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企业服务工作

2024-11-02

浅谈企业服务工作(共8篇)

1.浅谈企业服务工作 篇一

浅谈企业安全教育工作

安全教育是企业安全管理的重要部分,企业只有从安全教育入手,增强企业员工安全生产法制观念,提高安全生产安全意识,才能促使员工在生产作业中遵守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严格按照岗位操作规程和安全技术标准进行生产作业,有效防止事故发生,减少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确保各项生产经营工作平稳运行。

一、引言

我国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特别是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中央领导同志多次对安全生产工作做出重要批示。党中央国务院相继采取一系列重大措施,加强对全国安全生产工作的领导,促进了全国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趋于好转。

由于种种原因,目前的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事故伤亡总量依然过高。我国平均每天发生2346起事故,死亡350人。二是部分行业和领域伤亡事故多发。全国消防火灾事故和道路交通事故占事故总量的60%。其中,煤矿和道路交通是特大事故多发行业。三是经济损失严重。我国每年由于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将在1600亿元左右,约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5%。

二、安全生产的重大意义

所谓“安全生产”,就是指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为避免发生造成人员伤害和财产损失的事故而采取相应的事故预防和控制措施,以保证从业人员的人身安全,保证生产经营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相关活动。

安全生产――对个人来说意味着健康、平安;对家庭来说意味着完整、幸福;对企业来说意味着生存、发展;对国家来说意味着稳定、和谐。古语道“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意思是说虽然是小问题,却有可能导致全局的失败。任何忽视安全隐患的做法,势必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所以说安全生产就是最大的经济利益,就是最大的节约。当安全生产与进度发生矛盾时,应服从于安全生产;当安全生产与经济效益发生矛盾时,应服从安全生产;当安全生产与个人利益发生矛盾时,更应服从安全生产。

搞好安全生产工作,一是体现以人为本,保障企业员工生命和财产安全,确保员工家庭幸福的根本前提;二是维护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秩序,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三是维护社会稳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四是安全生产,不仅是企业、员工的职责,也是政府履行社会管理和市场监管职能的基本任务。

三、安全生产教育的意义和内容

安全教育是指对从业者进行安全思想(态度)、安全知识(应知)、安全技能(应会)的教育和培训。它对端正安全态度、树立安全风气、养成安全习惯、灌输安全知识、技术是必不可少的,是一项基础性非常强的工作,是确保企业实现安全生产的必备条件。

企业安全教育的主要内容一般分为

1.厂(处)级安全教育的主要内容

1.1介绍国家安全生产形势;

1.2讲解安全生产工作的重大意义;

1.3讲解企业的安全生产概况;

1.4介绍国家安全生产法律法规;

1.5讲解企业安全生产规章制度;

1.6介绍事故预防基本知识;

1.7介绍救护和自救技术。

2.站队(中队)安全教育的主要内容

2.1介绍站队(中队)安全生产概况;

2.2根据站队(中队)的特点介绍安全技术基础知识;

2.3组织学习站队(中队)安全生产文件和安全操作规程制度。

3.班组安全教育的主要内容

3.1介绍本班组的生产特点、作业环境、危险区域、设备状况、消防设施等;

3.2讲解本工种的安全操作规程和岗位责任;

3.3讲解如何正确使用爱护劳动保护用品和文明生产的要求;

3.4实行安全操作示范,事故应急预案演练。

四、安全教育的形式

为了强化安全管理,企业应从安全教育入手,采取多种方式提高员工安全生产技能和责任意识,把被动安全管理转变为员工自觉的安全生产行为,切实做到“三不伤害”(我不伤害别人,我不伤害自己,我不被别人伤害),为企业提供一个安全平稳的生产经营环境。企业安全教育形式可采取以下方式

1.业务培训素质教育

采取送外培训和观摩取经的方式,组织和安排各级管理人员学习先进管理经验和吸收新的管理理念,及时更新各级领导干部的观念和思维,不断开拓领导干部管理思路。

2.生产启动收心教育

在生产启动期间,组织召开各类“收心会”、“动员会”、“宣贯会”,集中对员工进行生产启动前的安全教育和事故预想与预控培训,将启动教育落实到生产现场。

3.风险提示警示教育

根据区域作业特点,及时从人员、道路、设备、气候环境等方面对作业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风险进行识别和分析,形成材料下发给基层单位和岗位员工,并在每周的生产会议上对一周内的安全环保风险进行提示,指导基层做好风险教育管理。

4.应急演练避险教育

针对要害部位、重点岗位、关键装置以及人员密集场所,定期组织开展应急演练活动,强化应急预案的培训,提高驾驶员紧急遇险避险能力。

5.经验分享日常教育

利用讲故事、多媒体、宣传板报、安全挂图等形式开展安全经验分享活动,让员工自己讲述自己或身边的安全故事和经验,达到经验共享,形成良好的安全文化氛围。

6.天气变化换季教育

结合冬春雨雪天气变化、春季“春乏”、夏季高温、汛期降雨频繁的生产实际,及时进行风险评价,并通过会议、电话、网络等形式对基层单位干部和岗位员工进行安全警示和风险提示,督促基层做好员工的换季安全教育工作。

7.知识答题普及教育

组织开展“安全生产有奖知识竞赛答题活动”,将答题活动作为一次安全学习教育过程,认真组织干部职工进行学习、讨论,积极踊跃答题,鼓励员工参与企业安全管理。

8.违章人员集中培训

对发生重大违章及多发违章人员和管理人员进行专项培训,重点从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企业安全制度、操作规程、事故案例、应急知识等方面进行讲解,并组织开展了违章危害讨论分析,书写出心得体会,提高思想认识,增强安全生产技能。

五、结束语

安全教育是安全工作的立本之举,因为它不仅关系到安全生产,关系到企业的经济效益,而且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家庭幸福。因此安全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随着知识更新的加快和终生教育的发展,职工教育培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作用越来越重要,它是企业形成安定的生产环境和稳定的社会环境的根本保证。

2.浅谈企业服务工作 篇二

一、丰富载体, 实现企业老年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形成新特色

要以“融合服务、推进管理、凝心聚力、保障强基”为宗旨, 以“保本色、保健康、保稳定”为目标, 立足于巩固基层, 夯实基础, 全面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 不断扩大组织覆盖面和工作涵盖面;立足于健全制度, 明确职责, 不断健全和规范“三会一课”、班子民主生活会等制度建设, 积极开展廉洁从业教育, 弘扬清风正气;立足于倡行党员“三先”, 深化“党员责任区”、“党员联系点”、“稳定工作帮扶联系”建设, 开展“五好党支部”创建活动, 设立党员先进性承诺卡, 促进老年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党员队伍的先进性不断提高;深入开展红色文化活动, 组织开展“红色足迹”、“红色诗歌”、“红色故事”、“红色舞台”等活动, 进一步丰富和提升老年文化内涵。

要着力在工作思路、工作理念、工作方式上下功夫, 实现思想教育的“全员覆盖、全过程融入、全方位渗透”。要以“讲党课”、“大讲堂”等活动为载体, 实施静态学习与动态参观相结合, 被动灌输与主动讨论相结合, 通过阅览室、阅文室、党员活动室、老年大学等阵地, 以学习、交流、讲座等方式, 加大形势任务宣传教育力度, 不断强化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导作用。要通过过生日、走访慰问、帮扶救助等渠道, 沟通思想、交流感情、关爱生活、关注健康, 不断强化思想政治工作的疏导作用。要建立矛盾预防化解机制, 及时对老年人关心的焦点、热点、难点问题, 提前做好解疑释惑工作。要通过各类载体、阵地、平台, 使思想政治教育常年不断线, 有力地维护老年群体稳定。

二、拓展功能, 促进企业老年管理服务工作形成新亮点

加强制度建设。精细制度体系, 在不断规范老年组织设置的基础上, 进一步完善包括支部组织生活、党员学习, 以及福利品发放、卫生保洁、走访慰问等日常管理制度, 完善组织建设、培训教育、考评表彰制度体系, 实现组织建设有规范、培训教育有阵地、考评保障有依据, 使离退休职工党员教育管理达到全员覆盖。

