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规范与创新(通用12篇)
1.管理规范与创新 篇一
组织与创新--创新管理之四
现在,从中央领导到各级基层干部提到最多的词中,创新是一个.若你仔细地观察各家企业的理念,十有八、九都提到了创新.但是各个企业,每级组织创新活动开展得怎么样?创新成果有多大?答案都不能令人心慰.为什么?这和我们对如何组织创新的理解不甚正确有关.为此今天主要介绍创新需要怎样一种新型的组织--独立合作组织.
作 者:余长国 作者单位:刊 名:经济师英文刊名:CHINA ECONOMIST年,卷(期):“”(4)分类号:关键词:
2.管理规范与创新 篇二
企业的管理离不开创新,没有创新的企业,就不可能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企业的发展过程就是不断创新的过程,企业只有在创新中才能快速发展和壮大,创新是企业管理的核心。
(一)创新管理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任何企业的发展都要经过形成、成长、成熟和衰退的过程。但有的企业的生命周期较长,连续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保持着成熟期,而有的企业的生命周期却很短,从成长期迅速进入衰退期。分析原因,一方面跟企业所在的行业类型有较大关系,另一方面跟管理创新态度、能力有很大的联系。凡是积极进行管理创新改革,不断改进管理体制、方式、方法的企业,就充满活力,在面对内外的压力时,就能够应对自如,快速做出反应,尤其在激烈的竞争中总能够超前一步,形成比较优势。如丰田的看板管理创新,实现了适时适量生产和生产同步化,使丰田汽车的成本控制领先于全球;通用汽车的敏捷制造系统,首创了灵活动态的组织机构,创建了在信息时代最具竞争力的生产模式,从而使企业长盛不衰。反观不注重管理创新的企业,他们始终被束缚在旧有的模式中,裹足不前,只能面临被淘汰或吞并的局面。当前,全国上下都在总结探索中国式的管理内涵,大庆油田作为具有光荣传统的大型国有企业,理应走在这一进程的前列,依靠创新管理实现大庆的再稳产,保证大庆油田向百年油田的目标迈进。
(二)创新管理是应对内外部环境变化的必然选择。
社会在发展,企业在进步,企业面对的内外环境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如果企业墨守成规,以昨日之法处理今天的问题,就会显得不合时宜,甚至会激化矛盾。管理者应该根据不断变化的环境,做出调整,变则通,通则畅。2000年以来,为应对内外环境的变化,大庆油田先后进行了一系列重大管理创新改革:为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干部选拔任用和监督考核机制,实行了干部公示制、民主推荐制、交流轮岗制和业务考核制;为完善内部劳动用工制度,实行了上岗、试岗、待岗三岗动态管理措施;为优化分配,以业绩和贡献为导向,探索了业绩与薪酬挂钩的分配方式;为保证公司总体经营目标的实现,以转换经营机制为重点,推行、完善了内部经营责任制;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大力推行了项目课题制,引入了竞争机制、聘任制和合同制等等。大庆油田加大管理创新的力度,通过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带动管理的升级,以创新迎接困难和挑战。
(三)创新管理是解决实际难题的法宝。
企业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在经营过程中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技术的问题、生产协调的问题、人际关系的问题及体制的问题等等。大庆油田作为一个特大型企业,人员多、事务多、下属单位多,出现问题和矛盾的几率就大,而且由于历史和体制的原因,有些管理者局限于旧有的管理方式,很难从历史的惯性中摆脱出来,导致很多工作难有突破性的进展。为此,大庆油田积极鼓励创新,努力探索管理的新模式,把解决实际难题作为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针对最需要的改进环节进行攻关。如针对重大工程项目管理不规范,质量形势严峻的情况,推行了项目管理模式;针对管理层级多,大而全、小而全的管理现状,积极探索了作业区管理模式;针对基层队管理上存在“四难”的情况,探索推行了“4+3”管理模式等。几年来,无论是面对什么样的困难和矛盾,大庆油田始终坚持把创新放在加强管理的首位,以创新谋发展,使管理机制更加趋于合理,管理效率大大提高。
(四)创新管理是技术创新的保证。
大庆油田是资源采掘型企业,也是依靠技术做支撑的企业,没有技术作保证,勘探石油、开采石油、输送石油都会遇到困难,发展就会受到阻碍。大庆油田如何有效地推进管理创新,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管理创新模式呢?一是加强领导的支持和参与。管理创新无论以自上而下的方式还是以自下而上的方式开展, 各级领导者必须从战略和社会需求出发,经常评估企业的改进机会, 激励员工识别生产运营中存在的问题。二是营造良好的创新文化。要鼓励员工挑战现状和经验, 用创新的思想分析现状并提出改进建议, 并正视创新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三是运用科学的方法。管理创新不能采用盲目的试错法, 创新必须在科学方法指导下进行。四是明确推进机构、制定推进机制。管理创新活动在企业的全面展开, 仅靠自发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 专门的创新推进机构、激励机制、项目管理制度和流程都是实施创新活动的基础和前提。五是加强人才的培育。人是管理创新的主体,面对知识和信息的快速更替,必须不断加强对员工知识和能力的培养,保证在不断变化的环境形势下保持创新能力。
创新管理,就是敢于突破思维观念,打破旧有的条条框框,逐步形成自己的特色。特色就是优势,特色化就是取胜之道。“一招鲜,吃遍天”的说法虽然过于绝对,但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二、规范运作是保证
规范化管理是现代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在现代企业是高度分工与协作的背景下,没有规范化管理,就不可能把全体员工的意志统一起来,工作的质量也难以提高。只有进行规范化管理,建立统一、规范和相对稳定的管理体系,才能打造企业有章可循、有规可依、人人守纪的良好局面。
(一)规范化管理是提高执行力的保障。
企业管理最活跃的因素是人,人在管理活动中具有双面性,既是制度的制定者、推动者,有时也是制度的破坏者,人的行为直接影响了企业的执行力。我们知道,执行力是决定企业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在竞争的市场中,一个企业的执行力如何,将决定企业的兴衰。目前,很多企业都在围绕执行力开展工作,而规范化管理可以强化人的职责,规范人的行为,从而最大限度的规避人为因素, 变人治为法治。
