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旅游商品开发现状(共8篇)
1.世界旅游商品开发现状 篇一
处理好旅游开发与保护的关系
生态环境是海南旅游业的生命线,是海南实施旅游业跨越式发展的最大资本。正确处理好旅游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从旅游资源开发的主要环节上强化生态保护措施,是实现可持发展的战略要求。
规划环节:科学性、可持续性。加快旅游产业发展,规划一定要先行。
立足海南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要素,遵循“合理配置资源、优化产业布局、突出区域特色、明确开发时序”的原则,优化旅游资源配置,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化,实现海南旅游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海南旅游总体开发需考虑全岛资源环境状况,确定旅游发展潜力圈或欠佳的地域,充分利用海口三亚两地中心,向优先发展区域辐射。在高标准、高质量编制实施《海南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的同时,旅游重要区、景区景点都要做好规划,以促进海南旅游走上规范有序的发展道路。
建设环节:精品、生态。首先,要抓优势骨干项目,着力实施名牌精品战略。旅游产业同其他产业一样,产品是基础,名牌精品是提高档次、占领市场、形成综合效益的关键。要坚持抓优势骨干项目,铸造旅游精品,高质量地开发旅游资源,实现旅游资源的最有效开发利用,最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以品牌提高知名度,带动海南旅游产品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其次,要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生态旅游的核心是对旅游地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尊重自然的异质性,尽量减少对环境的影响,达到天人合一的和谐。生态旅游的概念可从三个定向目标上实践:将旅游发展与社区发展、环境保护紧密结合;向旅游者提供没有或很少爱到干扰和破坏的自然和文化旅游环境;通过旅游活动和旅游教育使旅游者和当地居民建立环境保护和环境道德观。再次,要开发生态建筑。旅游区的建筑要充分体现生态主题,实现人、建筑、自然的融合。要维护和强化整体山水格局的连续性,不要随意切割山脉,截断河流。建筑色彩上要强调适当的统一,提倡回归自然,采取一些鲜明的对比色,以世界上亚热带地区海岸建筑与岛屿建筑作参考。追求地方特色,大力开发符合海南地方特色、符合当地生态的建筑形式,这不仅是环保的要求,同时也是吸引游客的要求。
管理环节:完善法规,加强监管。首先,要完善法制。1995年8月,海南省人大常委会通过并颁布实施我国第一部地方旅游法规《海南省旅游管理条例》,1998年11月,海南省人大常委会又颁布了《海南省旅游市场管理规定》,使海南旅游产业的发展开始走上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海南省旅游局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旅游管理规章制度,从而使海南旅游产业有了越来越完善的法律、法规、规定。应在此基础上尽快完善旅游法规体系,为正确处理好旅游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完善的法律保障。其次,要严格旅游市场管理。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重点整治“五低”即低价格竞争、低质量服务、低素质从业、低水平管理、低效益运营的问题。通过整治,逐步规范全省旅游市场,不断改善旅游服务质量。要完善旅游价格形成机制,有效地制止旅行社以低于成本的价格接待旅游团队的不正当竞争行为;要完善导游管理体制,建立导游人员“双轨”管理制度,即专职导游由旅行社管理,兼职导游由省导游服务公司管理;要加强旅游线路行程管理和旅行社量化管理,鼓励旅行社根据游客需要,积极开发、推出灵活性强、选择度高的旅游线路;要完善和加强海南省旅游投诉中心建设,及时处理旅游投诉事宜,保护游客的合法权益。再次,要做好政策保障。应积极建立包括计划、财政、金融、税收、价格、出入境管理等内容的旅游产业政策体系,以保证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不受人为的因素受阻。
2.世界旅游商品开发现状 篇二
海龙屯位于贵州省遵义市汇川区高坪镇海龙屯村龙岩山上,海拔从沟谷的940米至1324米,距遵义市中心14km,与黔北佛教名山——金鼎山、大板水国家森林公园地处一线,包含在娄山省级风景名胜区范围内。《遵义府志》中这样记载海龙屯:“一蒂孤悬,群山固结,左右环溪,阴深峻险”,原为播州杨氏第十五世土官杨文为抵御蒙古大军而构筑的军事保垒,始建于宋宝祐五年(公园1257年)。其因山而建,规模宏大,包括沿外围自然天险建造的城墙、关口等和山顶平坦处的土司行政、生活建筑。整个城堡被众山簇拥,山涧峡谷中有方圆约5公里的白沙水,壁垒森严,形成一派军事要塞。现存主要为明万历年间的遗存,包括铜柱关、铁柱关、飞龙关、飞风关、朝天关、飞虎关、万安关、西关、云凤楼、三十六步天梯以及水牢、金库、银库、火药池、绣花楼、校场坝、采石场等,还有“新王宫”与“老王宫”2处衙署建筑群遗址,是目前国内保存最完整的中世纪军事古城堡,也是黔北的重要人文景观。2015年7月4日在德国波恩召开的第39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联合申报的湖南永顺老司城遗址、湖北恩施唐崖土司城遗址、贵州遵义海龙屯土司遗址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一、海龙屯世界文化遗产地旅游开发的意义
(一)对海龙屯世界文化遗产地有效保护的作用
随着“申遗”的成功,海龙屯遗址历经了七百多年风雨沧桑,终于迎来了重生。对海龙屯遗产地的保护作用不只是让少数专家、学者做有限的欣赏和研究,遗产地真正有效的保护是需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的,世界文化遗产地旅游开发的首要任务是对文化的传承,也就是使更多人了解历史,了解丰富文化积淀的文化遗产的意义。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世界文化遗产的真正发展,遗产地才能持续发展,否者只能封闭不前。
(二)通过发展旅游可增加遗产地的保护费用
目前海龙屯土司遗址已经进行了全面的维护和修缮,但是因为时间较久远,很多建筑和挖掘出的文物都需要精心的保护,这就需要一定的资金作为保障,通过发展旅游的形式,可增加收入,用于文物的保管和遗产地景区运作的开支。同时,随着海龙屯知名度的提高,旅游的发展对遗产地的当地居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可以带动社区其他产业的兴起。这种带动效应能提高社区的地位,使资金投入渠道增加,从而为遗产保护提供强有力的经济基础。
(三)有助于解决遗产地与当地居民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
遗产地旅游的开发需要将当地的居民经济发展与保护旅游资源相结合,可以通过发展当地餐饮、住宿等农家乐的形式,为当地社区居民增加就业和提供创收机会,以补偿景区开发给当地社区带来的不便。同时也缓解其传统的生产方式,从而减少对景区环境和植被的破坏,缓解遗产地当地居民和景区的关系,形成新的和谐共生的局面。
二、海龙屯遗产地发展旅游的制约因素
(一)景区旅游设施建设不完善
旅游基础配套设施是海龙囤旅游发展的硬件,对于游客的招揽,旅游的长期发展有重要的意义。海龙囤旅游资源丰富,包括森林、峡谷、溪流、瀑布等景观,虽然在“申遗”过程中进行了全面的打造,旅游业已有初步的发展,但是景区设施、环境建设设施、接待服务设施和综合配套设施依然不完善,旅游容纳量还比较小。旅游基础配套设施是海龙屯世界文化遗产地旅游长期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完善的旅游基础配套设施对于提升景区的质量是至关重要的,高质量的旅游景区不仅可以使海龙屯旅游知名度得到提升,同时也是稳定客源的保障。
(二)旅游业人才缺乏
旅游开发首要的条件之一是有技术人才的支持,海龙屯地处遵义偏僻山区,旅游业人才及其缺乏,旅游业从业人员素质整体不高。人才的缺乏是困扰着整个地区经济发展的重大难题,在海龙屯旅游的发展战略中不可缺少的是旅游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而旅游业人才的缺乏对于海龙囤旅游的发展是极其不利的。
(三)旅游资源开发与遗产地保护之间的矛盾
保护和开发本身是矛盾的。世界遗产的提出的初衷是对自然和文化的保护,而不是为了发展旅游业做铺垫。目前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在争相“申遗”,遗产地发展旅游带来的经济推动作用使得“申遗”逐渐成为很多国家旅游发展的战略手段。“重申遗”而“轻保护”的现象时有发生,世界遗产的保护中因为自然风化原因或者人类难以抵挡的问题造成的建筑的破坏或文化的丢失,我们可以借助人为的力量尽力补救,但是如果因为旅游开发带来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的快速发展或人类的不当行为造成破坏则是我们难以原谅的。四百多年前海龙屯在历时一百多天的“平播战役”中,被付之一炬。现在保留下的关隘、城墙、屯道和出土上万件建筑构件、碑刻、瓷器、铁锁、瓦钉、钱币等文物是异常珍贵的。随着海龙屯进入世界视野,更多游客会慕名而来的,需要修建大量的旅游配套设施,如酒店、旅游交通线路等,如何保护不可再生的文化遗址将是未来面临的严肃问题。
三、海龙屯旅游开发的对策
(一)多方筹集资金,加快遗产地旅游基础、配套设施的建设
