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目标,实现课堂高效

2024-08-15

聚焦目标,实现课堂高效(精选10篇)

1.聚焦目标,实现课堂高效 篇一

聚焦高效课堂,再掀比教高潮

——课内比教学活动总结张春生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用这句话来形容2012年金秋的“课内比教学”的活动,是再合适不过了。这场课堂大比武,如同强劲的东风,吹遍了浮山中小学的每一个角落。领导、教师齐上阵;老、中、青教师同参与。比教学给我们带来感官与视觉上的冲击,使我们心灵深处进行了一次重新洗涤后的翻新。我义不容辞地投身到了这一热潮之中。三个月来,我或思考着上课的要点,或倾听着精彩的课堂,或奔走在忙碌中……随着校内比教学的结束,我也在活动中得到了深深的收获。

一、勤奋学习精心准备,积极投入比武热潮

新课程实施后,对老师的要求越来越高看,要求教师要专业化发展,转变教学观念,改革课堂结构,加强自己的教学基本功训练,特别是语文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而所有这些,都离不开学习,湖北省教育厅厅长陈安丽同志的“视频讲话”后,我更加感到加强学习的重要性。我利用业余时间给自己充电,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开阔自己的视野,陶冶情操,提升语文素养。

课内比教学开始了,当课内比教学的安排公布后,我就认真开始的筹备一节养成教育课。我深知:讲课说课精益求精。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要想把课讲好,教师首先要自己把教学目标设立准确,掌握三维目标后,然后再认真准备教学内容,寻找切实可行的教学策略。我把备课分为隐性和显性两部分。如果说写教案是显性的,那么,钻研教法、查阅资料、搜集信息、备学生是隐性的了。每堂课都有不同的上法,养成教育课也不例外,也要把握好,以便引导学生去感悟、去学习、去运用。老师领悟得深,学生才能上的好,甚至在老师的引导下,超常发挥。否则,培养学生的能力培养就会成为一句空话。要求学生去做的,我先去做;要求学生做到的,我先努力做到。

二、让每堂课充满活力,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人

北京光明小学校长李永胜说过:一名教师怎样自我提高?就是你要把每堂课都当成公开课,这样严格要求自己,然后再不断反思、总结、提升,你就会进步得更快。我把李校长的话铭记于心,把每堂课都像公开课一样来上,并借助名家备课方案学到了许多策略。名家们在上课方面各有千秋,各有各自的优势,开始每堂课我都采用,慢慢地,我感觉这样学生捉摸不透老师的上课路子,学生也很不适应,于是,我集中进行“由课题入手,出师一组图片让学生谈感悟,然后发现问题、讨论解决问题。并渗透技能的培养、审美情趣的培养、集体荣誉感的培养等。课后及时反思,哪里得心应手,哪里却不尽如意,我发现:我的课堂节奏有些慢(为了个别后进生重复讲解),致使有的学生有机可乘,有的则注意涣散。于是,我意识到要调整上课节奏,适应学生。这样,学生学得非常顺利,我也得心应手。

三、课内比教学,讲台上我竭尽全力

听完了好几节课后,我心里暗暗有些发虚。教师们那一堂堂高质量的养成教育课,让我不得不发出内心的感慨:真可谓节节课精采呀!

到了我们六(1)班正式开始上课时,我们组内早就通过集体备课研读教材,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准备好了上课的教案、课件。我班学生人数多,本学期我刚接手,行为习惯还没有形成,但是领悟能力并不差,在教学中,我为学生搭建了一个激发渴望、施展才智的平台,充分发挥自主式、参与式的教学优势,把课堂还给学生,使每个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做到了深掘教学内容,敢于创新,为学生创造了思维、参与、表达的宽松环境。课堂上,我比较注重纠正学生的行为习惯,注重指导学生怎样在学习过程中做笔记,把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落实到教学过程中,从小处着眼抓习惯养成,不断走到学生中间去和学生交流,课堂气氛较好,课后同组老师都对我班孩子的习惯提出了好评。对这堂课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在风雨中拔节的不只是禾苗,还有憧憬;在岁月中成长的不只是小草,还有感悟。尽管禾苗拔节的的声音很轻,尽管小草成长的变化很小,但它们的成长,同样会给人无限的喜悦!作为一名教师,参与这一次的比教学活动,又是一次进步,一次洗礼。校级的课堂比教学活动虽然结束了,但我会以这次活动为契机,努力把握前方的路,紧跟时代潮流,学习新的教育理念与方法,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演绎精彩纷呈的课堂,为打造高效课堂尽一份微薄之力!

2.聚焦目标,实现课堂高效 篇二

一、课堂教学目标表述的误区

有一次在中学先后听了几位老师的历史课, 他们在教学设计目标上, 都值得我们思考。其中一位教师的《鸦片战争》 一课教学目标是这样表述的: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本课学习, 使学生了解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战争的经过及影响。

2.培养学生应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以史实创设情境, 让学生活跃起来,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 广开思路, 活跃气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讲述鸦片输入的危害, 对学生进行热爱生命、远离毒品的教育。

2.通过对鸦片战争爆发的背景的讲述, 使学生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并树立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培养适应社会变化、与时俱进、面向世界的人生态度。

而另外一位老师的《宋代的社会生活》一课的教学目标表述如下: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让学生了解宋代衣食住行的变化和特点。

2.让学生了解东京和临安等城市的社会生活的基本情况。

3.通过了解宋代的衣食住行等, 让学生理解社会生活的内涵。

4.理解宋代社会生活发生变化的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

1.组织学生观察、分析材料, 使其初步掌握从材料中提取历史信息的方法

2.通过学生对宋代社会生活与现代生活的比较, 培养运用历史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宋代衣食住行的变化, 认识到这些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

2.通过宋代社会生活的学习, 认识到中华民族文化内涵的丰富多彩, 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优秀文化, 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

3.通过学生的合作学习,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竞争意识。

虽然两位老师的课堂教学气氛都很活跃, 但是如果从上述的教学设计的目标陈述上进行分析, 要实现真正的高效课堂还存在不少差距。原因在于教学目标设计是高效课堂的重要前提。仔细分析他们的教学目标设计, 就可以看出如下的问题: (1) 目标的表述是教师教学的主要内容而不是学生的学习结果。上面的教学设计目标关注的是教师的表现, 而不是关心学生可能获得什么东西。如“使学生了解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竞争意识”, 这里选用描述的词语是“使”、“培养”, 因此反映出教师设计的出发点还是考虑自己的教学行为而不是学生。 (2) 目标的陈述过于笼统和模糊。上面教师用描述内部心理的词语是“培养运用历史的能力”、“树立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但我们并不能知道学生通过学习后是否形成了这些能力、树立了爱国的情感, 我们无法观察。 (3) 教学目标与教学过程断裂。上述目标表述赋予了一堂历史课太多的教育任务和教育职能, 教学任务过重, 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的确难以实现。如:“适应社会变化、与时俱进、面向世界的人生态度。”显然为了体现教学目标的全面性, 尽力体现更多的目标是必要的, 但是不能赋予历史课太多的职能, 特别是思想教育的功能。一堂历史课也不能解决太多的问题, 否则历史教学就会臃肿。 (4) 目标的陈述千篇一律, 缺乏个性化。不少的教师将教学辅导书上的教学目标罗列下来就了事, 而面对不同老师的教学风格、面对不同的学生, 缺乏个性化的教学设计自然流于形式, 无法因地制宜。

以上的四个问题说明了当前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目标的陈述方面存在的一些不足。而这些目标的表述存在着 “普遍性目标”取向, “普遍性目标”是指一般教育宗旨或原则, 它直接运用于课程与教学领域, 具有普遍性、模糊性、规范性。但同时带来了目标的不可操作性和无法了解学生的学习结果, 这种普遍性的目标定位相当于教学目的, 它并不适合每节历史课的教学目标。

