理性、科学的调整状态。教师的自我反思行为强化了教师的责任意识,促使其对教学活动的每一环节进行价值判断和意义估量。“教师的自我反思意味着教师将研究纳入教学活动中,即将教学和研究统一起来,设计出适应性更强的课程,不仅满足学生的需要,也符合自身的特点,最终真正实现有效教学”。
3.课程资源意识促使教师的教学行为向着更具民主性与对话性的方向转变。
教师树立课程资源意识后,不再把教材视为权威而看作是他们与学生进行对话的素材或范例,是有待进一步探讨、延伸和拓展的资源。教师的教学行为也随之发生变化,由忠实的教材“灌输”转变为借助各种课程资源和媒介、以课堂为平台的对话与交往。“教学就其本质而言是交往的过程,是师生通过对话在交往与沟通活动中共同创造意义的过程”。“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扬,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教师角色的转换,即由教学中的权威变成合作者,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因此,课堂不再呈现冷冰冰的压抑氛围,而是变成基于相互尊重和信任的双向沟通、共同学习的民主场所。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不再是单纯的传授知识,而是与学生一起分享、理解、建构知识;“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会让学生在课堂上得到充分展示和自由发挥的机会,使之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体验到生命的活力和人生的价值”。参考文献:
[1]张绍波,张天雪。小学教师课程意识的实证分析[J].教育探索,2006,(5).[2]姜勇。论教师的课程意识及其唤醒[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9).[3]肖川。培植教师的课程意识[J].北京教育,2003,(7).[4]郭元祥。教师的课程意识及其生成[J].教育研究,2003,(6).[5]黄飞跃。课改实验区教师教学行为变化的调查与研究 [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5,(8).[6]陈晓瑞,马建华。试析新课程标准指导下有效教学行为的基本特征[J].教育科学研究,2006,(2).后记
半年来我不仅体会到了研究探索的艰辛,也品尝到了收获的喜悦,但是感受最为深刻的则是毕业论文的构思和写作过程中,纠缠于
知识储备的不足和渴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之间的矛盾所带来的苦恼。实事求是地讲,论文中有许多内容没有得到充分的展开和进一步的挖掘,缺憾和不足在所难免,但是我尽力做到有所创新而并不刻意为之。因为我始终认为,要想以几千字的篇幅就参透现代语文教育这一问题的核心本质是不现实的。如果这篇论文能够为大家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视角,那将是我写作本文的最大收获。
我要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孙翠云。半年来孙老师在学习上给予了我极大的支持和帮助。作为本人大学毕业最重要的学习成果,我的毕业论文无论从选题、结构、文字组织还是对资料收集和消化方面都得到了孙老师悉心指导和无私帮助。孙老师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崇高风范,朴实无华、平易近人的人格魅力,与无微不至、感人至深的人文关怀,令人如沐春风,倍感温馨。祝导师合家欢乐,一生平安。
感谢抚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所有老师们,你们毫无保留的教授极大地开阔了我的知识视野。
2.谈汉语教师的课堂教学意识 篇二
一、渗透爱国意识与整体意识的教育
高等学校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阵地, 学习英雄气概, 唱响时代主旋律是永不改变的主题, 在预科教学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少英雄的足迹, 如抗击外敌入侵的禁烟英雄——林则徐, 那句“鸦片一日不绝, 本大臣一日不回”的英雄气魄让我们体会到他献身于祖国和民族的高尚情操。在当今的和平年代, 爱国主义也有了更丰富的含义, 除了保家卫国, 热爱家乡、建设美好家园、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进步都成为爱国主义的具体内容, 如用真情感动新疆的忠诚卫士——庄仕华医生、抚养两位汉族孤儿的普普通通的阿西木塔西老人, 还有虽身患绝症但仍惦记农民棉花产量的农业专家娄春恒等等, 通过学习这些先进人物的事迹, 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 更加深了爱国之心、报国之志、效国之行、建国之情, 对爱国主义精神有了更全面的理解。
二、创新意识与自主意识的交融
汉语教学中有许多渗透创新意识与自主意识的情境和契机。例如在一篇课文中, 故事把“一个和尚有水吃, 二个和尚挑水吃, 三个和尚没水吃”的典故变为“三个和尚完全可以做到水吃不完”的观点。作者指出, “三个和尚要喝水”的前提是他们必须要协作, 要引进新的机制, 要采取办法, 如果没有这些创新, 谁都喝不上水。在这瞬息万变的社会, 时代在变, 观念在转变, 不变我们就永远无法成功, 这种全新的观点让学生明白了现代社会中创新精神和团队精神的重要性, 一个班级、一个团队必须创新、协作才能进步, 只有每个人都发挥出自己的优势, 大家才能齐心协力取得最终的胜利。
人人都知道龟兔赛跑故事的结局, 然而在我们的教材中, 乌龟和兔子却获得双赢的结果。带着疑问, 学生对两者并列第一的原因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前几次比赛中兔子和乌龟都拿出了自己的强项以绝对优势战胜了对方, 比赛难分胜负, 但到了第四局, 两者都认为互相协作是到达终点最有效的捷径, 在合作和团结的气氛中, 他们一同到达了胜利的终点。其实在我们生活和学习中不乏乌龟和兔子式的人, 有部分学生习惯了以“我”为中心, 唯我独尊, 常以放大镜看别人的缺点和自己的优点, 这便成为他们走向社会、走向成功的主要障碍。如果学生之间团结合作, 我们每个人不都是优秀者吗?其实不管做什么事情, 不一定都要有失败者, 各自后退一步, 也许就海阔天空, 只有取长补短, 互相帮助才能最终实现双赢。
三、适应意识与竞争意识的有机结合
一个大学教会我们什么?每个学生都曾有过这样的疑问。读书、做事、与人相处、做人则是大学必学的四件事。有位学生在学完《生命因灿烂而美丽》课后这样写道:“老师, 学完这课我体会很多, 记得我刚来到学校的时候总感到孤独, 不敢和同学交往, 因为我来自农村, 总担心被别人看不起, 所以从不敢大声说话, 更不敢正视别人的目光。后来我慢慢发现周围的很多同学也和我一样, 来自普普通通的家庭, 我们之间有很多共同的追求。我们班团结和睦, 我还担任了班委, 工作能力也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认可, 我还和个别同学成了知心朋友, 我变得越来越自信, 也越来越喜欢这所学校了。我周围有那么多的师哥师姐和我一样为了早日实现理想而拼搏奋斗着, 他们是我学习的榜样, 我不再为自己出生在一个贫困家庭而感到自卑, 我要自食其力圆满地完成大学四年的学业。”
“在竞争中合作”及“在合作中竞争”已经成为现代竞争理念的新概念。在《谁拉你走向了平庸》一课的口语交际训练环节中, 针对竞争的话题我组织学生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学生认为, 现在部分同学的保险意识代替了竞争意识, 认为已经进入大学的门槛, 学习好坏无所谓, 只要考试不挂科, 每门混上60分便万事大吉, 在这种保险思想左右下, 更有部分学生还陷入吃喝玩乐之中浪费了青春大好的时光。有竞争的社会, 才会有活力;有竞争意识的人, 才会奋发图强;在有竞争的群体里, 会出更多的成绩, 有更高的水平。只有知识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这样我们的人生才不是平庸的。
通过以上汉语教学案例, 在教师与学生互动交流的过程中我们不难看出, 现代意识教育已紧密渗透在预科汉语教学中, 增添了素质教育的分量, 使预科汉语教学作为少数民族学生的基础教育, 不只是简单地学习汉语, 而是通过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他们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现代意识的科学探索者和开拓者, 这必将对促进社会的前进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摘要:预科汉语教学有意识地对学生渗透了一些现代意识的教育, 比如竞争意识、适应意识、整体意识、创新意识、自主意识等, 使学生在学习汉语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 还加深了对思想的教育, 从而实现素质教育目标。
关键词:预科汉语教学,现代意识,渗透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现代教学论发展.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8.