(二)规范化管理可以降低和规避经营风险。
实施规范化管理,可以使公司形成统一、规范和相对稳定的“法治”管理体系,使管理工作纳入法制管理的轨道,从而降低和规避经营风险。2002年,大庆油田推进以文本为载体的制度化建设,即105次岗检活动,通过规范制度,规范职责、规范标准,使各项工作纳入了规范化管理的轨道。近两年来,大庆油田又充分利用合同审查、诉讼案件、内控测试、审计和纪检监察发现的管理漏洞,加大规范管理的力度,积极建立规范秩序,较好地控制了有法不依、有章不循的问题和现象,防范了企业经营风险。但是,我们要清醒看到大庆油田重组整合后的形势,企业的人员结构、资产情况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经验告诉我们,企业越大,管理也就越难,面对的经营风险也越复杂。目前,大庆油田还存在着法人实体多,管理层级多,产权、业务法律归属与管理关系不清等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潜在的资金风险、经营风险、法律风险都非常大。为此,大庆油田要重点加强投资、财务、合同、法律事务等方面的管理,在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进一步抬高工作标准,严格各项业务管理流程,保证企业经营管理更加科学、规范、高效。
(三)规范化管理可以提高员工的素质。
按照统一的规范进行严格管理,人和人之间可以公正比较、平等竞争。责任心强、素质高者胜任工作,就会得到奖励、得到提升;而投机取巧、混水摸鱼者不能胜任工作,就会在规则下显露不足,受到考核。在激励和处罚的双重作用下,后进员工必然对照规范检查自己,明确企业对自己的要求,有了努力的方向,必然能逐步提高自己的素质。同时,员工还可以对照规范进行自我管理,因为规范是在系统原则下设计出来的,管理人员依据规范进行管理,也能提高立足本职、纵观全局的管理水平。
三、正确认识创新和规范管理的关系
创新是解决问题、改进工作的有效方式;规范化是强化执行,提高效率的有力手段,它们都是企业管理的有效方法。究竟是加强创新还是加强规范化?这要视企业具体的情况而定,有些问题需要创新来解决,有些则需要规范来做保障。搞创新、搞规范化不能盲目,要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对症下药。当前,创新是个时髦的话题,创新的浪潮很高,有些管理者不顾实际情况,过分夸大创新的作用,一味求创新,结果朝令夕改,把企业折腾垮了;也有的企业过分强调规范化,导致工作教条,结果在竞争的过程中,被淘汰了。这都是企业选择了错误的管理方式造成的。为此,我们要正确认清两者作用和关系。一是不能片面强调创新或规范化的重要性,要做到相互结合使用,求创新不能不求规范,要创新更要固本强基,企业管理创新和规范化缺一不可;二是不能把创新和规范化看作矛盾的两面。其一,规范化管理是创新管理的前提。规范化管理不会约束员工的创新探索,反之,只有规范化管理, 才能建立、健全并激发员工创新热情、积聚员工的创新能力;其二创新可以使规范化更加完善。创新可以促进对工作的再认识,从而进一步指导工作,使工作更加科学、合理。可以说创新和规范化是交替往复的过程,即规范—创新—再规范—再创新。所以,企业的发展程度,不仅决定于创新能力,而且决定于规范化管理的程度。
创新和规范化不是孤立的,它们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创新管理和规范化管理的重要性,一手抓好创新,一手抓好规范,使创新和规范要做到相互补充相互融合,发挥其最大的作用,实现整体管理水平的跨越式发展,为实现百年油田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铺就制度化轨道大庆油田公司管理制度文本化体系建设[EB/OL].东北网
[2]大庆油田靠管理体制创新步入新的良好发展期[EB/OL].新华网
3.创新与管理 篇三
综观国内管理学界关于创新的论述,有四个问题不可不辨。
一是把创新等同于发明,这是最常见的偏差。发明可以从属于创新,但不能等同于创新。世界上的发明多了,一位妇女,发明了一种穿袜子的新方法,你不能不说这是发明,但是,当它不能创造新的价值时,就不是创新。反过来,一位商人,完全采用模仿和跟进的方式,没有任何发明,却获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这就无疑属于创新。在一定意义上,对于企业家而言,做出一项发明与把这一发明转化为商机相比,后者要比前者更重要。当然,对于科学家而言,前者比后者更重要。科学家可以藐视商机,而企业家也跟着科学家学样,岂不是错位?看看熊彼特的书,这个问题就不难解答。
二是把创新作为管理职能,这在管理学界已经有所表现,而且有人言之凿凿。实际上,这涉及到管理学的学科界定和内在逻辑。从法约尔以后,管理职能基本上有了大家都认可的术语和范围,尽管相关的争论至今不息,然而,这种争论基本不涉及创新。把创新列进管理职能,会在逻辑上产生谬误。固然,管理要激发、促成、鼓励,推动创新,但创新本身却不属于管理。对此,尚有待于进一步论证。
三是把创新与维持对立起来,这几乎是最常见的思维偏差,而且往往是无意识的偏差。比如,国人常说的“创业难,守成不易”,前提就是把创业和守成看作对立的,起码是“攻守之势异也”。所以,一说创新,就是改弦易张,而把因袭传统排除在创新之外。这种创新观,极易流于偏激。而没有保守主义的牵制,一味赞扬激进主义,很容易走上“改天换地”的折腾。这种思维往往不屑于“旧瓶装新酒”,结果打烂旧瓶也酿不出新酒来,只能唱一曲“从头再来”,低水平重复。
四是把创新的外延无限扩大,几乎无所不包。只要是变个新花样,就是创新。这种所谓的创新几乎令人目不暇接,甚至走向了赵本山卖拐式的忽悠。好一点。仅仅是追求言辞上的新颖和动听,而不管实质上能不能增加价值。差一点,就可能把好人变成瘸子,架上拐杖来表现与众不同的新意。不但有可能在新幌子下原地踏步,而且有可能产生打着创新旗号萎缩后退,只是把倒退改名为“转进”而已。
正因为如此,熊彼特和克里斯滕森的理论,就有了不可忽视的价值。熊彼特的贡献,是从理论上解释了什么是创新,赋予创新这一概念的学术地位。我们不需要把熊彼特硬性拉到管理学界来充数,但掌握熊彼特关于创新的经济学论证,却是管理学家必须要做的功课。如果说,早期管理学的理论发展,离不开亚当’斯密的经济人假设和分工理论的经济学支持,那么,当代管理学的理论发展,就离不开熊彼特的企业家概念和创新理论的经济学支持。经济学和管理学是应当有界限的,然而却不能自守畛域而走向封闭。没有熊彼特,知识经济时代的管理,就难以得到清晰的解析。克里斯滕森的贡献,是在操作层面解释创新,对创新的生成、发展以及所需的组织变革,做出了管理学的回答。如果说,德鲁克、汉迪等人,更重视对价值观的变化进行哲学式思考,那么,克里斯滕森就是对价值观变化与运作程序变化的关系、现实中这种变化应当怎样促成做出了规范式呼应。了解和掌握熊彼特与克里斯滕森的思想,可以帮助我们澄清关于创新的疑惑与误解,进而推动真正的创新。
4.制度创新与规范化管理 篇四
