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素质提升工程的实施方案

2024-11-26

教师素质提升工程的实施方案(精选8篇)

1.教师素质提升工程的实施方案 篇一

南坊镇中心小学

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上级主管部门相关政策为依据,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导向,以“新理念、新知识、新课程、新技能、新技术和师德教育”为主要内容,以有效运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以“搭建平台、创建机制、自主发展”为方针,创新教师培训机制、内容、手段和方法,强化培训质量管理,全面提升我校教师综合素质,为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切实推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师资保障和人力资源支持。

二、目标任务

(一)目标

树立大教育、大培训的观念,确立终身教育观念和全员培训工作目标,创建学习形组织。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引导、激励、帮助教师在现有起点上持续发展,在职业道德水准、教育新理论、教育新观念、知识结构、实施素质教育能力、教育科研能力、教育技术能力等综合素质方面有实质性的提高,努力实现三个转变:由“接受型”教师

转变为“开拓型”教师;由“经验型”教师转变为“科研型”教师;由“平淡型”教师转变为“特色型”教师。从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二)具体任务

1、激励、支持教师参加学历学位提高培训,提升教师学历学位水平。激励、支持在职教师参加函授教育、自学考试、现代远程学历教育、学历培训班等,促使我校教师学历层次达到一个新水平,学历合格率达到100%。

2、实施以“新理念、新知识、新课程、新技能、新技术和师德教育”为主要内容的新一周期教师全员培训,全面提高我校教师师德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通过多种途径和手段,组织在职教师接培训.加强师德教育,提高师德水平。师德教育是教师培训永恒的主题。要以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刻苦钻研、严谨笃学,勇于创新、发奋进取,淡泊名利、志存高远”四点希望为基本要求,坚持每年开展主题师德教育活动。每位教师本学期要接受师德教育学习,并要撰写心得体会。提高班主任整体素质和履行班主任工作职责的能力,促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学校每学期将对班主任工作进行考评。

开展新理念、新知识培训,更新教师知识结构。通过多种形式和内容,对广大教师进行实施素质教育思想观念的教育,帮助广大教师更新教育理念,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加强教师科学文化知识培训,引导广大教师努力学习当今世界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经济等方面的新知识、新成果,不断完善知识结构,提高文化品位,提升学识魅力。

开展新课程培训,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能力水平。紧密围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的不同阶段确定培训目标和培训内容,采取多种途径和手段有针对性地进行新课程培训。注重紧密结合教师在实施新课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和困惑,以案例为载体,以问题为主线,以课堂教学为主题,贴近教学实际,组织开展新课程培训,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能力和水平。

三、主要内容、方法和措施

1、学习《2012年全县教育工作重点》等文件,以及参与式与活动式教学理念、教育政策法规等教育教学理论和思想。使广大教师充分认识到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汲取新的理念才能有利于自身素质的提高。

2、实行学校集体学习和个人自学相结合的学习方式。每周一、三为集体学习时间。学习相关的教育教学新理念、教育教学法律法规及新课程标准。

四、成立工作组

成立教师素质提升工程领导小组,负责对全校教师素质提升工程的统筹规划、指导管理及督促评估工作。

组长:刘征(学校校长)

副组长:刘延甲(学校教导主任)

成 员:全校在岗教师

成立由校长任组长的“教师素质提升工程”领导小组,具体管理教师素质提升工程。要把教师素质提升工程纳入教育发展总体规划,同步考虑,统筹安排,提供政策支持和条件保障;要把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及时研究解决教师素质提升工程面临的突出问。从实际出发,制定学年或学期教师培训及校本研修计划,并组织实施,确保学校教师素质提升工程顺利开展。

(二)加强制度建设,提供政策支持。

完善教师素质提升工程登记制度。对不愿意参加教师素质提升工程的教师,学校应对其进行说服教育。经教育仍拒绝参加培训或擅自中断学习、研修造成考试、考核不合格者,当年考核视为不称职。

(三)加大投入,确保教师素质提升工程经费需求。切实保障教师培训经费按照学校公用经费预算总额5%安排落实,用于教师按照学校培训计划参加培训所需的经费。

南坊镇中心小学

2013年3月6日

2.教师素质提升工程的实施方案 篇二

一、大学生德育实践教育的必要性

德育实践教育以提高德育实效性为根本目的,对德育的主客体、目标、内容、方法、考评、环境这六个要素以及德育得以实现的途径进行操作化,为此,进行大学德育实践显得十分重要。

1. 国家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素质的时代要求

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要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高校大学生德育直接关系到民族的整体素质、现代化的建设进程。因此,要把受教育者全面发展放在德育的灵魂和核心地位,把德育渗透到大学生成长的全过程中,使其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2. 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素质的客观要求

社会对人才要求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被社会所需求。调查表明很多用人单位对一些专业水平高的员工整体评价却并不高,其主要原因就是他们工作态度、个人品质、创新精神、协作意识等非专业素质匮乏。而在德育实践活动中,大学生能够通过体验认知,潜移默化地形成社会所需的非专业素质。面对日益提高的社会需求,高校必须开展德育实践教育,培养大学生的非专业素质,解决用人单位招不到人、大学生找不到工作的矛盾现实。

3. 大学生成长成才和未来发展的主体要求

大学生是社会最有朝气、最易接受新观念、最具创新精神的群体,大学生主体意识日渐增强、思维日趋活跃、精神需求日渐提高,对自身发展有更清晰的目标。因此,高校要积极搭建符合学生成长成才规律的德育实践活动载体,让他们在活动中认知社会、拓展视野、丰富精神生活的同时,为自身成长成才和未来发展进行合理定位和科学规划。

二、高校德育实践教育存在的问题

当前许多高校都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开展德育实践活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从广泛调研和社会反响来看,高校德育实践创新还处于起步和摸索阶段,在德育实践中也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

1. 德育实践观念的淡化

随着经济全球化,文化环境、信息环境、多元文化交叉形成的新理论、新思潮等因素对传统的高校德育工作造成了巨大的冲击。目前,很多高校仍将德育重点放在“两课”教学上,淡化德育实践环节的作用,“两课”教师虽将丰富的理论知识和人生道理传授给学生,但缺少了使大学生进行感性认知和切身体验的环节和载体,导致德育理论与实践脱节,造成高校德育的针对性、合力性不强的现状。

2. 德育实践载体的滞后

一些高校虽已开展了德育实践活动,但大多延续传统经验,流于形式、缺乏层次、远离社会现实的活动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脱节,造成高校德育的现代性和实效性不强。这使德育陷入单纯理性主导、主体性缺失、脱离生活、脱离社会的尴尬局面,难以整合德育资源,提高德育实效,因此,构建并实施德育实践体系来增强德育实效进而提高大学生非专业素质成为大学德育的重要途径。

三、实施大学生德育实践“八项工程”

1. 理想信念教育工程

是指通过主题教育活动激发大学生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树立大学生崇高的理想和信念、提高整体素质的基础性工程,是德育实践的核心内容。结合党课、团课及理论课教育,在大一、大二学生中开展回顾历史、参观革命圣地、征文和演讲比赛、专题论坛等活动,让大学生接受直观具体、有针对性、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爱国主义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使大学生通过切身体验和感受进行价值选择,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团结互助、诚实守信、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

2. 文明素养教育工程

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为指导,遵循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自觉践行“八荣八耻”“十提倡十反对”,提高大学生基础文明修养和综合素质,它是德育实践的基础工程。分为自我修养、行为规范、文明礼仪、文明习惯四个模块,通过对大一、大二学生进行养成文明习惯、营造优美环境、维护良好秩序、荣感与耻感自我评价为重点的德育实践活动,训练大学生的养成教育,达到主体的价值认同,进而内化为自觉的文明行为和文明修养。

3. 安全健康教育工程

是以遵循大学生成长规律,帮助大学生树立安全意识和健康观念,培养大学生具备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救能力,具备健全心理品质和健康技能,是德育实践的重要基础。分为安全教育、安全演练、心理健康、健康技能四个模块。根据每个模块目标,组织开展安全教育培训、自救模拟演练、抗挫折力拓展训练、健康意识培训、健康技能训练等活动,这是更好地进行学习、生活、工作的必要保障。