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的建设是景区长远发展的重要保障。对于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的建设应该由政府和旅游开发商共同努力,以此来加快景区的综合建设。要通过各种渠道、多方面筹集建设资金,专项资金专项使用,加大遗产地旅游建设资金的比重和额度。应积极引入外来资金,对旅游开发商予以政策上的支持,同时合理的降低旅游开发项目的税收。相关部门应对开发项目严格管控,避免胡乱开发以及项目开发中的可能会产生的腐败问题。旅游开发商在海龙屯内景区项目开发前应该对景区进行科学的深度调研,同时也要避免酒店、餐馆等制造的生活垃圾对景区生态环境的破坏。在考虑景区现在和未来的接待量时,还应该合理布局使景区做到合理开发,景区相关旅游配套设施齐全,容量合理,既要满足景区的接待量又不能造成资源的浪费,避免大量项目开发了却闲置的风险。
(二)大力引进和培养旅游开发的专业人才
旅游业人才缺乏,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是制约海龙囤遗产地旅游发展的首要问题。要想解决旅游业人才缺乏的问题,就应该加大对旅游业人才的引进,特别是旅游开发方面的专业人才。旅游业人才的培养对于海龙囤旅游发展乃至整个遵义地区旅游业的发展都是一个长期性的工程。对于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不仅要靠政府的政策,还需要旅游经营商的共同努力。大力发展旅游业,通过旅游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促进遵义经济的腾飞,所以从财政收入、旅游营业收入中抽出一部分资金作为旅游人才培养专项基金是合理可行的。同时旅游经营商对于旅游从业人员的薪资待遇问题应该合理考量,目前国内旅游从业人员的薪资待遇问题一直是困扰着旅游人才进入旅游行业工作的难题,就遵义本土来说,旅游专业的学校有遵义师范学院、航天职业学院等,这些学校的毕业生往往会选择其他行业就业,这不仅造成了人才资源的浪费同时也加重了社会就业负担。合理的薪资结构是解决旅游人才流入其他行业的重要保障,所以旅游经营商应该建立合理的薪资结构,以市场为导向、以人才能力层次来划分薪资等级,同时应考虑行业淡旺季薪资的差距,保障旅游从业人员薪资的稳定。
(三)引导社区居民转变传统的就业观念,投身旅游开发事业
社区居民是遗产地的重要的利益相关者。有了社区的积极参与,部分旅游收入就可以成为当地社区和居民的收益,这不仅会改善遗产地周边环境、加强对遗产的保护而且能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目前,海龙屯当地居民的经济意识较差,对于旅游参与的意识不强,总是持有等政府、等开发的观望态度,不能积极的展开旅游新产业的建设。只有改变落后的观念,解放思想,才能改变以往光靠务农和外出打工的单一经济模式。当地居民的思想转变对遗产地旅游的开发是及其重要的,只有当地居民自己意识到旅游业的发展对自身的意义,才能使旅游业真正的被搞活,发挥旅游的重要意义,才能起到对世界遗产形象的树立和宣传起到促进作用。
(四)结合红色旅游,开发综合型的旅游产品
海龙屯可以结合遵义的红色旅游资源进行打包发展。海龙屯周边的景区如娄山关、遵义会议会址、苟坝会议会址是红军长征经过的地方,留下了众多的红色遗迹。在打造海龙屯遗产地旅游的同时应当结合流域内的红色旅游资源共同开发。突出遗产旅游产品的独特魅力,同时结合红色旅游产品形成一些的精品旅游线路。使游客即能饱览山川秀美,历史遗留,又能感受红色文化的魅力。将遗产地旅游和红色旅游有机的结合起来,既丰富了旅游种类、又深化了旅游内涵。
(五)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并举
3.世界旅游商品开发现状 篇三
特区政府社会文化司司长张裕、教育暨青年局局长梁励等嘉宾为金龙醒狮点睛并主持开幕仪式。随后金鼓一击,2012澳门“国际青年舞蹈节”的巡游活动正式开始。本澳濠江中学舞蹈队与“四击头”敲击乐团连袂率先出发,舞姿生动、音响激越的《龙声飞跃——鼓乐群英》表演顿时紧紧吸引住围观者的眼球。接着,各支队伍相继启动,载乐载舞,经大三巴街、卖草地街、玫瑰堂前地,陆续前往议事亭前地。巡游途中,队列不断变化,队员们尽情展现舞姿,还有一些哑剧艺人和行为艺术家在其中穿插表演,让沿途观众与游客大饱眼福和耳福。
这就是澳门“2012国际青年舞蹈节”开幕式后巡游表演的盛况。这项由澳门教育暨青年局主办,本年度活动有民政总署与亚洲教育北京论坛协办的本澳重要文化活动,自1987年起每两年举办一次,不仅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际舞蹈队伍积极参与,而且在社会上造成了广泛的影响,已经成为澳门旅游文化活动的知名品牌。
由此联想到与澳门未来发展相关的一个重要话题:节庆文化开发是建设世界旅游休闲中心的有效途径。
传统与时尚相结合
节庆活动是指围绕特定的主题,在固定或不固定的日期,有多人参与欢庆的社会活动。这些活动的内容或习俗往往约定俗成,世代相传。人类从远古时代开始,就围绕生死、婚嫁、特殊天象、天灾等重大自然现象,以及战争胜利、政权更替、杰出人物纪念等重要社会现象举办集体活动,这便是节庆的起源。随着历史的发展、检验、积累与传承,节庆文化已经成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
节庆活动由于民众的普遍参与和广泛的影响而具有社会性,由于集中反映一定地域的民风民俗而具备民族性。因此,节庆活动往往是一个地区特色文化的体现,是吸引他民族、他国家、他地区游客的热点,也是当地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基础。许多地方的经验表明,有效地开发节庆文化不失为当地旅游休闲产业提升水平的正确方针。例如,春节、元宵、清明、端午、重阳等历史上传承下来的许多重要节日庆典,早已在内地不少地方受到重视,相关活动的设计与组织精心周到,往往都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一般而言,节庆活动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前人(古人)留传、后人(今人)继承的节庆,上文列举的一些节庆便属此列;另一类则是后人,特别是今人根据形势发展和社会需要创建的节庆,近年陆续在各地兴起的艺术节、美食节、花卉节、游览节等就是例证。后一类节庆堪称“现代节庆”,由于较好地体现了时代性和新颖性,所以往往受到社会大众,尤其是青年群体的欢迎与喜爱。澳门青年舞蹈节就是这样的一种节庆活动。
传统节庆活动因历史悠久、不断重复,在为广大民众所普遍接受的前提下,也会逐渐失去新鲜感,甚至产生“审美疲劳”而降低吸引力。在内地,许多白领阶层人士在端午、中秋除了吃粽子和月饼以外,几乎不会参加任何庆祝互动,越来越多的人甚至连粽子和月饼也懒得吃了。长此以往,传统节庆活动在当地旅游业发展中的作用就会渐渐削弱。
因此,现代节庆的开发便成为振兴旅游业的得力举措。澳门在建设世界旅游休闲中心的过程中尤其应当沿着这一思路认真探索:如何将传统与时尚有机地结合起来,深化旅游休闲业的内涵,提高旅游休闲业的吸引力、凝聚力?
一方面,我们不仅要珍惜历史文化积淀,尊重祖先流传下来的节庆文化习俗,在忠实于传统的基础上,将历史性的中华节庆活动尽量原汁原味地继承下来;而且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引进现代科学知识和先进技术手段,把节庆活动设计得更合理、更完美。另一方面,我们更要配合“世界级”和“旅游休闲”的定位,结合本地的优势资源和有利条件,针对性地开发一些现代性的时尚型节庆活动。澳门已经成功设计和举办了烟花节、龙舟节、美食节、音乐节、青年舞蹈节等活动,倘能进一步开发个性鲜明的本地戏剧节(如粤剧、道教科仪音乐、南音、土生土语话剧等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本地美食节(如杏仁饼、蛋挞、葡国餐等)、本地特色产业节(如鱼行节、博彩节、典当节等),必定会产生独特的吸引力,增强世界旅游休闲中心的品牌效应。
文化与创意相结合
传统节庆的起源都比较久远,又经过漫长历史岁月的检验,往往积淀了比较丰厚的文化传统,因而内涵相当丰富。几乎围绕每一个传统节庆都可以引伸出完整的历史典故或民间传说,体现出深沉的历史感。现代节庆的开发同样应当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追求文化与创意的完美结合。
2012年伦敦奥运会开幕式上的表演堪称在这方面树立了榜样。四年一度的奥林匹克运动会实际上就是一个盛大的现代节庆,它不仅仅是体育界的盛事,而且更是文化、经济,乃至政治上的盛事。奥运会对于促进举办国(举办地)旅游、会展、交通、商贸、金融、市政建设、社会服务等各个领域的发展与优化有目共睹,不可否认。然而,怎样才能成功举办一届奥运会呢?开幕式能否一炮打响无疑是一个重要环节,各个承办国家都曾进行了努力的探索。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就以恢宏气势对博大精深中华文化的完美表现,被国际舆论赞誉为一个“无与伦比”的成功典范。然而,2012年的伦敦奥运以其独特的方式表达了英国人对历史的解读,在世人面前展现出又一个新颖的成功案例。
伦敦奥运开幕式正是用文化和创意的完美结合来努力做到这一点的。开幕式表演用忠于历史的生活场景再现,反映了深刻的文化内涵。英伦三岛的原始风光,恬静安详的田园生活,自给自足的农耕文明是那样引人入胜,但转眼之间绿油油的农田却被畜牧业蚕食,骤然崛起的机械生产、迅速耸立的高大烟囱,瞬间取代了田园风光,农民被迫迁离故土,逐渐融入现代化的城市文明。现代化的进程总是伴随着矛盾、对立、冲突、痛苦与艰辛,但也导致了多元文化的接触、碰撞、交汇、渗透与集成。我们看到了不同种族的和睦相处共存共荣,看到了不同艺术形式与流派的竞争、影响和相互借鉴,也看到了现代科学技术与价值观念对人们日常生活与行为举止的潜移默化和深刻影响。开幕式向观众展现了英伦三岛真实的过去、真实的现在,正是真实性的内在文化魅力,使得伦敦奥运开幕式引人入胜而发人深思。
在表现手法上,开幕式同样别出心裁而令人耳目一新。英国文学艺术发展史上的一些经典与成功之作,都被超越时空地组合起来了。我们又耳闻目睹了莎士比亚的深沉,丘吉尔的睿智,007的精干,憨豆先生的幽默,甲壳虫与滚石乐队的激情,《哈利波特》的迷幻;甚至已经86岁高龄、登基刚满60周年的伊丽莎白女王,也被请出来“虚实结合”地在公众面前亮相。在不列颠的绅士风格与冷幽默相结合的过程中,处处闪现着奥斯卡最佳导演奖得主丹尼?博伊尔的创意火花。难怪世界舆论对伦敦奥运开幕式好评如潮。美国《卫报》专栏作家乔纳森?菲德兰德的评论尤其具有代表性:“结论:机智、生动、漂亮、疯狂、令人敬畏——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最酷开幕式啊!”
