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陷与完美作文

2024-07-01

缺陷与完美作文(共14篇)

1.缺陷与完美作文 篇一

他坐在山顶,双手托腮,出神地望着远方的夕阳。如血的残阳在他身上镀了一层奇异的色彩。身后支开的画架上是一幅未完成的画。画架下满是一个个揉烂的纸团。

迎着阳光,她缓缓丽行,走上山来坐在他身边,爱怜地看着他消瘦的脸庞:

“怎么,还没画出来吗?没关系,你只是太紧张,太累了,过上一段时间……”

“为什么,为什么我始终无法画出一幅完美的画呢?”他猛地抬起头,眼睛里闪着愤怒、自责的火花,“你是不是觉得我的画里似乎缺少了什么?是的,是一种颜色,生命之色。我的画是死的、无生命的。所以,它也就不可能完美。”停了停,他又说道:“也许,完美的画只是一个幻像。并非完美的我们又怎么可能创造出完美的东西呢?你看这夕阳,这蓝天,这群山,也许只有它们,只有这大自然才是最完美的!但它也有缺陷,它的缺陷就在于太完美了,以至于完美到了没有任何的缺陷。连最完美的大自然都有它的缺陷,而我这种小蚂蚁却妄想画出没有任何缺陷的完美图画?可能吗?”

“别再想了,咱们走吧。”她轻声地说道。

他点了点头。沉默了一会儿后他又说:“不管怎么样,我都要试一试。”

日子。天天地过去。在时光的沼泽中,他气喘吁吁地挪动脚步,前方望不见尽头,只有昏暗的沼泽无边无际地蔓延开去。

画的底稿已经完成:一个男子坐在山顶,忧郁地望着远方的夕阳。可是他却总也找不到那种生命之色来完成这幅画的最后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上色。

命运之神是无情的,就在他艰难跋涉在这沼泽中时,泥浆翻涌上来,将他吞没——他患上了血癌,已经是晚期了。他时常感叹命运的不公,为什么不再多给他一些时间呢?

一天夜晚,他正在画架前端坐。突然,他只觉得一阵眩晕,脑袋里嗡嗡作响,血一滴滴地从鼻孔流了出来。“不好……”他暗暗地想,努力支撑住沉重的身体挣扎着向装着急救药的抽屉爬了过去。然而他停住了,专注地看着那幅被血染红的画,一个大胆的想法闪过大脑,连他也被这个想法惊呆了。不,不,时间不多了,不能再犹豫了。

他立即行动起来……一个月以后,他的画展在她的筹办下如期举行了。人们竞相涌进展厅,去欣赏这位才华横溢却又英年早逝的天才画家的作品。在众多的展品中,人们的视线被牢牢地定在了一幅画上:一个男子坐在山顶,忧郁地看着远方的夕阳。那人、那山、那天、那地、那夕阳全都沐浴在一种奇异的红色里。多么绚丽的红色啊!闪着生命的光辉,层层叠叠地附在纸上,像喷上去的一样。深红、浅红、暗红,与各种色彩混杂在一起,飘忽不定,让人觉得有一种流动的色彩在画纸上跳跃。人们的目光被火热的红色紧紧吸住,人们竞相欣赏着,赞叹画家的神来之笔,也赞叹这幅画凌乱中显出的磅礴气势。画的名字很动听:《完美》。但他们不知道这位年轻的画家为这幅画花费了多少心血,他们也不知道清晨警察来验尸的时候,一把锋利的水果刀正插在画家的胸口上。

一位享誉世界的著名画家——他的父亲——默默地注视着这幅画。良久,他惋惜地摇摇头:“可惜了……那个名字成了这幅图画的惟一缺陷。”

2.缺陷与完美作文 篇二

古代有一位武士, 前往市场买弓。在出售弓箭的商铺, 他被一把制造精湛, 堪称完美的硬弓深深吸引。武士把玩试韧, 爱不释手, 执意要买下来。商铺主人问明武士买弓并非摆设而为实战, 就力劝他另挑那些挂在一边, 看似松松垮垮的弓购买。武士不解, 熟稔弓箭性能的商铺主人就告诉他, 这把完美的弓, 因长时间处于紧绷状态, 到真正要上战场时, 射出的箭恐怕已成强弩之末;相反, 那些看似松垮、不起眼的弓, 因养精蓄锐, 一旦发力, 则势如破竹。>>点评武士垂青的那把“完美之弓”, 颇似许多企业那些常年处于忙碌和“打疲劳战”状态的管理者。企业运营有缓有急, 日常运营, 管理者应学做“松松垮垮的弓”, 懂得放松, 确保知识、技能、精力和体力有充足储备。一旦进入竞争发力阶段, 才能够精力充沛, 以逸待劳。