4. 科技创新工程

是以创新意识构建、能力培养、科技实践平台搭建、科技活动参与为主要内容,培养大学生主动思考、勤于动手的意识和创新精神,最大限度地发掘学生的创造潜力和实践能力,它是德育实践的重要内容。分为创新意识、能力培养、搭建科技实践平台、参与科技活动四个模块。根据每个模块目标,在大二、大三学生中开展多种学术报告会、科研立项、电子设计竞赛、软硬件设计大赛、手工制作大赛、小论文、小发明等科技活动,让大学生在活动中形成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

5. 社会实践工程

是把学校教育扩大到社会教育,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密切大学生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在增强大学生为民服务的意识的同时,提高他们了解认知社会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用所学知识回报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这是德育实践的重要途径。分为社会调查、志愿服务、感恩活动三个模块。根据每个模块目标,组织大一、大二学生开展假期社会调查、“三下乡”、义务科技服务、参加公益劳动、关爱自然、感恩父母老师等活动,激发大学生的爱心和感恩情怀,培养奉献社会、服务人民的道德观。

6. 社团活动工程

以社团为载体,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艺术活动,创新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载体和体制机制,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能力、组织管理和领导能力、人际交往和团队协作能力,是德育实践的主要载体。分为竞技类社团、文艺类社团、服务类社团、学习类社团、科技类社团五个模块。根据学生的特长爱好和潜在能力组成社团,组织开展各种竞技类比赛、文艺演出、书画摄影展、社会服务、校园服务、专业小组、外语小组等社团活动,让大学生在更为广阔的舞台上充分挖掘潜能、发挥特长、施展才华,在活动中提升大学生的沟通协作、组织领导等能力,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7. 职业素养教育工程

是按照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通过对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职业技能和职业作风等方面的素养进行培养的实践教育活动,是德育实践的能力提升。分为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职业技能四个模块。根据每个模块的培养目标,借助专业实习、校企合作、校内平台等资源,对大二、大三学生进行职业素养专题讲座、职业能力调查问卷、职业生涯规划、职业拓展训练、创业拓展训练等活动,培养大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丰富的创业知识,提升就业核心竞争力和未来事业的发展潜力。

8. 综合素质答辩工程

是全面系统地指导大学生规划并总结大学期间德育实践情况,分析成长轨迹,增强思想道德内省和行为自律,准确定位、明确优势、找准差距,从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德育实践的考核评价。分为综合素质立项、学期鉴定和公开答辩三个模块。大学生在总结一年学习生活和成长经验的基础上,在第三学期进行综合素质立项,对未来发展方向和实现途径进行科学合理规划,在每学期鉴定的基础上,第八学期进行公开答辩。通过综合素质立项、建立德育实践档案、学期鉴定、公开答辩、跟踪考评等环节,全面客观地考核评价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德育实践的“八项工程”体系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德育实践的根本,充分体现了以知行统一为目标指向,充分考虑大学生对自由、尊严、平等、民主、价值实现的合理需要,构建与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教与学、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多层次、多模块、全方位的德育实践教育框架,“八项工程”作为一个整体的系统工程,每个子工程之间互为依存、互相补充,形成合力,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以“四大模块”为核心的德育实践考评体系

1. 理论教学模块

本模块分为必修课、选修课、专题讲座三大类。必修课类为学校分专业教学大纲中必修德育课程;选修课类为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设置的如传统文化教育、社交礼仪、职业发展教育、创新教育等德育选修课程;专题讲座类为党课、团课、专题课、专题讲座等形式的讲座。作为第一考核评价内容,划定相应学分,分学期、分课程、分权重系数计入学生德育考核成绩。

2. 实践拓展模块

本模块分为理论课程教学中的实践教学环节、素质教育中的拓展训练环节、个性化培养中的体验教育环节,作为第二考核评价内容。这些实践载体根据受教育者的实际又分为校内与校外,实践项目又分为规定动作和规定科目自选动作,施教者根据划定相应学分,按照分工不仅直接参与到课程教学的实践环节,更全程跟踪学生学习、生活、实习、实践的各个环节,客观、全面地分学期、分项目、分权重系数地评定成绩,计入学生德育考核成绩。

3. 考核评价模块

本模块分为课程成绩、素质教育成果、个性体验心得体会、就业能力考核四个部分。既有横向的、阶段性的考核评价,又有纵向的考核评价与激励调整,其中将就业能力考核列入综合素质答辩中及后期改进两个环节进行考核,最终作为毕业生的德育实践毕业成绩,载入德育实践手册,计入学生毕业成绩单。

4. 反馈激励模块

本模块分为学生认同、教育觉知、社会反馈三个方面。不仅对德育相关课程建设做出反馈,促进不断改革创新、丰富完善,更要对学科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提出合理化意见和建议,促进专业教学以市场为导向,适时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手段、改革考核评价机制,最终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学生成长成才双重需要,形成教育系统的良性循环。

德育实践考评“四大模块”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渗透、相互贯通、相互支撑,在时间和空间上呈立体交叉的循环系统,共同发挥效能,实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最终目的。

摘要:根据社会对人才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和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结合许多高校德育实践观念淡化、德育实践载体滞后的现状,在充分借鉴德育实践经验、整合校内外德育资源的基础上,构建并实施德育实践“八项工程”,搭建活动载体和实践平台,建立“四大模块”考核体系,把德育渗透于各个环节中,不断提升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学习能力、创新精神、认知社会、团队协作、组织领导等非专业素质,为社会培养出综合素质优秀的合格人才。

关键词:德育实践,八项工程,非专业素质,考核体系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0-10-18.

[2]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N].人民日报,2010-07-29.

[3]罗建国,廖晓磊.建议大学实行“非专业素质教育”[N].社会科学报,2009-04-02.

[4]于威,周生虎.高校非专业素质教育模式探析[J].煤炭高等教育,2008(05).

3.宁夏惠农区实施农民素质提升工程 篇三

惠农区实施农民素质提升工程、开展农民素质教育,旨在以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以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城镇化进程、改善民生以及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对农村基层干部、农民群众素质要求为导向,整合资源、健全网络、完善机制、创新方法、增加投入,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开展农民思想道德与科技、技能、法律知识宣传教育培训,提高全区农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及就业技能、法制观念,切实改变农村城市化进程中的各种陈规陋习,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创造一个安居乐业、文化生活丰富多彩,邻里之间和睦相处的良好的社会环境。

该工程共分宣传培训、调查研究、解决问题三个阶段,以宣传培训为基础,将调查研究和解决问题贯穿始终,最终使农民受到教育的同时得到实惠,同时也使干部在教育农民的同时综合素质得到提升。具体任务是以农民素质宣传教育培训为重点,有计划地组织开展农民科技、就业技能培训和法律、思想教育宣传活动,让全区农民普遍接受教育和培训,力求村村培养造就一批高素质、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健全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适应的新型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和长效运行机制。此次农民教育培训以户为单位,培训面达到100%,以人为单位,培训面达到50%以上。

教育培训以农村为主,覆盖全区各自然村,主要在各行政村进行集中辅导、宣讲和培训。主要形式为邀请专家学者等深入到各行政村,向农民开展宣讲教育活动;组织骨干培训班和到区内外观摩学习;以村为单位,由抽调干部和乡镇干部组成宣讲组,深入定点联系村,配合各乡镇、村组织搞好宣讲活动;通过科技下乡、科普赶集、发放资料、放映科普录像、电影、举办科技之光专栏节目等活动,大范围地宣传普及科技文化知识等。

该工程自启动以来,以乡镇为单位共举办培训42场次,受训农民3500人次;以村组为单位共举办培训267场次,受训农民25000人次;培训覆盖面以户为单位以达到92%,以人为单位达到40.7%;共发放各类宣传资料42000份;发放征求意见表2000份,共梳理各类问题171个,已解决65个,撰写理论调研文章6篇;举办各类文化活动42场次,参与群众2000余人次。(编辑:龙腾军)

4.营口市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工作方案 篇四

为了加强全市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升教师素质,提高教育质量,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市教育局决定从2010年起在全市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幼儿园实施教师素质提升工程,现制定工作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教师师德建设为首位,专业能力建设为核心,突出抓好教师培训,重点加强农村教师培训,进一步完善教师管理制度,促进广大教师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提升综合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盛、业务精良、作风扎实、富有活力的高水平教师队伍,为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提供强有力的师资保障。