可见多元文化的有机集成、文化与创意的巧妙结合,正是文化创意产业开发的诀窍之一。文化创意产业是澳门建设世界旅游休闲中心的重要环节,而节庆活动正属于文化创意产业。因此,我们在着手节庆文化开发的时候,同样要力求按照这个方针去努力。在2012澳门青年舞蹈节中,除了本文开头描述的舞蹈巡游以外,还安排了室内演出。其中就有一个节目是由不同国家的舞蹈员共同创作和编排、又同台演出的综合性集体舞蹈,用多元文化汇聚的不同形式,来表达欢聚澳门的共同感受。伦敦奥运开幕式点火仪式是把代表204个参赛国的204个小花瓣汇集成一支巨大的火炬,共同将奥利匹克圣火高高托起。这一寓意深刻的设计正是文化与创意有机结合的经典之作,但愿成为澳门世界旅游休闲中心建设的又一灵感源泉。
(作者是澳门城市大学文化创意产业课程主任)
4.世界旅游商品开发现状 篇四
‘ □ □ — 年 ― 月 ª¯µ²®¡¬¯¦¨µ¡º¨¯®§®¯²¡¬µ®©¶¥²³©´¹ˆ®ÁÒŽ³ÃÇŽ‰ ÁÓŽ‘ □ □ —
收稿日期 š‘ □ □ – 2‗ □ 2‗ ™ Ž
基金项目 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ˆ™□ ‖ ‗ ‗ □ □ •‰ Ž3通讯联系人 Ž¥ÍÁÇКÃÈÁÎÐÇ ÃÕÆŽÅÄÕŽÃÎŽ 文章编号 š‗ □ □ □ 2‗ ‗ ™□ ˆ‘ □ □ — ‰ □ ‗ 2□ ‗ •— 2□ ‖ 世界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与保护研究 以平遥古城为例
陈峰云 ‗ Œ‘ Œ范玉仙 ‘ Œ朱文晶 ― Œ 李长安 ―
3ˆ‗ Ž华中农业大学 资源与环境学院 Œ武汉 ‖ ― □ □ — □ ›‘ Ž江西九江学院 旅游学院 Œ江西 九江 ― ― ‘ □ □ • ›
― Ž中国地质大学 地球科学学院 Œ武汉 ‖ ― □ □ — ‖ ‰
摘 要 š世界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和保护的矛盾是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 题 Ž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地的平遥古城 Œ有其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 Œ极具旅游开发价值 Ž以平遥古 城为例 Œ系统总结了古城保护与旅游开发面临的主要问题 Œ探析了这对矛盾产生的主要原因 Œ提出 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 Ž认为遗产保护和遗产开发的矛盾并不是不可调和的 Ž旅游开发始终应 坚持/保护第一0的原则 Œ并建立科学合理的保护和管理 Ž在正确认识遗产资源的特殊性和
中国国 情的前提下 Œ以旅游开发为手段 Œ提高当地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Œ才能使保护工作从消极保 护转化到积极保护的轨道上来 Ž
关键词 š世界文化遗产 ›平遥古城 ›旅游开发 ›遗产保护 中图分类号 š´µ™˜‖ 文献标识码 š¡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以其独特的自然和文化景 观吸引力 Œ成为当地优秀旅游资源 »‗ ´Ž
自从 ‗ ™˜— 年 中国首批/世界遗产0问世以来 Œ/遗产旅游0成为我 国旅游新的热点 Œ世界遗产地越来越受到国内外游
客的青睐 » ‘ ´Ž
然而世界遗产地从旅游业中获得显著 经济效益的同时 Œ也引发了旅游开发和保护的矛 盾 »― ´Ž一方面 Œ世界遗产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Œ进行 妥善保护使之得以世代相传!永续利用是现代人不 可回避的责任 › 另一方面 Œ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 Œ世 界遗产面临着旅游超量接待!错位开发等严重威胁 Ž解决这种矛盾的关键 Œ在于正确处理好世界遗产保 护和旅游发展的关系 Œ找到一种较好的旅游管理模 式 Œ实现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的和谐共处 Ž1
平遥古城旅游开发概况
平遥古 城 位 于 山 西 省 中 南 部 Œ距 太 原 市 约 ‗ □ □ ËÍŒ‗ ™™— 年底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为世 界文化遗产 » ‖ ´Ž
综合起来有以下突出的历史文化价 值 šˆ‗ ‰ 中国保存最为完整的古县城 › ˆ‘ ‰ 明清时期 最繁荣的商业金融中心 › ˆ― ‰ 众多高品位历史文物 的荟萃之地 › ˆ‖ ‰ 最大的汉民族古民居建筑群 Ž平遥 古城的价值和特性决定了对这一遗产资源只能采
取预防性措施 Œ即实施严格的保护 Ž否则 Œ一旦遭到 破坏将无可弥补 Ž平遥古城突出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完整的历史 风貌 » •´Œ
特别是/世界文化遗产0这一名牌效应 Œ吸 引了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游客观光!考察 Œ使平遥古 城由一个鲜为人知的小城变为一个极具吸引力的
旅游目的地 Œ旅游业从无到有迅速发展 Ž据统计 Œ平遥古城的旅游接待人数在 ‗ ™™– 年不足 ‗ □ 万人次 Œ到 ‘ □ □ ‘ 年增加到 ‗ •‖ 万人次 Ž旅游业正在成为平遥古城最重要的经济产业 Ž
在这一过程中 Œ古城遗产与旅游业相互依存 Œ初步形成了一定的良性互动关系 Ž一方面 Œ旅游业 的迅速兴起 Œ得益于古城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申遗的 成功 Ž另一方面 Œ旅游业的发展 Œ又进一步加强和推 动了古城遗产的保护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Œ并且在古 城发展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Ž因此 Œ/以旅游促 保护0应该成为平遥古城保护和发展的主要思路 Ž2
古城在保护和旅游管理中存在的 问题及其原因 2Ž
1面临的主要问题 ‘ Ž‗ Ž‗ 古屋民居缺乏有效保护 古城的明清民居
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Œ是构成古城遗产的重要 组成部分 Œ应该作为古城遗产完整性保护的重要方 面 Ž但是古城民居目前的保护状况却不尽人如意 Ž据统计 Œ平遥古城内现有古民居 ― — ™— 处 Œ其中有 重大价值的有 ‖ □ □ 余处 Œ但得到修缮开发的仅有 — □ 处 Œ许多有历史价值的古民居未得到有效的保 护 Œ自然也难以进行必要的旅游开发 Ž
‘ Ž‗ Ž‘ 游客接待出现周期性超载 大众旅游的发 展对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地的保护带来严重问题 Ž游客在世界遗产地聚集 Œ必然制造生活垃圾!污染 环境 Œ同时还会磨损遗产文物 Œ甚至有素质较低的 游客故意对遗产进行损坏 Ž而且 Œ目前大多数世界 遗产地为了追求经济利益 Œ把旅游发展的重点放在 吸引众多游客上 Œ而忽略了遗产本身的承载力 Œ特 别是在旅游旺季 Œ不少世界遗产地人满为患 Œ拥挤 不堪 Œ不仅使游客的旅游体验下降 Œ更重要的是 Œ给 遗产保护带来很大的难度 Ž
就平遥古城而言 Œ由于季节性和节假日的因素 影响 Œ游客流量出现不平衡 Œ虽在平时旅游人数未 达到饱和 Œ甚至旅游淡季游客偏少 Œ但在旅游旺季 Œ特别是两个黄金周期间 Œ进入古城的游客却大大超 过了最佳旅游容量 Œ为遗产的保护造成了极大的压 力 Ž从表 ‗ 可以看出 Œ在 ‘ □ □ ‖ 年/十一0旅游黄金周 的 — 天中 Œ就有 • 天的旅游接待人数远远超过核定 的最大ˆ‗ Ž™™ 万□ 日‰ 和最佳ˆ‗ Ž‖ ™ 万□ 日‰ 日接待 量 Ž这种周期性的超载 Œ无疑已给古城遗产带来诸 多不利影响 Ž
表 ‗平遥古城 ‘ □ □ ‖ 年/十一0黄金周游客接待情况 ´ÁÂŽ‗ ¯ÃÒÏÂÅÓ‗ Œ‘ □ □ ‖ ŒÆÏÐÄ×ÅÅËÒÈÅÖÇÑÇÒÏÓ
ÒÅÃÅÉÖÅÉÎÔÈÅ°ÉÎǹÁÏÁÎÃÉÅÎÔÃÉÔÙ 时间 接待人次 □ 万人次 比上年同比
增长□ … 占核定最佳 日接待量□ …
占核定最大 日接待量□ …
‗ 日 □ Ž˜‘ ‗ ˜― •• ‖ ‗ ‘ 日 ― Ž•― ‘ ‗ □ ‘ ― • ‗ — — ― 日 • Ž□ ‘ ‗ ‖ □ ― ― • ‘ •‗ ‖ 日 • Ž‖ ‗ ‗ ‖ ™ ― – ‗ ‘ — ‗ • 日 • Ž□ ‗ ‗ ‖ — ― ― ‖ ‘ •‗ – 日 ‘ Ž― ™ ˜• ‗ •™ ‗ ‘ □ — 日 ‗ Ž‘ ‗ ‖ ‖ ˜‗ – ‗
‘ Ž‗ Ž― 旅游经济效益较低 从纵向来看 Œ平遥古 城旅游业近几年发展迅速 Œ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 突出的贡献 Ž但是从横向比较来看 Œ平遥古城旅游 发展水平不高 Œ经济效益比较低下 Œ与同是世界遗 产城市的丽江古城相比有很大差距 Ž据资料显示 Œ‘ □ □ ‖ 年丽江古城接待游客 ‘ ™□ 万人次 Œ旅游综合 收入达到 ‗ ˜亿元 Œ分别是同期平遥古城的 ‗ Ž™ 倍 和 ‗ ― Ž˜倍 Ž
‘ Ž‗ Ž‖ 古 城 搬 迁 走 入 误 区平遥 古 城 面 积 ‘ Ž‘ • ËÍ‘ Œ城内居住人口达 ‖ Ž• 万人 Œ而专家认为 的合理人口上限为 ‘ Ž‘ 万人 Œ人口压力过大是平遥 古城保护和开发面临的主要矛盾 Ž为了缓解这种矛 盾 Œ从 ‗ ™™– 年准备申报世界遗产起 Œ平遥政府就制 定了搬迁计划 Œ采取许多鼓励措施 Œ引导单位和居 民向新城搬迁 Œ计划到 ‘ □ □ – 年古城人口减半 Ž首先 是政府机构!事业单位带头从古县衙里搬迁出城 Œ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古城压力 Œ特别是缓解或避免了 上下班!上下学高峰期的交通堵塞 Ž然而 Œ这种搬迁 没有使古城的总体人口减少 Ž因为在政策拉动人出 城的同时 Œ市场的手在拉动人进城 Ž一部分人为了 生活的方便在新城买房居住 Œ但并不把原先居住的 公房交到房产部门 Œ而是转租给外来商人或自己用 作铺面或开辟为家庭旅馆 Ž最后搬迁的结果是 Œ具 有城市机能的单位机构!代表城市活力!有经济实 力的年轻居民搬迁出城 Œ而以营利为目的的外地商 人搬入古城 Œ这种人口置换带来文化的变迁 Œ使古 城失去文化特色和历史底蕴 Ž