精设教育内容。要创新理念, 针对老党员的心理需求, 发挥老同志的经验优势、知识优势和思想优势, 组织开展主题鲜明、效果明显、系列性活动, 积极适应新形势下老年人求知、求乐、求身心和谐的精神文化需求, 把离退休人员的思想教育工作提升到一个新境界。要借助党员服务社, 不断丰富载体, 紧扣老同志的思想脉搏, 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去宣传、引导和渗透, 达到入脑入心、心齐气顺的效果, 走创新、创品牌、求特色。

创新工作方式。要按照就近参加活动、就近接受教育、就近发挥作用等“三个就近”原则, 使离退休党员的教育和活动实现“组织生活不脱节、思想教育不断线、先锋模范作用不削弱”。要采取集体学习、“送学上门”等方式, 调动起了广大离退休职工在政治学习、纪律监督、文明创建、社会治安、公益工作等方面主动性和积极性。要抓好信息化建设, 完善困难职工、老同志疗养、职工查体、老同志生日等数据库, 实现即时查询、动态管理、资源共享。

加强品牌建设。要以老年大学为主阵地, 坚持“增长知识、丰富生活、陶冶情操、增进健康、服务社会”的办学宗旨, 走特色、规范办学之路, 使老年大学课程计划更加规范、课程内容更适合老同志的身心需求, 满足老年学员的求知期待;要不断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 提高教学质量。要积极做好“传统与‘新热特’、常年与短训、思想性与专业性、课内与课外”结合文章, 善于总结, 勤于创新, 多出精品, 多出成果, 形成品牌。要以文体娱乐为阵地, 坚持“老年工作优先保障”和“再难也不能让老同志为难”的原则, 确保老同志活动有场所、健身有器材、学习有保障, 不断促进老年文体活动专业化、规模化和团体化, 使各类活动贯穿于全年始终, 并逐步树立老年人喜欢参与、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老年文体品牌。

三、夯实基础, 推动企业老年基础工作环境得到新改善

结合创建“省级示范老年活动中心”, 进一步优化配套设施。要针对老同志的需求, 使老年活动场地配套更加合理, 要在细节上下功夫, 力所能及地为基层老年活动室配备必要的活动器材, 使环境建设进一步规范有序、标准舒适。

要进一步加大软件建设力度。通过征集励志格言、敬老语句、学员作品, 建设老年文化走廊, 健全离退休职工信息库、健康档案、困难群体档案、来访接访档案记录, 使软硬结合, 完善老年休闲、娱乐、健身、文化、学习功能。

要以老年活动中心、老年活动广场为依托, 通过安装照明灯和广场音响, 建立群众文化娱乐“大本营”, 大力开展丰富多彩、有利于老年人身心健康的活动, 使老年文体活动进家园、进小区、进家庭、进人心, 促进老年文化大发展。

要弘扬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 繁荣节庆文化、主题文化、假日文化, 培育提高特色项目, 编排推出新颖项目, 活跃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提高老同志的生命生活质量, 共同营造健康向上的老年生活环境。

3.浅谈企业财会工作转型 篇三

关键词:企业财会工作转型必然性创新

0引言

一定的社会政治制度和经济基础,决定了必须建立与其相适应的、并为之服务的财务会计管理体制和会计核算模式。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财务会计工作的“转型”也日益受到了人们的关注,成为改革的一个重要话题。

1企业财会工作“转型”的客观必然性

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的改革,出现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不可能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企业内部以及企业之间经济关系的复杂化、筹资渠道的市场化、利益分配的多元化等等,必然对企业财会工作提出新的要求和任务,最根本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以及企业建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目标对财会工作的客观要求。

1.1从财会工作的地位和作用,看企业财会工作“转型”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改革十多年来,企业已由单纯的生产型转变为生产经营型,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的生产者和经营者,讲求经济效益也就必然成为企业工作的中心。企业管理的重点也必然从实物指标为主转移到提高经济效益来,企业由此对反映经济效益的成本、资金、偿债能力、盈利水平等的核算和管理就更加重视,与其相适应的财会工作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作用更加突出了,地位更加重要了;这在客观上要求财会工作的内容、形式、方法、手段等必须有一个大的转变,使之更加完善、更有效率。

1.2从目前企业财会工作的现状,看财会工作“转型”的必要性和迫切性。目前以“核算型”为主的财会工作体制严重滞后于企业改革,也与市场经济的要求不相适应,是造成当前财会工作被动的根本原因。表现在;一是财会工作的重点还基本停留在记账、算账、报账等方面,为政府行政管理部门服务的多,为企业内部管理需要考虑的少。二是财会工作的中心地位作用发挥不够。由于财会工作还停留在以核算为主的原始功能上,重核算、轻管理,形成了市场经济条件下财会工作的作用和地位有所削弱的反常现象。三是财会人员管理意识较差。

2企业财会工作“转型”的基本内涵

企业财会工作“转型”的基本要求是:工作的重点从过去的主要为企业外部服务转变为主要为企业内部管理服务;工作的模式从过去的重核算、轻管理转变为以核算为基础核算为管理服务;工作的指导思想转移到以效益为中心,以财务管理为手段,全面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轨道上来。

为区别于传统的“核算型”财会工作模式,笔者把“转型”后的财会工作称为“管理型”,因为,“转型”的目的是要求财会工作要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为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目的服务。财会工作要在继续搞好核算的同时,把工作的重点转移到预测、决策、控制、分析等方面来,这些内容基本的一点就是要强化财务管理。可见,把”转型”后的财会工作模式称为“管理型”,可以较好地概括市场经济条件下财会工作的基本内容。

3实现企业财会工作“转型”的基本要求

3.1企业财会工作的指导思想要有创新企业财会工作指导思想的转轨,是实现企业财会工作转型的前提和基础,其核心是树立效益观念、市场观念和法制观念。

3.1.1树立效益观念。效益是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与此相适应的财会工作的立足点和归宿点都必须围绕效益这个中心而展开。

3.1.2树立市场观念。企业效益的提高是建立在市场份额不断扩大的基础上来实现的,没有市场,也就没有效益可言。

3.1.3树立法制观念。财会部门不仅要熟悉和掌握财税法规、制度,更要熟悉和运用其他经济法规,从而更好地指导工作,确保企业的各项经营活动在法制的轨道上有序、健康地运行。

3.2企业财会工作的重点要有新的转移财会工作重点的转移是财会工作“转型”的核心和基本标志,没有财会工作重点的转移,财会工作指导思想也不可能得到落实。

3.2.1从单纯的核算向全面参与企业经营决策转移。企业财会部门作为企业的经济信息中心和重要综合部门,必须积极全面参与企业的各项决策。一是参与企业的投资决策,从效益角度做好项目的可行性论证;二是参与企业的生产决策,分析各产品的边际贡献,为企业产品结构调整服务;三是参与企业的营销决策,在扩大和提高市场份额和资金回笼率的基础上,制订激励销售的政策措施;四是参与企业的分配决策,正确处理好国家、企业:职工三者利益关系。

3.2.2从事后算账向事前预测、事中控制、及时分析方面转移。事前预测,重点是建立市场信息反馈机制,搞好市场预测。事中控制,就是根据财务预算分解下达的目标,对各责任单位的执行情况和影响目标的各种因素进行系统的监测、控制;同时开展财务分析,对各责任单位和责任点做出全面的分析,提出增销、节支、降耗的建议和对策,从而更好地发挥财会部门的参谋助手作用。

3.2.3从单纯的会计管理向全面的财务管理转移。传统的理财观念,把财会的职能简单地定位在会计核算上,认为只要搞好报表的报送就算完成任务了。这在市场条件下是完全不够的,要利用财会工作渗透力强这个特点,以市场为导向,以财务管理为手段,全面地积极地参与企业的经营活动,把企业管理的基础工作和管理水平推向一个新的台阶,从而更好地为企业提高经济效益服务。