3.完美与缺陷作文 篇三

完美也是一种缺陷。

有一天,当我得出这个结论的时候,抬眼一望,夕阳正红。

又大又红的夕阳静静地镶嵌在挺拔的群山中,有一种落日溶金的壮阔和凄美。

漫步在绿草茵茵的漓江岸边,我忽然为一个朋友感慨。

他是我见过的人中最有灵气和才气、最有能力和魄力的人。在文学上,他悟性很高、出道很早,很年轻的时候就在全国各大名刊发表了大量文学作品;在政界,他清正廉洁、勤勉敬业,无论在什么岗位都能做出亮点和业绩。既有娴熟的驾驭文字的能力,又有出口成章的语言表达能力,更有很强的组织协调力和执行力,俊朗的外表,豁达的个性,就连唱歌、跳舞都是人群中的佼佼者。‘领导者素养’中所要求的“政治思想素养、道德素养、文化素养、心理素养”等诸多素养,说他出类拔萃一点也不夸张。这其中也包括他的宽厚与谦逊。

按常理,这样有德有才的人早应该提拔上去了,可他却在正科的位置上干了近,从这个乡镇调到那个乡镇。每到一个地方,都励精图治,大刀阔斧,事业做得虎虎生风,县里的很多现场会都在他那里开的。眼看着很多政绩平平、才能平平的人都提拔上去了,他仍然是原地踏步。

后来,也许是‘组织上’觉得过意不去,提了他副处,放在了一个赋闲的文艺部门,看似好象是用了他写作的特长,可仔细想想,那些什么特长都没有的人占着重要位置,有特长的人却在闲职上浪费着青春和才华,这不能不说是社会的不公。

但领导也不让他闲。他被市里抽去一个工作组,两边的事兼顾着。朋友是个敬业的人,尽管心里有些委屈,对工作却丝毫没有懈怠。我曾看过他编辑的工作简报及汇报材料,文风干净,立意高远,没有能力及责任心的人是做不出那个样子的。他还在单位组织开展了很多有影响的活动。平日里官场常用的套话“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出一行的成果”,他是身体力行者。可是,在以后的日子里他能不能得到重用就是个未知数了。

是不是没有伯乐?非也。一个人的道德和才能只要稍微有点鉴别力的人,都能一眼看出,更何况是领导!也不要说领导都是庸人,任何领导只要走到了领导的位置,总有其特长和特点,更何况大部分的领导都是有水平的。

是不是那些提拔上去的平庸者都是“xx”之流?非也。有些平庸者,即使不“跑”不‘要’,官位也自然会找着他(她)。有些是因为机遇,而很多时候是因为许多微妙的说不清道不明的原因。

那么,现在就回到了“完美也是一种缺陷”的正题。做人做事追求完美的人往往是严格要求自己之人,所谓‘吾日三省吾身’是也。这样就给自己也给周围形成了一种“定势”,这种‘定势’只允许你做好不允许你做差,做好了那是应该的,做差了,别说其他人不允许,就是自己也不允许。

每一件事都要做好,自己就很累。累,倒是其次,关键是你想做的事都能做得像模像样,你的“强势”就让人有些隐隐约约的不舒服。尽管你很低调、很谦虚,有了成绩也总把它归功于领导。但别人却能感觉到你内心的强大。这就是高洁与世俗的矛盾,精英意识与大众意识的矛盾。

曾看过一本教人怎样在竞争激烈的职场中胜出的书,书上有一个观点就是“示弱”,他说“示弱”比“示强”更容易使人走向成功。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一位高学历高修养的女子在一公司的办公室工作,她温雅漂亮、高洁正直、干练利落、业务精湛,在为人上,雍容大度、和气友善,从不人云亦云、搬弄是非;在工作中精益求精、任劳任怨,巾帼不让须眉,就是单位搬家,扛沙发、搬柜子等男人干的重活她也积极参与。可惜单位的领导和同事并不喜欢她。原因是她太“强”了。她不是争强好胜、争风吃醋的人,但她追求工作的完美和人格的完美,这就与周围的环境有些格格不入。分析案例的专家说:“试想想,领导也是人,有时候也会搞点小圈子、玩些小伎俩,你一身正气、冰雪聪明,谁又会喜欢?”

书中还举了另外的一个案例,说同是这个办公室的一位女子,不漂亮也不难看,没多少才华却口齿伶俐,平时不太做事,但荣誉和表扬公司都少不了她。诀窍是什么呢?有例为证:这位女子接到了领导分给她的每星期给公司出一期宣传简报的任务,她没有立即着手做,因为她本身也确实没多少经验和功底做这个事。她去各个科室去“诉苦”,说领导交给她这么艰巨的任务怎么完得成。材料怎么找,信息谁来写,等等。并让大家帮她。大家并不认为她无能。结果是,张科长帮她设计简报报头,李科长帮她提供新闻信息,何科长帮她校正、修改,一份简报自己不花多少功夫就搞定了。这还是小事,关键是这些帮过她的人都把功劳归给她,对老总说她很辛苦、很能干。书上分析说:这就是“示弱”与“示强”的区别。当你“示弱”时,别人会无私地帮你;当你“示强”时,别人会对你吹毛求疵。

这两个案例很能说明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美与丑相依,善与恶共存。世上本没有十全十美的东西,正像太阳也有黑子,正像月亮也有阴晴圆满缺。

那么,我们就不要去追求完美。苏东坡该是世上最完美的男人吧?思想上入世出世,亦儒亦道亦释。文学上开一代词风之先,诗词文赋有辉煌成就。同时具有旁通书法绘画、知音律、喜平话、懂园林艺术、精金石的旷世才华。他的诗、词、书、画,他的高尚人格,他的为政方略,哪一样不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但他却仕途失意,命运多舛,政治上屡遭打击,生活上颠沛坎坷。他的沧桑验证了一句话:完美也是一种缺陷。