3.谈汉语教师的课堂教学意识 篇三
关键词:教学改革 汉语文教师 要求
在这次课程改革中,将长期以来的“教学大纲”改成“课程标准”,已经贯彻执行新的“课程标准”,使用各种新的教材。可是不少教师却跟不上教学改革的步伐,表现在:一、用应试教育的旧思维、旧观念、旧方法观念来教素质教育的教材,二、知识结构陈旧,三、习惯于依赖教学参考书,四、视觉单一狭隘,五、沿用旧的思维方式。这些情况不能适应教学改革,教学改革对高中汉语文教师提出新的要求,要求教师新型化。
一、观念必须更新
1.认识应试教育的弊端。其观念是知识本位、学科本位,认为学校教育的中心任务是传授知识,死背硬记知识成为考试的唯一内容,普遍的题海训练加重了学生的负担,学习内容陈旧,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考试!应当迅速树立素质教育的观念,将自己由主宰变为主导,将学生由被动的容器接纳变为主动的学习主体。
2.关于汉语文的理念。长期以来,人们在“文”与“道”的关系上不断讨论,曾认为要突出政治思想教育,后又认为政治教育与汉语文知识并重,这些都没有还汉语文本来面目。新的课程标准强调了汉语文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二、必须具有新型的知识结构
1.全面的知识结构。汉语文反映的社会生活是个大千世界,涉及各种领域。汉语文和其它学科渗透、交叉,英国的英语(即汉语文)教育思想就强调了其“学科交叉观”。重视各种观念的交叉与共存。[3]汉语文与思想道德、社会生活、历史文化以及自然科学等有密切的关系。过去的学科实行条块分割,使教师的知识面相对狭窄,如不懂外语,不会使用计算机,不了解科技新发展等。这些巫待改变。
2.开放的知识结构。过去的知识呈现封闭性,常用单一的不变的观点去看待客观事物。如以阶级斗争为纲,以权威的论述静止地认识。客观现象极其复杂,主观世界又极其博大,应当从许多方面综合研究,要以变化创新的观念去认识。
3.反思的知识结构。传统的教育是接受学习,美国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认为,“接受学习”是学习的全部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呈现给学习者的。进行素质教育应当使用“发现学习”方法,当代著名心理学家,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布鲁纳倡导运用探究的技法去发现学科的基本原理,首先要带着问题,带着疑问去反思,这样的话,就可以发现许多新东西。
三、提高独立钻研教材的能力
1.要有选择教材的能力。教师要有辩析的眼光,要能够独立选择教学所侧重的内容。
2.提高独立钻研教材的能力。一些教师凭借教学参考书去教课,教死书。素质教育要求教师教活的知识,培养活的能力,教师必须提高独立钻研的能力。要能抓住作品的立旨立意,分析文章结构,分析人物形象,找出语言特点、艺术特色等。
3.教师要能将这篇作品与别的作品进行纵向或横向的比较,发现其思想上真知灼见,艺术上独到之处。
4.教师要能认识教学参考和他人之说的正确与错误,妥贴与否,而不迷信盲从。
四、思维要兼容并蓄多视觉
现在使用了新的教材,鼓励学生思考、想象,学生的各种回答都有可取之处,都应肯定。可是不少教师说:“正确的答案只有一个,岂能多种答案共存,如太阳只能是红的,月亮只能是白的,怎能说太阳是黄的、白的、黑的、绿的”。这就表现出长期以来的单角度思维、直线思维、轨道思维的思维方式。几千年来,人们的思维在儒家思想的“道”中运行,在皇权圣旨的方向活动。前几十年,人们的思维在领导人语录的轨道中运行,是单一的。如今这种思维还有遗留。如果思维在多线条、多角度情况下,就可以得出各种不同的答案。从多视觉的目光看,太阳在不同的时间、地点等情况下,其颜色是变化的,不相同的。早晨的太阳是红色的,接着变橙色,中午是银光耀眼的,有云雾时,它或白或灰,在绿窗内看,它是绿色的,在日蚀时又是黑色的……要改变狭隘单一的思维方法,以海纳百川的胸怀气度兼收并蓄。鼓励学生以多维视觉去观察、思考、想象,去发现和创造。
五、学习使用创造性思维方式
1.直觉思维,是指人脑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资料,对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联系作出迅速的识别、敏锐的洞察、直接的理解和整体的判断的思维过程。培根说:“人类主要凭借机遇和直觉。”艺术和科学创造都离不开直觉思维。直觉思维的特征是思维的跳跃性、超逻辑性,没有明确的思维中介环节,一下子就悟到了问题的实质。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种思维有突发性、直接性等特点。
2.潜意识。古人云:“有时忽得惊人句,费尽心迹作不成。”西方人说:“创造即白日梦”,“梦是一首无意的诗。”这些,实际上是潜意识问题。弗洛依德研究发现了潜意识。他认为:人的精神领域有认识到的部分,能清楚地感觉到的认识,情感和意志等,属显意识。还有隐伏于灵魂深处的不为人觉察的无意识,也叫潜意识。弗洛依德认为人的意识就像冰山一样,显意识就像冰山浮在水面以上的部分,只占1/8;潜意识就像冰山沿在水面以下的部分,要占7/8。人们没有明确感觉的意识,梦境、无意识的反应,非理性的冲动,似曾相识等,都属于潜意识心理现象的范畴。潜意识的不断开发,将会带来巨大的创造性。
3.灵感思维。灵感是一种奇妙的思维状态,也是心理现象,或精神状态,这时思想認识与情感极富于创造性,表现为激情亢奋,感觉灵敏,想象丰富,佳句纵横,创造力突然冲出,难以阻挡。灵感的爆发,一种是外界刺激引起的机遇式灵感,一种是内部积淀意识闪现的遐想式灵感。灵感的特征表现为突发性、迷狂性、独创性。许多大作家和科学家都有灵感的爆发,而产生伟大的创造的经历。对于一般人来说,其思维中常有灵感因素,比如有时感到脑子特别灵、特别聪明,这时就有灵感因素。我们对灵感因素不能扼杀,而要努力开发,以便发展到创造。要重视积累知识材料,“读书破万卷”才能“下笔如有神”;要苦心追求灵感突破;还有及时捕捉灵感,因为灵感如电光石火,稍纵即逝;通过各个方面的努力,争取灵感的创造。
高中汉语文教师应当学习研究各种创造性思维方式,才能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训练,才能进行创新教育。
4.浅谈对外汉语教师的基本素养 篇四
摘 要 当今时代,面对汉语国际化高速发展的新形势,我们必须高度关注师资队伍的建设,重视对外汉语教师基本素养的提升。对外汉语教师,要有较高的职业素养,良好的人格素养和足够的诚心、热心、细心、耐心。只有不断提升自身的素养,才能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真正树立起国家和民族的整体形象,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和传播力。
关键词 基本素养 对外汉语教师 职业素养 人格素养
中图分类号:H195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令世界瞩目,不断增强的综合国力,持续提升的国际地位,在全球掀起一股“汉语热”,并在当下逐渐升温。在这种情况下,为满足世界各国人民汉语学习的需要,对外汉语教师队伍日益扩大。对外汉语教师肩负着两种艰巨的使命,既要扮演普通教师“教书育人”的角色,又要作为“中国大使”传播和弘扬中国文化。他们是中国和世界各国加强联系的桥梁和纽带。提升对外汉语教师的基本素养,培养合格的对外汉语教师人才,是迫在眉睫的课题。
1对外汉语教师要有较高的职业素养
从理论上说,要想具备对外汉语的执教资格,对外汉语教师必须持有三个证书,即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证书、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证书(二级甲等以上)、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证书。据国家汉办统计,目前我国国内对外汉语的专兼职教师中,取得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证书的不足从教人员的1/4。由于高校对外汉语专业设立时间短,规模小,培养的专门人才有限,所以,许多对外汉语教师来自汉语言文学、外语、历史、教育学、心理学等专业,有些文科专业较少的工科院校,甚至还由普通话较好的工科教师担任对外汉语教学工作,对外汉语教学的专门知识匮乏。
