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的司法独立问题

2024-07-15

当代中国的司法独立问题(精选8篇)

1.当代中国的司法独立问题 篇一

当代中国司法改革的进程

□建国之初的废除“六法全书”、司法改革运动和“五四宪法”,奠定了新中国司法体制与制度的基础。

□以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为标志,当代中国司法制度进入了恢复与重建的历史新时期,也由此揭开了司法改革的序幕。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到现在,当代中国司法改革历经了三个发展阶段,从以审判方式改革为主导的司法改革,逐步深入到体制性的司法改革。

□公丕祥

建国近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当代中国司法改革经历了一个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历史行程。在建国之初的司法发展进程中,有至关重要并且影响深远的三件法制大事,奠定了当代中国司法改革的历史基础。一是废除南京国民政府的“六法全书”,即在人民大革命胜利前夕,中共中央于1949年2月发出了《关于废除国民党的“六法全书”与确定解放区的司法原则的指示》,确立了废除“六法全书”之后新的人民民主政权司法活动的原则;二是建国之初的司法改革运动,进一步肃清了司法系统中“六法全书”的旧法观点的影响,划清新旧法律的原则界限;三是“五四宪法”确立了新中国的司法体制与司法制度基本框架。

然而,在后来的历史岁月中,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这一法律与司法革命进程遇到了严重挫折。从1957年开始,法律与司法虚无主义思潮广泛蔓延,直至酿成“文化大革命”的历史悲剧,使中国社会主义法制与司法制度遭到了全面摧残。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当代中国法制与司法得到全面恢复与重建。1982年的宪法、1979年的《中共中央关于坚决保证刑法、刑事诉讼法切实实施的指示》、人民法院组织法、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等,都是中国司法制度重建的重要依据。之后,当代中国的司法改革开始了全面的改革,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以审判方式改革为主导的司法改革

从时间上看,这个阶段经历了从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大约10年左右的时间。这一时期审判方式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逐步改变职权主义的庭审模式,强调当事人的举证,加强对证据的质证和开庭辩论,充分发挥开庭审理的功能;强化依法适用简易程序,及时处理一般经济纠纷;简化诉讼程序,减少诉讼消耗,以取得最佳的审判效果;扩大合议庭职权,提高依法独立审判水平,等等。审判方式改革的全面推进,有力地推动了庭审模式的深刻转变,促进了审判质量的提高。

在这一时期,法院人事管理制度改革也开始启动。1988年11月,中央和最高人民法院决定在黑龙江、浙江、福建、内蒙古四省区实行在党的领导下法院干部以上级法院管理为主的体制改革试点。1995年2月28日,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官法》。这是改革开放以来当代中国法院人事管理制度改革进程中最具标志性意义的一项工作。这部法官法从保障法官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保障法官依法行使职责出发,对法官的职责、义务和权利、条件、任免等问题作了较为详尽的规定。从此拉开了当代中国法官职业化建设的序幕。

从总体上看,这一时期的人民法院司法改革虽然处于起步阶段,并且理论准备亦相对不足,但是在审判方式改革和法官制度改革方面所取得的进展,不仅具有重要的开创性意义,而且为后来的相关改革的推进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基础。

□第二阶段: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带来全方位的司法改革

1997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五大,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并且强调要推进司法改革,从制度上保障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由此,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司法改革进入了第二个发展阶段。从人民法院来看,这一时期的司法改革主要在内部层面上全方位展开。“第一个五年改革纲要”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人民法院司法改革的目标和原则,提出了39项具体的改革任务,涉及审判方式改革、审判组织改革、法院内设机构改

革、法院人事管理制度改革、法院办公现代化建设、审判管理和社会监督机制改革、法院深层次改革的探索等七大领域,成为指导人民法院司法改革的重要文献。“第一个五年改革纲要”颁行的五年间,以“公正与效率”为基本取向的人民法院司法改革波澜壮阔,蓬勃展开,被认为是改革成果最丰硕的五年。

总的来看,“第一个五年改革纲要”的制定与实施,深刻地改变了人民司法事业的基本面貌,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法院制度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但是在“第一个五年改革纲要”的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是:改革的进展还不够平衡,改革的统一性和规范性还不够,司法改革与相对不完善的现行法律制度的冲突日趋明显。

□第三阶段:司法的体制性改革时代的到来

这一阶段以2002年党的十六大的召开为标志。与前两个阶段的司法改革进程明显不同的是,这一新阶段的司法改革更多地触及体制性层面的问题。所以,党的十六大用司法体制改革(而不是司法改革)来统摄当代中国司法领域的发展取向。它把保障在全社会实现公平和正义视为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本质性特征,进而强调要健全司法体制,按照司法公正的要求,完善司法机关的机构设置、职权划分和管理制度,进一步健全权责明确、相互配合、相互制约、高效运行的司法体制;强调要从制度上保证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强调要改进司法管理制度,改革司法机关的工作机制和人财物管理体制,逐步实现司法审判和检察同司法行政事务相分离。

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的部署,党中央专门成立了司法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具体负责领导和部署司法体制改革工作。这在党的历史上是第一次。2004年底,党中央转发了中央司法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关于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的初步意见,确立了司法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确定了35项改革措施,部署了今后一个时期全国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的主要任务。根据中央的统一部署,最高人民法院于2005年颁布了《人民法院第二个五年改革纲要》;最高人民检察院于2005年颁行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检察改革的三年实施意见》。这表明当代中国的司法改革开始进入了体制性改革的新阶段。

“二五改革纲要”提出了2004年至2008年人民法院司法改革的50项基本

任务,主要是:改革和完善诉讼程序制度,实现司法公正,提高司法效率,维护司法权威;改革和完善执行体制和工作机制,健全执行机构,完善执行程序,优化执行环境,进一步解决“执行难”;改革和完善审判组织和审判机构,实现审与判的有机统一;改革和完善司法审判管理和司法政务管理制度,为人民法院履行审判职责提供充分支持和服务;改革和完善司法人事管理制度,加强法官职业保障,推进法官职业化建设进程;改革和加强人民法院内部监督和接受外部监督的各项制度,完善对审判权、执行权、管理权运行的监督机制,保持司法廉洁;不断推进人民法院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建立符合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要求的现代司法制度。在党中央的统一部署和最高人民法院的具体指导下,人民法院司法改革取得了比较明显的进展。在此期间,死刑核准制度改革、民事再审制度改革、执行制度改革、审委会制度改革等,都取得了重大突破。总体说来,由于“第二个五年改革纲要”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触及了司法领域的体制性层面的问题,因而为下一步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打下了重要基础。

2007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七大成为司法体制改革的又一巨大推动力。十七大要求“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要“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优化司法职权配置,规范司法行为,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保证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检察权”。显然,从党的十五大提出“推进司法改革”,到党的十六大进而提出“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实现了从司法改革向司法体制改革的重要转变。在此基础上,党的十七大作出了“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的重大战略部署,并且把“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作为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与以往相比,党中央推进司法体制改革的目标更远,方向更明,决心更大。在中央的统一部署下,新一轮的人民法院司法改革即将全面铺开。

由此可见,当代中国司法改革的第三个阶段,亦即司法体制改革阶段,正在进入一个深化发展的新时期。通过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将会有效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司法需求,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优越性。

当代中国的司法改革任重而道远。我们坚信,只要始终把握正确方向,坚持与时俱进,积极稳妥推进,具有鲜明中国风格的社会主义司法改革道路一定会越

走越宽广,公正高效权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必将展示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

(本文系作者在11月18日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回顾与展望:人民法院司法改革论坛”上的发言节选)

2.当代中国的司法独立问题 篇二

作为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主力军, 高校学生的人格既关系到个体的成长, 也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与希望。作为最具人文精神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 在传授知识的同时, 如何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健康人格, 就成为必须积极探讨的问题。

一、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现状

健康人格的培养与独立思考、独立意志、独立行为密不可分。独立思考是健康人格的核心, 独立意志是健康人格的保证, 独立行为则是健康人格的表现。而在当今的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中, 对学生的独立意识培养相当淡漠。这既受学生状况的制约, 也与传统的教学习惯有关。

近年来, 随着大学的扩招和高职教育的蓬勃发展, 作为传统基础课程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似乎走入了困境。一方面是学生文学素质的大面积滑坡;一方面是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被迫节节退出大学课堂。据调查, 中文系的学生很多并非出自对文学的喜爱而选择这个专业, 更多的是来自升学和就业方面的压力。甚至有一部分学生是从热门专业被调剂过来, 在一种不情愿的情况下开始学习中文, 这样势必会影响今后的学习效果。而大多数高校为了适应社会转型时期细分市场对于人才的需求, 纷纷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革新, 更多地从实用性人才入手, 强调课程的实践性, 这样势必给传统的基础性课程带来冲击。实践课时增加, 理论课时减少。某校, 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2008级共112学时, 历时3个学期;2009级则合并为中国现当代文学, 课时缩减到96学时, 2个学期完成。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 原本应该生动的文学课堂只留下了一点干巴巴的人文知识, 师生之间缺少互动, 灌输式的教学占主导地位。