4.励志哲理文章--完美的缺陷 篇四

吉吉超市购进一批高档杯子,样式新颖,色调匀称,经理相信它们一定成为抢手货。

然而一周过去了,一个月过去了,顾客购买得却很少。看到这么漂亮的杯子,许多顾客先是一阵惊喜,但当拿在手中仔细看过以后,均摇摇头,放下杯子走开了。

经理百思不得其解,就去求助一位心理学家。

心理学家拿起杯子,细细看过之后,便叫经理派人马上把杯子的盖子都取走,但杯子仍放在柜台上原价出售。

“这批杯子,杯身设计新颖。做工精致,但它的盖子却有一处缺陷,顾客们想买杯子,却又觉得买了它吃亏。如今盖子一去,它们又变成为了完美的杯子。” 十天后,这批杯子被抢购一空。

5.缺陷与完美作文 篇五

首先我们来看文章如何开头, 的确, 文章的开头好似一篇文章的脸面, 这张面孔是否漂亮, 直接关系到读者对整篇文章阅读的兴趣。那么, 怎样才能写出美丽的“凤头”来呢?衡量的标准只有一个, 那就是看它是不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 能否为文章的内容和中心服务, 能否吸引读者读下去。我们来看以下两个例子:

(1) “她既非才华出众, 也不属天生丽质, 甚至连大学都没上——一句话, 典型性不够。”这是选自程乃珊的《吾家有女初长成》的开头, 读了这样的开头, 我们不禁要问:既然是这样一个女孩, 为什么还要写呢?有写她的必要吗?其实这就是“凤头”的效果, 作者以退为进, 采用欲扬先抑的表现手法达到突出的目的, 常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里的“抑”就是与后文的“扬”形成一种反差, 从而让主题更加突出。此谓“欲扬先抑”开头法。

(2) “那是一个炎热的夏季。中考落榜后, 我毅然背起我小小的行囊, 悄悄踏上了南下打工的艰辛旅程。故乡的云渐渐飘淡, 亲友的视线渐渐拉长, 我庆幸自己终于选择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这个开头是一个考生在写自己一段“打工”经历时的开头, 非常简洁地导入正题, 开门见山地叙述故事, 很美!我想如果我们的作文开头有困难时, 直入正题不失为一种最佳选择。

毫不夸张地说, 开头开得好, 就意味着文章成功了一半, 正所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当然文无定法, 但不能无法。在多年的教学当中, 我们还可以采用“写景抒情法”“名言发端法”“修辞增色法”“直抒胸臆法”“渲染气氛法”“题记题注法”等等, 这就需要各位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有选择有目的地进行写作。

其次是文章的中间部分, 这一部分是文章最为重要的一部分, 要写得像猪肚子那样丰富、充实, 要掌握一定的写作技巧, 无论写人写景还是写物, 都能让读者清清楚楚地感觉到这是文章的“主干”部分, 并且特别要注意细节的刻画, 使内容丰富。这样才能使文章饱满充实, 读之有物, 品之有味!

我们仍以写人的文章为例来诠释这个问题:

(1) 母亲节那天, 我把它送给妈妈。只见她把日记本拿得好远, 皱着眉头端详了好半天, 忽然笑了, 说:“我们家女儿真的是棒, 一下子发表了两篇!”

(2) 我望着肿得像馒头, 有些地方已经溃烂正流着脓水的手, 心里十分内疚, 觉得妈妈不是在刷伞上的污泥, 而是在洗刷我心底不爱劳动的污点, 自责的泪水不由自主地掉下来。妈妈见状拉着我的手微笑着说:“这有什么好流泪的, 去做作业吧, 只要你以后小心就行了。”这时我才感觉到妈妈的手是那么充满着爱意。

那么, 怎样才能让文章的内容做到丰富和充实呢?这里我想结合写人的文章来阐述这个问题, 我觉得有这样三招:

第一招, 多一点细致的观察, 把人物写具体。

大千世界, 五光十色, 包罗万象;社会生活, 千姿百态, 丰富多彩。作文就是写一写我们生活中的耳闻目睹, 或者由之引发的想象。要把人写具体, 平时就需善于观察, 切不可视而不见, 听而不闻, 或是见而不思, 闻而不想。在实际作文中, 每当写到人物, 大家就都用“浓眉大眼”“高大魁梧”来形容男士, 用“婀娜多姿”“亭亭玉立”来形容女士;这种“千人一面, 千篇一律”的情况, 究其原因就在于自己不会观察, 不懂观察。

第二招, 多一点适当的描写, 把人物写鲜活。

我们知道描写人物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但是切不可任意使用, 一定要根据人物的特征, 巧妙地选用适当的描写方法。要么语言描写, 要么动作描写, 要么细节描写, 要么概括描写, 总之, 一定要根据主题的需要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描写, 真正写出人物的特征和思想境界。

第三招, 多一点深入的挖掘, 把人物写深刻。

任何一篇文章, 任何一个人物, 如果没有思想, 那绝对是行不通的, 正所谓“言之无物, 行而不远”, 所以写文章一定要深入挖掘文章所揭示的主题, 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有深度, 写出来的人物也才更加丰满。