‘ Ž‗ Ž• 商业化倾向严重 古城旅游业的兴起使传 统文化开始复兴 Œ优秀的历史文化越来越得到现代 人的认可和发扬 Ž然而 Œ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进一 步发展 Œ古城内商业化倾向严重 Ž许多居民都放弃 自己原来的职业 Œ开始经营旅游业及相关商业活 动 Œ有的城外农民弃农从商 Œ进城做起了小生意 Ž而 且外来商客也不断增多 Œ这些来自不同地方的商 客 Œ出售着大同小异!毫无特色的旅游纪念品 Œ他们 对古城传统文化缺乏深刻的认识 Œ没有学习本土文 化的热情 Œ其外来文化侵蚀着古城的传统文化 Ž‘ Ž‗ Ž– 旅游管理比较混乱 这几年平遥古城不断 加大环境治理力度 Œ在硬环境治理上有很大的突 破 Œ但在软环境治理上 Œ收效却不明显 Ž尤其是市场 方面 Œ缺乏有效控制 Œ旅游管理出现混乱局面 Ž其主 要表现在 š一是/黑导0盛行 Ž当外来游客到达平遥 古城 Œ一进停车场就会有大批的人群冲过来 Œ神秘 地指点你逃票的 Œ招揽生意的 Œ有的甚至在进入古 城区必经的路口处阻拦车辆!要求带路 Œ让游客非 常反感 Ž二是骗客宰客现象时有发生 Œ对外地游客 乱要价 Œ甚至强买强卖 Œ严重地损坏了古城的旅游 形象 Ž
2Ž2产生的原因
‘ Ž‘ Ž‗ 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矛盾 世界遗产保 护与旅游开发在性质上有根本区别 Ž前者属于公共
事业 Œ公共投入 Œ公共受益 Œ而后者则是自负盈亏 Œ以营利为目的 Ž尽管实践中许多实例证明 Œ二者可 以协调发展 Œ但是勿庸讳言 Œ从旅游业产生起 Œ二者 的矛盾就一直是世界遗产地旅游发展所面临的突 出问题 »– ´Ž以古城墙外围的建设为例 Œ从保护的角 度看 Œ为了表现古城墙的整体风貌 Œ让人们从四面 八方看到古城 Œ必须对古城实行视域控制 Œ要求在 城墙外围保留一定的空旷区作为隔离带 Ž但目前的 实际情况是 Œ为了满足接待游客的需要 Œ不但没有 拆除原有的不合理建筑 Œ还在城墙外不远处建起了 一排两层的商铺 Œ显得突兀而不协调 Œ造成遗产的 开发性破坏 Ž
‘ Ž‘ Ž‘ 遗产保护与地方经济发展的矛盾 古城遗 产与古民居建筑的保护 Œ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Œ但 是作为一个经济发展还比较落后的地区 Œ财政非常 紧张 Œ
可用于遗产保护和维修的资金非常有限 Œ需 要发展旅游经济作为保护资金的补充 Ž与此同时 Œ地方政府最关心的是当地的经济发展 Œ因此当古城 的旅游经济潜力显现出来时 Œ平遥县甚至晋中市即 把它与拉动经济发展直接挂钩 Œ把古城旅游作为经 济发展的增长点 Ž甚至有的政府领导为追求政绩 Œ乱批项目!乱上项目 Œ不仅使当地遗产超载开发 Œ有 的甚至造成对古城遗产的严重损坏 Ž结果导致古城 商业化倾向严重!民居保护不力!管理不到位等问 题的产生 Ž
‘ Ž‘ Ž― 管理与经营的矛盾 在市场经济!旅游经 济利益的驱动下 Œ世界遗产的管理目标也发生了变 化 Œ由实行传统的保护性的单一目标 Œ转变为保护 性与经营开发性的双重目标 Œ政府机构既承担管理 职能 Œ又从事企业经营活动 »— ´Ž一方面管理部门不 能严格!公正的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进行古城遗 产管理与经营 Œ造成政府部门与其他旅游企业的不平等竞争 Ž另一方面 Œ古城旅游经济效益不显著 Œ投 资渠道也不畅通 Ž有些项目 Œ政府无力开发 Œ但其他 企业!个人的投资却受到多方限制 Ž这种情况在古 城开发的初期还不明显 Œ当时 Œ政府财力不足 Œ推出 /谁投资谁受益0的政策 Œ聚集了大量民间投资 Ž但 是随着旅游经济的高涨 Œ政府看到了其中的丰厚利 润 Œ把经营牢牢掌握在手中 Œ不鼓励个人投资 Œ阻碍 了民间资本的投入 Œ古城开发和投资缺乏活力 Ž‘ Ž‘ Ž‖ 古民居得不到及时的保护和维修而破败坍 塌 古民居产权不清晰 Œ致使有价值的古民居得不 到及时的保护和维修而破败坍塌 Œ极大的影响了古 城的整体保护与旅游资源的充分开发和利用 Ž‘ Ž‘ Ž• 缺乏科学的!具有可操作性的保护规划和 旅游 发 展 规 划 关 于平遥 古 城 的 保 护 Œ除 了 µ®¥³£¯做了严格规定外 Œ当地政府分别与 ‗ ™˜‘ 年!‗ ™™‖ 年!‗ ™™˜年 Œ先后编制或修订了5平遥古城 保护规划6Œ为古城的保护提供了一定依据 Ž‗ ™™˜年通过了5平遥古城旅游发展总体规划6Œ为平遥旅 游业健康有序的发展提供了法规性的指导 Ž但是这 些规划在实践中并未得到切实有效的实施 Œ甚至有 的基本上成为一纸空文被束之高阁 Ž随着遗产保护 和旅游业的发展 Œ实际情况已经发生很多变化 Œ急 需对前有规划进行更新和修订 Œ而目前 Œ政府还未 对新形势下的新问题做出相应的反应 Ž
3解决思路
针对平遥古城目前存在的问题 Œ必须采取科学 的保护和管理方法 »˜´Œ实行有效的措施 Œ达到遗产 保护与旅游发展的协调一致 Œ实现二者应有的均 衡 Œ促进平遥古城的可持续发展 Ž
3Ž1切实坚持/保护第一0原则
/保护第一0是作为世界遗产的平遥古城旅游 业发展始终应坚持的原则 »™´Ž坚持这一原则 Œ既是 古城遗产特殊历史价值的客观要求 Œ也是旅游业持 续发展的必要前提 Ž
3Ž2管理体制创新
在理顺国家世界遗产管理体制的基础上 Œ建立平遥古城的遗产管理体制 Ž建议提高古城遗产的行 政级别 Œ成立平遥古城管理局 Œ对古城进行直接管 理 Œ以提高管理水平Œ避免地方政府的短期行为 Ž3Ž3经营体制创新
将古城遗产经营项目分为两类 š资源保护性项 目和盈利项目 Ž前者由古城遗产局实行统一经营 Œ不以盈利为目的 Œ其收入全部用于遗产维修经费 Œ确保古城遗产的妥善保护 › 后者引进竞争机制实行 特许经营 Œ有利于引进灵活的管理经验和方法 Œ提 高经营性项目的效率 Ž
3Ž4继续实行/新旧分离0的保护模式
/新旧分离0是平遥古城从上世纪 ˜□ 年代就开 始实行的保护模式 Œ并且这种模式在实践中已取得 了初步成效 Ž目前 Œ旅游业和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 Œ使古城的空间显得更加有限 Œ严重的限制了现代经 济的发展 Ž因此 Œ为了协调古城保护与经济发展的 关系 Œ平遥古城应继续坚持/新旧分离0的发展模 式 Ž在具体实施过程中 Œ遵循城市发展的一般规律 Œ正确处理好新城与旧城的关系 Ž
4结论
从平遥古城遗产旅游开发的实践来看 Œ遗产旅
‗ – □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ˆ自然科学版‰ 第 ‖ ‗ 卷
游和遗产开发的矛盾并不是不可调和的 Ž作为世界 文化遗产地的旅游开发始终应坚持/保护第一0的 原则 Œ并建立科学合理的保护和管理 Ž在正确认识 遗产资源的特殊性和中国国情的前提下 Œ以旅游开 发为手段 Œ彻底改善环境质量和服务质量 Œ提高当 地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Œ才能使保护工作从 消极保护转化到积极保护的轨道上来 Ž
参考文献 š
»‗ ´阮仪三 Œ肖建莉 Ž寻求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的双赢之路»ª´Ž城市规划 Œ‘ □ □ ― ˆ– ‰ š˜– 2™□ ›
»‘ ´徐嵩龄 Ž中国遗产旅游业的经营制度选择 兼评/四权分离 与制衡0主张»ª´Ž旅游学刊 Œ‘ □ □ ― ˆ‖ ‰ š― □ 2― — ›
»― ´陶 伟 Ž中国世界遗产的可持续旅游发展研究»ª´Ž旅游学 刊 Œ‘ □ □ □ ˆ•‰ š― •2‖ ‗ ›
»‖ ´史忠新 Ž世界名城平遥览要»´Ž内部资料 Œ‗ ™™˜›
»•´张 胜 Œ毛显强 Ž提升人文旅游价值的环境经济政策分析 □ 以平遥古城为例»ª´Ž中国人口 #资源与环境 Œ‘ □ □ ― ˆ•‰ – – 2— □ › »– ½张 晓 Ž中国自然文化遗产资源管理»´Ž北京 š社会科学文 献出版社 Œ‘ □ □ ‗ ›
»— ½彭德成 Ž中国旅游景区治理模式»´Ž北京 š中国旅游出版 社 Œ‘ □ □ ― › »˜´谭传凤 Ž山水城市建设与都市旅游发展»ª´Ž华中师范大学学 报 š自然科学版 Œ‘ □ □ ― ˆ― ‰ š‖ ‘ ― 2‖ ‘ — ›
»™´黄耀志 Œ王 雨 村 Ž世 界 文 化 遗 产 保 护 与 苏 州 古 城发 展 策 略 »ª´Ž苏州科技学院学报 Œ‘ □ □ ― ˆ•‰ š— 2‗ ‘ ›
»‗ □ ´国家文物局法制处 Ž国际保护文化遗产法律文件选编»´Ž北京 š紫禁城出版社 Œ‗ ™™― Ž
A s t u d y o n t h e t o u r d e v e l o p m e n t a n d p r o t e c t i o n o f c u l t u r a l i n h e r i t a n c e i n t h e w o r l d ÏÎÔÈÅ°ÉÎÇÙÁÏÁÎÃÉÅÎÔÃÉÔÙÁÓÁÎÅØÁÍÐÌÅ £¨¥®¦ÅÎÆÙÕÎ‗ Œ‘ Œ¦¡®¹ÕØÇÁΑ Œº¨µ·ÅÎÊÇÎÆ― Œ¬©£ÈÁÎÆÁÎ― ˆ‗ Ž£ÏÐÐÅÆÅÏƲÅÑÏÕÓÃÅÑÁÎÄ¥ÎÖÇÓÏÎÍÅÎÒŒ¨ÕÁÔÈÏÎÆ¡ÆÓÇÃÕÐÒÕÓÁеÎÇÖÅÓÑÇÒÙŒ·ÕÈÁÎ‖ ― □ □ — □ › ‘ Ž£ÏÐÐÅÆÅÏÆ´ÏÕÓÇÑÍŒªÇÕÊÇÁÎƵÎÇÖÅÓÑÇÒÙŒªÇÕÊÇÁÎÆŒªÇÁÎÆØÇ― ― ‘ □ □ • ›
― Ž£ÏÐÐÅÆÅÏƧÅÏÑÃÇÅÎÃÅŒ£ÈÇÎÁµÎÇÖÅÓÑÇÒÙÏƧÅÏÑÃÇÅÎÃÅÑŒ·ÕÈÁÎ‖ ― □ □ — ‖ ‰
A bstract :´ÈÅÔÏÕÒÄÅÖÅÌÏÐÍÅÎÔÁÎÄÔÈÅÃÏÎÔÒÁÄÉÃÔÉÏÎÏÆÔÈÅÉÎÈÅÒÉÔÁÎÃÅÐÒÏÔÅÃÔÉÏÎÉÎÔÈÅ×ÏÒÌÄÁÒÅÔÈÅÃÏÒÅÐÒÏÂÌÅÍÓÔÈÁÔÔÈÅ×ÏÒÌÄÃÕÌÔÕÒÁÌÇÎÈÅÓÇÒÁÎÃÅÆÓÏÕÎÄÇΣÈÇÎÁÃÁÎËÅÅÐÏÎÁÄÅÖÅÐÏÐÍÅÎÒŽ¡ÑÒÈÅ°ÇÎÆÙÁÏÁÎÃÇÅÎÒÃÇÒÙÏÆÃÕÐÒÕÓÅÇÎÈÅÓÇÒÁÎÃÅÆÓÏÕÎÄÇÎÒÈÅ×ÏÓÐÄŒÇÒÈÁÑÇÒÑÏ×ÎÑÐÅÃÉÁÌÎÁÔÕÒÁÌÁÎÄÈÕÍÁÎÇÒÇÅÑÖÇÅ׎¡ÐÑÏŒÇÒÈÁÑÁÈÇÆÈÒÏÕÓÄÅÖÅÐÏÐ2ÍÅÎÒÖÁÐÕÅŽ´ÈÇÑÐÁÐÅÓÒÁËÅÑ°ÇÎÆÙÁÏÁÎÃÇÅÎÒÃÇÒÙÁÑÁÎÅØÁÍÐÐÅŒÑÕÍÕÐÓÙÓÔÅÍÁÔÉÃÁÌÌÙÔÈÅÍÁÉÎÐÒÏÂÌÅÍÂÅÔ×ÅÅÎÔÈÅÁÎÃÉÅÎÔÃÉÔÙÐÒÏÔÅÃÒÇÏÎÁÎÄÒÏÕÓÄÅÖÅÐÏÐÍÅÎÒŽ¤ÇÑÃÕÑÑÅÄÁÎÄÁÎÁÐÙÑÅÄÒÈÅÍÁÇÎÓÅÁÑÏÎÒÈÅÙÃÁÕÑÅÄŽ°ÕÒÆÏÓ×ÁÓÄÐÓÏÂÐÅÍ2ÑÏÐÖÇÎÆ×ÁÙÏÆÒÈÇÎËÉÎÇÁÎÄÔÈÅÃÏÕÎÔÅÓÍÅÁÑÕÓÅŽ´ÈÇÎËÇÎÆÒÈÅÁÎÒÇÎÏÍÙÏÆÇÎÈÅÓÇÒÁÎÃÅÒÏÕÓÁÎÄÇÎÈÅÓÇÒÁÎÃÅÄÅ2ÖÅÐÏÐÍÅÎÒÃÁÎÂÅÒÅÍÐÅÓÅÄŽ´ÈÅÒÏÕÓÄÅÖÅÐÏÐÍÅÎÒÑÈÏÕÐÄÇÎÑÇÑÒÒÈÅÐÓÇÎÃÇÐÐÅÏÆ/ÐÓÏÒÅÃ2ÒÇÏÎÇÑÒÈÅÆÇÓÑÒ0ÁÐ×ÁÙÑŒÁÎÄÂÕÇÐÄÕÐÒÈÅÐÓÏ