二、优化有意义的课堂教学目标表述方法

由于模糊的课堂教学目标陈述, 教师无法了解学生学习的结果, 教师无法从学生中获得明确的教学效果, 制约了课堂的教学活动。这样, 教学设计就起不到应有的功能和作用, 教学活动容易出现随意性和盲目性。因此, 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就必须在理念和方法上对教学目标的表述作进一步的修正。那么, 我们应该如何制订好教学目标呢?下面简单介绍一种教学目标表述的正确方法——行为目标表述法。

美国学者马杰 (R.F.Mager) 在其《准备教学目标》一书里提出了行为目标表述法, 即通过可观察、可测量的外在行为来表述教学目标。具体包括三个因素:一是行为因素, 即学生在课堂学习后能做什么或说什么;二是条件因素, 即学生行为结果产生的条件;三是标准因素, 表明学生达到什么条件才符合要求。根据马杰的行为目标表述法, 台湾学者郭生玉把行为目标表述归纳为以下几个要素: (1) 目标的表述主体是学生。即预期学生在学习后可能获得的结果, 而不是教师。 (2) 行为动词必须可以观察, 具体明确, 如写出、说出、列举等。 (3) 行为情境是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因素, 如不看书、利用地图、字典、教科书等辅助条件。 (4) 行为结果, 即产生了什么结果, 如完整、能够。 (5) 行为标准, 如五种以上、在五分钟之内或者三个以上。我们可以对上面的案例《宋代的社会生活》作进一步的修改。

一、知识与能力

1.学生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 了解宋代社会风貌, 主要包括宋代服饰发展的特点, 饮食的主要特点, 居住条件和房屋建筑的样式, 交通旅行的条件, 文化娱乐活动, 节庆风俗等, 至少识别三个方面的情况。

2.学生通过小组方式合作学习, 把课文内容转换成问题, 举一反三, 学会提问题的技巧;通过比较古今异同, 把历史和现实联系起来。

以上知识和能力分解得更加细致, 具备了可操作性, 而且并不要求学生掌握衣食住行等几方面的全部知识。在能力表述方面, 让学生学会提问题的方法, 这样在课堂教学中更容易达到而不是把能力的目标悬在半空中, 好像要求掌握很多的目标, 其实一节历史课所能解决的问题不多。如果将目标定位得太高或不清楚就会影响到教学内容和组织, 因此对知识的定位要具体, 能力要可行。

二、过程与方法

1.学生共同参与小组合作学习, 提出三到五个问题, 解决三到五个问题, 并进一步探索新的问题。

2.通过互相提问, 共同寻找答案的方式, 体验自主学习的乐趣。

3.比较古今异同, 讨论风俗变迁的原因并思考其带来的启示。

行为目标的表述适合于低级水平的教学目标陈述。而对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却是难以从某一方面的行为表现出来。因此, 对于态度情感和价值观, 我们需要借助格伦兰 (N. E.Gronland, 1972) 提出的折衷的方法, 即采用描述内在心理和外在行为相结合的方法陈述目标。

如果没有行为描述, 我们便不知道学生的情感态度有没发生变化。但是学生心理的情感态度的变化确实难以捕捉, 因此在描述内在能力和情感变化之后, 同时要提供足以证明预期的内在变化是否已出现的行为样例。采用格伦兰的方法, 上面《宋代的社会生活》一课的教学目标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可以这样表述: (1) 学生通过对“宋代妇女缠足”的学习理解封建社会畸形的审美观, 懂得欣赏健康向上的美 (内部的心理描述) ; (2) 学生能够说出由于缠足而产生畸形的足所带来的危害 (行为表现) 。

三、结语

3.聚焦目标,实现课堂高效 篇三

一、营造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事实上,兴趣是人们在生产生活活动中强有力的动机之一,也是学生学习的重要驱动力。在地理课堂中,教师要充分激发起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就要努力营造一个生活化的地理情境,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学习地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这就需要地理教师充分挖掘生活中的地理素材,随时把现实生活中的题材带到课堂教学中,让地理回归生活。

常言说:一个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在地理课堂教学中,一个好的导入设计,常常可以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学习的兴趣,形成学习的积极动机,这对一节课的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在学习沪宁杭地区时,我首先给学生展示了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照片,接着便呈现了世博会背后的故事,再配以相关的图片,自然而然地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沪宁杭地区。沪宁杭地区对于上海的学生来讲,他们都比较熟悉,甚至他们大都参观过上海世博会。因此,我用直观的世博会图片和生动的故事导入该课,在一定程度上能与学生形成情感共鸣,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

王琨老师在《让地理教学回归生活》一文中提到: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内容和生活情境越接近,学生自觉获取知识的愿望就越强烈。在沪宁杭地区的学习中,我巧妙地将世博会与沪宁杭地区联系起来,拉近了学生与本节课学习内容的距离,让他们充分感受到地理知识就在身边,深刻体会到学习地理的价值所在,从而更好地激发起了学生学习本节内容的兴趣。

二、妙用生活事例,激活课堂教学

地理学科是一门文理科知识兼备的综合性强、抽象陛强的学科,涉及的内容广泛。有些地理知识难以被学生接受和理解,如地球的运动、季风等。对此,如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能巧妙地对其进行类比或设计—些简单的实验,把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和现实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那么,一方面可让学生感受到地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另一方面可以达到化抽象为具体,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有关知识的目的。

如在讲授“我国季风气候显著”这一气候特点时,学生可能无法理解为什么在不同的季节会出现不同风向。要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势必要给学生提到“海陆热力差”的知识点。而对这个名词,学生就更加难以理解了。为此,我以身边的自然现象为例来说明,夏季和冬季,脚对于水泥地和泳池水的温度知觉不同,故得知同体散热和吸热要比液体陕。同理,如果将泳池跟水泥地范围放大,一直放大到世界上最大的一块大陆和大洋,即亚欧大陆和太平洋,在不同的季节,陆地与海洋之间就会存在温度差,即我们所说的海陆热力差。因为有温度差的存在,所以就会形成空气的流动,由此便得知不同季节的风向会有所不同,这就是季风气候形成的原因。通过这样的类比(以学生生活经验来说明地理原理),很容易突破教学难点,既帮助学生理解了抽象知识,又充分调动起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又如在讲授地球公转的轨道时,提到“地球公转的轨道是椭圆形的”,且太阳不在椭圆的圆心,地球与太阳之间最近的距离为近日点,最远的距离为远日点。于是,学生们便纷纷猜测,近日点的地方是我国的夏季,远日点的地方是我国的冬季。而当我公布正确答案时,学生一片哗然,纷纷表示不能理解。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异常认真和专注。

为了解释“远日点的地方是我国的夏季,近日点的地方是我国的冬季”这个现象,我在课堂上做了,个简单的实验:将手电筒比作太阳,当手电筒直射在地球仪表面时,被照亮的区域正好是手电筒的大小,此时亮度很亮;而当手电筒倾斜一点时,在地球仪表面上被照亮的区域变大了,但是亮度变弱了。实验表明,当手电筒倾斜的角度越大,被照亮的区域就越大,而亮度越弱。这说明冬、夏季的不同,跟地球是否接受到太阳直射有关。

通过这样的简单课堂实验,化抽象知识为具体.化难为易,既有利于学生透彻理解和掌握新知,又有利于突破教学中的难点,提高了课堂的有效性。体现了书本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激活了课堂教学。

三、联系生活实际,提高应用能力

二期课改课程标准提出,要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地理课程要引导学生站在地理的角度思考问题,关注人与自然,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为此,作为地理教育工作者,我们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不能纯粹教授知识点,而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方法,培养其地理思维,让学生能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现实问题。

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肓,读好地图是学好地理的基础,是学生在学习地理过程中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如在学习“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一节时,我从旅游的角度入手,让学生了解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特殊的地理特征,让他们充分感受到旅游对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为此,我联系生活实际,要求学生根据所给的金山地图,为金山的旅游业出谋划策,设计一条金山一日游线路。这个环节的设计既贴近学生生活,又给他们搭建了一个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的平台,更强化了他们的读图能力和运用能力,培养了他们的地理素养。