这种教学困境与当下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密切相关。随着科技的进步, 经济的发展, 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发生一场全方位的变革, 变革使社会生活既充满活力也呈现出浮躁骚动的一面。这种躁动不安正在悄悄蚕食着传统意义上的文学领地, 现代性的焦虑隐遁, 存在的本质和未来的想象丧失了意义, 文学的娱乐功能被无限放大, 社会承担和历史使命意识受到压抑, 严肃文学逐步退居边缘。因而学生对文学经典不感兴趣, 很少读甚至不读文学作品。中国现当代文学———这个在20世纪80年代曾经辉煌一时的课程, 随着时代的发展、价值观念的变迁, 自身魅力尽失, 日显落魄沉寂, 逐渐退居边缘位置。

二、健康人格培养的原则

要做到对大学生独立健康人格的培养, 除了要坚持专业化的教学规范和教学体制外, 还要在教学中坚守学术的立场、精神的价值, 因此应该坚持以下原则:

(1) 还原历史意识, 弘扬人文精神。在这里, 强调的是还原文学的历史。“文学史”与“文学的历史”不是同一概念, “文学史”是表示各种写成的记录文学历史的著作;“文学的历史”则是表示作为文学史描述对象的真实的文学历史过程。强调文学的历史意识, 既是一个为学的态度问题, 也是一个方法论问题。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不能止于孤立地对单个作家和作品进行介绍, 而是要将作家和作品摆到特定的历史背景中来加以考察, 要把其在文学发展中的意义和文学史上的价值真正呈现出来。而中国现当代文学是最具人文精神的学科, 其精神脉络是推动“人”的发现、觉醒与解放, 其思想主潮是发展和深入“人”的现代意识, 因此, 其内在灵魂正是“人文精神”。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历史上, 无论是“五四”时期的个性解放, 还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左翼文学, 抑或是八九十年代的文化反思, 人文精神都贯穿始终;而从鲁迅、老舍、沈从文、闻一多、钱钟书等文坛大师的身上我们更是看到了一种对于人格和理想的坚守。这些人文精神的弘扬, 对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公民意识, 追求真善美, 培养健康人格都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2) 保持与当下文化、社会现象的联系。强调历史意识, 并不意味着文学史研究要远离当代意识, 相反, 关注历史上的文学现象与当下文化现象的历史联系, 也正是强调历史意识的题中应有之义。历史意识与当下意识两者缺一不可, 忽略了学科价值的揭示, 其意义阐释将失去依据;而忽略了对现实社会价值的关注, 则容易使学科趋于僵化。只有用所学知识指导学生认识当下现实生活, 中国现当代文学这一传统学科才能以参与社会的独特方式吸引更多的大学生, 重放昔日光彩。

(3) 在专业化过程中实现教师自身健康人格的塑造。独立健康人格的培养, 教师要起到表率作用。在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有广博的专业知识、深厚的学术造诣、高尚的思想品德, 既要注重内在修为, 也要注重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可以更深刻地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精髓, 真正做到传道授业解惑。

三、教学方法的改革

坚持原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 另一个方面是要在具体方法上有所创新, 在适应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的新观念、新要求的同时, 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激发学习兴趣, 增强教学的效果。在传授知识的同时, 培养他们独立健康的人格。

首先, 应打破原有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 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 还原学生的学习中心位置, 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开学初, 对教学过程作出周密部署, 安排好老师和学生各自讲授内容, 让学生分头准备, 老师给予适当指导。由于学生课下查阅了大量的相关资料, 并自己动手制作了精美的课件, 准备充分, 所以学生反响热烈, 教学效果明显。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也培养了学生动手制作能力, 同时还锻炼了学生的课堂表达能力。还原学生的中心位置, 还迫使教师要以与学生平等的姿态来组织教学, 实现教学相长。

独立健康人格的培养还应当增加讨论的机会。适当安排讨论课, 事先做好准备工作, 精心设置问题, 在确保学生阅读过作品并对文学现象有一定了解后再开始进行。

同时, 注重文本分析。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除了要讲授基本的文学史知识外, 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审美感悟能力, 使整个教学体现出知识性、文学性、人文性和学术性的统一。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的目的不仅仅在于教给学生文学知识, 主要在于引导学生把作品当作文化的载体, 当作文化现象来审视, 理解其中的人文意蕴和文化价值, 在春风化雨似的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对人生的理解力和对美的感知力, 塑造健全的人格, 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 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进行教学改革, 课外实践活动的倡导也是不容忽视的, 可以组织学生排演现当代文学话剧, 举办经典作品阅读报告会, 开展现当代诗歌散文名篇朗诵会等。这些课外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焕发自身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打下良好的人文基础, 培养健康人格, 真正地愉快学习、自主成长, 更好地走上社会。这些实践活动也构成了高校大学生校园文化的基本组成部分。

总之,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为一门传统的基础性课程, 弘扬人文气息, 培育学生的独立健康人格, 实现课程自身的突破, 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温儒敏.关于现当代文学基础课教学改革的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 2004 (2) .

[2]温儒敏.现代文学课程如何适应时代变革[J].北京大学学报, 2003 (5) .

[3]于宁志.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可行性研究[J].怀化学院学报, 2009 (3) .

[4]高广方.教育的核心目的: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J].教育改革, 2007 (8) .

[5]陈红旗.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与大学生人文精神培育[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 2008 (6) .

3.谈当代中国教育存在的问题 篇三

人类社会为何需要公共教育事业?在很古老的年代,一个人要谋生、要在社会中生存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可能只需要父母与家庭教育也就足够了。

可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要学的东西越来越多,光靠家庭教育不够了,于是产生了专门从事教育的人和专门的教育业。

我认为教育有三要素:教师、学生、教材(教学内容)

在商周时代,不是每个人都能受到教育的。只有贵族子弟才能上学,教师也是贵族中有学问者。教学内容多是一些诗书礼乐之类。

到了孔子之后,出现了平民教育,普通人都可以上学,普通人当中有学问的人都可当老师,教的是“六艺”,虽然仍不齐备,但较以前还是进步多了。六艺中关于科学技术的很少,所以那一部分只能彩采用古老的师傅代徒弟的方式来传授了。

时代到了现在,教育又出现了新问题。最大的问题就是:知识爆炸,要学的东西太多了,一个人穷其一生,也只能学到沧海一粟、冰山一角。在没有发明知识植入芯片之前,我们的教育始终都要面临海量知识与有限生命之间的矛盾。怎么办?

古代就有人讲: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知识虽多,但大多数是专科技能,对于不搞寻一行的人意义并不大。所以将教育内容分为基础通用知识与高等专科知识两门,是绝对正确的。专科知识我不谈,这里只谈通用知识。

对于一个将来不搞某专科的普通人,他需要受到哪些必要的教育呢?一是基本的生活技能,二是基本的社会生活规范。不违伦理法律,能生活自理,这就算是达标了,这是最基础的层次。(生存)

稍高一点层次,我以为要达到二目标:一是培养他自学的能力,二是诱导他产生奋发向上的积极的生活信念。一个人受教育后能每天高高兴兴地面对生活、能面对生活中新的困难能通过自学加以解决,这就是中级的层次了。(发展)

4.中国当代教育发展的若干问题 篇四

一、基础教育

(一)学前教育

1、学前教育的地位问题

2、学前教育小学化问题

3、农村地区学前教育问题

(二)义务教育

1、区域发展不平衡

2、城乡发展不平衡

3、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问题

4、财政问题(城乡和区域发展不平衡的一个表现就是财政投入问题)

(三)普通高中教育

1、优质教育资源短缺

2、考试制度问题

3、普通高中与职业高中相分离(可在中等职业教育问题中涵盖)

4、课程改革实施现存问题

二、高等教育

(一)高等教育的公平问题

(二)民办高等教育发展问题

(三)高校质量保障问题

(四)高等教育大众化问题(大众化是背景,平等和质量等才是问题)

(五)高等教育国际化问题(和师兄写的内容重合)

三、职业和成人教育

(一)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困境

(二)中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矛盾(和第一点重合)

(三)农村职业教育现存问题

(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问题

(五)农村成人教育问题

四、教师教育

(一)教师教育的体制改革问题

(二)教师资格认证问题

(三)农村教师教育问题

五、民族教育

(一)民族学校建设问题

(二)双语教学问题

(三)少数民族地区教师队伍建设问题

5.中国当代社会问题 篇五

【摘要】中国正在逐步地发展,同时也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方可更快速前进。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所取得的成绩举目共睹。与此同时,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也如影随形,走到哪里跟随到哪里。社会问题、民生问题值得执政党反思其执政思路,因为这些问题不解决好,将极大地困惑我们的社会。