ÒÅÃÒÇÏÎÁÎÄÒÈÅÍÁÎÁÆÅÍÅÎÒÏÆÑÃÇÅÎÃÅÓÅÁ2ÑÏÎŽ¡ÒÓÇÆÈÒÕÎÄÅÓÑÒÁÎÄÇÎÇÔÈÅÓÐÅÃÉÁÌÏÆÔÈÅÉÎÈÅÒÉÔÁÎÃÅÒÅÓÏÕÒÃÅÓÁÎÄÔÈÅÐÒÅÍÉÓÅÏÆÔÈÅ£ÈÇÎÅÑÅÑÒÁÒÅÏÆÒÈÅÎÁÒÇÏÎÕÎÄÅÓŒ×ÇÒÈÒÏÕÓÄÅÖÅÐÏÐÍÅÎÒÆÏÓÍÅÁÎÑŒÍÁÒÅÓÇÁÐÁÎÄÃÕÐÒÕÓÅ×ÈÇÃÈÓÁÇÑÅÐÏÃÁÐÐÅÏÐÐÅÐÇÖÅÐÅÖÅÐŒÒÈÅÏÓÂÇÒÒÈÅÎÃÁÎÎÉÎÇÍÁËÅÏÕÒÐÒÏÔÅÃÔÉÏÎÓ×ÏÒËÃÏÎÖÅÒÔÔÏÐÒÏÔÅÃÔÁÃÔÉÖÅÌÙÆÒÏÍÒÈÅÎÅÆÁÒÇÖÅÐÓÏÒÅÃÒÇÏÎÃÏÍÅÑÕÐŽ
5.丽江古城旅游开发现状 篇五
① 旅游业对环境影响
在成为世界文化遗产、旅游热点后,每年进入古城的游客量超过了古城的承载力。古民居、石板路、河道桥梁、水系、景观受到损毁和污染。特别是因为丽江城市化进程加快并对水环境保护不力,导致作为丽江世界文化遗产地地质环境重要组成部分的水环境污染加剧、水资源量衰减、生态景观用水不足和景观水质下降。而且作为当地特色景观的三眼井也因水资源污染而开始减少。
Ps:丽江三眼井是利用地下喷涌出的泉水源,依照地势高差修建成三级水潭。并对3个水潭的功能与用途进行严格区分,并约定俗成,形成古风民俗。
② 旅游业对人口结构与空间的影响
利益驱动下有些古城居民迁出古城,把原住房改为商店、饭馆、客栈或出租给外地商人或自己经营。传统真实的生活方式与居住文化逐渐被商业活动和旅游文化所取代。古城的实际居民大量迁出,腾出房屋被大量外地人居住、经商。“居民的古城”渐变为“游客的古城”。③ 旅游业对传统文化的冲击
在旅游业的冲击下,古城居民的行为开始变异。如纳西族的传统服装作为民族标记现在只能在中老年妇女身上看到;古城中大量外地商人制作、出售印有东巴字画的旅游商品,但他们对东巴文化并不了解,以至于甚至当地人都看不懂上边的东巴字;技艺精湛的纳西族传统手工艺品被粗造滥制的模具廉价品取代(如铜器),当地人逐渐退出工艺品制作,出租店面,使工艺品丧失其原有价值。
Ps:东巴文化是纳西族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东巴文化指纳西族古代文化,因保存于东巴教而得名,已1000多年的历史。主要包括东巴文字、东巴经、东巴绘画、东巴音乐、东巴舞蹈、东巴法器和各种祭祀仪式等。
东巴文是一种兼备表意和表音成分的图画象形文字。其文字形态十分原始,甚至比甲骨文的形态还要原始,属于文字起源的早期形态,被称之为世界唯一存活着的象形文字。
④ 丽江旅游开发采取的措施
1:当地政府针对古城破损建筑进行多次系统、分阶段的修复,使古城的文化品质和城市功能得到提升。
2:上世纪90年代以来古城周围兴建的大量高层建筑严重破坏古城及周边的自然风貌。后来在古城周边拆迁了40多万平方米的高层建筑,改善了古城周边的交通环境,为古城营造了更舒适的外部环境。
3:政府为保护古城环境,游古城保护开发投资公司负责实施一系列建设及改造工程。主要内容为:
一、实现所有网线(包括电话线、电缆、宽带等)入地,使整个古城没有一根电线杆。
二、接通每户排污管,实现城内所有污水集中排放、统一处理。
三、安装了上百个监控摄像头,实现对古城所有区域火灾隐患和治安事件的全天候监控。
4:实施古城水资源保护工程。
一、对水源地周围生态环境实施保护。
二、新建三条从水源地入城的水渠。
三、集中处理居民污水并给周边农民合理的农田灌溉损失的补偿。
5:实施古城美化工程。
一、对古城内日用百货店铺进行搬迁,只保留销售地方特色产品的商店。
二、对古城主街道实施灯光亮化工程。
三、对古城移植了大量成树。
6:实施古城民风民俗保护工程。
一、为古城原住民制定各类优惠政策。
二、修复名人故居及重要历史建筑。
6.南通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和潜力 篇六
一.导语
目的:了解南通旅游业的情况,以实现其旅游资源的充分开发
对象:南通市的经典旅游胜地
时间:2012年10月13日——2012年10月28日
地点:狼山,濠河沿岸风景,文峰公园
方法:问卷调查,实地观察,抽样调查
二.旅游资源介绍
南通市滨江临海,地处长江入海口,是由长江北岸古沙嘴不断发育、合并若干沙洲而成,属长江下游冲击平原,与上海、苏南隔江相望。约6000多年前,长江从上游夹带大量泥沙不断沉积在江口,南通由此成为陆地,并逐渐延伸扩展,现海安县最早,如皋市其次,南通市区和附近地带古称胡逗洲。独特的地理环境,数千年的历史积淀,使南通市具有悠久的文明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良好的人文环境。2003年南通市顺利通过了国家、省有关部门的验收,被命名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1、风土民情资源
2003年末,南通市总人口777.6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42.70万人,非农业人口234.92万人;共有38个民族,汉族人口最多,少数民族以苗族人口居多。隋以前,南通已是沙洲,人烟稀少,先民“俗尚淳朴,好节约”。至唐,洲上多“流人”,煮盐为业,谦和相处,“性轻扬而尚鬼好祀”。宋时,产盐业发达,移民迁入,商贾往来,“民俗朴厚而不争,好学而文实”,“风土与扬州并盛,号小扬州。”明朝,南通城市繁荣,经济发达,“风土庞厚,民俗淳雅,甲诸维扬。”史志中始有婚丧喜庆的岁时节令记载。如正月初一要“种田”,立春要“烧春”和“打春”,元宵要“放哨火”,端阳吃“和菜”、重阳登狼山、除夕“打囤子”等。清代,蓝印花布、捺印花布成为人们主要的衣料,民间有戏盆景、听僮子戏、放鹞子、做冷蒸、吃脆饼等习俗。
2、江海自然资源
南通是著名的花园城市,濠河静静地环抱着老城区的中心,在她的两岸,有中国人自己最早创办的博物馆、图书馆和师范学校等等,现代化城市景致与历史文化建筑巧妙结合,衬托出南通市浓郁的文化底蕴。以此形成了南通濠河历史文化保护区。在市区长江之畔,有全国佛教八小名山狼山以及军山、剑山、马鞍山、黄泥山沿江拱形排列组成的狼山风景名胜区。在海安县,有青墩遗址和新四军七战七捷纪念馆,海安县被称为中华花鼓龙舞之乡。在如皋市,有苏北名园水绘园、绿园、定惠寺等旅游景点。在如东县,有海边滩涂的“海上迪斯科——踩文蛤”和“空中交响乐——放风筝之旅”等特色旅游项目。在通州市,有戏剧古镇石港镇和生态休闲农庄。在海门市,有海上奇礁砺蚜山和中国最大的家纺城——叠石桥。在启东市,有中国四大渔港之一吕四渔港,有万里长江入海口——圆陀角,远看水天一色,近看江水海水泾渭分明,自然风光尤为独特。
3、历史人文资源
南通市历代人文荟萃,明贤辈出。范仲淹、王安石、文天祥等文学家在南通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篇和轶闻逸事。三国名臣吕岱、明代名医陈实功、扬州八怪之一李方膺、清末状元张謇等历史名人均为南通籍人士。特别是100多年前的清末状元张謇在兴办实业的同时,还创造性地开展了城市建设,以南通城区为主体,构建了“一城三镇、城乡相间”的独特城市格
局,把世界近代城市物质、精神文明的诸多要素包容其中,被誉为“中国一个理想的文化城市”。从世界范围看,“一城三镇”格局的近代南通城,比近代城市规划先驱者英国霍华德“田园城市”理念的提出还早。2002年7月,两院院士、我国规划建设界的泰斗、清华大学教授吴良镛先生在通实地考察后,向海内外学术界提出了南通是“中国近代第一城”的命题。
4、旅游经济运行状况
国际旅游方面:据有关部门统计资料显示,2003年全市接待入境旅游者达8.43万人次(在全省13个省辖市中排第7位),比2002年增长8.1%,占全省接待总量的3.8%,其中,旅游饭店接待入境旅游者7.53万人次,比2002年增长8.7%,占全省总量的3.6%。从洲际市场看,去年,亚洲、美洲、欧洲、大洋州客源市场均有增长。亚洲增长11.8%,占市场份额的五成多;美洲增长16.5%,占市场份额的近三成;欧洲增长35.2%,占市场份额的一成;大洋洲增长111.6%,占市场份额的2%。从客源国看,日本是南通市第一大客源国,游客数量比上年增长12%,占全市入境接待总量的四成多;美国居第二位,增长12.5%,占总量的近三成;其余三大客源国分别是:韩国、德国、英国。随着入境接待人数及能力的提高,2003年旅游外汇收入7972.38万美元(在全省13个省辖市中排第5位),比2002年增长15.8%,占全省总量的7.0%。
国内旅游方面:据有关部门统计资料显示,2003年南通市共接待国内旅游者514.97万人次(在全省13个省辖市中排第8位),比2002年增长14.4%,占全省总量的4.5%。据2002年江苏省国内旅游抽样调查资料显示,在1088名来通的国内旅游者中,过夜旅游者占90%,比全省平均水平高3.2个百分点。旅游者来通平均逗留时间为1.67天,略高于全省1.60天的平均水平。在被调查的过夜国内旅游者中,过一夜的占41.2%,比全省平均水平低3.2个百分点;过2夜的占28.0%,略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过3夜的占9.8%,比全省平均水平高
1.6个百分点;过4夜及以上的占7.4 %,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8个百分点。2002年国内旅游者在通人均花费为840元,低于全省890元的平均水平,其中,过夜旅游者人均花费938元,与全省平均水平相当;一日游游客的人均花费212元,比全省383元的平均水平低171元。2002年南通市前三位大客源市场分别是:江苏省、上海市、浙江省,他们的市场份额占总量的50%、13.7%和7.3%。另外,2003年国内旅游收入40.24亿元(在全省13个省辖市中排第9位),比2002年增长14.4%,占全省总量的4.1%
5、旅游资源经营状况