又如,在“商业中心及其形成”一节的学习中,我创设了一个情境:假设你是一家零食店的老板,你要在朱泾地区开一家零食店。你应该如何选址呢?为什么?接下来,我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选址需要考虑的要素,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通过这样的生活化教学,增强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化枯燥为有趣,化抽象为具体,营造出了快乐轻松的课堂气氛,提高了学习效率。

只要我们留心生活,生活中便处处皆有地理知识;反之,若我们的地理学习脱离了生活,那必定是枯燥无趣的。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如果我们将地理知识和实际生活有机结合起来,以生活化的情境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突破教学难点,提高地理教学的实效,就能让他们潜移默化地养成学习地理的好习惯,更好地掌握地理知识并能将它运用到现实生活中,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效率和学生的地理素养。

4.聚焦目标,实现课堂高效 篇四

目标设计的指导原则有三条:

原则

一、目标是否多维,具体且具有可行性。具体维度要分为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学习策略、情感态度和文化意识五个方面。

原则

二、目标要体现整体性,层次性。具体到每个教学目标,要细分各个小标题,用准确的语言来描述。

原则

三、长期目标与即时目标相结合。长期目标的确定包括兴趣、语感、阅读力、语言差异等,即时目标及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实现情况。

5.聚焦目标,实现课堂高效 篇五

一、实验缘起和意义 2011 年 9 月,在田家炳基金会的助推下,我校田家炳教育书院与陕西省 4 所田家炳中学举行了长远伙伴协作关系签约仪式,正式启动了“长远伙伴协作关系2011-2013 年建设项目”。本着“合作共赢、相互促进、共谋发展”的原则,本项目以开展主体间指导学习实验、学校德育改进实验、学校管理提升实验为依托,致力于“推进陕西田家炳学校间的校际合作与交流的深化,提升田家炳教育书院服务基础教育的能力,带动陕西教育事业的发展”等三大研究目标的落实。在该项目中,“聚焦核心知识的高效课堂教学实验”有幸成为四个子项 本文系田家炳基金会项目“陕西师范大学田家炳教育书院与陕西省4 所田家炳中学建立长远伙伴协作关系建设”/“教师教育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项目:教师教育理论创新和研究中心建设”子项(GJ9850102)研究成果之一。2 目之一,成为“主体间教育实验”的重要构成与支撑性项目。当然,田家炳基金会项目的资助与做媒只是本教学改革实验的始作俑者,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面临的现实困境才是催生本实验研究的深层动因。目前,面向高效课堂教学创建的教学改革浪潮此起彼伏,成为当代基础教育改革领域中的一支奇葩,主宰着当代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的主流。但问题是,抑制教师课堂教学改革效能提升的真正瓶颈是什么?显然,一线教师对该问题所做的思考与探索还不够,还远远不能满足新基础教育改革纵深推进的需要。自然,在未找准教学低效“病原体”的情况下,一切致力于创建高效课堂教学目标的改革与尝试都是站不住脚跟的。基于大量一线课堂教学观察,我们发现:在追求教学活动“创意”、“新鲜”、“出彩”的名义下,许多教师的教学活动日趋形式化、教学环节日益繁琐花、教学内容日渐空泛化、教学组织滑向表演化,进而落入了追求花样、不重实效、打“擦边球” 的漩涡,成为抑制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效能提升的大敌与瓶颈。实际上,“教学”源自“学习”,“教学”的本体是“学习”,教学活动的最终效能取决于学生的学习状态与学习收获,尤其是学生对一节课的核心知识学习的效果与质量。在课堂中,教师只需要围绕一个教学单元中的“核心知识”来组织施教,来做文章、想办法、搞教学即可,无须在授课中把一节课的所有教学内容面面俱到,甚至达到每点必讲、细节雕琢的“过度”水平。换言之,不抓重点、没有中心、远离主题的教学才是教师课堂教学活动失效、低效、无效的病根。在聚焦核心知识的基础上开展教学活动,把非核心知识“下放”给学生,让一节课中学生的有效之“学”、有价值之“学”走向最大化,让教师的“教”直击靶心,让教学活动多做“有用功”,是教师创建高效课堂教学,远离低效课堂教学,走向理想的“低耗高效”教学模式的必由之路,是教育改革者把当代课堂教学改革引向成功的有力切入点。本教学实验的开展具有以下实际意义:

(一)增进中小学教师的授课效益意识,科学权衡课堂教学的成本与收益之间的比例关系。只讲收益,不讲成本;只管成绩,不管教学消耗,是当前中小学教学中的一大通病,是导致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教师之间发起争抢学生时间“大战”的根源。聚焦核心知识的教学实验的目的之一是要促使教师同时关注两大教学主体——师生在课堂教学中的精力、心力、体力消耗与成本,引导教师走上一条“低耗高效”的教学新轨道,推动课堂教学“减负增效” 的改革,努力构建一种学生为本、教师精导、效能卓异、效益最优、社会满意、低耗质优的现代课堂教学新模式。

(二)促使教师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实施内涵式课堂教学改革。本实验的预期结果是要引导教师在实验负责人的协助下,致力探索出一种以核心知识教学为主题、以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为主线、以教师辅学助学为主要特征的“简明课堂”,让课堂教学的内在程序更加科学,教学流程更富有效能,确保课堂教学的整体结构日趋优化,积极顺应教学生本化、现代化、生态化的需要。

(三)推进课堂教学整体化改革,全面改进教师课堂教学进程。本教学实验将从教师、学生、教学内容三个维度切入教学活动内部世界,全力构筑一种将教情与学情、教师风格与学生个性、师生发展与教学内容精选相结合,以“教师、教材与学生”三位一体、三者兼顾的为特点的课堂教学新程式,努力实现教师“教”的活动——“讲、问、导、研、评”与学生“学”的活动——“读、答、疑、思、练”密切同步、环环紧扣、循环推进的课堂教学新思维。

(四)开展高效教学的理论路径,倡导“学导合一、导学一体、学导相融”的高效教学新理念。本教学实验将以理论雏形为起点,在实践中将教学理论具体化、丰富化、科学化,在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互动、反馈中摸索出一条以学生学业成绩全面提升为中心,以学业负担控制与学习热情培育为两翼的新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新路径,促使教学活动彻底实现 “教学”向“导学”、由“以教为本”向“以学为本”、由“导大于学”向“学大于导”的理 3 念转变,为高效教学理论再上新台阶提供理智资源。

二、实验理论依据和假设 本实验研究的理论基础是:有效教学理论与核心知识萃取理论。

(一)有效教学理论 高效教学的基础是有效教学,高效教学是有效教学的“升级版”。所谓有效教学,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为了实现教学目标、促使学生发展而创造性地综合利用一切合乎教学规律、教学原则、先进教学理念的教学方式、方法、策略来优选教学内容,优化教学环节,改进教学过程,致力于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个性化教学活动。① 有效教学的核心构成要素是教学效果,其次是教师和教学方式的组合,最后是教学目标与教学评价。在教学活动中,有效教学的六个要素及教学效果形成的理论过程图示如下: 有效教学的要素构成与教学效果形成过程图示 教学目标 教师 教学内容 教学方式 教学评价 在这一理论指导下,有效教学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意以下五点:

1、牢牢抓住教学目标并一以贯之是创建有效教学、高效教学的前提。优质教学的典型特征是:每一个教学环节的组织与实施都严格围绕教学目标来展开,努力创造一种少走弯路、减少中介环节、“直击靶心”式的教学样式。

2、确定好教师教学时间、精力、心力的投放点至关重要。一节课的核心知识最能体现并达成课堂教学目标。过滤掉与教学目标偏离或距离稍远的边缘性课程知识,在一节课中形成对核心知识、教学目标的围攻之势,是教学实现“节能减耗”的重要策略。

3、教学方式的选择是决定课堂教学效能的关键变量。科学设计师生间的组织方式,规划好教师教授核心知识的方案,增加学生心灵、思维与核心知识间的“碰撞”机会与频率,加深核心知识在学生心目中的心理印迹,是提高课堂教学效能的重要一环,毕竟“教了不等于学了,学了不等于学会”!只有在核心知识与学生心灵之间真正发生交汇、交流与交合之际,真正有效、优质高效的学习活动才会发生!