关键词:社会民生政策发展

背景:中国的当代社会问题不止是从当代开始,缘由也与历史留下来的问题以及遭遇相关,中国从改革开放到现在已走过了30多年的历程。这些年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综合国力大幅跃升,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国际地位显著提高。历史告诉我们,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今日中国繁荣发展的大好局面,就没有人民生活日见红火的生动景象。我国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是伴随改革开放不断推进、经济社会不断发展而逐步产生并日益凸显的,是改革进入攻坚阶段的一个现实国情。

中国存在的当代社会问题 :

中国如今的社会问题主要有房价高、物价高、上学难、看病难、就业难、贫富差距大、官员腐败问题、区域发展不平衡、环境资源破坏严重、企业创新能力低。最近出现的社会问题:公共信任缺失、公共道德缺失等。

一、房价问题

中国社科院于2011年12月7日在京发布2011年《经济蓝皮书》关注中国房价问题:今年全国城镇居民的房价收入比是8.76,比去年年上升了0.46,相当于普通城镇居民家庭

8.76年不吃不喝可买一套房。诸如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要20多年不吃不喝才能买一套房。在城镇中需要购买新住宅的家庭,85%没有能力购买。今年全国商品房平均销售价格较上年同期上涨15%。1到8月,全国商品房平均销售价格为5520元/平方米,2009年同期为4800元/平方米左右,预计今年房价涨幅为15%。而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经济数据,其中关于房价上涨的数据为:10月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价格同比上涨8.6%,8月同比上涨9.3%,1~10月的平均上涨幅度约为10.5%。对比统计局与社科院的数据不难发现,2010年全国房价平均涨幅似乎“被低估了近5%”。蓝皮书也对2011年房价走势进行了预测,如果调控放松,房价将会恢复性反弹,价格可能上涨20%-25%,甚至会更高。“目前中国85%家庭没有能力购买住宅,房价上涨速度仍然高于城乡居民收入增长速度。”房价·现状:居民收入涨幅比房价少5个百分点专家称:“如果买房花的钱超过自己6年纯收入的总和,那就不要考虑买房了。房价·走势:调控不能放松否则报复性上涨2011年的房价存在两种可能:一是价格上涨与暴涨之间恶性循环,二是房价略有下降,或者是温和上涨。2011年,房价有可能略有下跌,或者其涨幅最多为6%,低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工工资增长速度。

解决政策:房价·调控:中国房地产深层次矛盾仍待解决蓝皮书指出了3方面的矛盾:一是实现居民买得起房的目标与猛烈推高房价的土地买卖制度之间的冲突;二是中央要求控制房价和中央与地方之间财政税收关系不顺的冲突;三是土地是用来吃饭,还是用来居住的矛盾。

二、物价问题

物价的上涨,既和食品安全密切相关,也和房价牵连在一起。2012年5月份PPI同比下降1.4%,低于市场预期的下降1.2%和我们的1.1%。诡异的是,物价当然不仅仅是在上涨。最近媒体广泛报道的“卖菜难”,也是物价上涨的伸延问题。政府对房价调控制乏力,对一

般农副产品的调控却相当给力,但因为太给力了,隔山打牛,受伤的几乎都是最底层的老百姓。

解决政策:

1、物价部门加强市场物价监测、分析,每日在电视台公布一次主要食品价格情况;对蓄意涨价,合谋涨价的要严惩不怠。

2、市政府对上涨过快产品实行宏观调控和有效干预,降低居民生活成本。

3、建议市政府加大土地供应力度,采取市场机制,加快建设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如可以让开发商垫资,招拍挂时在竞拍10%的范围内,优先供应土地给经济适用房地产商建设,在税费、各种规费方面给予减免,推动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迅速启动。对开发商不按合同约定建房的,征收土地闲置费,并视情节给予处罚。对恶意炒作,哄抬房价的,按破坏市场经济秩序行为处罚。“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希望老百姓”居者有其屋“的梦想早日变成现实。

三、食品安全

近些年来中国食品安全事件,三鹿奶粉三聚氰胺事件,海南毒豇豆、毒节瓜事件,染色馒头,瘦肉精,地沟油等。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物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物质条件,也是国家安定、社会发展的根本要素。在任何一个国家,食品质量及其安全性都是上至国家领导人,下至百姓共同关注的一个永恒主题。食品安全不仅涉及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与健康,还涉及到一个单位乃至一个国家的声誉。由食品安全问题引起的事件还会直接影响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以及国际间的合作。

解决政策:

(一)建立相应的食品安全管理组织和机构

第一,需要成立一个政府性质的食品安全危机管理机构。当食品危机事件发生时,有一个专门的政府机构对危机事件做出快速反映,进行及时有效地处理,而不是临时组织而成的部门。第二,以权威专家为中心,建立一个社会性组织。可以有效地解读关于食品安全的各种信息,进而避免安全危机事件的发生。

(二)建立食品安全危机预警系统

利用计算机信息化技术,历史上发生的各种食品安全危机事件的数据和信息,进行统一、系统的管理,可以有效地对危机事件进行分析及评估,及时对食品危机事件做出预警报告。

(三)加强对食品安全危机管理方案的建设

根据食品安全危机事件发生过程的关键点,预先建立各种应对食品安全危机事件的方案,避免事件发生后再盲目做出紧急处理,不利于做好事件的善后工作。

(四)建立食品安全危机管理的评估体系

尽管我国发生了很多起食品安全危机事件,但是我们国家并没有形成一套成熟的食品安全管理评估系统。为了能够更好地对危机事件的社会损失和经济损失做出客观的评价,需要建立食品安全危机管理评估体系,以提高对食品危机事件的管理水平。

四、总结

综上所述,为了有效地预防、控制和管理食品安全危机事件,需要根据食品安全危机事件的特征,结合我国特殊的食品经济体系,建立一个符合我国国情的食品安全危机管理机制,才能减少或杜绝食品安全危机事件的发生。

四、教育问题

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基础,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主要动力,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社会文明的标志之一。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据中国国家统计局2005 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全国人口中,居住在乡村的人口74471 万人,占总人口的57.01%。因此,农村教育仍是我国教育工作的重点。

(一)农村教育的现状及问题

1.资金不足,虽然国家近年来对农村教育的投入逐步加大,但农村教育仍然存在着资金不足的问题。很多地方的农村学校,仍然存在校舍陈旧、设备落后等现象,信息化教学等所需设备与城市差距甚大,有的设备根本都没见过,谈何提高素质。所以,资金不足是制约农村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2.教师的收入和地位有待提高,由于工资低,教师的地位不得不下降,师道不再尊严,同时也引起部分教师心理的不平衡,不能专心从事教育工作。3.缺乏优秀教育人才资源,由于农村学校待遇低,各种大中专毕业生、艺体院校学生根本不愿到农村任教,同时许多优秀的教育人才或辞职下海,或通过各种途径的考调、跳槽,人才流失严重。

(二)针对农村教育的现状及问题提出的策略 1.加强宣传教育法律法规;2.加大对农村教育的资金投入;3.提高教师的收入和地位,打造高素质的教育人才;4.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5.建立阅读基地,营造阅读氛围;6.开设阅读指导课,提高阅读效率;7.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激发学生阅读的热情。

五、就业问题就业形势比较严峻 动手能力强和高新技术类人员极度匮乏 基层技术人员精品少 大学毕业生所学课程脱离社会需求所以坐办公室的远远供大于求 为提高竞争力要在技术程度水平上下功夫活跃思维增强创造 也就是思想力行动力。

第一,城镇失业率仍然很高。截至2008年12月底,全国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在845万人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仍然为4%。第二,200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人数为550万人,2009年更达到创纪录的592万。2008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全国高校就业率在65%左右,大学生失业率增加。第四,农民工待业现象比较突出。

解决政策:

第一,优化人才培养结构,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教育部将更加贴近社会人才需求,加强紧缺型人才培养第二,大力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第三,进一步扩大农村教师特岗计划,建立高效毕业生对农村教师岗位的补充机制。农村教师特岗计划是招募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教,逐步解决农村师资力量不足和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提高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国家项目。第四,积极支持高校毕业生入伍,投生国防建设。

总结:社会保障制度作为一项经济社会制度,直接关系到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市场体系的培育与发展、政府职能的转变和宏观调控的加强,牵动着整个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支柱,是治国安邦的根本大计,它能够改善居民对改革的心理预期,增加即期消费。重视人才教育培养,关注民生问题以及及时有效地解决,以促进我国社会安定平稳发展。问题的存在是外向成功的一道门槛,中国的发展会解决当代问题。