许多规章制度严细且执行起来铁面无私的企业,均取得了较为出色的经营业绩,但他们又常常为同一问题的困扰,这样做是否有悖于人本管理的原则,是不是在束缚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在学习经济管理理论的过程中,我对这一问题一直在努力思考。现将自己的看法陈述如下:
一、规范与创新都是必不可少的规范化管理就是企业生产经营系统的整体出发,对各环节输入的各项生产要素、转换过程、产出等制度、规程、指标等标准(规范),并严格地实施这些规范,做使企业协调统一地运行。实行规范化管理在理论和实践中都明是极为重要的。
首先:这是现代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现代企业的生产是具有高度分工与协作的社会化大生产,只有进行规范化管理,才能把成百上千人的意志统一起来,形成合力实现企业的目标而努力工作。
其次,实行规范化管理是变人治为法治的必然选择。每个员工都有干好本职工作的愿望,但在没有“干好”的情况下,往往凭领导者的主观印象进行考核和奖惩,难免出现在管理中的时紧时松,时宽时严的现象,并很容易挫伤员工的积极性。按照统一的规律进行严格管理,人和人之间可以公正比较、平等竞争。
再次,实行规范化管理是提高员工总体素质的客观要求。规范使员工明确企业对自己的要求,有了努力的标准,必然能逐步 提高自己的素质;员工还可以对照规范进行自我管理。因此规范是在系统原则下设计出来的,管理人员依据规范进行管理,也能提高立足本职,纵观全局的管理水平。
企业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系统,其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都在不断变化,这必然会对企业的活动内容,活动形式和活动要素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如果企业固守原有规范,不能适时进行局部或全局的调整,则可能会被变化的环境所淘汰,或为改变了的内部要素所不容。这种为适应企业内外变化而进行的规范调整是创新的内容之一。创新表现出一个企业的活动,不能创新的企业,就渐渐成为一潭死水,僵化直至死亡。
二、规范——创机关报是螺旋上升的良好循环
既然规范化管理与创新都是绝对必要,那么它们就不该是对立的,那么它们就不该是对立的,应处于一个统一的连续体中,这个连续应是规范、服从、适应、自主、创新等五个循环渐进的阶段组成,形成螺旋式上升。
规范阶段主要是建立一系列的约束员工行为规范,这些规范要符合系统性、科学性、民主性和先进合理等要求。建立起的规范应为员工熟知并有能力遵守,这就要求作大量的宣传与培训工作,让每个员工知道做什么,不做什么,怎么做和达到什么程度。
规范是企业内的法规,要求有关员工不讲条地服从,这就是服从阶段。通常,规范的实施难度甚至超过制定,因为并非所有的人都理解和赞同这些规范,有的人时时想钻规范的空子。这时要使规范成为“高压线”,谁都不能触犯。这关键在于企业的各极管理者;一是打铁要靠自身硬,在规范执行上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形成无声的号召力;二是强调公平,横下一条心,排除各种人的干扰,做到只认规范不认人,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实施奖惩。当然还要制定和实行科学可行的监督检查方法。
当多数员工能习惯性地执行规范时,就进入了适应阶段。这时他们还不感到规范是一种束缚,而成为一种自然要做的行为。要成功地进入适应阶段,是和坚持不懈地严格执行规范分不开的。要注意的是,由于长期实施同一规范和检查方式,少数人可能会找出对付规范的方法,此时对监督检查方法的改进是非常必要的。
所谓自主是指自觉自愿地执行规范,当大多数人巩固适应阶段时,部分人就会进入自主阶段。服务和适应的前提是科学有效的监督及公正有力地奖惩,而自主则强调自觉自律地执行规范,这是规范实施的最高境界。促使更多的进入自主阶段的方式划:让更多的人理解规范的实质,即为什么要有这条制度或这项标准,执行它是为了达到什么目的,对有望进入自主阶段或已进入自主阶段的员工,要从强调物质激励,而更多地转向精神激励。
当部分人自觉自律地执行规范一段时间后,他们会发现完善规范的方法,萌发出创新的要求,这就进入了创新阶段。为达到这一要求,关键有三点:一是创造创
新氛围,在全体员工中建立创新意识:二是形成有利于创新的条件,包括创新建议的传递渠道和方式,创新方案的实验条件;三是形成有利于创新的激励机制。当对创新建议进行筛选、评价、试行、完善后,就要将创新成果巩固下来,这就需要重新修订规范,使它们更科学有效,更便于实施,上一个新台阶,如此又会进入如上的各阶段,这样循环往复,螺旋上升,必能使企业管理水平提高。作为这一模型的例子,我们可以看一看海尔集团的成功实践。今天的海尔是以严格、严密的规章制度对第一环节、每一个员工的有效控制。即有名的“日事日毕、日清日高”而著称的。但是,现在的规范却不是一朝一夕就成型的,是从制定工人“不许在车间随地大小便”这类规范起步的。诚想,如一开始就把规范订得像现在这样高,一来受当时认识水平的限制而做不到,二来超出当时员工接受水平的规范又如何能推行,即使强制性地推行,也定会搞得人人受罚,怨气冲天。正是这样循序渐进地螺旋上升,才有了今天的海尔式内部管理。当然这也绝不是顶点,还要不断地创新。这恐怕就是海尔公开自己的内部管理方式,而不怕别人世间一下子就学去超过自己的原因之一。
三、用变化的思想看待规范——创新循环
上面提到的由规范到创新的五个阶段适应于所有的场合,所有的人。但是这并不等于说所有的环节和所有的人都在同一时间同一阶段。
第一,由于从规范——创新——规范的过程是循环不止的,所以生产经营中的各个部门、各个环节都会有自己的循环,更由于部门和环节的工作性质及内容不同,没有必要强求它们按整齐划一步调前进。
第二,即使是在同一部门或环节,不同的人进入各阶段的时间也是有区别的。按照现代行为科学的理论,员工是复杂的人,他们的需要和动机多种多样,他们的能力和素质各不相同,通俗地说,就是可以把人分为上、中、下三部分,第一部分人在规范阶段参与感较强,通过服从阶段的时间极短,会一直达到创新阶段。第二部分人通过服从阶段也较快,在适应阶段的时间较长,会达到自主阶段。第三部分人,在服从阶段时间很长,会达到适应阶段,且有可能有反复。也并还是说第三部分的人还会、有自立和创新,而是不等他们达到高阶段,新的循环就又开始了。当然通过大力加强人本管理,会促使更多的人向第一、二部分人转变。
第三,不同的人在规范——创新循环中的作用有所不同。规范主要是约束落后者,要用规范“推”着他们前进、提高。对大多数人来讲,规范逐渐变成一种习惯和自立行为,先进者是抖动管理前进的动力,他们用自己的自立行为来影响他人,用自己的创新活动来把规范带上新的高度。
四、人本管理促进规范——创新循环
5.管理与创新 篇五