4、最大化地降低学生在非核心知识教学上的教学资源消耗是创建高效课堂教学的另一重要侧面。师生的教学精力总量是一个定值,高效教学的关键举措是:科学地分配、利用师生的有限心力能量,将之尽可能地配置到核心知识教学环节中去。这就要求教师竭尽全力地降低边缘课堂知识、无关课堂知识上的精力消耗,以集中精力推进核心知识的教学,创建一种“低耗”、绿色的课堂教学模式。

5、教学效能要实现最优化离不开对核心知识学习效果的反馈。在教学中,教师只有充分利用课堂检测与即时评价环节对学生核心知识习得效果进行评估,形成反馈性信息,并据此改进教学方式,调控自己的教学步调,逐步达到理想的课堂教学效果。

(二)核心知识理论 及至目前,人们对课堂教学中的核心知识存在两种理解,一种是广义的理解,即希尔斯等人所言的“纯粹的知识”,就是“从大量的知识中选择永恒的持久的知识建构课程体系”,② 这一核心知识观适合于对教材知识的编选;一种是狭义的理解,即笔者所言的一个教学单元或一节课中紧密围绕教学目标旋转的那些课堂知识,这些知识教学的顺利完成直接决定着教学效果 4 一节课的教学效果与效率。进言之,核心知识是指每个教学活动单元中必须让学生去掌握、理解、探明的主要知识技能,是一个学期教学、一个单元教学、一节课教学的主体内容与知识主干,是整个教学活动链条中的关键链环,是联系全部教学活动的轴心骨。核心知识具有三个明显特点: ③

1、统摄性。核心知识是一个教学活动单元的统领者与链接者,是整个教学活动的母体,相对而言,其他课堂知识技能都是从这一基点衍生出来的,都是为这个核心知识在课堂教学中的展开或习得服务的。如果说课堂教学具有一种“鹰架”式结构,那么,核心知识就是撑起这一鹰架的总支点。

2、内核性。核心知识是教学知识单元的细胞核,相对而言,非核心知识只是其生存的环境。如果说课堂知识具有“内核+围绕带”的结构,那么,核心知识位于其最中心圈层,其他知识如,次要知识、相关知识、边缘知识则依次排列在它的外围,进而构成了一种“众星捧月”式的结构。在这一结构中,其他知识构成了核心知识的生存背景与着生土壤,成为将之凸显出来的光屏。

3、衍生性。在课堂知识中,核心知识最具再生力与生发力,是最具活性的一种知识类型,是一切其他课堂知识得以生成的主根。一方面,在实践应用领域,核心知识面对的不是一种实践而是一类实践,核心知识的习得能够帮助学习者获得对一类实践问题的解决能力,实现在各种实践领域中的再现,故具有较强的再生力和与实践的结合力;另一方面,在课堂知识体系内部,核心知识能在和具体领域对接中生发出一系列新知识,实现对整个课堂知识体系的扩容与增生。核心知识的提出亦有其哲学基础的支持。马克思主义认为:在全体中抓主体,在整体中抓主要方面,是科学实践的重要特征。在特定活动中,一切构成要素在其中的地位都是有主次之分的,抓住了重点就等于抓住了活动的主题和主脉。“有所为也就有所不为,无所不为也就无所为”。在一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只有牢牢抓住课堂教学任务的重点与课堂教学知识体系的重心,教学活动的效能就具有了坚实的保证。正是如此,高效课堂教学的实质是聚焦 核心知识教学,好钢用在刀刃上,切实坚实对非核心知识的关注与精力投放,确保课堂教学减少内耗,实现将繁冗课堂教学活动“瘦身”的目的。

(三)基本假设 基于实践调研与个人教学经验,本实验假定:

1、多数教师课堂教学效能低下、学生课业负担超重都源自其对课堂中的核心知识教学的关注不够。当代课堂教学实践在各种“未消化”的教育教学理论与经验主义教学观的影响下,染上了“繁琐病”,教师需要对其教学活动机体实施“瘦身”手术,以降低课堂教学的无效消耗,创建“简明化”的高效课堂教学。

2、当代课堂教学过于关注“教”的科学性而忽视了“学”的基础性地位,陷入了“只顾教不顾学”的怪圈,忽视了学习者在课堂教学中的感受与课后的学业负担,这是导致“高耗”“外延”“装饰”型教学的根源。

3、我国许多优质学校教学效能取得走的是一种“高耗高效”型的道路,这是导致学生厌学厌教的根源,必须积极改进课堂教学模式,倡导内涵式课堂教学改革与教学质

量竞争样式,推动课堂教学转向“低耗高效”的新轨道。

4、学生的学习需要、学习期待是创建高效课堂教学的根本出路,教师与学生联盟联手,共谋科学课堂教学结构的创建,走“教学相长”的改革之路,是课堂教学改革成功的大趋势。

三、实验主要内容、思路和策略 提高中小学课堂教学效能是教师教学活动的最高目的,如何使课堂教学活动严格围绕核心知识来展开是本教学实验关注的重点问题。本实验的主要内容确定、实验思路形成、基本教学干预策略都是据此展开的。5 本教学实验的主要内容有四个:

(一)课堂核心知识的萃取。该研究主要在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环节中进行,主要包括:帮助教师结合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以及学生学情,对本节课的核心知识进行检索、萃取、锁定,完成对课堂核心知识的提取,并将之在教学设计环节中凸显出来;依靠核心知识萃取环节,减少课堂教学中的冗余知识与教学资源消耗,实现课堂教学瘦身的预期目的;开展“节能减排”式课堂教学设计,即在节约学生和教师心力、精力的前提下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对不同教材内容、课堂知识实施赋值或加权策略,降低冗余、低效教学活动在教学设计中的比重,确保整个教学设计突出中心、主干鲜明,为教师与学生个性化教学活动留足空间,着力倡导相对宽松的课堂教学设计理念等。

(二)聚焦核心知识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探寻。该实验主要在教师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主要内容是: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解决好核心知识与非核心知识之间的关系,并采取分化性的教学对策,确保核心知识教学不会受到影响;筛选课堂教学的核心教学行为,如教与学、讲与练、问与答、思与导等,对它们的组合方式与逻辑程序进行优化重组、模式重构,使之服务于教师开展核心知识教学的需要;开展简明课堂结构、“学本”课堂结构、无痕教学形态、插花式教学(即将核心知识穿插在课堂教学链条中的教学方式)、导学式课堂等的探索与实验,为核心知识教学提供有特效的教学策略等。

(三)课堂教学成本分析与内耗消减思路研究。本研究主要在教师课后的反思环节进行,主要包括:影响教师课堂教学效能的主因素群研究;影响课堂教学效能的核心因素,如教学艺术、教学时间分配、师生活动比例、跟踪教学测评状况、学生学习需求满足状况等与课堂教学效能间的关系研究;对课堂教学的影响因素进行成本分析,从中区分出高成本教学因素、低成本教学因素,选定课堂教学效率提升的主要入手点;对课堂教学效能的形成过程进行跟踪研究,探索课堂教学内耗的发生机理,分析导致课堂教学走向低效或高效的“杠杆点”,探索规避课堂教学低效现象的教学预警机制。

(四)核心知识教学的支撑性课堂教学评价手段研究。本研究可以在课堂教学全程中进行,主要内容是:如何利用各种课堂教学评价手段,如教学反馈、教学检测、教学奖惩、教学激励等来推动核心知识教学,力促课堂教学活动不偏离核心知识教学这一主题,最大化地降低课堂教学中的“水分”与“无用功”。本教学实验的总体推进思路是:从繁琐课堂教学的效能分析入手,利用核心知识的萃取手段来过滤无效、低效、失效教学活动,筛除非核心知识教学活动,进而优化、精简、压缩课堂教学过程,将更多的教学时间与空间留给学生去支配,以此达到课堂教学瘦身,最大化地提高课堂教学效能,创建“低耗高效”、“绿色环保”的课堂教学形态的目的。整个教学实验流程图示如下: 聚焦核心知识的高效课堂教学实验思路图示 核心知识 繁琐课堂 过滤筛选 简明课堂 低耗高效 课堂瘦身 6 在教学实验中,课题组将引入一些全新的课堂教学效能干预策略,以全力达到创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提高中小学教师授课效能与效率的预期目的:

(一)核心知识萃取策略 本策略计划对教师备课中遇到的教材知识进行分等级赋值,从中区分出四类知识:核心知识、次要知识、相关知识与无关知识(即与学生学习兴趣激发与新知识建构都没有直接促进作用的知识),分别赋予他们一定的等级,如I 级、II 级、III 级、IV 级,以之作为在教学中对之进行区别对待、分类萃取,并据此采取不同的课堂教学策略与应对方式。④

(二)课堂知识赋值策略 为了准确量化各种课堂知识在教学中的重要性程度,判断其与核心知识之间的亲疏程度,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对各种教学内容的重要性进行区分,即依据本节课的主要教学任务与教学目标,判断其与教学目标之间的距离远近,并给之赋以不同的“值”,以标示其重要性能级,决

定它们在教学中的时间与精力等资源的分配比重。

(三)核心知识收放策略 核心知识教学包括两个相反相成的过程——收与放。其中,“收”,即抽取、提炼、萃取,知识的“收”是教师在对教学内容、教材进行研究、揣摩、剖析的基础上从课堂待授的知识技能总体中萃取出核心知识技能,自觉将之置于教学活动的中心地位、显眼位置;“放”,就是将萃取出来的核心知识有机组织进课堂教学活动中,使之在课堂教学的各环节、各细节上得以实现,其典型手段是用相关教学材料、课程资源、教学情景把核心知识“包裹”起来,使之渗透到课堂教学的所有环节和细节中去,确保学生在自由、充分的学习活动中顺利习得 核心知识,达成课堂教学的主目标。

(四)“插花”式教学策略 本策略包括两个具体策略:其一是核心知识“插花”教学策略,其二是“教”插入“学” 的插花教学策略。核心知识是课堂知识的精粹,这就决定了它抽象性强,难于理解,故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将这些知识匀称地排列在课堂教学流程中的各个环节上,将之分解、穿插到课堂教学活动的全程中去。我们将这种核心知识教学策略形象地称之为“插花式教学策略”。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有效降低知识教学的难度,创建一个学生学习核心知识的梯度,以便于学生对核心知识的消化与掌握。同时,本实验强调:教学活动的主流、主体、主线是学生“学” 的活动,教师的“教”只能准确、灵活地嵌入到“学”的主线中去,尤其是将之置于学生学习活动的各关节点,如学习活动的启动、学习遭遇困境、学习情绪陷入低谷等之上时,教学活动的效果才可能显现。这就是“教”插入“学”的插花式教学策略。

(五)核心知识教学效能的评价策略 沿着核心知识教学的全程与主线开发配套教学评价工具,解决好如何用得力、对路、科学的课内评价活动来提升核心知识教学效果的现实问题,是本实验研究必须关注的一个话题。在研究中,课题组将充分利用并组合一切评价手段,如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发展性评价、多元评价、真实性评价等,形成最优“教学评价组合”,以此来为核心知识教学提供及时而又灵活的导向、调控与反馈功能,促使整个教学活动在即时反馈与效能强化中顺利推进。

(六)教学转轨策略 坚持教学研究与教师发展、学校改进齐头并进、相得益彰、良性循环的研究思路,始终把教师专业成长作为教学实验效果彰显的着力点与关节点,把教师教学行为常规与教学思维常规的实质性、长效性转变作为教学实验成败的衡量标尺。聚焦核心知识教学实验的最终目标是改变教师的惯常性教学思维、教学哲学、教学惯例,消除教师应对教学改革的惰性、惯性,故此,实验研究必须沿着“反思常规——新视野介入——引发震撼——教学变轨”这一 7 线索来彻底转变教师的低效教学轨道,促使教师实现专业自我的根本重建与持续发展。这就是本实验所倡导的促使教师专业发展的“教学转轨策略”。

(七)师生双向课堂教学效能反馈平台建设 教学双向反馈平台建设的目的是利用学生对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感觉、体验、建议、期待等信息的交互、沟通来干预教师课堂教学改革方向,促使教学效果、效能及时、准确地回馈给教学的组织者与责任者——教师,确保教与学之间的信道畅通,全力构建以学生学习需要导向的现代课堂教学模式。所以,依托“天网”(英特网)、“人网”(教学管理网络)、“心灵空间”的建设,建立多样化、层级化的师生双向课堂教学反馈平台,是为核心知识教学保驾护航的重要后盾。

四、实验阶段和进展 在具体实施中,本实验将坚持“起步实践、逐步探索、稳步推进”的原则,力促研究过程预期目标的顺利达成,不断扩大研究成果的可推广性和辐射范围。

(一)研究准备阶段 在文献研究、专家引领、课题组攻关的基础上论证、改进、完善研究假设,充分占有研究资料,梳理研究思路,规划研究进程,设计研究蓝图。本阶段研究主要以合作研究学校— —陕西四所田家炳中学为基地,与基层学校研究合作者并肩深入课堂教学一线,开展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研究建议征询,最终形成主体研究思路,丰富完善研究假设,扎实研究基础。

(二)研究探索阶段 实施研究计划,开展尝试性、探索性研究,丰富核心知识萃取技术,酝酿高效课堂教学模式雏形,提出配套评价方案,形成初步理论研究成果。本阶段研究将以四所田家炳中学分头探讨、定期交流、对比研究、相互参照、生成共识、凝聚理论为基本形式,以课例视频分析法、现场观课法、合作研讨法为主体研究方法,坚持

研究者的课堂观察与实践者的行动研究相结合的研究线路,努力得出富有创意、高屋建瓴、原创原生的研究结论,形成草根型的高效课堂教学样式。

(三)研究总结阶段 以座谈会、汇报会为阵地,向广大实验参与教师征集实践研究成果——典型课例、教学反思、教学叙事、成功教师个案,提纯、深化、拔高理论研究成果,形成相对系统、完整、原创、深邃的教学理论著述,促使研究成果在理论层面与实践层面实现双双突破。本阶段主要采取反思回顾、理论抽象、专业汇谈、经验提升的研究思路,确保实验研究的两大成果— —理论研究成果与实践研究成果初步定型。

(四)研究推广阶段 提炼最终研究成果,总结出高效课堂教学的一般模式与操作性经验,并将之向所有田家炳中学的所有学科课堂教学中推广,初步形成实验研究的辐射效应与区域影响力。参考文献 ① 陈晓端,龙宝新.有效教学的理论与方法

6.聚焦目标,实现课堂高效 篇六

【摘 要】强化课堂的目标意识,根据目标设计原则设计好课堂目标,并能够围绕课堂目标确定课堂内容和设计课堂活动,自觉进行自查反馈,使目标贯穿于课前备课、课中上课、课后检测的三个环节,目标明确,课堂才能真正做到实现高效。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由于生活环境及教育条件的局限性,学生学好历史存在诸多的困难。少数民族地区历史教师如何制定好课堂目标,指导学生高效的学习,实现师生共同参与学习活动过程,使知识、技能、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实现和谐统一,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课堂目标的高效实现程度。

【关键词】目标;课堂;教学

一、高效课堂目标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前提

高效课堂目标是高效课堂活动的起点,是归宿,更是灵魂。高效课堂目标对教师的高效课堂具有指导意义,高效课堂始于高效课堂目标的制定而终于目标的落实,明确具体的高效课堂目标,是实施高效课堂的前提和基础,高效课堂只有设计好高效课堂目标,才能把握住高效课堂的起点,才能体现高效课堂的针对性,才能设计好高效课堂的各个环节。当师生共同围绕目标进行教与学的活动时,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效率。