最后, 我们再来谈谈文章的结尾, 结尾是文章完了的地方, 但结尾最忌的却是真的完了, 最佳的结尾应该是文章字虽完了, 意义还没有尽。古人说过:“好的结尾, 有如咀嚼干果, 品尝香茗, 令人回味再三。”又好像听音乐, 已经到了末拍而耳朵里还有余音, 那才是好的结尾。我们不妨再举两个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

(1) “改了国籍, 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 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 (《枣核》)

(2) “……原来河水既不像老牛说的那么浅, 也不像松鼠说的那样深。” (《小马过河》)

这两例都是很好的结尾方式, 第 (1) 句用卒章显志 (画龙点睛) 的方式结尾, 把文章的主旨明确地表达了出来, 第 (2) 句用引人深思的方式结尾, 的确给人一种“言已尽, 意无穷”的感觉。

当然我们还可以采用自然收束法、点题结尾法、发问结尾法、抒发感情结尾法、展望未来结尾法、首尾呼应法等等。

6.完美与不完美作文 篇六

一直以来,我都是一个好学生——成绩顶呱呱,态度没的说,表现一级棒,是老师的宠儿、同学的榜样,但也因如此,烦恼也随之而来,一层一层累积……

“叮铃铃——”一阵清脆悦耳的上课铃响起,但在同学们听来,却是那么可怕。我坐在位子上,深埋着头,小心脏却“扑通扑通”跳个不停。“看她,装什么装。”“就是,明明心里得意的要死,还装成这个样子。”我抬了抬头,不用猜,说的肯定就是我。“安静!考的那么差,还讲话!”老师一声吼,教室立即安静下来。“现在开始报分数。xx,90。xx91……”接下去就是八十分的了,怎么还没报到我呀,难道我连九十分都没吗?“xxx,65。贾天瑜,99。”全班倒抽一口凉气,但几乎没人惊讶。我小跑着到讲台上拿试卷,可老师却不肯把试卷给我,“你自己看看,错的什么题!”老师生气地对我说。周围有人发出小声的笑声。我拿着试卷,低着头,默默的回到座位上。“好学生就不能犯一次错吗?好学生一定要十全十美吗?”我不服气的想着,整节课都闷闷不乐。

好不容易熬到了下课,我刚要出教室门,一群人就一拥而上,围在我的位子上,“贾天瑜,试卷给我们看一下。”我看着她们,一脸无奈,拿出了我的试卷给了她们,转身出了教室。等我回来时,她们已经一脸得意的坐在了位子上,个个笑容满面。我耸耸肩,望向了我桌子上的试卷。咦?99分总么变成了96分?老师走过来,说:“你看看你,这么粗心,我都没帮你批出来。”再望向她们,不会是她们吧……“我跟你们有什么深仇大恨,干嘛这样?”我刚想喊出来,转念一想,也许,这就是成长的烦恼。

7.缺陷与完美作文 篇七

完美与不完美作文600字

《茶馆》里的主人公王利发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早些年有牙的时候没有花生仁吃,现在有花生仁儿了,又没牙了。”世界上这样的事情有多少啊!的确,这个世界太不完美了,要不,怎么王利发没有用牙咬过一口花生仁儿呢?要不,怎么有人只是到临终时才能领悟到生命的真谛呢?假如一个人一生下来就懂得了如何生活,这个社会岂不更加完美了吗?

一上高中,老师就让学生们我学习法子。于是一个年头过去了,还是没找着。许多上大学甚至工作了的人都会有同一种感受,就是“如果上天给我一个重来的机会,我一定是“上清华的料”。的确,这真是很不完美的。可是,正因为这太多的不完美,我们才有了高中生活的酸甜苦辣,才有了寻找答案的艰辛,也才有了找到答案的喜悦和发现答案错了的悲伤—这个从不完美到接近完美的过程才是完美的啊!

上帝创造了伊甸园,创造了亚当夏娃,但也创造了蛇一类的恶魔去引诱亚当夏娃犯错误。因为上帝知道,纯完美发事物是一个圆,首尾相连,无论怎么转动都只是重复着原来的轨迹,而从不完美到完美的过程才是最完美的。王利发不应该遗憾,毕竟大清国、小日本、国民党,三个“朝代”他都见过了;临终悟出道理的人,不应该遗憾,毕竟他这一生没有白白地追求;亚当夏娃也不应当遗憾,毕竟生活不再是死水一潭;高中的我们更不应该遗憾,毕竟我们有了新的人生体验„„

8.建筑是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统一 篇八

1 建筑设计是艺术与技能的结合

在原始社会末期, 就有很多作为建筑艺术的作品出现, 关于这样的挤在在很多的典籍资料中我们都可以求证到。建筑艺术是人类发展中最伟大的奇迹, 也是最辉煌的艺术。从埃及的金字塔到罗马的斗兽场。从雄伟辽阔的北京城, 天坛到具有江南韵味的苏州园林, 从清雅别致的峨眉山死苗到端庄高雅的凡尔赛宫, 所有这些伟大的建筑无不闪烁着人类智慧的光芒。建筑是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体, 也是人类表达精神追求的具体体现。在历史的发展长河中, 人们在精神层面的追求一直需要物质的给予与支持。同时, 建筑技术的进步也催促着人类攀上新的高峰, 更好的体现出建筑美学的真谛[3]。