二、目标任务

(一)开展师德教育。通过师德教育和培训,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修养,弘扬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精神,树立良好的教师职业形象。教师师德水平达到《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

(二)加强教师业务培训。以农村教师为重点,全面加强教师业务培训,通过多种刑事培训,促进教师业务素质、教育教学能力不断提高和教师专业发展,逐步缩小城乡间、区域内、校际间师资差距,全面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同时,努力建设一支综合素质高,教育教学能力强,适

应教育改革发展要求,能够发挥引领、示范、带头作用的骨干教师队伍。

(三)实现教师队伍科学、规范、高效管理,完善教师管理制度,实施教师绩效考核和奖励评价,优化和均衡义务教育师资配备,促进教育公平。

三、工作内容

(一)开展师德教育活动,建立和完善师德评价、考核、监督机制,招力提高教师师德素质

1、开展师德教育活动。组织教师学校《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教师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营口市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细则》,进一步增强教师恪守职业道德意识,自觉遵守教师职业规范。引导教师学习优秀教师先进事迹,发挥典型示范带头作用。

2、建立和完善师德评价、考核、监督机制。各学校要把评价建立工作作为常规管理的重要内容,把师德考核结果作为评先评优、干部选任、绩效工资发放的重要依据,建立师德档案,开展多渠道测评,全面考核教师的师德表现。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大对教师师德表现的监督力度,对学校师德建设工作实施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

3、开展师德建设评先评优活动。各市(县)区教育局、各学校要及时发现、培养和树立师德先进典型,继续开展“师德标兵”、“学生满意教师”等评选活动,在教师节前夕表彰

一批优秀典型。

(二)扎实有效开展教师培训,提高教师业务能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1、开展骨干教师和学科名师培训,加强对市以上骨干教师的培养,形成一支适应新时期教育教学要求的骨干教师队伍。要对学科名师和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进行重点培养,培养出一批能带领和推动所在地区、学校和学科教师整体水平提升的学科或专业带头人,力争推出在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的知名专家。

2、继续抓好专项培训。继续抓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的培训,提高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教育教学的能力。继续开展班主任全员培训,提高班主任教育工作能力,充分发挥班主任在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的导师作用。进一步开展课程改革理论和实践培训,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开展职业学校教师实践技能培训,提高职业学校教师指导学生实习实训的能力。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师专业培训,发挥心理教师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中疏导作用。

3、以农村学校为重点,扎实有效开展校本研训。加强学校教研工作,充分挥发学科团队作用,切实提高教研质量。加强校本培训,提高教师内涵素质,力求形成学校研训特色,推动校本研训向纵深发展。抓好农村教师分片集中培训,重点抓好学科基础指示,基本技能和基本教学方法培训。各级

教师院校研训员要深入农村学校,聚焦课堂开展教学诊断和指导,加强对农村学校教研活动的指导,着力解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使农村教师在实践中提高和发展。大力开展对农村教师送教下乡、菜单培训、课堂指导。

4、开展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教学技能大赛活动。各校、各市(县)区要逐级说课、课堂教学、课件教具制作等教育教学技能和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技术比赛和展示活动,在活动中形成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教学风气,促进教师相互学习、交流、共同提高。

5、权利推进教师培训现代化。充分利用全市教育信息网络平台,提供优质研训和教学资源,为教师提供现代网络环境下的教师研训有效模式,引导教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网络研训,提高研训质量和效率。

(三)创新思路,完善制度,进一步规范和创新教师队伍管理工作

1、严格教师准入制度,完善教师管理和教师交流制度。新录用中小学教师一律实行共开招聘。加强骨干教师管理,充分发挥骨干示范作用。加强教师日常管理,激活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机制。继续开展教师交流工作。

2、实施教师绩效考核,充分发挥考核评价的激励作用。制定教师绩效考核办法并组织实施,科学有效评价教师的德、勤、能、绩,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考核

评价的引导和激励作用。

3、加强对师德作风监督检查和对违规违纪人员的处罚。结合考评体系,定期对教师的师德师风进行监督检查。同时对乱办班、乱补课、乱收费、打骂体罚学生等行为严肃处理,创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市教育局成立由党委书记局长谢连科担任组长,其他班子成员、机关各科室负责人,市教师学院院长为成员的营口市教师素质提升工程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办公室(工作办公室设在基教课),负责领导、组织、协调有关活动的开展。要求各市(县)区教育行政部门也要成立相应领导机构,结合各自实际,制定实施方案。要充分发挥各级教师进修院校在教师培训、教研活动开展等项工作中的职能作用。要加大宣传工作,利用各种媒体,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宣传发动和部署,广泛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二)加大投入,财力保障。市教育局设立专项经费,要求各市(县)区教育行政部门要安排专项资金,确保教师培训教研活动、评先表彰等活动经费,市(县)区教育部门经费投入要向农村教师倾斜,保障农村教师培训提高的经费需求。

5.教师素质提升工程201409 篇五

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实施方案

为了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切实执行市、区有关“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规定,培养一批师德高尚、业务精湛、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突出的优秀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和知名教师,遵照《市区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实施方案》,结合当前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为主线,以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全面加强教师思想道德建设,促进教育科学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以“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为核心,以“德为人先、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为准则,强化师德教育,履行师德规范,不断提高师德水平,努力铸就一支忠诚于教育事业,热爱本职工作,深得学生尊重、家长信赖、社会满意的教师队伍。

二、目标和任务

围绕“铸师魂、树形象”这一主题,以榜样教育、自我教育为主导,激励教师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为人师表,全面提升师德水平。

(一)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引导广大教师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影响和引领学生,努力做学生爱戴、人民满意的教师。

(二)树立正确的教师职业理念。增强广大教师职业荣誉感、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自觉履行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

(三)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弘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求真务实精神,增强教师主人翁责任感,热爱教育,热爱学校,热爱学生,尽职尽责,教书育人,廉洁从教,依法执教。

(四)规范教师育人行为。高尚言行、良好品德是教师在基本素质;严谨治学、为人师表、精心育人,“以学生为本”是教师的理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教师需要完成的任务。

三、具体内容

(一)建立教师职业道德的学习培训制度。

学校通过集中和教师自学相结合的方式,把师德教育纳入教师培训、政治学习的范畴,进行管理评价。以加强教师的职业形象、职业责任、职业纪律、职业道德和法律教育为重点,教育教师全面规范自己的从业行为,自重、自律、自省、自强,提高教师修养。把职业道德教育与组织教师参加社会实践结合起来。牢固打造东张小学的“敢于担当、勇于奉献、勤于工作、善于落实”,“想干事、能干事、干好事”的教师队伍。

1、领导班子要争做学习型干部。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以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指导教育实践、推进各项工作。通过学习,着力坚定理想信念,着力增强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着力提高驾驭教育改革发展的能力。

2、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通过多种方式组织全体教职工参与各种各类政治业务学习和自学活动,建立专门的学习笔记,认真记好学习记录,做到有计划、有材料、有记录。积极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和环境,进一步加大教科研力度,以科研促发展,努力创建学习型示范学校。着力打造一支懂教育、强管理、善教学的教师队伍。教师认真拟订个人学习计划,继续完成个人素质提升任务,努力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二)加强思想作风建设,树立良好的师德行风规范,实现办事提速提效、服务创质创优,构建服务型团队。

1、坚持把思想作风建设摆在首位,形成用科学发展观来审视问题、考虑问题、解决问题的工作思路,更新思想观念和思想方法。引导全体教师认真分析现状,查找差距和原因,挖掘潜力、发挥优势、增强信心,坚守高尚情操,不攀比、不灰心,安心从教,始终保持对教育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做好本职工作。

2、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坚决杜绝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歧视挖苦学生、严禁各类违反师德规范行为的发生。倡导敬业爱岗、关爱学生、尊重家长、廉洁从教、为人师表的良好师风。加大师德考核力度,严格实行师德考核制度。

3、提高服务水平,要把学校建设成服务型学校,一切为学生服务,让家长满意。围绕学校工作大局,处处率先垂范,事事以身作则;全体教师接待家长和来访者要文明用语、热情周到、细心询问、耐心解释,切实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努力推进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