旅游景区(点)是发展旅游业的最基本条件,据有关部门资料显示,2003年底,全市共有旅游景区(点)50多处,其中,南通濠河风景区、狼山风景区为国家4A级旅游区(点)和省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3个,分别是:南通博物苑、水绘园、张謇墓;省级文化保护区1处,为南通濠河历史文化保护区;省级森林公园1个,为南通狼山森林公园;去年新开放旅游区2处,分别是江海风情园、开沙岛旅游区。
全市主要旅游景区(点)接待游客情况,据有关部门统计资料显示,2003年全市旅游景区(点)共接待游客744.48万人次,年接待量50万人次以上的景区(点)有:濠河风景区共接待游客265.50万人次,接待量居全省第二位;狼山风景区104.60万人次;南通博物苑50.70万人次。2003年末,全市19个主要旅游景区(点)从业人数393人,旅游景区(点)共接待游客406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0.6%,实现营业收入2298.03万元,增长13.6%,年门票收入1818.43万元,增长33.9%,上交税金16.42万元,19个主要旅游景区(点)年末共拥有固定资产净值1883.83万元。
6、对外接待能力状况
旅游接待能力反映了一个城市旅游业的发展水平,是一个城市旅行社、宾馆饭店接待量、经营规模、管理水平的具体体现。据有关部门统计资料显示,2003年底南通市共有旅行社58家,占全省总量的5.7%,其中,国际旅行社3家,占全省总量的4.2%;国内旅行社5
5家,占全省总量的5.8%;5家旅行社荣获“江苏省诚信旅行社”称号,占全省总量的8.7%。2003年全市3家国际旅行社外联海外旅游者284人次,接待海外旅游者329人次。2003年全市旅行社共组团国内游客15.90万人次,接待国内游客2.68万人次。2003年,全市各类旅行社实现营业收入1.13亿元,上缴税金46.30万元,年末净资产2328.25万元,固定资产537.50万元。
三.旅游业现状
据《2002年江苏省国内旅游抽样调查资料》显示,旅游者对南通市自然山水和文物古迹的感兴趣程度分别达42.74%和30.15%,是所有旅游资源中比例最高的,但仍低于全省同类指标47.73%和51.69%的平均水平,以上两项指标值在全省13个城市中分别排第5位和第8位。旅游者对其他列明的旅游资源感兴趣程度依次是:民俗风情18.01%(江苏省为22.29%)、饮食烹饪14.34%(江苏省为21.07%)、海滩14.15%(江苏省为4.85%)、文化艺术13.69%(江苏省为16.59%)、城市风光12.96%(江苏省为26.61%)、节庆活动11.49%(江苏省为8.89%)、旅游购物8.82%(江苏省为14.91%),另外有18.38%(江苏省为9.05%)的旅游者对其他未列名的资源感兴趣。总的来看,旅游者对南通市的旅游资源的感兴趣程度各有侧重,山水风光对旅游者的吸引最大,海滩和节庆活动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但游客对南通市旅游资源感兴趣程度不太高,各项抽样调查指标值均未超过50%。
四.南通现有旅游资源开发存在问题分析
以上调查表明,目前南通市的旅游资源不太具备竞争优势和特色,难以引起游客的注目。客观上分析,南通市与省内其他城市相比较旅游资源较为贫乏。江苏山清水秀、历史悠久,旅游资源颇为丰富。据《2003年江苏省旅游业报告》显示,截止年底,江苏省共有世界文化遗产10处(南通市无),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3处(南通市有3处),国家级水利风景区6个(南通市无),国家级、省级旅游度假区7个(南通市无),国家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12座(南通市未列入),国家级、省级风景名胜区19个(南通市有省级2个)。可见,南通市既没有世界级、国家级旅游资源,且拥有的省级旅游资源也甚少,自然、人文、古迹、遗址等资源为数不多,知名度低,不具魅力,对游人的吸引力不强。目前,正在建设和待开发的项目较少,而且开发利用的难度较大。现有的旅游线路单
一、项目不够丰富,部分景点缺乏综合性、吃、住、行、游、娱乐等配套设施,难以形成较高质量的旅游产业体系。
南通在长三角都币圈乃至在全国都享有独特的施滞资源优势,目前南通施滞工作取得了新的发展,成绩也比较显著。怛南通的施滞资源不太具备竞争优势和特色,难以引起滞客的注目。主要有以下问题:
1旅游资源零散分割
南通市现有的景区景点形式功能单,缺少亮点,缺乏特色,具有足够竞争力的拳头产品较少,狼山和淳河风景区也只是区域性的旅游产品,旅游景点分散,目前还不能在全国性范围内形成较大影响。南通的旅游产品如何包装,怎样有机整合,打造成为币场知名度高、受游客欢迎的产品,仍然是篇亟待探化的大文章。
2旅游产品比较单
南通的旅游产品比较单,特别是适合现代旅游要求的休闲度假产品比较缺乏,尤其是体验型、参与型的项目缺乏。如市区濠河及周边环境虽然得到了成功整治以及如东海上迪斯科也有了定的影响力,怛综合性的水上旅游文章还提有做足、做透、做好。提有做优、做强已有的景观,随着新城区的推进,狼山不再是远方的山,而是城市的绿肺和景观的中心,却没
能成为个休闲的五山、景观的五山。濠河比起过去已经很美,但还有很大的扩展休闲功能的空间,却未能将两个AAAA级景区联系起来,所以旅游产品的结构转型和升级是关键的一步。
3旅游要素不够配套
不少景点、景区与交通、食宿不相配套,给游客带来不便。例如苏州千人团来到文化广场或体育广场,找不到吃饭喝水的店铺;外地到南通的游客多以一日游为主,过夜比例偏低,消费带动作用不强;南通的民间文化产品和旅游特色商品也有很多,但至今没有上规模,更不能有效整合。
4宣传促销自缺乏力度
目前南通币旅游业的币场化水平仍然较低,旅游的投入机制、管理机制、促销机制等自未健全。在这方面,仍然是依赖政府主导战略,缺乏市场化的运作机制吸引社会和外来力量投资旅游业。自于受到经费和旅游产品等因素的制约,旅游市场促销自然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旅游整体形象策划等方面仍有待创新。南通作为近代第城,与省内的其他历史文化名城完全可以齐名,然而有关部门在这方面持续性宣传力度不够,如很多本地人都不知道“第一城”的自来和底蕴。
5整体包装不够明显
以南通市区为例,不少古迹可以开发利用,有的彼此相距较近,极易形成个旅游观光带,然而,到目前为止,我们还很难看到条便捷完整、具有个性的旅游线路。而在名胜风景区(点)人口处、也较少看见这些名胜的方向箭头及有关简介,这在历史文化名城中是不多见的。因为缺乏这种整体包装及方向感,游人常常有身在“福地”不知福的感觉。
五.开发建议
当前,我们应当认清形势,把握时机,因势利导,抢抓并用好战略机遇期,努力实现南通旅游业既快又好的发展。就是要在大旅游、在长三角区域的全盘中去研究南通旅游业要担当的角色,关键是寻找自己的优势和“闪光点”,抓住优势和“闪光点”去开发建设、去优化整合。我认为,发展南通特色旅游业的主要途径是:
1、统一科学规划,推动全市旅游业健康有序发展
统一科学规划就是要站在国际国内旅游市场的高度,建立战略性规划体系,以提升南通市旅游业的整体竞争力为导向,立足长远、适度超前、科学论证、合理布局。第一,要继续大力实施政府主导战略,政府主导制定南通旅游产业发展的总体规划,明确全市旅游产业发展的目标、方向、分工、优先项目、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有效整合全市的旅游资源,营造一个优良的旅游发展大环境,为南通旅游业健康有序发展奠定基础。第二,有关部门应尽快对全市的旅游资源进行摸底、系统研究和科学评价,并就其在发展方向、市场定位、保护措施等方面进行科学的详细规划。在详细规划过程中,应本着统一规划的原则、突出特色的原则、市场经济的原则、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在南通旅游总规划的指导下,彻底打破现有行政区划地域概念的限制,统筹安排各县(市)区旅游业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南通市区和六县(市)都有一些值得开发的景区(点)资源,但要防止景区(点)的重复建设、项目雷同,同时,协调好全市以及各县(市)区旅游发展的方针政策。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各自比较优势,实现旅游产业结构的战略优化调整,形成既有地方特色,又相互联动发展的新格局,最大限度地整合全市的旅游资源,促进旅游产业有序发展,使南通市旅游产业形成规模效益。这对提高市民生活质量、改善投资环境、促进全市经济协调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2、立足长三角,从战略的高度选准市场目标
未来南通被定义为综合性的特大城市和上海都市圈副中心城市(北上海)。显然,南通
市的定位就是建成旅游强市。以长远的眼光谋发展,就是要充分发挥南通市历史渊源、交通枢纽、地大物博、江海风貌等旅游资源独特的优势,将南通建设成为上海市民休闲度假的“后花园”。南通市旅游产品的策划与开发、旅游设施的规划和建设都应围绕这一市场定位来进行,作到远近互补、长短结合,使旅游资源优化配置,最大限度地发挥旅游资源效能。为此,整合南通市特有的旅游资源及开发旅游产品要从这一战略高度出发,要针对旅游市场的新变化和现代都市人健康生活的新理念,由以资源为导向转向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开发具有南通特色的休闲度假旅游资源,包括:文化艺术旅游、体育运动旅游、绿色农业旅游、长寿健身旅游、港口经济旅游、自助休闲旅游等,并借助南通丰富的美食文化、民俗文化,以“看江海风貌、赏田园风光、尝江鲜海鲜”为个性主题,吸引游客来南通休闲观光旅游,逐步把南通建设成为长三角地区名副其实的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型城市,既上海的“后花园”,迎合当今游客休闲度假旅游的新趋势。