十九世纪, 工业革命出现在英国, 并且迅速蔓延到全世界。为了贸易的扩大化, 人们开始举办各种各样的国际性博览会。博览会展厅就成那个时代艺术与建筑结合的载体。约瑟夫帕克斯顿 (JOSEPH PAXTON) 设计的各种各样的世界性展览大厅最后演变为水晶宫式的建筑, 代表了当时想艺术挑战的杰作。同时, 建筑技术也在不断向前发展, 钢铁水泥的大量生产, 为建筑更名的到来提供了新鲜的技术血液, 促使建筑设计的发展走向了前所未有的工业化道路。从此, 一座座崭新的水晶宫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这样的建筑风格, 对世界近代建筑设计乃至工业设计都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 他不仅代表了工业化产品, 更多的展现了工业生产中的标注性和定型性。建筑物的每个里面都想表现出必不可少的结构特点, 除此之外不存在多于的装饰, 打破的传统的建筑设计理念, 从设计到最终完成, 都成为了那个时期体功能主义的重要代表作品。同时也展现了二十世纪建筑设计风格的三大发展方向:建筑风格的主要塑造者—机器, 技术成为建筑设计的直接来源, 水晶宫式的建筑设计成为了不朽的艺术作品。但是之后不久, 人们就开始了新的追求。到了1977 年法国蓬皮杜文化中心建成向世人展现了建筑艺术的技术创新, 也预示着建筑设计走向了新生[4]。这座建筑是一个集造型艺术、建筑艺术、城市规划艺术、影视、文学、音乐、舞蹈于一体的新型文化中心, 每层有7500 平方米, 向世人展现了最为现代化的表现手段。整座建筑物均匀有致, 由13 根立柱和84 根长48 米, 重72 吨的钢梁构成桁架。与建筑物本体占地面积相仿, 在前方留有1 公顷的空地, 四周都进行了精心的装修和布置, 恢复了建筑时代十八世纪时期的设计风格。文化中心的正门前方呈坡形, 可以进行各种露天表演的活动, 让街头艺术有了一个很好的展现空间, 也是那一时期各种民间卖艺者的天堂。蓬皮杜文化中心不仅在功能上相对玩呗, 内部设计和装修风格都符合那一时期现代建筑艺术的发展风格。这座建筑物一反常态的建筑设计艺术让其颇具风韵。整座大厦远远观望犹如已做五彩斑斓的庞大工业厂房, 在透明的圆通管道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忙碌的电梯不间歇的迎来送往各路的参观者。如果说卢浮宫代表着法兰西的古代文明, 蓬皮杜文化中心便是巴黎现代化的象征[5]。

2 建筑是技术与艺术的载体

建筑技术是人类认识自然, 征服自然的知识体系, 也是人类在知识追求中带有理想的特点, 艺术是人类情感的表达, 也是建筑设计情感和审美形式的展现, 二者具有相通性。从科学设置上来划分, 建筑艺术与技术是两个不相关的灵越, 但是也同时展现了不同发展时期的评价体系价值观。

建筑设计本身是人类把自己的意志施加在自然界之上的一种现实表现, 也是人类文明活动的客观展现。在建设设计的过程中需要技术知识的支持, 同时也要求设计出来的建筑物存在艺术美感, 表达人们社会发展的时代精神。于是, 建筑也就成为了艺术与技术的载体, 展现了现代技术水平的发展层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建筑造型的不断推陈出新, 在设计风格上技术与艺术在多方面完美的结合, 不断改变原有的创作理念, 拓展了建筑设计的表现力。不再依附原有从美学角度展现建筑设计的条条框框, 开创了人类设计的新视野。在设计中设计者往往以技术性思维来捕捉各种设计美感, 将技术升华为艺术, 并使之成为富于时代气息的表现手段。

3 结束语

真正的技术, 不过是实现建筑艺术表现手法的一个技术保障, 新的技术提供新的表现手法, 它是刺激新的设计理念和思想的生力军, 但终究还是归于建筑文化艺术的表现形式, 不能独立于艺术之外。建筑的艺术, 也应该驾御新技术的发展, 开拓新的疆界和领域!

技术是决定一个建筑好坏的首要因素, 是实现建筑艺术表现手法的一个技术保障, 有了新的技术可以为艺术提供一个更好的表现手法, 可以使艺术趋于完美, 达到一个更高的高度。建筑不能独立于艺术之外, 艺术也不能脱离技术的支撑, 他们之间应该达到一个互溶, 彼此之间相互影响, 相互促进。

摘要:建筑是一个实用的对象, 因此其具有技术性;建筑又是一个艺术的对象, 建筑的美感便是建筑的艺术性。建筑设计中技术与艺术是两个内容。艺术主要是设计者思想感情的表达。通过建筑设计的美学表现来传递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的相互关系。技术是设计者知识体系的展现, 也是人类审美形式的表现和创造, 虽然带有感性的成分, 但是主要是还是设计者知识的日积月累。因此这其实本质上是两种文化, 不同的话语体系, 不同的思维模式。

关键词:建筑设计,技术,艺术,统一

参考文献

[1]社科院.2010年底我国人均GDP将接近4000美元[N].中国证券报, 2009-12-22.