4、班子成员要深入实际、倡导调查研究之风;认真对待老师家长所反映的真实情况、真实想法,虚心接受反映的意见、建议和要求,切实履行好服务职能和管理职能。

5、加强学校信息化的建设,提高网络利用率,实现各组室利用远程教育平台,及时反映情况,交流经验,提高办事效率。

5、继续执行校务政务公开制度。公开评优选拔、收费项目和标准等家长、教师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增加透明度,确保公开、公正、公平,打造“阳光教育”。

(三)改进工作作风,创新管理方式,打造团结高效的工作队伍。

1、改进工作作风,引导全体教师“敢于担当、勇于奉献、勤于工作、善于落实”,“想干事、能干事、干好事”,“重实际、说实话、务实事、求实效”。切实履行工作职责,提高合作共事的能力水平,推动工作创新发展。

2、完善学校的各项工作制度,加强日常效能监管,严格考勤制度,工作时间外出必须事先请假,不得擅离岗位,严肃上班纪律,严禁在工作时间闲聊,上网玩游戏、聊天或做其他有损教育形象的事。引导全体教职工从每个工作环节细节入手,改进工作作风,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提高每个活动环节的工作质量。

3、实行文明班级、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等评比制度,促使广大教师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不断规范教师行为;在班级与班级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引进激励机制,激发和调动广大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努力提高工作效率和教育质量。

(四)加强廉洁自律,完善制度建设,构建廉洁型的示范学校。

1、改进和规范办学行为。牢固树立厉行节约、勤俭办学的思想,科学规划学校经费利用率,切实压缩不必要的开支,努力建设节约型学校。

2、加强廉洁自律。严格遵守学校领导廉洁自律各项规定,树立领导在教师中的良好形象,坚守高尚情操,发扬奉献精神,自觉抵制社会不良风气影响。不以教师特殊身份向学生推销报刊、杂志、试卷资料及商品,不准借课外辅导之名收取额外费用,不准搞有偿家教或从事第二职业,不以任何名义向学生乱收费,不向学生和学生家长索要钱物。

3、开展“廉政文化进校园”活动,阳光采购、阳光财务。

4、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谐构建家园。切实做好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孩子的思想、学习教育工作,开展“学生成长伙伴制”的结对子活动,让老师的关怀、伙伴的关爱填补孩子缺失的爱,构建和谐社会。

5、建立教师职业道德考核奖惩制度。按照《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精神,建立个人自评、教师互评、学生评价、家长评价和组织评价的师德考评机制。建立师德档案,强化政策导向,把师德考核结果与评优选先、绩效工资、岗位聘任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挂钩,师德不合格的一票否决。

6、加强学校和学生家庭的联系制度。广泛宣传学校师德师风建设,向社会公布违反师德师风的举报电话。一个学期组织一次家长评议教师的师德师风调查问卷。

7、开展师德标兵评选活动,加大师德典型宣传力度。积极挖掘典型,树立榜样,营造师德建设的良好氛围,提高人民群众对教师队伍整体形象的认同度。通过讲座、研讨会,大力开展树师德形象、学先进典型、做师德标兵的争创活动。

8、建立有效的保障机制和监督机制。校长为第一责任人,校长和学校行政领导要以身作责,率先垂范。学校设立师德建设举报电话,鼓励学生、家长和社会对学校师德建设进行监督。

9、解决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坚决执行一费制政策,规范学校的一切收费行为,严禁教师个人以任何形式或理由向学生收费;严令禁止教师有偿家教行为;严禁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严格学生教辅资料的管理。不准统一使用教育体育局规定准入以外的教辅资料;不准强行向学生推销教辅资料。严禁工作日饮酒、值班期间饮酒。

四、活动原则

(一)坚持集中教育活动与分散自学相结合的原则。

(二)坚持师德素质提升工程与“学党章,守纪律”教育活动、“清风校园”建设、“政风行风”建设同步进行的原则。

(三)坚持师德素质提升工程与学校的各项活动相互促进的原则。

(四)坚持定量考核和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激励原则。

(五)坚持点、面整改,整体提升的原则。

五、实施步骤

整个活动分为“宣传动员阶段、学习教育阶段、分析评议阶段、整改总结阶段、展示提高阶段”五个环节进行。

(一)宣传动员阶段 活动内容:(2014年8月1日至9月1日)

(1)健全东张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实施工作领导小组。(2)学习《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实施方案》。(3)制定《东张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实施方案》。(4)召开会议。

(5)签定《师德师风建设责任书》。

(二)学习教育阶段(2014年9月2日至10月31日)

1、活动内容:

(1)组织教师学习中央“八项规定”,市区有关“转变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规定,《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育法》、《教师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小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教师专业标准》、《事业单位人员处分暂行规定》、《秦都区教师行为习惯“十不准”》等。

(2)集中学习5次,每10天一次,举办讨论、讲座等。(3)分散自学。

2、要求及评价:

(1)教师的学习笔记不能少于10000字。(2)心得体会不得少于4篇(手写稿)。

(3)开展警示教育学习,倡导教师书写人生格言。(4)组织一次学习考试(开卷)。

3、目的:统一全校教职工的思想认识,改变工作作风,人人践行“敢于担当、勇于奉献、勤于工作、善于落实”。塑造一支“想干事、能干事、干好事”的教师队伍。明确教师的职责、权利和义务。积极创建民主、平等、和谐、诚信的同事关系、师生关系、上下级关系。

(二)分析评议阶段(2014年11月1日至12月31日)

1、活动内容:

(1)教师在教育目标、教育思想方面有没有违背教育方针政策、只教书不育人的言行。

(2)对待学生方面是否做到理解、尊重、信任和关爱每一位学生。有无歧视差生、剥夺学生学习权力等事件发生。

(3)思想品德上有没有以教谋私、不思进取、误人子弟的现象。有没有向学生推销资料、乱收费、有偿家教、索要礼品、侮辱、体罚学生的现象发生。

(4)在工作方式方法上、言谈举止等方面,是否做到文明礼貌、耐心细致、适当得体,有没有言行粗鲁、工作方法简单粗暴有损于教师的形象和声誉等问题发生。

(5)是否尊重学生家长、尊重同事、正面宣传学校和教师。(6)社会公德方面是否自觉履行公德义务,有无参与封建迷信等不良活动;是否处理好各种社会关系等。

2、要求:

组织教职工从思想和行为上回顾自己的经历,从政治思想、道德标准、工作能力、知识水平、遵纪守法和履职情况对照自查内容找存在的问题、差距、深刻剖析,本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原则,重在提高认识、自查自纠。

3、评价方式:

(1)开展学生和家长调查问卷。

(2)召开学生和家长座谈会及师德师风监督员会议。(3)开展教师无记名问卷互评。

(4)书写自查材料,字数不得少于1500字。

(四)整改总结阶段(2015年1月1日至1月15日)活动内容:

(1)召开全体教职工会议。(2)制定整改措施,完善自我。

(3)回头对照材料,开展“二次”评议。(4)书写整改体会,字数不得少于1500字。

(五)展示提高阶段(2015年1月16日至2015年2月31日)活动内容:

(1)挖掘本校教师师德典型,进行广泛宣传。(2)开展“敬业爱岗,立德树人”演讲比赛活动。(3)举行师德征文竞赛活动。(支部)(4)召开全校总结表彰大会。

五、组织机构

为了确保此项工作的顺利开展,特成立东张小学“铸师魂,树形象”教师素质提升工程领导小组。

长:李小剑(校 长)副组长:荆 哲(副校长)

薛 静(副校长)

员:史亚婷(教导处主任)

候 博(总务处主任)

姣(大队辅导员)

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责是:全面组织实施全校以“铸师魂,树形象”师德教育活动为主要内容的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分阶段组织检查、考核和总结。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荆哲任办公室主任。

东张小学

2014年8月

东张村小学

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实施方案

6.教师能力素质提升计划实施方案 篇六

一、总体目标

通过集中培训与跟踪指导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相结合等方式,对教师加强系统培养,使其进一步熟悉高等教育教学规律,树立现代教育思想和理念,掌握先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教师教学组织、教学评价、教学研究、教学创新的能力,全面提升我院教师的整体执教水平,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二、实施范围

承担全日制普通本科生理论课、实验课教学任务的教师,包括新入职的教师,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和40岁以上的教师。