3.3企业财会管理的方法和手段要有新的突破财务预算较之传统的财务计划管理模式,有着明显的市场经济特点,一是财务预算改变了传统的财务会计工作以生产为中心的做法,它是依据目标利润所进行的销售预测,是按目标利润一销售一生产次序编制的,体现了从市场到销售到生产的现代企业经营策略。二是更加突出资金管理。在财务预算编制和执行中,通过充分考虑企业筹资成本和偿债能力,分析影响现金流入和现金流出的因素,决定筹资渠道,编制出现金预算,实现资金筹集和运用的平衡。三是克服和避免了传统的财务计划执行难、考核难的弊端,具有内容全面、方法科学、操作性强的特点。在编制财务预算时对受市场影响较大的一些指标值保留了一定的弹性。因此,淡化了预算在执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市场风险带来的消极影响,防止了预算流于形式和调整频繁而导致其失去严肃性的缺陷,体现了方法科学、操作性强的特点。

在积极探索财会管理方法转变的同时,必须实现财会工作手段的现代化。当前,应大力推行财会电算化,只有实现财会电算化,才可能把财会人员从繁重、重复、机械的记账算账中解放出来,强化财务管理工作;才能加速会计信息的传递速度并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从而更好地服务干企业财务管理。

4.浅谈企业行政管理工作 篇四

企业行政管理工作是一个广泛的概念,为尽可能切中主题,根据个人工作体会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企业行政管理工作的基本内容

1、关于企业行政机构。行政工作是适应人们群体化工作方式的必然产物,在企业内部,行政工作无所不在,任何具有指令、协调、计划、控制、管理功能的活动都可称之为行政工作。但是,由于企业组织单元中,大量的管理活动具有平行性和公共性,需要有单独的部门或机构进行纵向和横向的协调。还有的工作因为其性质上不具有组织独立性,而运行中却与机构部门平行甚至处于上行位置,所以必然要求专门的部门承担这些任务。因此,不同规模的企业为满足企业需求,设置有不同的行政机构,而且规模化程度越高,行政部门存在的必要性越强,在企业方方面面的地位和作用也就越显重要。

2、关于企业行政职能。企业行政职能不同于国家政府机构的行政职能,没有特定的权力和法律保障。通常所谓的行政职能是企业行政运行中其计划、组织、服务、协调、指挥、控制以及执行落实方面的功能和作用。所以,企业行政部门是综合职能与业务职能相联系的结合体,其业务范围主要取决于企业的编制体制和组织结构,有的还必需符合于企业的决策领导方式。但总体来讲企业行政部门的公共职能是相一致或者类同的。同时企业的行政职能在外延上是发展和动态的,企业组织形式的变化和企业自身发展,在特殊的时期和阶段会对行政职能产生特殊的规定和要求。

3、关于企业行政管理人员。企业内部人员在工作上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有工作和任务分工不同。因此,企业行政管理人员的身份和权力义务并没有什么特殊之处,所不同的是行政管理工作的特殊性质,对人员的素质提出了特别的要求。概括起来主要有这样几方面:一是品德上必需清正廉洁,为人正直,处事客观公正,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对待个人利益要有牺牲精神。二是有较高的组织纪律觉悟,工作中令行禁止,能屈能伸,保持良好的服从服务意识和协作配合意识。三是具备一定的管理、业务、经济、社会公关和科学文化等综合知识。四是具有分析思考、决策应变、指挥协调、组织管理、语言表达和开拓创新能力,掌握一定的领导方法和艺术。五是有健康的体魄和充沛的精力。

4、关于企业行政管理业务。实质是行政部门的工作范围。这一点不一而论,绝大多数企业主要设置在企业日常工作程序、会议、人力资源、制度编制、外事公务、接待、文书档案、政务文化、员工教育培训等管理方面。有的还包括后勤服务管理、行政经费管理等等。这些工作的突出特点是:服务性强,联系广泛,要求严格,头绪繁多,时效性高,政策权责明确。掌握这些特点是认识和做好企业行政管理工作的重要前提。

二、加强企业行政管理的途径

企业行政管理是企业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经济环境下,企业的经营竞争主要是技术和管理的竞争,而企业管理的任务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行政方式执行落实。行政管理在企业经营中不是全局却制约影响全局。特别是现代一些大的集团企业,在实现规模、架构、经营项目和范围等重大突破后,更需要通过加强行政管理来落实各项制度,协调各方事务,紧密集团内部联系,提高企业经济管理水平和经营效益。但是,由于诸多因素特别是人的因素影响,企业行政管理在一定时期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产生预料不到的矛盾,这也是企业管理工作运行的普遍规律。根据工作实践,解决这些问题和矛盾,应在以下方面采取必要措施。

(一)加强对行政管理工作的指导

行政管理工作集中体现领导决策意图和工作落实状态,最基本的评价标准是在其中间环节上能否实现“两头满意,一个顺畅”。即:领导、员工满意,同级关系顺畅。所谓加强对行政管理工作的指导,实际是上级领导、部门加强对行政管理工作的关心帮助和组织领导。对此应侧重的内容是:围绕行政管理工作保证领导意图和管理目标顺利实施的核心要求,做到安排工作,布置任务目标要求应明确,检查指导到位。行政部门日常的上请下达,落实回馈要程序化、制度化、高效化。企业内部应在同级平行机构确立行政部门呈上传下、牵头协调的权威性,在任务指令落实环节上权责利分明。多部门、多人员共同落实的工作,出现问题,产生矛盾,要查明情况,公正对待,板子打到具体人头上。要加强对行政部门管理方法的指导,增强行政管理工作的计划性、程序性和超前性,防止人为碎乱、被动应付、越权失责、好事坏办等现象发生,使具体办事人员不光知道要我做,而且知道怎样做好。

(二)进一步完善落实制度特别是各级职责

企业制度和各级职责,就是企业的管理法规和员工的权力义务,有法可依方能长治久安。企业长期以来形成的各项制度规定和标准要求,是企业稳定发展的基础,是精神资产和真正的文化财富,但它要随着企业的发展不断更新充实,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也就没有一成不变的制度。对企业管理制度和规程措施的不断修订颁发,本身就涵概了学习教育和执行落实的管理全过程。至于措施一是对现有制度着重是管理制度应坚持每年进行一次重新修订发布,并集中时间、人员、场所实行培训式强化贯彻;二是日常管理制度和机构、人员职责规定,应尽可能与全体人员保持广泛接触。通过编制手册、空间悬挂,经常性管理检查等形式,使所有人员潜移默化地进行自我培训,特别是岗前制度考核等。三是建立健全制度创新流程机制,设立专门业务,记录整理企业高层领导日常对管理工作所作的讲话、指示、要求,以及企业各级在实践中创新的管理方法,有计划地研究转化为制度。四是对行政管理工作经常重复出现的问题,应在程序和制度上明确处理方法,形成有效的激励考核制度。等等,具体措施难以尽数,需要管理者在工作中不断研发创新。

(三)努力提高行政管理人员素质

提高行政管理人员素质是一个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过程,任何一个企业都难以做到象国家培养公务员一样来培养专职行政人员,但行政工作本身是要求其人员不断提升自身素质的。虽然途径是多方面的,但主要依赖于自我学习和工作实践。因此,企业的选择是:创造学习条件和学习环境,建立员工自我学习自我培训制度,通过选拨、调整、任用激励手段进行人力资源优化配置,在工作上实施具体指导和针对性内外培训,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此外,最根本的是找准培养行政管理人员工作责任心和企业荣誉感。态度或者说心理卫生是影响工作成效的重要因素。对于个体行政人员,除了学习之外,思想状态和敬业精神是关键。