作为一名合格的对外汉语教师,要有扎实专业的汉语言文字学基础,要对汉语的本体知识,包括语音、词汇、语法、修辞等有全面系统的认识。另外对外汉语教师还应该具备语言教学理论、语言教学技巧以及第二语言学习、跨文化交际等相关理论和知识。再次,还要具备较强的外语沟通能力。对外汉语教学的对象是外籍学生,掌握一门通用的外语,能够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如果对所教学生的母语有所了解,便能更好地了解学生学习的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施教。笔者认为,对外汉语教学是开放性的教学。对外汉语教师,专业素质越过硬,文化视野越开阔,教学活动越有成效。
2对外汉语教师要有良好的人格素养
首先,对外汉语教师要热爱自己的祖国、人民和传统文化,具有高度的民族意识和民族自豪感。对外汉语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代表国家和民族的形象,故而言行举止要大方得体,处处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尊严。
其次,对外汉语教师要有包容的心态和求同存异的思想。学习汉语的学生来自各个种族和地区,在与其交往过程中,作为一名对外汉语教师,直接面临着各种不同地域文化的冲击碰撞和交流,所以,既要具有传授汉语知识的技能,又要教给外国学生了解中国的正确方式和途径。对此对外汉语教师首先要有一个包容的心态,要在跨文化背景下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做好功课,了解学生所属国家的文化,并给以充分的尊重,当观念出现冲突时,要保持冷静,积极了解出现冲突的原因,妥善化解问题。
3对外汉语教师其他必备素养,要做到四个心:诚心、热心、细心、耐心
首先是诚心。只有一个热爱对外汉语事业并且愿意全心全意倾情付出的对外汉语教师,才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汉语输入和贯通。所以,对外汉语教师本身的诚意,以及外化演变出的亲和力非常重要,直接影响着外国学生的接受效果。从某种层面说,对外汉语教师内心真诚的力量甚至比学术本身更为重要。一个有诚心的对外汉语教师会悉心研究教学中的每一个细节,如怎样调动学生积极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怎样合理安排教学进度等,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水平,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其次是热心。热心的教师会懂得关爱学生,给离家千里的学生家人般的温暖,会赢得学生的尊重和信赖,当学生内心接受老师的时候,对于接受老师的输出信息,就比较有积极性。
再者,语言学习本身任务重,比较枯燥,教师的精神面貌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状态,精神饱满的教师往往能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而且,这样的教师对汉语教学有浓厚的兴趣,会积极关注对外汉语相关知识,不断更新授课方法,长期潜心研究外国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学习规律等,使自己的素养持续提升。
再次是细心。教师不但是课堂活动的参与者,还是组织者和设计者。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会出现很多问题,有普遍性的问题,也有基于文化地域、语言敏感度、心理承受能力不同而体现出的个性差异。教师要细心关注学生的反应,情绪的变化,对学生不断变化的各种状况悉心留意,从而找到恰当的方法应对各种状况。
最后是耐心。对于留学生而言,汉语是一种新的语言,学习起来会出现种种错误。有时候老师反复强调的,对说汉语的人来讲非常简单的知识,他们接受起来却十分困难,这时对外汉语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包容他们所犯的错误,面带微笑带领他们读一百零一遍,一百零二遍,不断鼓励他们继续尝试,为他们一点小小的进步喝彩,这样,他们就能对枯燥的发音练习保持一种积极的学习状态。
总之,对外汉语教师承担着中国汉语推广和中华文化传播的艰巨任务,使世界各国文化相互促进、和谐共融、不断发展。切实提高对外汉语教师的基本素养,对于我们树立国家和民族的国际形象、提升中国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5.谈汉语教师的课堂教学意识 篇五
2010年10月我有幸被教育部公派到老挝国立大学语言学院中文系进行汉语援助教学工作。老挝是联合国公布的世界上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刚到的时候十分不 适应,这里气候长年炎热,食物以生食和冷食为主,再加上老挝被称为亚洲屋脊,属高原地区,总感觉心慌气短,很不适应。可是作为一名公派汉语教师,我此行的 目的就是要推广汉语,传播友谊。为了不辱使命,在经过一段时间的生理和心理的调整之后,我逐渐适应了老挝的工作和生活,也收获了经验和快乐。回忆这一年来 的生活历程,我觉得有三点体会最深:
第一,要善于与人沟通。国外生活不容易,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有时候光靠自己的力量难以解决,这时候就要找人帮忙,只要抱着一颗真诚的心求助,不论是外 国人还是在国外的中国人,都还是乐于帮助的。如果遇到困难不去解决,而是自己拖着,就会心情越来越坏,事情越变越糟。我所在的学校位于万象市中心十多公里 处的郊区,周围十分荒凉,交通特别不便,门前仅有一趟固定路线的随叫随停的小巴经过。这种小巴是日本淘汰老爷车,非常破旧,有时甚至是人货、人畜同车,空 气污浊,拥挤不堪,路上还经常抛锚等待,10多公里的路程往往要走上一两个小时。有一段时间,我的热水器、电脑、电磁炉同时不工作了,因为距离市区遥远,出门不便,我就自己先倒腾了一番,可一连几天都没搞好,严重影响了心情和生活。有一天我上课时无意给学生说起老师的东西都坏了,没想到学生很快就请来了水 电工,给我修好了热水器,并带我到市里的修理店重装了电脑系统,买了新的电磁炉,极大的方便了我的生活。真的很感谢这些出手相助的学生朋友们,让我在异国 他乡感受到了友谊的温暖。
第二,要善于调整自己的情绪。在国外最难过的还是感情关,出国教师大都正当中年,家中上有老下有小,身上的责任和义务很重,在国外教书就等于把这些责任和 义务都推给了配偶,感情的牵绊和愧疚之情常常会使人情绪低落,特别是节日期间,更觉形单影只。我在老挝临近暑假的时候,家中突然传来噩耗,七十多岁的老父 查出癌症,医生断言只有半年的寿命。我一下子懵了,恨不得马上回到家中,可那时还没有放假,学生还在上课,毕业班的同学还在写作毕业论文,答辩尚未进行。如果此时离开,可能会延误学生的毕业时间。更不幸的是那几天家中还进了贼,偷走了一部新电脑,这简直是雪上加霜。当时我的心情低落到了极点,一方面为自己 抛下家中年幼的孩子和病榻中的父亲没有尽到责任和义务而深深自责,一方面又为工作能不能按时完成而担忧。可理智告诉我不能老陷在这种负面的情绪中,事情必 须积极面对,既然暂时不能离开就要坚持将这边的工作做好,学期结束后再回家好好照顾老父,于是我主动跟家中保持电话联系,随时了解父亲的病情,当得知父亲 在积极治疗中,病情有所缓解后心情也稍稍放松,就这样将工作坚持最后放假。正是这是这段特殊时期的情感经历,才让我变得更加坚强乐观。
第三,要积极融入当地生活,体验独特的异域文化。国外教学虽然辛苦,但也不是完全无趣,要善于融入当地文化,充分体验异域文化的魅力,这也是一种独特的人 生体验。老挝是一个佛教国家,佛寺林立,佛教节日众多,佛教仪式丰富多彩,在老挝我就充分体验了这种佛教文化的魅力。工作之余,我常到万象城里有着悠久历 史的寺庙到处走走看看,那些金碧辉煌、庄严肃穆的寺庙建筑让我惊叹于人类古代文明的伟大,悠远的晨钟暮鼓又让我的心情特别的平和。如果有机会的话,我也会 亲身参与一些佛教活动,既增长了见识又觉得特别有趣。每年的四月十三到十五日是老挝的传统节日泼水节,这一天我也会跟着老挝籍老师一起来到寺庙参与盛大的 佛教仪式,布施、听经、拴线、浴佛,不分男女老幼、尊卑贵贱地互相泼水祝福,彼此感受发自内心的那种快乐。这些佛教文化只有身在其中才可以真正体会到。
6.对外汉语教师领悟丰富的教学法则 篇六
“多少年我们苦练英文发音和文法/这几年换他们卷着舌头学平上去入的变化/平平仄仄平平仄/好聪明的中国人/好优美的中国话。”S.H.E的一首《中国话》让所有说着中国话的人都倍感本国文化传播的自豪。歌词中所说的“平上去入的变化”、“平平仄仄平平仄”也从侧面体现了学习汉语的难度所在。