[2]杨英法, 苗方朔.文化创意与传统产业、传统文化、现代文明的融合模式研究[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 (社科版) , 2011, (1) :7-9.

[3]秦佑国.中国建筑呼唤精致性设计[J].建筑学报, 2003, (1) :20-21.

[4]徐秋苗.20世纪美国消费文化的演进和现代设计关系研究[J].艺术与设计 (理论) .2010, (2) .

9.残缺与完美作文 篇九

在我们为数不多的经历中,学习是我们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了,一次失误就像是放飞的风筝偶尔断掉了线,是放弃?还是在你失误的地方重新打上一个节?如果你选择了前者,那么,你的理想的风筝也许永远飞不上蓝天,你的人生将是一个残缺的人生。所以,你不如擦干眼泪,在失败的绊脚石上比别人更加努力,即使你还是不如别人,但你经过了努力,总会成功的,这样一定比天天看着别人优秀而自己在一旁抹眼泪要好的多,毕竟,你已经知道,当路之尽头时,不妨在残缺的路上来一个恰当的转,说不定完美的路就尽在眼前。

眼下,一次人生的考验已在我们面前铺开,正虎视眈眈地望着我的们脚步,面对分班考试,家长和我们一样紧张,焦虑,因为它将决定于我们成绩的等级,于是,一本本作业堆积如山,即将填补我们残缺的知识,残缺与完美叫人学会了选择。面对它们,我们必须学会失去,没有人能够告诉我们选左还是选右,面对真正的残缺只有自己才能让自己发光,所以要把自己对学习的厌倦抛下,把自己残缺的知识补充完整,才能走得更远,也更让你了解残缺的意义。错过了,就不会有机会可以重来,残缺让我们更学会珍惜,珍惜时间,珍惜现在,珍惜我们所拥有的一切,这样比在玩乐中度过一个完美的暑假要懂得的更多。

为什么有些残缺的人要比很多完美的人做得更完美呢?为什么来自农村,物质上有残缺的人比在城里过完美生活的人学习要好呢?------就因为他们在残缺的基础上比别人更努力,更用功!

10.残缺与完美作文 篇十

完美与残缺相互联结,残缺往往是完美的另一种诠释。

人们常在中秋夜晚对月遥思异地的亲友。“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月缺人不在,这都是残缺之景,但那皎洁的月色,真挚的情意不也构成了一幅感人至深的思念图了么?这何尝不是一种情景两全的完美啊!看似残缺的事物,往往凭借它的残缺,为完美更添上了一层独特的内涵。它衬托了完美,升华了完美,使其更趋向于精神的完美。正如霍金残缺的身体,更显其精神、心灵的智慧光辉和完美。从某种程度上说,残缺是完美的一部分,它让完美更加熠熠闪光。

完美所带来的不一定全是美满和幸福,正如同残缺也不完全带来不幸和痛苦。

长城巍峨而壮丽,宛如一条巨龙,盘徊与华夏大地,可谓完美无缺。但它的建造却是耗尽了千万人的鲜血、劳动甚而是生命。这样的完美,也太过于沉重了。陶潜虽然仕途不顺,但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却是另一番的情趣雅致。完美的最终结局,有时会让人失望,进而放弃完美,重新找寻残缺,并以此发现另一种美。我们的人生常常也暗含着这个道理,追逐了一生的名耀荣光,到头来却发现恬淡的生活、沿途的风景才是真。因此说,我们不能只崇尚完美而忽视残缺,我们为了残缺的改善而不断努力,寻求超越时,恰恰收获了真实和喜悦。

让完美与残缺和谐存在,共同指导我们前进的方向,心灵的道路。

正如断臂的维纳斯将残缺与完美融合得淋漓尽致,我们也应该将它们作为人生之舟的两只船桨、共同协作,时刻用完美与残缺提醒自己,驶向成功的彼岸,获得心灵的富足。既是制约又是合作,它们会不时提醒我们辩证地看待自己,看待周围的一切。既要以批判的眼光审视,又要不断积累经验教训。让完美和残缺蕴于人生之中,不要苛求完美,要在残缺之中寻找美,一种全新的美。

11.缺陷与完美作文 篇十一

板书对于课堂教学, 能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一节课要讲的好, 需要教师在课前精心准备和构思合理的板书设计, 可以说板书的质量能够极大的影响课堂效果。随着电教技术的飞速发展, 电教媒体———多媒体教学手段方兴未艾, 但与广大师生紧密相依的黑板板书这一传统媒体是不是就可抛弃了呢?答案是否定的, 原因在于:

1.板书有导向作用。教材中包含着很多重点、难点, 教师的任务就是把握好这些“点”, 同时以点带面, 将知识系统的传授给学生。所以板书设计必须选择合适的语言来刺激学生的思维, 这种突出感知对象, 强化刺激的做法有利于促进学生掌握重点, 突破难点, 学好知识。