(四)不断改进行政管理方法

行政管理方法在企业内部遵循适者生存原理,但新的更先进的科学方法总是层出不穷,何种类型企业适用何种方法,管理者和全体员工有共同选择权,既不能抱残守缺也不能盲目更新,现在很多流行的方法,如系统法、目标法、绩效法等在很多企业推行后产生了非常大的效应,但在另有一些企业却难以推行或者难以持久,其中重要原因是在这些企业中由于机构设置、人员配置、工作性质、业务范围、生产单位分布等方面的差异,不能完全适应这种操作较复杂,动态性强,需要各方管理力量整体配合的制度体制,所以在企业发展中行政管理方法的改进常常是局部的细节,是依托原有基础上的改进而不是全面否决。依据管理经验分析,在那些劳动力密集型企业,流行的方法常常收效明显,在那些科技密集型企业,模块式管理方法较为适用,在职能管理型企业规范化、制度化的管理方法更为可行。不同企业的管理者改进管理方法的途径不尽相同,尤其在所谓国有与民营之间

差别较大,但根本目的和目标却极其一致。

(五)创建人格化的企业文化

人格化的企业文化是现代企业制度下以“企业精神和企业形象”为特征的新型管理模式,强调企业内有精神,外有形象,具备独立的人格性。企业精神主要是企业经营思想、目标、方针、决策、用人以及产品中体现出的人性化个性特征,使社会公众象看待人品一样表现出对企业和其员工精神追求的认同,从而激发企业员工的自豪感、荣誉感和责任感,增强团队凝聚力和劳动生产力。企业形象是企业产品、服务、风格、理念、信誉在社会上传播的良好声誉和印象,使人们产生对企业及其产品在亲密友爱的心理支配下优先选择的愿望。

一个企业的经营思想、组织体系、选人用人,本身就是人格化的选择和文化取向。

当今一些发达国家私有企业中的企业文化虽然被称之为先进的管理模式,但对我们并不陌生,其核心内容实际是以往我国计划经济时代企业行政职能的一个系统。所以,现阶段在我国民营企业中创新发展这一系统,以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也并非难事。只要企业行政工作担负起应有的职能,各项措施已经摆在面前:一是要加强企业员工的思想道德教育和综合素质培训,结合企业物质文化生活建设,常年累月,有计划、有步骤连续把这项工作开展起来。二是做好企业的文化定位和积累。对企业建立以来形成的优良传统作风、行为模式、精神风貌和积极的文化要素加以收集整理,用语言文字加以框定,形成口号、观念、制度以及规范的体系。三是把企业的价值观在实际工作中体现出来。运用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和娱乐手段,包括社会家庭媒介,宣扬企业文化思想,表彰奖励各类先进典型,融洽上下级关系,丰富业余文化生活等。四是以企业精神为内核树立企业形象。美化环境,改善面貌,设立徽标徽章,统一工作着装,革新产品设计、包装等。五是塑造企业和员工行为。倡导诚信友爱,文明礼貌,热情服务,谦诚待人的精神风貌,建立和谐的商业人际环境等等。

三、做好企业行政管理工作应把握的几个原则

第一,人本原则。做好行政管理工作,人的因素是第一位的,选人用人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激励人、鼓舞人、培育人,“以人为本”是现代企业管理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社会共识。行政工作处处接触人、针对人,更多时候要得罪人,要求管理者必须不断学习人际交流知识,提高待人艺术,从而有效地实现工作目标。否则,工作将难以开展。这是被一切成功经验反复证明了的真理。行政工作切忌走入整人治人害人误人的误区。第二,激励原则。行政管理工作主要作用于人的心理和思想,其行为结果完全是行为人自主调整的结果。管理心理学的理论证明,人的心理受外界因素刺激,会产生正反两个方向的活动,正向接受,反向拒绝。接受和拒绝在行为表情上是喜怒两种结果。因此,实施行政管理活动中最怕发生逆反心理,而适当的激励会使人的心理立刻产生服从的愿望。此外,企业的行政工作是长期的系统性工作,不能简单靠日常的言语来维持管理效能,要有完善的激励制度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对管理与被管理的优秀先进典型实施奖励,这不但是对个体的鼓励,更是对群体的导向。而对群体的激励还要求企业在一定阶段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生活需要。

第三,效益原则。效益是企业的命脉,也是管理的根本,管理工作也要成本核算。好的管理出效益,不好的管理没效益,甚至浪费效益。管理活动需要投入必需的人力、物力、财力,但其投入大于所产生的综合效益时,说明管理工作自身与其管理目标不相适应,因此,企业行政管理只能作为全局工作阶段的一个重点,不能成为全局工作的重心。

第四,合力原则。所谓合力原则是强调企业行政工作虽然作为行政部门专项工作,但

它渗透在企业全面管理的各个方面,涉及到管理网络的各个环节,行政管理不能在那一方面,那一环节上单打一,要能牵一发动全身,面面俱到,处处有着落。否则,不是浪费行政资源,就是加大成本支出。在企业内部上上下下形成合力,齐抓共管,对做好行政工作极其重要。

5.浅谈企业党建思想工作创新 篇五

在《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指出,党的领导干部“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可见党中央已下大力气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建思想政治工作,进一步巩固和完善党在人民群众的威信和地位,树立党在人民群众的伟大形象。在举国上下大力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中,如何创新国有企业党建思想政治工作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大课题。

作为一名国有企业的党务工作者,结合我公司党建工作实际,就新时期如何创新国有企业党建思想政治工作浅谈几点体会,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新时期国有企业党建思想政治面临的基本现状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新时期国有企业经营发展模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与此同时,国有企业党建思想政治工作也面临大量的新情况、新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国有企业的经营环境进一步国际化、市场化,竞争更加广泛、激烈;二是随着国有企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步伐加快,企业组织结构和经营管理方式必然发生深刻变化;三是随着外资经济、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科技人才的竞争更加激烈,企业人才队伍建 1

设问题日益突出;四是随着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趋多样化,员工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企业党建思想政治工作面临严峻挑战;五是随着国有企业、改组、改制、改造等改革发展力度的不断加大,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企业运行机制改革、劳动用工、分配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内部劳动力市场的建立,企业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十分繁重。

我们重庆中电狮子滩发电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狮电),作为国企的典型代表,具有国企所面临的所有特点外,还具有体制障碍、历史包袱和诸多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这给我们的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带来更加大的压力和挑战。面对企业改革、发展、稳定的新形势新任务,以及与之伴生的大量新情况新问题,党建思想政治工作任务加重,变数增加,难度加大。我们必须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努力探索解决这些企业改革发展稳定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使国有企业的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在实践中得到创新和发展。

二、新时期创新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应把握的要点 1.企业党建思想政治工作要与企业的改革、发展相同步。企业的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应以企业发展战略为着眼点,结合企业组织目标的实现来开展。党务工作者要站在企业改革和发展的立场和角度思考问题、分析问题,使思想政治工作为企业所需要、为党员所欢迎、为员工所接受,从而与企业的改革、发展同步推进。

2.企业党建思想政治工作要探索改革新路。在开展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将创新思想运用到实践中,探索新道路,开发新载体,积极有效开展党建思想政治工作。

3.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要增强服务意识。面对新时代,企业党建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观念、素质、能力三者都需要提高,但首要的是在于观念的转变。企业党建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树立“公正廉洁,内外兼修”的形象,而且更应该强调“服务”的观念,应该站在企业发展的立场上,尽其所能地为企业提供服务,从服务中得到企业各层面的理解、支持。同时,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要以普通员工的身份和平和的心态,弱化“教育”、“说服”色彩,增强面向基层、服务群众的意识。

4.企业党建思想政治工作要在“帮”上下功夫。要帮助职工正确认识形势,增强信心;帮助职工转变思想观念,增强改革意识;帮助职工了解具体政策,增强执行政策的自觉性;还要帮助职工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凝聚力。