教学技能是对外汉语教师在对外汉语的重头戏。如果仅仅停留在本体研究的层面,对外汉语专业和汉语言文学、现当代文学、语言学等其他汉语专业就没有任何区别了。把汉语本体的研究成果运用于教学之中,是对外汉语专业的终极学习目标。
反复实践和模拟教学是教学技能获得的最主要方式。教学对象从哪来?学生就首当其冲成了“小白鼠”。刚开始学生很不听话,同龄的我根本无法控制课堂局势,几次差点哭了出来。后来,我慢慢掌握了“调教”学生的技巧:自由。自由?听起来是不是很不可思议?我的自由,不是放任放纵,而是让他们自由表达,让他们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就算是我听不懂的他们的母语,也比大叫他们同样听不懂的“安静”有效得多。在赢得了学生们带有同情成分的“合作”之后,我才能够正式进入教学环节。对外汉语教师在学习教授初级口语课的时候,不费脑力,但费体力:要“以身试法”地伸出舌头示范“zhi、chi、shi”,对外汉语教师要手舞足蹈地表现不同的动词,还要不断重复同一个音节直到学生说对。在这种实践课上,我们这些“三脚猫”对外汉语教师在台上施展浑身解数,而真正的对外汉语教师正坐在教室后方或是留学生中间,一边听课一边做笔记。下课后的对外汉语教师总结,会提出本次上课的优点和不足,多次的实验课之后,学生就基本上掌握了独立教学的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语言技能(教学辅助语言,如英语)和文化技能,也包括在教学技能里。会说流利标准的普通话是不够的,还要能用辅助语言解释汉语。教学活动的双方(教师和学生)有可能来自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母语和文化背景,而且会借助第二语言(比如英语)进行目的语言(汉语)的教学,因此,会一门辅助语言非常有帮助。目前,最常用的辅助语言是英语。虽然目前很多普通的院校对对外汉语专业学生的要求仅仅是通过英语六级,但我尽量不随意给自己降低标准,力争通过英语八级——我常常课间背单词,看着电影也会突然摁下“暂停”键把刚才的英文对白复述一遍。
7.谈汉语教师的课堂教学意识 篇七
第一, 目标意识。无论是哪个学科, 教师在上课前首先应该非常清楚、非常明确: 这节课, 我要引导学生学习掌握哪些知识、学习掌握那些学习方法, 培养和锻炼学生哪些能力, 在学习兴趣方面, 让学生又怎样的提升, 通过本节课学习, 引导学生体验到本节课的知识方法学习、能力锻炼, 能让学生体会到怎样的意义。
新课程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那么首先学生应该是主动地自学, 主动自学, 需要学生对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感兴趣, 包括内在需求的唤起和外在激励。学生自学, 并不等于不要教师指导, 教师指导什么? 指导学生学习、掌握一些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所需要的方法, 教师指导学生运用老师指导的方法来学习掌握知识锻炼技能。这个过程中就落实了方法目标。在学生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过程中, 离不开运用的背景———这个能力、方法, 对自己的生活、对现实生活到底有什么意义, 这是“学习的意义”。
教师明确了各个目标之间的联系, 就能够很好地去组织教学, 落实目标。
第二, 方法意识。这里的方法意识, 指的是在确定目标以后, 教师能够明确: 我按照怎样的程序, 用怎样的方法去指导学生自己学习, 怎样引导他们主动学习, 怎样引导他们逐层深入的达成前面确定的目标。
第三, “落实”意识。“落实”意识, 指的是教师在课堂上随时关注学生学生学习行为表现、学习结果呈现, 看课前确定的目标是否扎扎实实地得到了落实。
并不是有人能够正确回答出来问题, 就以为目标已经达成, 教学往下进行。教师的教学是面向全体的, 你需要观察班上全体学生是否都在积极主动地参与这个项目的学习, 是否都得到了发展和提升。需要观察了解学生在目标达成过程中到底有那些问题, 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掌握一些方法, 来解决问题, 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落实课前确定好的目标。
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是: 教师在课前确定的目标, 在课堂学习过程中, 要观察学生是否都“不会”, 哪些是他们会的, 哪些是他们不会的, 通过观察, 教师发现他们不会的、不能来针对性地指导, 帮助他们学会、能够自己学习, 这是指导的重点, 也是课堂落实的重点, 学生学会了知识也学会了学习, 就产生了学习成就感。
这里的“落实”意识, 其实就是“随堂进行评价、判断”的意识, 教师在教学中, 在反复观察学生是否达到了课堂要达成的目标和目标度。
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绪变化、学生回答问题、表达自己学习结果感受的过程中存在细节问题, 通过课堂随机检测发现学生实际知识掌握情况等。
8.谈汉语教师的课堂教学意识 篇八
关键词:初中汉语 问题意识
中图分类号:H1
问题意识是思维能力的动力,创新精神的基石。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起点,它的行为表现是对事物的好奇、喜欢和探究。在初中汉语教学中只有具备了强烈问题意识的学生,才有可能关注知识方法及其研究过程。在农村初中汉语教学中很多教师就忽略这点,常常是一堂死气沉沉的教师演说课或是华而不实的气氛活跃的,老师和学生的一问一答。因此,我认为要使在没有现代教学设备的农村初中汉语课堂真正的活起来,必须在初中汉语教学中激活和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
在初中汉语教学中必须进行创造性教学,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下面谈谈我多年来在农村初中汉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几点做法:
一、激发好奇心,使学生想问
“好奇”是学生的天性,好奇心是创新的潜在动力,是创新意识的萌芽。强烈的好奇心会增强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敏感性,对新出现的情况和新发生的变化及时作出反应。发现问题,并追根寻源、激发思考、引起探索欲望,开始创新活动。因此,我根据生这一特点,激起学生研究问题的浓厚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引出探索的欲望。如:我在上《我愿意为你拆一座亭子》这课时,抓住“拆”字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拆”其实是拆亭子,为什么亭子盖好了却要拆掉呢?通过分析使学生明白这里用“拆”是父亲为了实现自己的诺言,将一座亭子由拆到建,再到拆。
二、创造条件,使学生敢问
在初中汉语课上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要使学生敢问。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开放的教学环境。
1、创设积极宽松的教学情境。在农村初中汉语课堂上,往往是教师讲学生听的,没有讨论、交流、课堂死气沉沉,我这几年尝试着,与学生多进行情感交流,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使学生没有害怕感而敢于从宽松和谐的环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2、创设民主和谐的心理环境。在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一种心理上的安全和愉悦,为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提供良好的心理条件。教师要平等地对待学生,给每个学生的提问投以微笑,关注和点头,允许他们在教师讲授的过程中插话。引导学生敢于对教师、书本上的观点,提出质疑,要积极提倡学生标新立异、勇于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提供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由地思考问题。允许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辩论,让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中质疑促思。