参考文献:【1】张则钦.推行农业标准化确保食品质量安全[J].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管理

【2】 周轶强.论物价变动会计信息的披露 《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08年第12期

【3】潘沈燕 广州教育网 2010年8月

6.当代中国的司法独立问题 篇六

上世纪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建材工业发展十分迅速, 环境破坏极其严重。每年都丧失大量的耕地面积, 人均耕地面积不及世界人均水平的1/4, 土地形势十分严峻。目前, 我国政府从保护环境的角度出发, 提出了“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的发展理念。注重以人为本, 强调可持续发展, 这一举措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绿色建筑的概念

绿色建筑就是为满足现代社会对建筑节能和环保要求提出的新理念。其定义为:在建筑生命周期过程中, 通过对能源的有效节约、对资源的高效利用, 实现为人们提供安全、舒适、健康和高效居住空间的目的, 从而使人与建筑、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绿色建筑的核心价值观是利用最少的资源, 创造出健康无污染的室内外环境。

二、绿色建筑设计原则

1. 合理选址原则

绿色建筑强调要因地制宜, 不能盲目照搬。任何一个区域规划、城市建设或者单体建筑项目都必须建立在对特定地方条件的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上, 其中包括地域气候特征、地理因素、地方文化与风俗、建筑机理特征、有利于环境持续性的各种能源分布等。例如位于美国匹兹堡市郊区的熊溪河畔, 由F·L·赖特设计的流水别墅。其充分整合地形、风景等因素, 创造出了一个非常优美和谐的环境。

2. 和谐原则

即关注建筑整个生命周期。建筑作为人类行为的一种影响存在结果, 由于其空间选择、建造过程和使用拆除的全寿命过程存在着消耗、扰动以及影响的实际作用, 因此关注它的生命周期, 不仅能使它在使用阶段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低耗无害的空间, 而且在拆除后对环境的影响很小, 拆除材料也可以进一步循环利用。

3. 生态性原则

所谓的生态性原则, 就是指建构绿色建筑人文理念要以现代生态科学为前提, 所提出的人文理念必须体现尊重自然、尊重生态规律和维护我国及全球生态系统动态平衡的客观要求。绿色建筑首先要遵循的是生态性原则, 即适应自然条件, 保护自然环境。

4. 以人为本原则

人是社会的主体, 不能以降低生活质量、牺牲人的健康和舒适性为代价。在绿色建筑中强调舒适, 不是以牺牲建筑生态性为前提, 而是在环保节能的基础上强调人的主观舒适度。譬如在建筑上应用新型的建筑节能材料, 通过提高维护结构的保温和隔热性能, 利用太阳能冬季取暖, 夏季降温, 通过遮阳设施来防止夏季过热。最终提高室内环境的舒适性, 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5. 经济原则

绿色建筑的建造、使用、维护是一个复杂的技术系统问题, 更是一个社会组织体系问题。在建设时, 以最小的投入得到最环保、最利于人居住的环境是每个单位、每个居民的愿望。因此, 我们要推动经济型节能材料的发展, 使建筑更加环保、更加节约资源、

三、绿色建筑发展的现状

1. 政府对绿色建筑设计监管不足

政府对绿色建筑设计监管是绿色建筑得以健康稳定发展的有力保证。虽然我国目前对政府监管在绿色建筑中的作用日趋重视, 建立健全了相关的法律法规, 但还是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例如施工图纸的审查部门对绿色建筑的相关审查制度不够完善, 使一些设计单位由于各种原因而做一些钻空子的行为。目前, 针对建筑完工后的等级评审不具备强制性, 导致不少建设企业抱有侥幸的心理。压缩绿色建筑开支, 降低建筑物节能环保等级。

2. 绿色建筑不能因地制宜

建筑的设计要因地制宜, 符合当地的实际情况, 绿色建筑当然也不例外。但是在目前的绿色建筑设计工作中, 很多设计人员往往是直接照搬其他城市已经获得成功的设计样板, 对当地的实际情况没有进行考虑, 造成建成的绿色建筑难以达到预想的效果, 这也是限制绿色建筑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3. 绿色建筑的新型材料发展滞后

我国目前在绿色建筑新型材料方面的技术水平还比较落后, 绿色建筑材料的质量和种类难以符合国际的标准, 且价格较贵。很多设计和施工单位在进行建筑设计和施工时, 出于成本的限制和业主的压力, 往往不会选择绿色建筑材料, 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绿色建筑的发展。

4. 建筑垃圾利用率不高

国外很多国家对建筑垃圾的利用率非常高, 但是在我国建筑垃圾本可以大量回收利用的情况下, 回收利用率却非常的低, 甚至达不到1%。这些本可以加工成再生骨料, 接着生产成建筑制品的宝贵资源, 却被白白的浪费掉了, 这对绿色建筑理念的推行是一个极大的阻碍。

四、解决绿色建筑问题的建议

1. 科学合理规划

各地的地理、气候不同, 在进行绿色建筑开发时, 需要从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发, 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避免将其他地方的成功模式不经任何修改的照搬而造成本地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情况的出现。绿色建筑与当地生态系统和谐共存是绿色建筑发展的重要保证, 需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2. 遵照3R原则

3R原则指的是使用、重复利用和循环使用的原则。通过对3R原则的遵守, 可以有效地降低建筑活动对室内外环境的污染程度。使用高新技术, 加大资金投入, 研制出对环境污染小、功能多样化的建筑材料是保证绿色建筑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3. 加强政府监管

在建筑项目的各个阶段应该明确绿色建筑的设计理念, 政府相关监督部门对不执行绿色建筑理念的设计单位、建设单位要做出必要的行政处罚。同时需要对相关的监督制度进行完善, 防止施工图审查部门在审查过程中出现弄虚作假的现象。

五、结语

绿色建筑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绿色建筑也是未来建筑发展的主要方向, 绿色建筑也是可持续发展社会的需求。毫无疑问, 绿色低碳建筑和绿色低碳观念已经受到人们的重视。绿色低碳建筑的本质在于充分可再生资源, 循环利用资源。其直接效果就是节约了资源, 有利于资源的自然循环, 保护了自然环境和地球环境。有关人员应该行动起来, 用智慧和双手, 积极加入到节能低碳的行列之中, 将节能低碳的环保意识传播给身边的每一个人。携手并肩、共同努力, 以心系家国的使命感, 积极行动起来, 做出表率, 为绿色节约型华园的构建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孙书明, 李伟清, 马容.浅析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现状及趋势[J].山西建筑, 2010 (14) .

[2]王清勤, 陈乐端.“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进展[J].建设科技, 2013 (13) .

7.当代中国留守儿童问题 篇七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不是单一的问题而是一系列的问题,主要有一下三个方面

1.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大多留守儿童是由祖父母隔一代的看养,由于是抚养的是自己儿女的孩子,对孩子就会更加溺爱,在物质上使其得到充分的满足,忽略在精神上的教育,较少地培养他们独立思考能力,使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就缺乏养成良好习惯的环镜,其次,祖孙年龄相差较大,对待问题的看法有很大的不同,祖辈思想保守,对待问题缺少创新思维,儿童好奇心强,容易接受新鲜事物,有自己思维,这就可能与祖辈发生冲突,使儿童产生叛逆心理。另外,老人年岁大,精力不足,健康状况欠佳,再加上有的老人监护的有几个“留守儿童”,真是力不从心。这样,这样上代的监护就偏于放纵疏松,对于儿童就容易产生多种心理问题如怕事、孤僻、内向的性格。

2.留守儿童的教育质量。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对留守儿童学习方面的帮助和监督大大减少,甚至完全减除了,使孩子在学习方面处于一种无人过问的状况。渐渐使孩子对学习产生一种无所谓的态度。孩子的精力不放在学习上,自然就要在其它方面加以消耗,于是其行为开始出现偏差,加上监护人本身对孩子亲情缺失状况的同情,于是在孩子行为稍有出格的时候也不会加以管束,使孩子在偏离健康发展轨道的方向上越走越远。

3.留守儿童的安全隐患。由于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只是把精力放在孩子的生存和生活上,而忽视了对孩子的安全教育。监管的缺失造成了留守儿童时刻存在着安全隐患,儿童生性顽皮,喜欢攀爬,无视交通等行为和缺乏拥有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使留守儿童的安全隐患问题不容小觑。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原因多种多样:

1.从大环境来讲,社会因素难辞其咎。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阶阶段,农业发展落后与其他产业发展,导致农村劳动力过剩,大量劳动力涌入城市在农村,而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一般由祖辈,叔父,亲戚看守,留守童问题由此产生