三、新时期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几点思考

(一)用创新的思维研究基层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增强企业党组织的创造力。创新的思维是推进企业发展的前提条件,由于社会利益关系的调整、多元思想文化的影响,职工的思想更趋活跃,从而增加了思想政治工作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尤其对我们狮电这样的老国有企业,从劳动关系来看,有在岗员工、内退员工、退休职工;从人员来源来看,有高等学府招聘的、有政策安臵的、有新老顶替的;从人员结构来看,高龄化、低学历、低技能占有相当比例等等,新旧人员的不同带来新旧观念的冲击,迫切需要我们思想政治工作者解放思想、创新思维,用新的眼光看待新事物,用发展的观点看待新问题。

一是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审视企业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新问题。从当前企业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的状况和时代要求来看,围绕中心抓党建,通过党建促进中心工作开展的指导思想是明确的,但虚实结合的工作格局还有待完善;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工作思路是清晰的,但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和党的先进性教育力度需要加大;在薄弱环节和难点工作上有许多突破,但坚持继承与创新并举,改进与加强结合上还显得办法不多;在以往工作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但在思想观念和工作方法上还有一些不适应的地方等等。以上这些无论是显性的还是隐性的问题,都需要我们以改革创新的精神重新审视,以对企业发展负责的态度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二是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认真分析企业党建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情况。社会经济生活中出现“多样化”所带来的冲击,要求企业党建工作既要放眼社会,又要在保持党员先进性、提高党组织的影响力上下功夫;企业改制、改组、改造和结构调整等所带来的影响,要求企业党建工作既要总结经验,继承好的做法,又要研究探索符合发展规律的基层党建工作新思想、新途径等等,这些需要我们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来认识、去研究。

三是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努力探索企业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思路。要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生产经营和改革发展为中心,紧密融入企业这一中心,开展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和工会共青团工作以及纪检监察工作,发挥政治核心作用;要善于总结党建思想政治工作新经验,把狠抓思想观念创新、工作机制创新、工作方式与方法创新贯穿于企业党建工作的全过程;要充分发挥思想教育的政治优势,围绕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来开展各种主题教育;要坚持把德育放在首位,把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作为中心任务,把发挥基层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为重点,把学习、交流、推广先进事迹和典型经验作为推动基层党建工作开展的动力。

(二)用创新的方式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增强企业党组织的凝聚力。要增强企业党组织的凝聚力,增强党支部的战斗力,必须抓好党支部班子建设这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尤其对于狮电这水电企业——“点多、线长、面广、人多”特点,必须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有效作用。

一是要坚持学习,加强党性修养,通过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为企业员工服务的本领来展示凝聚力。面对不断出现的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要想驾驭全局,推动各项工作健康发展,没有对党的方针政策及对企业情况的准确掌握,就会无所作为;没有丰富的智力资源和广博的知识作铺垫,就会无所适从;没有把理论与业务知识升华为能力与素质,工作无创新无突破,就会无用

武之地。

二是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通过创造性地贯彻执行公司党委决策来体现凝聚力。要正确地领会公司党委决议,明确工作思路,统一党员意志,抓好思想发动,以创新的思维和创新的办法,创造性地开展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通过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公司党委保持高度一致,提高执行能力,来体现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

三是要坚持民主集中制,通过发挥班子整体功能来形成凝聚力。要进一步完善议事程序,坚持民主集中制,在制定或实施跨越式发展战略或重大问题决策时,要做到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要努力创建“勤奋学习型、诚信务实型、开拓创新型、高效服务型、团结稳定型”的工作氛围;要以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为着力点,狠抓作风转变,端正服务态度,简化办事程序,强化企业整体观念,优化企业整体形象,发挥企业整体优势,提高企业整体效益。

四是要坚持群众观点,通过树立勤政廉政形象来反映凝聚力。领导班子成员要加强党性修养,增强党的纪律意识,做到廉洁自律;要大力发扬求真务实、埋头苦干的作风,踏踏实实地干好本职工作,做到重实际、说实话、务实事、求实效;要注意倾听员工意见,把握员工关心的热点、疑点和难点问题,善予做好员工的教育引导工作,把员工的注意力和创造力引导到为企业跨越式发展做贡献上来,真正树立廉洁奉公,勤政务实,坚持真理,秉

公办事,全心全意为员工服务的良好形象。

(三)用创新的精神开展基层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增强企业党组织的战斗力。融入企业中心工作开展企业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的特色是否鲜明,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如何,党员干部表率作用能否体现,都是衡量企业党组织战斗力强弱的主要标志。作为老国有企业的狮电,加强基层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具有丰富的经验和传统做法。

一是抓制度,保证企业党建工作的规范性。为了保证把企业党建工作落到实处,我们应进一步建立健全了企业党组织中心组理论学习制度,制定支部和干部会议议事规则,使党建工作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有效增强党员干部的组织观念和纪律意识,提高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二是抓全员,增强企业党建工作的广泛性。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将“献爱心、暖人心、聚人心、稳人心”贯穿工作始终,人人自觉维护集体利益,人人共同致力于企业目标的实现,形成了人人奋发进取、追求卓越的良好氛围。为使“创先争优”活动与企业实际工作结合起来,我们应深入开展“党员公开承诺”、“一名党员一面旗”的主题学习实践活动,鼓励党员立足岗位作贡献,同时我们要靠教育稳定人心,靠榜样鼓舞人心,靠活动凝聚人心,靠关怀温暖人心。

三是抓骨干,增强企业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在工作中,我们明确党员干部要做到“政治强、业务精、工作实、作风正”,重点争当“四优”共产党员,深入开展“一名党员一面旗臶” 主题活动。

(四)以创新为动力不断加强和改进企业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是是我们党始终保持生机与活力的动力,也是我们党能够不断经受各种风险考验、解决自身问题的基本保证。作为具有悠久历史的狮电,尤其应在以下方面进行创新和发展。

一是更新工作观念。观念是行动的先导,观念更新是整个创新活动的起点。企业党务工作者必须提高对企业党建工作的认识,增强做好新形势下企业党建工作的责任心和紧迫感,以认识的提高来带动工作思路的创新。当前尤其要注意纠正和克服几种错误的思想观念:一是无所作为的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企业党组织所处的内外部环境较过去发生了很大变化,不少党务工作者因此感叹企业党建思想政治工作难有新的作为、新的突破;二是无所适从的思想,对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党建思想政治工作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缺乏思考和探索,不知所措,更谈不上工作的创新;三是无所不包的思想,片面认为企业党建思想政治工作能够包揽一切,是解决企业发展中一切问题的金钥匙;四是无所用心的思想,对企业党建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矛盾不关心、不关注、不研究、不探讨,不能勇敢面对,回避矛盾和问题,甚至任其发展,缺乏 正确的认识、理解、引导和疏导。

二是创新工作内容。在企业的改革调整、实现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出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企业党组织的活动内容也应当根据这些新的情况和问题不断加以改进。企业党建工作的内容要紧密联系广大党员的思想和工作实际。从联系工作实际来说,不同岗位的党员有不同的情况。比如,对于我公司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党员而言,如何在业务技术工作中发挥骨干作用?如何在企业重大决策以及实施过程中听取党员的意见,发挥党员的作用?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努力探索、积极寻求解决途径。

三是创新工作方法。企业党建想政治工作方法的创新着手方面:一是抓调研,在工作思路上创新,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通过调研出思路、出对策、出成果;二是抓典型,在整体工作上创新,抓典型,就是采取以点带面的方法,通过树立各方面的典型,探索、总结和推广基层支部建设的方法和经验,推动企业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全面展开,促进整体工作上水平;三是抓规范,在工作机制上创新,如明确企业党组织的工作内容,各级党务工作者的职责范围,严格党的组织生活,建立干部联系制度等等。

四是创新工作手段。在长期的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实践中,我们采取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党建思想政治活动方式,如组织生活制度、民主生活会制度、民主评议制度、组织党课和报告、读书活动、唱读讲传利用各种形式开展培训等,丰富了党建活动的载体和手段,使之在企业党建工作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我们要在继