三、教给方法、使学生会问
愛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更困难”可见提问并不容易。学生从“敢问”到“会问”,有一个培养和提高的过程。需要教师的示范和引导。
1、以问引文。教师的提问要有启发性,要抓住关键之处。这样能够引起学生对教学内容中矛盾之处的注意。从而产生相关疑问。
如:《冰激凌的眼泪》一文中,我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冰激凌怎么会流泪呢?”通过讨论,就会把课文理解得更深,学生的思维也更深化。
2、提供范例。学习是从模仿开始的,学生喜欢模仿的又是教师的行为方式,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在提问的角度、思路、方法方面给学生提供范例。善于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勤于思考、敢于想像猜测,对同一个问题多层面,多视角地去观察、分析和思考,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探因求果、正反对比、逆向思维、突破定势等方法,提出来具有创新性的问题,长期潜移默化,学生便会由原来的被提问变为主动提问。
3、变课堂的“纵向提问”为“横向提问”。所谓横向提问就是在课堂上问题不是由教师提出,而是由学生自己提出,再由学生通过思考来自行解决的一种提问方法。由于提问者与回答者在课堂教学中都具有同等的学习者地位,因此这种提问方法与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纵向提问相比,可以使学生比较容易地消除在课堂回答过程中的紧张感,能为推动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和发现问题,敢议论问题和提出问题,善于回答问题和分析问题创造了条件,使学生有机会在一种既无拘束又较热烈的教学环境中提出问题、回答问题。
四、提高认识、使学生善问
善问是在学生有主动提问意识基础上的更高的要求,是敢问、会问的进一步提高,善问是要问得当,问得明、问得妙。
问得当,是指当问之处才问,不要一有疑就问,每疑必问,应当经过充分的思考确实有疑问再提问。那些通过自己的努力,或通过查工具书、向别人咨询、与同学互相讨论便能得以解决的问题,则不必提问。
问得明,是指对问题的表述要清楚、明白。清晰的表达。可以使问题更加明朗,而且还能帮助提问者自己理清思路,为问题更加深入探讨和解决提供契机。
问得妙,是指学生提出的问题具有很高的认识水平,这些问题无法从课本或教学资料中得到答案,必须由学生经过理解、分析、推测、归纳等过程将那些看似零碎的信息进行加工。这就需要调动提问者认知方面的所有潜能,有时还要受到自己的兴趣、动机等非智力因素的制约。
结语: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题、敢问、会问、善问、并且把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及时纳入教学思路之中,这样既加强训练的针对性,又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我们农村初中汉语课堂教学,不管用何种方法,都必须符合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思维和语言为核心,以培养学生初中汉语能力为根本目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刘墨 欧阳芬. 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 北京:开明出版社,2009.11
3、郑国民. 新世纪语文课程改革与研究[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9.谈汉语教师的课堂教学意识 篇九
摘 要
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外国人需要学习汉语,这就需要更多的人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目前汉语的推广正处于难得的.发展机遇期,我们要正确把握汉语国际传播工作的政策,认真细致地谋划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策略,制订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并1步1个脚印地加以落实。本文首先研究了我国对外汉语教师的现状,发现我国对外汉语教师奇缺,可教师本身素质也仍需不断加强和提高。对对外汉语教师的基本素质、工作能力、以及提高其业务素质的策略进行研究发现我过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发展虽然取得了非常突出的成就,但随着国际新形势的到来及以后的发展,我们必须不断地加强和提高自身素质,迎接新的挑战,从而不断完善我国对外汉语教学事业!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教师;素质;工作能力;策略
ABSTRACT
Along with our country international standing enhancement, more and more foreigners need to study Chinese, this need more people are engaged in the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At present Chinese promotion is being in the rare development opportunity time, we must correctly grasp Chinese international dissemination work the policy, earnestly carefully plans the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draws up the practical and feasible development plan, and work carefully and make steady progress performs to carry out. This article has first studied our country foreign Chinese teachers present situation, discovered our country foreign Chinese teacher is very scarce, but the teacher itself quality also still had to strengthen unceasingly with the enhancement. To the foreign Chinese teachers basic quality, the working ability, as well as improve its service quality the strategy to conduct the research to discover my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enterprise the development although has obtained the extremely prominent achievement, but along with the international new situation arrival and the later development, we will have to strengthen and to improve own quality unceasingly, will meet the new challenge, thus will consummate our country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enterprise unceasingly!