二、少数民族地区高效课堂目标设计存在的问题

1.目标描述笼统,缺乏科学性。明确具体的课堂目标能实现课堂高效,课堂目标设计模糊,学生不能明确学习内容应达到的境地,影响学生知识能力和情感价值的发展。

2.忽视语言能力目标设计。语言知识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少数民族地区由于信息闭塞,学生知识面狭窄,对学习的东西无法理解和想象不出,再加上语言障碍,学生学习是难上加难。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关注少民族地区学生的语言能力目标设计。

3.忽略人文性,忽略面向全体。忽略对学生的思想情感、道德品格、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开发等要求,忽略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规划和培养。因此,少数民族地区课堂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在教学目标设计阶段就要考虑到如何让每个学生都有所发展、有所提高,保证每个学生都能从自己原有水平和能力方面得到提高和发展。

三、确定历史教学高效课堂目标的依据

针对以上少数民族地区课堂目标设计存在的问题,要实现少数民族地区高效课堂,必须加强高效课堂目标设计。

1.坚持以课程标准为准则,有的放矢。普通高中历史课程遵循高中历史高效课堂规律,在内容的选择上,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在课程的设置上,体现多样性,多视角、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地为学生学习历史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2.坚持以学生为主,分层递进。高效课堂目标的设计要做到因材施教。课堂高效课堂主要是学生学习行为,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设计高效课堂目标,教师要对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存在的问题及学生发展需要,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深入的分析,合理分层设计课题高效课堂目标,以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是多方面的,知识、情感态度、动作技能、认知策略等方面都需要发展

3.依据时代特点需要,与时俱进。教育有不仅要实现学生个体发展的功能,同时也要突出其社会功能。社会发展需要什么样的人,我们就应努力引导学生向这个方面发展。21世纪教育委员会根据社会发展需要人才提出要培养学生学会四种本领: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人的发展实质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只有个体适应了社会环境,才说人真正得到了发展。高效课堂目标的设计应依据当代社会的需要。

四、加强目标监控,实现高效课堂

课堂的实际与课堂目标设计常存在差异,这就需要教师在高效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对高效课堂目标作出适时调整,使其更好地体现高效课堂目标的适应性。教师根据学生主动参度适时采取灵活机动的高效课堂策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并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和机会进行必要的合作和展示,使全班学生分享彼此的学习成果。同时,在高效课堂中适时跟进、监测、反馈、消化,以多种方式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使高效课堂真正实现高效的目标。

1.围绕目标组织高效课堂内容。高效课堂内容只有围绕目标,高效课堂才有针对性,选择高效课堂内容作为载体来实现课堂目标是非常关键和重要的。学会将总的课堂目标进行分解成多个小目标,确定每个高效课堂环节落实的目标任务,再组织高效课堂内容以落实目标。在组织高效课堂内容时要必须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基础,充分考虑到高效课堂内容呈现的多样性,以不同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从不同的角度引导学生目标的达成。

2.围绕目标设计高效课堂活动。围绕课堂目标进行设计,以高效课堂活动为主线的设计改为以高效课堂目标为主线的设计。高效课堂目标除了对高效课堂内容选择上有指导作用外,对课堂高效课堂活动也有控制作用,因为高效课堂活动是高效课堂目标实现的基本组织过程,所以必须围绕高效课堂目标选择灵活多样的高效课堂方法,需要学生自主学习的时候就应把时间让给学生,需要合作探究时可以以小组形式组织研讨,需要巩固提高时可以出示思考题和练习题,需要检测目标的达成度时可以设计相应的检测习题等。

总之高效课堂目标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和高效课堂任务的具体反映,是实施课堂高效课堂的主要依据,也是评价课堂高效课堂的基本标尺。在新的课程标准下,少数民族地区历史教师如何确定和实现历史高效课堂目标,已成为我们少数民族地区历史教师必须面对的新课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

[2]姚锦祥.《基于全人发展的教学目标设计》

7.聚焦目标,实现课堂高效 篇七

课堂教学是教师为了帮助学生完成学习目标, 师生互动合作的学习过程, 也是教学相长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师生之间相互信赖、感情融洽、心心相通, 有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 同时也能使教学任务顺利高效完成。和谐的师生关系能心往一处想, 劲往一处使, 两者拧成一股绳能产生强大的教育合力。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技巧的顶峰即师生之间心灵交往的和谐境界, 它深刻地表明和谐的师生关系能让学生在老师的面前无拘无束、畅所欲言, 语言上的沟通则是心灵上沟通的前提”。既然如此, 怎样处理好师生之间的关系, 使之和谐、融洽的发展呢?

1、教师首先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

当你精心备好一节语文课, 满怀激情讲解时, 却因个别学生课堂上不认真听, 说话, 故意捣乱而生气时, 调整好自己的心态, 告诉自己:“他们还是孩子, 顽皮是他们的天性”。学生是有差异的, 尤其是对于语文这样一门需要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课程, 学生之间的差异是真实存在, 不可避免的。孩子就是孩子, 好动, 易犯错是正常现象。带着这种心态和学生一起学习, 则必然会使师生之间的氛围更加融洽, 学生也能最大程度上学到最多的知识。

有位教育家说过这么一句有哲理的话:把学生当做天使, 自己就在天堂;把学生当做魔鬼, 自己就在地狱!所有人都一样, 既有天使的一面又有恶魔的一面, 当然学生也不例外。所谓的好学生其实只是隐藏了自己的一些缺点, 而所谓的差生也只是更多地暴露出了自己的缺点而已。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不足, 正确对待孩子的优缺点, 摆正自己的心态, 对于调整师生之间的关系非常有效。

2、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比如我是一位语文教师, 作为一个语言学科的教师, 我们要给学生树立一个积极向上、充满活力的语文教师的形象。语言能力要强, 就要多读书, 博览强记, 不断给自己充电, 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 用过硬的专业知识来武装自己。调查发现, 学生最崇拜学识渊博的老师, 最喜欢对课外知识多有了解的教师。所以, 要想得到学生的喜爱和崇拜, 必须活到老学到老, 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同时, 我们也要通过自己的语言能力, 向学生展示语文的魅力。教学理念上, 我们必须勤于学习, 善于改革, 易于接纳新事物, 以自己乐学、好学的态度感染学生, 带动学生一起学习进步。当教师具备了丰富的知识, 较强的工作能力, 健全的人格魅力, 并通过这些去引导和塑造学生, 我们就已经向成功迈出了一大步。在这种理念的带领下, 学生愿意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 积极主动地配合教师, 参与教学, 课堂教学的气氛就会活跃, 效果也会事半功倍, 节节上升。

二、巧妙设计教学过程激发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 也是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的重要因素。因此, 教师要关注如何让学生的兴趣大幅度地活跃起来, 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兴趣, 使他们产生一种渴望学习的冲动。为了达到此效果, 在教学中, 可巧妙创设情景,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例如, 在写作教学“观察人物特点, 写出人物个性”中, 我设计了用游戏导入的方式。我拿出一个礼品盒, 告诉学生盒子里藏着一个神秘的礼物, 谁要是猜对了, 老师有奖。学生马上来了兴趣, 争先恐后地猜起来, 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当学生猜不出时我用谜语提醒:“什么东西越生气反而越胖?”“气球!”很多同学马上猜出了。我及时表扬, 给予鼓励, 学生的热情更高了。然后我又让三个同学到前面表演吹气球, 让下面的同学仔细观察这三个同学吹气球时的不同特点, 吹气球过程结束后让他们描绘。同学们的观察非常仔细, 描绘的也很生动。我随即水到渠成地引入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一堂课下来,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都很高, 说明尽早激发并及时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的过程中, 减轻学生学习的压力, 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聚焦课堂是最有效的途径。聚焦课堂关键是使学生对课堂学习充满热爱之情, 学生才能在自主探究知识的海洋中遨游。