3、加强区域合作,主动融入长三角旅游体系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区域旅游是当今世界旅游业发展的主趋势,互动合作是其主要模式。加强区域旅游合作就是以政府为主导,通过政府层面的交流与协商,就区域旅游合作达成共识,并组织专门的职能机构,定期召开会议,对区域旅游的发展进行研讨和决策。从目前现状看,长三角区域旅游业比较发达,上海、苏州、杭州等城市都是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旅游城市;南京、无锡的旅游产业也较为成熟,我们要抢抓区域旅游发展给南通旅游带来的商机,主动接受上海辐射,加强与上海、苏南旅游企业的合作与联合。第一,要成立区域旅游联合推广机构。在国际国内旅游市场上联合推广长三角旅游城市形象,建立长三角旅游信息平台,统一编制区域旅游完成手册等宣传资料,共同营销。第二,开展捆绑式宣传促销。在国内外旅游市场上以联合推介会等形式,开展捆绑式宣传促销活动,在长三角城市各自旅游网站的首页上实现相互链接,并设立城市间协作板块,主动与上海、苏南旅行社、旅游公司合作,抓住旅行社、旅游公司就等于抓住一方市场。第三,加强旅游管理方面的合作交流。上海、苏南发展旅游业的历史比较悠久,旅游企业管理经验丰富,管理水平比较高,这些都是宝贵的资源,南通应充分借鉴其成功的经验,引进其旅游业管理人才和先进的管理理念、方法、手段,在旅游业的宏观、微观层面上,提高南通旅游经济整体运行质量。最终在更大范围内、更高层次上实现资源共享,市场共享,信息共享,客源共享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区域大旅游的发展新格局。
4、充分利用资源,精心打造“近代第一城”品牌
针对南通市旅游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在旅游建设资金的筹集方面,要进一步加大政府对旅游业的资金投入,本着对现有景点的改造和新景点建设相结合的原则,在充分发挥旅游部门主要职能的同时,进一步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旅游大开发的合力。可以通过拍卖、转让景点的开发权、经营权,鼓励民间资本和外来资本投入南通市旅游开发,特别要积极吸引国内外有实力、有影响的企业集团参与南通市旅游建设,努力培育发展多元化的旅游市场主体。在打造旅游产品品牌方面,必须从市情出发,积极应对和参与长三角的合作与发展,重点在品牌策划、特色服务等方面形成自己的鲜明个性。首先要充分挖掘南通民族文化,强化特色旅游,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两者是一脉相承的。南通有独特的张謇文化以及其他特有的文化艺术遗产都是极富有新意的旅游产品,体现了南通的旅游形象。要在大力开发、整合、包装南通独有的张謇文化,民间艺术资源上做足文章。如充分利用“近代第一城”文化理念,大力打造南通历史文化名城的新形象;大力整合好海安花鼓、通派风筝、通派盆景、蓝印花布、彩锦绣、扎染、红木雕刻等饮誉国内外的民间艺术文化精品。将张謇文化、民间艺术的精髓有机地融入旅游业的开发建设中,尽快拿出一批象征“中国近代第一城”精品特色游线,只有充分挖掘有地方民族特色的文化内涵,并使之与自然景光融合,丰富光赏内容,才能给游客留下长久的、深刻的印象,体现南通的持久魅力。其次要继
续大力发展商务旅游,把旅游作为展示南通市工农业产品的一个平台,继续办好经贸洽谈会等节庆活动,吸引更多客商来通旅游观光、投资置业。只有这样,才能在更高层次上提升南通旅游城市的品味和市场竞争力,并最终实现与上海的有效对接。
5、重视环境保护,处理好旅游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生态环境关系
7.楚文化旅游商品开发现状及建议 篇七
一、楚文化的魅力和特点
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是政治强国,更是文化大国。楚文化作为长江流域三大文化奇葩之一,影响达半个中国,并在南中国起了主导作用。张正明先生在他的巨作《楚史》里是这样描述楚文化:从公元前6世纪中到公元3世纪中,西方的希腊和东方楚国竞相辉映,宛如太极的两仪,是东西方两大文明的源头之一。其内涵丰富,形式独特,原始文化的味道浓,极具神秘性,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旅游价值,自然楚文化的旅游商品也极具开发前景。
楚文化从精神层面讲具有以下特征:自尊尚武的精神理念,幽运玄奥的道家思想和产生在以直观、想象为特征的“巫”式思想基础上的浪漫情愫,与中原现实主义文化最大的区别是楚文化有浓厚的浪漫主义情调和神话色彩,崇尚自由,富有激情,善于想象,善歌好舞,但也信鬼好祠,重神厚巫,原始文化的味道甚浓。这些精神层面的东西集中体现在楚文化的六大内涵上:青铜冶铸、丝织刺绣、木竹漆器、美术音乐、老庄哲学、屈骚文学等。
二、楚文化旅游商品开发现状及建议
具有浓厚巫道骚美学特色谲怪莫测琦玮诡谲的独特风格的漆器丝绸帛画等艺术品在今天的人们看来令人心醉神迷,幽怨婉转、含蓄神秘,又热情奔放、酣畅淋漓,是我们开发楚文化旅游商品要大力弘扬和借鉴的。
楚文化的旅游商品分类:(1)以楚文物为基点的文物仿制品和文化创意类旅游商品;(2)以楚人精神特质为层面组织开发的湖北省博物馆的编钟乐舞品牌;(3)以屈原为核心的端午节会和国际龙舟节。
首先来看楚文化的文物仿制品开发现状和具体开发建议:
有人开玩笑说到湖北旅游,购买的旅游商品都是重量级别的超笨拙。这句玩笑话也点出了楚文化旅游商品开发的尴尬现状,就是除了编钟好像也找不到多少可以完全复制的文物。其实除了仿编钟,那些香薰用的镂空的青铜杯完全可以复制成为现代人需要的,还有越王勾践剑和吴王夫差矛,也是众人仰慕的对象。楚式青铜器用失蜡法铸出的镂空奢华轻盈富丽的风格是它最大吸引现代人的亮点,我们的楚文化青铜器复制设计先要围绕这个风格来展开。否则,全国那么多青铜文物仿制品,何以游客单单会来湖北买青铜文物仿制品,肯定要突出我们的特色才能吸引顾客的购买欲望。楚国能工巧匠为我们贡献了许多的智慧和创意,等待着我们去把它开发出来。笔者认为楚文化青铜文物仿制品的设计出路还在于设计要和游客生活紧密相关,只有这样游客才会望而却步,想据为己有,而不是高高在上,也就是说同样是青铜香薰杯,可否另做成笔筒的用途或换成木质材料做成香薰样的笔筒等等。
其次来看楚文化漆器仿制品旅游商品的开发现状:
漆器曾经是楚人主要的生活起居,楚人生活在一个漆的王国中,生离不开漆,死也离不开漆。其生时使用的日常生活实用器具和娱乐用品是漆品,死后丧葬用品也多用漆品。这些漆器完全可以仿制成现代人生活的用具,让它走入百姓之家。今天最有名的漆器当属中国工艺美术三绝之一的福建夹苎脱胎漆器。但在我国考古发现的最早的夹苎胎漆器实物出自楚墓之中。湖北江陵马山1号楚墓出土的一件彩绘漆盘和江陵望山楚墓出土的彩绘漆鞘。彩绘木雕座屏以透雕和浮雕相结合的手法,再现了五十五个动物彼此争斗的情景,高度浓缩一幅大自然中生存竞争的情景。但楚人那流光溢彩的楚漆器难以复制出来,原因是楚人的漆器技术已然完全失传,更要千里迢迢从福州运来脱胎漆器,既贵又不符合楚文化的风格,当然也吸引不了游客的购买欲望。楚文化的丝绸神秘莫测,品种十分齐全,几乎包括了先秦丝织品的全部品种,江陵马山一号墓因此被称为“丝绸宝库”,具有代表性的编织纹丝织品是马山1号墓出土的动物舞人纹锦和田猎纹绦;刺绣品的代表作品有《三头凤》《凤斗龙虎》等。在2008年中国记忆展出中曾经惊艳全场。但可惜丝绸技术也已完全失传,还得到苏杭进行部分复制,技术瓶颈是楚文化漆器和丝绸文物仿制品首要要攻克的难题,所以要重视博物馆旅游商品开发,设计好最后一个展厅-----把文物旅游商品展厅作为,与博物馆策展同步,激活“最后一个展厅”。一个个成功的纪念品商店,应该是博物馆的最后一个展厅。观众看完展览,往往会对某件展品产生兴趣,如果有与展览相配套的文化产品,就可以将兴趣转化为消费,这从台北故宫纪念品商场里人头攒动可见一斑。在这方面湖北省博物馆和荆州博物馆还有很大改进空间。
最后就湖北省博物馆和荆州博物馆这两大楚文化的重地旅游商品开发状况来说,有一些开创性举措,但离台北故宫上海博物馆和北京故宫差距还较大:应该讲,这里一骑绝尘的便是台北故宫,努力追赶的是上海博物馆和北京故宫,湖北省博物馆和荆州博物馆楚文化旅游商品开发处于第三梯队,相继进行了还有很大成长空间。就博物馆文化创意类旅游商品开发来说,省博和荆州博物馆才刚起步,荆州博物馆利用楚地丝绸纹样灵感设计的围巾颇受游客欢迎,但楚文化文物创意类旅游商品没成气候,文化创意类旅游商品品设计水平普遍不高,大多产品处于模仿复制阶段,至于深度挖掘当地文化特色就更谈不上了。所以具体到楚文化文物创意类旅游商品应该改变重心-----从以前的模仿复制、外来加工转向如今的“设计创意为核心、消费市场为趋势为主,比如台北故宫纪念品的发展历程,即“从观光型到生活式”即秉承设计理念要朝生活化细节化年轻化时尚化动感化情景化的创意文化思路方向发展。“把文化佩戴在身上”,“把文化穿在身上:”等生活式文化设计理念使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文创衍生品,重视“文物和人”的交流,这是我们楚文化旅游商品开发的设计理念和努力方向。
8.世界旅游商品开发现状 篇八
[关键词] 中国 旅游商品 现状分析 开发对策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市场经济的繁荣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收入中可支配的自由收入的比率及可支配的自由时间都在逐渐增多,许多家庭现已将度假旅游列为生活计划,休闲和消遣成为人们集体意识的体现,追求生活的赏阅性、消费的娱乐性、假日的休闲性已经象征着消费者较高层次需求的开始。相应地,旅游已经不单纯是时间意义的愉悦过程和观光经历,而是随着时间的逝去,可以经象征物的提示成为一再的甚至是永驻的“现实”。各式各样的旅游商品的大量推出,成为延续旅游效应的必然,所以,旅游商品也就成为人们在旅游活动中满足人们休闲和消遣需求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在发达国家,旅游商品的收入占整个旅游业收入的40%~60%。我国旅游业发展较晚,旅游商品在旅游业总收入中所占的比例还较低,这严重地影响了国家和地区旅游业的整体发展。所以,发展旅游商品成为国家和地区全面发展旅游业的关键所在。
一、中国目前的旅游商品市场
1.中国旅游业的迅速发展为旅游商品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消费空间
我国拥有丰富的自然和文化旅游资源,为旅游業的发展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尽管我国旅游业发展的起步较晚,但在这20多年里,我国旅游业得到了长远的发展。无论是入境、国内、出境旅游人数,旅游收入,还是旅游在世界旅游市场中的地位,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和提高,成为世界旅游业发展最快的国家。 2005年 全年入境旅游人数达到1.2亿多人次,其中入境过夜旅游人数为4680万人次;国内旅游人数达12.12亿人次;旅游业如此快速的发展将给旅游商品的发展提供了很大发展空间,今后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我国旅游商品也将有很大的发展。