对于管理一直存在着一些误解,一是认为只要做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就能做好管理,所以他们制订了很完善的制度、标准,制订了很细化的操作手段,让下属严格按照这种标准去执行,如果下属采用其他方法来解决问题,那就是跟自己做对,和公司做对,要受到惩罚;所以在这种管理者的领导下,每个人都是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步骤去做一件事,每一个人都不敢越雷池半步。这种管理的特点严重束缚了下属的思想,束缚了大家的思考,把下属当成一种执行的工具。把工作变得枯燥无味。另一种错误的思想是啥呢?这种管理者提倡创新,鼓励大家创新,并且自己更加乐于创新,一天一个点子,一天一个创新,思想上天马行空,时时刻刻都在创新,脑子里想的都是创新,公司制度、工作方法几天一改,一种制度还没执行几天,就又换成了其他制度。一种方法还没使用几天,就又想起了其他方法,就用其他方法,下属们每天都在改变,常常是无所适从,制度朝令夕改。最终啥事也做不成,
二、创新与稳定的关系。
稳定也可以称之为常规方法,它是企业生存的基本手段,就像管理中的计划、组织、领导、控制这些都是管理的常规方法,它也是管理的基本手段,是它们保持了企业的有序性,稳定性,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必要手段,是创新解决了企业在面临不确定性、面临环境和内部变化的情况下采取的新的方法。创新是稳定基础上的发展,而稳定是创新的逻辑延续,稳定是为了实现创新的成果,创新是为了更高层次的稳定提供了依托和框架。只有创新,没有稳定,系统就会处于无序之中;只有稳定,没有创新,企业就缺乏活力,就会不适应外界变化。创新和稳定是相辅相成的一对矛盾。关键是在应用的过程中要把握一个度。是创新多一点,还是稳定多一点,要看外界和内部的各种因素的变化。
三、管理创新的含义
1、管理创新指的是一种管理思想以及在这种管理思想指导下的管理实践,也相当于是一种原则和这种原则指导下的具体活动。
2、管理创新意味着打破原来的旧秩序、旧制度、旧方法,打破原来的平衡,建立一种效率更高的新方法、新制度、新秩序,建立一种新的平衡。
3、管理创新指的是由一种秩序改变,通过刚开始的杂乱无章,逐步固定成另一种更高层次的秩序的过程。
6.销售渠道管理与创新 篇六
一、销售渠道的7项重要指标
1、物流、资金流是否通畅是诊断渠道的重要依据
2、资产高效流动是渠道最显著的作用
3、渠道是企业高速发展的保障
4、产品高覆盖率是渠道质量的重要表现
5、渠道可以向上、下游进行融资
6、渠道可以分散各环节的风险
7、渠道是信息交流的通道
二、销售渠道模式及效率
1、直销
2、直营
3、特许加盟
4、经销商制分销模式种类
5、电子商务
三、多渠道发展的必要性
四、销售渠道设计原则
1、人口与销售终端
2、批发商能够覆盖的终端数量
3、不同产品与渠道的匹配
4、分销渠道设计原则
五、渠道管理与创新
1、渠道布局
2、渠道下沉
3、经销商分销平台建设
7.创新与营销管理 篇七
随着社会的发展, 电力企业体制改革的推进, 电力企业一直面临着日趋激烈的竞争。电力营销作为供电企业的核心业务, 电力营销工作的质量关系到供电企业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决定着供电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从企业内部经营机制和思想观念入手, 转轨变型, 制定出相应的战略发展计划, 通过改善电网结构, 提高供电可靠性, 改革创新营销管理模式, 形成适应本地区特色的市场营销手段。
2 供电企业营销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2.1 服务观念淡薄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 供电企业虽然越来越重视电力市场营销工作, 但还没有真正实现由生产管理型企业向经营管理型企业的转变, “以市场为导向, 以客户为中心”的营销理念还没有真正形成。由于电力企业长期垄断经营, 虽然国网公司进几年加大了对优质服务工作的重视力度, 但由于普遍存在用电营销人员综合素质较低, 服务设施不够先进, 管理手段不够现代化, 不能真正意义的为客户提供“上帝式”服务, 这些直接影响到供电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形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电力企业要赢利、要发展, 必须将客户奉为“上帝”, 谁用电谁就是电力企业的“上帝”。这就需要转变旧观念, 增强市场竞争意识和服务意识, 坚持“人民电业为人民”的服务宗旨, 牢固树立“客户是上帝”的思想, 开创优质服务的新水平。
2.2 市场观念淡薄
在电力走向市场后, 电力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 标志着电力企业传统的垄断地位已被激烈的市场竞争所打破。由于供电企业长期处于垄断地位, 市场压力和竞争压力很小, 因此造成了供电企业对市场开拓重视不够, 主要表现在对用电市场及客户消费需求、心理预期、用电潜力分析不够, 对市场的感知度不够敏感, 对市场环境变化反应不够敏捷, 电力市场开发的深度和广度不够, 市场开拓能力薄弱, 这些都制约着电力销售, 使得电力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 形成了电能需求量大但供应不足和电力企业销售困难同时并存的矛盾性电力市场。因此必须完成从生产管理为主到市场营销为主的转变。
2.3 法制观念淡薄
随着电力法律法规体系的逐步完善, 电力企业的法制化管理也进一步合理化、制度化、规范化。但是, 由于社会外部环境和内部管理存在的问题, 供电企业在依法生产经营时常面临一些难点和困惑。目前, 电力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不够, 造成用户对用电知识认识不够, 不明白, 不理解, 我们应加大宣传力度、拓展宣传渠道, 提升法制观念。
2.4 高素质营销人员缺乏
在电力营销管理上, 整体队伍的素质较低。未来的供电企业在服务市场上赢得并捍卫自己的一席之地, 意味着在多层面上与他人竞争。而电力营销人员不能完全正确的认识自己企业的生存状态和市场变化, 综合素质达不到需求水平, 将会给企业顾客群造成一定的损失。因此, 必须把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优质服务水平作为促进电力市场营销的自觉行为, 体现在整个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和各个环节中, 提升营销人员主人翁精神, 使每一个电力营销人员都为企业的社会形象负责, 真正树立全员营销的观点。
总之, 目前供电企业营销管理中存在的上述问题制约着企业大力开拓电力市场, 增加售电收入、提升企业形象。因此, 供电企业应该进行营销管理理念、营销管理体制和营销策略的创新, 以适应宏观经济环境和售电市场的发展和变化。
3 电力企业营销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创新:
3.1 营销理念的创新
首先一个好的供电企业应树立“以市场为导向, 以客户为中心”的营销理念, 把电力营销定位为企业的核心业务, 积极开展市场调研, 跟踪重点项目、典型客户、营业区市场信息变化, 及时调整营销策略, 整合营销资源, 调整营销管理体制, 实现营销管理的专业化、标准化、集约化、信息化, 提高市场反应能力和市场占有率。结合客户需求转变, 从客户的心理和情感出发, 切实满足客户不同层面的需要, 包括业务办理本身的优质、方便、快捷、真诚的态度和热情的微笑, 为客户提供亲情的超值的服务等等。