Key words: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teacher; quality;working ability; strategy
★ 对外汉语教学学年论文
★ 对外汉语教学实习总结
★ 会计核算问题研究
★ 浅谈导入式数学教学论文
★ 对外汉语教案:现代汉语词类教学
★ 对外汉语教案
★ 对外汉语个人简历
★ 对外汉语求职信范文
★ 完善会计专业双语教学问题的研究
10.小学语文教师汉语拼音教学的反思 篇十
一、创设情境学习汉语拼音
1、在听故事、讲故事中学习拼音:
比如在学习韵母“a o e”及四声时,我就以书中的情境图为材料引导学生编故事:早晨,太阳公公出来了,小朋友、小动物门都起床了。新的一天开始了,大家多开心啊!瞧,小姑娘来到河边的草地上练起了嗓子,aa aaa——aa aa a——在黑板上出示a(我们小朋友也来唱一唱,就在这个环节中渗透a的读音,练读a)。大公鸡也在草地上练起了嗓子,听!oo o——oo o——(出示o,多好听啊,大家来学一学,在这个环节中渗透o读音,练读o)。大白鹅在水里快活地游着,看着自己在水里的美丽倒影,不由得也唱起了歌,e——e——,我的身子多么白,我的嘴巴多么红,我是快乐的大白鹅(出示e,教学e)。小河的清晨好热闹啊!在读准了 a o e 以后,再听老师把故事编下去。鸭子阿姨带着两只小鸭子闻声赶来了(出示 ā),鸭阿姨边游边说,这里的空气真清新,小鸭没听清,忙问:“啊,你说什么?”(出示 á),鸭阿姨再说了一遍,小鸭们点头说:“啊,听清了,这里的空气真好,我们喜欢在这里游泳。”(出示 ǎ)小姑娘发现了鸭子们,停止了唱歌叫起来:“啊,前面游来了三只鸭子。”(出示 à)在这个编故事的语言环境中,学生不知不觉地掌握了四声的读法。再让学生认识a头上的四顶帽子,集中练读四声。学生在听听讲讲的过程中掌握了aoe及其四声的读法,学得主动积极、兴趣浓厚,同时既训练了语言表达能力和听话能力,又养成了良好的听话、说话习惯。
2、设计一个生活情境来学习拼音:
在教学翘舌音 zh ch sh r 时,考虑到这四个声母的读音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我特意安排了一个“招待客人”的情境。今天啊,有四位客人来我们这里做客,依次出示客人来了,我们要打招呼啊,今天这几位客人的名字很特别,叫的时候要把口舌翘起来(引导学生跟着老师读 zh ch sh r,当学生会读之后,就请客人(学生戴头饰)进门了,请进门的过程中又巩固了 zh ch sh r 的认读)。再搬椅子来招待客人。在这招待的过程中既训练了口语交际能力又加强了 zh ch sh r 的认读。学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多读多练,轻松有趣地突破了翘舌音认读的难关。
二、在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中学习
以多种形式的游戏和有趣的活动来组织汉语拼音的学习,如“猜一猜(看口形猜韵母,根据音节猜图画等)、传一传(一个接一个把看到的音节传下去)、变一变(用电线折成字母)、玩一玩(出卡片,一生出声母一生出韵母,拼成音节读出来,谁读得快又准,谁就赢了,赢者可以刮对方鼻子)、拔河比赛(易混淆的字母写在黑板上,两组小朋友分立两边读卡片,读对的`卡片贴在该组绳上,哪边多哪组就赢)、小白鸽送信(信封上用音节写着送信人名字,读对了就能送对,给送对的一份礼物)、长颈鹿请客(叫出用音节标出的菜名)、考一考(拿卡片去考别人)“等。通过趣味性强的游戏和活动,学生对字母的音、形掌握得更牢固,对音节的拼读积极性更高,学得轻松,练得扎实。
三、手脑并用亲密接触汉语拼音
在学习拼音的过程中,还可以让学生用身体来演演字母,用小手来做做字母,用身边可利用的东西来摆摆字母,用橡皮泥来捏捏字母,用纸来制作拼音图片等,让抽象的拼音字母变得那样的形象直观、可以触摸,使学生感受到拼音字母是那么的可亲可近,它就在我们的身上,就在我们的周围。这种手脑并用的学习,既培养了动手能力,有开拓了思维,发展了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是一种综合性的教学手段。
四、联系生活多渠道学习汉语拼音
语文学习的外延等同于生活的外延,课程来源生活,生活即课程,课程即生活。汉语拼音本身就是学习汉字的工具,因此汉语拼音学习应该重在运用。在学完了全部声母之后,我就让学生为身边的一些物品标上音节做成卡片,然后贴在上面,有贴在家里的,也有贴在教室里、寝室里的,给学生营造出拼音学习的氛围,让学生时刻能见到拼音,在多看多读中熟练掌握音节的拼读。在学完全部字母之后,送学生每天一首诗,让他们自己去拼读,自己去读诗;还让学生试着用音节记录下看到的听到的或想到的,写得好的帖到墙报上展出;在图书角上摆上拼音读物供学生课外阅读。
11.谈数学教师的师德意识 篇十一
数学教师的师德意识即在数学教学活动中通过自己的言行自觉地向学生施加正确的影响,或通过直接教育,或通过潜移默化。数学教师正确的师德意识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那么数学教师应具备哪些必要的师德意识呢?