2.家长对孩子抚养、教育的重要性的理解欠缺 大多留守儿童是由祖父母隔一代的看养,他们认为必须给孩子提供充足的物质条件。而在除父母外的监护人眼里,认为孩子的父母不在身边,不能对他们要求太严格,应对孩子更多的爱,忽略在精神上的教育,较少地培养独立思想的能力,使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就缺乏养成良好习惯的环镜。3.城乡不均衡发展使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是其中一种要原因。当今,一方面全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另一方面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却相对滞后。因此,农民不得不想办法改善家庭经济生活条件,让自己孩子摆脱这种祖祖辈辈都无法摆脱的困境。当最基本的生活问题都无法解决时,他们只能选择进城务工赚钱来养家糊口,从而使儿童在不完整的家庭中成长,是留守儿童在成长中就缺乏某一方面的感情。

如今,“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迫切需要解决。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现状需要从政府、家庭、社会等方面切入,全面地认识目前留守儿童的问题,并做好解决对策,让数量不断增加的留守儿童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1.以政府积极改革制度为起点。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首先要从政府入手,政府要积极改革户籍制度,加大对农村教育的资金投入,确保教育的公平、和谐发展。

2以家庭倾注更多关注为中心 家庭是教育儿童、少年最重要的场所,家庭教育对子将来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父母要和孩子加强情感上的交流,而不是一味地只在物质上满足他们。3以社会的大力宣传教育为辅助

8.当代中国社会问题透视 篇八

1.1透视当代中国社会问题的必要性 1 下列关于社会问题的观点,错误的是()。

A、社会问题的出现若得不到解决,会导致新的问题 B、寻找社会问题的解决之策的前提是要有充足的研究

C、问题意识是知识分子和决策者的职责,普通公民无需担忧 D、一个运行良好的社会也需要有问题意识 C 2 中国社会是一个()的社会。A、发展迅速 B、进步明显 C、变化剧烈 D、以上都是 D 3中国社会是一个完善的社会。()√

1.2开设这门课的原因

1社会问题也是一种国情。()√

2透视中国社会问题的重要性不包括()。A、理清问题的主次,找到解决的切入点 B、树立大学生的公民意识 C、培养更多人的问题意识

D、透视当代中国社会问题是解决当代社会问题的必要条件 B 3《现代化的陷阱》是()的著作。A、刘瑜 B、吴敬琏 C、何清涟 D、郎咸平C 1.3如何研判社会问题 1 大学生问题意识的缺失是社会经验的缺乏的主要原因。()×

2学习和了解当代中国社会问题的意义是什么?()A、帮助大学生更好的面对社会,做好思想准备 B、帮助大学生学会思考社会问题

C、帮助大学生在未来解决社会问题做准备 D、以上都是 D 3“思想实验”是指用想象力去进行的实验,是现实中无法做到或未做到的实验。下列关于“思想实验”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思想现场”是指首先实地取证,后通过思考分析得出问题的结论 B、社会问题可以通过“思想实验”来进行研判

C、通过“思想实验”来探讨社会问题,需要丰富的社会经验 D、“思想实验”只能用于社会科学,不能运用于自然科学 B 1.4如何看透社会问题

1“小悦悦事件”反映出什么社会问题?()A、社会道德问题 B、贫富差距问题 C、青少年犯罪问题 D、家庭暴力问题 A 2下列关于大学生蚁族的说法,错误的是()。A、大学生蚁族是弱势群体

B、大学生蚁族问题得不到解决,将带来很大的社会问题 C、大学生蚁族通常生活态度十分消极 D、大学生蚁族人员多来自贫困家庭 C 3社会问题主要来自国家和政治体制的不完善。()×

1.5社会问题的含义

1关于国外学者对社会问题的界定,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社会问题是指生活中单个人所遇到的困扰。B、社会问题不一定需要加以干涉。

C、社会问题需要被大部分社会成员,尤其是一部分有影响力的精英人物视为不理想、不可取。

D、社会问题是指在一段时间内引起了许多人在社会生活中的困苦、紧张乃至失败的情景。C 2 大学生蚁族的数量呈减少的趋势。()× 3 下列关于留守儿童的说法,错误的是?()A、留守儿童带来的都是负面的社会问题 B、留守儿童可能会成为犯罪的预备军 C、留守儿童的情感发育会有一定的缺失 D、留守儿童问题亟待解决 A

1.6社会问题的构成、特征 1 社会问题是社会的()的失调。A、政治环境 B、经济环境 C、文化环境 D、以上都是 D 2 社会问题的解决需要动员广泛的社会力量。()√ 3 社会问题是社会关系的变异和矛盾,是局部的,不具有全局性。()× 4 国内外学者对社会问题相同的看法是()。A、社会问题是社会失调造成的 B、社会问题需要社会精英来解决 C、社会问题是公共问题

D、社会问题是社会政治环境的失调 C 5 下列关于社会问题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社会问题是社会有机体不正常的病态或失调现象 B、社会问题是公共麻烦和公共障碍

C、社会问题是一种消极的、否定性的社会存在 D、社会问题是人为主观造成的 D

1.7腐败、“三农”、下岗失业问题 1 大学生就业观念的问题来自自身。()× 2 关于农民问题的说法,错误的是()。

A、农民问题亟待解决的同时,农民自身也需要进步和成长 B、农民应该享有和城市居民一样的国民待遇

C、我国农民问题的解决具有复杂性和长期性的特点 D、农民问题是在近几年才出现的社会问题 D 3 为什么腐败问题是最重要的社会问题?()A、腐败问题关乎国家安危 B、腐败现象在我国尤为严重 C、腐败问题一直得不到有效解决 D、腐败问题是世界性的难题 A

1.8贫富差距、犯罪问题 1 社会贫富差距问题是一种社会公平和正义的问题。()√ 2 关于犯罪问题的说法,错误的是()。A、当代中国黑社会势力强大,发展成熟 B、青少年重复犯罪率高 C、犯罪的原因有多种因素

D、犯罪问题属于刑法学研究的范畴 D 3()发育比较好的社会,才是一个稳定的社会。A、无产阶级 B、工人阶级 C、中产阶级 D、上层阶级 C

1.9生态、教育、道德、婚姻问题 1 “代际公平”是指当代人和后代人在利用自然资源、满足自身利益、谋求生存与发展上权利均等。下列关于“代际公平”的说法,错误的是()。A、代际公平可促进环境和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B、后代人也有享有地球资源的权利 C、当代人要为后代人类保存自然资源 D、后代人类可任意利用地球的一切资源 D 2 下列属于统治阶级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的是()。A、围湖造田 B、退耕还林 C、过度放牧

D、捕杀保护动物 A 3 我国的教育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改善。()×

2.1关注腐败的原因及腐败的定义 1 关于我国目前的腐败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腐败分子结成利益同盟,呈现团伙性 B、司法腐败严重

C、腐败过程和手段出现智能化和智谋化 D、以上都是 D 2 腐败问题是国家层面的问题,同时也是社会管理的问题。()√ 3 腐败的三要素不包括()。A、能够运用公共权力的主体 B、违反公共规则的事实 C、谋取私利的行为 D、以权谋私 D 4 腐败的主体可以是掌握国家公共权力的人,也可以是普通百姓。()× 5 下列关于腐败的说法错误的是()。

A、腐败分子结成利益同盟,呈现团伙性 B、腐败的行为多种多样

C、具有腐败的想法也属于腐败

D、亲友利用腐败主体的权利进行谋私,也属于腐败 C

2.2我国腐败的现状和演变态势 1 国企“一把手”为何腐败严重?()A、财政权力大 B、政治权利大 C、缺乏群众监督

D、权利大而无人监督 D 2 关于渎职腐败,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渎职腐败中,官员没有将金钱等落入自己的腰包 B、官员的渎职行为会造成巨大损失,是一种腐败行为 C、渎职腐败的危害性不大

D、渎职腐败的官员或是不作为,或是乱作为 C 3 腐败职能化是指腐败的手段专业。()× 4 垄断行业存在一定的社会危害性。()√ 5 如何看待垄断行业的优厚福利待遇?()

A、这是一种将国家利益和社会利益私人化的腐败行为。B、这是垄断行业员工应有的待遇。

C、垄断行业优厚的福利待遇可吸引人才。D、优厚的福利待遇是垄断行业的特点。A

2.3腐败的危害 1 下列关于腐败的社会危害的说法,正确的是()。A、腐败会导致严重的民生问题

B、腐败会使一个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落后 C、腐败会败坏社会风气 D、以上都是 D 2 关于腐败的危害,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腐败可导致亡国

B、腐败也会危及百姓生活

C、腐败危害的是国家,与普通百姓无关 D、腐败会给年轻人的职业生涯带来打击 C 3 腐败是一种社会资源和财富占有的不公平。()√

2.4腐败产生的制度根源 1 关于权利和腐败的说法正确的是()。A、只有权利可以遏制腐败 B、腐败导致了权利的集中

C、将权利进行集中,可以有效遏制腐败 D、分权可有效遏制腐败 D 2 美国实行的政治制度是议会制。()× 3 美国宪法叫《联邦党人文集》。()× 4()是腐败产生的制度根源。A、权利失去监督和控制 B、私有制 C、阶级划分