三、实施项目

(一)入职培训与现代教育技术培训项目

本项目旨在加强对新入职的青年教师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学习先进教育理念,使其熟悉和掌握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以及各环节的基本要求,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基本能力和素质;对青年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技能进行实际训练,培养其利用信息技术获取、交流、处理、应用教学信息的能力。

项目培训由教务处(教师发展中心)组织实施。

(二)举办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培训班

本项目旨在通过学院层面培训,使教师在同行教师的指导下接受课堂教学的规范训练,帮助其客观了解自身在教学中的薄弱环节,及时进行教学反思,改进教学方法,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

1.培训内容主要涉及以下几个层面:对整个拟授课课程的整体把握(课程定位、教学大纲、教案、教学模式与考试考核方案等)、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及课堂管控等。

2.各系组织教师的试讲环节,试讲后现场进行公开评议,帮助青年教师改进教学,并明确给出试讲是否通过的`结论。

3.要求新上岗教师作为辅导教师跟班听课学习。

4.要求所有教师在9-10月期间,听评课不少于2次。

项目培训由学院集中和各系分散组织实施。

(三)实施青年教师教学导师制项目

通过导师对青年教师教学工作的跟踪指导,帮助其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教风学风和敬业精神,培养其对教学内容的处理能力、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能力、教学组织和评价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与学生沟通交往能力等。

1.学院为每位青年教师选派导师。每位导师指导1名青年教师。

2.导师根据其拟承担的教学任务,提出对课程教学工作的整体要求,安排其在上课前认真备课;每学期听本人指导的青年教师讲课不少于6学时,审核青年教师备课教案不少于6次,并及时反馈改进意见;组织本人指导的青年教师每学期进行不少于2次公开示范课(每次2学时)并积极反馈交流,提出改进意见。

3.青年教师听导师及其同行教师的课不少于10学时,虚心学习体会其他教师的先进教学方法与经验。

四、组织考核

1.学院组织教学考核,教学副院长、教学督导、系主任(或实验室主任)、导师、教研室同行教师代表讨论评议,打分确定考核结果的方式,对教师本年度教学工作情况进行综合考核,参加评议教师不少于5人(不含被考核教师);考核结果分优秀(平均分90以上)、合格(平均分60—90之间)、不合格(平均分60以下)三种,由学院存档。

2.学院在10月将对教师教学能力水平进行督查。考核不过关则进入教学帮扶行列,并报送教务处;半年后再次考核不过关,则根据教务处安排待岗半年,第3次考核不过关,则调离教学岗位。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学院成立由院长担任组长,教学副院长担任副组长,教系室主任为成员的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计划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教学办主任兼任办公室主任,办公室在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制订工作计划,开展具体工作。

(二)提高思想认识,切实落实工作

根据学校的政策制度和本单位的实际情况,认真组织实施,科学制定教师培养工作规划,合理安排教师和指导教师的工作任务,对教学效果较差的教师进行强化培养和重点指导,尤其是学院的教学帮扶对象。

结合学院自身学科专业特点,各系安排落实到位,做到“工作到位、讲求实效、不走过场”,切实将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作为学校、学院未来发展的基础性工作,抓紧抓好抓出成效,为学校、学院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三)加大经费支持力度

学院投入经费用于支持“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计划”的实施,鼓励各系创造性的开展工作。

(四)加强过程检查,做好项目考核,形成长效机制

学院要按照本方案的工作要求,对本学院的各个工作项目加强督导检查,定期进行考核总结,发现不足并改进完善,及时进行经验总结并整理汇总,形成教师培养成长的长效机制。

7.教师素质提升工程的实施方案 篇七

2006年底, 北京市正式启动了“北京市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工程” (以下简称“素质提高工程”) , 市财政为此设立1.5亿元专项经费保证工程的实施。“素质提高工程”由“教师培训基地建设计划”“教师人才引进与选拔计划”“教师企业实践计划”“教师国内外研修计划”和“教师职业资格证书计划”五大类别共9个计划构成。

“教师国内外研修计划”, 由“国内研修计划”和“国外研修计划”两个子计划构成。“十一五”期间, 市财政设立2000万元专项经费, 对500名左右专业教师国外研修给予资助。组织教师到国外接受专业培训, 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先进理念、方法和技术, 提高教师的职业能力和专业水平。

为落实“国外研修计划”, “北京市职业院校信息技术类专业教师培训基地”和“北京市职业院校加工制造类专业教师培训基地”按照市教委的统一部署, 于2008年11月和2009年2月分别组织了4个团 (计算机类专业、信息技术类专业、机电自动化类专业、模具类专业) , 包含来自全市18所职业院校, 共72名专业带头人和优秀青年骨干教师, 赴德国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培训。

二、赴德国培训的概况

此项目由中国和德国政府教育部门共同举办。德国承接此次培训任务的是德国柏林GFBM培训中心和德国巴登符腾堡州教师培训学院。

德方针对中方的需求制定了详细的培训计划, 主要内容包括:

1. 德国职业教育的体制与理念培训

根据培训计划的安排, 在巴符州教育学院、斯图加特信息学校、瓦特格斯学院、泰特朗电子学校、黑森州卡塞尔市的海尔维奇-勃朗克兹职业学校的培训活动中, 先后多次涉及德国职业教育体制和教育理论的培训内容。包括:德国教育体制与“双元制”职业教育、行动导向教学方式、行动领域与学习领域、学习领域的课程思想。这些内容也为后续培训内容的安排奠定了基础。

2. 职业学校的实地考察与教学观摩

此次培训将部分培训活动安排在巴符州教育学院、斯图加特信息学校、瓦特格斯学院、泰特朗电子学校、黑森州卡塞尔市的海尔维奇-勃朗克兹职业学校、菲利普-马特奥思学校等8所职业学校进行, 听课10余节, 与学校领导、老师和学生进行了多次座谈。

3. 参观和考察“双元制”企业

参观了典型“双元制”企业, 实地考察“双元制”在企业的实施情况。参观企业包括戴姆勒奔驰公司培训中心、MTU公司、博世公司、德国电信、宝马摩托车厂、卡塞尔市大众汽车公司铸造加工、埃斯丁根-SMG铸造工厂、德国海德堡印刷厂铸造车间、斯图加特市肾透析仪器生产厂等10家企业及这些企业的培训中心、学生实习场地。

历时4周的培训, 内容丰富, 形式多样、时间紧凑;考察与培训相结合, 讲授与研讨相结合, 案例与实操相结合, 从柏林到巴符州, 从学校到企业, 从企业到行业协会, 使我们亲耳听到德国职业教育专家的讲解, 让我们感到十分过瘾;走进德国职业教育学校的课堂为我们接触德国先进的教学方法开启了大门;考察典型“双元制”企业与行业协会, 使我们切身感到学校与企业的水乳交融, 密不可分;所有这一切为我们如何进行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 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活动提供了思路与帮助, 使老师们受益非浅, 收获颇丰。

三、赴德国培训的收获

1. 切身感受了德国职业教育“双元制”的实质

(1) 关于“双元制”

“双元制”是德国职业教育体系中最负盛名的一种形式。“双元制”是将传统的“学徒”培训方式与现代职业教育思想结合的一种学生在企业接受实践技能培训和在学校进行理论学习的职业教育形式。“双元制”可以说是一种以企业为主体的职业培训教育模式, 将其称为“学徒制”更加贴切。这里所谓“教育企业”是必须具有相关资质的企业才有资格主办职业教育。根据受教育者与企业签订的以私法为基础的职业教育合同, 受教育者在企业以“学徒”身份、在职业学校则以“学生”身份接受完整、正规的职业教育 (见图1) 。

(2) “双元制”学生来源

接受“双元制”培训的学生, 一般必须具备完全中学或实科中学毕业证书, 自己或通过劳动局的职业介绍中心选择一家企业, 按照有关法律的规定与企业签订培训合同, 得到一个培训位置, 然后再到相关的职业学校登记取得理论学习资格。这样, 他就成为一个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下的学生, 即他具有了双重身份:在企业是学徒工, 在学校是学生, 他有两个学习、受训地点:企业和学校。完成“双元制”培训后, 直接进入企业就业。其智力特征以形象思维为主, 培养目标为技术工人。