续坚持和运用这些活动方式的同时,积极探索新形势下企业党建工作的方式、载体和手段,努力提高党建活动的质量和效果,如积极利用互联网络、电化教育和大众传媒等载体开展党建活动;有条件的企业要建立党建网站,大力传播党建知识、交流党建信息、提高党员教育活动;要凭借各种有效的载体,采取有效的形式和手段,找准党的工作与企业经济工作的最佳结合点,卓有成效地抓好企业党建工作;要按照深化内容、简化形式、因地制宜、灵活多样、时间求短、效果求实的思路,组织开展企业党建活动。

总之,企业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是时代的要求,是保证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必须坚持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坚持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结合、借鉴性与主动性相统一,不断加强和改进党建思想政治工作,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6.浅谈企业标准化工作 篇六

浅谈企业标准化工作

【摘要】从 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以来,我国企业开始认识到,标准化是企业重要的技术基础和管理基础,随着时代的发展,企业标准化的内涵不断深化,尤其是在我国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企业标准化工作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标准化对企业的重要意义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靠的是市场竞争力。只有认识到标准化在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方面的作用,企业才会对标准化工作给予重视,才能在生产经营中自觉运用标准化手段,以适销的产品和良好的服务最大限度地占领市场。第一,标准化是企业组织生产,提供服务的重要前提,是确保生产过程技术的相互衔接、管理上的协调一致,必须共同遵守依据;第二,标准化是企业进行技术开发、技术改造,提高市场竞争力的重要途径;第三,标准化是实现科学管理的基础;第四,标准化是企业保障安全生产、维护职业健康和加强环境管理的重要措施;第五,标准化是企业应对技术壁垒、扩大贸易的手段。

二、企业标准化的现状

(一)取得的成绩

第一,在贯彻国家有关部门制定标准的同时,企业制定标准的数量和质量逐年提高;

第二,建立了专、兼职标准化管理部门,负责企业标准化管理工作; 第三,建立了由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组成的较为健全的企业标准体系;

第四,标准化与质量管理和经济责任制挂钩,促进了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第五,为与国际接轨。企业开始建立ISO9001 质量管理体系和ISO14001 环境管理体系及开展其他区域和行业的认证活动,同时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其中重点行业国际标准的采标率已近70%,增强了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第六,为适应消费者消费观念的变化,企业开始贯彻实施绿色标准,开发生产绿色产品,开展绿色营销。

(二)存在的问题

面对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同世界发达国家企业相比,我国企业标准化管理暴露出很多差距和不足。具体表现在:

第一,企业标准化竞争的意识不强,观念落后,管理者没有把标准化作为适

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战略途径。大企业安于现状,中小企业由于技术力量薄弱以及计量检测手段落后,不能有效贯彻和实施标准。一些小企业甚至还处于无标生产状态。

第二,企业标准体系不健全。有的企业只重视产品标准的制定和贯彻,忽视与产品标准配套的其他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标准修订周期长,标准之间的协调性差,不适用市场需要。

第三,迁就落后的设备和技术,不善于参照国家标准制定企业的内控标准,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比率还比较低。

第四,管理机制落后,企业标准化科研成果少,缺少适应新形势的具备综合素质的标准化管理人才。

第五,企业认证搞形式主义。将质量认证当作广告宣传,真正从改善质量管理着想的企业并不多,认证效果不理想。我国工业企业要想提高标准化管理水平,只满足于学习发达国家企业管理经验是远远不够的,必须结合我国社会经济、技术发展的实际状况,在学习和借鉴先进企业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创新是我国工业企业取得标准化竞争优势的唯一途径。

(三)采取的措施

(1)必须加大对标准和标准化工作宣传、贯彻、实施的力度,增强企业员工的标准化意识。这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潜移默化才能见效的艰苦工作。

第一,通过多种途径、多种形式和多种方法大力宣传标准化的基本知识,使企业员工了解和熟悉标准化工作的内涵、原理、目的和意义。

第二,要通过贯彻实施标准,把人们置身于标准的实践和标准化的过程中,使其从切身体验中认识标准化工作对于促进企业发展的巨大作用。

第三,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使大家认识到,标准化就在你身边,我们生活在标准化之中,进而从被动的、盲目的、消极的、潜意识的开展标准化工作,变为主动的、自觉的、积极的、有意识的开展标准化工作。

(2)必须加强队伍建设,促进企业标准化工作的实现。标准化工作既是一门管理科学,又是一门综合性的边缘科学,理论性、知识性、政策性都很强。必须在大力普及标准化基本知识的同时,下功夫培养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具有较强标准意识、较高理论素养、较好技术水准和较多实践经验的标准化专业技术人才。标准化工作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技术性工作,建设一支专业过硬、技术精良,在国内具有领先水平并能紧紧跟踪国际前沿的技术队伍是十分必要的。同时,许多标准的制定还需要实验数据和生产实践的验证等等。因此,对技术人员从事标准制修订工作的培训,实行人员和知识的更新也是必不可少的。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本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趋完善,标准和标准化工作的市场取向日趋明

朗;对于企业来说,直接参与标准化工作,可以使企业保持技术上的领先作用,从而直接参与国际国内市场的竞争,并在竞争中争得了主动权。

(3)必须加强领导,确保标准管理网络的建设。企业的标准化工作比较薄弱,加之标准化工作是一项范围广、任务重、难度大的系统工程,必须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的进行。为此,水电讯处建立由处领导、机关科室有关人员、基层领导、基层各公司兼职标准化员组成的标准化管理网络,形成一个结构合理、配套健全的标准化工作体系,从领导组织上保证标准化工作的顺利发展。

三、建立符合企业实际的标准化体系

近年来,企业通过建立标准化体系,适时地推出了一系列的标准,使企业的生产达到了标准化生产,既实现了量的突破,又实现了质的飞跃,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一)技术标准。它是调控企业经济运行的重要技术手段,同时作为重要的技术支撑,能够影响到企业的发展;作为生产和贸易的基本技术规范,技术标准也是衡量工业化指标的重要依据;产品质量和科技含量的高低要通过产品标准的性能指标来反映;经济效益的好坏与企业标准化程度和水平密切相关;资源消耗的降低可以通过技术标准中相关指标的限量来实现;造成环境污染的有毒物质排放也需要技术标准的环保指标加以限制。因此,技术标准为企业营造一个依靠科技进步和体制创新来提高竞争力的制度环境和市场环境,为企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供技术支持和保障。

(二)管理标准。管理的科学化始终离不开管理的规范化。企业管理的科学化过程实际上是不断认识本身企业特点,不断总结管理经验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实质就是企业活动逐步走向规范化。企业通过不断地总结管理经验,制定和修订管理标准,通过标准使这些成功的经验加以推行,通过修订这些标准使经验更加深化,促进管理水平的持续不断地提高。有了科学的管理标准,有利于强化生产经营手段,使广大职工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严格按章(标准、程序、办法)办事;有利于企业定编、定员、开展岗位培训;有利于落实承包责任制度,使企业分工明确、职责明确、要求具体,大大地提高工作效率和办事效率。

(三)工作标准。作业标准化的过程是形成群体习惯和群体行为准则的过程,是人的要素素质的升华过程,它不仅能有效地消除不必要的、不合理的作业程序和作业动作,而且能促进工人克服已经形成的不合理的习惯和操作上的特点,防止个体差别和非稳定性不必要的扩大,增进人的作业的可靠性。每个作业者的动作形成习惯,进而达到熟练之后,他的动作既能做到迅速、准确,又会感到轻松、协调,一旦达到能同机器体系的运动规律相适应的程度(具有应变能力),人在生产系统中的能动作用便可得到最充分的发挥,由三要素(即脑力、体力、原材

7.浅谈企业服务工作 篇七

一、煤炭企业档案工作创新的重要条件——加强档案专业人才培养和档案工作者的学习

信息技术及信息产业的高速发展, 深刻地影响着档案管理的理论、原则、模式和方法, 给档案工作带来挑战和机遇。档案工作要适应新时期整个社会和企业发展的需要, 并服务经济建设, 服务企业发展, 档案工作者就必须作为创新主体、主动迎接挑战。