三、适时赏识鼓励激发最大潜能

我曾经看到这样一个故事:有位聋女的父亲, 把孩子培养成为一名优秀的大学生, 自己也成了聋儿学校的校长, 他还创建了“赏识教育法”。他说, 为了唤起女儿的无限潜能, 就让她每天找到自己是天才的感觉。由于早期就教她识字, 女儿特别喜欢读书。每当女儿因看书而耽误了吃饭睡觉时, 我并未将书没收, 而是鼓励他说:“天才儿童的行为第一条就是看书津津有味, 忘记了吃饭睡觉。你就符合第一条, 你说你不是天才, 谁是天才?”女儿眼睛一亮, 这种积极心理暗示使女儿的自信心越来越强。她8岁时, 背出了圆周率小数点后一千位, 创造了世界之最。上小学时跳了两级, 后来还被评为全国十佳少年, 并成为中国第一位聋人少年大学生。由此可见赏识鼓励对于学生成长的重要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美国心理学家威谱·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的赏识。”我们也要牢记孔子说过的那句话:“赠人以言, 重于珠宝, 伤人以言, 重于剑戟。”他们都在告诉我们赏识教育的重要性。在教学实践中, 我也深深感受到赏识教育的巨大魔力。去年我新接一个教学班, 学生在上课的时候很少有人主动举手回答问题。于是我在课堂上尝试用表扬、激励、加分等方法, 先调动积极性, 然后教他们用“我是好学生”、“我的答案最精彩”、“我最有勇气”的自我激励法树立信心, 充分挖掘他们的潜力, 调动举手的积极性。对于那些基础差的同学, 给他们一些简单的问题, 并且大加赞美他们回答问题的勇气;程度好的学生, 回答的精彩, 我会竖起大拇指, 夸他“你真棒!”。一段时间下来, 同学们乐于上我的语文课, 也非常愿意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思考成果。“数其十过, 不如赞其一长”。激励是一种手段, 是一种艺术, 更是一种魔力。寻找闪光点, 放大优点, 千万别做教育的蠢事, 别忘了“你的教鞭下有瓦特, 你的冷眼中有牛顿, 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

关爱创造奇迹, 积极的鼓励能够为课堂营造美好的境界。一抹微笑、一次抚摩、一个眼神, 只要包融真情, 对学生都是莫大的鼓舞。该表扬的绝不吝啬, 该高歌的绝不低调, 在适时的激励中, 学生高高举起的不只是想回答问题的手, 而是扬起的自信的风帆。

四、科学分层, 让每个学生获得成功体验

所谓分层教学, 就是根据学生的原有基础、理解能力、学习习惯、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差异, 为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而采取的一种教学方法。它的宗旨就是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有意识地促进各层次学生的内在潜能的充分发挥, 使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相应的提高。

为了达到此目的, 我们根据学生的原有基础、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成绩差异和提高学习效率的要求, 把学生依ABC分为三个层次。这个层次的划分, 只是从教学的某个方面对学生的能力和成绩的大致定位, 教师个人只是心中有数, 便于因材施教, 但不能让学生感受到老师把他们分了类, 以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造成学生心理的不平衡。

古人云:“知其心, 然后能救其失也。”在平时教学中, 对基础不同的学生布置不同的作业的、考试单独出试卷、评价试卷打等地, 不打分数。如对c层学生, 采用表扬为主, 戴上放大镜找优点, 及时肯定他们的每一点点进步, 唤起他们对学习语文的兴趣;对B层学生采用积极激励性评价, 让他们与班内基础差的同学比, 找到自信;与好生比找到差距, 既给他们指出不足又指明努力方向, 促其积极向上;对A层学生则采用竞争性评价, 高标准、严要求, 不断树立新目标, 不断鞭策, 使其不断超越自我。

总之, 对基础不同的学生, 要采取不同的方法。但所有学生却有一个共同点, 都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和喜欢, 所以要多夸学生, 善用鼓励、表扬的方法。当学生有良好的表现时, 不要吝惜赞美的言辞, 及时、中肯地表扬与鼓励, 让学生的心里认为, 老师很喜欢他、关心他, 从而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和动力。课余时间还应与学生多交流, 经常找他们谈谈心, 说说自己的成长, 分享他们的故事, 聊聊社会上一些有趣的事情, 把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之情融入到语文教学中, 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让每个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让课堂更高效!

摘要:课堂教学是学校生活的基本构成部分, 是学生获取知识和能力的主阵地, 它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当前及今后多方面的发展和成长。在减负增效的大背景下, 怎样才能打造高质高效的课堂哪?古人云:亲其师, 信其道。师生之间融洽的氛围有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 而高效率的课堂活动, 是需要精心设计的。同时高效课堂还需要学生积极参与, 而学生课堂参与的激情来自于兴趣、赏识、激励。最后分层教学也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条件。

关键词:和谐设计兴趣激励分层

参考文献

[1]朱智贤:心理学大辞典[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9.

[2]卡罗尔.西蒙.温斯坦:中学课堂管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3]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4.

[4]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J].教学研究, 1997 (7)

8.聚焦有效教学创建高效课堂 篇八

关键词有效教学;课堂;有效性

上乘的教学必须根据教材特点来确定教学目标,以便能“集中火力”地发挥其“例子”功能。如果课文音韵铿锵,则朗读训练当加大份量;如果课文结构精巧,则谋篇布局需有效提示;如果课文词句华美,则品味咀嚼要不惜余力,如果课文意境深邃,则研磨揣测应做深做透……

一、训练落点个性化

1.观点

我们的语文教学应突出语文教学的个性,注意文道的结合,保证语文教学的正确方向。同时注重学生非智力因素的作用,科学地组织教学,给我们的语文教学不断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2.案例

《狼和小羊》是一篇童话故事,文中“人物”个性鲜明,故事情节有趣,寓意深刻。上课伊始,我根据教材内容特点和学生年龄特点,教师有感情地给学生讲解情节紧张的故事,学生合上书边听边想问题:①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②故事里有谁?③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然后出示精美的教学挂图(背景图),学生根据听的内容,在背景图上贴上狼和小羊的图片,进而初知课文内容,把学生带入再造的意境中去,产生“课伊始趣亦生”的效果,来自非智力因素的力量推动着学生主动去解决矛盾。在强化读书训练中,变换不同的训练手段,学生有齐读、默读、诵读、引读、听录音读、分角色读、表演朗读等多种形式,使学生兴趣盎然,积极投入训练。

3.对话

学生的各种心理因素广泛参与语文学习活动,保证了语文能力得以健康活泼的发展。学生于富有情感的读书中领略了中国语言鲜明的节奏、优美的音色、丰富的情感等,感知了语言文字的美,培养了审美感知能力语言文字的学习中认识了狼的凶恶、狡猾和小羊的可怜可爱,鉴别了美丑,培养了审美鉴赏能力;于分角色读书和表演读书过程中,塑造了狼和小羊的形象,创造了美好的事物,培养了审美创造能力。因此,语文课的“训练落点”必须“个性化”!

二、课堂交流立体化

1.观点

在语文教学中,课堂交流环节既是学生心得汇谈的最佳“平台”,更是言语操练的最主要“时段”。但是,教师放得不够,学生也因此而无法畅快淋漓地自主言说。实际上,唯有多维、立体的课堂交流,才能让教学丰润、高效!

2.案例

浙江蒋军晶老师获全国一等奖的《月光曲》,在课堂交流方面做得更好。请看片断:

师:为什么此时贝多芬没有回答,谁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生:我觉得这和我们以前曾学过的伯牙和子期的故事一样,在这里盲姑娘知道贝多芬,我感觉他们之间是互通的,他们心有灵犀。

生:我觉得贝多芬已经知道盲姑娘知道是他弹的了,所以没有必要他非得点明他就是贝多芬,只要让盲姑娘感觉到他的音乐是多么好听就可以了。

……

3.对话

老师的问题看似简单却并不易答,因为书上并没有直接可寻的答案。但是,他的“放开”却换来了学生的“开放”,学生的发言应该说在“个体自主性”和“多向交互性”这两个最重要的方面做得比较到位——不但每个人的发言都很自主、独到和完整,而且整个群体交流过程又很自由、交互和多维,充分展示了学情,有效锻炼了学生,也全面推进了教程。课堂交流,确实不能等闲视之!