3.2 营销管理体制的创新
为适应售电市场发展和变化, 提高营销管理效率, 供电企业应实现对业务流程的再造, 缩短管理链条, 真正实现“首问负责制”, 达到方便客户目的的同时也要继续探讨和研究营销管理模式, 积极稳妥地推进营销组织结构调整, 构建好售电市场品质分析平台, 建立起流程规范化、业务集成化、数据集中化、分析科学化的“营销”管理模式。
3.3 营销策略的创新
供电企业营销总体策略应定位为:以科学发展为引领,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以需求侧管理为手段, 以优质服务为宗旨, 以市场开拓为重点, 以实现最终“双赢”为目标, 达到企业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同步提高。具体营销策略如下:
3.3.1 产品优质策略
为用户提供安全、优质、方便、清洁的电力供应, 使用电能符合国家的环保能源政策, 以此为契机作为能源市场的切入口在宣传和推广上打出环保能源的品牌。同时, 为了提高电力产品的质量, 可通过电网结构, 提高供电可靠性, 改善电能质量, 满足客户对供电质量、供电可靠性不断提高的要求, 为电力客户提供优质环保的电力产品。
3.3.2 优质服务策略
优质服务是国家电网公司的生命线, 这就要求我们要树立“客户是上帝”的理念, 从服务的内容、服务的方式和服务机制上进行创新, 以满足客户不断增长的服务需求。在电力市场营销工作中应不断加强业务学习, 提升员工的综合素质, 提升优质服务水平, 使每一个部门、每一个员工都为企业的社会形象负责, 向高标准企业、高素质人才看齐, 与客户建立长久的、和谐的供用电关系。不断创新和拓展为客户服务的功能, 简化业务流程, 对客户主动、超前服务, 以“优质、规范、方便、真诚”的服务赢得市场。
3.3.3 促销策略
充分利用经济发展、清洁能源、政策和价格的优势, 引导电力消费, 刺激需求增长, 推动以电代煤、以电代油、以电代气;支持新技术电器的开发, 宣传推广新技术家用电器和使用电力能源的生产设备, 积极推进有利于环保与节能的技术和产品的应用。加快城乡电网建设和改造, 解决供电瓶颈, 满足电力需求的快速增长。
3.3.4 营销宣传策略
在以往的通过营业厅、定期召开客户代表座谈会等与客户的沟通方法基础上, 要不定期的主动走出去和客户沟通, 听取客户的意见和建议。对一些热点问题和业务发生政策性变化时, 要通过媒体及时向客户传达, 消除客户疑虑。定期在有关媒体发布企业形象宣传广告, 实际上是在告诉广大的客户:“我们是光明和动力的源泉, 未来的光明与梦想源自我们的动力”。保持良好的社会形象, 自然能增强供用电双方的亲和力, 这对增加电力在人们心目中的感观印象, 使供电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发展的不可忽视的作用。
总之, 胸怀用户, 处处从用户需求出发, 掌握用户动态, 不断创新营销模式, 提高服务水平, 是电力营销努力的方向。为客户提供满意的服务, 拓展电力市场, 是电力事业永恒的主题。
摘要:在电力体制改革继续深化的新形势下, 电力营销作为电力行业经营与发展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营销工作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因此, 应对电力营销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能否在竞争中保持优势地位, 独树一帜, 不断发展壮大, 因素固然很多, 但有一点是应该认识到的:电力企业必须舍弃传统垄断企业的优越感, 树立现代市场营销观念, 不断创新, 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新的电力营销管理模式。
8.论人才市场的制度创新与管理创新 篇八
下面是我对人才市场的制度创新与管理制度创新观念新理念上的几点认识:
一、制度创新应在政府的指导下,依靠市场驱动去完成。
1、树立科学发展观。人才战略与目标的依据主要来源于国家发展战略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有些政府部门和企业的人才战略,目标不是依据国家社会发展战略或企业发展战略的需求,而是依据政绩需求,搞人才政绩工程,正因如此,就导致一些政府部门和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规划的时候追求所谓的知识高地,学历高地,职称高地,即不是根据实际发展的需求,根据区域社会经济的产业特点,确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而是单一在追求引进多少博士生,硕士生,引进多少教授或院士。
2、人才管理制度的创新应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由行政驱动转向真正的市场驱动,只有市场导向的人才资源变革与创新才能真正提升一个国家或地区人才配置的市场化程度,才能真正将区域人才市场融入国际人才市场。
人才的市场驱动要以市场价值为导向,要将人才进行分层分类,要根据人才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管理模式,依据人才的需求提供差异化的人力资源产品与服务,并建立多样化的人力资源雇佣模式。
3、人才概念与范围的市场化与社会化。
目前我国人才的概念单一模糊,主要是一个以学历、职称为核心的统计概念,即中专以上算人才。这种人才概念显然难以适应全球化的要求,应树立科学人才观。要创新人才概念,建立以能力、价值创新和社会贡献为基准的人才概念,一个人只要付出劳动,为社会做出贡献、创造价值就是人才,而不能简单地以学历、职称、资历、身份等作为标准,要把能力业绩作为人才的核心标准,树立人人可以成才的大人才观。
二、实现以人才价值创造、评价、分配的变革和创新为核心的人才管理制度。
1、以人才价值本位机制替代旧本位机制,建立凭能力、凭业绩吃饭而非其他因素吃饭的机制。由经营职务(权力)转向经营能力(责任)。
2、人才评价机制的创新。建立以职务和能力为基础,以职责为中心,以素质模型为标准,以人员测评为手段的人才评价任用机制。
3、承认知识创新者和企业家的价值,通过分配制度创新推陈出新智力资源的资本化(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
知识创新者和企业家是企业价值创造的主导要素,这就使得这种特殊的人力资源作为人力具有对剩余价值的索取权。人力资源作为资本就有了资本的属性。资本的特性在于每要增值,要分享剩余价值。第二要流动,这就使得人力资本与货币资本拥有同等的权益。两者之间是下一个相互雇佣的关系。过去是货币资本雇用人力资本,现在是人力资本同样可以雇用货币资本。
4、多种价值分配形式,要满足多样化的人才需求,就要采取多元的价值分配体系。