(一) 档案专业人才的培养, 应根据企业发展与社会、档案事业发展相适应

培养档案专业人才, 既要有中国特色又要有世界领先水平。既要具备系统的档案学基础理论知识和文化知识, 又能掌握现代化信息技术和基本技能;既能适应在企事业单位的档案机构、信息部门从事企业档案服务工作, 又能适应在国家机关档案信息管理及研究的复合型、应用型的新型人才。企业要有计划地吸收和培养这样的人才。

(二) 改善企业档案专业人才的培养环境

有计划、有目标地选送企业档案工作者外派深造学习。企业应该确立适应档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新定位, 实现档案专业人才培养整体优化, 加大档案专业人才培养教育力度, 提高档案专业人才培养层次, 使档案专业人才培养层次更科学更合理。企业可根据实际要求, 从在职档案工作者中培养档案专业本科生、硕士生, 在条件成熟的大型、特大型企业中, 可定点开设档案专业研究生班, 提高档案专业人才培养的层次和规格, 为企业建设服务。

(三) 加强企业档案工作者自身学习, 提高档案人员队伍整体素质

随着煤炭企业机构改革, 人员精简, 档案人员由原来的一职一岗变为一职多能的岗位, 对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再者, 集团公司办公自动化OA系统的应用, 网络文件和电子政务传输系统的快速发展, 已经改变了档案业务流程和工作方式, 原有的档案管理方式显然不适应了。因此, 作为真实记录煤炭企业经营活动全过程的文件资料、档案的内容、载体、形式及形成程序等也发生相应的变化。这又给档案工作提出了新课题。如何转变档案管理模式和服务方式, 档案工作者如何适应已改变的工作状况, 只有通过不断创新来适应新形势, 迎接新挑战, 并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创新:

1. 意识创新。

档案工作者创新来自对档案管理的创新想法, 没有创新的想法和认识, 档案创新就无从谈起。网络经济和信息时代是一种全新的时代, 创新是这个时代的灵魂, 特别是在档案工作网络化、电子化方面, 渗透创新思想、创新理念, 创新实践。档案工作者必须广泛涉猎档案专业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 不断完善知识结构, 否则就会落后于时代步伐和档案学理论发展的步伐。

2. 知识创新。

档案工作具有档案信息资源的采集、存储、传递与开发利用的综合性、交叉性和应用性的特点, 并吸收管理科学和信息科学的先进理论。在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条件下, 档案工作在高度发展的信息社会有其自身的价值。档案工作者必须优化知识结构, 使自已成为适应、符合时代要求专业人才。档案工作者要从档案和档案工作的运动现象探索档案形成规律、档案运动规律、档案管理活动规律及档案工作和档案学的发展规律看。档案工作者还要有档案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技术的创造能力, 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 使自己成为时代成功的挑战者。

3. 能力创新。

电子文件的产生、传递一般都是基于网络环境, 而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更新换代速度非常快, 信息的生产速度和存储能力极大的提高, 对文件、档案工作造成极大的压力, 档案工作者不但要有利用网络进行档案信息的应用开发的能力, 还要有培养自己对新知识的补充和善于把知识转化为有效服务能力, 培养自己创造新理论、新技术的能力。以求变为应变的态度和能力, 适应企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二、煤炭企业档案工作创新的基础——丰富煤炭企业档案信息资源

档案信息资源建设是信息开发利用的基础, 也是创新档案工作的前提。从档案信息载体的多样化、管理对象的数字化、工作方式微机化、服务方式网络化, 以及整个档案管理状态的变革等等, 撞击着档案馆 (室) 藏的发展、壮大。现代新型的档案馆建设, 将整合和发掘现有馆藏档案信息资源, 改善网络基地设施, 增强数字化档案信息资源比重, 因此, 在创新档案工作的过程中, 要不断丰富和完善档案信息资源。

(一) 企业档案馆库建设

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 档案的数量不断增加, 一些企业档案馆 (室) 面积不足, 功能不全, 设施老化等问题严重制约了档案管理工作。现代新型档案馆库追求管理效能的最优化, 档案工作由传统向现代化转变的转型时期, 现代新型档案馆库建设有着崭新的思想内涵和丰富的工作内容。从管理体制的创新、载体形式的创新、检索手段的创新等等, 说明企业档案馆库更新建设更显重要。

(二) 档案资源整合

档案馆库应建立起以档案信息收集与开发中心、档案信息服务中心、档案信息管理中心等为主干, 以服务为宗旨, 以依法行政为原则的现代新型档案馆库运作格局。吸收传统档案利用部分功能, 构成数据采集、信息开发工作机制, 以档案资源整合为先导, 形成文书档案、科技档案、声像档案、其他专门档案及特殊载体共管局面, 且较长时期确保电子档案与纸质档案并存保管。

(三) 提高档案工作质量和管理水平

实现档案整理规范化, 目标管理制度化, 做到档案收集完善, 划分保管期限准确, 整理和编目科学, 检索和利用方便, 保管条件科学安全, 消除部门档案移交进馆时突击整理, 返工整理等现象。

三、煤炭企业档案工作创新的关键——加快煤炭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

信息化正以无坚不摧的态势席卷全球, 影响着人类历史文化的进程, 无疑也影响着传统档案工作管理模式更替的进程。面对信息时代带来的发展机会, 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组成现代高新技术的出现, 给档案工作发展带来巨大的变革。依托计算机网络技术, 建立高效、方便、快捷的档案信息系统, 更好地服务于企业的发展。

(一) 企业信息化建设给企业档案工作提出了技术管理的新要求

电子政务、文档一体化管理系统的应用, 将电子档案信息网络技术服务于企业的管理, 重组企业业务流程, 改变和增加企业档案工作内容, 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1. 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 从电子政务着手。

以拓展现行文件的生成背景、环境及整个过程, 同时还对档案的前身现行文件形成的要求, 不仅限于传统的归档环节, 而是延伸到对现行文件生成系统的开发设计, 提出功能需求, 增加了档案工作的内容。

2. 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 从参与文档一体化管理系统入手。

档案部门渗透到与档案管理职能密切相关的信息软件设计开发工作。由于我集团将使用办公自动化OA集成的文档一体化管理系统软件, 为了规范档案管理软件的开发研制和安装使用, 提高计算机辅助档案管理的标准化水平, 确保档案数据的安全和有效利用, 档案管理部门已提出了涉及电子文件完整和有效、安全归档保存的设计内容, 又增加了档案工作的内容。

(二) 企业信息化建设改变了企业内部管理, 提高效能和监管能力

企业管理流程重组, 使得文件、档案管理职能融入业务流程, 并与业务职能的履行密不可分。因此, 档案工作的管理部门应主动与有关部门沟通, 介入政务信息公开和共享档案信息, 企业将档案信息化建设纳入单位信息化建设的整个规划, 并提出加强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安全工作等等。这必然会打破煤炭企业内部以分工过细、业务单一为突出特点的传统手工管理方式。随着企业机构改革和信息化建设的推进, 煤炭企业逐步走向成立文件中心和文档管理中心的趋势, 集中统一保管现行文件和档案。档案管理部门的工作职责、工作程序、方法, 以及档案工作都随之发生了变化, 为适应这种变化, 必须创新档案工作。

(三) 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 也是充分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的需要

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 信息资源已成为人类经济活动、社会活动的战略资源。档案是一种重要的信息资源, 是整个社会信息系统的基石之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 为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创造了条件。加强企业信息化, 可使档案信息资源合理配置, 科学管理, 使其实现数字化、标准化、系统化、网络化, 使之成为企业对档案信息的需要, 成为档案工作创新的需要。