三、读解策略学科化

1.观点

虽然语文是一门不折不扣的“综合性”课程,上自天文,下至地理,古今中外,无所不包,同时也承担着启迪人生智慧,丰富人文内涵、提升道德境界、培养审美情趣等诸多使命,但其毕竟有自己的专司之职——学语习文。

2.案例

师:请你和组里的小朋友商量一下,在苍耳和豌豆两种植物中你们组喜欢哪种植物妈妈的办法?喜欢苍耳的就学习第3小节,喜欢豌豆妈妈的就学习第4小节。读一读课文,说一说办法,演一演情景,夸一夸“妈妈”,请同学们在这四种学习方式中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式学习。

3.对话

学生只需要知道课文在“讲什么”就行了吗?如果这样,那讲解无疑是最“经济”的方法。实际上,学习一篇课文,关键是需要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阅读、自行参悟,以努力求解和破译课文在“怎么讲”。学语文需要熟读和精思,小组分工学习,让学生获得一次宝贵的研读深究的机会,这种“亲身体验”会让学生“收获颇多”!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且影响课堂教学的因素也有很多。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必须以教学理论作指导,经过自己的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完善和创新,熟练地运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

9.为实现数学课堂高效 篇九

为了实现数学教学的高效这一目标,我们必须更新教学理念,运用各种手段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让他们自由操作、思考、讨论、交流、争辩,使他们在课堂上大胆表现,发展个性,使每个学生都以主体的身份参与教学过程。

一、面向全体,人人参与,体验成功

我们的教学就是要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其创造力。为此,任务的设计不仅要考虑学生的兴趣,还要考虑任务的难易程度,设计任务还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他们经过思考才能完成。这样学生能感受到成功的快乐,从而产生持久的学习热情。素质教育不是精英教育,不是为了培养特殊的尖子生,而是要让大部分学生完成任务,又要考虑兼顾两头。因此,可以给所以的学生同样的材料,但设计不同的要求,给予不同程度的帮助;可以给不同学生不同的材料,执行共同的任务,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各尽其责,发挥各自的优势、特长来完成任务。这样,教师结合教学内容,设计有利于学生参与的教学环节,我学生创造更多的参与的机会,以扩大学生参与的广度。

二、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的数学教学活动,让学生亲自体验,巧妙地创设问题的情境,营造参与的氛围,促使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

三、把课堂交给学生

1、“爱意”充满课堂。没有“爱意”的课堂算不上是理想课堂。课堂上师生之间充满“爱意”,课堂才会变得有活力,教师才会游刃有余地教,学生才会自由自在的学;课堂上有了“爱意”,师生间才会互相尊重和理解,教师不必将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学生也不必小心翼翼地“揣摩”教师的想法;教师有了“爱意”,就不会将目光仅仅限于知识的传授上,而是更多地关注学生作为一个生命体的存在,在暖暖的爱意中,学生往往能产出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从而自主地学习和发展。

2、“创意”引领。只有营造和谐、自主、宽松的课堂氛围,摒弃那种教师高压式、灌输式、一问一答式等单调乏味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大胆地表现好奇心、挑战心、想象力等,学生才会提出一些极具创新思维的问题。

10.如何实现初中化学高效课堂 篇十

【摘 要】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改变过去只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三维目标的发展,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的过程。为此,我们必须转变观念,改进旧的课堂教学方式,形成以学生主动参与、创建师生双向互动、以探究创新为主的课堂教学方式。

【关键词】高效 教学设计 自主学习

什么是高效课堂呢?在高效课堂中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服务,一切围绕学生的学习,一切以学生为根本,学生人人参与学习过程,并且课堂上人人有收获,课堂上目标达成度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好,学生的学习是自主的,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符合学生自身发展。通过高效课堂,学生既能有效掌握知识,又能获得全面发展,使学生既能学得愉快,又能学有所成。简单地说,“高效课堂”就是在课堂一定的时间内获取最大教学效益的教学活动。高效课堂的构建,需要师生共同的努力,缺一不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全方位、多渠道为学生创造条件,营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努力使课堂充满活力,让学生进入乐学境界,切实提高教学效率。

一、教学设计是高效课堂教学实施的思路

教学设计重点突出一个“导”,引导学生去主动学习,自我探索,在深入思考中发现疑点,强化思维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1.教学设计思路要和教材的思路吻合。学生学习的主要载体是教材,这决定了教学设计思路要与教材相吻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习题”、“活动·探究”、“交流·研讨”等栏目,问题设置要层层深入,逐步引导学生去探究,要体现出本课时的主要学习内容和重点。

2.教学设计设置的问题必须是有效的。教学设计的问题要能够引起学生的回应,且这种回应能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学习。教学设计的内容不能是简单的提问然后让学生回答,应该多设置“理解型”和“应用型”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空间,使得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新知识在提问中升华。同时,还要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重难点的突破、问题的梯度等。

3.教学设计要设置一定量的习题。习题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基础巩固”、“反馈练习”,难度不大,紧扣基础知识,用以检验学生的自主学习效果,要求全体学生在课堂上能独立完成的;第二个层次“典例分析”、“达标检验”,是经过学生讨论和教师的点拨后在课堂上每个学生都要完成的;第三个层次是“衔接中考”,是一部分有能力的学生可以完成的;最后还配备了“随堂练习”等,是新授课后学生课后要完成的,其设置也要体现出层次性。

二、自主学习是高校课堂教学实施的方法

1.动员学生动脑、动手,在设计的指引下认真自主学习。鼓励学生在设计上做标记,可以是学习知识的重点,可以是相关的已学知识,也可以提出质疑,鼓励有能力的学生写出类似读书笔记的东西,根据自己的预习进行简单的再现(例如像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等)。

2.及时掌握学生对本节课的认知程度。课堂作业有的是需要认真批改的,对于不需要批改的,老师要通过检查掌握学生的情况,同时可以利用课间时间有意识地与不同学习能力的同学进行交流与沟通。教师一定要从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中了解到: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知识,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困惑。这样上课就会有的放矢的去处理。上课前老师一定要进行提问或小测,尤其是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应该掌握的知识。也可以在课堂上留出相应的时间进行即时练习。对于简单的知识不要再重复讲解,可以做“淡化处理”。

3.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察言观色”,做“导演”,而不是“主角”。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课堂上有时候是大家的交流、研讨,也有时候是各组间的质疑等等。对于学生交流中出现的问题,老师要耐心地去“倾听”,关注学生的想法,但不能急于去解决,要交给学生自己去解决,即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老师绝对不多说一句话。新授课时,教师只板书提纲,课堂抽出十分钟时间让学生自己补充具体的重点知识,然后交流,可以以此来代替以往的由教师为主体的课堂小结。如果需要,最后可以留出五分钟的时间完成几道“当堂检测”题来检查学生本节课掌握的情况。

4.对于难点,以往我们总是放在课堂上重点讲解和突破,现在课时大量减少的情况下很难完成,因此我们将难点分散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必要时给予一定的“知识支持”等,至少要让中游以上的学生有成就感)。通过批改或课代表的调查收集学生对难点的解决情况或症结所在,最终利用上课集中点拨。

三、讨论回答是高效课堂教学实施的效果

在我们刚开始使用讨论教学时,并未引起学生重视,经常出现讨论与教学无关的现象,学生的提问也经常是就题论题,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这道题怎么做或者这道题的答案是什么?”。经过一定时间的训练大部分学生已经体会到“讨论”的好处,惊喜的看到了学生的变化、教师的变化以及师生关系的变化。

1.讨论的实施让学生感受了自主学习的快乐,尝到到了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讨论的实施增加了同学间的交流,融洽了同学间的关系。

3.讨论的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师生关系,建立了新型的师生关系,促进了教师角色的转变。

4.讨论的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上一篇:网络改造申请下一篇:低碳与环保生活倡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