(3) “双元制”的产生及法律保障

“双元制”的成因既有德国传统文化背景, 也有德国的法律基础。

德国崇尚手工艺和技艺, 有强烈的职业归属感, 这是“双元制”根植的沃土。德国历史上手工业非常发达, 有重视手工艺和技艺、重视技术和实践的优良传统。手工业不仅是“双元制”产生的摇篮, 而且也是实施“双元制”培训的重要力量。

崇尚技艺而不鄙薄职业教育是德国的社会风尚。德国有句谚语:“不教青年人手艺等于让他们去偷”。德国人总是教育子女学习技艺立足社会。在德国大众心目中, 接受职业教育并非无可奈何的选择, 而是主动的要求。德国教育指出, 培养一个技术熟练精湛的劳动者与培养一个知识广博的大学生相比, 对国家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

“双元制”作为一种涉及面广的社会活动, 其健康运行有其强有力的法律作保障。一是有完备的法律体系, 如:《联邦职业教育法》、《职业教育促进法》、《手工业条例》以及联邦各州颁布的学校法。德国是一个在职业准入制度方面管制非常严厉的国家, 在全德工商协会 (IHK) 颁布的365种职业中, 企业学徒必须取得IHK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方可上岗。职业教育法规定, 企业招收初中毕业的学徒时, 必须为其提供为期三年至三年半的“双元制”教育, 即1/3的时间安排到职业学校学习课程, 2/3的时间安排在企业实习。二是有办学经费方面的严格明确的各种规定, 确保了经费的稳定来源并不断增长。三是对职业教育的科学研究、职教师资的培养和职业教育办学条件标准等都给予法律确认。这三方面的法律成为“双元制”职业教育向社会提供全面有效服务的强有力的保障。

(4) “双元制”的基本规模和专业

“双元制”在德国职业教育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通常在十二年义务教育之后, 部分初中毕业生可进入“双元制”职业教育, 完成3~3.5年学徒培训进入企业就业;部分初中毕业生还可进入文理高中, 毕业后升入大学;还有较少部分由职业学校毕业就业或进入大学。

“双元制”职业学校40%的学生学习手工业领域的专业。在现代工业化过程中, 德国不是抛弃传统而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赋于其现代的内容。政府认为, 手工业对经济的现代化是具有经济补偿、培养人才和促进就业的特殊作用。这就是德国保留和发展手工业、行会和“学徒制”的原因。

目前接受“双元制”教育的学徒规模约为180万人, 分布在360余种职业中。但职业分布表现出不平衡性, 其中绝大多数学徒集中在零售、装备制造、公共事业、美容美发、餐饮服务等行业。

“双元制”职业教育的专业实际上就是职业 (德语Berufe) 。伴随产业结构不断变化, 许多传统的职业逐渐消失, 新兴的职业、交叉的职业不断出现, 政府和行业协会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对所培训的职业进行重新界定。“双元制”的职业是由联邦政府在《职业培训条例》中加以规范的, 上世纪50年代“双元制”教育的职业为770余个, 到90年代末期减至370个, 目前共有90余个职业大类365个职业。

(5) 行业协会在“双元制”中的地位

“双元制”职业教育以企业为主的原则正是靠经济界通过行业协会强化“学徒制”的管理来体现。全德工商协会 (IHK) 在“双元制”教育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具有实质性的四大职能:

(1) 颁布法规性文件。如学徒培训合同、职业资格考试方案等。

(2) 顾问咨询。对企业提供咨询, 对学徒提供咨询等。

(3) 检查考核。对企业培训条件进行检查, 对培训合同进行检查, 对企业培训教员情况进行检查, 对学徒进行检查等。

(4) 监督。对整个“双元制”培训活动进行监督。

德国职业教育几百年的发展史表明, 职业教育主要是靠行业自已发展起来的, 国家干预不过是近几十年的事。

(6) 德国职业教育“双元制”的实质。在德国的培训, 使我们切身感受到了德国“双元制”的实质是校企合作、工学一体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是以企业一元为主, 以学校一元为辅;更注重实践环境的实真, 而非环境的虚拟;更强调实践的过程, 而非实践的结果;更注重工作过程中训练, 而非学校中演练;更注重做中学, 而非学中做。

2. 深刻理解了学习领域的课程设计思想

(1) “学习领域”诞生的背景

上世纪90年代, 企业对“双元制”学校课程多有抱怨, 认为学校开设的课程多为“教学材料导向” (而非“工作任务导向”) 的课程, 学校教育与企业实际工作存在差距。联邦政府文化教育部 (KMK) 采纳了企业的意见, 对“双元制”职业学校课程进行变革, 1996年开始试行“学习领域”课程。可以说, 学习领域课程的开发是基于德国“双元制”模式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起来的。

德国的教师们也提出学习领域的教学在某些方面无法帮助学生了解知识的系统性与连贯性, 这也是困扰他们的问题, 而且由于推行时间不长, 他们并不急于去全面赞扬学习领域。而“学习领域”的实施受到专业和课程类型的限制, 在德国职业学校也不是全面铺开。

(2) 关于“学习领域”

“学习领域”是联邦政府委托职业教育研究机构开发出的课程纲要。因此, 可以认为“学习领域”就是课程, 但它并非详细的、具体的课程大纲, 而只围绕课程的目标与学习内容等提出的原则意见。

“学习领域”的文本非常简洁, 篇幅通常只有一页。如机械加工专业, 第5个学习领域的描述如表1。

完成烟灰缸的制作可作为机械加工专业第5个“学习领域”的一个项目。

“学习领域”是以一个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为基础的专业教学单元, 它是从具体的“工作领域”转化而来, 常表现为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综合性学习任务。一般情况下, 一个典型工作任务就是职业院校的一门学习领域课程。

重要的是“学习领域”的描述, 在学校的理论学习和在企业的实践这两方面的目标分别描述, 平行排列。它们通过同一个“工作对象”建立起直接联系, 内容上表现为互补关系, 体现理论和实践的紧密结合。学校这一元侧重认知过程, 学习目标重在能力的明确表述, 认知目标使用的是了解、叙述、解释、分析、评价等动词, 基本是布鲁姆认知目标分类思想。职业能力中多有隐性能力和经验的成分, 部分类似于通用能力, 尽管难以观察和量化, 但也作为学习目标提出, 进入学习过程。

德国课程模式对技术业务工作的内涵 (要素) 研究很透彻。一项工作离不开工作对象, 软硬件工具, 操作方法规程, 工作的组织分工, 技术业务的要求和标准。把这些要素分析、描述清楚, 学习的内容就落实了。见表2, 表3。

通过一个“学习领域”的学习, 学生可完成某个职业 (可专业) 的一个典型工作任务, 处理一种典型的“问题情境”;通过若干体系化“学习领域”的学习, 学生可以获得某一职业 (职业小类或多个岗位) 的职业资格。

(3) “学习情境”与“学习单元”

“学习情境”是用于学习的“情形”和“环境”, 是“学习领域”的下一层级的概念, 是实现学习领域关于课程教学原则意见的具体教学载体, 实质上就是该门课程的具体学习任务。特殊情况下, 一门课程可以仅有一项“学习情境”。“学习单元”是“学习情境”下一层级的概念, 它是教师组织学生学习的时间与内容最小单位。如图2所示。

(4) 学习领域的课程设计思想

从学习理论的角度来看, 学习领域课程更加符合主体性教育思想, 建构主义和行动导向的理念, 遵循人的职业生涯成长规律, 应当是未来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愿景, 特别是在高技能人才培养和有较高质量要求的职业院校教育中。

传统的职业教育由于割裂了理论与实践 (生产劳动) 的关系, 有可能把人培养成工具或残缺不全的人 (一部分人只会动脑不会动手, 另一部分人只能动手而不会动脑) , 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学习的内容是工作, 通过工作实现学习”的特色和课程理念, 实现了学习与工作的一体化, 实践学习与理论学习的融合, 行动、认知与情感的统一, 个体人格发展与职业发展的协调, 实现了科学世界向工作世界的回归, 从而实现了“从受教育者的需要出发, 把教育对象当作人来培养, 把教育对象培养成人”。