2.板书具有识记作用。好的板书可以克服学生概念不清, 知识点相互干扰等因素, 不仅有助于教师讲解分析, 也有利于学生理解识记。

3.板书还具有调控作用。出色的板书其特点在于从教材出发, 以简练的语言总结教材知识, 兼顾教材知识的连贯性和学生的接受程度, 另外还要由浅入深, 这样即便是基础比较薄弱, 水平不高的学生, 也能乐于学习, 理解起来游刃有余。丰富多彩的板书内容和活泼新颖的板书设计, 可以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兴趣, 以积极的心态参与到学习中, 学生的思维能够得到充分的调动, 课堂效果更上一层楼。

板书那么重要, 为什么还要用电教媒体呢?那是因为电教媒体有其独特的优势, 利用电教媒体, 教师可以使教学中抽象、静态、虚拟的事物变得直观、活动和现实。换句话说, 通过电教媒体能够对教学素材加以加工, 脱离时间和空间的束缚, 以动听的音乐、逼真的色彩、生动的形象来讲述教材内容。这个特点能够板拓宽学生的发散思维, 也是板书无法取代的。

电教媒体引进课堂教学, 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和趣味性, 但它充其量只是一种教学辅助手段, 它不能代替老师, 也不能代替板书。因为利用电教媒体制作的课件, 在课堂展示过程中, 所有的内容都是一闪而过, 学生应接不暇, 思维跟不上节奏, 尤其是课堂难点和重点, 不能很好的理解和记忆, 与之相反的是板书教学, 本堂课中的所有知识点都能醒目的留在黑板上, 同时板书还能体现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有利于学生掌握和记忆知识点。

课堂教学中如何才能实现电教媒体与板书的有机结合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处理好电教媒体与板书的关系。

1.二者应同步进行。教材内容是课堂的根本, 无论是电教媒体还是板书, 都不能脱离教材而独自进行, 教师可以在电教媒体的帮助下呈现教材内容, 同时学生在板书的指导下学习知识, 有电教媒体的形象生动, 又有板书的系统条理, 课堂教学才能实现现代化和科学化, 课堂教学更能水到渠成。

2.二者要相互补充。板书缺乏趣味性, 可以通过电教媒体来弥补, 电教媒体缺乏系统条理性, 可以借由板书来补充, 只有将两者各自的优势结合起来, 才能完成课堂教学。

3.二者要各有侧重。在明确了板书和电教媒体在课堂中的同步和互补之后, 还需要在教学中将它们各自的优势发挥出来。电教媒体的作用是为教学服务, 而板书所反映的是教学内容, 课堂教学离不开板书。

12.完美与残缺作文 篇十二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汪汪世间年轮,犹如“大江东去。”细品“小乔初嫁”,掩去人间多少故事……

自然界生生灭灭,讲述着自然界的故事;人生来来去去,倾诉着人生的酸甜苦辣。完美是人生的渴望,年轮留下的却是人生的残缺和遗憾!所以完美是梦,是人生梦的图腾。想想流芳百世的残臂的维纳斯,美的谛意也许正就在这隐隐的残缺之中。

美是华丽,美是激情,美是这世界五彩缤纷的花朵,美是这世界从昨天走到今天的理由。美是平淡,美是孤独,美是无趣,美是生命从今天走向明天的希望。

生活也许不能刻意,生活本来就是一种自然,追求完美的理想,交融在现实生活中的残残缺缺之中,演化兴许才是真正的人生,才是我们希冀的完美。

13.完美与不完美作文 篇十三

然而,逝去的毕竟是过去式,无法挽留。那不可能弥补的遗憾,只得随风刻在不起眼的小角落。

永远欠外公的约定

蒲公英在风的幻想中四处流浪,不管多久,它终将回到大地暖和的怀抱。因为蒲公英与大地有个约定。

“宝宝,生日快乐”一大群人围着我,等待我去吹灭那五根闪着甜蜜的光的蜡烛。

歌声中,他们忘却了另外一位主角——外公,今天也是外公的生日呀。我抱着外公的脖子,在他的耳边亲亲地说:“外公,生日快乐,HAPPY BIRTHDAY”

外公抚摸着我的头,眼角含着泪花,欣慰地说:“谢谢你。”

那一幕,经常在我的梦中反复回放,每一次我都哭着醒来。醒后,一人呆望着蓝天,夜里的天多了一份神秘的深色。不知不觉中,我一次一次想起那个约定——

“宝宝,明年我俩一起过生日,好吗?”外公搂着我坐在院子里的小木椅上,指着湛蓝的夜空,他嘴角扬起一丝微笑说:“假如,我离开了你,你记住那颗最亮的星星就是我,我会陪你过完你的每一个生日,十岁,二十岁,三十岁,四十岁,九十岁,一百岁……”

我似懂非懂地点点头,说:“外公永远都不会离开我,我要永远和外公在一起过生日,插一百只蜡烛,我们一起吹。”

月光撒在我的脸上,我的手顽皮地扰着外公的胡须。

第二年,我和外公隔着一层纱过生日,我帮外公吹蜡烛,我帮外公吃寿面……

虽然外公不在我的身边了,但我相信他永远会在天的那边看着我,陪我走过以后的每一个生日。晴朗的夜晚,我总会抬头仰望那个最亮的星星,那就是外公的影子。

14.缺陷与完美作文 篇十四

一件艺术作品, 一方面作为感性形象, 可以见闻感知的;一方面作为理性内容, 要诉之于精神, 二者是统一的。我们能接触到、见到的是它直接显现给我们的样子, 然后再追究它的意蕴或内容。它之所以对我们有价值, 不是它直接显现的形态, 而是指引我们进入内在的意蕴。没有无形式的内容, 也没有无内容的形式。