5、人才价值创造保护制度的完善与创新。知识产权是人才价值实现和人才市场秩序的基础。知识产权比知识更重要,知识产权是人才价值实现和人才市场秩序的基础。没有一个健全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人才价值得不到真正的体现,也不可能促使创新型人才的脱颖而出。
6、人才信用与道德体系的创新。
现在的人才缺失现象很严重,重建整个社会的人才信用和道德体系,这是整个人才价值能不能够使人才真正创造科学价值、合理的评价价值,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三、人才的市场管理创新是从人口大国到经济强国跨越式发展的加速器。
世界发展的历史表明,走人才强国,要经历从人才强国到科技强国再到经济强国的战略阶段。我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要经过从人口大国、人力资源大国到人才大国的转变;从人才大国到人才强国、再到经济强国的转变,可以说人才管理创新是从人口大国到经济强国跨越式发展的加速器。
(一)、创新人才培养与管理的理念和模式,加快从人口大国、人力资源大国向人才资源大国的转变。
我国是一个人力资源丰富的大国,人口占世界的21%,劳动力占世界的26%,熟练劳动力占世界的17.5%,这是世界上其他国家所不具有的优势。但是,中国并非人才大国,人才的总量和质量,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不相适应,与世界上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
在人才培养的方式上必须全面实施“能力发展”战略,全国推进素质培养与能力培训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发展和人才资源开发必须从学历本位到能力本位的战略转变。在教育观念和人才培训过程中,必须注重提高深层的学习能力、就业能力、工作转换能力和创业能力。
(二)、创新人才使用与管理的理念和模式,提高人才使用效率和效益,促使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才资源强国的转变。
创新人才使用与管理的理念和模式,用机制激励人才,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提升人才的使用效益,是人力人才资源大国向人才资源强国迈进的关键。要提高人才的使用效率和效益,必须改革和创新人才的使用和管理机制,必须形成社会化的有序流动与合理配置的政策体系,形成竞争淘汰机制、激励机制、评价与约束机制这三大机制的配套动作,同时在机制、制度、流程、技术四个层面进行系统创新。通过一流的人才管理改革与创新,达到才尽其能、才尽其用、提高人才的使用效率和效益,推动人力大国向人才大国发展。
(三)、人才管理创新。加强创造型人才和技能型的队伍建设,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努力实现人才资源大国向
人才强国和经济强国的转变。
9.管理活动与创新思维 篇九
管理活动与创新思维
探讨了管理活动中创新思维问题,认为创新思维是管理活动的内在要求,是提高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创造性的.管理活动是创造性思维的物化.管理活动中创新思维具有思维的独特性、多向性、突破性、前瞻性等特征.管理活动中的创新思维受到社会道德与社会理性的调控.管理活动中的创新思维虽然与灵感、直觉、联想等非逻辑思维联系在一起,但是归根到底仍然是以逻辑思维为基础的.
作 者:徐锦中 XU Jin-zhong 作者单位:天津大学社会科学与外国语学院,天津,300072刊 名:重庆工学院学报 ISTIC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ONGQ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年,卷(期):20(3)分类号:B804.4关键词:管理活动 创新思维 社会道德 逻辑思维
10.财务预算管理与企业管理的创新 篇十
现代企业是组织社会化大生产的营利组织.是市场经济的主体。为了求得企业的生存、盈利和发展.必须打破传统职能管理的界限.将企业视为一个整体.在战略目标及战略计划的指导下.注重企业内部综合协调管理.强化企业管理的计划、组织、控制和协调职能.只有这样.才能让所有职能部门和所属单位的子目标与企业整体目标趋同.从而使得投资者的战略决策与经营者的管理行为相一致。这种管理格局无疑需要企业管理有一条主线.将企业各职能部门的管理工作和所属单位的生产经营活动贯穿起来.从而提高企业整体的管理效率和经济效益。发达国家成功企业的经验证明.这条主线就是预算管理。在国外.预算管理已经经过很长时间的应用和发展。在美国.90%以上的企业都要求实施预算管理;欧洲一些国家甚至要求100%的企业都做预算。因此.实行预算管理是企业管理的迫切需要.搞好企业预算管理并在管理中产生效益.是检验现代企业管理科学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2、实行财务预算管理是产权制度变革的必然选择
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 国家是国有企业唯一的投资者(或所有者)。投资者(或所有者)关心的中心是经营成果--首先是产品.进而是利润.管理者的管理中心当然与投资者相一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的产权结构发生了变化.逐渐趋势于多元化.出现了分散的多元化的投资者群体。企业也出现了所有权与经营权的两权分离。分散投资者不仅关注企业当前的经营成果.而且关注企业未来的发展前景;不仅关注企业当前实现的利润.而且关注企业未来的盈种能力和发展能力;不仅关注利润的总额.而且关注利润的质量。在这种情况下.为了适应投资者的需要.经营者对企业的控制和规划.当然也要从经营结果(利润预算)扩大到经营过程(业务预算和资金预算).并进而延伸到经营质量(资产负债预算和现金流量预算)。因此.推行预算管理是企业投资者和经营者在产权制度变革新形势下的必然选择。
3、实行财务预算管理是现代企业财务管理适应财务活动性质变化的有效机制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经济运行机制与企业体制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企业与国家、企业与企业、企业与金融机构、企业与职工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必须逐渐地按照市场经济规律与等价交换的原则运行。企业的财务活动已成为连接市场和企业的桥梁和纽带.不再是简单的资金收付活动.而是包括资金筹措、投资决策与日常管理等多项内容在内的十分复杂的活动。随着企业财务活动性质的转变.对企业财务活动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企业的财务管理.不仅要对不同的投资方案进行比较和选择.还要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筹措资金.以及对资金的日常运用进行管理。企业能否有效地预算所需资金的金额.是否能有效地筹集资金.并将其配置在适当的地方等.这些企业财务活动的有效与否不仅关系到一个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而且将影响到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企业迫切需要建立一个与市场经济体制、现代企业财务活动性质相适应的财务管理机制。根据成功企业的经验.预算管理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企业实施财务管理的有效机制。