D、剩余价值的产生 A 5 “三权分立”制度的根本目的是()。A、对最高领导者进行监督 B、对立法者进行监督 C、对权利进行制约 D、实现民主政治 C

2.5腐败产生的道德因素 1 官员腐败的心理现象不包括()。A、侥幸心理 B、法不责众心理 C、冒险心理 D、从众心理 D 2 社会制度不会对人的道德产生影响。()× 3 如何理解官员腐败的补偿心理?()A、利用腐败补偿工作的艰辛 B、利用腐败满足贪欲

C、利用腐败弥补缺失的物质条件

D、利用腐败补偿社会财富和资源的分配不公 D 4 官员的权势心理助长了腐败行为。()√ 5 关于社会风气与腐败的观点,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社会风气污浊本身就会导致腐败

B、社会风气不良会导致人们心理和思想的扭曲 C、社会风气不好是腐败产生的根本原因 D、腐败会败坏社会风气 C 2.6反腐对策 1 反腐败的对策不包括()。A、制度设计 B、高薪养廉 C、预防腐败

D、官员财产公示 C 2 如何从制度上反腐?()A、实行多元决策

B、加强媒体的舆论监督功能 C、实行分权制衡 D、以上都是 D 3 下列哪一项不可用于反腐败?()A、精简机构 B、高薪养廉 C、聘用上岗 D、严刑峻法 C 4 道德底线教育是为了让官员从思想上不愿意腐败。()√ 5 官员财产公示只需要公示官员本人的财产即可确保官员的廉洁度。()×

2.7关于腐败和反腐败的观点评析 1 腐败是社会进步的动力,是不可避免的。()√ 2 为什么有观点认为腐败是经济发展的润滑剂?()A、腐败可为早期经济积累资金 B、腐败可增加投资机会

C、腐败可为社会生产提供原始积累 D、以上都是 D 3 下列关于腐败的认识,正确的是()。A、腐败带来的好处有益于全民 B、腐败营造的是少数人的繁荣 C、腐败行为带来的代价不可避免

D、腐败符合人的本性,因此不可避免 B 4 腐败不可反的观点是认为若反腐的经济成本高于腐败本身的数额,则不必反腐。()√ 5 腐败代价论是指()。

A、腐败行为是国家制度缺陷所带来社会代价。B、腐败行为是人类道德进步所必须付出的代价。C、腐败行为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必须付出的代价。D、腐败行为是权利缺少监管所付出的代价。C

3.1“三农”问题的重要性 1 下列关于农业的说法错误的是()。A、我国愿意从事农业的人员很少 B、在我国,农业属于第二产业 C、国家对农业一直有扶持政策 D、我国农业弱于工业和服务业 B 2 “三农问题”与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密不可分。()√ 3 “三农问题”是指农村、农民和()问题。A、农田 B、农林 C、农业 D、农事 C 4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胡温时代对三农问题的措施?()A、免除农业税 B、农业补贴

C、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D、改善农村教育 D 5 我国农村缺少科学规划。()√

3.2“三农”问题的各个方面 1 农村留守儿童和老人是人道主义的灾难。()√ 2 我国农村存在哪些问题?()A、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弱于城市 B、农村缺少科学规划

C、农村资本、信息和人才流失 D、以上都是 D 3 下列不属于城乡差别的选项是()。A、婚恋观念 B、衣着打扮 C、消费能力 D、居住场所 D 4 我国在医疗、保险和社会救济等各个方面对农民存在不公平的待遇。()√ 5 新村运动发生在()。A、日本 B、新加坡 C、韩国 D、台湾 C

3.3“三农”问题的历史及现状 1 农民问题在我国自古就有。()√ 2 “三农问题”若处理不好,可能会产生哪些后果?()A、国家整体发展越来越落后 B、国民素质得不到提升 C、社会矛盾加剧 D、失业率增加 C 3 下列对于改善“三农问题”的观点,错误的是()。A、可以弄农业招生和教育方面进行改良 B、成立合法的农民组织 C、“三农问题”得到改善,可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D、“三农问题”是由我国国情决定的,很难改善 D 4 “三农问题”反应了我国国情的复杂。()√ 5 社会和谐的根源在于()。A、国民经济提升 B、三农问题 C、城市发展

D、城乡发展平衡 B

3.4“三农”问题的复杂性 1 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给农村也带来了负面影响。()√ 2 我国城市化对农民有什么负面影响?()A、城乡差距拉大

B、圈地运动使农民失去耕地,生活没有保障 C、农村发展得不到重视 D、对农民的歧视加重 B 3 “三农问题”涉及的人生观是指()。

A、在解决“三农问题”上,各方的价值观不一样 B、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的人生观不同 C、一些农民并不认为自己可怜

D、农民对于农业和农村问题有自己的想法 C 4 我国“三农问题”在不同地区的严重性不同。()√ 5 下列关于“三农问题”的说法,错误的是()。

A、在“三农问题”上,我国社会背离了公平和正义的原则 B、“三农问题”在我国古代就已经存在 C、广阔农村的存在,是我国的基本国情 D、我国城市人口多于农村人口 D

3.5城市化与农村的关系 1 《黄河边的中国》是()关于“三农问题”的著作。A、尚重生 B、李昌平C、曹锦清 D、温铁军 C 2 农业之所以弱势的原因是()。A、农业依赖气候、土壤和时令 B、农业服从于动植物的生长规律 C、农业的投入大于产出 D、以上都是 D 3 农业在世界范围内都是弱势产业。()√ 4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我国“三农问题”的现状?()A、我国对农业补贴力度很大 B、农村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C、城市的发展需要农村劳动力的支撑 D、农民权益的不到保障 A 5 城市和农村的发展是相互独立的,没有必然的关联。()×

3.6农村的教育及管理 1 从根本上来讲,农业是不可能致富的。()× 2 下列关于农村教育的问题,说法错误的是()。A、农村教育是在消除文盲

B、农村教育具有深层次的社会意义

C、我国农村教育事业已经得到了巨大改善 D、农村教育缺少优秀教师 C 3 我国的“三农问题”还没有完全暴露。()√ 4 农村黑恶势力滋长的原因是()。A、农村党组织涣散 B、缺少法制教育 C、缺少法律监管

D、丰富的自然资源引起黑势力争夺 A 5 除了基础设施,农村还有()严重落后。A、文化 B、卫生 C、科技

D、以上都是 D

4.1大学生就业问题 1 大学生蚁族人群从心理上是脱离了主流人群。()√ 2 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是社会经济不景气。()× 3 我国第一批下岗工人产生于()。A、大连 B、哈尔滨 C、沈阳 D、西安 C 4 关于大学生就业的说法,错误的是。()A、大学生存在跳槽频繁的现象 B、大学生找工作挑剔

C、巨大的社会压力让大学生面对就业产生焦虑和恐惧 D、名校大学生就业前景最好 D 5 目前我国失业就业问题最棘手的人群是()。A、复员军人 B、大龄失业人员 C、下岗职工 D、大学生 D

4.2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 1 大学生在择业问题上要开拓思维,避免眼高手低。()√ 2 关于名校大学生就业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职业选择纠结

B、部分学生不能脚踏实地的择业和就业 C、目前名校大学生普遍就业困难

D、某些二三本院校的学生就业情况好于名校大学生 C 3 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有哪些?()A、国家制度设计问题 B、传统观念习俗 C、大学生自身的问题 D、以上都是 D

4.3大学生就业和择业——社会感 1 我国高等院校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 2 关于教育改革,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A、为培养综合型人才,院校专业设置都应综合化 B、基础学科也应面向企业进行教育改革,提高运用性 C、大学教育要为学生就业做出适当调整 D、学校教育不需要为学生就业做出改革 C 3 全世界教育和就业结合最好的国家是()。A、美国 B、英国 C、德国 D、法国 C 4 高等院校的所有学科都应面向市场和企业。()× 5 我国教育体系与()体系对接不顺畅。A、经济 B、政治 C、文化 D、科学 A

4.4大学生就业和择业——成人感 1 自由与择业和就业有什么联系?()A、自由能让人产生想象力

B、自由意志的欠缺导致能力不足 C、缺乏自由导致缺少成人感 D、以上都是 D 2 我国从()年开始,取消了大学生包分配制度。()A、1998.0 B、1997.0 C、1996.0 D、1995.0 B 3 由于教育的原因,学生缺乏想象力和自主思维。()√