笔者认为,首先应有教书育人的全局观,扮演好“灵魂塑造者”的角色。作为一名数学教师不仅要想到自己是数学知识的师者,而且也是学生行为习惯的“向导”。应以党的教育方针,树立“以人为本”、“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通过自己日常与学生交往,和学生谈心,交流思想,沟通感情,自觉家访,充分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行为习惯,并且结合知识点自觉地体现出寓德于教,树立开放的大课程观。自觉把科技前沿的最新成果,最新信息及时地传递给学生。注重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行为习惯,道德品质;确定规范学生行为习惯、品德修养的目标。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创造。加强学生的理念教育,通过体验学习、参与学习、实践活动,把爱国激情、做人准则、科学态度、拼搏精神,潜移默化地传授给学生。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和学习数学知识及文明习惯的养成教育。增强既教书又育人的观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其次是应积极参与管理和教育学生,扮演好“管理者”角色。数学教师作为一个班级学科的组织者,在积极参与教改,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参加实践,努力做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整合的同时,在书序教学活动中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比如:学生不按时、不认真完成作业,打架、骂人等。数学教师就应当全面、公正、及时地处理好自己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出现的一些突发事件,要向捣蛋的学生做好耐心细致的说服教育工作。注重从思想工作入手去解决学生中出现的问题。相信学生的潜能和优势,让每一个学生感受成才、成功的喜悦。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再次是讲究管理方法,扮演好“朋友”角色。学生受年龄、知识的制约,会受到一些消极观念的影响。面对学生中暴露出的各种不良现象,数学教师不仅要注意学生的外在表现,而且要注重学生的内心活动。特别应注重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和谐、友善、互助的师生关系。及时与家庭、学校取得联系,制定出针对性强的,有效的教育方案,协调一致做好学生的思想转化工作。注重给学生一些权力,让他们自己去选择;给学生一个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找答案;给学生一点困难,让他们自己去解决;给学生一些空间,让他们自己向前走。让每一个学生拥有健康的心态,健康的人格和自信的人生。
第四是面向全体,转化差生,扮演好“父母”角色。造成学生成绩差的原因固然很多,但是最根本的原因是学生对于学习数学不感兴趣,意志脆弱,缺乏学习热情,没有正确的学习动机。对这类学生应适时进行反馈和矫正。在教育教学中做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和谐统一。要随时给他们展示才华的机会,鼓励他们的信心,激发求知欲,培养他们客服困难的意志,激励他们学习热情,树立强化他们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不仅要严格要求,而且要向“父母”一样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解决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具体困难、问题。致力于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一名合格的数学教师还与自身的思想素质,知识水平,管理艺术等方面有关。因此,只有不断加强自身修养,刻苦钻研,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思想,不断总结,开拓进取,与时俱进,才能不断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真正成为一名素质教育需要的新时代合格的教育工作者。
12.谈汉语教师的课堂教学意识 篇十二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师,素质
对外汉语教师的素质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成败。在我看来,优秀的对外汉语教师的基本素质研究主要论述的应该是其具备的态度与意识、拥有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以及其应掌握的各项教学基本功。具体来说,我将从六个方面来阐述我的观点:
一、相对准确与全面的语言学知识
教师个人的知识贮备,特别是语言学的知识贮备对整个对外汉语教学起到至关重要的指导作用。因为汉语的语音、词汇、语法构建起了整个汉语的结构框架,在对外汉语教师教授汉语的过程中也就必然涉及其中的知识。特别是在留学生有疑问的时候,汉语教师能否正确解答,不仅关系到学生的学习结果,更是树立教师威信、为今后的教学打好基础的保证。
当前,对外汉语教师的培训课程设置大多数是以语言学、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为主体,加之以文学、文化常识、跨文化交际与英语的学习。笔者经过在非英语国家的海外实践后,觉得在学习以上这些必要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应该重视小语种的分类培训。
二、相关的教育理论知识与相应的教育技能
对外汉语教学是一种教学活动,所以,一名优秀的对外汉语教师就必须掌握相关的教育理论知识,用这些知识来指导其教学实践活动。我们常说,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前人总结的理论经验绝对可以成为之后发展汉语教学的指路明灯。
在了解了理论知识后,我们也不能忘记“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要有好的实践效果就必须具备良好的教育技能。一名优秀的汉语教师一定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运用不同的教育技能,最终达到所期望的教学效果。在培养对外汉语教师时,实践的形式应该分为不同的种类,不应该只有班级内的模拟教学,更加应该给予真实的环境。更要区分零基础的学生教学与已有汉语水平的中高级汉语学习者的教学。
三、良好的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
所谓良好的表达能力是指:1. 标准的普通话。对外汉语教师面对的是需要学习标准普通话的外国学生,所以为人师表的他们就必须自己能说出标准的普通话,为学生做出榜样。这样,即使在课外,学生也能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下耳濡目染地学习模仿,直至说出标准的普通话。2. 流畅丰富的表达。对外汉语教师正确流畅地将自己的意思表达出来,呈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从中获益,才是对外汉语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也只有语言表达的丰富才能让外国学生感觉到汉语的美妙与魅力,从而对汉语学习更有兴趣。3. 良好的交际能力和相关外语表达水平。对外汉语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交际水平的提升,所以教师自身就必须具有良好的交际能力,这种能力不仅表现在与学生的交流上,还应该体现为在课堂中创造真实交际场景的能力,言传身教又积极引导才能帮助学生达到汉语交际的目的。
四、必备的文化知识