一个好的艺术家必须是创造者, 在创作的过程中应当运用适当的形式、深刻的感觉和真实的情感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 只有做到内容和形式达到完美的结合, 才可以创作出有精神、有生气的作品, 一个艺术家运用这样的创作方式才可以算是一个真正的艺术家。

黑格尔认为, 艺术美是远远高于自然美的。因为艺术美是由精神产生和再生的美, 蕴含着精神与理念的精神比自然现象高多少, 艺术美相对于自然美就优越多少。任何时期、任何类型的艺术, 只要是真正的追求美就应该是蕴育着理念的, 是表达心灵的, 只有这样的美, 也只有传达此类情感的艺术才是有生命力的。艺术作品的优劣, 艺术家地位的高低, 都是取决与他所表现的心灵和灵魂的深刻程度的。

艺术创作并不是对自然的模写或直接的临摹, 艺术应当是有“制作”的人造行为。艺术理想的本质在于使外在的形式必须符合内在的精神。

在黑格尔《美学》第一卷第三章对于上述观点的论述, 文中主要分成两大部分来进行阐述:

一、美的个性

总体看, 有两方面值得探讨:第一, 真实的东西只有通过外在存在, 才可以展现它的客观存在和真实性。第二, 真实的东西在反映为外在现实时, 所组成这真实的每一部分都是有灵魂的, 关系是并列的, 而且都包含在这个整体里。所以, 艺术的每一个组成部分都是有灵魂的, 只有这样才能让精神显现出来。由此, 主要通过三部分来叙述。

首先, 艺术作品整体要有生气。由此, 什么样的灵魂依照它的本性才可以通过艺术达到它的真正的表现呢?艺术的真实不应该只是所谓“摹仿自然”所不敢越过的那种空洞的正确性, 而是外在因素必须与一种内在因素协调一致, 而这种内在因素也和它本身协调一致, 因而可以把自己如实地显现于外在事物。

其次, 艺术的理想始终要求外在的形式或内容要符合内在的精神。那么, 艺术就需要对本身想要表达的事物进行选择。

再次, 艺术理想的本质是把外在事物的“制作”或“加工”成为有精神、有内在的事物。

二、理想对自然的关系

“艺术的理想表现对于自然的关系?”, 通过分析理想与自然的对立关系, 可以归纳出以下几种特征:

(一) 艺术作品具有完全形式的观念性

1.从外在来说, 艺术理想的表现内容可以是完全不重要的。

2.观念性的艺术是介乎单纯的有限客观存在和单纯的内在观念之间的。

3.艺术运用这种观念性的作用。由此得出, 艺术的这种形式的观念性特别引人入胜的不是它的内容, 而是精神所带来的快慰。这里就引入到了主题, 进一步说明理想对自然的关系:心灵才是艺术创作中的“王道”。

(二) 观念于自然存在的东西相比有着范围广的优点。由于观念本身就具有普遍性, 艺术作品不只是一般性的观念, 而是由某种形式的体现。

(三) 理想与自然性的对立含义

黑格尔认为艺术创作高于自然, 艺术家是创作者, 而在于创作的过程中心灵必须通过合适的方式与外在形式完美的结合在一起。黑格尔进行论证时提出的问题, 主要有以下几个:

1.艺术作品通体要有生气灌注, 从而引出一个问题:既然形象上的每一点都应化成灵魂的眼睛, 这种灵魂应该是怎样的呢?

外在因素与内在内在因素协调一致了, 而且内在因素和它本身也协调一致, 这样才可以把自己如实地显现于外在事物, 由此灵魂才可以达到最完美的状态。

2.艺术应该是诗, 还应该是散文?在艺术里诗究竟是什么, 散文究竟是什么?

艺术里真正是诗的东西就是我们说的理想, 但是坚持用诗的因素参与到艺术里也会误入歧途, 给人产生乏味、枯燥的感觉。

3.在拿自然和诗对立时所指的自然究竟是哪一种呢?

此时的“自然”应该是每件事或每个场合中现在目前的东西。

4.理想与自然性的对立究竟含有怎样意义呢?

只有精神才能把自己体现于身体, 自然的东西在这里按照它的定性就只显现为精神的表现—因而也就是显现为经过观念化的东西。

5.要表现这种有心灵产生的内容, 从哪里可以找到形式呢?

每一种形式都要和所要体现的那种普遍的意蕴密切吻合。

艺术作品作为一种传递美的工具, 它表达的是理想, 表达理想的程度直接决定了其地位和影响力。一件艺术品, 在技巧方面已十分完美, 并不能说它就是完美的艺术。完美的艺术, 是理念和表现的完美结合, 不仅要有理念, 表现理念的形式也要符合这个艺术形式, 对象和心灵完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达到一种和解, 把内心世界完美地置入外在世界中, 包含这两者才是最高的艺术品。

上一篇:信用社中层干部竞聘演讲稿下一篇:工程监理实习日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