4.5大学生就业和择业——经验感 1 底层劳动的工作没有人愿意干的原因不包括()。A、收入低

B、底层工作者不受人尊重 C、文化中对劳动的不尊重 D、底层工作太辛苦 D 2 下列关于经验感的说法,错误的是()。A、社会经验可以通过实践得来

B、社会经验可以通过听他人讲述获得间接经验 C、经验感在读书期间难以获得,只有在工作中积累 D、缺乏社会经验会导致择业和就业的困难 C 3 下列观点中,正确的是()。

A、学习的目的不仅是获得理论知识,也是为了更好的劳动 B、大学生学习的目的是获得理论知识 C、大学生的学习经验也是一种社会经验 D、大学生不应该从事底层劳动 A 4 大学生、研究生、博士生属于精英知识分子,不是劳动者。()× 5 劳动者不可能成为中产阶级。()×

4.6大学生就业和择业——江湖感 1 就业不仅是找工作,也是去创造和改变。()√ 2 在择业和就业中,关于大学生的观点错误的是()。A、大学生应去自负 B、大学生要具备高情商

C、大学生要拥有一定的经验感 D、大学生要有丰富的社会经验 D 3 在择业和就业中,大学生应该摒弃()。A、经验感 B、江湖感 C、虚荣心 D、高情商 C

5.1贫富差距的含义及概况 1 国家尊严无法保证、环境破坏、恐怖主义等问题的根源是()。A、政治上的不平等 B、宗教信仰 C、战争动荡 D、贫富差距 D 2 人们生而平等的观念在()层面上是不正确的。A、政治 B、理论 C、事实 D、理想 C 3 贫富差距观不正确的穷人,心理常常不能保持平和与包容。()√ 4 政治学上把因为出生的差别而获得的财富视为()。A、持有的公平B、持有的不公平C、政治的公平D、政治的不公平A 5 贫富差距本质上是一个政治问题。()×

5.2贫富差距的表现及特性 1 市场经济优胜劣汰、不择手段,是万恶之源。()× 2 贫富差距作为一个社会问题,其关键在于()。A、是否存在贫富差距 B、贫富差距的消灭 C、贫富问题的取消

D、贫富差距的大小及贫富阶层是否固化 D 3 在中国,有无编制意味着工资、待遇、福利等等的差异。()√ 4 二代现象本质上反映了()。A、财富分配不均 B、社会的断裂

C、财富占有的不公平D、贫富差距的严重性 B 5 “不患寡而患不均”体现了中国人对()的不满。A、贫穷 B、身份贵贱 C、贫富差距 D、战争 C

5.3贫富差距的积极作用 1 适度的贫富差距会()。A、吸引人们寻找灰色收入

B、降低人们对贫富差距的承受底线 C、推动社会的产业布局 D、推动工资透明化 C 2()最容易对党和政府产生不满。A、大学生 B、富人 C、中产阶层

D、低收入的底层人民 D 3 贫富差距对个体来说没有明确的量差范围。()√ 4 贫富差距过大会激励人们去创造去劳动。()× 5 能够处理和调试贫富差距的社会一般不会出现下列哪种情况?()A、人们通过正常的努力迈入中高阶层 B、越来越多的人买不起房

C、国家制定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的政策 D、大多数人的尊严和体面得到维护 B

5.4贫富差距的消极作用 1 西方富人做慈善的首要目的是()。A、帮助穷人

B、培养孩子独立意识 C、赎罪

D、回报社会 C 2 贫富差距对社会稳定的影响不包括()。A、女孩子结婚要求有大房子 B、导致一些人仇富 C、离婚率上升

D、富人缺乏安全感想要移民 A 3 贫富差距越大,对穷人的要求越高。()× 4 地理环境差的地区也能在人的主观努力下得到发展。()√

贫富差距过大对大学生心理的冲击体现在()。A、专心赚钱而没有专心学习B、对父母产生怨恨 C、过度规划而依然迷茫 D、以上都是 D

5.5贫富差距的成因 1 地方官员的贪腐会对当地发展产生消极影响。()√ 2 国家财政转移由不均衡向相对均衡的方向发展,体现在()。A、建立特区

B、集中发展北上广 C、西部大开发

D、建设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 C 3 法国公共服务设施对()岁以下的孩子免费。A、12.0 B、13.0 C、14.0 D、15.0 B 4 教育的不公平对贫富差距的影响体现在()。

A、草根阶层通过受教育成为中产阶层的通道变窄 B、名校招生倾向于城市学生 C、没有老师愿意去贫困地区教学

D、农村学生工作后工资低于城市学生 A 5 政府应该在居民区附近修建足够的公共设施场所。×

6.1犯罪的含义 1 1949年-1978年间,我国经历了三次犯罪的高峰,分别是在哪几个年份?()A、1949、1958、1973 B、1950、1958、1975 C、1950、1961、1973 D、1950、1961、1975

C 2 第三个犯罪高峰的时代背景是()。A、三年自然灾害时期 B、文化大革命时期 C、毛泽东同志逝世 D、邓小平落台 B 3 阳光、上进的心态对于家庭贫困的学生尤为重要。()√ 4 犯罪的特点不包括()。A、社会危害性 B、刑事违法性

C、应受刑罚的惩罚性 D、犯罪主体的主观性 D 5 只要加以控制,和谐社会就可以避免犯罪的发生。()×

6.2我国犯罪问题概况及治理 1()对反对封建迷信非常重要。A、怀疑和批判精神 B、科普

C、文理不分科 D、高中教育 B 2 改革开放后,出现了很多新的犯罪类型。()√ 3 在我国,市场经济时代的犯罪率要比计划经济时代高。()√ 4 如果人民群众要求判处某个人死刑的呼声很高,国家应该顺从民意。()× 5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时间是()。A、29208.0 B、1979年12月19日-23日 C、1978年12月19日-23日 D、28843.0 C 6()年开始,我国开始了第一次严打。A、1995.0 B、1991.0 C、1987.0 D、1983.0 D

6.3引发犯罪的经济因素 1 只要对犯罪原因探究清楚,就可以预测什么样的人会犯罪。()× 2 提到富二代就想到嚣张、奢靡,提到穷二代就想到自卑,这是对二代现象的()。A、个别认识 B、极端认识 C、公平认识 D、符号化认识 D 3 2020年,我国有2000万大龄单身青年,因此强奸案会上升,这是基于()的预言。A、概率论 B、既有事实 C、科学调查

D、对犯罪人物探究 A 4 认为只有赚大钱、穿名牌才是成功的观念是对成功标准的()。A、科学化定义 B、多样化认识 C、单一化定义 D、抽象化定义 C 5 候鸟阶层是指不想回到故乡却又无法立足城市的农村打工阶层。()√

6.4引发犯罪的精神因素 1 潜规则对()的影响最大。A、儿童 B、青少年 C、职场人员 D、官场人员 B 2 美国法律允许人们持枪,但校园枪击案居高不下,说明()和()是矛盾的。A、人权、秩序 B、自由、秩序 C、人权、安全 D、自由、安全 D 3 人的成功离不开积累和学习,因此不能急躁和近利。()√ 4 吴思在1992年提出()的概念,2012年学术界召开研讨会纪念此概念提出20周年。A、隐形价值观念 B、显性价值观念 C、潜规则

D、主流价值观 C 5 把犯罪降到最低同时又使社会保持活力是传统社会控制下的结果。()×

6.5我国犯罪的类型 1 厦门公交、首都T3航站楼爆炸案等案件表面()比贫穷更可怕。A、贫富差距 B、痛苦 C、灾难 D、绝望 D 2 黑社会与政府是截然相对的。()× 3 当前青少年犯罪后存在的问题是()。√ 4 一个社会的控制手段与社会管理水平越高,犯罪率就越低。()√ 5 贪污受贿属于()。A、黄赌毒犯罪 B、黑社会犯罪 C、经济犯罪 D、青少年犯罪 C

7.1婚姻家庭问题概述 1 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的作者是()。A、杨绛 B、钱钟书 C、王蒙

D、约翰·格雷 D 2 只有铲除了人性的弱点,婚姻家庭才能幸福。()× 3 探讨婚姻家庭问题的根本意义在于()。A、避免审美疲劳 B、避免伤害最爱的人 C、避免生活陷入平淡

D、避免和超越婚姻家庭中的问题 C 4 在恋爱婚姻家庭问题中,很少有人能够讲得很好,处理得也很好。()√

7.2婚姻是一座围城 1 人既要遵守社会文明规范,又有自己的欲望,本质上是要处理好()的关系。A、人的孤独与存在 B、人的自由与权利 C、人的社会性与动物性 D、人的自律与欲望 C 2 当官的羡慕经商的,经商的认为当老师好,这是一种()现象。A、错位 B、互补 C、愤世嫉俗 D、围城 D 3 人是孤独的,只要找到了另一半就能摆脱孤独。()× 4 婚姻家庭文明的困境,本质上是一种两性关系的格局对立。()√