在汉语教学中,必不可少地会加入文化知识的引用。这不仅是向外国学生介绍发扬中国文化的需求,也是某些有着历史文化背景的语音、词汇、语法教学中要运用到的必备知识。所以,掌握中国文化知识也是一名优秀对外汉语教师需要重视的环节。
五、一定的科研能力
在教学的过程中,必然会发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与不足,无论是汉语各个分支教学中的不同问题,亦或是针对不同国家学生的不同教学方法与侧重点,都需要每位汉语教师深入思考。因此,汉语教师不仅要有发现问题的能力,也要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在不断的发现、研究、实践中才能更加完善对外汉语教学的理论知识,从而更好地指导汉语教学活动。
六、能代表中国形象的仪容仪表与礼仪礼貌
每一位对外汉语教师代表的不仅是个人的形象,更是代表了中国的形象。作为优秀的汉语教师,不是说要有多么帅气或者美丽的外表,而是一定要有端庄亲和的形象,更要有能体现中国礼仪之邦的谈吐气度,这样才会受学生喜爱,进而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
13.谈汉语教师的课堂教学意识 篇十三
(一)在对外汉语教学的课堂体系中,词汇教学占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是学生学习和理解课文的前提,是学生掌握和扩大词汇量的重要手段。如何让学生在短短的教学时间里,认识、理解、记忆词语,并最终能熟练运用所学词语进行交际,是每个对外汉语教学老师所关注的问题。本文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选词
每进入新的一课学习,我们都会面临着同样的问题,那么多的生词,该怎么讲解给学生?是全部讲,还是部分讲。全部讲,时间不够,课堂上也不可能实现。所以,只能权衡轻重,选择部分重点词语进行精讲操练。那么,哪些词语是应该在课堂上重点讲解的呢?下面这几条原则可以帮助我们找出每课中应该讲解的词语。
1.从词性上看,虚词详讲,实词略讲。
汉语词汇中,名词、动词、形容词、叹词,象声词等,因为其词义具体,所指对象明确,所以可以在课堂略讲,甚至不讲,一带而过。而介词、连词、副词等虚词,因词义虚渺,理解困难,而成为学生学习的难点,所以要挑出来跟学生好好解释一下。
介词。介词是汉语教学的一个难点,汉语中的介词虽然不是很多,但其搭配却非常广泛。从意义上看,它们可以引出时间(当、在、从、离),引出方向(向、往、朝),引出对象(对、跟、和、比、为、给),引出目的、原因(为、为了),引出施事或受事(把、被、叫、让),或者表示排除或加合等等。另外,很多的介词词义是从动词或名词虚化而来,介词词义与原义有什么不同,用法上有什么不同等等,都是学生关心的问题。如:“在”,既可作动词,又可作介词,教学中必须给学生指明。
他在学校,不在家里。(动词)
他在学校里看书,不在家里看书。(介词,引进地方)
他一个人在今天晚上去了学校。(介词,引进时间)
讲解介词,要结合课文中介词的词义,引导学生不断说出相同语境下的搭配组合来,从而加深学生印象,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如果学习的内容是介词的新的词义,那么还要注意总结介词的用法,让学生区分不同情况下的不同用法。
副词。出现在动词前,对动词的时间、范围、程度、频率、语气、情态等方面进行描写、修饰、限制。副词的意义比较晦涩,不太容易懂,是词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和重点。
副词的教学中,首先要引导学生注意副词与副词之间的区别。如:同是表示时间的副词,“已经”、“正在”、“总是”有着明显的意义差别。“已经”是指过去发生的事;“正在”是表示正在发生的动作或存在着的现状;“总是”则是时间范围内从起点到终点动作或状态的持续存在。我们把这些细微的差别指给学生,就能加深其印象,也有利于他们的理解。其次要引导学生注意副词所描写的内容上的细微差别。如:“挺好”与“特好”等。
连词。有的是连接词和词组,有的是连接两个分句。前者如:“和”(我和你,老虎和狮子)。后者如:“不但……而且……”(不但好吃,而且好看。不但我们没去,而且他们也都没去)。连词教学,要引导学生注意连词所连成分之间的关系,是同质还是异质,是相近还是相反,是递进还是递减等等。对于连接分句的连词,要注意考察前后两个分句意义的联系。
助词。顾名思义,就是本身没有语法意义,依附在其他词语身上,与之一起完成语法作用。如“的、地、得”。“的”与名词、代词、形容词等一起使用,出现在名词前面,对它的大小、颜色、性质、归属等方面进行修饰、限制、说明。“地”与副词、形容词等词语一起,出现在动词前。对动作或状态进行描写(欢天喜地学开车)。“得”出现在动词后,引进补语,补充说明动作的结果、程度、时间、数量等。汉语中的助词不多,但教起来却不容易,留学生难以把握。讲解这类词语时,我们第一要注意它助什么词。第二要注意它位于所助词语的前面还是后面。此外,对于某些助词相互之间的细微差别,也要给学生指明。
2.从文化角度上看,典型的文化词语应该教给学生。
所谓典型的文化词语,是指那些由本国特有的文化现象产生的词语,例如:“红娘、旗袍、月老”等。在学生所在国家中,没有相似的文化现象,也就没有相对应的词语。如“红娘”,原是《西厢记》里的一个角色,因为其热情地为男女主人公张罗婚事,而成为媒婆的代名词。这样的文化词还包括:文化上有特定内涵的词语,如:贫农;字面意义相同,但中外对比不等值的词语,如:情人等。在学习时,一旦遇到这样的词语,教师一定要给学生解释清楚,不然学生就会望文生义,将词语的意思理解错。文化词语的讲解,一方面扩大了学生的词汇量,另一方面也向学生介绍了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是促进学生进一步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的有效方法。
3.从词的意义出发来看,多义、反义、近义、同义词要讲解。
词,是一个有意义的音义结合体,词所概括的意义就是词义。有的词义概括比较具体,就形成了实词,有的词义概括比较抽象,就成了虚词。教学中,对词义上有同义、等义、反义、近义等关系的词语进行比较学习,可以加深学生对词语的印象,可以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多义词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义项。例如:“打”,可以有“打人、打篮球、打开水、打的”等组合形式,同一个“打”却表示了不同的含义。我们不主张多义词第一次出现时,马上就把它所有义项都讲解给学生听,那样,只会增加学生的记忆负担。我们认为,当一个新的义项出现时,我们给学生归纳总结多义词的意义和用法,有利于学生区分多义词各义项之间的关系,从而达到正确理解和运用的目的。
反义词。如果两个词的词义相反或相对,那么这两个词就是反义词。相反是指绝对对立,肯定一方就是否定另一方,否定一方就是肯定另一方。相对,是指相对对立,即肯定一方必否定另一方,但否定另一方不一定能肯定这一方。词义之间存在着相对的第三个词义。如:“黑”与“白”,在这两个词语中间,还有灰白,浅黑等中间状态的存在。
在学习生词时,如果有成对出现的反义词,当然更好,可以联系起来记忆,减轻记忆负担。如没有成对出现的反义词,我们可引导学生复习已学过的反义词,从而复习旧词,又巩固和加深了新词的印象。
近义词,意义相近的一组词,可以称为近义词。近义词的教学,关键是近义词的辨析,并在辨析的基础上,区分它们的用法。近义词辨析应根据词性的具体不同进行:对于名词,可从大小、色彩等方面进行辨析;对于动词,可从动作的施事与受事,动作的目的及定语等角度进行辨析;对于形容词可从描写对象、重叠以及语法功能等方面进行辨析等等。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每位老师都可找出适合自己的具体方法。这里不作多说。
【谈汉语教师的课堂教学意识】推荐阅读:
浅谈对外汉语教师的基本素养10-08
国际汉语教师教学——古代职官09-10
谈汉语拼音的趣味教学07-16
对外汉语教师培训基地 汉语教师成中国全面进入小康社会新动力08-15
浅谈多媒体在汉语教学中的作用论文07-08
浅谈对外汉语语音教学中的问题及其解决策略09-16
初中汉语教师工作计划08-06
甘肃对外汉语教师培训08-09
汉语教师志愿者工作10-23
浅谈汉语拼音教学之方略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