4、实行财务预算管理是企业资本经营机制运行的必然需要
11.管理规范与创新 篇十一
【关键词】图书管理;创新模式;应用
1 当前图书馆的发展新趋势
伴随着网络越来越成为人们工作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越来越多的读者通过登录电子图书馆的方式来获取自己所需的资源和数据,这就要求图书馆网站建立个性化的服务和简单易操作的页面,一方面吸引更多人登录网上图书馆,另一方面保证网上图书馆能承受访问压力,为此网上图书馆需要配备专门的网络技术人员。图书馆的采集编写人员可以与许多高校开展合作,增加图书馆的信息量使读者能够获得更多的资源信息,在以往的购买图书模式上进行创新,让更多人通过并网上预订获得图书资源,使读者充分体会到网上图书馆的省时省力。国外图书馆率先提出并发明和使用了自动借还书的系统,这一系统自动智能的优势越易显现出来,我国一些图书馆为了节省人力建立了这套系统。这套系统在窗口的操作上还存在一些问题,这就要求高校投入一些资金来实现系统的升级换代,与此同时,这套系统不同于以前的人工管理,它的后台系统需要进行定期维护和检查,所以加强现代图书馆管理人员的教育迫不及待,高素质高技能的图书管理人员才能让网上图书馆的优势更大的显现出来。
2 对于旧模式的继承
在传统观念中,图书馆都是以读者作为上帝,通过各种渠道尽力搜集整理图书信息并提供给读者,在这个过程中,提高了读者的教育水平,为国家的发展储备了大量知识型人才。现在,尽管图书馆的图书管理方式有了一些改变,但一切都要以图书馆的运行为宗旨这一观念需要得到继承。只有在继承的基础上,才能够使得图书馆的管理模式能够符合现有图书管理的要求,站在原有优秀理念的基础之上,才能够发挥新模式的预期效果。
2.1 浓厚的工作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如果想学习成绩优异,必须对学习充满兴趣,同样,图书馆馆员如果想在专业水准上取得进步就必须对图书馆的管理工作充满兴趣。所以提升图书管理人员的工作兴趣是开展所有工作的基础。只有这样,兴趣才会激励你在工作中刻苦敬业,同时可以在工作中探索和发现图书馆管理的一些新方式新道路,在工作中,通过兴趣使自己的人生得以升华。
2.2 对工作负责的精神。图书馆是能为读者无偿提供知识,因此它必须具备一定的学术、教育、社会、服务等性质和功能,正基于这个前提图书管理人员也要具备相应的职业品质。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图书管理人员对图书管理必须具有强烈的责任感,从而能给读者提供更广阔的知识信息以及更加优质的服务。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总结出图书管理员职业也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专业性、服务性。
2.3 对工作敬业的精神。图书馆作为公益设施的一部分,图书管理人员在向读者提供服务的时候,需要具备敬业的工作精神,传达出好的精神状态,体现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的窗口。除此以外,管理员还需具有一定的政治素养和知识面以及积极乐观的心态,以便在工作时能灵活处理问题。
3 新模式的创新之处
进入到知识经济时代,各种新名词新新信息和新知识如雨后春笋般大量出现,为了在改变继续生存和发展,图书馆必须建立起图书管理的新模式,从而更好地存储知识信息页可以更好地对图书进行管理。在新模式中,图书馆管理人员需要改善现有的服务水平,加强管理人员的知识水平以及政治素养,更多地为读者着想。通过管理理念、管理知识的转变和创新,图书馆需加强对人才的重视,更多地和其他馆进行交流,从而使图书馆能融入新的社会,适应各种突发情况,让图书馆在为国家提供人才上做出更多贡献。
3.1 建立现代管理理念。近年来,普通百姓也开始接触网络阅读、数字图书,因此,传统的模式图书馆提供的服务不能满足所有读者的要求。与此同时,虽然读者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获得所需要的知识,但是他们在对所得的信息进行处理时往往会遇到麻烦,比如有的信息雷同,有的信息需要进行精简,为了满足读者的需求,图书馆必须建立现代管理新方法并且将现代化的服务理念融入到图书管理当中。为了应对图书管理的新挑战,现代图书馆必须创新改革图书管理理念,打造图书馆信息的多元化和管理的智能化。
3.2 更新现代管理知识结构。现代社会中,知识的更新很快,所以现代图书管理员要加强继续教育,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网络方面的知识,让自己在图书管理工作中能游刃有余。鉴别是否为图书管理员,对专业知识的了解程度能很好的反映出来。当代图书管理人员必须用知识武装自己的大脑,才能在工作岗位上更好地工作,读者也可以获得最优的服务水平,无形当中提高了自己图书馆的影响力和知名度,而这也是优秀图书管理员所具备的品质。
3.3 创新技术应用。当代社会身处在信息化的大环境下,图书管理工作也应该顺应时代潮流,加强技术应用的创新,使读者在获取所需资源时可以充分享受到信息化所带来的便捷。为此,图书馆需要在提高自己专业水平的基础上不断将信息网络技术运用到图书管理当中来。
结束语
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知识信息量急剧的增加。图书馆是信息的维护者。传统的图书管理模式已经不能够适应图书馆发展的要求,需要需要对传统的模式进行变革。在进行变革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到传统模式的趋势,并继承传统模式的精华。然后在此基础之上建立现代管理理念、更新现代管理知识结构、创新现代管理服务模式、培养现代网络管理人才、加强校际交流,创造学习机会、创新技术应用、完善制度规范,提升公共意识,才能够使得图书管理模式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经济发展的支持,图书管理工作会一步步的进行普及并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玉兰.现代图书管理路径探讨[J].改革与开放,2010.