2.海外旅游者在我国购物的场所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旅游商品要便于运输,供应地也要灵活,可在大型的旅游商店、商场销售,也可在汽车、火车、飞机、轮船上销售或在码头、机场、车站、餐厅、公园等场所销售。看图1: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旅游者的购物场所尽管还主要是在综合性商店和旅游服务定点商店,但在其他地点购物的比例也占有很大的比例,海外旅游者在我国购物的场所也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图1 海外旅游者对购物场所的选择
3.旅游商品在旅游业的比重增长缓慢
看下图,2001年~2004年,旅游商品收入占整个旅游收入一直徘徊在20%左右。但在旅游发达国家,旅游商品收入占到旅游收入的40%,甚至60%,世界平均旅游商品的收入也在30%,可见,我国旅游商品市场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图2 旅游商品的比例
4.各个国家和地区游客感兴趣的旅游商品各不相同
不同游客对旅游商品的兴趣各有侧重。外国游客感兴趣的旅游商品主要是服装/丝绸、食品/茶叶和具有地方特色的纪念品/工艺品,选择率分别为38.3%、39.9%和39.7%;香港同胞感兴趣的旅游商品主要有食品/茶叶、具有地方特色的纪念品/工艺品和服装/丝绸,选择率分别为47.6%、34.4%和33.7%;澳门同胞感兴趣的旅游商品是食品/茶叶、纪念品/工艺品和服装/丝绸,选择率分别为36.5%、34.2%和33.4%;台湾同胞喜好的首先是纪念品/工艺品,选择率达39.2%,其次是食品/茶叶和服装/丝绸,选择率分别为37.7%和32.3%。
二、中国旅游商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品牌商品
品牌商品主要是指能反映当地旅游资源特色、带有浓郁地方特点的旅游商品,比如加拿大的枫叶,加拿大的专家以当地枫叶为原材料设计出许多别具特色的旅游商品,而且枫叶已成为加拿大的象征。我国好些地区的旅游商品无论从设计还是从生产上都缺乏鲜明的地方特色,主要是我国的旅游业的经营者对旅游区的资源没有充分认识,没有在本地区旅游资源的深度和广度上进行开发,这样做导致的结果是旅游商品文化特征及地方特色不鲜明。而且我国的旅游经营者的品牌意识薄弱,有的地区即使有自己的品牌,却很容易被别的地方盗用、抢注,致使本来是自己的特产,却失去了地方特色。
2.档次偏低,包装不精、附加值低
旅游商品具有自己的特殊性,好的包装是非常重要的。旅游者到外地旅游经常会购买旅游纪念品馈赠亲朋好友,作为礼品精美的包装就相当重要了,精美的包装不仅可以满足旅游者的审美要求,而且还可以提高商品的档次,增加商品的附加值。在我国许多旅游地区却不太重视旅游商品的包装,不太了解国内外旅游市场的行情,旅游商品的包装简陋,与旅游商品的价值不相称,使人容易产生劣质产品的感觉。常常出现“一等货色”、“二等包装”、“三等价钱”的现象。表现为旅游商品包装形象较差、档次偏低、附加值低等不足。
3.商品雷同现象严重
旅游商品的一大特点就是要具有地方特色,不同旅游地区只有生产和销售具有鲜明地方风格、设计独具特色的旅游商品,才能引起旅游者的消费行为,扩大旅游商品的销售收入,从而促进旅游业的整体收入。但我国许多地区却缺乏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或者对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不注意开发,致使不同旅游区旅游商品的雷同现象比比皆是,同样的旅游商品在我国处处可见。旅游商品的雷同,使旅游者很难购买到具有地方特色且具有纪念意义的旅游商品。旅游商品的雷同现象的关键在于旅游者与生产者之间缺乏信息沟通,缺乏对旅游商品需求市场的了解和研究。
4.缺乏相关产业支持
旅游商品是旅游业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旅游商品的生产、销售是和其它相关产业分不开的。因此旅游商品的发展也需要相关产业的支持。一方面,旅游商品的设计、生产和销售会给相关产业提供就业机会,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旅游商品的发展也需要相关产业的支持,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时也会促进旅游商品的发展。我国旅游商品在生产、销售环节上都缺乏相关产业的支持。旅游商品涉及多种行业部门,其发展规模、覆盖面的弹性很大,旅游商品的发展必须由相关产业支持,形成旅游商品的开发和产、供、销的良性循环.
5.制作粗造,旅游商品质量偏低
我国许多旅游商品都是利用本地原材料,而且一般的旅游生产商的资金较少,致使加工生产旅游商品的厂家往往只是对原材料进行一些粗加工,尤其是对地方的一些土特产加工,由于加工粗糙,致使旅游商品对旅游者无吸引力。而且我国大部分商品属于中低档货物,如服装、陶瓷品、皮鞋皮件、手表、家电等,而到中国旅游的外国旅游者,一般都希望购买质量较高的商品和带有民族特色的纪念品。
6.旅游商品花式更新慢,新产品开发无力
花样品种少,游客的挑选余地就少,购买欲望也就低。我国旅游商品品种单调、款式陈旧,使游客即使有购物欲望但看看商品却又感到没有东西可买而不能实现其购物行为。其主要原因是:一是旅游商品企业规模小,资金投入量也小,企业没有能力投入更多的资金开发新的产品。二是旅游商品生产者的知识层次、技术含量、文化素质低,无力开发新的商品。旅游商品开发的策略
三、中国旅游商品的开发对策
在旅游活动的六要素中,我国在“购”这一环节目前最为薄弱。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大力开发旅游商品已是当务之急。
1.创建旅游商品市场的知名品牌
面向市场,营造一批集特色、品位和品牌于一体的拳头产品。全面考察、设计旅游商品,突出特色、品位、树立品牌是旅游商品上档次并走出困境的必经之路。旅游商品的开发、生产应面向市场,积极研究旅游者的购物动机,准确地把握旅游活动的新特点、新时尚和新趋势,从多角度考虑旅游商品的开发和生产价值,不拘限于文化价值、纪念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中的一种或几种。这就要求我们去开发好系列型的旅游商品并改造好“老字号”、“老品牌”,然后政府和企业集中力量向社会推广,并不断收集和利用市场反馈信息,以保证产品的更新,博取社会的认可。而且要以旅游商品知名产地或优秀旅游城市为中心,创建国内外知名旅游商品交易市场,是促进现阶段旅游商品蓬勃发展的重要举措。
2.研制开发出突出特色,适销对路的旅游商品
旅游商品消费是一种娱乐性、休闲性的消费活动,其目的是为了丰富和美化人们的生活,陶冶人们的情操,使人们在进行旅游商品购物的同时,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满足人们对物质资料和精神文化的双重消费。因此,在设计旅游商品时,应充分体现当地浓郁的文化底蕴。旅游商品的文化含量,是旅游者在进行旅游商品购物时更深层次的需求。实践证明,文化特征越鲜明、文化品格越高的旅游商品,其价值越高,也越受欢迎。鲜明的地方特色是旅游商品吸引旅游者进行消费的重要因素。
3.旅游商品生态化
近年来,随着生态旅游的悄然兴起以及“保护生态环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意识的不断加强,身居豪华喧嚣都市的人开始返璞归真,崇尚自然,对各种绿色产品日渐青睐。旅游商品的发展也必须紧紧跟随这一潮流, 顺应自然、社会及时代的发展规律,步入生态化进程。
4.加大旅游商品开发人才培养的力度。
加强旅游商品的开发与研究,提高旅游商品的设计水平与质量,要有一批有实力、有水平的旅游商品开发设计队伍,不断设计出有新意、有品位、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目前我国旅游商品的档次低,加工粗糙,品种少,更新慢等状况,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缺乏开发、设计旅游商品的人才。因此,培养旅游商品开发人才,又是当前开发生产旅游新商品的重要内容。
5.政府扶持,调动旅游商品生产者的积极性。
旅游商品尤其是知名土特产是提升地区旅游层次,扩大地区影响力的有效途径,应当作为当地政府促进旅游发展的重要内容。一方面,政府要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提供良好的经营环境,做好产品定点资格认证及其管理工作;另一方面,又要为经营者提供优惠条件和必要的资金支持。政府和社会应从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扶持旅游商品的开发。
6.加强对旅游市场和旅游者消费心理的研究
旅游商品存在的诸多问题,主要是由于旅游商品生产者不了解国内外旅游商品市场,不了解旅游者消费心理,从而使生产商生产的旅游商品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由此可见,调查分析旅游商品市场和旅游者消费心理对旅游商品的开发至关重要。因为只有充分了解旅游商品市场,以及旅游者的消费心理才会为旅游商品的开发提供必要的依据。市场需求与旅游者消费心理是旅游商品开发的基石。
参考文献:
[1]张文敏:关于旅游商品的几点思考[J].旅游研究与实践,2000,(3):31-34
[2]史延廷:开发旅游商品贵在创新[N].中国旅游报,2001-11-28(8)
[3]赵黎明辛长爽:旅游商品开发探讨.北京第二外國语学院学报,2001(3):36-39
[4]钱林晓:政府主导 创建知名旅游购物市场品牌[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4):28-31
【世界旅游商品开发现状】推荐阅读:
三亚旅游开发现状11-13
山东旅游资源开发现状07-14
世界旅游组织与中国省域旅游规划06-28
暑假旅游400字作文:世界之窗10-09
旅游商品开发教学大纲06-18
老年旅游市场开发策略06-28
旅游人才开发方案08-23
古镇旅游开发案例10-12
旅游产品开发与创新09-26
文化旅游产品开发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