7.3婚姻是平淡的 1 婚姻的脆弱体现在()。

A、一方身体突然变差,另一方不愿意照顾 B、家庭突然变得贫穷导致离婚 C、一切都转化成物质来计算 D、以上都是 D 2 婚姻是脆弱的,夫妻二人只能同甘不能共苦。()× 3 有些人感悟幸福的能力太低,是由于他们不懂得珍惜和感恩。()√ 4 没有激情的爱,比较理想的结果是转变成()。A、友情 B、亲情

C、普通的爱情 D、和平离婚 B 5 爱情中把所有东西都换算成物质衡量,是()的体现。A、精打细算 B、筑牢爱情基础 C、物质的极端化 D、使爱情更长久 C

7.4相爱中的矛盾和冲突 1 如果一个人喜欢自由,以下表达爱意的方式合适的是()。A、每天打电话询问去向 B、查电话单

C、支持她去和朋友聚餐 D、每天写诗并要求回复 C 2 婚姻中必须有一方服从另一方才能维持下去。()√ 3 经营一段婚姻,最重要的是看到()。A、对方的伟大 B、对方的缺点 C、对方的成功 D、对方的脆弱 D 4 功利辩证法表明什么样的人最后能得到大功利?()A、努力争取功利的人 B、超越功利的人 C、每天计算功利的人 D、经常得到功利的人 B 5 干得好不如嫁得好,女人干得不好也能通过进入精英圈子嫁入豪门。()×

7.5相爱中的具体问题 1 为了追求个性的独身往往很难坚持下去。()√ 2 异性之间交往时要经历过试婚才能确定对方适不适合自己。()× 3 以下哪种独身方式不是有质量的独身?()A、有固定收入和资产 B、有朋友相伴

C、有稳定的生活和计划 D、有很多流浪的经验 D 4 爱是一种能力,在交往中这种能力体现在()。A、对对方的独占能力

B、为感情的维系提供物质基础 C、为避免审美疲劳坚持异地 D、为对方安排一个好工作 B 5 根据李银河的统计,现在我国同性恋人数有()。A、400万 B、2000万 C、超过4000万 D、接近4000万 C

7.7性在爱情中的问题 1 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一个人看清另一个人本质的速度就越快。()× 2 过年过节给前男友发短信说明女生还没有放下这段感情。()× 3 弗洛伊德的结构理论中,“三我”是指()。A、自我、超我、忘我 B、本我、自我、无我 C、本我、超我、无我 D、自我、本我、超我 D 4 在与人交往中,如何识别一个人是否善良?()A、看他是否与朋友推心置腹 B、看他是否愿意送礼物

C、看他在朋友经历苦难时的态度 D、看他对朋友的了解程度 C 5 以下不属于性的能量转移的是()。A、忧郁 B、打球 C、收藏 D、跑步 A

7.8大学生恋爱问题 1 爱情和婚姻的分离性决定了即使婚后也可以正常地表达对其他人的爱。()× 2 随意拿备胎说事的现象折射出()。A、现代人对情感的不庄重、不敬畏 B、两性关系道德的堕落和蜕变 C、个人羞耻心的缺乏 D、以上都是 D 3 在感情上随意的人基本都不会用心去经营婚姻和家庭。()√ 4 应该如何处理分手后双方交往中的误会?()A、听之任之 B、理性解释 C、不再交往

D、严厉批评对方 B 5 感情谈得次数多了,会占用人的()。A、时间成本 B、金钱成本 C、情感成本 D、以上都是 D 6 如果一个人不够朋友,总是以仇抱怨,对待这种人最好的方式是()。A、晓之以情动之以理 B、以德报怨 C、断交

D、以实际行动感染他 C

8.1人口生态问题的表现 1 人口问题不控制会造成资源的紧缺,进而引起战争。()√ 2 以下哪种情况可能不会造成人口流动?()A、婚配 B、战争 C、灾荒

D、户籍管理 D 3 中国一切社会问题的根源是()。A、资源问题 B、分配问题 C、人口问题 D、发展问题 C 4 我国人口在60年代就达到了八九亿。()× 5 我国人口分布比较密集的区域是()。A、东部气候好的平原 B、自然环境好的景区 C、土地资源丰富的西部 D、矿产资源丰富的高原 A

8.2人口问题与生态、政体的关 1 神农架原始森林经历了封建社会依然保持完好说明封建社会对生态保护得很好。()× 2 我国铁矿石主要从()和()进口。A、澳大利亚、新西兰 B、澳大利亚、秘鲁 C、巴西、秘鲁

D、澳大利亚、非洲 B 3 在树上钉钉子、系铁丝等行为反映了部分人对生命的不尊重、不敬畏。()√ 4 现在我国煤炭资源开发主要来源于()。A、山西 B、甘肃 C、新疆 D、内蒙古 D 5 人类过度开发自然资源造成后代生存与环境的压力,这在哲学社会学上被称为()。A、不可持续发展 B、权力不公 C、代际公平D、资源危机 C

9.1我国高等教育的弊端 1 大学里充斥的各种考试、评优实际上限制了大学生的学习自由。()√ 2 自由状态下人最容易觉得没有压力。()× 3 下面哪项不是《自由秩序原理》的观点?()A、自由行成秩序

B、自由是外在的,秩序是内在的 C、自由不是秩序的缺少 D、自由是无政府主义 D 4()是千湖之省。A、湖北 B、江苏 C、浙江 D、福建 A 5 伟大的创造是在()下产生的。A、教育 B、引导控制 C、自由 D、兴趣 C

9.2教育的本真 1 “教育促进个人的独创的发展”是()对教育的认识。A、鲁迅 B、蔡元培 C、陶行知 D、马克思 D 2 马英九认为教育首先要培养人的()。A、公民的素质 B、健全的人格 C、国际化视野

D、终身学习的能力 B 3 蒙台利梭对教育的观点可以概括为()。

A、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的堆积

B、真正的教育理应成为负载人类终极关怀的有信仰的教育 C、教育是“爱的教育” D、教育保证人人享有思想、判断、感情和想象方面的自由 A 4 人类的教育行为是一种复杂的精神生产劳动,其构成要素不包括()。A、手段 B、目的 C、过程

D、教育效果 C 5 教育要通过人们内心的苦难来推动受教育者的进步。()× 6 在依靠道德约束的私人领域立法并不可取。()√

9.3我国教育的困局及其原因 1 “凡是有生命意志的存在物都是痛苦的”是()的观点。A、黑格尔 B、孟德斯鸠 C、卢梭 D、叔本华 D 2 哪次会议明确了取消重点中学和非重点中学?()A、十八届一中全会 B、十八届二中全会 C、十八届三中全会 D、十八届四中全会 C 3 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在()上是平等的。A、地位 B、知识 C、人格 D、权利 C 4 有些人学习不努力,却比努力学习的人成绩好,这体现了教育的不公平。()× 5 公平的社会总是会考虑到社会中受益最少的人。()√

9.4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1 我国教育政治化体现在()。A、教育拨款 B、学生社团 C、校团委的设置 D、教育形成产业 C 2 关于政治和教育的关系,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教育可以和政治分开,去政治化

B、教育高度政治化会启蒙学生的权利意识 C、教育政治化会导致教育体系的行政化 D、大学的行政化是必然的 A 3 世界各国的教育都高度政治化。()×

9.5知识分子与政治的关系 1 下列关于意识形态的说法,错误的是()。A、意识形态是对事物的理解、认知

B、不同的意识心态,对同一种事物的理解、认知不同 C、意识形态受外界环境、信息等因素的影响 D、意识形态是人脑中固有的 D

9.6知识分子的困境 1 科学技术的基础是()。A、经济 B、文化 C、教育 D、军事 C

9.7中国教育的出路 1 教育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

10.1道德的含义及其影响因素 1 下列选项中,属于道德范畴的是()。A、见到行人被车撞却不上前救助 B、醉酒驾驶 C、公交车上行窃

D、狩猎国家保护动物 A 2 下列对道德的理解,错误的是()。A、婚姻家庭中也有道德规范 B、道德是会进化和演变的

C、道德可以用来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D、道德需要国家进行强制要求 D 3 下列行为中,属于违反社会公德的是()。A、泄露企业机密 B、不尊重长辈

C、破坏校园消防设施 D、工作弄虚作假 C 4 贫穷年代道德风尚高。()√ 5 法律约束的范围比道德调整的范围更广。()×

10.2道德失范的原因 1 当代中国道德失范的社会原因是()。A、政治运动

B、市场经济制度体系不完善 C、道德教育空泛

D、法制不健全,政治文明程度不高 C 2 影响道德的因素是什么?()A、经济 B、文化 C、教育

上一篇:关于读书的演讲稿范下一篇:地方志办公室年度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