“学习领域”课程把学习理解为理论和实践一体化的职业能力发展过程, 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能对理论和实践进行整体化链接的综合性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在学习领域课程中, 学生不再像学科课程那样按照知识系统性来认识社会、技术与个人的关系, 而是通过理论实践一体化的“学习内容载体”, 从工作世界的整体性出发, 认识知识与工作的联系, 从而获得对综合职业能力形成过程极为重要的“工作过程知识”和“背景意识”实现学习的迁移性。

3. 真正领会了行动导向的核心精神

(1) 行动导向的教学策略

“行动导向” (Handlungsorienterung) 是指以行为或工作任务为主导方向的职业教育教学策略, 它起源于改革教育学学派的学习理论。行动导向中的“行动”是一种“职业行动”, 是指对本职业具有重要意义的、完整而且全面的行动, 它常常是由经验引导的。

行动导向的学习是教育学的一种教学新范式。基于德国职业教育行动导向的教学组织, 其实质是: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中心, 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与协调人, 遵循“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这一完整的“行动”过程序列, 在这个过程中采取多种教学方法, 教师与学生互动, 让学生通过“独立地获取信息、独立地制定计划、独立地实施计划、独立地评估计划”, 在自己“动手”的实践中, 掌握职业技能、习得专业知识, 从而构建属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

(2) “行动导向”的教学特点

行动导向教学并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技巧, 而是以行动或工作任务为导向的一种职业教育教学指导思想, 是由一系列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所构成的教学过程。

行动导向的教学理论强调在教学中用行动过程、实践的方法进行学习。设计导向则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学习自我设计, 应该不断提高设计工作过程的能力。实际上, 行动导向与设计导向的契合是我们的目标。行动导向的教学也要求学生从一开始就参与到教学过程的设计、实施和评价之中。行动导向的学习试图保持动脑和动手活动之间的平衡。

行动导向的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个人能力和社会能力, 将认知过程与职业活动结合在一起, 强调“为了行动而学习”和“通过行动来学习”。这一探索创新精神和关键能力培养结合的有效方式, 为现代职业教育的教学组织提供了“行动即学习”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案例。表4为传统教育与行动导向教育教学特点的比较:

(3) “行动导向”的核心精神

“以行为或工作任务为主导”进行教学组织过程, “以学生为主中心”“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这就是“行动导向”教学范式的核心精神。

4. 学习体验了教学方法和效果检验的内涵

(1) 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是认知过程与职业行动过程的结合, 行动导向教学使用了很多教学方法, 包括:“头脑风暴”法、项目教学法、引导文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思维导图法、“三明法”教学法等等, 其目的只有一个, 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而整个教学过程贯穿体现的学习内容是工作, 通过工作体现学习。下表为归纳各种教学方法的特点及适用场合。

值得一提的是, 在德国巴登符腾堡州教师培训学院, 兰伯特老师让我们身临其境地学习了“三明治”教学法。“三明治”教学就是集体学习与个体学习的穿插。进行“三明治”教学法的背景在于:作为教师要创造学习的环境, 兼顾学生的学习速度, 需要学生掌握学习的主要内容, 并具备自学的能力, 教师头脑中的知识如何与生产实践结合起来, 一个成功学习的重要条件是与学生的知识或自身经验相关的学习。学习是一个自我的行为, 体现个性化的学习过程。“三明治”教学目的, 就是教师要有组织地进行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互动学习,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三明治”教学的学习途径—通过耳听、眼看、口读、手做四种学习途径的有机结合, 达到使每一个学生获得最佳学习效果的目的。“三明治”教学:预期目标:挑战——动机——教学技术——知识——能力——目的;教学效果:增加学生自信心——使学生具有计划性——让学生体会到自身具备的能力—希望迎接新的挑战——设计新的学习目标。于是我们学习了专家小组法, 伙伴猜谜法, 概念卡片分类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通过做学生, 做演员, 做观众, 立体地了解了“三明治”教学法。我们还有幸进入德国的课堂, 从数学这样的基础知识, 到纺织、金属工艺学, 热处理技术等专业知识, 德国学生快乐学习, 而教师的工作充满了乐趣与挑战。所有这一切为我们思考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活动提供了思路与帮助。

(2) 对学生的评价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很多采用自制EXCEL文件, 既有学生的自评互评, 又有教师的评价, 分别有不同的权重, 整个评价过程对学生是公开的, 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随时能做到心中有数, 这些都在课堂上进行, 教师评价时非常注意方式和语言的选择。德国教师对做得不好的学生不会采用批评的方法, 只是指出该学生哪些地方做得好, 哪些不太好, 应如何改进;对于比较差的学生通常称为“比较弱一点的学生”。考试的目的性很强, 不是难为学生, 而是通过对学生进行考试, 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因此, 试题不会超出范围, 考前复习的目的性也很强, 课程的总评成绩非常客观, 不过分注重考试结果, 只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 这一点很值得我们借鉴。

四、赴德国培训的几点思考

此次赴德国培训, 是真正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行动研究和深入的学习, 如何借鉴德国先进职教经验, 消化吸收, 结合当前国内职业院校的教学建设与改革, 谈几点思考。

1. 课程结构模块化

职业教育的课程结构主要有两种类型:

层级结构:学科课程的结构, 以理论体系为主线, 配合以实验、实习、设计等实践环节。课程之间呈线性关系, 有严格先后次序:

基础课 (基础理论课) ——专业基础课 (专业理论) ——专业课 (专业技术课)

模块结构:实践导向的课程结构, 以工作任务或技术业务领域组织课程模块, 从职业分析、工作职责分析入手确定学习领域。非线性结构, 课程模块相对独立, 以难度差别决定学习的先后顺序。

国外几种有影响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无一不是采用模块课程。

上世纪80年代之前我国以中专为代表的职业教育课程是“三层楼”结构的一统天下, 当时的培养目标是技术员。90年代以后, 随着国外课程模式为国人所知晓, 这种课程结构受到质疑, 改变课程结构的努力一直在进行之中。但时至今日这种课程结构仍有强大影响, 职业教育很多专业的课程计划或多或少还是表现出层级结构的特征。

脱离学科课程, 采用模块课程, 这是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

职业教育培养的对象是在生产、服务、管理一线从事技术业务活动的人员。他们要学习的是从事具体工作的知识、技能。这些知识大量是描述性的, 而非论证推理性的。这些知识、技能的界定是对现有工作岗位的观察、分析、综合形成的, 主要靠的是经验。职业活动是社会性活动, 除了必须具备相关知识技能, 还要处理人际关系、遵循职业操守、积极进取改革创新。这些素养都要在相关职业活动的情境中才能得到培养。学科课程显然不能有效培养这些职业能力。

掌握工作技能完成职业活动是需要一定理论知识的。但是学习掌握这些理论知识的目的不是为了学习更深理论而是更好完成工作任务, 因此, 第一不必求系统完整, 第二不必先理论后实践。职业教育课程中理论知识学习应该是实践导向的。针对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在理论上提高, 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复杂性理论认为:复杂系统中存在自组织机制, 通过自组织而发生转变、演化和发展。而自组织发生在干扰、问题、混乱出现时, 当系统尚未确定、需要继续运行以达成再确定时, 系统才会进行自组织。在一个富有活力、创造力的课程系统中, 不应追求线性、秩序, 而是欢迎不平衡、不连续、断裂。这些断裂点正好是生长点。这是我们在职业教育课程中不追求理论知识系统化、学科化, 不追求理论先行的一个重要理由。

2. 教学过程中的师生角色定位

在单向传递的教学模式中, 教师是知识权威、教学的中心、学生的指导者。以教师为中心必然伴随教材为中心、内容为中心、目标为导向。

建构主义的、自组织的、演化的和生成的教学过程是以学生为中心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才能真正做到以过程为导向、具有开放性、内容丰富而又生动活泼。只有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发展的目标才能全面实现。

从学习过程的主导地位转变到学习过程的附属地位, 是教师角色的重大转变, 但并不意味着教师地位的降低, 也不能理解为教师作用可以削弱。恰恰相反,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其复杂程度和难度大为增加, 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教师要担负多方面的角色:学习活动的规划师、管理员、协调员、教练员、咨询员和评估员等。教师的最大责任是把握过程的方向, 使学习者从混沌状态走向秩序、实现转变和发展。如果教师放弃引导的责任或是不善引导, 则将造成课堂的混乱, 达不到教学的目的。