四、拓展档案的开发利用, 改善服务方式是煤炭企业档案工作创新的目的

按照“坚持创新, 突出服务”的工作思路, 加强档案业务建设的目的就是拓展档案的开发利用, 提供优质服务。一是档案开发利用要向深层次转化。根据企业生产建设、发展的规律和特点, 工程建设需求编研一些有价值的资料;二是向多种服务转化。除了做好上门利用服务外, 还要主动参与和了解有关重大工程项目建设的前期准备工作, 建立咨询服务等。三是改进服务方式, 更新服务手段, 提高服务水平, 提升服务功能。

五、创新服务手段, 开辟档案服务新领域

(一) 建立档案馆 (室) 网页, 开展网上利用服务

随着档案馆 (室) 内部局域网的建立, 企业档案部门充分利用单位的网站制作自己的网页, 在全公司开展档案联网合作, 并利用计算机网络、手机传播系统, 开展远程利用、远程服务, 、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最大共享, 为利用者提供“一站式”服务, 充分体现档案和档案工作的价值。档案工作者要以网站为基础, 进一步加快档案信息资源库建设, 尤其是电子文件全文数据库建设, 在网站实现电子文件的实时管理与利用, 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

(二) 开展在线服务

积极改变被动的、手工式的档案提供利用方式, 采用主动的、现代化的档案服务方式。档案部门可以在网页上通过汇编相应的专题、提供数据库查询、电子信箱、档案QQ群等服务方式, 让利用者与档案馆 (室) 利用电子邮件在网上进行快速通讯, 进行信息交流, 回答服务对象, 对档案材料真实性与保存价值的咨询, 提供查询和资信服务。

(三) 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档案服务要创新, 档案管理必须和各煤炭企业建立一个完整的档案信息系统, 实体化管理, 充分发挥整体优势。采用建立联合目录形式, 实现资源共享, 使各煤炭企业充分挖掘潜力, 实现档案资源互补, 提高各煤炭企业档案馆藏利用率, 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和浪费, 更好地满足煤炭企业多各项工作需要。

(四) 要在提升档案服务能力上下功夫

档案管理工作要实施“服务先”行“战略, 围绕煤炭企业自身发展开展档案业务服务, 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深度开发档案信息产品, 深入研究发掘档案内容, 对档案信息进行整合、加工、提炼, 把“死档案”变成“活信息”, 把“档案库”变为“思想库”, 要把档案工作从“三线”发挥到“一线”作用。切实做好档案编研工作, 努力为企业科学决策及时提供系统、准确、有价值, 有针对性的信息和建议。积极探索科学整合档案信息资源的有效方式, 努力构建完整反映历史、内容丰富、结构合理的档案馆藏体系, 使档案馆 (室) 不仅成为重要档案保管基地, 而且成为公开文件集中利用和信息服务中心, 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彰显历史文化内涵的重要窗口, 真正成为出信息, 出思想的基地。这也是新时代对档案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总之, 创新是时代的要求, 是煤炭企业发展的需要。档案工作的创新是为档案管理工作重心转移服务, 有利于煤炭企业档案信息资源的发挥作用, 有利于档案信息“大服务”观的形成, 有利于档案事业的做大做强, 为煤炭企业档案工作开创新的局面。

摘要:本文结合工作实际, 论述了煤炭企业加强档案服务创新工作的条件、基础、工作重点等。

8.浅谈企业计量管理工作 篇八

[关键词]生产 质量 管理 计量

一、前言

由计量体系提供的数据信息,是企业信息的主要组成部分,它是企业的神经末稍,涉及企业的各个领域,没有准确、一致、可靠的计量信息,企业就无法作出科学的决策,也就是说,无法科学、有效、合理地组织生产和提供优质服务,就如大脑没有神经末稍的话,人就会瘫痪一样。一个企业的生产,从原辅材料采购到生产工艺的过程控制再到产品的实现或实现要提供的服务,包括材料入库检验、产品过程检验和成品检验以及出入库的数据采集都需要进行大量的各種测量和控制,我们可以把企业生产活动的过程,看成是企业在组织生产过程中,科学地完成信息流、人流、物流这三个基本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所以,企业的计量工作是生产和经营管理的重要技术基础,是保证产品质量、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和实现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条件。

二、计量在生产管理过程中的作用

1.从原辅材料的进厂,就必须用计量手段在数量和质量上严格把关,只有达到合同规定或工艺要求的原辅材料才能入库,从源头消除产品质量的隐患。原辅材料的质量是否符合产品设计要求,不仅直接决定了产品的最终质量,而且会影响其加工的工艺性能,也间接影响着生产。数量是否准确,则直接影响企业的效益,避免不必要的消耗。如烟草行业中烟叶进库前必须检测含水率、重量等指标;如果测量分析仪器失准,用它测量的量值不准,将会造成经济上的很大损失,如实际的含水率过高会导致霉变等事故。

2.外购备件和生产过程各种工艺监控设备的采购,进厂前必须严格用计量手段检验或在采购前进行分析,确保装配的可靠性和工艺监控的精确度达到要求,否则就有可能造成质量事故或设备事故,直接造成企业的经济损失。例如水份仪的采购,不同行业有不同的要求,在烟草行业其精度必须达到国家对烟丝含水率的要求(±0.1%),如果达不到这个精度,它所检测、监控生产的产品就不可能达到国家标准。

3.使用计量中的测量是生产过程对工艺参数监控的最基本最主要的技术手段,特别是在自动化或连续的流程生产中,测量设备已成为重要的工序组成部分和生产装置的一部分,直接影响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如烟草行业中制丝生产线中的加香加料的自动化控制,就是通过采集了电子称的数据以及其它相关计量参数而得到保证的,如果电子称的数据失真,直接影响烟丝加香加料的质量。

4.充分利用计量数据的反馈作用,对生产过程进行有效控制。如烟草行业中烟丝的生产过程对蒸汽温度的要求和气动元件对压力空气的压力要求都要有相应的计量器具(温度计、压力表)来进行反馈,才能实现对锅炉、空压机进行有效的控制,既不浪费能源又要满足生产工艺的要求。

三、计量与质量管理过程中的作用

在企业的质量管理活动中,计量在产品质量检验和工艺过程的质量控制中的功能和作用,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数据说话,客观评价质量的好坏。不论材料、元器件、半成品或产品,按照国家或企业技术标准规定的各种定量指标,只有通过计量器具的准确测量,得到相关数据与标准比较后,才能得出是否符合规定的结论,从而决定能否投用、继续加工生产或允许出厂销售。

2.控制生产过程的工艺参数,确保产品质量和最大限度降低劳动和物质消耗;如烟草行业中烟丝的生产过程中根据不同品牌的要求,对不同产地的烟叶进行定量配比,不同数量和产地的配比就产生了不同的口味,它的定量就要靠配比电子皮带秤来实现定量控制。

3.产品的质量最终的科学评价必须依赖科学的、合理的、准确的计量检测手段。产品质量的最终评价检验,集中表现为对产品质量的技术特性或参数的定量数据是否符合或达到国家或企业技术标准的对相应定量数据的要求,如烟草行业中国家标准对烟支的检测项目:烟支含水率、烟支重量、烟碱含量、焦油含量等,这些定量数据的取得,都依赖于计量设备的可靠性,如果数据取得过程中,计量设备不可靠,就无法对产品作出正确的科学的评价。

综上所述,计量的真实性、可靠性是工业生产技术进步和管理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计量检测采集的信息是否真实可靠是信息处理过程的首要环节,是基础。采集的数据不准确、不可靠,反馈到生产工艺过程就无法对加工状态或提供的服务进行合理、有效地控制。因此,没有准确的计量器具对各种参数进行测量,提供准确可靠的数据信息,即使用最先进的计算机管理,再好的管理方法,没有准确的数据也不可能有科学的决策。所以说,没有先进科学的计量手段就不可能有生产技术的进步和管理科学化。

四、结论

上一篇:那味道缕缕温情作文1000字下一篇:帮助生病同学捐款献爱心的倡议书