[2]冯春霞,刘冬梅.有关现代图书创新管理路径探讨[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
12.试析财务预算管理与企业管理创新 篇十二
一、企业管理创新与财务预算管理的关系
企业管理者观念与思想时刻需要更新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几十年的不断尝试和摸索中, 尤其是在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后, 企业逐渐形成必须重视管理的共识, 财务管理是基础, 也是中心。就目前来看, 企业实施管理创新、财务预算管理是一种有效的手段。预算管理是产权制度改革的必然选择, 是企业现代化管理的核心手段, 其围绕企业战略目标, 在预算基础上, 对一定阶段内企业各项收入和支出所做的具体安排。企业目标是实现价值最大化, 实施财务预算管理就是要尽可能降低成本, 努力做到小投入大产出, 从而实现企业最终目标。
二、企业实施财务预算管理的必要性
(一) 企业科学管理的需要
目前, 我国多数企业普遍存在财务问题, 如财务管理混乱、信息失真、账目不清等。究其根本原因就是财务管理人员本身素质不够高, 并且受制于领导, 企业在追逐利益的道路上忽略了财务人员队伍建设。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 现代企业应当打破传统职能管理限制, 为了自身生存和发展, 应当在战略目标和战略计划的指引下, 强化企业协调管理理念, 注重管理组织和计划职能。如此, 企业各分公司、子公司及各个职能部门目标一致, 从而使得投资者与企业管理者行为一致。现代化企业管理格局拥有一条主线将各种生产经营活动贯穿起来, 即财务预算管理。因此, 做好企业财务预算管理是企业管理的迫切需要, 同时也是检验企业科学管理的重要标志。
(二) 产权制度变革的必然选择
企业管理者管理中心就是投资者所关心的产品和利润, 两者是协同一致的。目前, 我国企业产权结构趋于多元化, 出现了分散的投资群体。分散投资者不仅关心当前的经营成果、当前实现的利润和利润总额, 同时他们还非常关心企业未来的发展前景、未来的盈利能力以及利润质量。为了适应投资者的需要, 企业经营者需要扩大规划和控制范围, 从关注利润预算延伸到资金预算和业务预算, 并且包括现金流量预算和资产负债预算等。因此企业大力推进财务预算管理是产权制度变革的必然选择。
(三) 企业资本经营机制运行的必然需要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断深入, 企业目标需满足资本利益最大化的需求, 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同样需要满足企业获得最大限度财富的要求。实现这一目标需要企业具有完善的资本经营机制, 需要其进行广泛有效的资本经营, 依照资本经营机制内在要求进行运作。企业财务预算管理就是围绕企业战略目标, 在科学预测、决策基础上推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按照规划进行运作, 这与资本经营机制内在要求是一致的。因此, 企业进行资本经营, 财务预算管理是必然选择。
(四) 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
企业在日常经营活动中, 需要将企业内部资源与市场需求进行有机结合, 通过财务预算管理, 可以将企业内部资源进行合理配置, 从而保证企业最大限度满足市场需求。同时, 实施财务预算管理可以降低企业成本费用, 在销售数量和价格一定的情况下, 最大限度提高经济效益, 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奠定了坚实基础。再者, 企业通过实施财务预算管理, 将经济效益目标层层分解并落到实处, 为提高效益提供可靠保证以及广阔的空间和时间。
(五) 企业推进现代化管理的需要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 企业与国家, 企业与社会及企业与职工之间发生了显著变化, 需要依照市场经济原则进行等价交换。市场与企业逐渐通过财务活动这个纽带和桥梁连接起来, 企业财务活动也不再只是简单的资金收付, 需要进行更为复杂的经济活动, 例如, 资金筹集、财务预算、投资决策等, 这就对企业财务管理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财务工作不仅需要对企业生产经营筹措资金, 同时需要选择较好的投资方案并管理企业资金的日常运作。财务这些工作都直接关系到企业是否可以有效筹措资金, 是否可以对所需资金进行有效预算, 是否可以将其配置在最需地方, 这些不仅影响整个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并且影响到社会经济发展。根据成功企业经验, 市场经济条件下, 企业迫切需要建立一个适应现代企业活动的财务管理机制, 预算管理就是最佳选择。
三、企业管理创新的思考
(一) 企业管理创新需要理念创新
理念主导着人们的行为, 影响着人们对问题的看法和认识, 因此企业管理创新的灵魂是理念创新。就目前来说, 我国多数企业缺乏观念创新, 习惯循规蹈矩, 观念相对落后, 对企业管理的意义和重要性认识不到位, 导致企业科学管理、现代化进程缓慢。所谓理念创新就是克服老旧思想, 打破陈规陋习, 从而树立全新的管理思路。企业管理创新需要企业全体管理人员都积极主动参与, 摒弃落后的旧思想, 改变传统思维模式, 增强企业竞争意识和战略意识, 实现人人改变人人创新, 从而在整个企业树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新理念。
(二) 进行文化创新, 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管理活动的运行, 有时制约着企业发展前景。一个企业没有好的文化必定走不好走不远, 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和创新的源泉, 是企业激活生产力的法杖, 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企业拥有好的企业文化, 可以增强企业执行力和凝聚力, 进而强化企业核心竞争力。因此, 企业需要努力建设科学、完善的企业文化体系, 为企业实现科学发展保驾护航。笔者认为, 企业抓文化建设需要着重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一是为了使企业具有足够的活力和凝聚力, 企业应当培育自己独特的企业精神;二是为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做服务, 企业应当加强自身学习能力。
(三) 强化企业管理队伍建设, 巩固企业管理队伍凝聚力
企业管理是一门艺术, 更是一门科学, 需要将二者进行有效结合。为了实现工作人员工作积极, 文化认同度高, 组织凝聚力强, 需要强化企业管理队伍建设, 巩固企业管理队伍凝聚力, 其意义极其重大, 为此企业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企业应当吸贤纳士, 向全社会招聘, 提高企业整体素质;二是企业需要充分发挥典型示范作用, 需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并且需要加强考核结果, 优化绩效考核体系;三是全面提升企业管理队伍素质教育, 优化教育培训方式, 可以不断提升教育培训层次, 可以开展职业拓展培训, 为了严格落实企业规章制度, 同时需要加强监督力度, 用跟踪的管理措施监督企业干部, 凝聚企业一切可以凝聚的力量。如此一来, 企业全体人员共同努力, 可以不断开拓创新, 为个人、为企业、为社会做出新的卓越的业绩。
综上所述, 我国现代化企业实施财务预算管理、建立科学预算管理体系, 是企业管理创新迫切需求, 是广大财务工作者需要不断分析、研究的重要课题, 也是实际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摘要:在现代企业管理中, 预算管理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是企业实施科学管理的重要标志, 同时也是企业进行管理创新的迫切需要。企业通过财务预算管理可以降低企业成本、增强企业市场适应性、加强企业战略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促使企业走向可持续发展道路;企业通过管理创新可以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利润成果, 实现企业最终目标:利益最大化。本文首先对企业管理创新与财务预算管理的关系进行了说明, 其次对企业实施财务预算管理的必要性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最后提出了对企业管理创新的思考, 对全文进行了概括性总结。
关键词:财务预算管理,管理创新
参考文献
[1]杨文士, 李晓光.管理学原理[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999.
【管理规范与创新】推荐阅读:
2010创新工作思路 规范业务管理08-24
资源与运营管理 参考 人员规范06-29
公司库房管理流程与规范11-06
课堂教学管理规范与制度实施细则09-24
海尔之道与管理创新06-30
工会参与社会管理与创新的思考08-18
机械设备技术管理创新与实践论文09-25
工业集中区管理体制与理念创新思考08-19
2023申论材料之创新社会管理与社会服务07-14
班主任工作方法创新与班级管理经验培训总结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