以我们的初步理解, 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要作用包括:规划设计学习过程, 提出学习任务, 掌握学习进度;创设教学环境, 组织课程资源 (教材、器材、场地等) ;引出问题, 发现和利用困难、干扰等不平衡因素激发学习过程;必要的讲解、示范;组织讨论交流和总结反思。

因此, 教师要转变对教学工作的理解, 下一番功夫研讨学生的学习过程特点以及认识形成和发展的机制, 在教学实践中探索适应新模式的教学方法。所有在教学岗位上的教师都是新教学方法的实践者和研究者。从建构主义的观点来看, 教学的经验也必须是教师个人以及教师群体在与教学过程相互作用、交互作用之中主动建构的, 是内部生成和创造出来的。外来的经验起着打破平衡、形成外在驱动力的作用。

为了适应新的教学模式, 学校对教学和教师的管理也应该有新的思路, 要像经济领域改革初期那样实行“放开”、“搞活”的政策。

3. 建立开放性、发展性的考核评价体系

开放性指的是, 评价课题来自实际生活和工作, 鼓励创新、鼓励构建自已的模式而不是沿习现成框架, 实施过程表现为学生及学生小组的自主活动, 活动场所除了学校还包括企业、社会。发展性或生成性指的是, 从过程看发展, 通过多次连续评价和反馈以促进发展, 目的不在于找出欠缺而是利用欠缺、断裂、干扰作为发展动力, 对学生的发展转变程度作为评价, 因此评价标准是多元的、不是预设的, 评价结果的表述应该是等级制加上描述性的评语。

伴随教学模式的改革, 课程的评价标准与评价方法必须加以改进。要提高评价标准与教学目标的关联度;要增强评价标准的客观性、准确性、可观察性和适应性;在评价专业能力的同时, 还应评价非专业能力 (通用能力) 。

教育要发展, 就要不断反思过去的经验, 针对现实的教育问题, 转变不适应教育发展要求的思想观念。只要我们秉持开放态度, 发扬改革创新精神, 改变思维方式, 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 勇于实践与反思, 在职业教育基本问题上不断取得新突破, 实现职业教育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总之, 以上报告尝试从德国“双元制”实践的几个关键要素, 充分地揭示德国“双元制”价值, 也鲜明地观察到“双元制”进一步发展的困境, 甚至危机, 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对此不能不给予更多的关注, 在借鉴德国先进的职教经验的同时, 集成创新, 创造出有自己的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

摘要:从北京市教委实施“北京市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工程”落实“国外研修计划”, 组织北京市部分职业院校教师赴德国培训, 从“赴德国培训的背景、赴德国培训的概况、赴德国培训的收获、赴德国培训的几点思考”四方面报告赴德国培训项目情况。

8.教师素质提升工程的实施方案 篇八

思政课也可以这样上

凯里学院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大胆探索,积极实践,取得了丰硕的教学成果,为全面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一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公共基础课程,课程以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法制观教育为主线,着重解决大学一年级学生面对新生活、新转变所出现的思想困惑与理论不足的问题,既有鲜明的政治性、思想性,也有突出的理论性、知识性,还具有极强的现实性与实践性。

为给大学新生上好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从2008年9月开始,凯里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研室以理论联系实际为原则,对该课程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尝试。经过近5年的努力,逐步探索出一套教学方法多样、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灵活的教学模式,增强了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了教学效果。2006年,该课程被评为校级精品课,也成为最受本校新生欢迎的课程之一。

从学院教务处每学期末组织的学生评教分数来看,近5年学生对该课程的评教平均分数全部达到优良以上。2010年,学院在全校新生中进行了一次调研,调研结果显示,98%的学生对该课程持满意和基本满意态度,90%的学生对该课程的任课教师持满意和基本满意态度,75%的学生将该课程的任课教师选为最喜欢的老师。 98%的学生认为此课对提高综合素质有帮助,有73%的学生将此课选为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该课程还获得了一系列奖项。例如,“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课程获“贵州省级精彩一课”等荣誉称号。

思政教学成特色

凯里学院之所以被誉为“原生态民族文化沃土上的奇葩”,办学水平逐年提高,影响力不断增强,也得益于其富有特色的思想道德教学。

联系学生实际,创新教育理念。凯里学院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对思想教育课程给予必要的专项支持和充足的经费支持,对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提供了重要保障。在学院支持下,教研室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坚持以理服人,克服了单纯灌输理论的做法,克服了忽视理论、追求热闹的做法,做到以情动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意联系实际,联系教师的实际、学生的实际、社会的实际,讲出情感,真正体现以情动人。选择一批感人的优秀大学生如:徐本禹、洪战辉等的感人事迹,联系教材中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以及道德品质教育的相关内容做了重点介绍,获得了很好的效果。

创新教学内容,丰富教材体系。在教材的使用过程中,教研室围绕现用高教出版社出版的教材和配套教师参考教材,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丰富和完善:一是围绕教材内容收集典型案例,以视频、文档的形式展示给学生,增强了教材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二是将黔东南民族文化引入课堂教学,充分利用专家学者对黔东南民族文化研究的理论成果,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来选取黔东南民族文化的相关内容,实现民族文化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结合,丰富教学内容,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增强课堂教学的知识性、趣味性,形成民族地方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特色;三是编辑了较为科学合理的练习题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消化教材内容。

完善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学院注重课堂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创新,根据新课改方案的要求,不断对课堂教学模式进行设计与创新,在理论精讲上下工夫,在材料精选上花气力,在学生行为养成上重引导,从而将教材体系较好地转化为教学体系,也探索出一些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比如“案例导入+理论分析+问题讨论”“你讲我听大家评”和“问题教学法” 等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由“要你怎么做”的被动思维模式变成“我应怎么做”的主动思维模式,把“注入式”教学转变为“互动式”“启发式”教学。同时,教师们也积极探索团队合作实践教学形式,在教学中以团队合作形式组织学生进行专题讨论、校内调查、进行演讲比赛等多样的教学实践活动,创造一个让更多学生得到锻炼的机会,培养学生的自主参与和竞争意识,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自学、写作、口才等综合素质和能力。

深化案例教学,提升教学效果。在教学实践中,学院主要采用案例教学法。教师充分运用现实生活中发生在大学生身边的典型案例进行教学,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具体,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这种模式使学生增强了时代感、现实感、实践感,在案例的分析学习中加深了对抽象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也引发了学生思想深处的思考。通过生动的案例,让大学生明白思想道德修养在个人成长成才中的重要作用,让学生对当前社会问题能够理性分析、正确看待;通过对法律基础部分的案例引导教学,让学生处理好学习、生活以及将来工作中的常见法律纠纷处理方法。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方式中完成所学课程,实现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目的和育人作用。真正在该门课程的教学中做到情、理、法三者的有机融合与贯通,不仅做到让学生在校时有用,更要做到使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掌握一定法律常识,使其终生受益。

运用现代手段,提升学生兴趣。全面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精心制作电子教案,将多媒体网络技术、音像资料、影视资料等广泛运用到教学中,使课堂教学由单调变得丰富多彩,图文并茂,音像兼备,使课堂教学更形象、直观、信息量更大。这些教学手段的使用,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增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使教学更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需求。在理论教学中加入讨论式教学环节,加强师生的双向交流,积极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精心设计“你讲我听大家评”互动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参与中接受教育。

总结教学实践,融合民族文化。学院注重发挥区域民族文化资源优势,充分挖掘和利用黔东南少数民族地区的优良民俗文化,挖掘整理苗族侗族的优良习俗,作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教学资源。结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堂教学内容,现已完成贵州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科研项目“民族地方高校共青团活动引领学生思想作用研究——以黔东南地方院校为研究重点”;李向玉老师主持的教育部课题“黔东南苗族婚姻习惯法规则与国家法的冲突与调适”、国家哲社课题“少数民族地区习惯法转型与法治现代化关系研究”等相关研究,引导学生将书本知识与现实问题结合,充分发挥学生思维活跃、思想意识超前的特点进行有意识的培养,将思索的问题与授课内容相结合,尽量减少由书本到社会的过渡期,提高学生的适应性,增强了教学效果。

上一篇:外科学颅脑损伤简答题下一篇:晨会课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